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记录:看完《中国民间艺术收藏记录》

保护记录:看完《中国民间艺术收藏记录》

一、为着保护的记录:《中国民艺采风录》读后(论文文献综述)

孙倩[1](2012)在《试论传统纤维艺术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传承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纤维艺术的种类、用途及艺术形式、图案构成等方面的论述,从中探索我国纤维艺术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即区别于现代纤维艺术语汇的质朴的艺术特色。并放眼于现代的设计艺术,并从中发现了传统纤维艺术存在的痕迹,在现代设计中传统纤维艺术吸收借鉴了很多艺术形式,并适应了当代社会人们的多重需求,既保留了自身的传统艺术特色,义在新设计艺术形式的影响下,将新的艺术生命力注入,创新并发展成了具有现代设计艺术特色的新时代的纤维语言。

叶崇凉[2](2011)在《城镇化背景下民间手工艺传承保护研究 ——基于温州米塑的田野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围绕民俗主体之“民”和民俗属性之“民间”对温州米塑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进行研究。在田野作业和文献分析基础上,总结发现作为温州民众共同享有的米塑手工艺,它的“民”和“民间”都已发生巨大的变迁,如果米塑秉承传统的传承方式,那么它会因不适应民俗时空的变迁而成一种“记忆之所”;只有对其做出合理的、适应性的变革,找到新时期的生长点和新的传承方式,温州米塑工艺才能代代相传。本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民间手工艺以及米塑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米塑的民俗地图概况;第二部分是对温州米塑的历史渊源进行全面的探析,论述温州米塑在不同民俗场域的运用及其民俗功能,米塑的制作技艺及米塑技艺传承艺人;第三部分是以民俗主体之“民”和民俗属性之“民间”为视角,选取温州四个标志性地域的米塑传承状况为案例,运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探究“民”和“民间”在城镇化背景下的传承和变革,民已不民,民间已非民间,原生态的米塑生存环境已经发生改变;第四部分论述城镇化背景下,米塑手工艺可以通过民俗主体之“民”到“精英”、民俗属性之“民间”到“精英”的方式传承并保护。“民”的改变、“民间”的发展,意味着新的文化生态的滋长。“精英”是指传承人的精英化和手工艺品的艺术化,雅化(或称精英化)是城镇化过程中温州米塑传承保护的一种有效途径,这一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由新的文化生态所决定。结论部分是对民间手工艺传承保护的展望,希翼民间手工艺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得到全面的保护,促进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宁文晓[3](2010)在《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研究 ——以《观察》周刊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除了参政与组党外,更多的则选择了以报刊论政,以言论报国。文人论政遂成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施展才学、实践理想的重要途径。《观察》周刊作为这一时期着名的时政刊物,既是文人论政的重要阵地,也是宣扬“自由主义”的一面旗帜。本文以《观察》周刊为研究对象,探究抗战胜利后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的发展脉络。阐明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政治理念不断修正的心路历程。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观察》周刊的基本情况。通过对《观察》创刊的背景、栏目、办刊宗旨和撰稿人等内容的介绍,揭示《观察》的成功为研究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文化性格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第二章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国民党态度的演变。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抗战胜利后将实现政治民主的美好夙愿寄托于国民党政府,随着国内局势的发展,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国民党的态度历经了从希望与信任——幻想与不满——批判与指责——痛恨与绝望的变化过程,最终确认通过国民党走民主之路是彻底失败的。第三章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共产党态度的演变。全面内战爆发后,随着联合政府主张的夭折,内战的扩大以及国共力量此消彼涨的变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从民族和自由主义理念出发,对共产党的态度经历了从批评和指责——理解和同情——团结和合作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折射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自身政治理念的修正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最终选择。第四章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学生运动的态度。抗战胜利后全国发生的学生运动,引起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高度关注,他们客观分析学生运动的起因,明确表达对学生运动的态度,深刻认识到学生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强烈呼吁政府深刻反省失误的同时必须迅速做出真实的努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民主运动和精神状态。