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发展概况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发展概况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发展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崔玉梅[1](2021)在《丹参提取物在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和畜牧养殖过程中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其感染后一般表现出发病快和病程短等急性感染症状。近年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临床上已经出现了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例。其已对临床上常见的抗生素包括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脂类和喹诺酮类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程度更深和范围更广。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在畜禽体内及其相关环境中较高,如在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和泌尿系统相关致病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针对畜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研究意义重大。在防控细菌感染过程中,掌握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同样至关重要。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期或其进入生长后期主要表达如成孔毒素、超抗原外毒素和细胞毒性酶等破坏宿主细胞获取营养物质或干扰宿主免疫细胞功能的分泌型毒力因子。针对细菌主要毒力因子Hla进行有效抑制可有效缓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机体组织细胞造成损伤。这一抗毒力策略已得到科研人员广泛认可和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筛选发现丹参提取物可有效提高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等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同时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Hla的生物学活性。因此,本研究首先针对丹参进行提取工艺研究,通过超声提取法、单因素考察及正交试验法优选了最佳提取工艺,即用20倍量80%乙醇提取3次,每次1.5 h。通过对丹参中隐丹参酮提取工艺的摸索和优化,初步得到了丹参提取物,其主要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分别为0.33%、0.05%、0.44%和9.02%。本研究通过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生长曲线试验和时间-杀菌曲线试验等确定了丹参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与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等多种不同抗生素的体外协同抗菌作用。丹参提取物与硫酸庆大霉素、头孢噻吩钠和硫酸多黏菌素B等联合对典型MRSA菌株USA300的协同指数FIC均小于0.5,表明丹参提取物与抗生素的协同抗菌作用具有广谱性。进一步研究确定隐丹参酮或丹酚酸B与硫酸庆大霉素联合具有显着的协同抗菌作用(FIC<0.5),丹参酮Ⅰ或丹参酮ⅡA与硫酸庆大霉素仅有相加作用或无效。丹参提取物在亚抑菌浓度条件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生长无显着影响,与单独药物处理相比,1/4×MIC的硫酸庆大霉素和丹参提取物联合后10 h之内可将处理孔中的受试菌全部杀死。通过溶血试验、荧光定量PCR试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和细胞毒性检测等试验确定了丹参提取物可有效抑制Hla的溶血活性和保护细胞损伤作用。结果表明,丹参提取物浓度为8μg/m L及以上时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物上清中Hla和原核表达的重组Hla的溶血活性作用。其主要成分隐丹参酮浓度在2μg/m L时可显着抑制Hla的溶血活性。活死细胞染色试验和LDH试验结果显示当丹参提取物浓度达到128μg/m 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介导的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在对丹参提取物有效成分全面分析和对主要辅料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参考上市的类似产品的处方组成制备了丹参提取物注射液,最终确定以丹参提取物为主成分,亚硫酸钠为抗氧化剂,苯甲醇为抑菌剂,聚山梨酯-80为增溶剂,成功制成了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并对丹参提取物注射液进行了初步的药效学和毒理学考察。结果显示,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丹参提取物注射液与硫酸庆大霉素联合后治疗效果更佳,可显着缓解感染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降低肺组织中的菌落定殖以及改善肺组织的炎症程度。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丹参提取物注射给予小鼠腹腔注射5400 mg/kg仍未出现任何动物死亡,处死小鼠并解剖未发现明显的眼观病理变化,说明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进一步通过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蛋雏鸡人工感染模型,对丹参提取物注射液与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联合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丹参提取物注射液中剂量(0.4 m L/kg)和高剂量(0.8 m L/kg)可显着提高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蛋雏鸡的治疗效果。为后续开展扩大临床试验和靶动物安全性试验奠定前期试验基础。综上所述,丹参提取物在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显着提高主要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同时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初步获得的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且毒性低。

沈淑琳[2](2021)在《西索米星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工艺的优化》文中提出抗生素作为世界第一大类抗感染药物,在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西索米星(Sisomicin)是一种氨基糖苷类广谱抗生素,为小单孢菌属的次级代谢产物,其结构和抗菌谱与庆大霉素相似,但抗菌作用更强。以西索米星为前体合成的奈替米星和plazomicin对一些耐药菌活性更高,同时具有更低的耳毒性和肾毒性。然而,与其他抗生素相比,西索米星的发酵水平仍然偏低(1000U·mL-1左右),制约着西索米星及其衍生物的应用。而目前发酵生产西索米星的主要菌株小单孢菌的分子操作体系尚不完善,提高西索米星的发酵水平仍十分困难。本论文以一株西索米星发酵单位为1029 U·mL-1的伊尼奥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inyoensis OG-1)为出发菌株,采用原生质体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获得高产西索米星的突变株,对高产突变株进行发酵工艺优化,进一步提高西索米星的生物效价。最后对出发菌及高产突变株的代谢途径关键酶进行转录水平分析,初步解析突变菌株高产西索米星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产西索米星的伊尼奥小单孢菌进行原生质体诱变。首先为了提高原生质体诱变菌株的再生和选育效果,对制备原生质体过程中溶菌酶的浓度、酶解温度和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溶菌酶的最优浓度为1.5g·L-1,37℃酶解60 min时原生质体的形成率与再生率的乘积值最高,原生质体再生效果最好。通过ARTP诱变的方法对伊尼奥小单孢菌原生质体进行诱变,筛选获得一株高产西索米星且遗传较为稳定的突变菌株I4-10,西索米星的生物效价达到1389U·mL-1,较出发菌株提高了35.4%。(2)对高产菌株I4-10进行发酵工艺优化。以诱变获得的高产菌株I4-10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碳源和氮源的优化。结果表明,可溶性淀粉和牛肉粉可以替代白糊精和玉米浆干粉,成为突变菌株I4-10的最适碳源和氮源,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发酵西索米星,其生物效价达到1597U·mL-1,较优化前提高了15%。进一步利用响应面实验设计方法对培养基全组分进行优化。Plackett-Burman实验结果表明,黄豆饼粉(热)和DL-蛋氨酸浓度对西索米星生物效价具有显着影响。利用中心复合法设计结合实验验证,发现当黄豆饼粉(热)为32.78g·L-1、DL-蛋氨酸为1.75g·L-1时,西索米星的生物效价最高为1849U·mL-1,较出发菌株提高了80%以上,达到工业化生产西索米星的要求。(3)对突变菌株I4-10高产西索米星的机制进行初步解析。对出发菌及高产突变株中西索米星代谢途径及菌株生长相关的关键酶进行转录水平比较分析,初步推断磷酸戊糖途径的减弱使更多的葡萄糖-6-磷酸用于次级代谢产物西索米星的合成,西索米星合成途径与TCA循环途径的增强可能促使突变菌株高产西索米星,并推测影响菌株合成西索米星的关键酶。

