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术后远期疗效分析

食管癌术后远期疗效分析

一、食管癌术后远期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云浩,黄利荣,王尧,陈晶晶,仇丽敏,应开军,陈津津[1](2021)在《微创和开放手术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微创与开放手术治疗食管癌的近远期疗效,分析影响并发症和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2月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5例接受微创食管癌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和生存资料,并与同期247例行开放食管癌手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胸管引流时间等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创McKeown组与开放组手术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Ivor-Lewis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两组R0切除率、双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以及淋巴结清扫总数无明显差异。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 ASA)分级、不同术者、手术方式、FEV1%FVC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微创组术后1、3、5年生存率与常规组无明显差异(86.3%,58.5%,44.4%vs 85.8%,53.4%,39.2%;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NM分期、分化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微创食管癌手术较开放手术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术后并发症,远期疗效与常规手术相当。

周经月,解明华,张干[2](2021)在《新辅助化疗联合全腔镜Mckeown术对中上段食管癌患者血清TGF-β1、鳞状细胞癌相关性抗原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究新辅助化疗联合全腔镜Mckeown术对中上段食管癌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鳞状细胞癌相关性抗原(SCC)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于我院接受诊疗的96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采取新辅助化疗联合全腔镜Mckeown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全腔镜Mckeown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TGF-β1、SCC水平,统计和分析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复发情况、生存率以及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血清TGF-β1、SCC水平均显着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清TGF-β1、SCC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9个月,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复发率以及复发时间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5年,观察组患者生存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全腔镜Mckeown术治疗能有效降低中上段食管癌患者血清TGF-β1、SCC水平,远期疗效相对可靠。

刘璇[3](2021)在《颈段食管癌不同首选治疗方案及根治性放疗的疗效分析、脑MRI诊断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行脑预防照射的价值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倾向评分匹配比较颈段食管癌首选放疗及首选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目的]比较颈段食管癌首选放疗与首选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治疗失败模式及喉功能保留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治的300例颈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首选放疗组205例,其中根治性放疗174例,术前放疗+手术治疗31例;首选手术组95例,其中单纯手术治疗51例,手术+术后放疗44例。两组采用倾向评分配比方法1:1配对以平衡组间差异,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无局部复发生存(LRFS)、无区域复发生存(RRFS)、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中位随访时间95.6个月(95%CI 82.1-109.1个月)。匹配前,首选放疗组与首选手术组的 5 年 OS(P=0.075)、LRFS(P=0.050)、DMFS(P=0.146)均无统计学差异,首选放疗组的5年RRFS高于首选手术组(P=0.005)。匹配后,两组各87例患者,首选放疗组与首选手术组5年OS分别为35.2%、33.2%(P=0.478),5 年 LRFS 分别为 67.8%,78.3%(P=0.097),5 年 RRFS 分别为78.1%、61.0%(P=0.033),5 年 DMFS 分别为 76.3%、54.0%(P=0.032)。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Ⅰ-Ⅱ期/Ⅲ-Ⅳ期)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8)。首选放疗组与首选手术组治疗失败率分别为53.7%、61.1%。首选放疗组以局部失败为主(30.7%),首选手术组以远处转移为主(34.7%)。首选放疗组保喉率82.9%,首选手术组保喉率仅22.1%。[结论]颈段食管癌首选放疗与首选手术治疗的OS、LRFS类似,首选放疗的RRFS、DMFS均高于首选手术治疗。首选放疗的喉功能保留率高于首选手术治疗。综合考虑远期疗效和喉功能保留优势,建议颈段食管癌患者首选放射治疗,手术用于放疗不敏感者的挽救治疗。第二部分颈段食管癌根治性放疗的长期疗效及失败模式分析[目的]探讨颈段食管癌根治性放疗的长期疗效、治疗失败模式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治的148例颈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放疗剂量为66Gy(59.4-70Gy),33.1%的患者进行了同步化疗。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及单因素分析,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中位随访时间102.6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时间22.7个月,2年、5年总生存分别为49.9%、28.3%。中位进展时间12.6个月,2年、5年无进展生存分别为35.8%、25.8%。2年、5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分别为59.1%、50.8%。2年、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分别为74.6%、65.9%。多因素分析显示放疗等效生物剂量(EQD2)>66Gy是影响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40)。EQD2>66Gy的中位生存时间、5年OS显着优于EQD2≤66Gy者:31.2个月vs 19.2个月,40.1%vs 19.1%,P=0.027。全组共87例(58.8%)患者出现治疗失败,局部复发50例(33.8%)、区域复发23例(15.5%)、远处转移39例(26.4%)。11例(7.4%)患者进行了挽救性手术治疗,全组保喉率为93.9%。[结论]根治性放疗是颈段食管癌的有效治疗手段且具有保喉优势,局部复发是主要的治疗失败模式,肿瘤EQD2>66Gy的放疗剂量有利于提高总生存。第三部分脑MRI诊断技术下脑预防照射在放化疗有效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中的疗效和失败模式分析[目的]探讨在脑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技术下,脑预防照射(PCI)在放化疗有效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中的远期疗效和治疗失败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4年共177例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断并治疗的局限期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采用以IMRT和≥4周期EP/CE化疗为主的同步或序贯放化疗,放化疗后疗效评价为完全或部分缓解(complete or partial response,CR/PR),采用脑MRI重新评估无脑转移后,比较PCI组(79例)及非PCI组(98例)的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脑转移率及治疗失败类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OS、PFS,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计算脑转移率,Cox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中位随访时间76.0个月(95%CI 71.2-80.8个月)。PCI组与非PCI组2 年、5 年脑转移率分别为:6.6%vs30.0%、12.2%vs31.0%,P=0.004。PCI 组的 5年PFS显着高于非PCI组:45.3%vs26.5%,P=0.002。PCI组的5年OS高于非PCI组,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48.8%vs 39.2%,P=0.255。多因素分析显示综合治疗后疗效评价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综合治疗后疗效评价(P<0.001)、PCI(P=0.038)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分层分析表明疗效评价为CR的亚组行PCI显着提高了 5年PFS:78.6%vs50.0%,P=0.012。疗效评价为PR的患者,PCI未显着改善5年PFS:26.6%vs 19.7%,P=0.234。颅外进展是两组治疗失败的主要模式,PCI组和非PCI组仅颅内进展、仅颅外进展、颅内同时合并颅外进展的比例分别为:2.5%、40.5%、11.4%和 18.4%,48.0%,12.2%。[结论]放化疗后完全或部分缓解且经脑MRI证实无脑转移的局限期SCLC,行PCI可降低脑转移率,但未改善总生存。PCI提高了肿瘤完全缓解亚组的PFS,但部分缓解亚组的PFS并未获益。

