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财政司司长的工作笔记》(上)

《一位财政司司长的工作笔记》(上)

一、《一个财政局长的工作手记》(连载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金敏[1](2021)在《《美文》的散文观念及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马倩[2](2015)在《《美文》杂志研究 ——以“大散文”为中心对《美文》(1992-2012)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散文作为一种最为自由的文体,在20世纪90年代所取得的丰富成果,是创作与理论两方面的。这些丰富成果的获得,除了特定的时代语境因素之外,与上世纪90年代散文刊物也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当作为散文创作第一现场的散文刊物进入这一时期,刊载作品的基本功能已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以及刊物发展的需要,而引领散文的理论建构、观念突围等多方面职能的实现就成为了重要散文刊物的必备条件。《美文》就是这其中的代表性刊物。在1992年创刊之始,《美文》便提出了“大散文”的概念,并以此作为指导编刊的核心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散文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今天距《美文》创刊已二十多年,将二十年的《美文》作为一个整体,去考察《美文》为散文创作所做的努力,所取得的实绩,是检视20世纪90年代散文成果的重要窗口和途径。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察创刊二十年来的《美文》杂志:一、梳理《美文》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创刊历程,分析创刊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学背景,介绍刊物的整体概况。二、介绍《美文》的“大散文”编刊理念。包括对“散文”由古代文学到当代文学中的概念的演变,“大散文”理念提出的散文生态背景,以及“大散文”的特征。三、“大散文”旗帜下《美文》杂志的实绩。包括《美文》在创作、批评和学术三个方面的呈现。通过刊物本体,来考察和分析《美文》在实践“大散文”理念的具体表现。

姚大怀[3](2015)在《民国传奇杂剧史论》文中提出本文以民国时期的历史与文化进程以及戏曲史的演变为背景,以民国传奇杂剧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新戏曲史料的发掘与整理,全面考察该时段传奇杂剧的发展、变化以及消亡历程,重点分析重要作家群体的思想艺术倾向以及各时段作品的思想主题、艺术风貌、剧本体制的传承与新变,总结民国传奇杂剧的价值与地位,反思其在剧烈的政治文化转型中尴尬的处境。为此,本文拟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篇属于“史”的范畴,即以时间为线,审视民国传奇杂剧的演变过程,共四章内容。第一章为民国传奇杂剧概述,主要涉及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民国传奇杂剧的界定。笔者拟从时空、文体以及学科等三个角度为民国传奇杂剧进行界定,从而进一步明确本文的研究范围。二是民国传奇杂剧的整理统计。该部分将从作家的籍贯分布、年龄分布、作品创作(刊发)的时间分布、作品刊发的地域分布以及传播载体等角度对民国传奇杂剧进行统计,从而从总体上把握民国传奇杂剧的作家、作品情况。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以民国初期、中期与后期的传奇杂剧创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不同时段作品的发展背景,探讨其兴盛与衰亡的外部原因,并从时代主题、传统主题等两个角度梳理各阶段的创作情况,宏观展现民国传奇杂剧的发展历程及其兴盛、沉潜与消亡的规律。本文认为,推动传奇杂剧继续前进的外部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是梁启超及其小说界革命对于传奇杂剧的启示,其二是现代报刊业与出版业以及文化市场的强烈刺激,其三是不同类型剧作家的勉励坚守,其四是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与空前严峻的民族危机;除剧本体制以及剧作质量等内部因素外,致使传奇杂剧走向衰亡的外部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其一是远离戏曲舞台,其二是新文学与现代话剧的冲击,其三是大批作家的纷纷淡出,其四是现代报刊业以及文化市场与传奇杂剧的疏离。通过梳理民国不同时期的剧作内容与主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直击现实、服务读者、紧随时代主题需求,是民国传奇杂剧的主旋律与主要特色;抒情言志、自娱自乐、与时代需求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也是民国传奇杂剧的重要特点,但与民国以前的此类剧作相比,同样融入了相应的时代色彩。