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环生物工程制品厂简介

北京四环生物工程制品厂简介

一、北京四环生物工程制品厂厂介(论文文献综述)

李征军[1](2012)在《甘遂化学成分及毒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甘遂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属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N.Liou ex T.P.Wang)的干燥块根,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是常用的有毒中药材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具有泻水逐饮之功。其主要含有巨大戟烷型、假白榄烷型二萜类和三萜类等化合物,现代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胸腔积液、水肿、咳喘、肿瘤等病症。但甘遂生品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毒性,生品仅限外用,内服必经炮制,以保证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本论文以陕西产道地甘遂药材为研究对象,采用斑马鱼模式对甘遂生品、清炒品、醋润品及醋炙品的水提物和醇提物进行了毒性评价。结果表明,甘遂各炮制品醇提物的毒性比相应的水提物大,各炮制品水提物和醇提物的LC50值,其大小均为醋炙品>醋润品>清炒品>生品,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量-毒关系,提示甘遂的毒性成分多集中在醇提物部位,醋炙能够明显起到降低甘遂毒性的作用,同时在醋炙过程中加热和醋润两个炮制程序能够起到降低甘遂毒性的协同作用。利用硅胶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以及制备薄层色谱等分离手段,从甘遂的毒效部位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共分离得到了 16个化合物,通过化学方法和核磁共振数据分析,鉴定了 14个,其中巨大戟烷型二萜类化合物6个:甘遂大戟萜脂C[Kansuiphorbia C](EK-01),3-O-(2’E,4’Z-癸二烯酰基)-20-O-乙酰基巨大戟二萜醇[3-O-(2’E,4’Z-decadienoyl)-20-O-acetylingenol](EK-02),3-O-(2’E,4’E-癸二烯酰基)-20-O-乙酰基巨大戟二萜醇[3-O-(2’E,4’E-decadienoyl)-20-O-acetylingenol](EK-03),3-O-苯甲酰基-20-去氧巨大戟二萜醇[3-O-benzoyl-20-deoxyingenol](EK-04),3-O-(2’E,4’Z-癸二烯酰基)-20-去氧巨大戟二萜醇[3-O-(2’E,4’Z-decadienoyl)-20-deoxyingenol](EK-05),3-O-(2,3-二甲基丁酰基)-13-O-十二烷酰基-20-O-乙酰基巨大戟二萜醇[3-O-(2,3-dimethylbutanoyl)-13-O-dodecanoyl-20-O-acetylingenol](EK-06);假白榄烷型二萜类 3 个:甘遂萜酯A[Kansuinin A](EK-07),甘遂萜脂 C[Kansuinin C](EK-08),甘遂萜脂 B[Kansuinin B](EK-09);三萜类 3 个:大戟醇[Euphol](EK-10),Kansenone(EK-11),Epi-kansenone(EK-12);其他 2 个:异东莨菪素[Isoscopletin](EK-13),棕榈酸[Palmitic acid](EK-14)。采用MTT法评价了甘遂中分离得到的部分单体化合物对人正常肝细胞L-O2和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的毒性,并探讨了可能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巨大戟烷型二萜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性较大,且具有3位不饱和脂肪长链的化合物的毒性较强,当3位的不饱和脂肪长链被其他取代基取代之后,毒性显着降低;同时,20位含氧集团的存在对其毒性亦有影响,但作用较小。同时,三萜类化合物亦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且8-ene-7-one共轭结构的存在对其毒性影响较大。假白榄烷型二萜类化合物未表现出明显的肝细胞及胃细胞毒性。采用UPLC-MS联用技术,对甘遂生品和醋炙品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甘遂生品和醋炙品化学成分差异显着,结果鉴定了 19个变化成分,分别是Kansuinin C,Kansuinin B,Kansuinin A,Kansuinin E,Kansuiphorin C,5-O-(2’E,4’E-decadienoyl)ingenol,20-O-(2 ’E,4’Z-decadienoyl)ingenol,20-O-(2’E,4’E-decadienoyl)ingen ol,3-O-(2’E,4’E-decadienoyl)ingenol,3-O-(2’E,4’Z-decadienoyl)ingenol,3-O-(2’E,4’Z-de cadienoyl)-5-O-acetylingenoJ,3-O-(2’E,4’Z-decadienoyl)-20-O-acetylingenol,3-O-(2 ’E,4 ’E-decadienoyl)-20-O-acetylingenol,3-O-(2’E,4’Z-decadienoyl)-20-deoxyingenol,3-O-(2’E,4’E-decadienoyl)-20-deoxyingenol,Epi-kansenone,kansenone,20-O-(2,3-dimethylbutanoyl)-13-O-dodecanoylingenol,3-O-(2,3-dimethylbutanoyl)-13-O-dodecanoylingenol。对分离所得甘遂毒性单体化合物的含量进行测定,醋炙品中含量较生品均有一定程度的减低,推测该变化可能与甘遂醋炙减毒存效有一定的相关性。

陈宏伟[2](2010)在《蛹拟青霉对三种重要微量元素的有机转化及有机转化物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利用蛹虫草无性型——蛹拟青霉(Paecilomyces militaris)为载体,采用液体深层发酵法对硒、锌、锗三种重要微量元素进行富集和有机转化,探索了蛹虫草菌丝体对三种微量元素的富集、有机转化情况、蛹虫草菌丝体活性成分变化情况、微量元素与蛹虫草菌丝体代谢物的结合形式、微量元素在菌丝体内的分布以及有机转化物的生物活性和功能等问题,为更好地研制和开发对人体有益,且安全、高效,既能补充微量元素又具有生理活性的功能性食品和医用药物奠定基础。1、以生物量和微量元素硒、锌、锗的富集能力为指标,对本实验室已有的30株蛹拟青霉进行了筛选。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硒、锌、锗的富集能力各不相同,富集能力的高低基本上与菌丝体生物量和硒、锌、锗有机转化率有关。菌丝体的耐硒能力最弱,耐锌能力较好,耐锗能力最强;从有机转化率来看,硒最高,锌次之,锗最低。(1)富硒能力最强的菌株为PM14号菌株,在Na2Se03浓度为20μg/mL条件下,有机硒转化率达到31.6%。其生物量在相同浓度下也最高,达到17.0 mg/mL。(2)富锌能力较好的菌株为PM28号和PM14号菌株,在ZnS04浓度为200μg/mL条件下,有机锌转化率分别达到6.65%和5.78%。在相同浓度下,其生物量达到最大分别为19.5 mg/mL,17.6 mg/mL(3)富锗最佳菌株为PM28号菌株和PM14号菌株,在锗浓度为500μg/mL条件,有机锗转化率分别达到2.3%和1.9%。在相同浓度下,其生物量分别为15.1 mg/mL,13.8 mg/mL。从总体上衡量,由于PM14号菌株富集硒、锌、锗的能力都很强,因此,确定PM14号菌株为进一步研究的菌株。2、研究了有机硒、锌、锗在蛹拟青霉菌丝体内蛋白质、多糖和核酸等大分子物质中的含量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硒、锌、锗含量在蛋白质中最多,其次是多糖,最少的是核酸。硒、锌、锗浓度对其含量有影响,当浓度过高或过低时其含量均降低。(1)当培养基中Na2Se03浓度为20μg/mL时,蛋白质、多糖、核酸中有机硒含量均达到最多,分别为221.5μg/g、86.2μg/g和0.6μg/g;当Na2Se03浓度为10μg/mL时,蛋白硒、多糖硒和核酸硒分别占菌丝体总有机硒的比例最大,分别为菌丝体总有机硒的65.8%、28.1%和0.2%,分别是空白的2.7倍、3.9倍和3.8倍。蛋白、多糖、核酸中总的有机硒含量在培养基Na2Se03浓度为20μg/mL时最多为308.4μg/g。在培养基Na2Se03浓度为10μg/mL时,蛋白硒、多糖硒、核酸硒在菌丝体总有机硒中占的比例最大,达到94.1%。(2)在实验锌浓度范围内,随着培养基中锌浓度的增加,蛋白质、多糖、核酸中有机锌的含量不断增加,蛋白质、多糖中有机锌占菌丝体总有机锌的比例都随着培养基中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核酸中有机锌比例却不断减少,但变化不明显。当ZnSO4浓度为200μg/mL时,有机锌含量最多,其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是,蛋白质最多占菌丝体总有机锌的65.6%,其次是多糖有机锌占7.2%,核酸中有机锌最少,只占0.8%。此时蛋白锌和多糖锌分别是空白的2.2倍和1.1倍,而核酸锌却比空白少了33.9%。由此可见锌对蛋白质和多糖中有机锌合成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3)实验表明,低浓度锗对蛋白质、多糖、核酸中有机锗的含量有促进作用,高浓度锗对有机锗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Ge02浓度为500μg/mL时,蛋白质、多糖、核酸中有机锗含量均达到最大,分别达到284.0μg/g、261.5μg/g和137.6μg/g,分别是空白组的4.4倍、5.4倍和8.3倍。蛋白锗和多糖锗所占菌丝体总有机锗比例相似。当Ge02浓度在100μg/mL时,蛋白质、多糖和核酸中的有机锗含量占菌丝体总有机锗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39.8%,36.8%和18.2%。蛋白、多糖和核酸中有机锗之和在Ge02浓度为100μg/mL时,所占菌丝体总有机锗比例最大,达到94.8%。3、探讨了硒、锌、锗浓度对蛹拟青霉菌丝体的生物量和主要活性成分(胞内多糖、微量元素含量、虫草素、菌丝体SOD、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硒、锌、锗在适宜浓度范围内,对菌丝体的主要活性成分有促进作用,浓度过大,对相关活性成分有抑制作用,不同的生物学指标所需的硒、锌、锗浓度各不相同。硒、锌、锗的适宜浓度分别为:10-20μg/mL,100μg/mL和200μg/mL-300μg/mL。4、抗氧化作用实验表明,富硒、锌、锗多糖均具有较好的清除超氧自由基、羟自由基和有机自由基DPPH的能力,硒、锌多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与空白多糖相比具有显着差异。从清除自由基的种类来看,它们清除DPPH的能力最强,其次是羟自由基,最后是氧自由基。总体来看,硒多糖清除自由基能力最好,其次是锌多糖,最后是锗多糖。5、果蝇寿命实验表明,硒、锌、锗多糖对果蝇的半数死亡时间、平均寿命和最高寿命都有显着影响,对果蝇具有明显的延缓衰老作用。多糖对半数死亡时间的延长最好,而且是雄性好于雌性;硒多糖对最高寿命和平均寿命的影响无显着差异,锌、锗多糖对之的影响是最高寿命好于平均寿命,从性别差异来看,基本上是雌性优于雄性。硒多糖对于增加体弱果蝇的寿命效果显着,锌、锗多糖对于延长体魄强壮果蝇的寿命较好。6、小鼠负重游泳力竭实验、血乳酸含量和血尿素氮含量测定以及小鼠常压耐缺氧实验结果表明,富硒、锌、锗这三种蛹虫草菌丝体不同浓度对小鼠不同生理时期具有不同的耐疲劳能力。它们可以显着延长小鼠负重游泳力竭实验时间,具有明显减少小鼠在疲劳状态下体内产生乳酸的作用,对疲劳过程中产生的血尿素氮也有显着的减少或清除作用。然而,它们的耐缺氧效果不够明显。7、蚕豆微核实验表明,富硒、锌、锗多糖没有致突变作用,对抑制丝裂霉素和紫外线诱发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产生具有显着作用,多糖浓度与微核抑制率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微核抑制率随着多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多糖浓度为100μg/mL时,富硒、锌、锗多糖对丝裂霉素和紫外线诱发微核的抑制率分别为46.5%、37.2%、34.1%和53.3%、48.6%、43.8%。对微核的抑制效果是富硒多糖>富锌多糖>富锗多糖。8、体外抗肿瘤实验表明,硒多糖、锌多糖对肺腺癌A549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具有极显着差异,可以显着提高对肺腺癌A549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当多糖浓度为4 mg/mL时,硒多糖和锌多糖对肺腺癌A549细胞株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54.2%和53.9%,分别比空白菌丝体多糖的抑制率提高38.8%和38.0%。硒、锌、锗多糖对鼻咽癌CNE-1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均具有极显着差异,当多糖在浓度为4 mg/mL时,硒、锌、锗多糖对鼻咽癌CNE-1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40.2%,32.1%和39.56%,分别比空白对照提高128.8%、82.4%和125.2%。硒、锌、锗多糖可以显着提高鼻咽癌CNE-1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9、小鼠急性经口毒理实验表明,蛹拟青霉富硒、锌、锗菌丝体属于无毒级产品。本研究表明,蛹拟青霉液体培养菌丝体具有较好的富集硒、锌、锗的能力,在适当的微量元素浓度时,富集微量元素后的菌丝体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有明显提高,富硒、锌、锗菌丝体及微量元素有机物的抗氧化、抗疲劳、抗突变和抗肿瘤能力有显着增强,小鼠急性经口毒理实验和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实验表明,富硒、锌、锗蛹拟青霉菌丝体没有致突变作用,对小鼠无毒性。

