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图们江下游耕地生产力的途径

提高图们江下游耕地生产力的途径

一、提高图们江下游地区耕地生产力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妍[1](2021)在《图们江流域湿地格局变化对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温室气体CO2和CH4浓度增加所引起的全球变暖是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课题。湿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库,其分布和面积都会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然而,受人类活动影响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因此,探明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图们江流域内草本沼泽、灌丛沼泽、森林沼泽和水田四种湿地类型为研究对象,运用面向对象分类结合随机森林算法、景观格局指数和温室气体累计排放量计算,分析了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及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另外,使用LUSD模型预测2026年和2036年湿地景观格局,并分析了1996-2036年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1996-2016年期间,湿地总面积大幅度减少,面积减少的湿地主要转变成了林地和旱地,湿地景观趋于复杂,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景观斑块的形状趋于复杂。(2)无论是从时间尺度还是空间尺度,夏季的CO2、CH4排放量均是最大的,且土壤温度对CO2排放量影响最大,地上生物量对CH4排放量影响最大。(3)LUSD模型预测结果表明:2026年和2036年图们江流域湿地增长主要是由旱地转换来的。(4)随着湿地面积的增加,CO2和CH4累计排放量也增多。其中,嘎呀河流域CO2和CH4年累计排放量最大,密江流域CO2和CH4年累计排放量最小,且同年份的CO2排放通量均大于CH4排放通量。

张晓明[2](2021)在《明代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贸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朝设置辽东都指挥使司经营辽东地区,并“带控”包括大宁、努尔干都司在内的广大东北区域。有明一代,辽东都司辖境虽有盈缩,但其核心地理范围变化不大,即南濒海,东南附朝鲜半岛,东北环群山,西接草原、沙地,为中原重要门户。辽东地区因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与日本隔海相望,其社会变迁进程与邻邦牵涉颇多。所以,辽东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亦是维系东亚政治格局稳定的重要保障。国家制度与边疆秩序共同作用于明廷与朝鲜半岛政权之间的关系,双方交往实践亦对区域社会以及国家发展产生影响。明朝与朝鲜半岛政权较早确立了宗藩关系。包含贸易在内的对外活动均被纳入朝贡体系。朝鲜使臣赴明买卖方式、内容以及数量均有定例。但辽东地区的中朝贸易活动仍有鲜明的边疆特色。明代历史文献卷帙浩繁,日本、韩国等汉籍资料不断刊印,为明代中朝关系史的研究提供了方便。中国与朝鲜半岛政权关系史中“封贡”“事大”“使臣”“贸易”“中华观”“跨境民族”等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热点。然而,对外关系史内容宽泛、表述复杂,致使学界围绕典型历史问题是认同“传统秩序”,还是维护“民族荣誉”各抒己见,甚至争论不休。政治、文化交往的主观性和灵活性较强,经济交流则比较具体,且易于量化。本文通过梳理明代辽东地区中朝贸易活动,以期展现对外关系发展的客观态势及影响因素。明代之前,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间的经济交流已有数千年历史。人们利用自然条件不断改善自身生存现状,通过相互学习改善生产方式与生活水平。所以,贸易交换并非如浮萍般依附政治关系而存在。贸易为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社会交流的重要内容。辽东地区作为中原与朝鲜半岛物货相通的重要桥梁,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政治集团皆重视该区域的贸易活动。明代,辽东边疆营建与中朝宗藩关系确立是明廷政治生活中的紧要内容。其间,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间的贸易活动受之影响并发挥了独特作用。洪武、永乐两朝确立了辽东都司静态辖区与动态管控地带。明朝与朝鲜半岛政权(王氏高丽——李氏朝鲜)构建宗藩关系的过程中,辽东地区与朝鲜的贸易活动以官贸为主导,民间贸易群体难以逾越地理的瓯脱地带以及政治上的交往禁令。洪熙、宣德以后中朝宗藩关系稳定,贸易体系随之确立。正统至正德年间,中朝社会生产能力逐渐恢复,双方经济交流意愿不断加强,辽东地区中朝贸易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明代中后期,明朝几度实施“新政”,中朝“礼治”外交得以重塑。明廷加强了对中朝官、私贸易的管控。然而,辽东边政持续恶化,边臣在处理涉朝事务时向使臣征索财物已成惯例。朝鲜使臣在辽东地区购买违禁物品或转输超额物资相对容易。嘉靖至万历前期,辽东地区东南部得到开发,社会经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民间贸易活跃。女真族南下过程中与朝鲜半岛交集增多,贡贸、边市贸以及潜贸促进了女真农业经济的发展。明朝发达的商品经济使辽东地区中朝贸易物品种类丰富,白银开始被广泛应用于购买高价物品及上层人情打点等活动。明后期,中朝社会动荡与边疆危机迭起,特别是壬辰战争的爆发使辽东地区的中朝贸易活动突破了朝贡体系的束缚,区域贸易活动居主导地位。壬辰战争期间,明廷耗费巨额人力、物力驰援朝鲜战场,辽东地区资源输出量居于前列。明廷与朝鲜为解决筹集、运输物资等困境,出台诸多战时经济政策,如以布贸粮,许商帮军。中江以其地利优势成为官、商、民买卖与转运物资的集中之地,中江关市得以建立。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人员互动频繁,物资交换异常活跃。壬辰战争结束后,中朝统治秩序恢复,贸易活动亦回归常态。明清易代之际,中朝贸易活动对女真社会发展、辽东政局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后金占领辽东地区之前,朝鲜官民仍可在辽进行贸易活动。辽东贡路受阻后,一方面,朝鲜通过水路继续向明朝贡;一方面,与驻守皮岛东江集团贸换物资。后金政权日益巩固,明廷与朝鲜的宗藩关系逐渐松散,辽东不同区域同朝鲜间的贸易规模、途径、物品等均有所扩大。有明一代,明廷与朝鲜半岛政权通过奉表、传诏、献礼等方式维系了紧密的宗藩礼制。辽东地区依托地缘优势与朝鲜半岛之间贸易往来不断。所以,明代辽东地区贸易活动有着明显的历史痕迹和传统。同时,明朝承元启清,作为传统社会后段建立的汉族政权,其统治下的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贸易显然繁荣于前代又受制于当代。明朝的强大国力为以“封贡”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提供了保障,宗藩体系下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贸易内容呈多元化发展态势。明廷统治辽东期间,各种贸易活动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受到明朝对外制度和边疆政策的双重支配。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间的贸易活动对双方宗藩关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以及区域社会秩序变迁等影响深远。

