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水溶性标准提取物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丹参水溶性标准提取物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一、丹参水溶性标准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贺高高[1](2020)在《基于实验设计的常用中药蔓荆子和白芍多成分提取分析方法及款冬花饮片均匀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质量控制是中医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是确保中药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的关键环节。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制剂,而中医药的应用往往缺乏现代医学模式下的自然科学依据,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本文以常用中药蔓荆子、白芍以及款冬花为例,针对其质量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采用实验设计的方法,分别建立了相应的质量评价方法,以完善或提高这三味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部分不足,为其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奠定基础。1.建立了以Beta/ZSM-22沸石分子筛为基础的混合基质固相分散法提取,采用HPLC-DAD(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a diode array detector,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蔓荆子中8种不同极性[原儿茶酸和对羟基苯甲酸,两种环烯醚萜苷(穗花牡荆苷和10-O-香草酰杜仲苷)、一种苯甲醛(香兰素)和三种黄酮(木犀草素、5,3′-二羟基-6,7,4′-三甲氧基黄烷酮和紫花牡荆素)]的化合物的分析方法。通过考察吸附剂的种类、Beta与ZSM-22的质量比、基质与吸附剂的质量比、研磨时间、洗脱剂的种类、浓度和体积等基本参数对目标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确定了以Beta和ZSM-22为混合吸附剂,以水、四氢呋喃、甲醇三相混合物为洗脱剂的MMSPD(Mixed Matrix solid phase dispersion,混合基质固相分散)法的样品前处理方法。与传统的MSPD(Matrix solid phase dispersion,基质固相分散)法相比,利用混合吸附剂达到同时提取亲水性和亲油性组分目的,极大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提取率。所建立混合基质固相分散法为极性跨度较大的中药组分的提取提供了新思路。2.针对蔓荆子应用需要“去萼”现象,开展了蔓荆子宿萼、果皮以及果肉不同部位8种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以各部分占总体质量比进行加权,研究不同成分在蔓荆子不同部位的含量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药典规定的质量评价指标紫花牡荆素主要分布于蔓荆子果皮中,且其宿萼中所含成分对总体贡献甚微,初步阐释可“去萼”的科学内涵。3.建立了一种基于绿色γ-环糊精的微波辅助萃取同时测定白芍中6种成分的含量的分析技术。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了微波辅助萃取的最佳条件,实现了单萜苷(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和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没食子苷(β-五没食子酸葡萄糖)和酚类化合物(没食子酸)的提取产率最高,并开展了微波辅助萃取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对其提取机制进行探索。所建立的γ-CDMAE(γ-CD-based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基于γ-环糊精的微波辅助提取)技术以及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法提取有望取代传统的有机溶剂萃取法,用于白芍的样品的前处理和质量评价研究。4.建立了白芍水溶性浸出物HPLC指纹图谱,同时测定了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β-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酰芍药苷的含量。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0.015%甲酸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1 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为230nm和258 nm。15批样品指纹图谱(230 nm)中有9个共有峰,并指认出其中5个,相似度大于0.99。6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94.4%-105%,RSD值1.05%-4.05%。该方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白芍水溶性浸出物的质量控制。5.优选出款冬花及蜜款冬花标准饮片的均匀化方法。采用HPLC方法测定款冬酮含量,以出粉率、款冬酮含量、醇溶性浸出物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款冬花及蜜款冬花饮片均匀化方法,确定最佳投药量、单次粉碎时间、以及粉碎次数。优化所得款冬花及蜜款冬花均匀化方法分别为每次投料110 g与60g,粉碎3次与2次,单次粉碎时间为75 s与60 s。款冬酮浓度与其对应的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6),回收率为103%。优化所得款冬花及蜜款冬花标准饮片均匀化方法合理稳定。

孙成静[2](2020)在《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研究及其改善微循环障碍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内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丹参茎叶改善血液循环和调控炎症反应的效应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研究”的一部分,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主要围绕丹参茎叶有效部位的提取制备工艺优化、质量控制、改善血液循环及其作用机制等进行研究,以期为丹参茎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简述如下:一、文献研究1.通过总结中药标准提取物在国内外药典中的收录情况及专利申请现状揭示中药标准提取物的开发现状,对国内中药标准提取物质量标准现状进行归纳,从中药标准提取物质量标准和出口的发展趋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为中药标准提取物的进一步发展与扩大国际市场占比提供依据。2.整理分析了微循环与传统中医理论“血瘀证”之间的关联关系,归纳了各组织器官微循环的特点及微循环障碍在各器官中的表现特征,对微循环障碍的检测技术进行总结分析,并论述了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与中医治疗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二、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制备工艺优化研究1.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提取工艺优化研究以丹参茎叶中丹参素、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咖啡酸、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3-0-芸香糖苷、紫云英苷、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丹酚酸A、丹酚酸C等13种资源性化学成分的总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UPLC分析,考察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溶媒倍数、溶媒浓度4个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应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分析方法对丹参茎叶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设计。