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电力负荷控制通道实现电力综合信息的传输

利用电力负荷控制通道实现电力综合信息的传输

一、利用电力负荷控制信道实现用电综合信息的传输(论文文献综述)

卜银河[1](2021)在《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已经宣布了面向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碳减排目标,这意味着在稳定推进煤电机组清洁化高效利用的同时,必须在未来十年内大幅提高可变可再生能源的装机比例、发电渗透率和消纳比重。2019年5月,中国发布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新配额制,直接考核各省域年度可再生能源和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是否达到按分配消纳责任权重计算的责任消纳量,将作为电力调度机构按经济性最优或碳减排效果最优优化机组开停机计划和发电计划,和电力交易机构按同样的低碳和经济原则实现市场出清的重要约束条件。虽然强制配额政策下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得到了基本保证,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仍需要高电力系统灵活性作为支撑。我国电源侧的不灵活燃煤火电机组占比高、可再生能源富集区的电网侧互联互通水平有限、需求侧响应和抽水蓄能等储能侧灵活性资源规模化效应不明显,源-网-荷-储的灵活性资源不足以支撑含高比例可变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通过多种灵活消纳措施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已成为目前提高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量的重要基础。(1)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以西北地区实际数据和HRP-38数据库为基础,通过提取西北地区电网结构和电源结构的特征,并充分考虑电力系统负荷和非水可再生能源出力的特性,搭建了具有电网节点结构复杂、机组数量多和可再生能源占比高等特点的实际案例场景。基于此,本研究以传统基于安全约束的机组组合(SCUC)和经济调度模型(SCED)为基础开发了适用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优化模型,适用于大规模机组组合、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情景下一日运行优化决策的快速求解。进而构建了四类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的灵活消纳措施情景,电网侧以提高省间输电能力和区外输电容量为代表,需求侧以提高负荷可灵活调节水平的需求侧管理为代表,电源侧以火电机组深度调峰改造为代表,评估了四种灵活消纳措施对西北地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影响。(2)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模型构建。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模型基础上,引入新配额制消纳责任权重的约束,并对其中非线性部分进行线性化,构建了基于调度运行优化的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经济消纳优化模型、低碳消纳优化模型以及经济与低碳双目标消纳优化模型。首先是以区域整体发电运行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基于省域互联的单目标经济消纳优化模型;随后引入305台机组的碳排放参数,以区域整体总碳排放为目标,构建了基于省域互联的单目标低碳消纳优化模型,接着在约束方面进一步考虑38个节点间的线路传输容量和机组在各节点的分布限制,构建基于网架互联的单目标低碳消纳优化模型;最后基于区域整体碳排放和系统购电成本最低构建省域互联的经济与低碳双目标消纳优化模型,并对比展开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低碳消纳的案例分析。(3)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模型应用研究——以西北地区为例。基于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模型,以西北地区为模型应用场景,首先评估了新配额制对西北地区省域可再生能源经济消纳的影响,以及新配额制下四项灵活消纳措施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的促进效果,并将其与新配额制实施前灵活消纳措施的效果作比较。随后分析了新配额制对低碳消纳的影响,并与经济消纳的结果作比较,结果表明当西北地区配额较低时,整体上以经济消纳为目标的优化模型结果具有成本优势且减排效果与低碳消纳接近,但当配额水平较高时,整体上以低碳消纳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减排效果明显更优而增加的发电成本反而较小,此外还单独分析了区域内网架结构对低碳消纳优化结果的影响。最后对新配额制下经济与低碳双目标消纳优化结果进行了分析,与单目标低碳消纳相比,双目标权衡后,区域碳排放水平接近但消纳指标变劣,并且当风光可以平价上网时将出现较严重的限电情况。(4)新配额制下基于市场交易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该部分研究首先基于确定性成本报价,构建了省域互联的日前电能量市场和日前辅助服务市场联合出清模型,以西北地区为案例,计及各省域间和区域整体主网架约束,讨论电能量和辅助服务市场联合出清对新配额制下促进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市场联合出清模型的消纳水平和区域整体发电成本介于经济调度和低碳调度模型之间,不同辅助服务需求规模下各省域弃电量和弃电率指标变化明显,而消纳量和消纳比重指标变化不大。随后进一步构建了考虑火电机组辅助服务市场报价不确定性的双市场鲁棒出清模型,得出了 305台机组在五类辅助服务市场和电能量市场的联合出清结果,并分析了报价对区域可再生能源消纳、辅助服务费用和碳排放的影响。本文在以上模型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的政策建议,新配额制下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电力调度和交易提供决策支持。

刘诗仑[2](2021)在《考虑时变特性的居民商业负荷静态模型研究》文中指出长久以来,考虑时变性一直是负荷建模中的一个难点,相关的研究也较少。居民商业负荷由于其用户数量多,单个用户负荷小,整体负荷特性表现出较强的随机性,因此建立针对居民商业负荷的时变性模型就更加困难。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或方法体系能够准确地对居民商业负荷建立考虑时变性的负荷静态模型。近年来,随着居民、商业负荷占比不断上升,尤其是电动汽车类的新型负荷大量普及,这一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本文从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的基本方法入手,首先分析了主流的三种方法即综合统计法、总体测辨法与故障仿真法,并分析了三种方法各自的适用场景与优缺点。同时分析了多项式模型与幂函数模型两种负荷静态模型,并指出幂函数模型的模型简洁性和拟合效果要优于多项式模型。然后对居民商业负荷近年来的负荷占比、增长速度进行统计整理,对居民商业负荷的特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存在分布密集、数量多、单个容量小等特点。基于变电站母线的综合负荷模型,研究了各种负荷元件的静态特性求取方法,包括机理推导计算法和稳态实验法,并利用稳态实验法对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的静态特性进行了建模仿真实验。通过分析指出负荷特性的时变性其本质是负荷结构的时变性,据此提出了一种表征负荷结构的参数,并在负荷元件静态系数综合方法的基础上,推导了基于结构特征参数的负荷静态特征系数综合方法。对于根据元件静态特性的负荷元件聚类,提出了一种改进的K-means聚类方法,解决了传统K-means聚类方法对于初值敏感而导致聚类结果不稳定的问题,之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改进K-means聚类方法的有效性。对RNN神经网络进行研究,提出了通过监督学习的方式对负荷结构特征参数进行预测的方法,以解决负荷建模中的时变性问题。同时分析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技术(NILM),指出其对大量分散用户监测的适用性与其边缘计算能力非常适合用于电力负荷在线建模的信息采集。