第五章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美国观。抗战胜利后,一心希望中国能成为美国式的现代化强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随着美国采取的一系列对华政策,对美国的态度历经了从亲美到反美的转变过程。从中也可以分析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所倡导的外交政策。第六章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中国经济建设道路的思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影响着中国政治道路的发展方向。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客观分析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经济所处的境况,理性提出解决经济问题的根本办法,主要设计了社会民主主义经济和新资本主义经济的中国未来经济建设蓝图。第七章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观察》围绕“自由主义”的内涵、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特点、作用及前途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主要产生了困惑悲观和较为乐观的两种态度。总而言之,抗战胜利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具有坚定的自由主义信念,力图建立民主政治和自由经济。尽管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没能实现,但他们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对民主、自由、理性、进步的认识和追求仍值得我们尊重和充分肯定。

詹志华[4](2009)在《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科学史学史以科学史学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探寻中国科学史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揭示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甚广,包括中国科学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包括它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的关系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不仅可以促进科学史学科以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且可以唤醒人们对科学史学事业的关注、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甚至还有利于科学的创新。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史学性与对应性相统一的原则、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在方法上,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既要运用到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历史比较法等,还要运用到许多其他的方法,如统计方法、计量方法、移植法、历时分析与移时分析方法,以及具体研究上的分期、分类及其分层研究的方法,等等。中国科学史学,既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科学史学,亦包括中国其他地区的科学史学。论文从史学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萌芽、开创、初步发展、调整与繁荣以及深入发展等不同的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论文还从机构、团体、会议、刊物、论着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大陆科学史学的发展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其中在对会议和论着的梳理,又分为综合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地理学史、生物学史、医学史、农学史、技术史等方面予以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事业的各个领域存在的发展难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台湾地区的科学史学经历了开创、低谷、转机、兴起与繁荣发展等阶段。论文对这几个阶段台湾地区科学史学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并对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机构、团体、刊物、论着亦进行较为详细梳理与介绍。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论文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包括中国科学史、中国史学史在内的历史学科,中国哲学与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突出其研究的学术价值。论文还阐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的关系,主要论述了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科技发明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其研究的社会影响。最后,论文把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置身于世界背景下,进行重新审视。在对国外科史学发展历程与国外中国科学史学状况进行必要梳理的前提下,探讨它们对中国科学史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学史学的发展问题。

