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D调节与晶闸管技术在自动控温设备中的应用

PID调节与晶闸管技术在自动控温设备中的应用

一、PID调节和可控硅技术在自动控温设备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旻政[1](2021)在《基于ZigBee的楼宇智能化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时期以来,建筑智能领域多样化趋势愈加显着,建筑楼宇内部的设施功能也愈发齐全,人们对于楼宇控制的关注点、聚焦点开始向智能化、便利性与如何实现高效、合理的运用转移。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高楼大厦不断增多,传统的有线控制系统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无线的控制系统应运而生,但随之而来的能源消耗也日渐上升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降低楼宇的能耗,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在智能楼宇建筑中,包括配电、照明、空调、电梯、给排水等系统,空调、照明系统能源消耗占比最大。针对高能耗问题,提出一种基于ZigBee的楼宇智能化系统设计,主要完成的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传统的中央空调温度控制方法能够保持室内温度固定在某一值,但由于人为的操作设定,室内温度无法达到理想状态下的人体需求,且无法在线及时调整的问题。本文结合模糊控制器能够消除稳态误差和传统PID能够简易设置、及时调整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热舒适度指标(PMV)的模糊自适应整定PID控制器,在线整定PID参数,根据风速控制系统的实时输入,进行模糊推理,并进行运算。实验表明,模糊自适应整定PID控制器能够在5s内实现迅速稳定自我调节,无超调和振荡,控制效果有了显着提升。(2)针对传统的照明系统在人工控制的基础上,每盏LED灯的使用效率都达到了最大值(100%),但未能实现能源节约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照明系统,即运用最优化方法对系统目标函数寻求最优解,求出极值,在满足照明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分配LED亮度,从而达到节能效果。并且能在多人场景下,找到最佳照明策略。实验证明,使用优化后的照明系统,可以有效节约能源,相比于传统的照明系统,提出的方法能够达到60%的能源节约效率。(3)针对夏季中央空调运行过程中,整个空调系统产生的能耗较多的问题。在特定负荷、一定户外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本文提出采用非线性规划算法对系统目标函数以及约束条件进行了优化,并求解出使系统耗能最小化、性能最优化的各组件的运行参数。通过实验得出,与中央空调的稳定控流运行模式和变冷冻水控流运行模式比较后,优化后的系统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能够节能10%以上。

张宜旭[2](2020)在《纳米薄膜备制自动控制及厚度在线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纳米薄膜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材料表面改性及防护,目前磁控溅射法是制备纳米薄膜的主要方法。由于受随机因素影响磁控溅射生成的膜厚存在误差,开发纳米级膜厚在线检测系统,实时调节工艺参数,是提高同类设备精度及效率的技术瓶颈。运用零件平面度检测法和统计学原理作为薄膜厚度在线检测系统的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机电一体化集成技术,完成在线检测系统的开发。实施的过程主要包括:(1)学习机械设计、数理统计、设备智能控制等课题相关理论知识,深入了解磁控溅射设备的主要工作原理、各工艺参数的改变对薄膜性能的影响,对课题组已有小型磁控溅射设备的性能进行深入了解,分析设备当前所存在的缺陷,制定出整体的改进设计方案。(2)根据设备所使用的具体情况,分析不同纳米薄膜厚度检测方法的优劣,确定薄膜厚度在线检测系统使用基于激光微悬臂梁检测技术方案。对现有设备进行改进设计,对设备关键零部件进行优化设计。(3)对激光微悬臂梁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完成在线检测平台的整体设计以及关键部件的选型。应用多种测量方法对检测系统的精度进行校准,并完成在线检测系统的上位机设计。(4)综合分析设备的功能需求完成主控PLC选型以及I/O口的分配,针对现有磁控溅射设备控温精度不高的问题自主设计了高精度温度控制及温度测量模块。采用SIMATIC Win CC对上位机进行编写,完成智能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5)完成薄膜厚度在线检测系统和磁控溅射设备的组装调试工作。制备目标厚度不同的银纳米薄膜,用线检测系统验证检测值同理论值的误差,用3D光学显微镜和SEM检测薄膜的参数验证在线检测系统的测量值和实际值的误差。实验表明:新型设备运行稳定,在线检测系统各功能模块工作正常;在一次完成不同厚度的纳米级薄膜备制时,膜厚最大综合误差4.13%,其控制精度、生产效率等方面达到预期目标。

郭瑞曦[3](2019)在《立式车床节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因为大型立式车床加工任务繁重,运行方式过于落后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加工工艺要求,所以需要得到较大的改进,以C523车床为对象,基于PLC进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并加入变频器、变频电机、主轴编码器以及PID调节形成闭环控制系统,设计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对三相异步电机进行调速控制,从而控制电机达到大功率低转速的功能以及节能的目的。如今,交流调速系统已经被大量地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且在工业,农业,军工行业中也普遍运用起来。常见的变频驱动器有交-交系统以及交-直-交系统,大型立式车床的供电范围在350-430V范围内变化。而且该种用途的三相异步电机变频驱动器对性能、调速范围和波形质量也同样需要较高的要求。现在对国内外变频器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将资料整合,发现选择矢量控制的变压变频调速方法,能够对三相异步电机的转速有很好的控制,调速性能和带负载的能力强。在研究矢量控制的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方法时,简要介绍了矢量控制的理论基础和原理、坐标变换的原理和方法,并选择以转子磁链定向的感应电机矢量控制方案。具体思路是将旋转坐标系建立在转子磁链上,通过解耦三相电流,控制定子电流矢量控制感应电动机的转矩,此方案可以使得交流电机的调速性能够和直流电机调速相媲美。在变频调速的过程中,为了改善波形质量,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能,双闭环的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系统,有着良好的动态性能,有较为稳定的静态性能,且能够满足频率连续调节,减小波形畸变等要求。论文在MATLAB/Simulink中对立式车床交流矢量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在MATLAB/Simulink中对直流调速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将立式车床交流矢量控制系统与直流调速系统的转速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论是直流调速系统控制的转速有超调,而立式车床交流矢量控制系统的转速可以平稳的从零开始逐步调节,且波动不大。由于调速方法简便可靠,提高了切削能力和切削效率,提高了工作台运行速度,系统免维护,大幅度节约电能和维护费用。

