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路面起重机 引领中国汽车起重机新潮流(论文文献综述)
王阳泽[1](2020)在《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结构参数化和现场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不断开展,大型工程建设需求增加。全地面起重机作为起重机家族的新成员,结合了汽车起重机快速转移和越野起重机起重性能高的特点,对场地拥有良好的适应性,因此广受欢迎。液压油缸被广泛应用在全地面起重机上。液压油缸产品性能的提升,能够促使全地面起重机产品性能的提升,使产品种类样式不断丰富,支撑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的研发顺利进行。在近些年来,随着有限元分析法的普及,研究人员在对液压产品进行设计时,往往会使用有限元法对液压油缸进行分析计算,并通过计算结果指导产品设计。然而常规的有限元分析过程中,建模耗费时间长,且属于重复工作。因此,本文对某型号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应用参数化方法进行建模和分析,这对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研究和后续整机性能计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并介绍了国内外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研究现状。其次介绍了本文所研究的某型号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并运用有限元法对某型号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进行计算,得到整体应力应变结果和部分结构应力结果。再次对某型号全地面起重机的液压油缸结构进行归纳总结,并划分出十二个部件,建立液压油缸通用模型;提取各个部件的参数,基于ANSYS二次开发语言——APDL语言编写液压油缸建模和组装程序,对液压油缸进行结构参数化建模与设计,并通过垂直油缸算例验证其可行性。最后对某型号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进行现场试验研究,得到测试数据;整理现场测试数据并与液压油缸参数化系统计算结果作对比分析,发现二者相对偏差很小,从而验证了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结构参数化设计的准确性。
郑宇[2](2018)在《绿色发展 “智”造未来——bauma CHINA 2018荣耀收官》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11月30日,bauma CHINA 2018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荣耀收官。700多天精心筹备,43天悉心搭建,33万m2的展示面积,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的3350家展商,21.25万名专业观众,数以万计的新产品与新技术重装亮相……这一组数字的背后,彰显了bauma CHINA 2018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正如慕尼黑博览集团董事总经理Stefan Rummel所言:"bauma CHINA 2018破纪录的全面增长,再次稳固了其在亚洲工程机械行业展览中的重要地位。作为
戴玉坤[3](2017)在《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主臂有限元分析及臂体截面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全地面起重机是为了吊装大吨位重物而被设计研发的一种重型起重机。该起重机兼具有汽车起重机与越野起重机的特点,因此该起重机具有转场能力快、行驶距离远及在特殊路段通行能力强的优点,广泛被应用于风力发电、救灾及工作场地狭窄,难以安装起重设备的场合。本文以某型号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主臂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主臂的结构特点,以ANSYS软件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建立了主臂及其辅助工作装置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其次,建立了主臂的数学解析模型,得到了典型工况下的超起钢丝绳拉力、臂尾铰点力及主臂变幅液压缸的轴力,并与有限元模型预测值相比较,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然后,对主臂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到了主臂强度、刚度分布及模态结果,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确定了主臂的危险工况,应用ANSYS优化模块对臂体结构进行了结构优化,通过臂体截面尺寸的改进,使臂体强度满足设计强度要求,并且使臂体质量减轻了3.4t,为主臂结构设计提供优化方案;最后,开发了全地面起重机主臂系统的辅助分析软件,方便设计分析人员利用有限元分析指导臂体结构设计工作。