最后,以上述研究内容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兼具时效性、长期实用性和模块化的居民商业负荷建模系统,该系统可以对区域进行实时负荷建模与负荷预测,然后分析明确了该系统在电力系统经济调度、无功控制以及需求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刘沆[3](2021)在《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及风险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化石能源的持续开发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排放强度逐年上升,对未来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传统虚拟电厂应用项目普遍存在能源结构单一、参与市场不足、能源耦合关系稀疏和新型负荷缺失等显着问题,导致传统虚拟电厂的运行稳定性差、经济效益低、风险管理难度大。在此背景下,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概念逐步成为未来分布式能源发展应用的一个重要技术方式,通过进一步聚合电转气装置(P2G)、燃气锅炉等气电转换设备,使得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机组的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减少了出力不确定性对系统稳定、经济运行的影响。然而,当前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运行控制及市场运营研究还较为缺乏,无法有效协调多类型灵活性资源并入虚拟电厂,支撑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调度优化及市场运营决策。基于此,亟需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电动汽车特性及综合需求响应特性展开对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及风险评价,以便为多类型分布式能源、可控负荷、电转气耦合设备等灵活性资源参与虚拟电厂调度提供强大动力,有效支撑电力系统与虚拟电厂的协同运行,提高虚拟电厂的经济效益与运行效率。第一,基于气电虚拟电厂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阐明了本文所研究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价值。首先,围绕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和主要类型阐述了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基础理论;其次,为了实现供给侧多能互补和负荷侧综合互动的运行目标,从形态特征、结构特征、技术特征和应用特征四个方面对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运营运行特征进行了详细分解;再次,基于气电虚拟电厂多种能源主体的复杂结构及相互关系,梳理了气电虚拟电厂参与外部能源市场的类型和运营优化模式及内部各类能源形式和设备的协同运行模式;最后,针对国内外虚拟电厂应用项目进行了现状分析与经验总结,并指出对气电虚拟电厂经验启示,为本文后续章节开展相关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基于可再生能源出力、负荷的不确定性以及能源价格波动对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带来的风险,建立了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首先,分析了气电虚拟电厂内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出力、负荷需求、碳排放权价格及能源电力价格的不确定性,采用概率分布模型对上述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了建模;其次,构建了以系统经济效益最优、碳排放最小为目标的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并提出了改进捕食遗传算法的求解算法和具体的计算流程;最后,选取北方某气电虚拟电厂为例,设置了六种不同情景进行了对比研究,验证了在计及内外部多重不确定性下气电耦合虚拟电厂更具有市场竞争力,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第三,基于电动汽车特性及耦合设备运行特性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建立了计及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首先,对电动汽车运行特性及可与电动汽车耦合运行的虚拟电厂相关设备特性进行了研究,设计了考虑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行结构;其次,以气电虚拟电厂在日前能量市场中的运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计及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然后,考虑了运营优化模型的非线性、多维度问题,为了提高粒子群算法存在收敛速度、计算精度,避免早熟的问题,提出了基于Tent映射的改进混沌优化算法,以及具体的计算流程;最后,选取某工业园区进行实例分析,并对四种情景下的系统收益进行了优化求解,得到了气电虚拟电厂各设备在运行日各时刻的优化出力方案,证实了考虑电动汽车充放电特性并将其与P2G设备引入气电虚拟电厂可显着提升系统收益。第四,基于虚拟电厂参与需求响应的交易机制和需求响应特性分析,建立了计及综合需求响应特性的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首先,分析了气电虚拟电厂参与需求响应的交易机制和需求响应负荷特性,设计了气电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的总体框架;其次,以气电虚拟电厂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根据各耦合设备出力交换功率和多能源需求响应的互动关系,考虑可控负荷、电力网络、热力网络、天然气网络及能源耦合、存储设备等约束,构建了气电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的运营优化模型;然后,针对综合需求响应中各种能源的价格存在不确定性,在原模型基础上引入了均值-方差模型,实现了气电虚拟电厂效益最大化并降低了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最后通过算例和多情景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了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相比于传统需求响应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益。第五,基于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参与多种能源市场交易中面临内外部多方面风险因素的影响,建立了考虑气电虚拟电厂参与市场运营的全流程风险评价模型。首先,从多重不确定性、电动汽车特性及综合需求响应特性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不同特性对气电耦合虚拟电厂造成的风险影响;其次,结合气电虚拟电厂的运行结构和特点,多维度考虑了外部政策、参与主体、耦合技术、运营交易、信用管理5个方面,设计了包含29个风险评价指标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熵权-序关系赋权法和云模型解决不确定性评价信息的优点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熵权-序关系法改进的云模型风险评价模型;最后,针对四种场景下的气电虚拟电厂进行算例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场景及不同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于松源[4](2021)在《热电联产虚拟电厂协同优化调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不断渗透到虚拟电厂中,其出力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对虚拟电厂的优化调度提出更高的要求。电力系统与供热系统能量转换与信息交互日益频繁,大力发展热电联产虚拟电厂一方面是聚集各类分布式能源机组实现协同调度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是深化电力改革、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支点。在热电联产虚拟电厂系统运行规划过程中,传统的电力系统运行方式与利润分配不利于可再生能源消纳以及各利益主体积极性,亟需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行策略,确定各主体的最优决策、平衡各主体利益。此外,可再生能源、负荷需求以及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给热电联产虚拟电厂协同优化带来严峻挑战,而且热电耦合系统机理复杂,所涉非线性非凸模型为系统建模与求解带来难度,需要充分挖掘不确定因素历史数据信息从而制定最优决策,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实现发电侧与负荷侧的双向互动。