张静[4](2018)在《基于神经网络的自抗扰控制算法在黑体源温控系统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黑体辐射源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定常系统,自身具有大惯性和大时滞性等特性,其特性随炉内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为了能够使黑体辐射源的升温速率加快、减小稳态误差、抗干扰能力更强,要求选用具有较高控温品质的控制算法,控制黑体辐射源的温度响应。目前,大多数工业领域广泛运用传统的PID控制算法控制黑体辐射源的温度,但是传统PID控制算法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了。设计并搭建了低、中温黑体辐射源(三段黑体炉)温控系统的软硬件实验平台。软件实验由MATLAB中的Simulink搭建系统的模块图,完成仿真实验设计。硬件实验的控制系统由北京蓝普锋RPC2106或RPC2107控制器、RPC2312或RPC2311采集模块、XIMADEN-S212ZK固态继电器和可控硅控制器件等硬件共同搭建而成,使用Run Pro(改进的Codesys)软件编写出控制算法的PLC程序并将程序导入控制器中。通过仿真实验和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具有更高控温品质的控制算法,来实现对黑体辐射源的温度控制。对黑体辐射源温控系统进行阶跃响应实验并算出近似的数学模型,依据算出的数学模型进行黑体辐射源温度控制的仿真实验研究,分别将传统的PID控制算法和线性自抗扰控制算法用于实验,提出一种改进的线性自抗扰控制算法即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抗扰控制算法,其原理是使用一定结构的人工神经网络(ANN)任意的逼近非线性函数的性质,再用辨识出的ANN来补偿被控对象中的一部分,可以近似的认为把被控对象的变化范围缩小了,从而提高了线性自抗扰控制器的控制品质。通过实验发现,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抗扰控制算法不仅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也能够加快升温速率,减小超调量和稳态误差。将该算法应用到三段黑体炉(中温黑体辐射源)温控系统中,验证该控制算法不仅在低温温控领域有较高的控温品质,在中温温控领域也同样有较高的控温品质。

王健[5](2018)在《基于遗传蚁群算法的恒温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是基于高温材料热物性测量技术研究背景下,针对材料热扩散率测量装置的高温加热炉进行恒温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目前各种工业生产环节、生活必备设施和科研设备中都涉及到温度控制系统。但是温度被控对象属于非线性、大滞后、大惯性系统,存在着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在一些特殊研究领域中,温度控制精度无法达到规定标准。如何进一步提升温度控制精度就是温度控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材料热扩散率测量装置的高温加热炉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并实现了基于遗传蚁群算法的恒温控制系统。针对PID参数自整定问题、遗传算法后期收敛速度慢的问题和蚁群算法前期信息素积累慢的问题,研究了基于遗传蚁群混合算法的PID控制策略。根据建立的高温加热炉数学模型,在MATLAB仿真平台下进行了遗传蚁群混合算法对PID参数自整定的仿真实验。仿真实验结果分别与遗传PID控制和蚁群PID控制进行对比,得出该控制算法在响应时间和控制精度等方面有所改进。针对材料热扩散率测量的实际情况,本设计选用MCT碲镉汞探测器作为温度信号采集器,用来提高信号采集阶段的信号检测精度。针对目前碲镉汞探测器的放大电路存在共模抑制比低,响应时间长,灵敏度和稳定性差等缺陷,设计了改进的信号采集电路、信号放大电路以及信号滤波电路,实现高精度温度信号的采集。同时本文完成了核心控制板、WIFI通信以及控制系统的闭环电路设计等工作。通过在STM32中移植μC/OS-II操作系统实现多任务运行。使用MFC编写上位机软件,实现参数设置和实时温度数据显示等功能。选择HL-150/150W加热炉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实测数据得出本文设计的温度控制系统在100-300℃范围控制精度达到±1℃。

周永淳[6](2017)在《川西气田地面工程集气工艺改造方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浅层气藏步入开发后期,降本增效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对地面集气的工艺的改造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针对川西气田的实际情况,通过软件分析和现场试验的方法,分别从低能耗节流保温工艺、带液计量及配套气液混输工艺和消泡工艺3个方面展开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了相应的改造方案,从而降低了运行成本,有力地推动了川西气田的高效开发。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电伴热技术进行分析论证,表明该工艺可以应用于部分井口压力在5.5 MPa以下的低压低产井,对于川西气田低压阶段递减速度较快,具有一定的改造价值和工程意义;(2)对原有水套炉分析并进行自控改造,形成改造方案,改造后可大幅降低运行成本,且大约一年即可收回改造成本,可行性较高;(3)进行川西气田带液计量及气液混输工艺试验并取得成功,同时开展混输工艺模拟论证,形成混输界定方法,为站场工艺顺利简化提供了技术保障;老区水平管段可实现安全混输;中江新区外输压力必须在3.0 MPa以下、水气比小于3方水/万方气、高程差小于100 m时才可保障对应气量的混输;(4)优选了 TKX-01消泡剂、改进了液体消泡工艺,节省大量消泡剂费用,降本增效成果显着。