邹嘉琪[3](2021)在《图们江流域洪水灾害生态风险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洪水灾害生态风险评价以洪水灾害为风险源,把生态系统作为风险受体,体现了洪水灾害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图们江流域内河网密集,水系众多。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频发洪水灾害,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本文从洪水灾害危险性、生态脆弱性和社会经济易损性三个方面来构建图们江流域洪水灾害生态风险评价模型,为研究区内防灾减灾和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提供依据。本文选择以降雨量作为致灾因子,选择高程、地形起伏度、河流缓冲区、坡度、河网密度、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作为孕灾环境,预测图们江流域洪水灾害危险性。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和随机森林算法评价图们江流域洪水灾害危险性。在信息量法计算下得到的洪水灾害点在Ⅴ级风险区中占比高达70%,在三种方法综合评价中准确性最高,因此最终选择信息量法计算下的洪水灾害危险性图层进行后续研究。由计算结果分析可得,在图们江流域内洪水灾害危险性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珲春市内敬信镇中部和南部、板石镇北部、图们市凉水镇中南部、龙井市中部与延吉市南端接壤部分、汪清县内嘎呀河流域两侧等地。图们江流域中汪清县东部、西部和北部及珲春市的北部和和龙市南一些地区的危险性等级较低。根据图们江流域生态系统分布类型,以Fragstats4.2软件为主要数据处理工具,以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指数、边界密度、周长面积比分维数倒数和景观分离度作为评价指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后基于Arcmap1 0.2平台叠加计算出各生态类型的脆弱性指数。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在图们江流域内大部分地区生态脆弱性较低,生态脆弱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龙井市中部偏北地区、延吉市南部地区、珲春市西南部分地区及和龙市东北方向部分地区等地。对于社会经济损失的计算,从人类社会和生态损失两方面进行。以人口密度来对人类社会的经济进行评价,以生物多样性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来对生态损失进行评价。对于3个指标进行等权重叠加后进行等级划分后可以看出在图们江流域内社会经济易损性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珲春市正西方向和东北方向部分地区,延吉市中部地区,图们市东北侧和西南侧部分地区等地。社会经济易损性较低的地区主要位于龙井市北端的西侧部分地区、东北侧和南侧部分地区;和龙市中北部;汪清县中北部等地。最后采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图们江流域洪水灾害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Ⅰ、Ⅱ、Ⅲ、Ⅳ、Ⅴ及级风险区占比分别为30%、25%、17%、16%和12%,其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延吉市南部、龙井市中北部、汪清县中部、珲春市东侧和南侧地区等地,低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汪清县东北和西北方向边界内,及与珲春市临界的地区,和龙市中南部等地。

张晨瑶[4](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杨彦敏[5](2020)在《长白山跨国界地区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及时有效地评估长白山跨国界地区未来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对于维持和促进区域可持续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针对该跨国界地区评估未来城市扩展过程对区域自然生境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研究还比较缺乏。为此,本文基于“格局-过程-影响-可持续性”景观可持续科学的理论框架,多尺度、多方法地模拟并评估了长白山跨国界地区2015-2050年不同情景下的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主要工作和发现如下:(1)量化了长白山跨国界地区1992年自然生境的空间格局。长白山跨国界地区自然生境面积大,范围广,主要生境类型是林地。1992年,全区自然生境面积为10.82万km2,是全区总面积的82.73%。不同自然生境类型中,林地的面积最多,为10.67万km2,是自然生境总面积的98.62%。从中朝俄三侧来看,中国一侧自然生境面积最多,面积为6.25万km2,是全区自然生境面积的57.78%;朝鲜一侧次之,俄罗斯一侧最少。(2)重建了区域1992-2015年的城市扩展过程,然后模拟了该区2015-2050年不同情景下的城市扩展过程。研究结合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s)情景和分区 LUSD-urban(Land Use Scenario Dynamics-urban)模型,模拟了长白山跨国界地区2015-2050年不同情景下的城市扩展过程。结果发现,长白山跨国界地区的城市土地在持续增加。1992-2015年,全区城市土地面积从463.32km2增长到868.23 km2,增长了 87.39%。城市用地占全区总面积的比例由0.35%增长到0.67%。中国一侧城市扩展过程最明显,城市用地面积从280.53 km2增长到603.36km2,增长了 1.15倍。在2015-2050年,全区不同SSPs情景下的城市土地面积将从868.23 km2增长到1025.78-1386.50 km2,增长18.15%-59.65%。城市土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比例到2050年将增长到0.78%-1.06%。朝鲜一侧将成为长白山跨国界地区未来城市扩展的主要区域,2015-205年,城市土地面积将从174.78 km2增长到232.46-357.58 km2,增长33.00%-104.59%,年均增长率为0.82%-2.07%,是全区平均水平的1.50-1.71倍。(3)模拟评估了区域未来城市扩展过程对区域自然生境产生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基于LUSD模型系统地评估了长白山跨国界地区2015-2050年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1992-2015年,全区城市扩展过程导致区域自然生境面积损失234.18 km2,其中,中国一侧未来城市扩展过程造成的自然生境损失最严重,损失78.48-260.82km2,是全区损失面积的55.14%-59.26%。在2015-2050年,全区不同SSPs情景下的城市扩展过程将导致自然生境面积损失134.73-472.32km2。相比于1992-2015年,未来自然生境损失是1992-2015年的1.33-2.02倍。在分区来看,朝鲜一侧最为严重,未来不同情景下的城市扩展过程将导致自然生境损失56.25-191.16 km2,是过去损失面积的1.56-5.30倍。全区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的间接影响是直接影响的1.36-2.12倍。更值得注意的是,未来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的间接影响明显大于直接影响。全区2015-2050年城市扩展过程直接导致自然生境损失56.97-153.90 km2,城市扩展过程导致的耕地迁移将造成自然生境损失77.76-318.78 km2。在中朝俄三侧,朝鲜一侧未来城市扩展过程造成的间接损失是38.70-145.08km2,是直接影响的2.21-3.15倍。因此,我们建议,在长白山跨国界地区未来的城市扩展过程中,通过耕地占补平衡等土地政策来实现区域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以及提高耕地生产力、促进城镇的紧凑型发展等土地利用优化措施来减少对区域自然生境的占用。缓解长白山跨国界地区,特别是朝鲜一侧由于城市扩展过程带来的粮食安全和耕地紧缺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生态安全问题,促进该地区的城市景观可持续与区域生态安全。

