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术前术后护理

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术前术后护理

一、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的术前和术后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江志静,王晓晨,黄燕,袁浩延[1](2021)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的Müller氏术联合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371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的Müller氏术联合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至2021年371例(448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和定位,采用Müller法行微创手术治疗。结果单纯性隐股静脉瓣功能不全87条,仅合并有交通静脉瓣功能不全261条,同时合并有交通静脉瓣功能不全及腘隐静脉瓣功能不全43条,单纯性交通静脉瓣功能不全12条,单纯腘隐静脉瓣功能不全32条,腘隐静脉瓣功能不全合并交通静脉瓣功能不全13条。术后患者均无明显疼痛,原有溃疡均在术后1个月左右愈合;半年后下肢点状手术瘢痕均已不明显;另18例术前足靴区溃疡合并小腿段硬皮病样改变患者,3个月后局部残留静脉予以硬化剂治疗。结论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下肢静脉曲张准确诊断并精准定位。Müller法微创手术治疗疼痛轻微、神经损伤少、恢复快、美观,疗效确切。

汪佳旭,张巍,韩天,韩林霖,杨秀华[2](2021)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闭合大隐静脉主干、点式剥脱治疗交通支静脉和泡沫硬化处理小腿部浅表静脉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射频消融术后靶静脉再通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102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共168条患肢),均采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闭合大隐静脉主干、点式剥脱治疗交通支静脉和泡沫硬化处理小腿浅表静脉的联合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术后6个月行超声随访,评价治疗效果;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射频闭合率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的截断值及诊断效能。结果 168条患肢术后6个月随访,共23条患肢仍需手术干预,其中12条患肢射频靶静脉段出现再通,2条患肢再发侧支静脉曲张,4条患肢再发小隐静脉曲张,5条患肢出现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静脉。术后并未发现严重并发症,4条患肢超声显示皮下软组织水肿。联合手术治疗成功率为87%。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大隐静脉术前直径是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术后再通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年龄、性别、CEAP分级、血压、血糖均与之无关。ROC曲线分析显示,导致患者射频消融术后靶静脉再通的大隐静脉术前直径的截断值为8.5 mm,影响射频消融术后疗效的ROC曲线下面积及95%可信区间为0.764(0.623~0.905),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80.8%。结论超声引导射频消融闭合大隐静脉主干、点式剥脱治疗交通支静脉和泡沫硬化处理小腿部浅表静脉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显着;大隐静脉术前直径是超声引导射频消融靶静脉再通的重要影响因素。

张作林[3](2021)在《GHIVA:基于血流动力学原理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CHIVA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方法]收集并统计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血管外科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37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9条患肢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在术后1个月、3个月时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满意度、术后外观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损伤、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术口感染等)、术前及术后3天血流动力学参数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疗效分析。[结果]1.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根据VCSS评分,静脉临床严重程度在术前、术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患者主观意愿进行评估,术后无任何临床症状的患肢15条(38.5%),自我感觉术后恢复非常好,偶尔有轻微不适的有15条(38.5%),自觉症状好转,不影响日常生活者7条(17.9%),自觉临床症状和术前一样者2条(5.1%)。2.整体满意度情况:非常满意者9例(24.3%),很满意者11例(29.7%),满意者14例(37.8%),不满意者3例(8.1%)。3.外观改善情况:认为完全改善者13条(33.3%),明显改善者15条(38.5%),轻微改善者9条(23.1%),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者2条(5.1%),以C2和C4-C6患者进行分组统计分析,C2分级共有18条患肢,其中8条患肢曲张静脉完全消失,有效率44.4%,C4-C6分级共有21条患肢,只有5条患肢曲张静脉完全消失,有效率23.8%。4.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疼痛者9条(23.1%),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0条,神经损伤1条(2.6%),术后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1条(2.6%),切口感染 1条(2.6%)。5.术前及术后3天血流动力学参数情况:对术前及术后3天隐静脉血管直径和反流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HIVA具有局麻、微创、痛苦小、恢复快、神经损伤小、术后即可自由活动等优势,但是CHIVA手术需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及血管多普勒超声对血流动力学的准确评估,否则容易出现策略制定上的失误,影响手术效果。

