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反复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儿童反复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一、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根[1](2021)在《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 ——2012-2020年住院患者的大样本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消化性溃疡(PU)是人类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最为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之一。PU常反复发作,给患者身心带来痛苦,影响生活质量,加重经济负担,还可并发溃疡出血、穿孔及幽门梗阻,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有关PU的临床诊疗取得了长足进步,内窥镜的广泛应用使PU更易得到确诊,质子泵抑制剂(PPI)的问世使PU近期疗效良好,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可一定程度减少复发,但并没有彻底改变PU的临床状况,发病率仍高,复发及并发出血和穿孔仍常见。因此,为了更为有效地控制PU,仍有必要深入研究PU在内镜、PPI、Hp时代的发生发展规律。为此,本研究将对过去8年来PU住院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为更为有效地诊治PU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2012年3月至2020年2月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PU患者,包括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复合性溃疡(CU),伴有或不伴有并发症(溃疡出血、幽门梗阻或溃疡穿孔)。根据入院前后2周内胃镜检查结果或外科手术确定诊断。2、资料收集:从病案室中检索上述期间主要诊断为PU的患者,并收集病历首页的信息。根据诊断标准、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合格的研究对象,调取病历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病因和诱因、并发症、胃镜资料等。所有资料保存到Excel表,并进行数据清洗和编码。3、研究内容:(1)临床特点分析:将PU患者按不同指标分组,比较组间临床特点的差异,包括人口学特点、临床症状与体征、病因和诱因、并发症、内镜下溃疡特点、治疗方法。(2)卫生经济学相关分析:统计分析PU患者入院时间的分布规律、住院天数的影响因素、多次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3)变化趋势分析:按年度统计PU患者的上述各种临床特点、入院时间、住院天数等,比较年度间差异,观察和分析变化趋势。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Mean±SD)的形式表示,两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及以上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组数据是否随机分布采用游程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用SPSS 22.0软件完成上述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993例PU患者,其中合格的PU患者纳入2266例分析,年龄10~93岁,平均51.6±16.7岁,其中男性1615例,女性651例,胃溃疡689例,十二指肠溃疡1447例,复合性溃疡130例。具体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征:20岁以上的患者随着年龄增长,数量逐渐增多,50~60岁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少;20岁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迅速增多,而胃溃疡患者在40岁以上才迅速增多,但两者达峰年龄一致;男性多于女性,越年轻男女比例越大(P<0.001);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相同,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达峰年龄无差别。2、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上腹痛、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较反酸、嗳气、烧心等症状更常见,除纳差症状外,其余症状的阳性率均<50%,各症状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复合性溃疡间的阳性率多无明显差异;有32.6%的女性患者有节律性上腹痛,且显着多于男性;不同年龄段间临床症状有一定差异;上腹压痛的阳性率为47.5%。3、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病因和诱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74%,胃溃疡较十二指肠溃疡低10%(P<0.001),随年龄增加Hp阳性率递减(P<0.05),男女之间感染率无显着差异;GU患者的A、B型血阳性率分别为28.9%及26.0%,显着高于DU(P<0.001),DU患者O型血阳性率为43.4%,显着多于GU(P<0.001);服用NSAIDs是中老年患者的重要诱发因素,女性比例多于男性,而饮酒是中青年患者的重要诱因,男性比例多于女性。4、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溃疡并发症:61.1%的患者因溃疡并发症而入院,以溃疡并发出血最多(占比45.8%),其次为穿孔(占比10.7%),DU所致并发症占比为71%;青年更易发生溃疡出血和穿孔,男性尤然(P<0.001);溃疡穿孔患者Hp阳性率最高(81.8%)(P<0.05);AB型血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9.3%,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54.3%,均高于其他血型(P<0.001);服用NSAIDs者相较于其他诱因更易发生并发症。5、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内镜下溃疡特点:内镜下溃疡部位以十二指肠和胃窦最常见(占77.7%),主要呈类圆形(68.1%),以长径1cm以下为主(71.3%);胃底较易出现不规则溃疡,贲门较易出现线性和环状溃疡,十二指肠较易出现霜斑溃疡,胃体溃疡平均长径及面积分别为10.65±6.7mm、50.0(21.0,120.0)mm2,均大于其他部位溃疡(P<0.001);中老年胃溃疡多见,中青年十二指肠溃疡多见(P<0.001);中青年溃疡面积小于中老年(P<0.05);女性溃疡小于男性(P<0.001);Hp感染和血型与溃疡大小和形状无明显关系;长径在0.6~1.0cm的溃疡出血的发生率为58.1%,显着高于其他组,长径在1.6~2.0cm的溃疡穿孔的发生率最高。6、消化性溃疡住院治疗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治疗方法为单纯药物治疗(85.7%),中老年人尤然;内镜下止血治疗为4.3%,老年患者多于其他年龄组(P<0.001);溃疡穿孔绝大多数为外科修补,极少行胃大部切除术(P<0.001);内镜下和外科治疗男性多于女性(P<0.001)。7、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入院时间:入院高峰为冬春季(3月最高),夏季为低谷(8月份最低);不同月份和季节的入院例数在GU、DU和CU间、不同年龄段间和男女性间均无差异;溃疡出血夏季低于其他季节(P<0.05),溃疡穿孔和幽门梗阻以春季最多见;夏季单纯药物治疗最常用,内镜下止血秋冬季多于其他季节(P<0.001);春季开腹修补溃疡多于腹腔镜下修补。8、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天数:患者年龄、某些临床表现(非节律性上腹痛、消化不良症状、上腹压痛)、溃疡大小、并发症的有无与住院时间显着相关(P<0.05);胃溃疡患者住院时间长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P<0.001)。