下篇属于“论”的范畴,即抓住民国传奇杂剧发展与消亡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加以论述,并涉及对其戏曲史与文学史地位的评价,共分五章。第五章至第七章分别以报人作家、遗民作家、学者作家等主要作家群体为研究对象,旨在展现不同群体的思想倾向、创作观念、艺术贡献以及相应的教训等,从微观上展现民国传奇杂剧的兴衰得失。本文认为,受思想、经历、职业、修养等要素的影响,上述三类作家在担负起民国传奇杂剧创作主力的同时,均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传奇杂剧的发展进程,并给后世留下迥异的经验与启示。报人作家主要在民初发挥了主导作用,并在政治与市场意识的双重作用下,其剧作明显指向政治时事与文化市场。在延续清末传奇杂剧的兴盛局面并收获可贵的艺术经验的同时,报人作家也在思想、艺术以及文体形式上暴露出明显的硬伤,从而透支了传奇杂剧的生命。遗民作家的创作高峰也在民国初期。特定的成长环境与生平经历,决定了遗民作家多在剧作中表达特有的遗民思想,表现出与民国政权以及新文化的截然对立。就艺术而言,遗民剧作在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具有较为明显的文人化与学术化的倾向,客观上加速了传奇杂剧的衰亡进程。学者作家在民国中后期成为传奇杂剧创作的主力。深重的民族危机、特殊的学者境遇与扎实的曲学造诣,使得学者作家一方面大声疾呼,号召民众勇赴国难,另一方面将传奇杂剧当成抒情写心的载体以及学术尝试的平台,表现出与报人作家、遗民作家截然不同的创作倾向。在艺术方面,学者作家注重曲律、文采与布局,创作了一批兼顾案头与场上的佳作,堪称民国传奇杂剧领域艺术造诣最为深厚的群体,其创作对于探索中国戏曲的发展方向不无启示意义。第八章通过与元明清以来的戏曲进行比较,以及综合比较民国各阶段的创作情况,揭示民国传奇杂剧在思想内容、艺术方面以及剧本体制等方面的传承与新变。本文认为,民国时期,剧作家们一方面承袭了既有的戏曲传统,在传统题材领域收获颇丰,在书写传统主题方面仍表现出强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吸收了清末以来戏曲发展的经验,在题材开掘与主题开拓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创作成就;就艺术风貌而言,民国传奇杂剧在吸收传统戏曲艺术经验的基础上,更多地融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以及戏语言风格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新旧兼备的特色;在剧本体制方面,传承即意味着对文体个性的坚守,而新变则意味着挣脱束缚,探求新的发展道路。对于民国传奇杂剧而言,无论是传承,还是新变,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第九章一方面将民国传奇杂剧分别放在民国与当下,揭示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与当代意义,另一方面将其置于戏曲史与文学史领域,总结其无法替代的戏曲史与文学史地位。本文认为,作为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孕育出来的艺术成果,传奇杂剧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当下亦具有重要的认识、审美与借鉴价值,较之于鼎盛时期的传奇杂剧,亦有一定的可比性。本文还在重点梳理其艺术贡献的基础上,审视民国传奇杂剧在传奇杂剧史、民国戏剧史以及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认为,民国传奇杂剧是元明清戏曲史的延续,是传奇杂剧史的殿军与终点,是民国戏剧史的旁枝与支流,并与其他文体一道,共同构筑起斑斓多姿的民国文学,堪称中国戏曲史与民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余论部分将以政治文化转型为切入口,综合分析民国传奇杂剧的功能定位、创作手法以及传播方式等关键问题,从而探讨与反思民国传奇杂剧的处境。本文认为,在政治文化剧烈转型之际,民国传奇杂剧只能处于一个两难的处境之中,无论如何抉择,都无法摆脱逐渐消亡的命运。

袁博[4](2014)在《《美文》杂志与当代散文文化导向的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文》杂志于1992年9月在西安创刊,主编贾平凹在其《发刊辞》中提出“大散文”理念。《美文》杂志在创刊时是月刊,名为“大散文月刊”,从2001年开始分为上、下半月刊,上半月刊以成人阅读为主,下半月刊以少年阅读为主。本文的研究对象是1992年-2000年的《美文》大散文月刊和2001年-2012年的《美文》上半月刊,也就是二十年来《美文》杂志成人阅读的文章。《美文》是一本新生的散文杂志,以创新姿态立于文坛,其价值不断被挖掘。一方面,《美文》杂志曾被认为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散文复兴的标志之一,在新世纪之始又以强烈的责任感肩负着社会的重量,将文学性与社会性、市场性很好地结合;另一方面,《美文》杂志对当代散文文化导向具有重要建构意义,特别是在散文理论、散文创作、散文文体、散文审美等方面。