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心理状态自测调查与分析

护理人员心理状态自测调查与分析

一、护工心理现状自我评估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冯文迪[1](2021)在《社会互动视角下机构老年照顾研究 ——以吴忠市KL机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择一个西北民族地区的小城市养老机构作为研究场域,在于机构中多元的社会互动、丰富的文娱活动、企业化的经营模式等特点。机构中的社会互动反映了当前入住机构老人的需求,也一定程度反映出民族地区机构老年照顾的真实现状。笔者通过社会互动视角对KL机构老年照顾进行考察,分析理想照顾与实际照顾之间的差异,发掘民族地区老人养老需求,更好地理解机构照护的内涵并对当前机构老年照顾进行反思。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撰写了选题缘由,相关文献研究,研究方法与研究重难点等内容;第二部分对KL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机构管理制度与模式、机构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概述;第三部分通过机构中老人与多元主体互动的视角呈现KL机构照顾现状,分为老人与护工、老人与医护人员、老人与家属、老人与管理人员等多维互动来进行说明;第四部分从照顾者视角出发诠释老年照顾的内涵。包括护工眼中的照顾内涵、医护眼中的照顾,以及管理人员眼中的间接照顾;第五部分则是对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照顾进行模式化的评价;第六部分总结与讨论,先呈现机构中老年照顾的优势,后对存在的不足进行系统反思与回应。

高浩[2](2021)在《基于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比13.50%)1,从2000到2017年,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提高约3个百分点,而同期我国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约7个百分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同时,随着高龄老人及失智失能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介护型养老设施在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公共空间作为除居室空间以外的老年人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是维系老年人在设施内精神文化生活最重要的空间,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养老设施的居住功能、无障碍配置以及是否满足现行规范等的客观层面,以老年人心理及情感等精神需求为导向的更高层面的公共空间的相关研究相对薄弱。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从物质空间与老年人日常行为两个方面出发,以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环境心理学中交互关系理论作为理论支持,选取西安具有代表性的3家介护型养老设施,分别对其老年人公共活动行为与公共活动空间现状调查,总结交互客体对象公共空间及主体对象老年人及其行为的类型与特征,通过“行为-场景”法建立行为场景模型,探讨公共活动空间与老人公共活动行为之间的交互关系;围绕交互过程引发与反馈两阶段对3家设施内老年人公共活动行为与行为领域形成特征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引发阶段内老年人有多样化行为活动需求但公共活动空间缺少引导性设计,反馈阶段老人具有产生多元化领域需求但公共活动空间缺少承载多元化领域空间等问题。最后,提出在引发阶段内增强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的衔接与过渡,采取灵活的空间划分,以及增强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增加引导性设计等设计策略,在交互关系的反馈阶段内提出明确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层级关系,避免各种行为领域之间相互干扰,以及简化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流线关系,强化行为领域空间边界等设计策略。以期未来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的设计营造在满足基本的功能条件下,可以站在更高层面上来使老年人内心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以满足。

陈萍[3](2021)在《城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比较研究 ——以B市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另一方面,就我国老年群体的整体结构而言,存在失能、半失能以及患有慢性病等情况的老人与空巢老人人群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从而导致我国现阶段的养老以及医疗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妥善解决。面对老年人口对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迫切需求,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并不能够彻底实现广大老年群体在养老以及医疗服务方面存在的现实需求。所以,推动构建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创造性的把医疗以及养老资源结合在一起,从而有效的提供给老年群体,这是将来我国养老领域必然的发展方向。目前学术界关于医养结合的探索和研究大多针对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城市,专门针对中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型城市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不多。基于此,本文选取中部地区中型城市B市为研究对象,围绕B市现阶段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情况展开分析和探究。与此同时,基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深入B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中展开有关调查,从更深层次上把握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并进行比较研究。基于以上分析和调研,本文从下述几个部分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内容为导论。重点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有关研究方法和思路,同时说明存在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内容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先是围绕健康老龄化、长期护理以及医养结合等相关概念的含义做出了具体解释和说明;接下来阐述了相关理论基础,具体包含积极老龄化理论、福利多元理论以及需求层次理论。第三章从实施背景、发展现状、两种主要发展模式等方面阐述医养结合在B市的实践情况。第四章是对比分析部分。分析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并从成本、优劣势、服务需求、意愿等多个角度,对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这两种主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其共性和差异性。第五章是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和完善对策。在前文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并指出当前B市医养结合模式具备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与不足,同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的养老模式一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属于相互补充的关系,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灵活进行选择。同时指出B市当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医养结合服务成本较高、医养结合服务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等特点,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养结合体系、提供多元化的医养结合服务、针优化政策保障降低医养结合成本、加强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等建议,为中部欠发达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形成技术、资源、政策融合的健康促进长效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刘翰琳[4](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士心理康复的研究 ——基于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个案工作》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发展,残疾人群体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关注。目前对残疾人的支持和帮扶主要集中于残疾人的再就业、生活保障以及社会教育等方面。然而有研究显示,因为残疾,残疾人普遍存在与健全者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出现自卑自负、寂寞、焦虑或者抑郁,并在认知和行为上有异常表现。因此在我国2017年发布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中将心理康复纳入残疾人康复的领域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士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重视残疾人士的心理康复尤为重要。本研究以K市养老福利院的残疾人士小宋为服务对象,采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以个案工作的方法帮助案主摆脱负性情绪的困扰。本研究以ABC理论为指导,基于案主小宋的实际情况结合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设计具体详实的治疗方案,干预过程着眼于使案主陷入负性情绪的不合理信念。首先,与案主—起探索那些不合理信念,其次针对不合理信念进行分析与辩论使案主意识到这些理念的可能来源,出现场景以及危害,最后,摈弃不合理信念建立理性信念。在评估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过程评估与效果评估两种方式,经测评,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对案主小宋的心理康复是有效的。个案服务结束后,案主的抑郁、焦虑以及强迫行为等症状明显得到改善。

