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血液滤过治疗重型肝炎肝肾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持续性血液滤过治疗重型肝炎肝肾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一、持续血滤治疗重型肝炎肝肾综合征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余忠山[1](2013)在《MELD评分和CTP分级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以及对术后生存率预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MELD评分及CTP分级系统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高危因素以及评价MELD评分及CTP分级系统对肝移植术后短期和长期预后的预测效果。方法:通过MELD评分系统和CTP分级系统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肝移植手术的184例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将184例患者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生存组和死亡组。将肝移植术前、术中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的高危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衡量MELD评分系统和CTP分级系统预测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短期和长期预后的能力,评价两种系统对肝移植术后短期和长期生存状况的预测效果。通过ROC曲线截断值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利用Log-rank对其截断值上、下的生存率差异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1、A组(MELD≤10)、B组(MELD>10,≤20)、C组(MELD>20)三组术前、术中主要临床指标比较,在Cr、PT、PT-INR、TBIL、失血量、输血量、平均尿量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CTP5-6)、b组(CTP7-9)、c组(CTP10-15)三组术前、术中主要临床指标比较,在ALB、PT、PT-INR、TBIL、失血量、输血量、平均尿量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2、A、B、C三组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在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腹腔感染、肾功能衰竭、排斥反应、神经精神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a、b、c三组在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肾功能衰竭、神经精神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3、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之间单因素分析显示在PT、TBIL、CTP评分、MELD评分、Cr、平均尿量、失血量、输血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高总胆红素和术中输血量增加是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4、十种并发症之间的临床指标比较在Cr、平均尿量、手术时间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5、A、B、C三组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生存率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但在2年生存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a、b、c三组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6、ROC曲线确定的MELD及CTP评分截断值绘制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利用Log-rank对其截断值上、下的生存率差异进行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小于0.05)。7、死亡组和存活组之间临床指标的单因素分析发现在TBIL、PT-INR、PT、CTP分值、MELD分值、Cr、平均尿量、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PT升高、高MELD评分、术中输血量增加和平均尿量减少是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死亡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1、MELD分值和CTP分级越高,肝移植术后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2、MELD评分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预测能力优于CTP分级,尤其是对肾功能的判断上。3、术前高胆红素、术前凝血功能和肾功能差是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最主要高危因素。4、MELD评分系统和CTP分级都能预测肝移植患者3个月、6个月、1年内的生存率,CTP分级系统在预测肝移植患者3个月、6个月内的生存率优于MELD评分系统。CTP分级可以预测肝移植术后的长期生存率(大于1年),MELD评分系统不能预测长期生存率。5、术前PT升高、高MELD评分、术中输血量增加和平均尿量减少是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死亡的高危因素。

余忠山,江艺,蔡秋程,杨芳,吕立志[2](2013)在《肝移植后的并发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原位肝移植因其移植过程复杂,易产生各种并发症,制约着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目的:分析肝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的常见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肝移植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3例,女6例,年龄25-74岁,平均(46.41±12.02)岁。原发病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0例(合并肾衰1例),肝硬化合并肝细胞性癌7例,胆汁性肝硬化4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肝细胞性癌13例,胆管细胞癌1例,肝豆状核变性3例,肝功能衰竭13例,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7例(合并肾衰1例)。所有病例供、受者均符合血型相符原则。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后发生并发症102例次,其中腹腔内出血15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肺部感染21例,腹腔感染5例,胆道并发症21例,慢性排斥3例,急性排斥10例,急性肾功能衰竭7例,乙肝复发3例,神经精神并发症6例,移植肝无功能4例,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各1例。围手术期死亡24人,直接死亡原因腹腔出血6例,肺部感染6例,移植肝无功能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腹腔感染、移植物抗宿主、心脏骤停、胆管坏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各1例。提示重视肝移植患者围移植期的处理,改善肝功能、纠正凝血障碍、改善营养、控制感染,重视移植技术的完善和并发症的及时诊断处理,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