黄鑫[4](2021)在《镜下荷包缝合技术行食管癌微创Ivor Lewis术的学习曲线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微创Ivor Lewis术在国内起步较晚,手术难度高。镜下荷包缝合技术可有效降低微创Ivor Lewis术的钉砧置入难度。本研究旨在建立其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胸外科同一手术医生在2011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连续开展的210例采用镜下荷包缝合技术行微创Ivor Lewis术的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胸腔手术时长为指标,使用累计求和分析法(Cumulative sum analysis,CUSUM)绘制学习曲线,并对曲线进行拟合。根据学习曲线将患者划分为学习阶段和熟练阶段,对不同阶段的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各项指标进行较比分析,验证学习曲线。结果:拟合的学习曲线方程为:CUSUM(n)=0.003n3-0.983n2+99.731n-528.871(n为手术例数,R2=0.974,P<0.001)。在第64例时曲线达到顶点,以此为界将所有患者分为两个阶段。两阶段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天数存在统计学差异,清扫淋巴结总数、术后并发症、胸腔引流管留置天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需要64例手术经验的积累以跨越学习曲线,熟练掌握镜下荷包缝合技术行食管癌微创Ivor Lewis术操作技巧。目的:分析镜下荷包缝合技术行微创Ivor Lewis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远期生存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1月至2015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胸外科接受镜下荷包缝合技术微创Ivor Lewis术治疗的210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使用Kaplan-Meier模块,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因拒访、失访、中转开腹和围术期死亡,最终纳入192例患者,其中158例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年龄40至83岁,平均62.8±8.1岁。所有患者的随访期为2-103个月(中位随访期64个月),5年生存率为64.6%。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大小、TNM分期、T分期、N分期、腹腔区域淋巴结转移以及G分级影响患者5年生存率,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T分期和N分期是影响微创Ivor Lewis术后远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荷包缝合技术行微创Ivor Lewis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远期生存状况令人满意。T分期、N分期是影响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

