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煤炭地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甘肃省煤田地质局为例

谈煤炭地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甘肃省煤田地质局为例

一、浅谈煤炭地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甘肃省煤田地质局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君[1](2021)在《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以来,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等十个部门也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打造地域特色的研学课程成为研学实践的重要任务。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成为提升一线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难以达到良好效果,因此,地理研学课程为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有效途径。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研学资源,能够为地理研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重要的现实环境。本文紧密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和新版本高中地理教材,探讨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等问题。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将研学课程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结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归纳高中地理课程中适宜开展地理研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并实施。在分析11个相关的高中地理研学课程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结合课标、教材、乌海市地域特色,进行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为地区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提供参考,为落实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帮助。经过相关文献分析、实地考察和行动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乡土性原则、融合化原则、地理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设计程序为设计准备、实地调研、整合分析三大步骤。第二,在归纳总结获得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得到适宜开展高中地理研学课程的资源应具有代表性、体验性、探究性和交通通达性等特点,结合课标及高中地理教材,筛选得到17个研学主题、34个研学课题。第三,将得到的研学主题归纳为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综合类等3类进行开发,本文设计4个研学课程案例方案,研学方案的构成包含研学主题、研学目标、研学线路、活动准备、实施方案(包括小课题)、研学评价量表、研学手册等七部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有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

白怡鸽[2](2021)在《资源型县域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及空间重构 ——以山西省宁武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农村地域普遍出现建设用地空废化、土地利用零散无序、农田撂荒现象等问题。资源型县域以本地区自然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导产业,随着可利用资源的逐渐减少,不少地区面临着发展困境。在未来的发展中,乡村的振兴可为资源型县域再生发展提供新思路。本文以典型资源型县域山西省宁武县为研究区,基于1985、1995、2008和2018年四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法,分析宁武县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并揭示其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进而构建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综合影响力得分,得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方案,为乡村聚落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依据。(1)资源型县域乡村聚落的规模变化从急剧增加阶段逐渐到平稳阶段甚至有所减少,在空间上往往形成一个大的聚落分布密集区,形态更加不规则。从规模演变特征上来看,研究区乡村聚落整体扩展速度趋于平缓,表现为从急剧增加阶段逐渐到平稳阶段甚至有所减少;从集聚演变特征来看,呈现出集聚特征,且聚集程度进一步加强;从密度演变特征来看,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特征,县城周围逐渐形成一个大的聚落分布密集区;从形态演变特征来看,乡村聚落边界形状更加不规则,并且斑块面积的差异不断增加,有向两极发展的趋势。(2)自然因素和区位因素是影响乡村聚落演变的基础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起到主导作用,政策因素是突变性因素。资源型县域乡村聚落时空演变主要受到自然因素、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政策调控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和区位因素是影响聚落演变的基础因素,对乡村聚落的发展起到稳定长期性作用,乡村聚落逐渐向海拔低、坡度小、靠近河流、靠近主要道路、靠近乡镇中心的地区集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动力因素,对乡村聚落的演变起到主导作用,乡村人口提高了农户对住房的需求,经济发展为乡村聚落的扩张提供现实基础;城镇化使乡村人口外流增多,导致有大量房屋处于闲置或废弃状态。农村土地政策、煤炭资源整合利用、易地移民搬迁等政策因素是乡村聚落演变的突变性因素。(3)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架构体系是确保聚落合理布局的重要手段。对于特定区域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研究,首先根据区域实际情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对研究区乡村聚落进行综合评价,并得分划等级;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提出相应重构类型。第三确定空间重构方案,在确定发展型聚落后,利用加权Voronoi图确定其空间影响范围,为迁并型聚落提供迁并方向,最终得到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方案。

陈小宇[3](2021)在《甘肃省地质勘查单位人员绩效考核优化研究》文中指出

周璞[4](2020)在《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空间分区或区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义,也是地球科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课题。针对当前国土空间分区科学性不足、省级国土空间分区定位不清,以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资源型地区空间治理亟待加强等问题,本文以全国第一个全省域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为研究区域,开展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和实证综合研究,优化提出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的模型方法与技术流程,提出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方案与空间管制建议,以期为省级空间规划分区方案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为促进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一是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重构和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在国土空间分类、分区相关理论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从国土空间功能系统演化机理出发,按照平行维度分类结构的思路,优化构建了五级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根据资源型地区独特的空间演化路径和高质量发展诉求,综合考虑资源产业发展及其外部影响,改进提出了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二是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和区划技术方法体系优化。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指标设置指向性不突出、模型方法机理解释不足,功能判别的量化依据不明晰等问题,引入生态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自组织理论中的协同学等原理,构建了以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为核心,以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和空间兼容功能协同性分析为判别标准,以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定性研判为校验准则的技术方法体系。