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图解教学研究

经济理论图解教学研究

一、经济理论图解化教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华秘[1](2021)在《思维导图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延安市某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当代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表示要加强教育方式转变,提升学生创新思维。本文研究的思维导图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教学手段,思维导图就是用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再加上关键词和关键图像,以此来储存、组织和优化信息。高中《经济生活》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经济概念,学习难度大,学习兴趣不高,将思维导图这一新形式运用于《经济生活》的教学中,既能够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有效的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经济生活的效率。本论文结合《经济生活》的教学实践,尝试探究思维导图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情况,结合实际问题给出实际对策。首先,在引言中阐述了思维导图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研究的方法与创新点,对本论文的研究作了初步的介绍。其次,从思维导图的概念、与概念图的区别、运用的理论依据、应用于高中《经济生活》的必要性及其对学生学和教师教的重要价值等方面入手,详细解释了思维导图的相关理论意义,为思维导图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再次,通过抽取样本——延安市某中学的高一学生及高一政治教师,对其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进一步分析思维导图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发现思维导图在《经济生活》应用中往往出现使用率较低、难以取得显着成效、使用范围过于局限、学生的参与程度较低等一系列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后,根据问题及原因相对应的从意识、能力、适用范围、评价等四个方面给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同时结合实习教学经验,选取《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为教学内容,详细示范了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通过案例展示将思维导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证明了思维导图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高世宁[2](2001)在《经济理论图解化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论是进行基础理论教学还是专业理论教学都存在共同的难题 ,即内容枯燥 ,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 ,学习效果欠佳。经济理论图解化教学法研究强调把理论变为图解 ,深入浅出 ,使其具有直观化 ,浅显易懂的特点。

郭兰[3](2017)在《现代主义以来西方先锋性建筑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1671年法国“皇家建筑研究会”建立至今,西方建筑教育随着社会环境、技术水平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在整个建筑教育的发展历史中,不时的涌现出一些先锋性的建筑师和团体,他们不满足于建筑教育现状,致力于进行具有创造力、探索性以及突破学科边界的设计和教学,开拓了别样的建筑教育路径,推动着建筑教育的进步。1919年包豪斯的成立顺应了时代精神和社会要求,开启了西方现代建筑教育的历程,它促成了一场艺术和建筑教育领域的革命,在建筑、美术、工业设计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它被引入美国并发展成为一种体制,现代建筑及其教育中的先锋精神也逐渐枯竭。这时,德州骑警在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历史性批判的基础上,试图重新建立一套现代建筑设计的理性方法和形式话语体系,并最终发展出了一系列建筑教学改革的计划,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1960年代世界范围内爆发的社会文化运动,引发了建筑学教育的剧烈变化,这期间以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为代表的一些独立建筑院校都反对主流的教育方式,并从学校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建筑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各自的探索。进入1990年代以后,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建筑教育的先锋性有了新的内涵,尤其体现在建筑和教育研究在数字领域的不断拓展。这些历史上重要的先锋性教育实践,是引发建筑教育发生转向的推动力量,也是本文进行历史时期和章节划分的主要依据。它们串联起了现代建筑教育从包豪斯诞生、被引入美国并逐步体制化、随后被德州骑警修订、又为后现代主义者反叛、直至在当代获得新的发展这一充满波折却具有思想连续性的过程。本文对先锋性建筑教育的研究探索置于西方建筑教育总体发展历史的宏观背景之中,使其在整个教育发展中所处的坐标更为明确。笔者对不同历史时期先锋性建筑教育的研究包含几个层次:首先是对具体时代语境的讨论,包括社会、文化和艺术背景、建筑教育和建筑理论发展概况等,并分析它们对先锋教育的影响;其次是对该时期代表性建筑院校的案例研究,包括学校建立与发展状况、主要代表人物、主导教学思想及相应课程体系、以及重要教学实验等,指出其先锋性的具体体现;最后是对先锋性建筑教育所产生的影响的剖析,以便对其整个发展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论文最后总结了西方先锋性建筑教育得以产生的条件及其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并与中国建筑教育中的先锋性探索相对照,分析并总结了两者间的差异及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启示。

姚永强[4](2014)在《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是实现均衡发展目标的方法、途径和模式的概括,一定的教育发展方式既适应于特定的教育发展目标,又会产生相应的教育发展结果。受动力因素、体制因素、经济因素和教育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教育环境下,人们会选择不同的教育发展方式。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发展方式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探索与完善。