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启蒙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小学科学启蒙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一、小学科学启蒙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李青[1](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王涛[2](2021)在《基于科学启蒙的农村初中生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学语言是表达化学思想的专门语言,化学语言不仅是化学学习的基础,也是我们运用化学知识的工具,化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体现,是学习化学学科所必需的学科能力。由于受到农村场域的师资和教学情况的制约,农村学生在化学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上仍处于不利的环境。九年级并不是化学知识学习的初始,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已经受到了一定的科学启蒙,那么,基于科学启蒙形成的能力基础下,农村初中生在化学学习之初的化学语言表达能力产生一定的问题样态。因此,本研究基于科学启蒙下深入了解农村初中生化学语言表达的问题实质,并提出科学教育一体化培养的具体意义与实施建议。本研究基于发展阶段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习惯说,选择东北地区的H省一所农村学校的九位九年级学生进行初学化学时的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现状研究,采用半结构性访谈法和叙事研究法。通过访谈和观察,对学生的化学语言书面、化学语言口头、化学语言操作三种表达形式的具体表现进行深入研究,从化学学科学习之前的科学启蒙视角出发,获得基于科学启蒙下学生化学语言表达表现的资料后,本研究对其进行了梳理、归纳和分析,梳理和归纳了农村初中生各种表达形式下的具体问题表现,并分析了基于农村科学启蒙下对其具体表现产生影响的内在原因,探究乡村科学教育一体化的方向与实施建议。研究发现,农村初中生的化学语言书面表达能力的不同记忆水平下,书写表达的表现与其在科学启蒙中接受的教学方式和其背诵的学习方式有关,同时也受到其在科学启蒙中形成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素养基础影响;交流沟通中的化学语言口头表达的灵活性有所欠缺,在农村初中生化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从情境创设中呈现出:在科学启蒙中的口头表达情境创设偏向封闭式问题,使得学生习惯于固定问答的口头表达情境,在中学就形成了这种问题情境的思维定式,即使在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仍然表现出对固定问答的依赖。在口头表达的内容呈现:学生仍处于固定的单一化表达的化学语言,缺乏自主思考和发散思维下的口头表达,在化学语言口头表达面对不同的对象,呈现出偏向课堂教学问答的口头交流选择的偏向,在化学语言口头表达的即时反馈评价中,学生对口头表达与背诵的差异程度以及教师对其准确程度的肯定与否更加在意。农村初中生的化学语言操作表达中,学生在科学启蒙中对于基础实验操作经验仍是空白,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表现出将操作知识基础与操作表达的缺失、操作表达技能与方法不规范、情感态度价值观仍需进一步提升。研究者经过问题的发现、材料的梳理与分析,进一步从基于科学教育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建设、基于科学教育一体化的具体教学实践指导、基于科学教育一体化的教育衔接的效果保障三个方面出发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学指导、效果保障方面等提出具体建议。

周丽威[3](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认为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孙荣[4](2020)在《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构成与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关于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是从长远来看,则是促进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于理论分析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内涵特征与要素构成,回答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是什么的问题,进而思考如何培养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基于此,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绪论部分,立足于时代背景和教学实践,在解读《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础上,解释了研究缘起;接着在对教师素养、教学素养、教师跨学科教学以及科学教师培养等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指出了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后阐明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最后阐述了研究意义。第一部分,着重探讨了跨学科教学的内涵、范围、特征以及必要性。首先,从词源角度入手,考察“跨学科”的内涵,并对跨学科概念的演进与发展历程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其次,结合小学科学教学的特殊性,阐明了“什么是跨学科教学”,并将跨学科教学教师与全科教师进行了区分;再次,通过对小学科学课程特点的把握,具体论述了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的范围;接着,对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的特征做了较为具体的分析,便于科学教师掌握跨学科教学的真谛;最后,从人才需求、课改要求和价值诉求三方面阐明了“为什么小学科学教师要进行跨学科教学”的问题。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内涵。首先,从“素养”这一概念入手逐字解说,明确了“素养”的内涵,并将“素养”与经常混用的“素质”两者进行辨析;接着,从时间刻度上阐述了“教师素养”从古至今的发展内涵,并将其与教师素质、教师专业素养进行了对比;然后,在教师素养的基础上,论述了“教学素养”的研究概况与内涵,并对“教师素养”与“教学素养”的关系进行了总结;最后,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结合前文跨学科教学的内涵,澄明了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内涵,并从动态性、复杂性、个性化与终身性四方面对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专门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构成要素。