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及一些思考

美国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及一些思考

一、美国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及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宋祖豪[1](2021)在《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Putnam’s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是研究政治学特别是民主制度运转的新兴热门范式,它对于民主制度绩效、社会公共生活、社会结构变迁等问题均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是国内外对于帕特南这一重要的学术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应用层面,也就是将该理论作为分析范式来解决现实问题,或者进行内容介绍方面的梳理,少部分涉及对该理论的反思研究。本文认为,在肯定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学术贡献的同时,更不应该忽视其在概念界定、测量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并在应用中需要加以留意。在本土化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正视这一理论的研究薄弱,注重理论本身研究。其次应当立足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特性理解该理论,并关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对这一理论应用的影响。本土化的最高目标应当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资本理论服务于中国问题研究。具体梳理与评述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主要从五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将该理论放到社会资本理论丛林里审视,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理论渊源,严格来说,它只是社会资本理论丛林当中的一个分支,故很有必要指出该理论在宏观的社会资本理论丛林中的定位以及鲜明特点。第二部分,所有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有其发展完善的历程,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亦不例外,在这一部分梳理了该理论本身的发展历程,认为这一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在第三与第四部分中,阐述了该理论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其局限性所在,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评价。最后一部分,一方面,强调了吸纳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并从两个角度对该理论进行了综合评述,另一方面,研究国外的经典理论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研究中国问题,鉴于此,在文末提出了对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与应用本土化的几点思考。希望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韩慧[2](2020)在《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化解新时代主要矛盾和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都赋予了体育社会组织新的任务与使命。然而囿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尤其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现阶段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既不规范也不成熟,这必然导致其难以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评估是监管的重要抓手,做实做强评估工作对于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监管水平、引导和规范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理论探索还较为滞后,难以为评估实践提供有效指导。为此,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系统论理论、评估相关理论、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体育社会组织为对象,围绕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这一主题,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德尔菲法等方法,对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工作起步较晚,在过去的实践当中,虽取得了评估意识有所提升、评估运行逐步常规化、评估效用逐渐显现等成效;但与此同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包括评估推进动力不足、评估约束薄弱、评估协调不畅、评估主体有待培育、评估指标体系有待完善、评估程序与方法有待改进等。以日本、英国、美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慈善事业起步较早,在体育社会组织监管与评估方面较早地进行了实践,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包括:以评为重,将评估作为组织管理的核心环节;严格约束,构建全方位评估法律规范体系;多元协调,基于整体管理效应推动评估发展;因地制宜,评估主体的选择与本国国情相符;多维评价,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全方位考量。第二,评估实践发展亟待理论指导,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理论界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研究是不够的,而且还存在一些误区。不少研究都只是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当作一项技术性工作,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评估主体、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程序、评估方法等实施操作层面的完善,弱化了评估工作的复杂性。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必须在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工作机制下开展,否则评估只能是零散的一般评价活动,而不是一项系统的监管工作,评估的价值作用也难以真正实现。第三,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文借助系统论基本理论,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要素和结构进行了厘清。研究认为,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要素主要包括评估主体、评估客体、其他相关主体、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程序与方法、评估制度以及评估环境。同时基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困境和发展目标考量,本文提出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主要由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约束机制和协调机制这四方面结构内容组成。这四大机制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总体形态和特定功能。第四,对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动力机制,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提供了科学分析框架。通过ASD理论指导,解析了当前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建立的现实困境,并进一步提出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构造策略,即打造有为政府,强化评估的推动力;建立有效组织,激活评估的内驱力;吸纳社会公众,增强评估的助动力;加大政策支持,提升评估的牵引力;营造文化氛围,发挥环境的作用力。第五,对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运行机制,在评估主体模式上,研究提出了体育社会组织政社合作评估模式优化的策略建议。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上,通过两轮专家德尔菲法完成了指标遴选和权重设置,最终确立了体育社团、体育社会服务机构和体育基金会三类体育社会组织的评估指标体系。在评估程序与方法构建环节,研究设计了七个评估步骤;同时选取了适用于本研究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程序的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第六,针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中可能会出现的“道德风险”行为,提出了相应的约束思路,并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约束机制进行了构建,具体包括:完善评估监管法律规范,扎紧制度围栏;推动形成评估行业自律,提升监管质效;加强评估伦理道德建设,树立评估自觉;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实现阳光运行等。第七,通过对当前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存在的协调困境的分析,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启示,提出了整体性理论视角下评估协调机制的构建策略,那就是整合结构,建立整体管理框架;整合目标,锚定公共利益实现;整合理念,深化合作共赢意识;整合法规,增强协同制度保障;整合平台,推进信息交流共享。第八,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最理想的效果是达成“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功能涌现。系统论揭示了整体效应、构材效应、协同效应和环境效应共同形成“整体功能涌现”。这决定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必须遵循整体化、层级化、协同化、动态化的机理;采取整体着眼、统筹推进,部分着手、层层转化,依循规律、多维协同,常态实施、动态调整的方式;且需把握好一些关键要点,包括坚持系统思维、科学组织管理、优化外部环境、用好政策调控。