在公共产品理论、公平理论以及规模经济理论的影响下,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法规政策及实施措施,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主要表现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完善教育政策法规;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积极构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着力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竭力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中小学教师;努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支持落后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着力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全力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等特征。随着县域内资源配置的基本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也随之发生转移,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多元发展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又一新的阶段性目标。发展目标的变化必然要求发展方式的转变,但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识上的偏颇、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办学条件等同于办学水平观念的误导以及社会意识的偏差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现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重教育经费投入,轻资源有效利用;重外在条件改善,轻内在质量提升;重政府外在推动,轻自我内在驱动;重规模经济效应,轻教育自身规律;重同质发展,轻特色办学;重城市和示范学校发展,轻农村和一般学校建设,这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需求和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要在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整体提高区域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就必须从注重教育资源投入、依赖政府力量驱动、强调同质发展和过度规模发展的均衡发展方式转变为以质量提升为中心、依赖学校自我发展驱动、注重多元发展和适度规模发展的均衡发展方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创新发展观念,厘清发展思路;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保障学校主体地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实施多元评价,鼓励学校特色发展,才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谷力[5](2002)在《冲突与和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共分两个部分。上篇为理论篇,下篇为实践个案篇。 本文开篇首先诠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从是什么、为什么、改什么、怎么改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揭示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和实践过程全貌。 社会学的观点认为,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社会学理论给现代课堂的社会功能、组织结构、空间结构、人际互动、知识的整合等带来了新的改革视角;本章从社会学观点分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动力、阻力、文化冲突和组织形式;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之间是冲突的,改革实践要使两者达成和谐化。 教育学与经济学具有不同的观点与视角。经济学的投资观认为,课堂教学是人的社会经济价值的实现过程。教学质量就是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水平;教学效率就是教学的“多快好省”;教育学的观点认为,教学是真正人的教学。人道主义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的质量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建构知识结构的水平。教学效率是学生认识达到最近发展区的进步与发展状况。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需要实现经济学的现实原则与教育学的理想原则的和谐统一。 理论研究部分还从课堂教学改革的历时性、价值层面、心理层面、行为层面、管理层面及其关系层面、知识层面、程序层面、评价层面、问题辩证观等全面探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冲突与和谐问题。其宗旨在于阐述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理论----冲突与和谐理论。 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冲突,对教学矛盾的冲突认识失衡、实践错位是造成改革实践问题的关键原因。冲突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特征,实然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现代教育文化对传统教育文化的排斥与否定,应然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应该是对矛盾的多样化冲突的扬弃、和谐。改革的实践,将克服一切偏颇、片面、极端、失衡、失和的状态,最终将走向和谐的境界。和谐是改革实践的最高境界。在实现和谐要达到全面、平衡、和谐等三个层次,经过观念和谐化、实践的纠偏、实践的和谐化三个基本阶段。“人的发展”是贯穿于实现和谐及整个改革实践的全过程。课堂教学改革将是长期的,将不断从片面走向全面、极端走向平衡,和谐走向新的更高的和谐。 下篇回顾了南京市课堂教学改革的近二十年的历程,总结、分析、评价了该市在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成绩、经验与问题。试图从实践领域映证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冲突与和谐的理论。

二、经济理论图解化教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理论图解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思维导图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延安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践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增强高中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要求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1.研究视角创新
        2.研究内容创新
一、思维导图的理论概述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界定
        1.思维导图的含义
        2.思维导图与概念图
    (二)理论依据
        1.脑科学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知识可视化理论
    (三)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必要性
        1.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必然要求
