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站下行系统改造必要性分析

山海关站下行系统改造必要性分析

一、山海关站下行系统改造的必要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金[1](2021)在《车网电气耦合系统典型过电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的快速发展,装用大功率电力电子变换器的“交-直-交”型电力机车、和谐号、复兴号系列动车组(下文统称“牵引负载”)被高密度投入运用,牵引供电系统与牵引负载形成的电气耦合系统成为一个典型的单相电力电子化系统;电力电子变换器具有较强的非线性特性,其与牵引供电系统间存在较为复杂的交互关系,给车网电气耦合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新挑战。大型枢纽地区发生的牵引负载特征谐波频率与谐振频率不一致的现象,现有谐振分析结论无法合理解释;低频振荡电压在牵引负载中的传播途径尚不明确;牵引负载电能质量监测手段功能单一,缺乏上述事故的有效辨识能力;本文对车网系统典型过电压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针对车网系统典型过电压问题,从现象描述、模态分析、机理分析、抑制方法等方面开展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通过搭建牵引供电系统、牵引负载数学模型,推导了车网谐波过电压、间谐波过电压机理,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搭建车网联合仿真模型,实现了车网系统典型谐波、间谐波过电压现象的仿真再现。针对大型枢纽出现的谐波过电压现象,详细推导了大型枢纽地区的牵引供电系统的整体阻抗参数,明确了供电系统的谐振频率分布;并针对牵引负载的不同工况推导了该相关牵引负载的谐波特征;揭示了大型枢纽的车网谐波谐振机理;证实了部分动力工况下牵引负载的特征谐波是造成谐振的关键。针对车网系统间谐波过电压问题,完整推导间谐波在牵引传动系统“整流器→逆变器→电机”的传播机理,通过对电机定子电流、转子电角速度动态相量的求解,实现了间谐波在电磁、机械应力场下的解耦分析;明确了网侧的间谐波过电压将引发牵引电机输出机械转矩的周期性波动。考虑牵引网过电压环境,结合牵引负载故障特征,提出了增加直流电压反馈作为辅助整流器PWM开通的条件的充电控制逻辑优化策略,实现了牵引负载负荷特性的优化;从而保证恶劣供电环境下牵引负载的正常运行能力。对比分析国内外谐波标准及各型动车组技术条件,给出了电动车组谐波限值的选取建议;针对电气化铁路典型过电压现象,提出基于相关电气量轮廓特征的过电压预警方法,结合故障种类的识别给出了故障导向安全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从外部供电、主要技术参数、技术要求、系统组成、详细功能方面研究了车载电能质量管理系统的技术条件和功能规范。

刘雨萌[2](2021)在《产景共融下秦皇岛造船厂景观重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史会景[3](2021)在《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工人阶级形象建构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表明

陈彪[4](2021)在《株洲站改扩建条件下行车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客运站作为旅客运输组织及服务社会的窗口,主要功能是办理旅客列车始发、终到、通过作业及客运业务,完成旅客上下车及中转换乘等服务组织工作。而铁路枢纽客运站不仅承担着大动脉的集散功能,还对铁路网的运输秩序及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铁路枢纽客运站在改扩建等大型施工条件下,解决旅客服务与运输效率间的矛盾尤为关键,对枢纽客运站行车方案的调整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参照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株洲站作为研究对象,对铁路枢纽客运站改扩建条件下对行车组织方案的优化调整进行研究,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运输资源、最大化提高站改条件下的运输效率的目的,并为铁路车站改扩建行车方案研究提供一种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株洲站为例分析了改扩建条件下行车方案调整的基本框架和思路,结合通过能力及列车运行两个方面现状,从站点层面优化车站运输组织。(2)对车站通过能力计算方法中的直接计算法和利用率计算法总结分析,以此为理论依据研究株洲站改扩建前的通过能力现状,得出株洲站能力已近饱和结论。(3)总结归纳铁路网下某一个具体站点的行车方案编制方法,通过对各时段列车在车站股道运行规划,直观地反映并分析车站行车组织情况。通过此方法对株洲站改扩建阶段的列车运行情况进行铺画研究,结合行车组织的矛盾点提出行车方案调整建议,并对比分析本文提出的行车方案及实际调整方案。

王玲玲[5](2020)在《车站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车站信号联锁系统的正确操作和维护是保证车站安全高效作业的关键。当前的主要矛盾是联锁设备维护技术含量高,维修人员缺乏经验,新职工培训周期长等。各大高校由于实训设备缺乏,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对设备操作和事故处理显得束手无策。铁路现场的设备不允许随意操作,故障也不能模拟。因此,开发一套运行环境要求低、操作简便、能够模拟现场实际运营场景的联锁仿真实训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述我国高校学生学习和铁路职工培训的现状,以及国内外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的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实习实训设备建设项目,提出了部分实物仿真的车站联锁实训系统的研究。其次对系统进行功能需求分析,明确系统总体设计、设备配置以及具体的要求。本系统以EI32-JD型计算机联锁系统为原型,由计算机联锁系统和光电站场组成,采用部分实物,搭建完整的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然后,在模拟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通过经验总结法和实物仿真法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系统进行设计。联锁硬件采用EI32-JD型计算机联锁系统结构和2×2取2的冗余结构;光电站场利用各种颜色的发光体仿真铁路站场的状态,由工控机通过串口与上位机相连,从而模拟各种行车作业,复示站场状态。系统软件实现通过联锁数据,搭建信号设备数据库、结构体,由Station Edior进行上位机站场图绘制,采用C++完成系统程序编写。最后,对本实训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应用分析,对系统进行进路建立、进路解锁、特殊进路的办理与解锁以及道岔操纵的测试。本系统目前已在我院投入使用,应用效果良好,能让学习者直观地接触设备,学与练相结合,能根据需要进行设备操作和故障模拟。同时,预留有与室外设备和仿真沙盘的接口,也可以与车务人员进行协同作业演练。