三是开展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评价、综合识别与分区方案制定。构建体现山西特色的国土空间功能“态”“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方法进行多功能适宜性评价。基于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比较优势分析和协同性分析等结果,划定了山西省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和复合功能分区方案,兼顾了空间管制的政策需要和增强空间管制弹性的现实诉求,并提出了以功能为导向的空间格局优化建议和分区管治策略。综合山西省分区方案衔接对比和技术方法体系总结讨论,本文提出的功能分区体系、综合识别与区划技术方法基本可行,能够对不同尺度尤其是宏观、中观尺度下的空间分区研究提供一定指导,对完善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与方法、指导省级和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具有良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李文鑫[5](2020)在《基于心理契约的甘肃煤田地质局基层青年职工职业生涯管理措施研究》文中认为在新的地勘形势下,作为事业单位的甘肃煤田地质局已经转型发展,但市场开拓与人才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为了进一步开发现有职工的工作潜力,本文以甘肃煤田地质局的基层青年职工为研究对象,根据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和公平理论,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掌握和了解基层青年职工不同的职业生涯特点和需求,深入探讨基层青年职工职业生涯管理中在晋升公平、组织自我认识活动、职业发展信息、支持培训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再从心理契约的角度,结合省内外国有地勘单位的职工职业生涯管理经验,提出职业生涯管理措施。问卷调查发现规范契约、人际契约、发展契约的三个心理契约维度与职业生涯管理及其晋升公平、自我认识、职业信息、支持培训四个维度之间显着相关。多元回归模型均较好。通过统计分析,归纳出基层青年职工对于甘肃煤田地质局职业生涯管理的总体评价偏低、对于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认识不深、不同青年基层职工群体评价差异较大三个方面的问题,并通过多元回归模型中找到的心理契约和职工职业生涯管理之间的联系,从规范契约、人际契约、发展契约的三个心理契约维度进行了原因分析。结合对省内外国有地勘单位的职工职业生涯管理经验的梳理和分析,从心理契约的三个维度给出了关于基层青年职工职业生涯管理的措施建议:从规范契约来看,要维持稳定发展,为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基础,用绩效强化积极性,让职工追求个人发展,以及用多样性福利增加归属感,给职工个人发展以信心,从人际契约来看,要以人为中心,满足不同阶段和群体职工的职业发展诉求,营造文化氛围,在活动中进行自我认识,从发展契约来看,明确岗位职责,进行岗位工作设计,促进人员流动,让职业发展有方向,以及加强教育培训,为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文章归纳了甘肃煤田地质局在晋升公平、自我认识、职业信息、支持培训四个职业生涯发展管理维度上的问题,并从规范契约、人际契约、发展契约三个心理契约维度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管理措施建议。研究具有丰富和深化我国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的理论意义,以及促进单位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实践意义。

曹书[6](2019)在《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现代经济体系改革的日益深化,在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过程中,资源型城市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义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权利间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通过利益补偿机制化解该项“非对称性矛盾”已然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紧迫的现实需求。为此,国家通过资源税改革及中央财政专项拨付等方式为资源型城市提供了纵向补偿,形成了补偿机制“纵多横少”的格局。但是财税体系的纵向补偿因周期性与有限性无法独力扭转资源型城市颓势,还须为资源型城市脱困振兴提供长效性横向补偿机制。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在“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当中将“健全资源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利益补偿机制”予以重点强调,指出“围绕煤炭、石油及其他矿产等重要资源,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调控相结合,加快完善资源开采、生态治理等外部成本内部化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鼓励资源输入地通过共建园区、产业合作、飞地经济等形式支持输出地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加快建立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长效机制。”可见,作为资源输出地的资源型城市获得作为资源输入地的非资源型城市横向利益补偿之正当性已经得到国家认可,资源型城市要避免矿竭城衰的悲剧,必须构建切实可行的横向补偿机制,引导非资源型城市利益回流,让资源红利反哺当地。但在当前,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问题仍停留在战略与指导思想层面,其具体机制的构建问题亟待学界破题。横向补偿研究的滞后主要表现于补偿主体、补偿客体、补偿权利义务关系、补偿原则、补偿标准、具体补偿方式等要素尚未制度化、权利化与法律化,一套科学合理的横向补偿法律机制能够为资源型城市的横向补偿提供理论基础与权利依据,以权利结构为指引设计横向补偿技术性措施,并在确权入法中引导和鼓励作为资源输出地的资源型城市与作为资源输入地的非资源型城市间建立约束性横向补偿关系,落实横向补偿效应,从而推动资源型城市利益横向补偿向权利化、法律化及常态化的补偿路径倾斜。截至目前,法学界对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的理论研究还很少,无法为操作层面提供有效支撑。本文对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的法律机制展开研究,其目的即是为了从经济法学角度填补这个法律机制短板。因此,该项研究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现实迫切性与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主文部分共分为六章,形成递进与总分的逻辑结构。首先以资源型城市补偿机制的演变为开端,指出横向补偿机制对资源型城市的重要意义;随后分析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的核心构成;紧接着探讨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的补偿技术;在前三章所述内容的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具体方式展开论证,包括横向补偿基金的规则设计、横向补偿PPP项目的引导与规制及对口合作的横向补偿路径三种类型。具体要点如下:第一章——“资源型城市补偿机制的演变”。本章主要讨论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损益间的因果律、资源型城市纵向补偿的不足、横向补偿机制的价值与缺陷,以及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的作用。首先,界定资源型城市的基本内涵与外延。尽管人们对“资源型城市”一词早已熟知,但其具体内涵与外延却在随情势变更而不断变动,对其作出限定实有必要。同时,经济发展停滞、社会保障落后及生态环境恶化构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障碍。因此,本文在深入探讨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之前,有必要将资源型城市的基本范畴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清楚;其次,明确横向补偿机制的应有之义。补偿机制在各学科及同一学科不同领域均有广泛且深入的研究与应用,并衍生出众多的研究范畴。究竟是哪一学科最早将补偿机制作为一种专业术语加以使用,现已无从考证,但近些年在法学领域对补偿机制的研究持续升温却是不争的事实。法学的初期研究领域主要在于国家合法行为对公民损失的行政补偿机制,而后开始转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各要素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补偿机制开始分化为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等机制类型,各自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发展与演进。故此,在本文深入研究横向补偿法律机制之前,对横向补偿机制的限定也十分必要;再次,提出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损益间的因果律,找准现有横向补偿机制的症结,为法律机制研究提供价值依据。从现实国情角度看,对资源的大量开发与过度开采,导致资源型城市的迅速崛起,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资源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长期开发后的资源型城市也必将面临资源储备量递减甚至枯竭,资源型城市也随之衰落,并引发了产业升级转型、下岗就业与再就业、社会保障不足、生态环境修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仅靠资源型城市自身是无法承受的,也不该让其独立承担,亟待外部大量的资金、资本及其他带有活力的生产要素投入。