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金融短信

中国经济金融短信

一、中国经济金融短讯(论文文献综述)

陈沛[1](2020)在《网络媒体对“西安奔驰漏油事件”的报道框架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当下,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国家高度重视其生态发展。其间爆发的网络事件,可能威胁社会的稳定,但也促进国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西安奔驰漏油事件”曾一度在网络上大爆发,吸引了大量媒体跟踪报道,是2019年的重大舆情之一。因此,研究相关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框架,明确当下媒体报道方向,对国家治理互联网生态具有实际意义。框架理论作为新闻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常被用于新闻报道框架研究。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体报道框架优点,并提供整改方向,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三层次框架结构”是分析新闻媒体报道框架的一种方式,源自台湾学者臧、国仁的着作《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一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本文以此为基础,选择《人民日报》《新京报》《每日经济新闻》三家媒体机构,以其在公众号、微博和综合类门户网站平台上,对“西安奔驰漏油事件”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从“高、中、低”三个层面分别对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新闻来源、报道倾向、报道体裁等报道框架构成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在对比三家媒体在这些要素的差别的基础上,得出它们报道框架的相同与不同。研究结果表明,三家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框架,共同特点表现为“都以新闻消息为主要体裁、以告知事件进展为主要报道目的、重视新闻来源的权威性、采用中立的报道倾向”这四大层面。同时也发现明显的不同,人民日报更重视发挥评议的功能,并且针对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时坚持正面情绪的舆论引导;新京报更重视使用原创报道对事件进行解读,但多为纯视频报道,受众解读较为费时费力;每日经济新闻对事件报道不仅及时,而且有始有终,有非常强的受关注欲望,其微博的报道最多,但使用和自创了太多话题,显得采编严谨性不够。因此,三者应该互相取长补短,让报道框架更加完善。

吴舒坦[2](2020)在《客观与多元:欧洲华文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基于对《欧洲时报》周末版涉华报道的样本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政治、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均对中国国家形象予以高度的关注与重视。基于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风云变幻的现状,中国有必要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积极主动地表现一个正面的国家形象以回击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一些历史性误解与偏见。在这其中,海外华文媒体分担着一部分对外宣传与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独特职能与作用,研究他们是如何呈现以及呈现了怎样的中国国家形象,对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的外宣效果有重要的助力作用。本文以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华文纸媒《欧洲时报》(1)为研究对象,以框架理论为研究基础,对《欧洲时报》中国家形象的呈现效果、重点报道的主要框架、影响国家形象的各类因素、报道内容的优缺点及相应的优化路径等内容进行考察。第一章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选取的涉华报道样本进行量化与质化上的分析,发现《欧洲时报》对中国新闻的报道较为重视,报道题材以经济与政治类新闻为主,选题较为客观中立。第二章则是通过对典型报道的案例分析,以期对重点报道的主要框架进行更深度的剖析。本章选取了中美贸易战、“一带一路”相关报道与5G技术的发展这三个议题作为个案研究的主题对象,研究发现,《欧洲时报》的重点报道内容总体较为客观,展现了一个正在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建设、谈判与斗争并存的快速发展的中国国家形象。