何海良[4](2016)在《三一起重机公司关系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受国内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影响,我国工程起重机行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行业整体出现营收下滑、应收款增加、利润下降的现象。作为业内领先企业,三一起重机也饱受冲击,同样面临收入下滑、利润下降、资金周转困难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三一起重机亟需进行市场转型,探索新的营销模式和营销策略,以度过难关,实现业务持续稳健增长和高度国际化的目标。本文以三一起重机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对营销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并以相关理论为指导,对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和自身优势与劣势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来确定公司营销战略方向;在明确公司营销战略的基础上,再根据4Rs营销理论制定公司的关系型营销策略;最后,提出该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措施,以保障营销策略顺利实施和效果良好。研究表明:虽然工程起重机行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在新型城镇化规划、国家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战略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带动下,行业看到新希望,存在巨大发展机遇。同时,通过公司内部环境分析,我们发现三一起重机完全有能力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市场转型,来实现业务增长和高度国际化。为此,三一起重机应在有效的市场细分和合理的目标市场选择的基础,进行国际高端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以放眼全球,选择有价值的市场并避开行业恶性竞争。实施“客户导向”、“竞争导向”的关系营销策略是三一起重机营销模式转型的落脚点。三一起重机若能成功向关系营销转型,则可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实现市场成功。本文通过对三一起重机内外部环境的梳理,针对性地设计出具有一定创新的关系营销策略,为三一起重机营销工作提供参考。研究结果的实施对三一起重机实现市场转型,提高市场竞争力有现实意义,包括:产品销量、市场占有率、盈利能力、品牌价值等。另外,研究结果对三一集团其它业务板块的市场转型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岩[5](2016)在《多轴转向车辆转向系的动力学仿真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Ackermann转向基本原理,汽车在实现转向功能时,为了减少汽车轮胎的磨损和行驶阻力,要求所有转向车轮做纯滚动,无滑动,这就要求所有车轮都应该绕着地面上同一个点进行转动。这样才能保证汽车平顺地进行转向、改善轮胎的磨损情况。但是在实际的设计及生产过程中,所有车轮不可能完全符合理论上的要求,只能通过一定的机械传动机构,来保证车轮转向特性尽量贴近理想曲线。实际中重型商用车辆转向桥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都是依靠适当优化设计的转向梯形机构来实现内外轮转角的匹配。对于单轴转向的车辆,仅需对转向梯形机构优化就可以改善汽车转弯时的稳定性和轮胎磨损情况。对于重载多轴转向的工程车辆来说,主要由两种方式来保证各转向桥车轮转角间的匹配关系:一是传统机械控制,通过多连杆机构保证各轮的转角关系,二是全液压转向,通过全液压转向器的高压油分配来保证各车轮转向的相互匹配。也有一些超大型的工程机械,车辆前部采用机械机构控制,后部采用全液压控制。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某100吨汽车起重机底盘的转向系统。该车为五轴车辆,采用一、二、五轴转向,三、四、五轴驱动的布置形式。该车各车桥之间的转向角由多连杆系传递。论文首先通过ADAMS软件建立整车转向机构运动模型,将机构联接点坐标参数化处理,将各车轮理论转角和实际转角差的绝对值设定为目标函数,并对其进行优化,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得到最接近理论要求的连杆和梯形机构的尺寸。这种方法与传统的平面四连杆优化法相比,精度有极大的提高,同时缩短了转向系统开发周期,提高了转向系统设计质量。
赵竞名[6](2016)在《汽车起重机伸缩臂参数化建模及有限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起重机伸缩臂是汽车起重机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大量零部件和较高技术含量的复杂结构,其对产品性能起主导作用,因此设计周期较长,大幅减慢了产品推向市场的速度。将汽车起重机伸缩臂的参数化建模和有限元分析应用于同一系列的产品,以提高设计人员研发新产品的效能,降低时间成本,增加汽车起重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快速地为企业提供新型汽车起重机的销售资源。本文以北京京城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汽车起重机伸缩臂系列化设计为背景,对汽车起重机伸缩臂系列化建模及有限元分析进行了研究。(1)利用Pro/E建模软件的布局功能和运动骨架功能,采用参数化技术,自顶向下设计,实现了五节伸缩臂的运动机构及三维模型建模。模型是以参数驱动由点、线和面等简单的几何元素组成的机构为基础,通过修改和增删参数,自动完成尺寸更新,更便捷地完成伸缩臂的参数系列化建模设计。