9、消化性溃疡多次住院患者的相关因素:患者多次住院主要与年龄大、出现并发症相关,与本研究调查的其他各项因素多无相关性。10、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变化趋势:消化性溃疡患者住院例次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是冬季病例增长明显(P<0.001);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各年度间无差异;无节律性上腹痛、纳差、嗳气、上腹压痛的患者比例呈增加趋势(P<0.001);幽门螺杆菌阴性病例呈明显增加趋势(P<0.001);A、B型血患者比例呈增加趋势(P<0.001);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患者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P<0.001);胃体、胃角、胃窦溃疡均呈上升趋势,十二指肠溃疡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复合性溃疡近期似大幅上升(P<0.001);<20mm溃疡呈“双峰型”上升,而>20mm溃疡先升后降;非典型溃疡(线性、霜斑、环状溃疡)呈上升趋势(P<0.001),而典型溃疡(类圆形、不规则形)变化不明显;有复合并发症的溃疡患者呈加速上升趋势,幽门梗阻呈上升趋势,溃疡出血有轻微上升趋势,而溃疡穿孔呈下降趋势(P<0.001);住院天数1周以内者呈增多趋势,1~2周者呈双峰型增多趋势,而2周以上者呈先升后降趋势;多次住院患者呈较快的上升趋势,并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结论:1、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溃疡亚型占比差异明显,十二指肠溃疡最多见,具有较明显的人口学特征,40~60岁患者最多,男性多于女性。2、消化性溃疡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且与年龄、性别相关,就单个症状而言约半数以上的患者没有症状,女性患者节律性上腹痛多于男性,不同年龄段间临床症状有一定差异;约半数患者有上腹压痛,尤其是胃溃疡患者和中青年患者。3、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发病及并发症发生与幽门螺杆菌、血型、服用NSAIDs和饮酒相关,胃溃疡的Hp较十二指肠溃疡低10%,随年龄增加Hp阳性率递减,A、B型血者GU多于DU,O型血者则DU多于GU;服用NSAIDs是中老年患者的重要诱发因素,女性尤然,而饮酒是中青年患者的重要诱因,男性尤然。半数以上的患者因溃疡并发症而入院,以溃疡并发出血最多,主要由十二指肠溃疡所致,青年男性更易发生溃疡出血和穿孔,发生并发症者Hp感染率更高、AB型血占比更高、服用NSAIDs者更多。4、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内镜下溃疡的部位、形状、大小与年龄、性别和并发症发生有一定关系,中老年胃溃疡多见,中青年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中青年溃疡面积小于中老年,女性溃疡小于男性,溃疡出血多见于1cm以内溃疡,溃疡穿孔多见于1~2cm溃疡。5、消化性溃疡住院治疗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单纯药物治疗,少数出血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穿孔患者一般行外科修补,极少行胃大部切除术,内镜下和外科治疗男性多于女性。6、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入院高峰为冬春季(3月最高),夏季为低谷(8月份最低),溃疡出血夏季低于其他季节,溃疡穿孔和幽门梗阻以春季最多见,内镜下止血秋冬季多于其他季节,春季开腹修补溃疡多于腹腔镜下修补。7、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年龄大、有某些临床表现(非节律性上腹痛、消化不良症状、上腹压痛)、溃疡大、发生并发症的住院时间更长,胃溃疡住院时间长于十二指肠溃疡。多次住院主要与年龄大、出现并发症相关。8、消化性溃疡患者住院例次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冬季病例增长明显,幽门螺杆菌阴性、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患者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胃溃疡均呈上升趋势,十二指肠溃疡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2cm以下溃疡呈“双峰型”上升,而大溃疡先升后降;非典型溃疡(线性、霜斑、环状溃疡)呈上升趋势;复合性并发症的溃疡患者呈加速上升趋势,幽门梗阻呈上升趋势,溃疡出血有轻微上升趋势,而溃疡穿孔呈下降趋势;住院天数1周以内者呈增多趋势;多次住院患者呈较快的上升趋势。

何蕾[2](2020)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再发性腹痛患儿9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对入选患儿进行血清Hp-IgG抗体、Hp-CagA抗体、13C尿素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查,并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98例儿童再发性腹痛患儿中有33例Hp-IgG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3.67%; 33例再发性腹痛患儿血清Hp-CagA抗体检测,有26例患儿血清Hp-CagA抗体为阳性,阳性率为78.79%; 98例再发性腹痛患儿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阳性34例,阳性检出率为35.69%。结论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明显相关性,应积极治疗和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提倡健康饮食和生活作息,对提高儿童再发性腹痛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贾真,袁雪晶[3](2020)在《袁雪晶运用平胃散合小建中汤治疗儿童Hp感染相关再发性腹痛经验》文中提出袁雪晶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再发性腹痛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虚失健、湿邪内阻为本病基本病机,治疗上以运脾和胃、化湿和中、缓急止痛为治疗大法,临床常用平胃散合小建中汤,根据患儿病情随证加减,并注重调护。

张惠霖[4](2020)在《儿童再发性腹痛中医证候学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儿童再发性腹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RAP)的中医证候特点、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分析其与患儿年龄、性别、病程、地区分布、饮食情况、疾病发病情况、生长发育、既往史、过敏史等相关性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诊断为儿童再发性腹痛的病例,共计122例。收集患儿病史及症状表现,填写中医证候临床观察表,应用13C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Excel及SPSS 23.0统计分析数据。结果:1.RAP临床特点:本次研究共收入122例患儿,年龄分布在3岁至14岁之间,平均7.96±2.94岁,男女比例约为1.07:1;病程多集中在6个月至3年,腹痛多无明显诱因,发作时间多无规律或出现在餐后,多数患儿3月内腹痛发作频率在60次以下,平均0-1.5天疼痛发作1次,每次多在半小时内可缓解;临床表现以脐周或上腹部隐痛为主,疼痛并不剧烈,可表现出无或一种或多种伴随症状,伴随纳差的患儿最多,面色多红润正常,少数有白斑,舌苔脉象多表现为舌红苔白腻,脉沉细;患儿多无既往相关病史和过敏史。2.122例RAP患儿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湿阻中焦证(42.63%)>脾胃湿热证(22.13%)>肝胃不和证(20.49%)>乳食积滞证(5.73%)>脾胃虚寒证(4.92%)>腹部中寒证(2.46%)>胃阴不足证(1.64%),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情况:各证型间身高分级经统计分析有相关性,经回归分析认为身高偏高的患儿证型为湿阻中焦证的可能性偏低。