同时,该报在议程设置上特别关注中国发展对欧洲各国的影响,反映出来的中国形象并非“污名化”。第三章则分析了涉华报道中国家形象的特点与成因,本文认为,《欧洲时报》自采新闻建构的国家形象较具客观性与稳定性,而欧媒反映的中国国家形象则较为主观与多变,其中,影响其建构国家形象的因素包括了报刊天然的种族归属感、报刊自身的定位与编辑方针,还有大环境下中欧愈发紧密的经济关系。最后一章是本文的总结与建议部分,基于《欧洲时报》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成功与不足之处,第四章利用拉斯维尔的“5W”理论,从“传播者”“传播内容”“渠道”“受众”与“传播效果”5方面对海外华文媒体涉华报道中国家形象的建构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优化路径。通过对《欧洲时报》涉华报道中国家形象的建构过程进行系统考察,本文最后得出结论:《欧洲时报》作为中华民族的少数族裔报纸,对涉华新闻进行了较为客观地报道,呈现的中国形象是一个以正面形象为主导的多元复杂综合体。

周凡[3](2018)在《民国太原报刊电影广告研究》文中认为民国时期我国印刷业和出版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的各大报刊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广告,这些广告已经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当时社会状况的珍贵历史资料。本文利用民国时期丰富的报刊资源,选取至今鲜有人涉及的民国报刊电影广告领域,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该时期太原地区报刊中的电影广告,对民国报刊电影广告的情况进行研究,初步探索描绘出了民国电影放映的概况。报刊电影广告的出现,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以太原报刊电影广告为研究对象,结合广告学、设计学、经济学等学科,通过其搭载的报刊媒介寻找蛛丝马迹。本研究还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从广告类型、宣传策略、电影类型、放映场所、观影票价、电影审查以及社会价值等方面,对民国电影广告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再现民国时期太原地区电影发展的概况。通过研究发现,电影广告的发展与报刊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报刊从无到有,从兴起到鼎盛,见证了电影广告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属于电影的光辉时刻,成为了那个时期电影宣传的一个重要载体。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电影广告的整理和分析,能够看出当时太原影业的概况,民众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经济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艺术和社会认识价值。

陈兰枝[4](2018)在《传播学视野下的战时《教育杂志》研究(1937-194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杂志》是由我国近代最大的民营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于1909年创办的教育专业期刊。它几乎与我国新教育制度轫始相伴,出版发行近40年,刊期长,影响大,是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变革与教育话语变迁的重要窗口。上世纪30年代初到全面抗战以前,《教育杂志》的发展步入历史辉煌时期,单期发行量最高时达到4.5万册,成为民国时期传播范围最广,受欢迎度最高的专门教育期刊。卢沟桥的炮火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全国教育期刊的发展从战前的波峰阶段跌入全面陡降的波谷时期。由中华书局创办的《中华教育界》,在全面抗战前与《教育杂志》并称教育期刊界的“双子星座”,但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的第二个月便宣告停刊了。《教育杂志》却于抗战的烽火硝烟中坚守期刊出版岗位,勇于担当战时教育媒介的历史责任,并显示出强烈的问题意识。战时《教育杂志》一边致力于构建战时教育论坛,力求贡献意见,供当局采择,一边强化杂志信息功能,呈现战时教育生态,凝聚教育界同人的“教育救国”共识,鼓舞教育界同人的抗战信心。本文将《教育杂志》置于全面抗战和战时文教中心内迁的宏阔历史背景下,以传播学的“5W”传播模式构建研究框架,对战时《教育杂志》的出版与传播活动和其作为教育专业媒介的文化传播价值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入考察。