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探讨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探讨

一、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牛渊[1](2020)在《新金融工具准则对证券公司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当时国际会计行业公认的金融工具计量准则机构—IASB与FASB颁布的一系列准则,暴露出许多缺点,会计制度与实际应用之间产生较多争议。因此,国际会计理事会对金融工具计量进行了重大修改,IFRS9号文件作为解决方案应运而生。2014年起我国财政部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下发了CAS39文件,到2017年正式下发CAS22、CAS23、CAS24等终稿文件,对金融工具准则进行了较大的修改。CAS22的内容与IFRS9内容相一致,目的在于客观反映金融工具的实质与价值。CAS22对金融工具分类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金融投资计量由四分类改为三分类。金融工具减值模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已发生损失模型转变为预期损失模型。按照准则实施要求,2018年1月1日起,企业分行业、分批次完成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证券公司业务范围涉及各类金融工具,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中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公司的会计制度变革是这次金融会计制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现阶段正处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转换之际,全行业没有规范的会计制度方案供企业参考使用,本文对金融工具实施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全面展开的金融工具准则起到一定参考作用。文章理论部分重点介绍了金融会计准则的分类、确认与计量,对金融工具估值分类框架进行了总结和说明,同时文章从模型概念、模型选择、模型指标等方面解释说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案例部分,通过选取中信证券、海通证券、银河证券作为行业案例公司,对2018年年报公开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金融会计准则对行业带来的变化与影响。同时,文章用行业指标数据佐证山西证券的准则转换实施方案的合理性,对会计准则转换为证券公司带来的影响,转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为行业实施转换方案提出规范性建议。

王雅慧[2](2019)在《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探析》文中指出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其会计计量模式的确立与规范也愈加重要。与以往我国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不同,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数情况下选择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在满足了衍生金融工具的衍生性、杠杆性及风险转移性的独有特征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难以预估的风险,由于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有关制度准则发展还不够成熟,难免在会计计量中产生误差,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赵嘉钰[3](2019)在《新准则下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会计问题研究 ——以M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在处于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美国华尔街发生了次级贷款危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使得金融危机迅速席卷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在此背景下,规避和管理自身经营风险成为许多企业在日常经营中的追寻目标。伴随着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完善和发展,更多的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功能投入了关注,开始尝试运用套期保值业务防范和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为了与我国企业进行套期保值业务进行风险管理的现状相适应,于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CAS24一套期保值》。我国首部套期保值准则在经过企业应用实践十几年来进行检验的过程,发现该准则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准则适用范围过窄、套期有效性的量化要求不合理、“净风险敞口”管理模式的套期关系难以指定、套期企业存在操纵利润空间等诸多问题。在旧CAS24套期保值准则存在诸多漏洞的情况下,同时现阶段我国会计准则正处于与国际趋同的重要进程中,新CAS24套期会计准则的颁布施行是必然的。但在颁布之前出于谨慎性的考虑,我国先是在2015年发布了《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暂行规定》。在征询了各方意见并在暂行规定取得一定成效之后,我国财政部于2017年3月31日颁布了《CAS24—套期会计》这一项新套期会计准则。本文采用专题研究法,客观描述了2008年至2017年我国在深、沪主板上市的公司开展套期保值活动的情况和套期保值准则运用的现状,重点分析了新CAS24套期会计准则对旧准则在实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所做的改进,深入分析新CAS24套期会计准则改革带来的积极作用,指明其颁布施行的必然性。同时也指出其在应用过程中的面临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之后用M公司在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中对套期会计准则的应用情况加以佐证,证实了问题存在的客观性。最后在对准则应用问题及原因明晰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及建议,例如促进衍生金融工具发展,进一步完善商品期货市场;加大对套期保值活动的监督和指导力度;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深化对新准则的理解;提升估值技术,完善准则应用环境;以及加强业财融合和套期保值管控平台体系建设以期推动我国旧准则向新准则的平稳过渡,以及新套期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中的顺利运用。

樊庆刚,范建锁,姜兆,何晓晖,时慧[4](2017)在《关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衍生金融工具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相关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一直是会计领域探讨的热点和致力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和特点切入,引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难点,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建议。