        2.适应高一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
        3.《经济生活》教材特点的内在要求
    (四)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价值
        1.优化教师的“教”
        2.促进学生的“学”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概述
        1.调查设计
        2.调查访谈分析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经济生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思维导图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率较低
        2.思维导图在教学中未能取得显着成效
        3.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使用范围较局限
        4.师生合作绘制思维导图流于形式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经济生活》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使用思维导图的意识薄弱
        2.运用思维导图的能力不足
        3.思维导图的应用范围开发不足
        4.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经济生活》中应用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对思维导图的认识
        1.增强应用思维导图的意识
        2.积极参与思维导图的学习
    (二)掌握思维导图的运用方法
        1.把握绘图原则提高绘制质量
        2.结合其他方法增强应用效果
    (三)拓宽思维导图的应用范围
        1.利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环节
        2.利用思维导图创新学生思维
    (四)建立科学的思维导图评价标准
        1.评价标准层次化
        2.评价主体多元化
四、思维导图在《经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范例——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为例
    (一)新授课的应用范例
    (二)复习课的应用范例
    (三)习题课的应用范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思维导图在高中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问卷调查
附录二:思维导图在高中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2)经济理论图解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内容
    1.1 设计一套全新的教案
    1.2 在三门课的教学中进行试行
    1.3 一般理论教学与图解化教学的对比
        1.3.1 课堂信息量增加
        1.3.2 理论能力增加
        1.3.3 掌握的效果好
2 实践效果

(3)现代主义以来西方先锋性建筑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相关概念说明
        1.2.1 先锋
        1.2.2 先锋派和新先锋派
        1.2.3 先锋性建筑教育和新先锋性建筑教育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6 创新点
    1.7 论文总体结构
第二章 1920-1945:包豪斯现代建筑教育及其在美国的影响
    2.1 现代主义建筑的美学基础
        2.1.1 对“再现”传统的颠覆
        2.1.2 向抽象艺术的转变
        2.1.3 抽象艺术对现代建筑的直接影响
    2.2 包豪斯现代建筑教育的先锋性
        2.2.1 始终保持的社会理想
        2.2.2 有理论指导的预备课程
        2.2.3 与艺术结合的手工作坊
        2.2.4 走在前沿的建筑设计思想
    2.3 现代主义建筑教育思想在美国的传播与演变
        2.3.1 先锋性建筑教育实验的学院化
        2.3.2 欧美现代建筑教育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45-1968:以“空间”为核心的现代建筑教学体系的确立
    3.1 时代背景
        3.1.1 战后美国建筑教育的变化
        3.1.2 艺术观念的转化及对建筑的影响
        3.1.3 新先锋派的出现
    3.2 德州骑警的现代建筑教学改革
        3.2.1 方法论基础:形式主义批评
        3.2.2 理论基础:透明性
        3.2.3 重拾构图原则:形式与意义的统一
        3.2.4 转变教学方向:以“空间”作为核心
    3.3 德州骑警教学思想的传播及其多样化发展
        3.3.1 “装配部件教学法”
        3.3.2 ETH:苏黎世模式及其影响下的东南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
        3.3.3 库伯联盟:立方体问题、菱形住宅和胡安·格里斯问题
        3.3.4 以埃森曼为代表的自主建筑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968-1990:形式探索驱动的建筑教育实验
    4.1 时代背景
        4.1.1 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
        4.1.2 艺术与建筑的关系
        4.1.3 60-80年代的美国建筑
        4.1.4 60-80年代的建筑教育
    4.2 新先锋性建筑教育的质疑
        4.2.1 对学院机构的质疑
        4.2.2 对建筑学科的质疑
        4.2.3 对教学模式的质疑
    4.3 南加州建筑学院的创建:一场教育和社会的实验
        4.3.1 追寻自由的独立院校
        4.3.2 志在革新的关键教师
        4.3.3 敢于失败的教育实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990以后:新先锋性建筑教育在当代的探索
    5.1 时代背景
        5.1.1 信息时代的数字技术
        5.1.2 90年代以后的建筑教育
        5.1.3 革新设计的理论与艺术基础
    5.2 当代新先锋性建筑教育的数字转向
        5.2.1 数字形式语言的开拓
        5.2.2 设计工作室的变化
        5.2.3 计算机参与设计和建造
        5.2.4 计算机相关课程与研究的增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先锋性建筑教育评析及其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启示
    6.1 先锋性建筑教育诞生的条件
        6.1.1 特定时期的时代背景
        6.1.2 宽容自由的办学环境
        6.1.3 引领方向的关键人物
    6.2 先锋性建筑教育的特征
        6.2.1 进步前瞻的教学理念
        6.2.2 不惧困难的探索精神
        6.2.3 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
    6.3 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启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附件
作者简介
后记

(4)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述评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