索静[5](2021)在《人生回顾疗法对养老机构老人孤独感的干预研究 ——以桂林市X养老机构人生回顾小组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转型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人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和关心的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同高龄化、失能化、少子女化相伴随;同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问题相交织。因而,人民对国家养老服务体系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待,机构养老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机构养老作为国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分支,近年来在医疗、颐养、护理、日常生活照顾等多方面均取得了较大幅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老人和家庭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但是,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还是多为半自理和失能老人。自主活动水平低及疾病的折磨本就给老人年迈的身体带来极大的生理折磨,外加需要独自一人重新适应全新的养老院环境、缺乏亲人陪伴,对于机构养老的老人而言,则更易产生抛弃感,更易受到负向情绪及情感体验的影响。长此以往,如若老人不能及时在院内搭建令自己满意的人际关系网络,或是实际交往状态与预想有较大差距,便会产生孤独感,进而直接影响老人晚年生活质量。基于此,笔者将以机构老人孤独感为研究主题,以桂林市X养老机构内老人为研究对象。借助访谈法、量表法及观察法,以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指导,组建X养老机构内的人生回顾小组,并以此为平台,开展服务进而有效降低老人的孤独感。笔者最初在院内选取了25名认知情况正常的老人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观察法并结合老人的孤独感量表及自尊量表得分情况综合对老人健康状况的考量,在他们完全自愿参与活动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6名服务对象为人生回顾小组的固定成员。而后,在对院内老人进行详尽的需求评估的基础上,结合过往学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指导,从改变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着手,对孤独感进行操作化。笔者将操作化视角主要聚焦于社会因素和人格因素两个层面。客观社会因素层面,通过开展小组服务活动,增进老人外部支持,本研究主要聚焦老人的非正式支持网络,从提升朋辈群体支持、家庭支持和机构支持三个方面入手搭建令老人满意的院内支持网;主观人格因素层面,通过回顾人生各阶段的事件,帮助老人整合人生经历的同时,重拾自身的优势、看到自己的价值,进而提高自我评价,提升自尊水平。主客观两个维度结合操作,降低老人孤独感。在实务开展部分,笔者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作为人生回顾小组的理论依据,分为7次展开活动。每节活动结束后,进行及时的小节评估(过程评估)最后再进行结果评估。结果显示:(1)院内老人外部支持增强;(2)能够接纳如今的身体、生活状态,构建了更为积极的态度与形象;(3)自尊水平提高,负面情感体验防御能力增强;(4)孤独感水平得到明显的缓解。据此可以看出,人生回顾小组能够有效缓解老人的孤独感,且成效显着。最后,笔者就活动设计、问题介入层面、评估结果等多方面进行反思、总结并提出改进意见。