(2)以某一组产品数据为例,进行汽车起重机伸缩臂系列化设计建模,验证了上述参数化建模的实用性和可靠性。(3)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与Pro/E接口的无缝对接,使三维模型与有限元分析模型参数相互关联。使用相同的三维模型,共享模型、材料和划分网格等数据,将汽车起重机伸缩臂不同臂长、不同截面和不同载荷等多种工况放入同一个分析流程中进行有限元分析,探索出一种合理、有效和快速地参数化建模与有限元分析设计方法。(4)通过结构应力测试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分析,进一步检验了上述参数化建模方法和有限元分析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企业减少在研发上人力及物力的投入,提高系列化的汽车起重机推向市场的速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张军丽[7](2015)在《九桥全地面起重机油气悬架系统结构布置与动力学分析》文中指出当前,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正在大型工程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其作业特点,其底盘由多桥构成,因此要求其多桥悬架机构之间形成互连缓冲、参数动态适配;使得该悬架机构的结构布置、参数动态匹配成为一个难题。因此,“超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专用底盘关键技术研究”被列为山西省重点学科项目(晋教财[2012]145),而本论文着重对该起重机的油气悬架系统的结构布置、缓冲特性开展了研究。本文以千吨级九桥全地面起重机的油气悬架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双气室油气悬架缸、双桥油气悬架系统及九桥整车油气悬架系统的物理模型、非线性数学模型、振动模型、仿真模型及B、C、D不同等级的路面激励模型;通过对以上所建模型的仿真分析得出:双气室悬架缸的输出特性具有非线性性,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在相同的路面激励下,互连式油气悬架系统比独立式油气悬架系统能更有效的隔离路面振动,降低车身垂直加速度,增加驾乘人员舒适性;在蓄能器初始压力一定时,随着路面激励等级的增加,车身振动的剧烈程度也在增加;而在路面激励相同时,不同的蓄能器充气压力会对车身的振动性能产生不同影响,蓄能器的充气压力值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车身质心加速度在不断的减小,增加了某九桥全地面起重机的在恶劣工况行驶和作业时的安全性和通过性。以上研究内容对油气悬架缸的设计与优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建数学模型、振动模型也为以后悬架系统的设计及多桥油气悬架车辆的动力学性能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
刘启锋[8](2014)在《全路面起重机多桥转向轨迹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全路面起重机是集优良的起重性能,快速转移,带载越野行驶等多个优点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工程起重设备。多桥转向智能化控制技术是全路面起重机关键技术之一,对于全路面起重机操纵稳定性、机动灵活性及整车的可通过性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实践中发现全路面起重机转向时实际路径与理论轨迹存在较大的误差,由此会导致全路面起重机无法按照驾驶员的指令行驶。为此本文采用了滑模控制方法对全路面起重机转向路径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包含有多桥车辆运动模块、液压转向系统模块及滑模控制模块的全路面起重机轨迹跟踪模型,并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模块进行了多种转向工况下的仿真实验。本文的工作内容如下:(1)根据阿克曼定理及运动学相关知识,分析了全路面起重机转向运动,建立了多桥车辆转向的运动模型,得到车辆质心运动方程,以及车辆转向性能参数之间关系。(2)采用了电路—面积法对对称阀控非对称缸系统进行了补偿作用,利用传递函数法建立了全路面起重机液压执行系统数学模型。(3)研究了滑模控制方法,采用反演设计方法设计了基于滑模控制的全路面起重机转向轨迹控制器。(4)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模块建立了轨迹跟踪模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滑模控制方法对全路面起重机转向轨迹的优化作用;设置多种工况条件,分析讨论了一桥转角、车速对全路面起重机转向行驶时实际路径与理论轨迹间误差的影响。
