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歧义句

论英语歧义句

一、浅谈英语的歧义句(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霄[1](2021)在《韵律在汉语英语二语学习者句法消歧中的作用》文中提出大量的跨语言研究表明,母语者在默读中使用韵律边界来消解关系从句附着歧义,并且通常表现出对韵律边界位置的默认偏好。然而,二语学习者如何利用韵律边界消解关系从句附着类歧义,二语韵律边界位置的偏好是否受母语的迁移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比较欠缺,需要更多来自不同母语的二语学习者的实证研究支持。因此,本研究进行了两个实验,以考察汉语英语二语学习者在“名词1 of名词2+关系从句+谓词短语”这类歧义句的言语产出和默读中如何利用韵律边界消解句法歧义。实验一以18名英语专业研究生为被试,采用单因素三水平(语境:高附着、低附着、无偏好)被试内实验设计,探讨中国成人英语学习者在不同语境条件下消解附着类歧义时产出的韵律线索。研究发现,名词2的音长和其后韵律边界的停顿时间均长于名词1;交互作用表明,相比无偏好语境和高附着语境,低附着语境下整体歧义句在名词1后边界的停顿更长。实验二以45名较高二语水平的英语专业学生为被试,采用2(边界位置:名词1后、名词2后)×3(歧义类型:高附着、低附着、整体歧义)被试内实验设计,使用眼动仪记录被试默读中眼动数据,探讨韵律边界对汉语英语二语学习者句法解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名词2和解歧词前区域的早期和晚期加工中都发现了边界主效应,即边界在名词1后引起读者对名词2的第一遍阅读时间更长,名词2以及解歧词前区域的总注视时间更长,回视出比率更高;在解歧词前区域的晚期加工中发现边界与句子类型的交互作用,边界在名词1后导致整体歧义句的总注视时间长于高附着句,而高附着句与低附着句加工无差异,边界在名词2后导致高附着句回视路径时间长于整体歧义句和低附着句;在解歧区的晚期加中发现了两者微弱的交互效应,和名词1后边界相比,边界在名词2后导致低附着句略高的回视入比率,而在高附着句和整体歧义句中,韵律边界对解歧区的加工没有影响。本实验条件下,得出如下结论:汉语英语学习者偏好在“名词1 of名词2”和关系从句之间产生显着韵律边界。此外,在言语产出时,说话者仅使用边界的停顿线索对歧义句解歧。在默读中,读者对边界信息的感知是即时的,对韵律信息的加工从词汇获取早期阶段持续到晚期整合阶段,但是读者不会利用内隐韵律边界消解歧义。根据本研究结论,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韵律意识,通过歧义消解的训练培养学生利用韵律边界进行句法分析的能力。此外,还应加强听力和交流训练,以提高学生对英语韵律的感知和判断。

