海参人工育苗关键技术

海参人工育苗关键技术

一、刺参人工育苗关键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启宇,唐君玮,马正,陈英义,刘峰,李兴佐,刘伟玲,刘淑云[1](2021)在《基于案例的刺参育苗投喂专家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刺参作为滋补保健品深受大家喜爱,刺参养殖业成为我国水产养殖重要的产业之一。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健康的苗种,投喂是刺参苗种培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刺参苗种进行合理的投喂关系到刺参以后的成长发育。针对刺参育苗投喂问题,设计了基于案例的刺参育苗投喂专家系统。通过文献收集和实地调研获取投喂数据构建案例库,通过相似度计算,从案例库中寻找最相似的案例和相应的投喂数据,用户对推理的投喂数据进行实践可以形成新的案例,从而实现案例库的更新,可以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最后给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席世改[2](2020)在《紫海胆胚胎与幼体发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紫海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紫海胆的人工育苗技术、饵料和光照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的生理生态学的影响,通过微宇宙实验研究了紫海胆胚胎发育过程、不同饵料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及不同光照强度对紫海胆浮游幼体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旨在探讨饵料和光照对紫海胆胚胎和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紫海胆苗种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必要的生物学参数。主要结果如下:1.紫海胆在水温(29.7±0.48)℃下,胚胎发育和幼体发育的过程共经历约22 d,每个阶段所经历的时间有所不同,且都具有显着的形态差异。紫海胆从受精卵发育到稚海胆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胚胎发育、棱柱幼虫、长腕幼虫(又细分为两腕幼虫、四腕幼虫、六腕幼虫和八腕幼虫)、幼体变态期以及稚海胆。其中前期胚胎发育速度较快,胚胎发育过程持续约12 h。从棱柱幼虫阶段发育到两腕幼虫阶段大约只有2 h,此阶段经历的时间最短。长腕幼体各阶段发育时间为:17 h后进入两腕幼体阶段,1 d7 h发育到四腕幼虫阶段,5 d后发育到六腕幼虫阶段,8 d后发育到八腕幼体阶段。2.以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混合藻(金藻和角毛藻1:1混合)作为紫海胆幼体饵料,研究微藻种类对幼体存活及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以金藻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的饵料效果最好,角毛藻次之,再次分别为巴夫藻、小球藻和混合藻,扁藻不适合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的开口饵料。金藻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的饵料成活率为(23.12?1.8)%;角毛藻和金藻混合喂食的海胆浮游幼体整体发育速度最快,幼体平均体长为885.25?30.49μm,投喂巴夫藻的浮游幼体前期生长较慢,体长为337.98?24.56μm,后期较其它单胞藻类生长较快,体长可达580?32.95μm,适宜作为紫海胆浮游幼体后期饵料。3.测定0、500、1000、2000、3000lx光照强度下紫海胆幼体的存活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的体长(larval length)、躯干部骨针长度(body-rod length)和口后腕骨针长度(post-oral arm length)的影响表现一致。趋势由高到低为500lx>全黑暗>1000lx>2000lx>3000lx。在500lx条件下,紫海胆浮游幼体的体长、躯干部骨针长度和口后腕骨针长度都达到最高,而且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在3000 lx的光照环境下,紫海胆浮游幼体发育到11 d已经全部死亡。在光照强度500 lx条件下,存活率最高;在光照强度为500 lx时,紫海胆幼体的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最强,在光照强度为2000 lx时,紫海胆的蛋白酶活性最强。

侯昊晨[3](2020)在《基于LCA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参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近年来海参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渔业支柱产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其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企业内部存在资源能源消耗高,废弃物排放量大,上下游企业间缺乏基于环境绩效的合作伙伴筛选和协调机制等问题。清洁生产作为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方法,可以有效识别生产过程环境影响关键节点,为海参行业资源优化管理及污染控制提供实施途径。目前,我国海参行业清洁生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海参生产缺乏清洁生产评价技术和指标体系,供应链企业间缺少基于环境绩效的绿色供应商筛选方法和绿色网络体系。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 assessment,LCA)开展了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将清洁生产的系统边界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供应链层面,分别进行了海参行业生命周期评价、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与优化三个方面的研究,上述研究能够为清洁生产在海参生产企业尺度和供应链尺度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指导,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海参生产过程与生产技术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企业实际生产数据的生命周期清单,量化并分析了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海参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室内人工育苗、滩涂池塘养殖及盐渍海参加工阶段的环境影响潜值分别1.21E-08 yr、7.39E-09 yr 和 1.11E-09 yr,室内人工育苗阶段具有最大的环境影响,海洋水生生态毒性潜值(MAETP)是贡献度最大的环境影响类型,电力、化石能源消耗及较大的海水需求量是海参生产过程环境影响关键因素。海参生产技术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生态网箱育苗的环境影响潜值为1.15E-09 yr,与室内人工育苗相比降低了 90.50%;外海底播增殖的环境影响潜值为4.16E-10 yr,与滩涂池塘养殖相比降低了 94.37%,证明上述生态技术在降低环境影响方面具有优越性。根据生命周期评价结果本文提出调整能源类型等多项环境影响改进措施。(2)建立了包括海参育苗、养殖及加工业三个方面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将产地适宜性指标纳入海参育苗和养殖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中,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以大连市两家大型海参生产企业的育苗、养殖及加工阶段为例分别开展清洁生产水平评价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家企业在育苗、养殖及加工阶段的清洁生产水平均为Ⅱ级—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案例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较好,但仍然具有一定清洁生产改进潜力,上述评价结果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基本一致,证明本文建立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案例企业海参育苗、养殖及加工阶段实施清洁生产的关键节点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清洁生产改进措施。(3)针对海参行业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从企业角度建立了适用于海参生产企业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筛选方法,指导企业选择绿色供应链最佳合作伙伴。而后从供应链角度构建了基于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及绿色消费三个要素,节点企业、技术模式及供应职能三个层级,环境、经济及生产三个绩效系统耦合的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绿色供应链网络优化模型,该模型以综合能耗最小化和产品利润最大化为优化目标,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结合改进逼近理想解法计算优化结果,为海参行业构建绿色供应链网络提供技术支持。在网络优化案例研究中,以原料采购量和市场需求量作为约束条件,分别设定了四种绿色供应链网络优化方案,优化结果表明:不约束市场需求量及原料采购量的优化方案S4(生态网箱育苗—外海底播增殖—底播盐渍加工—精品门店销售)综合能耗为51600 kgce,产品利润为1185万元,在四种优化方案中综合绩效最优。研究结果表明:海参行业供应链层面的清洁生产应通过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及绿色消费的共同实施来降低环境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产品利润。