田宇[6](2020)在《应用传统建筑元素的铁路客站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针对铁路客站应用传统建筑元素表现城市历史文化的现象,作者开始从建筑学角度思考推动两者结合的深层原因。虽然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是建筑设计领域重要创作主题之一,伴随现代建筑发展至今,但在铁路客站造型设计中充分实践还得等到本世纪初高速铁路网建设。设计者运用传统建筑元素设计出许多优秀案例,并且这种创作方向呈现明显,但作者也注意到其中趋同化、具象化等弊端。在传统建筑元素现代应用经验基础上,作者通过梳理铁路客站形态演变历程,分析相关案例,归纳总结传统建筑元素在铁路客站中转译与重构具象嫁接、构件抽象、夸张变形、意象概括等六种方法。最后自拟题目开展试设计,检验设计方法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全文共六章,首章绪论阐明研究对象,介绍相关背景、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提出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章阐述相关理论,进行基础研究,短暂地拓展研究范围,从更宏大的视角研究传统建筑元素应用现代建筑方法经验,论述其结合铁路客站客观原因,简要概括现阶段实践成果;第三章梳理铁路客站演变历程,指出演变原因,从决策者、设计方立场分析铁路客站应用传统建筑元素机制,总结评价具体转译与重构方法;第四章逐条阐述设计方法,举例说明方法特征,归纳应用要点,每个方法进行针对性小设计验证方法合理性;第五章作者自拟题目,在第四章试设计基础上,为贴近现实情况,综合运用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方法,模拟进行辽阳西站方案设计,再次检验方法可行性;第六章对全文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绘制系谱图,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将原本地理层面由铁轨串联各地的铁路客站通过应用传统建筑元素,将城市历史文化、建筑地域性、建筑民族性等研究热点联系起来;第二,没有局限讨论铁路客站建筑形态,而是站在设计者角度思考现象背后的文化需求、运营模式改进、材料进步等深刻原因;第三,分析大量案例得出更普遍实用的设计方法,对今后在类似地区设计铁路客站提供专业指导;第四,着眼设计方法,结合自拟题目现实背景用设计践行理论方法。

王哲尧[7](2019)在《编组站调车场尾部停车防溜设备布置与防溜效果仿真研究》文中提出编组站调车场尾部停车防溜设备的布置及防溜效果评估涉及到编组站的调车作业安全,也部分影响编组站改编效率。对该问题展开研究,采用新的手段提出相关结论和建议,对提升调车场防溜设计水平及保障调车作业安全具有理论和实用意义。本文首先对编组站调车场尾部停车防溜设备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简要介绍了三种停车防溜设备,并对其基本分类、主要特点及适用范围进行阐述,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下停车防溜设备的布置现状、综合自动化现状、尾部人员防护现状,总结得出停车防溜主要存在的问题。随后对编组站调车场尾部车辆溜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简要介绍了气象条件、车辆条件、线路条件、车辆溜放阻力、调速设备的计算公式及相关参数,阐述了车辆溜放速度计算的主要模型。之后介绍了编组站调车场尾部停车防溜仿真系统,分析了采用模拟手段验证编组站调车场尾部停车防溜效果的必要性,简要介绍了驼峰车辆溜放仿真系统的功能和类别,并对仿真参数设置进行了说明,阐述了两种停车防溜仿真计算类型。最后,提出停车防溜安全性判别原则,利用仿真手段对编组站调车场尾部停车防溜设备布置进行优化分析,仿真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编组站调车场尾部车辆溜放过程,分析不同应用场景及布置方案下的防溜效果,进而得出编组站调车场尾部停车防溜设备布置数量和布设位置,为保障编组站调车场尾部停车防溜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

谢雨宏[8](2019)在《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大型高铁客站自诞生至今仅十余年,属较新的建筑类型,其使用后评价既有研究数量相对较少,深度相对较浅。随着“四纵四横”高铁网完全建成,大量尚处于初创期和试错期的大型高铁客站全状态投运,站房的设计失误逐步暴露,应及时发现并纠正,避免错误重现。以全国各地共21座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为样本,进行多轮走访调研,发放11类问卷共4817份,运用SPSS、SAS、yaahp、MATLAB等软件进行定量研究。同时,以定性分析弥补结构化研究的不足。研究中的使用后评价主要分为综合满意度评价、焦点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三部分。综合满意度评价以不同使用群体、不同客站站房、不同时间为控制变量,在通过了信效度检验的基础上,分三阶段进行均值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AHP-模糊综合评价,获得了较为系统、详实的评价结果。焦点评价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候车大厅的喜爱度评价,探讨了4个大项,15个中项,22个小项的旅客喜爱度,总结了既有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第二阶段是对设计人员内部访谈,以及对意见箱和投诉热线的查看和整理,发现了诸多隐藏问题并提出了整改意见。在以上评价的基础上,提取出高铁客站站房中的若干突出问题进行诊断性评价。对我国高铁站的基本人流模式问题,通过秩和检验,否定了现行规范总则中“我国高铁站为‘通过式’人流”的基本假设,确认了“我国高铁站仍以‘等候式’人流为主,辅以少量‘通过式’人流”的基本现实。对高铁客站站房的规模预测问题,新建了基于Fisher分布参数估计,预测高铁客站站房及候车空间最高聚集人数的数学模型,能有效解决站房部分空间规模预测不准确的问题。针对站房与城市交通接驳问题,运用改进型logistics模型进行全要素建模,在传统接驳方式中首次纳入4大新要素,计算分摊率期望值,得出量化的设计建议。针对换乘接续现状的不便,提出并讨论了多种优化方案,通过专家评价得出优化建议。此外,还在大型高铁客站站房的商业运营、安检漏洞、大众误解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针对POE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最后,将研究成果具象化、条文化、系统化,提出高铁客站站房的设计改进建议,为设计实践及规范修编提供参考。