王润民[3](2010)在《小球藻CS-01的分离鉴定及自养与异养条件下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研究》文中指出石化燃料等不可再生形式的能源面临日益枯竭的现况,加之世界能源需求的飞速增长,使得新能源的开发备受关注。开发与利用可再生、可持续利用、环境友好的新型的替代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物柴油是从生物质中提取和转化得到的一种新的能源形式,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目前限制其广泛应用的因素主要是原料来源问题。微藻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在最近几年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因为相对传统的植物来源,微藻具有生长速度快、脂质含量高、不占用耕地、综合利用价值高等优势。因此,本课题就产脂质微藻藻株的筛选、分离鉴定、培养方法以及不同培养方式下的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藻株,以及为阐释微藻合成脂质过程中基因调控机理提供数据基础,为基因工程微藻的构建奠定一定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产脂质微藻藻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理生化表征。从内蒙古包头市取得的淡水水体中筛选得到一株新的绿藻藻株,经鉴定为一株小球藻,GeneBank 18S rRNA提交序列号为:GQ122327,命名为Chlorella sorokiniana CS-01。该小球藻菌株生长速度较快,非限制营养培养条件下脂质含量为14%-20%,在特殊培养条件下脂质含量可达到60%左右。该株微藻特点是:pH和温度适应范围较广,耐碱性环境,pH6-11和20℃-35℃之间均能很好地生长,最适pH和温度分别是9.0和30℃;控制氮源条件下和异养培养模式下能大幅度提高该微藻脂质含量。该藻株已经提交中国国家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保藏号:CCTCC M209220),并且正在申请了相关专利(专利申请号:200910252395.3)。(2)小球藻Chlorella sorokiniana CS-01在光合自养和异养条件下的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研究小球藻CS-01可以利用葡萄糖在避光条件下进行异养生长,并且生长周期大大缩短(7天),生物量和脂质含量都有大幅度提高,分别是光合自养条件下的8倍左右和2.5倍左右,细胞的其它生化组成如糖和蛋白质也有很大变化。本课题选择了三个与脂质合成和生长相关的基因:rbcL、accD、accl以18S rDNA基因为内参,通过Real-Time PCR的方法分析了在自养和异养条件下,小球藻CS-01在指数生长期和稳定期三个基因的表达差异情况。结果表明,葡萄糖的加入改变了微藻的代谢途径,调节了accD、accl和rbcL等与小球藻CS-01生长、脂质合成的相关基因的表达。