张砚妮[2](2020)在《中国高校英语学习者花园路径句视译的眼动对比及其课堂教学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英语翻译知识和能力愈发受到重视,因此,翻译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国的英汉互译翻译教学研究发展迅速,而探索译者翻译时认知加工过程的实证研究成果数量有限,对花园路径句的翻译教学研究阙如。自1970年T.G.Bever提出“花园路径”这一术语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花园路径句是人们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对句子的某一部分产生局部歧义,造成暂时理解困难的现象。目前,国内尚未发现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从视译角度对花园路径句进行考察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在回顾国内外花园路径句、语言学眼动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眼动追踪技术,实验对象选取大学英语一年级、英语/翻译专业一年级和英语翻译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各35名,采用3(被试的英语水平:低、中、高)×3(层面:词汇、句法、语用)×2(句子类型:花园路径句、非花园路径句)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旨在考察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在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上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认知加工差异。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第一,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在同一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显着。高水平学习者在翻译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的过程中,其视译成绩高于低、中水平学习者,且在首次注视时间和回视时间上也均短于低、中水平学习者。而在语用层面花园路径句上,高水平学习者的总注视时间显着长于中水平学习者。此外,在视译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时,低水平学习者在视译成绩和各项眼动指标上均落后于较高水平学习者。第二,同一英语水平学习者在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存在显着差异。同一英语水平学习者在句法层面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最高且总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均高于词汇、语用层面。而在首次注视和回视时间上,词汇层面花园路径句时间最短,语用层面花园路径句显着最长。在非花园路径句上,词汇层面的视译成绩高于句法、语用层面,且在各项眼动指标上均优于句法、语用层面,而语用层面则相反。第三,同一英语水平学习者在同一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上的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明显。三种英语水平学习者在任一层面上,非花园路径句的视译成绩均高于花园路径句,且总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少于花园路径句。而低水平学习者在首次注视时间和回视时间上,非花园路径句的时间长于花园路径句。在对以上主要研究发现讨论的基础上,本研究基于ADDIE教学设计模式,针对英语翻译专业三年级和大学英语一年级的学生,撰写了英语花园路径句翻译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期为高校英语教师在复杂句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等方面提供思路与启示。本研究的意义包括两点。在理论上,本研究为高校英语教师在针对不同水平学生、花园路径句视译教学与翻译训练实践方法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践上,对学生而言,有助于学生认识到高水平译者在翻译策略上的优势,从而反思自身不足,促进翻译能力的提高。对教师而言,本研究在教师深入了解不同水平学生视译花园路径句时的认知差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英语复杂句翻译的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马龙凯,杜慧颖[3](2020)在《二语暂时性主宾语歧义句在线加工中的动词语法体效应》文中认为本研究采用自定步速阅读的实验范式,考察动词语法体形式对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线加工暂时性主宾语歧义句的影响,并与本族语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1)不同水平学习者均已掌握英语动词语法体的相关显性知识;2)在线加工实验中,学习者的数据未呈现显着的动词语法体主效应,与本族语者表现不同;3)相比低水平学习者,高水平学习者的实验数据更接近本族语者,但对进行体标记仍不够敏感。已有的用体标记语法化程度不同对此现象的解释不够充分,因此本研究提出: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体标记语法化路径和民族思维特性不同,英汉语法体的表征信息不同,分别凸显空间和时间概念,汉语对中国学习者产生跨语言的影响,但若学习者英语水平超过某一阈值,影响可减弱,这进一步验证了共享分布式非对称模型。