本文从计及不确定性的热电联产虚拟电厂系统建模出发,研究热电联产虚拟电厂最优利润分配策略,结合热网特性,进而研究基于数据驱动的热电联产虚拟电厂优化调度方法,为热电联产虚拟电厂的协同优化提供方法借鉴,保证能量从生产、传输到使用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可靠性。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计及不确定性的热电联产虚拟电厂优化调度模型。提出了含可再生能源机组、储能装置、热电联产机组、电热泵以及需求响应的热电联产虚拟电厂的概念,并结合其内部各单元的运行特性进行了分析建模,对热电联产虚拟电厂优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分类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以实现系统功率平衡和经济目标最优。(2)提出了基于合作博弈的热电联产虚拟电厂随机优化调度策略。考虑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不确定性,建立合作博弈模型,实现热电联产虚拟电厂的最优热电联合调度;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夏普利值方法,在满足所有利益主体的利益以及整个系统在电-热耦合网络上的功率和热量平衡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了可再生能源的削减,提高了利润分配的公平性。(3)提出了考虑热网特性的热电联产虚拟电厂分布式鲁棒优化调度策略。基于供热系统的运行模式,建立了考虑热网特性的热网模型,并引入HOMIE模型来增加系统的灵活性;基于Wasserstein距离构建分布式鲁棒优化调度模型,降低决策的保守性;引入实时电价计划,通过实时调节各电源出力,在满足用户舒适度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热电联产虚拟电厂的运行经济性,降低了决策的保守性。(4)提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热电联产虚拟电厂随机鲁棒优化调度策略。基于风电出力、光伏出力以及电力负荷的历史数据,采用狄利克雷过程混合模型和变分分布算法,构建了数据驱动模糊集;针对热电联产虚拟电厂参与能源市场与备用市场的两阶段问题,建立了两阶段随机鲁棒优化调度模型,以充分调用内部资源,并获得更高收益;设计了定制的列与约束生成算法,实现了两阶段三层优化调度模型的快速求解。

温露露[5](2021)在《能源互联网环境下基于负荷特征的需求响应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能源互联网是能源系统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手段。然而能源互联网环境下电力供需形势更加复杂,供给侧可再生能源比例不断提高,分布式与集中式供能协同发展,冷、热、电、气等多种能源系统相互耦合;需求侧用电终端种类日益增多,用电模式多种多样,用电负荷快速增长,负荷特征复杂多变。因此,能源互联网环境下电力的供需不匹配问题十分突出。需求响应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方法,是促进电力供需平衡和保障能源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的需求响应策略较为简单,无法满足用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用能需求。能源互联网环境下,海量、高维、异构的电力消费数据得以采集,这为更加精准有效地挖掘用户的电力负荷模式和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用户的电力负荷特征提供了重要支撑,进而有助于设计精准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响应策略。为此,本文重点研究了能源互联网环境下基于负荷特征的需求响应策略问题,基于对用户负荷特征的有效识别,构建了基于负荷特征的激励型需求响应模型、价格型需求响应模型和综合需求响应模型,并为用户设计了灵活有效的需求响应策略,进而为保障能源系统的安全可靠、经济高效运行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数据驱动的负荷特征识别方法。为了有效识别用户的电力负荷模式及其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K-means的负荷曲线聚类算法和一种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的负荷曲线聚类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负荷曲线聚类过程和步骤。其次,为了精准掌握用户电力负荷的变化趋势及其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步骤,同时还提出了一种负荷预测结果修正方法,进一步提高了负荷预测的精度,为多样化需求响应策略的精准设计奠定了基础。(2)基于负荷特征的激励型需求响应策略。在分析了用户的电力负荷趋势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用户负荷特征的差异,构建了一种基于负荷特征的激励型需求响应模型。该模型以参与需求响应各主体总收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同时考虑了电力供需两侧的不确定性。利用强化学习方法对需求响应模型进行求解,从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激励型需求响应策略。此外,通过实验,比较分析了两种不同情景下的激励型需求响应策略的实施效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激励型需求响应模型的有效性。(3)基于负荷特征的价格型需求响应策略。在对用户电力负荷特征识别并确定用户类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用户构建了差异化的价格型需求响应模型。该模型利用博弈论方法对参与需求响应各主体间的动态交互进行建模,并采用逆向归纳法证明了纳什均衡解的存在,进而求解得到了最优的动态电价策略。进一步考虑了可再生能源的不确定性对价格型需求响应策略的影响,通过真实数据集对所提出的价格型需求响应模型进行了验证。(4)基于负荷特征的综合需求响应策略。能源互联网环境下,冷、热、电、气等多能资源可以相互耦合和转换,为了提高综合能源利用效率,提出了一种多能互补综合需求响应机制。以分时电价为引导信号,构建了一种基于负荷特征的综合需求响应模型,进一步把该模型转换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问题,并求解得到了相应的综合需求响应策略,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不同情景下的综合需求响应策略对能源系统经济性和可靠性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本文丰富和发展了能源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理论体系,同时也为促进电力供需平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建设,用户对能源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综合能源服务将成为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张志海[6](2021)在《TD-LTE技术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故障恢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电自动化系统是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手段,来提升配电管理的水平,是配电故障快速修复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柳州地区配电通信网为研究对象,以第4代移动通信技术—分时长期演进技术(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TD-LTE)为技术手段,对柳州配电通信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完成了基于TD-LTE技术的配电通信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配电自动化系统和配网通信技术进行了研究,明确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特征及功能需求;对不同的配网通信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明确了与配电自动化系统需求相契合的技术指标,并分析了TD-LTE技术应用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可行性。其次,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复杂电磁环境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配电自动化系统对通信终端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的要求,对TD-LTE技术的抗干扰能力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站点覆盖情况的仿真测试分析。然后,在仿真分析的基础上,以柳州地区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为例,设计了该地区的TD-LTE配网通信系统架构,解决了现有配网通信通道不稳定、不可靠以及抗干扰能力不强的问题。最后,对改造后的TD-LTE配电自动化系统进行了测试运行。以柳州供电局周边为测试区域,确定地理和网络环境,对整个系统的网络连通性和网络响应速度进行了测试,验证了网络的稳定性,得出了该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的网络时延。结果表明,TD-LTE技术在柳州配网通信系统中运行稳定,且网络通信质量较高。