经检验证型分布与年龄、性别、病程长短、城区及非城区分布无显着相关性,与患儿的饮食时间是否规律、挑食与否、食量多少、喜食肉类与否、喜食甜食与否无相关性,与患儿的体重、既往相关病史、过敏史也无相关性。4.中医证型分布与疼痛性质有相关性:腹部中寒证中绞痛病例最多,脾胃湿热证中灼痛病例最多,肝胃不和证中胀痛病例最多,乳食积滞证中隐痛与胀痛病例比例相当,湿阻中焦证、脾胃虚寒证中均以隐痛病例最多,胃阴不足证中隐痛病例与灼痛病例比例相当。经回归分析也提示表现为灼痛分型为脾胃湿热证可能性更高,表现为胀痛分型为肝胃不和证可能性更高,表现为隐痛分型为湿阻中焦证可能性更高。5.中医证型分布与疼痛缓解方式有相关性:脾胃虚寒证中自行缓解与按揉后或热敷后缓解的病例比例相当,胃阴不足证中自行缓解与不能缓解的病例比例相当,余证型中均以能自行缓解的病例最多。在所有自行缓解、按揉后或热敷后缓解的病例中,均是湿阻中焦证分布最多。6.中医证型分布与伴随症状有相关性:伴随症状中,恶心、呕吐、嗳气、腹胀、口臭、纳差、大便干分布于各证型间,影响中医证型分布,其中嗳气、腹胀、口臭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密切。经回归分析,伴随口臭的病例分型为脾胃湿热证的可能性更高;伴随嗳气、但不伴随口臭的病例分型为肝胃不和证的可能性更高;不伴随腹胀的病例分型为湿浊中阻证的可能性更高。7.中医证型分布与主症轻重程度有相关性:胃阴不足证中中症、重症病例比例相当,余证型中均为中症病例最多。8.中医证型分布与有无诱因、疼痛持续时间、疼痛部位、次症轻重程度均未提示有相关性。9.122例RAP病例中Hp感染24例,阳性率为19.67%,年龄分布在3岁至14岁之间,平均9.17±3.25岁,男女比例为1.4:1,经检验,Hp感染与年龄有统计学差异,与性别、病程、地区分布、症状轻重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10.Hp阳性患儿的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为:湿阻中焦证(41.67%)>脾胃湿热证(29.17%)>肝胃不和证(25.00%)>脾胃虚寒证(4.16%)>腹部中寒证(0%)=乳食积滞证(0%)=胃阴不足证(0%)。经检验,不同证型间Hp感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儿童RAP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疼痛性质多样化,可自行缓解但易反复,诱因不明,发作时间规律性不强,中医证型分布以湿阻中焦证最多,其分布与疼痛性质、疼痛缓解方式、主症轻重程度有相关性,与Hp感染、年龄、性别、病程、地区、饮食情况、有无诱因、疼痛持续时间、疼痛部位、生长发育、既往相关病史、过敏史、次症轻重程度无相关性。2.本研究提示腹部中寒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湿阻中焦证、乳食积滞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的证候特点。3.本研究提示RAP证候变化规律,热证演变:初起湿阻中焦证,中期以乳食积滞证、脾胃湿热证为主,后期以胃阴不足证为主;寒证演变:初起腹部中寒证,后期则以脾胃虚寒证为主。4.Hp阳性患儿中湿阻中焦证最多,脾胃湿热证次之,提示与Hp感染相关。湿邪内阻,久生湿热,湿阻中焦证可为脾胃湿热证前期状态,可能为Hp的易感性埋下祸根。

罗思武[5](2020)在《脾胃康方治疗儿童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脾胃康方治疗儿童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机制,为儿童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按照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82例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法将之分为两组,41例/组。对照组采用标准三联疗法,治疗组予口服脾胃康方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随访时间点为停药1个月后及停药4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总有效率、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根除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的比较,分析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存在可比性。2.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情况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2%,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分析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存在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但组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分析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存在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但组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5.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次要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分析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存在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次要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次要症状积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但组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次要症状积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儿停药1个月后根除率比较:治疗组根除率为82.05%,对照组根除率为66.67%,分析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根除效果相当。7.两组患儿停药4个月后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为6.25%,对照组复发率为30.77%,分析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8.两组不良反应: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与标准三联疗法比较,脾胃康方能显着提高儿童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根除效果确切,且根除后复发率更低,值得临床借鉴。

