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

股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

一、所有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邵东[1](2021)在《CEO背景特征,企业创新与绩效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全球经济下行趋势明显,经济“逆全球化”现象日益加剧,国际政治局势剧烈动荡,对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面对复杂的国内外政治和经济形势,我国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突出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和“双循环”格局中的重大推动作用。创新是当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十四五”时期直至更长时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与关键。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于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型的增长模式。为此,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单元,但我国企业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位置,面临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和发达国家高端压制的双向挤压。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实现技术突破和技术独立,我国企业需要将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提高创新效率和效益,实现企业层面的高质量发展,为社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推进打下坚实基础。创新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投资收益期较长的企业战略层面的选择,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作为企业战略决策制定与实施的最高管理者,其背景特征塑造了个人的思维模式和决策偏好,进而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创新意愿和能力。因此,本研究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和中国企业创新的特质,随着国家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商业活动,随着企业家的社会地位日益提升并占据社会生活的主流,随着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聘用外籍高管人员,选取现有研究较少涉及、且对企业创新管理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的CEO学术、名人和外籍三种背景特征(简称学术CEO、名人CEO、外籍CEO),用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作为创新在企业中的具体体现,逐步递进分析并对比这三种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关系中的边界作用、CEO三种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创新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绩效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实证结果能够为CEO影响企业战略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企业选聘有益于促进企业创新战略的高管团队成员提供借鉴意义。本文按以下结构展开具体研究: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概括了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构建了论文的具体结构。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本章对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概念进行明确地界定,确定了具体的研究范围,梳理并总结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和现有文献,为实证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并对现有研究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评述,发现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引出本文的切入点。对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企业绩效进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活动和企业绩效水平的作用方式和内在机理,将CEO背景特征与企业战略、企业行为和结果有机结合,为下文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充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本章实证检验了CEO学术背景特征、名人背景特征及程度、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影响,并对比学术、名人、外籍三种背景特征对创新投入与产出的作用强度,从CEO工作经历、社会地位和国籍文化三个层面考察了企业创新的前置影响因素,为不同视角的高管特征与企业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第四章,公司治理结构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边界作用分析。本章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视角出发,引入CEO个人权力,CEO管理激励和企业股权结构三个维度,采用CEO两职合一、CEO兼任股东企业职务;CEO薪酬激励、CEO股权激励;企业股权集中度、股权性质六个分组或调解变量实证检验了公司治理结构要素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边界作用。第五章,企业创新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分析。本章从创新效益的角度出发,将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作为中介变量,构建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路径分析模型,实证检验并对比了CEO三种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创新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和深入分析,探讨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内在机理,阐述了本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指明了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本研究利用中国沪深两市2009年至2017年的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手工搜集整理上市企业CEO背景特征的一手数据,与企业二手数据和信息相结合,共得到16,584个“企业-年”样本。在此基础上,建立26个研究假设和70个回归模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和Tobit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促进作用的是CEO学术、名人和外籍背景特征,CEO名人背景特征越强,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越大,同时,CEO名人背景特征对创新投入的影响最强,学术背景特征次之,外籍背景特征最弱。对企业创新产出具有促进作用的是CEO学术和外籍背景特征,外籍背景特征对创新产出的作用强于学术背景特征,而CEO名人背景特征对创新产出没有显着作用,表明CEO通过增加研发支出以维持名人地位的动机和行为造成了企业创新效率的降低。(2)CEO两职合一抑制了CEO学术和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的促进作用,提升了CEO名人背景特征及程度对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CEO在股东企业兼职抑制了CEO学术和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的促进作用,提升了CEO名人背景特征及程度对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上述结果表明CEO个人权力的增大抵消了学术CEO和外籍CEO的创新意愿,使其在面临创新风险时更加谨慎和保守,只有名人CEO会随着个人权力的增大而提高企业创新投入。(3)CEO薪酬激励增强了CEO名人背景特征及程度、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CEO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但薪酬激励在CEO学术背景特征促进创新投入和产出的过程中没有发挥调节作用;CEO股权激励抑制了CEO学术和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仅加强了CEO名人背景特征及程度对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对CEO背景特征与创新产出的关系没有发挥调节效应,表明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4)股权集中度在总体上抑制了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对CEO学术背景特征与企业创新投入、对CEO外籍背景特征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关系没有发挥调节作用,表明控股大股东的存在使企业更加关注当前的盈利水平,影响了企业创新的发展;国有控股的所有权性质提高了CEO学术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的促进作用,却降低了CEO名人背景特征及程度对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表明学术CEO能够充分利用国有企业丰富的创新资源,而名人CEO因国企领导者的官员属性和特殊社会地位减轻了其为了保持名人地位而采取积极行动的动机。(5)企业创新投入在CEO三种背景特征促进企业绩效的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企业创新产出在CEO学术和外籍背景特征促进企业绩效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而在CEO名人背景特征及程度促进企业绩效过程中没有发挥中介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够在部分领导环境中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CEO能够通过加强创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也再一次证实了名人CEO促进企业创新的目的在于保持其名人地位,而非切实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了企业创新资源的效率。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关于CEO背景特征的研究中,很少有文献涉及CEO学术、名人和外籍背景特征以及这三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企业绩效的影响,也鲜有文献对比不同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企业绩效的强弱关系,对此展开实证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代表性,更能够发现三种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和企业战略产生的独特作用。因此,本文从CEO工作经历、社会地位、国籍文化三个维度引入学术、名人和外籍背景特征构建了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和绩效的作用模型,这在当前学术、名人和外籍CEO日益增加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充分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能够在理论上揭示三种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与绩效的实际作用和强弱关系,拓展CEO特征与企业战略领域的相关研究,在实践中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绩效水平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第二、本研究拓展了高阶梯队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范围,将三种理论与创新管理和战略管理有机结合,丰富了高阶梯队理论的研究对象,延伸了社会认同理论在企业战略中的研究内容,为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问题提出了可供借鉴的解决方案。第三,在现有测量体系的基础上,改良了CEO名人背景特征的测量方式,通过大量的手工搜集整理工作,获得了近十年来中国上市企业CEO社会背景的一手资料,建立起独有的名人CEO数据库,测量指标从顶级媒体所授予的奖项扩展为各个级别政府和媒体所设置的各类社会奖项和荣誉称号,并将名人效应的强弱加入到实证模型当中,打破了现有测量方式的局限性,使研究结果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说服力。第四,本文对公司治理结构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所发挥的边界作用和权变效应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得出了与现有文献和公司治理常识有所不同的结论,揭示了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下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的差异。本文从CEO个人权力、CEO管理激励和企业股权结构三个维度出发,引入CEO两职合一、CEO在股东企业兼任、CEO薪酬和股权激励、企业股权集中度和所有权性质六个公司治理结构要素,实证检验了治理要素在CEO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对企业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五,本文深入分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的CEO背景特征通过企业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路径和内在机理,将创新投入和产出置于CEO特征情景下,揭示了不同CEO领导下创新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益转化能力,探讨了企业创新对绩效水平的实际作用,深入挖掘了创新在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价值,提出了高管通过增强企业创新水平和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可行办法。

