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临床分析

出血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临床分析

一、出血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袁晓波,傅亚明,郑水红[1](202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出血转化类型与血清尿酸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出血转化类型与血清尿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3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入院时血清尿酸水平, 统计出血性脑梗死(HI)和脑实质血肿(PH)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I、PH的危险因素。结果 365例患者中, 未发生出血转化328例(对照组);发生出血转化37例(10.1%), HI 20例(HI组), PH 17例(PH组)。PH组尿酸明显低于对照组和HI组[(243.59 ± 61.49) μmol/L比(307.84 ± 80.12)和(305.45 ± 94.99) μ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HI组尿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血清尿酸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三组, 尿酸≤264.9 μmol/L 121例(Ⅰ组), 265.0~338.8 μmol/L 122例(Ⅱ组)和≥338.9 μmol/L 122例(Ⅲ组)。Ⅲ组PH率明显低于Ⅰ组[0.8%(1/122)比8.3%(10/12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未发生出血转化患者为参照,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糖尿病、心房颤动、大面积梗死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年龄、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治疗、血小板计数、尿酸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PH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 较高的血清尿酸与较低的PH独立相关, 与HI无相关性, 血清尿酸水平对预测PH具有一定的价值。

吴波,刘鸣[2](2021)在《重视急性脑小血管病的诊治与研究》文中指出基于复习国内外研究进展并结合长期临床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思考, 作者对急性脑小血管病诊治与研究提出以下新认识:(1)脑小血管病可分为急性和非急性。急性脑小血管病指在脑小血管支配区域发生的急性脑卒中, 分为缺血性(腔隙性脑梗死)和出血性(高血压相关脑出血和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脑出血)。(2)急性缺血性脑小血管病过去主要以梗死大小(腔隙性脑梗死)进行定义, 目前认为是多种病因的综合征, 但小动脉硬化仍是其主要病理改变。病理机制认识经历了由最初尸检所见, 到通过危险因素推理, 再到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小动脉形态直接观察的历程, 影像技术进步为脑小血管病病理机制研究带来新机遇。(3)急性脑小血管病患者可伴或不伴非急性脑小血管病症状或影像标志物。(4)根据急性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进行个体化治疗是未来研究和治疗的方向。降低其发病、复发和主要严重结局(死亡、残疾和痴呆等)是预防和治疗的主要目标。

刘帆,张卓,金铭,高佳,王晓鹏[3](2021)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发病机制、相关影像因素和血清标志物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HT的认识。一、HT的概念和分型HT是缺血性卒中发生后继发的脑出血。目前HT的定义主要依靠CT或者MRI,将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MRI没有发现出血,再次进行头颅CT/MRI检查时发现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定义为HT。患者存在临床症状加重为症状性颅内出血,不存在加重的为无症状性颅内出血。自发性和继发性HT主要根据是否采用了易引发出血的治疗措施进行区分。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4](2021)在《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文中认为一、概述(一)定义与分类1. 定义:脑血管病及其不同亚型的概念及分类比较复杂,因此在阐述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的定义时,先对相关概念作一简介[1, 2, 3]。(1)脑血管病:是由各种脑血循环障碍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广义上讲,病损累及脑、脊髓、视网膜及周围神经;狭义上讲,病损主要累及脑。根据病理可以分为缺血性、出血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5](2021)在《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21)》文中指出一、概述(一)定义[1, 2, 3]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指脑血循环障碍病因导致脑血管堵塞或严重狭窄,使脑血流灌注不足,进而缺血、缺氧导致脑血管供血区脑组织死亡,临床上表现为突发局灶或弥散性的神经功能缺损,头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上形成新的局灶性脑梗死病灶,24 h之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包括症状、