首先,通过对教师素养以及教学素养的结构进行剖析,为分析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构成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次,提出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系统结构,对结构中的子系统和子要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在这个系统中,STEM教育热潮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发生作用的环境场;教学素养、科学素养和跨学科素养是构成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子系统,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协作共生,是构成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最为显着的特色;情意、理念、知识与能力是构成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最基本的要素,居于核心地位,在每个层次中具有不同的内涵。第四部分,着力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生成路径。主要包括:回归主体,丰富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生成内涵;深入实践,创新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生成方式;完善制度,优化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生成环境。

刘丹丹[5](2020)在《小学科学5E教学模式研究 ——以《第一次遇见科学》为例》文中认为2017年初,《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新课标倡导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用适当的方法学习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概念,科学学习不再是简单的实验验证科学结果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探究“为什么”的过程。5E教学模式作为科学教学中已有相当实践积累的教学模式之一,是一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切实可行的科学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在把握5E教学模式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探讨了国际上小学科学课程中5E教学模式的运用,进而研究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应用状况,以期促进5E教学模式在我国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为新科学课程标准的落实,一线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教学参考,以推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首先,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梳理5E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发展,分析了5E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性,为后续研究提供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然后与实践相结合,运用课堂观察法和教师访谈,对5E教学模式在我国科学课程中的应用状况进行考察,分析了该模式在科学教学中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最后,依据问题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和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并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概述了当前的有关5E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并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第二部分为5E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在把握了5E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上5E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了这一模式的教学有效性,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分析的基础。第三部分为5E教学模式在科学课程中的应用状况的课堂观察与分析研究。通过以《第一次遇见科学》为教材的课堂观察和相关的教师的访谈,把握了5E教学模式在我国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第四部分结合实际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尝试了5E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本研究据此为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一项可以参考借鉴的研究。