贾真[6](2020)在《运和饮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再发性腹痛湿阻中焦证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用运和饮治疗儿童Hp感染相关RAP湿阻中焦证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以丰富和规范儿童RAP的治疗方案。方法:严格按照本课题病例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江苏省中医院门诊Hp 阳性的RAP湿阻中焦证患儿,共44例,随机人组,治疗组21例,对照组23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运和饮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三联疗法(PPI+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克拉霉素),总疗程均为2周。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主症次症和Hp感染情况,比较两组证候疗效、Hp转阴率及总疗效。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①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比较:在减少腹痛发作时的持续时间、腹痛发作次数和改善腹胀程度、食欲不振、大便不调、舌苔脉象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及总积分均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痊愈12例,显效6例,有效1列,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5例,有效1 0例,无效4例,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③Hp转阴率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转阴6例,Hp转阴率为28.6%,对照组转阴18例,Hp转阴率为81.8%,两组Hp转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逊于对照组。④疾病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治愈3例,显效3例,有效14例,无效1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9%,治愈2例,显效1 1例,有效7例,无效2例,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⑤见效时间比较:治疗组腹胀积分、食欲不振积分和次症积分治疗1周后显着减少(P<0.05),对照组治疗1周后无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见效快于对照组。⑥安全性指标: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患者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方剂运和饮能明显缓解和改善Hp感染相关RAP湿阻中焦证患儿的临床症状,并对Hp具有一定的抑菌杀菌作用,在证候疗效方面明显优于西药三联疗法,但其在Hp转阴方面虽有一定疗效,却逊于西药三联疗法。其疗效值得肯定,具有应用价值。

陈秋林[7](2019)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效果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手段,对现有的文献报道进行整理汇总,旨在评价序贯疗法(Sequential therapy,SEQ)与标准三联疗法(Standard triple therapy,STT)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检索方式为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计算机检索范围:(1)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1984-2017.12);(2)Pubmed数据库(1966-2017.12);(3)Embase光盘数据库(1974-2017.12);(4)ISI数据库(Web of Science,1990-2017.12);(5)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1978-2017.12);(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44-2017.12);(7)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7.12);(8)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Wangfang Data,1940-2017.12)。各数据库之间进行交叉检索,尽可能全面的检索相关文献,避免出现遗漏。手工检索的内容包括各类医学核心期刊等相关报道。严格遵循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原则,对纳入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详细阅读和筛选,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与整理汇总,运用Cochrane协作网的meta分析软件Review manager 5.3进行分析,二分类变量合并的效应量采用风险差异(Risk difference,RD),各文献的异质性检验采用的是卡方检验,模型方面根据异质性差异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本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1)根除率;(2)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次要评价指标,我们主要采用的亚组分析方法进行,包括:(1)临床有效率;(2)地理区域差异;(3)发表时间差异;(4)STT疗程长短差异;(5)参与者健康状况差异;(6)硝基咪唑类型差异。结果:文献纳入结果:通过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原则进行文献筛选,最终纳入标准文献28篇,总计参与者3374名,Hp患者的平均年龄大约在8岁,其中男孩大约占58.4%。10天SEQ与7天STT的研究有5篇;10天SEQ与10天STT的研究有24篇;10天SEQ与14天STT的研究有4篇;14天SEQ与7天STT的研究有1篇;其中10天SEQ与10天铋剂四联疗法的研究有1篇;10/14天SEQ联合益生菌与10/14天STT联合益生菌的研究有1篇;10天SEQ包含呋喃唑酮与10天STT的研究有1篇。所有纳入的文献中所涉及的SEQ采用“前5天使用阿莫西林+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后5天使用克拉霉素+PPI+甲硝唑”总共有10篇;其中SEQ采用“前5天使用阿莫西林+PPI,后5天使用克拉霉素+PPI+替硝唑”有17篇;STT采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PPI”共有22篇;STT采用“甲硝唑+克拉霉素+PPI”共有2篇。Meta分析结果:主要结局指标:(1)SEQ比STT表现出更好Hp根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6,95%CI:0.13-0.19),倒漏斗图基本对称,表明发表偏倚得到较好的控制;(2)SEQ与STT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0.00,95%CI:-0.03-0.03),倒漏斗图基本对称,表明发表偏倚得到较好的控制。次要结局指标:(1)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临床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2,95%CI:0.08-0.15);(2)中国地区SEQ的Hp根除效果相比STT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6,95%CI:0.12-0.19);国外地区(主要是欧洲地区)SEQ的Hp根除效果相比STT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6,95%CI:0.09-0.23);(3)2012年之前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07,95%CI:0.01-0.12);2012年及2012年之后,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7,95%CI:0.14-0.21);(4)SEQ比7天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4,95%CI:0.06-0.21);SEQ比10天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8,95%CI:0.14-0.21);SEQ与14天STT的根除效果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0.02,95%CI:-0.05-0.09);(5)NUD的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5,95%CI:0.11-0.20);PUD的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9,95%CI:0.13-0.24);(6)使用甲硝唑的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4,95%CI:0.10-0.18);使用替硝唑的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1,95%CI:0.13-0.21)。