孙玉双[4](2021)在《梯度压力袜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THA是目前骨科最为常见的手术之一,而DVT则被广泛认为可能是所有THA病人中严重而又普遍的并发症之一。基本预防、药物预防和物理预防是DVT预防的三大基石。物理预防当中GCS相较于其他物理预防方式,其优点在于易获得、经济安全、不影响患者活动等。但如何规范地应用GCS,已成为国内外医护专家关注的问题,而我国在GCS临床应用方面尚缺乏标准和规范,对于GCS的使用时长与持续性无明确标准。目的本研究通过监测THA术后穿戴GCS血流动力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变化,验证GCS的有效性,探索最为科学合理的GCS穿戴时长及持续性,以提高使用效果及患者依从性。方法本课题观察对象皆来自河南某军队三级甲等中心医院。将2020年1月~10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入院顺序进行编号,使用随机计算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两组患者分配在不同病区,减少样本污染,共收集完整资料102例。观察组52例;对照组5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是VTE高发人群,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动态的VTE风险评估,根据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风险时间节点,术前术后按照指南和治疗规范,采取标准的基础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治疗相结合方式。干预方式如下:两组患者均于全麻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在进行基础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上,增加梯度压力袜进行深静脉血栓预防;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性深静脉血栓护理,不额外佩戴梯度压力袜。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两组临床病例,皆由同一个治疗小组进行,团队成员经验丰富,主刀医生是关节外科专业的专家、年手术达到50例以上。手术方式均在全麻下于后外侧方入路。结果1.基线资料:两组病例患者的手术前初期基线检查数据(其中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临床疾病种类等)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流动力学指标:根据回归分析可知:观察组在不同时间节点静脉流速快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管径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实验室指标低于对照组,且在正常范围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腿围在术后3d、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0d两组患者腿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流动力学结果:根据差值回归分析可知(Y为两者差值),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节点静脉流速与术前比,观察组变化大于对照组,且具有显着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节点静脉管径与术前比,观察组变化小于照组,且具有显着性(P<0.05)。股总静脉与股浅静脉流速在不同穿戴时长间,观察组变化大于对照组,且变化具有显着性(P<0.05)。每个不同时间节点观察:穿戴12h与4h相比,观察组管径变化小于对照组,且变化具有显着性(P<0.05);穿戴8h与4h相比,观察组管径变化小于对照组,且变化具有显着性(P<0.05)。4.实验室指标:根据回归差值分析可知:术后患者穿戴不同时长两组D-二聚体之间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穿戴不同时长间两组间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腿围:根据差值回归分析可知:术后穿戴GCS不同时长比不穿腿围变化大,且变化具有显着性(P<0.05)。6.引流量:术后两组患者24h引流总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血栓发生率:100例样本资料中共确诊静脉血栓4例。观察组1例(20%),本对照组3(60%)例,对照组血栓发生率要明显高于观察组。结论1.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穿戴GCS对能够有效预防DVT的发生;2.增加梯度压力袜的穿戴时间可降低DVT的发生,减少血液淤滞状态;3.增加梯度压力袜的穿戴时间可减轻凝血与纤溶反应;4.增加梯度压力袜的穿戴时间可减轻肢体肿胀。

武天娇[5](2021)在《超声评估下肢慢性静脉疾病CEAP临床分级与髂总静脉参数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管增强技术研究下肢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CVD)患肢CEAP临床分级与同侧髂总静脉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月因下肢CVD就诊于我院血管外科需进一步诊治来超声科检查的115例患者(右侧患肢109条,左侧患肢102条)及同期97例健康志愿者(右侧下肢88条,左侧下肢89条)。所有受试者均记录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表面积、体质量指数)。病例组包括右侧患肢109条(R组)、左侧患肢102条(L组);对照组包括右侧下肢88条(R-N组)、左侧下肢89条(L-N组)。依照CEAP临床分级的压迫治疗和左、右侧患肢分组:右侧三组包括R-Ⅰ组(C0~C1级)38例,R-Ⅱ组(C2~C3级)39例,R-Ⅲ组(C4~C5级)32例;左侧三组包括L-Ⅰ组(C0~C1级)29例,L-Ⅱ组(C2~C3级)37例,L-Ⅲ组(C4~C5级)36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管增强技术对各组进行下肢同侧髂静脉超声检查,获取目标髂总静脉近心端超声参数(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周长、横截面积、最高血流速度、血流量)。进行病例组与对照组间超声参数差异性比较,对病例组CEAP临床分级与一般资料、超声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如无显着相关性则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1.右侧CVD患肢CEAP临床分级与年龄呈弱正相关(r=0.197,P<0.05);与身高、体质量、体表面积、体质量指数无显着相关性(均P>0.05);与右侧髂总静脉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周长、横截面积、最高血流速度、血流量相关性均不显着(均P>0.05)。