卢成敢[6](2019)在《渤海遗存的分区研究》文中认为渤海国存于公元698926年,疆域涵盖今中国东北、朝鲜半岛东北部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统治集团以粟末靺鞨族群为主,历经十一世十五王。渤海政权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学习唐王朝,与中原政权存在册封、朝贡的关系,中原史书誉称其为“海东盛国”,在东北亚历史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全文共分为5章,具体如下。第1章为绪论。简要介绍了渤海社会的发展状况,阐述本文的研究对象与时空范围问题。发现简史部分概述了五类遗存中的关键性遗址,并对研究现状予以回顾、分析,该命题的学术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此为本文得以撰写的直接原因。最后,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第2章为基础材料的梳理。渤海遗存的确认多数是依据考古调查,但考古调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加之调查者自身的学术素养不一,导致部分遗存同高句丽、靺鞨或辽金时期的遗存相混淆。本文以渤海典型的遗物、遗迹作为考察标准,同时参考其它因素,对八个自然地理区域内城址、墓葬、旷野型建筑址、寺庙址与村落址等五类“渤海遗存”进行了逐一辨识。将辨识后的遗存分为可确定时代、不可确定时代与可排除的三组。其中,可确定时代的渤海遗存约占总数的一半,后文研究均以之为基础。第3章为渤海遗存的文化分区研究。对前述自然地理区域内的典型渤海遗存进行分析,基于区域遗存所显示的文化面貌与特征,最终将渤海全境划分为四个文化区。Ⅰ区图们江流域流域的考古遗存,在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唐文化与高句丽文化因素,靺鞨文化因素较弱,唐文化渗透到渤海社会的上层与中层。Ⅱ区是以敦化盆地为核心的牡丹江上游地区,该区遗存在总体上是以高句丽、靺鞨文化因素为主,唐文化因素较前二者为弱。Ⅲ区为牡丹江下游、绥芬河流域、第二松花江上游部分地区及中下游、俄罗斯滨海边疆中东部区域,其遗存在总体上表现出非常显着的靺鞨文化因素,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小。Ⅳ区为第二松花江上游部分地区、鸭绿江流域与朝鲜东海岸一带,其遗存在总体上显现出非常明显的高句丽文化因素。第4章为渤海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划分,以及分区之下的都城、五京与政治体制研究。基于农业生产、政治中心、军事防御、交通联系、社会文化等几项要素,将图们江流域与牡丹江流域(以宁安盆地为核心)划作渤海的核心区,其余区域则划为边缘区。重新界定了西古城与八连城的性质,前者在早期曾发挥渤海政权都城的职能,中后期成为陪都,八连城则一直承担陪都的职能。鉴于两座城址为陪都的定性,以及城内尚未发现衙署设施的迹象,推断西古城与八连城极有可能与传统学术观点所认为的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并无关涉,显德府与龙原府的治所应另寻他处。关于渤海五京制度的设置,在大言义时期已开始出现,最迟在大彝震时期已完全确立。渤海的“京”与“都”并不能够等同,二者处于两个不同的维度。五京具有“点”与“面”的象征集合意义,但并不具备真正的行政管辖权力。五京制度的作用应与分域而治、政治格局重心及交通道等三个因素相关。关于渤海的政治结构考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主要是以中央、地方两个层面的政治制度完善为标志。同时,探讨了渤海不同核心—边缘分区之下的政治体制整合情况,北部的黑水靺鞨部落应为羁縻式控制,南部区域则为直接统治,渤海政权属于二元性体制。第5章为结语,对本文前述各章节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

王健文[7](2019)在《图们江跨国界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文中认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指的是植被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机物中扣除自养呼吸的部分。NPP是估算地球支撑能力和评价陆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重要因子,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NPP也是陆地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的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之一。本研究基于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模型,结合土地利用数据、NDVI 数据以及气象数据,量化了图们江跨国界地区2000-2016年NPP时空格局。同时,结合MOD17A3数据和已有研究结果,对CASA模型的精度进行了评估。然后,利用数理统计分析、趋势分析和变异系数分析了研究区NPP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对比了中朝俄三侧在NPP时空动态变化方面的差异。最后,利用相关分析、景观格局指数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从气候、地形、土壤以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LUCC)等方面入手,分析了 NPP 时空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并对比了中朝俄三侧在驱动因素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评估了中朝俄三侧LUCC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主要工作以及主要发现如下。(1)验证了 CASA模型模拟结果的有效性。通过将CASA模型模拟结果与MOD17A3数据进行对比发现,除了 2000年、2007年和2010年MODIS NPP数值与CASANPP相差较大之外,其他年份的MODIS NPP值与CASANPP估算结果较为接近。与此同时,通过对MODISNPP和CASANPP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种数据的拟合度较好,通过了显着性检验(P<0.01)。此外,通过将本研究的CASANPP模拟结果与其它已有研究的估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本研究模拟的各地类NPP结果分布在已有研究结果的NPP区间内,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模拟结果的可靠性。(2)揭示了图们江跨国界地区NPP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在图们江跨国界地区,2000-2016年NPP均值为558.35gC/(m2·a),中国一侧NPP均值最高,俄罗斯一侧次之,而朝鲜一侧最低。NPP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林区,其值高于500gC/(m2·a)。而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河流、海岸线附近以及城市中心区域,NPP均值为0-200 gC/(m2·a)之间。2000-2016年,NPP总量围绕13TgC上下波动。从NPP空间变化特征来看,研究区2000-2016年NPP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平均趋势系数为1.63。从中朝俄三侧来看,俄罗斯一侧平均趋势系数大于中国和朝鲜两侧。全区NPP标准差均值为43.09,变异系数均值为0.09,NPP整体呈现稳定状态。此外,中朝俄三侧的NPP变异系数也存在较大差异,俄罗斯一侧最大,值为0.1,略高于全区均值。图们江跨国界地区不同地类NPP存在显着差异。