相较而言,非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要远高于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在资金、资本及优质生产要素方面具有显着的比较优势,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实际享有者。因此,本章揭示出资源型城市发展滞后与非资源型城市“受益板块”的高速发展之间存在显着关联性,提出“两类城市的损益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观点,并在梳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补偿机制之后,发现横向补偿机制的症结所在,为后续法律机制的构建指明了方向。第二章——“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的构成”。本章主要讨论横向补偿机制的权利化意义、横向补偿权存在的必要性、生成的可行性,以及横向补偿权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与权利结构等问题。首先,明确由横向补偿机制向法律机制蜕变的路径。法律机制是有关权利与义务的规范工具,法学领域业已关注法律机制在资源型城市补偿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对法律机制的含义、机制向法律机制转化的路径以及权利作为法律机制核心的认识等方面仍未深入,只谈法律机制之形,不谈法律机制之魂,造成机制与法律机制混为一谈。因此,在探讨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的具体措施之前,应率先对机制向法律机制转化路径予以界定,并对横向补偿权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以描述出该法律机制权利化的具体形态;其次,证明横向补偿权存在的必要性与生成的可行性。资源型城市的补偿权最早出现于因资源开采引发生态环境问题所进行的补偿实践,但资源型城市能源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多重保障义务对传统补偿权提出了挑战。考察横向补偿权存在的必要性与生成的可行性,有助于更准确的理顺新型补偿权的内在法律逻辑,指导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具体举措的设计;再次,揭示横向补偿权的内涵、生成逻辑与权利结构。由于资源型城市的横向补偿属于现有行政区域关系的横向化,主要以横向补偿权为核心的法律机制来完成,故而将横向补偿权称为该法律机制的核心构成。此外,与传统生态补偿权不同,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权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且错综复杂,因此在阐述横向补偿权基本内涵与权利结构的基础上,应在不同类型利益关系中界定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第三章——“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的补偿技术”。本章主要讨论横向补偿的原则、横向补偿方式的总体设计及横向补偿标准的设定三方面。首先,在进行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时,具体的横向补偿措施与补偿标准应当依据一定的原则设定。资源型城市的横向补偿须遵循区域利益协调、社会福利增加、多元主体参与及比较优势互补四大原则。其中,区域利益协调原则为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社会福利增加原则为横向补偿措施的评价原则,多元主体参与及比较优势互补则为横向补偿行为的适用原则;其次,总体设计横向补偿方式。基于前述分析,资源型城市确实存在“资金、公共事业与生产要素跨区域补偿”之客观需要,且该横向补偿客观需要具有显着的层次性。⑴资源型城市公共事业横向补偿因主要围绕民生改善,可被界定为满足生存需要的补偿,即生存性补偿方式,其在横向补偿方式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⑵对资源型城市资源价值、生态保护、公共事业及经济可持续的资金横向补偿虽可对资源型城市系统生存与发展各方面予以全面补偿,但无法做到按需补偿,是在保障资源型城市基本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发展机会的适当补偿,即兼具生存性与发展性的适当补偿方式;⑶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需要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接续产业的选择,关键在于劳动力、土地、资本、信息、科技及企业家才能等优质生产要素的引入,非资源型城市在良性资产充裕度和优质生产要素活跃度等方面均具有显着的比较优势,这些优质生产要素的跨区域补偿属于发展性补偿方式。本文认为,基金、公私合作PPP模式及对口合作三种制度的功能性与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的客观需要具有一致性。三种制度与具体补偿领域相结合,能够形成横向补偿基金、横向补偿PPP项目和短缺生产要素的对口合作三大横向补偿方式。三大横向补偿方式只有紧急结合,形成合力,方能全方位保障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有效输出、经济可持续发展、民生改善及生态保护等多元任务的落实;再次,设定横向补偿标准。在将经济学外部性理论确定为横向补偿标准的理论依据后,本文深入探讨了横向补偿标准的量化方法、量化障碍与创新路径。第四章——“横向补偿基金的规则设计”。本章主要讨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的应对思路与缺陷,以及横向补偿基金的修正路径。首先,指出补偿资金不足与补偿需求充裕的矛盾。“资金不足”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价格与价值剪刀差、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产业升级与转型及民生福祉的提升均需要大量资金的注入,但资源型城市现有的地方财政收入及中央财政纵向补偿规模与上述事权并不匹配,资金缺口很大,亟需另觅补偿资金来源;其次,归纳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的应对思路与缺陷。如前所述,资金缺乏是资源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绝非某类资源型城市所独有。就此而言,中央财政专项划拨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补偿实质上是一种应急措施。早在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评选之前(2007年),国家就着手设计能够全覆盖各类资源型城市的基础性、长效性的资金补偿筹措机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并由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管理试行办法》,希望在2015年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结束之季由准备金制度接力,继续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资金保障。但时至今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仍未出台,中央财政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补偿也已疲态尽显。那么,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在理论上如何设计的?是否在实践中已有试点?相关指引迟迟无法出台的原因为何?存在哪些缺陷?上述疑问均须作出准确解答;再次,总结横向补偿基金的修正路径。横向补偿基金具有多元的资金来源、分散的资金用途与多变的资金管理三大典型特征,将有效弥补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的缺陷。横向补偿基金与可持续发展准备金既有相同点,又存在显着的差异。二者的相同点体现于资金用途的分散性,即所提取的资金均被用于资源型产业的升级、接续与转型、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生态环境治理、民生福祉的改善等资源型城市系统问题的解决,而非专门用于某方面问题的风险处置,这是横向补偿基金与可持续发展准备金之间形成合作关系的基础。二者的不同点在于:⑴资金来源方面。可持续发展准备金源于当地资源型企业,准备金的多寡与企业的资源开采数量正相关;横向补偿基金则由原始资金与积累资金组成。其中,原始资金来源于非资源型城市政府横向财政转移支付、非资源型地区资源使用权市场交易额的提成及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积累资金为原始资金的投资收益,原始资金与积累资金所形成的基金由中央政府集中用于资源型城市系统建设。⑵资金使用方面。总体而言,可持续发展准备金所负担的任务过重,有些任务并非仅凭资金支持即可解决,还须其他方式配套进行。同时,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对政府与市场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分工作出了明确划分,但分配给资源型企业的负担过重,政府应承担的责任过轻;横向补偿基金在使用上须明确补偿基金的专用性与适当性,并须强调“哪些问题应该由政府承担、哪些方面要由市场实现”,充分考量政府与市场能力范围的前提下实现其责权利的平衡。⑶资金管理方面。可持续发展准备金不具备增值功能,横向补偿基金则应在保证基金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通过投融资市场实现基金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总之,正是基于可持续发展准备金与横向补偿基金的异同关系,二者方能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共同保障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金的充裕。第五章——“横向补偿PPP项目的引导与规制”。本章主要讨论PPP模式的横向补偿品质、横向补偿PPP项目的评审对象及横向补偿PPP项目的锁定期制度。首先,挖掘PPP模式的横向补偿品质。在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中,不仅可以通过设立横向补偿基金实现对资源型城市的资金补偿,还可以由非资源型城市优质社会资本方与资源型城市政府间通过PPP项目实现资本补偿,以大幅度提升资源型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质量与公共服务的效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PPP模式的精髓,这一精髓决定PPP模式具有横向补偿的品质;其次,设计横向补偿PPP项目的评审对象。