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轴承市场合格率仅为60%

烟台轴承市场合格率仅为60%

一、烟台轴承市场合格率仅六成(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1](2020)在《儿童用品领域中国与欧美地区监管制度和标准对比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社会产品,消费品无时不刻的存在并影响着人们及整个社会,我国现阶段把消费品划分为17种类型,其中包括服装鞋帽、家用电器、儿童用品等,每一种类型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的高低更是关系民生的重要指标。现阶段,我国儿童用品的监管体制与欧美差异较大。欧盟推行的是大陆法体系,其特点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某个项目或材料是无害的,先将其视为有害,对其提出必要的法规或者标准,以保护消费者的安全。这种体系的保险系数高,对于暂时危害证明基础数据不足时仍可先行管理。美国是判例法体系,相对于欧盟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它要求的数据采集系统很高,结合我国目前的基础数据系统缺乏的实际,目前难以效仿,但可作为未来追求的目标。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儿童用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但多以小型企业OEM代加工模式为主。由于国外产品的技术指标与国内的差异,出口产品存在机械物理、标识和使用说明不合格,以及化学元素超标等多个问题,对我国相关产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国内外产品标准的对比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就儿童用品领域中国与欧美地区的监管体制和标准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从而为中国相关制度建设和标准的修订提供必要的理论与数据支持。

王宁[2](2017)在《基于S7-200脉冲气动搅拌调合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汽车需求量的增长,润滑油的使用量也大幅度增加。润滑油调合是润滑油出厂前产品制备最关键的一步,是油品储运的基础性工作。传统的调合方式罐式泵全量循环和罐式侧向搅拌调合,耗能大,故障率高且维修不便,而再现管道调合对各组分质量要求苛刻、受油品粘度影响流量计计量误差较大、一次性投资高且成品油储罐中必须安装搅拌设备,适合于小批量油品调合或大型炼厂的汽柴油的连续不间断生产需要。脉冲气动搅拌调合系统相比于传统搅拌调合和再现管道调合优势明显,国内早期引进的脉冲气动搅拌调合系统操作界面为英文、控制系统配置低,功能单一且造价高,而有些国产的系统可扩展性差,人工操作界面欠考虑,抗干扰能力弱,故障率高,无法满足用户对数据传输实时性和兼容性需要数据链。本文基于西门子可编程控制器(S7-200 PLC)控制系统结构紧凑、性价比高、功能强大、扩展性良好、人机交互界面友好优点可满足脉冲气动调合系统智能化、实时化和兼容性要求,结合工程现场实际,以油品调合控制系统为研究背景,结合脉冲调合的测控要求,提出了采用西门子S7-200PLC实现对脉冲气动搅拌调合系统的控制。本文从粘性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和气泡动力学两方面进行脉冲气动搅拌调合进行理论分析,搭建气泡动力学实验平台,对气泡的尺寸进行验证,计算分析调合效果好的气泡尺寸及压力参数;在简要介绍PLC结构、原理基础上,进行脉冲气动搅拌调合系统软、硬件设计,分析系统主电气回路;将本文的主要设计成果应用于国内某润滑油厂,通过实验运行,依据实验油品的黏度测定数据验证了脉冲气动搅拌调合系统的有效性。根据现场调试数据,分析设计了脉冲气动搅拌调合系统硬件抗干扰措施,突出了电气控制的重要性,并通过油品调合测试,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均能满足石化现场要求。

王一西[3](2015)在《中国机械制造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及公众对责任意识的不断加深,管理者和公众都逐渐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仅拥有普遍的社会价值,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行业间的竞争优势同样具有显着意义,日益成为衡量企业间竞争优势的新型标杆。从中国科学院经济学部在2013年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工业制造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内部的发展差距较大,很多企业未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整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仍待提高,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目前仍面临着资源分布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再加上经济危机的严峻打击,很多企业无法走出经济困局,这就需要企业从自身层面出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提升综合竞争力,而履行什么,如何履行,履行到哪儿,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自2014年5月以来,“经济新常态”已作为执政理念贯穿到中国社会各个层面中,单纯的高增速发展模式已不符合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规律,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兼顾社会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外部竞争环境的转变要求中国机械制造企业改变目前高耗能、低研发的发展现状,积极履行对社会、公众、环境等负有的责任,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以帮助企业了解全行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水平,预测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发展能力,进行竞争优劣势分析,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预警机制,为企业进一步确定战略定位和经营决策提供更有效的数据支撑。本文基于对机械制造企业的数据挖掘,借鉴当前众多学者的企业社会责任建模方式,初步设置若干指标,并采用隶属度分析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筛选,最终确定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自此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大致形成;为了方便统计企业社会责任综合指数,选用德尔菲法发放调查问卷对所有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并运用层次分析方法计算权重向量,得出每个指标所占的重要性比例;最后选取了35家机械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综合指数排名表,并以太原重工为例分析了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真实情况,进行了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优劣势分析,进而针对该企业如何通过社会责任的履行水平提高竞争优势提出了几点建议。一套相对客观规范的机械制造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这对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在理论上,针对中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在实践上,通过情报学数据分析方法得出分析结果,为企业更好的制定竞争战略提供了较为合理的数据支持,为企业预警机制的完善提供了新型的参考依据。

