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雁雁黄河大桥建成通车

兰州雁雁黄河大桥建成通车

一、兰州雁盐黄河大桥建成通车(论文文献综述)

王康建[1](2020)在《波形钢腹板组合梁的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是一种新颖的薄壁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具有独特的手风琴效应、优良的结构特性和显着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了两种典型材料的力学优势,克服了当前桥梁工程中面临的传统混凝土桥梁自重大、长期蠕变和下挠问题,实现了桥梁快速减重,是高比强度、轻量化腹板组合梁的典型结构之一,已在国内外桥梁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随着工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波形钢腹板组合桥梁发展呈现大跨径、大曲率、宽悬臂、变截面和新工法等新特征。本文通过考虑这些新特征,紧紧围绕着这一新型组合梁的屈曲性能、横向受力和受剪状态,对存在的关键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首先,由于初曲率效应下波形钢腹板组合梁结构受力特点与无曲率情形下有一定的差异,传统计算理论不再适用于初曲率情形,本文开展了初曲率波形钢腹板组合梁剪切屈曲理论研究;其次,考虑初曲率、腹板刚度及顶板加劲肋的影响,研究了波形钢腹板组合梁的横向性能;最后,提出了大悬臂异步浇筑施工阶段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的剪切理论并揭示了内衬混凝土的抗剪作用。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经典板壳理论,结合波形钢腹板比拟正交异性壳的本构关系、考虑初曲率的几何方程和平衡微分方程,推导和迭代获得波形钢腹板曲线梁腹板的整体剪切屈曲控制微分方程。由于波形钢腹板通常沿纵桥向较为狭长,本文基于狭长壳挠曲面函数,通过变分求极值的方法,借助数学软件进行符号计算,提出了波形钢腹板曲线梁腹板整体剪切屈曲应力计算公式。为了揭示新型腹板初曲率形成的数学原理,依据波形钢腹板各个板段与曲率半径形成的三角关系,探明了内外波折角和曲率半径的内在联系,明确了内外波折角和中轴线夹角三者的大小关系,并运用参数化分析方法,研究了定曲率和变曲率情形下波形钢腹板的整体剪切屈曲应力伴随腹板外形尺寸、高厚比、波折面长宽比、波幅高度、曲率半径和内外波折角关键影响参数的变化规律,从而解决了具有初始曲率的波形钢腹板组合梁纯剪切屈曲问题。(2)基于Timoshenko理论,研究了不同参数影响下波形钢腹板曲线梁腹板局部剪切屈曲随着板段宽度比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局部屈曲系数分布范围,并给出了其平均值。基于Lindner和El-Metwally合成理论,给出了不同范围内板段宽长比的合成屈曲公式,提出了波形钢腹板曲线梁腹板的两阶段不等合成指数及其剪切屈曲设计公式,并提供了不同屈曲模态的判别公式,有效地分离了前人波形钢腹板实验结果的各类屈曲模式,并确认了本文设计曲线的合理性,从而指导初曲率波形钢腹板组合梁腹板设计。(3)考虑初曲率的影响,分析了不同位置集中荷载作用下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桥面板的横向弯矩及有效分布宽度变化规律,指出了现有桥梁规范中的横向弯矩系数的不适用性,给出了新的修正公式,并发现了两种不利工况,建议工程实践中应予以关注。(4)依据传统混凝土梁、平钢腹板组合梁和波形钢腹板组合梁三种典型梁体的逐步演进的关系,运用腹板等效刚度法,分别建立了三者之间的等效分析模型。通过考虑腹板横向刚度的影响,反映了各类腹板对桥面板约束程度的差异,分别定量地研究了自重和车辆荷载下不同腹板刚度对桥面板横向应力的影响。研究了波高、腹板厚度和板段长度主要波形尺寸和弹性模量对梁体横向刚度的影响,还引入了宽幅桥面板梁体横向性能新的关键影响因素(腹板高度和悬臂板宽度),并提出了有效分布宽度修正系数,确认了模型的准确性。(5)基于传统混凝土梁的构造方法和不同顶板形式组合梁的演化关系,确立了带肋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模型结构形式,针对肋体宽度、高度和间距关键几何参数对带肋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悬臂板根部横向应力的影响展开了对比研究和参数化分析,指出自重下横向应力分布具有波动效应且与车轮力下的分布状态差异显着,揭示了加劲肋对横向应力的有效降低作用,给出了肋体关键设计参数合理取值范围,从而指导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桥面板截面尺寸与合理构造尺寸设计。(6)基于大跨径变截面波形钢腹板大悬臂异步浇筑施工模型,确定了梁高和底板厚的抛物线形函数表达式和施工荷载等效关系式,划分了梁体受力区域,明晰了梁体稳定和非稳定区剪应力分布状态,结合异步浇筑两阶段施工模式,研究了无内衬和有内衬混凝土波形钢腹板梁体承剪状态。最后提出了多个集中荷载作用下抛物线形变截面波形钢腹板组合梁大悬臂异步浇筑施工阶段剪切理论,并据此确认了数值模型的准确性。从而解决了波形钢腹板组合桥梁大悬臂异步浇筑施工状态存在的抗剪承载力问题,避免了施工阶段的不利情形,为设计阶段提供了合理的建议。此外,本文针对新颖异步浇筑施工法展开了详细阐述,创新性地以波形钢腹板本身兼做施工阶段承重结构,实现了挂篮体系的简支化和工作面的扩大化,大幅节约施工工期和减轻挂篮重量,从而实现施工快速化,推进了桥梁工业化进程。