赵静[4](2020)在《泰国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冗余和歧义句的指称加工研究》文中提出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是语用学领域的经典理论,其中,四大准则之一“量的准则”要求:说的话应该涵盖当前交谈所需的所有信息,并且不应该多于交谈所需的信息。如果违背了前者会造成信息歧义,违背了后者会造成信息冗余。信息歧义和冗余会产生会话含义,不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指称回指是包含指称物的话语表达中的前指现象,即指称表达包含的指称物在前文中有与其对应的物体,指称表达需要帮助听者/读者在前文中选择合适的物体与其匹配。格莱斯“量的准则”要求的话语“最佳信息量”使指称回指的过程能够顺利进行,帮助听话者顺利找到目标指称物。反之,违背“量的准则”导致的冗余和歧义会阻碍句子指称加工的过程。虽然“量的准则”成为了话语交际的标准,但违背这个准则是否会阻碍语言的实时在线加工过程尚需实证研究的证据。本研究共有两个实验,运用E-Prime软件,采用移动窗口技术中的逐词掩蔽范式,研究违背格莱斯提出的“量的准则”带来的信息冗余和歧义对汉语句子实时加工的影响,考察汉语二语者阅读汉语中的信息冗余和歧义句时,是否会出现在线加工困难,从而验证格莱斯“量的准则”的心理现实性。本研究共有57名泰国汉语二语学习者参与实验,实验内容和结果如下:实验一研究了阅读汉语冗余和歧义条件下的句子对汉语二语者的加工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对句子信息冗余的区域非常敏感,在冗余句关键区的加工时间明显比非冗余句更长,表明信息冗余会即刻干扰他们的句子加工过程,并且冗余效应持续影响了句子后续区域的加工。相反,歧义句的关键区加工时间没有延迟,甚至比非歧义句加工时间更短,表明信息歧义并没有即刻干扰句子的加工过程。实验结果支持了“冗余优先假说”。由于信息歧义并未即刻影响句子在线加工,我们认为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加工并未严格受到“量的准则”的引导。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实验二进一步研究了信息冗余对句子在线加工的影响是否具有普遍性,验证信息冗余即刻影响句子加工是否与词汇语义特征有关。在实验二中,我们增加了颜色形容词,考察被试阅读颜色冗余修饰词和尺寸冗余修饰词条件下的句子加工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颜色冗余修饰词还是尺寸冗余修饰词都会即刻干扰二语学习者的指称加工过程。说明对汉语二语学习者而言,信息冗余对指称加工具有普遍的干扰性。此外,我们发现,颜色冗余修饰词对句子加工的干扰强于尺寸冗余修饰词,这一结果和前人的研究结果正好相反。我们认为这可能与被试的母语背景、汉英语言的差异等因素有关。学术界在信息冗余和信息歧义对句子加工的影响上存在着很大争议,主要有格莱斯原则强势假说、冗余优先假说、歧义优先假说三种观点。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中,关于汉语句子的信息冗余和信息歧义指称加工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空白,尤其缺少汉语二语者的实验证据。本文的两个实验填补了这一空白,拓宽了信息冗余和信息歧义句指称加工的研究范围,从汉语的角度证明了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加工并未严格受到格莱斯“量的准则”的引导,用新的实验证据对格莱斯“量的准则”提出了挑战。本研究还证明了信息冗余对汉语二语学习者的影响具有普遍性,词汇语义特征对句子加工的影响要综合考虑母语背景、视觉信息显着性和语言差异等因素。除此之外,本研究的两个实验共同证明了,在汉语作为二语的句子加工中,语用信息影响着句子的加工过程,指称语境对汉语二语学习者有重要的影响,二语学习者能够和母语者一样使用语境信息,进行语用推理。但是,汉语二语者对信息冗余和信息歧义的不同加工表现可以看出,信息冗余对二语加工的影响更早,也更明显。

包声飞[5](2020)在《执行功能对第二语花园路径句加工与理解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句子理解是一种复杂的加工过程,不仅受到语言能力的影响,还受认知能力的影响。花园路径句是一种包含歧义句法结构的复杂句子,随着句子的展开,理解者通常需要重新分析句子,修订初始解释。近年来,许多基于母语的研究表明,执行功能在花园路径句的加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对于二语花园路径句加工,这些结论是否同样适用?然而,目前鲜有两者的关系研究。在探讨两者关系时,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1)执行功能是一种多维度结构,其三个核心亚成分——抑制、转换和刷新对二语花园路径句加工与理解均有影响抑或某些成分起作用,即执行功能对二语花园路径句加工与理解的作用具有功能一般性,还是功能特异性?(2)执行功能对二语花园句加工与理解的影响是一般领域的,还是特殊领域的?(3)在二语花园路径句不同加工阶段,执行功能的三个子功能分别扮演什么样的作用?本研究选取非熟练双语者(中国英语学习者)为被试,以简缩从句为实验材料(如“The angry workers/warned about low wages/decided to quit the job.”),并将句子分为名词短语区、歧义区与解歧区,采用眼动追踪方式,监测被试阅读句子各个区段的眼睛注视模式,以及分析被试回答句子问题的正确率,考察执行功能对二语花园路径句加工与理解的作用。实验一采用非言语Stroop任务考察53名中国大学生(女36名,男17名)的抑制能力,根据Stroop效应将被试分为抑制能力高低两组,两组被试分别完成在线句子阅读任务。结果表明:(1)个体抑制能力的差异不影响句子的早期加工过程,但影响句子的后期加工过程;(2)个体抑制能力与二语花园路径句的最终理解无关。实验二采用数字转换任务测量42名中国大学生(女30名,男12名)的转换能力,根据转换代价将被试分为转换能力高低两组,两组被试分别完成在线句子阅读任务。结果表明:(1)个体转换能力的差异不影响句子的早期加工过程,但影响句子的后期加工过程;(2)个体的转换能力与二语花园路径句的最终理解无关。实验三采用N-back任务测量55名中国大学生(女41名,男14名)的刷新能力,根据N-back任务的平均正确率将被试分为刷新能力高低两组,两组被试分别完成在线句子阅读任务。结果表明:(1)个体刷新能力的差异既不影响句子的早期加工过程,也不影响句子的后期加工过程;(2)个体的刷新能力与二语花园路径句的最终理解无关。本研究的发现说明:(1)个体执行功能的差异不影响句子的初始分析过程,而个体抑制能力和转换能力的差异影响句子解岐过程;(2)执行功能对二语花园路径句加工的作用具有功能特异性,且可能是一般领域的;(3)可能受二语水平制约,个体对二语花园路径句的最终理解与其执行功能无关。本研究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考察执行功能的三个核心成分对二语花园路径句加工与理解的作用,不仅拓宽了执行功能与句法消岐关系的研究领域,也为二语学习提供理论依据。