最终得到最优提取工艺为60%乙醇10倍量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1.0h,经验证该工艺稳定可靠。2.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纯化工艺优化研究在丹参茎叶酚酸与黄酮提取工艺确定的基础上,应用UPLC法分析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的纯化工艺。根据吸附量和解吸率,筛选不同极性的9种大孔树脂,单因素考察上样量、上样浓度、洗脱剂浓度、洗脱剂体积,确定最优纯化工艺为每10g干燥NKA-2树脂上样2.5g生药,0.25g/mL药液浓度上样,60%乙醇溶液洗脱4BV,纯化后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的纯度可达到51.49%(其中酚酸46.77%、黄酮4.72%)。三、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质量标准研究1.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薄层定性分析对6批不同产地的丹参茎叶提取纯化后,对酚酸与黄酮有效部位通过薄层色谱法鉴定分析,样品和丹酚酸B、迷迭香酸、紫草酸、芦丁、异槲皮苷对照品溶液使用GF254薄层板,以醋酸丁酯-甲酸-水(10:2:3)为展开剂展开,在365nm下检视,6批样品与对照品在对应位置有相同颜色斑点,清晰且分离度好,为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2.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指纹图谱研究基于HPLC技术使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的指纹图谱并分析相似度。结果显示,图谱中各峰分离度良好,这6批样品的HPLC色谱相似度在0.934~0.997之间,确定了 1 1个共有峰,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RSD值均不超过2.0%,相对峰面积中5和11号峰的相对峰面积的RSD值均大于80%,表明样品间成分组成基本一致,但受环境影响,成分含量有所不同。本实验建立的指纹图谱可用于评价与控制丹参茎叶有效部位的质量,高效简便,促进丹参茎叶资源开发利用。3.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定量分析基于HPLC技术测定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中酚酸和黄酮类物质的含量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的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的酚酸和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将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芦丁作为指标成分,确定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的含量限度。限定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按干燥品算,含丹酚酸B、迷迭香酸的总量不得低于34.3%,芦丁含量不得低于1.1%。4.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质量标准研究(草案)在药典基础上,对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的水分、炽灼残渣进行检查,确立了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的质量标准草案,为工厂生产工艺、质检等提供科学依据,保障有效部位质量的稳定可控。四、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改善微循环障碍功效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1.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改善微循环效应评价(1)丹参茎叶对微循环障碍大鼠的改善作用本实验基于尾静脉注射高分子右旋糖苷造模的微循环障碍大鼠进行研究,连续7天造模同时给药丹参茎叶酚酸部位与酚酸和黄酮部位。收集大鼠的全血、血浆、尿液、粪便、肺、胸腺、脑和心脏组织,分析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生化指标及微血管密度(MVD),评价丹参茎叶有效部位对微循环障碍大鼠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造模后,模型组的WBV、PV、ESR、HCT、FIB指标显着升高,APTT、TT、PT明显缩短,TXA2,ET-1,iNOS,P-selectin,VEGF,TNF-α 和 IL-1β的表达水平和 TXA2/6-keto-PGF1α数值升高,6-keto-PGF1α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肺、胸腺和脑的MVD显着降低,心脏的MVD有明显降低趋势。丹参茎叶酚酸与酚酸和黄酮部位高、低剂量组均能显着改善微循环障碍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指标,并能不同程度回调ET-1、iNOS、VEGF、P-Selectin、TXA2、6-keto-PGF1α、TNF-α、IL-1β对照组的表达。丹参茎叶酚酸与酚酸和黄酮部位上调了微循环障碍引起的肺、胸腺、脑和心脏的微血管密度(MVD)的降低。其中,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部位低剂量的保护效果较其他给药组和阳性药更优。表明丹参茎叶有效部位通过改善血流循环、抑制凝血、维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维持血管稳态、保证组织的氧气和营养供应以改善微循环障碍。(2)微循环障碍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与丹参茎叶的干预作用应用UPLC-QTOF/MS技术,对微循环障碍大鼠的血浆与尿液应用代谢组学研究,探讨微循环障碍对代谢物的影响及丹参茎叶酚酸与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干预后的作用机制。根据血浆和尿液代谢组学数据,鉴定出20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包括血液中8种、尿液中12种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主要与亚油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泛酸和CoA生物合成、戊糖和葡萄糖酸相互转化、丙酮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和TCA循环有关。丹参茎叶酚酸与酚酸和黄酮部位给药组与模型组可明显区分,呈现向正常组靠拢的趋势,代谢产物的相对表达也有所回调。将代谢组学与生物效应作相关分析后发现,丹参茎叶有效部位对代谢产物的调节作用也同时改善了相应的生化指标。研究表明,丹参茎叶酚酸、酚酸和黄酮部位均具有良好的微循环障碍保护作用,通过改善能量代谢、氧化应激、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实现,为揭示丹参茎叶有效部位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3)微循环障碍大鼠的肠道菌群研究与丹参茎叶的干预作用应用16SrDNA技术对微循环障碍大鼠及丹参茎叶酚酸与酚酸和黄酮部位干预后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研究。LEfSe分析结果表明,微循环障碍大鼠粪便中菌群自门水平到属水平均存在差异菌属,属水平上发现12个差异菌属,其中丹参茎叶有效部位干预后,可改善模型引起的Akkermansia、关节假丝酵母菌属、红蝽杆菌科、韦荣球菌科、毛螺旋菌属的相对丰度升高,表明丹参茎叶通过减少肠道炎症、维护肠屏障正常运作以改善微循环障碍,揭示了丹参茎叶有效部位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而发挥治疗作用。2.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基于正常和微循环障碍大鼠,应用UPLC-TQ/MS方法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7种效应成分的测定方法。经方法学验证,该方法专属性好,线性关系良好,日内与日间精密度、准确度均在标准范围内,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稳定性均符合标准。研究结果显示,在正常大鼠中,丹参茎叶酚酸与酚酸和黄酮部位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存在差异,提示黄酮类成分的存在可影响酚酸类成分的体内代谢过程。与正常大鼠比较,酚酸类成分在模型组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产生明显差异,主要有效成分的AUC0-t、AUC0-∞、Tmax、Cmax均不同程度增大,CLz/F呈现降低趋势,表明微循环障碍可能延缓药物代谢和消除,增加吸收入血,延长作用时间,从而使药效成分更好的发挥保护作用。本研究对丹参茎叶酚酸、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的体内效应物质与作用机制的阐释提供了参考。