本研究所有纳入的文献均为RCTs研究,其中有21.4%文献未交代清楚随机分配方案的产生过程;仅有11.3%研究文献对结果评定实施盲法;大部分文献未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9.8%的文献未对不完整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报告,故本研究存在着测量性与实施性偏移等偏移风险。结论:(1)本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SEQ比STT有更好的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2)本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SEQ与ST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李卓[8](2019)在《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微需氧、螺旋形的革兰阴性菌,主要以胃肠道分泌物通过亲吻、共餐、食用不洁饮食等方式,以胃-口、口-口、粪-口途径在人群之间传播。Hp经口腔进入人体后通过趋化、黏附和定植存在于胃黏膜上皮及胃黏液底层,定植后难以自发清除,是Hp胃炎、Hp相关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胃MALT淋巴瘤等疾病的危险因素。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Hp列为一类致癌因子,一旦发病将对患者、家庭带来很大心理负担。胃肠积热是无形热邪或有形热结壅于胃肠,而致胃肠阳热偏盛的状态。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及日常运动的缺乏导致机体不能代谢过剩的能量,导致饮食积聚日久化热。它广泛见于各种年龄段,尤其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影响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儿童身体发育尚不完善,若起居饮食调摄不善、摄入大量高热量食物、水果蔬菜摄入少、缺乏运动等尤易形成胃肠积热。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中西医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和进展。2.通过横断面研究调查儿童幽门螺杆菌患病率及相关因素。3.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索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4.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索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1.文献综述(1)从临床流行病学及西医学研究进展角度论述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的研究进展。(2)从中医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探讨中医对儿童Hp感染的认识。2.临床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连续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检测Hp的3-14岁儿童,签署知情同意书,填写胃肠积热诊断性量表(儿科部分)及病例报告表,对其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MicrosoftExcel软件录入数据,SPSS for MAC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调研本研究儿童Hp患病率及相关调查因素。将临床研究一Hp感染儿童作为病例组,按照1:3匹配与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基线资料可比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开展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通过计算病例组和对照组中胃肠积热比值比(OR值),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1.通过文献梳理,明确Hp感染的致病特征、诊断方式、流行病学、Hp相关疾病、常规治疗方法以及Hp中医病因、病机、Hp相关中医疾病、中医诊断及中医当前防治进展。2.横断面研究(1)共纳入受试者144例,其中23例为Hp阳性,Hp感染的患病率为15.97%。其中男性儿童感染10人,患病率为14.08%。女性儿童感染13人,患病率为17.81%。(2)其它与儿童Hp感染具有相关性因素包括:父亲总体受教育水平(P=0.022<0.05,?2=9.664)、母亲总体受教育水平(P=0.012<0.05,?2=11.040)、儿童接受监护人咀嚼食物情况(P=0.001<0.05,?2=11.555)、儿童哺乳期母乳喂养情况(P=0.008<0.05,?2=7.013)、儿童饭前洗手(P=0.001<0.05,?2=10.718)、儿童便后洗手(P=0.000<0.05,?2=20.764)、儿童家中饲养宠物(P=0.005<0.05,?2=7.807)、儿童喜欢搂抱宠物(P=0.010<0.05,?2=6.609)、家长吸烟(P=0.002<0.05,?2=9.253)、家长与孩子口对口亲吻(P=0.000<0.05,?2=14.207)、父亲每天刷牙次数少(P=0.001<0.05,?2=11.206)、家庭内共用餐具(P=0.042<0.05,?2=4.143)、家庭内共用水杯(P=0.000<0.05,?2=15.217)、家庭成员Hp感染史(P=0.002<0.05,?2=12.064)、家长消化系统疾病史(P=0.001<0.05,?2=10.680)、儿童喜食路边摊(P=0.033<0.05,?2=4.520)、儿童偏嗜肉类(P=0.004<0.05,?2=8.510)、儿童挑食(P=0.026<0.05,?2=4.986)、饮用自来水作为水源(P=0.011<0.05,?2=6.422)、儿童吃饭时看书或看电视(P=0.047<0.05,?2=3.942)。3.病例对照研究(1)共纳入病例组23例,对照组69例。病例组中胃肠积热儿童为18例,非胃肠积热儿童5例;对照组中胃肠积热为14例,非胃肠积热儿童55例。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OR值为14.143(P=0.000<0.05,95%CI:4.471-44.733)。(2)以下因素与儿童Hp感染具有相关性:父亲受教育水平高(OR=0.322,P=0.047<0.05,95%CI:0.105-0.987)、母亲每年使用牙刷支数(OR=0.335,P=0.002<0.05,95%CI:0.167-0.667)、家庭成员与儿童口对口亲吻(OR=6.261,P=0.023<0.05,95%CI:1.282-30.574)、儿童偏嗜肉类(OR=6.334,P=0.032<0.05,95%CI:1.170-34.297)。(3)以下因素与儿童胃肠积热具有正相关:家庭成员与儿童口对口亲吻(OR=4.493,P=0.012<0.05,95CI%:1.383-14.599)、儿童偏嗜肉类(OR=2.974,P=0.013<0.05,95CI%:1.259-6.900)。结论:1.本研究通过调查得出儿童Hp感染患病率为15.97%,儿童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加之我国儿童人口基数大,故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治仍值得关注。2.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高度相关。鼓励儿童多摄入新鲜果蔬,少摄入高热量食物的健康饮食,不仅可以避免儿童形成胃肠积热状态也可降低儿童感染Hp的潜在风险。3.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其家庭生活饮食习惯具有相关性。通过避免儿童与他人密切接触、鼓励儿童清淡均衡饮食及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有助于避免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