唐志书[4](2010)在《伴生物质对三七总皂苷生物药剂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中药提取物伴生物质的生物药剂学特性及其制剂学意义研究(Ⅰ)》文中认为鉴于中药物质基础的复杂性,中药提取物是一个具有大量非线性、多变量及相关数据特征的复杂化学体系,其中蕴藏有非常丰富的生物医学信息。我们借鉴国际医药界关于“植物药的可比性评价”技术体系,提出:中药提取物可分为基本活性物质与伴生物质,基本活性物质与其制剂的治疗特性完全或大体相关联;伴生物质可分为附加和无活性副产物。附加物质可增强或减弱基本活性物质的作用;无活性副产物无药理作用,其存在往往是不期望的。伴生物质可改变基本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从而影响其生物药剂学参数,特别是影响活性物质从药物处方或植物提取物中溶出和进一步吸收。如何使中药精制产物获得有利于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性质,是本课题设计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也就是说药物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与药物的吸收等体内过程有一定的相关性。本课题尝试研究不同伴生物质对基本活性物质生物药剂学的影响,探索建立不同伴生物质与基本活性物质组合物的物理化学参数表征方法,引入物理化学参数作为中药提取分离过程与中药提取物的评价指标。以不同伴生物质组成的三七总皂苷为研究对象,将三七提取物视为基本活性物质(总皂苷)与伴生物质(糖、无机成分、氨基酸、微量元素、甾醇类、黄酮类等)两部分组成。首先参照总皂苷的经典提取分离方法以分离基本活性物质(总皂苷),采用正向剔除法逐步减少伴生物质。采用乙醇提取,大孔树脂、活性炭、氧化铝柱吸附分离纯化,建立了不同伴生物三七总皂苷的制备方法;并建立了不同伴生物三七总皂苷中主要成分的HPLC测定法与伴生物质的定性分析方法以及不同伴生物三七总皂苷指纹图谱研究方法,为制备稳定、均一的不同伴生物的三七总皂苷提供了保障。其次,建立了中药提取物的黏度、电导率、浊度、pH值等物理化学参数的测定方法,测得不同伴生物值三七总皂苷的黏度、电导率、浊度、PH值均有一定的差异,从实验数据来看,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不同精制纯化前后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可能就是伴生物质去除这一微观过程的综合表征,为发现中药精制产物获得有利于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性质寻找更加合适的中药药效物质分离评价体系提供了依据。接下来进行了“伴生物质”对“基本活性物质”生物药剂学的影响研究,从4个不同伴生物组成的三七皂苷样品中所得的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动力学参数可知,不同伴生物质对三七总皂苷在体内的吸收、消除影响较大。且有一共同规律即随着样品中皂苷纯度的增加,伴生物质的减少,皂苷类成分在体内的峰浓度及药时曲线下的面积均降低。这一研究结果提示三七总皂苷中的伴生物质能影响其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最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建立模型发现对物理化学参数(X)与活性物质主成分含量(Y)的相关性,物理化学参数(X)与药动学参数组成(Z)的相关性进行了数据挖掘。结果表明:(X)与(Y),(X)与(Z)的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建模拟合相关系数都在0.95以上。为建立中药提取物的物理化学参数评价体系的可行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本文从伴生物质对三七总皂苷的生物药剂学的影响,不同伴生物质组成的三七总皂苷的理化参数以及理化参数与伴生物质、三七总皂苷生物利用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创新之处在于:(1)首次对中药提取物由“基本活性物质与中药伴生物质组成”创新思想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2)建立了不同伴生物三七总皂苷的主要理化参数的测定方法;(3)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化学方法对理化参数与伴生物质、三七总皂苷生物利用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挖掘,探索了建立中药提取物的物理化学参数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薛刚[5](2010)在《猪CD40L的表达及对PRRSV与FMDV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文中研究指明CD40L分子是一种Ⅱ型跨膜糖蛋白,为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成员,主要表达于活化的CD4+淋巴细胞表面。也表达于其它T细胞,如CD8+或B细胞表面。CD40L与CD40分子之间相互作用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抗体产生、生发中心形成有关,近年来有研究表明,CD40L与疫苗联合使用能显着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本文以RT-PCR方法扩增出猪CD40L,并确定其胞内可溶性片段,通过基因重组方法在可溶性基因片段的N端串联蜂毒素信号肽和亮氨酸拉链。通过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猪CD40L重组蛋白,并研究了猪CD40L蛋白对PRRSV灭活疫苗和猪口蹄疫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猪CD40L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利用RT-PCR方法从猪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克隆猪CD40L基因的完整编码区,获得基因后分析其基因结构确定胞内区,进一步PCR扩增获得猪可溶性CD40L(sCD40L)。核苷酸序列比较分析,实验扩增的猪CD40L基因正确;蛋白结构分析,第46-262位氨基酸为其可溶性胞外区。2、猪CD40L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将猪CD40L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获得原核表达质粒pET-CD40L,转化大肠杆菌BL21诱导表达出分子量大小约为48kD的融合蛋白,大量表达融合蛋白,并经His Bind Purification Kit纯化免疫新西兰白兔。分离血清获得兔抗猪CD40L的特异性高免血清。间接ELISA检测到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10000以上,Western-blot结果显示,得到的抗血清可与纯化的CD40L蛋白特异性结合。3、猪CD40L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鉴定在猪可溶性CD40L(sCD40L)基因的N端串联亮氨酸拉链基因及蜂毒素信号肽基因,将猪CD40L全基因与重组后的sCD40L基因重组到杆状病毒Bac-to-Bac表达系统的pFastBacTM pDual质粒中,构建重组质粒pFast-CD40L、pFast-LZsCD40L及pFast-MLZsCD40L。重组质粒转化DH10Bac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在DH10Bac大肠杆菌中重组质粒与杆状病毒基因组Bacmid发生同源重组,从而获得重组穿梭载体rBacmid-CD40L、rBacmid-LZsCD40L及rBacmid-MLZsCD40L。3个重组穿梭载体转染Sf-9细胞得到重组病毒rBac-CD40L、rBac-LZsCD40L与rBac-MLZsCD40L。3个重组病毒在荧光显微镜下均出现特异性荧光;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可见分子量约为28kD的特异性条带,表明CD40L、LZsCD40L、MLZsCD40L重组蛋白在sf-9细胞中成功表达。4、猪CD40L重组蛋白对PRRSV与FMDV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以灭活的PRRS病毒和口蹄疫病毒为抗原,并分别加入杆状病毒表达的猪CD40L重组蛋白、MLZsCD40L重组蛋白,以白油为佐剂,免疫适龄仔猪,研究杆状病毒表达的猪CD40L多种重组蛋白对PRRSV和FMDV的免疫增强作用;同时设立添加空载体pDual转染杆状病毒表达蛋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抗体水平,结果显示重组蛋白CD40L与MLZsCD40L添加组抗体水平均有所提高;分离淋巴细胞,病毒刺激后IL-2、IFN-γ分泌水平增加;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猪群免疫后体内T细胞分型,猪CD40L重组蛋白添加组免疫后CD8+型T细胞比例上升。实验证明猪CD40L分子能够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可以作为免疫增强剂继续研究开发。

苏鹏[6](2009)在《铝熔体过滤用刚玉—莫来石基泡沫陶瓷的强韧化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泡沫陶瓷特有的三维开放孔隙结构,与陶瓷自身的优良属性相结合,使其在熔融金属过滤方面表现出特殊的优越性。采用有机泡沫浸渍法生产铝熔体过滤用泡沫陶瓷过滤器(Ceramic Foam Filter,以下简称CFF),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的优势,发展前景广阔。铝用CFF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品的热强度及抗热冲击性能差,使用寿命短。这些均制约着铝合金产品性能的提升,同时也是CFF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干压实体陶瓷成瓷机理研究入手,通过优化烧结制度、调整粘结剂比例,以及添加混合稀土、滑石、蓝晶石、工业氧化铝、TiO2等手段,大幅提高烧结体强度。在优化挂浆性能的基础上,采用有机泡沫浸渍法进行泡沫陶瓷的实验室制备,并对其力学性能、抗热震稳定性、孔径分布、比表面积等进行表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场生产条件,制备出新型铝熔体过滤用CFF,并通过A356铝合金现场熔铸过滤试验,从合金成分、金相组织、抗拉强度、延伸率等方面对新型CFF进行了效能评价。对以刚玉、硅微粉、钾长石、高岭土等为原料的原始配方干压实体陶瓷的力学性能及成瓷机理的研究表明:基体内缺少活性氧化铝、α-方石英生成过多、二次针状莫来石生成量少等,是烧结体强度偏低的主要原因。研究了磷酸添加量对烧结体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磷酸加入量。当磷酸与去离子水的质量比达到20/65时,烧结体的抗压与抗弯强度比原始配方分别提高50.5%与55.4%,这是因为合适的磷酸加入,使基体内活性Al2O3含量相对增加,促进了莫来石转化,并使基体内形成牢固的聚合磷酸铝陶瓷网络。优化的烧结制度对实体陶瓷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其中1350℃优化条件下的烧结体抗压及抗弯强度,比原始烧结体分别提高6.8%及13.1%。而1400℃优化条件下的烧结体抗压及抗弯强度,比原始烧结体分别提高44.3%及52.8%。系统研究了多种添加剂对实体陶瓷力学性能的比较,在磷酸强化配方(A)的基础上,确定了三种添加剂优化配方,即6%生滑石+4%蓝晶石配方(B)、3%混合稀土配方(C)及TiO2+工业Al2O3高能球磨配方(D)。·添加6%生滑石的实体陶瓷抗压及抗弯强度比磷酸强化配方分别提高108.9%和33%;在此基础上添加4wt%的蓝晶石球磨粉,烧结体抗压及抗弯强度进一步提高20.1%及29.1%。滑石的强化效应主要源于其酸溶反应及相变产生的大量非晶态物质成为促进石英及莫来石转化的活化中心,以及铝镁尖晶石的细晶强化作用。而蓝晶石的强化与补缩作用主要源于其高温下的不可逆膨胀及莫来石转化。·添加3%的混合稀土可使实体陶瓷的抗弯及抗压强度比磷酸强化配方分别提高23.3%和25.4%;其强化机理在于:混合稀土中的CeO2高温变价产生的晶格缺陷促进了液相的生成、聚集,及莫来石的转化,并产生细晶强化作用。·加入TiO2+工业Al2O3高能球磨粉的烧结体,其抗压及抗弯强度分别比磷酸强化配方提高80.2%及85.3%。其强化作用源于球磨产生的高活性Al2O3、TiO2及其介稳相对合成莫来石-钛酸铝固溶体的促进作用、以及莫来石、Fe2O3等对钛酸铝高温分解的抑制作用。浆料吸光度与沉降度研究表明:在相同固液比下,上述四种优选配方分散性能排序为:D-A-C-B。生滑石因其固有的疏水作用能及表面气膜,使浆料分散性变差;蓝晶石表面铝离子的优先酸解,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滑石的不利影响;CeO2表面离子极化弱,并造成Al2O3双电层压缩,使浆料分散性变差;而TiO2+工业Al2O3高能球磨增加了浆料固-液界面的相容性,有利于浆料分散。浆料的流变曲线分析表明:当固液比为1:0.4时,四种浆料流变曲线均表现为一定的切稀及应力过冲行为,其触变性的改善程度排序为:B-C-A-D,这与不同添加剂对浆料内“卡片结构”的影响有关。通过水解和表面改性,确定了聚氨酯泡沫最佳挂浆条件,将聚氨酯泡沫浸泡于15%NaOH溶液中,在60℃条件下水解40min,可有效去除其孔筋间膜,增加孔筋表面粗糙度。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硅溶胶、自制铝溶胶等改善聚氨酯泡沫挂浆量,效果最好的是自制铝溶胶。通过调整对辊间距,确定当挤压比为5:1时,浆料涂覆效果最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有机泡沫浸渍法进行了上述四种配方泡沫陶瓷的实验室制备及性能表征。结果表明:B、C、D配方烧结体的常温抗压强度比A配方分别提高64.4%、28.8%、48.1%;抗弯强度分别提高24.9%、15%、72.6%。抗热震破坏循环次数最多的是配方D,其次为C、B、A。而经一次热震循环后抗弯强度的下降幅度最小的是配方B,其次为配方C、D、A。采用压汞法测定泡沫陶瓷表面孔径分布和比表面积,发现在低压区,配方A烧结体的表面孔径分布最广,函数峰值最高、其次为配方C、B、D,这主要与基体内液相量及颗粒重排有关。而高压区内纳米孔径的存在,则与烧结过程中气体排出、相变收缩、微裂纹、莫来石生成等有关。而经冷冻干燥的烧结体的孔径分布范围、函数峰值及比表面积比均大幅增加。采用实验室配方A、B、C进行了新型铝用CFF的中试制备,结果表明:新型CFF通孔率高、外观整洁、无掉渣、裂纹等缺陷。A、B、C三种过滤器的常温抗压强度分别比原始配方提高17.6%、104%、64.9%;抗弯强度分别提高20.8%、163.6%、74%。采用新型CFF进行了A356铝合金熔体现场过滤试验。结果表明:新型CFF高温性能稳定,对铝合金熔体中小于10μm细微夹杂的去除效率达到50%以上。同时对熔体中的氢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A、B、C新型CFF,过滤后合金试样的抗拉强度比过滤前分别提高18.9%、13.1%、12.9%,延伸率分别比过滤前提高4%、11.4%、8.3%。