史磊,刘勇,贺舜,张月明,窦利州,柯岩,刘旭东,张庆瑞,王贵齐[5](2020)在《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多环套扎黏膜切除术(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疗效, 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1年3月至2017年5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行EMR或MBM治疗的371例早期食管癌或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 371例患者共416个病灶, 分析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疗效, 以及黏膜下层浸润深度、低分化鳞癌、有脉管浸润、基底切缘阳性等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EMR组和MBM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1%和17.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全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70.6个月, 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3.9%, 10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7.8%。EMR组和MBM组各有2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于治疗瘢痕处复发, 均通过内镜下治疗获得治愈性切除;5例EMR组和3例MBM组患者发生异时性多原发, 5例早期通过内镜下治疗获得治愈性切除, 3例为进展期食管癌, 随访过程中死亡2例。5例EMR组和4例MBM组患者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 生存3例, 死亡6例。5例EMR组和3例MBM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 生存3例, 死亡5例。371例患者中, 共有83例患者合并肿瘤浸润黏膜下层≥200 μm、有脉管浸润、低分化鳞癌、基底切缘阳性等不良预后因素, 随访过程中淋巴结转移8例, 远处转移8例。合并1种、2种和3种危险因素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3.6%、82.2%和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EMR和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术后应根据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合理选择后续治疗方案, 以期在保证远期生存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周鹏程[6](2020)在《阿帕替尼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根据相关报道,2012年世界新发食管癌病例约45.5万例,其中我国约25.9万例,死亡人数达21.1万例,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六位和第四位,5年生存率仅为15%~25%。手术是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长期效果不理想,术后局部复发和淋巴结转移是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化疗是晚期食管癌或术后复发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目前晚期食管癌化疗大多是以含铂类或氟尿嘧啶类方案为一线标准化疗方案,有效率约为40%左右。而对于一线化疗失败后的晚期食管癌,目前多以紫杉烷类如(紫杉醇、多西他赛)、伊立替康等为基础的单药或联合用药方案为主,但有效率仅为15-25%。因此,寻求更加有效的二线或三线治疗方案,已是极为迫切的社会需要及医学肿瘤研究难题。分子靶向治疗作用于肿瘤的特定靶点,主要通过抑制或干扰肿瘤发生及生长所需要的特定靶向分子来阻止癌细胞的增殖、迁移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因分子靶向药物的特异性强,且毒副反应小,已是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对于食管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已有部分Ⅱ/Ⅲ期临床实验展开研究,如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间质表皮转化因子(c-MET)等的靶向治疗,取得一定成效。阿帕替尼是一种小分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酪氨酸抑制剂,能高选择性的竞争细胞内VEGFR-2的ATP结合位点,抑制肿瘤组织内血管生成,达到抗肿瘤的效果。多项临床实验表明阿帕替尼在治疗既往接受过2种及以上系统化疗后复发或进展的晚期胃腺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临床疗效可观,因此2014年10月阿帕替尼作为国产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在我国获得批准上市。此外,亦有多项临床研究报道了阿帕替尼在治疗结肠癌、非小细胞肺癌、肝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中令人满意。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阿帕替尼联合TP方案治疗化疗后复发或远处转移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既往均接受一线或二线化疗后复发或转移。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多西他赛加顺铂(TP方案)化疗方案:多西他赛总量60~75mg/m2,d1;顺铂总量75mg/m2,1次/天,分3天使用。观察组应用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加顺铂方案:阿帕替尼500mg/次,餐后半小时口服,1次/天;多西他赛、顺铂用法及用量与观察组相同。21天为1个治疗周期,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期以上。对比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局部控制率、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1.观察组局部控制率为86.7%(26/30),明显高于对照组60%(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33.3%(10/30),高于对照组的20%(6/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无进展时间分别为5.0个月(95%CI:4.1~5.9)和3.8个月(95%CI:3.1~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非血液不良反应中,观察组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蛋白尿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不良反应中,观察组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不良反应以Ⅰ~Ⅱ级为主,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可得到缓解。3.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CEA、CYFRA21-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降低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与单独使用TP化疗方案相比,尽管没有降低客观缓解率、改善mPFS,但可明显提高疾病控制率,降低血清CEA、CYERA21-1水平,且不良反应可控,安全性高。