张赫曦[2](2021)在《上市公司差异化表决权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差异化表决权结构作为突破传统“一股一票”表决权架构的特殊股权安排,自诞生起便备受争议。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型公司对这一特殊股权结构的青睐,差异化表决权结构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诸多关注,并在争议声中,逐渐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主要争议点在于,这种股权架构导致了享有高权重表决权的内部股东(即创始人及其团队)与其他股东之间的利益失衡。由于差异化表决权结构使原本共同附着于股票权益之上的现金流权与公司控制权分离,即造成了出资层面的少数派却成为了控制权层面上的佼佼者,由此凭借高权重表决权获取公司实际控制力的股东可能会做出有损资本层面上大股东的决定,例如当选董事的高权重表决权股东通过高昂的职务消费或者为自己批准高额报酬的方式,不当转移公司资产。因此差异化表决权结构很可能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无效运转。由差异化表决权结构引发的“同股不同权”,使得传统公司内部存在的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股东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愈发复杂。如何平衡这些利益冲突,尤其是如何平衡特别表决权持有人与其他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防止特别表决权持有人滥用超额表决权,成为约束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焦点。差异化表决权结构作为差异化表决权制度构建和完善的内核,应当对其进行剖析,在明辨差异化表决权结构利弊的基础之上,构建适合我国本土化的制度规范。本文就差异化表决权结构是否破坏了上市公司有效治理结构、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正当性基础为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差异化表决权结构应当如何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规范相协调做出了构想,以期我国能够建立以投资者保护为中心的差异化表决权制度,尽可能实现差异化表决权结构上市公司中股东之间的利益均衡。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价值在于消解了公司融资过程中企业家及其团队股权被稀释的现实与渴求维持公司控制权之间的矛盾,具有以下积极意义:首先,差异化表决权结构能够消除控制权流动的威胁,使管理层能够更加专注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而不必受制于公司短期市值波动的困扰,从而有助于公司的持续性发展。其次,差异化表决权结构降低了公司的融资成本。当公司遇到新的发展机遇时,公司创始人及其团队无需担心控制权被稀释而放弃股权融资,或者转向成本较高的债务融资。再次,创始人及其团队享有稳固的控制权,有助于促使他们安心向公司投入专属性的人力资本。通过稳固的控制权,创始人及其团队还能有效的收回对公司前期投入的沉没成本,防止控制权变更后新的控制者搭便车的行为,从而激励公司的创始人及其团队勇于进行公司的前期投入。这些特点尤其契合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需求。最后,差异化表决权结构有助于实现表决权的最优配置。因为并非所有股东都同样珍惜其享有的表决权,差异化表决权结构能够将表决权集中到珍惜它的创始人及其团队手中。另一方面,缺乏投票动力的股东也可以降低因行使表决权而带来的成本。差异化表决权结构所具有的价值难以被其他制度所取代。通过考察域外差异化表决权制度的发展状况,及其相关法律规范和各个交易所的上市规则可以发现,较为发达活跃的资本市场对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接受程度也比较高,并针对差异化表决权结构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约束机制和投资者保护措施。完善的差异化表决权法律制度的建立,增加了特别表决权股东滥用其控制力的成本,并能够对特别表决权股东在运营公司过程中实施的侵占行为形成威慑。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随着资本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差异化表决权制度呈现出趋同的倾向,通过梳理其他国家或地区相关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为我国差异化表决权制度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目前我国的差异化表决权制度构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公司法理论与最新的公司治理实践并不能有效契合。在充分利用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独有价值的同时,还应当警惕该股权架构的内生缺陷,即差异化表决权结构打破了股东的参与性权利与经济性权利之间一种相对均衡的态势,由此造成了作为控制股东的特别表决权股东和其他非控制股东之间的紧张关系。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度和投资者的理性程度,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构建差异化表决权制度时,应当形成以投资者为中心的监管体系,通过严格的强制性信息披露条款去规范差异化表决权上市公司的行为,加强特别表决权股东的受信义务,并通过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指引差异化表决权上市公司在其招股说明书和章程之中设置有效的投资者退出机制,以及建立多样化的事后纠纷解决机制,从而实现差异化表决权结构适用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最终形成法律规范、证券监管部门的规章以及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之间相互配合的多层次监管体系。这样既能保障差异化表决权结构自身运用的灵活性,又能防范差异化表决权结构内生缺陷导致的非控制股东利益受损的情形,从而现实特别表决权股东与其他股东之间的利益均衡。

闫盼盼[3](2021)在《海归背景董事对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跨境并购不仅是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获取战略性资源、加强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地与推进,我国政府积极推动本土企业进行跨境并购,跨境并购交易的数量和金额持续增长。据Wind数据显示,我国企业跨境并购近十年的年度交易金额均在300亿美元以上,跨境并购活动保持活跃状态。然而,在如火如荼的跨境并购热情下,高溢价率和经营亏损引起了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利用跨境并购“走出去”的同时,如何提高跨境并购质量以实现“走得远、走得顺、立得住”,促进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成为跨境并购研究领域的实践焦点与理论热点。围绕着“如何提高跨境并购质量”这一议题,现有研究主要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及企业层面三个角度进行解答。学者们更多关注宏观层面及微观层面的客观因素,虽然制度、政治关系、文化差异、地理距离、行业特征等因素会对企业跨境并购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对企业来说都是“既定”的约束,企业更多地是被动接受,而微观层面因素的探讨则更有助于找出企业在面临相同并购环境时所呈现出差异化行为的症结所在。在微观企业层面,影响企业跨境并购的因素众多,但企业管理层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管理者在企业跨境并购前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跨境并购决策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治理行为。而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和企业权利结构的重要实体,是企业并购战略的决策和实施控制部门,其特征和行为与企业跨境并购息息相关,其能否有效发挥职能将对企业跨境并购产生直接影响。而董事的个人特质和能力决定了其能否高效率地履行职责。我国各级政府在加速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陆续出台并提供了一系列引智引才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越来越多的具有海归背景的国际化人才进入董事会。海归背景人才的海外求学或工作经历往往使其拥有广泛的境外关系网络、合理的知识结构及丰富的跨国跨文化的管理技能等资源与能力优势,这些优势都已促使海归背景人才逐步成长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具体到微观层面,上述优势作为一项弥足珍贵的资源将会对企业的行为产生影响。现有研究已证实董事的海归背景能够促进董事会有效发挥职能,会对企业的绩效、创新、审计、战略等方面产生影响。而董事会作为企业跨境并购的决策和实施监督部门,海归背景董事的存在能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的跨境并购,目前尚未有文献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海归背景董事这一视角对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跨境并购的问题进行探讨:在跨境并购交易的不同阶段,海归背景董事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的跨境并购?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影响作用的强弱是否受制于具体的决策情境?尽管前期探讨海归背景董事与企业国际化决策关系的研究已经辨识了一系列情境因素(Laufs等,2016;李竞等,2017),但这些多是以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公司为研究对象,目前从中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治理实践出发,对何种情况下海归背景董事将对企业跨境并购产生较强、较弱乃至无影响进行的研究不足。此外,不同的海外经历及董事会职位赋予董事不同的“发声”能力和影响力,拥有直接经验和实质性话语权才有能力和动力做出更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决策。那么,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的影响是否因其海外经历的类型及职位的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呢?本文以2009-2017年发生并购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系统考察了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并购交易前的跨境并购发起、并购交易中的跨境并购溢价及跨境并购交易后取得的并购绩效的影响,明确了海归背景董事影响企业跨境并购的作用机理。本文研究发现:(1)海归背景董事的存在促使企业更倾向于发起跨境并购。海归背景董事可以凭借其自身积累的独特资源与能力优势,提升企业进行跨境并购的能力,降低企业与跨境并购相关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帮助企业以较小的成本识别出不同国家或地区中所存在的并购机会,增强企业发起跨境并购获取潜在收益的动机。而且,海归背景董事还能够有效监督管理层,实质性地减少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对企业跨境并购发起的不利影响。从而当企业意图并购时,海归背景董事促使企业更倾向于发起跨境并购。(2)海归背景董事有助于降低企业跨境并购溢价。在企业跨境并购定价过程中,海归背景董事可以帮助主并企业更好地开展尽职调查,提高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准确性,降低跨境并购定价过程中的风险,优化跨境并购定价谈判策略,从而提高企业跨境并购定价效率,降低跨境并购溢价的支付。(3)海归背景董事可以促进企业跨境并购绩效的提升。