邓集田[5](2009)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版平台 ——晚清民国时期文学出版情况统计与分析(1902-1949)》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以数据统计的方法,对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学出版情况进行大致摸底,并以这些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中国现代文学出版情况进行扼要描述与分析,目的是为今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出版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些基本数据和宏观视野上的参考,同时也试图揭示出文学出版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之间的深刻联系。考虑到目前学术界有不少人对文学出版研究的意义尚心存疑虑,本文第一章选取了四个事关中国现代文学史全局的角度,对文学出版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转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比如在清末民初新小说的兴起过程中,学术界历来强调梁启超的理论倡导抑或他发动的“小说界革命”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如果没有现代出版业的兴起,梁氏的“小说界革命”极有可能就像此前傅兰雅的新小说竞赛一样欣然而起、黯然落幕。事实上,清末民初中国文学之所以会成功实现由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基本转型,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学出版模式在此出现了千年之变——从此结束了手工印刷的时代,进入了铅字排版机械化印刷文化时代。铅字排版机械化大大降低了文本制作与传播的成本,使文学出版资源由王公贵族手中转移到平民手中,中国文学亦从此真正结束了贵族文学时代,进入平民文学时代,整个文学活动机制也由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大突出现象,即频频发生“意气之争”和文学社团林立,很大程度上就和中国现代作家对文学出版资源和生计资源的激烈争夺有关。而中国现代文学的空间分布格局极不均衡,也主要是由现代文学出版资源在地域分布上的极不均衡所导致的。比如说,上海之所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其时我国70%以上的文学出版资源聚集在上海;在中国各省市作家中,江苏和浙江籍作家在人数和文学史地位上占绝对优势,一方面是因为江浙自古多文人,另一方面也和江浙籍人士在上海出版界占据绝对优势密切相关。1949年以后出现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转型,主要原因也正在于文学出版模式的转型——由市场经济出版模式向计划经济出版模式转型,其中,通过对出版体制的国有化改造,国家成功控制了文学出版资源以及文学作品的生产和传播途径,从而实现了对文学发展方向的强有力控制。本文第二章至第四章即主要对晚清民国时期我国的文学期刊、文学书籍出版情况和各主要出版机构的文学出版情况进行具体的统计和分析。其中,第二章讨论文学期刊出版情况,主要包括文学期刊出版的总体规模、发展阶段、平均存活时间、办刊形式和地域分布情况等等;第三、四章讨论文学书籍出版情况,其中第三章主要讨论文学书籍出版的总体规模、变化趋势和地域分布情况,第四章主要讨论从事文学书籍出版的出版机构数量和一些主要出版机构的文学书籍出版情况、现代作家人数和主要作家的出书数量和排名情况、以及翻译文学书籍的译源国分布情况等等。这三章的统计数据将会证明,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版平台是一个向上海和江浙作家严重倾斜的平台。这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和空间分布格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其一,在晚清民国时期我国的文学出版格局中,上海确实占据着显赫地位。这样的文学出版资源分布格局,使得上海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格局中占有显赫的地位,以至于一部上海现代文学史,几乎就相当于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抗战爆发前就更是如此;同时,上海特有的城市文化性格,对中国现代文学基本特质的生成等等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二,从作家角度来说,在晚清民国时期我国文学出版资源的占有上,江浙作家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因为在其时上海的出版业,由江浙籍人士创办和主持的约占75%以上,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出版机构,创办人和主要经营人基本上都是江浙人,具体到文学出版方面,据笔者统计,在晚清民国时期我国出版100种以上文学书籍的18家出版机构中,有14家均由江浙人士创办或主持,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店、北新书局等等。其时我国文学出版业总体规模较小,且有鲜明的同人化特征,故人际关系在文学出版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而那时候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活动中,地缘因素又是最重要的凝合因素之一。具体到文学刊物和出版机构的稿源选择上,圈内稿和推荐稿一般都占主要优势,这就使得在地域空间分布上本来就极不均匀的中国现代文学出版平台,更加向以江浙籍人士为主的优势作家群倾斜。江浙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显赫,很大程度上就与此相关。