周永林[3](2021)在《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抗菌药物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形成已成恶性循环,同时诱导和加速多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出现和流行,导致抗生素治疗日趋无效。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兽医临床上重要的病原菌,可导致乳房炎和肺炎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分泌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抗性,舒巴坦等竞争性酶抑制剂对B类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差,而MRSA如USA300携带多种金属β-内酰胺酶,这使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防控难度加大。此外,在NDM-1耐药酶未报道之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一直被用于治疗临床上严重耐药肠杆菌的感染。然而,随着NDMs和KPCs等碳青霉烯酶的出现和广泛传播,导致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感染后治疗无效。而且临床上已经出现同时携带ndm和mcr基因的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研发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协同抗菌药物以控制携带β-内酰胺酶耐药菌尤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细菌性溶血素是细菌在致病过程中所分泌的一类重要毒力蛋白,常见的细菌性溶血素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李斯特菌溶血素LLO、肺炎链球菌溶血素PLY和猪链球菌溶血素SLY等。细菌性溶血素可裂解组织细胞和协助细菌逃避机体免疫攻击和获取营养,在细菌感染建立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敲除菌株在细菌性肺炎、乳房炎和肾炎等模型中毒力显着减弱,甚至缺失。因此,以细菌性溶血素为药物靶点进行抑制剂筛选是抑制细菌致病性的一种有效策略。综上,筛选获得一种可同时抑制耐药酶和毒力因子的天然化合物,这将可能极大的提高耐药致病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开发药物的成本。本研究最初的目标是通过酶活性抑制试验从天然化合物中筛选出一种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活性的抑制剂。经筛选发现,齐墩果酸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的水解活性,同时对主要碳青霉烯酶如NDM-1、KPC-2和VIM-1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对头孢菌素酶Amp C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不显着。此外,加入不同金属离子进行酶活性抑制试验发现,齐墩果酸仅在锌离子存在的缓冲液中对NDM-1的抑制作用受到影响,在其它金属离子存在的缓冲液中无显着影响,提示齐墩果酸并非特异性金属离子螯合剂。本研究进一步通过棋盘法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生长曲线试验、时间-杀菌曲线试验和细菌染色试验等验证了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可显着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碳青霉烯酶阳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FIC≤0.33±0.07),而舒巴坦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显着的协同效果,而与美罗培南联合对NDM-1阳性大肠杆菌无显着的协同效果。齐墩果酸在远大于32μg/m L浓度条件下对受试菌株的生长无显着影响。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单独使用不会诱导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和NDM-1阳性大肠杆菌ZJ487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压力下可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为确定齐墩果酸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效果,本研究建立了小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肺炎模型,通过小鼠存活率、肺组织菌落定殖、肺组织β-内酰胺酶活性检测、靶器官病理变化和炎症反应等指标评价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效果。与单独青霉素G钠治疗相比,齐墩果酸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存活率提高50.0%,而舒巴坦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后的存活率提高37.5%,略差于齐墩果酸联合组。此外,单独齐墩果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这提示齐墩果酸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过程还具有其它药理学作用,我们推测其可能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相关毒力因子。为验证上述推测,本研究通过溶血试验和细胞保护试验等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在4μg/m L浓度条件下可显着抑制多种不同的细菌性溶血素的溶红细胞活性,齐墩果酸可显着降低MH-S细胞和A549细胞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介导的损伤。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齐墩果酸单独使用可降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从而发挥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酶活性抑制试验、溶血试验、荧光定量PCR试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分子动力学模拟、氨基酸定点突变和荧光淬灭等试验确定了齐墩果酸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蛋白的分泌和表达,而是与NDM-1蛋白和Hla蛋白通过范德华力直接结合发挥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对突变子蛋白进行酶活性抑制试验、溶血试验和突变子菌株最小抑菌浓度检测试验确证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综上所述,作为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双靶标抑制剂,齐墩果酸可显着降低由细菌性溶血素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和显着恢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外抗菌活性。为基于抑制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的双靶标抗耐药致病菌感染新药研发奠定了良好的前期试验基础和提供了先导化合物。

杨尚乐[4](2021)在《松花江哈尔滨段抗生素及抗性基因分布规律研究与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抗生素在生活和生产中过度地使用,使抗生素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中,并促进了环境中抗性基因的产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并威胁人类健康。本研究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法和高通量荧光PCR技术检测分析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及支流阿什河中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3类10种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酶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林肯酰胺类-链阳性菌素B类、四环素类、多重耐药类和万古霉素类8类抗生素抗性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原件的分布规律,并分析了抗生素与水质指标、抗性基因与水质指标和抗性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原件的相关关系。研究了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污染状况,为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抗生素和抗性基因污染治理和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0种抗生素中在松花江哈尔滨城区入境断面仅检测到6种抗生素并且检测浓度相对较低,但在出境断面检测出9种抗生素仅磺胺甲嘧啶未检出,其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增加最为显着,其次为磺胺类和氟喹诺酮类,哈尔滨城区内三条支流汇入是导致松花江水体抗生素浓度增加的直接原因。除磺胺吡啶和磺胺甲嘧啶外其余8种抗生素在阿什河各水样中的检出率均达100%,在阿什河上游断面仅磺胺吡啶未检出,但在阿什河入松花江处10种抗生素均检出,除诺氟沙星外其余9种均为各断面最高。阿什河沿岸4个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废水是影响阿什河中抗生素浓度的重要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段水系中磺胺类抗生素与氨氮和总有机碳、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与氨氮和总磷、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氨氮、总磷和总有机碳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阿什河水系中三类抗生素与氨氮和总磷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段及阿什河水体水质指标与其抗生素浓度密切相关。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及阿什河水系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8类抗性基因在S9点位仅检测到53种,可移动遗传原件检测到13种,并且二者绝对丰度较低,但在S15点位检测到了 75种抗性基因和19种可移动遗传原件并且丰度较高,新增抗性基因主要为β-内酰胺酶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性基因,哈尔滨市内3条支流中检测到的抗性基因多样性和丰度明显高于干流,3条支流汇入也是导致松花江哈尔滨段抗性基因丰度和多样性增长的主要原因。阿什河支流源头断面仅检测到13种抗性基因和13种可移动遗传原件,其中主要为氨基糖苷类抗性基因,但在阿什河入松花江的河口地区检测到114种抗性基因和29种可移动遗传原件,除四环素和磺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以为其余6类抗性基因丰度和多样性均为个断面最高。阿什河沿岸4座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废水是重要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江段以及阿什河水样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与氨氮、总有机碳和可移动遗传原件均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江段及阿什河水体水质指标与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密切相关,同时流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存在水平转移的风险。

