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诱导鼻咽癌 H NE1 细胞 Egr-1 启动子

电离辐射诱导鼻咽癌 H NE1 细胞 Egr-1 启动子

一、电离辐射对鼻咽癌H NE1细胞中Egr-1启动子的诱导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贾慧敏[1](2020)在《干扰素α诱导蛋白6(IFI6)对皮肤细胞辐射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人体皮肤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是外界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的必经之路。放射性皮肤损伤通常由肿瘤放射治疗、核辐射事故等引起,创面迁延不愈,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此,探索皮肤细胞对于电离辐射的响应机制,寻找预防和治疗皮肤辐射损伤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aCaT和真皮成纤维细胞WS1为研究对象。通过Affymetrix HTA2.0表达谱芯片检测受照射和非照射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探究电离辐射对皮肤角质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受照射及非照射皮肤组织内IFI6表达变化。构建IFI6过表达、IFI6沉默慢病毒,获得稳定上调、下调IFI6表达的人皮肤细胞株;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验证皮肤细胞内IFI6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流式凋亡术、ROS探针和Edu检测试剂盒检测对照射后皮肤细胞功能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相关蛋白质在皮肤细胞内的亚细胞定位;采用免疫共沉淀(IP)结合质谱的方法检测皮肤细胞内IFI6的相互作用蛋白;采用二代测序检测IFI6过表达联合照射后皮肤细胞内的整体基因变化。结果:HaCaT细胞受到电离辐射照射后63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上调表达基因50个,下调表达基因13个。差异基因中与细胞因子、Ⅰ型干扰素介导的信号通路以及免疫应答相关的信号通路显着上调。干扰素α诱导蛋白6(interferon alpha-inducible protein 6,IFI6)上调变化7.55倍,为上调最显着基因。免疫组化结果表明IFI6在受照射皮肤组织内也明显呈现高表达。通过慢病毒感染成功构建稳定上调、下调IFI6表达的人皮肤细胞株HaCaT和WS1,与对照组细胞相比,处理组细胞的IFI6蛋白表达水平显着过表达和敲低。下调IFI6表达,受照射后皮肤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细胞凋亡水平均显着增加,细胞增殖受抑制;反之,过表达IFI6,受照射皮肤细胞凋亡水平和细胞内ROS产生水平均显着降低,细胞增殖能力显着增加。在受照射皮肤细胞内,IFI6由细胞质向细胞核聚集,并与36种蛋白具有相互作用。验证发现IFI6互作蛋白单链DNA结合蛋白1(SSBP1)也可在照射后的皮肤细胞内向细胞核转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电离辐射可以促进热休克调节因子1(HSF1)的转录活性,且HSF1-报告基因活性与IFI6表达水平具有显着正相关性。IFI6过表达联合照射影响皮肤细胞内20000多个基因表达,差异表达变化2倍及以上的基因500个(上调基因409个,下调基因91个),上调表达基因中有176个基因具有HSF1转录结合位点,表明IFI6调控皮肤细胞敏感性与热休克反应(HSR)相关。结论:本研究发现IFI6在受照射皮肤细胞及皮肤组织内显着高表达,影响受照射皮肤细胞的抗凋亡和细胞增殖能力,降低皮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IFI6在受照射皮肤细胞内发生核转运并调控HSF1转录活性,IFI6过表达联合照射调控皮肤细胞内176个具有HSF1转录结合位点的基因上调表达,表明IFI6对皮肤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与HSR相关。

张志强[2](2016)在《辐射诱导型SOD2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结肠癌放疗中的辐射防护和放疗增敏效应》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放疗是肿瘤综合性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对肿瘤的局部控制中,辐照不可避免的会对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造成损伤。为降低辐照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辐照的剂量和时间会受到严格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放疗的治疗效果。多叶准直器、精确的固定技术、辐射防护剂等常用来减轻放射性损伤,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并且辐射防护剂缺乏靶向性,同时也会对肿瘤组织起到保护作用,从而降低了放疗的效果。放疗增敏剂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在对肿瘤起到放疗增敏效应的同时,往往也会增强照射野内正常组织的敏感性,导致放射损伤加重。基因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热点,通过激活抑癌基因、引入细胞毒性基因、阻断癌基因、提高肿瘤免疫原性、改变肿瘤微环境等策略起到有效的抑瘤作用。SOD2是定位于细胞线粒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可以清除细胞内的氧自由基,是细胞对抗氧化损伤的重要机制,也被视为效果确切的辐射防护剂。另有多项研究表明,SOD2具有抑癌基因的作用,能抑制肿瘤的增殖和转移,并且能提高肿瘤细胞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然而,由于目前缺乏靶向辐射野的有效基因转染方法以及对导入的基因表达进行调控,从而限制了SOD2基因治疗在临床的推广应用。Egr-1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含有6个CAr G盒,该区域为辐照诱导调控序列,可直接感受辐照刺激。构建含有CAr G盒的嵌合启动子,可以优化启动子的启动效率,降低本底表达。通过构建下游连接SOD2基因的辐射诱导型嵌合启动子,有望通过控制辐照剂量和时间对SOD2基因的表达进行精确调控,赋予SOD2基因治疗时空限制性表达的特点。目的为解决目前放疗增敏中―增敏肿瘤和正常损伤加重并存‖的临床难题,本课题尝试构建辐照诱导型嵌合启动子驱动的SOD2慢病毒过表达载体,通过控制辐照的剂量和时间,不仅可以实现靶向性、可调控性基因治疗,还同时实现对肿瘤的放疗增敏作用和对正常组织的辐射保护作用。这样在肿瘤放疗时兼有保护正常组织和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肿瘤的放射治疗的效果,还能减低放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鉴于此,靶向SOD2的基因治疗有望在今后的肿瘤放射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方法1.含有报告基因和治疗基因的慢病毒制备:全基因合成含有CAr G盒-CMV基础启动子的嵌合启动子片段,以慢病毒载体p LVX-Ac GFP1-N1为骨架,分3步克隆策略构建辐照诱导型启动子驱动的治疗基因慢病毒载体p LVX-C9BC-SOD2-T2A-Ac GFP1和报告基因慢病毒载体p LVX-C9BC-Ac GFP1-N1。经酶切、测序验证构建成功后,扩增转化的stbl3菌株,去内毒素大提质粒,以293FT细胞株为工具细胞,三质粒慢病毒包装系统进行慢病毒包装,测定病毒滴度。2.嵌合启动子的辐射诱导特性和量化调控特征:报告基因慢病毒和治疗基因慢病毒分别感染HT-29细胞株和CCD841 Co N细胞株,药物筛选后得到稳定转染细胞株。以不同的照射剂量处理稳转细胞株后,不同时间点观察HT-29和CCD 841 Co N稳转细胞株报告基因和治疗基因的表达,以明确辐照诱导型启动子的启动活性和特点。3.稳转细胞株辐射处理后SOD2表达及表型变化:HT-29和CCD 841 Co N稳转细胞株辐照处理后,检测下游治疗基因SOD2的表达;观察不同处理组的细胞增殖、生长、凋亡的变化。4.辐射启动SOD2基因治疗裸鼠移植瘤的体内实验研究:首先用HT-29细胞株建立BALB/c裸鼠移植瘤模型。荷瘤模型构建成功后,局部注射治疗基因慢病毒并在72h后给予辐照处理,观察治疗基因表达情况以及肿瘤生长曲线、组织病理学变化和原位凋亡情况。结果1.成功构建报告基因慢病毒p LVX-C9BC-Ac GFP1-N1和治疗基因慢病毒p LVX-C9BC-SOD2-T2A-Ac GFP1,经测序验证序列正确。病毒包装后测定滴度在5′108TU/ml以上,满足实验要求。嘌呤霉素药物筛选稳转细胞株,扩增培养后冻存备用。2.HT-29和CCD 841 Co N稳转细胞株实验表明,辐照诱导型嵌合启动子能在2Gy照射下有效启动下游基因的表达,照射处理后24h报告基因Ac GFP1和治疗基因SOD2表达量开始增加,至48h接近平台期。3.体外实验发现,含治疗基因的HT-29稳转株在6Gy辐照处理后,SOD2表达明显增高,细胞的增殖和生长较之于对照组明显受到抑制,凋亡比率增加。含治疗基因的CCD 841 Co N稳转细胞株在辐照处理后,SOD2表达明显增高,较之于对照组细胞增殖和生长受到较小抑制,凋亡比率相对较低。4.体内实验,成功建立HT-29 BALB/c裸鼠移植瘤模型,分组后给予慢病毒注射,72h进行6Gy局部照射处理。观察发现,较之于对照组荷瘤裸鼠,注射治疗基因慢病毒的裸鼠局部辐照后,肿瘤细胞内SOD2表达水平显着增高,肿瘤生长迟缓,凋亡细胞增多;注射治疗基因的皮肤组织凋亡细胞减少。结论由串联的CAr G盒和CMV基础启动子构成的嵌合型启动子具有明显的辐射诱导特性,在辐射处理下能有效启动下游基因的表达,并能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辐射剂量对下游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体内外实验证明,联合应用放疗及SOD2基因治疗,对肿瘤细胞具有放疗增敏效应,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同时对正常细胞和组织有辐射保护作用,降低辐射野内正常细胞的凋亡率。