师梦[9](2019)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再发性腹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RAP)是儿科临床中常见的症状,指病程大于3个月,发作超过3次的腹痛,多发生于3岁及以上的儿童,女孩发病率高于男孩,是儿童反复就诊的常见原因。RAP的病因很多,近年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RAP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课题通过对RAP患儿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13C-UBT)、H.pylori血清分型检测及胃镜检查,探讨H.pylori感染在儿童RAP中的发病率,以及H.pylori类型与腹痛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因RAP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及收住院的儿童210例,其中男童81例,女童129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为(8.2±3.5)岁,完善13C-UBT。另外,选取152例H.pylori 阳性儿童作为实验组,其中男童58例,女童94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为(8.0±3.6)岁,完善H.pylori血清分型检测:Ⅰ型、Ⅱ型、中间型;正常对照组选自同期体检中心的健康儿童110例,其中男童48例,女童62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为(8.3±3.0)岁,完善13C-UBT。RAP组、对照组的H.pylori 阳性率分别记为P1、P2,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上均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记录各型H.pylori所对应的13C-UBT报告单中的数值,分析其差异;实验组配合胃镜检查者共125例,根据胃镜下胃黏膜病变程度分为:轻度炎症组、中度炎症组、重度炎症组及正常胃黏膜组,胃炎分级参照悉尼分类法,并分析H.pylori血清分型与胃黏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以及13C-UBT数值与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1)RAP组H.pylori感染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72.38%vs 40.0%),即P1>P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89 P<0.01)。(2)不同H.pylori血清分型的13C-UBT数值如下:Ⅰ型H.pylori:16.59±1.264;Ⅱ型 H.pylori:10.55±2.139;中间型 H.pylori:10.62±3.148。Ⅰ型H.pylori的13C-UBT数值较Ⅱ型、中间型H.pylori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18.86,P<0.01;t=13.85,P<0.01);Ⅱ型、中间型H.pylori在13C-UBT数值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P>0.05)。(3)H.pylori血清分型与胃黏膜炎症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H.pylori感染Ⅰ型患儿重度胃炎有12例,Ⅱ型患儿重度胃炎有3例,中间型患儿重度胃炎有2例,Ⅰ型与Ⅱ型、中间型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7.06,P<0.01:χ2=7.77,P<0.01),Ⅱ型、中间型在重度胃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H.pylori感染Ⅱ型患儿轻度胃炎有24例,中间型患儿轻度胃炎有18例,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P>0.05);H.pylori感染Ⅱ型患儿中度胃炎有9例,中间型患儿中度胃炎有10例,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0.05)。(4)13C-UBT数值与胃黏膜病变程度相关,重度胃炎组患儿的13C-UBT数值高于轻度、中度及正常胃黏膜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9.79,P<0.01;t=11.02,P<0.01;t=65.54,P<0.01);轻度胃炎组患儿的 13C-UBT 数值高于正常胃黏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70,P<0.01),而与中度胃炎组患儿的数值无统计学意义(t=1.58,P>0.05)。结论:(1)儿童RAP的发病与H.pylori感染有一定关系。(2)H.pylori血清分型与13C-UBT数值有一定关系,Ⅰ型H.pylori的13C-UBT数值高于Ⅱ型H.pylori、中间型H.pylori的13C-UBT数值,而后两者的数值差异未见统计学差异,考虑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3)H.pylori血清分型与胃镜下胃黏膜炎症程度有一定关系,Ⅰ型H.pylori感染患儿胃镜下胃黏膜病变程度较重。(4)统计中发现,胃镜下胃黏膜病变程度与13C-UBT数值有一定相关性。

乔亚琴,于舒芃,翟卫春,张久聪,董敏,张小强,于晓辉[10](2018)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被列为一级致癌因子,是慢性胃病的主要致病菌。该菌不仅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还可能参与了多种胃肠道外疾病的发生,如缺铁性贫血、过敏性紫癜、慢性荨麻疹、偏头痛、帕金森病等。Hp感染了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50%以上的成人Hp感染性相关疾病患者都是在儿童期感染了Hp,而未得到及时根治所致,故儿童是受Hp影响最危险的人群。本文就儿童Hp感染的流行病学、相关性疾病及诊治等方面予以综述。

二、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 ——2012-2020年住院患者的大样本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
    1.2 消化性溃疡的诊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2章 消化性溃疡住院病例的临床特点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2.1.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入选过程
        2.2.2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人口学分析结果
        2.2.3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结果
        2.2.4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病因及诱因分析结果
        2.2.5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并发症分析结果
        2.2.6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胃镜下溃疡特征分析结果
        2.2.7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治疗方法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人口学特点
        2.3.2 临床表现特点
        2.3.3 病因和诱因特点
        2.3.4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并发症特点
        2.3.5 内镜下溃疡特点
        2.3.6 治疗方法特点
