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以十六大精神推进工作

四川省以十六大精神推进工作

一、四川省用十六大精神推动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徐淑云[1](2019)在《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卫兴华是中国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杰出代表、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经济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卫兴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60多年来,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观点。卫兴华还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卫兴华经济思想包含的许多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本文以卫兴华经济思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提出的主要经济理论观点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卫兴华的主要经济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等。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多角度阐释卫兴华的经济思想,在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总结、概况和评析,并总结了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点,提出卫兴华经济思想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结论:第一,卫兴华教授是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奠基者,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研究、创新与发展,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创新独到的政策建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第三,卫兴华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第四,卫兴华教授始终强调的“严谨的治学精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的研究学风,力守“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论证、严谨的学风”的“四严”治学格言,为后来的经济学工作者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徐田[2](2019)在《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研究(1978—2017)》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农业家庭经营作为农业经营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释放我国农业农村生产新动能,不断改变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将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贯穿始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社情与农情,将马克思主义农业改造理论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本文所谓的“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本文研究的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是由五个特征——中国农业改革的思想保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相统一、继承创新马克思主义农业改造基本理论、群众路线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一个与时俱进和变革发展的“动态概念”——相互渗透而共同构成的思想整体,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推动中国农业生产力解放,实现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现代化发展,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社情农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民族复兴道路的基本理论依据。本文侧重从历史发展层面与理论创新层面,对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发展历程、理论内核、基本内涵及实践创新开展探究。历史发展层面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为主要线索,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为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探索阶段,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及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中,农业家庭经营经历了“保留——落寂——撤销”的历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四大,为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改革创举阶段,以新的政治性体制为起点,逐渐替代人民公社经营方式;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六大,为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市场化衔接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作用下,发挥农业生产经营中统与分相结合的作用,实现农户与市场多元化需求主体有机联结;从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为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三农”导向阶段,通过取消农业税费等措施为亿万农民群众减负增收,不断拓展农业家庭经营的发展目标;从党的十八大至今,为农业家庭经营的制度变革阶段,在“三权分置”改革推动下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借助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外部性支撑作用,农业家庭经营制度在新的发展机遇中不断得以丰富与完善。本文关于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丰富内涵及理论创新层面的论述,共三章内容,主要阐释了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四个经验”、“三重内涵”与“三点创新”。“四个经验”包括:坚持党的核心领导与农民群众首创相结合;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赋予农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两项权利;注重党和政府、农民与市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三重内涵”包括: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置”;自我管理、自愿劳动与自主经营“三重职责”;政治作用、社会作用与经济作用“三效合一”。“三点创新”包括:培育农业家庭经营多元化主体;增强农业家庭经营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家庭经营制度化体系。最后,本文对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理论价值进行了探索,即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重要构成要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鲜活的时代内容。

谭晓玲[3](2017)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工程”)是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的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实施工程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力量的坚持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普遍的认可,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繁荣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可靠的保障。本论文以工程实施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过程,详细阐述工程实施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整体客观评价工程实施状况,从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实施有所启示。论文共分10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选题的研究述评,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分析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工程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基础上,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巩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主要是整体介绍实施工程建立的组织机构和形成的运行机制情况。具体从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课题组等四个层面阐述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从项目、基地、团队这三方面的建设揭示工程所形成的运行机制。第三章主要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进程。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召开的具有标志性的相关会议,着重从实施工程的提出部署、全面展开、全面推进及深入推进四个阶段对其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第四章至第八章全面系统具体阐述实施工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其中,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及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实施工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学科建设依托机构、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学科高端学术平台、学科领航与支撑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第六章从总体部署、编写成果、出版及使用、编写特点四个方面阐述工程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形成;第七章从举办高层次报告会、开展学术研讨会、开展国情调研、进行国外考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第八章从理论读物和主流媒体平台两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宣传。第九章论述了十多年来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本章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在总结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工程实施中存在的转化运用、宣传普及不够等不足及原因,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工作提供借鉴。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进一步推进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即从保持工程的常态化、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引领“四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思考。

