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开创经济工作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开创经济工作新局面

一、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开创经济工作新局面(论文文献综述)

林丽蓉[1](2020)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人的发展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发展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提出新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迎来新使命和新要求,即是说要积极正视和回应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将“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那么,如何正确认识理解并切实担当好这一时代使命则是当前亟待思考和研究的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研究》就是着眼于解决这一时代课题所做出的大胆尝试和探索。本选题由前言、正文和结语构成,其中正文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的科学把握。本章旨在说明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这两个层面切入,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研究的现实归因,在此基础上厘清和阐释“时代新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的科学内涵,回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之所“是”,为后续研究奠基铺路。其二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的必然性,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新人”是迈进新的时代方位的发展之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新人”是遵循高校职责定位的现实之需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新人”是契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应有之义,意在阐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何”担此使命。其三是要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的时代价值,包括对于大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言的重要价值,换言之,即是从不同的角度讲清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新人”使命的“作用”和“意义”所在。第二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的基本要求。本章主要结合习近平针对“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相关重要论述,通过整理、分析并提炼与研究主题密切联系的观点内容,以把握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的基本要求。一是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二是把握时代新人“三有”的素质要求,三是明确“六个下功夫”的重点任务来把握其基本要求,以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新人”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有序开展“把关”。第三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的实践探索。本章意在分析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新人”在实践环节具体“怎么做”的这一问题。一是以“教育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德育为先与全面发展相结合、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协调”为实践原则;二是以“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提供根本保证、高校对教育事业的规律性把握提供科学指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成果奠定扎实基础”为实践保障;三是从教师队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情境这四大方面入手探索具体途径。

王肖男[2](2020)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科学实践,承载着中华民族艰苦卓绝、自强不息的光辉历程,是谱写从民族独立、建设发展到繁荣富强的英雄赞歌,体现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进行的伟大文化创造,掌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前进航向。文化全球化发展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各类文化形态不断涌入,在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使我国主流文化传承遭受了重大挑战与质疑,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解决文化发展困境,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措施,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以红色文化为着力点提升文化认知、杜绝精神殖民,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发展创造时代契机,以端正理想信念、树立文化信心,培养社会大众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为根本任务,坚定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信心与决心,为实现文化强国战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造条件。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前沿课题,全文总体框架主要由四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有效运用文献阅读法与比较综合法做好文章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结合系统分析法了深入剖析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论文的创新之处,整体把握文章的科研必要性与实用性。第二部分明确红色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基本形态,分析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与理论根源,对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定义加以阐释。第三部分从功能考量和意义探究角度分析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在肯定阶段性工作成果的同时分析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深入探究困境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为指引,充分结合现状研究提出有助于红色文化科学高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建议,从坚持政府主导、丰富学术内涵、塑造精品文化、挖掘网络优势和提高人员素养五个方面系统论述摆脱现实困境的有效方法。

梁昊[3](2019)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其价值》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发展理论的历史进程,中国事业起步、发展和壮大于马克思主义。从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运动,继承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本文选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出发,追溯其来源,分析其结构,阐述其内容。文章以实践性、物质运动性和统一性解读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涵,继而梳理中国对其的运用和发展。通过总结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奋斗中国梦想的历史过程及其辩证智慧,在当代发展中凸显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并彰显其无可取代的特殊价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理论的哲学来源于实践,也只有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实践,才能成为真正的哲学。文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伟大建设,预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胜利的前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当代丰富的发展历程,并经由中国反复的实践验证其真理性和价值性。全文共四个章节,第一章简要概述研究意义、现状、思路与重难点;第二章阐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涵;第三章梳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中国化运动及其理论成果,用丰富的内容与多样的形式展示其当代发展;第四章论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价值。