比如据笔者对国内目前最具权威性的两种现代文学史着作,即钱理群等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范伯群着《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的统计,书中重点介绍的204位作家(二书合计)中,江浙籍作家共有92人,占总数的45%,若加上7位上海籍作家,则江、浙、沪籍作家约占现代作家人数50%,三地作家就占据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中国现代文学也因此带上了鲜明的江浙特色与海派风格。另据笔者对晚清民国时期华东、华北、东北、中南、西南和西北地区所拥有的文学出版资源量、以及上述两种文学史着作中204位作家籍贯的统计,发现这六大地区拥有的文学出版资源总量和重要作家人数刚好成正比,其排名情况和所占比重几乎完全一致。非但如此,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作者在描述现代文学创作情况时,对作家对象的选取及其对多数作家的叙述篇幅,也基本上和其时各作家所出的文学书籍种数成正比。这一现象,显然不应以纯粹的巧合来解释,而在很大程度上正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和文学史书写中某种规律性的东西——简言之,谁掌控了文学出版资源,谁就在现代文学活动中就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并在文学史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毛巧晖[6](2005)在《涵化与归化 ——论延安时期解放区的“民间文学”》文中研究表明延安时期解放区的“民间文学”是在承继晚清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间文学学术积淀的基础上,再加上中国共产党重视民间文学的传统以及当时中共领导的核心地区延安的文化生态环境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一个特殊阶段。这一时期的民间文学在中国共产党政治体制影响下发生了涵化,同时民间文学本身固有规律产生地张力,使得这种偏移向本位归属,在这种合力作用下,形成了特殊的“民间文学”,它被当作单纯的文学来对待,与民俗学研究完全隔离,同时知识分子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构建了一个想象的“民间”,与真正的民间产生隔阂,这一理念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语境中起到过积极的作用,而且从客观上也促进了当时民间文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研究经验。后来的民间文学学术研究承继了这一研究理念,那就是对民间文学的研究落入单纯的文学巢臼,而且研究者不能真正站在民间的立场,而是陷入自己构想的“民间”中,但没有将科学的研究经验继续深化和发扬。这样随着特殊历史语境的消失,这种理念就成为当今民间文学学术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瓶颈,因此当今民间文学学术界必须转变观念与立场,才能使得民间文学的研究发生质的飞跃。 本文本论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论述了清朝中后期,中国特殊的社会形势,使得知识分子积极地寻找拯救民族之路,在向外国学习中,他们发现了民众,将目光定格在了“民间”,因此这一时期就形成了“民间”思潮的先声,在这样的情形下,知识分子中间形成了对民间文学零星、片断的看法和理解,也就出现了前学科的民间文学理念,而这就为延安时期民间文学的出现作了学术积淀;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民俗学伴随着新文化运动诞生,与文学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者涉及民间文学研究的目的是文学革命,因此它只是文学革命的一种工具,也就形成了民间文学研究的文学性倾向,这一传统在延安时期得到了极至发挥:而文学革命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建立新的文化价值体系,进而形成新的民族国家,文学革命的提倡者当时处于启蒙者的立场,这样他们就从民间文学中寻找与启蒙一致的思想,因此他们构建了一个想象的“民间”,这一理念在延安时期得以延续;第三章论述了影响延安时期民间文学的发展和兴盛的另外两个因素,即中国共产党重视民间文学传统和陕北生态环境中丰富的民间文化蕴涵,前者使得延安时期中共在民间文学领域形成一套较成熟的政策,将民间文学纳入到了文学的体系,而且将其作为结合群众的一种表现,成为更好地领导群众,让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政策的一种方式;后者则为延安时期解放区民间文学的兴盛提供了环境境遇。第四章通过对这一时期民间文学的理论研究、对民间文学的改造、作家的民间文学创作以及民间艺人的民间文学这四个层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民间文学”的涵

张勃[7](2004)在《为着保护的记录:《中国民艺采风录》读后》文中研究表明一看到潘鲁生博士主编的十卷本《中国民艺采风录》,不知怎么就想起了日本学者盐野米松的《留住手艺--对传统手工艺人的访谈》一书。仔细想来,有这种联系并不奇怪。两书都以民间工艺作为关注的主题,书中都凝聚着着作者对传统手工艺的挚情与理解。盐野米松自称是"怀着一颗憧憬和向往的心灵,观望过匠工们做活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也是为这些职业不复存在而深感遗憾的一代人的代表"。正是出于

刘永文[8](2004)在《晚清报刊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晚清是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剧烈动荡、深刻变化的时代。晚清文学,无论是文学格局、文学观念,还是文学创作的形式内容及文学的传播方式,都出现了迥异于往古的变化。在这其中,“小说”的兴盛应是晚清文学的一大特色,以至于1906年就有人惊叹:“十年前之世界为八股世界,近则忽变为小说世界。”(寅半生)。从以往视小说为“小道”到推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从梁启超倡导“小说界革命”到小说创作的风起云涌、潮起潮落,晚清小说形成了中国小说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也因此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阿英《晚清小说史》以降,许多研究者都参预了晚清小说的研究工作,并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晚清小说不同于以往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数作品都是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包括许多长篇小说也多是先在报刊上连载,然后再出版单行本的。