谢彬[7](2021)在《基于电力用户用电行为的配电网削峰填谷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智能电网(Smart Grid)是一种以传统电网为基础的集成各种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新型电网。智能电网强调能源系统和信息系统的深度互联,通信和信息采集技术在物理电网上高度融合为信息和能源的高效交互奠定了基础。智能电表等相关技术获得了大量的电力信息数据,对这些电力数据进行有效挖掘是能源高效利用的前提。这些电力数据呈现出规模大、时序性和价值密度低等特征,如何高效分析利用这些数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电网的负荷峰谷差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变得越来越大,影响着电网的稳定运行。传统的负荷削峰填谷方法收效甚微,而储能技术的发展给解决负荷峰谷差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即让储能系统参与进来,以此减少负荷峰谷差,平滑负荷。首先,本文针对电力用户负荷数据规模越来越大和呈现时序性的特点,提出了小波降维算法和K-Shape聚类算法相结合的时间序列分类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小波分析中的多分辨率分析来提取负荷数据的低频信息,然后用K-Shape算法对该低频信息进行聚类。通过实验对本文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证明。其次,介绍一些影响电力用户用电量及短期负荷预测准确度的外部因素,基于此提出了一种K-Shape聚类算法和随机森林算法相结合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预测方法用K-Shape聚类算法对电力用户负荷数据进行聚类,以此来提取特征负荷模式;用随机森林算法处理外部因素数据。将本文预测方法与随机森林回归、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回归算法进行实验比较,证明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可靠性。最后,通过对电力负荷的优化目标函数和一些约束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储能系统参与的变功率削峰填谷算法,分析了该算法的原理逻辑,并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算法的可行性。

仲振[8](2019)在《基于电力负荷调节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造成的线路过载、电压跌落、电能质量差等问题,当前的充电管理系统大多关注电网负荷曲线的峰谷差,不考虑电网实时状态、预测状态,特殊情况下不满足继电保护系统保护要求。因此根据电网状态进行负荷调节,满足继电保护系统保护要求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根据充电系统的树形结构,将节点状态分为电流保护、电压保护、功率提高、常态;综合考虑电网历史状态、实时状态、预测状态,设计节点不同状态的判据;根据节点状态设计了系统负荷状态判别方法。在此基础上,选用小波变换与BP神经网络的组合方法,设计预测参数,利用电网历史数据对非充电负荷进行预测获取电网各节点预测状态;对电网进行实时采样获取各节点实时状态。根据树形结构和节点状态设计负荷调节约束条件和负荷调节求解策略。最后根据电网保护时间要求,分析系统的保护时间裕度。选取电力线载波通信作为负荷调节指令传输方式,确定组网方式,并计算了信息传输时间损耗。验证了组网的可行性。为了验证系统可行性,进行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实验验证。硬件方面控制模块选用工业计算机与STM32F4系列芯片,并设计了供电、采样、通信、负荷调节等关键电路;软件方面完成了历史数据处理、功率预测、电网信息采集、负荷调节决策、充电功率调节等关键功能。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从功率预测、信息采集、负荷调节三个方面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达到了预期要求。

韦晓华[9](2017)在《电力计量中负荷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能计量中电力负荷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尤其在非尖峰负荷时间段内,设备容量利用率较低,因此,有必要运用负荷控制技术对负荷进行控制,以提高电能利用率,促进电力企业的长远、稳步发展。本文对电力负荷控制技术原理进行分析,探讨负荷控制技术的相关应用,以供参考。

张志向[10](2012)在《厦门翔安区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文中认为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是集现代化管理、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等多种学科专业于一体的完整系统,实现了电力营销监控、电力营销管理、远程用电费用超收、数据采集和网络连接等多种功能。利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对用电负荷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能够实现负荷曲线的改善,提高供、用电设备的利用率防止拉闸、限电,避免对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影响。负荷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是电力企业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对当前电力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型电力用户,其具有分布散、容量小及数据采集量面广、散、杂等特点。本文主要针对这类广大的中、小型电力终端用户研究了基于公用移动通信网络(GSM)的配电网负荷管理系统。在全面分析配电自动化和负荷管理系统的发展状况及研究现状基础上,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国内外已有的负荷管理系统的组成、功能、特点及管理模式;探讨了适合于广大区域分布形式下的负荷管理系统实际需求;提出了基于中、小型供用电系统,尤其是区县级电网负荷管理系统的新的管理模式及实现方案;设计了与配电网负荷管理系统匹配的基于公用移动通信网络(GSM),完善了配电系统的无线通信网络。2、对新型负荷管理系统的中、小型电力用户的远程负荷终端进行了硬软件设计,包括:数据采集硬件与软件设计、交流采样算法分析与设计、通信模块设计与控制、负荷测控终端的设计与集成。3、根据中、小型用户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需求,对监控中心各个部分的管理软件进行了原理流程设计,并具体进行了部分软件功能的编程与实现。4、总结分析了当前国内各个负荷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了进一步拓展负荷管理系统的功能以及与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PRS)技术的结合,提出了将来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整合方案,同时对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硬、软件环境的发展与优化也进行了探讨。

二、利用电力负荷控制信道实现用电综合信息的传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电力负荷控制信道实现用电综合信息的传输(论文提纲范文)

(1)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引出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可再生能源消纳影响因素研究
        1.2.2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研究
        1.2.3 基于系统优化理论的可再生能源消纳研究
        1.2.4 基于多尺度电力市场的可再生能源消纳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相关理论基础
