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自检功能的开发与应用

医疗设备自检功能的开发与应用

一、医疗设备自检功能的开发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任晓敏,杨捷,唐荣高[1](2022)在《医院设备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设备信息平台的构建实现医疗设备全院区、全主体、全流程管理,达到管理部门与临床科室之间的业务联动、信息联通及数据共享的目标。方法运用物联网技术达到医疗和设备网络化管理,通过扫描二维码微信报修替代传统报修实现流程优化,缩短时长,提高设备调配效率;运用RFID数字标签实现手术室设备运用数字标签定位、自动盘点;大型放射设备绩效考核模块实现医疗设备精益成本分析。结果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管理平台提高了设备的维护效率,节省了大量的时间(P<0.05);提高了设备管理者的满意度(P<0.05);收支比的增加提升了设备的使用率及完好率,发挥了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医院规模庞大、种类繁多的医疗设备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结论医院设备管理平台的建设提高了医院运行效率,降低了人力物力资本,必定在未来的智慧医院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李凯[2](2021)在《基于FPGA的智能头痛治疗仪的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治疗手段多元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脉冲治疗仪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和保健的电刺激设备被广泛使用。其安全可靠、无创高效的特点,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症,采用电刺激疗法治疗头痛,通过头皮将电脉冲输入人体头部,刺激头部某些因素发生一定的变化,可以调节各部分功能,有效的治疗头痛症状,同时具有按摩、保健等功效。目前,市面上的许多脉冲治疗仪都存在治疗针对性较弱、治疗效率相对较差及与电极接触有效率相对较低等缺点。因此,研制了一种专门用于头痛诊断的电脉冲式治疗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本次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治疗仪的治疗原理进行理论研究,比较及选定头针作用头部时的方式,设计了多个舵机和传感器组合控制自动加载方式。本文研究的头痛治疗仪,采用了Altera公司Cyclone IV系列的FPGA芯片作为主控制器,使用FPGA的Verilog HDL语言及搭建NOISⅡ系统,用DSP Builder工具与Matlab/Simulink联合开发设计的DDS波形发生模块,完成电极开关控制模块以及多路舵机控制的设计。对触摸屏人机交互模块以及各个模块的电源电路进行了设计。将最后完整控制电路下载并进行在线测试,完成验证,达到预期效果,证明其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完成样机后,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测试,得出实验结论表明,本次课题设计的治疗仪达到治疗要求,自动化程度高且操作方便。

徐星[3](2021)在《医疗超声视频记录仪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伴随着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超声设备在日常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医疗应用中,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增加,不同的医学影像对分辨率等图像质量参数的需求不同,需要对患者的医学图像中的字符进行识别,实现对不同医学影像文件的分类。同时,为了对医疗超声设备的结果进行有效保存,需要采集并存储影超声像信息,因此导致医学影像记录存储数据量剧增。本文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字符识别技术在医疗影像中应用时碰到的低解析度、复杂背景干扰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字符识别模型。使用改进后的文本检测模型对医疗图像中的文本位置进行检测,解决了传统识别方法在医疗图像识别中的问题。通过在模型中加入多尺度的卷积核及增强数据集训练,有效解决了医学图像中复杂的背景干扰以及因分辨率低而导致的识别率低的问题。最后,利用Medpix数据集对所设计的字符识别算法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识别算法相比,该算法具有更高的识别精度、召回率和F1测度。(2)针对目前医疗超声视频记录设备存在的存储数据量剧增问题,综合目前手动录制和自动录制两种模式的优劣势,借助图像感知哈希算法设计了新的医生录制模式。在该模式下,系统实时对视频画面进行分析,借助感知哈希算法判断画面是否产生变化,进而智能地暂停或开启录制,实现减少无效信息存储的目标,减少视频存储文件的数据量。

左琳[4](2021)在《基于智慧医疗的物联网技术与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融合》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国新医疗改革也在逐步向智能化、智慧化推进。基于智慧医疗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逐渐融入更多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以构建医院健康信息平台,实现患者与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流。其不仅可以全面管理设备基础信息,更能增强医护人员对患者测量数据的掌握,以及对设备运行状态的了解。论文探究了物联网技术与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相融合的具体设计,推动医疗行业的繁荣发展,让医疗真正惠民。