阔叶林NPP最高,草地NPP次之,水体NPP最小。中朝俄三侧阔叶林NPP均值最高,草地NPP次之,水体NPP最小。2000-2016年,中国一侧阔叶林NPP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草地NPP则是一直上升,水体NPP则是先上升后下降。朝鲜一侧阔叶林NPP也是先上升后下降。俄罗斯一侧阔叶林和草地NPP则呈现上升趋势。(3)分析了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对NPP动态变化的影响。在气候因子中,气温和降水均对NPP变化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其中降水是主要驱动因子。在地形因子中,高程、坡度以及坡向均对NPP的变化产生了显着影响。此外,全区LUCC导致全区NPP总量呈现减少趋势,其中中国和朝鲜两侧显着减少,俄罗斯一侧NPP总量则是轻微上升。在已有结果基础上,本文结合统计数据发现,图们江跨国界地区中国一侧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城市扩张、农业现代化、气候变化以及国家政策等。基于本研究结果,建议中朝俄三国建立起长久的合作机制,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区域NPP,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合理控制跨国界地区的城市扩张过程,保护区域耕地,解决跨国界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

张亚男[8](2019)在《图们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文中提出近几十年来,图们江流域湿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加强湿地保护,保障图们江流域生态安全,针对图们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问题,量化图们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对2015年图们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主要结论如下:支持服务结果表明:图们江流域湿地处于重度退化,湿地生境退化指数中高值主要集中在人类农业活动比较频繁的水田及河流、湖泊区域;整体湿地生境质量呈现好等级和较差等级状态;调节服务服务中,湿地总碳为560.63×105t,各湿地类型碳总量差异较为明显;产水量为217.33×105m3,同一年份内,图们江流域湿地单位面积产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养分持留服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差异性规律,氮磷持留量均高于输出量,磷的输出与持留量明显高于氮的输出与持留量。高程与生境质量指数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正相关;植被指数和高程与生境退化指数呈较强的负相关;养分输出主要与高程和蒸散发呈正相关;产水量主要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商显英[9](2019)在《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为研究对象,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考古发掘报告以及历史文献资料,采用综合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符合珲春市自身实际情况的渤海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对策。鉴于此,本文共分五个部分对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对策予以探讨: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框架方法,并重点梳理了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概况。主要概述珲春市历史沿革、自然概况,通过分析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构成与特征,总结出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城市存在价值、多元文化价值、建筑形制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第三章,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总结出建筑遗产保存主要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及其目前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第四章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对策提出作依据。第四章,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对策。首先,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阐述了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保护应遵守的相关原则。其次,结合国内外建筑遗产保护先进理念和经验,以及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特征,提出两种具体保护对策,第一种是构建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廊道,第二种是八连城遗址保护与展示设计——八连城遗址公园,力图通过这两种符合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自身实际情况的保护对策,实现珲春市历史、人文与景观相协调,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第五章,八连城遗址公园概念设计。首先对八连城遗址公园概念设计进行项目解读,为建设八连城遗址公园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然后在项目建设目标、设计理念、原则、意义的基础上确定其规划范围,从设计策略、功能区域、交通组织、景观节点和服务设施五方面进行总体规划构思;最后以遗址本体保护与展示规划设计和休闲游憩区域规划设计两种形式对方案进行展示。

李云[10](2019)在《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聚落与社会研究》文中指出聚落考古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理论,特别是对于史前社会的文明研究有独到之处。鸭绿江流域、图们江流域以及乌苏里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东北地区考古学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各流域自身的文化演变序列已经较为清晰,但是对于其聚落与社会的研究还稍有不足。本文基于相关考古资料,探讨三个流域的聚落布局与社会发展情况,努力复原原始先民的社会原貌。由于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各区域气候类型和自然资源差异明显,随之发展来的经济文化类型也不尽相同,进而呈现的社会发展的面貌也差异略大。通过本文的分析看出,鸭绿江流域自然环境优越,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比较大,聚落社会发展的程度也较高。图们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限制了农业经济和聚落的扩大发展,渔猎活动始终是经济活动重心,聚落规模较小,社会发展程度始终不高。乌苏里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当时的人们充分利用该条件,发展渔猎经济,并将渔猎生产、加工水平带到一个成熟阶段,在没有农业的补充下,依然产生了“新石器革命”,大量礼仪性玉器的发现,证明当时社会文明程度较高。