白新明[7](2016)在《摩擦试验机辅助装置设计与润滑油高温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摩擦试验机是摩擦学研究和发展最基本的要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摩擦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对摩擦学试验装置在功能、精度和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应对润滑油高温摩擦学性能研究的需要,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课题,结合测试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前沿,以高温低速四球摩擦试验机为研究对象,开发了高精度温控系统和标准四球摩擦试验机的磨斑测量装置及其相关软件;在此基础上,结合PDSC与拉曼光谱仪试验方法,试验研究了TMPTO基础油的高温摩擦学性能、不同添加剂组合对润滑油摩擦系数临界转变温度的影响规律,探讨摩擦系数临界转变温度的物理意义。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以高温低速四球摩擦试验机为研究对象,开发了一种新型高精度温度控制系统。基于有限元分析及相关理论计算,设计试验容器的相关结构,引入恒温循环水装置,结合分段PID参数调节,实现升温段和恒温段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高精度试验环境温度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温度控制系统将高温低速四球摩擦试验机的原有控温精度由±4℃提高到±0.5℃左右,能够较好地以不同速率升温并在恒温段保持较低的温度波动值,实现了温度的精确控制。(2)通过设定试验环境下的重复性试验,并结合温度-粘度变化对润滑状态的影响,研究了高温低速四球摩擦试验机测定润滑油摩擦系数与油温关系的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得到的系统数据重现性良好,温升过程中的粘度变化对四球试验的润滑状态影响不大,试验机整体具有良好的可靠性。(3)采用高温低速四球摩擦试验机对TMPTO及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四球试验中摩擦系数的临界转变温度与PDSC的起始氧化温度在不同抗氧添加剂条件下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平均摩擦系数变化趋势与拉曼图谱中=C-H和C=C伸缩振动峰的峰强变化趋势呈现一定的对应关系,而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四球试验油样的氧化作用不明显,这可能与测定环境有关。(4)针对标准四球摩擦试验机磨斑测量的特殊性,结合数码显微镜的特点,采用支撑梁内嵌调节螺母结构,将磁场力和机械定位技术结合,设计、制造出一套具有快速定位功能的数字化磨斑测量装置,实现了磨斑观测技术的计算机屏幕显示、测量和记录。本装置现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授权(专利号:201410200402.6)。

曾松伟[8](2016)在《香榧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框传统加工方法的智能化、机械化程度低,加工品质一致性差,还有待开发新的加工设备及其自动化生产线。本文的研究工作是浙江省自然基金和浙江省林业厅重点课题,拟重点围绕香框自动去假种皮、自动化炒制及标准化加工等关键技术开展深入研究与开发,重点解决香榧加工品质一致性差、加工自动化程度低的技术难题,研发香榧加工自动化控制技术与炒制设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对产自浙江临安、嵊州、绍兴等三个地方香榧的几何与力学特性进行了测定与分析,通过测定表明每种样品间的外形尺寸和质量差异较大,长轴主要分布在28-31 mm,短轴主要分布在18-20mm,斜轴主要分布在15-17mm。其次,通过TMS-PRO食品物性分析仪对香榧进行了力学特性测试,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不同受力情况下香榧力学特性进行分析确定使香榧破壳的最佳施力方向、大小及位置。通过实验表明沿青榧的轴向、径向同时施加挤压和剪切力,去皮结果比较理想。因此,针对该特点设计开发了一种香榧去皮设备,去皮实验表明:嵊州、绍兴和临安三个产区的香榧去皮率分别为97.2%、95.5%、95.3%;完好率分别为98.2%、98.7%、98.6%,总体效果良好。但三种样品去皮效果差异不一,可能采收时间及含水率等有一定关系。2、基于电加热炒制平台,完成了基于嵌入式的香榧自动炒制加工控制软硬件系统设计与开发。根据香榧加工工艺流程,完成了炒制加工设备的加热驱动控制模块、红外炒制温度控制模块(温度及时间控制)、环境参数数据采集模块(温湿度、有害气体及烟雾等监测控制等参数)、数据存储及报警模块、系统及设备执行结构控制模块(电机正反转、进出料、配液控制等)、系统通信等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和实现,绘制PCB板,焊接电子元件,完成设备调试与系统集成。构建基于LINUX的嵌入式系统软件,主要包括存储器、MODBUS通信协议等底层硬件驱动、香榧自动炒制加工嵌入式控制应用系统软件、数据采集传输及香榧自动加工控制系统上位机等软件开发。另外,对PID及模糊控制算法进行了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完善了系统软件并进行了软硬件调试、实地安装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设计开发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为今后完善流水线规模化、自动化、标准化生产加工奠定基础。3、为保证香榧加工品质一致性,加工前需其进行大小分级,根据香榧果形、物理尺寸及企业需求改进优化基于椭圆孔分选装置的机械分级设备,并进行了实验,基本达到目标要求。针对香榧目前混合分级现状,本文提出香榧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大小、色质、松脆度、脱衣度、出仁率、不饱和脂肪酸、核仁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等因素并提出了基于AHP模糊综合香榧品质评判方法。通过对等级均为1级的“冠军香榧”及其他三个自由品牌各自1000g的样品分级实验,结果表明:“冠军”品牌香榧为特级,样本2为1级,样本3和4为2级,有别于目前市场分级等级。4、提出了基于近红外的香榧产地溯源方法。对不同产地香榧原始光谱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去趋势变换(Detrend)、一阶导数(FD)、二阶导数(SD)、多元散射校正(MSC)等预处理方法,然后建立基于KNN法、SIMCA法、PCA-DA法、PLS-DA法和LS-SVM法的产地溯源建模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基于KNN法和SIMCA法的溯源模型总体识别率在60%左右,因此均不适合产地溯源。对于基于PCA-DA法、PLS-DA法、LS-SVM法的溯源模型的性能均较为理想,对经不同光谱预处理的光谱建立不同产地香榧鉴别的PCA-DA模型时,样本总体识别准确率为98%以上。对于PLS-DA法,在6种光谱预处理方法中,去趋势变换预处理光谱所建PLS-DA模型性能最优,对于校正集,总识别率为100.00%。对于测试集,测试集的总识别率达98.29%。一阶导数光谱所建模型对于校正集的识别准确率也为100.00%,对于测试集,识别准确率为96.58%。对于LS-SVM法,在6种光谱预处理方法中,原始光谱、多元散射校正光谱、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光谱以及去趋势变换光谱所建LS-SVM模型性能卓越,对于校正集和测试集的识别准确率均为100%。一阶导数预处理光谱所建LS-SVM模型对校正集的识别准确率为100%,测试集识别准确率为98.29%。二阶导数预处理光谱所建LS-SVM模型性能最差,校正集的总体识别率为93.19%;测试集的总体识别率仅为89.74%。因此,基于PCA-DA、PLS-DA、LS-SVM的溯源模型适合鉴别三个不同产地香榧,是香榧产地鉴别的比较理想建模方法。