具体而言,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对全面抗战爆发后《教育杂志》在编辑出版方面的应对情况进行了总体考察。考察内容具体包括战时《教育杂志》辗转多地短暂停刊并迅速复刊的过程,战时办刊宗旨、编辑方针和栏目的调整,以及杂志主编黄觉民及其办刊风格,战时作者群的演化特征和战时专题、专号的策划与出版。第二章主要探讨《教育杂志》战时教育论坛的构建方针、议题设置与论坛构建技巧。战时《教育杂志》所构建的战时教育论坛具有服务抗战的内容定位,兼容并包的公共立场,并显现出专业理性的价值追求。按照战时《教育杂志》主要栏目的功能进行划分,《教育杂志》所构建的战时教育论坛可分为由主体主导的“主论坛”和由“他者”组织构建的“辅论坛”两个部分,通过“战时教育方针”“战时函授自修”“师范教育”等具体战时教育议题的延展分析,更凸显了《教育杂志》编者使主辅论坛时而遥相呼应,时而弥合互文的论坛构建策略与技巧。第三章聚焦《教育杂志》对战时各级各类教育生态的勾勒和描摹。战时《教育杂志》采用了通讯、调验报告、小说等多种文体对战时教育生态加以呈现。全面抗战时期的教育界同人“冒危险,耐苦劳,淬砺奋发,维持全国教育文化于不坠,发扬民族意识,推进内地文化”,谱写了“足以动国际之观听,供盟邦之借镜”的辉煌教育篇章。《教育杂志》对于教育生态的呈现基于此,但却不满足于此。在这一总体视角之外,战时《教育杂志》对国统区内迁高校师生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学校学生这两大教育群体的精神风貌与爱国情怀又特别予以展现。此外,战时《教育杂志》对战时沦陷区教育文化界知识分子的“异化”现象也进行了深入的揭露和分析。第四章以《教育杂志》上刊登的商务印书馆各类书刊和相关业务广告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战前战后在广告种类和广告策略上的变化,展现其作为专业教育媒介在文化抗战与商业追求之间游走的本质。第五章主要考察全面抗战时期《教育杂志》的传播环境与发行传播方式。战时文教中心向大后方迁移,教育期刊陡降以及身处战时出版文化名城——香港是战时《教育杂志》所处的主要传播环境。商务印书馆的战时发行网络成为《教育杂志》主要依托的发行渠道,此外,战时《教育杂志》还充分借助馆内的书刊和馆外的报刊媒介进行宣传推广,得以在后方、香港和新加坡、澳门等地广为传播。第六章分析了战时《教育杂志》在推动战时教育政策制定与修正、助力商务印书馆“文化抗战”大业以及为战时教育研究提供宝贵一手史料等几个方面的传播效果与意义。全面抗战时期的《教育杂志》勇于承担文化抗战责任,引领教育界开展战时教育问题研究,助力商务印书馆的“文化抗战”大业,而不失权威教育期刊的专业水平。战时《教育杂志》的内容生产与出版传播是专业期刊媒介主动适应战争传播环境的成功尝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传播价值,也为当代教育期刊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马瑞娜(Mariana Oliveira de Freitas)[5](2014)在《巴西国内的中国形象 ——媒体产品与受众视角下的个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从媒介和受众的视角,对中国在巴西的公众形象进行调查。除了展示巴西人民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一个着名的巴西电视新闻节目是如何报道中国的之外,我们还试图了解巴西国内的中国形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有哪些因素影响着人们对中国的看法。为了完成本次研究,我们选择巴西的主要电视新闻节目——环球电视台的全国新闻报(Jornal Nacional),作为传播媒介的代表进行案例分析;选择巴西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巴西利亚和圣保罗,作为开展实证调查的城市来进行受众分析,受众分析的对象主要由大学生组成。在理论基础方面,我们查阅了西方对中国形象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中巴关系发展的全过程、文化身份、公众舆论、公众形象,新闻制作和公众能见领域等概念。在内容分析方面,我们采用了高难度的数据搜集和数据分析方法。在进行传播媒介领域的研究分析时,我们采集全国新闻报节目在2013年上半年播出的所有与中国相关的新闻,并将这些新闻编辑成一个文件,在内容分析时就运用此文件。这些新闻被按照新闻涉及的领域和新闻播报模式两个角度进行了两次归类划分。为了能够充分研究受众领域,我们采用定量研究法、焦点小组、半结构访谈法,严格遵守科学的研究标准。总共进行了6组研究:在巴西利亚3组和在圣保罗3组。基于案例分析,将理论基础和实证数据相对比,提出了在传播媒介和受众领域中,影响中国在巴西的公众形象形成的因素。