刘威武[3](2013)在《三重靶向CRAd.pE-Smac联合X射线照射对MDA-MB-231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文中认为乳腺癌是女性特发性肿瘤,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位居第1位,而且每年新患病例也逐年增高。常见的乳腺癌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此外还有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和生物治疗等。而且,这些疗法可以单独应用,但往往具有局限性;也可以联合应用,即实现肿瘤的综合治疗。肿瘤的基因-放射治疗是将基因治疗和放射治疗联合应用,实现二者的双重作用,即能克服某些肿瘤因辐射耐受而必须增加辐射剂量所带来的射线毒副作用,而且还由于辐射具有靶向性和可控性,实现其对杀伤基因表达的时空调控。但是,肿瘤基因-放射治疗与基因治疗一样,必须面对如何选择治疗基因和如何提高治疗基因的靶向性,以提高表达率;如果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有望使肿瘤基因-放射治疗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提高一个新水平。本研究旨在改造腺病毒载体,实现其在乳腺癌细胞中可复制的特性,增强所携带基因的高效表达。本研究的具体方案,利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hTERT)增强乳腺癌细胞的靶向性、缺氧反应原件(HRE)增强乏氧条件下的表达和早期生长因子1(Egr-1)的辐射诱导特性,增强Smac在辐射条件下的表达,即实现了三重靶向增强Smac在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过表达。本研究结果证实,成功获得了三重靶向的Smac过表达腺病毒,感染MDA-MB-231细胞后,进行乏氧和照射,显示对MDA-MB-231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增殖和促凋亡作用,使细胞阻滞于G2/M期,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期;同时,还使细胞中Cyt c、caspase-9和-3mRNA及其蛋白表达增高;另外,Smac过表达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能涉及到线粒体调控凋亡途径。本研究实现了三重靶向调控Smac过表达,联合X射线照射后显着增强杀伤效果,克服了实体瘤乏氧而导致辐射耐受的瓶颈,为肿瘤基因-放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重要的实验依据。

林桂渺[4](2012)在《Egr-hTERTC27联合5-FU治疗鼻咽癌及TCF3抑制小鼠胚胎癌生长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1Egr-hTERTC27联合5-FU治疗鼻咽癌的实验研究研究背景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一种发生于鼻咽部粘膜的恶性肿瘤。多发区主要在中国的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发病年龄范围较广,主要为中年人,也有青少年患病者。鼻咽癌恶性程度很高,常常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发病因素较为复杂,包括遗传因素、EB病毒因素和环境致癌因素。目前鼻咽癌的治疗主要以局部放射治疗和化学疗法为主。但是,对于晚期鼻咽癌和早期切除但预后不良的鼻咽癌患者,目前仍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式。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式迫在眉睫。5-氟尿嘧啶(5-Fluroracil,5-FU)是一种常用的治疗鼻咽癌的化疗药物,它是尿嘧啶5位上的氢被氟取代的一种衍生物,能够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干扰DNA和蛋白质的合成。然而,5-FU毒性作用较大,患者常常因为耐受不了高剂量5-FU引起的不良反应而被迫终止治疗。因此,寻求新型的生物治疗方式来联合杀伤肿瘤细胞,协同减低化疗药物的使用剂量,提高患者的耐受能力,增强肿瘤化疗的治疗效果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arly growth response gene,Egr-1)启动子中有6个CArG[CC(A+T-rich)6GG]血清反应元件,在电离辐射或化学药物的诱导下可以被激活,从而启动下游基因的表达,这种作用是通过ROIs(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ROIS)介导的。科学家利用Egr-1启动子作为桥梁,提出了肿瘤的基因-化学治疗设想。将同时具有诱导特性的Egr-1启动子和肿瘤杀伤基因或是免疫治疗基因转入体内,在对肿瘤进行化疗的同时诱导目的基因的高表达,从而达到化学治疗和基因治疗的双重肿瘤杀伤作用,降低等效化疗药物的治疗剂量,缓解正常组织的损伤,降低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利用Egr-1启动子的桥梁作用,联合治疗基因如CD、TK、CDglyTK、endostatin等治疗胃肠道癌、脑神经胶质瘤、肝癌等恶性肿瘤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是端粒酶的一个催化亚单位,对于保持端粒长度和延长细胞寿命具有重要作用。端粒酶逆转录酶在大多数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而在正常细胞中几乎很少表达。因此,端粒酶逆转录酶可作为比较理想的肿瘤检测诊断的标志和肿瘤基因治疗的靶点。hTERTC27,是人端粒酶逆转录酶C-末端一个27kDa的多肽,该片段保留了端粒酶RNA结合域而去除了逆转录结构域,2002年香港大学Huang JJ与Lin MC教授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hTERTC27多肽片段。体外实验研究证实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中过表达hTERTC27可以引起端粒的功能异常,促使染色体末端快速融合,并且增强细胞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此外,hTERTC27过表达可以诱导HeLa细胞出现凋亡和老化,对于接种HeLa细胞的宫颈癌裸鼠模型也具有明显的抑瘤效果。除了HeLa之外,进一步研究表明腺病毒载体装载的hTERTC27多肽片段对于接种U87-MG人脑胶质细胞瘤的裸鼠模型也产生了同样明显的抑瘤效果。因此,hTERTC27做为新型构建的抗肿瘤多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hTERTC27是否对人鼻咽癌C666具有抗肿瘤效应,目前国内外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以Egr-1启动子作为桥梁,将hTERTC27片段构建在Egr-1启动子下游,通过5-FU诱导hTERTC27高表达。观察5-FU诱导Egr-1启动子驱动的hTERTC27(简称Egr-hTERTC27)联合5-FU对鼻咽癌的体内外抑瘤效应,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首次以Egr-1启动子作为桥梁,以5-FU作为诱导剂,将hTERTC27片段联合5-FU对鼻咽癌进行基因-化疗双重治疗,为鼻咽癌肿瘤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建立稳定细胞株,采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5-FU对Egr-1启动子的诱导效应。采用MTT法、细胞克隆形成实验、AnnexinV/PI双染法结合流式细胞术,以及Tunel技术观察Egr-hTERTC27联合5-FU对鼻咽癌C666-1细胞的体外协同抑瘤效应。采用稳定细胞株建立鼻咽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肿瘤生长曲线、瘤重和HE染色观察二者体内协同抑瘤效应。采用Western blot分析观察凋亡激活相关蛋白如剪切的PARP、caspase-3、 caspase-9的表达以及Bcl-2抑凋亡蛋白的表达。结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5-FU可以成功诱导Egr-1启动子下游目的基因hTERTC27的高表达,5-FU诱导后的hTERTC27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最多可增加7倍左右。过表达的hTERTC27能够提高鼻咽癌C666-1细胞对5-FU的敏感性,并且进一步抑制细胞增殖达20%。Egr-hTERTC27(Egr-1启动子诱导过表达的hTERTC27)联合5-FU可以协同抑制细胞增殖以及促进细胞凋亡,联合治疗组的细胞凋亡率是hTERTC27单独治疗组的4.8倍,是5-FU单独治疗组的1.8倍。体内实验结果表明,Egr-hTERTC27联合5-FU协同地抑制肿瘤生长速度、肿瘤重量,并且降低肿瘤的局部浸润。此外,联合治疗组凋亡激活相关蛋白如剪切的PARP、caspase-3、 caspase-9蛋白表达增加,抑凋亡Bcl-2蛋白表达减少。结论Egr-1启动子介导的hTERTC27过表达(Egr-hTERTC27)联合化疗药物5-FU能够协同抑制鼻咽癌的生长并促进其凋亡,对鼻咽癌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这些结果提示我们,Egr-hTERTC27联合5-FU可能作为鼻咽癌治疗的一种新途径。2TCF3抑制小鼠胚胎癌生长的实验研究研究背景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细胞)来源于囊胚发育的内层细胞团(InnerCell Mass),是一种高度未分化的干细胞。ES细胞可以自我更新、无限增殖并且具有多分化潜能,能够分化成体内所有组织和器官。