魏奇奇[9](2018)在《铁路车站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铁路车站信号安全控制系统是我国铁路技术体系和装备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列车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核心装备。随着我国铁路向“高速、高密度、重载、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保障铁路列车安全运行的中枢神经—计算机联锁系统提出了新的更高技术要求。在我国铁路交通飞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线路运营规模扩大,大量的铁路专用线、厂矿线投入运营,合格的车站信号操作人员急缺问题日益突出。就我国铁路一线操作人员培训的现状来看,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科学、先进的培训体制和手段,难以满足如今铁路交通发展的巨大需求。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按照安全系统的研究设计流程,从系统的需求分析、结构设计、详细设计以及仿真测试等方面,对车站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的安全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系统分析。本文以车站信号继电联锁控制原理为基础,采用C++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安全软件测试等技术对铁路车站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的架构、联锁运算逻辑、进路作业操作仿真、功能测试等过程进行了集成与整合,详细分析了仿真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接口需求;通过对车站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建立了系统的功能结构模型,实现了系统的模块化、组件化;以安全性、可靠性工程为基础,定性分析了仿真系统的安全设计策略;以站场型数据结构为基础,设计了仿真系统的设备数据、进路静态、动态数据结构;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为基础,实现了仿真系统各功能模块的算法设计,并对比铁路车站计算机联锁技术标准,设计了仿真系统功能测试用例并完成功能测试。结果表明仿真系统能够完整模拟铁路车站信号控制过程中的车站联锁各种作业实验、车站信号操作、基础设备故障状态模拟等功能。既可用于理论强化教学,也可用于科学验证,实现“实验”和“科研”相结合,形成命令操作→联锁逻辑运算→执行命令→状态显示的闭环。故障模拟可以针对每个设备进行,如道岔位置失去表示,轨道电路故障,信号机灯丝断丝,轨道电路停电等故障。论文成果对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研究、仿真验证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工程依据,也可为今后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工程化应用前的功能验证提供技术支持。另外,论文成果也可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功能扩展,用于铁路院校和企业的教学实验和技术人员培训。

吴相飞[10](2018)在《信号模拟操作培训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地铁公司迫切需要培养具有交通运营和生产管理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地铁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新线建设热潮,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出行必备的交通工具。目前国内轨道交通行业仅有少数企业具备人才培训能力,在未来十几年里,行业培训服务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对于将服务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培训管理运作之一的运营总部,能否科学高效的推进相关培训工作,关键核心之一的实训资源支持便凸显的尤为重要。借助实训设备资源,可以对站务、调度、信号专业人员在线路运营常规下的标准操作和线路信号故障下的应急技能应对等均能起到较大的提升作用。现有专业技能人员培训主要依靠正线运营设备,由于运营设备担负着正线运作任务,导致员工在培训中能真正接触并演练操作设备的机会较少,同时培训的开展对运营设备的性能状态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本论文针对铁路车站信号控制系统展开研究,并开发出一套与实际车站运行情况相符合的信号模拟操作培训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概括如下:首先,本文介绍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在综述了国内外学者有关车站信号模拟操作培训系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详细分析了论文研究内容以及各个章节的内容简述。其次,阐述了车站信号控制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以及其主要涉及的技术手段,并介绍了车站信号控制系统的结构。详细叙述了系统开发所使用的技术基础,并从各种技术使用的事实场景、特点等方面出发进行归纳总结,为后文系统的设计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撑。从用户需求出发进行信号模拟操作培训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包括战场图图形的显示及刷新功能、人机交互功能、联锁功能和信号设备状态模拟功能等,使得系统的设计更接近实际站场。在此基础上明确系统的设计思路并确定仿真系统架构,采用C/S三层结构模式进行系统设计,并对系统的主要功能组成进行模块化划分。然后对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包括战场图界面设计、车站联锁表设计、进路控制过程的仿真设计等,并对进路搜索算法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最后,采用C#编程语言和面向对象技术进行系统的软件开发,基于Visual Studio2010的软件开发平台和SQL Server数据库实现车站信号模拟操作培训系统各个模块的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本系统的开发满足广州地铁公司运营总部提出的系统功能需求,不仅能为学员提供一个真实的操作环境,还能检验学员的理论基础,并能仿真模拟列车进路选排,节省了公司的人力物力。

