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CIK细胞治疗肿瘤的安全性评价

自体CIK细胞治疗肿瘤的安全性评价

一、自体CIK细胞治疗肿瘤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曹韪凡[1](2020)在《靶向CD19抗原的新型嵌合抗原受体NK细胞的优化构建和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修饰的T细胞为代表的靶向免疫细胞治疗方案受到广泛关注。该技术通过在T细胞中转染并表达人工CAR,促使T细胞可以特异性靶向结合肿瘤表面抗原。同时,利用人工CAR胞内段结构域提供T细胞活化信号,使其成为具有精准靶向性、并持续维持杀伤活性的新一代细胞治疗技术,在多种肿瘤治疗领域特别是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大多数关于CAR的研究主要集中在T细胞,然而伴随而来的细胞因子风暴、脱靶效应等副作用已成为限制CAR-T细胞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副作用或缺陷,促使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以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与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为代表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人工CAR的改造研究中。NK细胞属于先天固有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体天然免疫屏障中的主要承担者。NK细胞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具有特殊优势。首先,NK细胞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识别限制,并且无需抗原提呈细胞就可以激活自身免疫应答反应;其次,NK细胞在过继性细胞回输疗法中,体内存活周期短,不会诱发抗移植物宿主反应,相较于T细胞,NK细胞诱发因子风暴反应可控。然而人体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多种免疫逃逸机制逃避NK细胞非特异杀伤作用,使得NK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受到了制约。基于以上因素和前期我们在CAR-CIK细胞研究工作中的基础与策略,本次在NK细胞中引入CAR的修饰改造,引导NK细胞对血液肿瘤细胞靶向杀伤,同时利用CAR胞内段细胞活化信号结构域的表达来增强免疫细胞自身的活性。以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特异性靶标CD19为靶点,针对不同来源的NK细胞生物学特点,开展了人工CAR胞内段和跨膜区的改造工作。在胞内段优化过程中,将具有NK细胞活化功能的含有IL-15分子、4-1BB细胞共刺激信号分子、CD3 ζ链胞内区分子、CD8引导链和Kozak序列等胞内段活化结构域相关分子序列进行串联整合,融入到CAR结构中,制备特性化针对NK细胞的人工CAR重组质粒,然后通过病毒载体,在体外进行转导,成功构建出带有靶向识别杀伤功能的人工CAR修饰的NK细胞。同时,优化了 NK细胞体外培养与活化体系,为后续大剂量的细胞制备,开展体外、体内试验以及未来临床试验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检验人工CAR修饰细胞的靶向杀伤能力,采用乳酸脱氢酶法、杀伤因子检测和流式细胞检测等多种方法,对构建的CAR-CIK、CAR-NK-92、CAR-NK细胞杀伤效果进行了验证与分析评估。利用药效学,研究分析了我们构建的人工CAR修饰细胞在小鼠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模型中的靶向杀伤作用以及安全性。结果表明,构建的人工CAR修饰细胞具有明显的靶向杀伤能力和可靠的生物安全性。此外,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和基因表达水平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脐血NK细胞分别在人工CAR载体转导前后以及增殖过程中基因的表达谱变化。结果显示,以CX3CR1为代表的功能成熟的NK细胞基因高表达,而且具有独特的转录特性,探讨了 NK细胞的发育生物学的分子机制,并针对CD19-CAR-NK细胞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行了再设计与评估。本项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尝试突破人工CAR细胞方法改造非特异性细胞的技术瓶颈,构建出一套创新优化的CAR-NK制备体系,为拓展人工CAR细胞治疗方案提供技术支撑;改造了 CAR胞内段细胞活化信号分子,以及验证了 CD19-CAR-NK细胞的成药性、有效性以及安全性;这将有利于CAR相关技术在免疫治疗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主要结果:1.构建了基于CAR-T技术的靶向CD19的CAR-CIK细胞、CAR-NK-92细胞制备体系。2.构建了基于脐血来源的NK细胞靶向CD19的新型CAR-NK细胞技术体系。3.体外实验验证了 CD19-CAR-NK具有显着的靶向细胞杀伤功能,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特点,特异性杀伤效果明显。4.探索了 CAR-NK细胞最佳NK细胞转导方法,可使用慢病毒载体或逆转录病毒载体对NK细胞进行转导。通过优化的培养体系培养的NK细胞可以获得更好的转导效率。5.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探讨了脐血NK细胞分别在CAR转导前后以及增殖过程中基因表达谱变化,以CX3CR1为代表的功能成熟NK细胞基因高表达转录特性。6.B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CD19-CAR-NK细胞在回输后第7天抑瘤率为61%,远高于对照组抑瘤率12%。未产生相关毒性以及致瘤致畸等不良情况,验证了 CD19-CAR-NK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及有效性。