崔云峰[5](2021)在《电子信息技术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医疗设备系统,可以在建立现代医学档案库系统的基础上,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作为医院检查病人的辅助工具,医疗设备在医疗诊断工作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提高医院声誉。但当前医院存在较多类型的医疗设备,无法系统管理,使用期间出现较多问题。

潘亮[6](2021)在《风险分析和临界点控制在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文章将围绕风险分析和临界点控制在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进行阐述,详细分析判断临界点控制点以及确定临界极限,掌握建立监测程序的要点,从企业的研发风险分析和控制角度进行分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旨在为日后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刘力[7](2020)在《智能网络化血沉与压积分析仪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血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临床医学一项重要的检测参数,血沉值可以作为一些疾病诊断的判定依据,血沉值的变化情况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的进程。红细胞压积又称为血细胞比容,是指一定量的抗凝血积压后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压积值能够间接反映出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有助于贫血检测的形态学分类。国际血液标准化委员会推荐以魏氏法作为血沉值检测的标准方法,传统的魏氏法检测需要手工进行检测,包括人工取样检测,读数记录等等。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与国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传统的手工魏氏法检测已经难以保证医疗机构的检测质量与效率。因此,需要通过结合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检测等技术设计一种可以自动化进行血沉测量的检测装置,以提高血沉检测的检测效率并保证血沉检测结果的测量精度。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一套智能化网络动态血沉与压积检测仪器,可以进行血沉值的全自动动态检测与红细胞压积值的检测。首先本文介绍了血液的分层原理与红细胞分界面的检测原理,基于检测原理建立红细胞分界面的检测模型,并结合检测模型对红细胞分界面的检测方法进行具体说明,同时对血沉值和红细胞压积值检测与计算的方法进行了相关说明。其次本文提出一种快捷式血沉值检测方法与血沉值的温度补偿算法,快捷式血沉值检测方法是一种间接测量法,可以将传统的1小时魏氏法检测时长缩短至20分钟,通过结合最小二乘法以及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快捷式血沉检测算法设计,将20分钟检测得到的沉降值映射到1小时的魏氏血沉值,在保证了测量精度的同时进一步缩短了测量时间。血沉值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魏氏法中规定血沉检测的标准环境温度值为18℃,环境温度值升高,红细胞沉降会加快。为了减小温度值变化对血沉检测结果的影响,本文基于拉盖尔多项式完成了血沉值温度补偿算法设计,进一步提高了血沉值的测量精度。然后本文设计了一套血沉与压积的测量装置,测量装置由机械结构与多个功能模块组成,通过功能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程序设计,实现了对红细胞分界面和红细胞沉降距离的检测。在血液检测样本进行离心操作之后,测量装置的压积检测模式可以进行红细胞压积测量。测量装置结合本文的快捷式血沉检测算法与血沉值温度补偿算法设计构成了血沉与压积分析仪的检测系统,实现了对血沉值以及压积值的智能化检测。最后本文基于以太网通信技术实现了检测系统的网络化,可以将相关数据传输至基于WEB服务器开发的网页查询端进行查询,可查询的数据包括:病人编号数据,血沉值与压积检测结果,血沉动态沉降曲线等等。