李云[6](2021)在《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了解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老年胆石症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探讨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为临床医护工作者针对自理能力的提高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探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构建干预模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5月在威海市某三甲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胆石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研究工具有一般情况调查表、健康商数问卷、焦虑自评量表、巴氏指数评定量表。使用SPSS26.0中文版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应用均值、标准差、频数和构成比等指标来描述老年胆石症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健康商数、焦虑和自理能力的现状,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对比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及自理能力在一般人口学资料中的差异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和自理能力的相关性,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老年胆石症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以P<0.05时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人口学资料:189名老年胆石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74±6.78岁,其中女性患者112人(59.26%),有配偶136人(71.96%),文化程度初中的84人(44.44%),享有医疗保障168人(88.89%),与配偶同住,主要照顾者为配偶均为116人(61.38%),月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75人(39.7%),城市居住75人(39.68%);生活方式健康的87人(46.03%),定期体检84人(44.44%)。(2)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的平均得分为(239.44±55.27),低于健商水平的临界值。健康商数在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居住地的老年胆石症患者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胆石症患者的焦虑原始分得分为(40.02±14.57),高于SAS的分界值,即老年胆石症患者处于轻度焦虑状态。焦虑状况得分在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月收入、生活方式的老年胆石症患者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老年胆石症患者自理能力得分为(83.04±23.56),即老年胆石症患者存在自理能力受损,其中BI≥95分占57.10%,BI<95分占42.90%,自理能力得分在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月收入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与焦虑呈显着负相关(r=-0.676,P<0.01);健康商数与自理能力呈显着正相关(r=0.787,P<0.01);焦虑与自理能力呈显着负相关(r=-0.785,P<0.01)。(6)本研究中焦虑总分、健康商数总分、年龄、主要照顾者(护工)、居住情况(独居)可以共同解释因变量自理能力得分的77.6%的变异量。结论:(1)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处于低水平,焦虑处于轻度焦虑水平,自理能力存在受损的情况。(2)在一般资料上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居住地对健康商数有影响;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月收入、生活方式对焦虑有影响;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月收入对自理能力有影响。(3)健康商数与焦虑呈显着负相关;健康商数与自理能力呈显着正相关;焦虑与自理能力呈显着负相关。即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越高,焦虑的发生率越低,自理能力越高。(4)影响自理能力的主要因素有焦虑总分、健康商数总分、年龄、主要照顾者(护工)、居住情况(独居)。

曹晓漫[7](2021)在《沈阳市失能老人社区照护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逐渐成为热点民生话题。国务院相关养老政策中强调要立足全人民、全生命周期提供公平可持续的老年照护,可见,失能老人照护不再仅是一项家庭问题而是上升到社会层面。在社会福利社区化浪潮下,将社会资源抵进社区弥补家庭照护缺陷,已成为完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供给的有效措施之一,发展社区照护成为大势所趋。沈阳市是深度老龄化城市,老年人口由于衰老与慢性病的发生,其自理能力逐步降低。为缓解公共养老服务压力,发挥社区基层服务便捷性,沈阳市开展失能老人社区照护被提上日程。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界定出失能老人社区照护核心概念,以社区照顾理论、自护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与调查研究法分析沈阳市失能老人社区照护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访谈与观察,归纳总结出失能老人基本生活情况、社区照护参与情况及各个不同主体间的社区照护供给现状,发现沈阳市失能老人社区照护存在服务内容少与适老化设施建设不完善、缺少对非正式照护的指导与支持、社区照护资源整合不足与社区照护专项人才资源短缺。究其原因,探索其对策主要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加快适老进程建设,增强对照护需求识别能力,丰富服务内容形成梯度化供给。同时加强对非正式照护的制度支持,为家庭成员提供技能指导,搭建互联网平台促进社区正式照护资源融合,强化社区专项人才的培养与激励,为推动沈阳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为构建健康沈阳、和谐沈阳出力。

许金玲[8](2021)在《康复医学科患者的社会支持研究 ——以上海市B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医学与科技的发展,全人康复的医疗理念深入人心,康复医学在我国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在脱离生命危险之后,进入康复期的患者常面临着生理痛苦、心理压力、社会交往退行等困境。特别是,在患者自身资源不足的情境下,如何有效构建与完善康复科患者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是重要的。本文以上海市B院康复医学科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14名康复科患者的半结构式访谈,了解了现阶段康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情景与实际需求,并从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两个层面分析其社会支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康复科患者主要在生理上拥有复健与被照顾的双重需求,舒适安全的康复环境需求也未得到有效满足,在爱与归属层面需求主要为感知责任与渴求温暖关爱,自我尊严与他人尊重的需求渴望也较为强烈;在社会支持方面,政府支持力度低,基层社区服务能力欠缺,医院支持有限,很明显,使得康复科患者的正式支持网络体系不完善,亲友非正式支持极其有限,家庭承担多重压力,造成康复科患者的非正式支持网络出现失衡。尤其是,目前尚未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对康复科患者还有反作用,易增加患者压力。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与完善康复科患者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研究,本硕士论文最后指出,完善康复医学科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须从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两个路径切入。在正式支持层面,优化政府支持体系,完善福利政策;发挥社区基础作用,构建服务网络;加强医院管理建设,倡导人文关怀;推动社会组织发展,保障生活幸福。在非正式层面,提升康复科患者家庭支持质量,激发患者自身潜力,实现自我肯定。

