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九大因素

阻碍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九大因素

一、阻碍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九大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袁帆[1](2020)在《中国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伦理研究 ——基于“三视角”理论框架》文中提出算法作为推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自动化新闻生产和个性化新闻推送领域。但是在推动新闻事业发展的同时,算法也在领域内引发了一些了问题,而这些问题深究起来都关乎于伦理。本研究从“三视角”理论出发,以该理论作为窥探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伦理问题的研究框架。根据该理论,需要从处境性视角即现状、规范性视角即标准、存在性视角即主体表现三方面来诠释伦理问题。于是本文依据该理论提供的“三视角”,通过第三至第五章着重阐释、分析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的算法伦理问题。具体内容包括:首先,从处境性视角来看。算法确实在当下中国网络新闻传播领域引发并加剧了诸如信息茧房、社会价值观异化等一系列伦理失范问题,这些伦理失范问题束缚了中国网络新闻传播领域未来积极发展。究其原因是利益诱导与制度缺失等多方面导致。其次,从规范性视角来看。结合算法的特殊性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大背景,一个有道德的、合格的算法最基本要具备公正性即不歧视、预防性即要防范、尊重性即要合法、透明性即要可追溯、导向性即要负有积极舆论导向功能五大点。只有具备以上五点性质的算法,才能够辅助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未来发展。再次,从存在性视角来看。本文主要将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的伦理责任主体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算法的直接设计者和使用者即算法工程师,他们作为技术实践者会有意或无意的将价值观念、伦理倾向等内容渗透进算法。通过考察研究,本文发现现阶段算法工程师对算法伦理失范风险的认知比较浅薄、对算法伦理失范风险的改进意愿较为被动,算法伦理水平测量中专业伦理素养低等问题。第二类是算法的管理主体即产品经理等。本文以算法平台产品经理为考察对象,了解他们是如何认识算法伦理问题以及算法设计至完成阶段自我伦理定位。第三类是算法的施用主体即用户本身。作为算法的作用对象,同样作为数据的提供者,用户实质或多或少地参与到了算法完善的进程中。因此,用户对算法伦理失范风险的认知、感知以及应对反映着用户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规避风险。本文的结果显示,即便用户能够感受到算法伦理风险,但为了满足需求,其仍旧会选择消极态度应对算法伦理风险。通过从处境性视角、规范性视角、存在性视角的分析,本文同样从此三视角出发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建议,来促成合乎道德算法的实现。首先从处境性视角中,以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通过设计可习得道德的算法以及区块链技术予以辅助;其次从规范性视角中,参考西方经验,以外部法律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规范对算法行为及结果进行约束;最后从存在性视角中,以对算法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培育、用户算法伦理知识教育以及企业伦理管理三方面为切入,从主体内部涵化正确的算法伦理观、道德观。总之,对算法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伦理失范的分析,对算法伦理道德标准的构建,对算法各责任主体的伦理考察,都是当下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伦理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当下最为缺乏的内容。研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具备公正性、预防性、尊重性、透明性、导向性算法的顺利实现。

王晨阳[2](2020)在《基于商业模式视角的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的构建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体育行业目前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特别是2020年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的威胁,我国已经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且作为绿色产业对体育行业进行产业扶持提出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进行扶持,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对我国体育产业进行战略意义指导。政策支持加上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现在体育领域的各种业务构建了很多体育商业软件信息系统,但是这些构建体育商业软件信息系统中大部分都没有很好的商业模式,比如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可能只是单纯的资源匹配,没有商业模式融入其中。所以将研究“基于商业模式视角的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本文基于商业模式的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模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快速原型法和归纳与演绎分析法对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的构建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分析有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是通过对文献资料和目前现状的分析研究,对“商业模式”和“约赛系统”的归纳分析结果,为下一步商业模式融入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主要是应用文献综述和现状分析的结果,运用模型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结合现实中的互联网系统平台和系统运营的资深人员访谈内容结果综合分析,确定研究的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并且经过商业模式的设计流程,在设计过程中保持商业模式的设计理念,把商业模式融入到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中,并对其中的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分析研究,设计系统的商业架构。第三部分:以商业模式视角的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构成要素的研究结果为依据,分析研究信息系统的软件功能模块,并分析研究融入商业模式要素的篮球网上约赛的系统软件产品业务流程、系统支付流程。第四部分:实例分析,运用快速原型法对基于商业模式视角的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进行构架,结合实例对系统进行分析和应用阐述。最后归纳总结出可行的软件系统模型。第五部分:为研究的结果预测和展望。通过对商业模式中的诸多含义和不同的商业模式要素进行分析总结,运用到基于商业模式视角的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中,总结归纳为九种要素:客户细分、价值主张、渠道通路、客户关系、收入来源、核心资源、关键业务、重要合作、成本结构。