许静[5](2017)在《股权投资企业对赌协议的初始确认与计量》文中研究指明现今,对赌协议因其特有的自身属性,成为近年来股权投资实务中常见的业绩控制手段,也是目前企业投融资协议的主要方式,但在会计处理上,由于缺乏相关的明确规定,引入国内的时间短且实践尚不充分,会计准则对这一领域的规范也仅仅是原则性的,至今在理论理解和准则具体实施应用方面仍然存在异议,需要研究和进一步细化完善。在对赌协议会计处理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对赌协议初始确认与计量,只有较为公允地进行对赌协议初始确认与计量,才能准确地进行对赌协议的会计核算。当前阶段,对赌协议的会计处理主要按照现行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及有关会计规定执行,2014年,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大范围的修订,对包含《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在内的多项准则相关条文进行了修订和增删。随后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印发<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及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2014]13号文),对金融工具分类及会计处理进行了规定,但规定中缺乏对赌协议会计处理具体规定。2017年4月6日,财政部正式发布新版金融工具系列会计准则,分别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进行了重大修订,新修订的金融工具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第9号金融工具(IFRS9)基本趋同。其中,与对赌协议相关的规定有:简化了嵌入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增加套期会计中期权时间价值的会计处理方法·;增加套期会计中信用风险敞口的公允价值选择权修订后的套期会计准则规定。尽管如此,这些准则及相关规定是原则性的,在会计要素的确认及或有对价初始确认与计量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不够细化和全面,导致实务中关于对赌协议的会计处理亦存在较大争议。鉴于上述情况,出于进一步完善企业对赌协议会计处理规范,提升有关企业对赌协议会计信息质量的考虑,笔者结合我国现行与对赌协议会计处理相关的准则及会计规范规定,分析了我国会计规范中关于对赌协议会计规定中针对投资方对赌协议的初始确认与计量的现存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性提出了完善我国对赌协议会计规范的相关建议。本文认为,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中关于对赌协议会计处理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三点,其一是根据现行准则不能明确判断对于以诸如管理层去留等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作为对赌标的之对赌协议的会计处理;其二是由于当前会计准则未对金融变量做出详细的定义,导致无法准确判断对赌协议是否能够确认为衍生金融工具;其三是在关于对赌协议作为衍生金融工具是否与主合同进行分拆处理的规定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中关于投资方对赌协议的会计处理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关于或有对价是否计入合并成本的相关规定不够细化;其二是现行会计规范中缺乏关于投资方对赌协议初始确认时应当确认为资产类的金融工具还是负债类的金融工具的细化规定,使得实务中投资方对赌协议的初始确认带来较大分歧。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中关于对赌协议初始计量的规定的不足之处在于会计准则中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价的相关指南较为原则化,导致实务中此类期权定价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而如果不能合理定价,后续的会计处理结果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就难以保证。关于对赌协议投资主体分类的相关规定的不足之处在于,准则规定通过判断主体身份的方式来决定适用何种会计准则,但是却未就主体身份的判断给出明确的界定标准和识别条件;另一方面,关于非风投机构的股权投资按照风险投资机构的模式操作下该采用何种判断标准和依据,以及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缺乏详细规定。除此之外,对于作出业绩承诺的一方是投资方自身的情况,缺乏会计准则解释公告等会计规范,也未采用会计实务案例指引方式明确这种特殊事项的会计处理原则。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本文尝试性提出了相关的改进、补充、完善和细化会计准则及先关规定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有关投资企业赌协议的会计处理规范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张晓雪[6](2016)在《衍生金融资产会计估计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至今,衍生工具市场逐渐发展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发展并利用该市场,使用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可以防范未来价格波动风险进而提高市场效率。但是,由于衍生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由此带来了会计估计及重大不确定性等因素,给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2014年,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确认和信息披露做出了更加具体的规定,这不仅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审计不当将会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进而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因此,随着企业衍生工具的广泛使用以及财政部新规定的出台,企业衍生金融资产会计估计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的影响开始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客户衍生金融资产会计估计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的影响及影响机制,以期对相关研究领域起到补充作用,并探索提高审计质量的途径。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方法,以我国注册会计师为样本,探究客户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确认和信息披露这两种会计估计行为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调整决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注册会计师自信心对客户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确认和信息披露两种会计估计行为与审计调整决策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信任判断对会计估计行为、注册会计师自信心与审计调整决策的关系的中介作用,以期掌握衍生金融资产会计估计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客户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确认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有显着影响。相比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较低的情形,当客户确认的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较高时,注册会计师更有可能要求客户做出审计调整。客户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确认行为影响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判断,当客户对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确认较高时,注册会计师给出的信任判断较低。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判断对客户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确认行为与审计调整决策关系具有中介效应,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判断部分中介了客户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确认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的影响。(2)客户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有显着影响,相比客户对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较为详细的情形,当客户对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较为简略时,注册会计师更可能要求客户做出审计调整。客户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行为影响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判断,当客户对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会计估计的披露较简略时,注册会计师给出的信任判断较低。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判断对客户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行为与审计调整决策关系具有中介效应,注册会计师信任判断完全中介了客户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的影响。