    2.1 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电力系统灵活性基础
    2.2 基于新配额制的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研究
    2.3 基于系统优化理论的可再生能源经济消纳优化方法
        2.3.1 电力系统优化理论基础
        2.3.2 基于SCUC和SCED的市场出清模型
        2.3.3 不确定性问题的优化方法
    2.4 基于多尺度电力市场交易体系的可再生能源消纳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模型及应用研究
    3.1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模型
        3.1.1 目标函数
        3.1.2 约束条件
    3.2 西北地区案例介绍
        3.2.1 数据库来源
        3.2.2 电网结构相关参数设定
        3.2.3 电源结构相关参数设定
        3.2.4 负荷特性相关参数设定
    3.3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灵活消纳措施情景设定
        3.3.1 电网侧灵活消纳措施情景设定
        3.3.2 需求侧灵活消纳措施情景设定
        3.3.3 电源侧灵活消纳措施情景设定
    3.4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灵活消纳措施经济效果评估
        3.4.1 电网侧灵活消纳措施效果评估
        3.4.2 需求侧灵活消纳措施效果评估
        3.4.3 电源侧灵活消纳措施效果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模型
    4.1 新配额制的内涵
    4.2 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经济消纳优化模型
        4.2.1 模型构建
        4.2.2 参数设置
    4.3 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低碳消纳优化模型
        4.3.1 模型构建
        4.3.2 参数设置
    4.4 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经济与低碳双目标消纳优化模型
        4.4.1 模型构建
        4.4.2 参数设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模型的应用研究
    5.1 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经济消纳的量化分析
        5.1.1 新配额制对经济消纳的影响
        5.1.2 新配额制下灵活消纳措施效果对比
        5.1.3 新配额制实施前后灵活消纳措施效果对比分析
    5.2 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低碳消纳的量化分析
    5.3 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低碳消纳和经济消纳对比分析
    5.4 新配额制下的经济与低碳双目标消纳的量化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配额制下基于市场交易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模型及应用研究
    6.1 新配额制下基于市场交易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模型
        6.1.1 基于确定性成本报价的电能量和辅助服务市场联合出清模型
        6.1.2 基于不确定成本报价的电能量和辅助服务市场联合出清模型
    6.2 新配额制下西北地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市场化消纳结果分析
        6.2.1 基于确定性成本报价的双市场联合出清结果分析
        6.2.2 基于不确定成本报价的双市场联合出清结果分析
        6.2.3 市场化消纳优化与经济低碳消纳优化结果对比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7.1 研究成果
    7.2 结论及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考虑时变特性的居民商业负荷静态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研究历程
        1.2.2 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研究现状
        1.2.3 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力负荷建模基本理论与居民商业负荷特点分析
    2.1 引言
    2.2 电力负荷建模的基本方法
        2.2.1 综合统计法
        2.2.2 总体测辨法
        2.2.3 故障仿真法
    2.3 电力负荷建模的静态模型
        2.3.1 多项式模型
        2.3.2 幂函数模型
        2.3.3 两种模型的比较
    2.4 居民商业负荷特点分析
    2.5 负荷特性的时变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元件负荷特性及其综合
    3.1 引言
    3.2 简单元件的负荷特性计算
        3.2.1 纯电阻性负荷
        3.2.2 恒定阻抗型负荷
    3.3 稳态实验法
    3.4 电动汽车充电桩负荷特性分析
    3.5 等值电动机负荷
    3.6 负荷静态特征系数的综合
        3.6.1 同一母线上负荷静态特征系数的综合
        3.6.2 基于负荷结构特征的负荷静态特征系数的综合
    3.7 基于改进K-means聚类算法的负荷特性分类
        3.7.1 K-means聚类算法
        3.7.2 改进K-means聚类算法
        3.7.3 算例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时变性的静态负荷模型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基于RNN神经网络的时变性负荷模型
    4.3 负荷状态信息的采集
    4.4 基于考虑时变性负荷模型的居民商业负荷建模系统
        4.4.1 负荷建模系统运行原理及特点
        4.4.2 负荷建模系统的应用场景
    4.5 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3)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及风险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虚拟电厂发展研究综述
        1.2.2 虚拟电厂参与能源电力市场研究综述
        1.2.3 虚拟电厂运营优化研究综述
        1.2.4 虚拟电厂风险评价研究综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4.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1.4.2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相关理论基础
    2.1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基础理论
        2.1.1 气电虚拟电厂基本概念
        2.1.2 气电虚拟电厂发展过程
        2.1.3 气电虚拟电厂主要类型
    2.2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特征
        2.2.1 形态特征
        2.2.2 结构特征
        2.2.3 技术特征
        2.2.4 应用特征
    2.3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内外部运营优化规则
        2.3.1 内外部主体构成
        2.3.2 外部运营策略优化
        2.3.3 内部协同运行模式
    2.4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应用项目经验总结及启示
        2.4.1 国外虚拟电厂应用项目
        2.4.2 国内虚拟电厂应用项目
        2.4.3 经验总结与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多重不确定性分析及运行架构
        3.2.1 多重不确定性分析
        3.2.2 多重不确定性设备参与气电耦合运行架构
    3.3 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的气电虚拟电厂多目标优化模型
        3.3.1 目标函数