刘选国[6](2012)在《中国公募基金会筹资模式的发展和创新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通过对公募基金会传统和创新两类筹款模式的分析,探讨中国公益组织筹款方法和模式的演变历程,重点介绍几大基金会的主要成功筹款方式及创新案例,为中国公益组织募款提供借鉴和启示:面对当代经济、社会、技术的巨大变革,公募基金会要转变思想观念,改革发展模式,抛弃传统的依赖行政资源的筹款路径,引入现代公益营销理念,运用现代科技,不断创新筹款模式,创造性地开发适应公民和企业需求的公益产品,满足捐赠方参与需求,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戴昌明[7](2010)在《Coffice协同办公管理系统及应用》文中指出在科技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工作管理方式也有更大的变革,原有的办公管理模式已经渐渐兀现出它效率低、耗费人力资源等诸多不便和不利的因素,如何能利用最新的科技,为企业的管理带来更方便、更高效的工作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最关键、最棘手的问题。开发和研究Coffice协同办公管理系统的目的正是为了提高办公效率、方便企业管理。针对目前公司办公的实际,开发了基于.NET开发平台,B/S构架的Coffice协同办公管理系统,它是基于Win2000+操作系统,FrameWork1.0;IE6.0+ sp1+;SQL Server 2000+sp3+;WEB服务器:IIS5.0/6.0;Visual studio.net 2002,并使用了FrameWorkl.0+框架,ASP.NET平台,三层架构,C#语言,通过对业务逻辑在数据层的小颗粒封装,中间层的再次封装,达到维护的简单化。通过以上方法设计了符合先进管理以及提高办公效率的Coffice协同办公管理系统。本系统克服了以往办公软件中功能单一,且系统操作复杂,管理不便,通过网络有效地建立了公司内部资料管理以及信息的交流,让公司内部信息交流可以更加便捷,使办公效率大大提高,使企业管理更加现代化、科技化。

伍利华[8](2005)在《掌上通的“无线”创新之路》文中提出

李占勋[9](2001)在《移动数据新业务及其开发》文中认为移动数据新业务的发展趋势和业务开发是当前移动通信运营商和广大用户共同关心的事项。本文 阐述了移动数据新业务发展的概况及新业务和移动数据业务技术层面的一些相互关系,介绍了高速发展 中的中国移动通信数据业务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当前开发移动数据业务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韩宇[10](2000)在《信息点播和手机银行》文中研究说明

二、中国经济金融短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经济金融短讯(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媒体对“西安奔驰漏油事件”的报道框架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框架理论的研究
        1.3.2 国内框架理论的研究
        1.3.3 对新闻报道的“框架”的相关研究
        1.3.4 有关网络事件的报道框架的研究
        1.3.5 既有研究小结
    1.4 研究目标和写作结构
        1.4.1 研究目标
        1.4.2 写作结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对比分析法
        1.5.4 内容分析法
    1.6 研究创新点
2.事件发展历程及数据的选取
    2.1 事件发展历程
        2.1.1 线下形成期
        2.1.2 网络爆发期
        2.1.3 关注消退期
    2.2 事件定性及其一般特征
    2.3 事件舆情特征简介
    2.4 媒体及报道样本的选择依据
        2.4.1 媒体的选择
        2.4.2 报道的来源选择
        2.4.3 报道文本的选取范围
    2.5 小结
3.高层次框架结构下的宏观数据对比分析
    3.1 报道数量对比
        3.1.1 报道总数量
        3.1.2 原创报道数量
    3.2 报道主题对比
        3.2.1 类目构建
        3.2.2 异同及原因分析
    3.3 新闻稿转发来源
        3.3.1 类目构建
        3.3.2 异同点及原因简析
    3.4 本章小结
4.中层次框架结构下的中观数据对比分析
    4.1 消息来源对比
        4.1.1 类目构建
        4.1.2 报道总体的消息来源对比及分析
        4.1.3 原创报道中的消息来源对比及分析
    4.2 报道目的对比
        4.2.1 类目构建
        4.2.2 异同点及原因简析
    4.3 报道倾向对比
        4.3.1 类目构建
        4.3.2 异同点及原因简析
    4.4 本章小结
5.低层次结构框架下的微观数据对比分析
    5.1 报道体裁对比
        5.1.1 类目构建
        5.1.2 异同点及原因简析
    5.2 报道文本展现形式
        5.2.1 类目构建
        5.2.2 异同点及原因简析
    5.3 话题数量及种类
        5.3.1 类目构建
        5.3.2 异同点及原因简析
    5.4 本章小结
6.三者总体报道框架的对比分析
    6.1 总体数据对比
    6.2 三者报道框架的相同点
    6.3 三者报道框架的不同点
        6.3.1 报道框架更优之处
