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原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调查

花原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调查

一、关于花垣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石绍成,吴春梅[1](2020)在《适应性治理:政策落地如何因地制宜?——以武陵大卡村的危房改造项目为例》文中认为因地制宜是国家政策得以落实的关键,是中国特色的治理经验。现有研究主要针对地方政府自身的特征与行为,而对其产生的结构性条件重视不够。本文试图将其理论解释拓展至制度、政府与社会关系等结构性要素,并建立了"适应性治理"的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从过程逻辑厘清了因地制宜的发生情境、制度空间与实现机制。个案研究发现,武陵大卡村的危房改造项目发生在中央政策与地方实际双重约束的情境下,运作于"松散耦合"的制度结构中,并依赖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委托代理机制。本文的研究表明,因地制宜主要是中国政策实施重视弹性规则的制度产物。

毛丽佳[2](2019)在《空间关联视阈下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为研究地域,以空间关联视角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体而言,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厘清和界定跨省界地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相关概念,并对经济区和行政区关系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以民族学、经济学、管理学、经济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地,本论文的研究以断裂点模型为研究工具,并对其参数应用进行拓展,从而进一步探究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县域间的经济空间联系关系,由此计算出重庆市黔江区的综合得分最高,有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潜力;进而对跨省界两两相邻的县域进行空间联系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探究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空间联系。同时,本论文以空间关联视角,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中药材、茶叶、畜牧养殖、矿产、旅游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空间关联性,但依然存在现代农业发展较为滞后、地理标志产品区域特色不明显、缺乏优势产业带、缺乏跨省界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缺乏中心城市辐射和缺乏地方政府间协调机制等问题。本文基于空间关联视角,以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筛选原则为基础,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资源禀赋进行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区位熵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进行实证分析,计算得出第一、二、三产业和工业的优势分布县域,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对第一、二、三产业和工业进行综合得分排序,进而基本确定蔬菜、茶叶、烤烟、中药材、畜牧养殖、清洁能源、矿产升级转型、加工业、医药化工业和旅游业可以作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对象。综上所述,本论文以空间关联为视角,针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提出了特色自然资源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协同创新开发模式和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模式。由此,进一步地提出了促进武陵山区跨省界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六条对策建议,对武陵山片区跨省界区域特色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郎杰燕[3](2019)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文中认为制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政治学发展的始终。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性制度,其改革、发展与完善不仅能够分散农民疾病风险、降低农民医疗负担、增进农民健康福祉,而且有利于缓解社会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国家政权合法性。可见,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体现其社会性的同时也显现出很强的政治性。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从建国之初的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到如今城乡一体化整合期的“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走过一条“跌宕起伏”的制度变迁之路。时至今日,仍存在管理经办体制不顺畅、筹资结构不合理、待遇支付制度不健全、监督控费机制不完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等诸多问题,给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国家能力和政府信任带来巨大挑战。诚然,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形成了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政治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是,对于由宏观管理、筹资、待遇支付三项核心要素制度构成,关系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两个市场”,关涉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及农民个人等多元利益,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高度耦合性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而言,单一角度的分析难免有失偏颇,难以揭示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真实过程”与内在逻辑。综合“结构”、“行动”与“历史”要素全面解释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为理解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提供了一个广阔视角,以期探寻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深层逻辑,为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明方向、提供路径。为此,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关于依据历史发展关键节点划分制度变迁阶段的方法,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7)、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7)、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1)、新世纪初期(2002-2008)、城乡一体化加速期(2009-今)五个阶段。通过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归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并着重探寻其变迁的内在逻辑。由此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结论:其一,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复杂变迁历程与多元变迁特征。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五次重大变迁。并且,每次大的制度变迁阶段下均有制度创新、制度扩散、制度完善等连续的、有所差异的制度变迁过程。同时形成分层分序的变迁路径,诱致性与强制性并行、内源性与外源性交揉、渐进性与突变式共存、合意性与意外性同在的多样化变迁方式,以及利弊相随的制度变迁绩效。其二,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遵循“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逻辑。制度环境通过粘嵌耦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结构性影响,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中的宏观管理、筹资和待遇支付制度分别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高度粘嵌,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性变迁。行动主体通过价值偏好与利益博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自主性影响,即建国初期农民的共同行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的整体性动员,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医疗机构、农民等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新世纪初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以及城乡一体化加速期人社与卫生两个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权争夺,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自主性变迁。另外,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近百年变迁历史中形成对“国家主导”、“自愿合作”以及“二元保障”路径的强劲依赖,并且还受到诸多偶然性事件以及关键节点等时间要素的深刻影响。其三,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应在优化制度环境、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突破路径依赖、把握关键节点的基础上向着更加公平、健康、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何灵[4](2014)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查报告 ——以花垣县麻栗场镇为例》文中认为鼓励农民自主选择参保,以多方筹资为资金来源,以大病医疗报销为基本目标,采取县为单位进行统筹管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特点。