ES细胞的发现为生物发育调控的研究以及组织生物学工程的研究带来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ES细胞研究受到伦理和道德的约束,很大程度上限制ES细胞的研究。胚胎癌(Embryonic carcinoma,EC)细胞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细胞,是一种来源于恶性畸胎瘤的干细胞。它既属于一种肿瘤干细胞,又与ES细胞类似,具有相近的组织学起源以及生物学特性。由于EC细胞与肿瘤干细胞以及ES细胞之间存在许多相似性,EC细胞越来越受到广大干细胞研究者的青睐。ES细胞的调控机制错综复杂,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晰,进一步探索EC细胞的调控机制,对于正确理解EC及ES细胞的发育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Wnt信号通路途径在ES细胞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可以调节多种ES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它能够调节Oct-3/4、Nanog等重要干性基因的表达,调节ES细胞在皮肤、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的命运决定。此外,Wnt能够上调BMP家族蛋白的表达,抑制ES细胞向神经的分化等。T细胞因子(T cell factor/lymphoid enhancer factor,TCF/LEF)家族蛋白是Wnt家族蛋白最终的效应分子,它具有一个保守的HMG结构域和与β-连环蛋白(β-catenin)相互作用的结构域。Wnt信号途径的活化促使β-连环蛋白在细胞质中积累,并且进入细胞核,与TCF/LEF家族蛋白相互作用,进一步调节靶基因如c-Myc、Cyclin D1等的表达。TCF/LEF是一类具有双向调节功能的转录因子。一方面,它可以和CtBP以及Groucho蛋白结合从而抑制基因转录。另一方面,它可以结合β-catenin从而促进基因转录。TCF家族蛋白有四种,包括TCF1-4,其中TCF3在ES细胞中表达含量最高。最近研究表明TCF3在ES细胞中可以和TLE2形成抑制复合物,共定位在干性基因Oct4,Nanog的启动子上,是Oct4和Nanog核心调节网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TCF3的缺失可以增加Oct4和Nanog等其他ES转录因子的表达,并且使ES细胞具有抵抗分化的潜能。正常情况下,体外培养的小鼠ES细胞需要在外源性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的作用下才能保持自我更新的能力,将TCF3去除可以使小鼠ES细胞在没有LIF的条件下也可以进行自我更新,并且在分化刺激条件下出现分化迟缓。多项研究表明TCF3在维持ES细胞的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中意义重要,但是其在EC细胞中的作用以及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TCF3在EC肿瘤发生和发展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首次探讨TCF3在EC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理解干细胞和EC的调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逆转录病毒重组载体,利用逆转录病毒包装感染技术建立TCF3稳定过表达的F9胚胎癌细胞株。Western blot和RT-PCR分析鉴定稳定细胞株的建立。应用TCF3过表达的F9胚胎癌细胞株进行体外研究,细胞计数法、MTT比色法以及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观察TCF3过表达对F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细胞迁移实验观察TCF3过表达对F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稳定细胞株建立小鼠胚胎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肿瘤生长曲线、瘤重、生存率以及HE染色观察TCF3过表达对胚胎癌生长的影响。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观察Oct4在F9细胞中的表达。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法观察TCF3过表达对Oct4基因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RNAi技术观察TCF3干涉沉默后对Oct4表达的影响。结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TCF3过表达显着抑制F9细胞株的增殖、克隆形成和迁移能力,抑制率分别达到约30%、45%和30%。体内小鼠移植瘤模型结果表明TCF3过表达显着抑制肿瘤体积大小(36.4%)、肿瘤重量(34.8%)、肿瘤恶性程度进程和肿瘤局部浸润,以及延长了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F9胚胎癌中TCF3的过表达能够下调Oct4蛋白的表达。相反,siRNA干涉TCF3的表达能够上调Oct4的表达。结论TCF3过表达能够抑制小鼠F9胚胎癌的生长,其机制可能是因为下调Oct4蛋白的表达。本研究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及实验结果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刘扬[5](2012)在《CRAd.pEgrl-Trail联合放疗对人乳腺癌细胞杀伤效应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提高,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2008年的癌症死亡人数达760万例(约占所有死亡人数的13%),预计全世界癌症死亡人数将继续上升,到2030年将超过1310万例。目前,我国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人220万例,死亡160万例,其生存率和治愈率仅为13%。尽管有多种方法来治疗和预防癌症,但其仍是全球的主要死因,肿瘤的治疗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但是单一的治疗手段都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达不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恶性肿瘤也往往伴随着病情的发展,随时存在转移播散的可能。因此,采用多种手段联合治疗肿瘤已成为目前研究领域的热点。肿瘤基因–放射治疗与临床实践的密切结合,既减少了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又增加了外源基因的表达;尤其是,由于某些肿瘤的辐射抗性,患者耐受性有限,很难应用较大剂量的照射,通过与基因治疗结合,降低了辐射剂量,并减轻了射线的毒副作用。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重组腺病毒质粒pAd-Egr1-Trail-hTert-E1A-E1Bp-E1B55K,并成功包装为CRAd.pEgr1-Trail,该病毒具有肿瘤细胞内靶向增殖及辐射诱导基因表达增强的特性,联合照射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和促其凋亡的作用,其机制为死亡受体途径的Trail、DR5、caspase-8和-3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为肿瘤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并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孙文忠[6](2012)在《海带多糖抗大鼠颌下腺辐射损伤以及鼻咽癌裸鼠移植瘤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等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鼻咽癌等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治疗的常规照射野以两侧对穿外照射为主,涎腺特别是腮腺位于放疗靶区内,辐射造成涎腺组织损伤,引起腺体功能障碍,唾液分泌减少,放疗后患者发生口腔干燥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对辐射导致的口干症仍以综合对症治疗,缺乏有效防治的措施。研究涎腺辐射诱导的损伤机制,寻找既能对抗辐射又能抑制肿瘤的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通过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TP缺口末端标记(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 TUNEL)、电镜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培养、细胞毒性试验(MTT法)、裸鼠移植瘤模型、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等检测技术,旨在了解不同辐射剂量对大鼠颌下腺辐射诱导损伤的早期(1-3天)情况,在确定辐射诱导涎腺损伤的干预辐射剂量及探讨损伤机制后,予以LJP药物干预以及观察其对颌下腺辐射损伤是否具有防护作用,再观察LJP对人鼻咽癌HONE1和CNE2细胞增殖以及人鼻咽癌HONE1裸鼠移植瘤是否有影响,探讨LJP抗人鼻咽癌细胞的机制,为LJP的涎腺防辐射和抗鼻咽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不同剂量60Co Y射线照射对大鼠颌下腺凋亡相关因子表达及形态学的影响;第二部分,海带多糖对颌下腺60Co Y射线诱导损伤的防护作用;第三部分,海带多糖对人鼻咽癌细胞株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第一部分实验方法: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组原则分为:(1)正常对照组(n=12);(2)放疗7.5Gy组(n=12);(3)放疗15Gy组(n=12);(4)放疗22.5Gy组(n=12)。