贺钧[6](2020)在《中高级东南亚华裔留学生“V+N1+的+N2”歧义结构加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取中级和高级水平的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为实验被试,采用移动窗口技术,设计了听觉实验和视觉实验,考察了韵律边界和续接语境对中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V+N1+的+N2”歧义结构加工的影响,以及他们对“V+N1+的+N2”歧义结构的心理表征,研究发现:(1)语境对中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歧义结构的理解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中级和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对韵律边界的感知不存在明显差异。听觉层面的韵律边界对留学生理解歧义结构的影响大于视觉层面的韵律边界,听觉层面的韵律边界信息作用在句子理解的早期,而视觉层面的韵律边界信息作用于句子理解的晚期。本文认为留学生的韵律感知和使用能力发展较其他语言能力发展更慢,更内隐,导致他们的韵律边界意识到了高级阶段仍然较弱。(2)对于中级和高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分析理解“V+N1+的+N2”歧义结构仍然比较困难,但他们按照定中关系义加工“V+N1+的+N2”歧义结构要比按照动宾关系义加工“V+N1+的+N2”歧义结构更容易。高级汉语水平被试的定中结构心理表征较强,中级汉语水平被试的定中结构心理表征较弱,中高级汉语水平被试的动宾结构句法心理表征较弱,或者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句法表征。本文从汉语水平对句法结构意识的影响,以及定中结构的接触频率和定中结构的加工优势等角度对以上结论进行了解释。

苏晓桐[7](2019)在《教育政策咨询报告Support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Schools (Chapter2-3)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翻译文本选自教育政策咨询报告《支持在学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Support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Schools中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内容有关对爱尔兰当前特殊教育政策的评估,以及针对当前特殊教育政策中评估环节存在的不足提出政策咨询建议。根据文本功能类型理论,政策咨询报告属于典型的信息型文本。笔者从句式翻译层面出发,对原文中的结构歧义句的使用情况进行归纳和阐释。以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主要采用语序调整、词性转换的翻译方法,对结构歧义句进行翻译与分析。笔者基于文本的专业性,考虑到翻译原文的专业程度和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通过增添译者注作为译文的副文本以实现交际翻译目的。

