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中主仆区别的判别与应用

英译中主仆区别的判别与应用

一、英译时分清主从的判别与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莹[1](2019)在《《航运减排影响评估》句式转换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进一步行之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弱温室效应,欧盟做出了减少航运温室气体的承诺。航运所排放出的温室气体是全世界的焦点。与此同时,翻译航运减排影响评估文本为日后的相关文件提供参考,也为相应海事领域的翻译人员提供了理论与翻译实践参考。在翻译过程中,本人发现可以运用句式转换这一技巧,对原来的句子结构进行重组,使得译文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在航运减排影响评估文件中,句式结构复杂,研究句式转换可以使译文更加流畅,易理解,因此十分重要。本文应用卡特福德转换理论,将文本中的从句进行句式转换,将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分别转换为无主句、主谓结构、前置定语、状语从句根据连接词译为并列结构、定语从句转换为并列结构,从而使译文在忠实原文基础上,保障原文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赵娟[2](2019)在《张爱玲白话小说语言欧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特点和影响力的作家,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汉语欧化现象在她的白话小说作品中出现于词汇、词法和句法当中,提升了她作品的时代风格和现代韵味,成为了她的一种语言特色。本文将张爱玲白话小说作品中的欧化语言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对具体出现的欧化现象的考察并立足于前人的研究,得出一系列结论。本文的撰写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研究内容、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语料来源与语料选取入手,总结归纳了现有的研究成果,指明张爱玲文学语言在语言学方面研究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点明了对张爱玲白话小说语言欧化的研究思路。第一章研究了张爱玲白话小说作品中语言欧化现象形成的外部环境影响和自身原因,并厘清了关于欧化的概念。从她所处的语言接触增多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和语言环境、文学创作环境来研究外因。从她本人的出身、成长背景和学习经历来研究内因。并且做了一份关于汉语欧化现象以及对张爱玲白话小说语言欧化现象的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第二章从词汇和词法方面对张爱玲白话小说的欧化现象进行考察。词汇词法的欧化现象有:使用较多外来新词汇、多用欧化的词缀与类词缀、词性的变化、虚词的欧化新用法。第三章考察了张爱玲白话小说作品中句法的欧化现象,语序的变化、介词和连词的频用、主语的突出强调、“是+形容词”结构的增加、被动语句使用范围的扩大、句子的延长、“一+量词”连用的增加、多用破折号等。第四章阐述了张爱玲白话小说作品中的欧化现象对汉语规范问题的启示和对作品本身、汉语欧化、汉语保留民族化特点的影响。结语这一部分主要归纳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简要总结了张爱玲白话小说语言欧化的情况,认真思考了本文在研究上有待提高的部分。

潘军锋[3](2018)在《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系民法与行政法不同领域的概念,但两者在内涵和外延上往往存在交叉与重叠,实践中两者的法律边界并不清晰,导致法律适用、程序救济、权益保护上出现“推诿”或“争夺”的局面。我国正在起草民法典和关于行政协议的司法解释,合理地界定民事合同和行政合同的范围,对于维护法律体系乃至整个法秩序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关系肇因于公法与私法的关系。作为近代大陆法系的产物,公法与私法经历着“诸法合体-公私对立-公私融合”的发展进程。公法与私法的区分有其历史必然性和法学研究的意义,易于确定法律关系性质、适用的法律规范、采取的救济手段、管辖法院和诉讼程序。公法与私法的区分学理上存在利益说、旧主体说、新主体说、权力说等多种标准。公法与私法区别的学说,把公法和私法划为截然不同的两个系统,以为公法的法律关系在内容上全部都是公法的,没有私法的要素夹杂期间;同样,对于私法的法律关系,以为整个全是私法的,毫无公法的要素夹杂其间。但是,这种把公法和私法全然隔绝的关系并不符合实际状况,实践中公法与私法接轨的现象不断增多,从公私二分逐渐转向公私领域之间紧密关联与彼此渗透的面向。公法与私法混合的法律关系已经较为常见,私法的公法化和公法的私法化现象不断显现。私法公法化在民事合同领域较为明显。合同自由是私法的一项基本原则,问题在于“自由”事实上是否存在,当事人是否确能站在平等地位从事缔约行为。一部契约自由史,就是契约如何受到限制,经由醇化,而促进实践契约正义的记录。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国家的角色也日益多元复杂,国家不可能再继续维持传统上命下从、提供最低限度服务的管制国家,也不可能完全容许市场绝对自由运作,造成社会公平正义的损害。国家的角色任务,必须在多元的行政任务中,扩大决策参与面与透明度,强化公部门的效率,并与私部门密切合作,进而公平地提供人民更多元的公共服务、保障人民的权利。国家的角色逐渐转变为讲求效能、扩大参与的合作性福利国家,展现出公法私法化的趋势。公私法接轨融合增加了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难度。考察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性质界分需要考察两者各自的制度演进过程。从域外民事合同发展看,进入21世纪,各国大都开展了合同法领域的改革,民事合同制度与古典的合同理论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国际上开展了私法整合运动,CISG、PICC、PECL、DCFR对民事合同制度进行了现代化、统一化的改造。从域外民事合同制度和我国合同制度的比较看,当前民事合同制度逐渐向整合化、跨域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表现为:公私法整合加速,公法规范与民事合同相互交融;跨领域调和显现,逐步跳脱合同法的部门法视野;社会化控制凸显,通过合同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性。从域外行政合同发展看,法国作为行政合同的开山鼻祖,依托公共服务的理念,通过立法和判例不断完善行政合同的体系。德国行政合同经历了从否定到飞速发展的局面。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依循法、德两国的理论丰富各自的行政合同制度体系。英美法系并无独立的行政合同制度,统一适用民事合同规则。近年来,英美公私协力治理的新管制模式兴起,使相关的契约法制逐渐扩张。国际上并无统一的行政合同法,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区分并不明显。比较域外行政合同立法及司法审判的实践,可以获知行政合同表现出以下图像情景:行政合同规定的碎片化,行政合同的本土性特色明显,行政合同对民法规范的准用成普遍规则,混合合同不断涌现。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之所以需要界分,在于两者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上的巨大差异,两者在合同缔结、合同效力、合同履行、合同责任、诉讼程序、争议解决方式等方面规则均有不同。行政合同比民事合同的缔结形式要求严格,在越权无效规则上更为刚性,合同履行中行政主体享有一定特权,行政合同责任形式没有民事合同丰富,在管辖、当事人、证据、执行、诉讼费用等程序上各有不同,对于仲裁的容许性、ADR的运用上差异较大。合同性质的界定将直接影响当事人的权利义务配置,乃至整个法律体系构造,因此,清楚界定两者的界限显得尤为必要。大陆法系理论上关于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观点主要分为合同主体说和合同标的说,两者又分别发展出不同的学说,每种学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有一定的本国语境,亟需建立符合我国法律语境的界分规则。司法实践中,同级法院、上下级法院、当事人之间对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标准界定分歧较大,界分标准缺乏实践共识,同案不同判现象严重,亟待统一规则。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界分标准各国均有不同,法国法通过判例构建了主体条件和选择性条件,即缔约目的旨在实施公用事业任务,或者契约条款含有一个超出普通法的条款。德国法采用合同标的理论和整体性判断标准。日本法将行政合同进行类型化,确定各自与民事合同的区分标准。我国台湾地区通说沿袭德国法的标准,英美法上对此不作区分。鉴于我国目前立法和司法的国情现状,对于民事合同和行政合同的界分标准不应采整体论的观点,即一刀切地认定为民事合同或行政合同。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界分需要在自由与规制、公益与私益、平等与身份等多元价值中进行权衡。可以借鉴英美合同法和侵权法上的近因理论,在保护公共利益和行政机关实现行政管理职能手段的因果链条上,如果距离公共利益和实现行政管理职能手段链条更近,更多体现隶属和服从关系,则属于行政合同;如果距离公共利益和实现行政管理职能手段链条更远,更多体现平等关系,则属于民事合同。将合同标的、合同目的、合同地位作为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考量因素。采用综合考量的标准,比单一标准更为全面完整。我国实践中民事与行政模糊领域不断增多,对于实践中争论较大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政府特许经营协议、招商引资合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采购合同进行类型化分析,每种合同都面临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不同性质的争论。基于对各种合同文本和司法案例的全面梳理,不应整体性归类为民事抑或行政合同,而应根据近因理论,针对合同事项进行分别判断。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界分需要立足我国立法现状。我国民事合同立法紧随国际立法步伐,强制性法律规范对合同效力的评价逐渐法治化,经济政策介入社会公共利益的解释日益理性。我国行政诉讼从民事诉讼中独立而来,行政合同制度近年来通过立法和司法逐渐予以肯定,行政主体享有适度的主导性权利,规章对行政合同的影响法定化,司法判决对行政合同的范围逐渐扩张。相较于民事合同,行政合同的立法供给明显不足。对于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关系的制度选择,需要从近因理论出发,明晰两者各自的疆域,确定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分水岭”,以增强法律的确定性和适应性。一方面,可以采用法典化的模式,借助起草民法典和行政程序法的契机予以明确。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单行立法的模式,对于特定领域明确其合同属性,规定该类行为的特殊规则,或者通过最高法院行政协议司法解释予以厘清。同时,允许司法实践进行探索,建立相关案件的司法适用规则,待时机成熟再转化为立法。民事合同和行政合同界分可以运用近因理论构建清单,行政合同的正面清单应当与行政职权紧密关联,与行政职权关联较远的应认定为民事合同,列入行政合同的负面清单。对于民事与行政混合合同,结合合同标的、合同目的、合同地位等因素判断,当事人争论的事项距离行政更近的,按照行政合同关系处理;当事人争论的事项距离民事更近的,按照民事合同关系处理。