胡宁[8](2020)在《混合动力式医用控温毯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医用控温毯作为人体辅助控温的主要医疗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由于国内医用控温毯的研制起步较晚,其在控温精度、功能应用、操控界面、电磁兼容等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针对以上不足,本文通过研究现代医用控温毯系统特性,并结合企业设计需求,提出基于混合动力式医用控温毯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本文通过研究对比国内外医用控温毯的设计模式,并结合最新国家相关标准,详细列举医用控温毯的硬性设计指标和功能扩展需求;通过对现有医用控温毯驱动方案的对比,提出半导体与压缩机混合驱动的组合形式,并对其驱动方式进行研究。本文选用STM32F4微控制器作为主控芯片,并围绕该CPU分模块对外围电路进行设计;选用NTC热敏电阻和DS18B20作为机组不同测温部位的温度传感器,并分别针对其采集特性设计了采集隔离电路;为扩展机器功能需求,分别增加了信息存储、网络接口、语音预警等模块。采用改进后的MOS管全桥电路对半导体机组两端的电压大小和方向进行控制,并针对半导体导通电流反馈信号设计了采集隔离电路;根据功率驱动器件混合的特点,选用了控制变频器并设计了半导体驱动保护电路和MOS管开关电路。本文研究对比现有医用控温毯温控算法的优劣,提出分层模糊PID的控制理念,并借助Matlab工具对该温控算法的设计进行了详细介绍;基于μC/OS-III操作系统进行控制任务的软件开发,并分别对各任务流程进行分析;根据整机EMC测试实验,对测试方法以及相应的EMC整改方案进行了介绍。最终本文设计的机型成功完成各项技术指标的测试,并送交由国家食药总局指定的济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混合驱动方案、分层模糊PID控制方案、软硬件电路设计方案和EMC隔离方案均能很好的应用于医用控温毯,并为其他医用温控设备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显[9](2020)在《轴箱振动加速度的便携式监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京沪线、武广线等多条客运专线的运营速度已经达到了350 km/h,高速行驶之下,列车的运行安全更应该值得关注。轴箱是连接轮对和转向架的关键部件,可以把车体的重量和载荷传递给轮对,其振动状态与列车的运行安全息息相关。为了维护列车的运行安全,检修人员需要经常对轮轨关系进行监测,通过轴箱振动加速度可以实现轮轨关系分析。而工程中缺少专门针对列车轴箱振动加速度监测的临时加装设备,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成本,实现对列车轴箱振动加速度的快速监测,本文设计了一套能快速监测轴箱振动加速度的便携式监测系统,对研究轮轨间的耦合关系、轮对的多边形,分析轨道的不平顺状况,保障列车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轴箱振动加速度监测设备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轴箱振动加速度信号的数据处理算法。然后,针对快速监测轴箱振动加速度的工程需求,明确了轴箱振动加速度监测系统的设计需求和需要改进的功能。结合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制定了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硬件、软件和网络监控中心的设计方案。其次,根据提出的设计方案,本文完成了监测系统的具体设计。在硬件方面,搭建了硬件系统的整体架构,完成了硬件电路图和PCB板的设计;在嵌入式软件方面,完成了RT-Thread实时操作系统的移植、硬件驱动程序的开发、系统底包程序和应用程序的开发;在上位机软件方面,完成了上位机界面的设计,对上位机的数据处理算法进行了研究。最后,为了验证监测系统所测轴箱振动加速度的精确性和监测系统的稳定性,在北京某计量所做了加速度的校准实验,校准实验表明:监测系统监测到的加速度误差小于5%,具有较高的精度。在广州某动车所做了现场的行车实验,行车实验表明:监测系统可以对轴箱的振动加速度进行实时监测,读取数据方便、设备稳定性较好。

文斌[10](2020)在《多通道脑电同步测量及应用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脑信息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领域,其中脑电信号分析是重要的手段,EEG研究越来越广泛应用在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领域中,而EEG是由脑电神经元产生的一种生物电信号,具有幅值极弱、易受干扰的特点,随着生命信息监测技术的发展,为获取可靠的脑电信号提供了解决方案,因此,为满足这些领域的应用所需的脑电信号,本文设计了一种高性能16通道脑电信号同步采集系统。本文结合了传感器技术和现有的烧结工艺,提出脑电传感器设计方案,并交于第三方公司进行设计,并对核心技术指标进行了出厂测试。本文系统设计主要分成硬件部分、软件部分和算法部分进行系统搭建。硬件设计部分主要包括关键元器件的选型和以及硬件电路设计。最终系统采用锂电池供电,EEG核心板卡采集数据,Wi Fi模块无线传输方案。能够将多通道的EEG数据和所有电极的阻抗监测数据通过无线传输到上位机。软件设计部分主要包括下位机软件设计和上位机软件设计。下位机设计主要分为外围电路的驱动代码编写,控制数据的采集和数据传输代码的编写。上位机设计主要分为监测软件和数据回放软件。监测软件能够实现数据的实习显示和数据保存。数据回放软件能够对保存的数据进行数据录入和数据回放处理。算法部分主要包括EEG数据的去噪和相关预处理,进行了EEG基本参数的计算。为保证脑电采集系统可靠性,对本文自主研制的脑电采集系统进行了相关标准测试。按照JJG1043-2008和IEC80601-2-26标准对本文系统的关键指标进行了测试,其中共模抑制比达到110d B,输入噪声小于1u V。并且对恒流源阻抗检测电路进行了误差测试,所有通道的阻抗检测实际阻抗和参考阻值平均误差的绝对值小于200Ω,测量误差小于±1%。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系统的可靠性,本文设计了对比验证实验。设计脑电电极输入噪声对比实验,结果证明本文设计的脑电电极噪声更低,性能很好。同时将自主设计的脑电采集设备和德国BP公司的AMP设备设计了SSVEP对比实验,采集了16位受试对象的脑电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两种设备测试结果没有显着性差异。通过系统关键性指标测试和脑电相关对比验证实验,验证了本文设计的16导联脑电采集系统性能较好,符合相关标准,并能够满足相关脑电科学研究。