综合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形成“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的商业架构,并且结合系统需求分析,对商业模式的系统软件模型进归纳与演绎分析,形成了个体端用户(1)登陆注册模块(2)会员中心模块(3)比赛预约模块(4)商品购买模块;商户端用户(1)注册登陆模块(2)商户中心模块(3)周边合作模块;管理员(1)管理个人端用户模块(2)管理商户端用户模块。商业模式和其构成要素等融入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的商户功能模块中,包含有五大软件功能模块:篮球比赛管理系统模块、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模块、篮球培训机构管理模块、篮球商城管理系统模块、数据储存报表系统模块。并且对各个功能模块分析研究,运用模型分析法和快速原型法形成了产品业务流程图和系统支付业务流程图。并且对形成的基于商业模式视角的“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的实例分析,主要对系统用户体验的八种影响要素(用户付费意愿、情感依恋、技术依赖、信任、互动、价值、持续使用度、社会影响)分析研究。系统运行中运用Python Web框架的Django模型和数据库表结构的分析研究结果为系统运行提供编程语言的理论依据。最后进行实例场景阐述。结论:研究得出基于商业模式视角的“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提供了实例运行的理论依据。

王若邻[3](2019)在《域名抢注中的“恶意”认定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互联网环境下,域名是市场主体重要的商业标识和无形财产,从法律上看是一种具有商业标识性的民事财产权益。域名抢注行为是伴随域名商业化使用出现的一种新型侵权或不正当竞争行为,其背后既有经济原因又有制度原因,急需法律介入加以规制,以保障域名持有人、商标等传统商标标识权利人、消费者等各方主体的合法利益,进而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域名抢注纠纷中的“恶意”认定问题是理论和实务中的难题,并在立法和司法上均引发了争议和分歧。产生这种分歧和争论的主观原因是“恶意”深藏于行为人头脑之中,通常不易为他人探知;客观原因是我国法学研究对“恶意”认识不够深入,“恶意”的内涵和外延迄今未有定论。“恶意”是域名抢注纠纷中的核心关键概念,是界定域名抢注行为是否成立的核心要件。域名抢注纠纷中的恶意有“明知故犯”和“不正当目的”两个层面的意思,与“故意”和“善意”均不相同。从对立法的体系化考察和规范考察可以得出结论,恶意要件有必要继续存在。并且鉴于域名权益的不确定性,需要由同样不确定的恶意概念去规制,以保证损害填补和行为自由的平衡。在解决“恶意”存在的必要性问题后,需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是如何使恶意认定标准更加清晰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这需要对现有制度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相关制度做梳理和比较分析。通过梳理我国现行制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可以发现现行立法存在分散且不协调、概念不明、附属于商标法等问题。通过查阅我国历年域名抢注纠纷判决书,可以发现立法上的问题已经影响了司法裁判,存在以客观结果作为推定依据、裁判尺度不一和过分倾向保护在先商业标识权利人等问题。另一方面,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和做法给我国恶意认定标准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我国在保护对象、行为类型设置以及立法模式方面可以借鉴和学习。最后本文从立法和司法两方面给出了完善建议。在宏观立法层面应当以《域名纠纷司法解释》为主体整合现有立法资源以实现域名纠纷两种解决机制之间的协调,还应当重视制定案例汇编和审理指南,以总结审理经验、细化认定标准。在微观立法层面,应当采取“列举+排除”的立法模式,修改现行规范,增加可以认定行为人具有恶意的行为类型,增加排除恶意条款。在司法层面,可以以“主客观相统一”为原则尝试总结恶意认定的一般审理思路,并且总结出一定的因素作为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恶意时的考量因素。

刘建刚,韩楠,张美娟,钟昌宝[4](2018)在《生鲜电商平台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以生鲜产品网络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结合生鲜电商的现状,提出了九大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生鲜产品网络消费者购买决策研究模型,并面向每日优鲜、我买网、京东等生鲜平台消费者采集到有效问卷478份。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价格已经不再成为影响生鲜平台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最主要因素;网络口碑正在成为影响生鲜平台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生鲜电商平台需要严控产品质量、增强消费者产品质量感知,提升生鲜平台的信誉,形成口碑效应;物流服务成为影响生鲜平台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生鲜电商平台企业需要进一步整合相关物流资源优化冷链物流体系,提高物流服务质量。

张萍[5](2018)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实体书店业态转型研究》文中提出实体书店历来被看做是国家软实力和文化的象征,对塑造城市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进入互联网时代,受数字出版和网上书店的冲击、经营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实体书店遭遇了严重的生存危机,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同时,近几年,受益于政府政策的激励与扶持,国内一些知名品牌书店如先锋、西西弗等,经过前期探索形成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经营业态。如实现从单一售书场所向复合业态转变、24小时经营、O2O营销等。分析这些书店的业态,破解当前形势下实体书店的转型困局,对于未来探寻实体书店转型和业态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互联网+给实体书店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新零售的角度,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及案例分析,提出了实体书店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转型路径,即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去定义自身,实现互联网+下的差异化发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本文认为从用户思维出发探索互联网与实体书店的融合,创新经营业态,从而实现二者的共生与繁荣,将有助于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与良性发展。并从融合与差异化两个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首先应从渠道融合、技术、物流融合、营销策略融合等方面打通实体书店与互联网的融合渠道;其次通过实施空间升级、场景洞察与场景搭建等战略实现差异化发展。实体书店具有极强的社会文化功能,其良性发展能够有效地传播社会文化和思想,持续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贡献力量。本文关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实体书店业态转型研究,将为困境中的中国实体书店破局提供参考借鉴。