杨卓[7](2014)在《对我国股指期货相关会计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工具一直在不断创新着,在一定程度上正逐渐改变着世界范围内经济活动的发展规则金融商品和衍生工具既起到助推作用,同时又得到飞速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已经成为当今国际金融活动的核心部分1982年2月,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开办了价值线指数期货合约,让股指期货登上历史舞台股指期货是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浪潮中出现的最重要最成功的金融衍生工具之一目前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衍生品交易中占据显要地位2010年4月,沪深300股票指数期货合约正式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我国股指期货交易合约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出现时间尚短,随之产生一系列会计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股指期货的理论与实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现状的大背景下,以完善股指期货会计准则与实务操作为目标,进行逐层分析,进而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论文阐述了股指期货的相关理论以及我国发展股指期货的现实意义,提出了股指期货在我国当前面临的诸多会计问题针对股指期货的会计确认与计量进行研究分析,对比国内外相关准则规定,说明解决问题的难点所在,论文对股指期货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深入分析,列举了一般要求,分析股指期货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以及我国股指期货会计披露的不足之处论文最后提出完善股指期货会计问题的几点建议

张丁云[8](2013)在《金融衍生品的会计信息披露 ——基于上市银行的视角》文中指出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使衍生金融产品作为规避风险的工具活跃在全球金融市场,它的高杠杆性和高回报率给金融市场创造了巨额的财富,但是它的高风险性和高创新性,也给交易带来了相当大的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是衍生金融工具使用不当,造成美国实体经济受挫,市场信心萎缩,最终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现行国际会计准则的缺陷,企业并不能有效的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信息,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担负着国家货币资金运动的中介者,吸收社会公众的存款、发放贷款,经营的是特殊产品,为社会整体的经济运行融通资金,是经济活动的支付和结算中心,它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保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平衡,一旦银行运营出现了问题,轻者导致投资者和企业的损失,重者破坏整个金融体系。所以,本文在吸收前辈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基础上,以影响国计民生的银行业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有效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本文使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中国境内上市的全部16家商业银行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展现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评价各个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优劣,意在发现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足点,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相关修改意见,并呼吁有关部门重视该问题,进一步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体制。本文共分五个部分,以我国上市银行的角度来分析、讨论有关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问题: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由基础金融工具创新形成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给投资者提供了规避风险和投机的机会,也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勃勃生机,但是由于它的不当使用,风险不确定性极大,当风险不断积聚和扩散后,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全球经济萎缩;会计信息披露是防治风险最核心的部分,然而在衍生金融工具导致的危机爆发时,它却没有起到应有的预警作用,说明现行的会计准则无法适应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性。本文认为对金融体系中承担着重担的银行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的调查分析,对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社会稳定,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国内国外两方面出发,分别介绍了会计准则制定情况与专家学者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发展进程和现状:制定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和规范性文件的主体主要是指巴塞尔银行监管协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美国会计准则理事会和我国财政部;专家学者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主要从公允价值计量替代历史成本计量的可行性、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会计报表的缺陷、披露相关格式和内容等方面出发。最后介绍了本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首先讨论信息披露与会计信息披露的界定,明确了会计信息披露应包含的内容,回顾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及其特点,从银行角度和衍生工具自身特点出发,强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最后对现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准则进行解读和分析,从中可以发现,衍生金融工具表内披露已经有比较完备的规定,资产负债表中披露衍生金融工具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利润表中披露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但是衍生金融工具表外披露方面却略显不足,特别在内容和格式上面都没有强制性要求,多为建议性意见,披露内容比较随意,操作性不强。