杨蕴希[3](2020)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以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为例》文中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明确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主导的“三权并行”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用以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地方、学校及学生需求的适切性。地方和学校在国家意志的授权下获得了相对的课程自主权,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求开展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实施、组织课程评价等一系列课程相关活动,这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课程知识融入地方课程体系提供了良好契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地区、特定民族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沿袭而来的无形、活态流变的文化资源,是唯一的、活态的、流动的文化记忆与历史见证,其内容涵盖大量极具地方特色的知识内容,是地方课程的重要知识来源和开发素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课程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开发研究,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教育传承与保护的有效探索,还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来完善地方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地方教育的全面发展,对地方人才培养、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地方经济社会的进步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有鉴于此,本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为研究对象,结合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案例,运用文献、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循着“在这里”“去那里”“回到这里”,亦即“田野前”的“应然”、“田野中”的“实然”、“田野后”的“使然”和“诚然”综合的研究思路,同时注重人类学中“自我”与“他者”,社会学中身份自觉与社会认同,文化学中文化多元与文化交往等学科理论视角的引入与运用,意在逐步解答“何以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及其开发对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地方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何以可行且必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何以优化”等问题。为此,围绕主题从绪论(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研究意义、概念澄清)、理论阐释、学科视角、研究对象与方法、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实践评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优化对策、研究结论与研究反思等方面展开了具体的研究,力图呈现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综合研究特征。本研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问题意识的切入及其概念的阐释,并将之与主题密切紧扣,以突出研究旨趣,彰显研究目的。其中,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实证对象——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中丰富斑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及其开发的形式与内容,展示了流域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高度认知、自觉以及取得的一系列实践成效;同时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尚存在着课程资源不够、课程目标缺失、文化环境蜕变、主体效能较低、评价反馈不足等“实践困境”,存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情感价值剥落、课程开发功利趋向明显、课程生态失衡等“困境归因”。在此基础上,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高度,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目标的多维建构、课程内容的多重优选、课程主体的多效赋能、课程实施的多类统整、课程评价的多元交互等内容,就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对策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并在其中展示出了一定的学术见解。

闫琳琳[4](2020)在《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文中提出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是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过程,其建设与实施水平直接决定着我国学前教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新西兰,作为一个学前教育发达的国家,其学前教师的培养质量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因此,对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深入思考,有助于为我国学前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本综合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对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进行研究。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与缘起、研究的意义、国内外有关新西兰学前教育课程的研究成果、界定了相关的概念,并阐明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设置情况进行梳理,主要包括两方面: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从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的设置依据出发,详细阐述了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的课程目标,以新西兰三所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内容的设置情况为蓝本,总结出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内容,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三个模块入手,进行详细的论述。第三部分对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实施及评价境况进行梳理。在掌握了大量的外文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对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实施境况与评价境况进行总结与论述。第四部分根据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设置、实施与评价境况,提炼出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特征:在课程目标方面,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不仅关注社会对学前教师的需求、学前教育学科发展需要,同时还兼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规划;在课程内容方面,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许多新颖课程,如特殊教育课程、多元文化课程、家庭与社区课程等课程,为高校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课程实施方面,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学习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课程评价方面,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目标定位清晰明确、评价的实施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第五部分对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新西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合理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丰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质量;改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体系。

刘璐[5](2020)在《乌鲁木齐市J区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社区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拓展少先队校外阵地建设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少先队员志愿服务意识、增强少先队员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式与手段。研究主要以乌鲁木齐市J区的少先队员、少先队辅导员、社区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法、访谈法了解当前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调查发现,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对队员自身发展、少先队组织建设和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当前乌鲁木齐市J区少先队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高涨,大多数少先队员以帮助他人与锻炼自己为目的在寒暑假、节假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少先队在组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时能制定明确的目标与计划,活动类型丰富,多种参与途径,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对队员的表现进行评价。虽然当前乌鲁木齐市J区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频率低、组织形式少、内容单一;第二,志愿服务活动培训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第三,组织主体单一,少先队与社区缺少合作;第四,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队伍力量单薄;第五,少先队组织对社区资源整合利用不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阵地较少。针对上述问题,主要从观念认识、组织管理体制和沟通合作机制等角度分析制约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原因,并提出强化少先队组织意识、建立健全组织制度体系、完善与社区的沟通合作与联动机制,构建评价激励机制等建议,以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少先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

