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名城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研究

梅州名城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研究

一、梅州市名城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1](2021)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潜力评价 ——以梅州市雁洋镇四个古村落为例》文中指出首先介绍相关背景,传统村落既具备艺术、历史、科学等文化遗产价值属性,同时又拥有百般类型而数量庞大的古建筑,所含的文化资源不可复制,是人类传承知识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作为当前我国最大的文化遗产之一,其对于文化保护理论及旅游实践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意义,还兼备挑战性。我国的传统村落分布广,数量多,但面临着自然景观损毁严重、文化景观消亡、历史建筑修缮管理不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功能失衡;村落功能异化、空心化;村民经验不足、缺乏专业知识;旅游发展理念不先进、旅游市场不够成熟;保护发展观念不够清晰化等诸多问题和困难,如何能够在文化保护发展的同时,让广大游客在中国大地感受散落的闪耀灿烂传统村落文化明珠璀璨之美,都十分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思考。其次以广东梅州市雁洋镇四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国家政策环境,阅读广泛的文献、旅游发展实地考察和旅游资源调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得出雁洋镇旅游资源分类表,共有8个主类,19个亚类,43个基本类型,108个旅游资源单体,梳理出雁洋镇具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据此分析当前雁洋镇传统村落旅游现实情况和村落价值。最后,利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对协同发展潜力评价指标进行定性定量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协同发展内容,构建潜力指标体系,筛选出宏观环境、物质文化保护空间、非物质文化保护空间、文化及生态吸引力、旅游发展水平为系统层指标;二是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随后进行指标赋值设计,然后构建评价函数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雁洋镇4个传统村落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可供传统村落定量分析的潜力得分;三是提出雁洋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协同发展问题;四是提出协同发展对策建议,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吴妆庄[2](2020)在《梅州核心城区围龙屋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围龙屋是梅州客家民居代表,也是梅州市数量最多的客家建筑类型。本文是在梅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客家文化旅游兴起、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研究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基于前人的研究,展开对梅州核心城区围龙屋保护利用和更新活化的研究。通过对梅州核心城区围龙屋保护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总结,探讨核心城区围龙屋的更新设计策略,赋予传统围龙屋现实的使用价值,从而保护更多梅州城区的围龙屋建筑,为梅州市留下更多城市文化的物质基础,提高居民的城市文化生活环境,助力梅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和立意。确立研究范围梅州核心城区和研究对象围龙屋建筑,对梅州市的城市建设、客家围龙屋保护规划、城镇化对围龙屋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和分析。第二部分是围龙屋的基础研究。对围龙屋的源流、分布特点、建筑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建立了对围龙屋建筑较为清晰的认识。第三部分是对核心城区围龙屋使用现状的研究。对核心城区的概况、围龙屋的空间现状、现状使用情况、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对这其进行反思,更加清晰地认识核心城区围龙屋在城镇化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第四部分是核心城区围龙屋保护利用现状分析。首先从围龙屋的保存现状、保护利用现状和活化利用案例分析,了解目前核心城区围龙屋的保护利用现状,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然后从保护力度、活化方式、设计指引三个方面提出改善意见,为后面的更新设计策略提供基础。第五部分是核心城区围龙屋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的探索研究。以核心城区围龙屋为研究对象,对核心城区区位环境和围龙屋分布特点进行全面分析,然后从建造技术、内部功能空间、外部空间环境三个方面对围龙屋建筑的更新设计进行引导和建议。最后在结语部分,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创新点、研究不足和展望。

任君宇[3](2020)在《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认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大境门位于河北张家口市区北端,始建于1644年,距今已有376年的历史,是中国万里长城四大关口之一,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门,是当年张库大道的起点,是连接内地与塞外的交通要道,是草原古丝绸路上的重要结点、货物集散地之一。该地到清代已是十分繁华的商业重镇,蒙、汉、回等不同民族在此定居和经商,素有陆路商埠、皮都之称。大境门经过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显得庄重朴实,饱经风霜。尽管历经风雨,依然魅力无穷,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光芒四射。如今,大境门在张家口旅游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向标之一。它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为人们所熟悉。2013年2月,河北省政府批复大境门街区成为历史文化街区,转眼该历史文化街区已经走过了七年时间,这几年正赶上全国旅游经济和旅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我们国家也即将进入小康社会,人们以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为综合体的旅游方式将成为趋势。新的形势下历史文化街区如何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已经成为各方关注和思考的新课题。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同样面临着改革与创新发展并重的问题,如旅游开发造成的古建筑破坏、旅游产品趋同化与商业化严重、街区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大境门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以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为考察点,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及其旅游开发与保护现状,分析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对策,为张家口市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其他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和思考。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创新与不足、对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阐释。第二部分主要梳理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资源,包括自然地理、历史沿革和文化资源,以及对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旅游可开发价值进行了评估。第三部分以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当前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市场情况,包括对大境门旅游质量的定性定量评价、管理单位访谈情况分析、旅游从业者访谈情况分析、商户经营情况分析、原住居民认知分析、客源市场分析、旅游开发满意度的统计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采取SWOT分析方式。第四部分根据前面的调研与测评,提出今后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相关对策,包括旅游开发思路与目标、开发定位、发展策略、开发框架、开发层次、开发重点和开发对策。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结语,指出因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应从政策、资源、管理、受益者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最终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刘树鹏[4](2019)在《基于系统动力的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历史遗产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历史保护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虽然城市历史保护已经被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但历史保护与发展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发展中保护需要宏观和系统的判断。历史街区是城市中具有一定规模、保存历史遗存与历史环境、街巷格局基本完整的区域,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证据与线索,更是国家精神与文明的物质载体,凝聚了先辈们的劳动与智慧。