蒋梦雪[5](2021)在《鸭屠宰场中细菌的耐药性及qnrB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生素作为生长促进剂、细菌性疾病治疗药物被广泛用于畜禽业中,由于抗生素的乱用及滥用,细菌耐药基因产生,并可通过食物链传递至人体。本课题旨在研究家禽屠宰场中肉鸭和蛋鸭的抗生素耐药情况,并探讨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B的水平传播机制。(1)分别采集屠宰场待宰区中蛋鸭和肉鸭的粪便混合样及污水混合样,通过宏基因组测序从整体角度对肉鸭源样品和蛋鸭源样品的微生物结构及微生物耐药性进行分析。在微生物结构分布上,细菌、真菌、古细菌、病毒皆有所检出,其中,细菌为主要组成成分(90%以上)。在细菌属的分类学水平上,肉鸭源细菌的主要菌属为嗜冷杆菌属、不动杆菌属、食酸菌属、棒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蛋鸭源细菌的主要菌属为棒杆菌属、嗜冷杆菌属以及不动杆菌属。在微生物耐药性上,本次分析共匹配到320种耐药基因对应78种抗生素,肉鸭源微生物和蛋鸭源微生物共同含有287种耐药基因对应71种抗生素耐药,两者的前4种抗生素耐药类型都为大环内酯、万古霉素、林可酰胺、杆菌肽,耐药基因检出都以大环内酯类外排泵基因mac B和杆菌肽外排泵基因bcr A为主,其余耐药基因丰度皆不超过0.1%。此外,肉鸭源微生物含有21种特有基因耐药基因对应8类抗生素耐药,而蛋鸭源微生物则含有12种特有耐药基因对应4类抗生素耐药。宏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肉鸭源样品中微生物丰度高于5%的细菌种类多于蛋鸭源样品,肉鸭源微生物的抗生素耐药基因种类比蛋鸭源微生物丰富,但蛋鸭源微生物的总耐药基因相对丰度更高。(2)利用K-B药敏实验和PCR技术探究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表型构成及耐药基因型分布情况,以此评估两待宰区的细菌耐药性差异。通过16s r RNA技术分别从肉鸭待宰区、蛋鸭待宰区中鉴定出70株、192株肠杆菌,其中大肠埃希氏菌为优势菌(70%以上),其余菌属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奇异变形杆菌、阴沟肠杆菌以及志贺氏菌,肉鸭源细菌和蛋鸭源细菌的肠杆菌菌群分布相似。K-B实验表明,在9大类24种抗生素中,本次分离的多重耐药菌都对苯唑西林、阿莫西林耐药率最高(98%以上),都对美罗培南、米诺环素、多粘菌素的耐药率最低(6%以下),此外,蛋鸭源重度耐药菌(细菌对实验所用抗生素中的16种以上耐药)比例为6.2%,高于肉鸭源重度耐药菌(1.5%)。PCR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表明,9大类耐药基因中检出率最高的分别为sul1(磺胺类)、fos X(磷霉素类)、aac(6’)-Ib-cr(氨基糖苷类)、mcr-1(多粘菌素类)、cat A3(氯霉素类)、tet A(四环素类)、erm A(大环内酯类)、bla TEM(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类)和qnr S(喹诺酮类)。蛋鸭源细菌的耐药基因检出率与肉鸭源细菌存在差异,实验发现蛋鸭源细菌对aac(6’)-Ib-cr、mcr-1、flo R的检出率显着较高,肉鸭源细菌则对bla CTX-M的检出率显着较高(P<0.05),其它耐药基因的检出率无显着差异。K-B实验和PCR实验均表明,蛋鸭源细菌的耐药形势更严峻。(3)以分离自蛋鸭待宰区的qnrB阳性菌为研究对象,通过质粒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通过接合转移实验验证了qnrB基因位于质粒上并可进行水平转移。从接合子中提取的质粒p2008-qnrB属于Inc FIIk型质粒,其骨架区被多个外源插入区打断,外源插入区内含有耐药基因为aac(3)-IId、bla TEM-1b、flo R、tet(A)、arr3、dfr A27、aac(6’)-Ib-cr、aad A16、sul1、qnrB2、mph(A)、aph(3’)-Ia等,都集中于MDR区。在质粒p2008-qnrB中,qnrB2由ISCR1-qnrB2-sul1-IS6100转座单元带入,IS6100的存在可促进qnrB2在细菌染色体、质粒之间的进行转移从而传播抗性。此外,ISCR1-qnrB2-sul1-IS6100转座单元的上游为整合子In1021,可与qnrB2共存并共同转移,促进qnrB2的传播,其携带的aac(6’)-Ib-cr耐药基因可与qnrB2共同表达,提高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水平。本课题发现在该鸭屠宰场待宰区中,蛋鸭源细菌的耐药情况更加严重,对蛋鸭源细菌的耐药质粒p2008-qnrB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可知,qnrB耐药基因以质粒为载体,通过整合子In1021以及ISCR1、IS6100等可移动元件,促进了qnrB及细菌耐药性的传播。本课题为养鸭业的合理用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对延缓细菌耐药性传播及保障食品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冯涛[6](2021)在《狐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狐在我国养殖业具有较为重要的经济价值。由于抗生素的普遍使用,导致细菌出现了越来越高的耐药性,细菌耐药谱也随之拓宽。整合子作为一种可以遗传的基因,通过获取周围的耐药基因盒,影响细菌的耐药性,并可以使耐药性在相同或者不同细菌中广泛传播。本试验为狐养殖业的各类抗菌药物使用提供参考,探究大肠杆菌在东北地区狐养殖场的普遍流行状态,从而为狐养殖和饲育及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和科学的指导方向。本次研究从东北地区10个不同养殖场中的健康狐中采集粪便样本共490份,分离并鉴定出大肠杆菌。结果表明:有376株大肠杆菌被鉴定,分离率为76.73%。依据CLSI推荐的药敏纸片法测定狐源大肠杆菌关于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试验结果表明:氨苄西林和四环素的耐药性都比较高,均超过80%。狐源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菌率达87.88%。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分别为 86.97%和 83.94%。对狐源大肠杆菌的整合子—基因盒结构进行有关流行病学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调查,采用质粒接合转移实验来探究耐药性的转移情况。结果表明:整合酶intⅠ1和intⅠ2的检出率分别为62.77%、13.56%,intⅠ3没有检出。对检出整合酶的菌株进行整合子—基因盒系统的检测,Ⅰ型整合子的检出率为57.20%,其中仅有29.66%的整合子携带基因盒,Ⅱ型整合子未有检出。序列分析表明共有10种基因盒,共有6种排列方式,依次为dfrA5,aadA22,dfrA27-aadA2,dfrA1-aadA1,dfrA17-aadA5和dfrA12-orfF-aadA2。选择携带基因盒的70株狐源大肠杆菌进行接合转移实验,23株成功将耐药质粒转入受体菌E.coliNK5449中。本试验研究主要采用PCR方法检测大肠杆菌所携带喹诺酮类、超广谱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四环素和氯霉素类5类抗生素的耐药基因,结果表明,狐源大肠杆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存在突变情况,gyrA基因发生Glu16→Gly、Leu55→Pro、Arg68→His、Ser83→Leu、Asn108→Asp 和 Asn186→Ser 突变,gyrB基因发生 Gln441→Pro、Pro445→Leu、Asn452→Ser 和 Met461→Ile 突变,parC基因只有Ser58→Ile突变,parE基因检出Ser458→Ala和Gln479→Arg的突变产生。β-内酰胺类中TEM基因的检出率最高,检出率可达97.07%;parE、gyrB、parC、OX4、qnrS、aphA1、gyrA、oqxB和CTX-M基因的检出率分别可以达到86.17%、79.79%、72.34%、70.48%、67.82%、64.89%、56.38%、51.33%和 50%。本实验分析得出了狐源大肠杆菌对耐药性、整合子—基因盒结构、以及耐药基因在东北地区时间跨度上的变化规律,由此可知,对狐源大肠杆菌整合子—基因盒的研究,有利于狐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防控。通过其流行病学调查,对细菌耐药性有更加全面的掌控。