放疗组予以每只一次性总剂量15Gy的γ-ray照射,而对照组未予照射。于放疗后1 d、3 d,取各组6只大鼠颌下腺组织固定后冷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53,Caspase-3表达情况以及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每组随机取1只颌下腺扫描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SEM)检查,观察颌下腺的形态学病理变化。第二部分实验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组原则分为:(1)正常对照组(n=6);(2)LJP高剂量放疗组(300mg/kg/只/天的LJP)(n=6);(3)LJP低剂量放疗组(30m/kg/只/天的LJP)(n=6)。(4)放疗对照组(n=6)。于放疗前3 d、后3 d之间予以上述药物腹腔注射;放疗组以每只一次性总剂量15Gy的γ-ray照射,而对照组未予照射。各组6只在放疗后第3天上午活体各取大鼠双颌下腺组织,固定后冷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53, Caspase-3表达情况以及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15只Wistar大鼠作电镜观察,分成7.5Gy、15Gy、22.5 Gy三个剂量组①正常对照组(n=1);②LJP高剂量放疗组(n=1);③LJP低剂量放疗组(n=1);④放疗对照组(n=1);⑤蔗糖阴性对照组(n=1),同上述方法给药,在放疗后第3天上午活体取大鼠颌下腺组织电镜检查,观察颌下腺的形态学病理变化。第三部分实验方法:应用MTT法检测LJP对人NPC细胞株(HONE1和CNE2)增殖的抑制作用。30只雄性裸鼠随机分为组:①NS(正常对照组:NSO. lml/lOg/d) (n=6);②LJP 12.5 (LJP12.5mg/kg/d) (n=6);③LJP 25(LJP25mg/kg/d) (n=6);④LJP50 (LJP50mg/kg/d) (n=6);⑤DDP(阳性对照组:DDP 2 mg/kg/d) (n=6)。以人NPC细胞株HONE1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分组的药物进行体内抑瘤实验,计算抑瘤率,RT-PCR检测移植瘤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Caspase-3,8,9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 mRNA)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①p53的表达为:7.5 Gvld、3d照射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 Gy1d、3d照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22.5Gy3d照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 Gy照射组1d和3d间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7.5 Gy、22.5 Gy照射组1 d与3d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aspase-3表达为:7.5 Gy、22.5 Gy照射组1 d和3d、15 Gy照射组3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15 Gy照射组1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 Gy照射组1d与3d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5 Gy、22.5 Gy照射组1 d与3d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tunel染色表达为:7.5 Gy照射组3d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 Gy照射组1d、22.5 Gy照射组1d、3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 Gy照射组3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7.5 G、15 Gy、22.5 Gy照射组1 d与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5 G、15 Gy、22.5 Gy照射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电镜观察结果:7.5Gy放疗组浆液性腺泡细胞及导管细胞,核膜完整,核仁消失,核内异染色质凝集成块状并边集于核膜内侧,胞质内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线粒体稍肿胀,嵴模糊不清。导管细胞,可见细胞膜皱缩,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减少或消失,胞核完整,核仁清晰。15Gy放疗组浆液性腺泡细胞及导管细胞,细胞皱缩,电子密度增高,核膜完整,核仁消失,核内异染色质明显增多、凝集成块状并边集于核膜内侧;粗面内质网明显减少并扩张,分泌颗粒亦减少明显,且颗粒内排列紊乱,线粒体结构模糊不清。22.5Gy放疗组浆液性腺泡细胞及导管细胞,细胞皱缩,电子密度增高,核膜不完整,核内异染色质凝集成块状并边集于核膜内侧,核周隙增宽;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大量减少,并扩张明显,结构紊乱,分泌颗粒消失,残余少量线粒体,核内异染色质开始增多。第二部分:①p53的表达为:放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LJP组的细胞凋亡值最低。②Caspase-3表达结果为:放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JP30组与LJP30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JP30组、LJP300组与放疗组比较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TUNEL染色结果为:LJP30、LJP300组与放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JP30组与LJP30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电镜观察结果:7.5 Gy、15 Gy、22.5 Gy三组的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以及分泌泡等结构随着剂量的增加,呈现损伤加重的特征,LJP30. LJP300组细胞与放疗对照、蔗糖对照组比较,细胞结构损伤较轻,对细胞有保护作用。第三部分:①MTT结果:LJP对HONE1细胞的IC10为76.85μg/ml, IC20为115.31μg/ml, IC30为153.77μg/ml; LJP对CNE2细胞的IC10为18.92μg/ml, IC20为57.38μg/ml, IC30为98.85μg/ml。LJP对HONE1细胞、CNE2细胞工C5。浓度分别为240μg/ml、180μg/ml。②裸鼠移植瘤的干预结果:DDP组的平均抑瘤率为63.5%(与NS组比较,p<0.01),12.5mg/kg LJP组对移植瘤的平均抑瘤率仅为16.4%(与NS组比较,p>0.05),抑制效果不明显,而25mg/kg和50mg/kg LJP组对移植瘤的平均抑瘤率分别为33.7%(与NS组比较,p<0.05)和47.0%(与NS组比较,p<0.01)。③RT-PCR:LJP12.5、LJP25、LJP50、DDP2组的Bax mRNA表达与对照组N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JP12.5、LJP25、LJP50、DDP2组的Bcl-2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JP 12.5、LJP 25、LJP 50、DDP2组的Bax/Bcl-2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x mRNA表达:LJP25> LJP50> LJP12.5>DDP2,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mRNA表达:LJP25/LJP12.5>LJP 50>DDP2,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JP 12.5、LJP 25、LJP 50、DDP2组Caspase-3、Caspase-9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JP25、LJP50、DDP2组Caspase-8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 mRNA表达:DDP2> LJP 50> LJP 25> LJP 12.5,各组之间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8 mRNA表达:NS组和LJP12.5组无差异,LJP25、LJP 50表达无差异,LJP 25、DDP2表达无差异;Caspase-9mRNA表达:LJP 12.5、LJP 25、LJP 50表达均无差异,且均低于DDP2处理组的表达。结论:1.60Coγ射线照射可引起大鼠颌下腺早期细胞凋亡。2.60Coγ射线(7.5Gy、15 Gy、22.5 Gy)照射诱导的颌下腺细胞凋亡有剂量-效应关系。3.15 Gy照射剂量诱导的颌下腺细胞损伤在早期(1-3天)处于修复和凋亡的变动阶段。4.海带多糖对大鼠颌下腺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5.海带多糖对辐射诱导的大鼠颌下腺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6.海带多糖对人鼻咽癌HONE1和CNE2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7.海带多糖对人鼻咽癌HONE1和CNE2细胞抑制具有浓度依赖效应。8.海带多糖对人鼻咽癌HONE1移植瘤的抑瘤机制是促进癌细胞的凋亡。