潘学良[4](2017)在《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中国农村民生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和民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深入探讨农村民生建设的相关问题。论文梳理和阐述了共享发展与民生建设的思想资源,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民生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剖析了农村民生的现状,然后探讨了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民生建设的路径选择问题。纵观我国60年多来农村民生事业的发展,可以发现,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期间曾受到政治影响很大,但总体上尤其改革开放后呈现较快发展的态势。概而言之,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是农村民生建设的起步阶段,土地革命的完成和“一五”计划的实施为农村民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农村民生曲折发展阶段,“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策失误等事件都对农村民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农村民生建设的停滞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使得一切工作紧紧围绕“阶级斗争”进行,导致农村民生建设偏离正常轨道。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理顺了农村民生建设的思路,促使农村民生事业重新起步,并朝着正确方向飞速前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四大年是农村民生重新恢复和发展阶段;十四大至十六大是农村民生建设稳步推进阶段;十六大至十八大是农村民生事业迅速提升阶段;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几十年来党和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国农村民生建设取得一系列较为显着的成就,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收入结构日益合理,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然而,不可否认,与经济的高速增长相比较,农村民生改善相对滞后,农村仍然有较大规模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存在,农民收入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农民群众享受的公共服务在质和量上都与城市有很大的差距,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状况日趋恶化。而与此对应的是,农村民生发展出现新变化和新特点,农民群众的民生诉求不断增长并日益多样化,他们渴望在收入增加、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享受到更加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获得人格的尊重和保护。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契合了农村民生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同时也对农村民生建设提出新要求和新目标,对于农村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进一步凸显了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推动了农村民生建设内容的优化,由增加农民收入转变为增加收入和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并重,由物质满足转变为向物质满足和权利与人格尊严保护并重,同时,它还明确和揭示了农村民生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力量源泉。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农村民生建设应从筑牢物质基础、兜住最低底线、夯实基本保障、提升幸福指数和凝聚共建合力等五个方面着手,强化农村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促使农民享受到更多的民生福祉,更加公平地分享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和红利,增强他们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

温静[5](2011)在《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民族精神教育是党和国家根据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要求和民族成员的个体发展需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为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全体民族成员施加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成员保持昂扬向上精神状态,促进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实践活动。自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后,民族精神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十六大以来党的民族精神教育既有优势和机遇,也有不足和挑战。一方面,党继承了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三代领导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为民族精神教育积累起宝贵财富;另一方面,党和国家面临着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内外敌对势力活动频繁和自然灾害频发的严峻挑战,给民族精神教育的稳步发展增加了难度。党在继承已有民族精神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现实状况,总结出民族精神教育构筑精神支撑、巩固精神纽带、提供精神动力的价值,概括其对个体、对民族、对世界的三层目标,诠释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战胜灾难中升华的民族精神、事业发展中培育的民族精神,提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创作和生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发展红色旅游、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等多种方法。党采取宣传和培育先进典型、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活动、组织群众性创建活动、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拓展网络阵地等措施,使普通群众的民族精神教育覆盖各行各业、深入千家万户。同时,党分别对青少年、党员和领导干部等特殊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民族精神教育。党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民族精神教育成果,也积累起丰富的历史经验。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坚实基础,和谐社会建设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强大动力,群众路线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原则,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鲜明特色。

蔡丹[6](201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崭新概念,并对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这个讲话,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成熟以及“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形成。“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提出的时间不长,目前学界对它的研究也是刚刚展开。因此加强对“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研究尤其是加强对其形成发展过程的研究,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为指导,主要采用史论结合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运用系统思维,从整体入手,尝试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整篇文章以总体布局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其基本内容涵盖总体布局思想的先期探索——初步形成——完善发展——“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最终确立等几个基本问题,其中穿插了总体布局思想的理论依据和“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的现实依据。文章主体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主要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社会有机体的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所具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第二章论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的可贵探索。主要探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进行的可贵探索及其取得的宝贵成果。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时间设定;“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等。第三章论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主要探讨:“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过程。邓小平“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等。邓小平“三位一体”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第四章论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深化和发展。主要探讨:“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和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新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制定。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所蕴涵的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战略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五章论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确立。主要探讨:“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党对社会建设的探索及其成就为社会建设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科学涵义:四位各自的基本内涵以及四位一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第六章论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问题。主要探讨:关于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问题。