        3.3.2 约束条件
        3.3.3 不确定性处理
    3.4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多目标运营优化求解方法
        3.4.1 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
        3.4.2 基于捕食搜索策略的遗传算法
        3.4.3 设计优化模型求解流程
    3.5 算例分析
        3.5.1 基础数据
        3.5.2 仿真结果分析
        3.5.3 敏感性分析
        3.5.4 收敛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计及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气电虚拟电厂电动汽车运行特性及运行架构
        4.2.1 电动汽车及耦合设备运营特性
        4.2.2 电动汽车及耦合设备参与气电耦合运行架构
    4.3 计及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
        4.3.1 目标函数
        4.3.2 约束条件
    4.4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4.4.1 典型粒子群优化算法
        4.4.2 混沌优化算法
        4.4.3 设计优化模型求解流程
    4.5 算例分析
        4.5.1 基础数据
        4.5.2 场景设置
        4.5.3 算例结果分析
        4.5.4 敏感性分析
        4.5.5 收敛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计及综合需求响应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的交易机制与特性分析
        5.2.1 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的交易机制
        5.2.2 综合需求响应特性分析
    5.3 计及综合需求响应的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
        5.3.1 目标函数
        5.3.2 约束条件
        5.3.3 条件风险价值均值-方差模型
    5.4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运营的求解算法
        5.4.1 互利共生阶段
        5.4.2 偏利共生阶段
        5.4.3 寄生阶段
        5.4.4 基于旋转学习策略的SOS改进
    5.5 算例分析
        5.5.1 基础数据
        5.5.2 仿真结果分析
        5.5.3 求解算法性能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计及多角度特性下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6.1 引言
    6.2 多角度特性下气电虚拟电厂运营风险分析
        6.2.1 多重不确定特性产生风险分析
        6.2.2 含电动汽车产生风险分析
        6.2.3 综合需求响应产生风险分析
    6.3 设计气电耦合虚拟电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6.3.1 风险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6.3.2 设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6.3.3 风险评价指标的预处理
    6.4 基于熵权法-序关系改进的云模型风险评价模型
        6.4.1 熵权-序关系赋权法
        6.4.2 云模型算法
        6.4.3 设计风险评价计算流程
    6.5 算例分析
        6.5.1 场景设置
        6.5.2 基于改进云模型风险评价的结果分析
        6.5.3 基于传统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4)热电联产虚拟电厂协同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虚拟电厂研究现状
        1.2.2 虚拟电厂不确定性运行优化研究现状
        1.2.3 热电联产虚拟电厂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计及不确定性的热电联产虚拟电厂优化调度基础模型
    2.1 引言
    2.2 虚拟电厂系统架构
        2.2.1 虚拟电厂控制模式
        2.2.2 虚拟电厂运行流程
        2.2.3 虚拟电厂关键技术
    2.3 热电联产虚拟电厂优化调度基础模型
        2.3.1 风力发电模型
        2.3.2 光伏发电模型
        2.3.3 热电联产模型
        2.3.4 储能装置模型
        2.3.5 电热泵模型
        2.3.6 需求响应模型
    2.4 不确定性分析
        2.4.1 不确定性分类
        2.4.2 不确定性的描述手段
        2.4.3 不确定的处理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合作博弈的热电联产虚拟电厂随机优化调度
    3.1 引言
    3.2 热电联产虚拟电厂合作博弈模型
        3.2.1 目标函数
        3.2.2 约束条件
    3.3 热电联产虚拟电厂利润分配策略
        3.3.1 博弈理论基础
        3.3.2 典型的利润分配方法
        3.3.3 改进的夏普利值法
    3.4 算例仿真与结果分析
        3.4.1 算例描述
        3.4.2 求解算法及流程
        3.4.3 结果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热网特性的热电联产虚拟电厂分布式鲁棒优化调度
    4.1 引言
    4.2 分布式鲁棒模糊集的构建
        4.2.1 分布式鲁棒优化方法
        4.2.2 距离指标
        4.2.3 基于Wasserstein距离的不确定性建模
    4.3 基于分布式鲁棒优化的热电联产虚拟电厂自调度模型
        4.3.1 热电联产虚拟电厂自调度模型
        4.3.2 电网模型
        4.3.3 热网模型
        4.3.4 HOMIE模型
    4.4 分布式鲁棒模型的求解
        4.4.1 目标函数线性化
        4.4.2 分布式鲁棒优化的等价形式
    4.5 算例仿真与结果分析
        4.5.1 系统描述
        4.5.2 数据预处理
        4.5.3 仿真结果
        4.5.4 性能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数据驱动的热电联产虚拟电厂随机鲁棒优化调度
    5.1 引言
    5.2 基于数据驱动的不确定性模糊集的构建
        5.2.1 狄利克雷混合模型
        5.2.2 变分推断算法
        5.2.3 不确定性模糊集的构造
    5.3 热电联产虚拟电厂两阶段随机鲁棒优化模型
        5.3.1 预调度阶段
        5.3.2 再调整阶段
    5.4 两阶段模型求解方法
        5.4.1 典型的分解算法
        5.4.2 随机鲁棒两阶段问题的求解
    5.5 算例仿真与结果分析
        5.5.1 系统描述
        5.5.2 仿真结果
        5.5.3 性能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5)能源互联网环境下基于负荷特征的需求响应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能源互联网系统管理的相关研究
        1.2.2 负荷特征识别的相关研究
        1.2.3 需求响应策略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数据驱动的负荷特征识别方法
    2.1 引言
    2.2 负荷特征识别基本方法
        2.2.1 聚类分析过程与方法
        2.2.2 神经网络相关方法
    2.3 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负荷曲线聚类
        2.3.1 问题分析
        2.3.2 负荷曲线聚类过程
        2.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的负荷曲线聚类
        2.4.1 问题分析
        2.4.2 负荷曲线聚类过程
        2.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 基于深度学习的负荷预测
        2.5.1 问题分析
        2.5.2 预测方法与步骤
        2.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负荷特征的激励型需求响应策略