海归背景董事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企业跨境并购整合提供额外信息渠道和解决问题新视角的同时,还能够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实质性地减少管理层在跨境并购整合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低效率行为,以此促进企业跨境并购完成后的整合,最终带来跨境并购绩效的提升。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绩效的提升效应存在部分的整合能力路径。(4)主并企业所处地域差异、市场竞争程度以及股权性质可以调节海归背景董事与企业跨境并购(跨境并购的发起、跨境并购溢价及跨境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不同决策情境的检验发现,沿海地区企业、面临激烈竞争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发起的促进作用更显着;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溢价的抑制效应在沿海地区企业、面临更大的国内市场竞争的企业及国有企业中更明显;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绩效提升的增量贡献在沿海地区企业、面临更大的国内市场竞争的企业及国有企业中更大。(5)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跨境并购发起、跨境并购溢价及跨境并购绩效)的影响因其海外经历类型及职位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海归背景董事的分类检验发现,相较于海外学习经历,海归背景董事的海外工作经历对企业跨境并购的影响更显着;相较于普通职位的海归背景董事,关键职位的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发起和跨境并购绩效的边际效用更大;相较于具有海归背景的执行董事,具有海归背景的非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溢价的抑制效应更显着。综上分析,基于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为:首先,从宏观政策制定者角度,政策制定者应重视海归人才的社会资本积累;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的优化与实施;完善外派留学人员的现行培养体系建设;加强我国不同区域的制度建设;完善有关董事会的制度。其次,从企业角度,企业不仅应引入海归背景董事,加强对董事会的建设,健全现行董事会治理机制;还要加强风险评估和防范,进一步优化跨境并购。最后,针对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其在考虑投资对象时可以将主并企业董事会中是否存在海归背景董事作为考量标准之一,以便做出更为合理的投资决策。

吴凡[4](2020)在《内部资本市场环境下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影响研究 ——以集团下科技上市公司为样本》文中研究说明Belenzon等(2010)研究指出,依托集团“现金池”优势,集团下成员企业比非集团企业在实施创新投资过程中更具保障。集团组织具有信息对称、资源共享等优势,随着我国企业规模化、多元化的发展,集团组织形式日趋增多。集团组织内形成的ICM可视为外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替代和补充,缓解融资约束及进行资金配置。债务融资具有税盾效应、监督优势以及破产效应,在ICM环境下,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的强度、持续性及效率等影响会产生变化,同时其内在机制也会发生变化,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本论文研究了ICM环境引入后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影响关系的变化及其中成因问题。通过对债务结构理论的追朔与债务融资功能效应的分析,以深入理解了债务融资对企业投资影响的多向性;通过对创新投资特征的剖析,以提出对创新投资绩效的测度应采取多维形式;通过对ICM形成与内涵剖析及对ICM不同理论流派的回顾,以理解ICM运作机理存在的不同视角。在此基础上,基于“两维度一约束条件”的研究框架,重点研究了ICM环境引入后对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关系影响的相关问题:(1)借助实物期权模型推演与数值模拟结果,比较了ICM有效或无效情况下,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影响的变化。认为ICM是否有效是后续研究的基础与前提;(2)在ICM有效性条件下,从ICM效应特征的动态视角进一步探析,ICM引入后对科技企业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关系的影响变化。提出ICM的“剩余控制权”效应与“声誉红利”效应是促使ICM环境下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强度正向影响更显着的成因;(3)在ICM有效性条件下,从ICM组织结构的静态视角深入剖析,ICM引入后对企业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关系影响的变化。提出ICM环境下科技企业利用债务融资维持创新投资持续性的意愿降低。意愿降低程度的大小与ICM所处的组织结构特征及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向关系;(4)在ICM有效性条件下,聚焦ICM环境下银行债务与创新投资的关系。通过比较银行债务与非银行债务在内涵、特征与治理方式上的差异,发现银行债务从激励与约束两个方面使其“监督效应”得到高效发挥,有效抑制创新非效率投资。本论文的创新主要有:(1)将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的关系嵌入集团背景下,剖析其中变化及机理过程,阐释在内、外部资本市场共同影响下,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并系统的考察特殊性的背后的规律,拓展了外部资本市场独立性假说;(2)根据创新投资理论的发展与科技企业的经营状况,对创新投资采用强度、持续性与效率程度三个方面进行刻画,并运用创新技术采纳、债务结构、实物期权等理论与方法研究内部资本市场对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的影响机制,丰满了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影响的规律;(3)基于ICM不同理论流派及ICM形成发展的固有规律,建立“两维度一约束条件”的分析框架,完善了ICM环境引入后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影响变化研究的内在逻辑。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技企业运用债务融资进行创新投资的内在原因;有助于探析ICM环境引入后,对企业投融资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

林恩·L.达拉斯,乔丹·M.巴里,李啸东,潘婷,雷语嫣,王烁[5](2020)在《长期股东和任期表决权制》文中指出近年来,任期表决权制(TPV)作为应对股东短期行为的补救措施而获得了较大关注。它类似于一种温和的双层股权结构,但更具针对性。短期来看,TPV增强了内部人员控制,并在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之间形成了偏离。但从长远来看,TPV会降低内部人员所有权和控制权。总体而言,TPV公司的市场表现明显优于整个市场。虽然目前尚不清楚是不是TPV促成这种强劲表现,但我们相信,股东和公司自由地去探索合理的TPV适用方案会获得市场支持。

李越[6](2018)在《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对公司经理管理防御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公司治理中,公司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一直以来是学界研究的焦点。经理在公司内部和外部压力下,会选择有利于个人利益而非公司整体利益的策略或行为来加强其职位安全性和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即经理管理防御行为。如何有效抑制经理管理防御行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近年来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其市场主体地位不断攀升。机构投资者持股逐渐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被学界所关注。在传统理性“经济人”假设下,现有文献对于机构投资者治理作用的看法存在分歧,主要“有效监督”观、“用脚投票”观和“合谋”观。实际上,机构投资者和经理各自的利益获取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经济行为,也取决于相互间的交互行为,他们不仅重视物质利益分配,还会权衡对方对自己的友善程度。因此,基于互惠理论,解释机构投资者对经理管理防御的治理作用,具有显着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在管理防御理论框架下,着重运用互惠理论,通过数理模型分析和实证检验,探究机构投资者对经理互惠行为的激励作用,并解释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当中可能蕴含的“合谋”行为,为公司优化经理激励机制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互惠理论、管理防御相关研究进展和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有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在对相关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和解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对经理管理防御影响的理论模型。然后,从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辩证统一的角度,分析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对经理产生激励作用的本质原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利性动机。同时,采用心理学的成就动机模型探讨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发挥激励作用的内在原因,并对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进行了总结。第二,依据边际产出递减理论,定义机构投资者和公司经理的效用函数。在完全信息条件下采用DK动态序贯互惠模型分析机构投资者和经理之间的互惠博弈过程,解释互惠动机是如何改变行为策略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在经理具有一定的互惠敏感性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对经理的互惠行为才能有效发挥对经理的激励作用。而如果经理本身的互惠敏感性较低,无论机构投资者采取何种策略,管理防御行为都是经理理性选择的结果。即机构投资者对经理的互惠行为产生激励作用的前提是经理充分受到互惠动机的驱动。此外,如果机构投资者先行选择投机,那么经理就会实施管理防御行为以降低自身利益的损失。第三,基于Sahlins对互惠类型的划分,编制中国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对被投资公司经理互惠行为的量表,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机构投资者对经理的广义互惠行为、平衡互惠行为和负互惠行为与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关系,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调节作用。检验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对经理实施广义互惠行为能够显着降低公司的非效率投资现象;而机构投资者对经理实施负互惠行为,会显着加剧公司的非效率投资现象;且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上升能够加强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对公司非效率的影响,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强于非国有企业。第四,实证检验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能否促进公司发放更多的现金股利,探讨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中是否蕴含着“合谋”。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广义互惠行为能够促使公司现金股利趋于合理化;机构投资者负互惠行为会对公司现金股利分配产生显着负向影响。机构投资者通过平衡互惠与经理建立的合作关系会导致双方进行“合谋”。具体的,在有着异常低派现问题的公司中,机构投资者平衡互惠行为与现金股利分配显着负相关,而随着机构投资者自身治理状况的提高,这一负相关关系减弱。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可能开展的研究做出规划。