彭黎明[2](2020)在《过继细胞疗法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DC-CIK过继细胞疗法(adoptive cell therapy,ACT)联合化疗在晚性胃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集2014年11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32例晚期胃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在体外诱导、培养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再次回输给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同时予替吉奥+奥沙利铂或顺铂(SOX或SP)方案化疗。观察DC-CIK ACT疗法+化疗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结果:共32例晚期胃癌患者接受了 DC-CIK ACT疗法联合化疗。中位年龄58岁(23-74),ECOG评分0-1分。截止到末次随访日期,有6位患者仍存活。全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为 5.1 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为15.7个月,6个月、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0.6%、61.9%。未观察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患者。有可测量病灶的24例患者中,10例达到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 41.7%,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91.7%。与治疗前比较,外周血CD3+CD56-、CD3+CD4+、CD3+CD56+、CD3-CD56+、CD3+CD45R0+细胞比例升高,CD3+CD8+细胞比例降低,均无统计学显着差异。与治疗前相比,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普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提示DC-CIK输注次数超过8次以及进展后接受二线治疗患者可获得更长的生存。所有患者未见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没有患者因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而中途退出试验。结论:DC-CIK过继细胞免疫疗法联合化疗能改善晚期胃腺癌患者免疫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进一步开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张玉涵[3](2019)在《过继性自体DC-CIK细胞免疫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与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共培养后的DC-CIK进行辅助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评价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为今后TNBC的免疫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到2015年1月1日就诊于天津市肿瘤医院的术后进行自体DC-CIK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的TNBC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本研究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纳入147例病历资料完整的TNBC病例作为细胞免疫治疗组。根据相同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相同年份与细胞免疫治疗组患者病历资料相近的行单纯辅助化疗的TNBC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按照年龄±1的标准与细胞免疫治疗组进行个体匹配,匹配后147例的病例作为对照组,与细胞免疫治疗组1:1对照。对纳入研究的294例病例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主要为有无复发转移或死亡及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随访截止到2018年5月1日。使用SPSS20.0软件对两组病例的的临床资料、随访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差异性的比较;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病例的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与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的差异;通过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并用Cox比例风险回归的多因素分析进一步验证。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细胞治疗组与对照组的1年、3年、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9.3%vs.95.9%、91.8%vs.83.7%、88.1%vs.81.3%,两组之间的无病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自体DC-CIK细胞免疫治疗延长了TNBC患者的DFS。两组在复发转移部位(P=0.581)、远处转移部位数(P=0.628)以及复发转移发生时间(P=0.119)上没有统计学差异。细胞治疗组与对照组的1年、3年、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9.3%vs.98.0%、96.6%vs.91.8%、93.4%vs.8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自体DC-CIK细胞免疫治疗延长了TNBC患者的OS。DCCIK治疗明显延长了早期(I,IIA期)患者的OS(P=0.0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亦延长了早期患者的DFS(P=0.081)、晚期(IIB,III期)患者的DFS(P=0.114)与OS(P=0.054),但差异不显着。细胞免疫治疗组患者的细胞治疗周期中位数为6周期,行6周期以上DC-CIK细胞治疗的患者,其DFS(P=0.020)和OS(P=0.040)均明显大于治疗不足6周期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III度,未观察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两组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DC-CIK细胞注射期间未观察到明显的过敏反应,无患者由于出现不可耐受的副作用而中途退出细胞治疗,安全性较好。结论自体DC-CIK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能有效降低TNB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并延长其生存期,尤其是对于那些相对早期患者效果更为显着,患者可从增加DCCIK治疗周期中得到生存获益。DC-CIK细胞免疫治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为轻微。