杨平,曲建博[3](2019)在《对欧盟植物药质量标准指导原则的介绍及思考》文中认为欧盟植物药的发展和研发水平在国际上较为领先,植物药法规和质量体系也相对完善。本文通过对欧盟植物药质量标准指导原则及欧洲药典的植物药标准进行介绍,以期为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提供借鉴,亦为中药欧盟国际注册提供参考。

刘昌孝,陈士林,肖小河,张铁军,侯文彬,廖茂梁[4](2016)在《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中药产品质量控制的新概念》文中认为为促进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健全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提升中药及产品质量标准,在研究现有质量评价与控制方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新概念。在此基础上从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和次生代谢物的因素、中药产品的质量和质量标准与监管存在的问题、中药质量的物质基础的确定、中药质量标志物的定义、研究方法及其在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等方面与同行们共同讨论,并愿此概念引起同行共鸣。

王洋,陈涛,潘霖,李正,崔维利,李进[5](2014)在《液质联用技术在丹参成分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丹参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历史悠久,其治疗作用广泛,特别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具有独特的疗效。丹酚酸及丹参酮类成分是丹参中的主要药效成分,因其显着的生物活性备受关注。液质联用技术(LC-MS)是集分离与分析于一体的具有快速、高灵敏度特点的综合分析方法,现已广泛用于中药成分分析中。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对LC-MS技术在丹参有效成分分析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以期为科学阐释丹参药效物质基础、提高质量控制标准、合理利用丹参药材及含丹参中药制剂提供参考。

孙国祥,陈新新,孙万阳,刘中博[6](2014)在《中药标准制剂控制模式发展历程和构建全质量关控制中药质量模式》文中研究指明对近10年中药定量指纹图谱发展过程进行归纳总结,论述中药标准制剂概念的诞生过程。中药标准指纹对照物系列只有在国家层面上法规化,以标准制剂控制模式作为标准指纹对照物与待测药物样品随行对照检验和同步操作,最大程度消除分析系统误差。以全质量关:中药质量平衡(TCM-MB)、中药能量平衡(TCM-EB)和中药药效平衡(TCM-AEB)为基础,用具有恒定化学组成和等效的标准指纹对照物系列来实现中药真实质量的安全、稳定、均一和等价等效控制。中药标准制剂控制模式适应中药复杂性科学特征,能整体、动态、有效地控制好中药质量,是中药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

何枭宇[7](2012)在《大叶蛇葡萄标准提取物制备工艺及其初步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叶蛇葡萄(Ampelopsis megalophylla Dielset.Gilg)为葡萄科蛇葡萄属药用植物,是鄂西常用民族药“霉茶”的原植物。其性平,味酸、涩,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疾患,疗效显着。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大叶蛇葡萄降血压的主要药效物质为黄酮类化合物;从其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和鉴定了10多种单体化合物,药理实验筛选出3种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建立了大叶蛇葡萄有效部位的指纹图谱及主要有效成分蛇葡萄素(Ampelopsin)的含量测定方法,且蛇葡萄素的含量约为30%。因此,大叶蛇葡萄是开发中药标准提取物和创新中药品种的理想目标植物药。本论文采用现代共性关键技术分别制备大叶蛇葡萄乙醇提取物和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提取物,并进行中试验证,对其主要药效物质含量和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法所得提取物的药效物质含量均大于60%,且大叶蛇葡萄乙醇提取物经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后,其性状及药效物质含量均优于纯化前。参照“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对大叶蛇葡萄标准提取物进行较系统的稳定性试验研究。该提取物易吸湿,在高温及光照下稳定,为其生产、包装、贮存和有效期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参照“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对大叶蛇葡萄标准提取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提取物的口服给药量在人临床常用量的范围内安全,仅有胃肠道反应,为该标准提取物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和进一步毒理学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初步确定了大叶蛇葡萄标准提取物的生产工艺,为将该植物药制成中药标准提取物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参数,并为进一步将其深度开发成中药创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石勇强,王玉[8](2010)在《丹参酒制方法与其水溶性有效成分含量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不同酒制方法对丹参水溶性总酚含量的影响,进而探讨丹参的较佳炮制工艺。方法:运用不同的酒炙法及酒烘法对丹参进行炮制,采用2005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规定的冷浸法对生品及各炮制品的水溶性总酚进行提取,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生品及各炮制品的水溶性总酚含量进行测定,测定波长为280nm。结果:丹参及各炮制品其水溶性有效成分含量由高至低排列如下:白酒烘(酒精浓度为50%)、白酒炙(酒精浓度为50%)、黄酒炙、白酒炙(酒精浓度为39%)、黄酒烘、白酒烘(酒精浓度为39%)、生丹参。结论:丹参经过酒制后,其水溶性总酚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白酒烘(酒精浓度为50%)能最大程度浸出其水溶性有效成分,故此为较优的丹参炮制方法。

张云静[9](2010)在《液相色谱—化学发光联用技术在中药酚类活性成分药动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化学发光法(chemiluminescence, CL)是根据化学发光反应产生的辐射光的发光强度来确定反应中相应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化学发光法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HPLC-CL)技术将高效分离手段与高灵敏的检测技术相结合,因其具高选择性、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等优点而倍受青睐,已在临床、环境、食品和药物分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酚类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我国传统中药(复方制剂)很多以酚类化合物作为主要成分,近年来酚类活性成分日益受到关注,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酚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方面,药动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针对中药酚类活性成分药动学研究中生物样品干扰组分多、药物含量低、浓度变化范围大等分析技术难题,利用HPLC-CL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和宽线性范围等优点,建立了中药酚类活性成分山奈酚以及丹参中六种水溶性酚类化合物的体内分析新方法,并结合微透析采样技术,克服了常规采样法的耗时、干扰生命过程等问题,实现游离酚类化合物浓度的动态监测。