第3章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卫生经济学相关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 病例来源
        3.1.2 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
        3.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3.1.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入院时间统计结果
        3.2.2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时间统计结果
        3.2.3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次数统计结果
    3.3 讨论
        3.3.1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入院时间特点
        3.3.2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时间特点
        3.3.3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次数特点
第4章 消化性溃疡住院病例的变化趋势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4.1.1 病例来源
        4.1.2 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
        4.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4.1.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4.2 结果
        4.2.1 病例数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2 人口学特点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3 溃疡症状和体征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4 溃疡病因和诱因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5 胃镜下溃疡外观特点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6 溃疡并发症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7 患者住院天数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8 患者住院次数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消化性溃疡复发风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1.2.2 血清Hp-Ig G抗体检测方法[5]
        1.2.3 血清Hp-Cag A抗体检测方法[6]
        1.2.4 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7]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再发性腹痛儿童Hp-Ig G抗体阳性率
    2.2 再发性腹痛儿童Hp-Ig G抗体阳性患儿血清Hp-Cag A抗体阳性率
    2.3 儿童再发性腹痛13C尿素呼气阳性检出率
    2.4 胃镜检查结果与再发性腹痛儿童Hp-Ig G抗体阳性率情况
3 讨论

(3)袁雪晶运用平胃散合小建中汤治疗儿童Hp感染相关再发性腹痛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四诊合参,辨别兼证
3 儿童Hp感染相关再发性腹痛的调治
    3.1 运脾和胃,化湿和中,缓急止痛为治疗大法
    3.2 主方基础上的随证加减
    3.3 注重调护,尤当调畅情志
4 验案举隅

(4)儿童再发性腹痛中医证候学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RAP中医文献研究
        1.1. 病因病机研究
        1.2. 辨证分型研究
    2.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2.2. 消化功能紊乱
        2.3. 饮食
        2.4. 社会心理因素
        2.5. 血铅含量超标或微量元素缺乏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整理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RAP患儿一般资料分析
        2.2. RAP患儿证候学特点
        2.3. 既往相关疾病史
        2.4. 过敏史
        2.5. Hp阳性及影响
        2.6.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RAP患儿临床资料分析
        1.1. 一般情况
        1.2. 临床特点
    2. RAP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2.1. 总体分布规律
        2.2. 地区分布规律
    3. RAP中医证型分布相关因素分析
        3.1. 与一般情况的关系
        3.2. 与疾病特点的关系
        3.3. 与Hp感染的关系
    4. RAP中医证候演变规律
    5. RAP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意义
    6. 问题与展望
        6.1. 问题
        6.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脾胃康方治疗儿童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
        1.1.1 流行病学研究
        1.1.2 发病机制
        1.1.3 病原学检测
        1.1.4 治疗
    1.2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2.1 病名认识
        1.2.2 病因病机
        1.2.3 治疗
第二章 临未研究
    2.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2.6 中止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临床分组
        2.3.2 治疗方法
        2.3.3 疗程与随访
        2.3.4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2.3.5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
        2.4.1 一般情况比较
        2.4.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2.4.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2.4.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2.4.5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次要症状积分比较
        2.4.6 两组患儿停药1个月后根除率比较
        2.4.7 两组患儿停药4个月后复发率比较
        2.4.8 两组不良反应
    2.5 讨论
        2.5.1 脾胃康方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2.5.2 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2.5.3 脾胃康方方解
        2.5.4 脾胃康方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2.5.5 脾胃康方的作用机制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运和饮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再发性腹痛湿阻中焦证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文献研究