孙在丽[4](2019)在《新时代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为导向。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关系到高校以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面对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变,市场经济深入推进,多媒体传播迅速发展等各种挑战,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认真落实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政策,教师队伍建设方向更加明确具体,教师队伍培养规划更加全面,教师队伍构成更加合理,教师队伍保障机制日益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初步形成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影响因素,探析改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到80年代末,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恢复调整时期。第二阶段贯穿90年代,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加强改进时期。第三阶段是从进入新世纪到十八大召开之前,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推进阶段。第四阶段是从十八大召开至今,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期。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本文认为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四个层面的挑战:高校之间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的不平衡;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保障不足等。面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本文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抓住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机遇,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原则,利用和落实好国家的政策,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在资料的收集和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主要用到文献研究法、统计研究法、实证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首次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演变历程进行系统分析,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及体制研究领域的空白;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归纳思政课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从思政课教师的选拔培育、成长发展、专业化建设及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健康发展。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分析。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关于教育的理论等。通过理论研究,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方法论的指导。第二章是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进行分析和归纳。本章节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有益探索,为总结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解决路径奠定基础。第三章是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四章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通过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选拔培养机制,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成长发展机制,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建立适合思政课教师的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刘晓川[5](2019)在《中国共产党“赶考”的精神品格及基本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京赶考”是毛泽东在1949年3月23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时,在与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对话中提出的、用以比喻我们党的执政实践的一个比喻性的重要思想论断。这一思想的提出,赋予了“赶考”的本意以政治的寓意,创造性地实现了传统文化中的“赶考”术语由文化语境向政党政治语境的转化。政党政治视域下的“赶考”,既表现为一种鲜明的实践形态和内涵,也表现为一种鲜明的精神形态和内涵,即既表现为我们党执政的一种实践进程,也表现为我们执政所彰显出了的一种精神风貌。因此,论文主张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突出史论结合、阐释与建构并举,围绕中国共产党“赶考”的基础理论、“进京赶考”思想所蕴含的精神品格、党“赶考”七十年的基本历程及取得的优异成绩、中国共产党“赶考”七十年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四个基本问题对中国共产党“赶考”的精神品格及基本经验这一课题展开系统研究。从整体结构上看,论文主要分为六章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所呈现的是党“赶考”的精神品格及基本经验这一选题的绪论和中国共产党“赶考”的基础理论。论文首先阐明了研究这一选题的背景、意义和创新点等基本问题,对为什么要选择这一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题进行了系统阐释。在此基础上,通过全面分析不同视角下“赶考”的基本内涵与系统阐释政党及政党政治的相关理论相结合,从内在契合的层面论述了我们党将“赶考”的文化本意转化为执政寓意的可行性,进而对中国共产党“赶考”的基本内涵做出了基本界定。第二部分,所呈现的是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思想的提出背景以及我们党在“赶考”实践中所面临的“考纲”。论文从陈嘉庚之问、郭沫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两个务必”的思想动员和“进京赶考”的正式提出几个方面论述了“进京赶考”思想的提出背景;同时又从如何避免陷入历史周期率、如何巩固执政合法性、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等三个方面对我们党“赶考”的“考纲”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所呈现的是在“进京赶考”思想中所蕴含的我们党丰富的精神品格。在文化视域下,“进京赶考”中“赶考”,体现的是一种“追赶”、“接续推进”、“引领”、直面问题、迎接考验的精神风貌和坚强意志。我们党将这一词汇比作自己的执政实践,深刻彰显了其面对即将到来的长期执政实践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进取精神、敢于直面问题、迎接考验的坚强意志、永葆执政地位的高度自觉、执政为民的价值情怀、发展人类进步事业的崇高追求。第四部分,所呈现的是我们党“赶考”的七十年历史进程以及我们党向人民交出的优异答卷。在“历史进程”方面,以毛泽东在建国前夕提出“两个务必”、“决不当李自成”为第一个标志,我们党在建国之前就表明了永葆执政地位、巩固人民政权的坚定决心;以我们党在“文革”之后提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为第二个标志,赋予了执政实践以全新内涵,开创了治国理政新实践;以我们党在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的背景下重提“两个务必”为第三个标志,科学回答了在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的时代背景下,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执政心态的问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赶考’远未结束”的动员令为标志,昭示了我们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永远在路上”的执政态度。在优异答卷方面,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维度,具体表现为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路、创立了一套先进的理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引领和发展了一种先进文化。第五部分,所呈现的是我们党七十年“赶考”的基本经验。纵观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七十年,我们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就。透过七十年“赶考”成就,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推动自身执政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的宝贵经验。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不忘执政初心、弘扬“赶考”精神、把握“赶考”方法、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四个宏观维度。