当时,不仅文学杂志、特别是专业小说杂志刊载小说,日报和其他类型的报纸也发表小说。因此,研究晚清小说,必须注意晚清小说与报刊之间的关系及其作为“报刊小说”的特点,而首要的任务就应该是全面考察这些“报刊小说”的情况。在这方面,日本学者樽本照雄以严谨求实态度所编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被学界认为是目前有关晚清小说最详尽的目录,但正如他所言,外国学者做小说目录整理所面对的难题主要是资料的缺乏,因此他的目录所用的大都是第二手资料,而且对大量“日报”刊载的小说也未加以着录,因而实际上是不完全的。五年前开始做有关晚清报刊小说的硕士学位论文时,我的导师就指示我要首先从搜罗第一手资料做起。于是从读硕士到读博士,在漫长的研究生学习期间内,除了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我的大部分时间就都消磨在上海的几个图书馆里了。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查阅了上海各图书馆所藏1872年至1911年的全部期刊,共查出106种期刊登载小说计1065种(短篇小说也以一种计),完成了《晚清期刊小说目录》;另外,我还查阅了上海各图书馆所藏1912年以前的日报,检索了全部有关缩微胶卷,查出有47种日报开辟了小说专栏,共发表小说1456种,从而基本上完成了《晚清日报小说目录》。总计这两个目录对樽本照雄《目录》着录的晚清小说补充了1000余种。在做晚清报刊小说的调查时,我不仅有机会阅读了大量小说,也关心报刊上小说理论文章以及小说广告、销售、反响等有关问题,收集了大量资料,从而对晚清“报刊小说”的创作和传播各方面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本论文就是在以上考察和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全文除“导论”和“余论”外,共分八章。“导论”回顾了百年来海内外对晚清小说研究的历史,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选题、资料考察情况,并对本文的内容和一些特点加以说明。第一章多方面地讨论了晚清报刊小说兴盛的原因。第二章介绍晚清“期刊”刊载小说的情况。第三章是有关晚清“日报”刊载小说的考察,其中重点介绍了《时报》、《神州日报》、《申报》发表小说的情况。第四章介绍“画报”刊载小说的情况。第五章研究研究报刊小说的传播,对晚清小说如何通过报刊这一新的媒体得到广泛传播的情况加以介绍。第六章介绍晚清报刊小说的分类和有关内容。第七章从小说艺术的角度分析晚清报刊小说。第八章再从其他一些方面分析晚清小说因通过报刊传播所形成的一些特点。最后的“余论”则对如何深入研究晚清小说提出了一些看法。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晚清小说的创作和传播进行了比较全面和集中的考察和研究,除了资料建设意义外,也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希望本文能有益于晚清小说研究的深入发展。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将《晚清期刊小说目录》、《晚清日报小说目录》、《晚清报刊所登广告》、《晚清登载小说的报刊》、《晚清以小说命名的出版社(表)))作为附录载于文后,实际上这也应该是本文的组成部分。

刘深[9](2004)在《《赵柏岩诗集》校注》文中认为赵炳麟(柏岩)是我国晚清至民国易代时期的诗人,他一生经历颇为复杂,不仅身历易代之际的动乱,而且在清朝覆灭之后仍抱救世胸怀,以遗民身份渡过了他的余生。他的诗集《柏岩诗存》、《潜并庐诗存》、《潜并庐诗存初续》就是这一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的产物。然而学界对炳麟诗作的整理、研究工作的现状却未尽如人意。 本校注以“湘潭赵启霖署检本”中收录的诗集为底本,以《全县县志·艺文志》、《广西地方通志》等文献资料中所收录的诗作为参校,比较全面地搜集、校订、注释了炳麟的重要诗作。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两个层面对炳麟诗进行分析研究:一个是思想感情和题材内容层面,主要探讨炳麟诗中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形象;一个则是艺术风格层面,主要讨论炳麟的诗学思想和炳麟诗的艺术风格。 由于篇幅所限,也由于本人的学力所限,论文并没有进一步深入展开,这是一个遗憾,但随着对晚清诗人群体研究的深入,炳麟及其诗的研究必将取得新的进展。

二、为着保护的记录:《中国民艺采风录》读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着保护的记录:《中国民艺采风录》读后(论文提纲范文)

(1)试论传统纤维艺术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传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纤维艺术概况
    1、 纤维艺术概念简述
    2、 中国古代纤维艺术史简述
二、传统纤维艺术的类别与特征
    1、 纤维艺术的工艺分类
    2、 纤维艺术的实用形态
    3、 纤维艺术的装饰题材
    4、 纤维艺术的艺术特征
三、传统纤维艺术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创新与发展
    1、 设计艺术的概念
    2、 设计艺术的本质
    3、 “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
    4、传统纤维艺术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创新与发展
        ① 设计理念的转变
        ② 实用形态的延伸
        ③ 工艺技法的创新
        ④ 图案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四、小结
参考目录
致谢

(2)城镇化背景下民间手工艺传承保护研究 ——基于温州米塑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 选题缘由