姚斌[9](2016)在《基于LabVIEW的变温控制系统研制及莲子热风变温干燥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农产品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每年有大量的新鲜农产品及其附带产品流入市场。对于新鲜的农产品来说,其贮存和保鲜是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两大问题。由于缺少合适和及时的干燥工艺,全球每年将近有1/3的农产品损失。而干燥被视为农产品保存和加工的重要工艺,是保存农产品最古老,简单和广泛使用的方法。变温干燥以减少干燥时间、降低能耗、提高质量、便于操作为基本原则。根据物料处于不同干燥阶段,采取不同温度来实现物料干燥的方法,是对传统方法的改进。在众多的干燥技术中,变温干燥不仅简单、成本低,而且对农产品的品质有巨大改善。变温干燥是根据干燥过程中物料内部水分迁移阻力的变化及热敏成分对温度的要求,在不同的干燥阶段采用不同的干燥介质温度。它不仅能够大量的节省干燥过程中损耗的能量,而且还能够保证干燥产品的品质。在干燥过程中,为了解决温度的滞后性,时变性强,线性度差的问题,设计了一套精确的温度控制和采集系统。采用LabVIEW中的PID控制,模糊控制和模糊PID控制分别对温度进行相应的控制编程,得到Fuzzy-PID在系统温度调节控制中,能将输出温度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误差范围内,仅有?0.01℃的误差。具有很强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并且得到的温度曲线具有很高的鲁棒性。Fuzzy-PID对温度的调节控制最为出色。莲子干燥过程中,具有复杂的传热传质特性。为了更加客观的研究干燥过程莲子的特性变化和干燥效果,得出比较优化的分段变温干燥工艺参数,本试验设计了一套莲子变温干燥的试验控制系统装置。该装置主要由热风发生、加热、温度和流量测控、采集等系统组成。依据分段变温干燥试验要求,成功的完成了该系统的整体设计、安装及调试。该试验台能对热风温度和流量进行调节控制,并且具有在线传输试验数据等特点。为了提高莲子干燥品质、缩短干燥时间并降低能耗,采用恒温和分段变温两种干燥方式对单粒莲子进行了5090℃恒温和60(24h)–80℃变温热风干燥试验,研究莲子表观变化、复水性、干燥能耗及干燥曲线特性,计算不同干燥条件下的有效扩散系数和活化能。试验表明:在恒温干燥中,热风温度越高,干燥时间越短,而莲子的色泽、复水性等品质越差;在分段变温干燥中,干燥时间比60℃恒温条件下短、品质高,60(3h)–80℃变温干燥莲子的复水性优于60(2h)–80℃和60(4h)–80℃变温干燥,为169.41%,单位能耗比60℃恒温干燥减少了2033 kJ/g。根据菲克第二定律,得到莲子5090℃恒温干燥有效扩散系数变化范围为1.79×10-95.83×10-9 m2/s,60(24h)–80℃变温干燥平均有效扩散系数变化范围为2.97×10-92.44×10-9 m2/s。由Arrhenius方程建立有效扩散系数与温度的关系,得到莲子水分活化能为28.33 kJ/mol。试验结果为莲子干燥工艺参数优化及干燥设备设计提供参考。