二、山海关站下行系统改造的必要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海关站下行系统改造的必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车网电气耦合系统典型过电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标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 车网电气耦合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2.1 车网电气耦合系统谐振机理分析
    2.2 车网系统低频振荡机理分析
    2.3 牵引供电系统数学建模
    2.4 牵引负载谐波模型
    2.5 车网系统谐波过电压仿真分析
    2.6 车网系统低频间谐波过电压仿真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大型枢纽地区车网系统谐波过电压特性研究
    3.1 大型枢纽地区谐波过电压现象分析
    3.2 大型枢纽地区供电系统固有谐振频率分析
    3.3 HXD3C型电力机车特征谐波分析
    3.4 大型枢纽谐波过电压故障溯源分析
    3.5 基于低通滤波器的大型枢纽地区谐波过电压治理
    3.6 本章小结
4 车网系统低频间谐波过电压传播特性研究
    4.1 车网系统低频振荡现象分析
    4.2 低频间谐波传播特性理论分析
    4.3 低频间谐波传播特性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车网过电压下动车组辅助变流器逻辑优化研究
    5.1 列车辅助电源故障现象分析
    5.2 动车组辅助电源故障数据分析
    5.3 动车组辅助系统过电压分析
    5.4 动车组辅助系统特性优化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车网过电压智能诊断与主动控制方案研究
    6.1 谐波评判方式分析
    6.2 车载典型过电压智能诊断方法
    6.3 车载电能质量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7.2 后续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株洲站改扩建条件下行车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车站通过能力及列车运行铺画方法研究
    2.1 车站通过能力方法研究
        2.1.1 咽喉通过能力计算
        2.1.2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2.2 车站改扩建对通过能力影响分析
    2.3 车站列车运行铺画方法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株洲站改扩建前现状分析
    3.1 株洲站站场现状
    3.2 株洲站改扩建前通过能力分析
        3.2.1 车站改扩建前行车量概况
        3.2.2 车站改扩建前咽喉通过能力计算
        3.2.3 车站改扩建前到发线能力计算
        3.2.4 车站改扩建前车站总能力汇总
        3.2.5 车站改扩建前能力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株洲站改扩建阶段行车方案优化
    4.1 株洲站改扩建情况
        4.1.1 改扩建总体方案
        4.1.2 改扩建施工安排
    4.2 改扩建期间行车方案矛盾点分析
        4.2.1 列车运行铺画
        4.2.2 行车方案矛盾点分析
    4.3 改扩建期间行车方案调整原则
    4.4 改扩建期间行车方案建议
    4.5 改扩建期间行车方案对比研究
        4.5.1 实际调图情况
        4.5.2 行车方案对比分析
    4.6 改扩建下的运输安全保障措施
        4.6.1 行车方面安全风险及控制
        4.6.2 客运方面安全风险及控制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5.2 论文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株洲站咽喉区道岔分组图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车站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仿真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车站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2.1 计算机联锁系统概述
        2.1.1 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结构
        2.1.2 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描述
    2.2 需求分析
        2.2.1 功能需求分析
        2.2.2 设备配置需求
    2.3 总体设计
3 车站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硬件设计
    3.1 计算机联锁系统的设计
        3.1.1 系统结构
        3.1.2 操表机
        3.1.3 联锁机
        3.1.4 驱动采集机
    3.2 光电站场系统的设计
        3.2.1 光电站场的设计
        3.2.2 点光处理
        3.2.3 发光元件的控制
        3.2.4 通信网络解决方案
4 车站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软件设计
    4.1 车站信号联锁仿真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4.1.1 车站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的软件结构
        4.1.2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与实现
        4.1.3 本软件所用到的函数及其功能
    4.2 站场图的绘制
        4.2.1 绘制站场图的基本元素
        4.2.2 元素的操作
        4.2.3 站场图绘制的基本标准
    4.3 联锁数据与数据结构
        4.3.1 联锁数据
        4.3.2 数据结构
        4.3.3 结构体定义
5 车站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测试与应用
    5.1 仿真实训系统的测试
        5.1.1 进路建立
        5.1.2 进路取消
        5.1.3 引导进路
        5.1.4 总人解