关于建国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全面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要正确认识“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要正确处理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关键,围绕全面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张大维[7](2010)在《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城市社区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视角,试图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否形成,主要内容和理论价值如何?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怎样,主要经验和实践意义何在?论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等研究方法,遵循“发生逻辑(为什么)——理论体系是什么——实践成效怎么样”的分析思路,采用“新情况——新问题——新理论——新实践”的研究框架。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第一,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已经形成且已整合成架构合理、指导实践取得巨大成功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二,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奠定了基础。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由此可见,社区建设和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关注的两大主题。新中国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20年、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10年、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创建5年,农村社区建设从试点走向铺开,城乡社区统筹发展的趋势正在形成,我国社区建设的成就巨大,对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形成的新理论与新实践进行系统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当前学术界在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的同时却也出现了一些明显不足:从西方研究范式出发,来阐释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较多,从我们党执政的角度去研究中国化道路,并从学理上分析总结我们党城市社区建设新理论和新实践的较少;等等。本文关注实践中的问题,转换研究范式,从实际问题出发梳理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社区建设的四个主题,也即党的理论和实践体现的四条主线:居民自治、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明。本论文阐释围绕着这四条主线展开,使其贯穿于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始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具有独特的发生逻辑。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最初目的,是要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所引发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和实践就是围绕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展开的。总体来看,我国巨大社会转型出现的新情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分工。新情况引发新问题,与之相关联,我国的社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民稳问题,即单位制解体与基层社会管理主体缺失及管理真空问题;民生问题,即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服务或产品供给短缺问题;民主问题,即公民的选择权、自由权、差异性增强与自治渠道、自治制度、自治机制不完善问题;文化问题,即精神文明建设与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和国家逐步形成了通过社区来整合社会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道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并指导着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选择走城市社区建设道路以后,逐步展开了理论探索并通过实践试错来完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党的各次全会的精神、中央领导同志的论述、中央政府报告的概括、中央政策法规的阐述,政界学界理论的成果,等等,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总体来讲,业已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是关于建设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及其内含的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等各要素的意义价值、宗旨目标、内涵外延、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网络体系等的整体性理论体系。其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一是逻辑起点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理论;二是中轴核心理论,即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理论;三是外围结构理论,包括社区居民自治理论、社区管理有序理论、社区服务完善理论、社区文明祥和理论等四大支柱理论。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的轴心体系。其中,逻辑起点理论是方法论,中轴核心理论是价值观,外围结构理论是保护带。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由其指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巨大实践成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传统旧式社区建设阶段、过渡转型社区建设阶段、现代新型社区建设阶段、和谐社区建设与城乡社区统筹发展阶段四个阶段。本文侧重于呈现过渡转型社区建设及其以后阶段的实践发展。在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概括起来便是“五个建立、五个格局”:一是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基层社会有序管理格局;二是社区民主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广泛参与居民自治格局:三是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小社区大服务格局;四是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齐抓共建格局;五是社区文明氛围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文明祥和格局。实践的巨大成效实际上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创造了理论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体现在:一方面,从时间和内容范畴上看,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实践意义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及其内含的“一个正确分析、五个紧紧抓住”等具体实践经验,既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也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为最终实现城乡社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朱玉福[8](2004)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族法规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这是民族地区继始于1999年的西部大开发之后面临的又一次战略契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地区尤其是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于全国整体水平,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更大。毫无疑问,民族地区的小康问题横亘于我国小康之路,民族地区小康建设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全国能否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而且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民族地区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前提下,鉴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和实际发展情况,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我国还制定了以宪法民族问题的规定为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法为基本法、大量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变通补充规定为主要内容、普通法律和法规以及规章有关民族条款为补充的民族法规,它们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组成部分。这些宪法和法律赋予民族地区尤其是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权利,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度保障,是保障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锐器。本文重点研究了保障我国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该体系的建设性思考。针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任务以及民族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共6章。导论部分论述问题的提出、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论证民族地区与全国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简要阐述民族地区群众的贫困状况和陷于贫困的主要原因,提出民族法制对于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主要论述小康概念的历史溯源、我国目前的小康标准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意义;通过比较分析,证明了民族地区与全国总体小康社会的差距,指出脱贫和奔小康是前者当前的双重任务;简要阐述了我国民族法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民族法制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制度保障。 第三章论述民族法律即宪法的民族原则是核心、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系是主干、国家法律有关民族问题的专门条款是重要补充,它是我国民族法制体系的最重要部分;重点阐述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体系建设问题。 第四章论述民族行政法规、规章是为执行宪法、法律的民族原则和规定而制定的,是我国民族法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阐述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细则的建设,并提出国务院各部委、地方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具体法规和规章的思考和建议;同时兼论了民族乡法制建设问题。 