鲍学宇[4](2019)在《霞浦县刺参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南方刺参产业作为一种高经济体新型水产业逐渐兴起,以北方为主的刺参产业逐渐向南方迁移发展。以福建省霞浦县为代表的“北参南养”的刺参产业模式成为南方水产业重要的经济体系。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影响刺参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霞浦县作为南方最重要的刺参养殖区域其产业模式结构直接影响“北参南养”的进一步发展,可持续的管理经营模式对于霞浦县刺参产业的苗种质量、养殖模式、刺参加工业、南北互通产业结构、病害防治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针对我国“北参南养”产业结构规划分析较少,特别是对霞浦县刺参产业结构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更少。分析霞浦县刺参产业发展趋势并针对快速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成为解决霞浦县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霞浦县刺参产业的发展历程对霞浦县刺参产业的情况进行了论述,结合霞浦县刺参产业的背景,养殖模式、苗种来源、海参病害、产业模式等现状情况,逐一分析,指出如何实现霞浦县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首先,基于文献综述法,论述刺参产业中的相关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其次对我国刺参产业现状、主要产业区域、历年来产业发展趋势及霞浦县刺参产业历年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霞浦县的刺参养殖技术、养殖方式、加工产业、供销渠道、政策扶持进行讨论;最后探讨了影响福建省刺参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并对霞浦县及其他地区的刺参产业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霞浦县刺参产业中的苗种供应多数来自于北方,且夏季海水高温,无法进行养殖。其自有苗种的繁育进程过于滞后,现目前所研究适应南方地区养殖的“高抗一号”虽然已达到验收标准,但其实际应用于养殖规模并不突出,霞浦县应继续加快培育适应当地环境耐高温适低盐的刺参新品种,并进行夏季的大规模的实践,将夏季南方无法进行海参养殖的技术难题攻破,同时形成本地化的苗种繁育体系,更有利于当地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向。2、霞浦县刺参产业模式多为个人主导,应加强当地政府的产业扶持,其中包括养殖技术服务讲解、刺参养殖资金补助、养殖工业设备装置扶持、刺参加工规模的扩大、完善刺参行业标准,同时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发展霞浦县“互联网+刺参”产业链模式,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的模式,从而推进霞浦县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霞浦县刺参产业应持续增强南北两地合作,将北方成熟的产业模式借鉴后应用与霞浦县自身的可实用性建设及发展,建立一体化产业链,发展霞浦县刺参全产业链模式,其中包括当地刺参苗种繁育、刺参养殖技术、刺参深加工业的开发和本地品牌化建设等,从而促进霞浦县刺参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同时将霞浦县可实施性的刺参产业模式推广到整个南方的刺参产业的的发展中,实现南方地区刺参全产业链的规划。

包鹏云[5](2018)在《刺参常用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价及其对主要营养物质有效利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刺参因其独特的药效营养保健功能和经济价值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刺参养殖业已成为中国北方沿海渔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刺参人工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安全、优质、环保的配合饲料。但是刺参营养学和饲料学严重滞后于刺参养殖业的发展,按科学配方生产的高质量配合饲料成为刺参养殖业进行集约化、环保化健康养殖的制约因素。本文以刺参饲料学和营养学基础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刺参常见饲料原料概略养分的测定和主要营养成分消化率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刺参对主要营养物质的营养需求、营养生理学效应及营养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同时,进一步优化刺参饲料中主要动植物蛋白源的比例,科学的筛选和应用大豆来源的植物蛋白源,通过系统研究获取关键的饲料学和营养学参数,为将来制定刺参营养标准,开发和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刺参饲料,促进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选取14种常见刺参饲料原料测定其概略营养成分,并开展不同规格刺参对饲料原料主要营养成分消化率的比较研究。利用概略养分分析方法和消化实验方法(略做改动)分别对14种常见的刺参饲料原料的概略养分和饲料原料中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的消化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贻贝肉粉、鱼粉、大豆粕、螺旋藻、花生粕、玉米蛋白等高蛋白质原料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灰分含量分别在87.46%-94.36%、44.64%-64.43%^ 2.12%-13.85%、4.37%-5.63%、3.42%-14.55%范围;鼠尾藻、马尾藻、石窥、脱胶海带粉、海带粉、川蔓藻、裙带菜、啤酒糟等低蛋白质原料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灰分含量范围分别是91.35%-94.13%、6.45%-25.14%、0.45%-6.45%、4.67%-27.21%、10.18%-17.48%。每一规格刺参14 种饲料原料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消化率均表现为差异显着(P<0.05)。随着刺参规格的增大,刺参对14种饲料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消化率逐渐增大。刺参对以海藻类为主的低蛋白质饲料原料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消化率范围分别为30.17%-58.90%、39.73%-73.24%和 28.24%-52.24%,对鱼粉、螺旋藻、花生粕等高蛋白质饲料原料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消化率范围分别是44.90%-66.59%、58.78%-78.72%和40.82%-56.71%。三种规格刺参对高蛋白质饲料原料中鱼粉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消化率分别均在61%、74%、52%以上,除鱼粉蛋白质和贻贝粉蛋白质消化率差异不显着外。鱼粉的干物质、蛋白质、脂肪的消化率都显着高于其它饲料原料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的消化率(P<0.05),而川蔓藻干物质的消化率(分别为30.17%、31.88%、32.52%)则均显着低于其它饲料原料干物质的消化率(P<0.05)。(2)通过养殖实验确定刺参对三大基础性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营养需求。依照Cornell的三因素混合设计方案设计实验,选择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做为饲料配方组成的变量,研究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物质对刺参生长性能、消化、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对刺参生长性能、饲料营养成分消化率、消化酶活性、蛋白质代谢相关酶活性、免疫相关酶活性均有显着性影响(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刺参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营养需求量适宜范围分别为15%-19%、1.7%-4.7%、30%-34%,均可获得73%以上增重率,在此范围内刺参对饲料干物质、蛋白质、脂肪的消化率分别超过51.94%、60.80%、59.54%;刺参肠道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较高,蛋白质代谢旺盛;刺参免疫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处于较高水平,刺参免疫能力较强;饲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16.75%、3.65%、32.87%时,刺参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值(97.15%、1.51%/天)。