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月”加速全球变暖

“砸月”加速全球变暖

一、“Smashing the Moon”Accelerating Global Warming(论文文献综述)

笪彧媛[1](2021)在《科技文本中插入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奇特的天气》(第1、2章)翻译实践为例》文中提出

杨拓[2](2021)在《字幕文本随机切分与视译质量研究 ——以TED演讲为例》文中认为字幕翻译是一种常见的翻译形式,视译是口译的一条分支,早期的字幕翻译较少将二者结合。为提高工作效率,字幕翻译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视译英文字幕的方法。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的优点,但特殊的方法伴随着特殊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即是字幕文本随机切分现象带来的对应问题。本文选取TED演讲为语料,列举划分了典型字幕文本随机切分现象及其问题,分析了其对口译质量的影响,并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在视译活动中,译员应以顺句驱动为指导原则。在该原则指导下,本文采取增译法、省译法、预测法等顺句驱动的具体方法解决字幕文本随即切分问题。与此同时,译员提高自己的熟练度也必不可少。本文写作目的是总结经验,紧跟翻译市场发展潮流,提高工作效率,为其他译员提供参考和帮助。

王孟琦[3](2021)在《构建生命共同体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哈利·波特》》文中认为J·K·罗琳是英国最具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哈利·波特》已经在全球掀起一阵狂热的“波特风”。《哈利波特》中涉及到性别、种族、权力、多元文化等主题使得它不单单是一部儿童小说,而是一部有多重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哈利波特》逐渐受到更多文学批评家和学者的重视。罗琳的广阔的魔法世界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和魔法物品。但不是每个生命都平等地生活在这个魔法世界之中。哈利波特的胜利和伏地魔的失败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所带来的的后果。只有当人类意识到所有事物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学会与所有事物和谐共存,人类才能生存下去。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分析《哈利波特》如何体现了生命共同体意识。第一章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自然是生态构成中最基本的部分,本章主要从植物为人类带来的庇护和动物与人类的互相尊重与帮助说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第二章讨论种族之间的平等问题。本章分析《哈利波特》中巫师与麻瓜、巫师与其他魔法种族之间的平等问题。麻瓜与巫师间的战争只能造成大量的牺牲,歧视压迫其他魔法种族终究会遭到反噬。只有平等地对待所有种族才实现共同繁荣。第三章研究了人与物的交流。魔法赋予了物以生命,魔法物品随处可见。本章分析了书中物品与人之间的双向选择,物品对人的帮助以及盲目使用物品带来的危害。作品通过如何使用物品和如何与物品交流互动来告诉人类需要学会和物共存。《哈利波特》中哈利最终战胜了伏地魔,这与哈利平等对待所有事物和伏地魔蔑视自然、歧视其他种族和纯粹的利用物品不无关系。罗琳在书中表达了对自然、不同种族和魔法物品的喜爱,以及希望人类正确认识他们并与他们和谐共存的愿望,体现了强烈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贾胜岭[4](2020)在《功能加忠诚理论指导下的环球网社会资讯类新闻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曹子康[5](2020)在《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Understanding Politics (Part Ⅴ(18)):the Application of Text Typology Theory》文中认为法律与政治在国际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相互影响。与法律和政治相关的文本非常专业和正式,它的语言精确而有逻辑。对于国际法的研究者来说,本文可以综合列出许多影响国际法的政治因素。对于法律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文本的翻译过程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客观思维能力,了解政治对法律的影响。作者对国际政治和法律的翻译实践有了深入的了解,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翻译相关文本也可以使我们深刻理解国际政治与国际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外国政治学者眼中的观点。这是一份英汉翻译报告。原文选自《理解政治》第五章第18部分。这本书在国内还没有被翻译。这本书的作者是托马斯·m·马格施塔特博士。作者选择翻译的章节是《国际组织:全球化与秩序的追求》,这一章包括国际法、世界舞台上的非国家实体、联合国和非常规的非国家实体四部分,每一部分在国际政治中都是至关重要的。根据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本文主要属于信息类型文本。通过对文本类型特点的分析,笔者从术语、代词、外来词等方面总结了文本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目的是发现和总结在相关领域的翻译中遇到的问题,为其他译者提供参考。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笔者还对作者的其他出版物做了一定的搜索,如《国家和政府:从地区的角度来比较政治学》,第五版。结合历史客观性并保持客观态度的同时,来了解目标文本的背景。