张媛媛[6](2020)在《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特征的实证研究 ——基于两套畅销绘本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启蒙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起始部分,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发展心理学和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来看,人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具备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条件。近年来,职业启蒙教育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而幼儿职业启蒙教育尚未引起充分重视,其实施有待加强和规范。绘本能为幼儿提供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法明确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应有特征,并基于两套畅销绘本的文本分析比较和阅读实验效果比较,探究二者的异同点,从而掌握现有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为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创作提出建议。第一章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设计与过程。第二章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绘本设计、幼儿身心发展等相关理论,提出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应然特征,即职业性、科学性、趣味性、形象性,并构建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章基于前文理论和分析框架,从职业启蒙内容和内容呈现方式两大维度对选取的幼儿职业启蒙绘本进行文本分析和比较,归纳总结二者的异同点。第四章通过开展阅读实验,观察幼儿在阅读实验中的表现,分析两套绘本的阅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信息理解、认知回忆和阅读情感三个维度上,《梦想》的阅读效果优于《发现》,且存在显着差异。第五章基于文本分析和阅读实验,对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特征进行验证。第六章对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创作提出建议:一是精选职业启蒙内容,确保内容科学客观,主要包括紧扣职业主题、精选职业内容、提高客观性与科学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二是优化内容呈现方式,促进职业内容传达,主要包括优化文本叙述方式、加强绘本整体设计、丰富职业内容设计、重视图文关系设计和提升色彩搭配水平。第七章对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张集胜[7](2020)在《中国粤教版和厄瓜多尔国家版小学科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水”单元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知识经济的时代的到来,科技和教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强。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科学课程也经历了数次改革,科学教材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科学教科书作为科学课程的重要载体,对教科书的编写进行分析比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从内容编排体系、内容选择、内容呈现方式这三个维度对中国粤教版和厄瓜多尔国家版的小学科学教科书进行比较分析,为我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编写提出建议。在内容编排体系上,通过分析两版教材的体例结构和内容组织结构,发现国家版教科书在体例结构上逻辑清晰,内容丰富,重视学习内容的目标化;粤教版在体例结构上比较简单,循序渐进推进教学内容。内容组织上,粤教版和国家版都是呈螺旋式上升结构,横向比较上存在些许差异。在内容选择上,从内容的广度、深度、难度三个维度对两个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国家版在这三个面均高于粤教版。内容呈现方式上,两版教科书在语言表述中多用第二人称,句式使用上粤教版以疑问句和陈述句为主,国家版则是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三种句式交互使用;插图呈现上,粤教版的实物图最多,为学生提供最真实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插图;国家版则以卡通图居多,概念解释时才使用实物图,图文相结合,文字和插图比例适中;在概念呈现上,粤教版关于水内容的概念有五个,国家版十个,两版教材都是通过提出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在此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实验设计中,粤教版和国家版都包括实验主题、实验过程、实验后分析三个流程,但是国家版的实验设计更注重完整性和严谨性;栏目设置上,国家版的栏目个数多于粤教版,内容更加丰富。通过比较两版教科书,给粤教版教科书编写提出五点建议:增加单元导入内容,丰富导学知识;丰富栏目设置,增加评价方式;插图呈现增加概念图比例,丰富文字内容;改善实验设计呈现方式,重视实验设计严谨性;增强本土化内容的融合和挖掘。

周玲玉[8](2019)在《中英小学科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地球与宇宙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中应加强科学教育。而教科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探索科学世界的重要来源。因此科学教科书的研究对于科学教育乃至整体国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教科书的结构、内容、呈现方式三方面对我国教科版教科书与英国牛津版教科书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在整体结构上,两版教科书均以章节为主要单位,在内容的设计上考虑知识之间的衔接,但两版教科书也存在差别,主要表现在适用年级范围、单元章节数量、编排方式,主题知识分配等方面。教科版教科书适用于3-6年级,而牛津版教科书适用于1-5年级。在单元数量方面,教科版远远超过牛津版的单元数量。编排方式上教科版属于直线式编排,具体课时内容没有较为固定的编排结构,而牛津版则有较为固定的结构,属于螺旋式编排方式。在教科书内容上,笔者对两版教科书的主题知识进行统计,两版教科书所包含的主题知识大致相同,但各有侧重。教科版教科书注重物质世界的知识,所占比例较大,牛津版注重生命世界的知识。两版教科书在地球与宇宙部分所占比例相近似,因此笔者以3-5年级的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选取地球与宇宙部分进行了具体知识内容的比较,发现教科版该部分在深度广度和难度上均大于牛津版教科书的难度。同时笔者还对该主题的科学探究实验进行了比较,发现教科版科学探究实验数量远远超过牛津版数量,且实验设计多以情景对话展示,更具有吸引力。在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上,笔者主要从语言、插图、栏目三个方面对教科书的呈现方式进行研究。在语言方面,两版教科书多以第一叙事视角进行描写,但教科版教科书在句式上使用较为灵活,使用多种句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而牛津版则以陈述句为主,缺乏启发性与引导性提问。同时,教科版教科书语言较为简洁,文章无大段篇幅出现,而牛津版教科书则注重理论知识的陈述,文章中经常呈现长段落。