杨怡[4](2017)在《DC-CIK治疗60例宫颈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60例宫颈癌患者进行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过继免疫治疗,分析该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接受DC-CIK免疫治疗的为贵州省人民医院肿瘤科从2012年09月到2016年5月期间收治60例被确诊为ⅢB期、Ⅳ期的宫颈癌患者,以上患者均经过常规的放化疗治疗,但仍有残余病灶。60例患者于第1天采集80-100ml外周血,在实验室进行自体DC-CIK细胞培养,在第10天、第11天进行DC-CIK细胞回输(每天一次,共2次),4周为一个疗程。60例患者均进行2-6个疗程的DC-CIK治疗。通过DC-CIK干预实验,对比治疗前后患者五个方面的临床指标变化。包括:患者免疫功能变化,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肿瘤标志物变化,毒副反应发生情况、肿瘤客观疗效。对以上五个方面评估方法,采用相应客观评价指标进行评价。(1)免疫功能检测:观察治疗前2周和治疗后2周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3+CD56+T细胞)的比例变化,以及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表达量,用于评价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2)生活质量:对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KPS计分法、疼痛NRS评分表进行评分;对比DC-CIK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3)肿瘤标记物变化:选用SCCA、CA125两个宫颈癌常用的肿瘤标记物评价抗肿瘤疗效。(4)毒副反应: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制定的通用药物毒性反应标准(NCI-CTC),分为0~Ⅳ度,进行DC-CIK治疗安全性评价。(5)肿瘤变化:按照实体瘤RECIST评价标准,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CT、MRI或B超检查评价60例肿瘤患者的肿瘤直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如CD3+、CD8+、CD56+、CD3+CD8+、CD3+CD56+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患者的KPS评分明显改善(P<0.01),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生活质量提高;肿瘤标志物SCCA和CA125明显下降(P<0.05);没有出现明显的毒副反应(P<0.05);临床获益率能够达到80%。结论:DC-CIK疗法能够明显改善宫颈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DC-CIK细胞免疫疗法治疗宫颈癌能使患者得到临床获益,对于促进患者微小残留病灶的清除以及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等有一定意义。本研究为DC-CIK抗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曹宏,牛犁,余方,刘欢,杨桂芳[5](2016)在《CIK维持治疗对老年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7及上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CIK维持治疗对老年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及上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EGFR)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经病理组织学和细胞学证实ⅢαⅣ期NSCLC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9例化疗后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研究组39例在化疗后予以CIK维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间生存质量、炎症因子及T淋巴细胞水平,同时测量两组MMP-7及EGFR蛋白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后MMP-7及EGFR蛋白表达阳性率(30.77%、17.95%)低于对照组(53.85%、38.46%)(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IL)-2、IL-12和干扰素(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治疗后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4+及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CIK维持治疗能降低老年中晚期NSCLC患者组织MMP-7及EGFR蛋白表达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效果显着。

张金超[6](2016)在《DC-CIK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肾癌早期临床表现较为隐匿,25%-57%的患者确诊时已有远处转,约20%-30%局部性肾癌患者术后仍将发展为转移癌。肾癌具有多重耐药基因,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肾癌对传统放、化疗均不敏感,5年生存率不足15%,中位生存期(OS)仅10.2个月。肾癌是一种免疫原性极强的肿瘤,生物治疗一直以来均为一线治疗方案中的可选治疗方法,早期的细胞因子治疗,包括高剂量IL-2和干扰素-α均显示出一定疗效,但剂量毒性难以控制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随着分子靶向药物的研究发展,包括索拉非尼、舒尼替尼等多种小分子TKI靶向药物被用来治疗转移性肾癌。近年国内外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肾癌客观有效率24%,中位OS为29.3个月;舒尼替尼一线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客观有效率31.1%,疾病控制率76.7%,中位OS为30.7个月。但分子靶向药物副作用及耐药问题仍亟待解决。基于以上原因,转移性肾癌的治疗具有挑战性,因此寻找更新更有效的治疗途径成为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研究重点。细胞免疫治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以安全性高,可有效清除微小残留肿瘤病灶等为主要特点,其作用原理是经过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改善机体的免疫抑制状态,提高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杀灭肿瘤细胞,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且不损伤正常细胞。细胞免疫治疗是继外科手术、化疗、放疗之后的新的抗肿瘤治疗模式,已成为转移性肾癌治疗领域的焦点。