王文宇[7](2009)在《N-十六烷基乳糖酰胺介导葫芦素B肝靶向SLN的研究》文中指出细胞表面存在的受体可特异性识别相应的配体,选择适当的配体修饰固体脂质纳米粒可实现受体介导的细胞靶向。肝实质细胞表面表达的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可特异性识别末端含半乳糖或乙酰氨基半乳糖的配体,ASGPr介导是近年来肝靶向制剂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合成了含半乳糖残基的十六烷基乳糖酰胺(N-HLBA);以其作为“自导向分子”制备了葫芦素B(Cuc B)半乳糖化固体脂质纳米粒(GalSLN),并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CucB-SLN)冻干制剂,提高其贮存稳定性;通过大鼠体内药动学和组织分布研究揭示了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体内行为的规律;考察了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体内体外抗肿瘤效果。采用MTT法研究了葫芦素B对Bel-7402、Hela和SGC-7901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葫芦素B对体外培养的Bel-7402细胞与Hela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且呈现良好的浓度-效应依赖关系,对SGC-7901细胞有中等强度体外增值抑制作用,亦呈现浓度-效应依赖关系。从IC50结果看,葫芦素B对肝癌细胞Bel-7402的增殖抑制作用比5-Fu强。以含半乳糖端基的乳糖酸和十六胺为起始物,通过酰化反应得到目标产物N-十六烷基乳糖酰胺。该靶向材料合成工艺简单、条件温和可控。以山嵛酸甘油酯为脂质材料,卵磷脂和泊洛沙姆188为乳化剂,采用高压匀质法制备了葫芦素B普通固体脂质纳米粒(CSLN)和半乳糖化固体脂质纳米粒。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工艺因素(如加入顺序、匀化压力和次数、超声功率和时间等)和处方因素(脂质相种类和用量、乳化剂浓度、乳化剂比例和葫芦素B用量)对SLN粒径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正交设计优化了处方。考察了不同冻干保护剂在SLN冻干过程中的保护作用,最后确定采用7.5%海藻糖和5.0%甘露醇混合使用,并对预冻、干燥过程中的各工艺因素进行了考察,确定了最终的冻干工艺。从粒子形态、粒径大小、药物分散状态、包封率和体外释放行为方面对SLN进行了研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自制的CSLN和GalSLN的形态,结果表明所制得的纳米粒均为类球形粒子。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了两种SLN冻干前后的粒径分布,冻干前CSLN和GalSLN的粒径分别为123 nm和135 nm,冻干后两者的粒径分别为204 nm和218 nm;以电泳法测定了SLN的ζ电位,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得的纳米粒表面带负电荷,ζ电位均在为-30 mv左右;DSC结果显示药物以无定形的形式分散于SLN中。采用低温超速离心法测定了Cuc B-SLN包封率,结果表明冻干前CSLN和GalSLN的包封率分别为93.1%和90.7%。体外释药结果表明,药物释放符合Higuchi释放模型。建立了生物样品中Cuc B的HPLC分析方法,研究了大鼠静注Cuc B溶液、CSLN和GalSLN三种制剂后的体内药动学行为,结果显示,二组纳米制剂的AUC(0-t)和MRT(0-t)与对照溶液组相比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纳米粒组的体内滞留时间明显增加。研究了大鼠静注三种制剂后的组织分布特点,测定了血、心、肝、脾、肺、肾各组织中不同时间点的药物浓度,考察了纳米制剂的组织靶向作用,结果表明,纳米制剂明显的改变了药物的体内组织分布特点,GalSLN的肝靶向效率是CSLN的2.5倍,GalSLN能够较显着地提高肝脏靶向性。采用MTT法比较了Cuc B溶液、CSLN和GalSLN三种制剂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三种制剂均表现出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其活性强度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且与溶液剂相比,两种微粒制剂均提高了药物的细胞毒性,其中GalSLN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最强。建立异位皮下移植肝癌H22实体瘤及肉瘤S180小鼠肿瘤模型,考察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体内抗肿瘤效果。CSLN(0.11,0.055 mg/kg)、GalSLN(0.11,0.055 mg/kg)对小鼠肝癌H22、肉瘤S180生长均有显着抑制作用,且高剂量(0.11 mg/kg)的GalSLN对于小鼠肝癌H22的抑瘤作用优于CSLN。

袁丁[8](2009)在《竹节参药效物质及药材质量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竹节参(Rhizoma Panax japonicus)系五加科人参属植物竹节参Panaxjaponicus C.A.Mey.的干燥呈竹鞭状根茎,是我国民间常用中草药,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具有滋补强壮、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常用于病后虚弱,劳嗽咯血,风湿肿痛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竹节参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抗心肌缺血等方面药理活性。本论文通过对竹节参不同部位进行药理活性筛选,明确了竹节参主要药理活性部位为竹节参总皂苷。同时,对竹节参总皂苷进行提取、分离,并对其工艺进行了系统考察。对竹节参总皂苷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较系统研究,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为竹节参药用价值深度开发奠定坚实基础。采用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及弗氏完全佐剂所致大鼠足肿胀模型,研究竹节参抗炎活性。结果显示,竹节参总皂苷可显着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及大鼠足肿胀率,且竹节参总皂苷高剂量组的抑制作用优于阳性药白芍总苷组,说明竹节参总皂苷具有较显着的抗炎活性。采用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及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研究竹节参总皂苷对完全弗氏佐剂所致大鼠关节炎模型的作用,及对体外培养胶原诱导的大鼠关节炎滑膜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竹节参可显着抑制AA大鼠足肿胀,降低AA大鼠血清中TNF-α与IL-1β的表达水平,并与剂量存在着相关性;竹节参总皂苷可显着抑制模型大鼠滑膜细胞的增殖与诱导滑膜细胞凋亡,说明竹节参总皂苷对大鼠关节炎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与抑制滑膜细胞增殖,调节体内TNF-α与IL-1β等炎症因子的水平相关。采用整体实验与细胞实验,研究竹节参总皂苷对S180肉瘤、腹水瘤模型小鼠的抑制作用,以及对HL60白血病细胞增殖与分化作用,结果显示,竹节参总皂苷对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不仅显着改善小鼠生存质量,还能提高其生存期。竹节参总皂苷对HL60白血病细胞增殖有较显着的抑制作用,并能诱导其向粒细胞分化。采用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研究竹节参总皂苷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竹节参总皂苷能抑制ISO所致心肌缺血大鼠血清中LDH和CK水平的升高,并显着降低血清中MDA含量,升高SOD含量,说明其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与提高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和增强机体抗脂质过氧化的能力有关。以药理活性筛选为指导,并以传统分离和泡沫分离两种不同方法分别对竹节参中总皂苷的提取和纯化工艺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对竹节参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层析以及制备高效液相等技术手段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从中初步分离得到了3个化合物,鉴定其中2个,分别为:人参皂苷Rd(Ginsenoside Rd)和人参皂苷Re(Ginsenoside Re)。药理筛选结果显示竹节参药理活性部位为竹节参总皂苷,根据文献记载其苷元主要为齐墩果酸。为了有效控制竹节参质量,以比色法测定竹节参中总皂苷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批次的竹节参中,总皂苷含量均较高,达到16%以上。以HPLC法测定竹节参中齐墩果酸的含量:采用氯仿-25%盐酸溶剂体系对竹节参皂苷提取液进行水解,甲醇-水-冰醋酸-三乙胺(90:10:0.04:0.02)为流动相。结果显示竹节参中游离型齐墩果酸很少,结合型齐墩果酸占总齐墩果酸的99%以上。为了更好的控制竹节参的质量,采用HPLC方法,并采用UV、ELSD两种不同检测方法建立了竹节参的指纹图谱,结果显示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从而完善了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该中药的质量标准,为有效控制竹节参药材的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奎[9](2009)在《鸭源性E.coli耐药相关基因mRNA表达差异分析及中药对E.coli耐药性的消除试验》文中认为鸭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血清型E.coli引起鸭局部或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大肠杆菌性肉芽肿(Hjarre氏病)、气囊病(慢性呼吸道疾病,CRD)、大肠杆菌蜂窝织炎、肿头综合症、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全眼球炎、脐炎及卵黄囊感染等,给养鸭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抗菌药物在控制鸭大肠杆菌感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E.coli的耐药现象日趋严重,大肠杆菌耐药株尤其是多重耐药株不断出现,不仅给鸭病防治带来了诸多困难,并且鸭源性耐药菌株可通过鸭产品经多种途径将耐药基因或质粒传递给人类的致病菌株,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因此,对鸭源性E.coli的耐药性进行调查,并对E.coli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的耐药相关基因mRNA表达差异进行分析,开发具有延缓、抑制和消除细菌耐药性的耐药消除剂,对于养鸭业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药物残留从而保证动物性食品的安全,防止食源性动物耐药菌将耐药基因或质粒传递给人类致病菌,以及控制细菌耐药性的蔓延都具有重要意义。1鸭源性E.coli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2007年11月~2008年8月,从重庆部分规模化养鸭场收集发生大肠杆菌病的病死鸭,无菌采集病死鸭的肝脏和心血,经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共分离出52株鸭源性E.coli。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氏法),以大肠杆菌ATCC25922(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为质控菌株,选用21种常用抗菌药物,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判定标准对分离得到的52株鸭源性E.coli进行药敏实验。试验结果显示,本次分离到的鸭源性E.coli的耐药现象十分严重,对21种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率为23.1%~98.1%,鸭源性E.coli对妥布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氨苄、卡那霉素和壮观霉素耐药率较低,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链霉素、红霉素、四环素、诺氟沙星、磺胺异恶唑耐药率较高;52株鸭源性E.coli均表现为多重耐药,耐10种药物以上的有39株(占75%)。2鸭源性E.coli耐药株aphA和HSP70基因mRNA的表达差异分析磷酸转移酶是E.coli产生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3种钝化酶之一,其中aphA基因编码的磷酸转移酶能磷酸化卡那霉素、新霉素、巴龙霉素和丁酰苷菌素,导致E.coli对这类抗生素耐药。试验构建了重组质粒aphA-pMD19-T、含HSP70基因的重组质粒HSP70-pMD19-T以及含有管家基因GAPDH的重组质粒GAPDH-pMD19-T,将其作为标准品进行Real Time PCR,得到较好的的扩增曲线、标准曲线和融解曲线,能准确地对样本中aphA和HSP70基因mRNA表达量进行相对定量。经Real Time RT-PCR检测,发现E.coli耐药菌株的耐药基因mRNA的表达量是敏感菌株的1202倍,说明其耐药基因aphA mRNA表达量的上调,可能是介导该耐药菌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因素;并且耐药菌株的HSP70基因mRNA的表达量是敏感菌株的34.21倍,表明E.coli在抗菌药物的胁迫下,热休克蛋白表达量增加,提高E.coli的耐受性,对E.coli具有保护作用。本文认为,可把HSP70作为分子生物标志用于E.coli耐药性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3中药单体对鸭源性E.coli耐药性的消除试验选取6种中药单体(苦参碱、盐酸小檗碱、青蒿素、青藤碱、吴茱萸碱、丹参酮IIA),以两种化学药物(格列本脲、SDS)为对照,采用药物传代培养试验,对临床分离的鸭源耐药性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消除试验。经MIC检测,发现SDS、格列本脲、苦参碱、盐酸小檗碱和青蒿素对试验菌株的MIC分别为200、100、500、250和500μg/mL,而青藤碱、吴茱萸碱、丹参酮IIA对试验菌株无抑菌作用;药敏试验发现,6种中药单体能恢复E.coli耐药菌株对氨曲南、复达欣、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利福平的敏感性。通过对6种中药单体传代菌株部分耐药基因的PCR检测,发现这6种中药单体不能消除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rpsL和整合酶基因加intⅠ,盐酸小檗碱、青蒿素、青藤碱和丹参酮IIA不能消除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但苦参碱(具有抑菌作用)和吴茱萸碱(无抑菌作用)能消除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说明无抑菌作用的中药单体也能消除耐药菌株的部分耐药基因。对药物传代菌株aphA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发现,6种中药单体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耐药菌株aphA基因mRNA的表达量,可以看出无抑菌作用的中药单体也可以消除耐药菌株的耐药性,表明中药消除耐药性不仅仅是通过抑菌作用,而且还存在其他的耐药消除机制。