孙晓刚[7](2018)在《家族权威与企业绩效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作为民营经济中坚力量的家族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在我国经济转型阶段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家族企业研究起始于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探究,从早期对家族企业的界定到专注家族企业在发展过程的组织制度、治理行为等方面的演变,到如今有关家族企业的研究已趋于形成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研究视角的多样化也丰富了其研究的思路和内容。家族控制对企业的影响一直以来是本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但家族性因素影响企业治理行为的机制多是理论探索,结合东西方家族企业的发展阶段以及本身治理特点的差异,单纯地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缺乏实际意义。同时,针对目前国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研究角度过于单一,无法有效地反映家族企业内在治理机制的特点和影响路径。在家族企业中,以家族权威为核心的家族性因素对企业治理行为起重要影响,而鲜有立足此角度探讨家族企业的治理机制。本文在综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关注在非经济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双重引导下家族权威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探究家族权威影响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以及作用机制,揭示家族企业行为的特异性,为研究家族企业提供新的视角。家族企业兼有家族和企业的特点,其治理行为多是两者作用的产物。作为家族性因素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家族权威代表家族的意志影响企业的治理行为,但家族权威并不等同于人治思想,这就需要深入了解家族企业治理行为的特点,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立足于相关研究文献,探寻家族权威、创新投入和融资行为与企业绩效的内在联系,试图探究以下几点:第一,从社会情感财富理论的角度,从理论与实证方面,尝试了解家族权威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探明其中的关系类型;第二,以家族权威为主的家族性因素对企业行为选择的影响,并尝试解释家族性企业治理行为的不同之处,为研究家族权威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做好理论基础;第三,以创新投入行为和融资行为为主的治理行为作为研究切入点,探索两者在家族权威影响企业绩效的机制中具有的作用。通过对制造业上市家族企业的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家族权威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2)家族权威对创新投入和融资行为表现出不同的影响特征,从社会情感财富理论视角分析其影响路径;(3)家族权威可以通过创新投入和融资行为影响企业绩效这一作用机制。本文将从家族系统和企业系统两个方面展开探究,在家族系统中,家族权威是企业性的集中体现,其中包括家族所有权权威和家族管理权威,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视角,此两者构成了家族企业的异质性。企业系统主要包括行业、规模以及成长阶段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异质性的企业。家族企业所采取的治理行为反映了家族权威对企业治理行为的影响过程。本文以创新投入和融资行为入手,研究在非经济目标和经济目标双重作用下家族权威的作用机制,并结合家族企业发展阶段,探究家族企业通过创新投入和融资行为影响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本文存有的创新点以及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关于家族企业的探究多是以家族控制、家族涉入元素以及家族管理者等作为家族性的分析范畴,本文则以家族权威作为企业家族性的研究重点,分析家族权威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动态配置对企业经营行为和企业绩效的影响,揭示家族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与以往单纯横向比较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的治理特点不同,这更能凸显家族企业治理机制的独特性;其次,本文基于社会情感财富理论研究深入分析家族权威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也是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最后,以创新投入和融资行为为切入点探究家族权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丰富了家族权威的研究领域。

王能[8](2017)在《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公司绩效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经济组织和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其行为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过度消耗和劳工保护等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美国安然、世通公司财务造假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等影响巨大的全球性事件接连不断,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崩溃、商业欺诈、造假、破产以及其他企业败德行为频发,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公司治理是为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具有价值创造效应,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现有关于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因选取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在我国转轨经济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公司绩效之间的逻辑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深入研究了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理论基础,从外部环境治理(市场化程度、政治关联)和公司内部治理视角深入分析了公司治理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机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理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中介效应机理,厘清了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并基于2010-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实证检验,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公司治理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公司治理显着改善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且公司治理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显着正向影响具有滞后性和长期性。具体地,市场化程度显着改善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且显着改善了员工责任、权益责任和环境责任履行,但并未促进股东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行。政治关联显着改善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且对股东责任、员工责任、权益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行均具有促进作用。公司内部治理显着改善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且对股东责任、员工责任、权益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均具有促进作用。(2)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公司绩效显着正相关,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具有价值效应,显着提升了公司绩效,且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公司绩效的提升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长期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公司绩效的提升作用无地区和行业差异。股东责任、员工责任、权益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各分维度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公司绩效也具有显着的提升作用。(3)公司治理显着提升了公司绩效,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是公司治理提升公司绩效的有效路径,对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具有中介效应。具体地,市场化程度显着提升了公司绩效,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是市场化程度提升公司绩效的有效路径,对市场化程度与公司绩效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股东责任、员工责任、权益责任和环境责任履行是市场化程度提升公司绩效的有效路径,对市场化程度与公司绩效具有显着的中介效应;社会责任履行不是市场化程度提升公司绩效的有效路径,对市场化程度与公司绩效的中介效应不显着。政治关联显着提升了公司绩效,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是政治关联提升公司绩效的有效路径,对政治关联与公司绩效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股东责任、权益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行是政治关联提升公司绩效的有效路径,对政治关联与公司绩效具有显着的中介效应;员工责任和环境责任履行不是政治关联提升公司价值的有效路径,对政治关联与公司绩效中介效应不显着。公司内部治理显着提升了公司绩效,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是公司内部治理提升公司绩效的有效路径,对公司内部治理与公司绩效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股东责任、员工责任、权益责任履行是公司内部治理提升公司绩效的有效路径,对公司内部治理与公司绩效具有中介效应;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行不是公司内部治理提升公司绩效的有效路径,对公司内部治理与公司绩效具有中介效应不显着。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优化外部治理环境、完善公司内部治理、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以及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融合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陈智明(CHEN Chih-ming)[9](2017)在《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研究》文中指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促使台湾地区金融行业迈向混业经营之路,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因此而诞生。2003年后,台湾地区经过“三次金改”,金融控股集团已由单一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渐转换为混业的经营营管理模式。由于金融控股集团有经营管理很多的特别经营管理方式与繁复性的内部控制方式,公司治理自然成为金融控股集团的重要内容,积极改革金融控股集团的经营管理模式,特别是防范金融行业的经营风险与道德风险,已成为台湾地区政府、金融行业与社会大众的共识。本文在选题背景下,首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进行论述,然而构建论文所做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奠定理论分析框架。界定了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的内涵、一般机理和相关理论,最主要内容是金融控股集团、股权结构、委托代理、内部人控制、搭便车与逆向选择、利益相关者和激励机制等理论分析;探讨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的基本架构,其次要内容是金融控股集团的特点、法人治理、权力制衡、母子公司控制权和母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与员工的激励机制等;研究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治理,第三要点是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治理架构、内部治理监督机制和内部治理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财务控制与内部审计的有效性等;分析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外部治理,第四要点是金融控股集团的外部治理架构、外部治理对外营运的市场竞争机制、内部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争夺与政府部门的外部接管机制、人力资源的竞争机制、外部治理的经济环境、信用环境、法律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外部治理的利益冲突的多方共同治理与金融监管的有效等;研究中国大陆金融控股集团内外部治理的经验、中国大陆金融控股集团对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企业文化精神与社会责任、特别制度与规范的启示等;提出了完善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的建议,第五要点是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内部治理控股股东行为、迈向集团控股联合经营、法人分业规避风险的改善建议,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内部治理股权交叉投资和业务交叉经营、提高金融控股集团对外竞争力,政府针对公司治理未来的政策放宽金融市场准入管制、推进利率汇率更市场化、减少政府保护和行政干预和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等。