当代中国迈向发展新时期,正走在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传承与发展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地下空间实施是伴随人类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新石器时期的半地下穴居就是对地下空间的浅表层利用,古代的冰窖、窨井、坎井也均是地下空间的实施,在人类没有能力向空中要空间之前,地下就是最易获取和扩展的空间。地下空间是竖向空间的基础,更是对地球表层物质空间的科学管理,更是提升城市荷载能力、弹性发展的战略举措。本研究将以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为研究核心,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相关理论,论述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动力系统理论,对系统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作用原理;以系统理论下的典型城市与典型历史街区为样本,提炼归纳不同历史街区与地下空间的反馈机制;构建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系统动力模型,通过系统动力模型的可实施存量模拟,研判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影响。丰富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与城市发展的理论,为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决策提供依据与支撑。这是历史保护与地下空间理论的应用,将填补系统动力理论在城市空间研究方面的空白。对城市学、规划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融合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阐述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综述国内外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研究动态;概述研究的结构、目标与主要内容;概念界定,提出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采用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系统理论,解读空间实施路径,判断空间实施主体及其行为,判断实施系统。第三章在地下空间实施的系统理论下,解读典型的历史街区,提炼历史街区在空间、功能、经济等方面特征,演绎归纳地下空间实施的反馈机制。第四章使用系统动力模型工具,明确历史街区地下空间量的增长模式,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动力模型的研判模拟。第五章运行系统动力模型进行模拟,根据结果对历史街区的系统性因素提出实施政策与措施。第六章为总结和展望。

王筱宇[5](2019)在《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梳理了历史建筑概念缘起和制度发展的背景和国内外对建筑遗产保护的经验,简述历史建筑的价值及与文物建筑的区别,总结国内保护规划体系中的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编制现状。历史建筑法定化后,大部分研究围绕历史建筑的保护制度和法规体系建设、改造再利用策略、本体特征研究、价值评估、空间和功能潜能挖掘、保养修复技术等方面展开,缺乏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的研究。在名城保护规划体系中,历史建筑一般作为其他层次保护规划中的组成部分,被视作一个整体提出保护要求。保护规划的研究重点一直集中在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等保护规划上,专门以历史建筑为规划对象的规划成果较少;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法规依据和编制规范,各地已有编制成果也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将梳理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编制历程,研究前期实施效果,填补这些方面的研究空白。首先,文章阐述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编制目的与背景,对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制度建设和817处历史建筑现状特征进行整理分析,总结规划编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并做出回应;在每批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都会基于易读性、可行性和合理性原则,对图则的表达形式和内容进行修改和优化,从而使规划成果更好的覆盖与实施,提高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确度和科学性,为历史建筑的修缮和利用提供较为明确的指引和意见。其次,说明保护规划与修缮技术文件的衔接关系和使用方法,分析保护规划面向不同实施主体所发挥的作用和近期效果;对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深入探究,总结影响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根本原因,反思提升保护规划实施效果的途径。最后,以实际案例论证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其一,引领广东省推进新一轮历史建筑保护进程;其二,丰富我国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探索尝试;其三,为其他地方的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编制提供参考范例。本文主要结论是:(1)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规划成果,其普遍经验对其他城市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和启发性;(2)创新以价值要素为线索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途径,加强保护规划的落实;(3)影响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实施效果的根本原因是配套政策和制度建设的完善程度,配套政策和保护制度作为保护规划实施的有效支撑应当加快制定和建设。

陈岩[6](2019)在《基于功能需求的梅州长沙镇传统民居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居民的功能需求理念转变出发,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客家民居、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为契机,认为传统民居的活化利用是传统民居发展和传承的趋势。本文关注的是长沙镇客家传统民居的改造设计策略。文章旨在分析传统民居的活化利用方式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实地考察对梅州长沙镇客家民居的类型和现状进行较系统的分析,通过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并分析当地居民的功能需求,同时搜集大量的传统民居改造案例及改造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对传统民居的改造类型和方法进行分类和总结。基于以上研究基础,总结出改造方法导则5点原则,满足现代人生活、尊重当地习俗、保持建筑风貌、传承客家文化、完善改造技术体系。从内部空间优化、外部环境提升、功能设施更新和改造方案实施四个方面论述传统民居改造的措施及方法:每部分都从功能需求出发,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最后从改造应用的案例总结归纳出长沙镇传统民居改造方法要经历6个步骤,先研究概况特征、然后分析功能需求和改造定位、制定设计导则、得出改造方案设计、最后方案实施。文章最后通过长沙镇传统客家民居改造实践检验研究方法,以论证前文部分理论成果,为长沙镇传统民居改造研究发展提供有用的参考意见。

刘科峰[7](2018)在《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不仅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将旅游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当代旅游经济的增长点。而在文化旅游方面,民族文化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广东省梅州市作为有着“世界客都”称号的城市,蕴含着丰富物质和非物质的客家文化资源。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出“休闲到梅州,健康又享受”的口号。而目前客家文化与旅游发展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值得探讨的是如何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以此来使得在旅游发展中,不断提升客家文化的附加价值,这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课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弘扬这些原生态的客家文化,本研究对梅州市的客家文化进行了全方位解读,使客家文化资源成为梅州旅游产业的主心骨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为提升梅州旅游业的整体形象,使客家文化旅游成为梅州旅游产业的金字招牌提供实质性的建设意见。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文化旅游的研究成果,并以学者对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市场的研究现状为基础,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整理和理清梅州目前客家文化旅游的优劣势和机遇,对该地的客家文化进行充分介绍,并研究该地可以用来转化为旅游资源的客家文化,对其旅游价值进行开发,从而促进梅州旅游的发展。最终发现,尽管该地文化资源较为充足,但存在着开发程度较低、起步较晚,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不高,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保护意识不强,配套政策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本研究通过成因分析,发现极少部分客家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开发,而大部分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这从一定程度山反映出当地没有足够关注客家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没有树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开发意识,无法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之间的衔接。最后在全面分析梅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发展客家文化应该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全局出发,整体地对该地文化旅游市场进行整改,将文化旅游主题更加具体化,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开发,使得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互相发展,同时重视人才的积累,使客家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传承,让梅州的客家文化旅游拥有更多的附加价值,丰富其含义,吸引更多人的注意,而且加快梅州经济转型的进程。