郑冬[9](2013)在《全地面起重机超起卷扬排绳系统设计与仿真》文中研究表明全地面起重机是配备了全地面底盘的汽车起重机,广泛应用于施工场地狭窄,货物分散,难以安装起重设备的场地或临时吊装作业的场合。实践中发现,收放超起卷扬钢丝绳时,钢丝绳自身重力产生的悬索效应常常造成乱绳现象,影响施工效率,危及作业安全。实践证明,为卷扬增设排绳装置是解决乱绳现象的有效手段。为此,本文以TZM1200全地面起重机超起卷扬为对象,设计了一种超起卷扬的自动排绳装置,并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验证了其合理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以TZM1200全地面起重机超起卷扬为基础,设计了一种自动排绳装置,详细阐述了自动排绳装置液压系统和电气系统原理,对其中关键元件的选型进行了论证。(2)分析了影响自动排绳系统输入信号的变量间的关系,在Simulink中建立了输入信号模型。在对液压系统的参数进行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建立了液压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借助MATLAB分析了系统关键参数对其动态性能的影响。(3)建立了自动排绳系统整体仿真模型,利用临界比例度法对系统的PID参数进行调节,设定系统的各项仿真参数,使其近似于实际工况,并进行了仿真验证。从仿真的结果可知,本文设计的自动排绳装置的排绳误差峰值为1.5×10-4m,满足了排绳要求,理论上可以有效防止乱绳现象的发生。
陈国保[10](2013)在《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上车方案阶段有限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地面起重机有着通过性强,机动灵活,工作可靠的特点,在基础建设中广泛应用。世界上全地面起重机供应商很多,技术也较为先进,长期以来垄断着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市场。近年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刺激着本土工程机械企业之间的竞争,起重机作为一款重要的工程机械,应用十分广泛,起重机的需求量逐年提高,起重机朝着大吨位方向发展。由于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结构比较复杂,形式灵活多变,非线性材料的使用,超静定结构的设计,使得传统计算方法无法满足结构计算的要求,所以在全地面起重机设计阶段,结构计算是设计中遇到的关键问题,随着计算机硬件和有限元技术的迅猛发展,有限元技术可以方便解决结构计算类问题,且计算精度与计算效率都相当高。因此,对于超大规模的结构计算,选用有限元法进行计算是比较合理的。为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跻身起重机研发强企,打造高端全地面起重机产品,徐工集团决定研发某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在其方案设计阶段,本文利用ANSYS软件对上车方案进行分析计算,并反馈相应工况的计算结果,设计人员据此做出相应的方案修改,直至最终方案的完善。计算工况来自相应的典型工况,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根据企业设计的初始方案建立有限元模型,利用简化梁模型对主臂方案进行计算分析,校核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满足典型工况的使用要求,如不满足则修改方案直至可行的方案。然后,对副臂进行参数化建模,主臂利用设计好的参数手工建模。采用ANSYS优化设计模块进行优化设计,并对优化出的方案进行计算分析,经校核,该方案满足设计要求。最后,对转台方案设计进行分析,先简化转台方案成为有限元模型,对该模型进行加载分析,找出转台中的薄弱部分并加以改进,到最终的转台从强度上满足使用要求。在全地面起重机方案设计中,利用ANSYS软件进行辅助计算分析,显着地减少了计算时间,提高了设计效率缩短产品研发周期,研发高可靠性的产品,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持续进行以及国家对基础建设的继续支持,国内的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前景光明。作为工程机械的一个分支,全地面起重机是工程机械中一款重要产品,在社会建设中应用十分广泛;全地面起重机尤其是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迎来其大好的发展时机,市场潜力巨大,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必将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二、全路面起重机 引领中国汽车起重机新潮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路面起重机 引领中国汽车起重机新潮流(论文提纲范文)
(1)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结构参数化和现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有限元法的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计算 |
2.1 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简介 |
2.1.1 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工作原理简介 |
2.1.2 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结构简介 |
2.2 有限元法对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建模及计算 |
2.2.1 有限单元法简介 |
2.2.2 液压油缸结构简化及建模 |
2.2.3 材料参数及单元设置 |
2.2.4 接触设置 |
2.2.5 边界条件 |
2.2.6 计算结果 |
2.3 有限元法对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计算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结构参数化建模与设计 |