边志坚[10](2015)在《模糊PID在铸锭炉温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详细的分析了真空多晶硅铸锭炉工艺原理以及温度特性,在深入研究传统PID控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将模糊控制理论引入到PID控制中,以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设计了以模糊PID控制为基础的串级控制系统,并在matlab环境中对该算法进行仿真。本系统采用PLC可编程控制器作为系统的下位机,对炉温进行实时控制与信息采集,并与上位机进行数据交换,控温算法根据炉温的实际情况计算出合理的控制参数,再将控制信息发送给执行机构,执行机构通过调节可控硅的导通角来调节加热功率,实现对炉温的良好控制。最后,在多晶硅铸锭炉生产实验中对该系统进行工艺实验以验证该系统的控制性能。

二、PID调节和可控硅技术在自动控温设备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ID调节和可控硅技术在自动控温设备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ZigBee的楼宇智能化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总体方案设计
    2.1 智能化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1 照明子系统
        2.1.2 风控子系统
    2.2 无线通信技术
        2.2.1 ZigBee 技术
        2.2.2 ZigBee组网技术以及应用
        2.2.3 ZigBee协议栈
    2.3 智能照明技术
        2.3.1 应用特点
        2.3.2 调光技术
    2.4 空调PMV控制技术
    2.5 空调制冷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MV的风控系统设计
    3.1 PMV指标控制影响参数分析
    3.2 PMV指标控制方法
    3.3 智能热湿环境解决方案
    3.4 风控模块的设计
    3.5 模糊自适应整定PID控制器设计优化
    3.6 基于PMV指标的模糊自适应整定PID控制器的仿真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最优模型的照明系统设计
    4.1 照明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4.2 数据流
    4.3 硬件节点结构和通讯接口
        4.3.1 硬件设计
        4.3.2 硬件节点结构
        4.3.3 通讯接口
    4.4 最优化模型的改进方案
        4.4.1 智能照明算法的选择与优化
        4.4.2 硬件节点
    4.5 节点管理模块设计
        4.5.1 节点管理
        4.5.2 数据传输模块
    4.6 数据库设计
        4.6.1 逻辑设计
        4.6.2 数据库表设计
    4.7 最优化算法的改进与设计
    4.8 实验验证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全局能耗的中央空调系统设计
    5.1 中央空调系统目标函数优化
    5.2 独立变量的优化控制
    5.3 目标函数求解的优化约束条件
        5.3.1 部件的物理约束
        5.3.2 部件间的相互约束
    5.4 中央空调系统运行参数优化
        5.4.1 优化算法
        5.4.2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项目情况
致谢