赖女苗[8](2017)在《供给侧视野下的梅州乡村旅游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旅游是新常态下旅游业和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推动乡村城镇化的重要动力。而目前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种种问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拟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建立如下机制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即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基础上,通过发挥政府的“有形的手”的作用来纠正市场失灵,实现资金、人才、资源、产品要素的优化整合,重新构建政府、企业、村民等乡村旅游供给侧主体的利益关系,实现主体利益分配均衡、信息沟通协调以满足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从而形成合理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这种机制是否可行合理要求进一步回答如下关键问题:(1)乡村旅游的供给侧存在哪些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2)市场机制集聚资源存在障碍,且依靠自身难以克服,引入政府可以破除这些障碍;(3)供给侧的改革是否适应需求侧的要求。通过建立一个“政府-企业-村民”与“资金-人才-资源-产品”的分析框架,运用问卷调查、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相结合的模型、案例等分析方法,沿着乡村旅游供给侧质量规模分析→乡村旅游需求特点→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引入国内外经验→政策设计的技术路线,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目前梅州乡村旅游供给侧出现乡村文化受损、乡村生态环境恶化、产品同质化严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乏资金支撑,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科学规划,旅游人才缺乏等问题,(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好政府、企业、村民三者的利益关系,其深层次原因是因为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有其固有缺陷,不能依靠自身力量克服资源、资金、产品、人才要素的聚集障碍,以及主体利益分配不均衡、信息不对称、利益需求不一致,需要我们通过发挥政府的“有形的手”的作用来纠正市场失灵,实现资金、人才、资源、产品要素的优化整合,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文章的创新之处体现在首次以供给侧的视野研究梅州乡村旅游的发展,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梅州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其中供给侧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文章着重从供给侧方面开展研究。

黄家平[9](2014)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村镇在祖国大地上星罗棋布,它们是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科技研究的资料,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产。在我国当今快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村镇遭到建设性的破坏。这些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迫切地需要有序保护,以保留我国各地的文化载体、村镇空间与建筑。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是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中的关键一环,随着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推进,我们需要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提出符合历史文化村镇自身特点的保护规划技术路线和编制技术,并以此指导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保护规划实践。本文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的研究遵循“调研实践—理论思考—技术构建—指导实践”的研究思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保护规划的调研实践。通过文献综述了解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保护规划的研究现状,并找到本文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历史文化村镇的实地调研,总结分析历史文化村镇的特点: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乡土生活的延续性和遗产资源的公共性。收集100个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案例文本对保护规划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的构建提供基础资料与借鉴。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保护规划的理论思考。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发展的阶段性进行了哲学分析,明确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还处于第一次否定的阶段,需要进行积极的保护。并根据历史文化村镇现阶段的保护目标确定了目前的保护规划目标任务:一是记录,尽可能全面地收集、记录、整理并保存历史文化村镇的基础资料数据,将历史文化村镇由物质层次的原真性转化为知识层次的原真性。二是控制,尽可能地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引导,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引导历史文化村镇的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的构建。根据历史文化村镇的特点和保护规划的理论辨析,建立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技术体系:(1)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遗产原真性对保护规划的要求。(2)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历史文化原真性和多样性对保护规划的要求。(3)历史风貌的整治,是历史风貌完整性对保护规划的要求。(4)现代适应性更新,是乡土生活延续性和遗产资源公共性对保护规划的要求。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指导实践。将上述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归纳总结成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导则,以简明扼要的条文形式作为研究成果附在文后;并将保护规划技术应用到梅州市侨乡村的保护规划中。

王琨[10](2012)在《历史文化村落基础设施改善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史文化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对其的保护和发展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近十几年来全世界对于历史遗产保护工作的研究,也从针对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兼顾,从单纯的保护发展到保护与发展兼顾,正在逐渐走向完善和成熟。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问题上,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对于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最为直接的作用,然而,历史文化村落原有的传统特征又与基础设施的引入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因此,要充分协调好基础设施的引入与历史传统特征的保护、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之间的关系。通过本文笔者希望根据历史文化村落自身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具有普遍针对性的基础设施改善措施,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具有一定适应性的基础设施改善体系,作为以后改善措施制定的框架,弥补相关实践研究在这一方面上的不足。本文借助现有的相关理论以及方法,以梅州地区历史文化村落为例,通过对村落基础设施现状进行深入的调研,总结分析出历史文化村落基础设施现存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根据村落保护的不同层次,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论文的研究框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相关研究背景总结: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村落保护、历史地段基础设施改善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归纳总结出相关实践理论的现状和问题,提炼出对本文的启示。(2)基础设施现状评析:以梅州地区客家历史文化村落为例,对其中的基础设施现状进行深入的调研,总结出现存的问题和特征,并分析出内在的深层次原因。(3)相应改善措施提出:结合前文中所总结出的现存问题,充分考虑历史文化村落的传统特点和相应的保护层次,针对不同层次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策略以及原则,并对所提出的改善措施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详细的描述。(4)具体改善案例运用:将前文所提出的基础设施改善措施,运用到梅州市侨乡村当中,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增强改善措施的实践性。