二、医疗设备自检功能的开发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疗设备自检功能的开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医院设备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存在问题
    1.1 自动化程度较低
    1.2 孤岛现象
    1.3 数据采集统计缺乏统一标准
2 解决方案
    2.1 资产管理模块
    2.2 运维管理模块
    2.3 大型设备绩效分析模块
    2.4 PM分析评价模块
    2.5 设备射频追踪模块
3 基本研究情况
4 实施效果
    4.1 资产盘点效率
    4.2 设备调配效率
    4.3 设备报修响应效率
    4.4 管理人员的满意度
    4.5 临床绩效模块
5 讨论与总结

(2)基于FPGA的智能头痛治疗仪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1.2.1 头痛治疗仪的产生和发展
        1.2.2 头痛治疗仪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治疗机理的研究和电极加载方式的确定
    2.1 治疗方法的研究
        2.1.1 治疗机理
        2.1.2 电刺激方法
    2.2 电极加载方式的确定
    2.3 本章小结
3 智能头痛治疗仪的设计
    3.1 头针治疗仪的设计要求
    3.2 总体设计
        3.2.1 设计思想
        3.2.2 总体结构设计
    3.3 相关技术
        3.3.1 FPGA控制器
        3.3.2 FPGA开发流程
        3.3.3 QuartusⅡ综合开发平台
        3.3.4 NIOSⅡ系统
    3.4 本章小结
4 智能头痛治疗仪硬件系统设计
    4.1 头罩结构设计
    4.2 搭建NIOSⅡ系统
    4.3 电脉冲发生模块设计
        4.3.1 基于DSP Builder的 DDS信号发生器设计
        4.3.2 调制波形的模型建立及仿真
        4.3.3 电刺激脉冲信号电路的设计
    4.4 电极针开关模块设计
    4.5 头罩加载模块设计
    4.6 电源模块设计
    4.7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4.8 本章小结
5 智能头痛治疗仪软件系统设计
    5.1 系统主程序
    5.2 自检程序
    5.3 治疗处方程序
    5.4 自动加载模块控制程序
    5.5 触摸屏程序
        5.5.1 触摸屏界面设计
        5.5.2 触摸屏驱动程序
    5.6 本章小结
6 整机测试
    6.1 输出电刺激脉冲各参数测试
        6.1.1 输出电刺激脉冲波形及频率测试
        6.1.2 输出电刺激脉冲幅值测试
    6.2 头罩加载测试
    6.3 治疗测试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医疗超声视频记录仪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字符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2.2 视频监控和录像研究现状
        1.2.3 超声图像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意义
    1.4 论文结构
2 视频图像处理相关技术及字符识别技术
    2.1 Open CV简介
        2.1.1 Open CV的特点
        2.1.2 Open CV图像类数据结构
    2.2 视频图像匹配技术
        2.2.1 概述
        2.2.2 图像感知哈希算法经典模型
    2.3 自然场景文本检测算法
        2.3.1 自然场景文本检测技术概述
        2.3.2 传统自然场景文本检测算法
        2.3.3 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场景文本检测算法
        2.3.4 EAST文本检测算法
    2.4 字符识别中的卷积神经网络理论
        2.4.1 卷积神经网络概述
        2.4.2 卷积神经网络基本构成
        2.4.3 卷积神经网络在字符识别中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医学图像字符识别
    3.1 问题分析
    3.2 医学图像字符识别的基本框架
    3.3 EAST场景文本检测算法
        3.3.1 改进后的全卷积网络模型
        3.3.2 非极大值抑制算法
    3.4 CRNN模型的改进
    3.5 实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医疗超声视频记录仪软件需求分析及整体设计
    4.1 医疗超声视频记录仪软件总体需求分析
    4.2 医疗超声视频记录仪硬件设备简述
    4.3 医疗超声视频记录仪软件整体设计
    4.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4.1 逻辑控制功能模块设计
        4.4.2 参数设置功能模块设计
        4.4.3 状态获取功能模块设计
        4.4.4 通信协议设计
        4.4.5 文件分类功能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医疗图像视频记录仪软件具体实现
    5.1 系统初始化及自检功能
    5.2 网络通信功能
    5.3 逻辑控制功能
        5.3.1 录像模式实现
        5.3.2 时间同步等控制功能实现
    5.4 参数设置功能
        5.4.1 输入输出信号格式参数设置
        5.4.2 录像文件的大小和存储时间设置
    5.5 状态获取功能
    5.6 文件分类功能
    5.7 本章小结
6 医疗图像视频记录仪软件测试
    6.1 逻辑控制功能测试
    6.2 参数设置功能测试
    6.3 状态获取功能及故障诊断功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智慧医疗的物联网技术与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物联网技术与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融合框架设计
    (一)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网络架构
    (二)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层次架构
二、物联网技术与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融合功能模块
    (一)基础信息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二)设备状态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三)设备定位与借调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四)院外患者监护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五)院内患者监护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六)设备系统升级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七)远程自检与报修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三、结语