资源型城市能够运用PPP模式在与非资源型城市公私合作中实现资本的跨区域补偿,横向补偿PPP项目可以成为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的主要方式。与一般PPP项目相比较,横向补偿PPP项目更加强调公私合作对资源型城市的补偿效果,这种补偿效果的落实须依赖横向补偿PPP项目评审对象的合理设计,主要包括适用范围及相应合作类型、实施主体、采购方式、特定融资方式及评估方式五个方面;再次,规范与重构横向补偿PPP项目的锁定期制度。作为横向补偿PPP项目的先行者,国有资本应起到样板作用。但是,横向补偿PPP行业有效市场的形成更须充分激发民营资本的参与热情,PPP制度优势才能得以发挥。同时,也应清醒的意识到,由于资源型城市营商环境的恶化、机制体系的陈旧及支付与消费观念的落后,致使非资源型城市民营资本对该区域的PPP项目必将保持更加谨慎的态度。民企的谨慎态度主要源于因股权变更限制所导致的横向补偿PPP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和资本运营效率偏低问题。作为平衡政府与民企对股权变更限制与自由的重要工具,我国PPP模式锁定期制度应发挥消除民企参与横向补偿PPP项目的顾虑,确保横向补偿PPP行业形成有效的市场环境。第六章——“对口合作的横向补偿路径”。本章主要讨论对口合作的源流与横向补偿效应、对口合作的横向补偿思路与缺陷,以及对口合作的横向补偿法制化路径。首先,梳理对口合作的源流,抽象其横向补偿效应。在横向补偿中,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不仅可以通过资金、PPP项目方式对横向补偿权予以具体化,还可以结成对口关系,以对口合作机制促成二者间的横向补偿关系。对口合作源于对口支援,但并非仅限于对口支援的适用范畴,将对口合作机制引入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的结对关系中,能够起到横向补偿资源型城市的效应。其次,指出对口合作的横向补偿思路及缺陷。对口合作横向补偿应然效果以“飞地经济”为理论基础,但其应然状态转化为实然状态还须配备可行性路径。当前,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间对口合作主要以中央积极参与和地方主动对接为主要推动力,但存在“领导力与执行力”不足的风险;再次,设计对口合作的横向补偿法制化路径。法制化能够为资源型省市与非资源型省市政府间对口合作提供稳定的领导力与执行力。法制建设的内在逻辑品质是从实践经验出发,发现规范对象的内在规律性、存在使命与本来面目,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须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只有实然与应然的结合才能够理解法制建设对于资源型省市与非资源型省市协调发展战略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对口合作横向补偿效应的法制化是其“领导力与执行力”的长效来源,但地方立法对“对口关系”方互补共赢的规范力度不足,无法胜任该法制化要求,唯有跨区域经济法制建设才能满足对口合作横向补偿效应法制化的客观需要。为此,须在地方协同立法的基础上,加强国家层面的综合性立法与专门性立法,以便真正落实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间的对口合作横向补偿的实效性。

马斌[7](2019)在《石拐区资源经济转型中政府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源型城市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能源,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等原因,许多资源型城市资源趋于枯竭,使这些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和相关产业发展的城市陷入资源诅咒陷阱,经济增长缓慢、主导产业衰退、生态破坏严重、民生改善举步维艰等问题日益严重,成为摆在几乎所有资源枯竭型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作为67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的包头市石拐区,即有一般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共性问题,也有其自身的个性。通过对石拐区经济转型中政府职能的研究,对落实“更好地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基层具体工作中进行有益探索,不仅能够为石拐区经济转型提供政策建议,也能对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提供有价值的借鉴。论文通过实地调研和统计分析,深入分析了石拐区煤炭资源单一、地质灾害严重、社会遗留问题突出等典型独立工矿区的个性特点,并通过借鉴的国内外资源城市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思路,即通过政府政策的有效干预和引导,在投资环境处于弱势的条件下,先稳住并延伸产业链,再适时培育新兴产业,从而稳步推进产业转型。论文对石拐区的经济转型发展及地方政府在转型过程中的职能发挥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在经济转型和政府职能发挥中存在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缓慢、环境治理难度大、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等问题,揭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更好发挥政府职能的对策建议:认为地方政府应当从因地制宜制订经济转型发展战略和精准发挥政府在转型中的职能作用两方面出发,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消化社会稳定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以实现经济转型。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地方政府应该从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的制定到逐步分类细化,从产业发展、民生保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出台的具体引导政策。以期能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更好地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所贡献。

李莉莉[8](2019)在《基于回归模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因不科学的引导和发展,导致自身发展在新常态经济下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比如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经济的倒退、产业结构的单一等,为了解决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使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完全摆脱“资源陷阱”,核心办法是完成产业转型。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城市成功经验与教训,要结合城市本身的具体情况,转换传统观念,顺应当下经济形势,统筹全局,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转型道路。产业转型怎么转、向哪转已经成为当今值得探讨的话题。鄂尔多斯市具有“塞外煤海”之称,是国家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同样存在上述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研究此城市的产业转型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本论文阐述、总结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相关理论,结合收集到的鄂尔多斯市大量数据资料,分析鄂尔多斯市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次,本论文把产业转型看做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过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水平、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鄂尔多斯市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状况,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研究影响产业转型的因素,根据分析结果与鄂尔多斯市具体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复合型产业转型模式,提出适合鄂尔多斯市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具体政策建议,并为其他相似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提供参考。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应主要加大以下几方面的建设来加速产业转型:(1)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多元化产业;(2)加强教育投资建设,完善人才保障体系;(3)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完善生态补偿体系。