二、梅州市名城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梅州市名城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潜力评价 ——以梅州市雁洋镇四个古村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综述小结
    五、研究框架
    六、相关概念
        (一)传统村落
        (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
        (三)传统村落旅游发展
        (四)协同发展
    七、理论基础
        (一)协同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2章 雁洋镇概况及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现状
    一、雁洋镇概况
        (一)交通区位
        (二)自然地理
        (三)社会经济
        (四)人文历史
    二、雁洋镇旅游资源分析
    三、传统村落概况及文化资源概述
        (一)桥溪村
        (二)石楼村
        (三)松坪村
        (四)雁下村
    四、文化保护措施
        (一)宏观政策或条件
        (二)物质文化保护空间保护
        (三)宏观政策利好或条件
    五、旅游发展现状
第3章 雁洋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潜力综合评价
    一、雁洋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协同发展机制
    二、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潜力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构建原则
        (二)指标选取
        (三)指标内涵解释
        (四)指标赋值
    三、综合评价
        (一)指标权重分配
        (二)评价模型构建
        (三)数据采集与运算
        (四)评价结果分析
第4章 雁洋镇文化保护与旅游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雁洋镇桥溪村面临的问题
    二、松坪村和石楼村面临的问题
    三、雁洋镇四个古村落共同问题
第5章 促进雁洋镇旅游与传统村落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一、桥溪村协同发展建议
    二、松坪村和石楼村协同发展建议
    三、四个古村落协同发展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梅州核心城区围龙屋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释题
    1.2 研究背景
        1.2.1 梅州城区建设规划
        1.2.2 梅州客家围龙屋的保护规划
        1.2.3 城镇化对客家围龙屋的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围龙屋的基础研究
    2.1 围龙屋的源流
        2.1.1 围龙屋的称谓
        2.1.2 围龙屋与客家民系的发展
    2.2 围龙屋的分布特点
        2.2.1 区域分布特征
        2.2.2 建筑形式分布特征
        2.2.3 平面构成分布特征
    2.3 围龙屋的建筑特色
        2.3.1 建筑形制
        2.3.2 建筑文化
        2.3.3 建筑功能
    2.4 目前围龙屋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反思
        2.4.1 问题
        2.4.2 反思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梅州核心城区围龙屋使用现状研究
    3.1 梅州核心城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区域发展定位
        3.1.3 功能布局
    3.2 围龙屋的空间现状
        3.2.1 建筑空间
        3.2.2 景观要素
        3.2.3 空间秩序
        3.2.4 空间活力
    3.3 围龙屋的现状使用情况
        3.3.1 翻新
        3.3.2 出租
        3.3.3 闲置
        3.3.4 活化
    3.4 影响因素
        3.4.1 城市规划
        3.4.2 政策与经济因素
        3.4.3 人口因素
    3.5 围龙屋现状带来的启示
        3.5.1 城区围龙屋面临的三种破坏
        3.5.2 围龙屋空间需求的转变
        3.5.3 围龙屋活化利用的迫切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心城区围龙屋的保护利用现状分析
    4.1 围龙屋的保存现状
        4.1.1 围龙屋的保存现状及分布
        4.1.2 围龙屋的分布特点
    4.2 围龙屋活化利用案例分析
    4.3 围龙屋保护利用的反思与总结
        4.3.1 增强保护力度
        4.3.2 拓展活化方式
        4.3.3 建立设计指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核心城区围龙屋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
    5.1 保护与更新设计的基本原则
        5.1.1 地域性原则
        5.1.2 文化性原则
        5.1.3 时代性原则
        5.1.4 经济性原则
        5.1.5 可持续性原则
    5.2 保护与更新设计的分类与定位
        5.2.1 核心城区的区位分析
        5.2.2 分类与定位分析
    5.3 建造技术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5.3.1 结构的修缮与更新
        5.3.2 材料属性表达
        5.3.3 适宜性技术
    5.4 内部功能空间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5.4.1 空间保护
        5.4.2 空间重组
        5.4.3 空间叠加
    5.5 外部空间环境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5.5.1 强化临街空间
        5.5.2 重整街巷环境
        5.5.3 延伸公共空间
    5.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围龙屋活化利用案例基本信息
附录二 :传统民居活化利用形式特征分析
附录三 :图表目录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图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六、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二)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及分类
        (三)相关理论
第二章 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概况
    一、大境门自然地理概况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沿革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布局与建筑特色
        (一)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格局特色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特色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
        (二)文化价值
        (三)艺术价值
        (四)旅游开发价值
    小结
第三章 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主要的旅游资源及评价
        (一)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主要的旅游资源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资源评价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市场和开发情况
        (一)管理单位访谈中的整体情况
        (二)旅游从业者访谈中的旅游市场情况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商户经营情况
        (四)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原住居民认知情况
        (五)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客源市场情况
        (六)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满意度分析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开发环境的SWOT分析
        (一)优势
        (二)劣势
        (三)机遇
        (四)挑战
    小结
第四章 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一、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思路与目标
        (一)旅游开发思路
        (二)旅游开发目标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定位和发展策略
        (一)旅游开发定位
        (二)旅游发展策略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框架、层次与重点
        (一)旅游开发框架
        (二)旅游开发层次划分
        (三)旅游开发重点
    四、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对策
        (一)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及业态分布
        (二)加强景区内外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三)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四)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五)原住居民参与对策