(5)电子信息技术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可行性分析
2 电子信息技术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
    2.1 计算机系统业务
    2.2 电子病历系统
    2.3 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
    2.4 辅助医疗系统
    2.5 患者监护系统
    2.6 设备升级系统
    2.7 远程自检与保修系统

(6)风险分析和临界点控制在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医疗设备引入风险分析
    1.1 结果风险以及设备构造风险
    1.2 安全应急风险
    1.3 使用频率风险
2 对医疗设备风险问题的识别
    2.1 研发设计生产方面的缺陷
    2.2 研发验证的局限性
3 临界控制点的判断以及临界极限的确定
    3.1 判断临界控制点
    3.2 确定临界极限
4 监测程序的建立
5 纠错制度以及验证程序建立
6 记录和程序文件的形成
7 结束语

(7)智能网络化血沉与压积分析仪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血沉与压积主要测量方法介绍
    1.3 血沉检测发展历史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血沉检测发展历史
        1.3.2 血沉检测仪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组织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血沉和压积检测原理与系统总体设计
    2.1 红细胞沉降原理
    2.2 红细胞分界面检测与血沉值计算原理
        2.2.1 红细胞分界面检测原理
        2.2.2 红细胞分界面检测模型
        2.2.3 红细胞沉降距离与血沉值计算原理
    2.3 红细胞压积检测原理
    2.4 系统总体设计与功能模块介绍
        2.4.1 光电检测模块
        2.4.2 微处理器模块
        2.4.3 电机控制模块
        2.4.4 人机交互显示模块
        2.4.5 网络化模块
        2.4.6 条码扫描模块与热敏打印机模块
        2.4.7 温度补偿模块
        2.4.8 电源模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算法设计与验证
    3.1 快捷式血沉测量算法设计
        3.1.1 最小二乘法简介
        3.1.2 快捷式血沉值测量算法实现
        3.1.3 快捷式血沉值测量算法优化
    3.2 血沉值温度补偿算法设计
        3.2.1 环境温度值等效预处理
        3.2.2 血沉值温度补偿模型建立与检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4.1 微处理器模块电路设计
        4.1.1 主芯片STM32F103ZET6 简介
        4.1.2 STM32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4.2 光电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4.2.1 红细胞分界面检测电路设计
        4.2.2 多通道测量电路设计
        4.2.3 移动平台限位电路设计
    4.3 电机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4.3.1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4.4 人机交互显示模块与条码扫描模块电路设计
        4.4.1 人机交互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4.4.2 条码扫描模块电路设计
    4.5 网络化模块电路设计
    4.6 温度补偿模块与热敏打印机模块电路设计
        4.6.1 温度补偿模块电路设计
        4.6.2 热敏打印机模块电路设计
    4.7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验证
    5.1 步进电机控制软件设计
        5.1.1 步进电机控制方法与系统自检软件设计
        5.1.2 步进电机工作流程软件设计
    5.2 光电检测软件设计
        5.2.1 红外发光管分时供电程序设计
        5.2.2 红细胞分界面与通道试管状态检测程序设计
    5.3 人机交互显示系统软件设计
        5.3.1 串口触摸屏通信程序设计
        5.3.2 人机交互功能软件设计
    5.4 热敏打印机软件设计
    5.5 网络化软件设计
        5.5.1 网络化通信程序设计
        5.5.2 基于WEB服务器的查询网页程序设计
    5.6 条码输入与温度传感器软件设计
        5.6.1 条码输入软件程序设计
        5.6.2 温度传感器软件程序设计
    5.7 主函数程序设计
    5.8 系统实验与验证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8)混合动力式医用控温毯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医用控温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主要工作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工作
    1.4 本章小结
2 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2.1 驱动系统研究
        2.1.1 常见驱动模式研究
        2.1.2 混合驱动方案研究
    2.2 整机结构布局研究
    2.3 控制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2.4 控制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主控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微控制器电路设计
        3.1.1 微控制器选型