        1.1 再发性腹痛的古代文献研究
        1.2 再发性腹痛的现代文献研究
        1.3 现代中医对Hp感染相关再发性腹痛的认识及治疗
    2 西医文献研究
        2.1 西医对儿童再发性腹痛的认识
        2.2 西医对Hp感染相关再发性腹痛的认识及治疗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内容
        2.3 疗效评价标准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比较
        4.2 主要疗效指标比较
        4.3 次要疗效指标比较
        4.4 证候积分比较
        4.5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比较
        4.6 疾病疗效评价比较
        4.7 安全性指标比较
        4.8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导师学术思想
        2.1 对儿童再发性腹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对儿童再发性腹痛的治疗
    3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治疗后疗效指标比较
        3.3 治疗后证候积分及总疗效比较
    4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效果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目的
2 方法
    2.1 文献的检索范围
    2.2 文献临床问题的构建
    2.3 文献检索策略
    2.4 儿童Hp感染诊断标准及相关分类
    2.5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6 结局测量指标
    2.7 文献收集偏倚的控制
    2.8 文献偏倚风险的评估
    2.9 文献数据文献
    2.10 文献数据分析
        2.10.1 统计学分析方法
        2.10.2 森林图
        2.10.3 敏感性分析
        2.10.4 发表偏倚分析
        2.10.5 证据质量评估
    2.11 具体研究步骤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3 meta分析结果
        3.3.1 SEQ与 STT根除率
        3.3.2 SEQ与 STT临床疗效
        3.3.3 SEQ与 STT根除率的地理区域差异
        3.3.4 SEQ与 STT根除率发表时间差异
        3.3.5 SEQ与 STT根除率STT疗程长短差异
        3.3.6 SEQ与 STT根除率关于患者健康状况差异
        3.3.7 SEQ与 STT根除率关于硝基咪唑类型差异
        3.3.8 SEQ与 STT不良反应发生率
4 讨论
    4.1 研究主要结果
    4.2 SEQ与 STT总体效果
    4.3 地理区域
    4.4 发表年份
    4.5 STT疗程
    4.6 患者健康状态
    4.7 细菌的耐药性
    4.8 临床有效率
    4.9 安全性
    4.10 证据质量
    4.11 意向治疗分析
    4.12 掩盖人员和参与者
    4.13 样本量
    4.14 审查过程中的潜在偏见
    4.15 本研究的优势和不足
    4.16 本研究的启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及防治进展
        1.Hp感染概述
        2.Hp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
        3.儿童Hp感染的相关疾病
        4.儿童Hp感染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及方案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研究进展
        1.儿童Hp感染相关病名
        2.儿童Hp中医病因病机
        3.儿童Hp感染舌脉研究进展
        4.儿童Hp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横断面研究
        1.前期准备
        2.研究对象及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课题局限性探讨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讨胃肠积热与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1.调查内容
        2.研究对象及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课题局限性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附录2

(9)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与致病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儿童Hp感染的流行病学状况
2 儿童Hp感染所致的相关疾病
    2.1 儿童Hp感染与慢性胃炎
    2.2 儿童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
    2.3 儿童Hp感染与胃癌
    2.4 儿童Hp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
    2.5 儿童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
    2.6 儿童Hp感染与再发性腹痛
    2.7 儿童Hp感染与缺铁性贫血
    2.8 儿童Hp感染与过敏性紫癜
    2.9 儿童Hp感染与其他疾病
3 儿童Hp感染检测方法的评价
    3.1 侵入性诊断检测
    3.2 非侵入性诊断检测
4 儿童Hp感染性疾病的防治

四、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 ——2012-2020年住院患者的大样本统计分析[D]. 黄根. 南昌大学, 2021(01)
  • [2]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J]. 何蕾.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17)
  • [3]袁雪晶运用平胃散合小建中汤治疗儿童Hp感染相关再发性腹痛经验[J]. 贾真,袁雪晶. 中医药导报, 2020(10)
  • [4]儿童再发性腹痛中医证候学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 张惠霖.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脾胃康方治疗儿童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的疗效观察[D]. 罗思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运和饮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再发性腹痛湿阻中焦证疗效评价[D]. 贾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效果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D]. 陈秋林.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8]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 李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研究[D]. 师梦. 滨州医学院, 2019(02)
  • [10]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J]. 乔亚琴,于舒芃,翟卫春,张久聪,董敏,张小强,于晓辉.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9)

标签:;  ;  ;  ;  ;  

儿童反复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