具体研究工作如下:第一部分液相色谱–化学发光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山奈酚浓度及其药动学研究本研究基于在硫酸酸性介质中,山奈酚对硫酸铈-罗丹明6G的化学发光的增强作用,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化学发光联用(HPLC?CL)检测大鼠血浆中山奈酚的新方法,采用C18柱,以甲醇-0.4 %磷酸溶液(47:53, v/v)为流动相,流速为1.5 mL·min-1进行等度洗脱。以异鼠李素为内标,血浆样品酸化后经甲醇沉淀蛋白后直接进样。山奈酚血药浓度的线性范围为2.0×10-9?2.0×10-6 g·mL-1 (r = 0.9991),检测限为1.0×10-9 g·mL-1。日内和日间RSD均小于5.0 %,回收率大于80.0 %。该法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样品前处理简单,成功地应用于SD大鼠灌胃2500 mg·kg-1 BW和1250 mg·kg-1 BW山奈酚的药动学研究,获得了主要药动学参数:2500 mg·kg-1 BW剂量组:Tmax = (1.21±0.46) h,Cmax = (232.90±5.14) ng·mL-1,AUC0-∞= (1728.41±57.31) ng·h·mL-1,MRT0-∞= (13.38±3.87) h,T1/2 = (9.27±1.84) h。1250 mg·kg-1 BW剂量组:Tmax = (1.08±0.43) h,Cmax = (165.67±1.99) ng·mL-1,AUC0-∞= (729.01±29.44) ng·h·mL-1,MRT0-∞= (4.77±2.06) h,T1/2 = (3.30±1.50) h。第二部分微透析-液相色谱-化学发光法测定大鼠血和脑组织中丹参酚类化合物浓度及其药动学研究实验一液相色谱-化学发光法测定丹参及其制剂中六种丹参水溶性成分的含量本研究基于丹参酚类化合物对HAuCl4–luminol–H2O2化学发光体系的增强作用,建立了液相色谱–化学发光联用测定六种丹参酚类化合物(丹参素、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咖啡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的新方法。用Shim pack ODS色谱柱(250×4.6 mm I.D. 5μm),以0.1%磷酸水溶液(v/v)和0.1%磷酸甲醇溶液(v/v)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与化学发光在线检测联用,在26 min内实现了六种丹参水溶性成分的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分析。六种丹参水溶性成分的检测限在0.03?6.72 ng·mL-1的范围内,精密度(RSD)均小于2.5 %,测定样品的回收率在95.3 %到103.9 %的范围内。本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被成功的用于测定复方丹参片、丹参滴注液、注射用丹参(冻干)和丹参药材中水溶性成分的含量测定。实验二丹参滴注液给药后SD大鼠血和脑微透析液中丹参酚类化合物浓度的测定及其药动学研究本研究基于丹参酚类化合物对HAuCl4–luminol–H2O2化学发光体系的增强作用,结合微透析采样技术建立了丹参中六种水溶性酚类化合物(丹参素、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咖啡酸、丹酚酸A和丹酚酸B)在大鼠血管和脑透析液中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0.1%磷酸水溶液(v/v)和0.1%磷酸甲醇溶液(v/v)为流动相的HPLC梯度洗脱法,与HAuCl4–luminol–H2O2化学发光检测联用,在26 min内实现了六种丹参酚类化合物的高选择性和超灵敏分析,在林格液(灌流液)中的检测限范围为0.07?12.8 ng·mL-1,回收率的范围为92.04%?101.4%日内和日间精密度为RSD小于6.5%。采用微透析体内连续采样技术,该法被成功应用于丹参滴注液(丹参素3.5 mg·kg-1 BW,静脉注射给药)在大鼠血和脑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本实验结合微透析采样技术考察了丹参滴注液给药后SD大鼠血和脑组织的药动学。血管探针和脑探针分别插入颈静脉和脑皮质以林格液为灌流液,分别以2.0和0.8μL·min-1的流速灌流。探针植入后平衡2 h,收集空白后,大鼠尾静脉注射丹参滴注液(丹参素3.5 mg·kg-1 BW),收集微透析样品,血液和脑组织透析液收集时间间隔分别为15和40 min,分别收集9个和4个样品。结果实现了游离丹参素浓度的动态监测,获得了丹参素在血和脑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t1/2,AUC0-∞,和MRT0-∞。血管探针和脑探针对丹参素的体内回收率分别为(34.89±0.06)%和(27.48±1.20)%(n = 5)。给药后大鼠血液和脑微透析液中均测得丹参素,而未测得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丹参素透过血脑屏障的系数(AUCbrain/AUCblood)高达0.25±0.07,提示丹参素为一个潜在的脑部保护剂。丹参滴注液静脉给药后丹参素在大鼠脑部的药动学为国内外首次报道。实验三丹参提取物灌胃后SD大鼠血和脑微透析液中丹参酚类化合物浓度的测定及其药动学研究本研究基于丹参酚类化合物对HAuCl4–luminol–H2O2化学发光体系的增强作用,结合微透析采样技术建立了丹参中3种水溶性酚类化合物(丹参素、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在大鼠血管和脑透析液中的含量测定方法。用Shim pack ODS色谱柱,甲醇-0.1%磷酸溶液(8: 92)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与化学发光检测器联用,在35 min内实现三种酚类化合物的高选择性和超灵敏分析。血管和脑探针的植入灌流速度同实验二,大鼠灌胃丹参药材提取物(丹参素40 mg·kg-1 BW,原儿茶醛149 mg·kg-1 BW)后,收集微透析样品,血液和脑组织透析液收集时间间隔分别为15和30 min,收集血和脑微透析样品,共收集4 h。丹参素、原儿茶醛和原儿茶酸在灌流液中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29?179.0,3.46?345.6和4.80?800.0 ng·mL-1,检测限分别为0.29,0.5184和0.80 ng·mL-1,日间和日内RSD小于5.5%。大鼠灌胃丹参提取物后,血和脑微透析液中检测到丹参素和原儿茶酸,而未检测到原儿茶醛。采用3p87软件,用统计矩求算丹参素和原儿茶酸的药动学参数。二者透过血脑屏障的系数(AUCbrain/AUCblood)分别为0.25±0.04和0.09±0.02。表明丹参提取物灌胃大鼠后,丹参素易透过血脑屏障,原儿茶酸可能为大鼠口服丹参药材提取物后原儿茶醛的氧化代谢产物。

王莉[10](2010)在《丹参、人参标准提取物复方配伍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长期以来中医临床根据气血理论,采用益气活血方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为了阐明益气活血复方配伍理论,本课题组前期对复方配伍的药效协同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证实了复方配伍的协同作用。为了进一步阐明复方配伍的作用机理,本研究以益气药人参的标准提取物—人参总皂苷(EPG)、不同药性的活血药丹参的标准提取物—丹参总酚酸(ESM)和红花的标准提取物—红花总黄酮(ECT)为研究对象,采用RRLC-ESI-MS技术分别对丹参标准提取物、人参标准提取物及其复方配伍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包括吸收、分布和排泄进行了研究,旨在阐明丹参总酚酸和人参总皂苷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规律,研究益气活血复方配伍对大鼠吸收、分布和排泄的相互影响。取得以下实验结果:1.建立了RRLC-ESI-MS法测定丹参和丹参标准提取物中9种酚酸(丹参素、原儿茶酸、原儿茶醛、香草酸、咖啡酸、阿魏酸、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表明各成分在线性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73),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在2.4-5.7%之间,回收率在93.0-106.8%之间(R.S.D.≤9.6%),表明本法可以作为丹参及其制剂中酚酸成分的质量控制方法。2.