二、提高图们江下游地区耕地生产力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图们江下游地区耕地生产力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图们江流域湿地格局变化对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湿地景观格局
        1.2.2 湿地温室气体排放
        1.2.3 湿地景观格局动态模拟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研究内容
        1.5.1 湿地景观分类与景观格局分析
        1.5.2 湿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时空变化分析
        1.5.3 湿地景观格局预测
        1.5.4 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第二章 研究区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遥感数据
        2.2.2 温室气体通量及其环境因子数据
第三章 图们江流域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3.1 图们江流域湿地时空变化分析
    3.2 图们江流域湿地动态度分析
        3.2.1 图们江流域土地利用动态转移
        3.2.2 图们江流域湿地动态度
    3.3 图们江流域湿地景观格局演化及其特征分析
        3.3.1 景观格局指数选择
        3.3.2 景观水平的格局特征分析
        3.3.3 景观类型水平的格局特征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图们江流域温室气体通量及影响因素
    4.1 图们江流域湿地CO_2通量时空变化
        4.1.1 月变化
        4.1.2 季节变化
        4.1.3 空间变化
        4.1.4 不同湿地类型空间累积排放通量变化
    4.2 图们江流域湿地CH_4通量时空变化
        4.2.1 月变化
        4.2.2 季节变化
        4.2.3 空间变化
        4.2.4 不同湿地类型空间累积排放通量变化
    4.3 图们江流域湿地CO_2和CH_4通量排放的影响因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LUSD模型的湿地景观格局模拟及对比分析
    5.1 LUSD模型概述
    5.2 LUSD模型的构建参数准备及景观模拟精度验证
        5.2.1 LUSD模型运行原理
        5.2.2 适宜性因素选取及处理
        5.2.3 LUSD模型校准
        5.2.4 2026 年、2036 年图们江流域湿地景观格局模拟结果
    5.3 1996-2036 年图们江流域湿地景观格局模拟结果分析
        5.3.1 2016-2036 年图们江流域土地利用动态转移
        5.3.2 1996-2036 年图们江流域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5.3.3 1996-2036 年图们江流域湿地面积及其变化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图们江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6.1 1996-2036 年图们江流域湿地CO_2累计排放量
        6.1.1 子流域尺度
        6.1.2 上、中、下游尺度
        6.1.3 全流域尺度
    6.2 1996-2036 年图们江流域湿地CH_4累计排放量
        6.2.1 子流域尺度
        6.2.2 上、中、下游尺度
        6.2.3 全流域尺度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明代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的地缘关系及交往历史
    (一)先秦时期辽东与朝鲜半岛的自然环境与经济交流
        1.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的自然环境与文化交通
        2.先秦时期辽东地区的开发与朝鲜半岛的经济交流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的经济交流
        1.秦汉至南北朝时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的政权更迭与人口迁徙
        2.隋唐五代时期辽东地区民族发展与朝鲜半岛的经济交流
    (三)辽、金、元时期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间的贸易往来
        1.辽朝与高丽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及贸易往来
        2.金朝的建立与高丽的贸易关系
        3.元朝与高丽的政治关系与贡物索取
二、明代前期至中期辽东政局与区域间的贸易体系
    (一)明朝对辽东地区的治理与明初辽东社会概貌
        1.辽东都司的建立与防御体系的发展
        2.明初辽东地区的社会概貌
    (二)明朝与朝鲜半岛政权宗藩关系初建与辽东地区的贸易形态
        1.明朝与朝鲜半岛政权宗藩关系的初建
        2.洪武至永乐时期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的贸易形态
        3.宣德年间辽东防御体系的调整与贸易体系的确立
    (三)明中期辽东社会与区域贸易的发展
        1.辽东都司的边政与社会发展
        2.朝贡制度下中朝贸易的新进展
        3.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间贸易的繁荣
三、明代中后期的礼治外交与辽东地区中朝贸易
    (一)嘉靖至万历前期的中朝关系
        1.嘉靖时期重塑的礼治外交
        2.壬辰战争爆发前中朝“礼治”外交格局的延续
    (二)礼治外交影响下的中朝贸易
        1.官方贸易的衰退
        2.朝鲜使臣贸易的盛行
        3.贸易中的交换媒介与货币
    (三)明代中后期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的贸易状况
        1.辽东地区的使臣贸易
        2.辽东地区的边境贸易
四、万历时期辽东的边疆危机与中朝贸易
    (一)壬辰战争以前辽东地区的中朝经济交流
        1.隆庆至万历初期辽东经济的短暂复苏
        2.万历前期辽东地区的边境贸易
    (二)壬辰战争期间辽东地区对朝援助与贸易
        1.壬辰战争的爆发与辽东地区的援助
        2.壬辰战争期间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贸易的新突破
    (三)明朝统治在辽东地区的崩溃及中朝贸易的衰落
        1.明朝统治在辽东地区的崩溃
        2.传统外交秩序恢复与中朝贸易的萎缩
五、明清易代与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间的贸易
    (一)明清战争初期辽东地区的中朝贸易
        1.后金政权的建立及对辽东的占领
        2.明清战争初期辽东地区中朝贸易变化
    (二)东江集团与朝鲜之间的经济往来
        1.明末辽东地区的海上贸易群体
        2.东江集团与朝鲜的陆路贸易
        3.东江集团与朝鲜的海上贸易
    (三)清朝入关前对朝鲜的征伐与贸易
        1.后金在辽东地区的统治及对朝鲜外交策略
        2.清朝入关前辽东地区的中朝贸易体系
        3.后金与朝鲜的贸易物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图们江流域洪水灾害生态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和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 研究现状