(3)通过养殖实验考察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比对刺参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影响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生长性能除体壁系数外的其它指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体壁重)均影响显着(P<0.05);在动植物蛋白比为1:3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体壁重和体壁系数达到最大值;动植物蛋白比显着影响刺参对饲料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的消化率(P<0.05),动植物蛋白比为1:2时,饲料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的消化率达到最大值;肠道壁中的谷草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均受饲料动植物蛋白比显着影响(P<0.05),而肠道壁中的谷丙转氨酶和体腔液中的溶菌酶活性所受影响不显着。(4)设计3种动植物蛋白比为1:3的等氮等脂配合饲料,通过养殖实验,比较研究豆粕、大豆浓缩蛋白、发酵豆粕对刺参生长、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发酵豆粕组刺参生长性能指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体壁重)均显着高于豆粕组和大豆浓缩蛋白组(P<0.05)。在前一个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设计六种发酵豆粕添加量不同的饲料(按0、4%、8%、12%、16%和20%的比例取代对照组饲料中豆粕),通过养殖实验,进一步探究饲料中发酵豆粕的最适添加量,以及发酵豆粕添加量对刺参生长、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动植物蛋白比为1:3的刺参饲料中,发酵豆粕添加量达到16%时,刺参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比对照组提高57%以上,刺参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体壁蛋白质含量均显着高于其它各组(不包括20%发酵豆粕组);消化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免疫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

刘锡胤,李龙,徐晓莹,朱光辉,陈伟,张岚,张志伟,孙俊荣,张维,史文凯[6](2018)在《刺参工厂化拟生态育苗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针对刺参人工育苗中出现的病害频发、苗种质量下降、能源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提出了拟生态育苗模式或称生态集约化育苗模式。采用海水生态化处理、生产废水余热回收再利用、水质生态调控、病害生态防治、环保饵料制作与投喂、生产废水生态化处理与循环利用等技术,在保证产量与提高质量的前提下,使育苗过程中的能源与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显着下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着提高。

刘锡胤,朱光辉,于炳礼,张勇,高雁,陈伟,张晓明,刘蓬[7](2016)在《刺参苗种产业困局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近几年,刺参养殖业在持续多年繁荣后开始滑坡,首当其中的是刺参苗种生产行业,效益大幅下滑,陷入空前的萧条。研究发现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供需矛盾突出,价格大幅下滑;病害频发,生产效果不稳定;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育苗生产构成威胁;效益下降,生产规模急剧萎缩。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规模无序扩张,产能过剩;生产布局不合理,产地环境恶化;监管不到位,生产与流通环节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养殖增速放缓,苗种需求减少;生产设施落后,育苗工艺有待改进。提出了应对危机的措施:加强宏观规划,合理调整产业规模与布局;改进育苗工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苗种管理,规范苗种生产与流通市场;挖掘商品参消费潜力,拉动苗种需求;引进保险机制,降低产业风险;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淘汰过剩产能。

吴艳庆[8](2016)在《刺参苗种室外池塘中间培育技术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刺参苗种产业的发展,商品苗价格不断下跌,国内传统的室内中间培育方式因其成本高、培育成活率不稳定等缺点,已经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一种成本低、培育成活率高、效果好的室外池塘中间培育方式顺势兴起,但是池塘网箱中间培育方式对于附着基的选择、参苗投放规格和密度研究的比较少,缺少可靠的参考数据与理论依据。本论文通过对池塘网箱中不同附着基上附着生物发育过程及刺参中间培育效果影响以及不同苗种规格和密度对苗种产量和成活率的研究,以期为室外池塘刺参中间培育附着基的选择、适宜放苗密度和规格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1池塘水环境与浮游生物变化规律实验期间水温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8月是高温期。盐度、溶解氧、pH、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等水质指标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比较平稳;活性磷在第5、8周波动幅度较大,这可能与水温升高导致的大型藻类死亡有关。池塘浮游植物以硅藻门种类最多,其他种类较少,优势种也以硅藻门为主。浮游藻类的密度变化趋势与生物量变化规律大致相同,由于没有施肥所以藻类密度和生物量均较低。实验第510周,脱镁叶绿素含量高于叶绿素a,这与水温过高浮游藻类死亡有关。2不同附着基表面附着生物发生与演替本实验研究了刺参池塘中间培育网箱内的波形网(CU)、地笼(地笼网CN+地笼板CP)、尼龙网片(NM)等3种类型附着基(共4种附着基材料)在不放苗、不投铒的自然情况下表面附着生物的发生与演替规律。结果如下:1.四种材质表面以硅藻占绝对优势,其中菱形藻属Nitzschia在整个实验期间均出现较多,而且菱形藻在尼龙网片始终占据优势种地位。在整个实验期间藻类总数量变化表现出CU>NM>CP>CN的特点。2.表面附着生物干重和无灰分干重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CP增速最快,NM、CU次之,CN最慢。3.叶绿素a含量变化与藻类数量变化趋势相似,但第913周CN、CP、NM的含量明显低于CU,表明藻类群落有衰落迹象,波形网藻类群落演替速度快于尼龙网片和地笼。3不同附着基对刺参苗种生长与存活的影响不同附着基表面的附着生物群落具有相似的演替过程。地笼板(CP)上附着生物的干重、无灰分干重显着高于其他3种附着基材料(P<0.05),而CU、CN和NM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4种附着基材料表面附着生物的叶绿素a含量表现为CU>CP>NM>CN,且相互间差异显着(P<0.05);参苗培育12周时,采用波形网附着基的网箱苗种产量显着高于地笼(P<0.05),波形网成活率最高,且显着高于其他2种附着基(P<0.05)。参苗培育17周后,采用波形网附着基的网箱,苗种产量显着高于地笼和尼龙网片(P<0.05),波形网的苗种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尼龙网片(P<0.05),地笼与其他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4不同规格和投苗密度对刺参池塘网箱保苗效果的影响对于同一规格的参苗,低密度组体质量与特定生长率高于中、高密度组;相同密度条件下,大规格苗种成活率显着高于小规格(P<0.05),小规格低密度组参苗的成活率显着高于高密度组(P<0.05),大规格低密度组参苗的成活率显着高于中、高密度组(P<0.05)。不同密度组收获参苗的总产量无显着差异(P>0.05),但低密度组收获参苗的净产量高于中、高密度组。通过两因素方差分析可知,规格的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参苗成活率有显着的影响(P<0.05),密度的主效应对参苗成活率有极显着的影响(P<0.001);两因素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对参苗总产量均无显着的影响(P>0.05)。规格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参苗净产量的影响不显着(P>0.05),密度主效应对参苗净产量有显着的影响(P<0.05)。