王兰君[7](2021)在《施用粪肥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赋存特征和扩散机制》文中认为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性是全球人类和动物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ARGs)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成为关注热点。由于基因的水平和垂直转移,ARGs能借助可移动遗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MGEs)在多种环境中传播扩散。畜禽养殖业广泛使用抗生素使畜禽粪便成为环境中抗生素抗性细菌(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ARB)及其抗性基因的主要来源之一。设施蔬菜种植过程中粪肥施用量大、施用年限长,由ARGs引起的健康风险更值得关注。但目前对施用粪肥设施菜地中ARB及ARGs的赋存状况和传播风险缺乏系统的研究,ARGs传播扩散的影响因素以及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的影响机制不明晰。本研究以施用粪肥的设施菜地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山东省内设施菜地主要种植区域采集土壤样品,采用高通量定量PCR技术对土壤样品中的ARGs和MGEs进行了全面定量分析,以明确ARGs的赋存特征和潜在传播扩散机制;并运用平板计数和16S r RNA基因测序方法对土壤样品中的ARB进行了分离鉴定;通过分析土壤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和理化性质与ARB和ARGs的相关关系,探究设施菜地土壤中ARB和ARGs分布的环境影响因素;通过构建携带ARGs的RP4质粒在细菌间水平转移的模型,研究两类典型环境因子重金属(Cd和Pb)及盐分(NaCl和Na2SO4)对ARGs传播扩散的影响;根据环境因子对ARGs水平转移影响的试验结果,选择促进ARGs接合转移的Pb研究ARGs在施用粪肥设施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定量检测了设施菜地土壤中的ARGs和MGEs,并分析了抗性检出机制。共检出9种主要分类的193个ARGs,其中多重抗药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肯酰胺类-链阳性菌素B类(Macrolide-lincosamide-streptogramin B,MLSB)和四环素类抗性基因是设施菜地土壤中的优势ARGs类型,如qac Edelta1-01、aad A1、aad A-01、aad A-02、aad A2-03、erm F、tet G-01、tet G-02和tet X等ARGs在设施菜地土壤中均有高频率和高丰度的检出。抗生素钝化和外排泵机制是设施菜地土壤中细菌产生抗性的主要作用机制。MGEs影响设施菜地土壤中各类ARGs的分布,其总相对丰度与氨基糖苷类、MLSB类、四环素类抗性基因的总相对丰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此外转座子Tp614与多种ARGs具有相关共生关系。不同类型ARGs之间也具有相关共生关系,如氨基糖苷类抗性基因和氯霉素类、MLSB类、磺胺类及四环素类抗性基因的总相对丰度具有显着相关性。土壤环境因子影响ARGs的分布,比如土壤中的有机质、总氮、总磷、p H及重金属(Cu、Zn、Cd、Pb)和各类ARGs的总相对丰度具有相关关系,冗余分析则表明设施菜地土壤中ARGs的分布受MGEs影响最显着。(2)分析了设施菜地土壤中可培养ARB的丰度和种类,探讨了ARB与环境因素的相关关系。土壤中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抗药率差异较大,总体上细菌对抗生素的平均抗药率顺序为磺胺二甲嘧啶>红霉素>万古霉素>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氯霉素。在土壤样品中共筛选出22个属共100株具有抗生素抗性的细菌,其中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磺胺二甲嘧啶、红霉素、环丙沙星和卡那霉素抗性细菌分别筛选出10、11、11、19、13、10、11和15株。在所有ARB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菌属,分别对5种和8种抗生素具有抗性。根据种相似性鉴定结果,一些细菌对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均具有抗性,可能为多重ARB。土壤环境因子能够影响ARB的丰度,如土壤中的有机质、总氮、总磷、p H及重金属(Cu、Zn、Cd、Pb)和各类ARB丰度具有相关关系,其中p H主要和ARB丰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3)研究了环境因子重金属(Pb和Cd)及盐分(NaCl和Na2SO4)对ARGs在同属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之间水平转移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Cd、NaCl和Na2SO4在设置浓度范围内普遍降低了携带ARGs的RP4质粒在同属细菌之间的接合转移频率,NaCl和Na2SO4作用下供试细菌膜未发生明显变化,且供体菌氧化应激和SOS反应相关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下调,Cd降低RP4质粒接合转移则可能是因为对细菌的膜损伤较为严重。不同浓度的Pb均显着提高了携带ARGs的RP4质粒在同属细菌之间的接合转移频率,Pb促进ARGs水平转移的机制可能是Pb作用下受试菌株的细胞膜表面形成孔隙使细菌膜通透性增加及氧化应激和SOS反应相关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上调。(4)进一步研究了Pb对ARGs在施用粪肥设施菜地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影响。在设施菜地土壤、生菜根的内生菌和叶的内生菌中均检出多种ARGs,土壤中ARGs的相对丰度高于根内生菌,叶内生菌中ARGs的相对丰度最低。Pb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了多种ARGs在根内生菌中的富集以及促进β-内酰胺等类型的ARGs在土壤中的富集,但降低了叶内生菌中ARGs的总相对丰度。Pb影响土壤、根和叶中的微生物多样性,Pb处理后根的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增加明显。Pb在设置浓度范围内明显改变了根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且与ARGs总相对丰度变化一致,这可能是影响根中ARGs变化的重要原因。在所有样品中,MGEs总相对丰度与多种类型ARGs的总相对丰度之间具有显着相关关系,以及通过网络共现分析发现Pb作用下土壤、根和叶中一些MGEs、ARGs和细菌属具有显着相关共生关系,说明ARGs具有多种类的潜在宿主菌,同时MGEs可能影响土壤-植物系统中ARGs的迁移转化。本研究系统的探讨了施用粪肥设施菜地土壤中ARGs和ARB的赋存特征,明晰了设施菜地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污染对ARGs和ARB分布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及MGEs在设施菜地土壤ARGs分布中的重要作用。环境因子NaCl和Na2SO4及Cd普遍降低了ARGs在同属细菌间的水平转移风险,而Pb在环境污染水平促进了ARGs在同属细菌间的水平转移及一些ARGs在蔬菜根内生菌和土壤中的富集和迁移。本研究结果可为设施菜地中ARGs传播扩散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王慎苓[8](2021)在《印迹材料在乳制品中雌激素和氨基糖苷类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乳制品在人类日常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雌激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乳制品中常检出的两类兽药残留。雌激素和氨基糖苷类兽药在动物中过剂量的使用甚至滥用,会导致其在动物机体内残留蓄积,若长时间摄入此类动物源食品,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如引起生殖障碍、脑神经损伤、听力损失和肝肾损害。因此,建立灵敏度高和稳定性好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乳制品基质复杂,消除复杂基质的严重干扰、提高选择性和灵敏度是进行复杂样品分析的关键,因此需要开发特异性高、快速简便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具有特异性结合力强、热化学稳定性好、可重复利用性高等优点,可以提供有效性净化和选择性吸附,应用于样品前处理技术能够更高效地从复杂样品基质中分离富集待测物,从而降低基质干扰,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针对乳制品中雌激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两类典型兽药,本文制备了两例新型分子印迹聚合物,将其分别应用于乳制品中两类兽药残留的分析检测。主要结果如下:1、制备得到一种新型交联功能单体,2,5-二乙烯基对苯二甲醛(DVA),该化合物同时具备功能单体与交联剂的功能。以雌二醇为模板分子,结合交联功能单体(DVA),制备得到对雌二醇及其结构类似物具有高选择性和高亲和力的MIPs。交联功能单体的使用,减少了合成优化过程中的复杂变量,提高了MIPs的制备效率。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Brunauer-Emmett-Teller比表面积分析(BET)、核磁共振(NM R)和扫描电镜(SEM)等技术对MIPs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吸附性能实验得出,该MIPs对雌二醇的饱和吸附量为46.2 mg g-1,对雌酮、雌二醇、雌三醇、苯甲酸雌二醇和炔雌醇五种雌激素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吸附能力。将其作为固相微萃取(SP ME)涂层用于样品前处理,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MS)用于检测乳制品样品中雌激素残留。在最佳SPME实验条件下,建立的MIPs-SPME-UP LC-MS/MS方法实现了对乳制品样品中五种雌激素的灵敏检测。五种雌激素的线性范围为0.5-10000 ng kg-1,具有良好的相关系数(R2≥0.9936),检测限(LODs)和定量限(LOQs)分别为0.08-0.26 ng kg-1和0.26-0.87 ng kg-1,相对标准偏差(RSDs)≤8.8%。五种雌激素的相对回收率为84.3%-105.0%,RSDs≤7.8%。在未加标的牛奶样品中检测到了三种雌激素(雌酮,雌二醇,雌三醇)。所建立方法线性范围宽,检测限低,准确性高且重现性良好。2、利用第一部分工作所制备得到的DVA单体,与1,3,5-三(4-氨苯基)苯合成了乙烯基官能化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V)。然后以妥布霉素为模板分子,3-巯基-2-丁酮为功能单体,利用click反应在载体COFs-V表面进行接枝,成功制备了亚胺型分子印迹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MIPs)。将COFs与分子印迹技术结合可以综合这两类材料的优异性能,提高选择性和吸附能力。材料通过SEM、FT-IR、BET、X射线粉末衍射法(P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进行表征分析。通过吸附性能实验得出,CMIPs对妥布霉素的饱和吸附量为15.8 mg g-1,并且对妥布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庆大霉素和新霉素等六种结构相似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优良的选择性。将其作为SPME涂层用于样品前处理,在最佳SPME实验条件下,建立了CMIPs-SPME-UPLC-MS/MS方法用于乳制品样品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残留的分析测定。结果显示,六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0.01-500μg kg-1线性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相关系数(R2≥0.9910),LODs和LOQs分别为0.002-0.015μg kg-1和0.005-0.050μg kg-1,加标回收率为86.2%-115.3%,RSDs≤10.2%。结果表明,该方法综合了优良的选择性、灵敏性、准确性和稳定性,适用于乳制品中痕量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检测分析。