在插图方面,两版教科书均使用彩色插图,设置了多种类型的插图,且这些插图与文章内容紧密相关。不同点在于,教科版插图数量要多于牛津版插图,教科版以实物类插图为主,牛津版以手绘插图为主,但牛津版插图的质量比教科版要高。在栏目设置方面,教科版没有固定的栏目,只有资料库是每个单元都有的。而牛津版教科书则有固定的栏目,从课前目标,课中讨论,到课后巩固复习都有固定的栏目。两版教科书在栏目的设置理念上存在一些不同,教科版更加侧重栏目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发现,旨在过程的探究;而牛津版教科书的栏目注重介绍,反馈与评估,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李博[9](2019)在《中美小学科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教科版和麦克米伦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地位日益突出,建设科技强国势在必行。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部分,是学生形成科学意识,打好科学基础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科技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国的科学教育有着直接联系,而我国科学技术较美国来说相对落后,小学科学教育不受重视则是原因之一。因此,分析并比较中美两国小学科学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于我国科学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教材作为知识内容的物质载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并分析美国的小学科学教材是了解美国科学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基于对中国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以及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科学启蒙》教材的文本研究,对两国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分析,同时从教材结构、课程内容以及教材呈现方式三个方面对这两版科学教材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可能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两国小学科学都比较重视科学探究,都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教材结构上,两版教材都呈螺旋式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但两版教材在课程内容与呈现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科学启蒙》教材的内容分布更加均衡,同时专业术语多,教材科学性更强;另外,栏目设计的类型也更加丰富多样,强调与其他各学科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比较分析,希望能够找到值得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借鉴的地方,并试图为我国小学科学的教材改革提出一些参考和建议。

刘俊[10](2019)在《从“格致”到“科学” ——清末民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研究》文中认为小学科学教科书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文本,是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它的编写质量对科学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立足于大量的、一手的科学教科书文本,探讨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小学科学教科书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程,通过对不同时期科学教科书的介绍、分析,探究不同时期科学教科书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现今科学教科书的编写和使用提供启示。文章拟分为五章,每章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清末的小学“格致”教科书,分两节论述了西学教科书的引进和近代小学科学教科书的繁荣。介绍了早期的西学启蒙译着和西学启蒙教科书。近代小学科学教科书的出版发行空前繁荣,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满足了各级各类学堂教学的需要,教科书开始从以翻译为主走向编译、自编之路,现代意义的科学教科书开始诞生。第二章为民国时期的小学“科学”教科书,从民初小学科学教科书的多样化和小学科学教科书的模式化时期进行介绍。这一时期各个民营出版机构迅速崛起,出版了大量的科学教科书,教科书的出版、发行和使用更加规范和科学。第三章探讨全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小学“科学”教科书。此时,国民党统治区下的小学科学教科书主要使用国定本教科书,多在原有科学教科书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再出版,发展和建树不大。这一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和解放区的小学科学教科书,多关注社会现实,反映农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阶级性和政治性。第四章为从“格致”到“科学”:清末民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的科学启蒙,通过前三章的分析,从教学目的的转变、教学内容及编排的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三个方面论述,其变化不仅是内容名称的变化,更是科学文化教育观的变化。最后总结对当前小学科学教科书编纂的启示,从科学教科书的内容如何选择、科学教科书如何编排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如何落实三个角度论述。

二、小学科学启蒙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科学启蒙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具体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四、核心概念
        (一)现代性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基于科学启蒙的农村初中生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社会人才对科学素养的需要
        (二)化学语言是化学学习与传承重要工具