张菁菁[10](2009)在《宏单体为基体静电纺超细纤维的相畴变化和形态控制及其功能化研究》文中提出静电纺丝法是一种制备纳米纤维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可通过调节纺丝条件使纤维形成串珠结构、多孔结构等许多全新的结构,广泛应用于过滤,超敏感传感器支架材料、组织工程、药物载体等许多方面。不饱和聚酯大分子单体(UPM)是一种分子链末端含有可继续参与聚合反应的活性基团的聚合物。其分子链末端的双键结构可与带有双键的功能小分子单体反应,从而制备带有特定功能的材料,本文引入一种具有络合作用的小分子单体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用于制备药物载体材料;同时UPM的双键结构使其可通过热交联的方式制备交联材料,以改善原有材料的耐热性和耐溶剂性。但是在制备不饱和聚酯宏单体的电纺纤维毡的过程中,由于其分子量较小,致使电纺原液粘度较低,静电纺丝成形十分困难。对此,本文引入另一种高分子量的脂肪族聚酯——羟基丁酸酯和羟基戊酸酯共聚物(PHBV)作为助纺剂和骨架材料,与UPM共混纺丝。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和实验验证基础上,优化了改性不饱和聚酯宏单体UPM的制备条件;优化了交联UPM/PHBV工艺,成功制备出UPM/PHBV共混膜,分析了不同配比共混膜的相畴变化,并对其耐溶剂性能,热性能及热降解性能,结晶性能和表面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调节电纺工艺参数,成功制备出UPM/PHBV实心/多孔静电纺纤维及其纤维毡,分析了不同配比电纺纤维的相畴变化和形态控制,并对其表面性能进行了研究;最后成功制备出UPM/PHBV/PVP电纺纤维及其纤维毡,对其热性能、表面性能和形态结构进行了测试,并对其载/释药性能进行了初步探索。首先,改性不饱和聚酯宏单体UPM由PMPA,IPDI和HEMA通过两步法合成。本文优化了PMPA与IPDI基本反应条件,确定了最佳反应温度,最佳反应时间,PMPA与IPDI的投料摩尔比以及催化剂的用量;优化了IPDI—PMPA—IPDI与HEMA基本反应条件,确定了最佳反应温度,最佳反应时间,IPDI—PMPA—IPDI与HEMA的摩尔比以及催化剂的用量。红外光谱和核磁谱图结果表明:通过接枝聚合的方法成功制备出UPM宏单体。其次,本文成功制备了交联UPM/PHBV共混膜。通过三氯甲烷洗涤交联UPM/PHBV共混膜的方法移除PHBV,成功制备出UPM/PHBV多孔交联共混膜。在此优化条件下得到了具有均一的微纳米级三维多孔结构的交联UPM/PHBV共混膜,同时经三氯甲烷洗涤40小时后没有发生“破碎”,说明交联UPM/PHBV共混膜具有一定耐溶剂性。由TGA测试结果表明交联UPM/PHBV共混体系具有的一定的耐高温性能;由DSC测试结果表明UPM可能具有较好的抑制PHBV结晶作用;由表面性能测试表明UPM具有一定的疏水性。接着,本文研究了制备UPM/PHBV电纺实心纤维的工艺参数对于纤维平均直径和纤维直径的多分散性的影响,优化了制备UPM/PHBV电纺实心纤维及其纤维毡的工艺条件,并通过改变不同配比的乙醇/蒸馏水接收浴得到了不同形态的UPM/PHBV电纺实心串珠纤维。在成功制备UPM/PHBV电纺实心纤维毡的基础上制备了孔径为0.1-4um,结构较为均一的UPM/PHBV多孔交联电纺纤维毡。并由表面性能测试表明:静电纺纤维毡表面粗糙度对于表面的润湿性能的影响大于材料本身性质。最后,本文成功制备了交联UPM/PHBV/PVP电纺纤维毡,纤维直径在100nm-10um,并将此电纺纤维毡用作药物缓释载体,对交联UPM/PHBV电纺纤维毡和交联UPM/PHBV/PVP电纺纤维毡载释药性能进行了初步探索。由红外谱图证明经过8h体系发生热交联;由DSC测试表明三元体系热交联电纺纤维毡比二元体系具有更好的相容性;由表面性能测试表明三元体系电纺纤维毡比二元体系电纺纤维毡相表现出更为优良的亲水性。由载释药性能测试表明三元体系比二元体系具有更大的载药量和有效载药量,而二元、三元体系的释药过程基本相同;与薄膜相比,电纺纤维毡表现出更好的药物缓释效果。对于交联UPM/PHBV/PVP电纺纤维毡的制备及其在药物缓释方面的初探为进一步制备UPM/PHBV/PVP多孔交联电纺纤维毡并用于药物载体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北京四环生物工程制品厂厂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四环生物工程制品厂厂介(论文提纲范文)