作为一种既能促进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又能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的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确立,对改变广大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状况,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为切实建设好这项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实施纲要中再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农村合作医疗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我国目前农村合作医疗现状以及农民医疗救助需求来看,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是发展农村事业的目标要求,更是解决当前农民看病困难的现实所需。本文从调研对象的客观实际出发,从掌握的第一手客观数据进行分析,准确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暴露出的各类法律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法律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第一,对现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渊源进行理论研究,包括历史、政策、实施时间、范围、特点及问题;第二,以花垣县麻栗场镇为例,对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包括花垣县麻栗场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相关政策、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各类法律问题;第三,针对分析出来的法律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提出促进立法、规范执法、完善监管机制等措施。本文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功试点花垣县麻栗场镇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因其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区域自治性质,使本文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兼具一般适用性与特殊适用性,这一点使其对全国其他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发展更具借鉴意义;同时,本文对花垣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所而临法律问题所进行的思考,希望可以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法制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凌茹[5](2013)在《湖南省县医院适宜规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县医院是联结乡镇卫生院与省、市三级医院的纽带,是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和业务指导中心,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起着龙头和核心作用。县医院建设与功能履行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百姓的切身利益,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县医院出现了床位不足与盲目扩张的并存现象。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地的人口特征、人群健康状况与需求利用等情况合理确定县医院的适宜规模,做到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科学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国内外对医院规模研究已有文献表明,对医院规模的描述大都以床位数作为其度量单位,认为医院规模的影响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而对医院适宜规模的理解,学界没有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意见,各有不同的理论表述。现有对医院适宜规模的实证研究多局限在医院内部的规模经济与否,往往把医院适宜规模等同医院内部的最优规模或医院内部的规模经济,缩小了医院适宜规模内涵,关于县医院的适宜规模研究更没有考虑县医院的区位特性和功能特性。因此,有必要对县医院的规模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目的:通过对农村居民医疗服务需求趋势与供给现状、县域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及县乡医疗机构运行状况的分析,提出县医院适宜建设规模的数学模型,以及引导县医院科学规划建设的相关措施,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中的“县医院”特指县(市、区)域范围内政府举办的规模最大的综合医院。1.研究对象与样本本研究的具体样本有两个,一个是人群样本,另一个是医疗机构样本。居民医疗服务需求的研究样本是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湖南农村样本地区(安仁县、安乡县、慈利县)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确定的人群。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研究样本的确定,首先是根据筛选出的地区分类指标,采用无量纲化法建立区域分类标志值,按照设定的剔除标准,把湖南省123个县(市、区)中符合标准的87个县(市、区)分为四个地区类别,第一、二、三类地区按20%的比例,第四类地区按15%的比例,分层随机抽取了16个样本县,以样本县内的所有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研究样本,16个样本县内的县医院为研究对象。2.研究内容与工具(1)样本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采用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湖南农村样本人群问卷调查的资料,主要指标有慢性病患病率、两周患病率、两周患病就诊率、两周患病未就诊率、两周患病自我治疗率、住院率、应住院未住院率、门诊次均就诊费用、住院次均费用、人均年医疗保健支出、医疗保障覆盖率等。(2)样本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现状的公平性:运用自制调查表数据,分析比较样本地区的床位数、护士数、医师数的千人平均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3)样本县乡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及运行情况:采用自制调查表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内容涉及资源配置8项指标、财务运行9项指标、医疗服务11项指标等。(4)样本县医院的投入产出绩效:运用DEA基础模型中的CCR模型和BCC模型,分别在总体绩效和医疗服务绩效评估模式下计算县医院的DEA效率得分、分析其规模报酬状态。(5)样本县医院规模的理论模型: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县医院规模模型。多元回归分析指标包括三类二十项,其中社会经济类指标包括:户籍总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粗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7项;资源配置类指标包括:实有床位数(或卫生技术人员数)、业务用房面积、专业设备总值、万元以上设备台数等4项;运行类指标包括:固定资产、长期负债、医疗收入、医疗支出、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等9项。3.资料收集方法二手资料收集来源于官方的年度统计资料数据;医疗机构调查资料来源于2009年5-7月16个样本县现场调查的问卷资料。人群资料来源于湖南省卫生信息中心提供的2008年7月全国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湖南省的现场调查资料,以及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湖南省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的系列数据(3个相同样本单位的汇总资料)。4.质量控制本研究主要通过预调查、调查人员培训、资料收集复核、双人数据录入等对调查过程实行质量控制。5.资料分析方法所有资料用Excel录入建立数据库,依据方法不同分别在相应的软件包中计算。统计分析均在SPSS13.0统计软件包中完成,取检验水准(α)为0.05,运用方法有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经济学分析中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计算在Excel下编程完成,绩效分析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基本模型的CCR模型和BCC模型,计算在DEAP version2.1软件包中完成。结果:1.样本人群医疗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情况的变化样本人群2008年的两周患病率为135.45%o,比2003年增加了21.91%o;两周患病率前5种疾病与2003年比较,慢性病的比重在加大;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的比例也从2003年的39.70%上升到2008年的55.00%。样本人群慢性病患病率总体水平呈现上升趋势,2008年慢性病患病率为135.07%o,比2003年上升了9.96%0;样本人群的两周就诊率总体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由2003年的58.58%0降为2008年的49.01‰;两周就诊医疗机构主要在乡村两级,在这两级就诊的比例2008年比2003年增大,由72.22%增加到78.6%;样本人群两周患者未就诊率由2003年的51.60%增加到2008年的63.80%,由于经济困难原因在两周患病未治疗者中占比从2003年的48.38%下降为29.60%;样本人群纯自我治疗率2008年为29.09%,比2003年下降8.00%。一年内住院率增幅较大,调查人群住院率从2003年的35.62%o,上升到2008年的72.76‰,增长了104%;调查人群一年内患者应该住院而未住院率2008年为27.05%,比2003年减少8.13%,其中由于经济困难原因所致的未住院情况构成比,2008年比2003年下降了10.35%;住院病人要求出院因经济困难所致的比率也有下降。社会医疗保障覆盖情况发生了逆转,样本人群中2003年只有2.55%的居民有不同形式的社会医疗保险,2008年这一比例升至94.45%。2.样本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现状的公平性2008年样本地区资源配置的基尼系数都在0.3以下,其中按人口分布的床位数、医师数、护士数的基尼系数在0.036至0.186之间;按地理面积分布的床位数、医师数、护士数的基尼系数在0.040至0.257之间;2008年样本地区按人口分布床位数、医师数、护士数的泰尔指数在0.0011至0.0320之间;按地理面积分布的床位数、医师数、护士数的泰尔指数在0.0013至0.0500之间。