        (三)农村学生对化学语言表达能力形成的不利处境
    二、文献综述
        (一)化学语言表达的相关研究
        (二)科学启蒙相关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四、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发展阶段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学习习惯说
    五、核心概念
        (一)化学语言
        (二)化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科学启蒙
        (四)书面表达
        (五)口头表达
        (六)操作表达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一)参与式观察法
        (二)半结构性访谈法
        (三)叙事研究法
        (四)文本分析法
    二、研究对象
        (一)调研学校选择
        (二)研究样本的选取
    三、研究者的身份
        (一)“我是谁”—个人身份
        (二)“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双重身份—专业身份
第二章 科学启蒙下初中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课程标准要求
    一、基于科学启蒙下化学语言书面表达的书写记录要求
        (一)化学语言书面知识学习目标基础深度的递进
        (二)化学语言书面信息呈现与处理的能力目标提升
    二、基于科学启蒙下化学语言口头表达的交流沟通要求
        (一)对沟通交流思维方法和能力目标的基础
        (二)化学语言沟通交流的过程的目标基础
    三、基于科学启蒙下化学语言操作表达的科学探究要求
        (一)基于兴趣与科学品质及社会责任感目标的升华
        (二)社会参与度及爱国主义情感态度目标
        (三)基于实践操作技能的课程内容基础
第三章 基于书写记录要求下的化学语言书面表达
    一、沉溺只关注现象的学习方式不利于书写习惯的养成
        (一)缺乏理解下书写易错点衔接不良下书面表达的失范
        (二)学科学习态度的升华偏差下内在动机的缺失
        (三)依赖性学习思维到自主运用学科思维方法的不适应
        (四)惯于依靠他人监督作为对书面表达的外在驱动
    二、习惯机械记忆方式不利于书写的灵活表达
        (一)自然科学学科性质理解偏差下的学科固化认识
        (二)沿袭缺乏实践探究理解下的机械记录方式
        (三)依赖唯答案权威意识下的书面表达内容
    三、脱离社会生活的学习意识不利于实际问题的书写表达
        (一)习惯脱离生活实际理解记忆方式的照本宣科
        (二)社会责任感与参与度培养缺失不利于应用意识养成
        (三)习惯制式书面呈现形式下对开放问题情境的陌生
第四章 基于交流沟通要求下的化学语言口头表达
    一、学生习以为常的单一问答教学模式不利于交流情景的构建
        (一)习惯单一问答情境下对学科交流沟通形式的误解
        (二)停留依赖激励下的交流沟通的外在驱动
        (三)单一问答情境下将表达正误沿用为交流沟通的内在驱动
    二、长期拘泥于书本描述的学习内容不利于交流内容的拓展
        (一)不扎实的科学学科知识基础下交流内容的贫瘠
        (二)沿袭背诵记忆习得科学知识下交流内容的刻板
        (三)不牢固的科学思维基础下交流内容的学科逻辑混乱
    三、习惯于教师主导的交流沟通不利于自主交流意识的养成
        (一)习惯教师主导下的交流变成教师的单向讲授
        (二)生生交流意识的缺失下非正式交流情境的流失
    四、惯于注重交流的正误反馈不利于促进沟通交流的自我效能
        (一)沿袭绝对评价情感经历下对交流评价的过度在意
        (二)习惯单调形式表达向多元形式后的评价效能的差异
        (三)口头表达的合理评价效能的升华
第五章 基于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下的化学语言操作表达
    一、长期局限于间接经验的接受不利于探究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一)习惯制式步骤的遵循下操作目标的迷失
        (二)沿袭满足于宏观表象下对操作理论的忽视
        (三)习惯弱化规范操作意识下的失范操作表达
    二、探究经历的缺失不利于操作过程与方法的规范
        (一)合作经验缺失的分工不均下操作过程体验不全
        (二)对注意事项的常规忽视下的操作顺序的混乱
        (三)习惯操作规范和实践的剥离下实操方法的失误
    三、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缺失不利于科学品质的养成
        (一)科学态度培养缺失下的操作态度的不端正
        (二)首次接触科学探究实验的新奇情绪
        (三)习惯一味追求实验进程下的科学探究品质养成偏差
第六章 研究建议与反思
    一、研究建议
        (一)基于科学教育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建设
        (二)基于科学教育一体化的具体教学实践指导
        (三)基于科学教育一体化的教育衔接的效果保障
    二、研究反思与局限
        (一)样本的普适代表性
        (二)研究建议的外在效度问题
        (三)研究者的自我反省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观察工具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学生书面表达情况
后记

(3)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二)价值取向
        (三)中学
    四、研究设计
        (一)时间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概览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反思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二)核心概念说明
    二、价值的内涵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一)基本原理
        (二)事实与价值
        (三)模式理论
        (四)情感理论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一)知识的整体性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五)注重智慧生成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实用主义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构成与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设计
    (五)研究意义