        (六)旅游资源保护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与景区管理单位访谈记录
附录二:旅游从业者访谈记录
附录三:张家口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调查问卷(商户)
附录四:张家口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调查问卷(原住居民)
附录五:张家口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调查问卷(游客)
附录六:游客满意度调查表
致谢

(4)基于系统动力的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研究动态
        1.2.1 历史街区的研究动态
        1.2.2 地下空间的资源评估
        1.2.3 地下空间的需求预测
        1.2.4 地下空间规划与实施
        1.2.5 地下空间与历史街区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1.4.1 历史街区与地下空间概念
        1.4.2 系统动力研究的基本观点
        1.4.3 系统动力研究的理论发展
        1.4.4 系统动力理论的应用领域
        1.4.5 系统动力模型的可适用性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系统动力理论
    2.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理论
        2.1.1 实施理论的概念与视角
        2.1.2 实施系统的构成与内容
    2.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主体
        2.2.1 行政主体与市场主体
        2.2.2 社会实施主体与权利
        2.2.3 实施过程的主体关系
    2.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途径
        2.3.1 地下空间的实施方案
        2.3.2 空间实施的行政行为
        2.3.3 空间实施的市场行为
    2.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的实施保障
        2.4.1 空间实施的根本法律部门
        2.4.2 空间实施的直接法律部门
        2.4.3 空间实施的间接法律部门
        2.4.4 空间实施的技术标准制度
    2.5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系统性
        2.5.1 系统的自组织特性
        2.5.2 系统的层次与集合
        2.5.3 系统的非定常特征
        2.5.4 系统的非线性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空间实施系统理论下的历史街区
    3.1 历史街区与地下空间
        3.1.1 城市规模制约发展
        3.1.2 人均用地规模紧张
    3.2 历史街区的筛查选择
        3.2.1 历史文化名城名录的城市
        3.2.2 城市规模影响发展的城市
        3.2.3 研究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
        3.2.4 典型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
    3.3 历史街区的特征聚类与关键问题
        3.3.1 区位特征与年代特征
        3.3.2 保护级别与规模等级
        3.3.3 街区功能与空间形态
        3.3.4 街区的地下空间实施
        3.3.5 历史街区的核心与关键问题
    3.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的反馈机制
        3.4.1 商业与文化功能地下空间
        3.4.2 交通与市政功能地下空间
        3.4.3 安全与其他功能地下空间
        3.4.4 历史街区的地下功能空间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系统动力模型
    4.1 系统动力模型构建的技术基础
        4.1.1 系统动力模型的基本工具
        4.1.2 系统动力模型的构建原则
        4.1.3 系统动力模型的构建步骤
        4.1.4 系统动力模型的应用软件
    4.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层次与因果
        4.2.1 空间实施影响系统层次构建
        4.2.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因果反馈
        4.2.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生态环境系统的因果反馈
        4.2.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工程技术系统的因果反馈
        4.2.5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历史保护系统的因果反馈
    4.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存量流量与数学模型
        4.3.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的存量流量
        4.3.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的变量设置
        4.3.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系统的模型方程
    4.4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模拟的模型检验
        4.4.1 系统动力模型的理论检验
        4.4.2 系统动力模型的趋势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模拟与建议
    5.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的模拟结果
        5.1.1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需求量的波动
        5.1.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贡献人口增长
        5.1.3 历史文化环境优化水平曲折提高
        5.1.4 历史文化地下空间规模形质影响
    5.2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建议
        5.2.1 历史街区经济社会系统建议
        5.2.2 历史街区生态环境系统建议
        5.2.3 历史街区工程技术系统建议
        5.2.4 历史街区历史保护系统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创新与重点
        6.1.2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判断汇总
附录B: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系统动力模型方程式一览表
附录C: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一览表
附录D:典型城市历史街区数据一览表
附录E:全国城市规模收益数据一览表
附录F:十个典型城市空间量估算的部分历史遥感图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有助于深化和完善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编制体系
        1.2.2 有利于推动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落地实施
        1.2.3 有益于各层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衔接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历史建筑的定义
        1.3.2 历史建筑保护规划
    1.4 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相关背景及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建筑遗产保护制度综述
        2.1.1 国外建筑遗产保护制度综述
        2.1.2 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建筑遗产保护制度综述
        2.1.3 中国大陆地区的历史建筑保护制度构建历程综述
        2.1.4 小结
    2.2 历史建筑价值分析综述
        2.2.1 历史建筑的价值
        2.2.2 与文物建筑的区别
    2.3 保护规划发展历程综述
        2.3.1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发展历程
        2.3.2 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发展历程
        2.3.3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编制背景与主要目的
    3.1 广州历史建筑保护制度建设
        3.1.1 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背景概述
        3.1.2 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制度的构成
    3.2 规划编制的推动力
        3.2.1 历史建筑线索频遭破坏
        3.2.2 修缮缺乏统一指引
        3.2.3 规划技术更新要求
    3.3 广州市历史建筑现状特征
        3.3.1 数量与分布
        3.3.2 建筑类型
        3.3.3 使用功能及功能变更
        3.3.4 产权现状与复杂化原因
        3.3.5 保存现状及损坏原因
    3.4 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4.1 如何将保护对象转化为规划对象
        3.4.2 如何实现对历史建筑价值的保护
        3.4.3 如何对每处历史建筑提出个别化保护要求
        3.4.4 如何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
        3.4.5 如何将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纳入规划管理体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编制方法与内容
    4.1 编制依据
        4.1.1 法规依据
        4.1.2 佛山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借鉴
    4.2 编制思路