3.样本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与运行状况变化(1)样本县乡医疗机构资源配置与运行状况变化。从2000年到2008年,16个样本县区的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的总体资源配置中以专业设备总值增长最多,为295.71%;在职职工总数、实有病床数、业务用房面积、卫生技术人员总数、医师数分别增长了21.05%、71.07%、69.62%、25.35%和48.52%。固定资产、总资产、长期负债、负债分别增长了295.06%、274.28%、644.9%、495.7%;总收入和总支出同步增长达276%左右,财政补助收入增长达263.36%。业务指标显示:出院人次、门诊人次、出院者占用总床日、实际占用总床日、实际开放总床分别增长188.26%,49.80%、165.03%、155.77%、63.34%,住院总费用、门诊总费用分别增长为409.26%、204.09%。(2)样本县医院资源配置与运行状况变化。从2000年到2008年,编制床位数、实有床位数、编制人数、在职职工人数分别增长了38.01%、45.27%、13.42%和20.66%;床均占地面积减少13.84%,床均业务用房增长37.59%;床均设备总值、床均万元以上设备台数床均固定资产、床均资产、床均长期负债、床均负债分别增长137.91%、211.76%、203.7%、178.41%、630.97%、468.99%;床均总收入、床均支出分别增长139.06%、146.61%;床均收支结余、财政补助收入占收入比例分别减少17.95%、36.36%;医师日担负住院床日、医师日担负治疗人次、病床使用率分别增长73.97%、36.08%、60.61%;平均住院日减少2.63%;门诊人次均费用、住院病人每床日费用分别增长80.78%、49.3%。(3)样本地区间资源配置与运行的现状比较。从2008年四类地区县乡医疗机构资源配置的情况来看,县乡医疗机构的实有病床数、业务用房面积、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专业设备总值的均值,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0.01,差异极显着;注册护士数和卫生院的观察床数均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为P<0.05,差异显着。从财务现状运行指标来看,四类地区在药品支出方面表现无差别;在总资产、负债、总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总支出、医疗支出方面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0.01,表现差异极显着;在财政补助收入方面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0.05,差异显着。从服务指标来看,四类地区在住院危重病人抢救人次方面表现无差别,总诊疗人次、门急诊人次、实际开放总床日、实际占用总床日、卫生院观察人次数、出院人次数、出院治愈人数、住院病人人次数的均值,在四个地区间,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0.01,表现差异极显着;出院者占用总床日和住院人数均值,在四个地区间,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0.05,表现差异显着。(4)样本地区县级医疗机构与乡镇卫生院资源配置与运行的构成比。从编制床位,实有床位、建筑面积、业务用房面积、在职职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总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方面看,县医院的构成比占20.99%至26.67%,其他县级医疗机构占20.28%至27.89%,乡镇卫生院占46.92%至55.57%;专业设备总值方面,县医院、其他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的构成比分别为43.46%、30.88%、25.67%。总资产、固定资产、总收入、总支出的县医院构成比占39.45%至46.60%;其他县级医疗机构的构成比占24.26%至26.20%;乡镇卫生院占29.13%至35.82%。负债、长期负债中县医院构成比占52.17%和59.07%;其他县级医疗机构的构成比占26%和23.06%;乡镇卫生院占21.83%和17.87%。财政补助收入中县医院构成比占15.99%,其他县级医疗机构的构成比占31.24%,乡镇卫生院占52.78%。总诊疗人次、出院人次数县医院构成比分别为22.19%和26.53%,其他县级医疗机构的构成比为19.58%和20.44%:乡镇卫生院为58.22%和53.02%.住院手术人次县医院、其他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构成比分别占36.66%、26.57%、36.77%。门诊总费用、住院总费用中县医院构成比为41.39%和43.75%;其他县级医疗机构的构成比为23.68%和25.39%,乡镇卫生院为34.93%和30.86%。4.样本县医院的规模与绩效评价(1)样本县医院的规模评价16家样本县医院的编制床位数在160-756张之间,均符合1989年《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中二级综合医院床位基本标准;县医院日门(急)诊量与编制床位数的比值在0.14-1.9:1之间,均小于2008年《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中综合医院的日门(急)诊量与编制床位数的比值3:1的要求;1989年《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中二级综合医院基本标准要求病床与医院正式职工人数之比为1:1.3-1.5,16家县医院中有37.5%的符合此要求,50%的大于1:1.3-1.5,12.5%的小于1:1.3-1.5;同时《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二级综合医院基本标准要求卫生技术人员占全院职工总数不少于75%,16家县医院中有81.25%达到此标准,18.75%没有达到此标准。《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中二级综合医院要求每床至少配备0.88名卫生技术人员,按照编制床位数来看,16家县医院中有93.75%符合这条要求,6.25%未达到此标准;同时《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每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按照编制床位数来看,16家县医院中有87.5%符合这条要求,13.5%未达到此标准。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中二级综合医院科室设置要求的医院只有1家,占6.25%,93.75%的县医院科室设置都有欠缺。符合2008年《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床均用地指标的县医院有12.50%,62.50%低于国家床均用地指标标准,25%的高于国家的床均用地指标标准;符合2008年《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床均建筑面积指标的县医院占8.25%;低于国家床均建筑面积的县医院占50%;高于国家的床均建筑面积的县医院占41.75%。达到《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二级综合医院床均建筑面积基本标准的县医院有占91.75%,未达标的占8.25%。(2)样本县医院的绩效评价采用DEA的CCR模型和BCC模型总体绩效模式下,16家县医院有81.25%的整体效率值等于1,处于规模报酬固定阶段,6.25%的医院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12.50%的医院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医疗服务绩效模式下,43.75%的县医院的整体效率值等于1,处于规模报酬固定阶段,37.50%的县医院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18.75%的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5.县医院适宜规模的回归模型以户籍总人口数等7个社会经济指标,业务用房面积等4项资源配置指标,门急诊人次数等9项运行指标为自变量,分别以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实有床位数为因变量建立县医院适宜规模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影响县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数的相关因素有:县域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粗死亡率、县域医疗机构的实有床位、业务用房面积、专业设备总值、万元以上设备数、固定资产、长期负债、医疗收入、医疗支出、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实际开放总床日、病床使用率;影响县医院床位数的相关因素为:县域的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县域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用房面积、专业设备总值、固定资产、长期负债、医疗收入、医疗支出、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实际开放总床日、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在不同类别地区上述因素的影响不同。结论:1.湖南省县医院的床位数在160-756张之间,县医院的规模配置虽然与国家现行标准不完全相符,但能够满足县域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从国家政策取向、县域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县医院功能定位、财政负担能力以及县医院微观经济效率五个方面来分析县医院的现状,认为目前湖南省县医院的规模适宜2.决定县医院适宜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医院内部因素,特别是医院运行指标中的实际开放总床日和医疗支出。3.决定县医院适宜规模的外部因素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粗死亡率也对医院适宜规模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的价值与创新:1.在农村医疗保障全面覆盖,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县级医院综合改革正在进行之时,通过系统阐述医院规模相关理论,和对湖南省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供需方情况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分析了湖南省县医院的规模现状,并提出了县医院适宜规模科学建设与发展的政策建议,具有现实价值和学术价值2.采用宏观和微观、静态和动态、理论和实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分析了县医院规模的影响因素,按地区分类建立了县医院适宜规模的多元回归模型。3.在理论分析和文献复习的基础上提出了医院适宜规模的定义,即医院适宜规模是指医院规模宏观上符合国家政策取向,与区域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与医院功能定位的任务要求相匹配,财政负担能够承受,微观上又具备规模经济效率的一种状态。并根据定义对湖南省县医院的适宜规模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李琼[6](2010)在《发展和巩固西部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路径探讨——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西部贫困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力地减轻了农民因医疗费用所发生的经济负担,起到了保护经济更好发展的作用。然而,西部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成本高,县财政分担比例过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等问题影响了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使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应积极探索高效、低成本的筹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合理确定各级政府筹资责任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软硬件环境建设。