胡文祥,彭吉军,符政远,邓英,李勇忠[3](2010)在《肝功能衰竭并发症的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连续血液净化(CBP)技术治疗重型肝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采用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或连续静-静脉血液透析(CVVHD)或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透析(CVVHDF)方法治疗重型肝炎并发症。结果重型肝炎并发肝性脑病的患者在血浆置换的基础上加用CVVH或CVVHDF,65例肝性脑病患者51例神志转清或神经精神症状减轻,总有效率78.5%。重型肝炎并发肝肾综合征的患者和存在水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在血浆置换的基础上加用CVVHD或CVVHDF治疗,45例并发肝肾综合征治疗后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酸酐(SCr)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3例痊愈,94例并发水电解质紊乱治疗后81例纠正,有效率86.2%。严重感染在积极抗生素治疗的同时,根据伴随的其他并发症确定CBP的方法 ,125例在联合治疗下,105例严重感染得以较好控制,有效率84%。结论 CBP技术对重型肝炎并发症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郝小鹰[4](2008)在《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规律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归纳其证候类型。将所有原始资料录入计算机,在Excel软件支持下建立数据库,对临床症状、体征及证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乙型肝炎肝硬化表现为正虚与邪实并存,邪实以血瘀、湿热为主,正虚以气虚为主。聚类分析显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证候主要为湿热困脾,血热血瘀和湿热困脾,脾胃气虚,血瘀水停两大类。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致病因素为湿、热、瘀、虚,病位在脾胃、肝肾和血分,证候以复合证候为多见,早期肝硬化(代偿期)主要为湿热困脾,血热血瘀;晚期肝硬化(失代偿期)主要为湿热困脾,脾胃气虚,血瘀水停,部分表现为肝肾阴虚。

才建华[5](2007)在《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微型吸附柱的研发》文中认为背景: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由于其发病率越来越高,传统疗法存在许多弊端,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安全可靠、经济有效的疗法。其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过高超过了一定的界限而透过血脑屏障。灌流疗法能够直接清除病人血液中内生性和外源性有害物质,使血液得到净化。而血液灌流疗法要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则必须具有特异性强的吸附柱,吸附柱的核心就是吸附率高、生物相容性好的填充材料,针对于新生儿吸附柱还要求微型化。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六种胆红素吸附材料吸附性能测试和生物相容性检测,筛选到合适的胆红素吸附剂。同时,对吸附柱进行微型化设计,为临床上应用灌流法治疗新生儿黄疸提供依据。方法:将待筛选的NKA-9、NK-110、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聚乙烯醇、壳聚糖、炭化树脂六种胆红素吸附材料分别装柱处理后,按1克吸附材料2ml血浆的物料比用重度黄疸性疾病新生儿患者的换血血浆进行灌流。通过测定吸附前后胆红素的变化量计算出各种材料的吸附率,初步筛选出吸附率较高的材料。对初筛的材料再次灌流,进一步检测蛋白质、酶学系统、肾功能、无机离子、免疫系统指标、GLU和TC和凝血系统的变化。并进行血液常规分析试验、溶血性实验、凝血试验、补体试验、细胞毒性试验、材料急性全身毒性实验、热原试验、体内过敏试验,最终筛选出吸附率较高且生物相容性较好的胆红素吸附材料。以吸附柱直径、灌流速度、温度三因素设计三水平正交实验,探索较佳的吸附条件,再以吸附材料的吸附率、黄疸新生儿血浆中胆红素浓度和新生儿最大体外血浆存留量为依据实现吸附柱的微型化设计。结果:在待筛选的六种胆红素吸附材料中,NKA-9树脂对血浆中胆红素的吸附效果显着,生物相容性较好。对总胆红素吸附率在82.2%±6.1%,对直接胆红素的吸附率为38.8%±23.8%,最佳吸附时间为40min,因此确定NKA-9作为灌流疗法的填充材料。NKA-9对TB、DB的吸附效果明显。TP、ALB降低趋势明显,经统计学分析,有显着性差异。ALT、AST、GGT、LDH无显着性变化,而ALP、CK有显着性变化。灌流处理后BUN和UA的下降无显着性差异。HCO3-、nCa有显着性变化,K+无显着性变化,PT、APTT和TT有上升趋势,而FIB有下降趋势。免疫系统中IgM和IgG有显着性变化,而IgE无显着性变化。PLT、C3、GLU、TC无显着性变化。且材料均达到了细胞毒性试验、材料急性全身毒性实验、热原试验、体内过敏试验的要求,因此确定NKA-9作为灌流疗法的填充材料。吸附柱直径与长度比为0.80、灌流速度v=100.56 cm/h、温度25℃。在较佳吸附条件下NKA-9树脂对血浆中胆红素的最大吸附率接近95%。吸附柱体积为35ml,一次性治疗需要吸附柱数量约为2个。结论:NKA-9树脂对血浆中胆红素的吸附率高,对血液中多数成分影响不显着,基本能达到临床应用的要求,生物相容性良好,初步表明其可作为临床血液灌流法治疗新生儿黄疸性疾病的吸附剂。NKA-9树脂对血浆中胆红素的最大吸附率接近95%,因此吸附柱可以实现微型化。