钱美娜[6](2016)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理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理念提出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作为研究起点。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基本思想进行历史梳理,有助于准确把握其理论流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意识形态建设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理念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理念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理论渊源。其次,认真审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是明确当下意识形态建设重点内容也是把握该问题的重要维度。社会文化多元化引发了意识形态的交融和冲突;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压力;中国梦的提出增强了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四个全面”的提出增强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动员能力。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尤其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加强和改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出发,指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战略地位是坚持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两手硬”,重要原则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高度一致,新要求是推动讲好中国故事与传播好中国声音相结合。这些新理念的提出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开辟了新境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确定了原则、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此基础上,要落实新理念、促使意识形态工作得到新发展,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坚持中国特色,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感染力;抓好三个创新,改进宣传方法,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力;占领住制高点,掌握好主动权,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战斗力。总结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理念有其鲜明的特征。宽眼界,体现意识形态强大的包容性;抓落实,彰显意识形态工作接地气;大格局,要求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创新性。为此,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认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理念的现实意义。

万建武[7](2010)在《从党的重要文献编辑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文中研究指明

包心鉴[8](2005)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是充满无限生命力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存在于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本国实际问题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在20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突出地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在中国共产党人致

兰其建[9](2004)在《以《决定》精神推进党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性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与时俱进的纲领和宣言。应当从“新”、“深”、“实”三个方面认真领会和把握其精神实质。《决定》为新时期党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必须按照《决定》的要求 ,大力推进党校教学和科研的改革 ,围绕增强干部执政意识 ,突出执政能力这一主题 ,创新培训方法 ,提高培训质量 ,不断开创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新局面。