        3.1.2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3.2 温度传感器采集电路设计
        3.2.1 温度传感器选型
        3.2.2 温度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2.3 采集隔离电路设计
    3.3 其他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3.1 水位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3.2 电流反馈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4 操作界面电路设计
    3.5 外围存储模块设计
    3.6 语音提示模块设计
    3.7 网络模块设计
    3.8 主板电源模块设计
        3.8.1 电源模块选型与总体结构设计
        3.8.2 电源电路设计
    3.9 本章小结
4 驱动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1 驱动电路总体结构
    4.2 半导体模块驱动电路设计
        4.2.1 PWM输出隔离电路设计
        4.2.2 MOS管并联调压电路设计
        4.2.3 H桥换向电路设计
        4.2.4 滤波电路设计
    4.3 直流压缩机与变频控制器选型
    4.4 其他模块电路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控温算法研究
    5.1 现有控温模式研究
    5.2 分层模糊PID控温方案研究
        5.2.1 分层模糊PID控温方案设计
        5.2.2 分层模糊PID的具体实现
    5.3 系统仿真实验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软件设计
    6.1 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Ⅲ
        6.1.1 μC/OS-Ⅲ简介
        6.1.2 μC/OS-Ⅲ移植
    6.2 控制系统任务设计
        6.1.1 传感器采集任务
        6.1.2 操控面板任务
        6.1.3 混合驱动任务
        6.1.4 其他任务
    6.3 操作界面软件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系统调试及其电磁兼容测试
    7.1 系统硬件调试
    7.2 系统功能调试
        7.2.1 操作面板和传感器任务调试
        7.2.2 TEC机组输出调试
        7.2.3 压缩机机组输出调试
    7.3 整机调试
    7.4 系统电磁兼容测试
        7.4.1 电快速脉冲群抗干扰(EFT)测试
        7.4.2 浪涌抗干扰(SURGE)测试
        7.4.3 辐射发射(RE)测试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控板电路原理图
附录B 驱动板电路原理图
附录C 信息参照表集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轴箱振动加速度的便携式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轴箱加速度监测系统现状
        1.2.2 轴箱加速度数据处理方法现状
    1.3 嵌入式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第2章 监测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监测系统的需求与功能分析
        2.1.1 监测系统的基本需求
        2.1.2 监测系统的具体功能分析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3 硬件设计方案
    2.4 软件设计方案
        2.4.1 嵌入式软件设计方案
        2.4.2 上位机软件设计方案
    2.5 网络监控中心技术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主控芯片硬件设计
        3.1.1 主控芯片的选型
        3.1.2 STM32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3.1.3 主控芯片外设接口设计
    3.2 电源电路设计
        3.2.1 稳压电路设计
        3.2.2 升压电路设计
        3.2.3 充电电路设计
    3.3 加速度采集模块设计
        3.3.1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原理
        3.3.2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选型
        3.3.3 加速度采集电路设计
    3.4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3.4.1 E2PROM数据存储设计
        3.4.2 Micro SD数据存储设计
    3.5 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5.1 Micro USB电路设计
        3.5.2 4G模块设计
    3.6 GPS模块设计
    3.7 硬件系统的PCB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监测系统的嵌入式软件设计
    4.1 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
        4.1.1 Keil集成开发环境的搭建
        4.1.2 STM32Cube MX工具
    4.2 RT-Thread实时操作系统
        4.2.1 RT-Thread实时操作系统简介
        4.2.2 RT-Thread在 STM32 上的移植
    4.3 硬件设备的驱动程序开发
        4.3.1 RT-Thread系统的I/O设备模型框架
        4.3.2 RT-Thread系统的I/O设备模型和类型
        4.3.3 RT-Thread系统的SPI设备驱动开发
    4.4 系统底包程序设计
    4.5 嵌入式软件整体流程
    4.6 应用程序设计
        4.6.1 主程序设计