冯凯,辛杰,田俊,常宏宏,高文超[9](2021)在《天然抗生素结构与构效关系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抗生素的发现和大规模使用是人类健康领域的重大革命。但随之而来的耐药性问题乃至超级耐药菌的出现使人类健康又一次受到威胁,成为医疗卫生领域的新挑战。本文系统性地对近年来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以及氨基糖苷类等天然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开发新型抗生素等提供参考。

王楠[10](2021)在《核酸适配体亲和柱用于牛奶中乳铁蛋白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检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样品前处理是分析检测过程中的重要步骤,特别是采用仪器分析方法时,基质杂质过多不仅会干扰待测物的检测,还会导致色谱柱污染,缩短色谱柱寿命。样品前处理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将目标物从样品基质中提取出来,同时尽量去除杂质,降低基质干扰,从而降低检出限,提高检测灵敏度与准确度。本研究课题中,以亲和力高、特异性强的核酸适配体作为分子识别元件,分别制备了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AGs)的适配体亲和柱,用于牛奶中营养物质Lf和AGs药物残留检测中的特异性识别和富集净化。方法以N-羟基硫代琥珀酰亚胺(N-hydroxy succinimide,NHS)活化的琼脂糖作为固相载体,与氨基修饰的适配体通过共价结合,制备了乳铁蛋白适配体亲和柱(Lf-AAC)。对Lf-AAC的淋洗液种类和体积、洗脱液中盐离子浓度与p H等条件进行优化,并对Lf-AAC的承载量、稳定性、特异性及可重复使用次数等性能进行考察。将优化后的Lf-AAC用于牛奶中Lf的富集纯化,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定量分析检测。基于纳米金比色法验证卡那霉素适配体与4种AGs的亲和力。以NHS活化的琼脂糖作为固相载体,与氨基修饰的适配体通过共价结合,制备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适配体亲和柱(AGs-AAC)。对AGs-AAC的上样液p H、洗脱液成分等工作条件进行摸索,并对AGs-AAC的柱容量、特异性及可重复使用次数等性能进行考察。将优化后的AGs-AAC用于牛奶中的卡那霉素A、卡那霉素B、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4种AGs残留检测的前处理,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进行定量分析检测。结果Lf-AAC可特异性识别乳铁蛋白,其最大承载量可达500±13.7μg,可重复使用10次。牛奶样品通过Lf-AAC净化富集后,利用HPLC法测定并采用外标法定量,回收率为85.45%~115.54%。卡那霉素适配体与卡那霉素A、卡那霉素B、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4种AGs均具有较好的亲和力,AGs-AAC可做为类别特异性适配体亲和柱。AGs-AAC可承载的最大目标物的量为8μg,可至少重复使用20次。建立UPLC-MS/MS法测定牛奶样品中的4种AGs,4种目标待测物的平均回收率为85.86%~96.69%。结论基于适配体识别靶标范围广泛这一特点,本研究分别制备了针对单一靶标的乳铁蛋白适配体亲和柱和可识别多靶标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适配体亲和柱,优化出最佳应用条件后用于牛奶样品各目标物检测的前处理过程。利用核酸适配体制备的固相萃取柱操作简便、净化效果好、特异性强、可多次重复使用且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发展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发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提取物在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进展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1.5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
    第2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相关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蛋白研究概况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毒素研究概况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超级抗原外毒素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乙酰基转移酶A(Oat A)
    第3章 丹参提取物主要化学成分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3.1 丹参提取物主要脂溶性丹参酮类化合物
        3.2 丹参提取物主要水溶性丹酚酸类化合物
        3.3 丹参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丹参的提取工艺研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丹参提取物与不同抗生素的体外协同抗菌作用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丹参提取物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的作用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制备工艺研究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丹参提取物注射液与硫酸庆大霉素联用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对雏鸡人工感染耐甲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治疗试验研究
        6.1 材料
        6.2 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致谢

(2)西索米星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工艺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概述
        1.1.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结构
        1.1.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机理及应用
    1.2 西索米星概述
        1.2.1 西索米星的结构性质
        1.2.2 西索米星的作用机理及应用
    1.3 发酵法合成西索米星的研究进展
        1.3.1 西索米星的生产菌株
        1.3.2 西索米星的生物合成途径
        1.3.3 西索米星高产菌株的选育方法
        1.3.4 西索米星的发酵工艺优化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论文研究的意义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及引物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
        2.1.4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原生质体的制备
        2.2.2 原生质体ARTP诱变
        2.2.3 诱变菌株的筛选
        2.2.4 西索米星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2.5 西索米星发酵条件的优化
        2.2.6 伊尼奥小单孢菌核酸的提取
        2.2.7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2.2.8 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原始菌株伊尼奥小单孢菌OG-1的诱变选育
        3.1.1 原始菌株伊尼奥小单孢菌OG-1的原生质体制备
        3.1.2 菌株伊尼奥小单孢菌OG-1的原生质体ARTP诱变
        3.1.3 诱变高产突变株的筛选
        3.1.4 诱变高产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
    3.2 高产突变株西索米星的发酵工艺优化
        3.2.1 碳源、氮源优化
        3.2.2 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发酵培养基
        3.2.3 最适发酵条件的筛选
    3.3 突变株高产西索米星的机制初探
        3.3.1 初级代谢关键酶的转录水平差异分析
        3.3.2 西索米星合成途径相关酶的转录水平差异分析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西索米星的HPLC色谱图

(3)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1.1 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1.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1.3 不动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第2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研究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磷霉素耐药性研究
        2.6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氯霉素耐药性研究