近年我院利用DC-CIK细胞治疗肾癌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自体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变化及随访观察。探讨DC-CIK细胞免疫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为转移性肾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并为DC-CIK治疗转移性肾癌的安全应用提供临床数据。研究方法:观察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27例可评估的转移性肾癌患者,其中男23例、女4例,年龄32–81岁,中位年龄57岁;KPS评分70-90分。所有患者均经标准方案治疗后,病理类型均为肾透明细胞癌,并连续接受治疗2疗程以上,治疗后定期复查。采集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经实验室的体外培养诱导产生DC和CIK细胞。经无菌检测、流式细胞术表型鉴定及细胞计数后回输给患者。采集PBMC后第7、9、11、13天予患者皮下注射(3-10)×107个DC(1ml),第11、13天静脉回输(2-15)×109个CIK细胞(100ml),每疗程间隔3个月,直至疾病进展,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转移部位及免疫治疗疗程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及2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影响患者疗效的因素。分别于免疫治疗前1周和每疗程完成后的1个月取患者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包括CD3+CD4+CD8-、CD3+CD4-CD8+、CD3+CD19-、CD3-CD19+、CD3-CD16+CD56+、CD3+CD16+CD56+、CD3+HLA-DR-、CD3+HLA-DR+、CD3+CD28+CD8+、CD3+CD4+CD25+、Th1及Th2的动态变化。比较治疗前后各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初步探讨细胞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使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全部数据,对患者接受细胞免疫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不同时间点的变化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27例转移性肾癌患者经DC-CIK治疗后1例CR(3.7%),9例PR(33.3%),13例SD(48.2%),4例PD(14.8%);客观反应率为37%,疾病控制率为85%,2年总生存率为81.5%。细胞免疫治疗后患者外周血的Th1细胞有升高趋势(P<0.05),多次治疗后CD3+CD4+CD25+T细胞(Treg细胞)有降低趋势(P<0.05),CD3+CD4+CD8-、CD3+CD4-CD8+、CD3+CD19-、CD3-CD19+、CD3-CD16+CD56+、CD3+CD16+CD56+、CD3+HLA-DR-、CD3+HLA-DR+、CD3+CD28+CD8+细胞亚群及Th2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变化(P>0.05)。治疗过程中27例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DC-CIK细胞免疫治疗转移性肾癌安全有效。2.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免疫功能中CD3+CD4+CD8-、CD3+CD4-CD8+、CD3+CD19-、CD3-CD19+、CD3-CD16+CD56+、CD3+CD16+CD56+、CD3+HLA-DR-、CD3+HLA-DR+、CD3+CD28+CD8+细胞亚群及Th2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变化,多次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Treg细胞比例下降,Th1细胞比例上升。DC-CIK细胞免疫治疗对Treg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可改善转移性肾癌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提高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易洁[7](2016)在《自体DC-CIK细胞共培养后联合TACE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HC)的一种微创介入技术,即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肿瘤滋养动脉,使用抗癌药物或药物微球起到化疗性栓塞的作用,然后再注入适量的栓塞剂,使靶动脉闭塞,导致肿瘤组织的局部缺血坏死。因能明显增加局部药物浓度、全身副反应小、可以数种药物联合应用等优点,目前广泛用于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但该方法也存在明显缺陷,常常难以使其肿瘤滋养血管完全栓塞,且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易导致残留的肿瘤组织复发和转移。近年来,随着细胞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之后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给原发性肝癌这种低免疫原性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在细胞免疫治疗方面研究应用较多的有: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 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CIK)、以及共培养免疫(dentritic cell/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DC-CIK)细胞。DC细胞是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能摄取、加工及递呈抗原,并被认为是体内唯一能活化静息T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CIK细胞是一群由多种细胞组成的异质细胞,这些细胞兼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杀瘤特点。研究表明将具有高效的杀伤活性的CIK细胞和具有强大肿瘤抗原递呈能力的DC联合应用治疗恶性肿瘤,可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被认为是当前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首选。