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IC产业智慧资本管理系统

规划IC产业智慧资本管理系统

一、为IC产业规划智慧资本管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善海[1](2011)在《基于核心能力构建的代工企业转型升级 ——来自三家本土企业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OEM代工模式进入我国,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各方面原因,OEM代工模式渐渐失去了比较优势,所以本土代工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本文基于核心能力的视角来研究代工企业的转型升级。首先,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了代工企业的升级阶段,筛选出代工企业以研发能力和品牌营销能力为主的核心能力,并从企业家精神、经营战略和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核心能力的构建,初步构建了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理论模型;其次,给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提出研究命题,本研究的四个命题分别为代工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对其转型升级有促进作用、企业家精神对核心能力的构建有促进作用、经营战略对核心能力的构建有促进作用、企业文化对核心能力的构建有促进作用;然后,通过对格兰仕、比亚迪、富士康三家本土案例企业的比较分析,来验证本研究的命题;最后给出本研究的结论和建议。

杨秀芬[2](2010)在《产学合作推动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以台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1970至1980年代的台湾,在总体经济及国民收入增加率方面,曾因表现卓越而居于新加坡、南韩、香港等“亚洲四小龙”之首,当年缔造“台湾经济奇迹”的众多中小企业,如今却在大型企业及跨国公司的挑战下,面临着转型及产业升级的压力,受限于研发经费及人力的不足,如何寻求外部资源的挹注,结合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创新绩效、永续经营发展,为本研究关注的议题。本文提出“以产学合作关系建构台湾产业创新绩效之模式”的研究架构,分就产学合作的推动模式、影响产学绩效的关键因素、及创新产业等部分来进行分析。研究程序为透过文献分析,提出一概念性架构,再运用搜集的资料与证据,依研究构念进行个案研究及深度访谈,并经由个案分析后,撰写个案之研究发现与研究结论。本研究采用Yin(1994)的多重个案研究法,依据台湾产学合作类型,选择六个产学合作研究个案的分析,以复现逻辑(replication logic)来加强研究证据,增加个案实证的解释力。透过此多重个案研究结果,验证本研究所构建的概念架构确实可行。中小企业厂商透过有效的组织学习,密切社会资本关系,可加速在技术知识的创造,与知识移转的创新绩效;而政府积极推动产学合作,不仅达到联结学术界的研发与开创企业界加值应用的目的,对台湾经济发展、扶助中小企业、提升国民竞争力也有极大帮助。

黄豪臣[3](2008)在《智力资本价值动因之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之研究目的系探讨台湾高新技术产业之智慧资本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以上市柜之信息电子业为样本。本文从智力资本理论出发,特别是研究智力资本如何影响企业财务绩效,并提出智力资本价值动因框架。本研究采两阶段来进行研究,第一阶段,本研究将建构智力资本衡量指标为首要工作,本研究采层级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来建构衡量指标;第二阶段,本研究以线性结构分析法(LISREL)为分析工具,用来分析理论模式配适度与假说验证,本研究设计动念整合模式来探讨智力资本组成因素对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绩效影响之价值动因与时间递延效果。本研究以台湾地区高新产业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为台湾经济新报社,研究期间为2005-2007年,研究样本共240家企业。本研究将采用线性结构分析与层级程序分析法为分析方法,本研究研究目的可以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建构智力资本衡量指标体系。(二)验证智力资本理论模型与价值创造之因果关系与连结度。(三)循找出高科技产业企业创造价值的可能途径。(四)探讨智力资本对价值创造的递延影响与效果。线性结构模式分析结果发现,在动态整合模式中,智能资本均正向显着的影响企业绩效,短期而言,人力资本或创新资本并不会有实时影响,通常要两年后才会显现,表明研发创新需要时间之酝酿。若是企业能够注重智慧资本之投入,则能促进智能资本价值及企业绩效之成长。

甘露泽[4](2007)在《产业群聚与台湾工业园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和系统动态学常用的数据包络分析理论与方法,对产业的群聚效益进行分析。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台湾工业园区的发展与台湾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台湾工业园区的发展对推动台湾的中小型成长为国际化、现代化的大中型企业的作用。本文围绕着产业集群的效益、产业分工国际化与地方化、中小型企业如何仿效跨国企业的运筹思维等诸多方面的关联性。重点研究以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内外光电科技业群聚效应对企业、产业与台湾经济发展及转型的关系。得出在台湾的独特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的环境下,台商担任跨国核心买主与半边陲地区厂商间的信任中介,进行国际化。通过研究发现台商不仅在岛内厂商聚集,就是在大陆投资也呈现集聚的现象。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证实区域化群聚对厂商经营“效率”与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确有正面的贡献。