第五章主要阐述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法实施办法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以及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存在的问题、思考和建议;简要论述自治地方对法律法规的变通或辛卜充的相关问题。 第六章论述民族法制监督体系是民族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民族法规要得到有效实施,产生好的效果,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指出我国民族法制没有产生其应有的实施效果,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健全的监督体系,并就建设完善的民族法制监督体系提出了建议。 通过学习、积累国内外有关民族法制建设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广泛深入民族地区进行调研,了解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对民族法制建设的意见和要求;积极参加民族地区法制建设方面的课题研究;期间撰写了数篇与本文有关的论文,其中5篇被核心刊物登载,在此基础上完成本文的写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研究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书籍和理论文章数量不少,但是大多停留在原则性较强的理论层面上,很少触及民族法制的适用和实施、体系建设、监督等实务方面的问题。因此,探讨如何使民族法制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脱贫奔小康中发挥制度性保障作用的民族法规体系建设,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结合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从建设和完善保障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民族法规体系的视角,从法的效力高低,从上到下对民族法规体系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民族法规体系建设作为民族法制建设的一部分,对民族法规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健全目前尚存在诸多缺陷的民族法规体系,才能引导民族法规有效保障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才能真正保障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

邹成林[9](2003)在《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近期奋斗目标。这一目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顺乎民心,合乎民意,激励民志,催发民力。十六大报告用马克思主义发展、实践、探索、创新的全新哲学思想思考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以谋求和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宗旨,立足国情,深刻洞察国际形势,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客观规律,从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祖国统

卢耸岗[10](2003)在《试论四川省2003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党史工作》文中研究表明

二、四川省用十六大精神推动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省用十六大精神推动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
        一、家庭背景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熏陶
        二、抗日战争年代曲折求学经历
        三、建国初期走进经济学殿堂
        四、任教初期对经济学理论的探索
    第二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发展
        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坚持与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
        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第三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深化
        一、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理解
        二、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
        三、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内涵
第二章 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卫兴华对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及贡献
        一、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阐发
        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化与发展
        三、在争鸣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四、对马克思价值论和财富论的关系探索
        五、对生产劳动论的理解
    第二节 卫兴华对生产力理论及再生产理论的认识与探索
        一、对生产力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二、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认识
    第三节 卫兴华对《资本论》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一、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探究
        二、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认识
        三、对马克思股份制理论的认识
        四、对《资本论》当代价值的研究
第三章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第一节 卫兴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的分析
        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的把握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
        一、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性
        二、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究
        一、对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与实践成就的分析
        二、阐明实行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三、对公有制存在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辨析
        四、对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认识
        五、主张应扭转公有制为主体向私有制为主体演变的趋势
第四章 卫兴华对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研究
        一、强调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基础作用
        二、对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与实践的探索
        三、对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探讨
        四、对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认识
    第二节 对贫富分化与共同富裕问题的探索
        一、关于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二、对贫富分化产生的原因考察
        三、提出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公平分配的对策
    第三节 对分配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研究
        一、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阐释
        二、对公平和效率提法演变的考察
        三、主张效率与公平并重和统一
        四、对效率与公平问题不同意见的评析
第五章 卫兴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研究
        一、对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正确认识
        二、阐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三、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与辨析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过程的总结和评析
        一、准确把握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曲折历程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和发展过程的探索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曲折原由的探析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一、从资源配置视角阐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
        三、对新时代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建设的研究
        一、阐释了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内在关联
        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
        三、强调宪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根本框架
        四、主张以法治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第六章 卫兴华其他方面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 关于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一、强调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是党的执政基础的观点
        三、主张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第二节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
        一、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二、对贬公扬私、妖魔化国企、主张“国退民进”等观点的辩驳
        三、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四、强调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加强管理的重要性
        五、落实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环节
    第三节 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理解
        一、从生产力和价值标准相统一的视角把握经济发展问题
        二、强调创新驱动和体制转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三、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全问题
第七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征