        2.7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8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磺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9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它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第3章 细菌性溶血素研究进展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在其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3.2 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LLO)
        3.3 肺炎球菌溶血素(PLY)
        3.4 猪链球菌溶血素(SLY)
        3.5 产气荚膜梭菌溶血素(PFO)
        3.6 大肠杆菌溶血素
    第4章 主要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4.1 齐墩果酸
        4.2 熊果酸
        4.3 山楂酸
        4.4 科罗索酸
        4.5 其它五环三萜化合物
    第5章 新型抗耐药菌感染药物研究进展
        5.1 现有抗生素的改造和联合使用研究
        5.2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
        5.3 天然化合物在抗耐药菌感染中的替代策略研究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外协同作用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作用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齐墩果酸抑制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的发现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机制的确证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硕博连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4)松花江哈尔滨段抗生素及抗性基因分布规律研究与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抗生素及抗性基因介绍
        1.1.1 抗生素
        1.1.2 抗性基因
    1.2 抗生素及抗性基因来源
        1.2.1 环境中内在的抗生素及抗性基因
        1.2.2 城市污水处理厂
        1.2.3 畜禽养殖行业
    1.3 环境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污染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水质条件分析
    2.4 抗生素分析
        2.4.1 样品前处理
        2.4.2 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4.3 质谱条件
        2.4.4 质量控制与保证
    2.5 抗性基因分析
        2.5.1 DNA提取
        2.5.2 高通量荧光定量PCR
3 松花江哈尔滨段典型抗生素分布特征
    3.1 哈尔滨段水质变化规律研究
        3.1.1 哈尔滨段干流水质变化规律
        3.1.2 阿什河支流典型水质变化规律
    3.2 哈尔滨段典型抗生素分布特征
        3.2.1 哈尔滨段干流典型抗生素变化特征
        3.2.2 阿什河支流典型抗生素变化特征
    3.3 相关性分析
    3.4 抗生素生态风险评价
    3.5 讨论
    3.6 本章小节
4 哈尔滨江段抗生素抗性基因变化规律研究
    4.1 哈尔滨江段干流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规律
        4.1.1 抗生素抗性基因浓度分布特征
        4.1.2 抗生素抗性基因数量变化特征
        4.1.3 抗生素抗性基因热图分析
        4.1.4 抗生素抗性基因差异性分析
    4.2 哈尔滨江段干流可移动遗传原件变化规律
    4.3 阿什河支流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规律
        4.3.1 抗生素抗性基因浓度分布特征
        4.3.2 抗生素抗性基因数量分布特征
        4.3.3 抗生素抗性基因热图分析
        4.3.4 抗生素抗性基因差异性分析
    4.4 阿什河支流可移动遗传原件变化规律
    4.5 相关性分析
    4.6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鸭屠宰场中细菌的耐药性及qnrB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畜禽养殖业中抗生素的应用情况
    1.2 动物源食品的抗生素污染现状
    1.3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危害
    1.4 细菌耐药机制
    1.5 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
    1.6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
    1.7 宏基因组分析研究细菌耐药性
    1.8 细菌耐药性的应对措施
    1.9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9.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9.2 研究内容
第2章 鸭屠宰场待宰区中微生物菌群结构与耐药性研究
    2.1 实验耗材
        2.1.1 样品来源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总DNA提取
        2.2.3 DNA文库构建及测序
        2.2.4 信息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总DNA提取结果
        2.3.2 宏基因组测序结果
        2.3.2.1 细菌物种丰度分析
        2.3.2.2 抗生素耐药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肉鸭源和蛋鸭源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
    3.1 实验耗材
        3.1.1 菌株来源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处理
        3.2.2 耐药菌的分离与保种
        3.2.3 菌株鉴定
        3.2.4 K-B药敏实验
        3.2.5 耐药基因检测
    3.3 实验结果
        3.3.1 菌株鉴定结果
        3.3.2 耐药表型检测结果
        3.3.2.1 肉鸭源细菌的细菌耐药率及多重耐药性分析
        3.3.2.2 蛋鸭源细菌的细菌耐药率及多重耐药性分析
        3.3.2.3 肉鸭源细菌和蛋鸭源细菌的耐药性比较
        3.3.3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3.3.3.1 磺胺类、磷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耐药基因检测
        3.3.3.2 氯霉素、四环素、大环内酯、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检测
        3.3.3.3 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检测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qnrB耐药基因的传播特性与机制探究
    4.1 实验耗材
        4.1.1 菌株来源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质粒接合转移实验
        4.2.2 质粒提取及测序
        4.2.3 质粒测序
        4.2.4 质粒序列的生物学信息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接合转移实验结果
        4.3.2 质粒p2008-qnrB全序注释与分析
        4.3.3 质粒p2008-qnrB的 repA系统进化树
        4.3.4 质粒p2008-qnrB的骨架区分析
        4.3.5 质粒p2008-qnrB的多药耐药区分析
        4.3.6 质粒上qnrB2 基因环境的多样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宏基因组测序及耐药基因分析
        5.1.2 肉鸭源和蛋鸭源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
        5.1.3 qnrB耐药基因的传播特性研究及耐药质粒的分析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狐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狐的经济价值
    1.2 大肠杆菌概述
        1.2.1 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1.2.2 大肠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1.3 整合子—基因盒系统的研究
        1.3.1 整合子的概念和结构
        1.3.2 整合子分类
        1.3.3 基因盒的表达
        1.3.4 整合子—基因盒系统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1.4 大肠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
        1.4.1 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4.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4.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4.4 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4.5 氯霉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5 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机制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试剂