苏赛华[6](2018)在《《诗仙李白民间传说故事读本》故事1-15英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翻译项目的原文选自《诗仙李白民间传说故事读本》第1至第15章,本书主要讲述李白的一些生平故事。众所周知,民间传说是人类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李白民间传说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西方人对此了解甚少。而由于文化差异,李白诗歌的现代译本并没有在西方广为传播,而李白民间传说故事的译本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状况,不仅限制了外国人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而且还阻碍了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为了让更多国外读者了解李白民间传说故事这一中华文化,让更多人参与到李白民间传说故事的收集、整理和翻译队伍之中来,从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笔者翻译了此书的部分章节。在翻译的过程中,笔者遇到了诸多难题,如官职名的译法,古代地名的翻译,四字成语的翻译和诗歌的译法。为了解决以上难题,笔者查阅了大量理论书籍、翻译着作和文献资料,从中得到了一些翻译理论指导。鉴于此次翻译的目的是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走出去”,作者采用了目的论作为指导理论。在撰写本报告的过程中,作者着重介绍了翻译过程对直译法、意译法、音译加注法、增补译法的运用。此外,笔者还使用了雪人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它有如下优势:首先,对于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新手来说,雪人既简单易学,又容易操作。其次,雪人软件的界面清晰,便于译者进行审稿和校稿。再次,笔者使用的是雪人免费版,但对于译者而言,功能较为齐全,能确保翻译的效率。然而,雪人软件仍有如下劣势:有限的术语库,翻译诗歌和民间传说有限的术语和资料。通过此次翻译,笔者的文学翻译水平得到了提升,对众多翻译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笔者希望未来将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李白文化的收集、整理和翻译之中来,这将极大地保护李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对李白研究工作,丰富李白诗歌、李白故事的译介工作,最终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和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的目标。

张卉[7](2018)在《《天黑前的夏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文中指出多丽丝·莱辛是英国着名女性作家,曾以“简·萨默斯”为笔名,创作了多部作品。她以独特的视角、犀利的文风、以及朴实细致的描写方式为女性发声,揭露并批判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天黑前的夏天》出版于1973年,是莱辛中年时期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书一经出版便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失意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在一次短暂的旅途后顿悟人生,并实现自我救赎的故事。莱辛将自己对中年妇女的理解与建议融汇贯通于该小说,并借助凯特的经历为长期遭受男性压迫的广大女性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国内外学者已对多丽丝·莱辛及其作品《天黑前的夏天》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并取得相应的学术成果。研究成果多集中于精神分析、叙事理论、意象分析、艺术特色等方面。本文将生态女性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解读其作品中表现出的自然、女性与男性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深化读者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本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对多丽丝·莱辛的生平经历与文学造诣进行了概述;简单介绍了《天黑前的夏天》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章为理论基础,梳理了生态女性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强调了该理论的三个主要内涵,即女性与自然、女性与男性、男性与自然。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别以三个主要内涵为中心,展开详细的阐释与分析。第二章通过对小说中女性与自然的本质性联系与象征性联系的探讨,突出了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同一性与外在相似性。第三章解读了小说中女性与男性的关系,首先以凯特、莫琳、莫琳母亲为例,论述了男性权威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以及女性角色的扭曲。其次以玛丽、凯特、莫琳为例,表达了女性对男性权威的反抗。第四章剖析了男性与自然的关系,分析了男性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并印证了自然以灾难、疾病报复人类的行为。结语部分概括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并重申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新思想,旨在呼吁人类保护自然,消除性别歧视,建立平等和谐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李莉[8](2018)在《《旁观鸟》(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项目是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英汉翻译项目的一个子项目,项目负责人是本报告作者的导师。本报告作者作为项目组成员承担了小说《旁观鸟》第4-5章的翻译任务。这本小说尚无中译本。本翻译报告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翻译项目;第二章描述了翻译项目的准备工作;第三章讲述了翻译过程;第四章讨论了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的解决方式;第五章总结了项目的主要发现、不足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本报告探讨的是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如何解决翻译问题。基于“多维转换”思路,分析四字结构、修辞手法、术语翻译等语言层面的翻译问题,探讨通过意译、直译和脚注相结合来处理文化层面的翻译问题,并在语言转换过程中注重交际功能。基于“环境补建”思路,运用脚注来补建译语生态缺失的元素。基于“原生态依归”思路,依据翻译生态环境,合理选择依归于原语生态或依归于译语生态。本报告发现,生态翻译学能有效指导翻译实践。希望项目译本能被译语读者接受,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生死观,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期待读者能在欣赏哥特式恐怖小说的同时了解更多美国和丹麦文化。