单虹[10](2017)在《控股股东产权流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财产(资产)和权利的组合。企业是一个产权的结合体,企业的财产是企业的生产力,对企业财产的权利是企业的生产关系。在财产一定的条件下,企业财产权利结构的安排与调整对企业财产发挥作用产生激励和约束效应。从科斯定理的角度来看,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企业内部发生的交易成本比外部市场低,所以企业的规模存在于企业内成本与市场成本相等的那一点上。由此,降低企业内部交易的成本,扩大企业的规模是企业理论研究中长期的关注点。优化产权结构从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提高企业内部的协调效率是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中国三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企业改革,一直聚焦于产权关系的调整,即选择企业的所有权制度以及恰当的激励机制。本文以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以及公司治理理论为基础,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2003年到2015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通过运用描述性统计、Pooled OLS横截面回归模型、平衡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平衡面板数据动态效应模型等回归分析、单样本及多样本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产权结构及其流转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系统研究。希望能够引起对于企业产权与绩效之间关系的一种新关注,并为现阶段中国企业产权调整与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思路和结果如下:首先在梳理国内大量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对企业产权及其流转进行系统的理论模型分析。企业资本来源于股东,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关系表现为不同的资本市场类别,从而大股东之间存在不同的制衡与博弈关系,对资本的定价也不相同。当资本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时,企业的控制与管理权旁落于经营管理者。当资本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时,第一大股东配置和行使超过现金流权的控制权是对其资本定价的一种补偿。由此构建的资本定价模型可以得出最优产权结构是第一大股东与制衡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同,此时企业资本总成本最低。企业产权的流转是一个帕累托改进过程,控股股东长期拥有企业的产权,调整自身在企业中的收益效用并逐步优化产权结构。然后,利用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回归运算得到控股股东的最优持股比例,中国上市公司的有效产权结构应当是控股股东与第二至五大股东及第六至十大股东的持股权大致相当。由此说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以不超过30%为佳。同时采用Arellano and Bond运算方法检验产权结构数据在较长时间周期上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产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检验中考虑动态效应是必要的。改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或者其他大股东的制衡度都会给企业带来震荡和不确定性,每一次产权流转都是大股东之间利益格局的一次重新分配过程。运算结果既证实了理论模型分析又为后续研究产权流转提供数据支持和解释。基于以上理论和数据分析的结论,根据控股股东的不同产权流转类型,分别将产权绝对变动、相对变动和易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并在考虑两类委托代理关系的前提下进一步探寻深层原因。控股股东产权绝对变动分为持股比例绝对变动和两权分离度变动两种情况。持股比例变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因企业性质而不同。在国有控股企业中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绝对变动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着的倒U型非线性相关关系。控股股东提高持股比例会明显降低绩效,相反,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持股比例会提高企业绩效,超出这个范围却会因为产权分散得太快而给企业带来冲击,明显降低绩效。产权制衡度的变化与绩效成显着负相关关系,说明产权制衡度增加时会影响第一大股东与其他大股东之间的控制权分配,短期内给企业带来不确定性,产生不利于企业的结果。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产权集中度和制衡度的变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都非常有限。控股股东的控制权高于所有权引起的两权分离实质上是控股股东提供资本要素的垄断定价。通过两样本的参数和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的变动只与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持有比例有关系,而与其他变量并无太明显的相关关系。即第一大股东的股权集中度较高,使其更有动力去得到更多的控制权,从而加剧两权分离,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程度增加的情况更可能发生在产权集中度更高的公司中。控股股东产权相对变动量是一个同时考虑了第一大股东和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变动的代理变量,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中对绩效表现出不同影响力。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产权相对变动量对绩效的影响非常有限。在国有控股企业中,无论是相对增加控股股东的产权还是相对减少控股股东的产权都会减少企业绩效,大股东的产权流转在短期内对企业绩效是一次负面冲击,而且变动量越大破坏力越大。进一步计算分析后,发现在大股东“隧道”效应严重的国有企业中,控股股东产权相对减少对企业绩效的负面效应有所缓解,缓解来自于其他大股东对控股股东利益侵占的抑制和约束作用。控股股东产权易主是企业第一持股主体变更,根据持股主体的产权性质不同分组运算。民营产权转让为其他民营性质主体或者民营产权转让为国有性质主体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很有限。但是国有产权转让为其他国有性质经济主体或者国有产权转让为民营性质经济主体都会提升企业绩效。进一步探寻企业绩效提升的原因,发现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为民营性质的经济主体时,绩效的提高源于大股东利益侵占和内部控制人这两类代理问题的减弱。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为其他国有性质的经济主体时,绩效的提高只源于内部控制人代理问题的改善。除了逐步渐近式地减持第一大股东的产权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第一大股东易主转让产权对处于经营和财务困境的国有企业也许更为有效。最后结合以上研究成果和发现,概括总结了研究的政策含义,针对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提出政策建议并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可进一步探讨的研究方向。

二、所有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所有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CEO背景特征,企业创新与绩效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重要概念界定
        2.1.1 CEO背景特征
        2.1.2 企业创新
        2.1.3 公司治理结构
        2.1.4 企业绩效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高阶梯队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社会认同理论
    2.3 文献回顾
        2.3.1 CEO背景特征相关研究
        2.3.2 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3.3 公司治理结构影响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
        2.3.4 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4 文献评述
        2.4.1 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和绩效影响的研究有待深化
        2.4.2 公司治理结构在CEO背景特征与企业创新关系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2.4.3 创新对企业绩效的真实作用缺乏深入挖掘
    2.5 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
        2.5.1 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2.5.2 CEO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第3章 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1 CEO学术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的影响
        3.2.2 CEO名人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的影响
        3.2.3 CEO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的影响
    3.3 研究设计
        3.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3.3.2 变量定义与测量
        3.3.3 模型设定
    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3.4.1 描述性统计
        3.4.2 相关性分析
        3.4.3 回归结果
    3.5 稳健性检验
        3.5.1 稳健性检验一:使用替代变量改变因变量的测量方式
        3.5.2 稳健性检验二:前置一期因变量
    3.6 结果讨论与本章小结
第4章 公司治理结构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边界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CEO个人权利的作用
        4.2.2 CEO管理激励的作用
        4.2.3 企业股权结构的作用
    4.3 研究设计
        4.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3.2 变量定义与测量
        4.3.3 模型设定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相关性分析
        4.4.3 回归结果
    4.5 稳健性检验
        4.5.1 稳健性检验一:使用替代变量改变因变量的测量方式
        4.5.2 稳健性检验二:使用前置一期因变量的检验方式
    4.6 结果讨论与本章小结
第5章 CEO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创新的中介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CEO学术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5.2.2 CEO名人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5.2.3 CEO外籍背景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5.2.4 创新投入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5.2.5 创新产出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定义与测量
        5.3.3 模型设定
        5.3.4 中介作用检验方法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相关性分析