李新华[7](2010)在《湖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与补偿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湖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制度现有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掌握相关资料,深入分析湖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状、存在问题、居民健康状况、住院费用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方法,建立合理的筹资与补偿方案,为合理配置湖南省卫生资源,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湖南省11个新农合试点地区中的每一个地区随机抽取一个县(市、区)构成研究样本。对于抽样县参合农民住院基本情况、新农合基金补助受益情况以及补偿方案的设计等采用数据分析方法。具体如下:(1)对样本人群的人口学特征、住院基本情况等采用描述性分析,两组或多组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2)应用单因素及有序多分类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参合农民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3)2006年湖南省抽样县新农合基金运行情况,如筹资、基金使用、补助收益、基金流向等方面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4)基于上述研究并结合目前新农合政策,设计合理的费用补偿方案,建立费用补偿测算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2006年湖南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县(市、区)共有43个,覆盖农村人口2463.5万人;参加新农合的农民达1857.2万人,平均参合率为75.39%。抽取11个样本县(市),合计参合人数694376人,其中男性365014人,占总人数的52.57%,女性329362人,占47.43%。(1)住院服务情况分析:在定点医疗机构的平均住院率为7.02%,其中桑植、双牌、会同、石门、岳阳的住院率较高,分别为11.93%、10.57%、8.80%、8.26%、7.23%。参合农民中女性的住院率高于男性,分别为8.01%和6.13%;不同年龄的参合农民住院率呈“V”字型分布,15-岁组的住院率最低为4.29%,60岁以上组住院率最高为12.26%;疾病别住院率前五位的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22.91%)、消化系统疾病(16.77%)、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0.20%)、中毒及损伤(9.60%)、循环系统疾病(8.44%);住院病人的流向分析结果显示60.67%的参合农民在乡镇级别的医疗机构住院。(2)新农合住院费用分析:住院费用的单因素和有序多分类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医疗机构的级别、地区经济水平、病种六个变量对住院费用均有影响。其中男性的次均住院费用高于女性;次均住院费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小于15岁组的次均住院费用最低为1038.12元,60岁以上组次均住院费用最高为2017.17元;住院天数的长短与住院费用成正相关,住院天数越长,次均住院费用越高;医疗机构级别越高次均住院费用越高:省级定点医疗机构次均住院费用最高为9070.67元,乡镇医疗机构的次均住院费用最低为781.52元;住院费用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次均住院费用最高2311.20元,欠发达地区次均住院费用最低1249.16元;有序多分类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次均住院费用最高,先天异常,筛检、术后放化疗和康复,神经与行为障碍,围生期疾病等的次均住院费用次之,呼吸系统疾病,耳和乳突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次均住院费用最低。(3)2006年湖南省抽样县市新农合基金运行情况:筹集基金总额3308.60万元,其中参合农民个人缴费694.38万元,占基金总额的20.99%,各级财政补助资金2614.23万元,占基金总额的79.01%。用于住院补助的基金总额为2510.95万元,占筹集基金总额的75.89%。共补助住院48500人次,受益面为6.98%,其中桑植、双牌、会同、石门、岳阳5个县的受益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桑植和双牌的受益面最高,分别为11.87%和10.52%;而望城、花垣、炎陵、湘乡、桂阳和常宁6个县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最低的是常宁,其受益面仅为3.19%。参合农民住院实际花费8344.22万元,补助资金为2510.95万元;次均住院费用为1711.25元,次均可报费用为1492.61元,次均补助费用为514.95元,全省平均受益度为30.09%。其中桑植、石门、常宁、花垣、会同5县市的受益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另外6个县市则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受益度最高的和受益度最低的县市分别是花垣(38.68%)和湘乡(22.16%)。2006年全省住院补助人次主要集中在乡级和县级,县乡两级机构占补助人次数的86.99%。与此相对应,住院补助资金流向县级和乡级的比例亦较大,但不成比例。乡级医疗机构住院补助人次占总补助人次的60.63%,但资金流向比例只为39.32%;县级医疗机构住院补助人次占总补助人次的26.36%,但资金流向比例达35.13%。各县市补助人次和补助资金流向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县市住院人次流向省级和市级的比例较大。(4)费用补偿方案的设计:基于“起付线+共同保险+封顶线”的混合支付体制,根据合作医疗基金分配测算的基本原理,即“以收定支、收支平衡”,重点考虑参合率、住院统筹基金总量、住院率、各级次均住院费用、病员流向结构及疾病对家庭和对社会的危害等因素,设计了四套补偿方案。一级、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分别是100元、300元和500元,封顶线均为6万元。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不同病种设定不同的补偿比例。通过实证研究和评价,结果显示方案2的效果最好,住院实际补偿率达到49.68%,补偿资金达到住院统筹基金的99.44%。方案2的具体情况是:肿瘤、传染病、住院分娩、次均住院费用高(≥1000元)的病种、次均住院费用低(<1000元)的病种在一级医疗机构的补偿比率分别为85%、80%、55%、75%、70%,在二级医疗机构分别为80%、75%、65%、70%、65%,在三级医疗机构分别为70%、65%、70%、60%、55%。(5)建立了方便实用的补偿费用测算模型结论(1)参合农民的住院服务利用水平较高,育龄期妇女、15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参合农民是住院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参合农民住院原因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但同时慢性非传染病(循环系统疾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2)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医疗机构的级别、地区经济水平和病种是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3)湖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2003年试点以来参合率逐年提高,但参合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筹资水平偏低,基金使用率稍低于政策规定要求,部分县市基金沉淀过多。受益面窄,多数参合农民不能受益;补偿率偏低,农民受益度不高;补助水平不平衡,多数县市合作医疗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的作用和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但补助人次流向和补助资金分布总体上比较合理,主要集中在乡、县级医疗机构。(4)针对新农合运行现状,因地制宜的探讨科学合理的费用补偿方案,制定合理的起付线、封顶线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不同病种的补偿比例,能充分发挥合作医疗基金的补偿效益,又能促使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通过费用补助减轻农民因病就医的费用负担至关重要。(5)本研究建立的补偿费用测算模型是方便和实用的。实证研究证实,在现有的筹资水平下,本研究提出的补偿方案2是目前最科学和合理的方案,能有效发挥合作医疗基金的保障作用。

靳永翥[8](2010)在《贫困地区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的有关问题——基于中西部4县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学术界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关注焦点集中于价值定位、机制运行和绩效分析三方面,但从实证角度深入研究者寥寥。通过对中西部4县贫困地区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考察和问题剖析发现:在价值定位上,公平、效率和社会稳定等政策价值存在着冲突;在机制运行上,存在着服务供应和物品生产主体多元化,价格约束及责任归属不明的多重困难;在服务提供绩效上,存在着参合农民受惠程度和政策认同度较低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调整逐步解决。