第三部分首先从不确定性会计理论、履约中合约会计理论、全面收益理论和风险价值理论四部分阐述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理论,然后探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相关原则及要求。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章节,通过分析我国2008和2011年两年间16家上市商业银行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状况,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数据分析,从中找到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关于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之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披露程度不够、相关会计处理方法不公开,认为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报表本身的缺陷、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有困难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信息使用者无法获取足够信息判断企业的运营情况,影响其投资决策,监管机构也不能有效对市场进行监管,影响金融市场安全。第五部分是在研究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发现的问题与形成原因进行剖析,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提出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若干对策。从披露原则和要求、披露内容及形式创新、监管体系三方面出发,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希望对改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有所帮助。本文的研究价值主要包括:(1)较为系统论述了国内外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准则,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指出了我国现有准则中存在的瑕疵。(2)比较分析了我国全部16家上市商业银行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按表内、表外等事项分类对其披露程度进行了定量统计,虽然之前也有文章按此思路对银行进行研究,但是时间久远、样本选择狭窄,通常只有4——5家、覆盖范围不广、代表性不强。(3)本文从银行的视角出发,研究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我国上市商业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从中发现披露情况的不足之处,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整改意见,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体系。(4)通过比较分析,结合国外准则和国内金融环境,拟定更为详细的会计披露规范,探索我国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披露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出现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在商业银行中实施、适用情况,探讨相关问题,将监管办法和会计准则相结合,解决相关问题。本文查询大量数据和阅读大量文献,将多学科融合运用,但由于自身学识有限,不足之处请指正。

张桃梨[9](2013)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固定利率逐渐被浮动利率取代、全球金融贸易化以及石油危机,这些因素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从而导致衍生金融工具的诞生。自其产生以来,就被人们用来规避风险、投机套利等,它一方面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又由于操作不当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伴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一系列的文件就被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等相继出台,用来对其相关会计问题来进行规范。另外,我国财政部也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有四条与金融工具有关,即第22、23、24、37号,这四条准则分别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进行了规定。尽管衍生金融工具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在我国的发展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对其会计问题的研究相对来说也比较滞后,并且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索。所以,有必要对其相关会计问题进行研究。面对变化多端的金融市场以及多样化的衍生金融工具,我们当下迫切需要做的就是制定出比较规范的会计准则,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促进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创新,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本文在结构上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进行说明。第二部分界定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学和金融学概念、特点及分类,并对其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进行简要的介绍。第三、四、五部分别阐述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披露方面的问题。第六部分提出了一些相关对策,以促进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的发展。

郑玉华[10](2013)在《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衍生金融工具蓬勃兴起,飞速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为企业降低筹资成本,加强外汇风险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中国的上市银行恰恰是使用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主要力量。这些金融衍生产品在给金融业带来一定的活力的同时,也给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如何有效的预防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风险,就成为会计学界和金融学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热点问题。金融衍生产品的不透明性交易可能损害市场,这就要求上市银行披露更多更细的衍生产品交易细节。众所周知,信息披露并不能减少使用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所带来的风险,但是信息披露却可以将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及时准确地揭示给外部利益相关者,让他们及时的根据正确的信息做出恰当的决策。这样金融业就能保证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也能使金融业得到持续健康良好的发展。