姜丽黎[6](2018)在《唯品会退货服务的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电子商务行业飞速发展,在线购物的方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交易形式,但是一些关于退货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消费者尤其看重企业的退货服务,优质的退货服务已逐渐成为了企业运营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要素。它不仅能够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也能够保障商家的利益。如何优化现有的退货服务是当前极为重要的问题。本文将唯品会的退货服务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唯品会的基本情况,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到有关消费者对于唯品会退货服的评价数据。针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研究了消费者对唯品会现阶段退货服务的满意度与退货相关因素的重要性。接着又将唯品会的退货服务的各因素与国内电子商务行业中标杆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借助IPA数据分析法将唯品会退货服务的优势和劣势直观地描述出来,最后结合唯品会自身的运营模式特点,提出了较为针对性的退货服务优化策略。这将有利于唯品会在电商行业占据更广阔的市场,取得更大的发展。本文主要是针对唯品会退货服务的策略优化进行研究,从退货规则、退款周期、退货流程、退仓处理时效性、退货信息的跟踪与反馈、取件时效性、退货补偿方式、垫付运费的返还方式和退货客服态度这九方面入手,提出了有关唯品会退货服务策略的改进和优化策略,最终以达到提升退货服务的品质、提高客户的满意度,降低唯品会有关退货服务的成本、拓展更大市场的目的。这次研究虽然针对的是唯品会这一家公司,但是对于行业中的其他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可以改进退货服务上的不足、提高服务品质、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保障企业的利益。

王一然[7](2018)在《网约车选择策略与共享出行商业模式优化研究 ——以滴滴出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配之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的辅助,共享已成为了当下社会与生活的新常态。近两年内不同领域和地域在共享经济这个背景下都在进行着变革。在当前的出行市场当中,网约车类共享出行模式异常火热,以“滴滴出行”为代表的网约车企业层出不穷,对传统出行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改变了用户传统的出行观念,开辟出了一种全新的互联网现代化出行模式,使得消费者能够第一时间感受到共享的价值所在。同时,第三方平台的出现进一步使得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用户无缝连接,使得传统和互联网的界限模糊并逐渐消失。当前网约车商业模式发展虽然存在一些创新之处,但依旧有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商业模式发展的关键点,企业若想长期发展,就必须随着市场环境及社会人文环境进步更新不断的优化商业模式,使之与当前的市场需求紧密相连。本文在以往共享经济与商业模式研究基础上,结合网约车类共享出行行业的特点,将共享出行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通过整合资源,以战略为指导,以价值链延展为形式,与用户建立联系并提供服务,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实现资金流转的组织模式。在与传统出行商业模式对比下找出共享出行商业模式创新优化的关键要素及给社会、企业和消费者带来的价值,通过贝叶斯博弈分析消费者对待共享出行的选择策略,从理论上分析网约车平台产品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并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结合滴滴出行进一步验证共享出行商业模式优化的关键要素。最后,网约车类共享出行商业模式应从产品质量、价值链延展、战略与服务角度进行优化,以产品质量为核心,以消费者需求为战略基础,才能提升消费者出行的选择率,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

凌琳[8](2016)在《D大学EMBA教育品牌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快节奏的全球化进程加大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的巨大需求,国内优秀经理人的缺口呈现继续增加的趋势。为满足市场对优秀经理人等高层管理人才的需求,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专业学位办学试点于2002年在国家的指导下应运而生。然而经过十余载的发展,伴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变革和教育市场的开放,各大高校纷纷放大招出奇招抢占市场,高级管理人才被社会报以越来越高的要求,EMBA的教学也被高级管理人才期待值越来越高,高校EMBA教育项目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对于处于同一地域、同一办学层次的不同高校之间竞争的程度不言而喻。EMBA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逐渐从原来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为了满足不断提高的人才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高校的EMBA教育项目必须整合资源,提升质量,打造形象,品牌建设刻不容缓。D大学是国务院学位办公室首批授予承办EMBA学位教育的院校之一,14年来在EMBA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逐渐适应中国发展环境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思路,但仍存在有待提高之处,阻碍了D大学EMBA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笔者在D大学EMBA教学环境下熏染多年,对D大学EMBA教育现状的改进和中国EMBA教育现状的研究满怀激情。本文结合当下国内外EMBA教育研究和教育品牌研究的背景,针对D大学目前EMBA教育运行状况,基于教育品牌理论和实践调研两方面综合得出影响D大学EMBA教育品牌建设的关键因素,包括教学质量、师资水平、校园文化、办学特色、学校层次、管理水平、学习方式、课程设置、品牌传播九大因素,并用问卷调查分析的方法对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评判。最后根据分析关键因素的结果,分析出当前D大学EMBA教育品牌建设的五个薄弱点,面临课程设置无特色、品牌传播力度小、教学质量有欠缺、办学特色不鲜明、EMBA教育项目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等五方面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D大学EMBA教育项目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和理论价值。

沈阳[9](2016)在《我国互联网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研究 ——以芝麻信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因个人征信对刺激信用消费、助力金融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其受到了学术界和政策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联系理论与我国个人征信现状,以芝麻信用为案例,对我国互联网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对互联网征信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建立起互联网个人征信体系,赋予我国个人征信事业新内涵。本文首先以信息经济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征信制度作用于市场的经济学内涵机制,随后以经典的“5C”信用评估方法论述了利用用户网络行为进行信用评估的可行性。然后介绍了芝麻信用案例,并深入的分析了芝麻信用的数据来源、评估指标、评估程序,总结出了芝麻信用的优势并指出其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我国互联网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政策性建议。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认为,以芝麻信用为代表的互联网征信模式具有数据来源广泛、评估体系科学、应用场景丰富的特点,是未来个人征信行业发展的趋势所在。而信息共享困境、监管态度不明、行业竞争无序等因素也制约着我国互联网个人征信行业的发展。政策上应推广互联网个人征信模式,并从建立机构间信息共享机制、建立行业标准以促进评估结果互认、完善征信行业法律制度三个方面,全面推动我国互联网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