张帆,贺永文[6](2007)在《血浆置换联合持续血液滤过治疗急性重型肝炎肝肾综合征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血浆置换联合持续血液滤过治疗急性重型肝炎肝肾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应用血浆置换联合持续血液滤过治疗13例急性重型肝炎肝肾综合征患者。结果:通过对13例急性重型肝炎肝肾综合征患者治疗,患者肾功能明显好转,电解质紊乱纠正,同时肝功能也明显好转,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结论:血浆置换联合持续血液滤过是治疗急性重型肝炎肝肾综合的有效方法。

王凯,赵显国,李素珍,王欣芳,张蓓蕾,于爱萍[7](2007)在《非生物型组合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非生物型组合人工肝血浆置换(PE)联合血液滤过(HF)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机制。方法:58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 PE+HF 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 监测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一氧化氮(NO)及中分子物质(MMS)水平的变化。并比较首次治疗时机的选择及治疗频度对人工肝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重型肝炎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意识障碍、黄疸、乏力、腹胀等症状明显改善,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尿素氮(BUN)、总胆红素(Tbil)、 TNF-α、IL-6、内毒素、NO 及 MMS 水平明显下降((P<0.05~0.01))。首次治疗时期不同,好转率差异有显着性(早期78.9%、中期75%、晚期0;P<0.05);治疗2次以上者死亡率较仅治疗1次者低。结论: PE 与 HF 两种非生物型人工肝的有效组合,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相互弥补弊端的作用,对大、中、小分子量的毒素均有清除作用,是目前较为成熟、完整的肝脏替代疗法。掌握恰当的治疗时机和治疗频度,效果更佳。