姚洁[6](2020)在《新时代我国乡规民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乡土社会为主的国家,绝大多数人口依托家族生活在广大的农村。乡规民约和国家的法律相辅相成,规范着村民言行,维护着乡村的秩序与安宁。从周代开始,乡规民约不断发展,延绵几千年,形成了我国乡村治理的特色,也积累了丰富多彩的乡规民约文化,如《周礼》、《吕氏乡约》、《南赣乡约》、《复乡职议》等乡规民约,对中华民族的存续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非常重视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在政治道德、环境保护、家庭美德、邻里关系、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社会治安、公益事业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乡规民约,既继承了传统美德,又反映了现代价值,发挥了涵养新风正气、引导民风民俗、化解矛盾纠纷、调适人际关系、规正村民言行、维护社会秩序、培育乡村精神的积极功能。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家族控制力下降,阶层分化固化明显,社会治安也不理想,人际关系出现变异,“三种势力”向基层渗透,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要求我们在乡村治理中加强乡规民约建设。在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乡规民约,就要动员村民广泛参与,回归乡村自治本位,在乡规民约中增加符合现代价值和时代要求的新内容,利用乡规民约,宣传党的惠民政策,针对城中村、边境村、涉外村、问题村的具体情况,突出乡约特色,达到精准治理的目的。同时,要创新践行乡约的形式,把重点放在乡约的落实上,使每个人都成为乡规民约的制定者、维护者和践行者,以实现乡村善治的目标。

邱伟[7](2019)在《新时代诸城市基层党员教育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水平,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党员、干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是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九大以来,各级党组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各级在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基层普通党员群体,少数基层党员表现出党性意识淡薄、政策理论不足、知识水平偏低、服务理念滞后、创新精神缺乏等问题,与新时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服务群众水平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我们必须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探索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的新方法、新路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保障。目前国内部分学者针对党员教育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党的十九大以来,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加强党员教育新要求开展的研究不多,特别是以县级市为蓝本对基层普通党员开展教育培训的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立足新时代,聚焦县级以下基层党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以诸城市为蓝本,系统梳理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的做法,客观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诸城市乃至其他县级市提高基层党员教育培训成效提供借鉴。主要是:加强党员教育培训的组织领导,县、镇党委和基层党支部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层层传导压力;扩大党员集中培训的覆盖面,组织普通党员进县级党校集中轮训、充分发挥镇级党校和社区教学点的作用等;丰富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对不同类别党员开展分层分类培训,采取多种方式特别是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党员教育培训等;健全完善组织生活、集中培训和培训质量评估等制度,使党员教育“有力度、有温度”;从经费、师资、课程、阵地等方面强化党员教育培训的保障措施。由此,结合时代特点增强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提升基层党员的党性修养、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的目的。

刘琳瑛[8](2019)在《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社会各界越来越需要技能型和创新型的人才,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的重要地位也随之凸显。创业教育在受到国际组织和政府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激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美国是第一个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家,社区学院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已基本形成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和成熟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注重系统性的课程开发和设计;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注重教师的选拔和培训,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结构;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以学分式为主,非学分式为辅的创业教育形式;在管理模式上,形成磁石模式、辐射模式和混合模式相互融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在评价体系上,倡导以学生为主,建立多元化的创业教育评价指标;在保障体系上,既有政府部门的政策保障,又有社会组织机构提供的资金援助,还有企业提供的合作支持。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发展颇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其已逐渐成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与美国社区学院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相比,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各方面实践亟需进一步加以完善。因此,本文在充分研究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成功经验,从而为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冯展君[9](2019)在《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现状及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各类幼儿性暴力事件持续发酵,“儿童性侵”几度成为我国的社会热点,并给大众敲响了教育警钟。作为儿童大国,我国的儿童权益工作虽然受到法律法规、官方机构组织以及民间团体的支持,但发展缓慢、成效甚微,特别是儿童性教育,更处于落后阶段。如何打破谈“性”色变的困境,如何科学地普及性知识,如何提升国民的性教育水平等,成为当下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儿童性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知识、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的培养,尤其帮助儿童认同自己的性别,依性别规定个体的性别角色行为和动情反应。它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协作,以期进一步推动其良性发展。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民众获取知识、信息、文化的主要场所之一,承担着保存遗产、收集和开发资源、传递科学情报,以及开展社会教育等社会职能。作为社会科学知识储备的中坚力量,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提高儿童性教育的工作水平和施行力度,受相关理论的支持和现实根据的驱动——这将对儿童性教育以及图书馆本身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基于我国儿童性教育现状,综合采用了多种研究方式,梳理了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重要性和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为了了解我国儿童性教育的发展情况,以及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通过网上调查和文献检索两种方式,验证本项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意义;二、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实分析,阐释了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儿童性教育的特点、政府相关政策、图书馆的公益性和教育职能,以及图书馆的优势,能有效地引导和保障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性教育服务;三、为了掌握我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的服务现状,通过网络搜索和实地采访,进行了全国性调查和地方性调查,并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性教育工作存在专业性较低、服务较单一、合作度较弱三大问题;四、通过梳理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的服务特色,并推介相关优秀案例,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优化提炼可供借鉴的经验;五、综合调查结果和案例分析结果,针对现存问题,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可从服务的专项化、服务的多元化、服务的合作度着手,通过立项与服务制度的建立、馆员的职业发展、专题馆藏的筹建、服务方式的创新、“引进来”与“走出去”模式的运用等六大对策,提升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刘珈宁[10](2019)在《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法律问题的实证研究 ——以Y省Q市社区戒毒康复中心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2008年6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与2011年6月22日公布的《戒毒条例》共同建构了我国完整的戒毒体系。在整个戒毒体系构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明确了社区戒毒的基础性地位,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是戒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然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主体参与,合力推动才能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使戒毒人员回归自我、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基于此,笔者实地考察Y省Q市Z社区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了解Z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基本情况,探讨我国社区戒毒康复制度在法律规定、执行过程中以及执行的监督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法律制度。