范燎亮[9](2008)在《长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的绩效评估与提升对策》文中指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指出要“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当前,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不仅有利于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进程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3年8月1日,长沙县作为湖南省首批试点县(市)之一正式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4年多的试运行,合作医疗制度进展顺利,效果明显,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但不可否认,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客观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绩效,不仅是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新型合作医疗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参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绩效评价的最新理论与实践,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卫生系统绩效分析的主要做法,针对长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建立一个比较实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绩效分析框架。同时,运用该框架对长沙县2003-2007年试点工作以来的绩效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了目前长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供给的绩效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创新和完善长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和制度提供了实证依据和启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长沙县2003-2007年试点工作绩效水平整体较高,但尚存在受益程度和广度与参合农民期望仍有差距、监审工作困难和基层经办机构相对脆弱、管理难到位等问题。对此,我们提出了逐步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誉、加强对医疗机构和经办机构的监督管理、努力推动合作医疗的法制化管理和加强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等政策建议。通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绩效分析,可以检验试点工作的成败和农村医疗改革政策的有效性,为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进行系统分析,评价服务体系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影响、评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降低费用风险和缓解“因病致贫”的程度,为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有利于构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服务体系。

敖双红,吴师法,苏艳蓉[10](2008)在《少数民族山区医疗保障制度的实证研究——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而在少数民族山区实施新型合作医疗尤为重要,但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性,该制度有自己的局限和缺陷。因此,从制度、立法、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出适合少数民族山区医疗保障的新思路,缓解看病难、求医难等的问题,是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当务之急。

二、关于花垣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花垣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适应性治理:政策落地如何因地制宜?——以武陵大卡村的危房改造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二、适应性治理理论框架的建构
    (一)双重嵌入与发生情境
    (二)松散耦合与制度空间
    (三)知识汲取与实现机制
三、大卡村的危房改造个案
    (一)山村大卡:危房改造的地方情境
        1. 贫困美丽与地方目标。
        2. 地方知识与行动要求。
    (二)中央政策:危房改造的国家情境
        1. 危房改造的整体目标。
        2. 危改制度的顶层设计。
    (三)松散耦合:制度空间的地方再造
        1. 目标嵌套与央地兼顾。
        2. 名实分离与自主空间。
        3. 任务加码与确保完成。
    (四)委托代理:因地制宜的实现机制
        1. 让懂行的人来做。
        2. 地方技艺的调用。
        3. 村民满意的改造。
四、结论与讨论

(2)空间关联视阈下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关于特色产业的研究
        1.2.2 关于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
        1.2.3 关于省际边界经济联系的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理论基础
    2.1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基本界定
        2.1.1 跨省界地区的基本界定
        2.1.2 跨省界民族地区的基本界定
        2.1.3 特色产业的基本界定
        2.1.4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概念
    2.2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2.2.1 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2.2.2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形成因素
        2.2.3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2.3 经济区和行政区关系演化
        2.3.1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
        2.3.2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
        2.3.3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21世纪初期
        2.3.4 第四阶段:21世纪初期至今
    2.4 特色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4.1 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4.2 有利于提升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
        2.4.3 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协调
        2.4.4 有利于集聚各类生产要素
        2.4.5 有利于促进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2.4.6 有利于跨省界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本章小结
第3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及其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3.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基本概况
        3.1.1 地理区位概况
        3.1.2 自然资源情况
        3.1.3 民族文化资源
        3.1.4 资本现状
        3.1.5 科教文卫发展情况
        3.1.6 政策环境
    3.2 产业与产业结构特征
        3.2.1 产业结构现状
        3.2.2 产业结构特征
    本章小结
第4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分析——基于对康弗斯断裂点模型的改进
    4.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空间关联的天然基础
        4.1.1 地缘关系的紧密性
        4.1.2 民族文化的相似性
        4.1.3 自然资源的共有性
        4.1.4 经济发展的共通性
        4.1.5 社会发展的依存性
    4.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的经济空间分布分析
        4.2.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
        4.2.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的经济空间分布分析
    4.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联系空间作用的评价与结果——基于对康弗斯断裂点模型的改进
        4.3.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
        4.3.2 对康弗斯断裂点模型的改进
        4.3.3 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权重赋值
        4.3.4 数据处理与评价结果
        4.3.5 经济联系空间作用及其特征分析
    4.4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各县域功能定位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空间关联的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1 武陵山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资源类型、分布特征及比较分析
    5.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1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渝东南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2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湘西州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3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恩施州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4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铜仁市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5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5.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5.3.1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5.3.2 地理标志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区域特色不明显