王宏芳[7](2011)在《CRAd.pEgr1-Smac联合照射对MDA-MB-231肿瘤细胞的抑制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的手段之一,但由于肿瘤临近部位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和某些肿瘤的辐射抗拒性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放疗的疗效和应用。肿瘤基因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肿瘤治疗技术,为肿瘤的彻底治愈带来了可能,但由于基因转导系统的低靶向性和治疗基因表达的不可控性,使基因治疗这把双刃剑尚不能替代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肿瘤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其发生发展是一多因素、多步骤和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单一疗法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疗效,肿瘤的综合治疗势在必行。肿瘤基因-放射治疗的提出为弥补放射治疗与基因治疗各自的弊端带来了可能,通过将辐射诱导性基因的调控序列与肿瘤杀伤基因相偶联,转染或感染肿瘤细胞后,在对肿瘤实施局部放疗的同时诱导肿瘤杀伤基因表达的增强,产生辐射和基因表达产物的协同抑瘤作用。该疗法一方面将放疗与基因治疗有机地结合,发挥协同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辐射具有靶向性和可控性,实现了对杀伤基因表达的时空调控。利用具有肿瘤细胞靶向性的条件复制型腺病毒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提高治疗基因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利用Egr-1启动子在电离辐射诱导下可启动其下游基因表达的特性,提高治疗基因表达的可控性。本实验构建了对肿瘤细胞具有双重靶向的重组腺病毒质粒pAd.Egr1-Smac-hTert-E1A(CR2)-E1Bp-E1B55K,并在HEK293细胞内包装成携带Egr-1启动子和Smac基因的条件复制型腺病毒CRAd.pEgr1-Smac,研究其在x射线诱导下对MDA-MB-23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CRAd.pEgr1-Smac联合照射对MDA-MB-231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CRAd.pEgrl-Smac联合照射对MDA-MB-231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和促凋亡作用,同时伴有细胞中Smac、Cyt c、caspase-9和-3 mRNA及其蛋白表达增高。这些结果提示,CRAd.pEgr1-Smac联合照射抑制MDA-MB-231肿瘤细胞增殖的促凋亡机制,涉及线粒体途径的Smac、Cyt c、caspase-9和-3的相互作用。本研究为提高肿瘤基因治疗靶向性、可控性及放射治疗的有效性,将基因-放射治疗有机地联合应用,为肿瘤基因-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为肿瘤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瑞新,黄培春[8](2010)在《自杀基因治疗鼻咽癌的研究现状》文中认为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是首选,但效果尚不理想。肿瘤自杀基因疗法是一种具有很大临床应用前景的治疗策略,应用于鼻咽癌治疗的研究才刚起步,本文就自杀基因治疗鼻咽癌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王剑锋[9](2010)在《pEgr-1-AIF△1-480基因—放射治疗乳腺癌的体外抑瘤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肿瘤的常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及生物治疗等,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肿瘤的治疗效果往往不佳。近年来兴起的基因治疗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尤其是与放射治疗联合应用的肿瘤基因-放射治疗,将放射治疗和基因治疗的各自优点相结合,即能实现电离辐射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目的,又能实现辐射条件下肿瘤杀伤基因的高效表达,继而实现消除肿瘤的作用,产生辐射和基因表达产物的协同抑瘤效果。另外,利用放射治疗具有靶向性和可操控性的特点,可调节杀伤基因表达的时间和位置。本研究充分利用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arly growth response gene-1, Egr-1)启动子的辐射诱导表达增强的特性以及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 AIF)强大的诱导细胞凋亡功能,构建Egr-1介导的截短型AIF真核表达载体pEgr-1-AIF△1-480,转染乳腺癌MCF-7细胞,研究其在有和无电离辐射条件下蛋白表达的时程和剂量效应规律,继而将重组质粒与2 Gy X射线联合作用于乳腺癌细胞MCF-7,观察两者联合作用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力与凋亡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重组质粒转染后,细胞中截短型AIF△1-480蛋白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时程和量效规律,重组质粒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具有明显的抑制增殖、降低侵袭能力及促进凋亡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新的肿瘤基因-放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张春丽,王荣福[10](2010)在《电离辐射诱导启动子Egr-1调控的基因放射治疗》文中提出基因放射治疗是利用电离辐射诱导目的基因表达进行肿瘤治疗,它是将可经射线诱导表达并对肿瘤具有杀伤作用的基因转入肿瘤细胞,然后对肿瘤实施放射治疗,诱导基因表达,通过射线和基因的双重作用杀伤肿瘤。Egr-1启动子在射线照射下能强烈诱导下游基因表达,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电离辐射诱导启动子,放射基因治疗中所用的治疗基因主要有:TNF-α基因、CD基因、HSVtk基因等。全文对Egr-1启动子以及Egr-1调控的放射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目前存在问题与前景进行综述。

二、电离辐射对鼻咽癌H NE1细胞中Egr-1启动子的诱导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离辐射对鼻咽癌H NE1细胞中Egr-1启动子的诱导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干扰素α诱导蛋白6(IFI6)对皮肤细胞辐射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电离辐射对皮肤角质细胞转录组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1、表达谱芯片实验设计及质控
        2、受照射皮肤HaCaT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受照射皮肤HaCaT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IFI6对皮肤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一、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1、IFI6在照射后皮肤细胞以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
        2、IFI6对照射后皮肤细胞功能的影响
        3、IFI6对照射后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功能的影响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IFI6影响皮肤细胞辐射敏感性的机制
    一、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1、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照射后皮肤细胞内IFI6分布
        2、蛋白质免疫共沉淀结合质谱检测IFI6互作蛋白
        3、结合互作蛋白研究IFI6发挥作用的机制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IFI6对受照射皮肤细胞转录组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1、设计高通量测序实验及验证IFI6过表达水平
        2、RNA文库高通量测序质控
        3、IFI6过表达联合电离辐射后WS1细胞内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IF16过表达联合电离辐后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
    三、讨论
    参考文献
本文研究结论
展望
综述: 干扰素α诱导蛋白6 (IFI6)功能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一、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参与申请专利