    2 研究综述
        2.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手工艺研究
        2.2 米塑研究
    3 基本思路、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
        3.2 选题意义
        3.3 研究方法
    4 米塑的民俗地图
二、米塑的民俗时空
    1 米塑手工艺的起源
    2 米塑的民俗场域
        2.1 人生仪礼情境下的米塑
        2.2 信仰空间下的米塑
        2.3 村落人情往来的米塑
        2.4 新屋落成庆典的米塑
    3 米塑的民俗功能
        3.1 米塑的实用性功能
        3.2 米塑的审美功能
        3.3 米塑的民俗文化传播功能
    4 米塑的制作技艺和标志性米塑技艺传承人
        4.1 米塑的制作技艺
        4.2 温州米塑技艺传承人
三、城镇化背景下米塑之“民”和“民间”的变迁
    1 “民”和“民间”
    2 温州标志性地域米塑手工艺的田野调查
        2.1 田野调查1:鹿城区莲池街道米塑艺人王锦荣
        2.2 田野调查2:苍南县灵溪镇米塑艺人洪孝别
        2.3 田野调查3:乐清市蒲岐镇米塑艺人蔡岩仁
        2.4 田野调查4:苍南县龙港镇米塑艺人杨继昆
    3 从田野看米塑之“民”变迁
        3.1 米塑传承人
        3.2 民俗文化享有者——民众
    4 从田野看米塑之“民间”变迁
        4.1 作为空间概念的“民间”
        4.2 作为艺术属性的“民间”
四、“民到精英”、“民间到精英”:城镇化背景下的米塑传承
    1 民到精英:由民俗主体现状看未来传承人发展模式
        1.1 民间手工艺传承人现状
        1.2 精英式传承:传统与创新意识兼备
        1.3 自觉性传承:精英团队培养的旨趣
    2 民间到精英:从米塑之“民间”属性变迁看民间手工艺蜕变
        2.1 民间手工艺雅化的历史必然性
        2.2 民间手工艺雅化的传承合理性
    3 “民到精英”“民间到精英”的可行性路径
        3.1 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
        3.2 民俗文化场的建构
五、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研究 ——以《观察》周刊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观察》周刊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储安平与《观察》周刊的诞生
        一、储安平其人
        二、《观察》创刊的背景及经过
    第二节 《观察》周刊的栏目与办刊宗旨
        一、《观察》的栏目
        二、《观察》的办刊宗旨
    第三节 《观察》周刊的撰稿人
    第四节 《观察》周刊的成功
        一、《观察》的读者群
        二、《观察》的发行范围与发行量
第二章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国民党态度的演变
    第一节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国民党的希望与信任
    第二节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国民党的幻想与不满
    第三节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国民党的批判与指责
    第四节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国民党的痛恨与绝望
第三章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共产党态度的演变
    第一节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中共的批评和指责
    第二节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中共的理解和同情
    第三节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与中共的团结和合作
第四章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学生运动的态度
    第一节 对学生运动起因的分析
    第二节 对学生运动态度的表达
    第三节 呼吁正确对待学生运动
第五章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美国观
    第一节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美国的感激之情:亲美
    第二节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美国感情的逐渐转向
    第三节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美国的厌恶之感:反美
第六章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中国经济建设道路的思考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经济情势
    第二节 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
    第三节 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思路
第七章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第一节 对"自由主义"的解读
    第二节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作用
    第三节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前途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科学史学史及其研究概况
    二、中国科学史学史的研究对象
    三、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价值