唐春艳[2](2018)在《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静力及动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桥梁建设过程中,为满足特定建桥条件、解决实际困难、突破结构应用的瓶颈,桥梁工程师们不断地探索创新,对桥梁结构体系进行改变、组合或受力形态进行变化,桥梁结构体系也更加多样化。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平坦的、不宜设置过大边跨的地形条件,在已有下承式拱桥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极具特色的新型组合体系拱桥。本文以两个混凝土 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方案——大连虎滩湾大桥和盘锦中桥为背景工程,对该桥型的静力性能、影响参数、极限承载力、地震响应及减震方案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对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的合理拱轴线进行了研究,在拱肋自重和吊杆集中力作用下其合理拱轴线为分段悬链线,编制程序计算变截面拱在拱肋自重和吊杆集中力作用下的合理拱轴线,并给出水平力和竖向力迭代初值的取值建议,提高程序的收敛速度。讨论了确定合理拱轴线的荷载工况,对与恒载对应的分段悬链线和与恒载加1/2活载对应的分段悬链线,在恒载和活载作用下的拱肋内力进行比较分析。对等截面拱在拱肋自重和桥面系荷载作用下合理拱轴线的计算进行简化,给出了三段悬链线的方程表达。(2)结合大连虎滩湾大桥方案和盘锦中桥方案的背景工程,将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与同等跨径的连续梁拱组合体系桥和刚架系杆拱桥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 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的受力特点和设计关键点,并对施工方案进行初步探讨。推导了三段悬链线拱在拱肋自重和桥面系部分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公式,并对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的静力参数进行分析。(3)建立了大连虎滩湾大桥和盘锦中桥的全桥有限元模型。首先,按照恒载和活载同时增大的加载方式,分别对两座混凝土 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的弹性稳定和考虑双重非线性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其次,按照恒载不变、只增大活载的方式,分别探讨了活载分布方式对两座混凝土 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最后,对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在两种加载方式和两种活载分布方式时的破坏过程进行总结,得到了 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极限承载力的控制因素,并给出提高结构极限承载力的措施。(4)以盘锦中桥为背景,分别对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在纵向、横向和竖向地震输入下的地震响应分析,并对几何非线性对地震响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几何非线性对钢梁的地震响应影响较大,对拱肋的地震响应有一定影响,对桥墩的地震响应影响较小,地震响应计算时应该考虑几何非线性的影响。钢-混主梁之间的支座约束条件是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减震要重点解决的问题。(5)针对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地震响应的特点,以盘锦中桥为背景,重点对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的顺桥向和横桥向减震措施、阻尼器参数选择以及几何非线性对减震后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展开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阻尼指数和速度指数需要合理搭配,才能发挥较好的减震效果,较大的阻尼系数不宜与过小的速度指数搭配。考虑几何非线性的影响,带剪力键的支座和粘滞阻尼器方案存在地震后不能复位的问题。弹簧和粘滞阻尼器并联方案震后可复位,但粘滞阻尼器正常使用状态下存在过于频繁振动的问题。针对这两个方案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带剪力键的熔断支座、弹簧与粘滞阻尼器并联的横向组合减震方案。比较分析了剪力键支座和粘滞阻尼器组合、弹簧和粘滞阻尼器并联以及带剪力键的熔断支座、弹簧与粘滞阻尼器联合控制方案三种横向减震方案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三种横向减震方案的减震效果没有显着差别。