李恒[8](2019)在《一语经验、生活节奏和二语经验对时间隐喻视角的影响》文中指出“自我在动”和“时间在动”是人们无意识思维中表征时间运动方式的两类常见时空隐喻系统。本研究通过9个实验考察了一语经验、生活节奏和二语经验对汉语和英语母语者以及二语学习者时间运动视角使用的影响,主要关注以下几个研究问题:1)一语经验是否会对汉语母语者和英语母语者的时间运动视角选择造成影响;2)个体差异如生活节奏是否会对汉语母语者和英语母语者的时间表征方式产生影响;3)二语学习者的时间运动视角是否不同于母语讲话者,是否有可能通过学习而改变原有的时间认知方式。为回答第一个研究问题,第三章实验1基于大样本研究,利用周三会议改期问题考察汉语母语者和英语母语者时间运动视角的选择偏好。结果发现,汉语母语者倾向于使用“时间在动”运动视角,生活在英国文化中的英语母语者对“自我在动”和“时间在动”两种视角的选择没有显着差异。这一使用模式与二者语言中两种时间隐喻视角的出现频率基本一致,表现出时空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的一致性。为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第四章通过4个实验考察了生活节奏这一前人较少涉及的个体因素对汉语母语者和英语母语者时间隐喻表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汉语母语者无论是在何种生活节奏环境下,均表现出“时间在动”视角选择偏好。与此不同的是,英语母语者在快节奏生活和慢节奏生活环境中对时间隐喻视角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快节奏生活意味着时间压力大,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可能得到削弱,因此更有可能导致其使用“时间在动”视角。相反,慢节奏生活意味着时间压力小,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受到抑制,因此更有可能导致其使用“自我在动”视角。上述结果说明,生活节奏会对英语母语者的时间认知方式产生影响,但对汉语母语者而言,语言对时间隐喻表征的塑造作用可能大于个体因素,因此生活节奏的快慢不会对其时间运动视角的选择造成影响。为回答第三个研究问题,第五章通过2个实验探讨了时间的空间隐喻对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时间认知的影响。一方面,在中性语境下,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的时间认知方式兼有汉语和英语的特点,对两种时间隐喻视角的选择没有偏好。这说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均对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的时间认知方式有所影响,导致其产生了混合的时间认知方式。另一方面,在语义加工难度较大的任务中,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倾向于使用汉语思维对时间关系做出推断。上述结果说明,语言对不同概念范畴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以及不同语境可能抵消语言对认知的影响。在第五章实验结果基础上,第六章通过2个实验进一步探讨了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时间认知方式,以及不同教学方式对汉语学习者两类“前”、“后”时间词习得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初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时间认知依然倾向于母语思维。这一结果说明,被试对汉语时间隐喻的掌握仅限于语言层面,而没有发生概念迁移。这可能与其汉语学习经验较短,概念系统中尚未形成稳固的汉语时间范畴系统有关。为进一步考察汉语学习者的时间思维是否会随汉语学习经验的增加而改变,本章的教学干预实验借鉴概念型教学法,通过采取创造合适语境、显性知识教学等途径,提醒学习者注意两种时间隐喻系统的概念差异,帮助其建立汉语时间认知系统。结果发现,相比于接受传统教学法的控制组被试,接受概念型教学法的实验组被试能够更好区分“时间在动”和“自我在动”两种隐喻视角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掌握汉语的时间概念系统。整个研究表明,人们对时间运动视角的选择受到一语经验、生活节奏以及二语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了时间推理加工中视角选择的灵活性和动态变化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时间认知系统的高度可塑性。这一研究有助于加深语言、思维和身体经验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也为离身认知和具身认知理论的证明和发展提供了实验证据。

赵晨[9](2018)在《二语暂时歧义句在线加工中的动词事件结构效应》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考察了动词事件结构中的终结性和及物性对高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暂时歧义句在线加工的影响。结果显示:如关系从句动词为终结动词,其后介词和名词短语的阅读时间显着少于非终结动词;如从句动词为及物动词,其后介词和名词短语的阅读时间与非及物动词没有差异。结果表明动词的终结性影响但及物性不影响二语句子的即时理解,说明在二语句子加工中,动词表征中的信息不是全部被激活,而是选择性激活。这种选择性的激活机制与二语知识表征的融合度有关。

刘佳,常辉[10](2017)在《二语歧义句加工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歧义是自然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主要有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本文梳理和评论第二语言领域中有关歧义句加工的研究,主要包括相关的理论模型、研究内容和结论以及研究方法等,以期比较全面地介绍二语歧义句加工研究的现状,为未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浅谈英语的歧义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英语的歧义句(论文提纲范文)