        5.1.5 道岔操作
    5.2 仿真实训系统的应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光电站场光带分段显示示意图
附录 B 光电站场端子线序表
附录 C 光电站场采集电路原理
附录 D 光电站场控制电路原理

(6)应用传统建筑元素的铁路客站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铁路快速发展
        1.1.2 铁路客站文化内涵与时代需要
        1.1.3 铁路客站设计成果与不足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总结经验,服务未来
        1.2.2 提升城市形象,彰显文化历史
        1.2.3 记录时代变迁与建筑风格演变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理论基础与设计方法
    2.1 我国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基础条件及发展历程
        2.1.1 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基础条件
        2.1.2 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发展历程
    2.2 国外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应用方法研究
        2.2.1 日本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发展脉络
        2.2.2 欧美传统建筑转译与重构应用
    2.3 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设计方法综述
        2.3.1 建筑布局
        2.3.2 建筑构架
        2.3.3 建筑材料
        2.3.4 建筑构件
        2.3.5 建筑形态
        2.3.6 建筑色彩
    2.4 传统建筑元素在铁路客站中应用
        2.4.1 铁路客站概念
        2.4.2 铁路客站应用传统建筑元素
        2.4.3 传统建筑元素在铁路客站中应用必要性
    2.5 本章小结
3 铁路客站应用传统建筑元素设计方法解析
    3.1 铁路客站形态演变历程
        3.1.1 铁路客站起步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3.1.2 铁路客站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至70年代末
        3.1.3 铁路客站丰富阶段——20世纪80、90年代
        3.1.4 铁路客站迸发阶段——21世纪初至今
    3.2 客站形态演变原因分析
        3.2.1 建筑材料与结构进步
        3.2.2 运营模式改进
        3.2.3 时代因素影响
    3.3 铁路客站应用传统建筑元素机制分析
        3.3.1 城市背景考量
        3.3.2 设计方主题选择
    3.4 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设计方法成果反馈
        3.4.1 传统建筑元素创作主题占比大
        3.4.2 转译与重构抽象趋势
        3.4.3 转译与重构方法逐渐形成
    3.5 本章小结
4 传统建筑元素在铁路客站应用样本群中设计方法
    4.1 具象嫁接
        4.1.1 具象嫁接解释
        4.1.2 具象嫁接方法分类
        4.1.3 具象嫁接应用策略
        4.1.4 具象嫁接试设计
    4.2 构件抽象
        4.2.1 构件抽象定义
        4.2.2 构件抽象方法分析
        4.2.3 构件抽象设计特征
        4.2.4 构件抽象试设计
    4.3 夸张变形
        4.3.1 夸张变形说明
        4.3.2 夸张变形要素分析
        4.3.3 夸张变形试设计
    4.4 意象概括
        4.4.1 意象概括阐明
        4.4.2 意象概括方法特性
        4.4.3 意象概括方法分析
        4.4.4 意象概括试设计
    4.5 隐喻象征
        4.5.1 隐喻象征解说
        4.5.2 隐喻象征方法分类
        4.5.3 隐喻象征应用要点
        4.5.4 隐喻象征试设计
    4.6 解构重组
        4.6.1 解构重组说明
        4.6.2 解构重组案例分析
        4.6.3 解构重组应用技巧
        4.6.4 解构重组补充说明
    4.7 本章小结
5 结合传统建筑元素设计方法检验——辽阳西站试设计
    5.1 题目背景与城市区位
        5.1.1 题目背景
        5.1.2 城市区位
    5.2 辽阳西站试设计简介
    5.3 辽阳西站试设计分析
        5.3.1 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方法分析
        5.3.2 辽阳西站试设计立面分析
    5.4 辽阳西站试设计成果展示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总结
    6.2 关于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A “中国固有式建筑”分类
附录B “民族形式”建筑分类
附录C 台湾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
附录D 80年代至今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
附录E 日本传统建筑元素转译与重构
附录F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铁路客站建筑风格
附录G 20世纪中叶至70年代末铁路客站建筑风格
附录H 20世纪80、90年代铁路客站形态发展
附录I 21世纪铁路客站创作主题分类
致谢

(7)编组站调车场尾部停车防溜设备布置与防溜效果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编组站调车场尾部停车防溜设备应用现状分析
    2.1 主要停车防溜设备
        2.1.1 防溜铁鞋
        2.1.2 停车防溜器
        2.1.3 停车防溜顶
    2.2 编组站调车场尾部停车防溜现状
        2.2.1 停车防溜设备布置现状
        2.2.2 综合自动化现状
        2.2.3 尾部人员防护现状
    2.3 停车防溜主要存在的问题
    2.4 小结
3 编组站调车场尾部车辆溜放影响因素分析
    3.1 车辆溜放的影响因素
        3.1.1 气象条件
        3.1.2 车辆条件
        3.1.3 线路条件
        3.1.4 车辆溜放阻力