顾磊[3](2017)在《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飞速推进,中国城市在这种背景下呈现出了一系列变化:如信息流动的加速、新兴产业的出现、文化的融合、城市空间的重构、地域之间的联系多样化等等。与此同时,中国城市与水之间的关系也正在发生巨大的转折,这种转变发生在各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为了探索城市与水之间的复杂关系,本研究融合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基于“整体论”视野,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并遵循“概念建构-理论梳理与构架-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的研究脉络,采用长时间的参与观察法与实地访谈法所获得的大量原始资料与文献所获资料相结合,对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明确了城市涉水景观的概念与分类;第二章首先在对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按阶段分析了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政治经济背景以及城市政体,探析了转型中资本的循环与累积,以及行动者网络中多元化的参与角色及其联盟,最后尝试构建了转型的“水-社会之循环网”模式。第三到第四章,以兰州与成都为案例,综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方法,通过多案例研究法分别研究了各自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转型、城市水设施景观转型、城市水文化景观转型。第五章在对兰州与成都案例深度透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第六章是结论和展望部分。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对“水景观”一词的深度梳理和剖析,提出了对城市涉水景观内涵的新认识,即这个概念兼具“视觉性”、“地方性”、“实体性”、“文化性”、“政治性”等综合特质。在此基础上,将城市涉水景观分为三个层次: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城市水设施景观和城市水文化景观。(2)中国城市水景转型过程具有复杂性特征,呈现出合作性与冲突性、全球化与地方性、路径依赖与不确定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混合特质。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在受到宏观结构力量驱动的同时,近几年一些个体与组织的微观行动在某些领域也能发挥显着的作用,同时一些偶然性、地方性与冲突性事件亦间接推进了城市水景的转型。城市之间也存在差异,如兰州市城市涉水景观中的商业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成都市除了商业性以外,还同时趋于公益性。(3)水体及其水岸景观、水设施景观、水文化景观这三类城市水景的转型过程不尽相同,在构成了自身“水-社会之循环网”同时,这几类景观网络彼此也互有交叉融为整体的网络。水体及其水岸景观转型与城市更新、房地产开发关系紧密,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投资建设与管理由单一的行政逻辑逐渐转为政企合作逻辑。城市设施景观大多为公益性工程,随科技进步和政府投入的驱动而增长,政企合作逐渐开展,部分设施也会间接促进房地产的发展。城市水文化景观从以前政府主导走向了多种形式并存,其中部分因地产或旅游开发趋于商业化,也有因民间社团的加入走向公益化道路。(4)中国城市水景转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时期,以工业化和初步城市化为主要特征,设施建设保障工业与城市的安全与繁荣,却疏远了人水关系,水体遭到填埋或污染,水文化开始没落;二是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发展,水体污染与填埋加剧。另外,一些河流整治工程开始修复河流与河岸,逐渐改变了城市水景的面貌。三是改革开放深化期——1990年代末期至今,城市化发展加速,水设施建设加快,水域填埋与人工湿地建设并存,部分设施与复兴的水文化景观促进了房地产的兴起、绅士化进程以及新经济的转型。此外,部分城市涉水景观还出现了公益化的趋势,以及2012年开始在国家生态文明政策倡导下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的新发展态势。(5)中国城市涉水景观治理的特征发生了转变,即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府为主的动员、投资与管理,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引领下的政企合作、官民合作、乃至多层级合作的新模式。目前,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实际上处于传统“指令式”和“协作式”治理模式之间的混合状态。此外,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策略上应更要注重地方性、偶然性、可持续性、冲突性与兼容性,以促进多方共赢的局面,迈向多元目标与多元价值包容发展。

周丽婵[4](2016)在《城市马拉松在媒介语境中的城市形象营销 ——以广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以往自成一体的地方、区域和国家经济正在成为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中相互依赖的一部分。每个地方都必须与其他地方为取得经济优势而进行竞争。在全球化营造的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环境中,重大体育赛事给城市发展提供了契机。当代中国城市正将重大体育赛事作为城市形象营销的重要筹码。作为推动全民健身、弘扬体育文化、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体育赛事,城市马拉松在国内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城市形象营销的重要载体。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建立重大事件与城市的联系机制、城市形象营销与城市政府在空间上的联系机制以及媒介文本分析系统。城市马拉松作为一项重大体育赛事,对城市产生正面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在地方理论视角下,城市形象营销就是城市政府对空间赋予意义,“营”出城市形象并进行推“销”,城市政府的空间生产动机决定了城市形象营销中的空间意义;媒介文本分析系统包含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叙事方式、叙事内容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解说文本中的城市形象建构的规律。然后本文选取广州市为例,对2014年广州市解说文本进行详细解读。通过文献研究、理论梳理和案例分析,本文最后得出如下三个研究结论:在全球化大宏观背景下,城市马拉松已经成为政府进行城市形象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内主要城市马拉松直播是城市形象宣传片,其建构的城市形象趋同,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化都市形象,二是强调地方性的地方形象;主流媒介语境中的城市形象营销主要表达我国政府对空间的利益诉求,主要表现为政治利益诉求和经济利益诉求,一是政府在城市形象经营中,通过向国民传递“发展”的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建构政府形象,维持执政合法性。二是政府对城市形象的企业化经营,通过向不同利益相关者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城市供给基础,从而吸引生产要素进入城市,参与空间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本文最后以全球化城市发展视角,运用地方理论对目前国内城市利用城市马拉松进行城市形象营销的现象进行评论。基于建构城市形象实质是建构一种地方认同的观点前提,认为全球化和权力导向的趋同的城市形象无法形成地方认同。指出目前国内城市利用城市马拉松赛建构的城市形象均是表达政府对城市空间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诉求,其核心目标受众都是城市外部受众,针对城市内部受众的内容非常少。提出城市形象建构应当注重培养内部市民的地方认同。

林统励[5](2016)在《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扭转和动力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桥是一种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新型桥梁结构,通过使用钢腹板替换传统混凝土腹板,使得桥梁结构自重减轻,结构受力更加合理,现已广泛应用于连续梁桥、斜拉桥等各类大跨度桥梁结构中。其轻盈美观、坚固耐用的特点使得该类型桥梁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而国内外对其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研究的方向也愈加丰富。目前对于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的静力分析如抗弯、抗扭、抗剪和稳定性分析等方面已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对于该桥型结构动力方面的研究稍显不足。通过将结构的扭转分析方法和振动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利用已有的剪切模量和等效扭转刚度的计算方法,推导出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简支梁在考虑约束扭转作用下的自振频率计算公式。然后打造模型试验梁,并使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波形钢腹板简支梁的仿真模型,分析了模型的各阶振型特性,再通过测得的频率数据和振型,与推导出的公式所计算的结果,经过对比分析之后,得出扭转振型的分布规律,并验证了计算公式的准确性。为了研究横隔板对扭转动力特性的影响,在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基础之上通过改变横隔板数量和位置,得出了最有效的横隔板布置形式,以及横隔板数量对于波形钢腹板简支箱梁的影响。以兰州市雁白黄河大桥为原型,运用MIDAS软件,对该桥进行了有限元地震反应分析,通过对波形钢腹板的等效置换,将地震反应结果与等效后的混凝土箱梁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显示波形钢腹板连续梁桥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