        5.3.3 缺乏具备资源特色的优势产业带
        5.3.4 缺少跨省界旅游文化产业的合作
        5.3.5 城市体系发育尚未成熟,缺乏中心城市辐射带动
        5.3.6 缺乏地方政府间的协调机制,社会管理边缘化
    本章小结
第6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选择及评价体系研究
    6.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意义
    6.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筛选原则
        6.2.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选择的必要性
        6.2.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选择的思路
        6.2.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选择的原则
    6.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资源禀赋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6.3.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资源禀赋评价
        6.3.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影响因素
    6.4 基于空间关联的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6.4.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6.4.2 选取指标
        6.4.3 对区位熵模型的改进
        6.4.4 特色产业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7.1 特色自然资源发展模式
    7.2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7.3 旅游产业协同创新开发模式
    7.4 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模式
    本章小结
第8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8.1 打造跨省界连片特色现代农业小镇,实现特色农业协调发展
    8.2 突出地理标志产品民族特色,扩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8.3 立足优势资源特征培育优势工业产业带
    8.4 以共有的民族人文资源助推特色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8.5 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培育中心城市
    8.6 实现地方政府间跨域协调合作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展望与不足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9.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阐释
        (一)制度及制度变迁
        (二)医疗保险制度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三)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四、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视角:历史制度主义
        (二)分析框架:环境·主体·时间与制度变迁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六、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总体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1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
    1.1 建国初期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1.1.1 制度生成:米山联合保健站建立
        1.1.2 制度扩散: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推广
    1.2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1.2.1 制度创新:稷山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建立
        1.2.2 制度扩散: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大力推广
        1.2.3 制度衰退:国民经济调整下暂时性式微
        1.2.4 制度高潮:“六·二六”指示下走向“顶峰”
    1.3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1.3.1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雪崩式”解体
        1.3.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首次恢复重建失败
        1.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再度恢复重建无果
    1.4 新世纪初期“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
        1.4.1 制度创新:新农合政策出台
        1.4.2 制度试验:新农合试点启动
        1.4.3 制度扩散:试点扩大与“全覆盖”
    1.5 城乡一体化加速期“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1.5.1 制度创新:地方自发探索城乡医保制度整合
        1.5.2 制度扩散:中央顶层政策倡导性整合
        1.5.3 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式整合
    小结
第2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2.1 分层分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路径
        2.1.1 分层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2.1.2 分序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互关联性
    2.2 多样并存: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方式
        2.2.1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行
        2.2.2 内源性制度变迁与外源性制度变迁交揉
        2.2.3 渐进性制度变迁与突变式制度变迁共存
        2.2.4 合意性制度变迁与意外性制度变迁同在
    2.3 利弊相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绩效
        2.3.1 农村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2 “集体福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式”变迁绩效
        2.3.4 “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5 农村“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小结
第3章 结构性变迁: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
    3.1 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3.1.1 粘嵌耦合: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3.1.2 农村医疗保险与制度环境的嵌入关系
    3.2 政治嵌入性:政治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2.1 国家缺位与“俱乐部式”管理
        3.2.2 “全能主义”与官僚化管理
        3.2.3 行政分权与管理主体缺失
        3.2.4 民生政治与政府垄断性管理
        3.2.5 政府治理变革与社会化管理
    3.3 经济嵌入性:经济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3.1 合作经济与农民自愿集资
        3.3.2 封闭性集体经济与强制性筹资
        3.3.3 经济性分权与医疗保险筹资不力
        3.3.4 经济发展奇迹与财政主导型筹资
        3.3.5 分配格局调整与社会化筹资
    3.4 社会嵌入性:社会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4.1 社会弥散与低水平医疗保健
        3.4.2 “总体性社会”与集体医疗福利
        3.4.3 社会转型与医疗自费
        3.4.4 社会权利诉求与初级医疗保险待遇
        3.4.5 社会公正与统一医疗保险待遇
    小结
第4章 自主性变迁:行动主体与农村医疗保险
    4.1 偏好与博弈:行动主体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4.1.1 价值偏好:单一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1.2 利益博弈:多元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其利益诉求
        4.2.1 国家/政府的利益诉求
        4.2.2 医疗机构的利益诉求
        4.2.3 农民的利益诉求
    4.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博弈
        4.3.1 农民的共同行动与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4.3.2 国家的整体性动员与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4.3.3 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4.3.4 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与“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保
        4.3.5 管理权之争与“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小结
第5章 历史性变迁:时间中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5.1 路径依赖、偶然事件、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1.1 自我强化: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1.2 意外结果:偶然事件与制度变迁