全文正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社区戒毒康复的概念,包括,社区的概念、社区戒毒的概念以及社区康复的概念;其次,介绍了社区戒毒康复法律规定,为下文详细展开论述做铺垫。第二部分,以Y省Q市Z社区为样本,首先,介绍了Y省Q市的毒情形势;其次,介绍了Y省Q市Z社区吸毒人员的现状;最后,介绍了Y省Q市Z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基于对Y省Q市Z社区的考察,发现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首先,在我国社区戒毒法律规定中,社区戒毒的适用对象缺乏针对性、社区戒毒的适用期限过于僵化、吸毒成瘾的认定主体存在瑕疵,以及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康复的衔接规定模糊;其次,在我国社区戒毒康复制度的执行中,社区戒毒康复专业人才匮乏、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管控难度大、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心理治疗缺失以及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合法权利保障难;最后,在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的监督中,考核机制存在不足、跟进机制运行缓慢以及缺乏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第四部分,笔者试图探索完善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法律制度的建议。首先,在我国社区戒毒法律规定中,笔者建议科学界定社区戒毒适用对象、设计弹性化的社区戒毒适用期限、完善吸毒成瘾认定主体的规定以及明确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康复的衔接规定;其次,在我国社区戒毒康复制度的执行中,笔者建议加强社区戒毒康复队伍专业化建设、落实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网格化管控、注重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心理辅导以及落实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最后,在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的监督中,笔者建议完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跟踪考核机制以及必要的监督机制。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充分肯定社区戒毒康复法律制度的重要地位,同时,发现社区戒毒康复法律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法律制度提出建议。

二、美国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及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及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社会资本理论谱系中的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
    (一)皮埃尔·布迪厄首创社会资本概念
    (二)詹姆斯·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继承研究
    (三)帕特南对布迪厄和科尔曼的超越
    (四)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二、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探索意大利民主化改革成功之谜
    (二)美国社区生活衰落的民主后果
    (三)社会不平等与阶层研究
三、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的主要学术贡献
    (一)社会资本理论的继承与超越
    (二)民主政治问题研究的范式革命
    (三)理解社区治理的重要视角
四、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的主要局限性
    (一)主要概念界定的片面性
    (二)社会资本测量的准确性
    (三)社会资本作用的单向性
五、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研究总结与启示
    (一)吸纳还是拒斥:对待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的根本性问题
    (二)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综合述评
    (三)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与应用本土化的几点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是加强组织监督管理的现实需要
        1.1.2 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是破解组织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1.1.3 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是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客观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外体育社会组织研究
        1.4.2 国内外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研究
        1.4.3 综述小结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6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动因
    2.1 核心概念
        2.1.1 体育社会组织
        2.1.2 评估
        2.1.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
        2.1.4 第三方评估
        2.1.5 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理论
        2.2.2 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
        2.2.3 评估相关理论
        2.2.4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5 各理论的指导价值与启示
    2.3 现实动因
        2.3.1 机制在任何一项复杂工作中都起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
        2.3.2 建立一套系统的工作机制是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的关键
        2.3.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尚未建立阻碍了评估工作的有效推进
    2.4 本章小结
3.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考察
    3.1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现状透视
        3.1.1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的历程回溯
        3.1.2 上海市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现状调查
        3.1.3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开展的成效与困境
    3.2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探究
        3.2.1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缘起
        3.2.2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实践
        3.2.3 发达国家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3.3 本章小结
4.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总体设计
    4.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理论解析与构建思路
        4.1.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概述
        4.1.2 系统论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解析
        4.1.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构建思路
    4.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要素的厘定
        4.2.1 评估主体
        4.2.2 评估客体
        4.2.3 其他相关主体
        4.2.4 评估指标体系
        4.2.5 评估程序与方法
        4.2.6 评估制度
        4.2.7 评估环境
    4.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结构的设定
        4.3.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结构设定的逻辑依据
        4.3.2 动力-运行-约束-协调“四位一体”评估机制结构的确立
        4.3.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各子机制的辩证关系
    4.4 本章小结
5.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动力机制
    5.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解构
        5.1.1 行动者-系统-动力学(ASD)——关注和研究系统变迁动力的理论框架
        5.1.2 基于ASD理论的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解构
    5.2 基于ASD理论的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要素分析
        5.2.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行动者要素分析
        5.2.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制度要素分析
        5.2.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环境要素分析
    5.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建立的现实困境
        5.3.1 政府推动不力
        5.3.2 组织内驱弱化
        5.3.3 公众助动缺失
        5.3.4 制度牵引乏力
        5.3.5 环境作用式微
    5.4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动力机制的建构策略
        5.4.1 打造有为政府,强化评估的推动力