陶玮[6](2013)在《兰州市区至兰州新区中快线建设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兰州市区至兰州新区中快线建设条件分析,研究其合理的建设方案。通过对中快线在兰州至兰州新区3条规划交通廊道的作用和定位分析,采用交通量预测、调查选线、经济估算等方法,研究了中快线建设所涉及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指出中快线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其南端宜同时建设3条连接线与兰州市区连接,北端应与兰州新区南绕城及经十三路连接,主线宜采用120km/h设计速度、双向六车道标准,可采用城市快速路或高速公路模式建设,且通道内具有预留轻轨建设条件。

王华涛[7](2010)在《兰州滨水景观的现状分析与景观节点的设计构想》文中指出兰州是我国的西北城市之一,黄河穿流市中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拥有丰富的景观资源潜质,兰州黄河两岸四十里风情线的建立,使这些景观资源呈现在市民面前。景观形象的建立如:黄河母亲雕塑、龙园、水车园等,为城市添加了明显的烙印。游人一见到这些生动的形象,就会立刻想到兰州——这座西部工业重镇的名字。本文通过对兰州滨水景观的深入分析,在大量实地采访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兰州滨水景观进行了分类。横跨的几座桥梁是联系两岸的主要交通道路,两岸的植被保障了郁郁葱葱的景色,一个个的雕塑是镶嵌其中的明珠,河心岛成为候鸟的栖息场所,金城古街的仿古建筑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厚的底韵。文章从视觉观赏、文化内涵、大众行为、空间氛围的营造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兰州市滨水景观的现状分布情况。鉴于以上的分析,明确了目前兰州滨水景观所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营造出西部工业重镇的兰州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对兰州实现“山水城市”的建设提供借鉴作用。与武汉长江滨水景观的比较,找出兰州滨水景观与之存在的差距,分析各自的优、劣势,为完善兰州滨水景观的构建进行有益的补充。

王纯朴,吴娟[8](2009)在《十年贷款百亿改善兰州城市交通》文中研究表明路,能把人带向远方,亦能把一座城市带向远方; 桥,能架接沟壑,亦能使一座城市变的通达; 于是,“筑路修桥”是行善积德的举动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直接关乎一个城市的兴衰,“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则百业兴”这些话不论是在政府的决策层面?

张旺锋,林志明[9](2009)在《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功效系数法定量评价了兰州市1999—2006年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情况.结果表明,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逐年上升的发展态势得益于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升.完善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引导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加强旧城区土地改造,是提高兰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有效途径.

陈宝春[10](2008)在《钢管混凝土拱桥桥例简介(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管混凝土拱桥自1990年以来在我国应用发展很快。该文简要介绍了《钢管混凝土拱桥实例集(二)》(文献[4])中精选的2000年以来修建的10座各具特色的钢管混凝土拱桥桥例,以供工程应用参考。

二、兰州雁盐黄河大桥建成通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兰州雁盐黄河大桥建成通车(论文提纲范文)