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有了本论文的写作,论文主要由以下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阐发《美文》“大散文”理念的首倡对散文理论带来的冲击。“大散文”理念的提出有其特定的文化语境,理念本身的丰富文化内涵及引发的大规模的讨论丰富了当代散文理论,特别是刘锡庆先生由此提出了“文体净化说”。“大散文”与“文化散文”、“大文化散文”有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内涵相同的概念。“大散文”理念产生很大效应,不仅引发了对概念的讨论,也带动了其他散文杂志开辟“大散文”栏目。第二部分阐释《美文》杂志取材方式的更新对散文创作文化内涵的引导。“报人”与“非散文家”是从散文创作主体进行取材,“报人”强调的是“求实求是,真谛真气”以及其承载的信息量。而刊发一些非散文家的作品,则是希望改变固有的散文思维。“行动散文”是从散文创作方式进行取材,这是一种在文化中行走的散文。“直视进程”与“清正之气”是从散文创作社会价值角度进行取材,注重散文创作的社会文化价值。“直视进程”是一种大视角下的人类文明,“清正之气”则是侧重官员笔下的人间疾苦。第三部分透视《美文》文体秩序的革命对散文文体文化特性的引导。《美文》杂志在散文文体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杂志对散文文体的开放性、图像性、史诗性等文化特性的引导。散文文体的开放性引导体现在《美文》杂志刊发文体的实用性和包容性。散文文体的图像性集中体现为“语画体”的图文互动与文图解读。《美文》散文文体的史诗性更多地表现为长篇散文的栏目,体现出一种向历史报到的厚重感。第四部分书写《美文》杂志理想的追求对散文审美境界的引导。《美文》杂志自创刊起就在追求一种“大境界”,这种审美理想具体表现为平民意识、反思精神和自在状态。《美文》杂志的平民意识探求不仅体现在其办刊理念中,更贯穿于刊发的作品和杂志的封面与栏目设计中。《美文》杂志注重刊发具有反思精神的文章,对历史的反思性回忆和对现实的反思性审读,加强了文学的舆论功能。《美文》杂志的自在状态是通过大美和大智慧表达的。自在是融合各种艺术领域的世间大美,是不局限于日常琐事而对人生和世界进行哲理思考的大智慧。第五部分则是探析《美文》作为散文刊物其生存对散文文化的复合性建构。在散文创作方面,《美文》杂志提供了一个大散文创作的实验场域,同时也通过一些讨论和栏目为散文的理论做出了贡献。《美文》作为一本诞生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杂志,于大众文化的语境中生存、发展,在市场化的迎合方面在所难免却又十分巧妙。在看到《美文》为散文发展做出建设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不足之处,从而期待其在今后有更好的发展。通过对《美文》杂志的研究既能梳理杂志二十年的发展与创新,对文学刊物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有重要启示,又探讨了其对当代散文文化导向建构的重要意义,从《美文》杂志看到当代散文的发展流向。

车守同[5](2013)在《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时代背景与史事日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4年1月成立的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是中国抗战时期所成立最重要的一处遗址博物馆。成立的背景,与抗故时期「西北开发政策」、「(1942年)国军派驻河西走廊」、「(1942年)中央政府收复对新疆省行政权」,有绝对密切的关系。为了抵抗日本对中国的军事及经济封锁,地处偏远的敦煌,交通运输获得大幅改善。加上菁英人才的参与、兰州市政的建设,以及于全国最重要的国营事业玉门油矿凿井出油,对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都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当时在河西走廊与莫高窟从事公务访查及学术工作的人员虽然不多,但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晌,并且在1949年以后,分居海峡两岸,相关的史料也分布在两岸。本论文系以分布海峡两岸的史料,包括公文、信函、日记,对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的时代背景,作一时间的比对与全面性的讨论。