(2)纳米薄膜备制自动控制及厚度在线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半导体镀膜及厚度在线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
        §1.2.1 镀膜理论及应用的关键技术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薄膜备制及在线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实施路径
        §1.3.1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实施规划
第二章 基于磁控溅射工艺的镀膜理论及应用技术
    §2.1 磁控溅射镀膜理论及装备技术
        §2.1.1 磁控溅射镀膜原理
        §2.1.2 镀膜设备技术特性分析
        §2.1.3 装备应用技术瓶颈
    §2.2 智能化装备开发及应用
        §2.2.1 镀膜工艺参数及实时修改
        §2.2.2 薄膜生长厚度在线检测
        §2.2.3 智能磁控溅射镀膜装备总体方案设计
    §2.3 QY200型高精磁控溅射镀膜机改进设计
        §2.3.1 智能化控制研究及实现
        §2.3.2 真空泵机组改进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镀膜厚度智能在线检测总成设计
    §3.1 纳米级薄膜厚度原位检测法应用关键技术
        §3.1.1 检测平台的总体结构功能分析
        §3.1.2 激光微悬臂梁的检测原理及实现
    §3.2 基于原位检测法的在线检测总成设计
        §3.2.1 检测平台总体设计
        §3.2.2 电动位移平台功能分析及选型
        §3.2.3 压电陶瓷纳米定位平台的选型
        §3.2.4 光电探测器的选型及放大电路的设计
    §3.3 原位检测系统精度校准
        §3.3.1 微悬臂梁弹性常数校准
        §3.3.2 微悬臂梁灵敏度校准
        §3.3.3 微悬臂梁形变量理论计算
    §3.4 在线检测总成上位机设计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PLC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及硬件配置
    §4.1 PLC的选型及硬件组态
        §4.1.1 PLC的概述及选型
        §4.1.2 设备的控制流程及I/O分配
    §4.2 高精度温控模块的设计
        §4.2.1 加热模块的设计
        §4.2.2 温度测量模块的设计
        §4.2.3 控制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4.2.4 SIMATIC WinCC项目的创建
    §4.3 系统硬件配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硅片镀银膜在线检测试验数据分析
    §5.1 实验目的及在线检测试验准备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技术路线
        §5.1.3 实验装备配置
    §5.2 磁控溅射法硅片镀银膜试件备制
        §5.2.1 硅材基片处理
        §5.2.2 镀银膜试件备制
        §5.2.3 数据采集及处理
    §5.3 在线检测精度分析
        §5.3.1 在线检测值相对理论值误差
        §5.3.2 在线检测值相对实际值误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立式车床节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立式车床节能控制系统组成及原理
    2.1 立式车床节能控制系统组成
    2.2 三相交流异步电机调速方式
        2.2.1 调压调速原理
        2.2.2 变频调速原理
    2.3 三相交流异步电机变频驱动的控制方法
        2.3.1 变压变频控制
        2.3.2 矢量控制
        2.3.3 直接转矩控制
    2.4 三相交流异步电机矢量控制原理
        2.4.1 Clark变换
        2.4.2 Park变换
    2.5 变频器结构与原理
        2.5.1 变频器结构
        2.5.2 变频器原理
        2.5.3 PWM整流器原理
        2.5.4 SPWM技术
        2.5.5 谐波产生原因与抑制原理
        2.5.6 SVPWM原理
    2.6 SVPWM的电压限额原理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相异步电机仿真模型的搭建
    3.1 三相异步电机选择与建模
        3.1.1 三相异步电机坐标系在旋转正交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3.1.2 三相异步电机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3.1.3 转子磁链定向的矢量控制模型
    3.2 系统仿真的矢量控制部分
    3.3 逆变电路的模型的建立
    3.4 立式车床节能控制系统电流环模型与设计
    3.5 立式车床节能控制系统转速环模型与设计
    3.6 PID调节器参数整定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立式车床节能控制系统的实现
    4.1 立式车床节能控制系统电气元件的选择
    4.2 控制系统主电路设计
    4.3 工作台主轴电机变频驱动电路设计
        4.3.1 变频器选择
        4.3.2 VVVF1变频器外围电路接线图
        4.3.3 VVVF1变频器功能参数设定
    4.4 辅助刀架电机变频驱动电路设计
    4.5 主轴编码器的选择
    4.6 PLC硬件、软件设计
        4.6.1 PLC的选择
        4.6.2 PLC输入电路设计
        4.6.3 PLC输出电路设计
        4.6.4 PLC软件程序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立式车床节能控制系统仿真与运行结果分析
    5.1 MATLAB/SIMULINK简介
    5.2 立式车床节能控制系统仿真参数选定
    5.3 立式车床节能控制系统输出三相电流仿真
    5.4 立式车床节能控制系统转速仿真
    5.5 立式车床节能控制系统扰动仿真
        5.5.1 立式车床节能控制系统扰动转速仿真
        5.5.2 立式车床节能控制系统扰动转矩仿真
        5.5.3 立式车床节能控制系统扰动电流仿真
    5.6 直流电动机的SIMULINK模型
    5.7 立式车床直流运行系统与交流矢量控制调速系统对比
    5.8 立式车床节能控制系统运行结果分析
    5.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神经网络的自抗扰控制算法在黑体源温控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黑体模型辨识与特性分析
    2.1 低温黑体辐射源简介与控温品质要求
    2.2 低温辐射源温控系统数学建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温方法的研究
    3.1 传统PID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控制器设计
        3.1.1 控制器设计
        3.1.2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2 线性自抗扰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控制器设计
        3.2.1 控制器设计
        3.2.2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3.3.1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3.3.2 控制器设计
        3.3.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控系统设计
    4.1 低、中温黑体辐射源温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4.1.1 硬件总体设计
        4.1.2 RPC2000系列PLC控制器简介
    4.2 低、中温温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4.2.1 RunPro编程软件简介
        4.2.2 RunPro编程软件操作
    4.3 控制算法的软件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过程与结果验证
    5.1 低温黑体辐射源温控系统实验过程与结果验证
        5.1.1 应用传统PID控制算法的温控系统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5.1.2 应用线性自抗扰控制算法的温控系统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5.1.3 应用BP神经网络的线性自抗扰控制算法的温控系统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5.2 中温黑体辐射源温控系统实验过程与结果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基于遗传蚁群算法的恒温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扩散率测量的研究现状
        1.2.2 温度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被控对象及遗传蚁群PID控制策略研究
    2.1 被控对象及其控制方案
    2.2 PID控制原理
    2.3 基于遗传算法的PID参数自整定研究
        2.3.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2.3.2 基于遗传算法的PID参数寻优
    2.4 基于蚁群算法的PID参数自整定研究
        2.4.1 蚁群算法基本原理
        2.4.2 基于蚁群算法的PID参数寻优
    2.5 基于遗传蚁群混合算法的PID参数自整定改进
        2.5.1 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融合
        2.5.2 基于遗传蚁群混合算法的PID参数寻优过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加热炉恒温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加热炉恒温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3.2 STM32核心控制板
    3.3 非接触式温度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4 控制输出电路设计
    3.5 WIFI通信模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加热炉恒温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2 STM32控制端软件设计
        4.2.1 μC/OS-II操作系统移植
        4.2.2 系统主程序设计
        4.2.3 温度采集程序设计
        4.2.4 遗传蚁群PID控制程序设计
        4.2.5 输出控制程序设计
        4.2.6 WIFI通信程序设计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4.3.1 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4.3.2 界面程序设计
        4.3.3 数据库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5.1 仿真数据结果分析
        5.1.1 系统模型建立与参数测定
        5.1.2 仿真结果分析
    5.2 实测数据结果分析
    5.3 不确定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6)川西气田地面工程集气工艺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集气工艺研究现状
        1.2.1 国外集气工艺研究现状
        1.2.2 国内集气工艺研究现状
    1.3 川西气田基本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3.1 川西气田概况
        1.3.2 川西气田气质分析
        1.3.3 川西气田集气工艺现状分析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低能耗节流保温改造方案研究
    2.1 电伴热工艺试验研究
        2.1.1 电伴热技术优选
        2.1.2 电伴热模拟计算及论证
    2.2 川西水套炉自控改造试验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带液计量及配套气液混输工艺改造方案研究
    3.1 带液计量概述
    3.2 带液计量试验研究
        3.2.1 带液计量试验
        3.2.2 计量改造适应性分析
        3.2.3 带液计量试验方向及应用方案
    3.3 气液混输试验研究
        3.3.1 川西气液混输可行性
        3.3.2 混输现场试验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消泡工艺改造方案研究
    4.1 消泡工艺优化方向
    4.2 川西液体泵注消泡工艺方案
        4.2.1 川西气田消泡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4.2.2 消泡药剂筛选
        4.2.3 加注工艺装置改进
    4.3 现场试验及跟踪分析
        4.3.1 实验实施方案
        4.3.2 现场试验与实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摩擦试验机辅助装置设计与润滑油高温摩擦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摩擦学试验装置的发展现状
        1.2.2 摩擦试验机温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摩擦试验机磨斑测量装置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拟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高精度摩擦试验机温控系统的研制
    2.1 引言
    2.2 高温摩擦试验机及其温度控制要求
    2.3 高精度摩擦试验机温控系统研制
        2.3.1 设计依据
        2.3.2 试验容器的结构设计
        2.3.3 恒温循环水装置
        2.3.4 功能模块的设计固化
        2.3.5 硬件改进之后的温控效果
    2.4 高精度摩擦试验机温控系统程序开发
        2.4.1 PID参数的优化
        2.4.2 控温流程的改进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控系统的效果评估及试验机的可靠性分析
    3.1 引言
    3.2 温控系统的效果评估
        3.2.1 目标值和升温速率的影响
        3.2.2 冷却水流量的影响
        3.2.3 摩擦热的影响
    3.3 试验机的可靠性分析
        3.3.1 试验数据的重现性
        3.3.2 四球摩擦试验的润滑状态受粘度变化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MPTO基础油在高温环境中的摩擦学性能评价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4.3 四球临界转变温度与PDSC起始氧化温度对比
    4.4 TMPTO四球摩擦试验与拉曼光谱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码显微镜磨斑测量装置的研制
    5.1 引言
    5.2 数码显微镜磨斑测量装置的研制
    5.3 设计参数说明及可靠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本文主要成果、结论及研究展望
    6.1 本文主要成果和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及发表文章