建立了HPLC-CAD法测定人参和人参标准提取物中7种人参皂苷(人参皂苷Rg1,Re,Rb1, Rc, Rb2, Rb3, Rd)的含量,并与UV检测器和ELSD检测器进行灵敏度、线性和重复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CAD检测器的灵敏度最高,线性和重复性结果与UV检测器接近,优于ELSD检测器,表明本法可以作为人参和人参标准提取物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3.建立了RRLC-ESI-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5种酚酸(原儿茶酸、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的含量,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方法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该法可以用于准确测定大鼠血浆中5种酚酸的含量。分别利用本法对静脉注射ESM(50 mg·kg-1),EPG-ESM (50mg·kg-1:50mg·kg-1)后5种酚酸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和灌胃给药ESM (800 mg·kg-1), EPG-ESM (800 mg·kg-1:800mg·kg-1)后3种酚酸(PAC, PAL, SalB)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进行测定,并计算灌胃和静脉给药后各成分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静脉给药,血浆中检测到PAC,PAL,RA,LA,Sal B5种成分;与EPG配伍后,与ESM相比,PAL,LA,Sal B3种成分的曲线下面积和达峰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RA除曲线下面积呈小幅度的降低外,半衰期、达峰浓度和表观分布容积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与EPG配伍后,对血浆中4种原型成分(PAL,RA,LA和Sal B)的吸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增加了代谢产物PAC的达峰浓度。灌胃给药,血浆中检测到PAC, PAL, Sal B3种成分,PAL和Sal B的生物利用度分别为5.23%和4.12%;与EPG配伍后,PAL和Sal B的药动学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AUC和Cmax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至8.06%和5.61%,而代谢产物PAC的浓度也有明显增加。4.建立了HPLC-UV法同时测定大鼠组织脏器中3种酚酸(原儿茶酸、香草酸和丹酚酸B)的含量,准确度、精密度、回收率和稳定性考察结果均符合目前生物样品分析方法指导原则有关规定的要求。利用本法分别对灌胃给药ESM (800 mg·kg-1), EPG-ESM (800 mg·kg-1:800 mg·kg-1)后3种酚酸在大鼠组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中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灌胃给药后,在心脏、肝脏、肺脏、肾脏中可以检测到原儿茶酸、香草酸和丹酚酸B三种活性成分,而脾脏中只检测到原儿茶酸和香草酸。灌胃复方配伍ESM-EPG后,与灌胃ESM相比,3种活性成分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中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配伍EPG后,对ESM中2种活性代谢产物(原儿茶酸、香草酸)和丹酚酸B原型在上述组织中的分布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建立了大鼠尿液中原儿茶醛浓度的RRLC-ESI-MS测定方法,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本法简便,灵敏度高,可以用于准确测定大鼠尿液中原儿茶醛的含量。采用本法分别对灌胃给药ESM (800 mg·kg-1), EPG-ESM (800 mg·kg-1:800 mg·kg-1)后原儿茶醛在大鼠尿液中的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尿液中原儿茶醛的累积排泄量很低,而粪便中没有检测到原儿茶醛,表明尿液可能是原儿茶醛的主要排泄途径,其余的原儿茶醛可能以代谢物的形式排泄。灌胃ESM后,原儿茶醛在尿液中的累积排泄率为1.99%,与EPG配伍后,累积排泄率降低至1.47%。结合前期血浆药物动力学结果,说明配伍EPG后,增加了原儿茶醛的生物利用度,降低了累积排泄率,促进原儿茶醛在大鼠体内的吸收。6.建立了大鼠粪便中丹酚酸B浓度的RRLC-ESI-MS测定方法,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本法灵敏,专属性好,可以用于准确测定大鼠粪便中丹酚酸B的含量。采用本法分别对灌胃给药ESM(800 mg·kg-1),EPG-ESM (800 mg·kg-1:800 mg·kg-1)后丹酚酸B在大鼠粪便中的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粪便中丹酚酸B的累积排泄量较高,而尿液中没有检测到丹酚酸B,表明粪便可能是丹酚酸B的主要排泄途径,其余的丹酚酸B可能以代谢物的形式排泄。该结果也说明丹酚酸B口服吸收很差。灌胃ESM后丹酚酸B在粪便中的累积排泄率为60.36%,与EPG配伍后,累积排泄率降低至39.39%。结合前期血浆药物动力学结果,说明配伍EPG后,增加了丹酚酸B的生物利用度,降低了累积排泄率,促进丹酚酸B在大鼠体内的吸收。7.建立了大鼠血浆中6种人参皂苷(Rg1,Re,Rb1,Rc,Rb2,Rd)浓度的RRLC-ESI-MS测定方法,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方法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表明本法可以用于准确测定大鼠血浆中6种人参皂苷的浓度。采用本法分别对静脉注射EPG(50 mg·kg-1),EPG-ESM(50 mg·kg-1:50 mg·kg-1)和EPG-ECT(50 mg·kg-1:50 mg·kg-1)后6种人参皂苷(Rg1,Re,Rb1,Rc,Rb2,Rd)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和灌胃给药EPG(800 mg·kg-1),EPG-ESM(800 mg·kg-1:800 mg·kg-1)和EPG-ECT(800 mg·kg-1:800 mg·kg-1)后3种人参皂苷(Rb1,Rc,Rb2)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进行测定,并计算静脉注射与灌胃给药后各成分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和灌胃给药后3种人参皂苷(Rb1,Rc,Rb2)的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静脉给药,血浆中可以检测到6种人参皂苷(Rg1,Re,Rb1,Rc,Rb2,Rd)。与ESM或ECT配伍后,与EPG相比,血浆中6种人参皂苷的浓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药动学参数计算结果显示,6种成分的曲线下面积和达峰浓度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灌胃给药,血浆中可以检测到3种人参皂苷(Rb1,Rc,Rb2)。灌胃EPG后,人参皂苷Rb1,Rc,Rb2的生物利用度分别为0.47%,0.67%和0.56%;与ESM配伍后,人参皂苷Rb1,Rc,Rb2的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至0.67%,0.93%和1.11%;与ECT配伍后,人参皂肾Rb1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至0.39%,Rc,Rb2的生物利用度提高1.33%和0.92%。8.建立了RRLC-ESI-MS法同时测定大鼠尿液中6种人参皂苷(Rg1, Re, Rb1, Re, Rb2,Rd)的含量,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本法准确,专属,重复性好,可以用于准确测定大鼠尿液中6种人参皂苷的含量。采用本法对灌胃给药EPG (800 mg·kg-1), EPG-ESM (800 mg·kg-1:800 mg·kg-1)和EPG-ECT (800 mg·kg-1:800mg·kg-1)后6种人参皂苷在大鼠尿液中的排泄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6种成分在尿液中的累积排泄量相对较低。灌胃复方配伍EPG-ESM或EPG-ECT后,与灌胃EPG相比,改变了6种人参皂苷在尿液中排泄趋势,排泄量和累积排泄率均有明显降低。9.建立并验证RRLC-ESI-MS法同时测定大鼠粪便中6种人参皂苷的含量,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本法灵敏、专属、准确,可以用于准确测定大鼠粪便中6种人参皂苷的含量。