        3.1.5 调速设备
    3.2 车辆溜放速度计算
    3.3 小结
4 编组站调车场尾部停车防溜仿真系统设计
    4.1 仿真技术
        4.1.1 驼峰车辆溜放仿真系统的功能
        4.1.2 驼峰车辆溜放仿真系统的类别
    4.2 仿真参数设置
        4.2.1 仿真参数输入界面介绍
        4.2.2 线路参数及调速设备设置
    4.3 停车防溜仿真类型
    4.4 小结
5 编组站调车场尾部停车防溜设备布置优化分析
    5.1 停车防溜器安全性判别原则
    5.2 停车防溜器“2+1”与“1+1”布置方案仿真分析
        5.2.1 停车防溜设备布置
        5.2.2 勾车方案设置
        5.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3 停车防溜器“2+1”与“3+0”布置方案仿真分析
        5.3.1 停车防溜设备布置
        5.3.2 勾车方案设置
        5.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4 两组停车防溜器间不同距离仿真分析
        5.4.1 停车防溜设备布置
        5.4.2 勾车方案设置
        5.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5 停车防溜器不同入口速度仿真分析
        5.5.1 停车防溜设备布置
        5.5.2 勾车方案设置
        5.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6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1.2.1 研究背景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中的不足
    1.3 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及主要技术路线
        1.3.1 相关学科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意义、范围与研究策略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范围
        1.4.3 研究策略
    1.5 研究的特色、创新点和局限性
        1.5.1 研究特色
        1.5.2 主要创新点
        1.5.3 研究的局限性
    1.6 几个重要概念
        1.6.1 高铁客站
        1.6.2 大型
        1.6.3 站房
        1.6.4 使用后评价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评价前准备
    2.1 概述
    2.2 评价前准备的目的
    2.3 对评价客体的预研究
        2.3.1 评价客体的范围
        2.3.2 对评价客体的现场调研
        2.3.3 对评价客体的图纸分析
        2.3.4 评价客体的分类
        2.3.5 评价客体的选择
    2.4 对使用者(评价主体)的预研究
        2.4.1 对三大类使用者的现场访谈
        2.4.2 对使用者的问卷调查
        2.4.3 评价主体的范围和抽样方法的确定
    2.5 评价逻辑的建立
        2.5.1 拟定研究思路
        2.5.2 确定研究旨趣
        2.5.3 研究设计综合性评价
        2.5.4 研究设计焦点评价
        2.5.6 选择分析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综合满意度评价
    3.1 满意度评价概述
        3.1.1 满意度评价的概念界定
        3.1.2 满意度评价的研究状况
    3.2 满意度评价设计
        3.2.1 满意度评价的研究目的
        3.2.2 满意度评价的研究内容
        3.2.3 满意度评价的研究方法
    3.3 研究假设的提出
        3.3.1 先导性研究
        3.3.2 研究假设
    3.4 信效度检验
        3.4.1 信度检验
        3.4.2 效度检验
    3.5 第一阶段:以不同使用者为控制变量的满意度研究
        3.5.1 评价客体的背景信息
        3.5.2 问卷设计和数据采集
        3.5.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6 第二阶段:以不同车站为控制变量的满意度研究
        3.6.1 评价对象的选取
        3.6.2 问卷调查和数据搜集
        3.6.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7 第三阶段:以不同时间(平峰期和高峰期)为控制变量的满意度研究
        3.7.1 评价对象的选取
        3.7.2 问卷调查和数据搜集
        3.7.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8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型高铁客站站房满意度评价权重计算
        3.8.1 层次分析法概述
        3.8.2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3.8.3 因子的重要性排序
        3.8.4 权重计算
        3.8.5 层次分析结果的综合分析
    3.9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
        3.9.1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概述
        3.9.2 运用yaahp软件实施模糊综合评价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焦点评价
    4.1 焦点评价概述
    4.2 候车大厅的旅客喜爱度评价
        4.2.1 喜爱度评价概述
        4.2.2 喜爱度评价设计
        4.2.3 对评价客体的预研究
        4.2.4 现场调研
        4.2.5 喜爱度问卷设计及样本采集
        4.2.6 喜爱度分析及结果
    4.3 基于内部访谈、意见箱及投诉热线的焦点评价
        4.3.1 概述及评价措施
        4.3.2 焦点问题及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几类特殊站型的专项评价
    5.1 线下穿越型
        5.1.1 线下穿越型概述
        5.1.2 线下穿越式站型的评价框架
        5.1.3 线下穿越型优点
        5.1.4 线下穿越型缺点
        5.1.5 线下穿越型高铁站适用性的基本结论
    5.2 站城一体型