        1.2.1 图们江流域水文研究现状
        1.2.2 洪水灾害研究现状
        1.2.2.1 国内洪水灾害研究现状
        1.2.2.2 国外洪水灾害研究现状
        1.2.3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2.3.1 国内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2.3.2 国外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图们江流域洪水灾害危险性评价
        1.3.2 图们江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
        1.3.3 图们江流域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
        1.3.4 图们江流域生态风险评价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案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及创新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环境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特点
    2.4 生态环境
    2.5 社会经济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洪水灾害因子分析
    3.1 致灾因子
        3.1.1 降雨量
    3.2 孕灾环境
        3.2.1 高程
        3.2.2 坡度
        3.2.3 地形起伏度
        3.2.4 河流
        3.2.5 河网密度
        3.2.6 土地利用
        3.2.7 土壤类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洪水灾害危险性评价
    4.1 层次分析法
        4.1.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4.1.2 层次分析法计算
        4.1.3 因子分析
        4.1.4 危险性评价
    4.2 信息量法
        4.2.1 信息量法基本原理
        4.2.2 信息量法计算
        4.2.3 因子分析
        4.2.4 危险性评价
    4.3 随机森林算法
        4.3.1 随机森林算法基本原理
        4.3.2 随机森林法计算
        4.3.3 危险性评价
    4.4 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与随机森林算法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脆弱性评价
    5.1 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
    5.2 生态系统类型
    5.3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和计算
    5.4 生态脆弱性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
    6.1 指标选择
        6.1.1 人口密度
        6.1.2 生物多样性
        6.1.3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
    6.2 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图们江流域洪水灾害生态风险评价
    7.1 洪水灾害生态风险评价
    7.2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长白山跨国界地区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城市扩展过程模拟研究进展
        1.2.2 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影响的基本原理和评价方法
        1.2.3 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1.2.4 长白山跨国界地区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区与数据
    2.1 研究区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获取与处理
第三章 长白山跨国界地区自然生境空间格局
    3.1 数据与方法
    3.2 自然生境空间格局
        3.2.1 全区自然生境的空间格局
        3.2.2 分区自然生境的空间格局
        3.2.3 自然生境面积占比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白山跨国界地区城市扩展过程
    4.1 城市扩展过程模拟
        4.1.1 情景设置
        4.1.2 城市用地需求预测
        4.1.3 城市扩展空间过程模拟
        4.1.4 分区模拟结果整合
    4.2 城市扩展过程
        4.2.1 区域1992-2015年城市扩展过程
        4.2.2 区域2015-2050年城市扩展过程
    4.3 中朝俄三侧的城市扩展过程
    4.4 新增城市土地来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的影响
    5.1 评价方法
        5.1.1 直接影响的评价方法
        5.1.2 间接影响的评价方法
    5.2 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的影响
        5.2.1 1992-2015年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的影响
        5.2.2 2015-2050年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的影响
    5.3 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影响的对比分析
        5.3.1 历史影响与未来影响的对比分析
        5.3.2 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对比分析
        5.3.3 未来城市扩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差异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6)渤海遗存的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时空范围
    1.2 发现简史与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思路
第2章 渤海遗存的分布与分类
    2.1 Ⅰ区图们江流域分布区
        2.1.1 城址
        2.1.2 墓葬
        2.1.3 旷野型建筑址
        2.1.4 寺庙址
        2.1.5 村落址
    2.2 Ⅱ区牡丹江流域分布区
        2.2.1 城址
        2.2.2 墓葬
        2.2.3 旷野型建筑址
        2.2.4 寺庙址
        2.2.5 村落址
    2.3 Ⅲ区鸭绿江流域分布区
        2.3.1 城址
        2.3.2 墓葬
        2.3.3 旷野型建筑址
        2.3.4 寺庙址
        2.3.5 村落址
    2.4 Ⅳ区第二松花江流域分布区
        2.4.1 城址
        2.4.2 墓葬
        2.4.3 旷野型建筑址
        2.4.4 寺庙址
        2.4.5 村落址
    2.5 Ⅴ区辽河流域分布区
        2.5.1 城址
        2.5.2 墓葬