左侧CVD患肢CEAP临床分级与体表面积呈弱正相关(r=0.204,P<0.05);与左侧髂总静脉最高血流速度、血流量呈弱正相关(r=0.254、0.245,均P<0.05);与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周长、横截面积相关性均不显着(均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为左侧下肢CVD患者CEAP临床分级独立影响因素,女性为CEAP临床分级进展的保护因素(OR=0.32,P<0.05),而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均不是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2.R组与R-N组、L组与L-N组性别比例、身高、体质量、体表面积、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Ⅰ组、R-Ⅱ组、R-Ⅲ组间性别比例、身高、体质量、体表面积、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Ⅰ组男性比例低于L-Ⅲ组,而女性比例反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Ⅱ组体质量指数低于L-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年龄、身高、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R组右侧髂总静脉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周长、面积、血流量均大于R-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高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左侧髂总静脉最小直径、周长、面积、血流量均大于L-L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大直径、最高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Ⅰ组、R-Ⅱ组、R-Ⅲ组间右侧髂总静脉的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周长、面积、最高血流速度、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Ⅰ组、L-Ⅲ组左侧髂总静脉最大直径大于L-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Ⅲ组左侧髂总静脉周长大于L-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间左侧髂总静脉最小直径、横截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管增强技术评估下肢慢性静脉疾病患者髂总静脉近心端二维结构及血流参数,左、右侧最小直径、周长、面积、血流量均有增大;左侧下肢CEAP临床分级与同侧髂总静脉的最高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呈弱正相关,而右侧未见明显相关性。说明下肢慢性静脉疾病患者髂总静脉二维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对疾病发展有重要评估价值,尤其对左侧下肢更有超声检查髂静脉的必要。2.左侧下肢CVD患者CEAP临床分级进展与体表面积增高呈弱正相关。女性为左侧下肢CVD患者CEAP临床分级进展的保护因素。左侧下肢CVD患者C2~C3级进展至C4~C5级治疗方面需关注体质量指数。3.右侧下肢CVD患者CEAP临床分级进展与年龄增长呈弱正相关。

吴筱聪,袁醒兰[6](2020)在《下肢静脉曲张术前彩超评估的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于手术前行彩超评估的意义。方法:选取医院于2016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38例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进行研究,在术前均采取彩超评估,对比术前彩超评估结果与手术证实结果。结果: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彩超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8.79%,其中小腿交通静脉扩张、深浅静脉血栓、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准确率均为100%,静脉炎的诊断准确率均为91.67%。小腿交通静脉的反流速度慢于股浅静脉瓣、隐—股静脉瓣、腘静脉瓣,且反流时间短于股浅静脉瓣、隐—股静脉瓣、腘静脉瓣,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浅静脉瓣的反流速度、反流时间均高于隐—股静脉瓣、腘静脉瓣、小腿交通静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前行彩超的诊断准确性较高,能够准确的观察到患者患肢深浅静脉的血流情况,并对患者的深静脉结构进行评定,为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冯秀利[7](2020)在《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在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方法与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来我院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欧洲静脉论坛中针对下肢静脉疾病制定的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诊断标准,且术前均完成下肢静脉的顺行造影、蛙式试验检查(评估患者血行),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腔内激光闭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腔内激光闭合+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治疗,评估治疗1周后的临床疗效,并进行36个月的随访。采用CEAP方法对两组手术前、手术后1周临床症状、体征进行评估;记录两组手术参数,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数;记录两组手术前、手术后2周静脉管径、平均血流速度、返流持续时间;记录两组手术前、手术后36个月CEAP分级情况;记录并统计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复发率、破溃、切口感染、患肢疼痛、淋巴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治疗后1周各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表浅静脉曲张、静脉性水肿、色素沉着、脂质硬化、疼痛、溃疡时间、溃疡大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数,短(少)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手术后1周静脉管径、返流持续时间,均低(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后1周平均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P<0.05);(4)两组治疗后1周各血流动力学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4周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后1周C0、C1病例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1周CEAP分级C3病例数,均