        5.1.3 “遗产”的产生与再生产: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2.1 “国家主导”路径的依赖
        5.2.2 “自愿合作”路径的依赖
        5.2.3 “二元保障”路径的依赖
    5.3 偶然事件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5.4 关键节点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三重逻辑与未来改革
    6.1 “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制度变迁逻辑
    6.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6.2.1 共享、健康与幸福:制度改革目标
        6.2.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
    6.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6.3.1 优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环境
        6.3.2 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
        6.3.3 突破路径依赖
        6.3.4 注重关键节点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进一步讨论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查报告 ——以花垣县麻栗场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二、相关理论背景
    三、实地调查的基本情况
第一章 调查成果和结论
    第一节 调查成果
        一、花垣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情况
        二、麻栗场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情况
    第二节 调查结论
第二章 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发现的问题
    第一节 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一、参合者的基本情况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关注度
        三、农民参保前后就医选择的变化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医疗支出的影响
        五、农民对报销程序的满意度
        六、农民对参合过程中利益受损的做法
        七、异地看病就医情况
    第二节 花垣县模式暴露出的法律问题
        一、忽视法律制度的推动作用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立法设计不科学
        三、监管机关内部责任不明确
        四、异地看病就医费用报销难
        五、执法秩序混乱
第三章 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重视法律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设计
        一、通过立法保障农民的自主选择权
        二、通过立法明析参合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三、科学设计准入机制、筹资和报销机制
    第三节 建立可行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
    第四节 妥善解决好异地就医问题
        一、立法确立合理的报销比例
        二、积极构建联网报销体系
    第五节 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执法监管
        一、建立健全各级监管机构
        二、加强对农合基金的监管和审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湖南省县医院适宜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背景
    1.2 医院适宜规模相关基础理论
    1.3 关键词及定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经费来源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样本
        2.1.1 人群样本的确定
        2.1.2 医疗机构样本的选取
    2.2 研究内容与工具
    2.3 资料的收集
        2.3.1 二手资料
        2.3.2 机构调查
        2.3.3 人群调查
    2.4 质量控制
        2.4.1 预调查
        2.4.2 调查人员培训
        2.4.3 资料收集
        2.4.4 资料录入
    2.5 资料分析方法
        2.5.1 统计分析
        2.5.2 经济学分析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1.1 总体情况
        3.1.2 样本情况
        3.1.3 样本县2000年和2008年人口经济和卫生资源増长比较
    3.2 样本人群医疗服务需要与需求利用情况
        3.2.1 两周患病率
        3.2.2 慢性病患病率
        3.2.3 两周就诊率
        3.2.4 两周患者未就诊率
        3.2.5 纯自我治疗率
        3.2.6 一年内住院率
        3.2.7 一年内患者应该住院而未住院情况
        3.2.8 家庭收入与支出及支出结构
        3.2.9 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率
        3.2.10 诊次费用和住院费用
    3.3 样本地区卫生资源现状的公平性分析
        3.3.1 平均水平
        3.3.2 基尼(Gini)系数
        3.3.3 泰尔(Thei丨)指数
    3.4 样本医疗机构的规模与运行状况
        3.4.1 总体情况
        3.4.2 县医院情况
        3.4.3 资源配置比较
        3.4.4 财务运行比较
        3.4.5 服务能力比较
        3.4.6 样本县医院资源配置现状
        3.4.7 样本县医院财务运行现状
        3.4.8 样本县医院业务运行现状
        3.4.9 样本县乡镇卫生院资源配置现状
        3.4.10 样本县乡镇卫生院运行现状
        3.4.11 样本地区县级医疗机构与乡镇卫生院的构成比较
    3.5 样本县医院的规模与绩效评价
        3.5.1 床位数
        3.5.2 人员数
        3.5.3 科室设置
        3.5.4 占地面积
        3.5.5 建筑面积
        3.5.6 绩效评价
    3.6 基于样本地区县医院适宜规模的模型建立
        3.6.1 县医院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评估指标的选取
        3.6.2 县域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模型建立
        3.6.3 县医院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的适宜模型
        3.6.4 利用模型预测县医院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未来值
4 讨论
    4.1 湖南省县医院的规模
    4.2 湖南省县医院适宜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国家政策取向
        4.2.2 农村居民医疗服务需要与需求利用的趋势
        4.2.3 县医院的功能定位
        4.2.4 财政负担
        4.2.5 县医院的规模经济效率
    4.3 县医院适宜规模的回归模型分析
        4.3.1 模型的评价
        4.3.2 适宜规模的影响因素
    4.4 政策建议
    4.5 本研究的价值与创新
    4.6 县医院适宜规模的研究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发展和巩固西部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路径探讨——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情况分析
    1.参合人数及参合率。
    2.资金的筹集渠道、方式及筹资额。
    3.医疗费用的补偿。
        (1) 医疗费用补偿的起付线、封顶线、补偿比例。
        (2) 家庭门诊账户补偿。
        (3) 特殊门诊补偿。
二、影响湘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工作量大, 运行成本高。
    2.农民个人筹资水平的提高, 加大了筹资的难度。
    3.政府筹资中县财政分担比例过大, 影响制度的稳定性。
    4.乡镇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有限, 不能满足农民看病的需要。
    5.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 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三、巩固和发展西部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路径
    1.积极探索高效、低成本的筹资方式。
    2.加大宣传力度, 保证参合率的良性提高。
    3.合理确定各级政府筹资责任, 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比例。
    4.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 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5.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软硬件环境建设。
    6.补偿模式由大病统筹向大病统筹加门诊统筹相结合转变。

(7)湖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与补偿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与成就
        1.1.2 湖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概况
        1.1.3 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补偿模式
        1.2.2 补偿方案的研究
        1.2.3 国外研究
    1.3 本研究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2.1 抽样方法
        2.2.2 样本含量
        2.2.3 研究对象
    2.3 资料来源及数据处理
    2.4 资料分析方法
        2.4.1 样本一般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2.4.2 住院费用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2.4.3 基金运行情况分析