康海虎[5](2006)在《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理论探讨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美国知名小说家John Steinbeck曾写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抗拒改变—尤其是那些好的改变,是人的本性。」没错,不只人是如此,企业亦如此。 九十年代以来,企业经营环境快速变化,技术性的市场与竞争全球化等,带给企业许多新的挑战与危机。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频频通过企业流程再造的手段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掌握市场的先机。但是随着网络的出现与IT科技,例如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顾客关系管理等的兴起,更为企业带来了全新的竞争环境,在这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如何进行流程再造、再创竞争优势是本研究所欲探讨的重点。 本研究以理论探讨与个案应用为主,所选择的产业为占我国产值重要地位的电子产业,而个案公司亦为国内电子产业的领导厂商,个案公司所进行的流程改造可视为同业的标杆示范。从个案分析中发现个案公司有第一轮和第二轮企业流程再造过程,本研究针对第一轮与第二轮的流程再造,以文献印证的角度,诠释个案第一轮及第二轮企业再造流程的步骤、模式,提供完整分析构面。 本研究的贡献在于针对影响企业流程再造的相互关联因素文献,经过分析后予以有系统的整理。同时,结合文献理论与个案实务经验,诠释个案企业流程再造第一、二轮的步骤、模式,所得的结果可以提供国内同业实施企业流程再造的建议与思考方向。

陈王琨[6](2006)在《高新科技园区企业进入退出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新科技是二十一世纪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它也将扮演带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推手。高新科技产业是一个集资金、技术、与人力资源于一堂的产业,因此容易形成大型的产业集聚,而以政府主导产业政策的形态建立科学工业园区,在世界各地都有许多的范例。 本研究针对高新科技园区企业进入与退出的机制进行研究,并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与台湾地区发展经验的实证研究进行探讨。首先对相关的学理进行回顾,包括生命周期、产业政策、核心竞争力、社会资本、区域推移、可持续发展、以及相关文献研究等。在上述学理的框架下,本文以台湾地区的高新科技园区以及相关的产业做分析对象,分析结果发现台湾地区的产业政策对于高新科技园区发展有十分正面的影响,它有效地提高了园区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从高新科技园区的社会资本的形成来看,台湾地区的高新科技园区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示土会网络以及人际资本也是不可忽视的部份,它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成本与不必要的错误损失。而若从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则两岸之间的高新科技之竞合乃属必然之趋势。 本研究中引述了相当数量的台湾地区高新科技园区数据,相关的背景资料呈现在本论文中有关台湾地区的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回顾当中,做为本论文主文相关论点的左证。

曹振华[7](2006)在《企业转型战略管理模型建构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的新经济风潮,排除地域的藩篱,产业竞争会更激烈;企业经营环境及竞争的资源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动,企业的转型以及再造似乎已成为一个巨大风潮。企业在面临转型经营时,如何因应动态多变的经营环境及具备核心竞争资源从而制订经营转型战略并执行成功,为现代企业经营者的必备技能。本论文通过文献综述建构了企业动态经营转型战略框架,此框架表明了企业制定转型战略时,企业的市场导向水平(情报搜集、情报传递、情报回应)及具备的资源基础(实体资产、无形资产、组织能力、个人能力)而制订经营转型战略(产品、市场、技术、组织、多角化转型、水平/垂直一体化转型),经营转型战略的执行成败会反映在绩效上,故经由战略绩效的平衡计分卡(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的评价,可推估企业转型战略的成败。本研究着眼于企业的市场导向水平及企业资源基础对于企业转型战略选择所造成的差异,进而影响企业整体的绩效,旨在建构一套适用于电子信息业的转型战略与绩效关联性衡量模式。在实证方面,本研究以台湾公开发行暨上市、柜电子信息公司为对象,透过高层经营者的填答问卷来验证本研究框架及所推论的假设。经抽样总计656家公司,以邮寄问卷方式调查,共寄出1383份,回收有效样本339份。样本数据以SPSS 12.0统计软件为统计分析工具,使用叙述性统计、信度分析、因素分析、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皮尔森相关分析、层级复回归、典型相关分析与路径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发现:(1)市场导向、资源基础与战略绩效之间存在正向相关;(2)市场导向、资源基础与转型战略之间存在正向相关;(3)转型战略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正向相关;(4)市场导向、资源基础通过转型战略的中介作用,进而影响战略绩效。(5)不同公司特质在市场导向、资源基础、转型战略与战略绩效上存有显着差异。