肖冰果[10](2013)在《移动商务信任资源动态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中国是有差序格局的低信任社会,而当代社人们的生活更趋开放和动态。旧的生活格局和生活方式已然改变,但是新的制度信任还没有建立起来。整个社会的信任在原来低信任度的基础上更加寡薄。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贫富差距增大,部分人在对利益索取的过程中不顾基本的社会道德底线以填欲壑。这些因素使得社会信任大大降低,从而也增加了社会交易的成本,企业更难以获得顾客的信任,而偶有失误的企业更难以再获顾客的信任。移动商务方兴未艾,而信任是移动商务发展最基本的结构保证。但是,由于其主要借助于无线通信网络和移动终端设备,从而具有个性化和私密性等特点,又使移动商务信任的建立和管理比其他类型的商务信任更加困难。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移动互联网陷阱还是让移动商务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环球时报最近就发表了以“移动购物是世界趋势,诚信交易是中国短板”的文章。信任的缺失不仅阻碍了行业的整体发展,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的中长期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对移动商务消费者信任进行有效管理,建立、保持和增加消费者对移动商务的信任,是企业和行业都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资源的视角,以资源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把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分为信任资源的获取、积累、受损、修复和消解等生命周期阶段,对其各阶段的演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针对信任资源发展的各个发展阶段构建和实证研究了移动商务信任资源获取模型、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积累模型、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受损和修复模型、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消解模型。在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获取阶段,因为顾客与移动商家事前没有过交易经历,所以,消费者对于商家、产品和服务的可信性和可信程度的判断主要来源于间接信息以及消费者特征。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五大类型:商家特征(商家规模、感知责任感)、服务特征(兼容性、响应性)、结构特征(感知安全性、感知隐私保护)、消费者特征(信任倾向、主观规范)、既有可迁移信任。研究结果表明除兼容性以外的所有因素都对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获取有着显着影响。在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积累阶段,由于顾客已有与移动商家的成功交易经历,为下次交易信任信息搜集提供了最基本最主要的素材。随着成功交易次数和时间的增加,顾客掌握了更多的信任相关信息,从而也就具备了更强的信任判断能力。基于TAM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以及服务质量理论,构建了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积累模型,主要分析了有用性、便利性、响应性、可靠性、移情性、感知行为控制、感知娱乐性和信任倾向对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行为控制、感知娱乐性、响应性和移情性以及信任倾向都会显着影响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积累。在移动商务的信任资源消解阶段,基于创新扩散理论、体验理论和客户关系理论等构建模型探究了移动商务信任资源随时间自然消解的原因。结果表明兼容性、畅体验、沟通、新信息冲击和信任倾向都会对移动商务信任的消解产生显着影响。其中,兼容性、畅体验、沟通和信任倾向对信任资源消解的影响是负向的,新信息冲击影响是正向的;而畅体验不仅对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消解有直接影响作用,而且在兼容性影响信任资源的消解和沟通影响信任资源的消解过程中起着中介的作用。基于期望不一致理论,本文把移动商务信任资源受损解释为顾客感知表现与主要由移动商家承诺所生成的顾客期望相比较产生的不一致(并且特指顾客感知表现低于顾客期望)。而对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修复,则基于期望不一致理论、归因理论、公平理论和已有的信任修复理论构建修复模型,从交易和修复全过程系统地考察了顾客信任倾向、失误归因、顾客期望以及信任修复手段和顾客感知公平在信任修复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并通过实证研究对模型中各变量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结果验证了顾客对失误的归因于受损信任能否修复以及修复效果有调节作用:能力不够型信任受损比诚信不足型信任受损能有较大可能被修复,其修复效果也更好,并且其有效修复的手段和机制也更简单。对于能力不够型信任受损,只用情感性修复手段和实质性修复手段就可以通过影响顾客的互动公平感知正向影响修复效果;而对于诚信型信任受损,情感性修复通过互动公平正向影响信任修复效果,信息性修复通过结果公平和互动公平正向影响信任修复效果,实质性修复手段通过结果公平、互动公平和程序公平正向影响修复效果。而在两种信任修复过程中,信任倾向都会正向影响修复效果,顾客期望都会负向影响修复效果,顾客期望还部分中介信任倾向对信任修复效果的影响。图32幅,表34个,参考文献258篇

二、阻碍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九大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阻碍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九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伦理研究 ——基于“三视角”理论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网络新闻传播领域智能革命的到来
        二、网络新闻传播领域中算法伦理失范现实
        三、传统新闻伦理规制不完善,新伦理框架尚未形成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三视角”理论及核心概念
        一、“三视角”理论阐述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基本任务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六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及工具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应用概述
    第一节 算法的历史变迁
        一、作为数学实践的算法
        二、以图灵机为载体的现代算法
    第二节 网络新闻传播领域中的算法应用
        一、新闻自动化生产应用
        二、新闻的算法推荐应用