        4.6.2 设备自检线程
        4.6.3 数据采集线程和存储线程
        4.6.4 通信线程
        4.6.5 配置线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监测系统的上位机软件设计
    5.1 QT开发框架
    5.2 上位机界面设计
    5.3 上位机算法分析
    5.4 Hilbert-Huang变换的算法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结果验证
    6.1 校准实验
    6.2 行车实验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论文总结
    论文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多通道脑电同步测量及应用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水平及现状
        1.2.3 国外研究水平及现状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EEG相关知识及总体设计方案
    2.1 EEG相关知识
        2.1.1 EEG特点与分类
        2.1.2 EEG采集电极导联
        2.1.3 EEG采集电极与电极帽
    2.2 EEG采集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系统设计
        3.1.1 硬件框架
        3.1.2 主要设计要求
    3.2 硬件系统核心部分设计
        3.2.1 供电电源模块与隔离模块
        3.2.2 电源电路
        3.2.3 前级和防除颤保护电路
        3.2.4 前置放大电路
        3.2.5 脑电信号滤波电路
        3.2.6 后级放大电路
        3.2.7 基线快速恢复电路
        3.2.8 接触阻抗检测电路
        3.2.9 A/D数据采集电路
        3.2.10 MCU控制电路与WiFi模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系统架构设计
    4.2 上位机软件设计
        4.2.1 信息录入界面
        4.2.2 上位机监测界面
        4.2.3 数据保存界面
    4.3 下位机软件设计
        4.3.1 系统自检单元
        4.3.2 阻抗检测单元
        4.3.3 数据采集单元
        4.3.4 数据传输单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算法设计
    5.1 算法总体设计
    5.2 脑电信号处理
        5.2.1 小波去噪
        5.2.2 低通滤波器设计
        5.2.3 高通滤波器设计
        5.2.4 工频陷波器设计
    5.3 基本参数计算
        5.3.1 时域参数
        5.3.2 频域参数
    5.4 基本参数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集成与测试
    6.1 系统集成
    6.2 系统关键技术指标测试
        6.2.1 增益测试
        6.2.2 系统输入噪声测试
        6.2.3 共模抑制比测试
        6.2.4 耐极化电压测试
        6.2.5 输入阻抗测试
        6.2.6 频率响应测试
        6.2.7 功耗测试
        6.2.8 锂电池供电时间
        6.2.9 与AMP关键指标对比
    6.3 阻抗检测性能测试
        6.3.1 恒流源电流测试
        6.3.2 阻抗测试
    6.4 WiFi无线传输测试
    6.5 脑电电极验证实验
        6.5.1 实验目的
        6.5.2 实验方案
        6.5.3 实验结果
        6.5.4 实验结论
    6.6 脑电相关实验
        6.6.1 实验目的
        6.6.2 实验方案
        6.6.3 实验结果
        6.6.4 实验结论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老师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医疗设备自检功能的开发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医院设备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的研究[J]. 任晓敏,杨捷,唐荣高. 中国医疗设备, 2022(01)
  • [2]基于FPGA的智能头痛治疗仪的设计[D]. 李凯. 中北大学, 2021(09)
  • [3]医疗超声视频记录仪软件设计与实现[D]. 徐星.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智慧医疗的物联网技术与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融合[J]. 左琳. 信息系统工程, 2021(04)
  • [5]电子信息技术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J]. 崔云峰. 电子世界, 2021(06)
  • [6]风险分析和临界点控制在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潘亮.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05)
  • [7]智能网络化血沉与压积分析仪的研究与设计[D]. 刘力.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8]混合动力式医用控温毯控制系统研究[D]. 胡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9]轴箱振动加速度的便携式监测系统设计[D]. 陈显.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10]多通道脑电同步测量及应用系统的研制[D]. 文斌. 深圳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医疗设备自检功能的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