王雪芹[6](2012)在《意义与声音:1930年代中国话剧创作研究》文中指出1930年代的话剧创作须从1920年代末说起。1920年代末的两三年(主要指1928-1930年)出现了异常活跃的戏剧创作高产现象,资本运作、国家机制与革命普遍观念之间三位一体,形成一个重叠的现代性风景,决定了人和世界关系的对立,也带来个人存在的危机,剧人在面对主体真实无法实现时,集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感伤情绪,在此基础上,创作模式随之发生变化,隐约表明一个"自我"授权视角,显示出个人主义的多样性,一方面受制于政治实用理性,造成革命与戏剧重合的深层心理结构,戏剧从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从浪漫主义走向反浪漫主义;另一方面部分作家在价值理性层面反观自身。伴随着现代国家的建设进程,复兴与救亡在特殊历史境遇中渐渐清晰为焦点,戏剧致力于重现一个"大写"的国民,由于对民族国家的想象存在不同的视角,这一大写显示出"民族国家"的三幅面孔,"大写"使创作囿于"重现"理念的意义,理念要求戏剧"省略"主体,个体的我"失语"了,演说性话语和叙事性时间制约了戏剧。为了获得观众认同,戏剧凭借危机、滑稽为其弥补情节停滞的空隙,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剧场性效应,但这种大众化无疑是权宜之计,在戏剧审美形式上存在若干问题。1935年前后,剧运在前期文化统制的高压下渐起微澜,出现转折,戏剧表现出半离半合的多种姿态,1935年后剧运的新景观离不开这种姿态,因为半合,所以维持生存,因为半离,又一定程度上实践了艺术独立价值。如果说大写国民的构建悬置了主体的自由和个体的复杂的话,那么表现一个更加完整、多样的民族主体就是对它的反拨和修正,这部分创作试图突围被绝对化的理念,从与个人息息相关的具体生活中理解现代人的民族、国家属性,它不再是既定的政治理念复制品。同时,在世俗化与个体生存方面,戏剧探讨非理性的意义,通过隐秘的双重话语反思和重构个体生存。尤其重要的是,曹禺创造了 "表达"隐秘双重话语的戏剧新形式;剧人还通过机智喜剧来彰显人本启蒙立场,围绕生命本原的情感体验,籍以解除压制、避免匮乏的自由诉求,否定现代物质机械文明支配的功利价值取向;张天翼、陈白尘、洪深、曹禺等人则进一步反思理智自身的假面,以参差、颠倒的雅俗关系显示出摩登新脸谱,揭示大小文化传统的置换和错位,表明知识阶层身份的多元分化和大众群体的两极分野,与此同时,戏剧还辨析了摩登新脸谱下旧的沉滓,其中,曹禺深刻地捕捉了性别摇摆现象,即男性阉割、女性家长以及双性同体的话语关系。

雷秀强[7](2011)在《《美文》与“大散文”创作 ——以《大散文月刊》为案例分析》文中提出本文用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以“大散文”这一理念为先导,探讨贾平凹创办《美文》杂志的始由,解读《美文》杂志中深层次的“大散文”观念。本论文主要以1992年—2001年的杂志为背景,追寻“大散文”的发展轨迹以及“大散文”对文学形式发展变化的影响,探讨散文将朝着更加开放,多元化方向发展,得出《美文》就是“大散文”,“大散文”也是“美文”的结论。本论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谈“大散文”理念与实践的统一,梳理“大散文”理念在内涵上有什么特点,以及怎样表现的。第一节是回顾《美文》创刊的始末以及在时代背景下又不得不出现的根由,是时代的使然,也是作家个性展示的必然结果。第二节从创作主体上看《美文》“兼容并包”的精神。第三节主要从题材上来看《美文》之“大”,也就是“大散文”之“大”。讲话稿、书信、解说词、广告语等竞相争艳。第二章主要谈《美文》在“行动”中的发展路径。第一节谈“报人散文”,它以职业之分来看待文学的社会现实性,把从事新闻方面工作的散文爱好写作者所写的作品也纳入“大散文”之列。第二节谈“行动散文”,大体上可分为三类,精神生活类,现实生活类,游行出游类。它以散文的实际行动来看文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系,关注社会,体验社会。第三节谈其他类的征文,科目众多,不胜枚举。第三章主要是从形式上来看《美文》的艺术特色。第一节抓住封面的设计变化来谈《美文》杂志的合理利用有限资源。第二节从“栏目”入手,展示编辑在选编文章的时候所体现的独具匠心,把“读稿人语”、“大家荐美文”和创作群体的专辑巧妙地镶嵌在杂志中,有美文,也有鉴赏,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梳理《美文》中“大散文”内涵的体现,确定《美文》与“大散文”之关系,探讨《美文》对当代散文写作的影响,展望中国当代散文的走向,总结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规律。

李应霞[8](2010)在《《文艺阵地》研究》文中提出《文艺阵地》于1938年4月16日创刊于广州,是抗战时期影响较大文学刊物。该刊历时6年,几乎涵盖了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不仅积极参与了战时文坛的多种文艺论争,而且在文学创作上也始终引领着战时文坛的发展,在抗战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文艺阵地》的研究,可以真实的再现抗战时期文学运动中文学发展的面貌,有助于我们了解抗战时期的文学发展轨迹。本文对《文艺阵地》作整体研究,从其三次迁徙的阶段性变化入手,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对《文艺阵地》的办刊特色进行整体的介绍。本部分把《文艺阵地》在粤港、上海“孤岛”、陪都重庆三个时期的阶段性变化放在整个抗战的背景下,逐一介绍《文艺阵地》名人荟萃的编辑群体、现实主义的办刊方针、重点突出的版面设置,以此勾勒出《文艺阵地》的基本轮廓。