麻开旺[8](2007)在《一种低密度脂蛋白选择性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已证实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异常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和恶化的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且降低血液中LDL的水平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几率。临床上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的疗法有药物疗法、饮食控制疗法和血液净化疗法。临床文献报道当病人的LDL的水平超过了300 mg/dL(生理正常参考值为≤120 mg/dL)或者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FH),对这种情形下目前采用血液净化疗法对其进行治疗时所取得的效果是上述三种方法中综合效果最好的。高脂血症的血液净化疗法是将患者血液经由医用管路引到体外后,以物理或化学的方式对血液或血浆进行或吸附,或分离,或过滤,或置换等处理,使血液/血浆中的致病物质(这里主要针对的是LDL)被清除掉而快速地降低至生理安全值范围,从而达到快速降脂并为后续的药物和饮食控制疗法赢得时间和创造便利的条件实现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目的。血脂净化疗法的关键是LDL的分离技术,血脂净化材料则是隶属于此关键分离技术范畴。目前血脂净化疗法中综合性能最为优秀的是德国人发明的“肝素诱导沉淀法”即“HELP”法,其是基于血浆-肝素缓冲混合液在PH=5.12下形成“LDL-纤维蛋白原-肝素”复合沉淀物后而将其滤过去除的原理来实现对LDL的快速清除的。但此法由于采用的是游离的肝素,会存在因肝素(临床上长期使用的一种优良的医用抗凝剂)的过量使用而使病人因不凝血而由此出现出血性危险的不安全因素的可能。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现有血脂净化材料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拟新设计和研制一种LDL选择性吸附剂,要使其避免上述“HELP”法中的不足,同时在性能上拟要达到安全、有效、实用,并且在生产上要相对简单容易且成本相对低廉、可推广性和可普及性相对较高等目标。本文利用LDL分子呈正电性(其分子中的B100结构中含有特有的呈正点性的赖氨酸和精氨酸),配基肝素分子呈强负电性(其分子中含有丰富的呈强负电性的磺酸基,以及羧基和羟基),二者能够通过静电作用进行特异性亲和结合的原理,独特地将配基肝素以共价键(保证了稳定性)的方式借助双官能团连接剂(戊二醛)的帮助下通过固-液非均相分两步合成法将其固载到载体(聚乙烯醇,PVA-1799,FDA批准的药用辅料,生物相容性好,表面官能基团丰富且唯一以利于表面改性)固体表面上而拟制得该目标LDL选择性吸附剂。本研究考察了配基肝素固载到载体表面上去的固定化工艺参数(如物料比、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等)对配基肝素固定量的影响情况,考察结果是当载体PVA-1799颗粒(以克为单位)与双官能团连接剂(50 %的戊二醛水溶液,以mL为单位)的物料比为1:3时,且在78℃的回流温度下反应约5 h,浓盐酸催化剂的用量约为50 %戊二醛水溶液用量的1 %左右时,能够获得较高的配基固定量;对所制得的LDL选择性吸附剂通过IR红外表征和XPS表面分析技术表明此技术能够成功地将配基肝素以共价键的方式固载到载体表面上;通过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本技术可使每克载体的表面上约固载18 25μg的配基肝素;所研制得的LDL选择性吸附剂在弱碱性(PH7.29.5)环境下对LDL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吸附效力;当4份稀释血浆(2份人原高脂血浆+2份缓冲稀释液,以mL为单位)与1份吸附剂(以g为单位)在动态循环24 h的接触吸附滤过过程中,该吸附剂对LDL的选择性吸附清除效率在60 %左右,表明所研制的吸附剂是较有效的,达到了项目合同中的预期研制目标(40 %80 %)的要求。此外,本吸附剂对血液的相关成分的影响中,其负影响的程度有的可以忽略,有的在临床上在可以接受的范围。按《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国家标准》中的相关标准和规定对所研制的LDL选择性吸附剂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考察,主要评价了其细胞毒性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体内过敏试验、热源试验、内毒素试验、溶血试验、凝血试验、血小板粘附试验、血常规分析试验、补体试验、酶学系统试验、无机离子指标试验、初步的动物试验等,这些试验的初步结果表明本吸附剂是安全可用的。本研究还对载体(国产聚乙烯醇-1799)固体表面的羟基数量进行了初步的测定,从测定的初步结果发现,其表面上可用于表面改性修饰的活性官能团羟基的数量很低,约在10-7mol/cm2数量级,故从本质上来说,表面修饰率是低的。本研究还对不同的LDL选择性吸附剂的制备工艺进行了对照考察,结果表明配基肝素被固定化到载体上后,其空间自由度的高低不仅影响其抗凝性能,同时也影响其对LDL的选择性吸附效力,即空间自由度较高,其选择性吸附LDL的效力也较高。结论:本文所研制的LDL选择性吸附剂对LDL具有较高的吸附效率,在指定的条件下其效率约在60 %,且初步的评价结果表明其是安全有效的,另外其制备的技术路线相对较简单容易实现且预期成本相对较低,达到了本项目开发的预期目标。

罗红涛[9](2007)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适应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种原因导致的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临床病死率居高不下。目前,人工肝技术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和普及,已经成为重型肝炎、肝衰竭等肝脏疾病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也成为治疗其它一些非肝脏疾病的有效手段。

郭庆良,卢实春,谷俊朝[10](2007)在《血浆置换在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前应用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和评价术前血浆置换对重型肝炎肝移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35例接受原位肝移植的重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并按术前是否行血浆置换分为术前血浆置换组(PE组)19例和术前无血浆置换组(对照组)16例。观察PE组血浆置换前后临床生化指标及内毒素水平的变化;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和应用血制品情况;对两组病人术后恢复过程、并发症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PE组患者血浆置换后,肝功能生化指标明显好转,内毒素水平及血氨较置换前显着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国际标化比值较置换前明显好转(P<0.01)。PE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和输血量少于对照组。血浆置换组病人ICU住院时间短、胃肠功能恢复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血浆置换组病人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胆道并发症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着性;术后半年生存率血浆置换组为78.9%,对照组为56.3%,统计学也无显着性差异(P=0.273)。而死亡病例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显着高于生存组病例(P<0.01)。结论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前行血浆置换治疗能改善术前肝功能、凝血功能和减少术中出血。但血浆置换并不能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提高存活率。