        5.2.1 站城一体型概述
        5.2.2 站城一体式站型的评价框架
        5.2.3 站城一体型优点
        5.2.4 站城一体型缺点
        5.2.5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
        5.2.6 站城一体型高铁站适用性的基本结论
        5.2.7 站城一体型高铁站推广中的困难及建议
    5.3 骑跨式站型——小城大站
        5.3.1 骑跨式站型简介
        5.3.2 骑跨式站型的评价框架
        5.3.3 若干缺点的研究及评价
        5.3.4 若干优点的研究及评价
        5.3.5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
        5.3.6 骑跨式高铁站适用性的基本结论
    5.4 线侧式站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若干突出问题的诊断性评价
    6.1 若干突出问题概述
    6.2 诊断性评价概述
    6.3 基本人流模式(“通过式”还是“等候式”)问题
        6.3.1 基本人流模式设计现状
        6.3.2 高铁站“通过式”客流的假设检验
        6.3.3“通过式”客流不成立的原因分析
        6.3.4 基本人流模式改进建议
    6.4 规模预测问题
        6.4.1 基于Fisher分布参数估计的最高聚集人数预测模型
        6.4.2 站房面积指标问题
        6.4.3 旅客车站专用场地最小面积问题
    6.5 站房与城市交通接驳问题
        6.5.1 各种接驳方式的分摊率
        6.5.2 小汽车送站落客区问题
        6.5.3 停车场问题
        6.5.4 地铁接驳问题
        6.5.5 网约车问题
    6.6 铁路换乘接续问题
        6.6.1 既有换乘接续方式及优缺点
        6.6.2 换乘接续旅客喜爱度专项调研
        6.6.3 其他换乘接续方案的探讨
        6.6.4 优化方案的专家投票及改进建议
    6.7 安检漏洞问题
        6.7.1 安检漏洞的发现
        6.7.2 模拟违禁物品传递实验
        6.7.3 产生安检漏洞的原因
        6.7.4 安检漏洞解决措施
    6.8 各种误解的集中解释
        6.8.1 高铁客站远离市区及命名问题
        6.8.2 国外高铁站“更繁忙”但“不拥挤”问题
        6.8.3 站房及接驳交通未通宵运营问题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设计改进建议
    前言
    7.1 总则
    7.2 总平面布置的改进建议
        7.2.1 总平面布置改进建议
        7.2.2 总体流线设计改进建议
        7.2.3 站房总体设计的其他改进事项
    7.3 车站广场的设计改进建议
        7.3.1 车站广场组成的改进建议
        7.3.2 车站广场设计要点的改进建议
        7.3.3 专用场地面积指标的改进建议
        7.3.4 站房平台设计值的改进建议
        7.3.5 广场绿化的设计改进建议
        7.3.6 公交、轨交接驳的设计改进建议
        7.3.7 卫生间设计改进建议
    7.4 站房的设计改进建议
        7.4.1 基本设计原则的改进建议
        7.4.2 集散厅
        7.4.3 候车区(室)
        7.4.4 售票用房
        7.4.5 高铁快递设施改进建议
        7.4.6 旅客服务设施改进建议
        7.4.7 旅客用厕所、盥洗间改进建议
        7.4.8 客运管理、生活和设备用房设计改进建议
    7.5 站场客运建筑的设计改进建议
        7.5.1 跨线设施的设计改进建议
        7.5.2 检票口设计改进建议
    7.6 设施设备的设计改进建议
        7.6.1 暖通、空调的改进建议
        7.6.2 信息智能化的改进建议
结论及展望
    1.主要研究成果
    2.主要创新点
    3.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1 调研的大型高铁客站站房基本信息表
附录 2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评价探索性员工问卷
附录 3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评价探索性旅客问卷
附录 4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满意度调查表(旅客)
附录 5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满意度调查表(动车司乘人员)
附录 6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满意度调查表(车站工作人员)
附录 7 候车空间旅客使用喜爱度倾向调查表
附录 8 线下穿越型高铁站适用性专家评价表
附录 9 站城一体型高铁站适用性专家评价表
附录 10 骑跨型高铁站适用性专家评价表
附录 11 大型高铁站站房城市交通接驳方式调查表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铁路车站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车站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开发基础
    2.2 功能需求
        2.2.1 人机界面处理
        2.2.2 联锁逻辑关系运算
        2.2.3 站场设备状态设置
    2.3 性能需求
    2.4 接口需求
        2.4.1 内部接口
        2.4.2 外部接口
    2.5 系统开发环境
    2.6 本章小结
3 车站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总体设计
    3.1 仿真系统设计目标
    3.2 仿真系统设计思路
    3.3 仿真系统整体结构
    3.4 仿真系统性能设计
    3.5 仿真系统接口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仿真系统联锁逻辑关系运算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结构设计
        4.1.1 站场型数据结构及常量定义
        4.1.2 信号设备数据结构设计
        4.1.3 进路数据结构设计
        4.1.4 接口交互数据结构设计
    4.2 联锁逻辑关系运算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4.2.1 联锁数据读取及初始化
        4.2.2 命令接收和解析
        4.2.3 信号逻辑处理