本研究以荆州市中心医院62例TACE术后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联合DC-CIK细胞免疫治疗对其进行分组,评估我院TACE术后联合DC-CIK细胞免疫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AFP,生存率等方面的变化,为DC-CI K细胞免疫治疗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目的:探讨TACE术联合自体DC-CIK细胞生物治疗与单纯TACE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在近期疗效、生活质量、AFP、生存率等方面的变化。方法:1.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在荆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肿瘤科及介入科行TACE术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共62例。2.根据TACE术后是否联合DC-CIK细胞生物治疗分为2组,其中研究组(TACE+DC-CIK治疗)30例、对照组(仅行TACE术)32例。3.采集研究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出DC、CIK细胞,分装2瓶扩增培养,第7天收集DC细胞与CIK细胞按1:10的比例共同培养。经过12天收获DC-CIK细胞,抽样进行细菌、支原体、真菌、内毒素检测,均合格后分四次静脉回输。4.两组患者治疗后评价近期疗效、生活质量、AFP、安全性、生存率等的变化。结果:1.近期疗效:半年后,研究组、对照组的ORR分别为60.0%(17/30)、28.1%(9/32),经比较研究组ORR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180、P=0.022),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对照组的DCR分别为90.0%(27/30)、71.9%(23/32),经比较两组间无明显差异(χ2=3.259、P=0.071)。2.生活质量:通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体力有所增加。研究组KPS变化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 vs 68.8%,P=0.014<0.05)。3.AFP:在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4周分别抽取患者外周血,行AFP检测。治疗后研究组、对照组AFP均下降,下降率分别为87.5%(14/16)、52.9%(9/17),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率高,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5)。4. DC-CIK细胞安全性:30例患者经过DC-CIK细胞治疗后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的发热(T<38.5℃),均自行退热,无寒战、高热及皮疹等。所有患者细胞治疗前1月及结束细胞治疗后1月监测血象、生化等检查,均未出现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的损害。5.生存率:62例患者经治疗后均随访12个月。研究组6个月、12个月生存率分别96.7%(29/30)、80.0%(24/30),对照组6个月、12个月生存率分别81.2%(26/32)、56.2%(18/32);6个月生存率比较χ2=3.674、P=0.055,两组间无明显异常;12个月生存率比较χ2=3.997、P=0.046,经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ACE术联合自体DC-CIK细胞生物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好、明显提高近期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显着降低AFP水平、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张金莉,王燕,彭莉萍,易军,封雨[8](2016)在《血清/血浆培养体系对CIK细胞分化及增殖效果的比较》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培养初期添加自体灭活血清或血浆对细胞的诱导分化及增殖效果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人静脉全血,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添加自体灭活血清或自体灭活血浆于培养瓶中,分为对照组、血清组及血浆组,采用经典CIK培养方案进行14天诱导培养。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对细胞数量进行检测,台盼蓝拒染法对细胞活性进行检测,并经流式细胞术分析培养细胞的表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血清组和血浆组增殖倍数明显升高,而血清组与血浆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血清组与血浆组CD3+CD56+表型比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在无血清培养基中添加自体血清或血浆能显着促进CIK细胞的增殖,其效果无显着差异。

马秋满,刘秋玲,杨新吉,苗丽霞,孙岩峰,李彦珊,王军,刘红艳,袁海莲,赵飞,张向兰[9](2016)在《冻融抗原致敏的DC-CIK细胞治疗儿童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冻融抗原致敏的DC-CIK(Ag-DC-CIK)细胞联合常规治疗对儿童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确诊为晚期RB的4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选择病历资料完整的15例行Ag-DC-CIK细胞联合常规治疗者为Ag-DCCIK组,15例行CIK细胞联合常规治疗者为CIK组,15例仅行常规治疗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三组患儿资料。结果 Ag-DC-CIK组共接受140例次Ag-DC-CIK细胞治疗;CIK组共接受157例次CIK细胞治疗。(1)疗效:Ag-DC-CIK组肿瘤治疗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D期保眼率和眼外期、远处转移期手术率较CIK组和对照组均有所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Ag-DCCIK组、CIK组治疗后外周血中CD3+、CD4+、CD4+/CD8+、CD3+CD56+T淋巴细胞比例较治疗前升高(P值均<0.05),CD8+T淋巴细胞比例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外周血中上述细胞比例除CD8+外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值均<0.05)。Ag-DC-CIK组、CIK组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恶心呕吐及进食量减少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值均<0.05)。