赵悦秋[9](2021)在《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现状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自行编制的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问卷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通过文献分析初步构建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问卷,专家函询进一步修订问卷,预调查检验信效度。2.抽取江西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帕金森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调查。共发放160份问卷,获得有效数据151份,运用SPSS 26.0进行分析。结果:1.问卷编制:本研究编制的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问卷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5个维度共32个条目,总Cronbach’sα为0.895,总分半信度为0.721;各维度的Cronbach’sα范围为0.784~0.889,分半信度范围为0.709~0.905;I-CVI范围为0.875~1,S-CVI为0.97,即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需求与未满足需求得分: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需求总分为(101.68±10.57)分,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总分为(87.72±8.82)分,帕金森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得分为(38.29±6.85)分。3.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婚姻状况、居住方式、主要照顾者、职业状态、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病程、疾病了解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疾病分期、自理能力对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需求得分和未满足需求得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性别、职业、疾病主要表现形式对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需求得分和未满足需求得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4.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帕金森患者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而生理未满足需求、安全未满足需求、爱与归属未满足需求、尊重未满足需求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5.多因素分析结果:社会支持、家庭人均月收入、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年龄、文化程度等5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可以解释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需求54.4%的变异;社会支持、生活自理能力、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职工医保)、家庭人均月收入等4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可以解释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需求未满足61.7%的变异。结论:1.本研究编制的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问卷,各条目较合理、可靠,能够客观、准确的反映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现状。2.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水平有待改善,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支持、家庭人均月收入、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年龄、文化程度;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支持、生活自理能力、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职工医保)、家庭人均月收入。针对社会支持不足、自理能力低、经济条件较弱的患者,应该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身心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

葛宇霄[10](2021)在《城市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研究 ——以T市G区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不断创新现有养老服务模式,深化养老服务内涵,“医养融合”社区养老模式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深入了解“医养融合”社区发展现状,探究社区“医养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既是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也是我国社区养老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医养融合”社区养老模式的创新研究,进一步整合社区医养资源,提升社区老人的养老质量,对于实现我国社区医养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对社区老年人、社区工作者、全科医生、民政局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获取研究资料。对G区“医养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政策机制缺乏针对性、政策对象局限、服务内容匮乏、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医疗保险制度存在不合理性、社区专业医护人员短缺问题严重、“医养融合”的程度不够、社区医疗环境落后,医疗设施缺乏、智能化平台建设浮于表面等问题为目标开展研究。结合社会支持理论的相关知识,提出优化G区的可行性对策:一是要完善法律法规,细化政策内容;二要打破职责交叉,加强组织领导;三要拓宽筹资渠道,引入市场资本;四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岗位吸引力;五要优化医养服务内容,满足老年人需求;六要用好“泰有福”平台,实现智能化养老。