谭杰[9](2015)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苗种繁育关键技术及幼参对操作胁迫的免疫应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是我国着名的海珍品,一直是北方沿海增养殖的重要品种,也是近年来我国海水养殖单品种产值最高的种类之一。我国的刺参苗种繁育技术于上世纪80年代初步建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已形成相对完整的技术体系,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日益凸显。本文针对目前刺参苗种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亲参人工促熟技术、刺参受精生物学、微拟球藻的饵料效果、操作胁迫对幼参免疫的影响等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培育水温和饲料对刺参的人工促熟效果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不同培育水温对刺参人工促熟的效果,第二部分研究了不同饲料对刺参人工促熟的效果。水温实验采用2种升温模式(从5-C逐渐升温至12℃后恒温培养和从5℃逐渐升温至15℃恒温培养)。饲料实验采用3种不同饲料(S组:鼠尾藻粉+海泥;L组:海带粉+海泥;SL组:鼠尾藻粉+海带粉+海泥)。实验过程中对刺参体壁粗成分(粗蛋白、粗脂肪、总碳水化合物)进行分析,实验结束后对雌性刺参性腺粗成分进行分析,同时检测雌参的性腺指数和平均排卵量、卵子卵径和受精率、受精卵孵化率、小耳幼体体长等指标。数据显示,在15℃温度培育下,雌参性腺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62.54+1.78%和10.83+1.04%,高于在12℃水温下培育的雌参。在15℃培育的雌参的性腺指数、排放率和平均排卵量分别为6.87+2.02%、16±2.31%和312±59.3×104粒,均高于在12℃培育的雌参。饲料实验中,S组和SL组的雌参性腺中粗蛋白含量分别为60.82±0.52%和59.18±1.26%,显着高于L组的雌参(PO<0.05),S组雌参性腺中粗脂肪含量为9.45±0.77%,高于L组和SL组的雌参。三种饲料投喂的雌参在性腺指数、排放率、平均排卵量等指标上差异不显着,但SL组的雌参以上三项指标值最高。SL组的亲参所产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小耳幼体体长均显着高于L组饲料的亲参。研究结果说明,在相同的培育时间内,15℃恒温条件下培育的雌参繁殖力高于12℃件下培育的雌参,但两者排放的卵子质量没有显着差异;在实验范围内,投喂不同饲料的雌参繁殖力指标差异不明显,但SL组亲参所产受精卵孵化率和小耳幼体体长均高于S组和L组。2.刺参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的显微观察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荧光显微观测的方法,对刺参的成熟卵子以及受精过程中精子入卵、极体排放、雌雄原核的形成与结合、早期卵裂以及多精入卵等细胞生物学过程进行了记录和分析。结果显示,刺参刚排出的成熟卵子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在水温22℃~23℃、盐度30条件下进行人工授精,卵子受精后12min,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释放第一极体;受精后20min,大部分受精卵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放出第二极体;受精后35min,雌、雄原核开始在卵子中央发生染色体联合;受精后80min,部分受精卵完成第一次卵裂,受精后100min,部分受精卵完成第二次卵裂;刺参在受精过程中存在多精入卵现象。3.微拟球藻饲喂刺参浮游期幼体效果评价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是从福建海域中筛选出来的一种单细胞藻类。为检验该藻对刺参浮游幼体的饲喂效果,共进行了三个实验。实验一比较了7种饵料组合(C=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D=盐藻Dunaliella tertiolecta,N=微拟球藻,CD=牟氏角毛藻+盐藻,CN=牟氏角毛藻+微拟球藻,DN=盐藻+微拟球藻,CDN=牟氏角毛藻+盐藻+微拟球藻)对刺参浮游幼体的投喂效果。受精后第9天的测定结果显示,投喂CD饵料的刺参幼体体长最长(1032.10±16.50μm),存活率最高(87.4±2.06%),投喂N饵料(微拟球藻)的刺参幼体体长为901.37±25.59μm。实验结束时,投喂N饵料的刺参幼体附着变态率为32.67±2.21%。实验二研究了不同投喂量的微拟球藻(5,000,20,000和40,000 cells mL1day-1)对刺参幼体生长、存活和附着变态的影响。日投喂量为20,000 cells mL-1的刺参幼体的体长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存活率也最高。日投喂量为20,000和40,000 cells mL-1的刺参幼体的附着变态率没有显着差异,均显着高于日投喂量为5,000 cells mL-1的刺参幼体。实验三比较了微拟球藻不同投喂频率(2、3和4次/天)对刺参幼体生长、存活和附着变态的影响。数据显示,授精后第9天,日投喂3次的刺参幼体体长最长,日投喂量为2次的幼体体长最小。日投喂3次和日投喂4次的刺参幼体在存活率和附着变态率上没有显着差异,均显着高于日投喂2次的幼体。实验结果表明,微拟球藻可以做为刺参浮游期的饵料,其最适日投喂量和投喂频率分别为20,000 cells mL-1和3次/天。4.机械胁迫对幼参的体腔液激素含量和免疫指标的影响对刺参幼参进行了模拟分筛操作,分别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开始后3min、0.5h、1h、2h、4h、8h和16h抽取刺参体腔液,测定体腔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体腔液细胞浓度、细胞吞噬活性、呼吸爆发活力以及酸性磷酸酶和酚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经过3min的机械胁迫,刺参体腔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分别增加到初始值的7倍和3倍.胁迫结束后逐渐降低,2h后恢复到初始水平。胁迫开始后,体腔液中体腔液细胞浓度逐渐升高,1h后达到最大值16.16×106 cells mL-1,显着高于初始值(P<0.05),4h后恢复到初始水平。整个实验过程中,体腔液细胞吞噬活性、呼吸爆发活力、酸性磷酸酶活性和酚氧化酶活性都呈胁迫开始后降低,胁迫结束时显着低于初始水平,胁迫结束后上升,之后开始回落的趋势。至实验开始8h后,各项免疫指标均恢复到初始水平。实验表明,幼参存在明显的应激反应,通过分泌儿茶酚胺类激素调节免疫功能对胁迫做出应答。5.不同运输方式对剌参幼参的体腔液激素含量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通过测定湿运和水运两种运输方式下,刺参体腔液内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总细胞数、细胞吞噬活性、呼吸爆发活力、酸性磷酸酶活性和酚氧化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研究了运输胁迫对刺参免疫的影响。在湿运法中,运输开始后刺参体腔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浓度逐渐上升,分别在1h和0.5h达到初始值的6倍和3倍,运输结束后,两者回落到初始水平。运输开始后,体腔液内总细胞数逐渐上升,0.5h时达到20.37×106 cells mL-1,显着高于初始值,此后维持此水平一直到8h。细胞吞噬活性和呼吸爆发活力运输期间显着下降,分别在1h和0.5h到达最低值(6.18±1.54%和0.14×0.02 106 cells mL-1),运输结束后两者开始上升,至4h时上升到最大值(20.47±1.94%和0.32×0.03 106 cells mL-1),并且显着高于初始水平,此后逐渐恢复到初始水平。运输期间,酸性磷酸酶活性和酚氧化酶活性显着下降,运输结束后两者逐渐恢复到初始水平。在水运法中,运输开始后刺参体腔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浓度逐渐上升,在1h时分别达到初始值的2.3倍和1.7倍,运输结束后,两者回落到初始水平。运输开始后,体腔液内总细胞数开始上升,在1.5h至4h间一直显着高于初始水平,8h时恢复至初始值。细胞吞噬活性和呼吸爆发活力在运输开始后逐渐下降,分别在3h和1.5h显着低于初始值,运输结束后恢复到初始水平。在水运法中,刺参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和酚氧化酶活性没有显着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运输过程中,刺参免疫系统产生应激反应,湿运法对刺参产生的胁迫比水运法更为严重。