        5.4.2 建立有效组织,激活评估的内驱力
        5.4.3 吸纳社会公众,增强评估的助动力
        5.4.4 加大政策支持,提升制度的牵引力
        5.4.5 营造文化氛围,发挥环境的作用力
    5.5 本章小结
6.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运行机制
    6.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主体模式的优化
        6.1.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主体及其模式辨析
        6.1.2 不同主体模式的优劣势比较及适应性分析
        6.1.3 体育社会组织政社合作评估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6.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6.2.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框架的设立
        6.2.2 体育社团、体育社会服务机构、体育基金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6.2.3 实证检验:上海市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实践
    6.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程序设计与方法选择
        6.3.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程序的设计
        6.3.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6.4 本章小结
7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约束机制
    7.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中的“道德风险”行为
        7.1.1 权力寻租
        7.1.2 弄虚作假
        7.1.3 通融关照与开后门
        7.1.4 努力程度低与随意化
    7.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道德风险”行为的不良影响
        7.2.1 扭曲折损评估功能
        7.2.2 损害被评组织权益
        7.2.3 引发评估信誉危机
    7.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道德风险”行为约束的总体思路
        7.3.1 “法治”与“德治”协同
        7.3.2 “自律”与“他律”结合
        7.3.3 “罚”与“赏”并举
    7.4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约束机制的具体构建
        7.4.1 完善评估监管法律规范,扎紧制度围栏
        7.4.2 推动形成评估行业自律,提升监管质效
        7.4.3 加强评估伦理道德建设,树立评估自觉
        7.4.4 加快建立社会监督体系,实现阳光运行
    7.5 本章小结
8.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的协调机制
    8.1 深度剖析: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困境的表现
        8.1.1 “评”与“管”脱节
        8.1.2 推诿与责任转嫁
        8.1.3 政策执行壁垒
        8.1.4 “信息孤岛”效应
    8.2 体育社会组织管理碎片化:评估协调困境的内生根源
        8.2.1 管理结构碎片化
        8.2.2 目标理念碎片化
        8.2.3 制度框架碎片化
        8.2.4 管理平台碎片化
    8.3 整体性治理: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建构的应然之道
        8.3.1 整体性治理:针对“碎片化”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
        8.3.2 整体性治理理论与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建构的学理默契
        8.3.3 整体性治理理论对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建构的理论启示
    8.4 整体性治理下体育社会组织评估协调机制的建构
        8.4.1 整合结构,建立整体管理框架
        8.4.2 整合目标,锚定公共利益实现
        8.4.3 整合理念,深化合作共赢意识
        8.4.4 整合法规,增强协调制度保障
        8.4.5 整合平台,推进信息充分共享
    8.5 本章小结
9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
    9.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理想图景
        9.1.1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理想图景:整体功能涌现
        9.1.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整体功能涌现”的形成分析
    9.2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的运作机理
        9.2.1 整体化
        9.2.2 层级化
        9.2.3 协同化
        9.2.4 动态化
    9.3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方式
        9.3.1 整体着眼,统筹推进
        9.3.2 部分着手,层层转化
        9.3.3 依循规律,多维协同
        9.3.4 常态实施,动态调整
    9.4 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运作的要点
        9.4.1 坚持系统思维
        9.4.2 科学组织管理
        9.4.3 优化外部环境
        9.4.4 用好政策调控
    9.5 本章小结
10.研究结论与不足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上海市体育社会组织评估现状》调查问卷
    附件2: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第一轮专家评议表
    附件3: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第二轮专家评议表
    附件4: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第二轮专家咨询各项指标的得分与权重
    附件5:评估指标体系实证检验调查问卷
    附件6:学习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以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六、研究框架与拟创新点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概念阐释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课程融合的立论依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课程体系的知识价值
        二、地方课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课程属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课程融合的整体相关性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概念解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本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特征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释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概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模式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价值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视角
    第一节 人类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一、“自我”与“他者”表述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二、“自我”与“他者”整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第二节 社会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一、社会认同意识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二、社会分层结构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第三节 文化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一、“同化”“多元”博弈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二、多元文化教育影响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第四节 教育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一、基于教育生态理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二、基于教育民族理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
第三章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确定
        一、研究“田野”的代表性
        二、研究“现象”的合理性
        三、研究“行为”的持续性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使用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经验总结法
    第三节 研究的具体过程
        一、研究筹备阶段
        二、行动计划阶段
        三、实地调查阶段
        四、总结反思阶段
    第四节 研究伦理的澄清
        一、研究资料真实有效
        二、研究对象知情合作
        三、研究行为合规合理
第四章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保障条件
        一、政策条件
        二、环境保障
    第二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资源概况
        一、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二、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省地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第三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培养目标
    第四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开发主体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二、学校少数民族专职教师
        三、流域内的相关社会人员
    第五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二、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教材的开发使用