首先,介绍衍生金融工具相关概念及分类,概述信息披露理论,为后文研究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其次,对比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巴塞尔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中国财政部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准则或规范,总结了其共同点和存在的差异,分析认为巴塞尔委员会对于风险管理的披露要求最为严格,FASB关于披露的格式和内容的规范最为详细,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可以借鉴相关规范来提高披露水平,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通过对中国内地16家上市银行2010-2011年报的分析,得出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基本遵循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的要求,但银行间披露水平相差较大。并以工商银行为案例,对其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进行分析,与美洲银行的披露实践进行比较,以提高信息披露水平为目标,指出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存在的不足。在实证部分,根据2007-2011年中国上市银行年报披露的信息,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相关假设对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水平的相关关系,这亦是研究的创新点所在。实证分析得出资本充足率、审计事务所类型、上市银行是否国有、股权集中度以及总资产规模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水平有着显着的影响。最终,结合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激励上市银行提高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金融工具准则对证券公司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金融背景
        1.1.2 会计准则实施背景
        1.1.3 行业监管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1.5.1 文章创新点
        1.5.2 文章不足点
第二章 理论研究部分
    2.1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解读
        2.1.1 金融会计准则内容变化
        2.1.2 新金融会计准则科目分类
        2.1.3 金融会计准则减值的变化
    2.2 金融工具估值概述
        2.2.1 层级输入的概念框架
        2.2.2 公允价值计量输入层级确认
        2.2.3 估值技术方法
    2.3 金融工具减值模型
        2.3.1 两种减值模型介绍
        2.3.2 预期信用减值模型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行业案例分析
        3.1.1 行业案例资产数据分析
        3.1.2 案例公司负债数据分析
        3.1.3 行业案例公允价值、减值损失分析
    3.2 山西证券案例分析
        3.2.1 山西证券公司简介
        3.2.2 山西证券新旧准则转换时点数据分析
        3.2.3 山西证券2019 年半年报数据分析
第四章 新准则实施后的影响和面临的问题
    4.1 新准则实施后对行业的影响
        4.1.1 转换时点的影响
        4.1.2 资产分类的影响
        4.1.3 报表利润的影响
        4.1.4 投资决策的影响
    4.2 新准则实施面临的问题
        4.2.1 实施成本问题
        4.2.2 估值技术问题
        4.2.3 模型使用问题
        4.2.4 风险管控问题
第五章 建议和结论
    5.1 建议
        5.1.1 建设合理风险评级体系
        5.1.2 增强各部门间的交叉协作
        5.1.3 加强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特征及作用
    1. 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2.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
    3. 衍生金融工具的作用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1. 历史成本计量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局限性
    2. 公允价值的特点
    3. 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1. 公允价值难以确定
    2. 会计科目不全面
    3.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到位
四、应对衍生金融工具计量风险的建议与对策
    1. 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制
    2. 加快有关准则体系制度建设,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
    3. 加大内部与外部的监管力度
    4. 提高估值人员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快建设国内专门估值机构

(3)新准则下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会计问题研究 ——以M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2 国外及国内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2 商品期货套期保值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商品期货套期保值相关概念
        2.1.1 衍生金融工具
        2.1.2 商品期货
        2.1.3 套期保值
        2.1.4 套期会计
    2.2 理论基础—风险管理理论
    2.3 我国套期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3 我国上市公司在套期保值活动中运用套期会计准则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3.1 我国上市公司开展套期保值活动及运用套期会计现状
        3.1.1 上市公司总体开展套期保值活动现状
        3.1.2 有色金属业开展套期保值活动及运用套期会计现状
    3.2 新准则较旧准则所做改进及其影响
        3.2.1 增加套期工具的范围及被套期项目
        3.2.2 改进套期有效性评估——从“定量”到“定性”
        3.2.3 引入“再平衡机制”
        3.2.4 披露和列报
    3.3 套期会计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3.1 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企业对套期会计准则使用度不够
        3.3.2 套期会计公允价值披露照搬准则原文、缺乏可靠性
        3.3.3 企业业务处理障碍重重
4 M公司商品期货套期会计准则应用情况分析
    4.1 M公司及其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简介
        4.1.1 公司简介
        4.1.2 公司套期保值风险分析
        4.1.3 公司商品期货套期保值策略
        4.1.4 公司针对期货套期保值设置的管理机构及业务流程
    4.2 M公司商品期货套期保值具体业务实例会计处理
        4.2.1 公司商品期货套期保值政策及业务实例简介
        4.2.2 新准则下会计处理
        4.2.3 旧准则下会计处理
    4.3 M公司套期保值业务处理问题探析
    4.4 信息披露情况
5 对策与建议
    5.1 促进衍生金融工具发展,进一步完善商品期货市场
    5.2 加大对套期保值活动的监督和指导力度
    5.3 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深化对新准则的理解
    5.4 提升估值技术,完善准则应用环境
    5.5 业财融合,加强套期保值管控平台体系建设
6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关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衍生金融工具概述