        5.4.3 回归结果
    5.5 稳健性检验
        5.5.1 稳健性检验一:使用替代变量改变因变量的测量方式
        5.5.2 稳健性检验二:前置一期因变量
    5.6 结果讨论与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CEO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6.1.2 公司治理结构对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边界作用
        6.1.3 企业创新在CEO背景特征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6.2 理论与实践启示
        6.2.1 理论启示
        6.2.2 实践启示
    6.3 创新点
    6.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6.4.1 研究局限
        6.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2)上市公司差异化表决权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概念厘定
        一、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界定及其法律属性
        (一)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界定
        (二)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法律属性
        二、差异化表决权结构辨析
        (一)差异化表决权结构与优先股的区别
        (二)差异化表决权结构与黄金股的区别
        三、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例证
        (一)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典型架构
        (二)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非典型架构
        (三)非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湖畔合伙人”制度
    第二节 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现实需求
        一、“一股一票”表决权结构的法理基础及其局限性
        (一)“一股一票”表决权结构的法理基础
        (二)“一股一票”表决权结构的局限性
        二、差异化表决权结构产生的动因:商业需求与交易所竞争
        (一)差异化表决权结构诞生于商业实践
        (二)对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接受是交易所竞争的结果
        三、差异化表决权结构与股东异质性需求
        (一)股东异质性的演进及其表现
        (二)差异化表决权结构满足了股东异质性需求
        四、差异化表决权结构与适应性效率理论
        (一)适应性效率理论的内涵
        (二)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适应性效率体现
    第三节 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价值分析
        一、消解企业家融资与其控制权维持之间的矛盾
        二、有助于达成公司最优决策
        三、切合人力资本的特性
        四、降低公司的运作成本
第二章 全球视域下差异化表决权制度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美国双层股权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美国双层股权结构的制度变迁
        二、美国双层股权结构制度监管
        三、启示
    第二节 中国香港地区加权投票权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中国香港地区加权投票权制度变迁
        二、中国香港地区加权投票权制度监管
        三、启示
    第三节 新加坡多重投票权股份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新加坡多重投票权股份制度变迁
        二、新加坡多重投票权股份制度监管
        三、启示
    第四节 日本单元股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日本单元股制度变迁
        二、日本单元股制度监管
        三、启示
    第五节 欧洲地区差异化表决权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英国
        二、欧盟
        三、启示
第三章 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内生缺陷及回应
    第一节 差异化表决权结构加剧了代理成本
        一、代理成本的内涵
        二、特别表决权持有人的特殊性加剧道德风险
        三、特别表决权持有人与其他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四、特别表决权持有人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
        五、争议回应
    第二节 差异化表决权结构打破了股东平等原则
        一、股东平等原则内涵
        二、特别表决权持有人未对其多数表决权支付对价
        三、争议回应
    第三节 差异化表决权结构阻碍了公司控制权市场流动性
        一、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内涵
        二、降低了公司外部监督的有效性
        三、争议回应
    第四节 降低了积极型机构投资者的参与热情
        一、积极机型构投资者的内涵
        二、积极型机构投资者对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敌意态度
        三、争议回应
第四章 我国差异化表决权规制现状及其不足
    第一节 我国证券交易所对差异化表决权结构适用的限制
        一、差异化表决权结构创设方式的限制
        二、差异化表决权结构适用主体的限制
        三、对特别表决权持有人的限制
        四、差异化表决权结构中特别表决权的排除适用
        五、其他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监督措施
    第二节 我国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约束体系的不足
        一、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一)公司法律层面的制度确立与监管
        (二)证监会与证券交易所监管
        二、差异化表决权结构公司内部监督不足
        三、差异化表决权制度缺乏事后救济机制
第五章 差异化表决权制度完善
    第一节 差异化表决权制度优化目标:实现利益均衡
        一、差异化表决权制度利益均衡机理
        二、差异化表决权制度利益均衡的基本原则
        (一)对中小投资者利益倾斜保护
        (二)防止特别表决权持有人滥用表决权
    第二节 我国差异化表决权制度有效治理路径
        一、强化特别表决权持有人的受信义务
        (一)特别表决权股东受信义务的指向对象
        (二)特别表决权股东受信义务的内容
        二、强化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信息披露
        (一)强制性信息披露与持续性信息披露
        (二)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三、完善差异化表决权结构的退出机制
        (一)日落条款
        (二)打破规则
        (三)燕尾条款
        四、完善差异化表决权制度的事后救济
        (一)证券纠纷诉讼制度
        (二)替代性处理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3)海归背景董事对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海归背景董事相关文献回顾
    2.3 跨境并购相关文献回顾
    2.4 文献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高阶理论
    3.2 资源依赖理论
    3.3 委托代理理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发起的影响
    4.1 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5 稳健性检验
    4.6 进一步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溢价的影响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6 进一步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绩效的影响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6.6 进一步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创新点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内部资本市场环境下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影响研究 ——以集团下科技上市公司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3.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3.2 论文的不足之处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企业集团(business groups)
        1.4.2 内部资本市场(internal capital market)
        1.4.3 创新投资(R&D investment)
        1.4.4 债务融资(debt financing)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与内容
第二章 相关文献评述
    2.1 关于债务结构理论与企业投资的相关文献评述
        2.1.1 债务结构理论的文献
        2.1.2 债务结构理论与企业投资关系的文献
    2.2 关于企业创新投资的相关文献评述
        2.2.1 企业投资理论与创新投资文献
        2.2.2 融资对企业创新投资影响文献
    2.3 关于ICM理论的文献评述
        2.3.1 ICM与外部资本市场关系的相关文献
        2.3.2 ICM对企业投资融资行为影响的相关文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分析: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影响与ICM
    3.1 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影响的研究
        3.1.1 债务结构理论与债务融资特点
        3.1.2 创新投资与创新投资测度的研究
        3.1.3 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的影响
    3.2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3.2.1 ICM形成与内涵
        3.2.2 ICM理论流派
        3.2.3 ICM资金配置机制与特点
    3.3 ICM环境引入与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的影响
        3.3.1 ICM环境引入研究框架的提出
        3.3.2 基于实物期权模型的ICM环境下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影响
    3.4 本章小结与后续章节安排
第四章 ICM效应特征、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强度
    4.1 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4.2.1 集团下高科技企业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的影响效果(存在性检验)
        4.2.2 集团下科技企业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的影响效应的机理(成因性检验)
    4.3 研究设计
        4.3.1 研究模型
        4.3.2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计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回归结果分析
        4.4.3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CM组织结构、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持续性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5.2.1 集团下科技企业债务融资对创新投入持续性影响(一般研究)
        5.2.2 集团下科技企业债务融资对创新投入持续性影响的机制研究(机制性分析)
    5.3 研究设计
        5.3.1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计
        5.3.2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计
    5.4 实证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5.4.2 回归结果分析