        6.3.2 报道框架相对不足之处
    6.4 结论与建议
        6.4.1 结论
        6.4.2 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2)客观与多元:欧洲华文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基于对《欧洲时报》周末版涉华报道的样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家形象的相关研究
        二、海外华文媒体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框架理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设计
第一章 《欧洲时报》涉华报道的样本分析
    第一节 《欧洲时报》涉华报道的基本概貌
        一、报道数量占比平稳
        二、版面设置丰富多样
        三、报道类型以短篇为主
        四、报道主题集中于政经
        五、报道基调以中立为主
        六、新闻图片使用率较小
        七、自采新闻与转载国内媒体新闻居多
    第二节 《欧洲时报》涉华报道中国国家形象的综合呈现
        一、政治形象:对外强调互利共赢,对内奉行严于律己
        二、外交形象:不畏权势注重独立,维护和平促进发展
        三、经济形象: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困难挑战一路同行
        四、社会形象:社会生活总体向好,局部问题层出不穷
        五、文化形象: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东方魅力在欧凸显
        六、科技形象:各行各业并行发展,追赶突破前沿水平
第二章 从框架视角看重点报道中的国家形象及相关发现
    第一节 《欧洲时报》重点报道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中美贸易战
        二、案例二:“一带一路”相关报道
        三、案例三:5G技术
    第二节 发现:媒介框架对重点报道中国家形象呈现的影响
        一、议程设置:关注中国发展对欧洲各国的影响
        二、刻板印象的反差:中国形象并非“污名化”
第三章 《欧洲时报》涉华报道中国家形象的特点与成因
    第一节 《欧洲时报》涉华报道中国家形象特点分析
        一、“自塑”报道建构的国家形象较具客观性与稳定性
        二、“他塑”报道建构的国家形象较具主观性与多变性
    第二节 影响《欧洲时报》涉华报道中国家形象呈现的因素
        一、基于同一种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二、报刊的自身定位与编辑方针:让侨胞了解“家乡事”
        三、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互动:日益紧密的经济关系
第四章 《欧洲时报》对华文媒体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启示
    第一节 《欧洲时报》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一、成功:客观真实且形象多元化
        二、不足:深度报道内容有待丰富
    第二节 关于《欧洲时报》对华文媒体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议
        一、传者:把握多维形象塑造者,利用“媒介事件”提升国家形象
        二、内容:报道务必真实客观,以正面信息为主不回避负面信息
        三、渠道:不断提升自我实力,向媒体融合的传播渠道方向发展
        四、受众:媒体间扩大彼此的交流合作,更好地为华裔族群发声
        五、效果:提升国际舆论影响力,让世界了解一个更真实的中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民国太原报刊电影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专着类
        二、论文类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国太原报刊电影广告概况
    第一节 民国太原报刊的媒介环境
    第二节 民国太原报刊电影广告概况
    第三节 太原报刊电影广告的类型
        一、商业性广告
        二、公益性广告
        三、告知性广告
第二章 电影广告的宣传策略
    第一节 电影广告的视觉传达
        一、广告的点、线、面元素
        二、广告的文字元素
    第二节 电影广告的噱头运用
        一、广告词的语言艺术
        二、演员和主创人员的明星效应
        三、出品公司的品牌效应
    第三节 电影广告的商业效果
        一、广告的刊登位置
        二、广告的发布时间
第三章 电影类型、需求及经营
    第一节 放映电影的类型
        一、早期至20世纪30年代的类型