        三、算法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的其他应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处境性视角: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伦理失范现实
    第一节 算法的伦理关涉
        一、“伦理”与“道德”的概念
        二、算法关涉伦理的两个维度
    第二节 算法伦理失范的具体表现
        一、算法制造信息茧房,群体极化现象加剧
        二、算法扩大新闻圈“生态失衡”,价值观异化风险增高
        三、技术神话下算法权益侵犯频发
        四、算法认知存在缺陷,偏见与歧视屡见不鲜
        五、算法权力兴起,技术赋权悖论凸显
        六、算法商业目标浓重,触及非公正传播
    第三节 为什么算法会伦理失范
        一、算法伦理失范的理论究因:算法介入下新闻业“合理性”的偏移
        二、算法伦理失范的诱因:商业化诱导算法逐利
        三、算法伦理失范的归因:缺乏系统的算法规制体系,有空可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规范性视角:合乎道德的算法标准
    第一节 公正性:弥合信息资源差别的需要
        一、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的算法公正
        二、算法的不公正传播——以搜索引擎“学术竞价”现象研究为例
    第二节 预防性:虚假新闻及恶性内容传播的防范
        一、为什么算法需要具备预防性
        二、算法预防性的表现
    第三节 尊重性:算法合法运行的基本条件
        一、算法尊重性的伦理解读
        二、算法尊重之一:对他人智慧成果的尊重
        三、算法尊重之二:对用户隐私权的尊重
    第四节 透明性:作为新闻透明组成部分的算法透明
        一、新闻客观性:作为结果的客观
        二、新闻透明性:从结果到过程的客观
        三、作为新闻透明重要组成部分的算法透明
        四、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透明的实现与反思
    第五节 导向性:社会主义大众传播的必备条件
        一、互联网时代前与后中新闻传播的导向性
        二、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导向性的内容涵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存在性视角:算法各责任主体的伦理考察表现
    第一节 算法设计主体:算法工程师的算法伦理认知考察及伦理水平测量
        一、研究缘起及文献梳理
        二、研究准备及问卷设计、发放
        三、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工程师的算法伦理考察数据分析
        四、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工程师的算法伦理考察问题发现
    第二节 算法管理主体:算法媒介(类)产品经理的伦理考察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设计
        四、分析
        五、小结
    第三节 算法施用主体:平台用户的算法伦理风险认知、感知及规避考察——以算法推荐资讯平台用户为例
        一、研究缘起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问题
        三、研究设计
        四、描述性结论
        五、影响用户算法及其伦理失范风险认知的因素
        六、影响用户算法伦理失范风险感知与规避的因素
        七、结论与发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视角”理论下中国网络新闻传播领域合乎道德算法的实现
    第一节 处境性视角:以技术治理技术
        一、设计可习得道德的算法
        二、区块链:算法透明实现可能的重要技术支持
    第二节 规范性视角:外部法律规范及职业道德体系设计
        一、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伦理规范与政策设计
        二、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工程师职业道德规范设计
    第三节 存在性视角:算法各伦理责任主体内部素养提升
        一、算法伦理知识教育:新闻受众媒介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
        二、计算机专业伦理教育:算法道德代码注入的重要途径
        三、平台伦理管理:算法伦理环境构建的重要方式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基于商业模式视角的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意义
2.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模型分析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快速原型法
        2.2.6 归纳与演绎分析法
    2.3 本章小结
3.文献综述
    3.1 商业模式的相关研究
        3.1.1 商业模式的含义
        3.1.2 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3.1.3 商业模式的模型设计
    3.2 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的相关研究
        3.2.1 网上约赛信息系统的含义
        3.2.2 网上约赛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
        3.2.3 网上约赛信息系统的软件构建研究
        3.2.4 网上约赛信息系统的现状研究
    3.3 文献小结
4.融入商业模式的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的构建研究
    4.1 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研究
    4.2 商业模式的设计流程研究
        4.2.1 商业模式的设计理念研究
        4.2.2 商业模式的设计流程研究
        4.2.3 商业模式的设计方法研究
    4.3 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分析与研究
        4.3.1 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商业模式的含义
        4.3.2 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分析与研究
        4.3.3 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商业模式的商业架构分析与研究
    4.4 融入商业模式的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理论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5.融入商业模式的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软件模型构建
    5.1 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的软件系统分析与研究
        5.1.1 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实现的可行性分析
        5.1.2 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软件功能模块分析与研究
    5.2 融入商业模式的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分析与研究
        5.2.1 个人端业务流程分析与研究
        5.2.2 商户端业务流程分析与研究
        5.2.3 管理员端业务流程分析与研究
    5.3 融入商业模式的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支付流程分析与研究
        5.3.1 银行卡电子支付分析
        5.3.2 第三方电子支付分析