牛海霞[4](2010)在《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FDI对促进中国出口、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废弃物进口也解决了一些地区和行业的能源和原材料短缺问题。但如果我们将环境容量作为资源要素,将环境资源禀赋纳入H-O模型,发现现实中的跨国污染转移已影响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伴随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跨国污染转移形式已由直接进入转为渗透进入,渗透特征由“北南单向渗透”发展到与“东西单向渗透”并存,由传统制造业的伴随性渗透发展到高新技术行业的隐蔽滞后性渗透等,但目前学者还没有对此进行研究并给出理论解释,因而也就忽略了要素跨国流动引致渗透污染的比较利益扭曲问题。鉴于此,本文立足跨国污染转移现状,从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时空演变出发,沿着贸易和投资两条主线展开对渗透特征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而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形成机理主要是信息障碍,因此化解信息障碍的制度安排是治理跨国污染转移的关键,通过矫正信息扭曲进而矫正利益扭曲,达到对外开放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可归结为伴随性、隐蔽滞后性和产业链污染三大特征:一是伴随性渗透特征。跨国污染转移伴随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在全球分布的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北南单向渗透”特征,在中国国内同时具有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东西单向渗透”特征。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伴随性”渗透污染主要表现在禁止进口的有害废弃物以自动类或限制类固体废物进口名义夹带、欺骗或走私引致的渗透污染。伴随外资准入制度和技术引进的渗透污染主要表现在污染密集型行业和外资垄断行业,部分高新技术行业也具有伴随性渗透特征。二是隐蔽滞后性渗透特征。通过瞒报、夹带等手段以可资源化废弃物名义走私有害废弃物,以及大部分可资源化废物在堆放、再加工、消费等过程产生隐蔽滞后性渗透污染。由于高新技术特征掩盖了一些环保方面的隐患,因此FDI进入高新技术行业引致的隐蔽滞后性渗透污染更严重,其危害难以计量甚至不可逆。三是产业链渗透特征。不仅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环节,而且高新技术行业,特别是IT产品制造的层层外包致使“产业链渗透污染”包括IT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到最后的报废。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加工行业也存在产业链渗透特征。本文在以下方面有创新性探索:第一,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创新。从要素的跨国流动及时空演变视角探讨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从信息扭曲视角分析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形成机理并提出化解信息障碍的制度安排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方法除采用理论分析和一定的定量分析外,因隐蔽滞后性渗透污染、产业链渗透污染缺乏统计数据,还大量采用典型案例剖析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第二,从贸易和投资两条途径逐层剖析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一方面,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具有伴随性、隐蔽滞后性和产业链污染渗透特征,而可资源化废弃物“合法”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更具隐蔽滞后性。另一方面,跨国污染行业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主要表现在传统制造业的“伴随性污染”渗透特征、高新技术行业的“隐蔽滞后性污染”渗透特征、加工贸易及资源加工行业的“产业链污染”渗透特征。而中国IT行业FDI引致土壤污染典型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主要通过投资途径,而土壤污染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三,揭示了利益扭曲引致信息扭曲是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形成的主要机理,因此治理跨国污染转移需从化解信息障碍出发,并最终协调跨国污染转移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

冯丽[5](2008)在《烟台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从世界范围看,集群化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本文运用产业集群理论,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如何推动烟台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首先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综述,回顾了国外、国内对产业集群研究的经济理论;其次研究了国外和国内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从中受到启示。第三章回顾了烟台开发区手机、汽车、电脑三大核心企业及其配套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现状,阐述了其对烟台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拉动和对周边地区的纽带辐射作用,开发区集群发展的特征,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困难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新集群的形成预测。第四章重点分析了发展所需的物流、人才、服务三个方面要素支撑,提出了发展开发区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目标,重点研究了规划布局和推进思路,提出加大对产品集群核心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区域环境要素支撑体系,引导核心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和培育新一代的产品集群等推动开发区产品集群发展的建议及措施。

方圆[6](2008)在《玉柴之春》文中研究指明引子如果你已听过始鸣的春雷,你就能够感受到,玉柴新班子改革的万钧雷霆。如果你已见过一日千里的长江,你就能够体会到,玉柴开启了内燃机制造业的新的万里长征。如果你信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哲理,你就能够理解,玉柴新掌门不让国有资产流失杜渐防微的举止。