        二、20世纪40年代的类型
    第二节 电影放映潮流及观影需求
        一、广告的投放频次及周期
        二、事实数据的使用
        三、电影放映的季节性
    第三节 观影票价
        一、票价等级
        二、票价起伏
    第四节 电影放映管理和审查
        一、影院自身管理
        二、组织形式改革
        三、政府管理审查
    第五节 西北影业公司
第四章 放映场所
    第一节 放映场所的类型
        一、室内电影院
        二、露天电影院
    第二节 放映场所的性质
        一、专职放映电影影片
        二、交织电影戏剧艺术
        三、提供举办事宜场所
    第三节 影院观影环境的优化
        一、设备更新
        二、装修美化
第五章 电影广告的社会价值
    第一节 传递信息,诱导消费
    第二节 内外并举,打造品牌
    第三节 人文情怀,兼容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传播学视野下的战时《教育杂志》研究(1937-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一、有关民国教育期刊的总体研究
        二、关于民国教育期刊个案的研究
        三、有关《教育杂志》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战时《教育杂志》的出版概况
    第一节 全面抗战以前的出版传播简述
        一、初创发展阶段(1909—1922)
        二、变革创新阶段(1922—1931)
        三、复刊飞跃阶段(1934—1937)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的编辑与出版应对
        一、短暂停刊、快速复刊与多地辗转
        二、办刊宗旨、编辑方针与栏目调整
    第三节 全面抗战时期的主编与作者群
        一、教育家型主编黄觉民
        二、专业权威的多元作者群
    第四节 全面抗战时期的专题与专号策划
        一、专题、专号的策划出版概况
        二、专题、专号的策划方式创新
        三、专题、专号的战时话语演进
第二章 战时《教育杂志》的教育论坛构建
    第一节 战时教育论坛的构建方针
        一、服务抗战的内容定位
        二、兼容并包的公共立场
        三、专业理性的价值追求
    第二节 战时教育论坛的主要议题
        一、关于战时教育方针定位的争论
        二、关于战时函授自修制度的研讨
        三、关于战时师范教育发展的建议
    第三节 战时教育论坛的构建策略
        一、设置弥合呼应的主辅论坛
        二、延拓民众教育的补充论坛
第三章 战时《教育杂志》的教育生态呈现
    第一节 战时教育生态呈现的文体形式
        一、短讯与通讯
        二、调查与统计
        三、小说与传记
    第二节 战时教育生态呈现的基本视角
        一、总结战时教育遭受的各项损失
        二、报道战时各类教育的应对举措
        三、展现教育同人英勇的抗战行为
        四、介绍国外战时教育及国际互动
    第三节 战时教育生态呈现的特定视角
        一、国统区高等教育与师生教育救国形象构建
        二、边区各类教育与学生抗战学习生活营造
        三、沦陷区奴化教育与“文化汉奸”面目揭露
第四章 战时《教育杂志》的广告特征与广告策略
    第一节 战时广告的构成
        一、战时广告的概况
        二、战时广告的种类
    第二节 战时广告的特征
        一、馆外商业广告难觅踪迹
        二、抗战图书广告种类繁多
        三、新创抗战刊物广告力度大
        四、战时补充教材广告成为主体
        五、常规业务广告呈现抗战特色
    第三节 战时广告的策略
        一、利用“文化抗战”进行事件营销
        二、提升广告与期刊内容的匹配程度
        三、开展高频度与多维度的持续宣传
第五章 战时《教育杂志》的传播环境与传播策略
    第一节 战时传播环境
        一、书刊出版传播追随文教中心迁移
        二、经历辗转确定香港为战时出版地
        三、教育期刊出版整体进入波谷时期
    第二节 战时发行方式与传播策略
        一、依靠商务印书馆的发行渠道发行
        二、通过商务印书馆的书刊互动宣传
        三、借助商务印书馆的馆外报纸推广
        四、改进内容生产维护特定受众群体
第六章 战时《教育杂志》的传播效果与意义
    第一节 助推战时教育政策的制定与修正
        一、促进战时教育政策的制定
        二、推动战时教育政策的修正
    第二节 助力商务印书馆“文化抗战”大业
        一、维护商务与文化教育界的联系
        二、推动商务抗战与文教图书的销售
    第三节 为战时教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结语: 应对与引领 形塑与调和
附录
    1. 商务印书馆编审部迁往长沙后的合影