    第一节 坚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阵地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现实经济问题
        三、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四、从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节 勇于对重大经济理论是非问题进行辨析
        一、对错解、误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观点的批驳
        二、对错解、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观点的辨析
        三、对经济概念的混淆和误解进行澄清
    第三节 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实践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一、关注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紧扣经济发展实践,把握时代脉搏
    第四节 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
第八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注重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二、提出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厘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一、卫兴华提出的许多经济理论观点与中央决策精神相吻合
        二、卫兴华对改革开放实践进行科学评价
    第三节 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教材的编写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关键
        三、关注政治经济学学科研究的进展
        四、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
    第四节 卫兴华治学精神对后来理论工作者的启示
        一、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严格的治学态度
        二、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传递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心系祖国和人民,关注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研究(1978—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结论与思考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点
    1.4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及相关概念界定
        1.4.1 农业
        1.4.2 农业家庭经营
        1.4.3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改造与农业经营的理论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小生产方式改造的论述
        2.1.2 考茨基关于农业改造、农业生产与家庭经济密切关联问题的论述
        2.1.3 列宁关于俄国化的小农改造以及农业经营的论述
    2.2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两个层面
        2.2.1 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集体化合作化论述层面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合作化理论的自主创新层面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历史发展
    3.1 艰辛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业家庭经营
        3.1.1 土地改革运动下农业家庭经营的保留
        3.1.2 农业合作化时期农业家庭经营的落寂
        3.1.3 人民公社化时期农业家庭经营的撤销
    3.2 改革创举:以农业生产责任制为特征的农业家庭经营的重新确立
        3.2.1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农业家庭经营奠定体制性起点
        3.2.2 以农业家庭经营替代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式的经营
        3.2.3 中央“一号文件”促进农业家庭经营的活力释放
    3.3 市场衔接:农业家庭经营的转型升级
        3.3.1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农业家庭经营提出新课题
        3.3.2 农户经营主体与市场需求主体相衔接是农业家庭经营的新方向
    3.4 三农导向: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新目标
        3.4.1 农民减负增收成为农业家庭经营需要突破的难题
        3.4.2 取消农业税后农业家庭经营的新变革
        3.4.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坚持和创新农业家庭经营方式
        3.4.4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丰富农业家庭经营的新内涵
第4章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理论内核
    4.1 坚持党的核心领导与农民群众首创相结合
        4.1.1 党的核心领导为农业家庭经营提供组织基础
        4.1.2 农民群众首创为农业家庭经营提供实践路径
    4.2 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4.2.1 农业家庭经营是生产关系层面的变革与创新
        4.2.2 农业家庭经营促进农业生产力解放与发展
    4.3 赋予农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两项权利
        4.3.1 农业家庭经营激活农民的农业生产自主权
        4.3.2 农业家庭经营盘活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4.4 注重党和政府、农民与市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
        4.4.1 农业家庭经营注重党和政府主导性作用的体现
        4.4.2 农业家庭经营注重农民主体性活力的释放
        4.4.3 农业家庭经营注重市场导向性作用的发挥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基本内涵
    5.1 内涵一: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置”
        5.1.1 稳定集体所有权是农业家庭经营的根本
        5.1.2 落实承包权是农业家庭经营的基础
        5.1.3 激活经营权是农业家庭经营的保障
    5.2 内涵二:自我管理、自愿劳动与自主经营“三重职责”
        5.2.1 自我管理增强农业家庭经营主体的责任感
        5.2.2 自愿劳动调动农业家庭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5.2.3 自主经营提高农业家庭经营主体的决策力
    5.3 内涵三:政治作用、社会作用与经济作用“三效合一”
        5.3.1 巩固工农联盟的政治作用
        5.3.2 维护城乡稳定的社会作用
        5.3.3 繁荣市场经济的经济作用
第6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家庭经营的实践探索与思想创新特征
    6.1 培育农业家庭经营多元化主体
        6.1.1 规模适度农业家庭农场的新发展
        6.1.2 多功能性庭院经济的新探索
    6.2 增强农业家庭经营社会化服务
        6.2.1 农业家庭经营纵向一体化生产性服务
        6.2.2 农业家庭经营横向多元化经营性服务
    6.3 完善农业家庭经营制度化体系
        6.3.1 构建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制度化体系
        6.3.2 健全农业有效供给的制度化体系
        6.3.3 建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化体系
    6.4 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的创新特征
结束语:在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促进农业家庭经营思想新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六、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
        (一) 抵御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
        (二)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中之重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
        (二)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二) 实施工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一) 实践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二) 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五、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一)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根本所在
        (二) 实施工程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
第二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一、组织机构
        (一)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二) 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
        (三) 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
        (四) 课题组
    二、运行机制
        (一) 项目建设
        (二) 基地建设
        (三) 团队建设
第三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历史考察
    一、工程的提出和部署
        (一) 实施工程的提出
        (二) 实施工程的全面部署
    二、工程的全面展开
        (一) 工程多项具体工作先后启动
        (二) 深化对工程的认识
        (三) 工程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工程的全面推进
        (一) 工程实施四年的工作总结和随后五年工作设想
        (二) 工程成果丰硕
        (三) 工程实施八年的工作总结和继续推进
    四、十八大以来工程深入推进
        (一) 深入实施工程的战略部署
        (二) 深入实施工程的重要举措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和研究
        (一) 经典着作编译
        (二) 经典着作基本观点研究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研究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步设立和逐步完善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简介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布局
        (四) 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一) 建设概况
        (二)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调研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年度报告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端学术平台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