        4.2.4 道岔逻辑处理
        4.2.5 区段逻辑处理
        4.2.6 进路处理
    4.3 本章小结
5 车站计算机联锁仿真测试
    5.1 系统测试技术原理
    5.2 车站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功能测试
        5.2.1 控显操作
        5.2.2 进路办理
        5.2.3 进路解锁
        5.2.4 信号设备故障设置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信号模拟操作培训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论文章节简述
第二章 信号模拟操作培训系统的设计基础
    2.1 车站信号控制系统
    2.2 系统开发技术基础
        2.2.1 计算机仿真技术
        2.2.2 面向对象技术
        2.2.3 数据库技术
        2.2.4 C/S模式
        2.2.5 多媒体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号模拟操作培训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业务背景及其必要性
    3.2 用户需求分析
    3.3 信号模拟操作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3.1 站场图形的显示及刷新功能
        3.3.2 人机交互功能
        3.3.3 联锁功能
        3.3.4 信号设备状态模拟功能
        3.3.5 操作培训功能
        3.3.6 故障设置功能
    3.4 考试功能模块的需求分析
    3.5 系统性能需求
    3.6 系统运行环境及开发环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号模拟操作培训系统的总体设计
    4.1 系统架构规划
        4.1.1 系统设计思路
        4.1.2 仿真系统架构
    4.2 系统功能和层次结构
        4.2.1 系统主要功能组成
        4.2.2 系统层次结构
    4.3 系统体系结构
        4.3.1 系统逻辑架构
        4.3.2 系统网络架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号模拟操作培训系统的详细设计
    5.1 站场图界面设计
        5.1.1 信号机的模拟
        5.1.2 基本道岔的模拟
        5.1.3 无岔区段的模拟
        5.1.4 联动道岔的模拟
        5.1.5 有岔区段的模拟
    5.2 车站联锁表设计
        5.2.1 车站联锁表组成
        5.2.2 车站联锁表在数据库中的规范表达
        5.2.3 车站联锁设备属性数据设计
        5.2.4 车站进路表的设计
    5.3 进路控制过程的仿真设计
        5.3.1 进路建立过程
        5.3.2 进路撤销过程
        5.3.3 进路解锁过程
        5.3.4 基于递归算法的复合进路控制过程
    5.4 操作功能设计
        5.4.1 信号机的操作界面
        5.4.2 轨道区段的操作界面
        5.4.3 道岔的操作界面
    5.5 考试模块的功能设计
        5.5.1 系统通知
        5.5.2 题库管理
        5.5.3 考试模块
    5.6 考试模块的程序开发实现
    5.7 考试模块的数据库设计
        5.7.1 用户权限的控制
        5.7.2 通知功能的数据库设计
        5.7.3 题库管理功能的数据库实现
        5.7.4 考试模块的数据库实现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号模拟操作培训系统的仿真实现
    6.1 客户端登录界面和主界面
    6.2 联锁操作功能的演示
        6.2.1 道岔操作演示
        6.2.2 轨道区段操作演示
    6.3 列车进路排列的实现
        6.3.1 基本进路的选排过程
        6.3.2 基本进路的撤销过程
        6.3.3 复合进路的选排和撤销过程
        6.3.4 进路的分段解锁演示过程
    6.4 考试模块功能的实现
        6.4.1 通知功能界面
        6.4.2 题库管理功能
        6.4.3 试卷生成模块和考试安排模块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1 信号机类的核心代码
附录2 考试模块部分代码

四、山海关站下行系统改造的必要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车网电气耦合系统典型过电压问题研究[D]. 黄金.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
  • [2]产景共融下秦皇岛造船厂景观重塑设计研究[D]. 刘雨萌. 燕山大学, 2021
  • [3]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工人阶级形象建构研究(1949-1956)[D]. 史会景. 西南大学, 2021
  • [4]株洲站改扩建条件下行车方案优化研究[D]. 陈彪.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5]车站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玲玲.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6]应用传统建筑元素的铁路客站设计方法研究[D]. 田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编组站调车场尾部停车防溜设备布置与防溜效果仿真研究[D]. 王哲尧.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08)
  • [8]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评价[D]. 谢雨宏.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铁路车站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研究与设计[D]. 魏奇奇.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10]信号模拟操作培训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吴相飞. 广东工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山海关站下行系统改造必要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