景玉琴[7](2005)在《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 ——基于全球化背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文中认为产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产业安全关乎国家根本利益,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应该关注的新领域。 本文在梳理产业安全研究的理论渊源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的产业安全观,进而分析影响产业安全的内、外部因素,建立起新的产业安全衡量指标体系,并借鉴国外经验与政策,提出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若干政策建议。 主要观点包括:(1)产业安全不是指政府庇护下的暂时安逸,而是指本国产业具有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产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是产业安全的直接表象,企业竞争力是其“内核”,适当的政府规制是其支撑条件。(2)导致产业发展偏离安全状态的因素不仅源于外部,而且还来自于内部。外部因素包括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控制及外国生产商在我国的低价倾销。内部因素有:企业层面的治理机制不完善;产业层面过度竞争与竞争不足共存;政府规制层面的缺位、错位、越位。(3)判断产业安全状况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建立科学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4)国外的经验表明,没有哪个国家一贯执行保护主义或自由主义,自由与保护都是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及产业安全的手段。(5)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产业安全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产业界和企业间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

黄小晶[8](2002)在《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证探析》文中提出本课题是在国家农业产业政策不断完善和产业经济学科科学发展的背景下,从农业产业政策的实践出发,从大农业产业结构、组织、技术、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配置以及区域布局、国内外关联等角度,以农业产业政策与农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提出了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取向,初步形成和发展了政策理论。全文共分9章,主要运用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比较等理论,实证、规范经济学研究等方法进行探讨,对农业产业政策实施绩效、农村需求结构、就业结构、农业生产要素和布局、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国际化等命题以及对策建议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评析。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以下创新观点:①初步搭建了农业产业政策和结构理论框架,设计了政策和结构体系图;②延伸了“农业”概念外延,提出了“大农业”的构想;③提出了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再造和创新的公司化发展方向,设置了农业产业化、公司化发展模式图和产业化公司模型图;设计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图和农业资金投入效益模型图;④提出了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行内外贸一体制的观点;⑤建立了农业保障体系参照图,建议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乡镇、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⑥剖析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区域布局、科技创新、农产品市场体系;⑦提出了加大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整体思路;⑧提出了农业支撑体系新观念及扩大政府支农范围、重构农业保险体系、扶持弱势群体的政策建议。

二、烟台轴承市场合格率仅六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台轴承市场合格率仅六成(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用品领域中国与欧美地区监管制度和标准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背景介绍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方法
    1.2 中国儿童用品法规机制和标准体系
        1.2.1 中国儿童用品的相关法规和监管机制
        1.2.2 中国儿童用品的标准体系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儿童用品出口的调研情况
    2.2 欧美监管制度对我国制度影响的研究情况
    2.3 儿童用品领域我国与欧美地区标准内容的对比研究情况
第三章 欧美地区儿童用品监管体系与标准化体系
    3.1 欧洲儿童用品的安全监管体制与标准化体系
        3.1.1 欧洲儿童用品的安全监管体制
        3.1.2 欧洲儿童用品标准化体系
    3.2 美国儿童用品的安全监管体制与标准化体系
        3.2.1 美国儿童用品的安全监管体制
        3.2.2 美国儿童用品的标准化体系
第四章 中国与欧美地区儿童用品标准对比分析
    4.1 中国与欧美地区玩具标准对比分析
        4.1.1 玩具安全指标对比简表
        4.1.2 玩具标准的主要差异分析
    4.2 中国与欧美地区童车标准对比分析
        4.2.1 儿童自行车
        4.2.2 儿童三轮车
        4.2.3 儿童推车
        4.2.4 婴儿学步车
第五章 改进与建议
    5.1 安全监管体制
        5.1.1 与欧盟的比较结果
        5.1.2 与美国的比较结果
        5.1.3 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
    5.2 标准化工作机制分析
        5.2.1 玩具标准化工作机制分析结论
        5.2.2 童车标准化工作机制分析结论
    5.3 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5.3.1 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5.3.2 标准的制、修订建议
    5.4 国际标准互认建议
        5.4.1 玩具产品
        5.4.2 童车产品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2)基于S7-200脉冲气动搅拌调合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润滑油调合系统发展现状
        1.1.1 全球润滑油市场需求
        1.1.2 润滑油的组成
        1.1.3 润滑油调合的机理
        1.1.4 调合工艺
    1.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1.2.2 应用价值及意义