盛丽春[4](2016)在《现代汉语流水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为框架,借鉴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篇章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等当今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讨论了现代汉语流水句的句法、语义、语篇等问题,揭示了流水句在“意合”特点下所隐含的各种内在规律,并从语义认知、语篇功能、语言类型等几方面做出了解释。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第二章研究综述。首先概述了复句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取得的成果,梳理了复句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分别从流水句的特点、分类、小句间语义关系及英汉对译四个方面,归纳了流水句研究中已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存在的不足。第三章流水句的界定及特点。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流水句”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重点阐述了流水句的特点,比较了流水句与有标复句、流水句与意合句的异同。第四章流水句的句法分析。通过大量语料,归纳了流水句小句间的句型联结类型,总结了流水句小句间联结的结构特点,重点分析了流水小句主语的构成方式,阐释了“主语”这一句法成分在流水句句法结构方面的作用。第五章流水句语义分析。首先归纳了流水句的语义分类,根据流水句各小句之间的语义关系,把流水句分为并列关系、解说关系、承接关系、因果关系等几种次范畴;其次从语义关联的角度,探讨了流水句各小句之间的语义关联成分。第六章流水句小句的认知分析。首先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分别从流水句小句语序排列方式、排列原则两方面,归纳了流水句小句组合的常见语序,总结出流水句小句语序排列所遵循的认知原则。其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图形与背景”理论、“ICM”等理论,阐释了隐藏在显性流水句内部的小句语序认知机制,证明流水句的潜在规律。第七章流水句的篇章分析。运用“话题”、“话题链”、“信息结构”、“话题推进模式”等篇章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讨论了流水句小句的篇章衔接手段、话题类型、话题作用及话题选择的原则;分析了流水句小句话题链的各种链接方式;重点阐释了流水句小句的话题推进模式。第八章是流水句的语言类型分析,从孤立语的特点和汉民族思维方式两个角度,解释了流水句在汉语众多句式中具有鲜明特点的原因。第九章结论,回顾论文的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充分考察了流水句的句法、语义、语用等三方面特点,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对流水句进行了深入地描写,初步构建了流水句的总体框架,总结出了流水句在“意合”之外的“形合”特点。通过对流水句小句句型联结类型的考察,证明了大量不完全主谓句、非主谓句的使用使流水句在句法形式上呈现出“意合”特点;通过语义关联成分和语篇衔接手段及话题链的分析,阐释了流水句深层所隐含的“形合”特点”,总结了流水句小句语序排列的八种认知原则;运用ICM理论、象似性理论及“图形——背景”理论分析了隐藏在流水句小句中的认知机制。总之,本文既有宏观的探讨,也有微观的分析,既有对语言事实的描写,也有对语料的分析和解释,既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也有进一步深层次的思考,力求在对语言事实充分描写的基础上,挖掘其内部规律,阐释其语义认知机制,提示其语篇价值。