        (二)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
        (三)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
        (四) 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中心
        (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刊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和支撑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
        (二)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
第六章 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一、总体部署
        (一) 工程教材编写总要求
        (二) 成立教材编写课题组
        (三) 工程教材编写规划
    二、工程教材编写成果
        (一) 基础理论教材
        (二) 重点学科教材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四) 其他重点教材
    三、工程教材出版及使用
        (一) 统一规范工程教材编辑出版
        (二) 重点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版和使用
    四、工程教材编写特点
        (一) 教材编写按照意识形态强弱先后顺序进行
        (二) 工程教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
    一、学术交流
        (一) 举办高层次报告会
        (二) 开展学术研讨会
    二、人才培养
        (一) 开展国情调研
        (二) 进行国外考察
        (三)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
        (四) “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
        (五)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
        (七) 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第八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宣传普及
    一、理论读物
        (一) 学习读本
        (二) 编写通俗理论读物
    二、主流媒体平台宣传
        (一) 报刊
        (二) 电视
        (三) 网络
        (四) 微式宣传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
    一、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
        (一) 工程实施取得突出成绩,达到预期效果
        (二) 工程实施十多年的基本经验
    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 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二) 工程实施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结束语 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
    一、保持工程的常态化,重点推进工程成果的学习转化运用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众化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
        (三) 加快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发展
        (四) 加强高端人才与教学一线教师深度培养
    二、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一) 扩大宣传范围
        (二) 丰富宣传形式
        (三) 加强理论宣传力度
    三、引领“四大平台”建设,形成工程工作合力
        (一) “四大平台”建设
        (二) 充分发挥工程在思想理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
        (一) 健全学科体系
        (二) 完善教材体系
        (三) 构建人才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2年——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教师名单及课题立项表
附录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教师卷)(学生卷)(宣传部门卷)(共同卷)
附录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分析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4)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中国农村民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的缘起
    二、论题的意义
    三、论题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共享发展与民生建设的思想资源
    第一节 共享发展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享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共享思想
        三、近现代西方的共享思想
    第二节 民生建设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
        三、近现代西方的民生思想
第二章 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历程、成就与经验
    第一节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改善农村民生的历程与主要成就
        一、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改善农村民生的历程
        二、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改善农村民生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历程与主要成就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历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加强和完善党对农村民生建设的领导
        二、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和农村实际,稳步有序推进
        三、坚持发展农村生产力与改造农村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四、坚持尊重和凸显农民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章 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民生建设的问题及其成因与意义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民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交织并存
        二、农民转移就业仍然面临较大困难
        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差距大
        四、生态环境污染破坏日益加剧
    第二节 我国农村民生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民生物质基础薄弱
        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未能根本改变,妨碍农民公平共享成果
        三、社会共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致使农村民生建设缺乏合力
    第三节 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凸显农村民生建设的地位
        二、优化农村民生建设的内容
        三、明确农村民生建设的原则
        四、丰富农村民生建设的主体
第四章 先行地区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第一节 先行地区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江苏省的实践探索
        二、湖北省的实践探索
        三、四川省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先行地区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经验总结
        一、开展扶贫攻坚和社会救助,守牢农村民生底线
        二、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夯实农村基本民生
        三、促进民生公平,增强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坚持共建共享,凝聚农村民生建设合力
第五章 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筑牢农村民生的物质基础
        一、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生产力进步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三、实施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四、创新有效实现形式,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第二节 兜住农村民生的最低底线
        一、转变扶贫方式,实施精准脱贫
        二、完善制度安排,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第三节 夯实农村民生的基本保障
        一、建立投入保障长效机制,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二、优化体制机制设计,增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能力
        三、创新基金筹集运营方式,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
    第四节 提升农村民生的幸福指数
        一、建立农民稳定增收机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二、完善权益平等保障机制,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三、实行一体化供给模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构建多方参与治理格局,美化农村生态环境
    第五节 凝聚农村民生的共建合力
        一、以民生优先理念引领农村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二、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民生建设
        三、增强农民参与农村民生建设的意愿和能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界定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思路、创新设想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族精神教育概论
    第一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内涵
        一、传承优秀精神,摒弃思想糟粕
        二、强化民族认同,批判民族虚无
        三、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第二节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彼此独立
        二、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互作用
        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互相交融
    第三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定位
        一、价值定位:以个体发展为基础的国家认同
        二、内容定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稳定系统