第二部分以《文艺阵地》辗转粤港之间的文学理论和创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文艺阵地》在抗战前期对战时文学发展所起的引领作用。首先,以《文艺阵地》参加的“暴露与讽刺”论争、文艺大众化论争为重点进行研究。其次,对《文艺阵地》上不同题材、不同文学样式的讽刺丑恶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由此,分析在粤港时期的《文艺阵地》对抗战前期文学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第三部分对《文艺阵地》在上海“孤岛”的文学走向进行研究。首先,探讨“民族形式”影响下的文艺论争及通俗小说的发展。其次,对处于“孤岛”环境中《文艺阵地》上所登载的直面战争的报告文学进行研究。最后,对在上海纪念鲁迅热潮影响下的“鲁迅主义”的战时传播进行研究。第四部分对《文艺阵地》落户陪都重庆后文学作品的风格变化进行研究。首先,分析抗战后期小说叙事的战时转型,由讽刺丑恶的短篇创作转向了对现实生活如实描写的史诗性创作追求。其次,研究抗战后期文学多样性发展下的诗歌抒写的深入拓展。最后,通过对这一时期《文艺阵地》上刊载的名人评论译介进行审视,分析战时中国文学发展所受到的苏俄文学的影响。本文对《文艺阵地》的整体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抗战时期文学不断发展的过程、走向,更为我们了解抗战时期文学发展的全貌,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王新民[9](2009)在《贾平凹与牛年《美文》变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是一篇迟写的文章。已丑牛年正月里的一天,去莲湖巷访陈长吟先生,获赠2009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美文》,一看封面就觉得面目一新,只见封面上几行栏目黑体字:长篇散文,中篇散文,短篇散文。自古至今

王云奎[10](2003)在《我的2002年》文中指出 撕下2002年的最后一页日历,这一年许多难忘的往事涌上心头。可贺的、可叹的,可悲的、可喜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十二生肖,岁月就在它们的轮番出没中流逝。蛇去马到,马走羊来……然而,光阴多么让人难以预测啊!

二、《一个财政局长的工作手记》(连载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财政局长的工作手记》(连载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2)《美文》杂志研究 ——以“大散文”为中心对《美文》(1992-2012)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综述
    研究意义及方法
第一章 《美文》的发展历程
    1.1 创刊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文学环境
    1.2 基本概况
        1.2.1 刊物概述
        1.2.2 刊物缘起
        1.2.3 创刊号
第二章 《美文》的“大散文”理念
    2.1 “散文”概念的厘清与混沌
        2.1.1 古代散文的概念
        2.1.2 现代散文的概念
    2.2 “大散文”理念的提出
        2.2.1 20世纪90年代初的散文生态
        2.2.2 “大散文”特征
第三章 “大散文”理念下的《美文》杂志
    3.1 “大散文”理念下的散文创作
        3.1.1 与重要历史时刻的同步
        3.1.2 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3.1.3 对历史的重读与反思
        3.1.4 以国际目光回望中国
    3.2 以“大散文”为核心的批评文本
        3.2.1 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
        3.2.2 有关“大散文”的散文文体意识
        3.2.3 立足创作现场的文学批评
    3.3 “大散文”理念下的学术文本
        3.3.1 以陕西为中心的文化考察
        3.3.2 对其他艺术的考察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民国传奇杂剧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史回顾
    二、论题的提出与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上篇
    第一章 民国传奇杂剧概述
        第一节 民国传奇杂剧的界定
        一、民国传奇杂剧的时空界定
        二、民国传奇杂剧的文体界定
        三、民国传奇杂剧的学科界定
        第二节 民国传奇杂剧的整理统计
        一、作家整理统计
        二、作品整理统计