采用本法对灌胃给药EPG (800 mg·kg-1), EPG-ESM (800 mg·kg-1:800 mg·kg-1)和EPG-ECT (800 mg·kg-1:800 mg·kg-1)后6种人参皂苷在大鼠粪便中的排泄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6种成分在粪便中的排泄率较高,说明粪便可能是其主要排泄途径。该结果也说明人参皂苷类成分口服吸收很差。复方配伍ESM或ECT后,与灌胃EPG相比,6种人参皂苷在粪便中的排泄趋势发生了改变,排泄量和累积排泄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合前期血浆药物动力学试验结果和人参皂苷在尿液中的排泄结果,复方配伍后人参皂苷的生物利用度都有一定的提高,而在尿液和粪便中的排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复方配伍ESM或ECT后,对人参皂苷的吸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丹参水溶性标准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丹参水溶性标准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实验设计的常用中药蔓荆子和白芍多成分提取分析方法及款冬花饮片均匀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基于混料设计的混合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技术测定中药蔓荆子中8种不同极性化合物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第二章 中药蔓荆子的宿萼、果皮、果肉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研究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响应面设计的 γ-环糊精微波辅助绿色提取技术测定中药白芍中 6 种活性成分的含量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第四章 白芍标准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6种成分同时测定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正交设计的款冬花及蜜款冬花标准饮片均匀化方法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浅谈实验设计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前言
    1 实验设计的类型
    2 响应面设计的应用
    3 混料设计的应用
    4 正交设计的应用
    5 均匀设计的应用
    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研究及其改善微循环障碍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药标准提取物研究现状
        1.中药标准提取物的开发现状
        2.中药标准提取物的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3.中药标准提取物的发展趋势
        4.丹参茎叶提取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微循环障碍研究现状
        1.微循环障碍与血瘀证
        2.微循环障碍在各脏器中的表现特点
        3.微循环障碍的检测技术
        4.微循环障碍形成机制
        5.中医药治疗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第一节 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1.材料
        2.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纯化工艺优化研究
        1.试剂与材料
        2.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验证实验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节 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薄层鉴别分析
        1.仪器与材料
        2.方法与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指纹图谱研究
        1.仪器与材料
        2.方法与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定量分析
        1.材料
        2.方法与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节 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质量标准研究(草案)
        1.材料
        2.方法与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改善微循环障碍功效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改善微循环效应评价
        一、丹参茎叶对微循环障碍大鼠的微循环改善作用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二、微循环障碍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与丹参茎叶的干预作用
        1.材料
        2.方法与条件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三、微循环障碍大鼠的肠道菌群研究与丹参茎叶的干预作用
        1.实验材料
        2.方法与条件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对欧盟植物药质量标准指导原则的介绍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欧盟植物药质量标准指导原则介绍
    1.1 基本概念和原则
    1.2 通用检验方法/标准
    1.3 特殊检验方法/标准
2 EP中植物药的质量标准情况
3 对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的思考
    3.1 重视对药材源头的质量控制
    3.2 加强中间体的质量控制
    3.3 建立专属性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
    3.4 加强对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的研究
    3.5 重视对特殊药用辅料的研究
4 结语

(4)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中药产品质量控制的新概念(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1.1 品种因素
    1.2 栽培种植及产地生态条件因素
    1.3 采收加工因素
    1.4 炮制加工因素
    1.5 运输贮藏条件因素
    1.6 提取纯化过程对质量的影响
    1.7 药物传输途径对质量的影响
    1.8 复方及各成分之间交互作用对质量的影响
2 中药产品的质量和质量标准与监管存在的问题
    2.1 中药市场产品质量堪忧
    2.2“地方标准”转为“国家标准”的品种问题
    2.3《中国药典》标准制定的科学性
    2.4 质量标准与质量监控过程
    2.5 医生个体化处方
3 中药质量的物质基础的确定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s)的提出依据
    3.1 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的复杂性
    3.2 中药化学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生源途径)是化学生物学基础和亲缘学的依据
4 中药Q-marker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质量评价中的意义
    4.1 中药Q-marker提出的背景
    4.2 中药Q-marker的定义
    4.3 影响中药Q-marker的因素
        4.3.1 生物合成的细胞和组织特异性
        4.3.2 生物合成的器官特异性
        4.3.3 生物合成的发育特异性
        4.3.4 中药材生长过程的外在因素
        4.3.5中药标准汤剂或中成药制剂因素
    4.4 中药Q-marker的确定和研究方法
        4.4.1 样品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4.4.2饮片炮制
        4.4.3煎制前饮片质量检测
        4.4.4 样品用量
        4.4.5 溶剂及溶剂用量
        4.4.6 浸泡和煎煮时间与次数