二、持续血滤治疗重型肝炎肝肾综合征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持续血滤治疗重型肝炎肝肾综合征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MELD评分和CTP分级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以及对术后生存率预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应用MELD评分和CTP分级系统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应用MELD评分和CTP分级系统预测肝移植患者的预后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MELD 评分和 CTP 评分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基金支持

(2)肝移植后的并发症(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方法:
2结果
    2.1患者数量分析
    2.2患者围移植期并发症发生例次
        3讨论
        3.1肝移植适应证及肝移植时机的选择与并发症及预后
        3.2并发症
        3.2.1出血并发症
        3.2.2感染并发症
        3.2.3胆道并发症
        3.2.4排斥反应
        3.2.5急性肾功能衰竭
        3.2.6移植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
        3.2.7其他并发症

(4)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正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存在的问题
    6.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综述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西医治疗进展
    2. 中医治疗进展
    3. 评价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微型吸附柱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1.2.2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
        1.2.3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
        1.2.4 血液净化
        1.2.5 胆红素吸附材料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 本研究的特色
    1.5 本章小结
2 吸附材料初选
    2.1 本章提要
    2.2 概述
    2.3 六种胆红素吸附材料对于胆红素的吸附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3 吸附材料的精选
    3.1 本章提要
    3.2 概述
    3.3 吸附前后蛋白质的检测
        3.3.1 蛋白质检测概述
        3.3.2 材料与方法
        3.3.3 方法
        3.3.4 结果
    3.4 吸附前后酶学系统的检测
        3.4.1 酶学系统检测概述
        3.4.2 材料与方法
        3.4.3 方法
        3.4.4 结果
    3.5 吸附前后肾功能的检测
        3.5.1 肾功能检测概述
        3.5.2 材料与方法
        3.5.3 方法
        3.5.4 结果
    3.6 吸附前后无机离子的检测
        3.6.1 无机离子检测概述
        3.6.2 材料与方法
        3.6.3 方法
        3.6.4 结果
    3.7 吸附前后凝血系统的检测
        3.7.1 凝血系统检测概述
        3.7.2 材料与方法
        3.7.3 方法
        3.7.4 结果
    3.8 吸附前后免疫系统指标的检测
        3.8.1 免疫系统指标检测概述
        3.8.2 材料与方法
        3.8.3 方法
        3.8.4 结果
    3.9 吸附前后GLU 和TC 的检测
        3.9.1 GLU 和TC 检测概述
        3.9.2 材料与方法
        3.9.3 方法
        3.9.4 结果
    3.10 本章小结
4 NKA-9 树脂生物相容性评价
    4.1 本章提要
    4.2 概述
    4.3 细胞毒性试验
        4.3.1 细胞毒性试验概述
        4.3.2 材料与方法
        4.3.3 结果
    4.4 急性全身毒性试验
        4.4.1 急性全身毒性试验概述
        4.4.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4.3 试验步骤
        4.4.4 结果
    4.5 热原试验
        4.5.1 热原试验概述
        4.5.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5.3 试验步骤
        4.5.4 结果
    4.6 体内过敏试验
        4.6.1 体内过敏概述
        4.6.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6.3 试验步骤
        4.6.4 结果
    4.7 凝血试验
        4.7.1 凝血试验概述
        4.7.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7.3 试验步骤
        4.7.4 结果
    4.8 溶血试验
        4.8.1 溶血试验概述
        4.8.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8.3 实验步骤
        4.8.4 结果
    4.9 血液常规分析试验
        4.9.1 血液常规分析试验概述
        4.9.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9.3 试验步骤
        4.9.4 结果
        4.9.5 统计分析结果
    4.10 补体试验
        4.10.1 补体试验概述
        4.10.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10.3 实验方法
        4.10.4 结果
    4.11 本章小结
5 吸附参数及吸附柱参数设计
    5.1 本章提要
    5.2 概述
    5.3 最佳吸附时间确定
        5.3.1 静态下NKA-9 树脂对胆红素吸附率与时间的关系
        5.3.2 灌流状态下NKA-9 树脂对胆红素的吸附率与时间的关系
    5.4 NKA-9 树脂吸附胆红素适宜条件的测定
    5.5 微型化吸附柱体积与数量的确定
        5.5.1 吸附柱体积的确定
        5.5.2 一次性治疗所需要吸附柱数量的确定
    5.6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及后期工作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及论文情况
    附录B NKA-9 树脂
    附录C 作者自行设计并绘制的微型吸附柱及模型