3.1 参数化设计概述 |
3.2 液压油缸部件几何参数 |
3.2.1 导向套几何参数 |
3.2.2 铰耳几何参数 |
3.2.3 其他部件几何参数 |
3.3 材料参数 |
3.3.1 部件材料参数 |
3.3.2 材料参数赋予程序 |
3.4 液压油缸模型建立程序 |
3.4.1 几何模型参数化程序 |
3.4.2 网格划分参数化程序 |
3.5 液压油缸部件组装 |
3.6 接触定义程序 |
3.6.1 接触理论 |
3.6.2 接触定义程序 |
3.7 边界条件参数 |
3.7.1 约束参数 |
3.7.2 载荷参数 |
3.8 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结构参数化算例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现场试验研究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原理 |
4.3 试验方案 |
4.4 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现场试验结果及数据整理分析 |
4.4.1 工况一试验数据 |
4.4.2 工况二试验数据 |
4.4.3 液压油缸现场试验结果整理分析 |
4.5 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现场试验数据与结构参数化设计计算数据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项目 |
致谢 |
(2)绿色发展 “智”造未来——bauma CHINA 2018荣耀收官(论文提纲范文)
大国重器彰显中国制造新高度 |
徐工集团 |
三一集团 |
中联重科 |
国机重工 |
中交西筑 |
山河智能 |
山推 |
浙江鼎力 |
中天机械 |
陕建机股份 |
深耕本地化战略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
卡特彼勒 |
小松 |
马尼托瓦克 |
捷尔杰 |
吉尼 |
利勃海尔 |
现代建设机械 |
斗山 |
沃尔沃 |
展会印象——风物长宜放眼量 |
(3)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主臂有限元分析及臂体截面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全地面起重机简介 |
1.2 全地面起重机国外及国内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3.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2 课题的背景 |
1.4 全地面起重机主要结构的介绍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参数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1 有限元方法概述 |
2.1.1 有限元方法的简介 |
2.1.2 有限元分析过程 |
2.1.3 ANSYS软件与APDL语言的简介 |
2.2 全地面起重机主臂参数化建模 |
2.2.1 全地面起重机主臂设计参数 |
2.2.2 确定建模的方案 |
2.2.3 参数化建模处理技术 |
2.2.4 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地面起重机主臂理论计算 |
3.1 载荷与工况的确定 |
3.1.1 载荷的确定 |
3.1.2 典型工况确定 |
3.2 主臂力学模型的建立 |
3.3 力学模型的求解 |
3.3.1 力法正则方程式及系数求解 |
3.3.2 各载荷单独作用时的受力分析 |
3.4 危险工况下的算例分析 |
3.4.1 工作参数及工况 |
3.4.2 理论值与有限元结果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臂的有限元分析 |
4.1 主臂的接触分析 |
4.1.1 求解问题方法的选择 |
4.1.2 接触分析收敛性的研究 |
4.1.3 载荷与约束的施加 |
4.1.4 模型刚度分析结果 |
4.1.5 模型强度分析结果 |
4.2 主臂的模态分析 |
4.2.1 主臂模态分析介绍 |
4.2.2 模态分析的流程 |
4.2.3 模态分析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地面起重机主臂臂体截面尺寸优化 |
5.1 基于APDL语言的优化方法介绍 |
5.1.1 优化设计简介 |
5.1.2 ANSYS优化模块介绍 |
5.1.3 基于APDL语言的优化步骤 |
5.2 全地面起重机主臂简化模型静力分析 |
5.2.1 主臂简介 |
5.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工况的选取 |
5.2.3 限元模型参数选取 |
5.3 全地面起重机主臂的优化 |
5.3.1 主臂设计变量的选取 |
5.3.2 主臂状态变量的选取 |
5.3.3 目标函数的选取 |
5.3.4 优化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臂结构分析软件的设计 |
6.1 软件介绍 |
6.2 软件功能 |
6.2.1 软件的运行 |
6.2.2 模型的生成 |
6.2.3 软件调用ANSYS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三一起重机公司关系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三一起重机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2.1 公司概况 |
2.1.1 公司简介 |
2.1.2 公司主要产品 |
2.2 宏观环境分析 |
2.2.1 国家政策法规分析 |