        4.2.1 规划成果表达形式
        4.2.2 编制步骤与程序
    4.3 通则文本总则
        4.3.1 规划对象
        4.3.2 规划定位
        4.3.3 规划目标
        4.3.4 规划原则
    4.4 保护规划核心内容
        4.4.1 建筑基础信息
        4.4.2 划定保护范围
        4.4.3 分类保护
        4.4.4 价值要素认定及索引方式
        4.4.5 保护要求与现状评估
        4.4.6 禁止使用功能和合理利用建议
        4.4.7 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
    4.5 规划内容调整优化及背后原因
        4.5.1 优化价值要素及其索引方式
        4.5.2 体现历史环境及规划衔接
        4.5.3 细化深化规划管理内容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
    5.1 与修缮技术文件的衔接
        5.1.1 与《修缮指引》的具体衔接方式
        5.1.2 与《修缮图则》的具体衔接方式
    5.2 面向实施主体及发挥的作用
        5.2.1 面向监督管理人员
        5.2.2 面向保护责任人
        5.2.3 面向技术服务单位
        5.2.4 面向修缮设计单位
    5.3 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5.3.1 历史建筑在制度保护下仍保护不力
        5.3.2 历史建筑再利用受限
    5.4 影响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根本原因
        5.4.1 横向部门协同合作机制不健全
        5.4.2 缺乏保护专项资金和奖罚机制
        5.4.3 纵向各级政府部门责任交接不到位
        5.4.4 保护意识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5.4.5 规划编制技术及各方协调受限
        5.4.6 缺乏传统技艺的保护研究和传承
        5.4.7 缺乏创新保护利用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
    6.1 引领广东省推进新一轮历史建筑保护进程
        6.1.1 广东省历史建筑保护现状
        6.1.2 规划成果案例
        6.1.3 小结
    6.2 丰富我国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探索尝试
        6.2.1 其他城市的探索成果
        6.2.2 案例对比
    6.3 为其他各地规划编制提供参考范例
        6.3.1 普遍性经验总结
        6.3.2 应用案例
    6.4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主要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广州市一至六批817 处历史建筑各区分布统计表
    附录2 :广州市一至六批817 处历史建筑的历史功能和现状功能普查结果
    附录3 :广州市一至六批历史建筑基本信息表
    附录4 :广州市一至六批历史建筑保护规划成果示例
    附录5 :广州市历史建筑推荐名单文本示例
    附录6 :汕头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规划成果示例
    附录7 :珠海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规划成果示例
    附录8 :佛山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规划成果示例
    附录9 :宁波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图则成果示例
    附录10 :济南市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图则成果示例
    附录11 :广州市修缮咨询服务申请表(试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于功能需求的梅州长沙镇传统民居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地域背景
        1.1.3 民居改造设计的趋势
        1.1.4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借鉴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综述
        1.3.1 传统民居改造理论研究
        1.3.2 客家民居理论研究
        1.3.3 功能需求理论研究现状
    1.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1 功能需求
        1.4.2 传统民居改造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理论依据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梅州长沙镇客家传统民居的基础研究
    2.1 长沙镇的基本概况
        2.1.1 地理环境
        2.1.2 气候特点
        2.1.3 长沙镇的人口构成
        2.1.4 建筑风貌及分布现状
    2.2 长沙镇客家民居类型及特点
        2.2.1 长沙镇客家民居类型
        2.2.2 长沙镇客家民居平面形式
        2.2.3 长沙镇客家传统民居立面形式
        2.2.4 长沙镇客家传统民居的功能特征
        2.2.5 长沙镇客家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沙镇客家传统民居现状及功能需求分析
    3.1 长沙镇客家传统民居现状及主要问题
        3.1.1 长沙镇客家传统现状概况
        3.1.2 长沙镇客家民居建筑现状分析
        3.1.3 传统的空间格局及其存在的问题
        3.1.4 基础设施及外部环境不完善
    3.2 长沙镇客家民居功能需求分析
        3.2.1 调研的目的
        3.2.2 居民满意度调查
        3.2.3 客家民居的功能需求影响因素
    3.3 长沙镇客家传统民居改造的反思与总结
        3.3.1 构建民众参与体系
        3.3.2 完善法律法规
        3.3.3 构建改造民居建筑体系
        3.3.4 反思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民居改造案例研究与分析
    4.1 国外传统民居改造案例
        4.1.1 发展历程
        4.1.2 实践案例
    4.2 国内传统民居改造案例研究与分析
        4.2.1 北京传统民居改造案例
        4.2.2 浙江传统民居改造案例
        4.2.3 江西传统民居改造案例
    4.3 客家传统民居改造案例研究与分析
        4.3.1 客家传统民居改造案例
        4.3.2 梅州客家传统民居改造案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沙镇客家传统民居改造应用
    5.1 改造定位
        5.1.1 游客定位分析
        5.1.2 民居改造的基础条件
        5.1.3 客家传统民居改造后的功能定位
    5.2 基于现代功能需求的功能扩充模式
        5.2.1 功能扩充模式
        5.2.2 各类功能扩充模式的优劣分析
    5.3 改造原则
        5.3.1 满足现代人生活的基本功能
        5.3.2 尊重居民的生活习俗
        5.3.3 保留本土建筑的特色风貌
        5.3.4 传承客家传统文化脉络
        5.3.5 完善改造技术体系
    5.4 长沙镇客家传统民居改造应用举例1——恒裕楼
        5.4.1 基本概况
        5.4.2 功能需求及改造定位分析
        5.4.3 内部空间的营造及优化
        5.4.4 外部环境的提升
        5.4.5 功能设施的更新
        5.4.6 改造方案的实施
        5.4.7 经验总结
    5.5 长沙镇客家传统民居改造应用实例2——陇西堂
        5.5.1 基本概况
        5.5.2 功能需求及改造定位分析
        5.5.3 内部空间的营造及优化
        5.5.4 外部环境的提升
        5.5.5 功能设施的更新
        5.5.6 改造方案的实施
    5.6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结语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文化旅游发展的综述
        2.1.1 国外文化旅游发展的综述
        2.1.2 国内文化旅游发展的综述
    2.2 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综述
    2.3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现状
    2.4 简要评述
3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3.1 客家文化与文化旅游
        3.1.1 旅游产品开发中的文化价值
        3.1.2 客家文化的旅游资源
    3.2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3.2.1 梅州客家文化的悠久历史
        3.2.2 梅州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3.3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劣势分析
        3.3.1 缺乏整体规划
        3.3.2 文化旅游发展深度不够
        3.3.3 旅游业人才短缺
        3.3.4 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缺乏保护
    3.4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机遇分析
        3.4.1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带来的机遇
        3.4.2 客家文化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和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机遇
        3.4.3 梅州当地政策机遇
    3.5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威胁分析
        3.5.1 梅州本区域内其他旅游发展的威胁
        3.5.2 周边客家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竞争
    3.6 本章小结
4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
    4.1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4.1.1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分散