(8)一种低密度脂蛋白选择性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本章提要
    1.2 概述
    1.3 血液净化
        1.3.1 血液净化概述
        1.3.2 血液透析
        1.3.3 血液滤过
        1.3.4 血液灌流
        1.3.5 血桨交换
        1.3.6 腹膜透析
        1.3.7 血液净化技术新发展
    1.4 肝素固定化
        1.4.1 肝素固定化概述
        1.4.2 肝素固定化的技术原理与途径
        1.4.3 肝素固定化的手段
        1.4.4 肝素固定化的应用
        1.4.5 肝素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1.5 低密度脂蛋白分离技术
        1.5.1 概述
        1.5.2 常规双重滤过
        1.5.3 加热双重滤过
        1.5.4 硫酸右旋糖酐纤维素吸附法
        1.5.5 肝素体外LDL 沉淀法
        1.5.6 LDL 的血液灌流分离技术
        1.5.7 免疫吸附
        1.5.8 血脂净化治疗的临床疗效
        1.5.9 LDL 分离技术展望
    1.6 低密度脂蛋白吸附剂
        1.6.1 LDL 免疫吸附类
        1.6.2 LDL 阴离子型吸附剂类
        1.6.3 非离子型LDL 吸附剂类
    1.7 课题设计
        1.7.1 课题设计的思想
        1.7.2 课题所涉及的研究内容
        1.7.3 本课题的特色
    1.8 本章小结
2 载体聚乙烯醇表面羟基数量的初步测定研究
    2.1 本章提要
    2.2 引言
    2.3 材料与方法
        2.3.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2 PVA 膜的制作
        2.3.3 试剂配制
        2.3.4 酰化法测羟基含量
        2.3.5 酯化法测羟基含量
        2.3.6 XPS 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酰化法结果
        2.4.2 酯化法结果
        2.4.3 XPS 分析结果
        2.4.4 分析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固定化配基肝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研究
    3.1 本章提要
    3.2 引言
    3.3 材料与方法
        3.3.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3.2 分析步骤
        3.3.3 结果与分析
        3.3.4 分析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LDL 选择性吸附剂的制备研究
    4.1 本章提要
    4.2 概述
    4.3 材料与方法
        4.3.1 主要仪器和试剂
        4.3.2 LDL 选择性吸附剂制备工艺
        4.3.3 对目标吸附剂的红外分析
        4.3.4 对目标吸附剂的XPS 表面分析
        4.3.5 对目标吸附剂的肝素固定量分析
        4.3.6 对目标吸附剂的肝素固定化动态稳定性考察
        4.3.7 目标吸附剂的吸水性考察
        4.3.8 目标吸附剂的表面形貌观察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红外表征结果
        4.4.2 XPS 表征结果
        4.4.3 PVA 与50%戊二醛物料比对配基固定量的影响
        4.4.4 反应时间对配基固定量的影响
        4.4.5 催化剂用量对配基固定量的影响
        4.4.6 次反应时间对配基固定量的影响
        4.4.7 次反应温度对配基固定量影响
        4.4.8 配基固定化稳定性考察
        4.4.9 目标吸附剂的吸水性能考察
        4.4.10 目标吸附剂的表面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吸附剂对 LDL 的吸附效能评价
    5.1 本章提要
    5.2 概述
    5.3 材料与方法
        5.3.1 主要仪器和试剂
        5.3.2 对LDL 吸附效率的考察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稀释体系对LDL 的静态吸咐效率的影响
        5.4.2 接触时间对LDL 的静态吸咐效率的影响
        5.4.3 接触时间对LDL 的动态吸咐效率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LDL 选择性吸附剂的安全性评价
    6.1 本章提要
    6.2 概述
    6.3 细胞毒性试验
        6.3.1 细胞毒性试验概述
        6.3.2 材料与方法
        6.3.3 评价结果
    6.4 急性全身毒性试验
        6.4.1 急性全身毒性试验概述
        6.4.2 主要仪器和试剂
        6.4.3 试验步骤
        6.4.4 试验结果
    6.5 体内过敏试验
        6.5.1 主要仪器和试剂
        6.5.2 试验步骤
        6.5.3 试验结果
    6.6 热原试验
        6.6.1 热原试验概述
        6.6.2 主要仪器和试剂
        6.6.3 试验步骤
        6.6.4 检验结果
    6.7 内毒素试验
        6.7.1 主要仪器和试剂
        6.7.2 检验
        6.7.3 内毒素检验结果
    6.8 溶血试验
        6.8.1 主要仪器和试剂
        6.8.2 实验步骤
        6.8.3 试验结果
    6.9 凝血试验
        6.9.1 主要仪器和试剂
        6.9.2 试验步骤
        6.9.3 检验结果
    6.10 血常规分析试验
        6.10.1 主要仪器和试剂
        6.10.2 试验步骤
        6.10.3 检测结果
        6.10.4 统计分析结果
    6.11 补体试验
        6.1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6.11.2 实验方法
        6.11.3 结果
    6.12 血小板粘附试验
        6.1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6.12.2 试验步骤
        6.12.3 试验结果
    6.13 吸附前后酶学系统的监测
        6.13.1 酶学系统监测概述
        6.13.2 材料与方法
        6.13.3 方法
        6.13.4 结果
    6.14 吸附前后肾功能的监测
        6.14.1 肾功能监测概述
        6.14.2 材料与方法
        6.14.3 方法
        6.14.4 结果
    6.15 吸附前后无机离子的监测
        6.15.1 无机离子监测概述
        6.15.2 材料与方法
        6.15.3 方法
        6.15.4 结果
    6.16 初步的动物试验
        6.16.1 主要仪器和试剂
        6.16.2 实验过程
        6.16.3 实验结果
    6.17 本章小结
7 LDL 选择性吸附剂的制备工艺对照研究
    7.1 本章提要
    7.2 引言
    7.3 材料与方法
        7.3.1 主要仪器和试剂
        7.3.2 制备工艺
    7.4 结果与分析
        7.4.1 制备原理
        7.4.2 配基肝素的固定量
        7.4.3 对LDL 的静态吸咐效率
        7.4.4 讨论
8 主要结论和后续工作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后续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情况
    附录B 文献综述
    附录C 本吸附剂体内过敏试验报告
    附录D 本吸附剂热原检查试验报告
    附录E 本吸附剂内毒素试验报告