    三、参与科研项目
    四、参加学术会议
致谢

(2)辐射诱导型SOD2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结肠癌放疗中的辐射防护和放疗增敏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辐射诱导型慢病毒GFP和SOD2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包装
    1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辐射诱导型嵌合启动子的辐射诱导特性及量化调控特征
    1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辐射诱导型SOD2过表达慢病毒在结肠癌放疗中的靶向性辐射防护和肿瘤增敏效应
    1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与本课题相关的一些实验研究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三重靶向CRAd.pE-Smac联合X射线照射对MDA-MB-231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肿瘤的基因治疗进展
        1.1.1 肿瘤的基因治疗
        1.1.2 肿瘤基因治疗药物开发
        1.1.3 肿瘤基因治疗的展望
    1.2 肿瘤的基因-放射治疗
        1.2.1 肿瘤基因-放射治疗的种类
        1.2.2 Egr-1 启动子介导的肿瘤基因放射治疗
    1.3 条件复制型腺病毒
        1.3.1 腺病毒的基本特性
        1.3.2 腺病毒载体的发展
        1.3.3 条件复制型腺病毒构建策略
    1.4 Smac 基因
        1.4.1 Smac 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学特性
        1.4.2 Smac 的促凋亡活性及机制
        1.4.3 Smac 与肿瘤治疗
    1.5 立题依据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主要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器材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用细胞、菌株及质粒
    2.2 分子生物学实验
        2.2.1 细菌培养技术
        2.2.2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3 细菌转化
        2.2.4 质粒的小提
        2.2.5 DNA 操作
        2.2.6 重组穿梭载体 pShuttle-Egr1-Smac-hTERT-HRE-E1A-E1Bp-E1B55K 的构建
        2.2.7 重组腺病毒的包装与鉴定
    2.3 细胞生物学实验
        2.3.1 液体的配制
        2.3.2 细胞培养
        2.3.3 细胞冻存
        2.3.4 细胞复苏
        2.3.5 细胞分组、乏氧和照射
        2.3.6 MTT 法检测细胞增殖
        2.3.7 细胞凋亡的检测
        2.3.8 细胞周期的检测
        2.3.9 实时定量 PCR 检测 mRNA 的表达
        2.3.10 Western blotting 检测蛋白的表达
    2.4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重组质粒的构建
        3.1.1 目的基因的钓取
    3.2 重组腺病毒的包装及鉴定
        3.2.1 重组腺病毒包装
        3.2.2 重组腺病毒扩增
        3.2.3 重组腺病毒滴度测定
    3.3 Smac mRNA 和蛋白的表达特点
        3.3.1 标准曲线、溶解曲线和扩增曲线
        3.3.2 Smac mRNA 表达特点
        3.3.3 Smac 蛋白的表达特点
    3.4 CRAd.pE-Smac 对 MDA-MB-231 细胞增殖的影响
    3.5 细胞周期变化
    3.6 细胞凋亡变化
    3.7 Cyt c mRNA 和蛋白的表达特点
        3.7.1 标准曲线、溶解曲线和扩增曲线
    3.8 caspase-9 mRNA 和蛋白的表达特点
        3.8.1 标准曲线、溶解曲线和扩增曲线
    3.9 caspase-3 mRNA 和蛋白的表达特点
        3.9.1 标准曲线、溶解曲线和扩增曲线
第4章 讨论
    4.1 实验设计及实施的合理性
        4.1.1 三重靶向性腺病毒载体的设计
        4.1.2 实验方法的选择
    4.2 条件复制型腺病毒构建及包装
    4.3 CRAd.pE-Smac 联合X 射线照射对MDA-MB-231 细胞杀伤作用
        4.3.1 CRAd.pE-Smac 联合X 射线对MDA-MB-231 细胞增殖的影响
        4.3.2 CRAd.pE-Smac 联合 X 射线照射对 MDA-MB-231 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4.4 CRAd.pE-Smac 联合 X 射线照射对 MDA-MB-231 细胞杀伤的分子机制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4)Egr-hTERTC27联合5-FU治疗鼻咽癌及TCF3抑制小鼠胚胎癌生长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Egr-hTERTC27 联合 5-FU 治疗鼻咽癌的实验研究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节 文献综述
        1.1 Egr-1 启动子在肿瘤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1.2 端粒酶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1.3 hTERTC27 与肿瘤治疗研究进展
    第2节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第3节 结果
        3.1 5-FU 对 pEgr-hTERTC27-GFP 的诱导效应
        3.2 Egr-hTERTC27 联合 5-FU 对鼻咽癌 C666-1 的体外抑瘤实验
        3.3 Egr-hTERTC27 联合 5-FU 对鼻咽癌的体内抑瘤实验
    第4节 讨论
        4.1 pEgr-hTERTC27-GFP 重组质粒的化学诱导表达特性
        4.2 Egr-hTERTC27 联合 5-FU 对人鼻咽癌 C666-1 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
        4.3 Egr-hTERTC27 联合 5-FU 对鼻咽癌小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第5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TCF3 抑制小鼠胚胎癌生长的实验研究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节 文献综述
        1.1 诱导多潜能干细胞 iPS 研究进展
        1.2 Wnt 信号通路与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1.3 TCF3 的研究进展
    第2节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第3节 结果
        3.1 TCF3 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以及稳定细胞株的建立
        3.2 TCF3 过表达抑制小鼠 F9 胚胎癌细胞的体外研究
        3.3 TCF3 过表达抑制小鼠胚胎癌移植瘤生长的体内研究
        3.4 F9 胚胎癌 TCF3 过表达对 Oct4 表达的影响
    第4节 讨论
        4.1 TCF3 在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克隆表达及意义
        4.2 TCF3 对胚胎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第5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CRAd.pEgrl-Trail联合放疗对人乳腺癌细胞杀伤效应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肿瘤基因治疗
        1.1.1 免疫基因治疗
        1.1.2 抑癌基因治疗
        1.1.3 自杀基因治疗
        1.1.4 反义基因治疗
        1.1.5 肿瘤多药耐药基因疗法
        1.1.6 肿瘤基因治疗的展望
    1.2 肿瘤基因-放射治疗
        1.2.1 肿瘤基因-放射治疗的种类
        1.2.2 Egr-1 介导的肿瘤基因-放射治疗
    1.3 溶瘤病毒与肿瘤治疗
        1.3.1 腺病毒的基本特性
        1.3.2 腺病毒载体的发展过程
        1.3.3 条件复制型腺病毒载体
        1.3.4 条件复制型腺病毒与肿瘤治疗
    1.4 Trail 基因与肿瘤治疗
        1.4.1 Trail 基因的结构与特性
        1.4.2 Trail 基因与细胞凋亡
        1.4.3 Trail 基因与肿瘤治疗
    1.5 立题依据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器材
        2.1.1 试剂
        2.1.2 器材
    2.2 主要仪器
    2.3 质粒、菌株及细胞株
        2.3.1 质粒及菌株
        2.3.2 细胞株
    2.4 照射条件
    2.5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2.5.1 培养液配制