卢小平[9](2018)在《从语篇翻译角度探讨人工智能翻译 ——以北外高翻学院笔译材料为例》文中提出本文结合理论分析与文本分析,从语篇翻译角度探讨中译英人工智能翻译。本文选取北外高翻学院笔译课程材料为源语语料,以谷歌人工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系统所生成译文为机译目的语语料,以笔译课程教师团队所制作的参考译文为人译目的语语料,从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等五类微观意义上的语篇衔接类型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分析机译与人译在五类语篇衔接类型中的不同表现,梳理目前中译英人工智能翻译语篇性不足的具体原因,旨在为翻译专业学习者提供借鉴与启发。指称方面,本文发现人工智能翻译在涉及历史文化背景、引申义、语义模糊等三种情况下可能错误处理源语指称;替代方面,本文探讨了机译在译文独立成篇与经济性原则两方面的不足;省略方面,机译在信息再现、自主省略、标点符号利用三方面与人译存在明显不同;连接方面,本文梳理了机译与人译在自然顺序判断和隐性逻辑解码两方面的差异;词汇链接方面,本文对比了机译与人译在技术与艺术层面的差别。

冷冰冰[10](2017)在《科普杂志翻译规范研究 ——基于SciAm三个译本的调查》文中认为在我国,科普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李大光(2008)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西学东渐所引发的科学翻译;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最初20年,中国留美学者以创办《科学》和建立“中国科学社”,试图完整介绍科学的概念、价值和文化为主要目的的翻译高潮;第三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科学翻译呈现出不稳定、但是持续发展的趋势。可以说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科普翻译长期以来发挥着开启民智的重要作用。然而从国内科普翻译的研究现状来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科普翻译的研究成果匮乏、现有研究大多聚焦在翻译策略上,更重要的是科普翻译研究者的研究起点都是围绕传统科普翻译的目标,即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传递科学信息;然而事实是科普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将要经历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等各个阶段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我国自2006年前后逐渐走出传统科普阶段,向第二、三阶段发展。无论是公众理解科学阶段还是科学传播阶段,都强调与公众进行交流互动,而并非是传统的单向交流。如何在科普翻译中吸引公众兴趣、开启对话是需要研究的与时俱进的课题。第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普工作者就将科普的文体类型分为“讲述体、文艺体、新闻体、辞书体和图说体”五种,但长期以来我国科普翻译呈现“文艺体”一枝独秀的研究局面。此外,科普译文可以有多种载体,如书籍、电影、电视纪录片、杂志或是网页,近十年西方翻译研究者开启了“翻译与(载体)物质形态(materiality and translation)”的研究流派,这种研究流派认为“没有超越物质形态的信息,所有意义的生成都受限于该意义所依托的物质载体和传播渠道(Mitchell,C.,2010)”。本研究对科普杂志的选材是试图探索新的科普翻译载体,希望能够引起广大研究者对于科普书籍之外其他传播媒介的兴趣。例如,虽然活力四射的综合科普杂志能在科普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但是二十世纪初许多科普名刊的中译本却命运多舛:如创刊于1872年、销量全球第一的美国生活科学杂志Popular Science,其中文版《科技新时代.Popular Science》创刊于1996年1月,一度是中国读者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指南、走近最新生活科技的桥梁,却于2014年10月终止,后来改版成为现在的《科技生活·Popular Science》;创刊于2000年的《大众机械师》是美国主要的机械科普杂志Popular Mechanics的中文版,在中国发行量低迷无法突破,于三年后停刊;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与生活》杂志获得美国迪斯尼公司《DISCOVER》杂志授权,在中国大陆的中文版《Discover·科技与生活》读者反响平平,与其在美国原版120万册的发行量来说,有天壤之别;还有意大利科普名刊Newton中文版昙花一现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值得科普翻译研究者从更大的社会语境下探讨背后的原因。第三,目前科普翻译研究角度多限于翻译策略研究,从而使研究格局单一,缺乏层次性。