(1)甘遂化学成分及毒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醋制减毒类中药研究进展
    1. 醋制减毒中药及其醋制历史研究
    2. 醋制工艺研究
    3. 醋制前后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4. 构效关系研究
    5. 醋制前后毒性比较研究
    6.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甘遂不同炮制品及提取方法对斑马鱼的毒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材
        1.2 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
        2.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甘遂的化学成分研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 甘遂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3. 甘遂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3.1 化合物EK-01
        3.2 化合物EK-02
        3.3 化合物EK-03
        3.4 化合物EK-04
        3.5 化合物EK-05
        3.6 化合物EK-06
        3.7 化合物EK-07
        3.8 化合物EK-08
        3.9 化合物EK-09
        3.10 化合物EK-10
        3.11 化合物EK-11
        3.12 化合物EK-12
        3.13 化合物EK-13
        3.14 化合物EK-14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甘遂单体化合物细胞毒性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实验试剂
        1.2 器材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材料
        1.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6 主要试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常规培养
        2.2 MTT法测定细胞相对抑制率
        2.3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UPLC-MS研究甘遂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
    第一节 基于UPLC-QTOF甘遂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定性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基于UPLC-TQ-PDA甘遂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定量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蛹拟青霉对三种重要微量元素的有机转化及有机转化物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主要缩略词和符号表
附图清单
附表清单
第一章 综述
    1.1 蛹虫草研究概况
    1.2 微量元素研究概况
        1.2.1 硒的生理功能及硒的富集
        1.2.2 锌的生理功能及锌的富集
        1.2.3 锗的生理功能及锗的富集
    1.3 蛹虫草产品的研究开发概况
    1.4 生物活性物质及功能性评价方法
        1.4.1 生物活性物质
        1.4.2 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学评价方法
        1.4.2.1 抗疲劳作用的功能学评价方法
        1.4.2.2 耐缺氧作用的功能学评价方法
        1.4.2.3 抗突变作用的功能学评价方法
        1.4.2.4 抗衰老作用的功能学评价方法
        1.4.2.5 抑制肿瘤作用的功能学研究及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
        1.4.2.6 生物活性物质的安全性评价
第二章 引言
第三章 蛹拟青霉微量元素高富集菌株的筛选
    第一节 蛹拟青霉高富硒菌株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蛹拟青霉富硒菌株的生物量
        2.2 蛹拟青霉不同菌株的富硒能力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蛹拟青霉高富锌菌株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蛹拟青霉富锌菌株的生物量
        2.2 蛹拟青霉不同菌株的富锌能力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蛹拟青霉高富锗菌株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蛹拟青霉富锗菌株的生物量
        2.2 蛹拟青霉不同菌株的富锗能力
        3 讨论与结论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硒、锌、锗元素在蛹拟青霉菌丝体内的分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及其来源
        1.2 培养基
        1.3 主要化学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硒在菌丝体蛋白质、多糖和核酸中的含量分布
        2.2 锌在菌丝体蛋白质、多糖和核酸中的含量分布
        2.3 锗在菌丝体蛋白质、多糖和核酸中的含量分布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硒、锌、锗对蛹拟青霉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
    第一节 硒对蛹拟青霉菌丝体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硒对蛹拟青霉富硒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2.2 硒对蛹拟青霉富硒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的影响
        2.3 硒对蛹拟青霉菌丝体硒含量和有机硒转化率的影响
        2.4 硒对蛹拟青霉菌丝体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5 硒对蛹拟青霉菌丝体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6 硒对蛹拟青霉菌丝体SOD酶活力的影响
        2.7 硒对蛹拟青霉菌丝体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锌对蛹拟青霉菌丝体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锌对蛹拟青霉富锌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2.2 锌对蛹拟青霉富锌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的影响
        2.3 锌对蛹拟青霉菌丝体锌含量和有机锌转化率的影响
        2.4 锌对蛹拟青霉菌丝体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5 锌对蛹拟青霉菌丝体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6 锌对菌丝体SOD活性的影响
        2.7 锌对菌丝体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锗对蛹拟青霉菌丝体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锗对蛹拟青霉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2.2 锗对蛹拟青霉菌丝体胞内多糖量的影响
        2.3 锗对蛹拟青霉菌丝体锗含量和有机锗转化率的影响
        2.4 锗对蛹拟青霉菌丝体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5 锗对蛹拟青霉菌丝体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6 锗对菌丝体SOD活力的影响
        2.7 锗对菌丝体虫草素含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富硒、锌、锗蛹拟青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及其来源
        1.1.2 培养基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设备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糖中有机硒、锌、锗及多糖含量
        2.2 硒、锌、锗多糖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2.3 硒、锌、锗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2.4 硒、锌、锗多糖对DPPH的清除作用
        2.5 富硒、锌、锗菌丝体对果蝇体内SOD含量的影响
        2.6 富硒、锌、锗菌丝体对果蝇体内MDA含量的影响
        2.7 硒、锌、锗多糖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富硒、锌、锗蛹拟青霉菌丝体抗疲劳能力研究
    第一节 富硒蛹拟青霉菌丝体抗疲劳能力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处理
        1.4 结果判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富硒蛹拟青霉对小鼠负重游泳力竭时间的影响
        2.2 富硒蛹拟青霉对小鼠血乳酸含量的影响
        2.3 富硒蛹拟青霉对小鼠尿素氮含量的影响
        2.4 富硒蛹拟青霉对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富锌蛹拟青霉菌丝体抗疲劳能力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富锌蛹拟青霉对小鼠负重游泳力竭时间的影响
        2.2 富锌蛹拟青霉对小鼠血乳酸含量的影响
        2.3 富锌蛹拟青霉对小鼠尿素氮含量的影响
        2.4 富锌蛹拟青霉对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富锗蛹拟青霉菌丝体抗疲劳能力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富锗蛹拟青霉对小鼠负重游泳力竭时间的影响
        2.2 富锗蛹拟青霉对小鼠血乳酸含量的影响
        2.3 富锗蛹拟青霉对小鼠尿素氮含量的影响
        2.4 富锗蛹拟青霉对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节 富硒、锌、锗蛹拟青霉菌丝体抗疲劳能力的比较分析
        1 三种菌丝体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影响的比较分析
        2 三种菌丝体对小鼠血乳酸含量影响的比较分析
        3 三种菌丝体对小鼠血尿素氮含量影响的比较分析
        4 三种菌丝体对小鼠耐缺氧能力影响的比较分析
        5 结论
第八章 富硒、锌、锗蛹拟青霉多糖抗突变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糖中有机硒、锌、锗及多糖含量
        2.2 富硒、锌、锗多糖对丝裂霉素诱发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影响
        2.3 富硒、锌、锗多糖对紫外线诱发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九章 富硒、锌、锗蛹拟青霉胞内多糖抗肿瘤功能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富硒、锌、锗蛹拟青霉菌丝体胞内多糖对肺腺癌A549细胞株的抑制作用
        2.2 富硒、锌、锗蛹拟青霉菌丝体胞内多糖对鼻咽癌CNE-1细胞株的抑制作用
    3 讨论与结论
第十章 富硒、锌、锗蛹拟青霉菌丝体急性毒理评价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十一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小球藻CS-01的分离鉴定及自养与异养条件下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柴油
        1.1.1 生物柴油的生产原理
        1.1.2 生物柴油的优势
        1.1.3 国内外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现状
    1.2 微藻生物柴油
        1.2.1 微藻制备生物柴油的优势
        1.2.2 微藻生物质的生产
        1.2.3 微藻生物柴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展
        1.2.4 微藻的培养条件对微藻油脂积累的影响
    1.3 微藻生长与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
        1.3.1 rbcL基因与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
        1.3.2 微藻脂肪酸代谢与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ase)
    1.4 微藻生物柴油开发利用目前存在的问题与热门研究方向
        1.4.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2 目前研究的热门方向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小球藻CS-01的分离、鉴定和表征
    2.1 实验材料
        2.1.1 藻种筛选水样来源
        2.1.2 培养基组成
        2.1.3 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培养条件和菌株的分离纯化方法
        2.1.2 菌株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检测
        2.1.3 微藻脂质含量的测定
        2.1.4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18S rDNA序列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藻株CS-01的形态特征
        2.3.2 温度对藻株CS-01生长和脂质的影响
        2.3.3 pH对藻株CS-01生长和脂质的影响
        2.3.4 氮源种类对藻株CS-01生长和脂质的影响
        2.3.5 藻株CS-01的18S rDNA序列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球藻Chlorella sorokiniana CS-01的异养培养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菌种和培养基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不同碳源利用情况
        3.2.2 最佳碳源浓度
        3.2.3 生长测定
        3.2.4 脂质含量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小球藻Chlorella sorokiniana CS-01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
        3.3.2 葡萄糖浓度对小球藻CS-01的生长和脂质含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球藻Chlorella sorokiniana CS-01在光合自养和异养培养条件下的脂质积累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菌种和培养基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光合自养与异养小球藻生长的测定
        4.2.2 脂质含量测定
        4.2.3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4.2.4 细胞总糖含量测定
        4.2.5 总RNA的提取和纯化
        4.2.6 反转录cDNA合成
        4.2.7 PCR引物设计及标准曲线的制作
        4.2.8 Real-time PCR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小球藻CS-01在不同培养模式下不同生长时期生长及生化组成
        4.3.2 引物特异性测定
        4.3.3 总RNA质量分析
        4.3.4 光合自养与异养培养条件下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4)伴生物质对三七总皂苷生物药剂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中药提取物伴生物质的生物药剂学特性及其制剂学意义研究(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中药组分研究现状
        1.1 中药组分分类
        1.2 中药组分的体外存在形态
        1.3 中药药效组分的体内存在形态
        1.4 中药伴生物质对药效组分的生物药剂学影响
        1.5 中药组分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二章 中药组分分离研究进展
        2.1 分离科学与现代分离科学
        2.2 现代分离科学的特点
        2.3 现代分离科学研究的内容
        2.4 中药分离科学现状
    第三章 立题依据
        3.1 理论依据
        3.2 科学原则的提出
        3.3 研究内容
        3.4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四章 三七总皂苷不同伴生物制备工艺研究
        4.1 三七研究概况
        4.2 不同伴生物三七总皂苷制备工艺研究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伴生物三七总皂苷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5.1. 仪器与试剂
        5.2 主要伴生物质初步定性研究
        5.3 不同伴生物三七总皂苷含量测定研究
        5.4 不同伴生物三七总皂苷指纹图谱研究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不同伴生物三七总皂苷主要物理化学参数测定研究
        6.1 黏性系数的测定
        6.2 电导率的测定
        6.3 浊度的测定
        6.4 pH值的测定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不同伴生物三七总皂苷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7.1 材料与仪器
        7.2 方法与结果
        7.3 数据分析
        7.4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理化参数—伴生物质—生物利用度数据的初步挖掘
        8.1 数据整理
        8.2 数据挖掘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猪CD40L的表达及对PRRSV与FMDV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CD40L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1 CD40L的生物学特性
        2 CD40L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3 CD40L作为免疫佐剂应用
        4 亮氨酸拉链在CD40L生物学效应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蜂毒信号肽及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
        1 蜂毒信号肽的生物学作用
        2 杆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3 BAC-TO-BAC表达系统
        4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应用与前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三章 猪CD40L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猪CD40L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猪CD40L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猪CD40L重组蛋白对PRRSV及FMDV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6)铝熔体过滤用刚玉—莫来石基泡沫陶瓷的强韧化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泡沫陶瓷简述
    1.2 金属熔体过滤用泡沫陶瓷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应用进展
        1.2.2 国内研究应用进展
    1.3 铝熔体过滤用CFF的应用与发展方向
        1.3.1 铝熔体内的夹杂及过滤的必要性
        1.3.2 常用铝熔体单级过滤器的比较
        1.3.3 国内铝过滤用CFF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4.1 实验室研究内容
        1.4.2 中试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始配方干压实体陶瓷的力学性能与成瓷机理研究
    2.1 实验原料及主要仪器
    2.2 原始配方干压实体陶瓷的制备
        2.2.1 原料粒度分析
        2.2.2 浆料的配制与陈化
        2.2.3 干压试样的制备、烧结与性能表征
    2.3 原始配方中各组分的作用机理
        2.3.1 刚玉与硅微粉在成瓷中的作用
        2.3.2 高岭土在成瓷中的作用
        2.3.3 钾长石的成瓷作用
        2.3.4 磷酸铝结合剂的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干压实体陶瓷的力学性能优化
    3.1 磷酸添加量变化对实体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3.1.1 实体陶瓷的制备与强度表征
        3.1.2 磷酸强化作用机理分析
    3.2 烧结制度对干压实体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3.2.1 热重分析与烧结制度的优化
        3.2.2 烧结优化对干压实体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3.3 添加混合稀土对干压实体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3.3.1 实验配方设计
        3.3.2 干压试样的制备、烧结与表征
        3.3.3 稀土强化机理分析
        3.3.4 扫描电镜分析
    3.4 添加生滑石对干压实体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3.4.1 实验配方设计