        2.5.2 FBS 制备
        2.5.3 D-Hanks 液的配制
        2.5.4 胰酶的配制
        2.5.5 细胞培养
        2.5.6 细胞冻存
        2.5.7 细胞复苏
        2.5.8 细胞增殖检测
        2.5.9 细胞凋亡检测
        2.5.10 细胞周期检测
    2.6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2.6.1 细菌培养技术
        2.6.2 重组穿梭载体的构建
        2.6.3 重组腺病毒的包装与鉴定
        2.6.4 目的基因蛋白水平表达检测
    2.7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3.1.1 目的基因的获得
        3.1.2 重组质粒 pShuttle-Egr1-Trail-hTert-E1A-E1Bp-E1B55K 的构建及鉴定
    3.2 重组腺病毒的包装及鉴定
        3.2.1 重组腺病毒质粒构建
        3.2.2 重组腺病毒包装
        3.2.3 重组腺病毒扩增
        3.2.4 重组腺病毒滴度测定
        3.2.5 重组腺病毒鉴定
    3.3 重组腺病毒和辐射敏感肿瘤细胞株的筛选
    3.4 重组腺病毒联合辐射对 MDA-MB-231 细胞的杀伤作用
        3.4.1 重组腺病毒对 MDA-MB-231 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
        3.4.2 重组腺病毒联合辐射对 MDA-MB-231 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
        3.4.3 重组腺病毒联合 2.0 Gy X 射线照射对 MDA-MB-231 细胞凋亡的影响
        3.4.4 重组腺病毒联合 2.0 Gy X 射线照射对 MDA-MB-231 细胞周期进程的 影响
    3.5 重组腺病毒 CRAd.pEgr1-Trail 在 MDA-MB-231 细胞中的辐射诱导表达规 律
        3.5.1 2 Gy X 射线照射后重组腺病毒感染的 MDA-MB-231 细胞中 Trail 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
    3.6 重组腺病毒 CRAd.pEgr1-Trail 在 MDA-MB-231 细胞凋亡死亡受体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
        3.6.1 2 Gy X 射线照射后重组腺病毒感染的 MDA-MB-231 细胞中 DR5、caspase-8 和 -3 基因 mRNA 表达变化
        3.6.2 2 Gy X 射线照射后重组腺病毒感染的 MDA-MB-231 细胞中 DR5、caspase-8 和 -3 基因蛋白表达的变化
第4章 讨论
    4.1 选择条件复制型腺病毒载体的策略
    4.2 条件复制型腺病毒载体构建及病毒包装
    4.3 敏感细胞株筛选
    4.4 Trail 的死亡受体通路与细胞凋亡
        4.4.1 重组腺病毒联合照射对 MDA-MB-231 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4.4.2 重组腺病毒联合照射对 MDA-MB-231 细胞凋亡及其周期的影响
        4.4.3 重组腺病毒联合照射对 MDA-MB-231 细胞死亡受体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5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6)海带多糖抗大鼠颌下腺辐射损伤以及鼻咽癌裸鼠移植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照射对大鼠颌下腺凋亡相关因子表达以及形态学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海带多糖对~(60)Co γ射线照射引起的颌下腺损伤的防护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海带多糖对人鼻咽癌细胞株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涎腺辐射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涎腺辖射损伤的防治
    参考文献
综述三:海带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CRAd.pEgr1-Smac联合照射对MDA-MB-231肿瘤细胞的抑制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1.1.1 基因治疗的定义及应用
        1.1.2 基因治疗面临的技术问题和挑战
        1.1.3 基因治疗导入系统研究进展
        1.1.4 基因治疗的前景展望
    1.2 肿瘤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1.2.1 肿瘤基因治疗原理及分类
        1.2.2 肿瘤基因治疗面临的挑战
    1.3 溶瘤腺病毒与肿瘤治疗
        1.3.1 腺病毒基本特性
        1.3.2 腺病毒载体的发展
        1.3.3 条件复制型腺病毒载体
        1.3.4 条件复制型腺病毒与肿瘤治疗
    1.4 肿瘤基因-放射治疗
        1.4.1 肿瘤基因-放射治疗种类
        1.4.2 肿瘤基因放射治疗的辐射增敏机制
        1.4.3 Egr-1介导的肿瘤基因-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1.5 Smac基因与肿瘤
        1.5.1 Smac的分子特性及结构特征
        1.5.2 Smac的促凋亡作用
        1.5.3 Smac与肿瘤的关系
        1.5.4 Smac的研究前景
    1.6 立题依据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器材
        2.1.1 试剂
        2.1.2 器材
    2.2 主要仪器
    2.3 质粒与菌株
    2.4 细胞株
    2.5 照射条件
    2.6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2.6.1 培养液配制
        2.6.2 胎牛血清制备
        2.6.3 D-Hanks液的配制
        2.6.4 胰酶的配制
        2.6.5 细胞培养
        2.6.6 细胞冻存
        2.6.7 细胞复苏
        2.6.8 敏感肿瘤细胞株筛选
        2.6.9 细胞增殖检测
        2.6.10 细胞凋亡检测
        2.6.11 细胞mRNA表达水平检测
        2.6.12 细胞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2.7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2.7.1 细菌培养技术
        2.7.2 重组穿梭载体的构建
        2.7.3 重组腺病毒的包装与鉴定
        2.7.4 目的基因表达
    2.8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3.1.1 目的基因的获得
        3.1.2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3.2 重组腺病毒的包装及鉴定
        3.2.1 重组腺病毒质粒构建
        3.2.2 重组腺病毒包装
        3.2.3 重组腺病毒扩增
        3.2.4 重组腺病毒滴度测定
        3.2.5 重组腺病毒鉴定
    3.3 重组腺病毒联合照射的敏感肿瘤细胞株筛选
    3.4 重组腺病毒联合照射对MDA-MB-231肿瘤细胞的抑制效应
        3.4.1 重组腺病毒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
        3.4.2 重组腺病毒联合照射对MDA-MB-23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3.4.3 重组腺病毒联合2.0Gy照射对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重组腺病毒联合照射对MDA-MB-231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5.1 重组腺病毒联合照射对MDA-MB-231细胞中Smac、Cyt c、caspase-9和-3mRNA表达的影响
        3.5.2 重组腺病毒联合照射对MDA-MB-231细胞中Smac、Cyt c、caspase-9和-3蛋白表达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目的基因的获得
        4.1.1 E1A-E1Bp和E1B55K基因的克隆
        4.1.2 hTert启动子的克隆
        4.1.3 Smac基因的克隆
        4.1.4 Egr-1启动子的克隆
    4.2 条件复制型腺病毒质粒的构建及病毒的包装鉴定
        4.2.1 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4.2.2 细菌内同源重组
        4.2.3 重组腺病毒包装、滴度测定及鉴定
    4.3 重组腺病毒联合照射的敏感肿瘤细胞株筛选
    4.4 重组腺病毒联合照射对MDA-MB-231肿瘤细胞的抑制效应
        4.4.1 重组腺病毒对MDA-MB-231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4.4.2 重组腺病毒联合照射对MDA-MB-231细胞生长抑制的剂量效应
        4.4.3 重组腺病毒联合2.0Gy照射对MDA-MB-231细胞生长抑制的时程效应
        4.4.4 重组腺病毒联合2.0Gy照射对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