    1.3 本论文的内容安排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及技术措施
2 脉冲气动搅拌调合系统工作原理
    2.1 调合系统粘性流体运动微分方程分析
    2.2 调合系统气泡动力学分析
        2.2.1 气泡的形成过程
        2.2.2 气泡动力学理论分析
        2.2.3 搭建实验平台
    2.3 本章小结
3 PLC系统介绍和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PLC控制器简述
        3.1.1 PLC的优点
        3.1.2 本论文PLC的选择
        3.1.3 S7-200PLC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2 脉冲气动搅拌调合系统硬件技术设计
        3.2.1 脉冲气动搅拌调合系统电气主回路设计
        3.2.2 脉冲气动搅拌调合系统控制回路设计
        3.2.3 集气盘的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脉冲气动搅拌调合系统软件设计
    4.1 本论文S7-200PLC所用指令简介
        4.1.1 置位、复位指令
        4.1.2 定时器指令
        4.1.3 计数器指令
    4.2 系统程序设计
        4.2.1 主程序设计
        4.2.2 触摸屏程序设计
        4.2.3 程序的上传下载
        4.2.4 控制系统联调
    4.3 本章小结
5 脉冲气动搅拌调合系统抗干扰分析及对策
    5.1 电磁屏蔽
    5.2 接地抗干扰
    5.3 电源抗干扰
    5.4 防雷抗干扰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机械制造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1.3.2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主要工作和创新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国机械制造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分析
    2.1 机械制造业概述
    2.2 中国机械制造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
        2.2.1 对股东权益方的缺失
        2.2.2 对设备需求方的缺失
        2.2.3 对供应商的缺失
        2.2.4 对环境的缺失
        2.2.5 对职工待遇的缺失
        2.2.6 对政府的缺失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机械制造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理论基础
    3.2 指标构建原则
    3.3 指标基本内容
    3.4 指标初步构建
    3.5 指标筛选
    3.6 指标最终构建
    3.7 指标量化
        3.7.1 构建层次模型
        3.7.2 构建判断矩阵
        3.7.3 计算权重向量和一致性检验
        3.7.4 确定指标权重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机械制造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数据处理
        4.2.1 数据的预处理
        4.2.2 数据的处理方法
        4.2.3 数据的处理结果
    4.3 数据分析
        4.3.1 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优劣势分析
        4.3.2 企业内部竞争环境分析
        4.3.3 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分析
    4.4 发展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局限性
    3、研究建议
    4、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4)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废弃物进口
        1.2.2 跨国污染行业
        1.2.3 环境资源跨国配置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2 跨国污染转移研究综述
    2.1 跨国污染转移动因研究综述
        2.1.1 环境成本变化与跨国污染转移
        2.1.2 经济发展与跨国污染转移
        2.1.3 政府管制与跨国污染转移
    2.2 跨国污染转移途径及区位选择研究综述
        2.2.1 跨国污染转移途径
        2.2.2 跨国污染转移区位选择
    2.3 跨国污染转移验证及治理研究综述
        2.3.1 跨国污染转移验证
        2.3.2 治理机制
    2.4 简要评述
3 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时空演变分析
    3.1 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一般分析
        3.1.1 跨国污染转移渗透特征分类
        3.1.2 跨国污染转移渗透特征表现
    3.2 跨国污染转移相关利益主体地位的时空演变分析
        3.2.1 发达国家政府与中国政府
        3.2.2 跨国污染企业与生产工人和当地居民
        3.2.3 案例求证:联邦制药彭州污染与相关利益方分析
    3.3 伴随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北南单向渗透"特征及时空演变分析
        3.3.1 发达国家环境成本内部化与污染转移的时空演变分析
        3.3.2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跨国污染转移的时空演变分析
        3.3.3 中国环境容量变化与跨国污染转移的时空演变分析
        3.3.4 "北南单向渗透"特征实证分析
        3.3.5 案例求证: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分析
    3.4 "北南单向渗透"与"东西单向渗透"特征并存的时空演变分析
        3.4.1 跨国污染转移对东部地区的渗透特征隐性化
        3.4.2 跨国污染转移对西部地区的渗透特征显性化
        3.4.3 "东西单向渗透"特征及时空演变的进一步论证
        3.4.4 案例求证:迈克斯外迁的渗透特征分析
4 基于贸易的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分析
    4.1 废弃物进口对中国渗透污染一般分析
        4.1.1 废弃物"非法"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
        4.1.2 废弃物"合法"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
    4.2 废弃物进口对中国渗透污染实证分析
        4.2.1 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伴随性"渗透污染实证分析
        4.2.2 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隐蔽滞后性"渗透污染实证分析
    4.3 可资源化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分析
        4.3.1 可资源化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一般分析
        4.3.2 可资源化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实证分析