    第二章 民国初期(1912-1919)的传奇杂剧
        第一节 民初传奇杂剧的发展背景
        一、梁启超及其小说界革命对于民初传奇杂剧的启示意义
        二、现代化报刊业与出版业对传奇杂剧的支持
        三、作家队伍的壮大对传奇杂剧的推动
        四、结语
        第二节 民初传奇杂剧的时代书写
        一、民初传奇杂剧中的“革命”与“民国”
        二、社会问题的展现与剖析
        三、结语
        第三节 传统主题的传承与变异
        一、主题多样的历史文献剧
        二、文学市场化背景下的儿女风情剧
        三、结语
    第三章 民国中期(1920-1931)的传奇杂剧
        第一节 五四风潮下传奇杂剧面临的困境
        一、新文学的崛起与旧文体的衰落
        二、现代话剧的崛起与旧剧的衰落
        三、主流报刊与传奇杂剧的疏离
        四、作家数量的锐减
        五、结语
        第二节 时代主题的延续与开拓
        一、政治乱象的书写
        二、民族存亡的思考
        三、社会问题的反思
        四、结语
        第三节 传统题材剧的主题建构
        一、历史文献剧中惆怅情绪与历史意识
        二、儿女风情剧的自我书写与时代意识
        三、结语
    第四章 民国后期(1932-1949)的传奇杂剧
        第一节 民国后期传奇杂剧所处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一、战争的创伤与文化的劫难
        二、民族精神的高扬与抗战文艺的勃兴
        三、结语
        第二节 时代意识的空前高涨
        一、抗战题材剧的勃兴
        二、其他政治与社会问题的书写
        三、结语
        第三节 传统主题的延续与深化
        一、历史感慨与惆怅情绪的抒发
        二、女性问题与爱情生活的呈现
        三、传统文化观念的解读与反思
        四、结语
下篇
    第五章 民国传奇杂剧作家群体(上)——报人作家群体与民国传奇杂剧
        第一节 云集与星散:报人作家的戏曲创作历程
        一、民国以前报人作家的传奇杂剧创作概况
        二、民国报人作家的传奇杂剧创作历程
        第二节 政治与市场:报人作家的主要创作指向
        一、文人论政与政治意识
        二、卖文为生与市场意识
        第三节 经验与教训:报人剧作的艺术得失
        一、报人剧作的艺术经验
        二、报人剧作的艺术教训
        三、结语
        附:民国报人作家一览
    第六章 民国传奇杂剧作家群体(中)——遗民作家群体与民国传奇杂剧
        第一节 喧哗与平静:遗民作家的思想倾向与创作概况
        一、遗民群体的思想倾向
        二、遗民作家的创作概况
        第二节 现实与传统:遗民作家的主要创作指向
        一、否定现实与反思前朝
        二、抵制新学与弘扬传统
        第三节 定性与反思:遗民作家的艺术表现
        一、遗民剧作的案头化倾向
        二、遗民剧作的教训
        三、结语
        附:遗民作家一览
    第七章 民国传奇杂剧作家群体(下)——学者作家群体与民国传奇杂剧
        第一节 沉默与崛起:学者作家的戏曲创作历程
        第二节 民族与个体:学者作家的主要创作指向
        一、民族危机与呼唤抗争
        二、学者境遇与惆怅感怀
        三、学术兴趣与创作尝试
        第三节 案头与场上:学者作家的艺术造诣
        一、曲律谨严,南北兼擅
        二、文词精雅,本色自然
        三、脉络清晰,布局妥帖
        四、结语
        附:学者作家一览
    第八章 民国传奇杂剧的传承与新变
        第一节 思想内容的传承与新变
        一、延续与起伏:题材类型的消长
        二、单一与多元:剧作内容的拓展
        三、传统与现代:戏曲主题的嬗变
        四、结语
        第二节 艺术风貌的传承与新变
        一、借鉴与创新:情节结构的设置
        二、延伸与拓展: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典雅与通俗:语言风格的变迁
        四、结语
        第三节 剧本体制的传承与新变
        一、回归与解构:剧本结构的变革
        二、再现与扭结:音乐体式的因替
        三、结语
    第九章 民国传奇杂剧的价值与地位
        第一节 民国传奇杂剧的历史作用与当代意义
        一、民国传奇杂剧的历史作用
        二、民国传奇杂剧的当代意义
        三、结语
        第二节 民国传奇杂剧的戏曲史与文学史地位
        一、民国传奇杂剧的艺术贡献
        二、民国传奇杂剧的戏曲史地位
        三、民国传奇杂剧的文学史地位
        四、结语
余论 政治文化转型下民国传奇杂剧的处境及其反思
    一、关于功能定位:是面向大众还是面向小众