李大国[5](2016)在《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释义是词典编纂和研究的核心,有关词典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释义而展开的。英汉双语学习词典作为词典家族的重要一员,其释义理论和实证研究相对薄弱。释义理论繁杂、解释力有限是过去词典释义研究的普遍现象。以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视角研究释义的成果不多,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下定义及多义词语义衍生等方面,原型理论与词典释义研究之间契合点不多。缺少以原型理论视角对词典释义进行一以贯之的解释和建构的研究成果。本文即在此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力图以原型理论对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体系进行重构,并对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作出统一解释,以原型理论贯穿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的始终,从而为最终编纂出适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汉双语学习词典提供指导。相关概念的界定成为本文研究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本文在分析、评判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释义的定义。释义不等同于对应词,释义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意义综合体,词典中的所有信息都是释义。笔者还对原型理论框架进行了重新界定,与多数学者对其的狭义理解不同,笔者对其持广义理解。狭义的理解认为,原型理论主要处理一个范畴内的成员关系,而广义的原型理论既涉及到范畴内的成员关系,也涉及到不同范畴所构成的范畴体系内的典型性(基本层级)问题,还涉及到其外部认知框架,因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框架理论。这一理论框架具有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分解和表述语义的潜力。系统化的结构模式使释义与原型理论具有了契合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综合实证研究和使用者现状调查的结果建构原型释义模式。首先,在基于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原型释义模式的理论框架。笔者在Rosch、Taylor、Ungere&Schmid所建构的具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的原型理论结构框架外,加入了具有原型效应的事件域框架,使原型理论成为多维、立体的框架结构,笔者称其为广义的原型理论。把广义的原型理论用于词典释义,即形成了原型释义模式的基本框架。原型释义模式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原型释义模式有内外之别、纵横之分,语词的释义构成一个多维度、相互联系的原型范畴体系,每一维度上都有原型与非原型的区分。原型释义模式宏观上的构建主要涉及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模块的完整性,这一模式与传统释义研究仅关注横向维度释义特征的倾向明显不同,它开始从纵向语义类聚层面以及语词与其环境相互交流信息的内外层面综合考察语词的意义,体现了原型释义的体系性和动态性特点。微观上,原型理论对每一释义模块进行建构,重视原型特征和非原型特征、原型样例与非原型样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原型理论不仅能较好地指导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如何下定义、解释多义语词的语义衍生机制,而且对词典其他释义模块具有普遍的建构力和解释力。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原型释义模式的基本框架仅提供了构建的基本原则和应该构建哪些释义模块,仅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对于释义模块(尤其是横向的意义模块)内的具体内容安排还应该参照主流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实践,吸收其经验教训。同时原型释义模式的具体构建还需要可资对比的样本。因而对主流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现状开展实证研究就成为本文的必备内容之一。同时作为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而言,不可能不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查阅状况。这些因素都将作为重要的变量参与到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对主流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现状的调查发现,尽管学习词典近年积极吸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语词的释义上有一系列的革新,也不乏一些闪光之处,但是由于缺乏连贯系统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其释义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释义模块缺失、处理不到位和顾此失彼。而且,以不同的理论支配释义的不同模块,使释义显得支离破碎,难以形成完整连贯的实体,会扰乱学习者对词典释义的完整认知,从而不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查阅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实际状况也是原型释义模式的内在要求。原型成员与非原型、原型特征与非原型特征、范畴基本层次等的提出和区分不仅强调词典释义过程中要善于抓重点,讲究有的放矢,而且重视使用者的实际状况,强调语言的习得是从已知走向未知的过程。通过对高阶学习者的问卷调查和回访发现符合原型释义要求的释义方法普遍受到学习者的欢迎。同时还发现,学习者对英汉双解学习词典的严重依赖和使用严重不足的悖论。一方面应该改变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方式、方法,加强其系统性,为学习者提供用户友好的认知语境,在满足其解码要求的同时不断增强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在编码方面的指引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学生开设词典学课程的急迫性。最后,是原型释义模式的具体建构过程。以原型释义模式框架为指导,综合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现状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查阅状况的实证研究,构建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原型释义模式。构建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区分出六大释义模块,分别为横向的形态意义模块、概念意义模块、语法意义模块、语用意义模块,纵向的语义场意义模块和外部结构框架事件域意义模块。从微观看,则涵盖各释义模块基于原型释义模式的建构。两者共同烘托,形成连贯、多维的释义体系,原型理论成为贯穿整个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体系的主线。其中概念意义模块处于释义范畴内纵横两个维度的原型成员地位,因此也成为构建的重点。在构建各释义模块的过程中,突出强调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编码功能,如表达时的形式化框架和内容框架的提出。通过本研究发现原型释义模式具有综合性和框架性特点,与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体系具有高度的同构性。由于原型释义模式直接来源于原型理论,因而同时具备解释性和建构性等特点。同时还发现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原型释义模式有利于为学习者建构积极的认知语境,更适合现代英语学习者的要求。本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表现在:建构了系统化的原型理论框架;对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作出一致性解释;批判性地审视了家族相似性原理;以原型释义视角重新审视“属”加“种差”的释义模式;建构了用户友好的认知语境;扩展了释义研究的范围;构建了语义场意义模块和事件域意义模块。在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过程中笔者还提出了多项有创见性的意见和主张,如认为语词“属”的最高层级是其词性标示,语词的定义是“属”与“种差”的配合关系,而不是经典范畴理论的“充分必要条件”;多义词的语义衍生应该从基本层级(或本词层,即把语词看作是一个整体)开始,在“实体”框架中考察其语义变化等。总而言之,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开创了以单一理论解释和建构词典释义体系的新尝试,完全符合认知语言学所提倡的以“统一的认知方式”解释语言各层面语言现象的主张。区别于传统静态、条块分割的词典研究模式,有效弥补了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研究的诸多不足。本文不仅对原型理论进行了解构、也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整合,因而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同时,本文在认知语言学和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研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开启了学习词典释义研究的新视角,拓展了词典学的研究视野,对未来的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编纂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宋雪春[6](2015)在《2014年敦煌学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度大陆地区出版的与敦煌学相关的学术专着50余部,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400余篇。兹分概説、历史地理、社会、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考古与文物保护、少数民族历史语言、古籍、科技、纪念文与学术动态等十二个专题择要介绍如下。