    2. 1938-1941年《教育杂志》封面
    3. 1938-1941年《教育杂志》版权页
参考文献
    Ⅰ 中文部分
    Ⅱ 英文部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巴西国内的中国形象 ——媒体产品与受众视角下的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的形象、认同感、舆论和新闻制作
    2.2 西方对中国形象的研究与巴西相关研究的缺失
        2.2.1 关于中国在西方形象和中国软实力的研究
    2.3 文化身份概念与拉丁美洲的地域背景
    2.4 公众舆论:从经典概念到现代反思
    2.5 从公众领域到公众能见领域
    2.6 公众形象的形成
    2.7 媒体产品、新闻制作和议程设置理论
        2.7.1 巴西电视新闻的出现和全国新闻在电台整合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 巴西:中国公众形象分析的研究对象
    3.1 中巴关系概述
        3.1.1 两国关系的起源
        3.1.2 两国间的冲突与分歧
    3.2 巴西概况:情景化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
        3.2.1 第一批居民、殖民、种族混合和巴西人民和文化的形成
        3.2.2 巴西的经济、政治和传播媒介:从殖民时代到现在
    3.3 圣保罗和巴西利亚:巴西的经济和政治中心
        3.3.1 圣保罗简介和作为调查范围的原因
        3.3.2 巴西利亚简介和作为调查范围的原因
第四章 巴西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在媒体产品与受众视角下的个案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全国新闻广播(JN):制作领域
        4.1.2 巴西利亚和圣保罗大学生组成的焦点小组:受众领域
    4.2 JN报道下的中国:制作领域
        4.2.1 体裁模式
        4.2.2 JN报道的中国
    4.3 巴西大学生眼中的中国
        4.3.1 范畴分析
        4.3.2 受众分析
    4.4 结论:巴西国家广播电台与圣保罗、巴西利亚大学生眼中的中国形象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6)中国公募基金会筹资模式的发展和创新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公募基金会的传统筹款模式
    (一)政令式筹款
    (二)关系筹款
    (三)项目筹款
    (四)突发灾害筹款
    (五)大型公益晚会筹款
    (六)公益拍卖筹款
    (七)募捐箱筹款
    (八)劝募函筹款
二 中国募捐市场的发展变化
    (一)捐赠资源快速增长
    (二)募捐市场出现竞争态势
    (三)技术手段升级换代
    (四)现代营销理论与公益的结合
三 中国公募基金会近年发展创新的筹款模式
    (一)专项基金筹款
    (二)短讯筹款
    (三)网络筹款
    (四)银行卡筹款
    (五)产品附捐筹款
    (六)申请政府购买公益服务资金
    (七)媒体合作筹款
    (八)明星合作筹款
四 中国公募基金会筹款模式创新的启迪
    (一)提高捐赠方的参与度和组织的透明度
    (二)为捐赠方创造价值
    (三)为公民参与慈善搭建平台
    (四)提出有感召力的价值主张
    (五)与现代科技创新结合
结 语

(7)Coffice协同办公管理系统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概述
    1.2 目前国内企业OA的现状
    1.3 目前国内企业OA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4 企业OA发展趋势
    1.5 Coffice协同办公管理系统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1.5.1 Coffice协同办公管理系统的开发技术
        1.5.2 基于微软的Microsoft.NET框架
    1.6 系统的特点
    1.7 系统开发的目的
    1.8 论文结构
第二章 Coffice协同办公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持
    2.1 系统简介
    2.2 系统功能
        2.2.1 功能模块结构图
        2.2.2 功能简述
        2.2.3 Coffice产品设计原则
    2.3 系统平台
    2.4 设计参考标准和规范
第三章 系统目标及需求描述
    3.1 系统目标
    3.2 现状分析
        3.2.1 网络通讯现状、条件,计算机应用状况
        3.2.2 用户特点
    3.3 功能需求
        3.3.1 工作流程的自动化
        3.3.2 快速信息沟通平台
        3.3.3 市场招租业务管理
        3.3.4 掌握员工工作