    第六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的评价途径
第五章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实效评析
    第一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实践成效
        一、拓宽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渠道
        二、促进了教师角色研究性转变
        三、打造了整体性实践示范案例
        四、搭建了地方及学校联动平台
    第二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实践困境
        一、条件性资源保障力度不够
        二、课程培养目标结构性缺失
        三、内容原生文化空间的蜕变
        四、主体参与及投入效能低下
        五、实践评价体系的反馈不足
    第三节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实践困境的归因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精神情感价值剥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功利趋向明显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文化空间生态失衡
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目标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目标的多维建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目标依据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目标分析
    第二节 内容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内容的多样优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内容的选择方式
    第三节 主体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主体的多重效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中“教师”主体的构成及效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学生主体身份的获得及方式
    第四节 实施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实施的多类统整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实施的生态取向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生态实施的途径
    第五节 评价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评价的多元交互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评价的基本特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评价的优化策略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以国家文化战略为导向,探讨与分析非遗文化课程开发的应然可能
        二、以地方实践经验为依据,反思与探索地方非遗文化课程的实践路径
        三、以多重理论视角为指导,构建与完善非遗文化地方课程的优化策略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思路如何深化
        二、研究过程如何系统
        三、研究结论如何全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 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三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1.中国学前教育本科课程改革的诉求
        2.国际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发展的镜鉴
        3.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建树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综述
        2.国外文献综述
        3.已有研究评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体系
    (一)课程目标
        1.设立依据
        2.课程目标
    (二)课程结构及内容
        1.课程结构
        2.课程内容
三、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实施及评价
    (一)课程实施
    (二)课程评价
四、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特征
    (一)课程目标定位明确,具有指向性
    (二)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具有实用性
        1.模块化的课程结构
        2.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3.开设特殊教育课程
        4.重视多元文化教育
        5.注重家庭、社区教育课程
    (三)课程实施途径多元,具有灵活性
        1.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式
        2.分段一体式的教育实践
        3.凸显学生主体性
    (四)课程评价体系规范,具有可操作性
        1.评价目标清晰明确
        2.全覆盖的评价过程
        3.注重评价结果
五、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对我国的启示
    (一)合理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质量
    (四)改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一《幼儿园教师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Standards for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附录二 坎特伯雷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
附录三 怀卡托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
附录四 奥塔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
致谢

(5)乌鲁木齐市J区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1.1 社区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1.1.2 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拓展少先队校外阵地建设
        1.1.3 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增强少先队员的服务意识
        1.1.4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存在实践不足的问题
        1.1.5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研究亟待深入
    1.2 文献综述
        1.2.1 志愿服务相关研究
        1.2.2 社区志愿服务相关研究
        1.2.3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相关研究
        1.2.4 已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社区
        1.4.2 社区志愿服务
        1.4.3 志愿组织管理体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问卷法
        1.5.3 访谈法
2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分析
    2.1 少先队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
        2.1.1 少先队员以帮助他人与锻炼自己为志愿服务动机
        2.1.2 少先队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性高
        2.1.3 少先队员主要参与环境保护与关爱他人等志愿服务内容
        2.1.4 少先队员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2.1.5 少先队员参与活动时间以寒暑假为主、节假日和周末为辅
    2.2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
        2.2.1 活动准备有明确目标并制定计划
        2.2.2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有常规性活动和节假日活动
        2.2.3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以社区内为主,周边场所为辅
        2.2.4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以大中队为主,突出党团队建设
        2.2.5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以红领巾和队旗为少先队标志
        2.2.6 活动总结注重表彰优秀队员与反思经验
    2.3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
        2.3.1 少先队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3.2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拓展了校外实践活动
        2.3.3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推进了社区文明建设
3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3.1.1 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频率低、组织形式少、内容单一
        3.1.2 志愿服务活动培训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
        3.1.3 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主体单一、少先队与社区缺少合作
        3.1.4 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队伍力量单薄
        3.1.5 社区资源整合利用不够、活动阵地较少
    3.2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观念认识不到位
        3.2.2 组织管理体制不完善
        3.2.3 沟通合作机制未形成
4 少先队有效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对策建议
    4.1 强化以少先队组织为载体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识
        4.1.1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少先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4.1.2 少先队辅导员应明确在少先队社区志愿服务中的职责