(1)韵律在汉语英语二语学习者句法消歧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韵律
    1.2 韵律边界
    1.3 默读中内隐韵律对句法歧义的消解
    1.4 韵律消解句法歧义的二语研究
2 研究思路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创新
3 实验一言语产生过程中附着类句法歧义消解的韵律边界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实验二默读过程中韵律边界对附着类句法歧义消解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5 总讨论
    5.1 外显韵律边界与内隐韵律边界一致性
    5.2 韵律边界对RC附着类歧义消解的作用
6 结论
7 教学建议
8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中国高校英语学习者花园路径句视译的眼动对比及其课堂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术语英汉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创新之处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花园路径句研究
        2.1.1 国外花园路径句研究回溯
        2.1.2 国内花园路径句研究述评
    2.2 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
        2.2.1 国外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回溯
        2.2.2 国内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述评
    2.3 翻译教学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直接假说和眼脑一致假说
    3.2 花园路径句的认知处理策略
    3.3 关联理论
    3.4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第四章 实验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实验材料
    4.4 兴趣区的划分
    4.5 实验仪器
    4.6 翻译评分标准与实例举隅
    4.7 实验设计与程序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5.1 整体指标分析
    5.2 英语水平变量
        5.2.1 同一层面花园路径句
        5.2.2 同一层面非花园路径句
    5.3 层面变量
        5.3.1 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
        5.3.2 不同层面非花园路径句
    5.4 花园路径句变量
        5.4.1 低水平学习者
        5.4.2 中水平学习者
        5.4.3 高水平学习者
    5.5 讨论
        5.5.1 研究结果小结
        5.5.2 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
        5.5.3 不同层面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
        5.5.4 花园路径句与非花园路径句视译成绩和眼动指标差异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花园路径句翻译的课堂教学设计
    6.1 ADDIE教学设计模式
        6.1.1 ADDIE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内涵
        6.1.2 ADDIE教学设计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6.2 基于ADDIE模式的花园路径句翻译课堂教学设计
        6.2.1 基于ADDIE模式的分析阶段
        6.2.2 基于ADDIE模式的设计阶段
        6.2.3 基于ADDIE模式的开发阶段
        6.2.4 基于ADDIE模式的实施阶段
        6.2.5 基于ADDIE模式的评价阶段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主要发现
    7.2 本研究对花园路径句翻译课堂教学的启示
    7.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7.4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验材料及标准翻译
附录2 教学材料示例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3)二语暂时性主宾语歧义句在线加工中的动词语法体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背景
    2.1 主宾语歧义句的在线加工
    2.2 动词时体的跨语言影响
3. 研究设计
    3.1 受试
    3.2 实验材料
    3.3 数据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自定步速阅读理解正确率
    4.2 自定步速阅读反应时
    4.3 可接受度判断测试结果
5. 讨论
    5.1 不同水平中国学习者与本族语者的对比
    5.2 二语动词语法体的心理表征及习得模型
6. 结语