        4.1.2 客家文化资源精品化程度低
        4.1.3 客家文化旅游市场拓展意识不强
        4.1.4 大部分客家文化资源尚处于休眠状态
    4.2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4.2.1 对现有的客家文化资源不够重视
        4.2.2 缺乏有效的沟通,难以达到发展共识
        4.2.3 没有找准客家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的最佳切入点
    4.3 本章小结
5 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5.1 国内其它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经验
        5.1.1 发展各地文化旅游可促进经济发展
        5.1.2 发展文化旅游需政府重视
        5.1.3 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是关键
    5.2 国外文化旅游发展的经验
        5.2.1 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保护与修缮重要历史遗址
        5.2.2 发展文化产业,以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5.2.3 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可带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5.3 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经验对梅州的启迪
        5.3.1 打造文化演艺品牌
        5.3.2 创新节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5.3.3 发展客家饮食文化及旅游商
    5.4 本章小结
6 完善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目标与对策
    6.1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业的目标要求、战略定位、发展目标
        6.1.1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业的目标要求
        6.1.2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业的战略定位
        6.1.3 梅州客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目标
    6.2 促进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6.2.1 对分散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加大政府资源的倾斜力度
        6.2.2 明确客家文化旅游主题,发掘深层次内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6.2.3 培养旅游人才,夯实旅游基础,提升拓展文化旅游市场的意识
        6.2.4 在发展中保护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中发展客家文化旅游资源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未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8)供给侧视野下的梅州乡村旅游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对象界定
        1.5.1 乡村
        1.5.2 乡村旅游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2.2.2 旅游需求与供给理论
3 梅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1 梅州乡村旅游供给规模
    3.2 梅州乡村旅游供给资源分析
    3.3 乡村旅游需求市场特点
        3.3.1 乡村旅游共性特点
        3.3.2 梅州乡村旅游个性特点
4 梅州乡村旅游供给侧存在问题分析
    4.1 乡村文化受损
    4.2 乡村生态环境恶化
    4.3 产品同质化严重
    4.4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乏资金支撑
    4.5 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科学规划
    4.6 旅游人才缺乏
5 梅州乡村旅游供给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市场机制存在缺陷
    5.2 利益分配机制不均衡
    5.3 主体间信息不对称
    5.4 主体需求不一致
6 国内外经验
    6.1 资源要素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6.2 产品要素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6.3 人才要素对乡村旅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6.4 资金要素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7 梅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7.1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7.2 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7.3 挖掘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
        7.3.1 擦亮“中国客家菜之乡”品牌,提升客家美食知名度
        7.3.2 创新发展多元化旅游住宿设施体系
        7.3.3 积极发展健康向上的休闲娱乐业
    7.4 培养人才
    7.5 适度开发旅游资源,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8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9)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历史文化村镇研究进展
    1.1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发展现状
        1.1.1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发展进程
        1.1.2 现行制度框架与技术体系
        1.1.3 历史文化村镇研究进展
    1.2 国际相关工作与研究进展
        1.2.1 保护发展进程
        1.2.2 保护与保护规划研究
    1.3 结论与展望
第二章 历史文化村镇调查研究
    2.1 调研方法与程序
        2.1.1 调研的整体设计
        2.1.2 调研方法
    2.2 历史文化村镇的广度调研
        2.2.1 调研概况
        2.2.2 调研内容
    2.3 历史文化村镇深度调研
        2.3.1 调研概况
        2.3.2 调研内容
    2.4 保护规划案例收集分析
        2.4.1 保护规划案例概况
        2.4.2 保护规划模式分析
        2.4.3 保护规划框架分析
第三章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保护规划
    3.1 历史文化村镇的特点
        3.1.1 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3.1.2 历史文化的多样性
        3.1.3 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3.1.4 乡土生活的延续性
        3.1.5 遗产资源的公共性
    3.2 历史文化村镇及其保护
        3.2.1 历史文化村镇的概念
        3.2.2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目标
        3.2.3 保护与发展的统一
    3.3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
        3.3.1 保护与保护规划
        3.3.2 保护规划的含义
        3.3.3 保护规划的任务
        3.3.4 保护规划的定位
    3.4 保护规划的框架
        3.4.1 基础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3.4.2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3.4.3 历史风貌的整治
        3.4.4 现代适应性更新
        3.4.5 保护规划的实施
    小结
第四章 基础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4.1 基础数据的收集
        4.1.1 保护规划与基础数据收集
        4.1.2 基础数据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4.1.3 基础数据指标体系的形成
    4.2 数据库的建立
        4.2.1 数据库设计
        4.2.2 数据编码体系
    4.3 综合评价体系
        4.3.1 综合评价内容
        4.3.2 综合评价因子
        4.3.3 评价结果
    4.4 成果表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5.1 保护范围划分
        5.1.1 保护范围划分现状
        5.1.2 保护范围划分
    5.2 保护对象及措施
        5.2.1 景观环境的保护
        5.2.2 传统格局
        5.2.3 传统建(构)筑物
        5.2.4 历史环境要素
    5.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5.3.1 保护现状
        5.3.2 保护观念
        5.3.3 保护措施
        5.3.4 保护与利用
    5.4 灾害预防与控制
        5.4.1 消防隐患分析
        5.4.2 消防措施
        5.4.3 其他灾害
第六章 历史风貌整治
    6.1 历史风貌整治内容
        6.1.1 景观环境整治
        6.1.2 开放空间整治
        6.1.3 传统建(构)筑物整治
        6.1.4 新建建筑的风貌特色控制
    6.2 历史风貌导控体系
        6.2.1 导控要素确定
        6.2.2 导控方法构建
        6.2.3 表述方法研究
第七章 现代适应性更新
    7.1 现代适应性更新的概念
    7.2 历史文化村镇的发展
        7.2.1 人口与社会规划
        7.2.2 土地利用规划
        7.2.3 交通规划
        7.2.4 公用工程设施
        7.2.5 公共服务设施