        2.1.3 主要试验仪器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大肠杆菌的分离
        2.2.2 大肠杆菌的鉴定
        2.2.3 大肠杆菌耐药表型测定
        2.2.4 大肠杆菌整合子—基因盒的研究
        2.2.5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
3 结果
    3.1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3.2 大肠杆菌的耐药表型结果
    3.3 大肠杆菌整合子—基因盒的结果
        3.3.1 整合酶和整合子的检测结果
        3.3.2 Ⅰ类整合子序列分析结果
        3.3.3 质粒接合实验
    3.4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3.4.1 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基因
        3.4.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
        3.4.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
        3.4.4 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基因
        3.4.5 氯霉素类抗生素耐药基因
4 讨论
    4.1 狐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4.2 狐源大肠杆菌的整合子—基因盒研究
    4.3 狐源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研究
        4.3.1 喹诺酮类耐药基因
        4.3.2 β-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
        4.3.3 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
        4.3.4 四环素类耐药基因
        4.3.5 氯霉素类耐药基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7)施用粪肥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赋存特征和扩散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抗生素主要类别及抗菌机制
    1.2 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问题
        1.2.1 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概述
        1.2.2 细菌抗生素抗性的产生机制
    1.3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传播扩散机制及影响因素
        1.3.1 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
        1.3.2 抗生素抗性基因垂直增殖
        1.3.3 抗生素抗性基因产生及传播扩散的影响因素
    1.4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畜禽粪便-土壤-植物中的传播扩散和生态风险
        1.4.1 畜禽养殖业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状况
        1.4.2 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来源和污染状况
        1.4.3 植物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来源和污染状况
        1.4.4 人类暴露于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的风险
    1.5 施用粪肥设施菜地土壤的典型特征
        1.5.1 设施菜地种植现状
        1.5.2 设施菜地土壤盐渍化状况
        1.5.3 设施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设施菜地土壤样品
        2.1.2 试验所用菌株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1.4 主要生化试剂及药品
        2.1.5 试验所用引物信息
    2.2 试验方法
        2.2.1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
        2.2.2 土壤样品理化指标分析
        2.2.3 土壤样品重金属含量测定
        2.2.4 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定量检测
        2.2.4.1 土壤样品总DNA提取
        2.2.4.2 土壤样品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定量检测
        2.2.5 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细菌筛选
        2.2.5.1 筛选抗生素抗性细菌的抗生素种类
        2.2.5.2 土壤样品中可培养细菌及抗生素抗性细菌计数
        2.2.5.3 土壤样品中细菌的抗药率
        2.2.5.4 土壤样品中抗生素抗性细菌的筛选鉴定
        2.2.6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微生物间水平转移的影响机制
        2.2.6.1 环境因子选择及浓度设置
        2.2.6.2 构建RP4 质粒在同种菌属间接合转移模型
        2.2.6.3 环境因子对RP4 质粒在同种菌属间接合转移频率的影响
        2.2.6.4 验证接合子有效性
        2.2.6.5 扫描电镜分析环境因子对接合体系细菌形态的影响
        2.2.6.6 环境因子对细菌氧化应激和SOS反应基因m RNA表达的影响
        2.2.7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设施菜地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
        2.2.7.1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盆栽试验
        2.2.7.2 土壤和植物样品采集
        2.2.7.3 土壤样品理化指标分析和重金属含量测定
        2.2.7.4 土壤和植物样品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定量分析
        2.2.7.5 土壤和植物样品中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2.2.7.6 高通量测序结果统计分析及数据可视化
    2.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用粪肥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
        3.1.1 土壤样品的基本理化性质
        3.1.2 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含量
        3.1.3 土壤样品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多样性及分布情况
        3.1.4 土壤样品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丰度
        3.1.5 抗生素抗性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的相关性分析
        3.1.6 抗生素抗性基因与环境因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的相关性分析
    3.2 施用粪肥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细菌的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
        3.2.1 土壤样品中可培养抗生素抗性细菌的丰度
        3.2.2 土壤样品中可培养抗生素抗性细菌的抗药率
        3.2.3 土壤样品中可培养抗生素抗性细菌的鉴定
        3.2.4 土壤样品中可培养抗生素抗性细菌多样性
        3.2.5 抗生素抗性细菌分布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3 环境因子对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微生物间水平转移的影响机制
        3.3.1 水平转移模型构建验证结果
        3.3.2 环境因子对抗生素抗性基因接合转移频率的影响
        3.3.3 环境因子对细菌细胞膜的影响
        3.3.4 环境因子对细菌氧化应激和SOS反应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设施菜地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
        3.4.1 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含量
        3.4.2 土壤和植物样品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数量变化
        3.4.3 土壤和植物样品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丰度变化
        3.4.4 土壤和植物样品中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
        3.4.5 土壤和植物样品中优势细菌类群分布变化
        3.4.6 抗生素抗性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相关性分析
        3.4.7 细菌群落与抗生素抗性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共现模式
4 讨论
    4.1 施用粪肥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
        4.1.1 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赋存特征