        5.3.3 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内部对接的支付系统流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基于商业模式视角的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的实例分析研究
    6.1 软件系统模型实例的用户体验分析研究
    6.2 软件系统模型实例的系统运行设计分析研究
    6.3 软件系统模型实例的数据库分析研究
    6.4 软件系统模型的应用
    6.5 本章小结
7.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3)域名抢注中的“恶意”认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域名抢注概述
    第一节 域名抢注的概念
        一、域名与域名抢注
        二、域名抢注与域名恶意抢注辨析
    第二节 域名抢注出现的原因
        一、域名与商标等商业标识的相似与交叉
        二、域名商业价值巨大
        三、域名注册制度的缺陷
    第三节 域名抢注规制的法律途径
        一、域名抢注纠纷的解决机制
        二、各国域名抢注纠纷适用的法律
第二章 域名抢注中的“恶意”解析
    第一节 “恶意”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恶意”的内涵
        二、“恶意”与相关概念辨析
        三、“恶意”在域名抢注认定中的地位
    第二节 “恶意”概念的体系化考察
        一、采用“恶意”概念的立法目的考察
        二、“恶意”作为域名抢注行为构成要件的必要性
第三章 我国域名抢注行为中“恶意”认定标准的困境
    第一节 立法困境
        一、分散而低层级的立法现状
        二、附属于商标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尴尬地位
        三、法律规定的混乱与模糊
    第二节 司法困境
        一、被架空的“恶意”要件
        二、对关键概念理解不统一
        三、过分倾向保护在先商业标识权利人
第四章 “恶意”认定标准的比较法考察
    第一节 ICANN下《统一域名争议解决政策》的立法与司法实践
        一、UDRP关于“恶意”的规定
        二、相关案例评述
        三、对我国的启示
    第二节 美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
        一、《反域名抢注消费者保护法》中关于“恶意”的规定
        二、ACPA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节 英国与澳大利亚的立法与司法实践
        一、仿冒之诉概述
        二、英国与澳大利亚的司法案例
    第四节 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与司法实践
        一、“台湾地区域名争议解决办法”中的恶意认定条款
        二、“台湾地区域名争议解决办法”恶意认定条款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域名抢注行为中“恶意”认定标准的完善建议
    第一节 制定集中统一立法
        一、整合分散立法
        二、出台案例汇编与审理指南
    第二节 采用“列举+排除”的恶意认定立法模式
        一、修改现有恶意认定行为类型
        二、增加新的恶意认定行为类型
        三、增加“恶意”抗辩事由
    第三节 构建恶意认定的一般思路与考量因素
        一、恶意判定一般思路的初步构想
        二、提炼恶意认定中的考量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生鲜电商平台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网络消费者决策影响因素及研究假设
    (一) 价格影响因素
    (二) 产品质量感知影响因素假设提出
    (三) 物流服务影响因素
    (四) 网络口碑影响因素
    (五) 感知风险影响因素
    (六) 安全保证影响因素
    (七) 客服人员服务质量影响因素
    (八) 网站设计质量影响因素
    (九) 品牌形象影响因素
三、量表设计与数据分析
    (一) 量表设计及基本统计分析
        1. 信度、效度分析结果
        2. 样本均值描述统计分析
    (二) 相关与回归分析
        1. 相关分析
        2. 回归分析
    (三) 统计结果与原因剖析
        1. 价格影响因素和产品质量感知影响因素分析
        2. 口碑影响因素和品牌影响素分析
        3. 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和感知风险因素分析
        4. 安全保证因素和网站设计质量因素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5)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实体书店业态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研究法
        1.2.2 案例分析法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研究综述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3 实体书店经营现状分析
    3.1 中国实体书店经营现状
        3.1.1 互联网时代艰难生存
        3.1.2 整体衰退背景下逆势上扬
    3.2 实体书店的经营现状调研
        3.2.1 大型书城—以深圳中心书城为例
        3.2.2 连锁书店——以西西弗书店为例
        3.2.3 24小时书店—以三联24小时书店为例
        3.2.4 其他主要业态
    3.3 实体书店业态转型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书店定位缺失
        3.3.2 经营转型路径不清晰
        3.3.3 弱化主业功能
        3.3.4 其他问题
4 互联网+背景下实体书店业态转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1 互联网+背景下实体书店面临的挑战
        4.1.1 电子商务与数字化转型
        4.1.2 阅读方式碎片化
        4.1.3 读者分流
    4.2 互联网+背景下实体书店发展机遇
        4.2.1 O2O模式
        4.2.2 线上媒体社会化
        4.2.3 跨界经营
5 典型案例启示
    5.1 实体书店实现互联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5.2 典型案例剖析:当当梅溪书院
6 互联网+背景下实体书店转型的建议
    6.1 实体书店与互联网的融合
        6.1.1 渠道融合
        6.1.2 物流、技术融合
        6.1.3 营销策略融合
    6.2 实体书店的差异化发展
        6.2.1 空间升级:从图书销售到生活方式提案
        6.2.2 场景洞察:从实体到价值场景的搭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唯品会退货服务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服务营销理论基础
    2.2 售后服务理论基础
    2.3 退货服务研究现状
第三章 唯品会及其退货服务管理现状
    3.1 唯品会概况
        3.1.1 唯品会公司基本情况
        3.1.2 唯品会客户基本情况
    3.2 唯品会退货服务现状
        3.2.1 唯品会退货服务的组织管理情况
        3.2.2 退货服务的流程
        3.2.3 退货服务的特色
    3.3 在退货服务中遇到的问题
        3.3.1 投诉增加
        3.3.2 退款周期长
        3.3.3 退货管理粗放
    3.4 分析小结
第四章 唯品会退货服务问题调研
    4.1 管理层对退货服务的要求
        4.1.1 访谈设计
        4.1.2 访谈结论
    4.2 消费者对退货服务的满意度调研设计
        4.2.1 问卷设计
        4.2.2 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4.3 消费者对退货服务的满意度数据分析