廖存香[7](2020)在《机器人、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高居恶性肿瘤第二位,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第三位。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有效控制,胃癌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渐下降,但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发病率却呈上升趋势。我国统计结果显示,20年来AEG在所有胃腺癌中所占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22.3%增加至35.7%。由于SiewertⅡ、Ⅲ型AEG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且患者确诊时大部分为进展期,手术难度大,总体预后差,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以手术切除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是当前局部进展期SiewertⅡ、Ⅲ型AEG的主要治疗策略。传统开腹手术是治疗局部进展期SiewertⅡ、Ⅲ型AEG的标准术式,其技术路线成熟,临床疗效确切。自1994年Kitano首次报道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以来,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近、远期疗效。因此,更多外科医师开始尝试使用腹腔镜手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并报道了初步研究结果。相比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近期疗效满意,但中远期疗效报道较少。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手术开始逐步应用于胃癌的治疗。与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系统具有成像更加清晰、放大倍数更大、稳定的三维视野、震颤滤过功能以及7个自由度的仿真手腕等优势。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机器人手术在胃癌的治疗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多集中于远端胃癌根治术,而对SiewertⅡ、Ⅲ型AEG的应用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就机器人、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SiewertⅡ、Ⅲ型AEG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估机器人手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目的通过对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临床疗效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评估腹腔镜手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同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及倾向评分匹配对比分析机器人、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SiewertⅡ、Ⅲ型AEG的近、远期疗效指标,评估机器人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SiewertⅡ、Ⅲ型AEG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期为机器人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SiewertⅡ、Ⅲ型AEG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1.本研究以“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l adenocarcinoma”、“laparoscopic”、“open”和“gastrectomy”等为主题词,在Pub 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gov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以英文公开发表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临床疗效的文献,检索时间截止至2018年12月31日。两名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利用Newcastle-Ottawa量表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对进行Meta分析,应用加权平均值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以及比值比(odds ratio,OR)来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纳入文献异质性使用I2值评估,使用漏斗图评估文献的潜在发表偏倚。2.回顾性收集2009年01月至2019年04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行根治术的局部进展期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远期随访资料。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病例,对机器人组、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以1:2:1最近邻匹配法进行倾向评分匹配以平衡比较基线,对比分析倾向评分匹配后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近端切缘、远端切缘等手术指标,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术后恢复指标以及五年总体生存率(5-year OS)、五年无瘤生存率(5-year DFS)和肿瘤复发率等远期疗效指标。采用SPSS 23.0和R软件3.6.1 MatchIt程序进行倾向评分匹配。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的则采用(±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若符合偏态分布或为等级资料则以M(范围)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三组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共有7篇文献包含191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腹腔镜组1042例,开腹手术组87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WMD=-77.49,95%CI-111.84~-43.15;P<0.05)显着低于开腹手术组,术后住院时间(WMD=-1.98,95%CI-2.14~-1.83;P<0.05)显着短于开腹手术组,而两组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OR=0.78,95%CI 0.60~1.02,P=0.07)低于开腹手术组,虽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机器人、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共有404例局部进展期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纳入研究,对机器人、腹腔镜与开腹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行1:2:1的倾向评分匹配后共有312名患者匹配成功,其中机器人组78例,腹腔镜组156例,开腹手术组78例。倾向评分匹配前,三组在年龄、组织病理分级及手术切除范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倾向评分匹配后,三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与开腹组相比,机器人与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137.5(50.0-400.0),150.0(40.0-800.0)和200.0(55.0-800.0)ml,P<0.05],手术切口小[6.0(3.0-12.0),6.0(3.0-12.0)和20.0(18.0-25.0)cm,P<0.05],近切缘更长[2.5(1.5-5.5),3.0(1.0-5.0)和2.0(1-5.5)cm,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短[3.0(2.0-5.0),3.0(2.0-8.0)和4.0(2.0-10.0)天,P<0.05)],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早[2.0(1.0-4.0),2.0(1.0-7.0)和4.0(2.0-10.0)天,P<0.05]及术后住院天数短[9.0(5.0-20.0),9.0(6.0-56.0)和11.0(8.0-41.0)天,P<0.05]。三组在远端切缘长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机器人与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且机器人组住院总费用相对较高。机器人组第二站淋巴结清扫数目[9.0(2.0-30.0),6.5(0-25.0)和6.5(0-19.0)枚,P<0.05]及胰腺上区淋巴结清扫数目[9.0(2.0-30.0),7.0(0-25.0)和6.5(0-19.0)枚,P<0.05]显着多于腹腔镜组及开腹手术组。三组总淋巴结清扫数目、第一站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膈肌与食管周围淋巴结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器人、腹腔镜与开腹组5-year OS分别为46.4%、45.4%和39.2%(P=0.223),5-year DFS分别为46.4%、44.5%和39.4%(P=0.320),三组间5-year OS和5-year D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TNM亚组分析中,Ⅰ期、Ⅱ期和Ⅲ期AEG患者机器人、腹腔镜与开腹组间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iewert亚组分析中,SiewertⅡ型AEG患者机器人、腹腔镜与开腹组的5-year OS分别为:50.3%、46.6%和34.8%(P=0.026),5-year DFS分别为:55.1%、47.1%和37.6%(P=0.021),机器人和腹腔镜组远期生存率显着高于开腹组,但SiewertⅢ型AEG患者三种手术方式间的5-year OS和5-year D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25和P=0.878)。机器人、腹腔镜与开腹组肿瘤总复发率分别为37.2%、44.2%和47.4%,三组总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研究结论1.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天数短,并发症发生率无显着差异,腹腔镜手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安全可行。2.机器人、腹腔镜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SiewertⅡ、Ⅲ型AEG较开腹手术出血量少,手术切口短,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满意。机器人手术比腹腔镜手术更具微创优势,第二站及胰腺上区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安全可行。机器人手术远期疗效与腹腔镜及开腹手术相当,但对SiewertⅡ型AEG而言,机器人与腹腔镜手术远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3.本研究为机器人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SiewertⅡ、Ⅲ型AEG提供了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