    四、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的方法
    五、本文的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史学史概述
    第一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机构和团体选介
    第三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会议、刊物选介
    第四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论着选介
    第五节 大陆地区科学史学之展望
第二章 中国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开创及早期研究
    第二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低谷、转机与兴起
    第三节 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建制与繁荣
第三章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相关学科
    第一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历史学科
    第二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传统哲学
    第三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哲学
    第四节 中国科学史学史与科学社会学
第四章 科学史学与科学创新
    第一节 科学史学的创新意蕴
    第二节 科学史学与科学发现
    第三节 科学史学与科技发明
第五章 境外科学史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境外科学史学的组织与会议
    第三节 国外科学史学的文献与刊物
第六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一节 境外的中国科学史学
    第二节 国外科学史学之借鉴意义
    第三节 中外科学史学交流之途径
    第四节 "全球化"与中国科学史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版平台 ——晚清民国时期文学出版情况统计与分析(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问题的提出与本文的方法
    一、文学出版与中国现代文学
    二、当前主流现代文学史观的几点缺憾
    三、研究现状、本文的意图与方法
    附录: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史地位和其文学创作书籍种数之关系情况表
第一章 文学出版与中国现代文学
    一、文学出版与新小说的兴起
    二、文学出版与中国现代作家的生计问题
    三、文学出版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空间分布格局
    四、文学出版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转型
第二章 文学期刊出版情况
    一、数据来源
    二、出版规模和变化趋势
    三、存活时间
    四、办刊形式
    五、地域分布
第三章 文学书籍出版情况(上)
    一、数据来源
    二、出版规模和变化趋势
    三、地域分布
第四章 文学书籍出版情况(下)
    一、出版机构统计
    二、作家统计
    三、翻译文学书籍:译源国统计
结语
附录
    1、《晚清民国时期文学期刊出版情况表》
    2、《晚清民国时期文学书籍出版情况表》
    3、《晚清民国时期文学丛书出版情况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6)涵化与归化 ——论延安时期解放区的“民间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 清朝中后期前学科的民间文学
    第一节 清代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民间思潮的先声
    第三节 晚清学者的民间文学理念
第二章 二十世纪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中期的民间文学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出现
    第二节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的民间文学理念
    第三节 胡适的民间文学理念
第三章 延安时期民间文学兴盛的其他因素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民间文学见解
    第二节 陕西生态环境的外在影响
第四章 延安时期解放区“民间文学”的建构
    第一节 民间文学理论的研究
    第二节 对民间文学的改造
    第三节 作家的民间文学创作
    第四节 民间艺人的民间文学
第五章 延安时期民间文学的影响
结语 民俗学之民间
参考文献
后记

(8)晚清报刊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百年来晚清小说研究综述
        (一) 1949年以前的晚清小说研究
        (二) 1950年至1966年的晚清小说研究
        (三) 1977年至2002年的晚清小说研究
        (四) 国外晚清小说研究情况
    二、 本文的选题和资料准备
        (一) 本文的选题
        (二) 撰写本文的资料准备
    三、 本文的撰写情况
        (一) 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 本文的一些特点
第一章 报刊小说的成因
    第一节 庚子国变重创下的清王朝的内部改革
    第二节 上海租界地的温床作用
        一 特殊而宽松的政治环境
        二 丰富多彩的题材来源
    第三节 印刷技术的提高
    第四节 西方传教士的作用
        一 办报--更张小说载体
        二 征文--倡导“时新小说”
        三 译书--绍介西方文学和理论
        四 作文--影响小说的内容和语言风格
        五 兴学--培植读写群体
    第五节 科举制度的废除