(1)波形钢腹板组合梁的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波形钢腹板组合梁屈曲研究现状
        1.2.2 传统混凝土箱梁横向性能研究现状
        1.2.3 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横向性能研究
        1.2.4 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承剪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波形钢腹板曲线梁整体弹性剪切屈曲的理论研究
    2.1 基本方程
    2.2 控制微分方程的推导
    2.3 问题的提出
    2.4 控制微分方程求解
        2.4.1 位移模式及伽辽金法
        2.4.2 函数极值
    2.5 数值研究与比较
        2.5.1 单元类型和材料属性
        2.5.2 单元几何尺寸与网格划分
        2.5.3 荷载及边界条件
        2.5.4 波形钢腹板曲线梁尺寸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
        2.5.5 波形钢腹板曲线梁角度、尺寸之间的关系
        2.5.6 参数化分析与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波形钢腹板曲线梁剪切屈曲及设计强度研究
    3.1 波形钢腹板曲线梁剪切屈曲模式
    3.2 波形钢腹板曲线梁局部剪切屈曲
        3.2.1 局部屈曲公式
        3.2.2 局部屈曲的数值模型
        3.2.3 局部屈曲的参数化分析
    3.3 波形钢腹板曲线梁整体剪切屈曲微分方程
    3.4 波形钢腹板曲线梁的合成剪切屈曲
        3.4.1 合成屈曲公式
        3.4.2 有限元模型
        3.4.3 模态分析
    3.5 波形钢腹板曲线梁剪切屈曲设计强度的提出
        3.5.1 两阶段合成公式的推导
        3.5.2 合成剪切屈曲设计
        3.5.3 局部屈曲设计
    3.6 与前人实验或文献的比较
        3.6.1 退化的合成屈曲模型
        3.6.2 不同屈曲模式的分离方法
        3.6.3 退化的设计强度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桥面板横向力学性能研究
    4.1 波形钢腹板曲线箱梁横向性能理论
        4.1.1 波形钢腹板曲线箱梁横向内力
        4.1.2 有效分布宽度
    4.2 波形钢腹板曲线箱梁计算模型及工况
        4.2.1 计算模型
        4.2.2 荷载工况及计算路径
    4.3 有限元数值模型与结果分析
        4.3.1 有限元模型
        4.3.2 桥面板单位宽度横向弯矩分布规律
        4.3.3 桥面板横向弯矩及有效分布宽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波形钢腹板箱梁横向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1 不同腹板箱梁的演化关系
        5.1.1 传统平钢腹板箱梁
        5.1.2 改进型钢腹板箱梁
        5.1.3 等效混凝土腹板箱梁
    5.2 计算模型
        5.2.1 模型参数
        5.2.2 有限元模型
        5.2.3 荷载工况及边界条件
        5.2.4 模型分析的提取位置
    5.3 不同腹板箱梁的横向性能比较
        5.3.1 车辆荷载作用
        5.3.2 重力作用
    5.4 普通波形钢腹板箱梁横向性能的关键影响参数分析
        5.4.1 悬臂处横向峰值应力与竖向挠度(Points B and C)
        5.4.2 横向跨中峰值横向应力与竖向挠度(Point A)
    5.5 波形钢腹板箱梁横向性能新的影响因数分析
        5.5.1 中跨横向悬臂处
        5.5.2 中跨横向跨中
    5.6 有限元模型的理论验证
        5.6.1 悬臂端集中力引起的内力
        5.6.2 跨中集中力产生的内力
    5.7 波形钢腹板箱梁刚度公式的提出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带肋波形钢腹板箱梁悬臂板的横向性能分析
    6.1 不同顶板箱梁的演化关系
    6.2 计算模型的建立
        6.2.1 箱梁模型参数
        6.2.2 有限元空间模型
        6.2.3 梁体荷载工况及边界条件
        6.2.4 箱梁模型分析的提取位置
    6.3 有无肋体对波形钢腹板箱梁横向性能的对比性分析
    6.4 肋体关键几何参数的范围分布
    6.5 车轮力作用下带肋箱梁的关键影响参数分析
        6.5.1 肋体宽度
        6.5.2 肋体高度
        6.5.3 肋体间距
    6.6 恒载作用下带肋箱梁的横向性能参数分析
        6.6.1 肋宽
        6.6.2 肋高
        6.6.3 肋间距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波形钢腹板变截面箱梁异步浇筑施工剪切性能分析
    7.1 新型挂篮
        7.1.1 传统挂篮存在的主要问题
        7.1.2 新型挂篮施工技术的提出
        7.1.3 新型挂篮的构造形式
    7.2 工艺特点
        7.2.1 腹板承重
        7.2.2 挂篮的轻量化
        7.2.3 挂篮受力体系的转变
        7.2.4 工作面的扩展
        7.2.5 节段周期的缩短
    7.3 工艺材料用量
    7.4 变截面波形钢腹板箱梁最大悬臂状态异步浇筑计算模型
        7.4.1 几何模型
        7.4.2 数值模型
        7.4.3 边界及荷载布设
        7.4.4 分析内容
    7.5 变截面波形钢腹板箱梁异步施工荷载工况
        7.5.1 自重及挂篮荷载作用
        7.5.2 异步浇筑
    7.6 变截面波形钢腹板箱梁悬臂处变形及屈曲分析
        7.6.1 梁体自由端节段变形
        7.6.2 梁体自由端节段受力区域划分
    7.7 较大内衬混凝土厚度对抗剪的影响
        7.7.1 顶板混凝土浇筑时复合腹板承剪情况(tnc=600 mm)
        7.7.2 顶底板混凝土异步浇筑时复合腹板承剪情况(tnc=600 mm)
    7.8 较小内衬混凝土厚度对抗剪的影响
        7.8.1 顶板混凝土浇筑时复合腹板承剪情况(tnc=200 mm)
        7.8.2 顶底板混凝土浇筑时复合腹板承剪情况(tnc=200 mm)
    7.9 变截面波形钢腹板悬臂梁剪切理论与对比
        7.9.1 最大悬臂端多个集中力作用下的剪切理论
        7.9.2 挂篮荷载作用下的剪切理论
        7.9.3 挂篮荷载作用下的变截面悬臂梁腹板剪应力准确度分析
    7.10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静力及动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拱式组合体系桥发展概述
        1.1.2 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的构造特点
        1.1.3 本文研究的背景工程
        1.1.4 本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确定合理拱轴线方面的研究进展
        1.2.2 拱桥静力特性及参数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
        1.2.3 拱桥极限承载力方面的研究进展
        1.2.4 桥梁地震响应方面研究进展
        1.2.5 桥梁减隔震方面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的合理拱轴线
    2.1 引言
    2.2 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的特点
    2.3 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的合理拱轴线
        2.3.1 微段分析
        2.3.2 拱段分析
        2.3.3 合理拱轴线的计算方法
        2.3.4 合理拱轴线求解的具体步骤
        2.3.5 考虑活载影响时的拱轴线
    2.4 等截面拱合理拱轴线的简化计算方法
        2.4.1 有索段
        2.4.2 无索段
        2.4.3 三段悬链线的计算过程
    2.5 本章小结
3 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的静力特性及参数分析
    3.1 引言
    3.2 静力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3.2.1 结构体系的比较分析
        3.2.2 牛腿处连接形式
        3.2.3 汽车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
        3.2.4 吊杆的疲劳
        3.2.5 支座反力
        3.2.6 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施工初探
        3.2.7 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的特点
    3.3 恒载作用下静力简化计算
        3.3.1 力法方程的建立
        3.3.2 常系数及载系数
        3.3.3 算例验证
    3.4 静力参数分析
        3.4.1 水平弹性支承刚度的影响
        3.4.2 转动弹性支承刚度的影响
        3.4.3 均布荷载作用范围的影响
        3.4.4 总体跨径布置
        3.4.5 桥墩截面型式
    3.5 本章小结
4 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的极限承载力研究
    4.1 引言
    4.2 极限承载力分析理论
        4.2.1 弹性稳定问题
        4.2.2 第二类稳定问题
    4.3 极限承载力分析的有限元法
        4.3.1 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
        4.3.2 梁单元的分析模型
        4.3.3 加载方式
        4.3.4 荷载工况
    4.4 第一种加载方式的极限承载力分析
        4.4.1 大连虎滩湾大桥
        4.4.2 盘锦中桥
    4.5 第二种加载方式的极限承载力分析
        4.5.1 大连虎滩湾大桥
        4.5.2 盘锦中桥
        4.5.3 极限承载力的控制因素
        4.5.4 提高极限承载力的措施
    4.6 本章小结
5 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的地震响应分析
    5.1 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的动力特性分析
        5.1.1 动力计算模型
        5.1.2 动力特性分析
    5.2 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地震响应分析
        5.2.1 地震输入
        5.2.2 纵向地震响应分析
        5.2.3 横向地震响应分析
        5.2.4 竖向地震响应分析
        5.2.5 非线性因素对地震响应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的减隔震措施研究