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选取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的三个中译本进行调查,这三个中译本分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创刊的《科学》、2002年在台湾创刊的《科学人》(繁体)以及2006年创刊的《环球科学》,调查的译文主要取自1979-2007近三十年间的SciAm期刊的新闻特写。Scientific American是美国经典科普杂志,具有170多年的创刊历史,其中的新闻特写在整个杂志中占有重要地位;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导语是新闻最重要的部分,标题和导语是抓住读者兴趣的最重要的语篇构成。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写科普翻译作为社会活动的本质,所有语料以SciAm标题和导语的译文作为分析样本。研究借助的理论框架是彻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整个研究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历时的视角对比《科学》(1979-2000)、《科学》(2002-2005)和《环球科学》(2006-2007)三个时期SciAm译文规律性的译者行为,语料来自创刊初期和重要转折时期的译文,以便较为准确把握译者的翻译策略。基于大量案例统计分析,本文发现:1979-2000年《科学》译文主要采取“直译+意译”的翻译策略,翻译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对科技情报准确性及高级科普群体的需求;2002-2005年《科学》杂志被赋予了“将科学知识普及给大众”的新任务,使用翻译变体的策略在标题和导语翻译中渐露端倪,但由于相关翻译策略研究的不成熟,传统的“直译+意译”仍然是主流翻译策略;2006-2007年《环球科学》杂志在中国科学传播发展日益成熟的时期确立了“建立科普话语体系”的办刊原则,译者大量采用了各种翻译变体,其使用频率远远超过直译和意译的使用频率。从第一部分三个时期翻译规范的对比分析,本文可以得出科普翻译活动的社会属性:科普翻译承担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使命,其传意规范要根据赋予的历史使命来确定。研究发现,翻译变体在实现大众科普的社会目的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的第二部分采用共时对比的视角,对比了《环球科学》(2006-2007)和《科学人》(2002-2005)两期刊译者社会性最为凸显时期翻译变体的使用规范。对比的基础是译者采用的是翻译变体、并且是规律性的译者行为。这一部分采用“编译”代替第一部分翻译策略的“变译/非正法翻译/翻译变体”,来凸显本研究之新闻体科普文的文本属性。对比从“编译者扮演的交流角色”、“通俗易懂文风的实现”、“感叹号和插图承载的编译目的”等角度着手研究。这些对比基于的传意目的是“教化与娱乐兼具、重视人文关怀和开启公众交流”等现代科普的特征,而不仅仅是“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兼具文采”的传统科普特征。通过对两杂志的对比发现:《环球科学》和《科学人》译者在译文中扮演了社会评论家、科普教师、科技倡导者、科技产品推销员、文学家和寓趣者等角色,其中文学家和寓趣者两种角色是《科学人》杂志经常扮演的,而《环球科学》杂志则较少使用。“通俗易懂”的文风实现方面,研究从“专业词汇、逻辑的处理”和“大众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两杂志编译者主要使用删除不译、用熟悉的内容来类比(或建立关联)、直接阐释等方法;而实现译文的“语言大众化”,主要采用三种方法:“与读者对话”、“采用积极修辞”和“使用口头语或俚语”;对比发现,在“采用积极修辞”方面,《科学人》的修辞使用更为丰富,除了比喻、拟人等用于传意清晰化外,还使用了映衬、辞趣等使语言生动活泼的修辞方法,在使用“口头语”方面,《环球科学》较少使用口头语,而《科学人》杂志在标题和导语的翻译上则频繁使用口头语,甚至还使用俚语。感叹号作为非语言交流模式承载了“兴奋与惊讶、强调与召唤、呼告科技产品”的传意功能;而《环球科学》和《科学人》在插图与标题和导语传意关系上的差别在于:后者对标题和导语的设计更重视对插图的阐释。翻译策略是实现翻译规范的重要手段,作为模因具有传承性和模仿性,研究的第三部分试图梳理SciAm三个中文版中的精彩编译案例,建立新闻体科普编译模因池。本研究试图建立四个编译模因子池:目的模因池、手段模因池、位置模因池和积极修辞模因池;其中,目的模因池分为寓趣、求近、通俗化、开启对话、引导评价、政治守门等;手段模因池分为译写模因、改译模因、改写模因、减译和删译模因等;位置模因池分为常在段首的“解释预设点”、分散分布的“解释传意焦点”和常在段末的“总结主题意义”;积极修辞模因池则涵盖实现生动活泼文风可采用的摹声、拟人、映衬、譬喻、辞趣、仿拟、呼告、对偶、概数、设问和感叹等11种修辞手段。“模因”是同一文化的成员间散布的点子、行为、风格或惯用法,这一部分研究意在最大程度地汇集包括台湾在内的华语译者的科普编译策略,来致力于我国科普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因此,本研究三个主体部分分别着眼于新闻体科普翻译活动的社会本质、新闻体科普的编译规范、新闻体科普编译方法库的构建。笔者坦言,以上三方面的研究都是非穷尽的,因为科普翻译活动的历史背景描述可以更细致,编译者对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驾驭研究绝无止境,编译方法库也可以不断添加、没有穷尽。希望后续对新闻体科普翻译的研究能够不断丰富这些研究愿景,从而为建立中国科普话语体系建立坚实的后盾。