        4.3.3 案例求证:电子垃圾进口的渗透污染分析
5 基于投资的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分析
    5.1 传统制造业的"伴随性污染"渗透特征分析
        5.1.1 污染密集型行业
        5.1.2 外资垄断行业
        5.1.3 案例求证:杜邦东营钛白粉项目环境风险分析
    5.2 高新技术行业的"隐蔽滞后性污染"渗透特征分析
        5.2.1 经验验证
        5.2.2 环境效应分析
        5.2.3 案例求证:尼赛拉电子器材有限公司引致渗透污染分析
    5.3 加工贸易及资源加工行业的"产业链污染"渗透特征分析
        5.3.1 加工贸易行业
        5.3.2 可再生资源加工行业分析:以太阳能电池行业为例
        5.3.3 不可再生资源加工行业分析:以水泥行业为例
    5.4 典型案例分析:以IT行业FDI引致土壤污染为例
        5.4.1 IT行业FDI进入与环境效应分析
        5.4.2 IT行业FDI引致土壤污染一般分析
        5.4.3 IT行业FDI引致土壤污染实证分析
        5.4.4 评论
6 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形成机理分析:基于信息障碍视角
    6.1 国际信息障碍:特殊利益集团与国际贸易制度缺陷
        6.1.1 国际经济理论的单赢机制设计
        6.1.2 国际协议和组织约束机制缺失
        6.1.3 特殊利益集团控制全球价值链
        6.1.4 案例求证:科特迪瓦毒垃圾事件分析
    6.2 国内信息障碍Ⅰ:经济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相悖
        6.2.1 经济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相悖的一般机理
        6.2.2 经济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相悖的特殊机理
        6.2.3 案例求证:紫金矿业渗透污染分析
    6.3 国内信息障碍Ⅱ:转型期地方政府行为扭曲
        6.3.1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两难选择
        6.3.2 约束弱化与激励扭曲
        6.3.3 非合作博弈
        6.3.4 案例求证:地方政府失灵与金湖工业园区环境污染
7 中国治理跨国污染转移研究:基于信息障碍化解视角
    7.1 化解信息障碍的政府制度安排
        7.1.1 国家间信息障碍化解
        7.1.2 区域间信息障碍化解
        7.1.3 区域内信息障碍化解
    7.2 化解信息障碍的的市场机制设计
        7.2.1 想环境税率制度
        7.2.2 排放权交易制度
        7.2.3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7.3 化解信息障碍的第三方制度构建
        7.3.1 环保中间体组织构建
        7.3.2 转移支付与连带制度构建
        7.3.3 保证金制度构建
8 结论与启示
    8.1.1 基本结论
    8.1.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5)烟台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研究
    1.2 国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
2 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发展
    2.1 国外产业集群的发展
        2.1.1 美国硅谷IT 产业集群
        2.1.2 印度班加罗尔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2.1.3 日本丰田汽车产业集群
    2.2 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
        2.2.1 浙江“块状经济”
        2.2.2 东莞外资带动型产业集群
        2.2.3 台湾新竹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2.2.4 广州汽车产业集群
3 烟台开发区集群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
    3.1 开发区三大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
    3.2 三大产业集群对开发区及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
    3.3 开发区产业集群的三个显着特征
    3.4 开发区三大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存在问题
    3.5 开发区三大产业集群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4 烟台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
    4.1 烟台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要素支撑
        4.1.1 要有快捷、畅通、经济的物流支撑
        4.1.2 要有充足的人才及人力资源支撑
        4.1.3 要有优质高效、优美舒适的服务环境
    4.2 烟台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
        4.2.1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4.2.2 规划布局和推进思路
        4.2.3 产业集群发展的推进措施
5 结论及不足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
附表
    附表1 烟台开发区国民经济主要经济指标
    附录2 烟台开发区各年度分行业工业总产值
    附录3 烟台开发区 2007 年主要工业产品生产量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7)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 ——基于全球化背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动因
    二、理论及现实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论文的主要创新
第一章 产业安全研究的经济思想钩沉
    一、重商主义的保护关税思想
    二、历史学派的保护幼稚产业思想
    三、19世纪美国的产业保护思想
    四、发展经济学独立发展本国产业的思想
    五、前人思想的若干启示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安全研究
    一、国内外关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
    二、产业安全的概念界定与新的产业安全观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因素
    四、产业安全状况的衡量与判断
第三章 主要发达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的实践及启示
    一、韩国对国内产业的保护
    二、日本对国内产业的保护
    三、美国对国内产业的保护
    四、主要发达国家维护产业安全政策的借鉴意义
第四章 开放竞争条件下中国的产业安全维护
    一、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日益提高