一、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的意蕴阐释
    (一)跨学科的基本内涵与历史演进
    (二)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的内涵
    (三)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的范围
    (四)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的特征
    (五)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二、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内涵界定
    (一)素养的概念界说
    (二)教师素养内涵的界定
    (三)教学素养内涵的界定
    (四)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内涵
三、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结构分析
    (一)教师素养的结构分析
    (二)教学素养的结构分析
    (三)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结构分析
四、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生成路径
    (一)回归主体,丰富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生成内涵
    (二)深入实践,创新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生成方式
    (三)完善制度,优化跨学科教学素养的生成环境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5)小学科学5E教学模式研究 ——以《第一次遇见科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5E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小学科学领域中的5E教学模式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二章 5E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
    一 5E教学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二 5E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结构
        (一)吸引
        (二)探究
        (三)解释
        (四)拓展
        (五)评价
    三 国外小学科学课程5E教学应用案例
        (一)案例1:地球自转
        (二)案例2:呼吸系统
        (三)案例分析
    四 5E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一)5E教学模式体现了学习的建构本质
        (二)5E教学模式符合小学科学课程理念
        (三)5E教学模式符合小学生科学认识发展特点
        (四)5E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层次化、结构化
第三章 5E教学模式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运用的观察分析研究—以《第一次遇见科学》的课堂教学为例
    一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四)研究问题
    二 使用5E教学模式的科学课程教学课堂观察分析
        (一)《午夜灯火》的课堂观察及分析
        (二)《大爆发》的课堂观察及分析
    三 教师访谈内容分析
        (一)教师对5E教学模式的认知情况
        (二)5E教学设计的侧重情况
        (三)5E教学模式的各环节实施情况
        (四)实施5E教学模式的困难和效果
    四 研究结果
        (一)5E教学模式在具体应用中具有的优势
        (二)5E教学模式在本土化应用中的问题和不足
第四章 应用5E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一 合理调整5E教学模式应用流程
    二 落实分组合作学习
    三 5E教学模式具体环节教学策略
        (一)引入环节教学策略
        (二)探究环节教学策略
        (三)解释环节教学策略
        (四)拓展环节教学策略
        (五)评价环节教学策略
    四 基于5E教学模式的科学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学设计案例——“春、夏、秋、冬”
        (二)案例设计分析
结语
    一 研究的结论
    二 研究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午夜灯火》课堂实录
附录二 《大爆发》课堂实录
附录三 《第一次遇见科学》课程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特征的实证研究 ——基于两套畅销绘本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
        1.2.2 幼儿启蒙教育的研究
        1.2.3 绘本设计的研究
        1.2.4 总体评价
    1.3 概念界定
        1.3.1 职业启蒙
        1.3.2 幼儿绘本
    1.4 研究设计与过程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过程
第2章 幼儿职业启蒙绘本应然特征的理论分析
    2.1 幼儿职业启蒙绘本创作的相关理论基础
        2.1.1 职业发展理论
        2.1.2 绘本设计理论
        2.1.3 幼儿身心发展理论
    2.2 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应然特征
        2.2.1 职业性
        2.2.2 科学性
        2.2.3 趣味性
        2.2.4 形象性
第3章 两套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文本比较
    3.1 文本分析框架
        3.1.1 职业启蒙内容
        3.1.2 内容呈现方式
    3.2 职业启蒙内容的比较
        3.2.1 职业认知
        3.2.2 自我认知
    3.3 内容呈现方式的比较
        3.3.1 叙述方式
        3.3.2 图文设计
    3.4 小结
        3.4.1 两套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相同点
        3.4.2 两套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不同点
第4章 两套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的阅读效果比较