张永胜[10](2013)在《光照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苗种培育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综述了刺参的人工育苗技术和光照对刺参生理生态学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室内养殖实验研究了不同的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对刺参浮游幼体阶段和稚参阶段生长、发育、存活和代谢等方面的影响,并运用稳定同位素的方法对光照影响刺参生长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光照对刺参幼体存活、生长、发育和附着变态的影响本实验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0Lux、50lux、500lux和2000lux)和不同光照周期(24L:0D、14L:10D、10L:14D和0L:24D)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浮游幼体存活、生长、发育及附着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显着影响刺参幼体的生长(P<0.05),幼体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速度的高低顺序为:500lux>50lux>2000lux>0lux,不同光照周期下生长速度的高低顺序为:14L:10D>10L:14D>24L:0D>0L:24D。(2)不同光照强度下,幼体的存活率随光照强度的升高而增大;0L:24D光周期下的幼体存活率显着低于其余3个光周期处理(P<0.05)。(3)4种光照强度下,500lux处理组的幼体发育最快,9天时樽形幼体的发生率为30.9%,0lux处理组樽形幼体的发生率仅为5.2%,且致畸率高达17.7%,显着高于其他光照强度处理(P<0.05);4种光照周期下,10L:14D光照周期下的幼体发育最快,9天时樽形幼体的发生率为34.8%,显着高于其余光周期处理组(P<0.05)。(4)幼体在不同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下变态率的大小顺序分别为:50lux>500lux>2000lux>0lux,10L:14D>14L:10D>24L:0D>0L:24D,光照强度与光照周期均显着影响幼体的变态(P<0.05)。可见,提供一定的光照对刺参浮游幼体的生长发育更为有利。2.光照对刺参稚参生长与代谢的影响实验分别设置了4个光照梯度(0lux、100lux、1000lux和2500lux)和四个光照周期处理(24L:0D、14L:10D、10L:14D和0L:24D,光照强度均为1000lux),分别研究了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对刺参稚参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在1000lux达到最大(1.48±0.04%),然后随着光强增大而降低,其大小顺序为1000lux>2500lux>100lux>0lux。(2)光照强度与刺参特定生长率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SGR=﹣2.6801×10﹣7Lx2+7.798×10﹣4Lx+0.9746(R2=0.9822)根据公式推算,刺参稚参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为1454lux。(3)刺参在14L:10D的光周期下有着最高的特定生长率(1.43±0.67%),显着高于24L:0D及0L:24D处理组(P<0.05)。(4)光照对刺参的耗氧率与排氨率影响显着(P<0.05),且变化趋势相似,2500lux>100lux>0lux>1000lux;本实验条件下刺参代谢所需能量主要由蛋白质提供。3.不同光照下不同饵料对刺参稚参生长贡献的研究本实验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3个光照强度下饲料中鲜活硅藻对刺参稚参的生长贡献率。实验设3个光照强度处理:2500lux、1000lux和0lux;投喂三种饲料:池塘沉积物(饲料A)、棱形筒柱藻(Cylindrotheca fusiformis)藻液+海泥(饲料B)和人工配合饲料(饲料C)。80d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饲料和光照强度对稚参的生长(SGR)影响均显着(P<0.05),且二者的交互作用显着(P<0.05);强光处理组(2500lux)稚参的特定生长率(SGR)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光照处理组(P<0.05);饲料B处理组稚参的存活率显着高于饲料A处理组(P<0.05),其中饲料B-1000lux处理的存活率最高,为89.2±2.8%。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饲料A中微藻的贡献度从0lux时的13.36%跃升至2500lux时的62.10%,饲料B中硅藻的贡献率也从83.62%上升至97.54%,而光强对人工饲料贡献率的影响不显着。可见,鲜活棱形筒柱藻(Cylindrotheca fusiformis)是刺参饲料中鼠尾藻替代品,投喂鲜活棱形筒柱藻饲料时提供一定的光照可提高饲料的效益。

二、刺参人工育苗关键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刺参人工育苗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案例的刺参育苗投喂专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分析与整体设计
    1.1 调查与分析
    1.2 系统整体设计
2 基于案例的知识库的构造
    2.1 知识的获取与分类
        2.1.1 浮游幼体的投喂
        2.1.2 稚参的投喂
    2.2 投喂案例库
3 基于案例的推理算法
    3.1 基于案例的推理参数的选择
    3.2 相似度的计算
    3.3 基于案例推理的算法
4 基于案例的刺参育苗投喂系统的实现
5 结论与讨论

(2)紫海胆胚胎与幼体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海胆生物学及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1.1.1 海胆的生物学特性
        1.1.2 海胆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1.2 光照对水生生物生理生态学的影响
        1.2.1 光照强度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2.2 光照周期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2.3 光谱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3 消化酶活力的研究进展
        1.3.1 温度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1.3.2 pH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1.3.3 光照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预期成果
        1.4.1 研究意义
        1.4.2 预期成果
第二章 紫海胆胚胎及幼体发育观察
    2.1 材料方法
        2.1.1 亲胆的采集及幼体培育
        2.1.2 受精卵收集及观察
        2.1.3 浮游幼体培育、取样及观察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紫海胆胚胎发育
        2.2.2 紫海胆幼体发育
    2.3 讨论
        2.3.1 受精
        2.3.2 紫海胆胚胎发育和幼体发育特征
    2.4 结论
第三章 微藻饵料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及存活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浮游幼体的培育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摄食不同微藻浮游幼体的成活率
        3.2.2 浮游幼体摄食不同单胞藻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浮游幼体在不同生长阶段对饵料的选择
        3.3.2 浮游幼体摄食不同单胞藻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光照强度对紫海胆幼体存活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浮游幼体的培育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不同光照强度下浮游幼体的成活率
        4.2.2 不同光照强度下浮游幼体的消化酶活性
    4.3 讨论
        4.3.1 光照强度紫海胆浮游幼体存活的影响
        4.3.2 光照强度对紫海胆幼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4.3.3 光照强度对紫海胆幼体不同阶段的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3)基于LCA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海参行业生产现状
        1.1.2 海参行业生产流程分析
        1.1.3 海参行业资源环境问题分析
    1.2 清洁生产研究进展
        1.2.1 清洁生产定义与政策介绍
        1.2.2 清洁生产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清洁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1.3.1 生命周期评价技术
        1.3.2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1.3.3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
    1.4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
        1.4.1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研究现状
        1.4.2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研究问题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海参行业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2.1 引言