2.2.2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2.2.3 社会环境分析 |
2.2.4 技术环境分析 |
2.3 行业环境分析 |
2.3.1 行业现状分析 |
2.3.2 行业趋势分析 |
2.3.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2.4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2.4.1 业务运营情况 |
2.4.2 经营资源分析 |
2.4.3 战略能力分析 |
2.4.4 核心竞争力分析 |
2.5 SWOT综合分析 |
第3章 三一起重机公司市场细分与定位 |
3.1 市场细分 |
3.1.1 按客户特征进行细分 |
3.1.2 按产品类型进行细分 |
3.1.3 按地理区域进行细分 |
3.1.4 按行业下游进行细分 |
3.2 目标市场选择 |
3.2.1 按客户特征细分的目标市场选择 |
3.2.2 按产品类型细分的目标市场选择 |
3.2.3 按地理区域细分的目标市场选择 |
3.2.4 按行业下游细分的目标市场选择 |
3.3 市场定位 |
3.3.1 国际化高端品牌的市场定位 |
3.3.2 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
第4章 三一起重机公司关系营销策略的制定 |
4.1 客户关联策略 |
4.1.1 与客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
4.1.2 向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
4.1.3 实施全价值链经营 |
4.2 市场快速反应策略 |
4.2.1 建立快速反应的流程机制 |
4.2.2 提升营销服务渠道效率 |
4.2.3 建设电子商务平台 |
4.3 市场相关方关系策略 |
4.3.1 加强客户关系建设 |
4.3.2 加强经销商关系建设 |
4.3.3 加强员工关系建设 |
4.3.4 加强供应商关系建设 |
4.3.5 加强其它相关方关系建设 |
4.4 市场回报策略 |
4.4.1 追求多种形式的市场回报 |
4.4.2 推行全面降成本措施 |
4.4.3 寻求后市场收益增长点 |
第5章 三一起重机公司关系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5.1 资源保障 |
5.1.1 企业文化保障 |
5.1.2 组织保障 |
5.1.3 人力资源保障 |
5.1.4 资金保障 |
5.2 管理制度保障 |
5.2.1 流程制度建设 |
5.2.2 流程制度执行 |
5.3 风险控制 |
5.3.1 风险内控体系优化 |
5.3.2 主要风险控制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多轴转向车辆转向系的动力学仿真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思路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汽车的转向特性 |
2.1 转向系概述 |
2.1.1 转向系的构成 |
2.1.2 转向系的主要性能参数 |
2.1.3 对转向系的要求 |
2.2 阿克曼转向原理 |
2.2.1 汽车转向原理 |
2.2.2 转向梯形优化思路 |
2.3 多轴转向汽车转向原理 |
第3章 基于ADAMS多轴转向应用 |
3.1 虚拟样机技术的研究范围 |
3.2 Adams软件 |
3.2.1 Adams软件模块 |
3.2.2 Adams常用的设计库 |
3.2.3 Adams设计流程 |
3.2.4 Adams在转向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
第4章 基于ADAMS的多轴转向系统建模及优化 |
4.1 工作流程 |
4.2 第一桥的建模及优化 |
4.2.1 基本结构建立 |
4.2.2 建立约束 |
4.2.3 模型参数化 |
4.2.4 仿真与优化 |
4.3 第二、五桥的建模及优化 |
4.3.1 第二桥优化结果 |
4.3.2 第五桥优化结果 |
4.4 转向传递机构的建模及优化 |
4.4.1 整车转向系统运动模型 |
4.4.2 系统运动仿真 |
4.4.3 系统模型参数化处理 |
4.4.4 转向系统优化 |
4.5 本章总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汽车起重机伸缩臂参数化建模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应用价值 |
1.3 国内外有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3.1 汽车起重机及其伸缩臂的概述和发展趋势 |
1.3.2 参数化技术概述和发展趋势 |
1.3.3 有限元分析的概述及发展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汽车起重机伸缩臂参数化建模 |
2.1 自顶向下参数化建模的工作流程 |
2.2 伸缩臂自顶向下的参数化建模 |
2.2.1 伸缩臂结构与参数化特征分析 |
2.2.2 伸缩臂参数化总体布局 |
2.2.3 伸缩臂参数化建模方法——运动骨架模型 |
2.2.4 参数传递给骨架模型的声明布局 |
2.2.5 参数与运动骨架之间关系的校核 |
2.2.6 伸缩臂主要部件模型的参数化建模 |
2.2.7 伸缩臂模型主要部件设计建模的干涉分析 |
2.3 系列化汽车起重机伸缩臂参数化的实现 |
2.3.1 伸缩臂系列化的形式 |
2.3.2 系列伸缩臂参数化实现方法 |
2.3.3 伸缩臂参数化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3 汽车起重机伸缩臂有限元分析 |
3.1 实体模型的导入与关联 |
3.2 添加材料信息 |
3.3 设定接触选项 |
3.4 设定网格划分参数及划分网格 |