        2.5.3 旷野型建筑址
        2.5.4 寺庙址
        2.5.5 村落址
    2.6 Ⅵ区绥芬河流域分布区
        2.6.1 城址
        2.6.2 墓葬
        2.6.3 旷野型建筑址
        2.6.4 寺庙址
        2.6.5 村落址
    2.7 Ⅶ区朝鲜东海岸一带分布区
        2.7.1 城址
        2.7.2 墓葬
        2.7.3 旷野型建筑址
        2.7.4 寺庙址
        2.7.5 村落址
    2.8 Ⅷ区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中东部分布区
        2.8.1 城址
        2.8.2 墓葬
        2.8.3 旷野型建筑址
        2.8.4 寺庙址
        2.8.5 村落址
第3章 渤海遗存的文化分区
    3.1 图们江流域渤海遗存的研究
        3.1.1 和龙龙海墓区
        3.1.2 和龙河南屯墓葬
        3.1.3 和龙北大墓葬
        3.1.4 图们江流域的佛教遗存
    3.2 牡丹江流域渤海遗存的研究
        3.2.1 六顶山墓葬
        3.2.2 永胜遗址
        3.2.3 细鳞河遗址
        3.2.4 虹鳟鱼场墓地
        3.2.5 三灵坟墓葬
    3.3 鸭绿江流域渤海遗存的研究
        3.3.1 国内城、长白古城与河南屯城址
        3.3.2 民主村遗址
    3.4 第二松花江流域渤海遗存的研究
        3.4.1 东清墓葬
        3.4.2 永安遗址
        3.4.3 大海猛遗址
        3.4.4 查里巴遗址
        3.4.5 老河深遗址
    3.5 绥芬河流域渤海遗存的研究
        3.5.1 小地营遗址
        3.5.2 契尔良基诺5 号墓地
    3.6 朝鲜东海岸一带渤海遗存的研究
        3.6.1 坪里墓葬
        3.6.2 弓心墓群
    3.7 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中东部渤海遗存的研究
        3.7.1 罗希诺墓地
        3.7.2 新戈尔杰耶夫斯科耶村落址
        3.7.3 科克沙罗夫卡-8 建筑址
    3.8 渤海各区域遗存特点及文化分区
        3.8.1 图们江流域遗存特点
        3.8.2 牡丹江流域遗存特点
        3.8.3 鸭绿江流域遗存特点
        3.8.4 第二松花江流域遗存特点
        3.8.5 绥芬河流域遗存特点
        3.8.6 朝鲜东海岸一带遗存特点
        3.8.7 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中东部遗存特点
        3.8.8 渤海遗存文化区的划分
第4章 渤海遗存的核心与边缘分区
    4.1 渤海核心区—边缘区的划分
        4.1.1 核心区—边缘区的自然因素考察
        4.1.2 核心区—边缘区的社会因素考察
        4.1.3 核心区—边缘区的划分结果
        4.1.4 渤海核心区的形成过程考察
    4.2 渤海的都城与五京制度
        4.2.1 历史地理学视角下的研究
        4.2.2 考古学视角下的研究
        4.2.3 渤海五京的设置
        4.2.4 渤海五京制度的内涵
        4.2.5 渤海五京制度的作用
    4.3 渤海的政治结构考察
        4.3.1 7世纪末至8 世纪50 年代末
        4.3.2 8世纪50 年代末至9 世纪30 年代
        4.3.3 9世纪30 年代至10 世纪前期
        4.3.4 核心与边缘分区下的政治体制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7)图们江跨国界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基本概念
        1.2.2 NPP估算方法和研究对象
        1.2.3 NPP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1.2.4 跨国界地区NPP现有研究不足
        1.2.5 图们江跨国界地区NPP现有研究不足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
第二章 研究区和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收集及其预处理
        2.2.1 土地利用数据
        2.2.2 NDVI数据
        2.2.3 再分析数据
        2.2.4 GIS辅助数据
第三章 CASA模型和精度验证
    3.1 CASA模型
        3.1.1 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
        3.1.2 光能利用率
    3.2 精度验证
        3.2.1 MOD17A3数据对比
        3.2.2 与已有研究对比分析
第四章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
    4.1 研究方法
        4.1.1 差值分析
        4.1.2 趋势分析
        4.1.3 变异系数
    4.2 结果
        4.2.1 区域2016年NPP均值的空间分布特征
        4.2.2 区域2000-2016年NPP的时间变化特征
        4.2.3 区域2000-2016年NPP的空间变化特征
        4.2.4 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NPP的动态变化
    4.3 小结
第五章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相关分析
        5.1.2 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5.1.3 数理统计与空间分析
    5.2 结果
        5.2.1 气候变化对NPP动态变化的影响
        5.2.2 地形因子对NPP动态变化的影响
        5.2.3 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NPP变化的影响
    5.3 讨论
        5.3.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耕地NPP动态变化的影响
        5.3.2 耕地NPP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活动和发表的论文

(8)图们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源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图们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3.1 图们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3.2 图们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量化与讨论
第四章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与权衡
    4.1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与环境因子关系识别
    4.2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或权衡关系识别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9)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历史文献记载与考证研究
        1.4.2 考古发掘与调查研究