史磊[8](2020)在《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疗远期疗效及术后食管狭窄危险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远期疗效分析背景和目的: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浅层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可通过内镜下治疗获得与外科手术相似的预后效果。目前国内针对黏膜切除术(EMR)及多环套扎黏膜切除术(MBM)的研究主要以近期疗效为主,对黏膜切除术后远期预后报道不多。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EMR、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远期疗效,并探讨影响患者远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17年5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行EMR、MBM治疗的371例患者共416处早期食管癌或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探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远期无复发生存率,并探究黏膜下层浸润深度、低分化鳞癌、脉管浸润阳性、基底切缘阳性等危险因素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并探讨追加外科手术、放化疗等不同治疗方式对远期预后影响的差异。结果:EMR与MBM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71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共发生9例淋巴结转移及8例远隔转移,总体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3.9%,10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7.8%。EMR和MBM组各有2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于治疗瘢痕处复发,均通过内镜下治疗获得治愈性切除;5例EMR组和3例MBM组患者发生异时性多原发食管癌或癌前病变,5例早期通过内镜下治疗获得治愈性切除,3例为进展期食管癌随访过程中死亡2例。5例EMR组和4例MBM组患者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生存3例,死亡6例。5例EMR组和3例MBM组发生远隔转移,生存3例,死亡5例。371例患者中共有83例患者合并肿瘤浸润黏膜下层≥200μM、脉管浸润阳性、低分化鳞癌、基底切缘阳性等不良预后因素,随访过程中淋巴结转移8例,远处转移8例。合并1种、2种和3种危险因素的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3.6%、82.2%和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仅合并浸润深度达SM2或低分化鳞癌而未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时,淋巴结或远隔转移发生率仅为14.2%(3/21)、8.6%(3/35)。合并脉管浸润阳性时淋巴结或远隔转移发生率为36.3%。追加外科手术与追加放化疗远期疗效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外科术后患者转移以淋巴结转移为主,放化疗患者转移以远隔转移为主。结论:1、EMR及MBM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均可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2、对于仅合并低分化鳞癌或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200-500μm之间但不包含其他危险因素时,可采取密切观察、定期随访治疗,而对于合并2种或以上危险因素、合并脉管浸润阳性、基底切缘阳性等需要追加后续治疗。3、追加外科手术或放化疗应根据患者一般情况及远期淋巴结或远隔转移风险的差异进行综合评估。第二部分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顽固性狭窄危险因素探究及预测模型的构建背景和目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 ssect ion,ESD)能有效切除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浅层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且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生活质量较高,已逐渐成为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食管狭窄问题亦需引起重视。当病变范围累及食管全周时,术后狭窄发生率可接近100%,且食管全周ESD患者术后常发生顽固性狭窄,需多次球囊扩张(扩张次数≥6次),这必然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发生食管狭窄及顽固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并探讨内镜下球囊扩张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186例范围大于3/4食管环周的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狭窄分为狭窄组(108例)及非狭窄组(78例),将术后球囊扩张次数≥6次者定义为顽固性狭窄组(69例),将术后球囊扩张次数≤5次患者(39例)及未狭窄患者(78例)组成对照组(117例),比较两组在病变长度、病变位置、固有肌层损伤等临床指标上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预测模型nomogram列线图,并采用ROC曲线图和验证该模型的区分度,绘制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绘制DCA曲线评估模型的有效性。结果:狭窄组病变纵径长度、人工溃疡纵径长度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固有肌层损伤比例明显高于其对照组(p<0.05);顽固性狭窄组病变纵径长度、人工溃疡纵径长度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固有肌层损伤比例明显高于其对照组(p<0.05);当病变位于颈部及胸上段时,术后发生顽固性狭窄的风险明显高于胸中、下段(p=0.006);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纵径长度、病变位置、病变范围及固有肌层损伤是ESD术后食管顽固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此建立预测模型列线图,ROC曲线提示该以此模型预测食管术后顽固性狭窄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97(95%CI:0.854-0.940),校准曲线提示模型预测情况与实际情况吻合度较高,DCA曲线提示该模型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术后1年食管狭窄缓解率为80.6%,术后2年食管狭窄缓解率为92.6%。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病变及术后人工溃疡纵径长度、术中固有肌层损伤与食管ESD术后顽固性狭窄有关;当病变位于颈段及胸上段时术后发生食管顽固性狭窄风险较高。绝大部分ESD术后食管狭窄均可通过食管球囊扩张得以缓解。