    二、开放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寻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保护的空间
    四、提升民族资本的产业控制力
    五、为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提供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期刊文献
    图书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论要(中文)
论要(英文)

(8)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文详细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产业发展趋势
    1.1 “农业”与“大农业”范畴的比较
    1.2 建立现代“大农业”体系
    1.3 农业产业地位、产业经济理论
    1.4 产业政策创造了发达国家经济奇迹
    1.5 自古以来广泛存在的中国农业政策
    1.6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政策绩效评析
    1.7 农业产业政策问题在我国的提出
    1.8 农业发展趋势
        1.8.1 世界各国农业份额下降的规律
        1.8.2 周期性结构失衡和产业的波动运行
        1.8.3 中国农业份额下降非常态变动成因
        1.8.4 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1.9 小结
第二章 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2.1 产业结构理论溯源
    2.2 农业产业结构、结构政策定义及构成
    2.3 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2.4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部门结构政策
        2.4.1 农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2.4.2 农业产业结构政策沿革
    2.5 农业产业结构宽化、优化、合理化及高度化问题
        2.5.1 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2.5.2 私营经济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2.5.3 “三资企业”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2.6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2.7 农业产业结构政策效应评析
    2.8 小结
第三章 农业产业组织政策
    3.1 产业组织政策理论溯源
        3.1.1 SCP框架主要内容及三者间关系
        3.1.2 对SCP框架的评析及框架理论的发展
        3.1.3 寡头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行为与经济绩效
        3.1.4 SCP框架理论研究的借鉴意义
    3.2 农业产业组织政策
    3.3 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
        3.3.1 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地区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3.2 中国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3.3 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相关政策回顾
        3.3.4 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政策性障碍
    3.4 小结: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体问题
第四章 农业产业区域政策
    4.1 区域产业经济理论及实践
        4.1.1 区域产业经济理论
        4.1.2 区域产业经济政策理论在中国的运用
        4.1.3 中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现状及变化趋势
        4.1.4 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异成因分析
        4.1.5 基地建设和主导产业带形成的几个阶段
    4.2 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研究
        4.2.1 古代农业产业生产及政策变迁的启示
        4.2.2 广东省的产业布局划分
        4.2.3 现代广东农业产业地区政策
    4.3 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4.3.1 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4.3.2 境外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4.4 国际上若干国家农业产业政策
        4.4.1 主要发达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结构
        4.4.2 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结构
    4.5 小结
        4.5.1 中国农业产业区域政策评析
        4.5.2 比较与启示
第五章 农业投入结构与农业产业政策
    5.1 农业产业资金投入政策
        5.1.1 资金投入政策理论溯源
        5.1.2 农业产业资金类型、特征及形式
        5.1.3 农业产业资金投入体系
        5.1.4 农业产业资金投入政策回溯
        5.1.5 外国政府农业资金投入情况
        5.1.6 农业产业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
    5.2 农业产业土地投入政策
        5.2.1 土地投入政策理论溯源
        5.2.2 农业产业土地投入政策回溯
        5.2.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评析
        5.2.4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评析
        5.2.5 土地流转政策评析
    5.3 农业产业人力投入政策
        5.3.1 人力资源政策理论溯源
        5.3.2 劳动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5.3.3 农业产业人力资源政策基本要求及特点
        5.3.4 农业产业人力资源投入现状
        5.3.5 中国城镇就业结构政策
        5.3.6 中国农村就业结构与农业产业政策
    5.4 农业产业技术投入政策
        5.4.1 农业产业技术政策理论溯源及政策回溯
        5.4.2 技术、农业产业技术与高新技术
        5.4.3 农业产业技术投入的重要性
        5.4.4 中华民族的创新力及国家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
    5.5 农业产业投入与产出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农业国际化与农业产业政策
    6.1 农业市场化与农业产业政策
        6.1.1 产业关联理论与政策
        6.1.2 市场的历史成因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