    3.1 引言
    3.2 需求响应模型构建
        3.2.1 售电公司收益模型
        3.2.2 电力用户收益模型
    3.3 模型求解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负荷特征的价格型需求响应策略
    4.1 引言
    4.2 需求响应模型构建
        4.2.1 用户收益模型
        4.2.2 售电公司收益模型
    4.3 模型求解方法
        4.3.1 电力用户的纳什均衡
        4.3.2 售电公司的纳什均衡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负荷特征的综合需求响应策略
    5.1 引言
    5.2 综合能源系统物理建模
    5.3 综合需求响应模型构建
        5.3.1 目标函数
        5.3.2 约束条件
    5.4 模型求解方法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TD-LTE技术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TD-LTE技术的发展现状
        1.2.3 TD-LTE技术在配网通信中的研究现状
        1.2.4 配网通信发展趋势及要求
    1.3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配电自动化系统和配网通信技术
    2.1 配网通信技术
        2.1.1 有线通信方式
        2.1.2 无线通信方式
    2.2 配网通信技术的选择
        2.2.1 配网通信技术指标
        2.2.2 配网通信技术对比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配电电磁环境下的无线损耗
    3.1 穿透损耗分析
        3.1.1 穿透损耗
        3.1.2 穿透损耗对覆盖能力的影响
        3.1.3 不同入射角产生的穿透损耗
    3.2 传输损耗分析
    3.3 配电系统的电磁环境分析
        3.3.1 电磁干扰介绍
        3.3.2 配电通信系统电磁干扰分析
    3.4 配电变压器电磁干扰分析
    3.5 TD-LTE技术的抗干扰分析
        3.5.1 干扰抑制技术
        3.5.2 干扰协调算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TD-LTE的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模拟测试
    4.1 TD-LTE关键技术
        4.1.1 OFDM调制技术
        4.1.2 路由算法
        4.1.3 MIMO技术
        4.1.4 LTE网络同步
    4.2 TD-LTE链路预算
    4.3 TD-LTE覆盖半径测算
    4.4 RS信号性能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TD-LTE的柳州配电通信系统的设计
    5.1 柳州配电网现状
        5.1.1 柳州配电网规模
        5.1.2 柳州配电网运行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5.2 柳州市配电网无线专网需求
        5.2.1 网络架构规划
        5.2.2 通道带宽需求
        5.2.3 通道可靠性要求
        5.2.4 通道安全性要求
    5.3 柳州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总体设计
        5.3.1 设计原则
        5.3.2 柳州地区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方案
        5.3.3 柳州配电通信网核心骨干层网络方案
        5.3.4 柳州地区配电通信网无线接入层部署方案
    5.4 TD-LTE基站站点现场测试
        5.4.1 测试准备
        5.4.2 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基于电力用户用电行为的配电网削峰填谷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用户负荷分析的研究现状
        1.2.2 负荷预测分析的研究现状
        1.2.3 储能系统参与削峰填谷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结合小波降维和K-Shape聚类的时间序列分类方法
    2.1 时间序列简介
        2.1.1 时间序列的概念
        2.1.2 时间序列的特性
    2.2 降维算法
        2.2.1 PCA算法
        2.2.2 小波降维算法
    2.3 聚类算法
        2.3.1 聚类算法分类
        2.3.2 聚类相似性评价标准
        2.3.3 K-Means算法和K-Shape算法比较
        2.3.4 聚类算法性能评价标准
    2.4 小波降维算法和K-Shape聚类算法的融合分析
        2.4.1 仿真平台介绍
        2.4.2 实验数据集介绍
        2.4.3 实验设计
        2.4.4 实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负荷模式匹配和随机森林算法相结合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方法
    3.1 短期负荷预测
        3.1.1 短期负荷预测特点分析
        3.1.2 短期负荷预测影响因素分析
        3.1.3 短期负荷预测误差分析
    3.2 短期负荷预测算法
        3.2.1 随机森林算法
        3.2.2 BP神经网络算法
        3.2.3 支持向量回归算法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实验数据集介绍
        3.3.2 实验设计
        3.3.3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种储能系统参与电网削峰填谷的算法
    4.1 目标函数
    4.2 约束条件
        4.2.1 功率约束
        4.2.2 剩余容量约束
        4.2.3 储能系统充放电总量约束
        4.2.4 削峰调谷后负荷曲线平滑约束
    4.3 评价指标
    4.4 算法原理分析
    4.5 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电力负荷调节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影响研究现状
        1.2.2 电力系统用电负荷预测研究现状
        1.2.3 电力负荷调节策略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系统负荷状态判别方法设计
    2.1 充电系统的树形结构
        2.1.1 树形结构构成
        2.1.2 各节点信息构成
    2.2 节点状态判据设计
        2.2.1 电流保护判据设计
        2.2.2 电压保护判据设计
        2.2.3 功率提高判据设计
    2.3 系统负荷状态判别方法设计
        2.3.1 系统电流保护状态判别
        2.3.2 系统电压保护状态判别
        2.3.3 系统功率提升状态判别
    2.4 系统负荷调节时间裕度研究
        2.4.1 电流保护时间裕度研究
        2.4.2 电压保护时间裕度研究
        2.4.3 系统保护时间裕度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负荷调节方法设计
    3.1 系统可用充电功率预测方法设计
        3.1.1 小波分析与神经网络结构
        3.1.2 预测方法参数选择与设计
    3.2 系统负荷调节方法设计
        3.2.1 负荷调节约束条件
        3.2.2 负荷调节求解方法
    3.3 系统调节指令传输方式选择与设计
        3.3.1 系统传输方式选择
        3.3.2 系统通信组网方式设计
        3.3.3 系统组网通信延时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4.1 系统需求分析
        4.1.1 功能需求分析
        4.1.2 硬件需求分析
        4.1.3 软件需求分析
    4.2 系统方案设计
        4.2.1 硬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2.2 软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硬件选型与设计
    5.1 系统总体硬件设计
    5.2 功率预测模块硬件设计
        5.2.1 主控电脑选型
        5.2.2 通信电路硬件设计
    5.3 信息采集模块硬件设计
        5.3.1 主控芯片选型