        4.1.3 社区应加大对少先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
    4.2 建立规范合理的少先队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制度体系
        4.2.1 建立少先队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4.2.2 加强少先队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
        4.2.3 完善少先队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培训体系
        4.2.4 拓展少先队社区志愿服务资源和内容
    4.3 完善少先队与社区的沟通合作与联动机制
        4.3.1 强化队社目标管理
        4.3.2 完善队社制度管理
        4.3.3 规范队社沟通流程
    4.4 构建少先队与社区共同参与的评价激励机制
        4.4.1 建立少先队志愿服务的评价机制
        4.4.2 利用新媒体方式激励队员参与志愿活动
        4.4.3 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结合吸引队员参与志愿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少先队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调查问卷(少先队员问卷)
    附录2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访谈提纲(辅导员)
    附录3 少先队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访谈提纲(少先队员)
    附录4 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访谈提纲(社区领导)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6)新时代我国乡规民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分析法
        (三)调查研究法
        (四)跨学科研究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乡规民约文化概述
    一、乡规民约的概念和内涵
        (一)乡规民约的概念
        (二)乡规民约的内涵
    二、乡土社会是乡约生成的人文环境
        (一)人口众多
        (二)依附土地
        (三)农耕为主
        (四)家族本位
        (五)家国一体
        (六)伦理至上
    三、乡约是治理乡村的传统手段
        (一)西周《周礼》习俗约定
        (二)北宋吕大钧《吕氏乡约》
        (三)南宋朱熹《增损吕氏乡约》
        (四)明代王阳明《南赣乡约》
        (五)清朝冯桂芬《复乡职议》
        (六)民国《长治县村民会议办法》
    四、乡规民约的历史作用
        (一)以德化民,规范乡村秩序
        (二)化解乡民矛盾,维护地方治安
        (三)管理公共事务,达成乡村“善治”
        (四)息讼罢诉,强化法律效力
第二章 当前我国乡规民约的主要内容及功能
    一、当前我国乡规民约的主要内容
        (一)政治道德
        (二)环境保护
        (三)家庭美德
        (四)邻里关系
        (五)移风易俗
        (六)乡风文明
        (七)社会治安
        (八)公益事业
    二、我国乡规民约内容的特色
        (一)继承传统美德
        (二)弘扬红色文化
        (三)充分发扬民主
        (四)反映现代价值
        (五)柔性刚性并重
    三、乡规民约的主要功能
        (一)涵养新风正气
        (二)引导民风民俗
        (三)化解矛盾纠纷
        (四)调适人际关系
        (五)规正村民言行
        (六)维护社会秩序
        (七)培育乡村精神
第三章 我国乡村治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社会结构方面
        (一)“空心化”不断发展
        (二)家族的控制力下降
        (三)家庭收入差距拉大
        (四)阶层分化固化明显
        (五)相对贫困问题存在
        (六)村民流动化原子化
    二、社会治安方面
        (一)偷盗现象时有发生
        (二)社会矛盾纠纷突显
        (三)“黄赌毒”现象存在
        (四)家庭暴力增多
        (五)恶性案件偶有发生
    三、人际关系方面
        (一)代际矛盾增多
        (二)“孝道”趋于淡化
        (三)离婚比例上升
        (四)诚信行为缺失
        (五)婚配行为变异
        (六)“份子钱”攀比
    四、乡规民约方面
        (一)政府主导,乡镇越位
        (二)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三)长篇大论,生涩难懂
        (四)更新缓慢,内容陈旧
        (五)要求过高,脱离实际
        (六)形式单一,传播不力
        (七)规不合法,以约代法
        (八)落实乏力,形同空文
    五、农村管理方面
        (一)村霸现象不时出现
        (二)“三种势力”渗入基层
        (三)邪教向农村滋生蔓延
        (四)越级上访事件存在
        (五)红白喜事大操大办
        (六)村官贪腐问题存在
        (七)贿选事件时有发生
第四章 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乡规民约的几点思考
    一、村民广泛参与,回归自治本位
        (一)发挥乡镇基层政府的引导作用
        (二)突出乡规民约的民主性和自治性
        (三)“新乡贤”是重要的乡约践行者
        (四)动员流动人员和外来人员参与
    二、应对新的情况,增添新的内容
        (一)提倡适度消费,反对奢侈浪费
        (二)落实义务教育,减少辍学现象
        (三)加强民族团结,抵制分裂势力
        (四)大力宣传科学,消除邪教影响
        (五)融入核心价值,建设和谐乡村
        (六)救助弱势群体,关爱留守人员
        (七)吸纳现代法理,重构乡规民约
    三、利用乡约载体,传播惠民政策
        (一)宣传“两免一补”
        (二)推进农村医保
        (三)发展新型农保
        (四)实施“精准扶贫”
        (五)建设“美丽乡村”
    四、突出乡约特色,精准治理乡村
        (一)城中村
        (二)问题村
        (三)涉外村
        (四)专业村
        (五)民族村
        (六)边境村
    五、创新各种形式,注重落实乡约
        (一)乡约内容要力求亲民易懂
        (二)加强乡规民约的宣传教育
        (三)办好乡规民约民主议事会
        (四)评选“文明村”“文明户”“乡贤能人”
        (五)制定切实可行的违约惩罚办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新时代诸城市基层党员教育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重要意义研究
        1.2.2 相关问题与成因研究
        1.2.3 方法与内容研究
        1.2.4 教育培训机制研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和可能的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基层
        2.1.2 党员
        2.1.3 党员教育
        2.1.4 培训
    2.2 理论基础、思想基础和政策基础
        2.2.1 理论基础
        2.2.2 思想基础
        2.2.3 政策基础
3 诸城市党员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
    3.1 诸城市概况
        3.1.1 诸城市简介
        3.1.2 诸城市党组织发展历程
        3.1.3 诸城市党员队伍结构
    3.2 诸城市党员教育培训的基本做法
        3.2.1 加强党员教育培训的组织领导
        3.2.2 抓好党员经常性教育
        3.2.3 定期开展党员集中培训
        3.2.4 拓展党员教育培训方式
        3.2.5 落实党员教育培训保障
4 诸城市基层党员教育培训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诸城市基层党员教育培训调查情况
        4.1.1 调查对象选择
        4.1.2 调查内容设计
    4.2 诸城市基层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4.2.1 集中培训范围未覆盖全体基层党员
        4.2.2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4.2.3 培训方式单一陈旧
        4.2.4 培训组织不到位
        4.2.5 党员教育阵地建设滞后
        4.2.6 基层党员参训率不高
    4.3 诸城市基层党员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基层党组织对党员教育培训重视不够
        4.3.2 培训内容设置不能满足基层党员需求
        4.3.3 基层党务干部力量薄弱
        4.3.4 党员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4.3.5 部分基层党员党性意识不强
        4.3.6 制度执行缺乏刚性约束
5 改进诸城市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5.1.1 县级层面成立专门工作机构
        5.1.2 镇(街道)落实党员教育培训主体责任
        5.1.3 压实基层党支部具体工作责任
    5.2 扩大党员集中培训的覆盖面
        5.2.1 组织普通党员进县级以上党校培训
        5.2.2 发挥镇(街道)党校和社区教学点的作用
        5.2.3 抓紧重要节点开展党员教育
    5.3 精准设置培训内容
        5.3.1 进行分层分类培训
        5.3.2 开展培训需求调研
        5.3.3 挖掘本地先进典型
    5.4 灵活运用多种培训方式
        5.4.1 过好党的组织生活
        5.4.2 坚持定期集中调训
        5.4.3 创新党员培训载体
    5.5 健全完善培训制度
        5.5.1 严格组织生活制度
        5.5.2 完善集中培训制度
        5.5.3 建立培训质量评估制度
    5.6 落实党员教育培训保障措施
        5.6.1 提供经费保障
        5.6.2 增强师资保障
        5.6.3 加强课程保障
        5.6.4 完善阵地保障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诸城市基层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调查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美国社区学院
        (二)创业教育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因素分析法
        (四)经验总结法
第一章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产生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产生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政治背景
        三、经济背景
        四、文化背景
    第二节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20 世纪60-70 年代:萌芽阶段
        二、20 世纪80-90 年代:兴起与发展阶段
        三、21世纪以来:逐步完善阶段