    二、关于体制规范:是突破创新还是传承坚守
    三、关于传播方式:是静态传播还是动态传播
    四、结语
附录一:晚清民国曲家曲目摭补
附录二:民国传奇杂剧目录
附录三: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丛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美文》杂志与当代散文文化导向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
    0.2 研究概况
    0.3 研究意义和方法
1 《美文》“大散文”理念的首倡:散文理论带来的冲击
    1.1 “大散文”理念的文化语境与文化内涵
        1.1.1 “大散文”理念的文化语境
        1.1.2 “大散文”理念的文化内涵
    1.2 “大散文”理念引发的散文理论思考
        1.2.1 “大散文”讨论之综述
        1.2.2 “大散文”与“文体净化”之争
    1.3 “大散文”理念的辨析与效应
        1.3.1 “大散文”与“文化散文”的辨析
        1.3.2 “大散文”理念的效应
2 《美文》取材方式的更新:散文创作文化内涵的引导
    2.1 “报人”与“非散文家”:散文创作主体的身份内涵
        2.1.1 “报人散文”的“报人”文化
        2.1.2 “非散文家”的多元文化
    2.2 “行动散文”:散文创作过程的行走内涵
        2.2.1 “行动散文”的行走文化
        2.2.2 “行动散文”的边缘交叉
    2.3 “直视进程”与“清正之气”:散文创作价值的社会内涵
        2.3.1 大视角下的人类“进程”
        2.3.2 官员笔下的“清正之气”
3 《美文》文体秩序的革命:散文文体文化特性的引导
    3.1 “实用体”:散文文体的开放性
        3.1.1 散文文体的实用性
        3.1.2 散文文体的包容性
    3.2 “语画体”:散文文体的图像性
        3.2.1 “语画体”的图文互动
        3.2.2 “语画体”的文图解读
    3.3 “长篇体”:散文文体的史诗性
        3.3.1 长篇散文的史诗追求
        3.3.2 散文的长短篇之议
4 《美文》理想的追求:散文审美艺术境界的引导
    4.1 平民立场与视角:审美态度的平民性
        4.1.1 立场:平民的理念和作品
        4.1.2 视角:平民的生活现场
    4.2 面对现实与历史:审美逻辑的反思性
        4.2.1 历史:反思性回忆
        4.2.2 现实:反思性审读
    4.3 大美与大智慧:审美状态的自在性
        4.3.1 大美:各种艺术领域的融合
        4.3.2 大智慧:人生与世界的哲思
5 《美文》作为散文刊物的生存:散文文化的复合性建构
    5.1 散文的自身建设
        5.1.1 散文的创作实验场
        5.1.2 散文的理论建树
    5.2 刊物的市场迎合
        5.2.1 刊物设计的视觉化与变动性
        5.2.2 表达方式的随意性与趣味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时代背景与史事日记(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缘起
第一章 论文结构说明
    第一节 所使用的原始档案介绍
    第二节 各种文献的运用
第二章 回忆、研究与新史料的介绍
    第一节 重新回忆与以往研究的成果
    第二节 史料运用方法举例
    第三节 介绍本论文的新史料
    附件
第三章 从建设西北到建设甘肃
    第一节 建设西北政策的形成
    第二节 抗战前甘肃政局的发展
    第三节 战时甘肃的建设
    第四节 兰州是敦煌的中途岛
第四章 西北建设与各种考察团
    第一节 建设甘肃的模式-「建设新西康」
    第二节 各种考察团络绎於甘肃之途
    第三节 朱家骅、于右任两次重大影响的考察
    第四节 收复新疆
    第五节 莫高窟第一次成功的官方专业考察系由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达成
第五章 交通建设
    第一节 以往的交通困难
    第二节 交通战略与甘肃省的交通建设
    第三节 国防的大动脉甘新公路
    第四节 安敦、南疆与莫高窟公路
第六章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经过与人事的安排
第七章 民国卅四年「改隶」的经过
    第一节 由「裁撤」到「改隶」
    第二节 同案遭到「裁撤」的单位
第八章 傅斯年支持敦煌学缘於他的理想
第九章 玉门油矿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第一节 油矿对敦煌研究工作的支持
    第二节 油人的雪泥鸿爪
第十章 莫高窟的摄影 兼谈有未竟之志的罗吉眉
第十一章 剡司长就是英千里
第十二章 重建史料 张治中的敦煌行
第十三章 痛苦的物价波动与米代金
第十四章 读书杂记
    第一节 学者所看到散落在甘肃省内的敦煌卷子
    第二节 对「敦煌」地名注解的新思维