二、“Smashing the Moon”Accelerating Global Warmi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mashing the Moon”Accelerating Global Warming(论文提纲范文)

(2)字幕文本随机切分与视译质量研究 ——以TED演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研究基础
    第一节 视译与字幕翻译
    第二节 字幕视译中文本随机切分问题的概念
    第三节 TED系列节目语料介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字幕文本随机切分问题分析
    第一节 后置定语随机切分
    第二节 状语从句随机切分
    第三节 There be句式随机切分
    第四节 介词前后信息随机切分
    第五节 非语言因素辅助下语言省略
        一、动作
        二、图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应对策略
    第一节 增译法
        一、增译单词
        二、增译描述性语句
        三、增译解释性语句
    第二节 省译法
        一、省译逻辑必然词句
        二、省译不涉主题词句
    第三节 预测
        一、根据词语或固定搭配预测
        二、非语言预测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构建生命共同体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哈利·波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s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Symbiosis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1.1 Man’s Yearning for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lants’Shelter for Man
    1.2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Fantastic Beasts
Chapter Two Pursuit of Equality Between Races
    2.1 Fight Against Discrimination Between Wizards and Muggles
    2.2 Promoting Equality in Different Magic Creatures
Chapter Three Communication Between Humans and Magic Things
    3.1 The Mutual Help of Humans and Conscious Things
    3.2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Unconscious Things
Conclusion
Works Cited

(5)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Understanding Politics (Part Ⅴ(18)):the Application of Text Typology Theory(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1.2 Int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1.4 Report Layou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of the Source Text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ntroduction toText Typology Theory
    3.2 The Text Type and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and Solutions
    4.1 Case Analysis at Lexical Level
        4.1.1 Translation of Terms
        4.1.2 The Use of Pronoun
        4.1.3 The Use of Loanwords
        4.1.4 The Use of Written Language
        4.1.5 The Flexible Use of Common Words
        4.1.6 The Conversion of Part of Speech
    4.2 Case Analysis at Syntactical Level
        4.2.1 Negative Sentence
        4.2.3 The Use of Complicated Sentences
        4.2.4 The Change of Sentence Structure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Enlightenment
    5.2 Limitation
References
Appendix1 Source Text
Appendix2 Target Text

(6)《诗仙李白民间传说故事读本》故事1-15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of Source Text
        2.1.2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2.1.3 Preparation of Guiding Theory
        2.1.4 Staff Arrangement
    2.2 While-Translation Process
        2.2.1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2.2.2 Implementation of Translation Project
    2.3 Post-Translation Editing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Translation of Proper Names
    3.2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3.3 Translation of Idioms and Allusions
    3.4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Chapter Four Assessment of the Project
    4.1 Assessment from the Supervisor
    4.2 Self-Assessment and Peer Assessment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Bibliography
Appendix A
Appendix B
The Author’s Recent Publications and Research Involved