    6.1 减隔震设计的基本思路
        6.1.1 顺桥向减隔震设计
        6.1.2 横桥向减隔震设计
    6.2 纵向减震措施研究
        6.2.1 粘滞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
        6.2.2 粘滞阻尼器参数
        6.2.3 减震效果分析
    6.3 横向减震措施研究
        6.3.1 粘滞阻尼器参数
        6.3.2 带剪力键的支座与粘滞阻尼器组合方案
        6.3.3 弹簧与粘滞阻尼器并联方案
        6.3.4 带剪力键的支座、弹簧与粘滞阻尼器联合控制方案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背景
        1.2.1 水与城市的复杂关系
        1.2.2 中国城市转型与城市涉水景观
        1.2.3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碰撞的城市涉水景观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进展与科学问题
        1.4.1 研究进展
        1.4.2 科学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思路与组织框架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6 案例地选择及资料来源
        1.6.1 案例地选择
        1.6.2 资料与数据来源
第二章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理论构架
    2.1 理论梳理
        2.1.1 城市政治生态学理论
        2.1.2 城市政体理论与增长机器理论
        2.1.3 尺度政治理论
        2.1.4 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理论
        2.1.5 从科层制到治理理论
        2.1.6 现代性理论
        2.1.7 后现代性理论与后现代城市
        2.1.8 空间的生产与第三空间理论
    2.2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理论模式建构
        2.2.1 转型中的政治经济背景与城市政体
        2.2.2 转型的资本视角:循环与累积
        2.2.3 转型的行动者网络视角:角色多元化与结盟网络化
        2.2.4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水-社会之循环网”模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兰州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
    3.1 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的变迁
        3.1.1 穿城而过:城市与水的历史回顾
        3.1.2 与河争地:人与洪水的游击战
        3.1.3 政府主导下的水岸开发:黄河风情线及沿岸域的变迁
        3.1.4 市政府控制下的中小型河道:填埋、利用与整治
        3.1.5 被遗忘的水景观:滩滩相连的候鸟天堂
        3.1.6 河谷型城市特殊的水景观:排洪沟、山洪、泥石流与滑坡
        3.1.7 美中不足:公众感知的兰州城市河流及其沿岸景观
    3.2 城市水设施景观的变迁
        3.2.1 兰州供水历史回顾:从溥惠渠到刘家峡
        3.2.2 政府失职与企业失责:兰州城市供水事故的频发
        3.2.3 城市水源地的隐患与监督:水电业的霸权与NGO的努力
        3.2.4 黄土山上造青山:自上而下的南北两山绿化上水工程
        3.2.5 理不清的污水、雨水与洪水:城市排水曲折的现代化进程
        3.2.6 迈向公私合伙:滨河交通设施的跨越发展
    3.3 城市水文化景观的变迁
        3.3.1 传统的水文化景观
        3.3.2 当代的水文化景观
        3.3.3 艺术作品与媒介表征的城市水景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
    4.1 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的变迁
        4.1.1 溯流而上:城市与水的历史回顾
        4.1.2 政府主导下的治河工程:里程碑式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
        4.1.3 政企合作的进阶与退二进三的开端:沙河综合整治工程与东调工程
        4.1.4 NGO发起的反河流填埋运动:西郊河事件
        4.1.5 社区发起的城市湿地保留运动:大观堰事件
        4.1.6 企业插手下的市政郊野公园:城市绿化水系网络的非均衡发展
        4.1.7 新时代的绿色治理体制:环城生态圈以及人工湿地打造
        4.1.8 豪华的“腐烂河”:公众感知的成都城市河流及其水岸景观
    4.2 城市水设施景观的变迁
        4.2.1 供水历史的转折:从都江堰到李家岩
        4.2.2 公众反坝运动的第一次胜利:杨柳湖水电站事件
        4.2.3 城市生命线上广泛的反水电联盟:柏条河事件
        4.2.4 国家的回归与地方的失落:城市排污设施的演进过程
        4.2.5 雨洪管理专家话语的转变:从灰色设施到绿色设施
        4.2.6 被各种设施阻碍的水路交通:撑不起的城市航运
    4.3 城市水文化景观的变迁
        4.3.1 传统的水文化景观
        4.3.2 当代的水文化景观
        4.3.3 艺术作品与媒介表征的城市水景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
    5.1 科层制的固守与超越:兰州城市涉水景观的深度透视
        5.1.1 中国涉水事务的科层制
        5.1.2 涉水事务的地方层级
    5.2 网络、冲突与尺度政治: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深度透视
        5.2.1 水景行动者网络及其冲突
        5.2.2 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尺度政治视角
    5.3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治理模式
        5.3.1 协作式治理:能力与局限
        5.3.2 治理的谱系:从兰州到成都
        5.3.3 治理的拓展:治理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4)城市马拉松在媒介语境中的城市形象营销 ——以广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促使地方政府重视城市营销
        1.1.2. 政府利用重大赛事提升城市竞争力
        1.1.3. 国内各地城市马拉松赛事蓬勃发展
        1.1.4. 小结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2. 第二章理论综述与研究框架
    2.1. 城市马拉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
        2.1.1. 重大事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2.1.2. 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2.1.3. 城市马拉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2.1.4. 小结
    2.2. 城市马拉松赛事特点
        2.2.1. 马拉松赛事起源
        2.2.2. 马拉松赛事分类
        2.2.3. 城市马拉松赛事线路划定要求
        2.2.4. 国内城市马拉松赛事组织特点
        2.2.5. 小结
    2.3. 城市形象营销理论综述
        2.3.1. 城市形象的理论基础
        2.3.2. 城市形象与城市马拉松的联合研究
        2.3.3. 城市营销视角下的城市形象营销
        2.3.4. 城市形象营销的工具
        2.3.5. 城市形象营销理论小结
    2.4. 研究对象界定与研究框架
        2.4.1. 研究对象界定
        2.4.2. 研究资料来源
        2.4.3. 研究整体框架
3. 第三章解说文本的城市形象营销
    3.1. 解说文本的解构
        3.1.1. 解说文本的叙事主题
        3.1.2. 解说文本的叙事结构
        3.1.3. 解说文本的叙事方式
        3.1.4. 解说文本的叙事空间
    3.2. 解说文本的城市形象营销
        3.2.1. 城市形象的空间话语
        3.2.2. 城市形象的组合营销
    3.3. 本章小结
4. 第四章广州国际马拉松解说文本的城市形象营销
    4.1. 广州国际马拉松赛简介
    4.2. 广州国际马拉松解说文本的解构
        4.2.1. 解说文本的叙事主题
        4.2.2. 解说文本的叙事空间
    4.3. 广州国际马拉松解说文本的城市形象营销
        4.3.1. 城市形象的空间话语
        4.3.2. 城市形象的组合营销
5. 第五章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想象的城市不能形成地方认同
        5.2.2. 城市形象建构应当注重培养内部市民的地方认同
    5.3. 不足之处及研究发展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7.1. 城市马拉松线路沿途功能空间统计
        7.1.1.2015厦门国际马拉松线路沿途功能空间
        7.1.2.2015重庆国际马拉松线路沿途功能空间
        7.1.3.2015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线路途经功能空间
        7.1.4.2015丹东鸭绿江国际马拉松线路沿途功能空间
        7.1.5.2015秦皇岛国际马拉松线路沿途功能空间
        7.1.6.2015兰州国际马拉松线路沿途功能空间
        7.1.7.2014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线路沿途功能空间
        7.1.8.2014北京国际马拉松线路沿途功能空间
        7.1.9.2014衡水湖国际马拉松线路沿途功能空间
        7.1.10.2014合肥环巢湖国际马拉松线路沿途功能空间
        7.1.11.2014杭州国际马拉松线路沿途功能空间
        7.1.12.2014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线路沿途功能空间
        7.1.13.2014广州国际马拉松线路沿途功能空间
    7.2. 解说文本
        7.2.1.2015厦门国际马拉松解说文本
        7.2.2.2015重庆国际马拉松解说文本
        7.2.3.2015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解说文本
        7.2.4.2015秦皇岛国际马拉松解说文本
        7.2.5.2015兰州国际马拉松解说文本
        7.2.6.2014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解说文本
        7.2.7.2014合肥环巢湖国际马拉松解说文本
        7.2.8.2014广州国际马拉松解说文本
8. 致谢
附件