        (二) 调查法
        (三) 比较研究法
        (四) 经验总结法
    五、研究思路及逻辑结构
        (一) 研究思路
        (二) 逻辑结构
第一章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的概念界定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 发展的内在规定性
        (二) 教育均衡发展的一般意义
    二、教育发展方式
        (一) 发展方式的内涵
        (二) 教育发展方式的含义
        (三) 教育发展方式的类型
        (四) 教育发展方式的选择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章 我国现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一、我国现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形成
        (一) 探索阶段
        (二) 形成阶段
        (三) 拓展阶段
    二、现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理论基础
        (一) 公共产品理论
        (二) 公平理论
        (三) 规模经济理论
    三、现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
        (一)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完善教育政策法规
        (二) 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积极构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三) 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着力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
        (四) 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竭力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中小学教师
        (五) 努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支持落后地区义务教育发展
        (六) 着力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全力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章 我国现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教育经费投入,轻资源有效利用
        (一) 过于偏重教育经费投入,忽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二) 普遍存在对增加教育经费不切实际的幻想,忽视大量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重外在条件改善,轻内在质量提升
        (一) 片面强调办学条件改善在缩小校际差距中的作用,忽视学校教育质量提升
        (二) 过于偏重资源配置均衡对择校问题的治理,忽视导致择校问题产生的其它因素
        (三) 过分突出薄弱学校硬件设施完善的重要性,忽视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素质提高
    三、重政府外在推动,轻学校自我内在驱动
        (一) 过于重视政府教育政策的制定,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二) 片面强调政府及外界的“他助”,忽视学校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 过于重视外在的扶持与输血,忽视学校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
    四、重规模经济效应,轻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一) 不顾现实的盲目撤点并校,忽视由此导致的学生上学难问题
        (二) 片面追求规模办学,忽视由此产生的学校管理问题
        (三) 片面追求办学效益的提高,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 过于重视办学的规模效应,忽视学校的区域社会文化功能
    五、重同质发展,轻特色办学
        (一) 过于重视学校标准化建设,忽视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
        (二) 片面强调集团化和区域一体化办学,忽视其成员学校的特色与个性
        (三) 过于强化督导评估的共性,忽视地方及学校的个性差异
    六、重城市和示范学校发展,轻农村和一般学校建设
        (一) 长期奉行城市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忽视农村特别是偏远山村教育发展
        (二) 不断强化“重点学校制度”,忽视一般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建设
第四章 我国现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识上的偏颇
        (一) 均衡发展就是平均发展
        (二) 均衡发展就是同一发展
        (三) 均衡发展就是资源配置均衡
        (四) 均衡发展就是保障适龄儿童青少年受教育权利
    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
        (一) 管理体制相对集中
        (二) 财权与事权相分离
        (三) 偏重对学校的管控
    三、经济学思维运用的不科学
        (一) 学校布局调整过于偏重规模经济
        (二) 资源共享很大程度上是为减少教育投入
        (三) 师资配置偏重经济杠杆
    四、办学条件等同于办学水平观念的误导
        (一) 办学条件不同于办学水平
        (二) 办学条件改善并不一定导致办学水平提高
    五、社会意识偏差的影响
        (一) 固化的社会等级观念
        (二) “学而优则仕”的社会意识
        (三) “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四) “重点”学校制度的惯性思维
        (五) 城市优于农村的片面认识
第五章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的维度
    一、从注重教育资源投入转向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
        (一) 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必须注重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
        (二) 要素的相互性决定了教育资源必须优化配置
    二、从注重资源配置均衡转向教育质量均衡
        (一) 现阶段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要求必须转向质量均衡
        (二) 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注重教育质量均衡
        (三) 世界教育改革的质量取向需要重视教育质量均衡
    三、从依赖政府的被动发展转向学校主动发展
        (一) 学校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场域要求注重其自主发展