(9)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适应证(论文提纲范文)

1 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即血液净化技术
2 生物人工肝技术 (BAL) [12]
3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技术 (HALSS) [13]

四、持续血滤治疗重型肝炎肝肾综合征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MELD评分和CTP分级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以及对术后生存率预测的临床研究[D]. 余忠山. 福建医科大学, 2013(01)
  • [2]肝移植后的并发症[J]. 余忠山,江艺,蔡秋程,杨芳,吕立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18)
  • [3]肝功能衰竭并发症的连续血液净化治疗[J]. 胡文祥,彭吉军,符政远,邓英,李勇忠. 中国医药指南, 2010(24)
  • [4]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规律探讨[D]. 郝小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5]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微型吸附柱的研发[D]. 才建华. 重庆大学, 2007(05)
  • [6]血浆置换联合持续血液滤过治疗急性重型肝炎肝肾综合征疗效观察[A]. 张帆,贺永文. 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 2007
  • [7]非生物型组合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A]. 王凯,赵显国,李素珍,王欣芳,张蓓蕾,于爱萍. 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 2007
  • [8]一种低密度脂蛋白选择性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麻开旺. 重庆大学, 2007(05)
  • [9]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适应证[J]. 罗红涛. 药品评价, 2007(01)
  • [10]血浆置换在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前应用的临床观察[J]. 郭庆良,卢实春,谷俊朝.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07(02)

标签:;  ;  ;  ;  ;  

持续性血液滤过治疗重型肝炎肝肾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