        3.4.2 干压试样的制备、烧结与表征
        3.4.3 添加滑石对烧结体的增强机理分析
        3.4.4 添加蓝晶石对于滑石配方烧结体的补强及补缩作用
    3.5 添加TiO_2+工业Al_2O_3高能球磨粉对干压实体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3.5.1 单纯添加TiO_2对于压实体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3.5.2 添加TiO_2+工业Al_2O_3高能球磨粉对烧结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3.5.3 烧结体的重烧线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陶瓷浆料的挂浆性能优化
    4.1 浆料分散性能研究
        4.1.1 实验及表征
        4.1.2 浆料的分散机理
    4.2 浆料触变性能研究
        4.2.1 流变曲线的测定
        4.2.2 四种浆料的触变性能对比与分析
    4.3 有机泡沫表面的水解与亲水性改善
        4.3.1 有机泡沫的表面水解
        4.3.2 有机泡沫的表面改性处理
    4.4 挤压比的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泡沫陶瓷体的烧结与性能表征
    5.1 泡沫陶瓷预制体的制备、干燥及烧结
        5.1.1 原料配比
        5.1.2 浆料制备与挂浆
        5.1.3 预制体的干燥与烧结
    5.2 泡沫陶瓷烧结体的力学性能表征
    5.3 泡沫陶瓷烧结体的抗热震性能表征
    5.4 泡沫陶瓷烧结体的孔结构表征
        5.4.1 扫描电镜观察
        5.4.2 压汞法测定泡沫陶瓷表面孔径分布及比表面积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泡沫陶瓷过滤器的中试制备及应用
    6.1 过滤板的制备与检测
        6.1.1 原料与试验设备
        6.1.2 CFF制备
        6.1.3 烧结体的力学性能检测与分析
    6.2 过滤效用评价
        6.2.1 熔铸装备
        6.2.2 过滤工艺技术条件
        6.2.3 取样及分析
        6.2.4 检测结果及评价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N-十六烷基乳糖酰胺介导葫芦素B肝靶向SLN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天然活性成分葫芦素B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1.3 细胞株
    2 试验方法
        2.1 试剂、试药配制
        2.2 肿瘤细胞的体外培养
        2.3 MTT法测定细胞毒性试验原理
        2.4 葫芦素B对三种肿瘤细胞体外增殖抑制作用
    3 实验结果与结论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配体材料N-十六烷基乳糖酰胺的合成及表征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1.3 质谱条件
    2 试验结果
        2.1 乳糖酸(LA)的制备
        2.2 乳糖酸-1,5-内酯的合成
        2.3 N-十六烷基乳糖酰胺的合成
    3 讨论
        3.1 内酯的合成
        3.2 N-十六烷基乳糖酰胺的合成
        3.3 靶向端基乳糖酸的选择
        3.4 十六胺的选择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半乳糖化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及冷冻干燥工艺研究
    第一节 半乳糖化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制备工艺的考察
        2.1.1 制备方法的选择
        2.1.2 温度的选择
        2.1.3 油相制备方法
        2.1.4 乳化剂加入方法
        2.1.5 油相和水相加入方式
        2.1.6 滴加速度
        2.1.7 搅拌时间
        2.1.8 超声功率和时间
        2.1.9 高压匀质压力及循环次数
        2.1.10 冷却方式选择
        2.2 处方优化
        2.2.1 脂质相选择
        2.2.2 脂质相浓度的影响
        2.2.3 乳化剂种类选择
        2.2.4 N-HLBA用量
        2.2.5 葫芦素B用量的影响
        2.2.6 正交设计优化处方
        2.2.7 最优处方和制备工艺
        3 讨论
        3.1 制备方法的选择
        3.2 脂质材料的选择
        3.3 药物在脂质中的载药量
        3.4 优化处方
        3.5 纳米粒的灭菌方法
    第二节 半乳糖化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冷冻干燥工艺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 Cuc B-SLN冷冻干燥处方和工艺研究
        2.1 冻干保护剂初筛
        2.2 冻干保护剂优化
        2.3 冻干工艺优化
        2.3.1 预冻温度和预冻时间
        2.3.2 预冻速度
        2.3.3 干燥温度及时间
        2.3.4 冻干工艺及冻干曲线的确定
        2.4 冻干产品的性质考察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半乳糖化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理化性质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外观
        2.2 透射电镜法观察SLN形态
        2.3 粒径的测定
        2.4 ζ电位的测定
        2.5 Cuc B在Cuc B-SLN中的分散状态
        2.6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6.1 检测波长的选择
        2.6.2 色谱条件
        2.6.3 专属性试验
        2.6.4 标准曲线的制备
        2.6.5 含量测定方法
        2.6.6 回收率和精密度
        2.7 Cuc B-SLN包封率的研究
        2.7.1 HPLC色谱条件
        2.7.2 实验操作和测定结果
        2.8 纳米粒体外释药特性研究及释药机理的初步探索
        2.8.1 体外释药测定方法
        2.8.2 色谱条件
        2.8.3 标准曲线的制备
        2.8.4 稳定性试验
        2.8.5 体外释放的结果
        2.9 稳定性研究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半乳糖化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体内药动学与组织分布研究
    第一节 半乳糖化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1.3 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葫芦素B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2.1.1 色谱条件
        2.1.2 对照品溶液和内标溶液配制
        2.1.3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2.1.4 方法专属性考察
        2.1.5 标准曲线制备
        2.1.6 精密度与准确度试验
        2.1.7 提取回收率试验
        2.1.8 样品稳定性试验
        2.2 试验方法
        2.2.1 对照组葫芦素B水溶液的配制
        2.2.2 制剂组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剂的配制
        2.2.3 肝素溶液的稀释
        2.2.4 给药方法及血样采集
        2.2.5 统计学处理
        2.3 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
        2.3.1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2.3.2 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2.4 药动学参数计算
        2.4.1 隔室模型统计分析
        2.4.2 用非隔室模型方法求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3 讨论
    第二节 半乳糖化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1.3 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葫芦素B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2.1.1 色谱条件
        2.1.2 对照品溶液和内标溶液配制
        2.1.3 组织样品处理方法
        2.1.4 方法专属性考察
        2.1.5 标准曲线制备
        2.1.6 精密度与准确度试验
        2.1.7 提取回收率试验
        2.1.8 样品稳定性试验
        2.2 大鼠体内分布实验方法
        2.2.1 对照组葫芦素水溶液的配制
        2.2.2 制剂组注射用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剂的配制
        2.2.3 给药方法及样品采集
        2.2.4 靶向性评价
        2.3 实验结果
        2.3.1 组织及血浆中药物浓度测定结果
        2.3.2 对照组及制剂组药物组织分布图
        2.3.3 制剂组靶向效率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半乳糖化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抗肿瘤活性评价
    第一节 半乳糖化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1.3 细胞来源
        2 实验方法
        2.1 葫芦素B溶液及固体脂质纳米粒配制
        2.2 试液的组成与配制
        2.3 细胞接种
        2.4 实验分组
        2.5 药物加入
        2.6 生存率(抑制率)测定
        3 细胞毒性试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半乳糖化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体内抑瘤效果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
        1.2 动物
        1.3 小鼠移植瘤株
        2 实验方法
        2.1 对小鼠肉瘤S_(180)、小鼠肝癌H_(22)的抑制作用
        2.1.1 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2.1.2 实验分组和给药
        2.1.3 称瘤重并计算抑瘤率
        2.2 对小鼠肉瘤S_(180)荷瘤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胸腺、脾脏系数的影响
        3 实验结果
        3.1 对小鼠肝癌H_(22)生长的抑制作用
        3.2 对小鼠肉瘤S_(180)生长的抑制作用
        3.3 对肉瘤S_(180)荷瘤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免疫器官脏器系数影响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点与展望
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8)竹节参药效物质及药材质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竹节参研究概况
    一 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 皂苷类成分
        2 挥发油
        3 含氮化合物
        4 无机元素
        5 糖类
        6 其他
        7 讨论
    二 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3 抗炎、抗病毒作用
        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 抗疲劳
        6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7 抑瘤作用
        8 讨论
    三 工艺研究概况
第二章 竹节参有效部位筛选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二 实验结果
    三 讨论
第三章 竹节参有效部位提取纯化及化学成分研究
    一 竹节参总皂苷提取及纯化常规工艺实验研究
        1.1 仪器与试药
        1.2 竹节参总皂苷提取工艺考察
        1.3 竹节参总皂苷的富集与纯化
        1.4 工艺流程图
        1.5 工艺验证及含量测定
        1.6 讨论
    二 泡沫分离法提取及纯化竹节参总皂苷工艺初步研究
        2.1 仪器与材料
        2.2 方法与结果
        2.3 讨论
    三 竹节参化学成分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分离流程图
        3 提取分离工艺
        4 结构鉴定
        5 讨论
第四章 竹节参有效部位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一 竹节参总皂苷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二 竹节参总皂苷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作用与机制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三 竹节参总皂苷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的药理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 竹节参总皂苷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五 竹节参总皂苷对HL60白血病细胞增殖与分化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六 竹节参总皂苷抗心肌缺血的药理活性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竹节参药材质量分析研究
    一 竹节参药材中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1.1 实验仪器、药样品来源及试剂
        1.2 样品溶液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3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1.4 方法学考察
        1.5 竹节参中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1.6 讨论
    二 竹节参药材中三萜苷元齐墩果酸含量的测定
        2.1 实验仪器、药样品来源及试剂
        2.2 色谱条件及色谱系统适用性考察
        2.3 齐墩果酸提取方法考察
        2.4 水解条件的确定
        2.5 方法学考察
        2.6 竹节参中三萜苷元齐墩果酸含量的测定
        2.7 讨论
    三 竹节参HPLC-UV指纹图谱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2 方法与条件
        3.3 实验方法考察
        3.4 方法学考察
        3.5 指纹图谱的建立
        3.6 结果与讨论
        3.7 结论
    四 竹节参HPLC-ELSD指纹图谱初步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2 方法与结果
        4.3 讨论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鸭源性E.coli耐药相关基因mRNA表达差异分析及中药对E.coli耐药性的消除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鸭大肠杆菌病及鸭源性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1.2 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1.3 耐药基因的检测及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1.4 中药对细菌耐药性消除的研究
第2章 引言
第3章 重庆地区鸭源性E.coli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鸭源性E.coli耐药株aphA和HSP70基因mRNA表达差异的分析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
    4.4 讨论
第5章 中药对鸭源性E.coli耐药性消除的试验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3 试验结果
    5.4 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 溶液的配制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宏单体为基体静电纺超细纤维的相畴变化和形态控制及其功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静电纺丝技术简介
        1.1.1 静电纺丝技术简史
        1.1.2 静电纺丝技术定义
        1.1.3 静电纺丝技术过程
        1.1.4 静电纺丝技术工艺参数的影响
        1.1.5 电纺纤维的相态控制
        1.1.6 静电纺丝形态控制
        1.1.7 静电纺丝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1.1.8 静电纺丝技术缺陷及其改进方法
    1.2 生物材料简介
        1.2.1 PHBV简介
        1.2.2 PHBV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1.2.3 不饱和聚酯简介
        1.2.4不饱和聚醋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1.2.5 PVP简介
        1.2.6 PVP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1.3 药物缓释研究
        1.3.1 药物缓释定义
        1.3.2 药物缓释机理
        1.3.3 药物缓释特点
        1.3.4 药物在体支架材料简介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改性不饱和聚酯宏单体UPM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及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MPA与IPDI反应分析
        2.3.1.1 基本反应条件的确定
        2.3.1.2 反应温度的影响
        2.3.1.3 反应时间的影响
        2.3.2 IPDI-PMPA-IPDI与HEMA反应分析
        2.3.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2.3.2.2 反应时间的影响
        2.3.2.3 核磁表征
        2.3.2.4 红外表征
    2.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UPM/PHBV共混膜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及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UPM/PHBV共混膜制备条件的研究
        3.3.1.1 交联机理初探
        3.3.1.2 温度的影响
        3.3.1.3 时间的影响
        3.3.2 UPM/PHBV共混膜性能研究
        3.3.2.1 耐溶剂性能研究
        3.3.2.2 热性能及热降解性能研究
        3.3.2.3 结晶性能研究
        3.3.2.4 表面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UPM/PHBV静电纺纤维及其纤维毡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及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UPM/PHBV静电纺实心纤维及其纤维毡的制备
        4.3.1.1 静电纺实心纤维工艺参数正交实验
        4.3.1.1.1 电纺原液浓度的影响
        4.3.1.1.2 有机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影响
        4.3.1.1.3 电压的影响
        4.3.1.1.4 挤出速率的影响
        4.3.1.1.5 接受距离的影响
        4.3.1.1.6 优化参数纺制电纺纤维
        4.3.1.1.7 聚集形态的控制
        4.3.1.2 热交联UPM/PHBV电纺实心纤维毡制备
        4.3.1.2.1 纤维毡形貌
        4.3.1.2.2 交联温度的影响
        4.3.1.2.3 交联时间的影响
        4.3.2 热交联UPM/PHBV多孔电纺纤维毡的制备
        4.3.2.1 洗涤时间的影响
        4.3.2.2 纤维毡形貌
        4.3.3 热交联UPM/PHBV静电纺纤维毡表面性能测试
        4.3.3.1 配比的影响
        4.3.3.2 纤维形态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UPM/PHBV/PVP电纺纤维及其纤维毡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及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电纺原液配置
        5.3.1.1 溶解过程研究
        5.3.1.2 纺丝原液组成对可纺性影响
        5.3.2 电纺纤维毡的制备
        5.3.2.1 静电压对电纺纤维形态的影响
        5.3.2.2 挤出速率对电纺纤维形态的影响
        5.3.2.3 静电纺丝接收距离对电纺纤维形态的影响
        5.3.3 电纺纤维毡的热交联处理
        5.3.3.1 红外表征
        5.3.3.2 热性能测试
        5.3.3.3 机理初探
        5.3.4 电纺纤维毡的洗涤处理
        5.3.4.1 洗涤方式的影响
        5.3.4.2 洗涤时间的影响
        5.3.5 电纺纤维毡载药、释药性能初探
        5.3.5.1 表面性能测试
        5.3.5.2 形态结构表征
        5.3.5.3 盐酸四环素/PBS标准工作曲线的制定
        5.3.5.4 载药性能测试
        5.3.5.5 药物缓释性能测试
        5.3.5.6 药物缓释机理阐述
    5.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总结
研究生在读期间学术论文发表及申请专利情况
致谢