    第三节 莫高窟与宗教学的关连性
    第四节 莫高窟的三寺
第十五章 结语
参考书目

(6)意义与声音:1930年代中国话剧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意义
    二、已有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观点与突破创新
第一章 1930年代话剧创作的文化生态
    第一节 重叠的现代图景与创作中兴
    第二节 整一化的戏剧建设与实用理性
    第三节 半离半合姿态与戏剧的新转折
第二章 分水岭:个人主义的多样性与话剧创作中兴
    第一节 自我授权视角的浮现与革命戏剧"转向"
    第二节 自白体对话及其与戏剧的佌离
    第三节 价值理性与历史时间视觉
第三章 "大写"的国民:政治国家统合与话剧大众化
    第一节 "大写"的三幅面孔
    第二节 对象化的大众:身体失语与演说
    第三节 权宜的大众化:从危机到滑稽
第四章 回到民族主体:群己相维的共同体想象
    第一节 种族乌托邦的乡愁与历史重构
    第二节 定县戏剧试验与现代公民社会的乡土建构
    第三节 泪与笑:国家现代化与民族关怀的疏离
第五章 个体世俗生存:在西方之镜和本土立场之间
    第一节 非理性的意义:隐秘的双重话语及其戏剧表达
    第二节 理智修正游戏:物欲批判与性灵体验
    第三节 摩登新脸谱与权势转移的戏剧反讽
参考文献
附录 1930年代话剧创作剧目补遗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7)《美文》与“大散文”创作 ——以《大散文月刊》为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理念与实践的统一
    第一节 《美文》的创刊及根由
    第二节 群英荟萃的园地
    第三节“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
第二章 《美文》在“行动”
    第一节 报人散文
    第二节 行动散文
    第三节 其他类征文及半月刊的发行
第三章 《美文》在“创新”
    第一节 封二、封三的合理利用
    第二节 似无实有的“栏目”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学术专着类
    二 期刊杂志类
    三 论文类
后记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8)《文艺阵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国内研究现状
    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文艺阵地》的办刊特色
    2.1 名人荟萃的编辑群体
    2.2 现实主义的办刊方针
    2.3 重点突出的版面设置
3 辗转粤港之间
    3.1 坚持理论的“战斗”
    3.2 讽刺丑恶的创作
4 立足上海“孤岛”
    4.1 “民族形式”论争的反响
    4.2 直面战争的报告文学
    4.3 “鲁迅主义”的战时传播
5 落户陪都重庆
    5.1 小说叙事的战时转型
    5.2 诗歌抒写的深入拓展
    5.3 名家评论的及时译介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文艺阵地》全目
附录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致谢

四、《一个财政局长的工作手记》(连载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美文》的散文观念及其构建研究[D]. 金敏.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2]《美文》杂志研究 ——以“大散文”为中心对《美文》(1992-2012)的考察[D]. 马倩. 西北大学, 2015(12)
  • [3]民国传奇杂剧史论[D]. 姚大怀.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4]《美文》杂志与当代散文文化导向的建构[D]. 袁博. 辽宁大学, 2014(03)
  • [5]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时代背景与史事日记[D]. 车守同.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6]意义与声音:1930年代中国话剧创作研究[D]. 王雪芹. 南京大学, 2012(07)
  • [7]《美文》与“大散文”创作 ——以《大散文月刊》为案例分析[D]. 雷秀强. 四川师范大学, 2011(05)
  • [8]《文艺阵地》研究[D]. 李应霞. 重庆师范大学, 2010(05)
  • [9]贾平凹与牛年《美文》变法[J]. 王新民. 今传媒, 2009(11)
  • [10]我的2002年[J]. 王云奎. 中国财政, 2003(12)

标签:;  ;  ;  ;  ;  

《一位财政司司长的工作笔记》(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