吴桂虎[9](2019)在《产业与交通系统对新兴煤炭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 ——以新疆阜康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巨大成就,以能源输出为主要职能的煤炭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煤炭城市自身的城市化则是伴随着煤炭产业的兴盛而发展。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很多煤炭城市进入生命周期的后半段,出现产业固化衰退、企业破产倒闭等发展问题和人口数量缩减、失业率上升等社会问题。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涨,而西部地区不断的勘测出大型的煤田,形成煤炭产业的供需关系,促使了一批新兴煤炭城市的涌现。新兴煤炭城市不能再走传统煤炭城市“矿荣皆荣,矿衰皆衰”的老路,需要结合煤炭城市自身特点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城市中各项元素在空间上的映射,能够反映出城市整体的运行状况,因此其成为学者对新兴煤炭城市研究的重点。而产业与交通在煤炭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探究新兴煤炭城市产业与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机理,寻求产业、交通、城市空间结构三者协调发展模式是新兴煤炭城市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影响新兴煤炭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并探析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其次,提取产业与交通两个重要因素,分析二者对新兴煤炭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以新疆阜康为例,用Vensim构建阜康产业与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将产业与交通的影响作用进行系统化研究,得到阜康产业与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指标体系。然后,从城市用地、城市形态两个层面构建新兴煤炭城市空间结构的指标体系,并将产业与交通系统的指标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指标体系相结合,得到二者的耦合协调模型,并分别对阜康个因素之间的耦合度进行分析说明。最后,结合本文案例城市阜康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产业、交通、城市空间结构的情况,分析城市发展问题。并针对产业、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情况提出对相应的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韩福顺[10](2018)在《集成星地观测与动力学模型的煤矿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价和仿真预测》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和消费大国,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占比超过60%。经过多年的粗放式矿业开发,矿区周边已经出现了多种资源、环境和灾害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解决矿区资源环境问题,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从多分类器遥感数据分类、遥感与地面传感器集成、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构建、资源环境系统动力学发展路径模拟与预测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构建了一个煤矿区资源环境信息获取与集成的技术体系,建立了矿区资源环境传感器网络并与遥感数据进行集成。在多分类器集成方面开展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极限学习机-多元逻辑回归-K近邻作为基分类器,元分类器使用SVM的精度最高,性能最好。这一方法除了充分利用光谱信息外,还提取了统计纹理特征和结构纹理特征,具有分类精度高、运行时间短、算法稳定性和泛化性好等优点,在此基础上提取各年度研究区多光谱数据土地分类指标值;利用Terra SAR-X数据研究了矿区地表变形,与实地测量值相比误差在10%左右,且在沉陷量较小时两者误差较小,随着沉陷量增加,误差也随之增大,相比实地测量,该技术可以快速获得大面积、多时序的沉陷数据,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提取了研究区三年地表沉降范围和最大值,数据表明矿区在三年时间最大沉降值达到394.9 mm;实施了星地监测数据获取与集成方案,初步形成综合遥感与地面环境无线网络传感器进行信息采集与信息处理的方法体系,开展传感器支持的沉陷量反演研究,研究区数据实验表明提取精度与雷达反演结果相比提高了约30%。(2)构建了煤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并进行计算。在分析各种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熵值定权的理想点-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和方法,构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该评价模型具有多个优点,如所需的评价信息量少,能够很好展示备选方案与正理想解之间的贴近程度,同时对方案内部因素变化情况及其与正负理想解之间的区别进行很好的表达等;选取研究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环境生态4个子系统的23个指标值建立评价体系;实现了矿区熵值定权的理想点-灰色关联评价算法程序;开展了研究区历史年资源环境承载状况评价,结果表明2010年-2016年研究区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出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波动过程。(3)建立了矿区资源环境系统发展路径模拟与预测模型。建立矿区系统架构、确定系统模型因子、通过数据拟合和系统模拟确定模型参数,系统模拟结果显示,各观测指标模拟值与历史值相对误差均低于15%,满足系统运行和模拟条件;通过参数变化构建矿区发展四条路径,模拟矿区2010-2025年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从社会、资源和环境综合发展的角度看,均衡型模式比其他水平更好,但需要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研发,从资源和环境角度看,低碳型模式更占优势;提出了新时期针对研究区建设绿色矿山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二、浅谈煤炭地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甘肃省煤田地质局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煤炭地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甘肃省煤田地质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研学
        2.地理研学
    (二)理论基础
        1.自然主义教育
        2.生活教育理论
        3.多元智能理论
        4.现代课程理论
二、高中地理研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说明
    (二)案例具体分析
    (三)案例分析启示
三、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
    (一)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设计原则
        1.乡土性原则
        2.融合化原则
        3.地理性原则
        4.体验性原则
    (二)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程序
        1.设计准备
        2.实地调研
        3.整合分析
    (三)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依据
    (四)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资源
        1.“课标+区域资源”定主题
        2.“教材+研学点资源”定课题
四、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方案
    (二)课程实施
        1.准备阶段
        2.实施阶段
        3.评价阶段
    (三)课程方案实施启示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高中地理研学案例分析表
附录2: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案例设计方案
附录3: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之《研学手册》
致谢

(2)资源型县域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及空间重构 ——以山西省宁武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相关概念
        1.2.2 相关理论基础
        1.2.3 国外研究进展
        1.2.4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处理
    2.1 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煤炭产业发展历程
    2.2 数据来源和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处理
第三章 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
    3.1 乡村聚落规模演变特征
    3.2 乡村聚落集聚演变特征
    3.3 乡村聚落密度演变特征
    3.4 乡村聚落形状演变特征
第四章 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4.1 自然因素对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影响
        4.1.1 海拔对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影响
        4.1.2 坡度对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影响
        4.1.3 坡向对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影响
    4.2 区位因素对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影响
        4.2.1 河流对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影响
        4.2.2 主要道路对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影响
        4.2.3 乡镇中心对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影响