(4)泰国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冗余和歧义句的指称加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理论基础
    2.1 格莱斯理论
    2.2 指称理论
    2.3 句子加工理论
        2.3.1 模块观
        2.3.2 交互观
        2.3.3 平行观
    2.4 句子加工研究范式
        2.4.1 关于研究方法的范式
        2.4.2 关于研究任务的范式
3 研究综述
    3.1 国外研究现状
    3.2 国内研究现状
4 问题提出
    4.1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4.2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5 实验一: 泰国学生对汉语冗余句和歧义句的加工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被试
        5.2.2 实验材料
        5.2.3 实验程序
    5.3 实验结果
    5.4 讨论
6 实验二: 泰国学生对颜色冗余句和尺寸冗余句的加工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2.1 被试
        6.2.2 实验材料
        6.2.3 实验程序
    6.3 实验结果
    6.4 讨论
7 总结
    7.1 研究结果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5)执行功能对第二语花园路径句加工与理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花园路径句
        1.1.1 定义
        1.1.2 花园路径的理论模型
        1.1.3 花园路径句的研究方法
    1.2 执行功能
        1.2.1 定义
        1.2.2 执行功能的核心成分
    1.3 执行功能与花园路径句加工和理解的关系
        1.3.1 行为研究依据
        1.3.2 神经科学依据
        1.3.3 儿童研究依据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2.3 研究设计
第3章 实验一抑制对二语花园路径句加工和理解的影响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方法
        3.2.1 被试
        3.2.2 实验设计
        3.2.3 实验材料
        3.2.4 实验仪器与程序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第一遍阅读时间的结果与分析
        3.3.2 总阅读时间的结果与数据分析
        3.3.3 回视路径阅读时间的结果与分析
        3.3.4 重读时间的结果与数据分析
        3.3.5 正确率的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实验二转换对二语花园路径句加工与理解的影响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设计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仪器与程序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第一遍阅读时间的结果与分析
        4.3.2 总阅读时间的结果与分析
        4.3.3 回视路径阅读时间的结果与分析
        4.3.4 重读时间的结果与分析
        4.3.5 正确率的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第5章 实验三刷新对二语花园路径句加工与理解的影响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方法
        5.2.1 被试
        5.2.2 实验设计
        5.2.3 实验材料
        5.2.4 实验仪器与程序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第一遍阅读时间的结果与分析
        5.3.2 总阅读时间的结果与分析
        5.3.3 回视路径阅读时间的结果与分析
        5.3.4 重读时间的结果与分析
        5.3.5 正确率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第6章 总讨论与结论
    6.1 总讨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中高级东南亚华裔留学生“V+N1+的+N2”歧义结构加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V+N1+的+N2”歧义结构加工的听觉实验
    2.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2.2 研究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及小结
第三章 “V+N1+的+N2”歧义结构加工的视觉实验
    3.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及小结
第四章 “V+N1+的+N2”歧义结构加工实验的综合分析和教学启示
    4.1 综合分析
    4.2 教学启示
第五章 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的贡献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实验语料及填充句示例
附录二 调查问卷示例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7)教育政策咨询报告Support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Schools (Chapter2-3)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
        二、体裁分析
        (一)文本写作风格
        (二)文本语言风格
    第二节 翻译的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一)国内翻译研究文献评述
        (二)国外翻译研究文献评述
        二、相关实践成果述评
        (一)译着翻译实践成果评述
        (二)译文翻译实践成果评述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概述执行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一)自我校对
        (二)他人校对
        二、译文评价
        (一)自我评价
        (二)同学评价
        (三)导师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结构歧义句的翻译
        一、层次歧义句的翻译
        (一)定语从句归属不明确
        (二)状语从句归属不明确
        (三)介词短语归属不明确
        (四)并列结构归属不明确
        二、功能歧义句的翻译
        (一)V-ing功能不同
        (二)介词短语功能不同
    第二节 采用译者注
        一、译者注的形式
        (一)文内注的形式
        (二)脚注的形式
        二、合理使用译者注
        (一)加注客观合理
        (二)加注准确精当
        (三)加注点到为止
        本节总结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与应对策略
    第一节 翻译实践总结
        一、译文语义不清
        二、译文冗杂拖沓
    第二节 应对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翻译观
        二、掌握丰富的转换技巧
        三、加强语言表达基本功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原文、译文
    附录2:平行文本
    附录3:术语表
致谢