    2.2 海参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2.2.1 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2.2.2 海参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2.2.3 清单分析
        2.2.4 影响评价
        2.2.5 结果解释与改进措施
    2.3 海参生产技术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2.3.1 育苗技术生命周期评价
        2.3.2 养殖技术生命周期评价
    2.4 不确定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引言
    3.2 海参育苗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3.2.1 指标体系技术规范
        3.2.2 一级指标选取说明
        3.2.3 二级指标及基准值选取说明
        3.2.4 指标权重计算及指标体系确定
        3.2.5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计算方法
        3.2.6 案例研究
    3.3 海参养殖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3.3.1 指标体系技术规范
        3.3.2 一级指标选取说明
        3.3.3 二级指标及基准值选取说明
        3.3.4 指标权重计算及指标体系确定
        3.3.5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计算方法
        3.3.6 案例研究
    3.4 海参加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3.4.1 指标体系技术规范
        3.4.2 一级指标选取说明
        3.4.3 二级指标及基准值选取说明
        3.4.4 指标权重计算及指标体系确定
        3.4.5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计算方法
        3.4.6 案例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与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供应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3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筛选方法
    4.4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
        4.4.1 绿色要素
        4.4.2 结构层级
        4.4.3 绩效内容
    4.5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优化
        4.5.1 网络优化模型
        4.5.2 网络优化算法
        4.5.3 网络优化案例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海参生产过程与技术生命周期清单数据蒙特卡罗模拟结果
附录B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问卷及评价结果
附录C 海参生产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表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4)霞浦县刺参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1.3.4 创新方法及研究不足
第二章 刺参产业总体现状分析
    2.1 全国海参产业总体规模
        2.1.1 中国海参产业主要分布区域
        2.1.2 中国海参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2.2 南方刺参养殖规模概况
        2.2.1 南方刺参产业发展规模
        2.2.2 福建省刺参产业总体概况
        2.2.3 霞浦县刺参产业概况
    2.3 霞浦县自然资源及刺参产业概况
        2.3.1 霞浦县海域情况及地理位置分布
        2.3.2 霞浦县海水环境
    2.4 霞浦县刺参养殖技术
        2.4.1 浮筏吊笼养殖技术
        2.4.2 “分苗”技术方式
        2.4.3 “参贝藻”混合养殖方式
    2.5 霞浦县刺参加工模式及政策产业扶持
        2.5.1 “拉缸盐”刺参加工模式
        2.5.2 霞浦县刺参产业的政策扶持
第三章 霞浦县刺参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霞浦县刺参产业存在的问题
        3.1.1 新型适宜性苗种大规模养殖进程缓慢
        3.1.2 刺参养殖过程中病害频发
        3.1.3 “产+供+销”结构混乱
        3.1.4 缺乏足够的政策布局及金融资金注入
第四章 霞浦县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霞浦县刺参病害防治及新型苗种繁育
        4.1.1 刺参病害的防治
        4.1.2 研究抗高温耐低盐的新型品
    4.2 霞浦县刺参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对策
        4.2.1 南北方产供销一体化
        4.2.2 刺参深加工业和品牌化发展
        4.2.3 优化养殖环境,合理利用养殖水体
        4.2.4 发展霞浦县互联网+刺参产业链模式
        4.2.5 加强政府调控及金融政策支撑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刺参常用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价及其对主要营养物质有效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刺参养殖产业的发展
        1.1.1 刺参养殖业发展的现状
        1.1.2 刺参养殖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2 刺参的摄食与消化
        1.2.1 刺参的摄食
        1.2.2 刺参的天然食物源构成
        1.2.3 刺参的消化酶和消化能力
    1.3 刺参营养学研究进展
        1.3.1 蛋白质和氨基酸
        1.3.2 脂肪和脂肪酸
        1.3.3 维生素和矿物质
        1.3.4 抗病营养与刺参健康
    1.4 刺参饲料学和配合饲料的研究进展
        1.4.1 刺参饲料(饵料)资源的研究进展
        1.4.2 刺参配合饲料研究进展
    1.5 我国水产饲料营养标准现状与刺参营养标准制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5.1 我国水产饲料营养标准现状
        1.5.2 刺参营养标准制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
2 刺参常用饲料原料营养价值的评定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2.3 饲料原料概略养分的测定
        2.2.4 饲料原料消化率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
        2.3.1 刺参饲料原料概略养分组成与含量
        2.3.2 刺参对不同饲料原料干物质的消化率
        2.3.3 刺参对不同饲料原料蛋白质的消化率
        2.3.4 刺参对不同饲料原料脂肪的消化率
    2.4 讨论
        2.4.1 刺参饲料原料概略养分组成与含量
        2.4.2 消化率实验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2.4.3 刺参对不同饲料原料干物质消化率
        2.4.4 刺参对不同饲料原料蛋白质的消化率
        2.4.5 刺参对不同饲料原料脂肪的消化率
    2.5 小结
3 刺参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适宜营养需求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设备
        3.2.2 主要试剂及材料
        3.2.3 实验设计与饲料配方
        3.2.4 实验动物饲养与管理
        3.2.5 消化实验
        3.2.6 肠道组织及内含物与体腔液的采集
        3.2.7 实验指标测定方法
        3.2.8 刺参生长性能与消化率的计算公式
        3.2.9 数据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饲料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3.3.2 饲料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刺参消化酶的影响
        3.3.3 饲料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刺参消化率的影响
        3.3.4 饲料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刺参蛋白质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3.3.5 饲料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刺参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在刺参饲料营养学研究中采用Cornell方法的优势