杨亚卉[7](2015)在《“Performance Standards on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项目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世界各地屡次发生环境破坏事件,生态损害已成为生态安全的重大威胁。在我国,针对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虽然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但针对环保类文献的翻译仍亟待完善。本篇实践报告的对象即国际金融公司针对环保问题制定的环境与社会可持续绩效标准。本实践报告主要讨论环境与社会可持续绩效标准的翻译,项目原件共计25,704词。笔者负责其第6章、第7章和第8章,译文共计13,483字。在本报告中,作者通过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采用分析和例证法,对该项目本地化翻译的整个流程进行描述介绍和案例分析。本报告的主要内容分四部分。第一章为翻译项目介绍,包括项目的背景、项目组以及译员工作概况。第二章为项目的译前分析和相关准备,包括项目组的工作流程、项目的文本分析以及译文的功能及目的。第三章为案例分析,针对项目的翻译重难点和翻译解决方法进行探讨。第四章则探讨该项目翻译的问题和不足。本报告力图表明:在翻译项目中,译员不仅要掌握项目的详细信息,根据项目的具体内容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还应该与整个团队密切合作。本文作者希望该报告能对本地化服务行业中大型项目运行、翻译质量的把握等问题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陈炳[8](2014)在《现代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本身就蕴含着一个“现代性”、“现代化”的基础性、互构性命题。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总体转型的时代,各领域的现代转型都要求人的现代化,即培养具有现代性的国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关于人的学科、人的实践,其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才能促进解决人的现代性建构问题,才能对“两个百年”和“中国梦”目标的实现、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更大的推动力。基于上述认识,该论文通过文献研究、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在对现代性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和现代性逻辑,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进程,最后基于当今后工业化、全球化的时间维度和中国这一民族国家的空间维度,论述了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现代性意蕴及其发展向度。首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现代性”界定问题,文章认为:从最高层面上看,现代性指的是现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特质和属性,或者说是它的本质规定性。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而言,在时间范畴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一是取决于其本身所处的历史节点,二是看不同学科对“现代”的界定。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确立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但作为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自人类社会中的阶级和国家产生之日起就有了其客观的存在形态;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都包含着一定的现代性元素,可供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从质态范畴上看,我们所坚持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建构中寻找理论根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人本性使然。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根本指向于“人”的现代性,而人的“现代性”又根本体现为人的“主体性”,即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在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历程、现代性逻辑的梳理及其批判上,文章认为:在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逻辑表现为实施主体从城邦发展为国家,教育目标从好人转变为好公民,教育方式则由日常参与蜕变为课堂教学,从古典到现代的一系列转变也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古今之争”。从其内在一致性看,“教育”与“公民”有着天然的相互关联:公民的塑造往往通过教育实施,而教育的目标则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而这都是在共同体的主导下完成的。另一方面,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内在的张力:服从国家的公民职责受到现代自由主义个性发展的挑战;经济社会中的职业能力比公民素养更有吸引力,从而大大弱化了公民的社会意识;在现代社会广泛发展的条件下,国家主导教育似乎也越来越缺少合法性。西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至少存在三大弊端:一是“人的主体性”的变异。西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只是“消极的清道夫”而非“积极的引领者”,“好公民”与“好人”被强行剥离,自由和权利所构成的狂躁的现代性话语逻辑,导致道德贬值、信念消逝、价值危机、世风颓败。二是哲学与政治的融合倾向使西方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泛政治化的教条主义危机、纯知识化的形式主义危机、趋世俗化的经验主义危机。三是理智与实践的层次断裂。西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是追求私欲满足和形式平等的“普通公民”以及掌握政治技能的“高级公民”。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已然堕落为“伪民主”制度下的政治技术教育和毫无高贵可言的平庸教育,最终势必变成一种助力于新型极权政治的操纵工具。面对危机,应尝试以一种“现代吸纳古典”的态度重释和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西方古典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的“德性”、“善生”、“自然正当”等观点以及“哲学教化人性”、“哲学导引政治”等观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再者,在分析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历程及其逻辑时,文章指出:近代以前,在家国一体和君权至上的体制下,作为现代性主要表征的“人的主体性”在我国一度长期缺失。在清末至新中国建立这段特殊历史时期,中国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民权、民主、民治”的呐喊和社会治理的实践,首先建基于对民权和民主的基本承诺,在发展过程中与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相互融合,又与公民积极参与的共和主义互为联盟,构成了中国近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具有浓重本土特色的现代性逻辑。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余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历史新阶段的挑战、自身体系建构中的挑战、现代化使命的挑战、国内外环境的挑战等等,这就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超越发展。最后,文章基于当今后工业化、全球化的时间维度和中国这一民族国家社会转型的空间维度,论述了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现代性意蕴及其发展向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现代性内涵及其路径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本质多层性。从个体维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政治维度上看,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任何采取所谓“中立”立场、企图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的做法都是危险的,但也要认识到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共同性、非意识形态性的一面;从伦理维度上看,教育者不能居高临下的霸权式态度对待受教育者,并在实践中积极合作,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合法性之所在;从社会维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社会整合、社会团结的一种软权力。二是主体多元性。在坚持国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的同时,应该认识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公民和社会本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公民和社会的接受、内化为要旨,同时要注意发挥公民自身、社会团体、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功能。三是叙事多样性。新现代性认为,既需要关于普遍规律、科学真理、自由解放、社会正义这样的宏大叙事,也需要有关普通人日常生活特别是公共生活中的平凡叙事。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离开社会生活特别是公共生活的实践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促进个体社会人格、公共人格的最终成型。四是发展多向性。新现代性认同人类社会在普遍规律作用下发展进步的观点,但反对现代性理论对人类社会按照一个既定方向运动演化和发展的观点,强调社会发展不是单线的、单向的,而是多线的、多向的。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必须立足国情,不能以西方的的价值理念为指导,而是要坚持以完整、科学、准确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五是动态平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现代性构建是在批判性吸纳西方的现代性理论和后现代性理论、中国传统的前现代性理论以及近代以来的现代性理论中某些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的结果。从发展向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转型具有三个维度:价值维度上,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向;目标维度上,从“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转变;方式维度上,从“封闭单向”向“开放互动”转变。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扎根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坚持面向世界与立足民族发展的辩证统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加强理想信念和“中国梦”教育;坚持主体性与社会化的辩证统一,加强道德法制和廉政文化教育;坚持现实性与虚拟性的辩证统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按照“新现代性”的基本内涵,继承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汲取民族文化精髓,批判性地借鉴和吸纳其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元素,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超越,为现代性国民的培养、为“两个百年”和“中国梦”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贡献。