包心鉴[10](2004)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文中研究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实现这一基本原则 ,关键在于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探索客观规律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 ;永葆这一活力源泉 ,关键在于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建设的基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 ;强固这一根本保证 ,关键在于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创造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开创经济工作新局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开创经济工作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的科学把握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的提出及科学内涵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的提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的科学内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的必然性
        (一)是迈进新的时代方位的发展之要
        (二)是遵循高校职责定位的现实之需
        (三)是契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应有之义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的时代价值
        (一)助力大学生群体成长为时代新人
        (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实现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一)深化对“立德树人”的科学认识
        (二)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取向
        (三)完善好“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
    二、把握时代新人“三有”的素质要求
        (一)把握“有理想”的素质要求
        (二)把握“有本领”的素质要求
        (三)把握“有担当”的素质要求
    三、明确“六个下功夫”的重点任务
        (一)“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
        (二)“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
        (三)“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
        (四)“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
        (五)“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
        (六)“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的实践探索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的实践原则
        (一)教育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原则
        (二)德育为先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三)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协调的原则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的实践保障
        (一)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领导提供根本保证
        (二)高校对教育事业的规律性把握提供科学指南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成果奠定扎实基础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的实践途径
        (一)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二)甄选契合时代新人素质要求的教育内容
        (三)创新择用适宜大学生群体需求的教育方法
        (四)合理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情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述
    2.1 红色文化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形态
        2.1.1 红色文化的本质
        2.1.2 红色文化的特征
        2.1.3 红色文化的基本形态
    2.2 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
        2.2.1 红色文化的源起阶段(1919年—1921年)
        2.2.2 红色文化的标志阶段(1921年—1949年)
        2.2.3 红色文化的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
        2.2.4 红色文化的承续创新阶段(1978年至今)
    2.3 红色文化的理论根源
        2.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3.2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东方实践
    2.4 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2.4.1 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同
        2.4.2 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同
        2.4.3 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相同
第三章 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3.1 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考量
        3.1.1 历史印证功能
        3.1.2 文明传承功能
        3.1.3 精神德育功能
    3.2 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探究
        3.2.1 有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框架
        3.2.2 有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
        3.2.3 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提高思想觉悟
    3.3 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景象
        3.3.1 红色文化逐步走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3.3.2 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体系日趋完善
        3.3.3 红色文化传播全面化现代化特征明显
    3.4 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3.4.1 认同危机语境:对红色文化内涵挖掘浅尝辄止
        3.4.2 扩散传播优思:对红色文化实践探索惰性使然
        3.4.3 理论独立焦虑:提升红色文化信任度急不可待
        3.4.4 道德缺失恐惧:民族精神家园的塑造刻不容缓
    3.5 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困境产生的原因
        3.5.1 主体对红色文化的错误理解与运用偏差
        3.5.2 文化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构
        3.5.3 个体意识觉醒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
第四章 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思考
    4.1 坚持政府主导: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化
        4.1.1 统筹引导,完善公共文化发展规划
        4.1.2 健全制度,建立制式规范服务体系
        4.1.3 全面监管,强化红色产业系统管理
    4.2 丰富文化内涵:确保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正规化
        4.2.1 完善理论,增强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可信度
        4.2.2 深化认知,巩固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话语权
        4.2.3 时代引领,提升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认同感
    4.3 塑造精品文化:坚持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时代化
        4.3.1 增强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仪式感
        4.3.2 致力于红色文化产品品牌化、创意化开发
        4.3.3 提升红色资源保护力度凸显文化环创优势
    4.4 深挖网络优势:增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能化
        4.4.1 重视开发红色文化科技实践载体
        4.4.2 打造红色文化网络信息识别话语
        4.4.3 大力提升红色文化信息平台吸引力
    4.5 提升人员素养:促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稳定化
        4.5.1 提升专业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水平
        4.5.2 强化社会活动专职人员队伍建设
        4.5.3 激发受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其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2.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涵
    2.1 物质世界的辩证运动
        2.1.1 普遍联系的事物以对立统一的方式运动和发展
        2.1.2 在事物的发展程度上呈现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2.1.3 唯物的否定性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活的灵魂
        2.1.4 辩证范畴是对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的把握
    2.2 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
        2.2.1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2.2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2.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3.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发展
    3.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3.1.1 辩证处理“一化三改”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3.1.2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十大关系”和“两对矛盾”辩证探索
    3.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3.2.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关系
        3.2.1.1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历史
        3.2.1.2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握国情和制定政策
        3.2.1.3 把党的思想路线贯穿于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
        3.2.2.1 发展才是硬道理
        3.2.2.2 在发展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3.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辩证发展的有机体系
    3.3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3.3.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与时俱进
        3.3.1.1 与时俱进是发展、改革、开放的辩证统一
        3.3.1.2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3.2 以党的建设为基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3.2.1 以党的建设为基础推进经济建设
        3.3.2.2 以党的建设为基础推动政治建设
        3.3.2.3 以党的建设为基础推动文化建设
    3.4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3.4.1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制定发展战略
        3.4.1.1 实事求是地把握世情国情党情
        3.4.1.2 以与时俱进精神制定发展战略的思想进路
        3.4.2 辩证的创新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
        3.4.2.1 发展要义的辩证思想
        3.4.2.2 以人为本的辩证思想
        3.4.2.3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辩证思想
        3.4.2.4 统筹兼顾的辩证思想
    3.5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3.5.1 实事求是地把握和开创新时代
        3.5.1.1 开创新时代是对新的历史方位的辩证思考
        3.5.1.2 开创新时代是对矛盾运动的辩证把握
        3.5.2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总体内涵
        3.5.2.1 “两个一百年”和“四个伟大”的关系
        3.5.2.2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关系
        3.5.2.3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关系
        3.5.2.4 “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的关系
        3.5.3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3.5.3.1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3.5.3.2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3.5.4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辩证升华
        3.5.4.1 “一带一路”是联系中国与世界的纽带
        3.5.4.2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智慧的辩证升华
4.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价值
    4.1 指引社会进步的世界观
    4.2 观察当代世界发展的认识工具
    4.3 实践和谐社会的辩证方法论
    4.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时代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趋势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主要的创新点
第一章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第一节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概念
        一、相关概念辨析
        二、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
    第二节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教育的理论
    第三节 新时代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新时代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题中之义
        三、培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成绩与经验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恢复调整阶段(1978-1989 年)
        二、加强改进阶段(1990-1999 年)
        三、规范推进阶段(2000-2012 年)
        四、质量提升阶段(2012 年至今)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成绩
        一、建设了专业化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二、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坚持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领导
        三、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
        四、尊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五、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育
第三章 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现状及成因
    第一节 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二、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使命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自身的诉求
    第二节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普通高等学校之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发展的不平衡
        二、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挑战
        四、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不足
    第三节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普通高等学校体制机制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本身的影响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长效机制建设
    第一节 完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拔培育机制
        一、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拔工作
        二、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育工作
    第二节 健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成长发展机制
        一、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
        二、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互动的交流机制
        三、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机制
        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指导机制
    第三节 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建设
        一、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助力教师队伍的发展
        二、以学科带动和学院建设助力教师队伍的发展
        三、以构建课堂合力助力教师队伍的发展
        四、打造高标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第四节 建立适合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保障激励机制
        一、加强对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
        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职称评定的单独系列管理机制
        三、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立体多元的激励机制
结语
附录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参考文献