李超[6](2021)在《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及脑血流自动调节变化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的临床预后分析背景与目的: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是国际公认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所致的缺血性卒中的最佳治疗方案。多个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的血管再通率(mTICI2b/3)为59~90%,良好预后率(90dm RS≤2分)为32.6~71%。上述数据表明血管再通并不等于良好预后,部分血管再通为无效再通。本部分研究以回顾分析为主,旨在阐述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9月至2020年8月间,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共纳入血管内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295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时间、再通分级、并发症及预后等相关临床数据,应用SPSS 22.0(SPSS,Chicago,IL)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90dm RS≤2分和90dm RS>2分作为二分类结局,单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p<0.05)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3)248例,123例达到mTICI 2b级,125例达到mTICI 3级,未成功再通(mTICI 0、1、2a)47例,再通率84.1%。患者90天预后良好(m RS≤2分)比例为44.7%,s ICH发生率10.5%,死亡率13.6%(40/29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史,基线血糖,串联病变,基线NIHSS评分,全麻与不良预后相关。纳入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多因素分析结果为:糖尿病,串联病变,基线NIHSS评分高,全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患者的90天预后更好,吸烟是影响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年龄,糖尿病史,基线血糖,串联病变,基线NIHSS评分,全麻与不良预后相关,其中糖尿病史,串联病变,基线NIHSS评分高,全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患者的90天预后更好,是影响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第二部分: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变化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背景与目的:脑血流调节是人体维持脑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内在机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调节功能会发生明显变化,研究已经证实,这些变化与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而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阐述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后脑血流自动调节的变化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收集2016年09月至2020年8月间,接受血管内治疗且成功再通(m TICI2b/3)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同时纳入年龄、性别与其匹配的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并将术后1-2天、3-5天、7-9天作为时间点,进行3次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监测。监测方式:逐次心跳无创血压测量仪监测血压波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双侧大脑中动脉流速。导出数据,采用传递函数模型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计算,在0.06-0.12Hz频域范围内,得到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PD)、增益(Gain)、相干函数(Coherence)三个参数,应用SPSS23.0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血管内治疗患者70例,其中男性62例(88.57%),女性8例(11.43%);平均年龄57.89±11.82。纳入年龄、性别与其匹配的健康成年人对照组70例,包括男性62例(88.57%),女性8例(11.43%);平均年龄58.89±11.78岁。结果显示:术后1-2天、3-5天、7-9天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均明显受损,与健侧相比,患侧受损更重,且无恢复趋势。术后1-2天健、患侧相位差及术后3-5天患侧相位差高的患者预后更好,术后1-2天患侧相位差≥30.77度、术后3-5天患侧相位差≥23.61度是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脑血流自动调节变化与血管内治疗患者的预后相关,患者术后1-2天、3-5天、7-9天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均明显受损,与健侧相比,患侧受损更重,且无恢复趋势。术后1-2天健、患侧相位差及术后3-5天患侧相位差是良好预后的预测因素。术后1-2天患侧相位差≥30.77度、术后3-5天患侧相位差≥23.61度是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第三部分: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探索背景与目的:由于第二部分研究发现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发生明显变化,术后1-2天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与预后相关。因此本部分研究旨在阐述血管内治疗术后1-2天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的机制及临床影响因素。方法:本部分研究以第二部分研究纳入的患者及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除基本临床数据外,另收集术后24小时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甘油三酯(mmol/L)、总胆固醇(mmol/L)、维生素B12(pmol/L)、叶酸(ng/ml)等实验室检查指标,监测术后48小时内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计算HRV频域指标:校正的LF(n LF)、校正的HF(n HF)、LF/HF,n LF=LF/(总功率-VLF)×100,n HF=HF/(总功率-VLF)×100。统计数据采用SPSS 23.0进行分析。结果:血管内治疗患者的n LF(52.18 vs.39.38,P=0.008)及LF/HF(1.24vs0.63,p=0.013)明显高于对照组,n HF明显低于对照组(47.82 vs.60.62,p=0.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n HF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 HF与患侧相位差呈正相关(标准化β=0.636,p=0.035);既往吸烟史与患侧相位差呈负相关(标准化β=-0.728,p=0.04)。将LF/HF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F/HF与患侧相位差呈负相关(标准化β=0.667,p=0.033);既往吸烟史与患侧相位差呈负相关(标准化β=-0.916,p=0.027)。结论: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副交感神经活性减弱,且交感-副交感平衡被打破;自主神经系统活性变化是血管内治疗患者脑血流调节受损的可能机制。

路秋云,任海燕,陈旭[7](2021)在《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的危险因素及其与CMB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146例,依据磁敏感加权成像结果分为CMB阳性组59例和CMB阴性组87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明确CMB的危险因素。结果 146例患者中,CMB阳性组59例,检出率为40.4%。CMB在大脑深部最多见,共25例(42.4%)。CMB阳性组年龄、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CMB阴性组,TC水平明显低于CMB阴性组(P<0.05,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是CMB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TC是CMB的独立保护因素(OR=0.361,95%CI:0.208~0.626,P=0.000)。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同型半胱氨酸与CMB分级呈正相关(r=0.401,P=0.002);TC与CMB分级呈负相关(r=-0.347,P=0.007)。结论年龄、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低TC是CMB的独立危险因素,过高同型半胱氨酸和过低TC会增加CMB的严重程度。

杨洁,区腾飞,傅君毅,刘天妮,杨华才[8](2021)在《脑梗死与脑出血后短期认知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及脑出血的患者859例(789例脑梗死患者及70例脑出血患者),完成出院后3个月的认知功能评价。结果:859例患者,共有467例(54.4%)患者MMSE≤26,即明显认知损伤。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年限、入院时NIHSS、多发腔隙性脑梗死、颞叶内侧重度萎缩是脑梗死患者短期认知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脑出血患者中,受教育年限、血肿体积、颞叶内侧重度萎缩是短期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入院时病情较重、高龄、高血压病史,影像学提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颞叶内侧萎缩及血肿体积较大的患者除积极治疗脑梗死及脑出血的原发病外,还应关注其认知功能损伤,尽早干预。