        4.3.1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4.3.2 与竞争者比较分析
        4.3.3 IPA矩阵分析
    4.4 分析小结
第五章 唯品会退货服务管理的优化措施
    5.1 退货信息的跟踪与反馈的优化
    5.2 时效性的优化
    5.3 退货流程的优化
    5.4 退货规则的优化
    5.5 补偿方式的优化
    5.6 人工服务的优化
    5.7 唯品会退货管理的延伸
        5.7.1 向供应链管理延伸
        5.7.2 向客户管理延伸
        5.7.3 向新技术应用延伸
    5.8 分析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网约车选择策略与共享出行商业模式优化研究 ——以滴滴出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结构安排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比较分析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共享出行的起源与发展
        2.1.2 商业模式概念简述
        2.1.3 商业模式创新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商业模式画布
        2.2.2 博弈论
        2.2.3 系统动力学模型
第三章 网约车类共享出行商业模式分析
    3.1 共享出行商业模式
        3.1.1 商业模式画布分析
        3.1.2 商业模式发展的推动力
    3.2 与传统出行商业模式的对比分析
        3.2.1 传统出行商业模式的不足
        3.2.2 共享出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3.3 网约车类共享出行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价值
        3.3.1 社会层面
        3.3.2 企业层面
        3.3.3 消费者层面
    3.4 共享出行商业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4.1 发展与政策法规脱离
        3.4.2 服务质量难以标准化
        3.4.3 传统行业的对抗与打压
        3.4.4 盈利战略单一
        3.4.5 安全问题
第四章 消费者出行选择策略分析
    4.1 贝叶斯均衡理论
    4.2 消费者出行策略博弈分析
        4.2.1 博弈基本前提假设
        4.2.2 基于贝叶斯先验概率的博弈行为分析
    4.3 博弈行为结果分析
第五章 网约车类共享出行系统动力学仿真案例分析——以滴滴出行为例
    5.1 滴滴出行案例简介
        5.1.1 滴滴发展历程
        5.1.2 滴滴出行SWOT分析
    5.2 滴滴出行商业模式的系统分析与建模
        5.2.1 基于网约车商业模式系统动力学建模分析
        5.2.2 商业模式有效性检验
        5.2.3 仿真结果分析
    5.3 案例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政府层面
        6.2.2 企业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8)D大学EMBA教育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1.2.2 调查法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品牌建设的研究概况
        2.1.2 教育品牌的研究概况
    2.2 理论基础
        2.2.1 品牌的理论内涵
        2.2.2 教育品牌的内涵
第三章 D大学EMBA教育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
    3.1 D大学EMBA教育项目简介
    3.2 D大学EMBA教育项目外部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3 D大学与其他EMBA教育品牌的比较
        3.3.1 与国外高校EMBA教育的比较
        3.3.2 与国内高校EMBA教育的比较
第四章 D大学EMBA教育品牌的因素分析
    4.1 D大学EMBA教育品牌建设的关键因素
        4.1.1 教育品牌的关键因素
        4.1.2 D大学EMBA教育品牌的关键因素
        4.1.3 小结
    4.2 D大学EMBA教育品牌建设的调研评析
        4.2.1 样本设计
        4.2.2 统计分析
        4.2.3 小结
第五章 D大学EMBA教育品牌建设对策分析
    5.1 项目管理规范化
        5.1.1 编制品牌管理规范
        5.1.2 设立专职管理岗位
        5.1.3 提升管理硬件配备
    5.2 办学特色鲜明化
        5.2.1 强化创新理念,开阔全球视野
        5.2.2 建立企业课堂,搭建校企平台
        5.2.3 5E培养模式,延伸教育服务
        5.2.4 依托学校特色,渗透“互联网+”
    5.3 教学质量加强化
        5.3.1 学员推动教学内容
        5.3.2 构建质量保证体系
        5.3.3 打造智能教育课堂
    5.4 品牌传播创新化
        5.4.1 制定科学传播策略
        5.4.2 创新品牌传播渠道
    5.5 课程体系时事化
        5.5.1 课程设置凸显特色
        5.5.2 课程设置注重弹性
        5.5.3“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体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1
附件 2
附件 3

(9)我国互联网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研究 ——以芝麻信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创新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互联网个人征信的模型分析
    3.1 个人互联网行为分类
    3.2 个人信用评估方法的选取
    3.3 基于“5C”模型法的互联网信用评估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案例介绍
    4.1 案例背景
    4.2 芝麻信用案例
5 案例分析
    5.1 芝麻信用数据分析
    5.2 芝麻信用评估指标与评估程序分析
    5.3 芝麻信用征信模式与其他征信模式的比较
    5.4 芝麻信用评价
6 总结及启示
    6.1 研究总结
    6.2 我国互联网个人征信模式的发展瓶颈
    6.3 建设我国互联网个人征信体系的政策建议
    6.4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10)移动商务信任资源动态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 研究创新
    1.6 论文结构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信任
        2.1.1 信任的概念
        2.1.2 信任的分类
        2.1.3 信任、不信任和既没有信任也没有不信任
        2.1.4 信任的资源视角
    2.2 信任的动态管理
        2.2.1 信任的动态性
        2.2.2 初始信任和持续信任
        2.2.3 信任资源的消解、受损与修复
        2.2.4 信任消解之区别于信任受损
        2.2.5 信任的受损和修复
    2.3 移动商务信任
        2.3.1 移动商务概述
        2.3.2 移动商务信任
    2.4 体验、期望及公平理论
        2.4.1 体验理论
        2.4.2 期望不一致理论
        2.4.3 公平理论
    2.5 现有移动商务信任研究评述
3 基于资源观的移动商务信任动态管理模型
    3.1 资源观视角下的信任
    3.2 信任资源管理动态过程分析
        3.2.1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获取阶段