(7)《天黑前的夏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0.1 Introduction to Doris Lessing and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
    0.2 Literature Review
    0.3 Thesis Statement
Chapter On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1.1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feminism
    1.2 The Major Connotations of Ecofeminism
        1.2.1 Female and Nature
        1.2.2 Female and Male
        1.2.3 Male and Nature
Chapter Two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ale and Nature in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
    2.1 The Essential Connections Between Female and Nature
        2.1.1 Identity Between Feminine Beauty and the Beauty of Nature
        2.1.2 Identity Between Gender Oppression and Ecological Crisis
        2.1.3 Identity Between Physiological Structures of Female and Breeding Functions of Nature
    2.2 The Symbolic Connections Between Female and Nature
        2.2.1 “Feminized” Nature
        2.2.2 “Naturalized” Female
Chapter Three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ale and Male in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
    3.1 The Absence of Feminine Discourse Power Under Male Authority
        3.1.1 Kate: Serving both the Husband and the Children Without Complain
        3.1.2 Maureen’s Mother: Being Oppressed by Her Relatives but in Silence
    3.2 The Distortion of Feminine Role Under Male Authority
        3.2.1 Kate: Having an Affair with Jeffery after Being Betrayed
        3.2.2 Maureen: Refusing to “Grow up” under Familial and Social Oppression
    3.3 The Resistance of Female to Male Authority
        3.3.1 Mary: Insist on Living for Herself
        3.3.2 Kate: A Renewed Perception of Herself
        3.3.3 Maureen: Getting Rid of the “Old Myself” Bondage
Chapter Four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Male in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
    4.1 Destruction to Nature by Male
        4.1.1 The Excessive Exploitation to Natural Resources
        4.1.2 The Serious Results Caused by Wars
    4.2 Revenge to Human by Nature
        4.2.1 Disasters as Warning
        4.2.2 Illness and Death as Punishment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Acknowledgements

(8)《旁观鸟》(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Project Introduction
        1.1.1 Project Content
        1.1.2 Project Requirements
        1.1.3 Project Significance
    1.2 Wallace Stegner and The Spectator Bird
        1.2.1 Wallace Stegner
        1.2.2 The Spectator Bird
    1.3 Report Organization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 Source Text Proofreading
    2.2 Translation Tool Preparation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3.1 Source Text Understanding
    3.2 Target Text Constructing
    3.3 Target Text Polishing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Their Solutions
    4.1 Translation Problems
    4.2 Eco-translatology
        4.2.1 The Concept of Eco-translatology
        4.2.2 The Development of Eco-translatology
        4.2.3 The Application of Eco-translatology in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4.3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in Light of Eco-translatology
        4.3.1 "Transplanting"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4.3.2 "Making up" for Lacking Elements in the Target Eco-environment
        4.3.3 "Leaning on" either the Source-text Ecology or the Target-text Ecolog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s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1 Source Text
Appendix 2 Target Text
附录1 人名表
附录2 地名表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从语篇翻译角度探讨人工智能翻译 ——以北外高翻学院笔译材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
        2.1.1 机器翻译的历史
        2.1.2 机器翻译现状追踪
        2.1.3 机器翻译的展望
    2.2 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
    2.3 语篇翻译
第3章 研究分析
    3.1 理论分析
        3.1.1 人工智能翻译操作模式
        3.1.2 人工译者翻译操作模式
    3.2 文本分析
        3.2.1 指称
        3.2.2 替代
        3.2.3 省略
        3.2.4 连接
        3.2.5 词汇链接
第4章 结论
参引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附录11
    附录12
    附录13
    附录14
    附录15
    附录16