马斌,凌杰兵,苟鑫,黄晓丽,罗向阳,封凯旋[9](2021)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acute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AMCI)患者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并寻找可能的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收治的156例AMCI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根据患者入院2周内是否并发HT将其分为HT组(n=49)和NHT组(n=107)收集研究对象临床病历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CI患者并发HT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影响因素对HT的预测价值。结果 HT组年龄大于NHT组,收缩压、空腹血糖(FBG)、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水平高于NHT组,低密度脂蛋白(LDL-C)、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count,LY)水平低于NHT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FBG、WBC、NEUT、NLR升高是AMCI患者并发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08、1.319、1.269、1.635,P均<0.05),LDL-C、LY升高是AMCI患者并发HT的保护因素(OR=0.854、0.925,P均<0.05)。NLR能有效预测AMCI患者HT发生,AUC为0.816(95%CI:0.755~0.861),截断值为7.30,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77.14%、86.59%,准确性为82.23%。结论高血糖以及WBC、NEUT、NLR升高是AMCI患者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LDL-C和LY升高是保护因素,其中NLR能有效预测AMCI患者HT发生风险。

聂大奥,林桥文,谭文惠,李扬锋,黄建鑫[10](2021)在《残余胆固醇水平对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残余胆固醇(remnant cholesterol,RC)水平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乳源县人民医院2020年1-12月首诊于我院的ACI患者120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利用相关性分析及绘制ROC曲线的方式分析残余胆固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non-HDL-C)水平对ACI发病的预测价值。结果 ACI组LDL-C、HDL-C、RC及non-HDL-C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T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C、LDL-C、HDL-C、RC及non-HDL-C均为ACI发生的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相较于其他指标,RC的水平对于ACI的发生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结论 RC对于ACI的发病有一定预测诊断价值。

二、出血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出血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6)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及脑血流自动调节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血管内治疗进展
        2.1.1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概况
        2.1.2 静脉溶栓与血管内治疗
        2.1.3 影响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因素
    2.2 脑血流调节与脑血管病
        2.2.1 脑血流调节的基本概况
        2.2.2 脑血流调节的主要测量方式
        2.2.3 脑血流调节对缺血性脑组织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章 研究内容
    3.1 第一部分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的临床预后分析
        3.1.1 材料及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1.4 结论
        参考文献
    3.2 第二部分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变化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
        3.2.1 对象与研究
        3.2.2 结果
        3.2.3 讨论
        3.2.4 结论
        参考文献
    3.3 第三部分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探索
        3.3.1 前言
        3.3.2 对象与方法
        3.3.3 结果
        3.3.4 讨论
        3.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结论与创新
    4.1 结论
    4.2 特色与创新
第5章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影像学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CMB检出率及分布
    2.2 CMB阳性组与CMB阴性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3 CMB危险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4 同型半胱氨酸和TC与CMB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3 讨 论

(8)脑梗死与脑出血后短期认知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信息采集
        1.2.2 影像学指标采集
        1.2.3 量表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脑卒中发生认知功能损伤的比较
    2.2 脑梗死及脑出血后3个月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2.3 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9)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人口学资料
    1.3 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HT组和NHT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比较
    2.2 AMCI患者HT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不同影响因素对AMCI患者HT发生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10)残余胆固醇水平对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ACI危险因素分析
    2.3 ROC曲线分析
3 讨论

四、出血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出血转化类型与血清尿酸相关性的研究[J]. 袁晓波,傅亚明,郑水红.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11)
  • [2]重视急性脑小血管病的诊治与研究[J]. 吴波,刘鸣.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1(10)
  • [3]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研究[J]. 刘帆,张卓,金铭,高佳,王晓鹏.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09)
  • [4]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J].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09)
  • [5]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21)[J].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09)
  • [6]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及脑血流自动调节变化研究[D]. 李超. 吉林大学, 2021(01)
  • [7]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 路秋云,任海燕,陈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8)
  • [8]脑梗死与脑出血后短期认知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对比分析[J]. 杨洁,区腾飞,傅君毅,刘天妮,杨华才.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04)
  • [9]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马斌,凌杰兵,苟鑫,黄晓丽,罗向阳,封凯旋.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1(07)
  • [10]残余胆固醇水平对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预测价值[J]. 聂大奥,林桥文,谭文惠,李扬锋,黄建鑫. 实用医学杂志, 2021(13)

标签:;  ;  ;  ;  ;  

出血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