    4.3 社会经济因素对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影响
        4.3.1 人口与经济因素对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影响
        4.3.2 城镇化对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影响
    4.4 政策调控对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影响
        4.4.1 农村土地政策对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影响
        4.4.2 煤炭资源开发对乡村聚落演变的影响
        4.4.3 移民搬迁政策对乡村聚落演变的影响
    4.5 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
第五章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路径
    5.1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原则及流程
        5.1.1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原则
        5.1.2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流程
    5.2 乡村聚落综合影响力评价
        5.2.1 评价体系的构建
        5.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2.3 评价结果及分析
    5.3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方案
        5.3.1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类型划分
        5.3.2 发展型乡村聚落空间影响范围的确定
        5.3.3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方案确定
        5.3.4 重构前后结果对比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完成的工作量
2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1 基本概念界定
        2.1.2 相关基础理论
    2.2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研究
        2.2.1 国土空间功能类型划分
        2.2.2 国土空间功能评价方法
        2.2.3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
    2.3 国土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研究
        2.3.1 国外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类型
        2.3.2 我国“多规合一”的发展背景与分区对比
    2.4 资源型地区相关研究
        2.4.1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研究
        2.4.2 资源型地区空间发展相关研究
        2.4.3 山西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2.5 研究进展评述
3 山西省国土基本概况及数据来源与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资源环境
        3.1.2 土地利用状况
        3.1.3 经济社会发展
    3.2 国土空间分区现状和开发利用问题
        3.2.1 现有国土空间分区类型对比
        3.2.2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主要问题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处理
4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
    4.1 国土空间优化治理的需求分析
        4.1.1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理论与现实需求
        4.1.2 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诉求
    4.2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机理分析
        4.2.1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的一般机理
        4.2.2 资源型地区空间功能演变的主要特征
    4.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优化
        4.3.1 分区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4.3.2 “多规合一”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构建
        4.3.3 基于省级资源型特征的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
5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
    5.1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方法改进
        5.1.1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基本原理
        5.1.2 功能“态”与“势”评价模型
        5.1.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5.1.4 改进的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
        5.1.5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动态综合评价
    5.2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和参数选取
        5.2.1 标准地域单元确定
        5.2.2 功能“态”与“势”评价指标构建
        5.2.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与参数选取
    5.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和分析
        5.3.1 功能“态”和“势”测度结果
        5.3.2 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结果
        5.3.3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结果
        5.3.4 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空间关联分析
6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
    6.1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判别与分区技术流程优化
        6.1.1 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
        6.1.2 国土空间功能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6.1.3 国土空间功能协同性分析方法
        6.1.4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路径
    6.2 基于比较优势分析的主导功能识别与分区
        6.2.1 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
        6.2.2 主导功能调整优化
        6.2.3 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
    6.3 基于协同分析的潜力功能识别与分区优化
        6.3.1 国土空间兼容功能性识别
        6.3.2 兼容功能协同性指数测算
        6.3.3 兼容潜力功能类型判别
        6.3.4 国土空间复合功能分区方案
    6.4 国土空间功能格局主要特征和政策导向
        6.4.1 功能区的市域分布规律统计
        6.4.2 功能区分异特征和调控政策
        6.4.3 与相关分区成果的衔接与对比
    6.5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和技术体系适用性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附录2 个人简介和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5)基于心理契约的甘肃煤田地质局基层青年职工职业生涯管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2 基础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心理契约的甘肃煤田地质局基层青年职工职业生涯管理现状分析
    3.1 基层青年职工职业生涯管理现状
    3.2 心理契约与职业生涯管理效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甘肃煤田地质局基层青年职工职业生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甘肃煤田地质局基层青年职工职业生涯管理中存在问题
    4.2 基于心理契约的原因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甘肃省内外国有地勘单位职工职业生涯管理的经验
    5.1 甘肃省内国有地勘单位的管理经验
    5.2 甘肃省外国有地勘单位的管理经验
    5.3 管理经验归纳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心理契约的甘肃煤田地质局基层青年职工职业生涯管理措施
    6.1 基于规范契约的措施
    6.2 基于人际契约的措施
    6.3 基于发展契约的措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6)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