四、北京四环生物工程制品厂厂介(论文参考文献)

  • [1]甘遂化学成分及毒性评价研究[D]. 李征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6)
  • [2]蛹拟青霉对三种重要微量元素的有机转化及有机转化物的功能研究[D]. 陈宏伟. 安徽农业大学, 2010(07)
  • [3]小球藻CS-01的分离鉴定及自养与异养条件下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研究[D]. 王润民. 中南大学, 2010(02)
  • [4]伴生物质对三七总皂苷生物药剂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中药提取物伴生物质的生物药剂学特性及其制剂学意义研究(Ⅰ)[D]. 唐志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5]猪CD40L的表达及对PRRSV与FMDV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D]. 薛刚.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8)
  • [6]铝熔体过滤用刚玉—莫来石基泡沫陶瓷的强韧化制备与应用研究[D]. 苏鹏. 中南大学, 2009(04)
  • [7]N-十六烷基乳糖酰胺介导葫芦素B肝靶向SLN的研究[D]. 王文宇. 沈阳药科大学, 2009(09)
  • [8]竹节参药效物质及药材质量分析研究[D]. 袁丁. 湖北中医学院, 2009(11)
  • [9]鸭源性E.coli耐药相关基因mRNA表达差异分析及中药对E.coli耐药性的消除试验[D]. 张奎. 西南大学, 2009(10)
  • [10]宏单体为基体静电纺超细纤维的相畴变化和形态控制及其功能化研究[D]. 张菁菁. 东华大学, 2009(08)

标签:;  ;  ;  ;  ;  

北京四环生物工程制品厂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