(8)香榧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香榧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课题来源
    1.4 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文章结构与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香榧去皮机原理及其参数确定
    2.1 农产品及香榧去皮研究现状
    2.2 香榧几何与力学特性测定与分析
        2.2.1 样品来源和测试方法
        2.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2.3 香榧力学特性有限元分析
        2.3.1 香榧模型建立
        2.3.2 香榧有限元模型建立
        2.3.3 香榧有限元分析
    2.4 香榧青果去皮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2.4.1 香榧去皮机结构参数确定
        2.4.2 香榧去皮试验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香榧自动炒制加工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香榧自动炒制加工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3.2 嵌入式香榧炒制加工设备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3.3 香榧机械加工设备概述
    3.4 设备电加热控制原理
        3.4.1 香榧炒制加工设备的加热简化控制数学模型
        3.4.2 加热设备传热分析
    3.5 加热器驱动电路
    3.6 嵌入式主控系统硬件设计
        3.6.1 嵌入式主控核心硬件平台
        3.6.2 嵌入式环境参数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3.6.3 系统通信模块
        3.6.4 系统及设备执行结构控制模块
        3.6.5 数据存储及报警模块
        3.6.6 控制柜电路参数设计
    3.7 嵌入式控制系统
    3.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香榧自动炒制加工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系统概述
    4.2 嵌入式应用软件系统开发
        4.2.1 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4.2.2 下位机---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
        4.2.3 上位机---香榧加工车间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
    4.3 香榧自动炒制加工智能控制算法研究
        4.3.1 智能控制概述
        4.3.2 香榧自动加工智能控制算法
    4.4 软件系统实现
        4.4.1 下位机---嵌入式系统软件实现
        4.4.2 上位机---嵌入式系统软件实现
        4.4.3 炒制加工实验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香榧分级方法研究
    5.1 概述
    5.2 香榧大小机械分级方法
    5.3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香榧品质分级方法
        5.3.1 坚果品质分级简述
        5.3.2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判的香榧品质分级方法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近红外的香榧产地溯源方法研究
    6.1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6.1.1 国外研究现状
        6.1.2 国内研究现状
    6.2 光谱定性分析方法
        6.2.1 光谱预处理方法
        6.2.2 光谱定性建模方法
        6.2.3 定性模型评价方法
    6.3 材料与仪器
        6.3.1 试验材料
        6.3.2 试验仪器
        6.3.3 光谱采集
        6.3.4 数据处理方法
        6.3.5 香榧光谱及理化参数分析
        6.3.6 香榧产地溯源的建模方法研究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内容
    7.3 后续研究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香榧分级实验原始数据
附录D 不同处理方法比较数据