        4.4.7 浓缩方法
        4.4.8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建立
        4.4.9 标准物质的定量方法
    4.5 中药Q-marker的确定原则
5 研究举例
    5.1 复方丹参制剂的Q-marker
    5.2 炮制中药的Q-marker
6 讨论
    6.1 健全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质量标准体系是提高中药质量的基础
    6.2 关于标志物
    6.3 中药Q-marker与中药有效成分的区别
    6.4 中药Q-marker与PK-marker的区别
    6.5 中药Q-marker的提出对中药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6.5.1中药Q-marker的提出密切中药有效性-物质基础-质量控制标志性成分的关联度
        6.5.2中药Q-marker的提出有利于建立中药全程质量控制及质量溯源体系

(5)液质联用技术在丹参成分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体外成分分析
    1.1 丹参有效成分分析
    1.2 含丹参中药制剂成分分析
2 体内成分分析
    2.1 丹参有效成分的体内分析
    2.2 丹参制剂中有效成分的体内分析
3 结语

(6)中药标准制剂控制模式发展历程和构建全质量关控制中药质量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标准制剂概念发展历程
    1.1第一阶段 (2003.1 ~ 2006.6) :中药指纹图谱整体定量控制理论研究的基础阶段
    1.2第二阶段 (2006.7 ~ 2008.10) :中药指纹图谱人工智能研究和数字化定量控制阶段
    1.3第三阶段 (2008.10 ~ 2010.12) :中药指纹图谱本质特征和系统指纹定量法研究阶段
    1.4第四阶段 (2011.1 ~ 2012.12) :中药指纹图谱定量评价系列软件成功研制
    1.5第五阶段 (2013.1 ~至今) :构建标准制剂控制中药质量模式阶段
2构建全质量关控制中药质量模式
    2.1中药标准制剂控制法的重要意义
    2.2中药全质量关控制模式
3结论

(7)大叶蛇葡萄标准提取物制备工艺及其初步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概况
    1 大叶蛇葡萄及其提取物等药理作用
    2 大孔树脂的研究概况
    3 中药标准提取物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 大叶蛇葡萄有效部位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第一节 大叶蛇葡萄有效部位的提取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正交试验优选醇提工艺
        3 验证试验
        4 含量测定
        5 讨论
    第二节 大叶蛇葡萄有效部位纯化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研究
        3 D101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研究
        4 讨论
    第三节 大叶蛇葡萄有效部位提取纯化工艺中试放大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大叶蛇葡萄标准提取物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大叶蛇葡萄标准提取物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结语与创新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丹参酒制方法与其水溶性有效成分含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炮制
3 含量测定
    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3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实验
    3.4 线性关系考察
    3.5 精密度实验
    3.6 稳定性实验
    3.7 含量测定
    3.8 加样回收率实验
4 讨论
结语

(9)液相色谱—化学发光联用技术在中药酚类活性成分药动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
        1.1.1 液相色谱与化学发光联用技术
        1.1.2 HPLC-CL 在中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1.1.3 HPLC–CL 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1.2 中药酚类活性成分的分析
        1.2.1 酚类化合物的性质
        1.2.2 酚类活性成分的分析
        1.3 微透析采样技术
    2.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液相色谱–化学发光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山奈酚浓度及药动学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动物
        2.4 化学发光与色谱条件
        2.5 血浆样品处理
    3. 方法与结果
        3.1 化学发光条件的选择
        3.2 方法学考察
        3.2.1 专属性
        3.2.2 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3.2.3 精密度、准确度与提取回收率
        3.2.4 稳定性试验
        3.3 药动学研究
    4. 讨论
        4.1 内标的选择
        4.2 流动相的选择
        4.3 血浆样品的处理
        4.4 可能的代谢产物研究
        4.5 药动学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微透析–液相色谱–化学发光法测定大鼠血和脑组织中丹参酚类化合物浓度及其药动学研究
    前言
    1 丹参的有效成分
        1.1 丹参水溶性成分的药理作用
        1.2 丹参水溶性成分的药动学研究
        1.2.1 生物样品中丹参水溶性成分的测定方法
        1.2.1.1 生物样品处理方法
        1.2.1.2 检测方法
        1.2.2 丹参水溶性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
        1.2.3 丹参水溶性成分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
        1.2.4 丹参水溶性成分的药动学参数及生物利用度
        1.3 目前丹参酚类活性成分药动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 微透析采样技术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实验一 液相色谱-化学发光法测定丹参及其制剂中六种丹参水溶性成分的含量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溶液的配制
        2.4 供试品溶液、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2.4.1 复方丹参片供试品溶液
        2.4.2 复方丹参片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2.4.3 注射用丹参(冻干)供试品溶液
        2.4.4 丹参滴注液供试品溶液
        2.4.5 丹参药材提取物供试品溶液
    3. 方法与结果
        3.1 色谱条件与化学发光条件
        3.2 化学发光条件的选择
        3.3 方法学考察
        3.3.1 专属性
        3.3.2 线性关系及检测限
        3.3.3 精密度试验
        3.4 样品分析
    4. 讨论
        4.1 液相色谱和化学发光条件的选择
        4.2 样品的测定
        4.3 展望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丹参滴注液给药后 SD 大鼠血和脑微透析液中丹参酚类化合物浓度的测定及其药动学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动物
    3. 方法与结果
        3.1 色谱条件与化学发光条件的优化
        3.2 微透析样品采集
        3.3 方法学考察
        3.3.1 专属性
        3.3.2 线性关系及检测限
        3.3.3 精密度和准确度
        3.3.4 稳定性