        5.4.3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ICM环境下银行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效率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银行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效率关系研究(一般分析)
        6.2.2 银行债务治理效应影响下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效率关系研究(机制分析)
        6.2.3 区域金融发展程度影响下银行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效率影响的异质性
    6.3 研究设计
        6.3.1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计
        6.3.2 研究模型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回归结果分析
        6.4.3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6)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对公司经理管理防御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互惠理论相关研究进展
        2.1.1 互惠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1.2 互惠的概念与衡量
        2.1.3 互惠理论的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应用
    2.2 管理防御相关研究进展
        2.2.1 管理防御的起源与概念
        2.2.2 管理防御的表现形式
        2.2.3 管理防御与公司治理机制
    2.3 机构投资者治理相关研究进展
        2.3.1 机构投资者的概念界定
        2.3.2 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
    2.4 文献述评
    2.5 本章小结
3 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激励作用的理论分析
    3.1 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影响经理管理防御的概念模型
        3.1.1 基于信念的互惠行为
        3.1.2 互惠行为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激励作用
    3.2 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发挥激励作用的动因分析
        3.2.1 互惠行为发挥激励作用的经济学动因
        3.2.2 互惠行为发挥激励作用的心理学动因
    3.3 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发挥激励作用的影响因素
        3.3.1 成本收益
        3.3.2 机构投资者治理能力
        3.3.3 信任
        3.3.4 信息透明度
    3.4 机构投资者影响经理行为的途径
    3.5 本章小结
4 机构投资者和经理的互惠博弈分析
    4.1 DK序贯互惠模型的内涵
    4.2 标准博弈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假设
        4.2.2 机构投资者-经理标准博弈模型
    4.3 DK序贯互惠模型分析
        4.3.1 基于经理互惠偏好的激励作用分析
        4.3.2 基于机构投资者互惠偏好的激励作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对公司非效率投资影响的实证检验
    5.1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
        5.2.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5.2.2 研究变量与衡量
        5.2.3 研究模型
    5.3 实证检验结果
        5.3.1 描述性统计与差异检验
        5.3.2 回归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对公司现金股利影响的实证检验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对现金股利的影响
        6.1.2 机构投资者互惠与合谋行为
    6.2 研究设计
        6.2.1 变量设计
        6.2.2 模型设计
    6.3 实证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回归分析
    6.4 进一步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管理启示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家族权威与企业绩效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五、研究逻辑结构和内容安排
        (一) 本文的逻辑安排
        (二) 内容安排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 家族企业定义
        (二) 家族权威概念
    二、家族企业治理相关基础理论
        (一) 代理理论
        (二) 管家理论
        (三) 社会情感财富理论
    三、家族权威视角下家族企业创新投入分析
        (一) 企业技术创新基础理论
        (二) 家族企业创新投入对治理行为的影响
        (三)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对创新投入的作用机制:家族权威视角
    四、家族权威视角下融资行为分析
        (一) 主流企业融资理论
        (二) 家族企业融资对企业治理行为的影响
        (三)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对融资结构的作用机制:家族权威视角
第三章 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提出
    二、理论模型的构建
第四章 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二、研究变量设计与测量
    三、研究方法
第五章 实证结果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一)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 研究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二、回归检验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管理建议
第七章 研究不足和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公司绩效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逻辑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逻辑框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公司治理的起源与内涵
        1.4.2 企业社会责任的起源与内涵
        1.4.3 公司绩效界定及测量
    1.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与贡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文献综述
        2.1.1 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2.1.2 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
        2.1.3 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研究述评
    2.2 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2.2.1 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2.2.2 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
        2.2.3 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述评
    2.3 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2.3.1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
        2.3.2 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
        2.3.3 高管层激励与公司绩效
        2.3.4 监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
        2.3.5 外部治理环境与公司绩效
        2.3.6 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构建
    3.1 理论基础及其适用性分析
        3.1.1 产权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
        3.1.2 交易成本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
        3.1.3 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
        3.1.4 外部性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
        3.1.5 不完全契约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
        3.1.6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
        3.1.7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
        3.1.8 资源基础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
        3.1.9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
    3.2 机理分析及理论框架构建
        3.2.1 公司治理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机理分析
        3.2.2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理分析
        3.2.3 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中介效应机理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实证研究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外部环境治理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2 公司内部治理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2 变量选择与测量
        4.3.3 模型构建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变量相关性分析
        4.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4.4.4 稳健性检验
    4.5 结论与启示
第五章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选择与测量
        5.3.3 模型构建
    5.4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1 变量描述性统计
        5.4.2 变量相关性分析
        5.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5.4.4 稳健性检验
    5.5 结论与启示
第六章 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中介效应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外部环境治理与公司绩效: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中介效应理论分析
        6.2.2 公司内部治理与公司绩效: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中介效应理论分析
    6.3 研究设计
        6.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3.2 变量选择与测量
        6.3.3 模型构建与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方法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变量描述性统计
        6.4.2 中介效应检验与分析
        6.4.3 稳健性检验
    6.5 结论与启示
第七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1 研究结论
        7.1.2 政策建议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9)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 国内文献