    第六节 理论的倡导
    第七节 “白话运动”的推波助澜
    第八节 文人的功利追求
第二章 期刊小说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酝酿阶段
        一 《瀛寰琐纪》
        二 《海上奇书》
    第二节 发展阶段
        一 《新小说》
        二 《绣像小说》
        三 《新新小说》
    第三节 转折阶段
        一 《月月小说》
        二 《小说林》
        三 《小说时报》
        四 《中外小说林》
第三章 日报小说研究
    第一节 《时报》
        一 文化名人担任报纸的编辑并负责创作
        二 报纸登载小说、滑稽时报、鼓励剪报、小说大悬赏、小说配画
        三 登载理论文章
        四 创办杂志:《小说时报》、《妇女时报》
        五 时报馆、有正书局出版小说
        六 广告是我们研究晚清小说的重要资料
    第二节 《神州日报》
    第三节 《申报》
        一 登载征文、理论文章或小说出版广告
        二 开辟小说专栏大量登载小说与附送石印图画小说
        三 所属书局大量出版小说
    第四节 报刊与附送小说
第四章 画报小说研究
    第一节 画报的孕育与发展
        一 传统版画的启发
        二 西人报刊的借鉴
    第二节 画报与小说
        一 理论的探讨
        二 画报小说的实绩
第五章 报刊小说的传播
    第一节 全新的传播媒体--报刊
    第二节 形形色色的传播群体--政治家、报人、出版商、书商
    第三节 女性小说作者--某某女士现象分析
    第四节 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发征文、做广告、登图片、设销售网络
    第五节 混乱的传播现象--夸大告白、抄袭剽窃
    第六节 小说的广告宣传
        一 在报纸上登载广告
        二 小说杂志本身开辟广告栏目
        三 小说作者在自己的作品里做广告宣传
        四 在随纸附送的单叶小说上登载广告
        五 广告所蕴涵的内容
第六章 报刊小说的内容
    第一节 政治小说
    第二节 社会小说
        一 揭露丑恶官场
        二 批评科举
        三 批评鄙风陋俗
    第三节 历史小说
    第四节 科学小说
    第五节 侦探小说
    第六节 写情小说
    第七节 滑稽小说
    第八节 教育小说
第七章 报刊小说艺术分析
    第一节 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
    第二节 第一人称的借鉴
    第三节 游记体的采纳
    第四节 倒叙手法的运用
    第五节 报刊小说的思辩性
    第六节 报刊小说的“时事性”
第八章 报刊小说的一些特色
    第一节 从随刊随止到按回刊登
    第二节 适合报刊登载的短篇小说
    第三节 残缺不全的报刊长篇小说
    第四节 繁复而标准不一的类型标签
余论 晚清小说研究的重新构建
    一 实证的原则
    二 以本土理论为根基并参照西方理论
    三 进行多角度的文化学研究
附录说明
    附录
        一 期刊小说目录(见下册)
        二 日报小说目录(见下册)
        三 报刊所登广告(见下册)
        四 登载小说的报刊(见下册)
        五 以小说命名的出版社(见下册)
参考文献
插图索引
后记

(9)《赵柏岩诗集》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一、 前言
    (一) 赵炳麟(柏岩)的生平、时代
    (二) 炳麟的着述情况
    (三) 炳麟诗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形象
        1 、 具有强烈救世意识的士大夫情绪和爱国士大夫诗人的自我形象
        2 、 国衰乱离的生命体验和孤独漂泊者的自我形象
        3 、 主体人生价值的失落和欲有所为而难为的遗民的自我形象
    (四) 炳麟的诗学思想及其诗的艺术风格
        1 、 “诗言志”的诗学思想和炳麟诗的文化背景及其时代思潮
        2 、 多样统一的总体艺术风格
        3 、 炳麟诗“新奇典雅”的艺术特色
    (五) 余论
    (六) 参考文献
二、 《赵柏岩诗集》校注
    (一) 凡例
    (二) 《赵柏岩诗集》校注目录
    (三) 《柏岩诗存》校注
    (四) 《潜并庐诗存》校注
    (五) 《潜并庐诗存初续》校注
三、 赵炳麟年谱
四、 附录
五、 后记
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为着保护的记录:《中国民艺采风录》读后(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传统纤维艺术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传承与发展[D]. 孙倩. 天津美术学院, 2012(04)
  • [2]城镇化背景下民间手工艺传承保护研究 ——基于温州米塑的田野调查[D]. 叶崇凉. 温州大学, 2011(01)
  • [3]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研究 ——以《观察》周刊为中心[D]. 宁文晓.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4]中国科学史学史研究[D]. 詹志华. 厦门大学, 2009(01)
  • [5]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版平台 ——晚清民国时期文学出版情况统计与分析(1902-1949)[D]. 邓集田. 华东师范大学, 2009(01)
  • [6]涵化与归化 ——论延安时期解放区的“民间文学”[D]. 毛巧晖.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6)
  • [7]为着保护的记录:《中国民艺采风录》读后[J]. 张勃. 民俗研究, 2004(04)
  • [8]晚清报刊小说研究[D]. 刘永文. 上海师范大学, 2004(03)
  • [9]《赵柏岩诗集》校注[D]. 刘深. 广西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保护记录:看完《中国民间艺术收藏记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