        3.4 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的测定
        3.4.1 流速对探针回收率的影响
        3.4.2 浓度对探针回收率的影响
        3.4.3 探针回收率的稳定性
        3.5 药动学研究
    4. 讨论
        4.1 微透析探针的回收率
        4.1.1 探针回收率的测定
        4.1.2 探针回收率的影响因素
        4.2 微透析条件的选择
        4.2.1 灌流液的选择
        4.2.2 灌流速度和采样时间间隔的选择
        4.3 药动学研究
        4.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丹参提取物灌胃后 SD 大鼠血和脑微透析液中丹参酚类化合物浓度的测定及其药动学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溶液的配制
        2.4 动物
    3. 方法与结果
        3.1 丹参药材提取
        3.2 色谱条件与化学发光条件
        3.3 微透析样品采集
        3.4 方法学考察
        3.4.1 专属性
        3.4.2 线性关系及检测限
        3.4.3 精密度和准确度
        3.5 微透析探针的回收率
        3.5.1 流速对探针回收率的影响
        3.5.2 浓度对探针回收率的影响
        3.5.3 探针回收率的稳定性
        3.5.4 回收率实验结论
        3.6 药动学研究
    4. 讨论
        4.1 色谱条件和化学发光条件的选择
        4.2 药动学研究
        4.4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1. 个人简历
    2.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3.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 参加的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综述
    化学发光法在中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1. 流动注射与化学发光分析法联用(FIA- CL)
        1.1 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
        1.1.1 增强作用
        1.1.2 抑制作用
        1.1.3 催化作用
        1.2 高锰酸钾体系
        1.3 四价铈化学发光体系
        1.4 其它化学发光体系
        2. 电致化学发光
        3. 化学发光传感器技术
        4. 化学发光与分离技术联用
        4.1 高效液相与化学发光联用(HPLC-CL)
        4.2 毛细管电泳与化学发光联用(CE- CL)
        5. 展望
        参考文献

(10)丹参、人参标准提取物复方配伍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益气活血复方研究进展
    1.1 人参总皂苷的研究进展
    1.2 丹参总酚酸的研究进展
    1.3 标准提取物的制备
第二章 标准提取物的多组分含量测定研究
    2.1 丹参和丹参标准提取物中9中酚酸的含量测定研究
        2.1.1 丹参和丹参标准提取物中9种酚酸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2.1.2 丹参和丹参标准提取物中9种酚酸的含量测定结果
        2.1.3 结果与讨论
    2.2 人参和人参标准提取物中7种人参皂苷的含量测定研究
        2.2.1 人参和人参标准提取物中7种人参皂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2.2.2 人参和人参标准提取物中7种人参皂苷的含量测定结果
        2.2.3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丹参、丹参-人参标准提取物复方配伍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3.1 丹参、丹参-人参标准提取物复方配伍在大鼠血浆中的药动学研究
        3.1.1 大鼠血浆中5种酚酸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3.1.2 丹参、丹参-人参标准提取物复方配伍在大鼠血浆中的药动学研究结果
        3.1.3 结果与讨论
    3.2 丹参、丹参-人参标准提取物复方配伍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3.2.1 组织样品的采集方法
        3.2.2 原儿茶酸、香草酸和丹酚酸B在大鼠肝脏中的分布研究
        3.2.3 原儿茶酸、香草酸在大鼠脾脏中的分布研究
        3.2.4 原儿茶酸、香草酸和丹酚酸B在大鼠肾脏中的分布研究
        3.2.5 原儿茶酸、香草酸和丹酚酸B在大鼠肺脏中的分布研究
        3.2.6 原儿茶酸、香草酸和丹酚酸B在大鼠心脏中的分布研究
        3.2.7 结果与讨论
    3.3 丹参、丹参-人参标准提取物复方配伍在大鼠体内的排泄研究
        3.3.1 灌胃给药丹参、丹参-人参标准提取物后原儿茶醛在大鼠尿液中的排泄研究
        3.3.2 灌胃给药丹参、丹参-人参标准提取物后丹酚酸B在大鼠粪便中的排泄研究
        3.3.3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人参、人参-丹参、人参-红花标准提取物复方配伍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4.1 人参、人参-丹参、人参-红花标准提取物复方配伍在大鼠血浆中的药动学研究
        4.1.1 大鼠血浆中6种人参皂苷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4.1.2 人参、人参-丹参、人参-红花标准提取物复方配伍在大鼠血浆中的药动学研究
        4.1.3 结果与讨论
    4.2 人参、人参-丹参、人参-红花标准提取物复方配伍在大鼠尿液中排泄研究
        4.2.1 大鼠尿液中6种人参皂苷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4.2.2 6种人参皂苷在大鼠尿液中的排泄研究
        4.2.3 结果与讨论
    4.3 人参、人参-丹参、人参-红花标准提取物复方配伍在大鼠粪便中排泄研究
        4.3.1 大鼠粪便中6种人参皂苷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4.3.2 6种人参皂苷在大鼠粪便中的排泄研究
        4.3.3 结果与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丹参水溶性标准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实验设计的常用中药蔓荆子和白芍多成分提取分析方法及款冬花饮片均匀化研究[D]. 贺高高.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2]丹参茎叶酚酸和黄酮有效部位研究及其改善微循环障碍作用[D]. 孙成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对欧盟植物药质量标准指导原则的介绍及思考[J]. 杨平,曲建博. 中国新药杂志, 2019(16)
  • [4]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中药产品质量控制的新概念[J]. 刘昌孝,陈士林,肖小河,张铁军,侯文彬,廖茂梁. 中草药, 2016(09)
  • [5]液质联用技术在丹参成分分析中的应用[J]. 王洋,陈涛,潘霖,李正,崔维利,李进. 中草药, 2014(23)
  • [6]中药标准制剂控制模式发展历程和构建全质量关控制中药质量模式[J]. 孙国祥,陈新新,孙万阳,刘中博. 中南药学, 2014(01)
  • [7]大叶蛇葡萄标准提取物制备工艺及其初步稳定性研究[D]. 何枭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03)
  • [8]丹参酒制方法与其水溶性有效成分含量的关系[J]. 石勇强,王玉. 黑龙江医药, 2010(05)
  • [9]液相色谱—化学发光联用技术在中药酚类活性成分药动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云静. 安徽医科大学, 2010(12)
  • [10]丹参、人参标准提取物复方配伍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D]. 王莉. 沈阳药科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丹参水溶性标准提取物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