    4.1 实验设计与实施
        4.1.1 观察标准的编制
        4.1.2 实验设计
        4.1.3 实验过程
    4.2 实验结果
        4.2.1 实验基本情况
        4.2.2 实验结果比较
第5章 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特征的验证结论
    5.1 职业性和科学性是正确开展职业启蒙的首要前提
        5.1.1 职业主题明确能够给予幼儿内容更加丰富的职业启蒙
        5.1.2 内容科学客观促使幼儿形成更加真实客观的职业认知
    5.2 趣味性和形象性是获得良好阅读效果的重要保障
        5.2.1 封面主题形象鲜明更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5.2.2 图画内容形象写实能有效促进幼儿正确识别
        5.2.3 色彩搭配协调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感受
        5.2.4 文字表述生动形象能有效提高阅读效果
第6章 对幼儿职业启蒙绘本创作的改进建议
    6.1 精选职业启蒙内容,确保内容科学客观
        6.1.1 紧扣职业主题
        6.1.2 精选职业内容
        6.1.3 提高客观性和科学性
        6.1.4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6.2 优化内容呈现方式,促进职业内容表达
        6.2.1 优化文本叙述方式
        6.2.2 加强绘本整体设计
        6.2.3 丰富职业内容设计
        6.2.4 重视图文关系设计
        6.2.5 提升色彩搭配水平
第7章 研究成果与不足
    7.1 研究成果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参与阅读实验同意书
附录B 幼儿职业启蒙绘本阅读实验观察记录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粤教版和厄瓜多尔国家版小学科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水”单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小学科学教科书研究现状
        (二) 国内小学科学教科书研究现状
        (三) 关于小学科学教科书比较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与厄瓜多尔的科学教育概况
    一、厄瓜多尔的教育改革状况和科学课程标准概况
        (一) 厄瓜多尔的教育改革背景
        (二) 2006年-2015年厄瓜多尔的教育改革
        (三) 厄瓜多尔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四) 厄瓜多尔小学课程标准中的“水”内容
    二、中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课程标准
        (一) 中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水”内容
第二章 中厄小学科学教科书“水”内容编排体系的比较
    一、教科书的分册
    二、体例结构的比较
        (一) 粤教版的体例结构
        (二) 国家版的体例结构
        (三) 两版教科书体例结构的比较
    三、组织结构的比较
        (一) 粤教版教科书“水”内容组织结构
        (二) 国家版教科书“水”内容组织结构
        (三) 两版教科书内容组织结构的比较
第三章 中厄小学科学教科书“水”内容选择的比较
    一、内容广度的比较
    二、内容深度的比较
    三、内容难度的比较
    四、两版小学科学教科书“水”内容选择的比较
第四章 中厄小学科学教科书“水”内容呈现方式的比较
    一、语言呈现的比较
        (一) 粤教版的语言呈现
        (二) 国家版的语言呈现
        (三) 两版小学科学教科书语言呈现的比较
    二、插图呈现的比较
        (一) 粤教版的插图呈现
        (二) 国家版的插图呈现
        (三) 两版小学科学教科书插图呈现的比较
    三、概念呈现的比较
        (一) 粤教版的概念呈现
        (二) 国家版的概念呈现
        (三) 两版小学科学教科书概念呈现的比较
    四、实验设计呈现的比较
        (一) 粤教版和国家版的水循环实验文本
        (二) 两个版本水循环实验比较
    五、栏目设置的比较
        (一) 粤教版小学科学教科书的栏目设置
        (二) 国家版小学科学教科书的栏目设置
        (三) 两版小学科学教科书栏目设置的比较
第五章 对我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编写的建议
    一、增加单元导入内容,丰富导学知识
    二、丰富栏目设置,增加评价方式
    三、插图呈现增加概念图比例,丰富文字内容
    四、改善实验设计呈现方式,重视实验设计严谨性
    五、增强本土化内容的融合和挖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中英小学科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地球与宇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 国内外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
    二、研究的意义
        (一) 丰富小学科学教育理论
        (二) 有利于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实践
        (三) 为小学科学教科书修订提供参考建议
    三、研究现状
        (一) 对英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的研究
        (二) 对教科版小学科学教科书的研究
        (三) 小学科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小学科学教科书比较的的理性分析
    一、教科书编写理念
    二、科学教科书比较分析的模型建构
第二章 小学科学教科书结构比较
    一、整体结构体系的比较
    二、章节具体结构的比较
    三、比较与分析
第三章 小学科学教科书内容比较
    一、中英课程标准解析
    二、教科书中各主题内容知识分布情况
    三、《地球与宇宙》主题知识的比较
    四、“地球的运动”具体知识内容的比较
    五、“地球的运动”科学探究实验比较
第四章 小学科学教科书呈现方式的比较
    一、语言呈现特点
    二、插图呈现特点
    三、栏目设置特点
第五章 小学科学教科书编写的建议与启示
    一、提高教科书与课标的相关性
    二、科学安排教科书结构,使知识系统化
    三、合理选择教科书内容,注重知识的性质
    四、小学科学教科书的呈现儿童化、多元化、丰富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中美小学科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教科版和麦克米伦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