巫胜禹[9](2014)在《佛教思惟像研究》文中指出在佛教研究领域,以往对佛教思惟像的关注不多,未能进行充分的研究。本文对佛教思惟像进行专题研究,挖掘印度、中国的图像资料,以及汉译佛经、诗歌中的相关材料,对之进行认真解读,考察研究了印度和中国的佛教思惟像的渊源与流变,调查了思惟菩萨像的造像组合,着重分析了太子思惟像,并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比较了西方、印度和中国的思惟像以及文献资料,对佛教思惟像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如下重要观点:一、佛教思惟像是佛教中以手臂和手的姿势为关键特征,头的位置和面部表情为辅,表示“思惟”的一种宗教艺术形象。这种形象的特定姿势是思惟手,即思惟手是认定思惟像的关键。二、佛教思惟像的分布区域非常广泛,作为一种艺术造型,在印度,任何尊格的造像都可以被塑造成思惟像,思惟像的广泛存在反映了公元一至三世纪犍陀罗地区佛传故事以及释迦牟尼佛信仰的兴盛。在中国的佛教造像中,思惟像固定于太子和菩萨。不同的思惟像在不同的场景中表示的意义并不相同。另外,作为一种外在的艺术造型或人的姿势,有些头枕着脸颊的姿势并非“思惟”,而是表示休息或悠闲的神情。三、比对西方的“思惟”造像,西方的这种造像渊源有自,反映了人的一种心理——忧愁、抑郁。从年代的对比以及最初的意义来说,印度的佛教思惟像造型来自于古希腊。佛教思惟像在中国慢慢变少的最基本原因是文化背景的不同。四、太子思惟像表示的意义从忧思、悲伤到慈悲、思惟修行成佛,其间的转换反映了图像和文学作品之间的互动以及不同地区信仰的变化。佛菩萨思惟像的出现是对某些戒律的突破,反映了佛教历史上的关键变化——大乘佛教的兴起以及菩萨的救世思想。

郝锐[10](2014)在《英汉话语结构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话语表达分析是当前语言研究的重要概念。与国内外篇章语言学的研究范式不同,本文的研究立场是基于语义句法范畴(李葆嘉2009)的话语结构表达功能分析,并采用话说结构句法学(邱雪玫2011,2013)的最新成果,对英汉话语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本文立论依据是话语结构表达功能范畴分析和名词牵头说。话语结构可分为主谓结构和话说结构,对应的话语句则为主谓句和话说句。将这两种结构对应起来纳入话语分析中进行英汉对比考察,是本文在汉语话说结构句法学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话语结构分析基本理论是“名词牵头说”,可演证为“S=NP(r)+PVMS”话语结构句法学结构式,这是对主谓结构和话说结构在话语表达中的基本规律的概括:即在话语表达中句首NP的名词牵头作用是通过指称化标记r来界定表达的起点从而区分前后对应关系,从而界定话语句结构。依据以上理论和原则,在英汉语语料标注和辨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了具体语料标注的关键是要综合虑核心动词的语义词类和语义句法特征,把握其句首NP和后续标志词结构关系;并论证了话语结构范畴系统的连续性和层次性。依此,建立起以节选汉英《红楼梦》语料为基础的《英汉话语结构信息语料库》,标注后共计约为30万字/词次。一般认为,汉语是“话题凸显”型语言,英语为“主语凸显”型语言。持此一说者甚众。但据何判定其凸显,其凸显程度又怎样,在具体类型和结构上有何特点?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主要结论如卜:其一、经过语料统计和论证,本文认为在量的层面:就句数总值来说,英语的话说结构句为2735句,主谓句为2378句,而汉语则分别是2659句和2571句,两种语言都是话说结构更有优势,而英语则表现更为明显。而就总类的分布而言,汉语和英语各类别话语结构都有相对一致的分布比例,话说句都是存有类、性状类、地时类、论断类和评估类分布比例较大,其余类别则相对较少,主谓句则都以施动句最高(汉语为301.9‰,英语为278.9‰),其余各类比例相当。但汉语的话说句分布比英语更为均衡,汉语中的各类话说句(受事句、能力句、揣测句除外)分布比率都要高于英语同类别话说句,而英语则分布更为集中,特别是受事句比率较大。在话语结构句法研究的视野下,汉语和英语同样具有话题凸显性。其二、经过类型考察和转换分析,从质的层面根据话语结构的标志、移位、省略方式可以大致分析出两种语言的异同。英汉语的主谓结构(如施言句的动核词)和话说结构(如评估类、数量类等)都有相应的标记,只是标记的作用最终还是要回到句首NP和后续成分的对应关系上来,语义其实是两者共同的标记。在话语结构句法学中,语义结构层面的倒置话题(移位话题)是不存在的,具体的话语表达中可以有移位话题,属于表达层面。省略上英语是主句主语管辖,汉语则可流水句话题省略。话说结构之间转换要区分互通关系、互换关系和转换关系,主谓结构转换为话说结构则是对主谓图式做话题凸显表达。

二、英译时分清主从的判别与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译时分清主从的判别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航运减排影响评估》句式转换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原文简介
    1.2 翻译任务介绍
第2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描述
    2.3 文本校对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翻译问题
    3.2 翻译理论依据
    3.3 解决方案
        3.3.1 主语从句译为无主句
        3.3.2 宾语从句译为主谓结构
        3.3.3 同位语从句译为前置定语
        3.3.4 状语从句根据连接词译为并列结构
        3.3.4.1. While引导的状语从句的译法
        3.3.4.2. When引导的状语从句的译法
        3.3.4.3. As引导的状语从句的译法
        3.3.4.4. Since引导的状语从句的译法
        3.3.5 定语从句转换译为并列结构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总结
    4.2 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1. 原文与译文
    2. 术语与缩略语对照表
    3. 致谢
    4. 作者简介