第一章 资源型城市补偿机制的演变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的范畴与问题
        一、资源型城市的内涵
        二、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分布与类型
        三、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困境与成因分析
    第二节 补偿机制的分析
        一、补偿机制的语义分析
        二、纵向补偿机制与横向补偿机制的区分
        三、本文语境下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机制的涵义与特征
    第三节 我国资源型城市补偿机制辩考
        一、纵向补偿机制的实效与资源型城市的补偿预期不契合
        二、仅靠市场亦或自愿协商无法驱动横向补偿
        三、横向补偿法律机制:对市场与自愿协商“不健全”的法律回应
第二章 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核心构成
    第一节 由机制到法律机制的蜕变
        一、机制与法律机制的法理界分
        二、权利化: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生成的核心步骤
    第二节 横向补偿权的证成
        一、横向补偿权存在的必要性
        二、横向补偿权生成的可行性
    第三节 横向补偿权的内涵、生成逻辑与权利结构
        一、横向补偿权的含义与特征
        二、横向补偿权生成的宪法逻辑
        三、横向补偿权的权利结构与类型
第三章 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的补偿技术
    第一节 横向补偿的原则
        一、区域利益协调原则
        二、发展成果共享原则
        三、多元主体参与原则
        四、比较优势互补原则
    第二节 横向补偿方式的总体设计
        一、横向补偿基金先行
        二、横向补偿PPP项目筑巢引凤
        三、生产要素的对口合作催动经济振兴
    第三节 横向补偿标准的设定
        一、确定横向补偿标准的理论依据
        二、横向补偿标准的量化方法
        三、横向补偿标准的量化障碍与创新路径
第四章 横向补偿基金的规则体系
    第一节 补偿资金不足与补偿需求充裕的矛盾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的应对思路与缺陷
        一、国内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的理论与实践
        二、我国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的缺陷
    第三节 横向补偿基金的修正路径
        一、与横向补偿基金相关的立法规范及缺陷
        二、横向补偿基金中原始资金的来源
        三、横向补偿基金的用途
        四、横向补偿基金的运营模式
第五章 横向补偿PPP项目的引导与规制
    第一节 PPP模式的横向补偿品质
    第二节 横向补偿PPP项目的评审对象
        一、横向补偿PPP的项目范围、合作类型及具体方案
        二、横向补偿PPP项目的实施主体
        三、横向补偿PPP项目的采购方式
        四、横向补偿PPP项目的评估方式
    第三节 锁定期制度在横向补偿PPP项目中的重构
        一、我国PPP锁定期制度的现实缺陷
        二、锁定期制度在横向补偿PPP项目中的修正
第六章 对口合作的横向补偿路径
    第一节 对口合作的源流及其横向补偿效应
        一、由对口支援到对口合作的演进
        二、资源型地区与非资源型地区间的对口合作
        三、对口合作的横向补偿效应
    第二节 对口合作的横向补偿思路及缺陷
        一、对口合作横向补偿的理论基础
        二、对口合作横向补偿的现实障碍与应对思路
        三、基本思路的缺陷
    第三节 对口合作的横向补偿法制化
        一、省内经济法制的自足与对口区域间协同立法的空白
        二、区域间协同立法的经验借鉴
        三、国家层面立法的应有形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7)石拐区资源经济转型中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论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论文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五)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一、论文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资源枯竭
        2.资源枯竭型城市
        3.产业转型
    (二)论文的理论基础
        1.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可持续发展理论
        3.资源诅咒假说
        4.政府职能两重论
        5.政府职能正负作用论
二、石拐区资源枯竭成因及其影响
    (一)资源开采沿革及历史贡献
    (二)资源枯竭成因及其影响
        1.资源枯竭成因
        2.资源枯竭的影响
三、经验借鉴与经济转型成效
    (一)经济转型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1.德国鲁尔区经济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2.阜新市经济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二)石拐区经济转型成效
        1.经济发展资源依赖度降低
        2.民生保障得到快速改善
        3.环境整治持续加强
    (三)经济转型中的问题
        1.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
        2.经济发展的问题
        3.社会民生的问题
        4.生态环境的问题
四、石拐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政府职能作用发挥
    (一)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政府职能作用体现
        1.经济调节方面
        2.市场监管方面
        3.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方面
        4.环境保护方面
    (二)经济转型中的政府职能缺陷
        1.政府职能错位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2.政府职能缺位影响市场环境建设
        3.政府职能越位阻碍管理机制创新
五、经济转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与具体建议
    (一)石拐区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
        1.推进依法行政,打造法治政府
        2.全面深化改革,打造效能政府
        3.转变工作作风,打造服务政府
    (二)转型发展具体战略选择
        1.特色化工业发展战略
        2.现代服务产业提升战略
        3.新老城区联动发展战略
        4.区域融合发展战略
    (三)具体政策建议
        1.出台产业发展引导政策
        2.完善民生服务优惠政策
        3.创新社会管理政策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回归模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评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2 相关的概念及基本理论
    2.1 煤炭资源型城市及产业转型概述
        2.1.1 资源型城市概念与界定
        2.1.2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概念与特征
        2.1.3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概述
    2.2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基础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命周期理论
        2.2.3 产业结构理论
    2.3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
        2.3.1 替换模式
        2.3.2 纵向延伸产业链模式
        2.3.3 多元复合模式
3 鄂尔多斯市产业转型现状问题分析
    3.1 鄂尔多斯市产业转型发展现状
        3.1.1 粗加工产业向精加工产业快速发展
        3.1.2 传统产业向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3.2 鄂尔多斯市产业转型优势
        3.2.1 政策机遇
        3.2.2 资源优势
        3.2.3 资金优势
    3.3 鄂尔多斯市产业转型面临的问题
        3.3.1 人才与科技水平的束缚
        3.3.2 产业结构不合理
        3.3.3 生态环境较差导致后续发展乏力
    3.4 鄂尔多斯市产业转型的必要性
        3.4.1 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决定产业转型
        3.4.2 鄂尔多斯市主导产业决定产业转型
        3.4.3 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决定产业转型
4 鄂尔多斯市产业转型效果评价
    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1.1 构建原则
        4.1.2 处理方法
    4.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4.2.1 指标选择
        4.2.2 数据来源
    4.3 转型效果评价与结果
        4.3.1 转型效果评价过程
        4.3.2 转型效果评价结果
5 鄂尔多斯市产业转型效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指标选择与影响因素假设