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后1周CEAP分级C4、C5、C6病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6)两组手术完毕后均进行36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复发率、破溃、切口感染、患肢疼痛、淋巴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腔内激光闭合+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能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手术创伤较小,风险性较低,能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术后并发症、复发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李海燕[8](2020)在《基于循证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构建与转化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护理预防方案并进行临床转化应用,为规范我国VTE预防护理实践,保障VTE预防护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研究方法1.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某医院在院发生VTE的55例患者纳入VTE组,按照1:2的比例选择未发生VTE的108例纳入非VTE组,对两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筛选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同一医院在院期间发生VTE和非VTE患者共54例进行验证。2.现况调查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97名来自不同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VTE预防护理及管理现状调查。3.VTE护理预防方案构建:基于国内VTE护理预防实践现状,对相关循证指南进行文献检索,采用AGREEⅡ体系进行质量评价。再根据前期的情景分析研究提出的焦点问题,对证据进行提取、分析和综合,初步构建VTE护理预防方案。经多学科专家现场论证,形成VTE护理预防方案的终稿。4.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质性研究、田野观察研究对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从系统、护士和患者层面制定多项实施干预策略。5.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及评价研究(1)临床试验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根据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前的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护理。从证据实施的过程指标、结局指标和证据自身结局指标评估两组患者血栓风险评估率和评估及时率、护士对患者进行基础预防、物理预防措施相关健康教育的实施率;血栓风险评估准确率、术后物理预防措施的依从性、患者/家属对血栓预防知识的掌握得分情况;VTE的发生率、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和血管直径变化。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和不符合卡方检验的构成比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2)质性研究:对骨科参与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的11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护士对方案实施的感受和评价。研究结果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肝肾疾病、饮酒史、D-二聚体和Caprini血栓风险等级是患者院内发生VTE的风险因素,利用上述风险因素构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进行血栓风险评估、预防措施的实施和完善VTE护理预防相关病历记录是VTE护理预防的焦点问题。2.各大医院在VTE护理预防方面缺乏规范,部分医院对于VTE预防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部分护理人员对VTE预防知识掌握不足。3.基于循证的VTE护理预防方案构建:最终纳入13篇指南。其中有9份指南为“强烈推荐”,4份指南为“推荐”。将指南中的证据进行提取、综合和归纳,形成包括84项推荐意见的方案草案。12名专家对方案进行现场论证,对方案进行最终修订,确定推荐等级。其中,66项强推荐,7项弱推荐,7项暂不推荐,4项和其他项目进行方案合并。最终形成包括五个主题73项推荐的VTE护理预防方案。4.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1)被调查的30名护士对VTE知识掌握情况得分为(45.09±13.73)分,护师及以上职称人员与护士职称人员的考核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查表明,护士对VTE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不足,医院进行VTE预防相关知识培训的重点应聚焦于低年资护士。(2)访谈发现,护士可以正确认识拟实施的VTE护理预防方案,对方案的转化应用存在医疗配合、抗血栓袜购买不便捷等顾虑,提出采用信息化让预防护理更便捷、宣教方式多途径等建议。(3)田野观察发现,血栓风险评估由医生完成,评估流程便捷,抗血栓袜由医生向患者或家属教育后外购获得。护士根据医嘱实施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影响方案实施的障碍因素可能为护理工作量较大、护士未参与血栓风险评估、AES需要患者家属外购等。(4)基于对证据转化应用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从系统层面、护士层面和患者层面进行改革,制定10项促进转化应用的干预策略。5.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及评价研究(1)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BMI、合并症、吸烟史、饮酒史、术前APTT、血小板计数、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评估实施的过程指标:护士进行血栓风险评估率为100%,入院血栓风险评估及时率为87.94%,2项基础预防健康教育实施率为98.58%,6项AES相关健康教育实施率均在89%以上。(3)证据实施的结局指标: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和术后血栓风险评估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穿着AES的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家属对血栓预防知识的掌握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证据自身结局指标:对照组和试验组VT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院内发生VTE 1例(0.61%),出院后发生VTE 1例(0.61%),试验组未发生VTE。