        1.4.3 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1.5 研究内容、框架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第2章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概述
    2.1 珲春市概况
        2.1.1 珲春市历史沿革
        2.1.2 珲春市自然概况
    2.2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构成与特征
        2.2.1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构成
        2.2.2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特征
    2.3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价值分析
        2.3.1 历史研究价值
        2.3.2 城市存在价值
        2.3.3 多元文化价值
        2.3.4 建筑形制价值
        2.3.5 科学技术价值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
    3.1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现状调查
    3.2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受害原因分析
        3.2.1 自然因素
        3.2.2 人为因素
    3.3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取得成绩
    3.4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问题
        3.4.1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信息有待完备
        3.4.2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文物保护等级与数量有待提升
        3.4.3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利用模式有待合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对策
    4.1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保护原则
        4.1.1 原真性原则
        4.1.2 完整性原则
        4.1.3 文化性原则
        4.1.4 阶段性原则
    4.2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廊道构建
        4.2.1 遗产廊道概念与特点
        4.2.2 遗产廊道国内外研究现状
        4.2.3 构建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廊道的可行性
        4.2.4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廊道构建设计
    4.3 珲春市八连城遗址保护与展示
        4.3.1 国内外遗址保护与展示方式
        4.3.2 珲春市八连城遗址保护与展示可行性分析
        4.3.3 珲春市八连城遗址保护与展示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八连城遗址公园概念设计
    5.1 项目解读
        5.1.1 区位分析
        5.1.2 项目背景
        5.1.3 旅游资源规划分析
        5.1.4 区域发展SWOT分析
        5.1.5 上位规划对八连城遗址影响
    5.2 项目目标概念
        5.2.1 建设目标
        5.2.2 设计理念
        5.2.3 设计原则
        5.2.4 设计意义
        5.2.5 规划范围
    5.3 总体规划设计
        5.3.1 设计策略
        5.3.2 功能区域规划
        5.3.3 交通组织规划
        5.3.4 景观节点规划
        5.3.5 服务设施规划
    5.4 遗址本体保护与展示规划设计
        5.4.1 遗址本体保护与展示规划重点
        5.4.2 遗址本体保护与展示方式
        5.4.3 遗址本体保护与展示效果
    5.5 休闲游憩区域规划设计
        5.5.1 休闲游憩区域功能分区
        5.5.2 休闲游憩区域效果展示
    5.6 方案概念设计特色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廊道构建图纸
附录2 八连城遗址公园概念设计图纸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聚落与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时空范围
    (二)发现与研究
    (三)本文的思路
第一章 鸭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与社会研究
    (一)考古学文化概况
    (二)聚落形态分析
    (三)社会形态分析
第二章 图们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与社会研究
    (一)考古学文化概况
    (二)聚落形态分析
    (三)社会形态分析
第三章 乌苏里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与社会研究
    (一)考古学文化概况
    (二)聚落形态分析
    (三)社会形态分析
第四章 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的文化交流研究
    (一)鸭绿江流域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研究
    (二)图们江流域与周边地区的交流
    (三)乌苏里江流域与周边地区的交流
    (四)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提高图们江下游地区耕地生产力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图们江流域湿地格局变化对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D]. 刘玉妍. 延边大学, 2021
  • [2]明代辽东地区与朝鲜半岛贸易研究[D]. 张晓明.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图们江流域洪水灾害生态风险评价[D]. 邹嘉琪. 延边大学, 2021
  • [4]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5]长白山跨国界地区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的影响研究[D]. 杨彦敏. 延边大学, 2020(05)
  • [6]渤海遗存的分区研究[D]. 卢成敢. 吉林大学, 2019(02)
  • [7]图们江跨国界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 王健文. 延边大学, 2019
  • [8]图们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D]. 张亚男. 延边大学, 2019(01)
  • [9]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 商显英.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10]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聚落与社会研究[D]. 李云.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提高图们江下游耕地生产力的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