第二章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第一节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课程
        一、课程开发
        二、课程类型
        三、课程实施
    第二节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教学
        一、教学机构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
第三章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师资与组织管理
    第一节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师资
        一、师资选拔
        二、师资结构
        三、师资培训
    第二节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
        一、组织形式
        二、管理机构
        三、管理模式
第四章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评价与保障
    第一节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评价
        一、评价主体
        二、评价标准
        三、评价方法
    第二节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保障
        一、政策保障
        二、资金保障
        三、合作保障
第五章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实践的经验与借鉴
    第一节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
        一、系统化的课程结构体系
        二、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三、灵活多样的创业教育形式
        四、多维度的支撑保障体系
    第二节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实践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
        一、设置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
        二、优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三、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四、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现状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主要概念界定
        1.3.1 公共图书馆
        1.3.2 儿童性教育
        1.3.3 儿童性教育服务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2.1 理论依据
        2.1.1 儿童性教育的特点
        2.1.2 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
        2.1.3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2.2 现实依据
        2.2.1 国家相关政策的导向和保障
        2.2.2 性教育在家庭和学校的缺失和障碍
        2.2.3 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的动机与优势
第3章 国内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现状调研及问题探析
    3.1 现状调研
        3.1.1 全国性调查
        3.1.2 地方性调查
        3.1.3 调查结果
    3.2 问题探析
        3.2.1 专业性较低
        3.2.2 服务较单一
        3.2.3 合作度较弱
第4章 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实例及基本借鉴
    4.1 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实例
        4.1.1 玛丽·斯泰肯·卡尔德隆图书馆
        4.1.2 穆鲁玛郡图书馆
        4.1.3 SHQ图书馆和SHINE图书馆
        4.1.4 威康图书馆
    4.2 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对我国的基本借鉴
第5章 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优化对策
    5.1 实现服务的专项化
        5.1.1 立项并制定服务准则
        5.1.2 关注图书馆馆员的职业发展
    5.2 打造多元化服务
        5.2.1 建立儿童性教育专题馆藏
        5.2.2 创新服务方式
    5.3 增加与社会力量的粘合度
        5.3.1 “引进来”模式
        5.3.2 “走出去”模式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图书馆性教育资源”声明(原文)
    附录2 南京15家一级公共图书馆名录及其网络平台地址
    附录3 南京10家一级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性教育读物
    附录4 采访南京市家长所用的调查问卷
    附录5 SIECUS推出的“性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35本书”书目信息
    附录6 国内较高知名度的儿童性教育社会机构、组织、团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10)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法律问题的实证研究 ——以Y省Q市社区戒毒康复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评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我国社区戒毒康复制度概述
    第一节 社区戒毒康复的概念
        一、社区
        二、社区戒毒
        三、社区康复
        四、社区戒毒康复
    第二节 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法律规定
        一、社区戒毒法律规定
        二、社区康复法律规定
第二章 Y省Q市Z社区戒毒康复法律制度的实践
    第一节 Y省Q市毒情形势
    第二节 Y省Q市Z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现状
        一、Z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基本情况
        二、Z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所处的困境与成因分析
    第三节 Y省Q市Z社区戒毒康复法律制度执行的基本情况
        一、Z社区组织队伍建设
        二、Z社区的跟进保障工作
        三、Z社区戒毒康复协议的签订
        四、Z社区帮教工作的落实
        五、Z社区康复与强制隔离戒毒的衔接工作
第三章 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社区戒毒法律规定的不完善
        一、社区戒毒的适用对象缺乏针对性
        二、社区戒毒的适用期限过于僵化
        三、吸毒成瘾的认定主体存在瑕疵
        四、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康复的衔接规定模糊
    第二节 社区戒毒康复制度执行中的问题
        一、社区戒毒康复队伍专业人才匮乏
        二、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管控难度大
        三、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心理治疗缺失
        四、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合法权利保障难
    第三节 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的监督不到位
        一、考核机制存在不足
        二、跟进机制运行缓慢
        三、缺乏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
第四章 完善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法律制度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社区戒毒法律的规定
        一、科学界定社区戒毒的适用对象
        二、设计弹性化的社区戒毒适用期限
        三、完善吸毒成瘾认定主体的规定
        四、明确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康复的衔接规定
    第二节 规范社区戒毒康复制度的执行
        一、加强戒毒队伍专业化建设
        二、落实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网格化管控
        三、注重对戒毒康复人员心理辅导
        四、完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节 落实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的监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美国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及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研究[D]. 宋祖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体育社会组织评估机制研究[D]. 韩慧.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
  • [3]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以清水江流域贵州民族地区为例[D]. 杨蕴希.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4]新西兰学前教育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D]. 闫琳琳.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5]乌鲁木齐市J区少先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调查研究[D]. 刘璐.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6]新时代我国乡规民约建设研究[D]. 姚洁.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新时代诸城市基层党员教育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D]. 邱伟.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8]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实践研究[D]. 刘琳瑛.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现状及其优化研究[D]. 冯展君. 南京大学, 2019(05)
  • [10]我国社区戒毒康复法律问题的实证研究 ——以Y省Q市社区戒毒康复中心为例[D]. 刘珈宁.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美国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及一些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