    (一) 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二) 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
    (三)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难点
    (一) 会计确认的难点
    (二) 会计计量的难点
    (三) 会计披露的难点
三、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发展情况、会计处理方式及存在问题
    (一) 发展情况
    (二) 会计处理方式
    (三) 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 修订会计准则, 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规范
    (二) 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要求
    (三) 进一步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外披露
    (四) 建立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动态准备金

(5)股权投资企业对赌协议的初始确认与计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1.3.1 本文研究内容与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局限性
        1.4.1 创新点
        1.4.2 局限性
2 对赌协议的概念界定
    2.1 对赌协议概念的界定
    2.2 对赌协议的构成要素
        2.2.1 对赌协议的主体
        2.2.2 对赌协议的评判标准
        2.2.3 对赌协议的标的
    2.3 对赌协议的常见分类
        2.3.1 按照对赌协议主体划分
        2.3.2 按照投资方式划分
        2.3.3 按照对赌协议的单双向性划分
        2.3.4 按照对赌协议的评判标准划分
    2.4 本文的对赌协议分类方式
3 与对赌协议相关的会计规范
    3.1 国外与对赌协议相关的会计准则规定
    3.2 我国与对赌协议相关的准则规定
    3.3 我国与国外对赌协议相关准则规定的比较
    3.4 各类型下对赌协议会计确认与计量的焦点
        3.4.1 以现金支付和股份支付的对赌协议的确认与计量焦点
        3.4.2 以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为标的及混合对赌协议的确认与计量焦点
4 我国股权投资方对赌协议会计的现存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4.1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及不足之处
        4.1.1 关于对赌协议是否可以判定为金融工具的相关规定
        4.1.2 关于对赌协议金融工具的具体分类
        4.1.3 关于衍生金融工具是否与主合同分拆处理的相关规定
    4.2 企业合并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及其不足之处
        4.2.1 关于或有对价是否计入合并成本的相关规定
        4.2.2 关于或有对价初始确认与计量的相关规定
    4.3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及不足之处
    4.4 涉及对赌协议投资方会计处理的其他相关规定及其不足之处
        4.4.1 关于对赌协议投资主体分类的相关规定
        4.4.2 特殊事项的会计规定缺失
    4.5 完善我国对赌协议投资方会计规范的相关建议
        4.5.1 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的完善建议
        4.5.2 对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的完善建议
        4.5.3 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的完善建议
        4.5.4 对其他会计规范中涉及对赌协议会计处理相关规定的完善建议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衍生金融资产会计估计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主题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3.1 基本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允价值的定义
        2.1.2 衍生金融资产的定义
        2.1.3 信任的定义
        2.1.4 自信心的定义
    2.2 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确认的相关研究
        2.2.1 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
        2.2.2 管理层对公允价值金额的操纵
    2.3 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
        2.3.1 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披露
        2.3.2 管理层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隐瞒
    2.4 客户行为与审计调整决策的相关研究
        2.4.1 审计调整决策的相关研究
        2.4.2 客户行为与审计调整决策
    2.5 信任与审计调整决策
        2.5.1 信任理论
        2.5.2 信任对一般决策的影响
        2.5.3 信任对审计调整决策的影响
    2.6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第三章 假设提出
    3.1 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确认行为与审计调整决策
        3.1.1 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额确认对审计调整决策的影响
        3.1.2 信任判断对公允价值金额确认与审计调整决策关系的中介作用
        3.1.3 自信心对公允价值金额确认与审计调整决策关系的调节作用
    3.2 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行为与审计调整决策
        3.2.1 衍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对审计调整决策的影响
        3.2.2 信任判断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与审计调整决策关系的中介作用
        3.2.3 自信心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与审计调整决策关系的调节作用
第四章 实验设计
    4.1 实验总体设计及被试
        4.1.1 实验总体设计
        4.1.2 被试
    4.2 实验任务及实验过程
        4.2.1 实验任务
        4.2.2 实验过程
    4.3 变量设计
        4.3.1 自变量
        4.3.2 因变量
        4.3.3 中介变量
        4.3.4 调节变量
第五章 实验结果
    5.1 被试分析及随机化检查
        5.1.1 被试分析
        5.1.2 随机化检查
    5.2 操作化检验
    5.3 假设检验
        5.3.1 公允价值金额确认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影响的结果分析
        5.3.2 实验一中自信心的调节作用和信任的中介作用结果分析
        5.3.3 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影响的结果分析
        5.3.4 实验二中自信心的调节作用和信任的中介作用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1.1 基本结论
        6.1.2 实践启示
    6.2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6.2.1 研究局限性
        6.2.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对我国股指期货相关会计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第二章 股指期货及其会计内涵