3.5 施加载荷及边界条件 |
3.5.1 伸缩臂结构受力分析 |
3.5.2 施加载荷 |
3.5.3 约束边界条件 |
3.6 模型求解及分析求解结果 |
3.6.1 设定求解参数 |
3.6.2 多工况求解 |
3.6.3 分析求解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4 试验验证与分析 |
4.1 测试原理 |
4.2 测试方案 |
4.2.1 测试仪器与设备 |
4.2.2 测试工况与测试点的选择 |
4.2.3 测试步骤 |
4.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伸缩臂受力分析计算表及数据 |
致谢 |
(7)九桥全地面起重机油气悬架系统结构布置与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全地面起重机 |
1.2.1 全地面起重机概述 |
1.2.2 全地面起重机的发展历程 |
1.3 油气悬架概述 |
1.3.1 油气悬架组成 |
1.3.2 油气悬架分类 |
1.3.3 油气悬架特点 |
1.4 油气悬架发展现状 |
1.4.1 国外油气悬架发展现状 |
1.4.2 国内油气悬架发展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油气悬架系统的结构特点 |
2.1 油气悬架缸的结构原理 |
2.2 油气悬架系统的安装机构 |
2.3 油气悬架系统的液压控制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气悬架建模及其特性分析 |
3.1 模型建立的简化条件 |
3.2 气体状态方程选择 |
3.3 建立数学模型 |
3.3.1 建立双气室油气悬架数学模型 |
3.3.2 建立油气悬架刚度模型 |
3.3.3 建立油气悬架阻尼模型 |
3.4 油气悬架的特性仿真与分析 |
3.4.1 仿真参数的确定 |
3.4.2 路面激励模型 |
3.4.3 油气悬架缸特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桥互连式油气悬架振动特性 |
4.1 互连式悬架系统工作原理 |
4.2 建立互连式悬架系统数学模型 |
4.3 仿真分析 |
4.3.1 建立仿真模型 |
4.3.2 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九桥整车油气悬架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
5.1 九桥整车油气悬架系统结构布置及简化模型 |
5.1.1 整车模型的简化 |
5.1.2 九桥全地面起重机整车悬架系统结构布置 |
5.1.3 建立九桥整车的振动模型 |
5.2 路面输入模型 |
5.3 九桥整车的Simulink模型 |
5.4 整车仿真结果分析 |
5.4.1 车身质心垂直振动分析 |
5.4.2 车身质心侧倾振动分析 |
5.4.3 车身质心俯仰振动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全路面起重机多桥转向轨迹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全路面起重机概述 |
1.2 多桥转向系统概述 |
1.3 多桥转向控制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多桥转向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多桥转向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2 多桥转向机理及其运动模型 |
2.1 全路面起重机多桥转向机理 |
2.2 全路面起重机转向运动模型 |
2.3 全路面起重机轨迹跟踪误差 |
2.4 本章小结 |
3 全路面起重机转向系统建模 |
3.1 全路面起重机转向执行系统建模 |
3.1.1 液压转向系统控制单元建模 |
3.1.2 液压转向系统执行单元建模 |
3.1.3 反馈单元建模 |
3.1.4 液压转向系统稳定性分析 |
3.2 全路面起重机转向轨迹控制系统建模 |
3.2.1 滑模控制理论 |
3.2.2 基于反演设计的滑模控制 |
3.2.3 全路面起重机转向滑模轨迹控制器的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Simulink的全路面起重机轨迹跟踪模型建立及仿真 |
4.1 全路面起重机轨迹跟踪模型的建立 |
4.1.1 全路面起重机轨迹跟踪整体模型 |
4.1.2 全路面起重机滑模控制模型 |
4.1.3 全路面起重机液压执行模型 |
4.2 滑模控制前后轨迹跟踪模型结果对比及分析 |
4.3 一桥转角输入对轨迹跟踪模型结果影响 |
4.4 车速输入对轨迹跟踪模型结果影响 |
4.5 轨迹跟踪模型输入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S-Function模块M文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全地面起重机超起卷扬排绳系统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全地面起重机发展综述 |
1.1.1 全地面起重机概述 |
1.1.2 全地面起重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 自动排绳技术发展综述 |
1.2.1 自动排绳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常见排绳形式简介 |
1.3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结构 |
2 全地面起重机超起卷扬自动排绳系统设计 |
2.1 超起卷扬结构特点 |
2.2 自动排绳系统设计与分析 |
2.2.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2.2.2 系统控制策略 |