三组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1年总生存率(OS)无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Ag-DC-CIK组2年OS(80%)较CIK组(66.7%)和对照组(33.3%)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安全性:在细胞回输过程中,Ag-DC-CIK组仅1例次出现发热,CIK组3例次出现发热,体温均在12 h内降至正常。所有患儿的心肌酶、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在细胞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 (1)Ag-DC-CIK细胞治疗晚期RB安全、有效,可以在晚期RB患儿中推广使用。(2)Ag-DC-CIK细胞联合常规治疗较CIK细胞治疗联合常规治疗和单纯常规治疗对儿童晚期RB具有更好的远期疗效,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艾月琴,赵华,江龙委,贾绍昌[10](2015)在《自体DC-CIK细胞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4年3月解放军第八一医院经传统治疗失败后的晚期肾癌患者24例,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PBMCs经体外诱导培养成DC和CIK细胞。对患者进行自体DC细胞和CIK细胞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结果治疗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示CD3+为(67.80±8.50)%,CD4+为(40.40±7.71)%,CD4+/CD8+为(1.89±0.53)%,较治疗前[(55.97±11.71)%、(30.18±8.33)%、(1.08±0.60)%]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21、0.011)。而治疗后CD8+T淋巴细胞比例为(17.34±4.52)%,CD4+CD25+Treg细胞比例为(4.57±1.56)%,较治疗前[(25.41±6.22)%、(7.12±1.71)%]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34)。2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2例(8.3%),部分缓解(PR)4例(16.7%),病情稳定(SD)15例(62.5%),病情进展(PD)3例(12.5%);治疗有效率(RR)为25.0%,疾病控制率(DCR)为87.5%。结论索拉菲尼联合DC-CIK细胞免疫治疗晚期肾癌是安全的,即使在传统治疗疗效不佳或失败时也可以取得一定的临床获益。

二、自体CIK细胞治疗肿瘤的安全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体CIK细胞治疗肿瘤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靶向CD19抗原的新型嵌合抗原受体NK细胞的优化构建和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CAR-T的抗肿瘤研究和构建策略
    1.2 人工CAR的结构
        1.2.1 胞外抗原结合区
        1.2.2 胞内细胞信号传导区与跨膜链接区
        1.2.3 CAR-T的抗肿瘤机制及进展
    1.3 CAR-T技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瓶颈
        1.3.1 细胞因子风暴
        1.3.2 脱靶效应
        1.3.3 实体瘤应用瓶颈
        1.3.4 转染载体的缺陷
        1.3.5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与免疫细胞活性维持
        1.3.6 免疫抑制作用
        1.3.7 CAR-T细胞来源的限制
    1.4 NK细胞为代表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研究
        1.4.1 N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4.2 NK细胞对肿瘤的杀伤机理
    1.5 NK细胞在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5.1 针对血液肿瘤的N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研究
        1.5.2 针对实体瘤的NK细胞相关免疫研究
    1.6 人工CAR修饰的NK细胞构建与研究进展
        1.6.1 CAR-NK分子靶点
        1.6.2 CAR改造NK细胞的临床应用
    1.7 CAR-NK相关的细胞因子介导的内源性NK细胞活化
    1.8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选择
        1.8.1 CI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抗瘤特点研究
        1.8.2 NK细胞来源与筛选
    1.9 特异性分子靶点的研究与选择
    1.10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CIK细胞人工CAR改造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细胞株与质粒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2.2.2 CAR-T细胞与CAR-CIK细胞的体外制备和体外扩增培养
        2.2.3 CAR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2.2.4 病毒转导与检测
        2.2.5 CAR-T细胞体外扩增
        2.2.6 CAR-CIK细胞体外扩增
        2.2.7 细胞计数及细胞形态增殖情况观察
        2.2.8 CAR-CIK和CAR-T细胞免疫表型的检测
        2.2.9 CAR-CIK和CAR-T细胞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2.2.10 统计学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CAR-T细胞和CAR-CIK细胞体外制备和扩大培养
        2.3.2 设计并构建Psb1576-CD19-CAR重组载体
        2.3.3 扩增CD19片段重组质粒构建和慢病毒的制备
        2.3.4 CD19抗原过表达靶细胞稳定株构建
        2.3.5 CD19-CAR在T细胞中的转导效率和免疫表型
        2.3.6 CD19-CAR在CIK细胞中的转导效率和免疫表型
        2.3.7 杀伤后细胞因子释放能力检测
        2.3.8 CIK和CAR-T细胞体外靶向细胞杀伤能力分析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NK细胞系的人工CAR改造研究