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下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和血管直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变化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0.0576。(5)访谈发现,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有助于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士专业价值的体现,在临床转化应用仍需不断的探索。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最佳证据构建的VTE护理预防方案,为临床护士预防VTE提供规范的护理实践参考依据。在临床转化应用后,提高了医护人员对血栓风险评估的及时率、准确率和患者对预防措施的依从性,促进患者对血栓预防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具有可行性。

钟少波[9](2020)在《球囊扩张联合静脉支架置入一期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近中期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一期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腔内治疗提供更充分的依据跟展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66例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球囊组(对照组,29例)和球囊联合支架组(观察组,37例)。统计分析全部患者腔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并对比两组治疗随访期间下肢静脉高压相关症状VCSS评分缓解情况以及术后VTE并发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66例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随访时间12-52个月,平均时间(24.7±9.2个月)。平均年龄(64.2±11.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CEAP分级、病变侧等临床资料情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手术技术成功率100%,腔内治疗后再次造影证实髂静脉血管狭窄或闭塞均得以不同程度的解除,盆腔侧枝循环显着减少。大部分患者腔内治疗后3个月肢体疼痛得到明显缓解或消失,观察组疼痛缓解率为87.5%(14/16),对照组疼痛缓解率为85.7%(12/14);多数患者肢体肿胀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观察组肿胀缓解率90.4%(19/21),对照组肿胀缓解率88.9%(16/18),对于合并溃疡者,溃疡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及愈合者,观察组溃疡愈合率83.3%(5/6),对照组溃疡愈合率50%(1/2)。两组在每个随访点上VCSS评分均低于术前,术前、术后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腔内治疗方式均有显着的近中期疗效。两组在术后3、6月的术后VCSS评分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腔内治疗方法短期治疗效果相似;与单纯球囊扩张组相比,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后12、24、36个月VCSS评分更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联合治疗组中期疗效改善更加明显。结论:1、腔内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具有较高的技术成功率,可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近中期通畅率高,具有显着的近中期疗效。2、与单纯球囊扩张对比,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术一期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其并发症少,12个月后具有更显着的中期疗效。

黄亮辉[10](2020)在《腔内激光闭合术联合高位结扎与传统剥脱手术在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中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分析腔内激光闭合术(EVLA)联合高位结扎与传统剥脱手术(HL/S)在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中的疗效差异,并探讨EVLA联合高位结扎治疗的优劣势及相关并发症。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符合入组标准的单侧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68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HL/S组和EVLA组,其中HL/S组152例、EVLA组216例。HL/S组进行高位结扎+主干剥脱+点状抽剥+硬化剂治疗、EVLA组进行高位结扎+主干及部分属支激光闭合+硬化剂治疗。采用CEAP分级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术前资料、术中资料和术后资料。结果:全组36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相应方案的治疗。HL/S组和EVLA组在性别、年龄、患侧肢体、病程时长、CEAP分级、术前CIVIQ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S组和EVLA组在手术时长(56.78±21.60 min VS46.51±15.16 min)、术中出血量(64.36±16.86mL VS 45.30±10.85mL)、术后住院天数(5.61±1.94 d VS 3.87±1.29 d)、治疗费用(9449.95±818.45元VS12071.06±1148.81元)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HL/S组和EVLA组在切口感染、皮下瘀斑、皮下血肿、感觉异常和需镇痛药物治疗的疼痛等5种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HL/S组较EVLA组发生率更高;两组在术后水肿、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深静脉血栓等4种并发症方面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年总体复发率HL/S组10.53%、EVLA组8.80%,两组术后复发、返流/再通和再次干预等随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HL/S组术后3月CIVIQ平均评分外,HL/S组和EVLA组其余术后生活质量平均评分均处在满意范围(≥80分);EVLA组术后3月平均评分高于HL/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0.87±7.76分VS 78.75±8.97分,P<0.05),两组术后6月、1年、2年平均评分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VLA联合高位结扎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短期疗效确切。