(2)张爱玲白话小说语言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与语料选取
一、张爱玲与汉语欧化
    (一)语言接触带来的语言变迁大环境
    (二)张爱玲的创作观念与态度
    (三)汉语欧化概说
    (四)关于张爱玲白话小说语言欧化现象的调查分析
二、张爱玲白话小说词汇和词法层面欧化现象考察
    (一)词汇层面欧化现象
    (二)词法层面欧化现象
三、张爱玲白话小说句法层面欧化现象考察
    (一)语序的变化
    (二)介词、连词的频用
    (三)被动语句使用范围的扩大
    (四)句子的延长
    (五)破折号的多用
四、积极与消极欧化现象及欧化语言的影响—以张爱玲白话小说语言中的欧化现象为例
    (一)张爱玲白话小说中积极与消极欧化现象
    (二)对规范汉语欧化的启示
    (三)张爱玲白话小说语言欧化现象的影响
五、结语
    (一)张爱玲白话小说语言欧化研究总结与展望
    (二)遗憾与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3)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 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制度演进及其界分需求
    第一节 公法与私法的关系演进
        一、公法与私法的区分论
        二、公法与私法的融合论
    第二节 民事合同的演进轨迹
        一、域外民事合同制度的发展
        二、民事合同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第三节 行政合同的演进轨迹
        一、域外行政合同制度的发展
        二、行政合同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第四节 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实践需求
        一、合同缔结的分歧
        二、合同效力的区隔
        三、合同履行的差异
        四、合同责任的不同
        五、诉讼程序的分野
        六、争议解决方式的区分
第二章 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理论与实践分歧
    第一节 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不同理论学说与反思
        一、合同主体说
        二、合同标的说
        三、各种界分学说的反思
    第二节 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实践分歧
        一、界分价值的缺位
        二、界分标准的模糊
        三、界分规则的混乱
第三章 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价值、工具及因素分析
    第一节 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价值权衡
        一、法律体系价值
        二、法社会学考察
        三、法经济学考察
        四、多元价值冲突的权衡
    第二节 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工具取舍
        一、界分工具的反思
        二、近因理论的提出
        三、近因理论的制度价值
    第三节 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因素考量
        一、合同标的因素
        二、合同目的因素
        三、合同地位因素
第四章 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类型化
    第一节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民行界定
        一、界分之争的源起
        二、行政合同说
        三、民事合同说
        四、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民行界定标准
    第二节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民行界定
        一、界分之争的源起
        二、域外PPP合同的民行界定
        三、我国PPP合同的民行界定标准
    第三节 政府特许经营协议的民行界定
        一、界分之争的源起
        二、政府特许经营协议的民行界定标准
    第四节 招商引资协议的民行界定
        一、界分之争的源起
        二、招商引资协议的民行界定标准
    第五节 政府采购合同的民行界定
        一、界分之争的源起
        二、政府采购合同的民行界定标准
第五章 我国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的制度选择
    第一节 我国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立法状况
        一、我国民事合同立法的发展变化及规律特征
        二、我国行政合同立法的发展变化及规律特征
    第二节 我国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关系的模式选择
        一、法典化模式
        二、单行立法体例模式
        三、司法判例模式
    第三节 我国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标准选择
        一、标准选择: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
        二、民事与行政混合合同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现代汉语流水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意义和价值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1.4 本论文运用的语言理论
        1.4.1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
        1.4.2 认知语言学理论
        1.4.3 篇章语言学理论
    1.5 语料来源、术语及符号说明
        1.5.1 语料来源
        1.5.2 术语、符号说明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复句的研究综述
        2.1.1 开始时期
        2.1.2 发展时期
        2.1.3 深入时期
    2.2 流水句研究综述
        2.2.1 流水句的归属范畴和特点研究
        2.2.2 流水句的分类研究
        2.2.3 流水句小句语义关系研究
        2.2.4 流水句的英汉对译研究
        2.2.5 流水句的成因研究
第三章 流水句的界定及特点
    3.1 流水句的界定
    3.2 流水句的特点
        3.2.1 流水句与有标复句的异同
        3.2.2 流水句与意合句的关系
第四章 流水句句法分析
    4.1 流水句小句的句法联结类型
        4.1.1 主谓句+主谓句
        4.1.2 非主谓句+非主谓句
        4.1.3 主谓句+非主谓句
        4.1.4 非主谓句+主谓句
        4.1.5 小结
    4.2 流水句小句主语考察
        4.2.1 主语相同
        4.2.2 主语不同
        4.2.3 杂糅型
        4.2.4 特殊类型
    4.3 小结
第五章 流水句语义分析
    5.1 流水句语义分类依据
        5.1.1 时间关系
        5.1.2 空间关系
    5.2 流水句的语义类型
        5.2.1 并列关系
        5.2.2 顺承关系
        5.2.3 解说关系
        5.2.4 因果关系
    5.3 流水句各小句的语义关联成分
        5.3.1 语序
        5.3.2 结构平行
        5.3.3 标点符号的提示
    5.4 小结
第六章 流水句的认知分析
    6.1 流水句小句的描写方法
        6.1.1 组合式描写