    2.1 股指期货概述
        2.1.1 股指期货的概念
        2.1.2 股指期货的功能
        2.1.3 股指期货的风险
        2.1.4 股指期货的特点
        2.1.5 股指期货的意义
    2.2 股指期货会计的内涵
        2.2.1 股指期货会计的概念
        2.2.2 股指期货会计的特殊性
第三章 股指期货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3.1 股指期货的会计确认
        3.1.1 国外股指期货的会计确认
        3.1.2 我国股指期货的会计确认
        3.1.3 我国股指期货会计确认存在的问题
    3.2 股指期货的会计计量
        3.2.1 国外股指期货的会计计量的规定
        3.2.2 我国股指期货的会计计量的规定
        3.2.3 我国股指期货会计计量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股指期货会计信息披露
    4.1 股指期货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与内容
        4.1.1 股指期货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
        4.1.2 股指期货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4.1.3 股指期货会计信息披露的一般原则
    4.2 股指期货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4.2.1 股指期货的会计报表表内列报
        4.2.2 股指期货的会计报表表外列报
    4.3 当前我国股指期货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4.3.1 财务报告披露不充分
        4.3.2 风险信息揭示不足
        4.3.3 风险管理基础信息不充分
第五章 完善我国股指期货会计的建议
    5.1 实施和企业情况吻合的风险评估模式
    5.2 制定相应股指期货准则并进行专业培训
    5.3 引入市场风险度量 VaR 法
    5.4 完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金融衍生品的会计信息披露 ——基于上市银行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研究现状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论文思路及结构
        1.3.2 研究价值及不足
2.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披露的必要性及相关规定
    2.1 信息披露及会计信息披露的界定
        2.1.1 信息披露
        2.1.2 会计信息披露
    2.2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
        2.2.1 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2.2.2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2.3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2.3.1 从银行方面看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2.3.2 从衍生工具方面看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2.4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解读
        2.4.1 国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规范
        2.4.2 国内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规范
3.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分析
    3.1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3.1.1 不确定性会计理论
        3.1.2 履约中合约会计理论
        3.1.3 全面收益理论
        3.1.4 风险价值理论
    3.2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与要求
    3.3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3.3.1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确认和计量
        3.3.2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表内披露
        3.3.3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表外披露
4. 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4.1 我国16家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4.2 原因分析
        4.2.1 现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设计缺陷
        4.2.2 公允价值难以确定
        4.2.3 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4.3 全面影响
5. 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措施
    5.1 披露的原则和要求
    5.2 披露内容及形式的创新
        5.2.1 表内的披露
        5.2.2 表外的披露
    5.3 建立多层次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监管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9)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2 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理论
    2.1 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与发展
    2.2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2.3 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3.1 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
        2.3.2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2.3.3 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
3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
    3.1 初始确认
        3.1.1 初始确认的时点
        3.1.2 初始确认的标准
    3.2 终止确认的标准
    3.3 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问题的思考
        3.3.1 衍生金融工具对现行的会计确认原则的冲击
        3.3.2 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问题的思考
4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
    4.1 初始计量
    4.2 后续计量
    4.3 计量属性概述
        4.3.1 计量属性的种类
        4.3.2 比较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4.4 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的最佳选择
        4.4.1 公允价值的定义
        4.4.2 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公允价值的确定
        4.4.3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优点
    4.5 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的思考