        3.2.2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积累
        3.2.3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自然消解
        3.2.4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受损
        3.2.5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修复
4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获取
    4.1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获取模型及假设
        4.1.1 企业特征与信任资源获取
        4.1.2 结构保证与信任资源获取
        4.1.3 服务特征与信任资源获取
        4.1.4 消费者特征与信任资源获取
        4.1.5 既有可迁移信任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获取
    4.2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4.2.1 问卷设计
        4.2.2 数据收集
    4.3 验证性因子分析
    4.4 模型检验
    4.5 数据分析结论与讨论
        4.5.1 结构保证与信任
        4.5.2 个人倾向与信任文化
        4.5.3 商家特征与信任
        4.5.4 服务特征与信任
    4.6 本章小结
5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积累
    5.1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积累模型构建
        5.1.1 感知有用性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积累
        5.1.2 感知便利性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积累
        5.1.3 服务质量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积累
        5.1.4 感知行为控制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积累
        5.1.5 感知娱乐性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积累
        5.1.6 信任倾向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积累
    5.2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5.2.1 问卷设计
        5.2.2 数据收集
    5.3 验证性因子分析
    5.4 模型检验
    5.5 数据分析结论与讨论
        5.5.1 感知有用性与持续信任
        5.5.2 个人信任倾向与持续信任
        5.5.3 感知服务质量与持续信任
        5.5.4 感知行为控制与移动商务持续信任
    5.6 本章小结
6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消解
    6.1 信任资源消解的概念
    6.2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消解模型及研究假设
        6.2.1 沟通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消解
        6.2.2 新信息冲击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消解
        6.2.3 兼容性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消解
        6.2.4 畅体验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消解
        6.2.5 信任倾向与移动商务信任资源消解
    6.3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6.3.1 问卷设计
        6.3.2 数据收集
    6.4 验证性因子分析
    6.5 模型检验
    6.6 数据分析结论与讨论
        6.6.1 兼容性与信任资源的消解
        6.6.2 畅体验与信任资源的消解
        6.6.3 新信息冲击与信任资源消解
        6.6.4 沟通与信任资源消解
        6.6.5 信任倾向与信任资源的自然消解
    6.7 本章小结
7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的受损和修复
    7.1 信任资源受损的期望不一致模型分析
    7.2 移动商务信任资源修复的理论模型
        7.2.1 信任倾向、顾客期望与信任修复
        7.2.2 失误归因对于信任修复的调节作用
        7.2.3 信任修复手段、感知公平与信任修复
    7.3 实验设计、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7.3.1 实验设计
        7.3.2 问卷设计
        7.3.3 数据收集
    7.4 验证性因子分析
    7.5 模型检验
    7.6 数据分析结论与讨论
        7.6.1 诚信不足型受损信任修复和能力不够型受损信任修复的修复效果和过程比较
        7.6.2 讨论
    7.7 本章小结
8 总结和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论文主要贡献与创新
    8.3 论文不足与展望
        8.3.1 研究样本
        8.3.2 研究方法
        8.3.3 研究范围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阻碍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九大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伦理研究 ——基于“三视角”理论框架[D]. 袁帆.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2]基于商业模式视角的篮球网上约赛信息系统的构建研究[D]. 王晨阳.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3]域名抢注中的“恶意”认定标准研究[D]. 王若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11)
  • [4]生鲜电商平台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刘建刚,韩楠,张美娟,钟昌宝.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5]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实体书店业态转型研究[D]. 张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12)
  • [6]唯品会退货服务的优化策略研究[D]. 姜丽黎. 东华大学, 2018(06)
  • [7]网约车选择策略与共享出行商业模式优化研究 ——以滴滴出行为例[D]. 王一然.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7)
  • [8]D大学EMBA教育品牌建设研究[D]. 凌琳.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4)
  • [9]我国互联网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研究 ——以芝麻信用为例[D]. 沈阳. 暨南大学, 2016(02)
  • [10]移动商务信任资源动态管理研究[D]. 肖冰果. 中南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阻碍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九大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