        三、方法定位:以隐性渗透为主的实践教育
第二章 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经验
        一、新中国成立前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经验
        二、新中国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经验
    第二节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
        一、毛泽东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
        二、邓小平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
        三、江泽民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
    第三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现实必然
        一、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凝聚战胜各种灾难的力量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三章 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架构
    第一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
        一、构筑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
        二、巩固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三、提供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
    第二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
        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
    第三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
        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
        二、战胜各种灾难中升华的民族精神
        三、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培育的民族精神
    第四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二、创作和生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三、发展红色旅游
        四、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第四章 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普通群众的民族精神教育
        一、宣传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先进典型
        二、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弘扬民族精神
        三、组织群众性创建活动
        四、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
        五、拓展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络阵地
    第二节 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
        一、推动民族精神教育课程建设
        二、开展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
        三、强化民族精神教育社会实践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五、优化民族精神教育的社会环境
    第三节 党员和领导干部民族精神教育
        一、建立健全民族精神教育制度
        二、开展大规模集中教育活动
        三、坚持经常性教育工作
第五章 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坚实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领导核心
        二、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政治优势
    第二节 和谐社会建设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强大动力
        一、和谐社会理念明确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二、和谐社会建设丰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 群众路线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原则
        一、一切为了群众
        二、一切依靠群众
    第四节 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鲜明特色
        一、教育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二、教育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现状述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
    四、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基本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二、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三、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规律
        一、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二、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三、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共生的过程
        四、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线的过程
        五、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展开的世界历史性的过程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当代价值
第二章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的可贵探索
    第一节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贵探索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方面的探索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治方面的探索
        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方面的探索
    第二节 “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
        一、“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
        二、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时间设定”
        三、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经济社会“两步走”发展战略
第三章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邓小平“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三节 邓小平“三位一体”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三、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四章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深化
    第一节 “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和发展
        一、“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正式确立
        二、“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深化与发展
    第二节 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第三节 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蕴涵的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战略思想
        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科教兴国战略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五章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确立
    第一节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现实依据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需要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三、党对社会建设的探索及其成就为社会建设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
    第二节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
    第三节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科学涵义
        一、四位的基本内涵
        二、四位一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问题
    二、关于建国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
    三、“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
    四、全面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选题由来与研究意义
        1.研究经历与选题由来
        2.问题意识与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简要述评
        1.现有研究情况与总体把握
        2.现有研究视角与理论范式
        3.现有研究内容与分析范式
        4.简要分析与述评展望
    (三) 研究思路与基本概念
        1.分析思路与研究框架
        2.基本概念
    (四)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研究方法
        2.资料来源
    (五) 创新之处与主要限度
        1.创新之处
        2.主要限度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发生逻辑
    (一) 社会转型:党领导社会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1.社会分层
        2.社会流动
        3.社会组织
        4.社会分工
    (二) 社会失范:党领导社会建设遇到的新问题
        1.民主问题:公民权生长与自治制度不完善
        2.民稳问题:单位制度解体与管理主体缺失
        3.民生问题: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产品短缺
        4.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与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
    (三) 社区建设:党领导社会建设作出的新选择
        1.顶层设计: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社区建设必要性的论述
        2.制度安排:中央政策规章关于社区建设必要性的阐述
        3.变迁轨迹:党对社区建设道路的认识过程与理论趋向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