        (二) 国外文献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论文结构与内容
        (一) 论文结构
        (二) 论文主要内容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 可能的创新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的内涵
        一、金融控股集团
        二、案例分析
        三、公司治理
        四、案例分析
    第二节 金融控股集团治理的一般机理
        一、股权结构
        二、机构投资者
        三、公司治理演变之机理
    第三节 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内部人控制理论
        三、道德风险、搭便车与逆向选择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
        五、激励机制理论
    第一章 小结
第二章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的基本架构
    第一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法人治理
        一、公司治理的组织形式
        二、案例分析
        三、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的特点
        四、官有金融控股的法人治理
    第二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权力制衡
        一、实际控制人与小股东
        二、董事会与经理层
        三、股东会、董事会与监事会
    第三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母子公司控制权
        一、母子公司的界定
        二、母子公司的管理体制
        三、母子公司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四、案例分析
    第四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激励机制
        一、母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
        二、子公司专业经理人的激励
        三、员工的激励
    第二章 小结
第三章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治理
    第一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治理架构
        一、内部治理和单一内部治理
        二、内部治理的经营决策与执行
    第二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治理机制
        一、公司内部治理监事会的监督机制
        二、公司内部治理董事会的监督机制
        三、公司内部治理的激励机制
    第三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治理有效性
        一、内部治理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的有效性
        二、内部治理财务控制和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第三章 小结
第四章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外部治理
    第一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外部治理架构
        一、政府部门规制的影响
        二、政府部门道德风险
        三、行政干预对所有权的影响
        四、外部监管的影响
    第二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外部治理机制
        一、外部治理的市场竞争机制
        二、控制权的争夺与外部接管机制
        三、人才竞争机制
    第三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外部治理生态
        一、公司外部治理的经济环境
        二、公司外部治理的信用环境
        三、公司外部治理的法律环境
        四、公司外部治理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四节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的外部治理关联性
        一、利益冲突的多方共同治理
        二、公众利益代言能力与金融监管
    第四章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大陆金融控股集团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中国大陆金融控股集团内外部治理经验
        一、中国大陆金融控股集团内部治理的经验
        二、中国大陆金融控股集团外部治理的经验
    第二节 对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治理的启示
        一、企业文化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启示
        二、金融控股集团特别制度和规范的启示
        三、金融控股集团治理经验与借鉴案例分析
        四、金融控股集团母子公司经验与借鉴案例分析
    第五章 小结
第六章 完善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的建议
    第一节 台湾地区内部治理的改善建议
        一、控股股东行为的改善建议
        二、迈向集团控股联合经营的建议
        三、法人分业规避风险
    第二节 台湾地区外部治理的改善建议
        一、股权交叉投资和业务交叉经营的建议
        二、提高金融机构的对外竞争力的建议
    第三节 政府对公司治理未来改善的建议
        一、放松金融市场准入管制的建议
        二、推进利率汇率更市场化的建议
        三、减少政府保护和行政干预
        四、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退出机制
    第六章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英文文献
    二、中文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控股股东产权流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企业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1.2.2 产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2.3 产权对绩效影响的状态依存性
        1.2.4 产权流转产生的影响
        1.2.5 文献分析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第2章 产权流转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机理分析
    2.1 主要概念的涵义与界定
        2.1.1 产权与企业产权结构
        2.1.2 控股股东
        2.1.3 产权流转
    2.2 产权结构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基础
        2.2.1 有限理性经济人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现代契约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2.5 理论评述
    2.3 产权流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
        2.3.1 最优产权结构的模型分析
        2.3.2 产权流转的模型分析
        2.3.3 产权流转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2.3.4 不同类型产权流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绩效评判标准的企业产权结构特征研究
    3.1 中国企业的产权结构与企业类型
        3.1.1 产权制度与现代公司制企业
        3.1.2 中国企业的产权结构与企业类型
    3.2 横截面数据回归分析
        3.2.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3.2.2 变量的设定
        3.2.3 样本的选择
        3.2.4 样本的统计描述
        3.2.5 相关性分析
        3.2.6 实证结果与分析
    3.3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3.3.1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3.3.2 变量各年度均值统计量分析
        3.3.3 方法的选择
        3.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股股东产权绝对变动对绩效的影响
    4.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4.1.1 研究假设
        4.1.2 变量设定
        4.1.3 模型构建
    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4.2.1 分组样本的变量描述性统计对比
        4.2.2 国有控股企业的实证运算结果
        4.2.3 民营控股企业的实证运算结果
        4.2.4 稳健性检验
    4.3 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度变动的分析
        4.3.1 两权分离度与企业绩效
        4.3.2 两权分离度变动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3 两权分离度发生变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控股股东产权相对变动对绩效的影响
    5.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5.1.1 研究假设
        5.1.2 变量设定
        5.1.3 模型构建
    5.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2.2 控股股东产权相对变动量影响绩效的实证结果
        5.2.3 考虑代理成本的国有企业产权相对变动与绩效的关系分析
        5.2.4 稳健性检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控股股东产权易主对绩效的影响
    6.1 控股股东产权易主影响企业绩效的机理与研究假设
        6.1.1 产权性质与民营化
        6.1.2 产权性质与企业理论
        6.1.3 产权性质与企业绩效
        6.1.4 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变量设定与模型构建
        6.2.2 样本选择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3.2 产权易主影响企业绩效的实证运算结果
        6.3.3 国有产权易主影响企业绩效的原因探寻
        6.3.4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建议与对策
    7.1 动态优化产权结构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
    7.2 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渐近式产权改革
    7.3 产权易主助力国有企业脱困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四、所有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CEO背景特征,企业创新与绩效的关系研究[D]. 邵东.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上市公司差异化表决权法律制度研究[D]. 张赫曦. 吉林大学, 2021(01)
  • [3]海归背景董事对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影响的研究[D]. 闫盼盼. 吉林大学, 2021(01)
  • [4]内部资本市场环境下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影响研究 ——以集团下科技上市公司为样本[D]. 吴凡. 东南大学, 2020(01)
  • [5]长期股东和任期表决权制[J]. 林恩·L.达拉斯,乔丹·M.巴里,李啸东,潘婷,雷语嫣,王烁. 证券法苑, 2020(01)
  • [6]机构投资者互惠行为对公司经理管理防御影响研究[D]. 李越. 西安理工大学, 2018
  • [7]家族权威与企业绩效实证研究[D]. 孙晓刚. 安徽大学, 2018(10)
  • [8]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公司绩效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王能. 石河子大学, 2017(12)
  • [9]台湾地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研究[D]. 陈智明(CHEN Chih-ming). 南京大学, 2017(09)
  • [10]控股股东产权流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 单虹. 湖南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股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