    第六节 文章主要内容及整体结构
第一章 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 活动教学法
    第三节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美两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结构框架比较
    第二节 课程目标比较
    第三节 课程理念比较
    第四节 实施建议比较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科版与麦克米伦版教材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教材结构比较
    第二节 课程内容比较
    第三节 教材呈现方式比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两版小学科学教材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度
    第二节 课程标准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节 结论
    第三节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从“格致”到“科学” ——清末民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清末民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的研究
        二、清末民国科学启蒙的研究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格致”和“科学”
        二、清末民国小学科学教科书
        三、科学启蒙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末的小学“格致”教科书(1840-1911)
    第一节 西学教科书的引进(1840-1896)
        一、书的雏形:早期的西学启蒙译着
        二、中国近代最系统的西学启蒙教科书
    第二节 近代小学“格致”教科书的繁荣(1896-1911)
        一、学堂版教科书
        二、书坊版教科书
        三、官编本教科书
        四、独具特色的教科书
    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小学“科学”教科书(1912-1937)
    第一节 民初小学科学教科书的多样化(1912-1927)
        一、学制与课标
        二、三大书局的科学教科书
    第二节 小学科学教科书的模式化时期(1927-1937)
        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下的科学教科书
        二、新课程标准和修正课程标准下的科学教科书
    小结
第三章 全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小学“科学”教科书(1937-1949)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下的小学科学教科书
        一、国立编译馆与“国定本”科学教科书
        二、正中书局的“新中国教科书”《高级小学自然》
        三、其他科学教科书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根据地的小学科学教科书
        一、陕甘宁边区的自然、常识
        二、晋察冀边区的自然、常识
        三、晋冀鲁豫边区的自然、常识
        四、山东根据地的自然、常识
    第三节 解放区的小学科学教科书
        一、华北解放区的自然、常识
        二、东北解放区的自然、常识
    小结
第四章 从“格致”到“科学”:清末民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的科学启蒙
    第一节 教学目的的转变:从社会需要发展到人与社会并重
        一、清末民初以社会实际需要为目的
        二、1922 年新学制后强调人与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 教学内容及编排的变化:从“读本”发展到“课本”.
        一、教材内容的选取从重科学知识到实践探究
        二、编写从翻译着作到自编课本
        三、目录从数列式到大单元组织法
        四、语言从“文体”文到“语体”文
        五、图画从普通单一到精美丰富
        六、课文辅助系统从粗略到完善
        七、教材教授法提示由简单到详细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改变:从讲授发展到自主探究
        一、清末民初以知识的讲授为主
        二、1922 年新学制后重视自主探究
    小结
第五章 对当前小学科学教科书编纂的启示
    一、科学教科书的内容如何选择
    二、科学教科书如何编排
    三、科学素养的培养如何落实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小学科学启蒙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2]基于科学启蒙的农村初中生化学语言表达能力研究[D]. 王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4]小学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构成与培养研究[D]. 孙荣. 西南大学, 2020(02)
  • [5]小学科学5E教学模式研究 ——以《第一次遇见科学》为例[D]. 刘丹丹.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幼儿职业启蒙绘本特征的实证研究 ——基于两套畅销绘本的比较[D]. 张媛媛.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中国粤教版和厄瓜多尔国家版小学科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水”单元为例[D]. 张集胜. 扬州大学, 2020(05)
  • [8]中英小学科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地球与宇宙为例[D]. 周玲玉. 扬州大学, 2019(02)
  • [9]中美小学科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教科版和麦克米伦版为例[D]. 李博.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从“格致”到“科学” ——清末民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研究[D]. 刘俊.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小学科学启蒙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