    3.1 实验细胞株与材料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和胶回收
        3.2.3 表达GFP、IL-15和4-1BB基因的重组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3.2.4 病毒转导
        3.2.5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AR阳性细胞比例以及表型分析
        3.2.6 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CAR-NK-92细胞杀伤活性
        3.2.7 细胞因子释放能力检测
        3.2.8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CAR-NK-92重组质粒的设计
        3.3.2 CAR-NK-92重组质粒的载体构建
        3.3.3 CAR-NK-92重组质粒的筛选验证与载体包装和滴度测定
        3.3.4 CAR-NK-92细胞的构建与免疫表型检测
        3.3.5 不同浓度条件培养基对NK细胞扩增倍数的影响
        3.3.6 不同浓度的条件培养基对NK细胞扩增以及活化表型的影响
        3.3.7 CD19-CAR-NK-92细胞体外靶向识别杀伤能力检测
        3.3.8 杀伤后细胞因子释放能力检测
    3.4 本章小结
4 脐血来源的NK细胞人工CAR改造研究
    4.1 实验用细胞材料及试剂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脐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方法
        4.2.2 脐血NK细胞分离方法
        4.2.3 脐血NK细胞体外扩增培养
        4.2.4 CAR表达载体的改造
        4.2.5 针对NK细胞改良的CD19-CAR载体转导
        4.2.6 CAR-NK细胞体外优化培养
        4.2.7 脐血CAR-NK细胞免疫表型及重要功能性分子表达检测
        4.2.8 脐血CAR-NK细胞对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检测
        4.2.9 细胞因子释放能力检测
        4.2.10 体内动物实验
        4.2.11 过氧化物酶染色法
        4.2.12 细胞总RNA提取与qRT-PCR检测基因表达水平
        4.2.13 免疫印迹实验
        4.2.14 细胞单基因测序与生信分析
        4.2.15 临床研究试验前期方案设计
        4.2.16 统计学数据处理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CAR-NK重组质粒的构建
        4.3.2 脐血来源的NK细胞筛选与扩增培养
        4.3.3 重组CD19-CAR载体的转导及转导效率检测
        4.3.4 CD19-CAR-NK细胞分子表达
        4.3.5 NK细胞对靶细胞杀伤作用的测定
        4.3.6 杀伤后细胞因子释放能力检测
        4.3.7 CD19-CAR-NK细胞的动物体内药效检测
        4.3.8 CD19-CAR-NK细胞的动物体内安全性检测
        4.3.9 CD19-CAR-NK细胞的动物模型中药代动力学
        4.3.10 CD19-CAR-NK细胞的高通量测序分析
        4.3.11 CD19-CAR-NK细胞的基因功能分类分析
        4.3.12 CD19-CAR-NK细胞的细胞生物学调控
        4.3.13 临床试验样本病理学分析
        4.3.14 CD19-CAR-NK细胞临床预实验研究
        4.3.15 CD19-CAR-NK细胞临床研究前患者样本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讨论
    5.1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人工CAR的构建及细胞生物学研究
    5.2 体外非特异性细胞扩增活化体系的优化
    5.3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选择与理论依据
        5.3.1 CIK细胞方案
        5.3.2 NK-92细胞方案
        5.3.3 脐血NK细胞方案
    5.4 CAR-NK的体内药效和基因表达谱分析
    5.5 超越CAR-T的新型CAR-NK的优势与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致谢
附件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过继细胞疗法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过继细胞疗法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胄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胄癌过继性T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简历
致谢

(3)过继性自体DC-CIK细胞免疫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细胞治疗组
        1.1.2 对照组
    1.2 一般资料
        1.2.1 三阴性乳腺癌的判定
        1.2.2 手术方式
        1.2.3 辅助化疗
        1.2.4 辅助放疗
    1.3 DC-CIK细胞的制备及输注
        1.3.1 DC及 CIK细胞的诱导
        1.3.2 DC-CIK细胞的制备
        1.3.3 DC-CIK细胞的回输
    1.4 评价指标
    1.5 随访
    1.6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临床病理特征
    2.2 两组复发转移状况的比较
    2.3 生存分析
    2.4 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5 DC-CIK细胞免疫治疗周期数与预后的关系
    2.6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3.讨论
    3.1 三阴性乳腺癌与免疫治疗
    3.2 DC-CIK细胞免疫治疗对早期TNBC患者疗效显着
    3.3 免疫治疗与化疗
    3.4 免疫治疗与放疗
    3.5 DC-CIK细胞免疫治疗标准的探讨
    3.6 与现有相似研究的比较
    3.7 创新性与局限性
    3.8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DC-CIK治疗60例宫颈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略缩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KPS评分表
附录B 临床疗效评价表