二、护工心理现状自我评估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护工心理现状自我评估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互动视角下机构老年照顾研究 ——以吴忠市KL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 KL养老机构情况概述
    第一节 田野概况
    第二节 老人与工作人员
    第三节 机构管理制度与模式
    第四节 机构发展历程
第二章 老人眼中的照顾
    第一节 老人与护工的互动
    第二节 老人与医护人员的互动
    第三节 老人与老人的互动
    第四节 老人与家属的互动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照顾者眼中的照顾
    第一节 护工眼中的照顾
    第二节 医护人员眼中的照顾
    第三节 管理者——间接照顾的践行者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多元主体互动下的照顾模式分类
    第一节 积极照顾模式
    第二节 消极照顾模式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KL机构老年照顾的优势呈现
    第二节 对KL机构老年照顾的反思
    第三节 对KL机构老年照顾的回应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1.1.2 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政策与措施
        1.1.3 介护型养设老施公共空间现状与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关于交互关系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介护型养老设施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交互关系中的相关概念
        1.4.2 养老设施相关概念
        1.4.3 公共空间相关概念
    1.5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5.1 交互关系研究对象及范围
        1.5.2 介护型养老设施研究对象及范围
        1.5.3 公共空间研究范围
    1.6 研究内容
        1.6.1 针对交互关系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1.6.2 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实地调查并获得基础数据
        1.6.3 基于行为、空间数据信息构建行为场景模型
        1.6.4 基于交互关系理论分析方法及实地调查提出设计策略
    1.7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7.1 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
        1.7.2 论文框架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生态心理学中的交互关系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1 交互关系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2 交互关系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2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特征及行为类型
        2.2.1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身体特征
        2.2.2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行为类型划分
        2.2.3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行为领域划分
    2.3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的空间营造
        2.3.1 公共活动空间的“家庭化”营造模式
        2.3.2 公共活动空间分散式的“组团化”营造模式
        2.3.3 公共活动空间功能的“复合性”营造模式
    2.4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交互关系相关案例研究
        2.4.1 案例一:荷兰Humanitas Bergweg(生命公寓)养老设施
        2.4.2 案例二:美国Maria Montessori认知症照护社区Sundance养老设施
        2.4.3 案例三:北京朝阳区康语轩孙河养老设施
    2.5 本章小结
3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交互对象的类型及特征调查
    3.1 实地调研内容与计划
        3.1.1 调查对象一:养老设施基本状况、交互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现状
        3.1.2 调查对象二:交互主体对象(老年人)行为活动规律
        3.1.3 调研计划
    3.2 案例一:康隆西城长者屋(简称长者屋)介护型养老设施
        3.2.1 养老设施的基本状况
        3.2.2 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
        3.2.3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实态
        3.2.4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类型
        3.2.5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行为领域类型
        3.2.6 公共活动空间与老年人典型行为关系的场景构建
        3.2.7 使用者走访调查总结
    3.3 案例二:康源和意(简称和意)介护型养老设施
        3.3.1 养老设施基本状况
        3.3.2 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
        3.3.3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实态
        3.3.4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类型
        3.3.5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行为领域类型
        3.3.6 公共活动空间与老年人典型行为关系的场景构建
        3.3.7 使用者走访调查总结
    3.4 案例三:九九照护之家(简称九九照护)介护型养老设施
        3.4.1 养老设施基本状况
        3.4.2 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
        3.4.3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实态
        3.4.4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行为类型
        3.4.5 主体对象(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行为领域类型
        3.4.6 公共活动空间与老年人典型行为活动的场景构建
        3.4.7 使用者走访调查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介护型养老设施内典型活动行为与公共活动空间的交互关系研究
    4.1 长者屋、和意、九九介护型养老设施及其公共活动空间对比
        4.1.1 调研案例介护型养老设施基本现状对比
        4.1.2 公共活动空间现状对比与分析
    4.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特征总结
        4.2.1 介护型养老设施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特征
        4.2.2 介护型养老设施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特征
    4.3 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对主体对象(老年人行为活动)的引发影响对比分析
        4.3.1 引发阶段中交互客体对交互主体的引发机制
        4.3.2 公共活动空间对老年人典型主体目的性行为活动的引发影响对比分析
        4.3.3 公共活动空间对老人空间定位型行为活动的引发影响对比分析
    4.4 主体对象(老年人行为领域)对客体对象(公共活动空间)的反馈影响对比分析
        4.4.1 反馈阶段中交互主体对交互客体的反馈机制
        4.4.2 老年人个体型行为领域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反馈影响对比分析
        4.4.3 老年人群体型行为领域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反馈影响对比分析
    4.5 以老年人为主体的交互关系类型
        4.5.1 老年人与公共活动空间的交互关系类型
        4.5.2 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交互关系类型
        4.5.3 老年人与护工及工作人员之间的交互关系类型
        4.5.4 老年人与家属之间的交互关系类型
    4.6 引发阶段内老年人的需求及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问题
        4.6.1 老年人存在多样化的活动需求
        4.6.2 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过于开敞缺少合理的划分
        4.6.3 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各层级之间缺少衔接与过渡
        4.6.4 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布局、功能构成单一且缺少灵活性设计
        4.6.5 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各空间过于独立、缺少引导性设计
    4.7 反馈阶段内老年人的需求及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问题
        4.7.1 老年人存在产生多元化行为领域的需求
        4.7.2 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各行为领域之间相互干扰
        4.7.3 集中式公共活动空间缺少个体型行为领域形成的承载空间
        4.7.4 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缺少承载群体型行为领域形成的空间
        4.7.5 分散式公共活动空间行为领域形成位置与承载空间位置不匹配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行为与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5.1 影响介护型养老设施内老年人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相关因素
        5.1.1 非物质空间要素(软质要素)
        5.1.2 物质空间要素(硬质要素)
    5.2 通用性设计原则
        5.2.1 保持公共活动空间内良好的行为空间交互关系
        5.2.2 注重引发与反馈的双向设计模式
        5.2.3 以营造公共活动空间领域多元化
        5.2.4 老人积极自主活动作为设计
    5.3 引发阶段内的集中式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策略与建议
        5.3.1 划分不同开放程度的活动空间
        5.3.2 设置过渡空间增强各层级的衔接过渡
        5.3.3 局部布置具有趣味性的装置引发老人共鸣
        5.3.4 分时段按需灵活布置家具
    5.4 引发阶段内的分散式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策略与建议
        5.4.1 整合零散空间、按时分配空间功能
        5.4.2 增加知觉路径引导老年人主动参与活动
        5.4.3 提高公共活动空间的可见性与可达性
        5.4.4 设置标识、标语等鼓励老人自主参与
    5.5 反馈阶段内的集中式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策略与建议
        5.5.1 明确划分行为领域承载空间促使多元化行为领域共存
        5.5.2 转角、边界等增加小尺度空间
        5.5.3 设置记忆角等空间鼓励老人自主改造空间
        5.5.4 多种行为领域空间并列营造
    5.6 反馈阶段内的分散式公共空间交互设计策略与建议
        5.6.1 空间布局简洁与清晰化、多样性空间串联设计
        5.6.2 运用色彩设计增强不同行为领域之间的边界感
        5.6.3 功能复合化设计、营造多样化领域空间
        5.6.4 边缘空间激活设计、促进形成新的行为领域
    5.7 本章小结
6.结语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 介护型养老设施与公共活动空间的基本特征、入住老人类型及行为规律
        6.1.2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对老年人行为活动的引发影响特征
        6.1.3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内老年人行为领域的形成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反馈影响特征
        6.1.4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内的内交互关系类型总结
        6.1.5 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内的现存问题总结
        6.1.6 基于交互关系引发阶段内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6.1.7 基于交互关系反馈阶段内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6.2 论文局限性与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表目录
图目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长者屋养老设施UWB实时定位图
    附录二:和意养老设施 UWB 实时定位图
    附录三:九九照护养老设施UWB实时定位图
    附件四:长者屋养老设施行为规律实态
    附件五:和意养老设施行为规律实态
    附件六:九九照护养老设施行为规律实态
    附录七:基于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调查问卷
致谢