与HL/S相比,两者在术后临床复发和返流、生活质量改善方面差异不明显,但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EVLA联合高位结扎术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的术前和术后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的术前和术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的Müller氏术联合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371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中注意事项:
    1.3 检查结果:
    1.4 麻醉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2)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仪器与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联合手术的治疗效果
    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术后靶静脉再通的影响因素
    三、ROC曲线分析大隐静脉术前直径预测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术后疗效的截断值及诊断效能
讨论

(3)GHIVA:基于血流动力学原理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CHIVA:基于血流动力学原理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梯度压力袜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
前言
    1 相关核心观念
        1.1 全髋关节置换术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
        1.3 梯度压力袜
    2 THA术后发DVT的机制、危险因素与危害
        2.1 发生机制与危险因素
        2.2 THA术后并发DVT的危害
    3 THA患者DVT的评估与诊断
        3.1 评估工具
        3.2 DVT临床诊断指标
    4 GCS使用长度、时长和持续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对象分组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方法
    1.6 质量控制
    1.7 伦理原则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2 两组患者超声检测静脉流速指标的变化情况
    2.3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
    2.4 两组患者腿围的比较
    2.5 两组患者术后24h引流情况
    2.6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3 讨论
    3.1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穿戴GCS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
    3.2 增加梯度压力袜的穿戴时间可降低DVT的发生,减少血液淤滞状态。
    3.3 增加梯度压力袜的穿戴时间可减轻凝血与纤溶反应。
    3.4 增加梯度压力袜的穿戴时间可减轻肢体肿胀。
4 结论
5 研究创新性、局限性、展望
    5.1 研究创新性
    5.2 研究局限性
    5.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梯度压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研究进展
    1 梯度压力袜作用原理
    2 适应症与禁忌症
    3 梯度压力袜压力选择
    4 梯度压力袜款式选择
    5、梯度压力袜的使用时机及时长
    6 GCS具体穿戴方法及注意事项
    7 并发症
    8 效果评价
    9 GCS穿戴期间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9.1 护理问题
        9.2 解决问题的护理对策
    10 小结
图片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信
个人简介

(5)超声评估下肢慢性静脉疾病CEAP临床分级与髂总静脉参数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影像技术在下肢慢性静脉疾病中的评估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下肢静脉曲张术前彩超评估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彩超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比较
    2.2 Valsalva实验检查结果分析
3 讨论

(7)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纳入、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不可预测情况及质量控制
    3 方法
        3.1 术前准备
        3.2 手术方法
        3.3 术后处理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两组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2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3 两组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4 两组血流动力学水平比较
    5 两组CEAP分级比较
    6 两组远期治疗预后比较
讨论
    1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发病情况分析
    2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在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
    3 腔内激光闭合术在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
    4 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在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
    5 三种手术联合使用在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8)基于循证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构建与转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界定及文献回顾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案