(9)基于LabVIEW的变温控制系统研制及莲子热风变温干燥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农产品变温干燥工艺方式
        1.2.1 分段变温干燥技术
        1.2.2 分段变温干燥原理和技术特点
        1.2.3 分段变温干燥优势及存在问题
        1.2.4 分段变温干燥研究进展
    1.3 变温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3.1 虚拟仪器在变温控制中的应用
        1.3.2 变温控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变温控制技术在干燥中的应用
    1.4 课题来源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LabVIEW的热风变温控制系统设计
    2.1 引言
    2.2 LabVIEW系统的控制过程与形式
    2.3 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的原理及特点
        2.3.1 PID控制原理及特点
        2.3.2 模糊控制的原理及特点
        2.3.3 模糊PID控制设计的过程
    2.4 模糊PID控制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4.1 模糊PID控制器的结构
        2.4.2 模糊PID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2.4.3 模糊PID控制器的误差设置
    2.5 温度采集及温度控制时间程序设计
        2.5.1 温度采集程序设计
        2.5.2 温度变化时间设置程序
    2.6 温度控制程序设计
        2.6.1 程序前面板设计
        2.6.2 程序后面板设计
        2.6.3 程序设计的整体优化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莲子分段变温干燥试验装置
    3.1 引言
    3.2 莲子热风分段变温干燥试验台
        3.2.1 莲子热风分段变温干燥试验装置的工作原理
        3.2.2 分段变温热风干燥试验台
    3.3 莲子分段变温干燥温度采集和控制系统
        3.3.1 温度传感器
        3.3.2 信号调理
        3.3.3 温度采集与控制仪器
        3.3.4 温度信号输出控制系统
        3.3.5 热风加热系统
        3.3.6 莲子热风干燥室
    3.4 热风流量控制计
    3.5 称重数据采集传输装置
    3.6 其它实验设备
        3.6.1 热风恒温干燥箱
        3.6.2 莲子称重电子天平
        3.6.3 能耗测量电表
        3.6.4 高压风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莲子热风分段变温干燥试验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计算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莲子干燥表观形态
        4.3.2 莲子干燥品质及能耗
    4.4 莲子热风干燥特性
        4.4.1 莲子热风恒温干燥曲线
        4.4.2 莲子热风分段变温干燥曲线
        4.4.3 有效扩散系数
        4.4.4 活化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纵横向课题
致谢

(10)模糊PID在铸锭炉温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硬质合金铸锭炉温度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1 硬质合金铸锭工艺发展
        1.4.2 硬质合金铸锭炉温控技术的发展近况
        1.4.3 硅晶体生产方法概述
        1.4.4 多晶硅铸锭炉研究生产现状
    1.5 本文的工作安排
第2章 多晶硅铸锭炉生产工艺介绍及温度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2.1 铸锭生产工艺流程
        2.1.1 铸锭生产工艺及要求
        2.1.2 铸锭炉温度控制过程分析
    2.2 模糊PID温度控制方案
        2.2.1 常规PID控制方法分析
        2.2.2 自整定模糊PID温控方案
    2.3 系统总体技术指标
    2.4 铸锭炉系统构成及自动调节的基本目标
        2.4.1 温度控制系统设计现状
        2.4.2 温度控制系统设计目标
    2.5 多晶硅铸锭炉热场控制系统基本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糊PID温控系统理论分析
    3.1 铸锭炉温控系统概述及硬件组成
    3.2 模糊PID控制原理
    3.3 真空多晶硅铸锭炉控制策略实现方案
    3.4 铸炉炉模糊PID控制
        3.4.1 输入输出变量确定及其模糊化处理
        3.4.2 模糊PID控制器规则
第4章 铸锭炉模糊PID控制的仿真和实现
    4.1 仿真环境
    4.2 模糊PID控制仿真分析
    4.3 PID温度控制与模糊PID温度控制的仿真比较
第5章 控制系统程序设计及运行结果
    5.1 多晶硅铸锭炉整体结构示意图
        5.1.1 系统总体设计
    5.2 多晶硅铸锭炉温度控制系统硬件设置
    5.3 铸锭炉温控系统主控软件
    5.4 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4.1 铸锭炉总控制系统程序
        5.4.2 温控系统子程序
    5.5 上位机界面设计
        5.5.1 上位机软件功能开发工具
        5.5.2 上位机软件主要功能
        5.5.3 主要界面图
    5.6 运行效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PID调节和可控硅技术在自动控温设备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ZigBee的楼宇智能化系统设计[D]. 徐旻政. 扬州大学, 2021(08)
  • [2]纳米薄膜备制自动控制及厚度在线检测技术研究[D]. 张宜旭.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3]立式车床节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郭瑞曦. 沈阳理工大学, 2019(03)
  • [4]基于神经网络的自抗扰控制算法在黑体源温控系统的应用[D]. 张静. 天津理工大学, 2018(11)
  • [5]基于遗传蚁群算法的恒温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王健.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8(01)
  • [6]川西气田地面工程集气工艺改造方案研究[D]. 周永淳.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6)
  • [7]摩擦试验机辅助装置设计与润滑油高温摩擦学性能研究[D]. 白新明.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16(03)
  • [8]香榧加工关键技术研究[D]. 曾松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6(12)
  • [9]基于LabVIEW的变温控制系统研制及莲子热风变温干燥试验研究[D]. 姚斌. 南昌航空大学, 2016(01)
  • [10]模糊PID在铸锭炉温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边志坚. 河北科技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PID调节与晶闸管技术在自动控温设备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