        6.1.3 以价格改革为主线的改革历程
        6.1.4 影响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因素
    6.2 农业国际化、区域产业国际化的内涵
    6.3 中国及国外主要农业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及政策支持
        6.3.1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框架及农业保护政策
        6.3.2 农业发达国家农业产业政策
    6.4 各国农业产业政策的借鉴意义
    6.5 农业国际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利弊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农业产业关联政策
    7.1 产业关联理论与政策
        7.1.1 区域产业关联的内涵
        7.1.2 产业关联政策理论
    7.2 在“经济相对过剩”背景下的需求结构
    7.3 增收减负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7.3.1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
        7.3.2 农民负担其实又是农民收入问题
        7.3.3 农民增收主要碍障是结构问题
    7.4 扶贫问题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7.4.1 扶贫政策理论溯源
        7.4.2 我国农村扶贫政策沿革
        7.4.3 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制约因素
    7.5 城镇化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7.5.1 城镇化推进政策沿革
        7.5.2 国家政策推动城镇化进程动因分析
        7.5.3 城镇化推进的政策性障碍
    7.6 可持续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7.6.1 可持续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回溯
        7.6.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障碍
    7.7 小结
第八章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取向
    8.1 农业产业政策执行绩效及对农业产业结构框架的构想
    8.2 新形势下中国农业产业政策调整依据
    8.3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的目标和取向
    8.4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方法和途径
        8.4.1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方法
        8.4.2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思路
    8.5 农村产业结构政策调整选择
        8.5.1 合理调整农业产业部门结构
        8.5.2 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
        8.5.3 合理调整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8.6 加快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政策选择
        8.6.1 做好“现代物流”“枢纽”文章
        8.6.2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8.6.3 建立生产、加工、流通中介服务组织
        8.6.4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8.6.5 推进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
    8.7 建立农业支撑体系政策选择
        8.7.1 转变政府职能
        8.7.2 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
        8.7.3 以引进人才为重大工程
        8.7.4 建设农业保险体系
        8.7.5 加快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8.7.6 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力度
        8.7.7 增收减负和扶贫
        8.7.8 增强动员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能力
    8.8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8.8.1 改革农村户籍制度
        8.8.2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选择
        8.8.3 小城镇发展的政策选择
        8.8.4 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8.8.5 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8.9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选择
    8.10 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取向
第九章 总结与思考(附理论创新及论文要点分布表)
附表1 国家产业结构政策
附表2 国家产业组织政策
附表3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
附表4 国家产业区域政策
附表5 国家产业关联政策
附表6 广东各类型产业政策

四、烟台轴承市场合格率仅六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用品领域中国与欧美地区监管制度和标准对比分析研究[D]. 李鑫.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基于S7-200脉冲气动搅拌调合系统设计[D]. 王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17(10)
  • [3]中国机械制造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D]. 王一西. 山西财经大学, 2015(10)
  • [4]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D]. 牛海霞. 浙江大学, 2010(07)
  • [5]烟台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研究[D]. 冯丽. 中国海洋大学, 2008(11)
  • [6]玉柴之春[J]. 方圆. 中国作家, 2008(15)
  • [7]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 ——基于全球化背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 景玉琴. 吉林大学, 2005(07)
  • [8]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证探析[D]. 黄小晶. 暨南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烟台轴承市场合格率仅为60%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