    4.5 重组腺病毒联合照射对MDA-MB-231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5.1 mRNA表达的变化
        4.5.2 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8)自杀基因治疗鼻咽癌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自杀基因疗法的机制
    1.1 直接杀伤作用
    1.2 旁观者效应 (by stander effect)
    1.3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2 目前正在研究的鼻咽癌自杀基因体系
    2.1 胸苷激酶基因 (TK) /丙氧鸟苷 (GCV) 系统
    2.2 胞嘧啶脱氨基酶基因 (CD) /5-氟胞嘧啶 (5-fluro-cytosine, 5-FC) 系统
    2.3 双自杀基因系统
3 转染载体的选择
    3.1 病毒载体
    3.2 非病毒载体
4 启动子的选择
    4.1 EGR-1启动子
    4.2 KDR
    4.3 Cp
    4.4 缺氧/辐射双敏感性启动子
5 联合治疗
    5.1 联合放疗
    5.2 联合其他基因治疗
    5.3 其他
6 展望

(9)pEgr-1-AIF△1-480基因—放射治疗乳腺癌的体外抑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肿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1.1.1 放射治疗概述
        1.1.2 电离辐射致DNA损伤
        1.1.3 电离辐射致生物膜损伤
        1.1.4 电离辐射杀伤细胞的机制
        1.1.5 电离辐射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1.2 肿瘤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1.2.1 基因治疗
        1.2.2 肿瘤的基因治疗
        1.2.3 肿瘤基因-放射治疗
        1.2.4 Egr-1 介导的肿瘤基因-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1.3 AIF基因研究进展
        1.3.1 AIF基因和蛋白结构
        1.3.2 AIF在细胞中的过程
        1.3.3 AIF的功能
        1.3.4 AIF促凋亡的机制
        1.3.5 AIF的相关治疗策略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器材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器材
    2.2 主要仪器
    2.3 质粒和菌株
    2.4 细胞株
    2.5 照射条件
    2.6 细胞的培养
        2.6.1 液体的配置
        2.6.2 细胞的复苏
        2.6.3 细胞的培养
        2.6.4 细胞的冻存
    2.7 Egr-1 介导的截短型人AIF_(Δ1-480)表达载体的构建
        2.7.1 组织和细胞中总RNA提取
        2.7.2 RNA的定量
        2.7.3 cDNA的合成
        2.7.4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2.7.5 PCR获得Egr-1 和AIF_(Δ1-480)基因
        2.7.6 琼脂糖凝胶电泳
        2.7.7 DNA片段的回收
        2.7.8 pMD18T-AIF_(Δ1-480)质粒的获得
        2.7.9 pcDNA3.1-AIF_(Δ1-480)表达载体的构建
        2.7.10 pcDNA3.1-Egr-1-AIF_(Δ1-480)表达载体的构建
    2.8 转染效率的测定
    2.9 重组质粒在人乳腺癌MCF-7 细胞中的辐射诱导表达规律
        2.9.1 质粒大量制备
        2.9.2 质粒DNA的定量
        2.9.3 MCF-7 细胞转染
        2.9.4 总蛋白的提取
        2.9.5 蛋白的定量
        2.9.6 Western blot
    2.10 重组质粒联合电离辐射对人乳腺癌MCF-7 细胞的体外抑制效应
        2.10.1 细胞增殖能力的检测
        2.10.2 细胞周期进程的变化
        2.10.3 细胞凋亡的变化
        2.10.4 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
        2.10.5 细胞色素c蛋白的表达
    2.11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3.1.1 截短型AIF_(Δ1-480)片段的获得
        3.1.2 pMD18T-AIF_(Δ1-480)鉴定
        3.1.3 pcDNA3.1-AIF_(Δ1-480)质粒的获得
        3.1.4 pcDNA3.1-AIF_(Δ1-480)质粒的鉴定
        3.1.5 Egr-1 片段的获得
        3.1.6 pcDNA3.1-Egr-1-AIF_(Δ1-480)质粒的构建
        3.1.7 pcDNA3.1- Egr-1-AIF_(Δ1-480)质粒的鉴定
    3.2 细胞转染条件的优化及转染效率的测定
    3.3 重组质粒转染人乳腺癌MCF-7 细胞后AIF表达规律
    3.4 重组质粒转染人乳腺癌MCF-7 细胞后辐射所致AIF表达规律
        3.4.1 重组质粒转染与2 Gy 照射后人乳腺癌MCF-7 细胞后AIF 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
        3.4.2 重组质粒转染人乳腺癌MCF-7 细胞后AIF 蛋白表达的剂量变化
    3.5 重组质粒转染及2 Gy X射线照射对人乳腺癌MCF-7 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6 重组质粒转染及2 Gy X射线照射对人乳腺癌MCF-7 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
    3.7 重组质粒转染及2 Gy X射线照射对人乳腺癌MCF-7 细胞凋亡的影响
    3.8 重组质粒转染及2 Gy X射线照射对人乳腺癌MCF-7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9 重组质粒转染人乳腺癌MCF-7 细胞后2 Gy X射线照射所致细胞色素c(Cyt c)的表达
第4章 讨论
    4.1 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4.2 目的基因的克隆及重组质粒的构建
        4.2.1 Egr-1 启动子的克隆及辐射敏感特性
        4.2.2 截短型AIF_(Δ1-480)促凋亡活性
        4.2.3 电离辐射诱导重组质粒的构建
    4.3 重组质粒体外联合辐射诱导基因蛋白表达的规律
    4.4 重组质粒联合辐射对MCF-7 细胞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0)电离辐射诱导启动子Egr-1调控的基因放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早生长反应因子1
    1.1 天然Egr-1
    1.2 合成的辐射诱导启动子
2 电离辐射诱导启动子Egr-1调控的基因放射治疗研究现状
    2.1 放射治疗联合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的基因治疗
        2.1.1 TNF-α基因
        2.1.2 IL-18基因
    2.2 放射治疗联合基因介导的酶前药治疗系统
    2.3 辐射诱导启动子联合抑癌基因的治疗
    2.4 乏氧—辐射双启动子系统调控的基因放射治疗
3 问题与展望
    3.1 基因表达载体
    3.2 基因治疗与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联合

四、电离辐射对鼻咽癌H NE1细胞中Egr-1启动子的诱导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干扰素α诱导蛋白6(IFI6)对皮肤细胞辐射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究[D]. 贾慧敏. 苏州大学, 2020(02)
  • [2]辐射诱导型SOD2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结肠癌放疗中的辐射防护和放疗增敏效应[D]. 张志强. 重庆医科大学, 2016(02)
  • [3]三重靶向CRAd.pE-Smac联合X射线照射对MDA-MB-231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D]. 刘威武. 吉林大学, 2013(04)
  • [4]Egr-hTERTC27联合5-FU治疗鼻咽癌及TCF3抑制小鼠胚胎癌生长的实验研究[D]. 林桂渺. 吉林大学, 2012(09)
  • [5]CRAd.pEgrl-Trail联合放疗对人乳腺癌细胞杀伤效应的实验研究[D]. 刘扬. 吉林大学, 2012(09)
  • [6]海带多糖抗大鼠颌下腺辐射损伤以及鼻咽癌裸鼠移植瘤的实验研究[D]. 孙文忠.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9)
  • [7]CRAd.pEgr1-Smac联合照射对MDA-MB-231肿瘤细胞的抑制效应[D]. 王宏芳. 吉林大学, 2011(09)
  • [8]自杀基因治疗鼻咽癌的研究现状[J]. 王瑞新,黄培春.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05)
  • [9]pEgr-1-AIF△1-480基因—放射治疗乳腺癌的体外抑瘤效应研究[D]. 王剑锋. 吉林大学, 2010(08)
  • [10]电离辐射诱导启动子Egr-1调控的基因放射治疗[J]. 张春丽,王荣福. 肿瘤学杂志, 2010(03)

标签:;  ;  ;  ;  ;  

电离辐射诱导鼻咽癌 H NE1 细胞 Egr-1 启动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