(10)科普杂志翻译规范研究 ——基于SciAm三个译本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科普概念研究”综述
        2.1.1 科普模式的演进
        2.1.2 以“公众理解科学”为核心的西方现代科普
        2.1.3 现代科普的内涵特征
        2.1.4 现代科普的重要手段:新闻体科普文
    2.2“科普翻译研究现状”综述
        2.2.1 立足于“传统科普”
        2.2.2 研究成果匮乏
        2.2.3 研究内容简述
        2.2.4 国内科普翻译研究的缺陷
    2.3“翻译规范理论”综述
        2.3.1 翻译模因与翻译规范
        2.3.2 翻译规范理论解析
        2.3.3 翻译策略与翻译规范
    2.4 小结
第三章 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及中译本
    3.1 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简介
    3.2 SciAm的三个中译本
        3.2.1《科学》发行背景及命运
        3.2.2《环球科学》发行背景及现状
        3.2.3《科学人》发行背景及现状
        3.2.4 小结
    3.3 SciAm文本分析
        3.3.1 科普杂志与新闻特写
        3.3.2 标题和导语
        3.3.3 SciAm标题与导语的分析
        3.3.4 小结
第四章《科学》—《环球科学》翻译规范的历时分析
    4.1《科学》(1979-2000)译文的分析
        4.1.1 关系规范:译文与原文极似
        4.1.2 传意规范特点 1:消极传意
        4.1.3 传意规范特点 2:社会文化语境不连贯
        4.1.4 期望规范:科技情报与高端科普
    4.2《科学》(2002-2005)译文的分析
        4.2.1 关系规范:极似与近似交融
        4.2.2 传意规范:意译和变译优化传意
        4.2.3 新旧翻译规范的竞争共存
        4.2.4 期望规范:向“大众科普”转变
    4.3《环球科学》(2006-2007)译文的分析
        4.3.1 关系规范:“不似”成为主流
        4.3.2 传意规范特点 1:社会文化语境连贯
        4.3.3 传意规范特点 2:积极传意
        4.3.4 期望规范:科学传播与科普话语体系
    4.4 科普翻译规范历时对比阐述
        4.4.1《科学》(1979)—《环球科学》(2007)
        4.4.2《环球科学》(2007)—《环球科学》(2009)
第五章《环球科学》与《科学人》翻译规范的共时对比
    5.1“编译”:新闻文本中的“变译”
    5.2 编译者扮演的角色
        5.2.1 社会评论家
        5.2.2 科普教师
        5.2.3 科技倡导者
        5.2.4 科技产品推销员
        5.2.5 文学家
        5.2.6 寓趣者
        5.2.7 小结
    5.3 编译者对通俗文风的创造
        5.3.1 对专业词汇、逻辑的处理
        5.3.2 大众语言的使用
        5.3.3 小结
    5.4 编译者对感叹号的使用
        5.4.1 兴奋与惊讶
        5.4.2 强调和召唤
        5.4.3 呼告—特殊的召唤
        5.4.4 分析与小结
    5.5 编译者对插图的利用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新闻体科普编译模因池的构建
    6.1“模因”的内涵
    6.2 编译目的模因
        6.2.1 寓趣
        6.2.2 求近
        6.2.3 通俗化
        6.2.4 开启对话
        6.2.5 引导评价
        6.2.6 政治守门
    6.3 编译手段模因
        6.3.1 译写
        6.3.2 改译
        6.3.3 改写
        6.3.4 减译和删译
    6.4 编译位置模因
        6.4.1 段首:预设点
        6.4.2 分散:传意焦点
        6.4.3 段末:主题意义
    6.5 积极修辞模因
        6.5.1 摹声
        6.5.2 拟人
        6.5.3 映衬
        6.5.4 譬喻
        6.5.5 辞趣
        6.5.6 仿拟
        6.5.7 呼告
        6.5.8 对偶
        6.5.9 概数
        6.5.10 设问
        6.5.11 感叹
第七章 结论
    7.1 内容总结
    7.2 局限与不足
    7.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四、“Smashing the Moon”Accelerating Global Warming(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技文本中插入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奇特的天气》(第1、2章)翻译实践为例[D]. 笪彧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2]字幕文本随机切分与视译质量研究 ——以TED演讲为例[D]. 杨拓.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构建生命共同体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哈利·波特》[D]. 王孟琦.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4]功能加忠诚理论指导下的环球网社会资讯类新闻翻译实践报告[D]. 贾胜岭. 天津大学, 2020
  • [5]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Understanding Politics (Part Ⅴ(18)):the Application of Text Typology Theory[D]. 曹子康.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6]《诗仙李白民间传说故事读本》故事1-15英译实践报告[D]. 苏赛华. 西南科技大学, 2018(08)
  • [7]《天黑前的夏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 张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8(12)
  • [8]《旁观鸟》(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莉. 山东大学, 2018(01)
  • [9]从语篇翻译角度探讨人工智能翻译 ——以北外高翻学院笔译材料为例[D]. 卢小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8(01)
  • [10]科普杂志翻译规范研究 ——基于SciAm三个译本的调查[D]. 冷冰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砸月”加速全球变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