    (一) 轴心体系:统领的社区建设理论
        1.社区建设轴心体系理论的总体性探索
        2.社区建设轴心体系理论的概念性图式
    (二) 中轴核心: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
        1.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探索
        2.党的各次全会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精神
        3.中央政策规章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阐述
    (三) 外围结构:链接的四大支柱理论
        1.居民自治:社区民主与社区党建理论
        2.管理有序:社区体制与社区治理理论
        3.服务完善:社区民生与服务均等理论
        4.文明祥和:社区文明与和谐文化理论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成效
    (一)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发展阶段的总体把握
        1.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发展历程及其脉络
        2.学术界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阶段的概括
        3.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和发展阶段的再判断
    (二) 发展基层民主:居民自治理念下的社区民主建设实践
        1.稳步推进:党领导的居民自治发展总态势
        2.民主选举:内生人民民主思想的社区实践
        3.民主决策:渗透协商参与理念的社区探索
        4.民主管理:实现自我治理目标的社区实验
        5.民主监督:颠覆传统官民位序的社区创造
        6.其它各地社区民主与居民自治的实践发展
    (三) 维护社会稳定:管理有序理念下的社区管理建设实践
        1.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
        2.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
        3.总体性模式、街道办模式和工作站模式
        4.其它各地社区治理与管理体制创新实践
    (四) 实现民生民本:服务完善理念下的社区服务建设实践
        1.社区服务实践:变迁过程与总体发展状况
        2.社区服务设施:拥有量和覆盖面不断增加
        3.社区服务队伍: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
        4.社区服务机制:多主体参与和多方式供给
        5.社区服务投入:各级财政支撑与分类指导
        6.各地发展社区服务的典型案例与创新实践
    (五) 建设精神文明:文明祥和理念下的社区文明建设实践
        1.创建文明祥和社区实践的总体发展
        2.各地建设文明祥和社区的实践探索
五、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创造的核心价值
    (一) 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1.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已形成且是经受住了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
        2.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 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奠定基础
        1.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社区建设经验
        2.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
        3.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8)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族法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一、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二) 民族地区与全国和发达省份的发展差距
        (三)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贫困状况
    二、 民族地区陷于贫困的主要原因
        (一) 客观原因
        (二) 主观原因
    三、 民族法制对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意义
        (一) 法制化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 民族地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 民族法制是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四) 研究民族法规体系对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民族法制是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制度保障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
        (一) 小康历史溯源
        (二) 解读小康标准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意义
    二、 脱贫奔小康是民族地区的双重任务
        (一) 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
        (二) 民族地区与我国总体小康社会的差距
        (三) 脱贫奔小康是民族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
    三、 我国民族法规存在的问题
        (一) 民族地区法制化的不利因素
        (二) 民族法规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三) 民族法规适用、实施、监督存在的问题
    四、 民族法制对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作用
        (一) 法制建设是许多国家开发后进地区的普遍做法
        (二) 西部大开发呼唤法制建设
        (三) 民族法制对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制度保障
第三章 民族法律体系建设
    一、 我国宪法关于民族法制的原则规定
        (一) 我国宪法关于民族问题的规制
        (二) 宪法民族问题的原则规定对民族法制的意义
    二、 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系建设
        (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二) 民族区域自治法实践历程
        (三) 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重要作用
        (四) 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五) 完善自治法体系对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作用
    三、 一般国家法律关于民族问题的规定
        (一) 一般法律关于民族问题的规定
        (二) 一般法律关于民族问题规定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民族行政法规和规章体系建设
    一、 民族行政法规体系
        (一) 民族行政法规制定的法律依据及制定情况
        (二) 普通行政法规有关民族问题的规定
        (三) 国务院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行政法规的若干问题
        (四) 民族乡法制体系建设
    二、 民族行政规章建设
        (一) 制定民族规章的法律依据
        (二) 民族规章建设实际情况
        (三) 民族规章制定、实施存在的问题
        (四) 完善民族规章的法律思考
第五章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法规体系建设
    一、 自治区和辖有自治地方的省、直辖市制定实施自治法的具体法规
        (一) 自治区和辖有自治地方的省、直辖市制定实施自治法法规的重要性
        (二) 自治区、省、直辖市制定实施自治法法规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二、 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依据及其重要性
        (一) 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依据
        (二) 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重要性
    三、 自治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 自治区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基本情况
        (二) 自治区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四、 自治州、自治县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情况及思考
        (一) 自治州、自治县自治条例的制定情况
        (二) 自治州、自治县单行条例的制定情况
        (三) 自治州、自治县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五、 民族自治地方对法律法规的变通和补充规定体系建设
        (一) 民族自治地方对法律法规的变通和补充规定的制定、实施情况
        (二) 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变通和补充规定存在的问题
        (三) 民族自治地方如何完善对法律法规的变通和补充规定
第六章 民族法制监督体系建设
    一、 民族法制的宣传与普及
    二、 民族法制监督体系建设情况
    三、 构建民族法制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 我国民族法制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二) 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民族法制保障亟待健全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作者声明

四、四川省用十六大精神推动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D]. 徐淑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中国共产党农业家庭经营思想研究(1978—2017)[D]. 徐田.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D]. 谭晓玲. 武汉大学, 2017(06)
  • [4]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中国农村民生建设研究[D]. 潘学良. 武汉大学, 2017(06)
  • [5]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 温静.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8)
  •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D]. 蔡丹.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7]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大维. 华中师范大学, 2010(12)
  • [8]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族法规体系研究[D]. 朱玉福. 中央民族大学, 2004(03)
  • [9]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J]. 邹成林.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3(17)
  • [10]试论四川省2003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党史工作[J]. 卢耸岗. 四川党史, 2003(03)

标签:;  ;  ;  ;  ;  

四川省以十六大精神推进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