(5)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扭转和动力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的发展现状
    1.2 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的构造形式
        1.2.1 钢腹板构造形式
        1.2.2 钢腹板与混凝土连接形式
    1.3 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的结构特点
    1.4 国内外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桥的的研究现状
        1.4.1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扭转和畸变研究现状
        1.4.2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动力特性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任务
2 波形钢腹板箱梁扭转振动分析
    2.1 概述
        2.1.1 横隔板对抗扭刚度的影响
        2.1.2 箱梁的扭转振动
    2.2 箱梁约束扭转分析的基本方法
    2.3 桥梁的动力性能分析方法
    2.4 考虑约束扭转的扭转振动自振频率公式推导
    2.5 截面的有效剪切模量
    2.6 截面的扭转刚度
3 波形刚腹板简支梁扭转振动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3.1 波形钢腹板的扭转振动
    3.2 模型试验研究
        3.2.1 桥梁的动力测试方法
        3.2.2 试验梁的尺寸及材料参数
        3.2.3 波形钢腹板的连接方式
        3.2.4 体外预应力钢筋的布置
    3.3 有限元模型动力分析
    3.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3.5 横隔板对桥梁扭转动力特性的影响
    3.6 不同横隔板工况设置下结构的扭转动力特性
        3.6.1 工况设置
        3.6.2 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
        3.6.3 结果对比分析
4 波形钢腹板连续梁桥的地震反应分析
    4.1 概述
    4.2 反应谱理论的基本概念
    4.3 反应谱理论的基本假设
    4.4 反应谱的组合方法
    4.5 有限元模型的反应谱计算
        4.5.1 模型的基本情况
        4.5.2 模型的反应谱计算工况
        4.5.3 波形钢腹板连续梁有限元模型反应谱分析
    4.6 波形钢腹板箱梁桥与等效混凝土箱梁桥反应谱对比分析
        4.6.1 波形钢腹板与普通混凝土腹板等效计算方法
        4.6.2 等效混凝土箱梁有限元模型反应谱分析
    4.7 反应谱对比结果
        4.7.1 关键截面位移对比
        4.7.2 关键截面内力对比
    4.8 时程对比分析
    4.9 时程分析结果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兰州滨水景观的现状分析与景观节点的设计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1.3.1 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1.3.2 课题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5.2 课题研究框架
    1.6 小结
第二章 兰州滨水景观相关理论研究
    2.1 多种文化在兰州的存在
        2.1.1 佛教文化
        2.1.2 道教文化
        2.1.3 伊斯兰文化
        2.1.4 基督教
    2.2 兰州的地域文化
        2.2.1 丝路文化
        2.2.2 黄河文化
    2.3 小结
第三章 兰州滨水景观的基地调查
    3.1 兰州市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变化
        3.1.3 植被
    3.2 兰州四十里风情线现有景观
        3.2.1 桥梁
        3.2.2 景观节点
        3.2.3 植物造景
        3.2.4 景观小品
    3.3 兰州市区所载史迹
        3.3.1 八路军驻兰办事处
        3.3.2 邓家花园
        3.3.3 金城关
    3.4 调查问卷
        3.4.1 游人的年龄组成
        3.4.2 游人在滨河绿地所从事的活动
        3.4.3 游人对现有服务设施的满意程度
    3.5 小结
第四章 兰州滨水景观所存在的问题与景观节点的设计构想
    4.1 兰州滨水景观所存在的问题
        4.1.1 景观节点的连续性不够
        4.1.2 景观小品功能性不足
        4.1.3 人性化功能及服务的缺乏
        4.1.4 荒废河滩没有充分利用
    4.2 兰州滨水景观节点的设计构想
        4.2.1 增加景观主题园的建设,以加强景观节点的联系性
        4.2.2 沿河两岸建筑物的风格统一
        4.2.3 丰富的景观小品营造舒适的人性化环境
        4.2.4 充分利用河滩湿地减少荒废河滩
    4.3 小结
第五章 与武汉长江滨水景观的比较
    5.1 武汉长江滨水景观的地理位置
    5.2 武汉长江滨水景观的景观轴线
    5.3 武汉长江滨水景观的景观小品
    5.4 武汉长江滨水景观的人性化设施
    5.5 相比较武汉长江滨水景观与兰州滨水景观所存在的差距
    5.6 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
    兰州滨水景观问卷调查表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图目录
致谢