5 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
    5.1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一般原则
    5.2 分析 FASB 和 IASB 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
    5.3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5.3.1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应披露的基本内容
        5.3.2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应用一一股指期货
    5.4 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披露问题的思考
        5.4.1 衍生金融工具对现行会计披露的冲击
        5.4.2 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披露问题的思考
6 促进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发展的建议
    6.1 加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
    6.2 完善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的外部环境
    6.3 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6.4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监控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衍生金融工具概述及信息披露的相关理论
    2.1 衍生金融工具概述
        2.1.1 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和分类
        2.1.2 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和风险
        2.1.3 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2.2 信息披露相关理论
        2.2.1 强制性信息披露
        2.2.2 自愿性信息披露
        2.2.3 两种披露方式的比较分析
    2.3 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原则和主要内容
        2.3.1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
        2.3.2 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内容
    2.4 衍生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及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2.4.1 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相关理论综述
        2.4.2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相关理论综述
        2.4.3 上市银行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理论综述
        2.4.4 文献综述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规范的国际比较
    3.1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相关准则
    3.2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相关准则
    3.3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相关准则
    3.4 中国新会计制度的相关准则
    3.5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规范的国际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4.1 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4.1.1 中国上市银行2011年衍生金融工具披露情况的统计分析
        4.1.2 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模式
        4.1.3 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现状存在的问题
    4.2 工商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4.2.1 工商银行简介
        4.2.2 工商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情况分析
        4.2.3 工商银行与美洲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比较分析
        4.2.4 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借鉴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分析
    5.1 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5.2 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取及资料来源
        5.2.2 变量选择
        5.2.3 模型设立
    5.3 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水平实证分析
        5.3.1 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影响因素描述统计分析
        5.3.2 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5.3.3 多元回归分析
    5.4 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假设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改进建议
    6.1 准则规范角度
        6.1.1 提高准则的制定质量
        6.1.2 提高准则的执行效率
    6.2 上市银行披露实践角度
结语
    研究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金融工具准则对证券公司的影响研究[D]. 牛渊. 山西大学, 2020(01)
  • [2]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探析[J]. 王雅慧.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08)
  • [3]新准则下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会计问题研究 ——以M公司为例[D]. 赵嘉钰. 东华大学, 2019(03)
  • [4]关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思考[J]. 樊庆刚,范建锁,姜兆,何晓晖,时慧. 金融纵横, 2017(08)
  • [5]股权投资企业对赌协议的初始确认与计量[D]. 许静.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7(02)
  • [6]衍生金融资产会计估计行为对审计调整决策的影响研究[D]. 张晓雪. 兰州大学, 2016
  • [7]对我国股指期货相关会计问题的研究[D]. 杨卓.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4(01)
  • [8]金融衍生品的会计信息披露 ——基于上市银行的视角[D]. 张丁云.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4)
  • [9]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D]. 张桃梨. 山西财经大学, 2013(10)
  • [10]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研究[D]. 郑玉华. 东华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