2.3 液压系统设计与分析 |
2.3.1 动力源部分 |
2.3.2 液压控制部分 |
2.3.3 液压执行机构 |
2.4 电气系统设计与分析 |
2.4.1 检测部分 |
2.4.2 控制计算部分 |
2.4.3 电气执行部分 |
2.5 本章小结 |
3 全地面起重机超起卷扬自动排绳系统建模 |
3.1 系统仿真概述 |
3.1.1 仿真技术及软件简介 |
3.1.2 系统建模方法简介 |
3.2 自动排绳系统输入信号建模 |
3.2.1 超起钢丝绳伸长量与主臂长度关系分析 |
3.2.2 排绳辊位置与钢丝绳伸长量关系分析 |
3.2.3 排绳辊位置与油缸伸长量关系分析 |
3.2.4 输入信号模型在Simulink中的建立 |
3.3 自动排绳系统液压部分建模 |
3.3.1 比例阀阀系数分析与计算 |
3.3.2 比例阀传递函数的建立 |
3.3.3 阀控液压缸传递函数的建立 |
3.4 自动排绳系统关键参数对系统影响分析 |
3.4.1 活塞位移X_p对阀位移X_v的频率响应 |
3.4.2 外负载F_L作用下的频率响应 |
3.5 本章小结 |
4 全地面起重机超起卷扬自动排绳系统校正与性能分析 |
4.1 基于Simulink的液压系统模型的建立 |
4.2 控制系统校正方法概述 |
4.3 基于PID控制算法的自动排绳系统校正 |
4.3.1 PID控制算法概述 |
4.3.2 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
4.4 自动排绳系统整体仿真 |
4.4.1 液压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 |
4.4.2 自动排绳系统整体仿真参数设定 |
4.4.3 自动排绳系统整体仿真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上车方案阶段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工程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的发展现状 |
1.3 全地面起重机结构介绍 |
1.3.1 上车结构 |
1.3.2 下车结构 |
1.4 软件平台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主臂方案计算分析 |
2.1 主臂模型处理 |
2.1.1 模拟主臂几何 |
2.1.2 模拟主臂截面 |
2.1.3 调整主臂质量 |
2.2 边界处理 |
2.2.1 连接关系 |
2.2.2 位移边界条件 |
2.2.3 力边界条件 |
2.3 控制准则 |
2.3.1 强度准则 |
2.3.2 刚度控制 |
2.4 计算工况和求解设置 |
2.4.1 计算工况 |
2.4.2 求解设置 |
2.5 计算结果及结果说明 |
2.5.1 八节+主臂+超起 |
2.5.2 八节+主臂+固定副臂+超起 |
2.5.3 八节+主臂+变幅副臂+超起 |
2.5.4 结果说明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副臂方案设计分析 |
3.1 副臂介绍 |
3.1.1 固定副臂 |
3.1.2 变幅副臂 |
3.1.3 超起结构 |
3.1.4 副臂优化设计必要性 |
3.2 ANSYS优化设计简介 |
3.2.1 ANSYS优化方法 |
3.2.2 ANSYS优化设计步骤 |
3.3 副臂参数化建模 |
3.4 副臂优化设计过程 |
3.4.1 建立循环使用的分析文件 |
3.4.2 指定优化变量 |
3.4.3 优化结果 |
3.5 校核验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转台方案设计分析 |
4.1 转台模型处理 |
4.2 边界及载荷处理 |
4.2.1 连接关系 |
4.2.2 约束边界 |
4.2.3 计算工况的选取 |
4.3 计算结果及说明 |
4.3.1 位移计算结果 |
4.3.2 应力计算结果 |
4.3.3 结果说明 |
4.4 改进后的转台计算结果及说明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全路面起重机 引领中国汽车起重机新潮流(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全地面起重机液压油缸结构参数化和现场试验研究[D]. 王阳泽. 吉林大学, 2020(08)
- [2]绿色发展 “智”造未来——bauma CHINA 2018荣耀收官[J]. 郑宇. 建筑机械, 2018(12)
- [3]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主臂有限元分析及臂体截面优化[D]. 戴玉坤. 燕山大学, 2017(04)
- [4]三一起重机公司关系营销策略研究[D]. 何海良. 湖南大学, 2016(07)
- [5]多轴转向车辆转向系的动力学仿真与优化[D]. 王岩. 吉林大学, 2016(03)
- [6]汽车起重机伸缩臂参数化建模及有限元分析[D]. 赵竞名.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7]九桥全地面起重机油气悬架系统结构布置与动力学分析[D]. 张军丽. 太原科技大学, 2015(08)
- [8]全路面起重机多桥转向轨迹控制系统研究[D]. 刘启锋.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9]全地面起重机超起卷扬排绳系统设计与仿真[D]. 郑冬.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9)
- [10]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上车方案阶段有限元分析[D]. 陈国保. 吉林大学,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