    四、技术路线
    五、保护人权措施
第三部分 情景分析研究
    一、在院发生VTE患者病例对照研究
    二、国内VTE预防护理的现况调查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的VTE护理预防方案的构建研究
    一、VTE预防指南的检索与质量评价
    二、指南内容分析
    三、基于循证的VTE护理预防方案初步构建
    四、VTE护理预防方案的专家论证
第五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
    一、护士对VTE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
    二、护士对VTE护理预防方案态度和认识的访谈
    三、实践现状的田野观察研究
    四、实施干预策略的制定
第六部分 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及评价研究
    一、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的临床试验研究
    二、护士对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感受的质性访谈
第七部分 总结
    一、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 录
    附录1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表
    附录2 住院患者出血风险评估表
    附录3 院内发生VTE患者资料收集表
    附录4 住院患者VTE预防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5 AGREEⅡ量表
    附录6 关于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的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询表
    附录7 VTE防治护理知识考试试卷
    附录8 护士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9 黄色血栓风险等级警示牌
    附录10 VTE防治护理措施记录单
    附录11 VTE预防相关的三项操作流程和考评标准
    附录12 VTE预防相关健康教育单页和视频
    附录13 血脉护通公众号
    附录14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预防相关信息采集知情同意书
    附录15 住院患者血栓预防护理信息调查表
    附录16 住院患者VTE预防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
文献综述 静脉血栓栓塞症物理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9)球囊扩张联合静脉支架置入一期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近中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腔内激光闭合术联合高位结扎与传统剥脱手术在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中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资料收集
        2.1.2 诊断及入组标准
        2.1.3 本组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主要的仪器物品
    2.4 术前准备
    2.5 手术操作步骤
    2.6 术后处理
    2.7 随访过程
    2.8 研究指标
    2.9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的比较
    3.3 术后住院天数、治疗费用的比较
    3.4 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3.5 术后复发和再次干预资料的比较
    3.6 患者生活质量调查结果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VVLES的流行病学特点
    4.2 EVLA和 HL/S的优缺点探讨
    4.3 EVLA和 HL/S的并发症探讨
    4.4 EVLA和 HL/S术后复发和生活质量的探讨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6.1 不足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四、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的术前和术后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的Müller氏术联合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371例临床观察[J]. 江志静,王晓晨,黄燕,袁浩延. 临床医学, 2021(09)
  • [2]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汪佳旭,张巍,韩天,韩林霖,杨秀华.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1(05)
  • [3]GHIVA:基于血流动力学原理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观察[D]. 张作林.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梯度压力袜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D]. 孙玉双.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5]超声评估下肢慢性静脉疾病CEAP临床分级与髂总静脉参数相关性[D]. 武天娇.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下肢静脉曲张术前彩超评估的意义[J]. 吴筱聪,袁醒兰.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14)
  • [7]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D]. 冯秀利. 青岛大学, 2020(01)
  • [8]基于循证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构建与转化应用研究[D]. 李海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9]球囊扩张联合静脉支架置入一期治疗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近中期疗效分析[D]. 钟少波.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10]腔内激光闭合术联合高位结扎与传统剥脱手术在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中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D]. 黄亮辉. 南昌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术前术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