        3.4.2 饲料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3.4.3 饲料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刺参消化酶的影响
        3.4.4 饲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对刺参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3.4.5 词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对刺参蛋白质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3.4.6 饲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对刺参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3.5 小结
4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生长、消化和非特异免疫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设备
        4.2.2 主要试剂和材料
        4.2.3 实验的饲料配制
        4.2.4 实验动物的分组与饲养管理
        4.2.5 消化实验
        4.2.6 肠道组织及内含物与体腔液的采集
        4.2.7 实验指标测定方法
        4.2.8 刺参生长性能和消化率的计算公式
        4.2.9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4.3.2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饲料对刺参体成分的影响
        4.3.3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3.4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消化率的影响
        4.3.5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蛋白质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4.3.6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4.4 讨论
        4.4.1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4.4.2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体成分的影响
        4.4.3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消化率的影响
        4.4.4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4.5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蛋白质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4.6 动植物蛋白比不同的饲料对刺参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5 小结
5 大豆蛋白源对刺参生长、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仪器设备
        5.2.2 主要试剂和材料
        5.2.3 实验设计与饲料配制
        5.2.4 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
        5.2.5 肠道组织及内含物与体腔液的采集
        5.2.6 实验指标测定方法
        5.2.7 刺参生长性能计算公式
        5.2.8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饲料中不同大豆蛋白源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5.3.2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生长性能的影响
        5.3.3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体成分的影响
        5.3.4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5.3.5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5.4 讨论
        5.4.1 饲料中不同大豆蛋白源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5.4.2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生长性能的影响
        5.4.3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体成分的影响
        5.4.4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5.4.5 饲料中发酵豆粕含量对刺参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摘要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刺参苗种室外池塘中间培育技术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世界海参主要种类及分布
    1.2 刺参生物学特征
        1.2.1 刺参形态
        1.2.2 刺参食性
        1.2.3 影响刺参生长与存活的环境因子
        1.2.3.1 光照
        1.2.3.2 温度
        1.2.3.3 盐度
        1.2.3.4 溶解氧、pH
    1.3 国外海参养殖现状
    1.4 我国海参养殖现状
        1.4.1 海参养殖模式
        1.4.2 刺参养成常用附着基
        1.4.2.1 石头
        1.4.2.2 瓦片
        1.4.2.3 空心砖、水泥管
        1.4.2.4 塑料件
        1.4.2.5 网笼
        1.4.3 国内海参养殖存在问题
        1.4.3.1 养殖环境恶化
        1.4.3.2 病害严重
        1.4.3.3 生产及管理技术粗放
    1.5 海参苗种产业的发展状况
        1.5.1 育苗技术发展
        1.5.2 刺参育苗常用附着基
        1.5.2.1 聚乙烯波纹板
        1.5.2.2 聚乙烯塑网片
        1.5.3 苗种中间培育技术
        1.5.3.1 室内中间培育
        1.5.3.2 室外保苗
    1.6 本论文目的及意义
2 池塘水环境与浮游生物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池塘条件
        2.1.2 池塘水质因子的测定
        2.1.3 池塘浮游生物变化的测定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
        2.2.1 池塘主要水质因子变化
        2.2.2 藻类种类组成及其变化
        2.2.3 浮游藻类生物量变化
        2.2.4 池塘悬浮物与叶绿素含量变化
    2.3 讨论
        2.3.1 水质因子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2.3.2 浮游藻类在养殖池塘的作用
        2.3.3 池塘中叶绿素变化的影响
        2.3.4 池塘中悬浮物的变化
    2.4 小结
3 室外刺参保苗池塘不同附着基表面附着生物发生与演替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池塘与网箱设置
        3.1.2 附着基规格与设置
        3.1.3 实验设计
        3.1.4 样品测定方法
        3.1.4.1 附着生物干重测定
        3.1.4.2 附着生物叶绿素a含量测定
        3.1.4.3 附着生物群落分析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池塘主要水质因子变化
        3.2.2 不同附着基表面附着生物种类组成
        3.2.3 不同材质表面附着生物干重变化
        3.2.4 不同材质表面附着藻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3.3 讨论
        3.3.1 附着基表面藻类发生与演替的分析
        3.3.2 附着基表面的干重变化分析
        3.3.3 附着基表面叶绿素含量变化分析
4 池塘网箱投放不同附着基对刺参苗种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池塘与网箱设置
        4.1.2 附着基规格与设置
        4.1.3 实验设计
        4.1.4 参苗放养与保苗管理
        4.1.5 实验样品测定
        4.1.5.1 池塘水环境因子变化的测定
        4.1.5.2 附着生物种类分析
        4.1.5.3 附着生物干重测定
        4.1.5.4 附着生物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测定