        4.1.2 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传播扩散
        4.1.3 影响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的环境因素
    4.2 施用粪肥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细菌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
        4.2.1 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细菌的赋存特征
        4.2.2 影响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细菌分布的环境因素
    4.3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微生物间水平转移的影响机制探究
        4.3.1 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的影响分析
        4.3.2 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的影响机制
    4.4 抗生素抗性基因在设施菜地土壤-植物系统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探究
        4.4.1 土壤和植物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分布特征
        4.4.2 抗生素抗性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细菌群落的关系
5 结论
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印迹材料在乳制品中雌激素和氨基糖苷类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雌激素以及分析检测概述
        1.1.1 雌激素概述
        1.1.2 食品样品中雌激素的检测方法
        1.1.3 食品样品中雌激素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1.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以及分析检测概述
        1.2.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概述
        1.2.2 食品样品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检测方法
        1.2.3 食品样品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1.3 分子印迹聚合物
        1.3.1 分子印迹聚合物概述
        1.3.2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方法
        1.3.3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样品前处理技术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本研究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化学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的合成
        2.2.2 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研究
        2.2.3 MIPs-SPME-UPLC-MS/MS方法建立
        2.2.4 妥布霉素-分子印迹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
        2.2.5 妥布霉素-分子印迹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吸附性能研究
        2.2.6 CMIPs-SPME-UPLC-MS/MS方法建立
3 结果与分析
    3.1 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3.1.1 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合成优化
        3.1.2 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表征
        3.1.3 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评价
        3.1.4 基于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固相微萃取条件优化
        3.1.5 MIPs-SPME-UPLC-MS/MS方法学验证及实际样品分析
    3.2 妥布霉素-分子印迹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3.2.1 妥布霉素-分子印迹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合成优化
        3.2.2 妥布霉素-分子印迹共价有机框架材料表征
        3.2.3 妥布霉素-分子印迹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吸附性能评价
        3.2.4 基于妥布霉素-分子印迹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固相微萃取条件优化
        3.2.5 CMIPs-SPME-UPLC-MS/MS方法学验证及实际样品分析
4 讨论
    4.1 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
    4.2 妥布霉素-分子印迹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9)天然抗生素结构与构效关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四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 antibiotics)
    1.1 四环素类的结构修饰及其活性
    1.2 四环素类的作用机制及其耐药性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2.1 代表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其结构特征
    2.2 作用机制及其耐药性
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 antibiotics)
    3.1 发展历程
    3.2 作用机制及其耐药性
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
    4.1 代表性抗生素及其活性
    4.2 作用机制
5 其他类型的抗生素
    5.1 天然肽类抗生素
    5.2 合成类抗生素
6 总结与展望

(10)核酸适配体亲和柱用于牛奶中乳铁蛋白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检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一、乳铁蛋白
    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三、核酸适配体
    四、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适配体亲和柱净化-HPLC-UVD测定牛奶中的乳铁蛋白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与讨论
    四、小结
第三章 适配体亲和柱净化-UPLC-MS/MS测定牛奶中的4 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与讨论
    四、小结
第四章 结论
    一、Lf-AAC对牛奶中乳铁蛋白的富集净化
    二、AGs-AAC对牛奶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富集净化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二、致谢
    三、个人简介

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发展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提取物在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的应用[D]. 崔玉梅. 吉林大学, 2021(01)
  • [2]西索米星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工艺的优化[D]. 沈淑琳. 江南大学, 2021(01)
  • [3]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周永林. 吉林大学, 2021(01)
  • [4]松花江哈尔滨段抗生素及抗性基因分布规律研究与解析[D]. 杨尚乐.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5]鸭屠宰场中细菌的耐药性及qnrB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研究[D]. 蒋梦雪. 浙江工商大学, 2021(12)
  • [6]狐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研究[D]. 冯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7]施用粪肥设施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赋存特征和扩散机制[D]. 王兰君.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8]印迹材料在乳制品中雌激素和氨基糖苷类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王慎苓.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9]天然抗生素结构与构效关系研究进展[J]. 冯凯,辛杰,田俊,常宏宏,高文超.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1(09)
  • [10]核酸适配体亲和柱用于牛奶中乳铁蛋白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检测应用研究[D]. 王楠.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发展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