        (二) 自主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三) 内生发展理论为学校自主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学理基础
    四、从一元发展转向多元发展
        (一) 社会多元价值发展的要求
        (二) 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
        (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 多元发展的世界教育改革取向要求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多元化
    五、从过度规模发展转向适度规模发展
        (一) 学校适度规模的确定
        (二) 学校适度规模发展具有多元价值
        (三) 美英日小规模学校运动的经验借鉴
    六、从单一发展转向共同发展
        (一) 教育共同体的价值认识
        (二) 均衡发展本质属性决定了各区域和学校共同发展
        (三) 教育改革要求城乡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发展
        (四) 国外对教育共同发展的有益探索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启示
第六章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一、创新发展观念,厘清发展思路
        (一) 树立主动发展理念
        (二) 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三) 提高均衡发展政策的社会认同感
    二、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保障学校主体地位
        (一) 科学定位政府角色
        (二) 构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体系
        (三) 加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统筹力度
        (四) 实行校长负责制
        (五) 提高学校自我发展能力
    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 调整资源配置结构
        (二) 健全资源管理机制
        (三) 动态调整学校布局
        (四) 优化师生比例
    四、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一) 健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二) 强化教学过程质量控制
        (三) 实施学校绩效管理
    五、实施多元评价,鼓励学校特色发展
        (一) 树立多元发展观
        (二) 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三)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四) 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冲突与和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论(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引论: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诠释
    一、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是什么?
    二、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三、 课堂教学实践改什么?
    四、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第一章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社会学考察
    一、 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社会
    二、 课堂教学改革的社会学新视角
    三、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社会学考察
    四、 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冲突与和谐
第二章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经济学和教育学考察
    一、 教育、教学的经济学基本观点
    二、 课堂教学的经济学考察
    三、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教育学基本观点
    四、 课堂教学中经济和教育实思想的冲突与差异
    五、 现实的现实原则和教育学的理想原则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理论
    一、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历时性考察
    二、 现代教育价值观的考察
    三、 心理层面的考察
    四、 行为层面的考察
    五、 管理层面的考察
    六、 知识层面的考察
    七、 程序论
    八、 关系论
    九、 评价论
    十、 辩证观
第四章 南京市课堂教学实践20年沿革与综述
    一、 20年改革的基本轨迹
    二、 九十年代课堂教学的新进展
    三、 南京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特征
第五章 南京市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焦点
    一、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二、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
    三、 南京市教学改革实验的审视
    四、 学科教学改革改革实践个案
第六章 南京市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研究
    一、 对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本质的理想探究
    二、 对课堂教学活动规律的实践研究
    三、 南京市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问题与误区
结束语
附: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经济理论图解化教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思维导图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延安市某中学为例[D]. 华秘. 延安大学, 2021(12)
  • [2]经济理论图解化教学研究[J]. 高世宁. 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4)
  • [3]现代主义以来西方先锋性建筑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研究[D]. 郭兰. 东南大学, 2017(01)
  • [4]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 姚永强.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5]冲突与和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论[D]. 谷力. 南京师范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经济理论图解教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