(8)一语经验、生活节奏和二语经验对时间隐喻视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概念隐喻理论:时间的空间隐喻
    1.3 “时间在动”和“自我在动”运动视角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1.6 研究意义
    1.7 论文结构
    1.8 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内隐时空映射的灵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2.3 影响时间运动视角选择的因素
        2.3.1 空间经验
        2.3.2 情绪
        2.3.3 人格
        2.3.4 手势
        2.3.5 实验材料的呈现方式
    2.4 小结
第三章 一语经验对汉语母语者和英语母语者时间隐喻视角选择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1 母语经验对汉语讲话者和英语讲话者时间认知的影响
        3.2.1 被试
        3.2.2 实验材料和程序
        3.2.3 实验结果
    3.3 讨论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生活节奏对汉语母语者和英语母语者时间隐喻视角选择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2重庆和四川广安居民时间认知方式的对比
        4.2.1 被试
        4.2.2 实验材料和程序
        4.2.3 实验结果
    4.3 实验3纽约和阿尔伯克基居民时间认知方式对比
        4.3.1. 被试
        4.3.2 实验材料和程序
        4.3.3 实验结果
    4.4 实验4伦敦和兰卡斯特居民时间认知方式对比
        4.4.1 被试
        4.4.2 实验材料和程序
        4.4.3 实验结果
    4.5 实验5个人生活节奏对时间运动运动视角选择的预测作用
        4.5.1 被试
        4.5.2 实验材料和程序
        4.5.3 实验结果
    4.6 讨论与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二语经验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时间隐喻视角的影响
    5.1 引言
    5.2 研究6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时间隐喻视角选择偏好
        5.2.1 被试
        5.2.2 实验材料和程序
        5.2.3 实验结果
    5.3 研究7任务难度对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时间隐喻视角选择的影响
        5.3.1 被试
        5.3.2 实验材料和程序
        5.3.3 实验结果
    5.4 讨论与分析
        5.4.1 L1和L2对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时间认知的影响
        5.4.2 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时间认知的汉语思维倾向
        5.4.3 对语言关联性假设的启示
    5.5 小结
第六章 二语经验对美国汉语学习者时间隐喻视角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8时空隐喻对汉语学习者时间认知的影响
        6.2.1 被试
        6.2.2 实验材料和程序
        6.2.3 实验结果
    6.3 实验9 不同教学方式对汉语学习者时间隐喻能力的影响
        6.3.1 被试
        6.3.2 汉语课程教学
        6.3.3 实施的时间跨度
        6.3.4 教学计划
        6.3.5 汉语时态知识测试
        6.3.6 实验结果
    6.4. 讨论与分析
        6.4.1 初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时间认知特点
        6.4.2 教学条件对汉语学习者时间隐喻能力发展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总体讨论
    7.1 实验发现
    7.2 时间运动视角选择的理论解释
    7.3 时间运动视角选择的可变性与灵活性
第八章 结论
    8.1 研究创新与贡献
        8.1.1 理论价值
        8.1.2 方法论价值
        8.1.3 应用价值
    8.2 研究的局限性
    8.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9)二语暂时歧义句在线加工中的动词事件结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动词事件结构
    2.2 动词事件结构对一语、二语句子理解的影响
3. 实验
    3.1 实验设计
    3.2 受试
    3.3 实验材料
        3.3.1 评定实验
        3.3.2 正式实验材料
    3.4 实验程序
    3.5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语

四、浅谈英语的歧义句(论文参考文献)

  • [1]韵律在汉语英语二语学习者句法消歧中的作用[D]. 陈晓霄.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2]中国高校英语学习者花园路径句视译的眼动对比及其课堂教学设计[D]. 张砚妮.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3]二语暂时性主宾语歧义句在线加工中的动词语法体效应[J]. 马龙凯,杜慧颖.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0(06)
  • [4]泰国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冗余和歧义句的指称加工研究[D]. 赵静.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5]执行功能对第二语花园路径句加工与理解的影响[D]. 包声飞.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中高级东南亚华裔留学生“V+N1+的+N2”歧义结构加工研究[D]. 贺钧. 暨南大学, 2020(04)
  • [7]教育政策咨询报告Support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Schools (Chapter2-3)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苏晓桐.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8]一语经验、生活节奏和二语经验对时间隐喻视角的影响[D]. 李恒. 厦门大学, 2019(08)
  • [9]二语暂时歧义句在线加工中的动词事件结构效应[J]. 赵晨.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8(03)
  • [10]二语歧义句加工研究述评[A]. 刘佳,常辉. 《第二语言学习研究》2017年第2期, 2017

标签:;  ;  ;  ;  ;  

论英语歧义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