附录C 疼痛数字评分表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CIK维持治疗对老年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7及上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CIK细胞制备及分组
    1.3 观测指标
        1.3.1 MMP-7及EGFR蛋白水平
        1.3.2 生活质量
        1.3.3 炎症因子水平
        1.3.4 T淋巴细胞亚群
        1.3.5 安全性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P-7及EGFR蛋白水平对比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分析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分析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比
    2.5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6)DC-CIK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部分 自体DC-CIK细胞免疫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2部分 DC-CIK细胞免疫治疗对转移性肾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论着
个人简历
致谢

(7)自体DC-CIK细胞共培养后联合TACE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自体DC-CIK细胞共培养后联合TACE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1.前言
    2.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一般资料
        2.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2.4 实验方法
        2.5 评价指标
        2.6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两组近期疗效的比较
        3.2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3.3 治疗前后外周血中AFP的变化
        3.4 DC-CIK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3.5 生存率的随访情况
    4.讨论
    不足与展望
第3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血清/血浆培养体系对CIK细胞分化及增殖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实验资料与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血液分离
        1.2.2 PBMC分离
        1.2.3血清分离与灭活
        1.2.4血浆分离与灭活
        1.2.5 CIK细胞诱导增殖
        1.2.6流式细胞仪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血清及血浆培养体系对CIK细胞诱导的影响
    2.2血清及血浆培养体系对CIK细胞增殖的影响
    2.3血清及血浆培养体系对CIK细胞形态的影响
3 讨论

(10)自体DC-CIK细胞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 DC及CIK细胞的制备及回输方法
    1.3治疗方法
    1.4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1.5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1.6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DC和CIK培养结果
    2.2免疫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免疫学指标变化
    2.3临床疗效观察
    2.4生活质量
    2.5不良反应
3讨论

四、自体CIK细胞治疗肿瘤的安全性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靶向CD19抗原的新型嵌合抗原受体NK细胞的优化构建和功能研究[D]. 曹韪凡.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2]过继细胞疗法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D]. 彭黎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过继性自体DC-CIK细胞免疫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D]. 张玉涵.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DC-CIK治疗60例宫颈癌的临床研究[D]. 杨怡. 贵州医科大学, 2017(01)
  • [5]CIK维持治疗对老年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7及上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J]. 曹宏,牛犁,余方,刘欢,杨桂芳.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23)
  • [6]DC-CIK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研究[D]. 张金超.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02)
  • [7]自体DC-CIK细胞共培养后联合TACE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D]. 易洁. 长江大学, 2016(02)
  • [8]血清/血浆培养体系对CIK细胞分化及增殖效果的比较[J]. 张金莉,王燕,彭莉萍,易军,封雨. 肿瘤药学, 2016(01)
  • [9]冻融抗原致敏的DC-CIK细胞治疗儿童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研究[J]. 马秋满,刘秋玲,杨新吉,苗丽霞,孙岩峰,李彦珊,王军,刘红艳,袁海莲,赵飞,张向兰.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16(01)
  • [10]自体DC-CIK细胞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临床效果[J]. 艾月琴,赵华,江龙委,贾绍昌. 中国医药导报, 2015(30)

标签:;  ;  ;  ;  ;  

自体CIK细胞治疗肿瘤的安全性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