柳林[9](2020)在《T1b食管鳞癌-开放与微创食管切除术后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比较微创食管切除术(MIE)与传统开放食管切除术(OE)对T1b期食管鳞癌患者近远期疗效之间的差异,为早期食管癌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并且术后病理确诊为T1b期ES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MIE组和OE组。纳入标准为:术前经胃镜及病理活检已确诊为ESCC;术前经CT、彩超及PET-CT等检查确诊为无肺、肝、胸腔等远处转移,无相关手术禁忌;术前未接受过新辅助放化疗;所有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手术方式为微创或开放的Mckeown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T1b期的ESCC;临床病理资料完整并获得完整随访。排除标准为:MIE术中中转开胸的病例;伴有其他恶性肿瘤的病例;伴有严重心、肺等功能障碍病例;失访或随访过程中因非食管肿瘤原因死亡的病例;非治愈性切除(非R0切除)病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资料并随访。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连续校正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检验;生存资料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检验对两组生存曲线进行比较,并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因素。结果:经筛选后本研究共纳入了162例T1b期ESCC患者,其中OE组76例,MIE组8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肿瘤位置等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OE组相比,MIE组的术中出血量(119.8±70.0ml VS 210.5±136.2ml)更少、术中清扫淋巴结数量(19.1±7.4枚VS13.8±5.9枚)更多、术后出现肺部感染(9.3%VS 21.1%)更少,但MIE组的手术时间(240.0±52.4min VS 179.5±35.7min)更长,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和发生吻合口瘘、乳糜胸及二次手术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共162例,其中2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13.0%。两组患者的术后病理中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和肿瘤分化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随访结束时共有19例患者死亡,术后1年、3年、5年OS分别为97.5%、88.8%和82.9%;31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术后1年、3年、5年DFS分别为95.1%、80.9%和75.6%。Log-rank检验比较MIE组与OE组的OS和DFS生存曲线,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生存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OS的单因素分析结果为:两组患者的饮酒史、淋巴结转移、肺部感染、吻合口瘘、乳糜胸和二次手术与患者术后OS具有相关性(P<0.1),将上述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淋巴结转移(HR=6.025,P<0.001)、吻合口瘘(HR=6.183,P=0.003)和乳糜胸(HR=4.320,P=0.038)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DFS单因素分析结果为:淋巴结转移、吻合口瘘、乳糜胸、脉管癌栓和饮酒史与患者术后DFS具有相关性(P<0.1),将上述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淋巴结转移(HR=3.589,P=0.001)、吻合口瘘(HR=3.318,P=0.003)、乳糜胸(HR=3.555,P=0.040)和脉管癌栓(HR=3.834,P=0.007)是影响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IE可以达到与OE相同的远期疗效,并且术中出血量更少、清扫的淋巴结数目更多、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更低,但花费的手术时间更长。淋巴结转移、吻合口瘘和乳糜胸是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吻合口瘘、乳糜胸和脉管癌栓是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帅,曹宇,孙宝杰,马乐[10](2019)在《微创McKeown食管癌根治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微创McKeown食管癌根治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微创McKeown食管癌根治术,研究组患者采用微创McKeown食管癌根治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围手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的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水平以及远期疗效(1年生存率、远处转移率及局部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YFRA21-1、CA125、CEA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患者的血清CYFRA21-1、CA125、CE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患者,1年远处转移率和局部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McKeown食管癌根治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二、食管癌术后远期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癌术后远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微创和开放手术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1.3 随访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2.2 两组围手术期资料比较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2.4 随访结果
    2.5 单因素方差分析
    2.6 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2)新辅助化疗联合全腔镜Mckeown术对中上段食管癌患者血清TGF-β1、鳞状细胞癌相关性抗原及远期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TGF-β1、SCC水平比较
    2.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复发或转移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比较
    2.5 化疗前后胸部CT典型病例分析
3 讨论