(5)中国共产党“赶考”的精神品格及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论文框架与研究重点及难点
        1.3.1 论文架构
        1.3.2 研究重点
        1.3.3 研究难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尝试性创新
第2章 中国共产党“赶考”的基础理论分析
    2.1 “赶考”内涵的一般性解读
        2.1.1 文化词源学视角下的“赶考”
        2.1.2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赶考”
        2.1.3 “赶考”要素视角下的“赶考”
        2.1.4 表现形态视角下的“赶考”
    2.2 政党政治视域下“赶考”的基础理论阐释
        2.2.1 “政党”的基础理论分析
        2.2.2 “政党政治”的基础理论分析
        2.2.3 “赶考”与政党政治的契合之处
        2.2.4 政党政治视域下“赶考”的内涵分析
    2.3 中国共产党“赶考”的理论源头及概念界定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赶考”的理论阐释
        2.3.2 中国共产党“赶考”的概念解析
第3章 “进京赶考”的提出背景及其“考纲”
    3.1 “进京赶考”的提出背景
        3.1.1 陈嘉庚之问
        3.1.2 郭沫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
        3.1.3 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
        3.1.4 “两个务必”的思想动员和“进京赶考”的正式提出
    3.2 中国共产党“赶考”的基本“考纲”
        3.2.1 避免陷入历史周期率
        3.2.2 巩固执政合法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
        3.2.3 永葆先进性与纯洁性
第4章 “进京赶考”:蕴含了党丰富的精神品格
    4.1 “赶考”:彰显党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进取精神
        4.1.1 彰显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使命担当
        4.1.2 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4.1.3 彰显党执政的接续性和继承性
    4.2 “赶考”:体现党直面问题、迎接考验的坚强意志
        4.2.1 体现于我们党破解“考题”的艰巨性上
        4.2.2 体现于执政过程对于我们党的深刻历练之中
        4.2.3 体现于人民群众对党执政要求的严格程度上
    4.3 “赶考”:彰显党永葆执政地位的高度自觉
        4.3.1 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有品质
        4.3.2 彰显于党的执政实践全过程
    4.4 “赶考”:彰显党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
        4.4.1 强调根本宗旨不能变:明确执政为民的初心
        4.4.2 提出“三个有利于”:回答是否继续坚持为人民执政的问题
        4.4.3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执政为民更加深刻的内涵
        4.4.4 提出“以人为本”:“赶考”理念进一步向人民群众聚焦
        4.4.5 提出新时代奋斗目标:吹响继续为人民执政的时代号角
    4.5 “赶考”:蕴含党发展人类进步事业的高尚境界
        4.5.1 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理想
        4.5.2 代表了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学说
        4.5.3 代表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实践
        4.5.4 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
第5章 中国共产党“赶考”的历史进程及优异答卷
    5.1 中国共产党接续推进治国理政伟大实践
        5.1.1 提出“决不当李自成”:表明巩固人民政权的坚定决心
        5.1.2 提出改革开放新决策:开创“赶考”新阶段
        5.1.3 重提“两个务必”:强调苏东剧变之后保持良好执政心态
        5.1.4 “‘赶考’远未结束”:昭示“永远在路上”的执政态度
    5.2 中国共产党“赶考”七十年交出优异答卷
        5.2.1 道路维度: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
        5.2.2 理论维度:创立和发展了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
        5.2.3 制度维度:确立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
        5.2.4 文化维度:引领和发展了一种先进文化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历史性“赶考”积淀宝贵经验
    6.1 坚守执政初心:始终把人民当作“主考官”
        6.1.1 始终牢记“我是谁”
        6.1.2 始终牢记“为谁执政”
        6.1.3 始终牢记“靠谁执政”
    6.2 永葆“赶考”精神: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
        6.2.1 坚持在自我革命中推进执政实践
        6.2.2 坚持在强化“四个意识”中推进执政实践
        6.2.3 坚持在推进伟大斗争推进执政实践
    6.3 把握“赶考”之方:聚焦“三个统一”
        6.3.1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6.3.2 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6.3.3 坚持历史、现实、未来的辩证统一
    6.4 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6.4.1 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目标要求
        6.4.2 始终把握党的建设科学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
致谢