        3.3.5 文档管理
        3.3.6 协同工作
        3.3.7 远程办公
    3.4 性能需求
        3.4.1 运行稳定
        3.4.2 数据可靠
        3.4.3 可扩展性
        3.4.4 容错性
第四章 系统平台和功能描述
    4.1 产品平台设计方案
    4.2 工作流引擎
    4.3 功能描述
        4.3.1 办公事务流转
        4.3.2 市场业务管理
        4.3.3 信息交流
        4.3.4 任务协同
        4.3.5 项目管理
        4.3.6 客户管理
        4.3.7 考勤系统
        4.3.8 全文检索
        4.3.9 硬件加密身份认证更安全
        4.3.10 短信网关——使沟通更畅通
        4.3.11 系统设置
    4.4 系统特点
        4.4.1 沟通、协作和控制(3C)
        4.4.2 入口简单 自然关联
        4.4.3 结果是过程的自然继承
第五章 基于Web网络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功能实现
    5.1 登录UDS文档一体化系统
        5.1.1 文档一体化之项目管理的功能
        5.1.2 UDS权限的使用
        5.1.3 UDS的权限的表
    5.2 系统设置
        5.2.1 职位设置
        5.2.2 角色设置
        5.2.3 考勤设置
        5.2.4 考勤查询
        5.2.5 人员管理
    5.3 客户管理
        5.3.1 用户视角和权限
        5.3.2 添加客户
        5.3.3 添加客户接触记录
        5.3.4 我的协同客户
        5.3.5 客户查询
    5.4 我的联系人
        5.4.1 添加联系人(员工联系人、客户联系人)
        5.4.2 添加联系人(自定义联系人)
        5.4.3 删除联系人
        5.4.4 修改联系人
    5.5 我的任务
        5.5.1 概念
        5.5.2 查看任务
        5.5.3 新建任务
        5.5.4 查看其他人员的任务
    5.6 我的邮件
        5.6.1 收件箱
        5.6.2 发件箱
        5.6.3 废件箱
        5.6.4 撰写新邮件
    5.7 短信管理
        5.7.1 功能
        5.7.2 输入项目
        5.7.3 输出项目
        5.7.4 程序逻辑
        5.7.5 接口
        5.7.6 程序描述
        5.7.7 程序描述
        5.7.8 程序描述
        5.7.9 程序描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系统特点
    6.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8)掌上通的“无线”创新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率先推出WAP应用
开创盟卡支付服务
首推电子机票手机业务

四、中国经济金融短讯(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媒体对“西安奔驰漏油事件”的报道框架对比分析[D]. 陈沛.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2]客观与多元:欧洲华文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基于对《欧洲时报》周末版涉华报道的样本分析[D]. 吴舒坦.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8)
  • [3]民国太原报刊电影广告研究[D]. 周凡.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4]传播学视野下的战时《教育杂志》研究(1937-1941)[D]. 陈兰枝.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5]巴西国内的中国形象 ——媒体产品与受众视角下的个案分析[D]. 马瑞娜(Mariana Oliveira de Freitas). 复旦大学, 2014(01)
  • [6]中国公募基金会筹资模式的发展和创新探析[J]. 刘选国. 中国非营利评论, 2012(01)
  • [7]Coffice协同办公管理系统及应用[D]. 戴昌明. 南昌大学, 2010(02)
  • [8]掌上通的“无线”创新之路[J]. 伍利华. 中国电子商务, 2005(03)
  • [9]移动数据新业务及其开发[J]. 李占勋. 移动通信, 2001(10)
  • [10]信息点播和手机银行[J]. 韩宇. 通讯世界, 2000(12)

标签:;  ;  ;  ;  ;  

中国经济金融短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