        5.3.2 数据存储电路硬件设计
        5.3.3 采样电路硬件设计
        5.3.4 通信电路硬件设计
    5.4 负荷调节模块硬件设计
        5.4.1 主控芯片选型
        5.4.2 通信电路硬件设计
        5.4.3 功率调节电路硬件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软件设计
    6.1 软件设计总体框架
    6.2 信息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6.2.1 采样功能模块软件设计
        6.2.2 RTC功能模块软件设计
        6.2.3 数据读写功能模块软件设计
    6.3 功率预测模块软件设计
        6.3.1 功率预测功能模块软件设计
    6.4 负荷调节模块软件设计
        6.4.1 决策功能模块软件设计
        6.4.2 充电桩功率调节功能软件设计
    6.5 各功能模块通信功能软件设计
    6.6 保护功能模块软件设计
    6.7 本章小结
7 实验结果与分析
    7.1 功率预测实验与分析
        7.1.1 实验平台搭建
        7.1.2 实验结果分析
    7.2 信息采集实验与分析
        7.2.1 实验平台搭建
        7.2.2 实验结果分析
    7.3 负荷调节实验与分析
        7.3.1 实验平台搭建
        7.3.2 实验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电力计量中负荷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电力计量中负荷控制技术原理
2 电力计量中负荷控制系统
3 电力计量中负荷控制技术应用
    3.1 用于负荷控制管理
    3.2 用于防范窃电行为
    3.3 用于电力计量工作
    3.4 用于电气设备诊断
4 结论

(10)厦门翔安区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人的主要工作和贡献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电力配电网概述
    2.2 电力负荷管理概述
    2.3 软件工程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组成分析
    3.2 电力负荷管理中心需求分析
        3.2.1 硬件需求
        3.2.2 软件需求
    3.3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传输信道功能需求
        3.3.1 通信功能需求
        3.3.2 信道切换功能需求
    3.4 电力负荷终端功能需求
        3.4.1 远方自动抄表
        3.4.2 负荷电量分析和预测
        3.4.3 反窃电功能拓展
        3.4.4 谐波监测功能
        3.4.5 配变综合监测和集抄转发功能
        3.4.6 其他可扩充的功能
    3.5 非功能需求分析
第四章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整体设计
    4.1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结构组成
        4.1.1 负荷控制管理系统组成结构
        4.1.2 负荷终端组成结构
        4.1.3 负荷管理中心主站
        4.1.4 传输信道构成
    4.2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功能与管理模式
        4.2.1 负荷管理系统的现有功能
        4.2.2 负荷管理系统的现有管理模式
    4.3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功能与管理模式
        4.3.1 电力线载波通信
        4.3.2 电话线通信
        4.3.3 光纤通信
        4.3.4 传统无线通信系统
        4.3.5 无线230MHz电台通信系统
        4.3.6 GSM短消息、GSM拨号通信方式
        4.3.7 中小型电力用户负荷管理系统通信方式的确定
    4.4 GSM移动通信系统结构、业务与应用设计
        4.4.1 GSM网络
        4.4.2 GSM系统的基本框架
        4.4.3 GSM提供的业务
        4.4.4 GSM业务在负荷管理系统中应用设计
    4.5 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设计
        4.5.1 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构成与功能设置
        4.5.2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综合通信模式实现
        4.5.3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管理模式
        4.5.4 翔安地区电力系统调度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终端硬件设计
    5.1 负荷控制终端数据采集量的设置
    5.2 交流采样算法的分析和设计
        5.2.1 算法的基本概念与功能比较
        5.2.2 数字滤波算法设计
        5.2.3 傅里叶分析原理及实现
    5.3 无线通信模块设计与控制系统
        5.3.1 TC35模块的结构与性能
        5.3.2 、TC35数据接口
        5.3.3 AT命令集
        5.3.4 TC35模块测试
    5.4 负荷测控终端集成
        5.4.1 微控制器的选择和设计
        5.4.2 负荷测控终端部分硬件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负荷监控中心管理软件设计
    6.1 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
        6.1.1 数据库表格设计
        6.1.2 数据访问接口设计
        6.1.3 数据库程序设计
        6.1.4 用户及监测终端维护
    6.2 监控中心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开发
        6.2.1 负荷监测功能流程设计
        6.2.2 按轮减负荷流程设计
        6.2.3 分时电量统计程序设计
    6.3 监控中心管理功能的延拓
        6.3.1 电压采集和管理系统
        6.3.2 在线线损分析
        6.3.3 负荷预测
        6.3.4 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整合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利用电力负荷控制信道实现用电综合信息的传输(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配额制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研究[D]. 卜银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2]考虑时变特性的居民商业负荷静态模型研究[D]. 刘诗仑.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及风险评价模型研究[D]. 刘沆.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4]热电联产虚拟电厂协同优化调度研究[D]. 于松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能源互联网环境下基于负荷特征的需求响应策略研究[D]. 温露露.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6]TD-LTE技术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D]. 张志海. 广西大学, 2021(12)
  • [7]基于电力用户用电行为的配电网削峰填谷评估方法研究[D]. 谢彬.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8]基于电力负荷调节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设计与实现[D]. 仲振.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9]电力计量中负荷控制技术的研究[J]. 韦晓华. 低碳世界, 2017(18)
  • [10]厦门翔安区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D]. 张志向. 云南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利用电力负荷控制通道实现电力综合信息的传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