(3)城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比较研究 ——以B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健康老龄化
        二、长期护理
        三、养老服务
        四、医养结合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福利多元理论
        二、积极老龄化理论
        三、需求层次理论
第三章 B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践探索
    第一节 B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施的背景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二、老年人的需求更加多元
    第二节 B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现状
        一、B市医养结合服务主要政策
        二、B市医养结合实践开展情况
    第三节 B市医养结合现有的两种主要模式
第四章 B市医养结合两种养老服务模式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两种模式调查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
    第二节 医养结合需求主体调查数据的描述统计
    第三节 两种医养结合模式的成本比较
    第四节 两种医养结合模式的服务比较
    第五节 两种医养结合模式的老年人需求比较
    第六节 老年人选择两种医养结合模式的影响因素比较
    第七节 两种医养结合模式的优劣势比较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完善对策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医养结合养老方式的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
        二、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
        三、医养结合服务成本较高
        四、医养结合服务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第二节 完善对策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养结合体系
        二、提供多元化的医养结合服务
        三、优化政策保障降低医养结合成本
        四、加强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士心理康复的研究 ——基于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个案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目的与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 残疾人社会工作
        2. 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及社会工作干预
        3. 文献述评
    (四) 核心概念界定
        1. 心理康复
        2.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六) 理论基础
        1. 认知行为理论
        2. 情绪ABC理论
第二章 需求评估与工作计划
    (一) 案主背景及基本情况
    (二) 接案
    (三) 量表测试结果
    (四) 问题诊断与案主需求评估
        1. 问题诊断
        2. 产生的原因
        3. 需求评估
    (五) 服务方案设计
        1. 服务目标
        2. 个案工作计划
第三章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介入残疾人士心理康复的干预过程
    (一) 领悟期
        1. 领悟期介入过程
        2. 领悟期小结
    (二) 修通期
        1. 修通期介入过程
        2. 修通期小结
    (三) 再教育期
        1. 再教育期介入过程
        2. 再教育期小结
    (四) 结案阶段
第四章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介入残疾人士心理康复的个案工作评估
    (一) 过程评估
        1. 探索准备期评估
        2. 介入干预期评估
        3. 结案期及跟进状况评估
    (二) 效果评估
        量化评估
        质性评估
第五章 结论和反思
    (一) 结论
    (二) 反思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 SCL-90症状自评量表
    附录二: 案主部分作品
致谢