        2.4.4 补偿模型设计
    2.5 相关概念
    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参合农民的一般情况及住院情况分析
    3.1 湖南省新农合的一般情况
        3.1.1 参合农民的性别年龄构成
    3.2 参合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情况
        3.2.1 各县市的住院率分析
        3.2.2 不同性别的参合农民住院率比较
        3.2.3 不同年龄的参合农民住院率比较
        3.2.4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参合农民的住院率比较
        3.2.5 疾病别住院率分析
        3.2.6 住院病人的流向分析
第四章 新农合住院费用分析
    4.1 住院费用水平
    4.2 住院费用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4.2.1 不同性别住院者的住院费用分析
        4.2.2 不同年龄组住院者的住院费用分析
        4.2.3 不同住院天数的住院费用分析
        4.2.4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住院费用分析
        4.2.5 不同地区的住院费用分析
        4.2.6 不同病种的住院费用分析
    4.3 住院费用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五章 新农合基金运行情况
    5.1 基金筹集情况
        5.1.1 筹资标准
        5.1.2 基金筹集情况
    5.2 基金使用情况
    5.3 基金补助受益分析
        5.3.1 受益面分析
        5.3.2 受益度分析
    5.4 次均住院及补助费用分析
        5.4.1 次均住院费用分析
        5.4.2 自付费用
        5.4.3 次均补偿费用
        5.4.4 补助人次结构和补助资金流向
第六章 补偿方案设计
    6.1 起付线
        6.1.1 起付线设计的目的
        6.1.2 起付线的设计思路
    6.2 补偿封顶线
    6.3 补偿比例
    6.4 具体方案设计
        6.4.1 就诊医疗机构级别
        6.4.2 住院疾病种类
        6.4.3 补偿费用的测算模型
    6.5 补偿费用测算模型的实证研究
第七章 讨论
    7.1 新农合的一般情况及住院服务利用情况分析
        7.1.1 参合农民的人口学特征
        7.1.2 住院率分析
    7.2 新农合住院费用分析及其控制
        7.2.1 住院费用水平
        7.2.2 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的多因素模型
        7.2.3 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
    7.3 新农合基金运行情况
        7.3.1 参合情况
        7.3.2 基金筹集
        7.3.3 基金使用
        7.3.4 受益面
        7.3.5 受益度
        7.3.6 住院补助人次结构和补助资金流向
    7.4 基金补偿方案的设计
第八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本研究的创新点
    8.4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贫困地区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的有关问题——基于中西部4县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法
二、政策价值定位的复杂性:公平、效率抑或其他政治目标?
三、机制运行困境:服务供应和物品生产主体多元化、价格约束及责任归属
四、绩效分析:群众受惠程度与政策认同
五、评议性小结

(9)长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的绩效评估与提升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的思路与技术线路
        1.3.2 研究的章节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绩效的内涵及试点现状
    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内涵与特征
        2.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内涵
        2.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特征
    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绩效
        2.2.1 绩效的内涵
        2.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绩效的界定
    2.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的主要现状
        2.3.1 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的缘起
        2.3.2 卫生部、财政部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总体要求
第3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绩效分析的基本框架
    3.1 国内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绩效分析框架及其评述
        3.1.1 国内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绩效分析框架
        3.1.2 国内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绩效分析框架评述
    3.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绩效分析框架构建的基本原则
        3.2.1 科学性原则
        3.2.2 系统性原则
        3.2.3 实用性原则
        3.2.4 导向性原则
    3.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绩效分析框架构建
        3.3.1 效率性框架
        3.3.2 可及性框架
        3.3.3 公平性框架
        3.3.4 适应性(可持续性)框架
第4章 长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绩效的实证分析
    4.1 长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基本情况
        4.1.1 基金筹集情况
        4.1.2 补偿兑付情况
        4.1.3 运行特色
    4.2 长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绩效分析
        4.2.1 试点工作的效率性分析
        4.2.2 试点工作的可及性分析
        4.2.3 试点工作的公平性分析
        4.2.4 试点工作的适应性分析
    4.3 长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受益程度和广度与参合农民期望仍有差距
        4.3.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审工作难度大
        4.3.3 基层经办机构相对脆弱、管理难到位
        4.3.4 乡镇卫生院建设滞后
第5章 提升长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绩效的政策建议
    5.1 逐步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誉
        5.1.1 加强宣传,增强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了解
        5.1.2 完善医院的细节服务质量,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誉
    5.2 加强对医疗机构和经办机构的监督管理
        5.2.1 严格基金运行和管理
        5.2.2 加强费用审核和监管
        5.2.3 强化基本用药目录和限制补偿项目的落实
    5.3 努力推动合作医疗的法制化管理
        5.3.1 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立法工作
        5.3.2 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配套工作
    5.4 加强乡镇卫生院的能力建设
        5.4.1 加强乡镇卫生院的硬件建设
        5.4.2 加强乡镇卫生院的软件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关于花垣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适应性治理:政策落地如何因地制宜?——以武陵大卡村的危房改造项目为例[J]. 石绍成,吴春梅. 中国农村观察, 2020(01)
  • [2]空间关联视阈下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 毛丽佳.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3]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D]. 郎杰燕. 山西大学, 2019(01)
  •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查报告 ——以花垣县麻栗场镇为例[D]. 何灵.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5]湖南省县医院适宜规模研究[D]. 凌茹. 中南大学, 2013(02)
  • [6]发展和巩固西部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路径探讨——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 李琼.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4)
  • [7]湖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与补偿方案研究[D]. 李新华. 中南大学, 2010(11)
  • [8]贫困地区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的有关问题——基于中西部4县的实证研究[J]. 靳永翥. 长白学刊, 2010(01)
  • [9]长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的绩效评估与提升对策[D]. 范燎亮. 湘潭大学, 2008(S1)
  • [10]少数民族山区医疗保障制度的实证研究——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视角[J]. 敖双红,吴师法,苏艳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

标签:;  ;  ;  ;  ;  

花原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