(3)颈段食管癌不同首选治疗方案及根治性放疗的疗效分析、脑MRI诊断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行脑预防照射的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s
第一部分 倾向评分匹配比较颈段食管癌首选放疗及首选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颈段食管癌根治性放疗的长期疗效及失败模式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脑MRI诊断技术下脑预防照射在放化疗有效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中的疗效和失败模式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颈段食管癌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二:在校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
个人简历

(4)镜下荷包缝合技术行食管癌微创Ivor Lewis术的学习曲线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引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背景
第一章 镜下荷包缝合技术行食管癌微创Ivor Lewis术的学习曲线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镜下荷包缝合技术行食管癌微创Ivor Lewis术的远期疗效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6)阿帕替尼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根治性放化疗后局部复发食管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机器人、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语列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2.1 材料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机器人、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的临床疗效
    3.1 材料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疗远期疗效及术后食管狭窄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远期疗效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顽固性狭窄危险因素探究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疗疗效评估及追加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参会情况
致谢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相关的论文
个人简历

(9)T1b食管鳞癌-开放与微创食管切除术后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食管癌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食管癌术后远期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创和开放手术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及预后分析[J]. 孙云浩,黄利荣,王尧,陈晶晶,仇丽敏,应开军,陈津津.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6)
  • [2]新辅助化疗联合全腔镜Mckeown术对中上段食管癌患者血清TGF-β1、鳞状细胞癌相关性抗原及远期疗效的影响[J]. 周经月,解明华,张干. 实用医学杂志, 2021(16)
  • [3]颈段食管癌不同首选治疗方案及根治性放疗的疗效分析、脑MRI诊断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行脑预防照射的价值探讨[D]. 刘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镜下荷包缝合技术行食管癌微创Ivor Lewis术的学习曲线及疗效研究[D]. 黄鑫.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分析[J]. 史磊,刘勇,贺舜,张月明,窦利州,柯岩,刘旭东,张庆瑞,王贵齐. 中华肿瘤杂志, 2020(09)
  • [6]阿帕替尼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周鹏程. 郑州大学, 2020(02)
  • [7]机器人、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 廖存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8]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疗远期疗效及术后食管狭窄危险因素的研究[D]. 史磊.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9]T1b食管鳞癌-开放与微创食管切除术后预后分析[D]. 柳林.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10]微创McKeown食管癌根治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分析[J]. 王帅,曹宇,孙宝杰,马乐. 癌症进展, 2019(22)

标签:;  ;  ;  ;  ;  

食管癌术后远期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