        6.1.2 定位式描写
        6.1.3 位置移动式描写
        6.1.4 视线移动式描写
    6.2 语序排列原则
        6.2.1 同一方向原则
        6.2.2 面向原则
        6.2.3 方位对称原则
        6.2.4 相同或相关属性原则
        6.2.5 时间先后原则
        6.2.6 重要性原则
        6.2.7 显着性原则
        6.2.8 其他原则
    6.3 语序排列的认知机制
        6.3.1 ICM(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与流水句认知分析
        6.3.2 象似性原则与流水句语序
        6.3.3 “图形—背景”理论与流水句的认知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流水句的篇章分析
    7.1 流水句的篇章特点
        7.1.1 篇章特点
        7.1.2 流水句的篇章特点
    7.2 流水句的篇章衔接手段
        7.2.1 词语的重复
        7.2.2 词语的替代
        7.2.3 词语的省略
        7.2.4 词语的相似性
        7.2.5 词语类义关系
    7.3 流水句的话题分析
        7.3.1 话题
        7.3.2 话题和主语
        7.3.3 流水句的话题类型
        7.3.4 话题的作用
        7.3.5 话题的构成形式
        7.3.6 话题选择原则
    7.4 流水句的话题链
        7.4.1 话题链
        7.4.2 流水句的话题链类型
    7.5 流水句的话题推进
        7.5.1 话题延伸式推进
        7.5.2 述题延伸式推进
        7.5.3 综合延伸式推进
    7.6 小结
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汉语流水句
    8.1 从语言类型特征看流水句
        8.1.1 隐性语言特点与汉语流水句
        8.1.2 语义型语言与汉语流水句
        8.1.3“话题——述题”结构与流水句
    8.2 汉语思维方式与汉语流水句
        8.2.1 形象思维与汉语流水句
        8.2.2 整体思维与汉语流水句
        8.2.3 主体意识与汉语流水句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9.1 研究结论
        9.1.1 流水句的界定及特点
        9.1.2 流水句的句法结构分析
        9.1.3 流水句的语义分析
        9.1.4 流水句小句语序认知分析
        9.1.5 流水句的篇章分析
        9.1.6 流水句的语言类型分析
    9.2 创新之处
    9.3 论文不足及未来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语言学研究的认知转向
        1.1.2 传统释义理论的局限性
        1.1.3 英汉学习词典编纂和研究的滞后性
        1.1.4 中国词典用户研究的必要性
        1.1.5 词典编纂理念与视角的转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和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材料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原型释义研究述评
    2.1 相关概念
    2.2 国外语言学家原型释义理论研究
        2.2.1 Wittgenstein论家族相似性
        2.2.2 Rosch等对原型理论的论述
        2.2.3 Langacker等的双重结构理论
        2.2.4 Armstrong的原型理论与经典理论结合说
        2.2.5 Kleiber的原型语义学
    2.3 国外词典学家原型释义研究
        2.3.1 Wierzbicka等的自然语义元语言说
        2.3.2 Apresyan的过渡词元说
        2.3.3 Re-Debove的词典释义原型说
        2.3.4 Mel’cuk的词典释义综合论
    2.4 国内词典原型释义研究
        2.4.1 国内汉语界词典释义研究
        2.4.2 国内外语界词典释义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3.1 原型理论框架概述
        3.1.1 原型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
        3.1.2 原型理论框架的基本结构
    3.2 原型释义模式
        3.2.1 原型释义模式的内外之别
        3.2.2 原型释义模式的纵横之分
    3.3 原型和非原型的含义
        3.3.1 原型的含义
        3.3.2 非原型的含义
    3.4 原型成员与非原型成员的相互关系
    3.5 原型释义的基本特征
        3.5.1 完型性
        3.5.2 整合性
        3.5.3 框架性
        3.5.4 动态性
        3.5.5 认知模糊性
        3.5.6 认知经济性
        3.5.7 认知优先性
    3.6 小结
第四章 主流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研究
    4.1 形态意义模块
        4.1.1 收词
        4.1.2 注音
    4.2 概念意义模块
        4.2.1 定义
        4.2.2 多义词义项排序
        4.2.3 对应词
        4.2.4 词源
        4.2.5 插图
    4.3 语法意义模块
        4.3.1 词法层面
        4.3.2 句法层面
        4.3.3 章法层面
    4.4 语用意义模块
        4.4.1 语词层面
        4.4.2 语句层面
        4.4.3 篇章层面
    4.5 小结
第五章 英汉双语学习词典使用现状调查
    5.1 研究目的和方法
        5.1.1 调查对象及问卷
        5.1.2 调查的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
    5.2 用户持有和使用词典现状分析
    5.3 用户对英汉学习型词典的查阅习惯
        5.3.1 词典用户的查阅目的
        5.3.2 词典用户的查阅内容及选择策略
    5.4 用户对改进英汉学习型词典的建议
        5.4.1 词典内容
        5.4.2 词典排版
    5.5 英汉双语学习词典使用现状的词典学意义
    5.6 小结
第六章 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原型释义模式
    6.1 形态意义模块
        6.1.1 收词
        6.1.2 注音
        6.1.3 构词法信息
    6.2 概念意义模块
        6.2.1 词目定义
        6.2.2 词目翻译
        6.2.3 多义词义项的衍生和呈现方式
        6.2.4 插图
        6.2.5 词源
    6.3 语法意义模块
        6.3.1 词缀、词层面的语法信息
        6.3.2 句子层面的语法信息
        6.3.3 章法层面的语法信息
    6.4 语用意义模块
        6.4.1 语词层面
        6.4.2 语句层面
        6.4.3 篇章层面
    6.5 语义场意义模块
        6.5.1 近义替换
        6.5.2 语义网络的构建
        6.5.3 辨义
    6.6 事件域意义模块
    6.7 小结
    6.8 余论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主要贡献
    7.3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7.3.1 研究的局限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参考词典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参与的项目
致谢