        5.1.1 指标选择
        5.1.2 影响因素假设
    5.2 研究方法
        5.2.1 因子分析法
        5.2.2 回归分析法
    5.3 实证模型设计
        5.3.1 序列平稳性检验
        5.3.2 回归模型设计
    5.4 实证分析与结果
        5.4.1 实证分析过程
        5.4.2 实证分析结果
6 鄂尔多斯市产业转型的对策建议
    6.1 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多元化产业
        6.1.1 优化煤炭产业结构,纵向延伸产业链
        6.1.2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多元化产业结构
    6.2 加强教育投资建设,完善人才保障体系
        6.2.1 建立人才引进政策,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6.2.2 加大教育建设力度,完善基础教育体系
    6.3 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完善生态补偿体系
        6.3.1 增强生态制度建设,完善环境保护机制
        6.3.2 多渠道筹集资金,因地制宜治理环境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9)产业与交通系统对新兴煤炭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 ——以新疆阜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资源型城市政策背景
        1.1.2 煤炭行业市场背景
        1.1.3 阜康城市发展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煤炭城市空间结构
        1.3.2 煤炭城市空间结构与产业
        1.3.3 煤炭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与界定
    2.1 煤炭城市空间结构
        2.1.1 煤炭城市
        2.1.2 城市空间结构
        2.1.3 影响煤炭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
        2.1.4 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2.2 煤炭城市产业与交通
        2.2.1 煤炭城市产业
        2.2.2 煤炭城市交通
    2.3 系统动力学
        2.3.1 系统动力学
        2.3.2 煤炭城市系统动力学
    2.4 协同学
        2.4.1 协同学
        2.4.2 产业和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协同
第3章 产业与交通系统对煤炭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分析
    3.1 产业与交通对煤炭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3.1.1 产业对煤炭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3.1.2 交通对煤炭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3.1.3 产业与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3.2 系统动力学分析产业与交通对煤炭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3.2.1 产业与交通控制指标的筛选
        3.2.2 Vensim模型
        3.2.3 产业与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系统动力学子系统模型构建
        3.2.4 产业与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系统四个系统的内在联系
        3.2.5 阜康产业与交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3.3 产业与交通对煤炭城市空间结构影响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产业影响因素的选取
        3.3.2 交通影响因素的选取
        3.3.3 构建产业与交通影响煤炭城市空间结构指标体系
第4章 产业和交通系统与煤炭城市空间结构耦合分析
    4.1 煤炭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构建
        4.1.1 煤炭城市空间结构指标因子的选取
        4.1.2 煤炭城市空间结构指标因子相关分析
        4.1.3 产业和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指标系统
    4.2 构建产业和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测度模型
        4.2.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与权重的确定
        4.2.2 耦合度测模型的构建
        4.2.3 产业和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协调度分析
第5章 验证分析阜康产业与交通对空间结构影响
    5.1 阜康区位及资源概况
    5.2 阜康城市历史发展阶段
    5.3 阜康现状发展
        5.3.1 阜康产业发展现状
        5.3.2 阜康交通发展
        5.3.3 阜康城市空间结构
    5.4 阜康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建议
第6章 总结与讨论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录
    阜康系统动力学模拟方程
    系统动力学模拟方程中的函数说明
    阜康产业与交通系统动力学模型相关因素的模拟回归
    阜康产业与交通指标与空间结构指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阜康市相关统计数据
    阜康产业与交通Vensim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因素
    阜康产业与交通Vensim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表函数对比

(10)集成星地观测与动力学模型的煤矿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价和仿真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2 星地观测集成的煤矿区资源环境状态监测
    2.1 研究区概况
    2.2 煤矿区资源环境状态信息提取
    2.3 资源环境状态信息遥感提取
    2.4 地面传感器布设与数据集成
    2.5 本章小结
3 煤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
    3.1 煤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及特点
    3.2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与模型
    3.3 煤矿区资源环境承载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与仿真预测
    4.1 煤矿区资源环境系统动力学分析
    4.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4.3 矿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仿真分析
    4.4 矿区建设发展对策与建议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浅谈煤炭地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甘肃省煤田地质局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乌海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D]. 李梦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资源型县域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及空间重构 ——以山西省宁武县为例[D]. 白怡鸽. 山西大学, 2021(12)
  • [3]甘肃省地质勘查单位人员绩效考核优化研究[D]. 陈小宇. 长安大学, 2021
  • [4]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D]. 周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5]基于心理契约的甘肃煤田地质局基层青年职工职业生涯管理措施研究[D]. 李文鑫. 兰州大学, 2020(01)
  • [6]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研究[D]. 曹书.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7]石拐区资源经济转型中政府职能研究[D]. 马斌.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8]基于回归模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为例[D]. 李莉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9]产业与交通系统对新兴煤炭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 ——以新疆阜康市为例[D]. 吴桂虎.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10]集成星地观测与动力学模型的煤矿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价和仿真预测[D]. 韩福顺.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谈煤炭地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甘肃省煤田地质局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