(5)人生回顾疗法对养老机构老人孤独感的干预研究 ——以桂林市X养老机构人生回顾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回顾
        1.关于孤独感的研究
        2.关于自尊的研究
        3.关于人生回顾疗法的研究
        4.文献述评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孤独感
        2.人生回顾疗法
    (二)理论基础
        1.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2.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三、X养老机构老人孤独感问题、原因及需求分析
    (一)X养老机构老人的孤独感现状
        1.X养老机构孤独感总体状况分析
        2.客观社会因素层面问题
        3.主观人格因素层面问题
    (二)X机构老人孤独感原因分析
        1.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2.外部支持的缺失
        3.身体健康状况
        4.否定自身价值且主动性不足
    (三)需求分析
        1.人际交往的需要
        2.情感陪伴的需要
        3.接受现如今身体情况及现实状况的需要
        4.提高自尊水平的需要
四、人生回顾小组介入机构老人孤独感问题的实务过程
    (一)小组方案设计
        1.组员基本概括
        2.小组工作介入目标
        3.小组活动整体设计
        4.可能面临的困难及应对策略
    (二)实务干预过程
        1.“破冰”之旅
        2.追忆童年趣事
        3.追忆青春时光
        4.追忆成年往事
        5.回顾老年生活
五、人生回顾小组介入机构老人孤独感的结果评估
    (一)组员满意度
    (二)服务目标达成情况
        1.组员支持网络的搭建
        2.悦纳自我且形象积极
        3.自尊水平提升
        4.服务对象孤独感缓解状况
六、总结、反思与建议
    (一)总结
        1.社工介入有助于解决院内老人孤独感的问题
        2.人生回顾小组对缓解机构老人孤独感的有效性
    (二)研究反思
        1.活动设计方面
        2.问题介入层面单一
        3.社工自身实务经验不足
        4.评估结果方面
        5.小组的可推广性
    (三)改进建议
        1.提升专业知识与实务能力
        2.引进养老服务机构专业社工人员
        3.注意次团体对回顾过程的干扰
        4.对机构老人孤独感问题的介入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UCLA孤独感自评量表
    附录3:SES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附录4:每节小组活动计划书
致谢

(6)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 ra 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性问题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现状
    3.2 研究对象健康商数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3.3 研究对象焦虑的现状及在一般资料的差异
    3.4 研究对象自理能力的现状及在一般资料的差异
    3.5 研究对象健康商数、焦虑、自理能力的相关性
    3.6 研究对象自理能力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4.2 研究对象健康商数现状分析
    4.3 研究对象焦虑现状分析
    4.4 研究对象自理能力现状分析
    4.5 研究对象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4.6 研究对象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7)沈阳市失能老人社区照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
    一、核心概念
        (一)失能老人
        (二)社区照护
    二、基础理论
        (一)社区照顾理论
        (二)自护理论
第三章 沈阳市失能老人社区照护现状
    一、沈阳市失能老人社区照护概况
    二、沈阳市失能老人社区照护现状
        (一)失能老人样本基本概述
        (二)失能老人基本生活情况
        (三)失能老人社区照护参与情况
    三、社区正式照护服务供给情况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下的社区照护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参与下的社区照护
    四、社区非正式照护供给情况
第四章 沈阳市失能老人社区照护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沈阳市失能老人社区照护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缺少梯度性建设与适老设施不完善
        (二)缺少对非正式照护的指导与支持
        (三)社区资源整合不足
        (四)社区照护专项人才资源短缺
    二、沈阳市失能老人社区照护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参与度低和缺乏需求评估
        (二)社区层面缺少对非正式照护的保障机制
        (三)政府部门管理“分割化”
        (四)社区专项人才培养与激励力度不够
第五章 沈阳市失能老人社区照护的对策建议
    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加快适老进程建设
        (一)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照护
        (二)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社区照护
        (三)加快社区适老化进程建设
    二、增强照护需求识别能力,形成服务梯度化供给
        (一)建立社区照护管理人制度,科学识别照护需求
        (二)丰富服务内容与形式,形成梯度化供给
    三、加强对非正式照护的制度支持
        (一)完善家庭照护者护理培训制度
        (二)扶持社区老年人互助组织建设
    四、搭建平台促进资源融合,探索整合照料模式
        (一)搭建“互联网+护理”平台,促进资源融合
        (二)积极探索整合照料模式
    五、加强社区专项人才的培养与激励
        (一)强化对社区养老护理人员的培养与激励
        (二)强化对社区医疗护理人员的培养与激励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附录

(8)康复医学科患者的社会支持研究 ——以上海市B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康复医学相关研究
        (二)社会支持相关研究
        (三)康复医学科患者的社会支持相关研究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支持
        (二)康复医学科患者
第1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及思路
    四、研究伦理
    五、理论支撑
第2章 康复医学科患者的日常生活及需求
    一、B院概况
    二、B院康复医学科患者的日常生活
        (一)院内生活
        (二)院外生活
    三、康复医学科患者的实际需求
        (一)复健与照顾双重需求
        (二)舒适安全的康复环境
        (三)感知责任和渴求温暖
        (四)自我尊严与他人尊重
第3章 康复医学科患者的社会支持现状及困境
    一、康复医学科患者的社会支持现状
        (一)康复科患者的正式支持现状
        (二)康复科患者的非正式支持现状
    二、康复医学科患者的社会支持的困境
        (一)正式支持系统不够健全
        (二)非正式支持体系不平衡
        (三)欠完善的支持网络对个体的反作用
第4章 完善康复医学科患者社会支持的路径
    一、完善康复科患者的正式支持路径
        (一)优化政府支持体系,完善福利政策
        (二)发挥社区基础作用,构建服务网络
        (三)加强医院管理建设,倡导人文关怀
        (四)推动社会组织发展,保障生活幸福
    二、完善康复科患者的非正式支持路径
        (一)提升康复科患者家庭支持质量
        (二)激发自身潜力,实现自我肯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康复医学科患者的信息介绍
附录 B 康复医学科患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 C 康复医学科患者家属和陪护人员的访谈提纲
附录 D 康复治疗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 E 康复医学科调研申请
图一
致谢