(6)2014年敦煌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説
二、历史地理
三、社会
四、宗教
五、语言文字
六、文学
七、艺术
八、考古与文物保护
九、少数民族历史语言
十、古籍

(7)“Performance Standards on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项目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PERFORMANCE STANDARDS ON ENVIRONMENT AND SOCIALSUSTAINABILITY"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2 项目组概况
    1.3 译员工作概况
第2章 "PERFORMANCE STANDARDS ON ENVIRONMENT AND SOCIALSUSTAINABILITY"译前准备和分析
    2.1 项目准备及任务分配
    2.2 项目文本分析
    2.3 译文功能与目的
第3章 "PERFORMANCE STANDARDS ON ENVIRONMENT AND SOCIALSUSTAINABILITY"翻译案例分析
    3.1 化零为整──缩略词的翻译
    3.2 化繁为简──术语的翻译
    3.3 化整为零──长难句的翻译
第4章 "PERFORMANCE STANDARDS ON ENVIRONMENT AND SOCIALSUSTAINABILITY"项目的翻译问题和不足
    4.1 困难解决
    4.2 问题和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译文
致谢

(8)现代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序言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 国内外文献述评
    三、 理论工具和基本概念
    四、 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
    五、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及其现代性批判
    第一节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公民观
        一、 古希腊时期的公民观
        二、 古罗马时期的公民观
        三、 西方中世纪的“臣民”
        四、 西方近现代的公民观
    第二节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 近现代的西方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节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逻辑
        一、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逻辑
        二、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一致性
        三、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张力
    第四节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元素及其当代异变
        一、 重构概念工具:“人的主体性”的提出
        二、 重温荷马时代:“人的主体性”的发端
        三、 西方古典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的现代性元素
        四、 对西方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批判
第二章 中国近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进展及其现代性逻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公民观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
        一、 中国近代公民观之肇启与表征
        二、 中国近代宪政进程中的公民观
        三、 中国近代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
    第二节 中国近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代性逻辑
        一、 外在逻辑:现实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取向
        二、 内在逻辑:对于民权和民主的基本承诺
        三、 实现逻辑:与公民参与的共和主义联盟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考察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代性思想
        一、 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矛盾的揭示
        二、 对现代性驱动下的“人”的考察
        三、 “人的全面发展”的提出和内涵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溯源
        一、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历程的理论分析
        二、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历程的历史溯源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挑战
        一、 历史新阶段的挑战
        二、 体系建构中的挑战
        三、 现代化使命的挑战
        四、 国内外环境的挑战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现代性意蕴
    第一节 传承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现代性”的提出
        一、 如何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二、 对三种现代性研究范式之思
    第二节 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新现代性的根本指向
        一、 主体人的确立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关注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价值性诉求
        四、 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辩证性发展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教育新现代性的指导思想
        一、 人本教育的“新现代性”
        二、 政治教育的“新现代性”
        三、 道德教育的“新现代性”
    第四节 超越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新现代性的基本内涵
        一、 本质多层性
        二、 主体多元性
        三、 叙事多样性
        四、 发展多向性
        五、 动态平衡性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新现代性的发展向度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转型的三个维度
        一、 价值转向: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
        二、 目标转变:从“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
        三、 方式转变:从“封闭单向”到“开放互动”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现代性发展的途径
        一、 政治社会化:人的现代性发展和主体性实现
        二、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政治社会化的促进功能
    第三节 建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原则、系统和路径
        一、 建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原则
        二、 建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系统
        三、 建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路径
结论
    一、 何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
    二、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逻辑、元素及其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三、 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发展符合中国新型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
    四、 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一、 着作类
    二、 论文类
    三、 讲话、文件类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后记

(9)佛教思惟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切入点
    三、 研究资料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目的和文章结构
第一章 何为佛教思惟像
    第一节 关键词汇——思惟
        一、 思惟的意思
        二、 动词词根√cint
        三、 内典中的思惟
    第二节 思惟手:认定佛教思惟像的关键姿势
        一、 思惟手
        二、 思惟手姿势的文献资料
        三、 思惟手姿势的判别以及思惟像的认定
        四、 实验研究
    第三节 腿脚和坐姿
        一、 跏趺坐和半跏
        二、 交脚坐
        三、 双足垂下坐
        四、 跪坐
    第四节 头和面部表情
    第五节 图像示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佛教思惟像的种类
第三章 和佛传故事有关的思惟像
    第一节 犍陀罗艺术中的佛教思惟像
    第二节 太子思惟像
        一、 有铭文的太子思惟像
        二、 道宣对太子思惟像的记载
        三、 瑞象画面
        四、 三时殿和学书后回宫
        五、 出游四门后回宫
        六、 出家之夜
        七、 白马舐足
        八、 树下观耕思惟和礼拜
    第二节 其他的思惟像
        一、 佛陀降诞中的天神和侍女
        二、 出城图像中引导的天神
        三、 占梦、占相场景中的摩耶夫人和仙人
        四、 太子婚配中的善觉王
        五、 出城图像中的女神和太子妃
        六、 降魔成道中的魔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思惟菩萨像调查及分类初步
    第一节 和释迦牟尼佛有关的思惟像
    第二节 和弥勒有关的思惟像
    第三节 和交脚像有关的思惟像
    第四节 和跏趺坐佛有关的思惟像
    第五节 和二佛并坐像有关的思惟像
    第六节 和授记图像有关的思惟像
    第七节 和观音菩萨像有关的思惟像
    第八节 北凉石塔以及炳灵寺的思惟菩萨像
    第九节 敦煌莫高窟早期石窟和金塔寺石窟中的思惟像
    第十节 麦积山石窟中的思惟像
    第十一节 单体思惟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佛教思惟像的来龙去脉
    第一节 戒律对姿势的规定
        一、 部派佛教戒律对支颊、扶颊、拄颊的规定
        二、 部派佛教戒律对坐姿的规定
    第二节 和西方(古希腊)“思惟”像的比较
    第三节 和支颐诗句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本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图版和表格目录
附件

(10)英汉话语结构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 话语结构研究与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一、关于话语结构的研究
        二、关于话语结构的跨语言对比研究
    第二节 汉英话语结构对比研究理论基础
        一、语义语法学理论
        二、汉语话说结构句法学理论
第二章 英汉话语结构语料库建设
    第一节 英汉话语结构信息语料库建设的背景和依据
        一、英汉平行语料库建设的现状
        二、英汉话语结构信息语料库
    第二节 中英文语料选择和分布
        一、语料选择
        二、语料分布
    第三节 语料库标注体例
        一、基本术语阐释及标注系统简介
        二、标注体例
        三、标注步骤
第三章 汉英话语结构语料标注与辨疑
    第一节 标注的原则与理论
        一、“名词牵头说”与“动词中心说”兼顾
        二、日常感知与语义语法并举
        三、传统语法观点与话说结构句法学结合
    第二节 话语结构体系特征的探讨
        一、话语结构体系的连续性
        二、话语结构体系的层级性
    第三节 汉英具体范畴标注存疑辨析
        一、汉语标注存疑辨析
        二、英语标注存疑辨析
第四章 汉英话语结构的统计比较
    第一节 汉英话语结构范畴体系
        一、汉语的话语句类别
        二、英语的话语句类别
    第二节 英汉话语结构范畴的统计
        一、话说结构(句)的统计
        二、主谓结构(句)的统计
    第三节 英汉话语句统计的比较分析
        一、英汉语话语结构的汇总统计对比
        二、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的探析
第五章 英汉话语表达类型比较及转换分析
    第一节 英汉话语表达类型差异探求
        一、话语结构中的标志
        二、话说结构中的移位话题
        三、话语结构的省略
    第二节 话语结构表达的转换分析
        一、话说结构之间的变换
        二、主谓结构和话说结构之间的变换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英译时分清主从的判别与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航运减排影响评估》句式转换汉译实践报告[D]. 王佳莹.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2]张爱玲白话小说语言欧化研究[D]. 赵娟.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3]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界分法律问题研究[D]. 潘军锋. 南京大学, 2018(04)
  • [4]现代汉语流水句研究[D]. 盛丽春. 吉林大学, 2016(08)
  • [5]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D]. 李大国. 苏州大学, 2016(11)
  • [6]2014年敦煌学研究综述[J]. 宋雪春.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 2015(00)
  • [7]“Performance Standards on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项目的翻译实践报告[D]. 杨亚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 [8]现代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D]. 陈炳. 苏州大学, 2014(04)
  • [9]佛教思惟像研究[D]. 巫胜禹. 上海师范大学, 2014(11)
  • [10]英汉话语结构的对比研究[D]. 郝锐.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英译中主仆区别的判别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