(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理念的提出
    一、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压力
        (二) 社会文化多元化引发了意识形态的交融和冲突
        (三) 中国梦的提出增强了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
        (四) “四个全面”的提出增强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动员能力
    二、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理念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本质与功能的思想为社会主义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基础
        (二) 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 毛泽东关于思想工作的一系列主张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意识形态建设新理念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意识形态建设新理念的发展提供了深厚源泉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理念的主要内容
    一、根本任务的新概括:牢牢把握“两个巩固”不动摇
        (一)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 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战略地位的新定位:坚持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两手硬”
        (一) 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二) 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极端重要的地位
        (三) 坚持党的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两手抓、两手硬
    三、工作原则的新诠释:坚持党性和人民性高度一致
        (一) 党性和人民性在内在本质上存在一致性
        (二) 党性和人民性在奋斗目标上存在一致性
        (三) 在宣传工作中自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和“统一”
    四、重要要求的新表述:推动讲好中国故事与传播好中国声音相结合
        (一)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以中国梦作为引领讲好中国故事
        (二) 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用融通中外的语言传播中国声音
        (三) 落实“互联网+”计划,拓展国际传播事业发展的新空间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理念的基本特征与实现机制
    一、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理念的基本特征
        (一) 宽眼界,体现意识形态强大的包容性
        (二) 抓落实,彰显意识形态工作接地气
        (三) 大格局,要求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创新性
    二、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理念的实现机制
        (一) 坚持中国特色,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感染力
        (二) 抓好三个创新,改进宣传方式,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力
        (三) 占领住制高点,掌握好主动权,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战斗力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理念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理念的理论贡献
        (一) 开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 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发挥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三) 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了遵循
    二、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理念的实践价值
        (一) 有利于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渗透,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二) 有利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避免意识形态工作“本领恐慌”
        (三) 有利于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从党的重要文献编辑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证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从开创党的文献编辑工作看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思考
        一、毛泽东开创党的文献编辑工作的缘由
        二、《六大以来》等重要文献集的编辑情况
        三、《六大以来》等重要文献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特殊意义
    第二节 毛泽东着作的编辑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
        一、毛泽东着作的编辑情况
        二、从毛泽东的着作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三、毛泽东着作的编辑对毛泽东思想理论武装和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着作的编辑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丰富发展
        一、周恩来着作的编辑及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贡献
        二、刘少奇着作的编辑及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贡献
        三、朱德着作的编辑及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贡献
        四、任弼时着作的编辑及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贡献
第二章 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邓小平着作的编辑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着作的编辑情况
        二、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性贡献
        三、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贡献
    第二节 江泽民着作的编辑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一、江泽民着作的编辑情况
        二、江泽民领导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第三节 十六大以来党的重要文献编辑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理论创新
        一、十六大以来党的重要文献编辑情况
        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理论创新历程
        三、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回顾与启示
    第一节 党的文献编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一、首要前提: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中国实际
        二、根本目的: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三、集中表现:形成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党的文献编辑工作的新要求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以《决定》精神推进党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 意义深远的历史性会议
二、与时俱进的纲领和宣言
    (一) 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
    (二) 统揽全局的深刻内涵
    (三)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三、深入贯彻《决定》精神, 全面推进党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开创经济工作新局面(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当“育新人”使命研究[D]. 林丽蓉. 西南大学, 2020(01)
  • [2]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路径研究[D]. 王肖男.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其价值[D]. 梁昊.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5)
  • [4]新时代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 孙在丽.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5]中国共产党“赶考”的精神品格及基本经验研究[D]. 刘晓川. 湖南大学, 2019(07)
  • [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理念研究[D]. 钱美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7]从党的重要文献编辑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D]. 万建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11)
  •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A]. 包心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上), 2005
  • [9]以《决定》精神推进党校教育事业的发展[J]. 兰其建. 实事求是, 2004(06)
  •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J]. 包心鉴. 山东社会科学, 2004(07)

标签:;  ;  ;  ;  ;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开创经济工作新局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