(9)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的现状
        1.2.1 国外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现状
        1.2.2 国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现状
    1.3 理论基础
        1.3.1 马斯洛需求理论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支持性服务
        1.4.2 未满足需求
        1.4.3 社会支持
    1.5 研究目的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问卷构建
        2.1.1 研究方法
        2.1.2 研究工具
    2.2 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现状调查
        2.2.1 调查对象
        2.2.2 调查问卷
    2.3 质量控制
        2.3.1 问卷编制阶段
        2.3.2 问卷收集阶段
        2.3.3 数据整理阶段
    2.4 统计方法
        2.4.1 问卷编制统计方法
        2.4.2 现状调查统计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问卷构建
        3.1.1 文献分析结果
        3.1.2 专家函询结果
        3.1.3 问卷信、效度分析
    3.2 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调查结果
        3.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3.2.2 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需求及未满足需求现状
        3.2.3 帕金森患者社会支持现状
        3.2.4 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需求及未满足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3.2.5 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3.2.6 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需求及未满足需求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问卷分析
        4.1.1 该问卷结构合理且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4.2 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4.2.1 帕金森患者生理需求较高且未满足度较低,自我实现需求较低但未满足程度较高
        4.2.2 帕金森患者社会支持水平有待提高
        4.2.3 不同情况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水平差异较大
        4.2.4 社会支持对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需求与未满足需求的影响
    4.3 改善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的措施
        4.3.1 提高对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的重视
        4.3.2 定期评估患者的支持性服务需求及未满足需求
        4.3.3 加强支持性服务项目的宣传
        4.3.4 提升支持性服务的质量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帕金森病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城市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研究 ——以T市G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医养融合
        二、社区居家养老
        三、养老服务模式
        四、“医养融合”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社区照顾理论
        二、社会支持理论
        三、协同增效理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章 T市G区“医养融合”现状及调研分析
    第一节 G区“医养融合”服务建设的主要进展
        一、G区“医养融合”服务建设的现状及成效
        二、G区“医养融合”服务建设取得的成效
    第二节 T市G区的调研现状
        一、“医养融合”相关政策机制分析
        二、服务资金来源分析
        三、专业人员队伍的分析
        四、服务内容分析
        五、基础设施内容分析
第四章 T市G区“医养融合”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T市G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
        一、政策机制缺乏针对性
        二、政府资金来源单一
        三、专业人才紧缺
        四、服务内容多元化落实不到位
        五、基础设施不健全
    第二节 T市G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层面
        二、资金层面
        三、人才层面
        四、服务内容层面
        五、基础设施层面
第五章 完善T市G区“医养融合”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节 完善法律法规,细化政策内容
        一、明确机构属性,引进第三方评估
        二、打破职责交叉,加强统一领导
    第二节 拓宽筹资渠道,引入市场资本
        一、政府积极倡导,加大资金投入
        二、引入多元主体,多方筹措资金
        三、完善政府购买,激活社会资源
    第三节 推进人才培养,提升岗位吸引
        一、建立激励体制,营造良好氛围
        二、深化专业培养,提升职业技能
    第四节 优化服务内容,满足医养需求
        一、重视现实需求,开展实效评估
        二、打破资源壁垒,联动医疗资源
    第五节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
        一、规范相关机构,深化“医养融合”模式
        二、改善原有网络平台,实现智能化养老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护工心理现状自我评估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互动视角下机构老年照顾研究 ——以吴忠市KL机构为例[D]. 冯文迪. 兰州大学, 2021(02)
  • [2]基于行为空间交互关系的介护型养老设施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高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城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比较研究 ——以B市为例[D]. 陈萍.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4]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士心理康复的研究 ——基于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个案工作[D]. 刘翰琳.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5]人生回顾疗法对养老机构老人孤独感的干预研究 ——以桂林市X养老机构人生回顾小组为例[D]. 索静.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李云. 延边大学, 2021(02)
  • [7]沈阳市失能老人社区照护问题研究[D]. 曹晓漫.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8]康复医学科患者的社会支持研究 ——以上海市B院为例[D]. 许金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帕金森患者支持性服务未满足需求现状调查分析[D]. 赵悦秋. 南昌大学, 2021(01)
  • [10]城市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研究 ——以T市G区为例[D]. 葛宇霄. 扬州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护理人员心理状态自测调查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