        4.1.5.5 参苗生长、总产量与成活率测定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池塘主要水质指标变化
        4.2.2 不同附着基表面附着生物种类组成
        4.2.3 不同附着基表面附着生物干重变化
        4.2.4 不同附着基表面附着生物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变化
        4.2.5 参苗生长、产量与成活率变化
    4.3 讨论
        4.3.1 刺参保苗附着基的选择
        4.3.2 刺参保苗过程中附着基表面性质的变化
        4.3.3 附着基对刺参苗种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
    4.4 小结
5 不同规格和投苗密度对刺参池塘网箱保苗效果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池塘条件与网箱设置
        5.1.2 实验设计与方法
        5.1.3 饵料的投喂
        5.1.4 日常管理
        5.1.5 实验数据测定
        5.1.5.1 池塘水环境因子变化的测定
        5.1.5.2 参苗生长、总产量与成活率测定
        5.1.6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刺参苗种平均体质量的变化
        5.2.2 刺参苗种特定生长率的变化
        5.2.3 刺参苗种中间培育成活率和产量变化
        5.2.4 规格和密度对刺参苗种产量和成活率影响的方差分析
    5.3 讨论
        5.3.1 规格与密度对参苗个体生长的影响
        5.3.2 规格与密度对参苗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
        5.3.3 网箱投苗规格与密度的优化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9)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苗种繁育关键技术及幼参对操作胁迫的免疫应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刺参苗种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1 刺参苗种繁育技术发展历程
        2 刺参苗种繁育技术研究最新进展
    第二节 棘皮动物的免疫防御机制
        1 棘皮动物体腔液细胞分类
        2 棘皮动物细胞免疫功能
        3 棘皮动物体液免疫功能
    第三节 海洋无脊椎动物生态免疫学研究进展
        1 海洋无脊椎动物对环境胁迫的应激反应
        2 刺参生态免疫学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不同饲料和培育水温下刺参的人工促熟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25
第三章 刺参受精及早期卵裂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微拟球藻饲喂刺参浮游幼体的饵料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刺参对操作胁迫的免疫应答
    第一节 机械胁迫对刺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运输胁迫对刺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完成的论文
    在读期间申请和授权的发明专利
    个人简历

(10)光照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苗种培育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刺参的生物学及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1.1.1 刺参的生物学特性
        1.1.2 刺参的苗种培育与增养殖
    1.2 光照对刺参生理生态学的影响
        1.2.1 光照强度对刺参的影响
        1.2.2 光照周期对刺参的影响
        1.2.3 光谱对刺参的影响
    1.3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研究动物食性方面的应用
        1.3.1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分析水生动物食性中的可行性
        1.3.2 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水生动物食性的优势
        1.3.3 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的前景与展望
2 光照对刺参幼体存活、生长、发育及附着变态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浮游幼体的来源
        2.2.2 实验容器
        2.2.3 实验设计和管理
        2.2.4 数据测定与分析
    2.3 结果
        2.3.1 光照强度对刺参幼体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2.3.2 光照周期对刺参幼体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2.4 讨论
        2.4.1 光照强度对刺参幼体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2.4.2 光照周期对刺参幼体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3 光照对刺参稚参生长与代谢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动物与暂养
        3.2.2 实验设施
        3.2.3 实验方法
        3.2.4 日常管理
        3.2.5 数据的测定与分析
    3.3 结果
        3.3.1 光照强度对刺参稚参生长的影响
        3.3.2 光照周期对刺参稚参生长的影响
        3.3.3 光照强度对刺参稚参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光照对稚参生长的影响
        3.4.2 光照对稚参代谢的影响
4 不同光照下不同饵料对刺参稚参生长贡献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饲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稚参的生长
        4.3.2 稚参的存活
        4.3.3 波纹板上附着物分析
        4.3.4 同位素数据及饲料贡献率
    4.4 讨论
        4.4.1 饲料中鲜活硅藻对稚参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4.4.2. 光照强度对微藻对稚参生长贡献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刺参人工育苗关键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案例的刺参育苗投喂专家系统[J]. 张启宇,唐君玮,马正,陈英义,刘峰,李兴佐,刘伟玲,刘淑云.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 [2]紫海胆胚胎与幼体发育研究[D]. 席世改.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3]基于LCA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D]. 侯昊晨.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4]霞浦县刺参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鲍学宇.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5]刺参常用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价及其对主要营养物质有效利用的研究[D]. 包鹏云.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8)
  • [6]刺参工厂化拟生态育苗技术研究[A]. 刘锡胤,李龙,徐晓莹,朱光辉,陈伟,张岚,张志伟,孙俊荣,张维,史文凯. 海洋开发与管理第二届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8
  • [7]刺参苗种产业困局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A]. 刘锡胤,朱光辉,于炳礼,张勇,高雁,陈伟,张晓明,刘蓬. 2016中国渔业经济专家研讨会论文集, 2016
  • [8]刺参苗种室外池塘中间培育技术的优化研究[D]. 吴艳庆. 烟台大学, 2016(03)
  • [9]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苗种繁育关键技术及幼参对操作胁迫的免疫应答研究[D]. 谭杰.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10]光照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苗种培育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 张永胜.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海参人工育苗关键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