    7.3 旅游发展规划
        7.3.1 旅游规划的条件
        7.3.2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八章 保护规划技术的应用
    8.1 基础资料的调查与收集
        8.1.1 基础数据的调查与收集
        8.1.2 综合评价
    8.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8.2.1 保护范围划分
        8.2.2 保护对象与措施
        8.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8.2.4 灾害预防与控制
    8.3 历史风貌整治
        8.3.1 历史建筑整治控制与引导
        8.3.2 新建建筑整治控制与引导
        8.3.3 建筑高度控制
    8.4 现代适应性更新
        8.4.1 村落发展定位
        8.4.2 规划结构与功能分区
        8.4.3 产业发展规划
        8.4.4 土地利用规划
        8.4.5 道路交通规划
        8.4.6 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8.4.7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8.5 旅游规划
        8.5.1 旅游资源分析
        8.5.2 旅游发展策略
        8.5.3 旅游发展规划
    8.6 公共政策与实施管理
        8.6.1 制定相关政策
        8.6.2 积极拓展外部资源
        8.6.3 发展公众参与建设
        8.6.4 完善管理机构和制度
        8.6.5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导则
附录二、调研历史文化村镇一览表
附录三、保护规划案例收集情况一览表
附录四、历史文化村镇深度调研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谢词
附件

(10)历史文化村落基础设施改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地域背景
        1.1.3 政策背景
        1.1.4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现实意义
        1.2.2.3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历史文化村落
        1.3.2 农村基础设施
        1.3.2.1 国外关于农村基础设施的相关概念
        1.3.2.2 国内关于农村基础设施的相关概念
        1.3.2.3 农村基础设施的属性
        1.3.2.4 本文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1.1 历史文献查阅法
        1.4.1.2 实地调研法
        1.4.1.3 综合对比分析法
        1.4.1.4 实证研究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与改善实践综述
    2.1 相关保护研究综述
        2.1.1 国外相关保护研究综述
        2.1.1.1 国外相关保护理论研究
        2.1.1.2 国外相关保护规划研究
        2.1.2 国内相关保护研究综述
        2.1.2.1 国内相关保护理论研究
        2.1.2.2 国内相关保护规划研究
    2.2 历史地段相关基础设施改善研究
        2.2.1 历史地段整体基础设施改善措施研究
        2.2.2 历史地段各基础设施子系统改善措施研究
        2.2.3 历史地段其他相关理论简介
        2.2.3.1 保护性更新
        2.2.3.2 适应性更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梅州地区客家历史文化村落基础设施评析
    3.1 梅州地区客家历史文化村落概况
        3.1.1 梅州地区客家历史文化村落研究对象的界定
        3.1.2 调查研究对象村落传统特色评价
    3.2 梅州地区客家历史文化村落特征总结
        3.2.1 依托周边生态环境
        3.2.2 遵循礼制观念布局
        3.2.3 创造独特街巷格局
        3.2.4 典型的客家建筑空间
    3.3 梅州地区客家历史文化村落基础设施现状问题评析
        3.3.1 历史文化村落各基础设施子系统现状问题阐述
        3.3.1.1 道路交通系统现状问题
        3.3.1.2 给水排水系统现状问题
        3.3.1.3 能源电气系统现状问题
        3.3.1.4 消防防火系统现状问题
        3.3.1.5 环卫绿化系统现状问题
        3.3.2 历史文化村落基础设施现状问题总结
        3.3.2.1 基础设施设置陈旧落后
        3.3.2.2 基础设施供应总量不足
        3.3.2.3 基础设施缺乏系统化设计
        3.3.2.4 基础设施对于村落传统风貌破坏严重
        3.3.2.5 传统设施荒废破坏严重
        3.3.3 历史文化村落基础设施现状问题分析
        3.3.3.1 现代技术引入与传统空间尺度之间的矛盾
        3.3.3.2 现代技术引入与传统材料外观之间的矛盾
        3.3.3.3 现代技术引入与传统设施使用之间的矛盾
        3.3.3.4 现代技术引入与村落经营理念之间的矛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历史文化村落基础设施改善策略研究
    4.1 基础设施改善原则及目标
        4.1.1 基础设施改善的原则
        4.1.2 基础设施改善的目标
        4.1.3 基础设施改善的思路和方法
    4.2 基础设施改善措施的构建
        4.2.1 宏观村落景观层次
        4.2.1.1 交通性干道的布置
        4.2.1.2 机动车停车场地的布置
        4.2.1.3 基础设施综合管线的敷设
        4.2.1.4 大型基础设施及场站的布置
        4.2.1.5 宏观村落景观层次基础设施改善原则
        4.2.2 中观聚落街区层次
        4.2.2.1 街巷交通组织格局的布置
        4.2.2.2 街巷空间尺度的布置
        4.2.2.3 街巷围合界面的布置
        4.2.2.4 街巷小品设施的布置
        4.2.2.5 传统给排水设施的再利用
        4.2.2.6 消防疏散通道的布置
        4.2.2.7 中观聚落街区层次基础设施改善原则
        4.2.3 微观历史建筑层次
        4.2.3.1 历史建筑基础结构的保护
        4.2.3.2 历史建筑外观风貌的保护
        4.2.3.3 历史建筑消防设施的布置
        4.2.3.4 基础设施集中空间——厨卫的布置
        4.2.3.5 微观历史建筑层次基础设施改善原则
    4.3 基础设施改善实施的策略
        4.3.1 整体统一布置与局部灵活调整的策略
        4.3.2 强调传统特色与实时适应更新的策略
        4.3.3 控制人口容量与还原社会结构的策略
        4.3.4 协调多方利益与鼓励公众参与的策略
    4.4 基础设施改善措施的特点
        4.4.1 改善措施基本特点
        4.4.1.1 明确改善方向
        4.4.1.2 调整实施措施
        4.4.1.3 细化控制方法
        4.4.2 与其他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区别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侨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实例研究
    5.1 侨乡村相关背景
        5.1.1 基本背景介绍
        5.1.1.1 区位及规模
        5.1.1.2 历史文化特色
        5.1.2 侨乡村基础设施现状
    5.2 侨乡村基础设施改善措施研究
        5.2.1 宏观村落景观层次
        5.2.1.1 交通性干道的布置
        5.2.1.2 机动车停车场地的布置
        5.2.1.3 基础设施综合管线的敷设
        5.2.1.4 大型基础设施及场站的布置
        5.2.2 中观聚落街区层次
        5.2.2.1 街巷交通组织格局的布置
        5.2.2.2 街巷空间尺度的布置
        5.2.2.3 街巷围合界面的布置
        5.2.2.4 街巷小品设施的布置
        5.2.2.5 传统给排水设施的再利用
        5.2.2.6 消防疏散通道的布置
        5.2.3 微观历史建筑层次
        5.2.3.1 历史建筑基础结构的保护
        5.2.3.2 历史建筑外观风貌的保护
        5.2.3.3 历史建筑消防设施的布置
        5.2.3.4 基础设施集中空间——厨卫的布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语
        6.1.1 论文的创新点
        6.1.2 论文的不足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梅州市名城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潜力评价 ——以梅州市雁洋镇四个古村落为例[D]. 李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梅州核心城区围龙屋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研究[D]. 吴妆庄. 广州大学, 2020(02)
  • [3]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D]. 任君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基于系统动力的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实施影响研究[D]. 刘树鹏. 天津大学, 2019(01)
  • [5]广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研究[D]. 王筱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基于功能需求的梅州长沙镇传统民居改造研究[D]. 陈岩.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梅州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刘科峰.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供给侧视野下的梅州乡村旅游探析[D]. 赖女苗.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D]. 黄家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2)
  • [10]历史文化村落基础设施改善措施研究[D]. 王琨.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梅州名城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