(9)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2 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模型
4 功效系数的计算
    4.1 各指标满意值和不允许值的确定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功效系数的确定
5 评价结果分析及政策建议
    5.1 评价结果分析
    5.2 问题与政策建议
6 结论

(10)钢管混凝土拱桥桥例简介(上)(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水柏铁路北盘江大桥
3 广东东莞水道大桥
4 连徐路京杭运河大桥
5 福建福鼎山前大桥
6 杭州钱江四桥
7 郑州黄河公路二桥主桥
8 兰州雁滩黄河大桥
9 南宁永和大桥
10 湖南益阳茅草街大桥
11 重庆巫峡长江大桥

四、兰州雁盐黄河大桥建成通车(论文参考文献)

  • [1]波形钢腹板组合梁的力学性能研究[D]. 王康建. 东南大学, 2020
  • [2]T构—系杆拱组合体系桥静力及动力性能研究[D]. 唐春艳.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8)
  • [3]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D]. 顾磊. 兰州大学, 2017(03)
  • [4]城市马拉松在媒介语境中的城市形象营销 ——以广州市为例[D]. 周丽婵.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5]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扭转和动力特性分析[D]. 林统励.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6]兰州市区至兰州新区中快线建设方案研究[J]. 陶玮. 铁道标准设计, 2013(08)
  • [7]兰州滨水景观的现状分析与景观节点的设计构想[D]. 王华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12)
  • [8]十年贷款百亿改善兰州城市交通[N]. 王纯朴,吴娟. 兰州日报, 2009
  • [9]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J]. 张旺锋,林志明.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10]钢管混凝土拱桥桥例简介(上)[J]. 陈宝春. 中外公路, 2008(04)

标签:;  ;  ;  ;  ;  

兰州雁雁黄河大桥建成通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