冉秋红[8](2005)在《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的主流经济形态是知识经济,它是继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关键生产要素即知识。知识要素在推动国家经济增长与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人们日益认识到企业价值已不取决于其拥有多少有形的厂房、设备等实物资本,而在于企业员工的创造能力、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基础结构及其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等所谓的无形的“第三资源”或智力资本。因此,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有必要重视并加强对企业知识或智力资本的管理,这对于传统的偏重于实物资本的管理理念以及相应的会计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众所周知,传统会计模式注重有形资产的计量,忽视对企业价值贡献比例越来越大的知识要素或无形资产的计量,因而难以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无法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为了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智力资本,同时也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就必须对智力资本进行计量和报告,建立和发展智力资本管理会计。正如着名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指出,与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相联系的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国外对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但也日趋紧密地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之中。党的十六大与今年召开的“两会”已明确并强调我国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充分吸收当今发达国家的各种有用的技术与管理知识,提高自主知识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知识管理以及相应的管理会计创新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了解与应对的问题。所以,“智力资本管理会计”这一研究主题,对我国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对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及其实际运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与深入的研究,以期能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智力资本管理会计体系。 我们首先探讨了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管理会计新领域,我们认为它独特的理论基础是当今新兴的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以及企业知识理论。三种理论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各自从不同的方面

邱仁钿[9](2004)在《为IC产业规划智慧资本管理系统》文中认为 智慧资本管理在研发中的价值 2001年9月INTEL状告威盛侵犯其知识产权,漫长的产权纠纷,致使威盛股票一路下滑,陷入诉讼的困境。您的公司可曾遇到同样的问题?开发新产品的同时,您考虑过产品侵权问题吗?您知道如何去避免此类问题吗? 智慧资本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立有效的

二、为IC产业规划智慧资本管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IC产业规划智慧资本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核心能力构建的代工企业转型升级 ——来自三家本土企业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动机
    1.2 研究问题和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流程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OEM相关概念界定
    2.2 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回顾
        2.2.1 全球价值链理论
        2.2.2 资源基础理论
        2.2.3 核心能力理论
    2.3 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成果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理论模型与命题提出
    3.1 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理论模型的提出
    3.2 代工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
        3.2.1 核心能力
        3.2.2 企业家精神
        3.2.3 经营战略
        3.2.4 企业文化
    3.3 命题提出
第4章 案例分析与比较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的选择
        4.1.2 目标案例的选择
        4.1.3 资料收集法和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4.1.4 个案企业研究架构
    4.2 格兰仕案例分析
        4.2.1 格兰仕介绍
        4.2.2 格兰仕转型升级的阶段
        4.2.3 格兰仕核心能力的构建
        4.2.4 企业家精神
        4.2.5 格兰仕的经营战略
        4.2.6 格兰仕的企业文化
        4.2.7 格兰仕案例小结
    4.3 比亚迪案例分析
        4.3.1 比亚迪介绍
        4.3.2 比亚迪转型升级的阶段
        4.3.3 比亚迪核心能力的构建
        4.3.4 企业家精神
        4.3.5 比亚迪的经营战略
        4.3.6 比亚迪的企业文化
        4.3.7 比亚迪案例小结
    4.4 富士康案例分析
        4.4.1 富士康介绍
        4.4.2 富士康转型升级的阶段
        4.4.3 富士康核心能力的构建
        4.4.4 企业家精神
        4.4.5 富士康的经营战略
        4.4.6 富士康的企业文化
        4.4.7 富士康案例小结
    4.5 目标案例比较
        4.5.1 目标案例比较表
        4.5.2 案例比较结论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2)产学合作推动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以台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架构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架构
        1.4.2 论文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探讨
    2.1 产学合作定义与模式
    2.2 组织学习
    2.3 社会资本
    2.4 知识创造
    2.5 创新绩效
    2.6 理论文献综合探讨
第3章 研究方法与个案研究
    3.1 概念性架构与命题
    3.2 研究方法
    3.3 个案选择
    3.4 资料搜集与分析方法
第4章 台湾产业现况与产学合作推动模式
    4.1 台湾产业型态及产学合作推动现况
    4.2 先进国家产学合作成效之探讨
    4.3 台湾产业创新重要概念之分析
    4.4 建立产学伙伴关系之关键因素
    4.5 产学合作研发成败之关键因素
    4.6 以产学合作关系建构台湾产业创新绩效之模式
第5章 个案研究分析与讨论
    5.1 成功个案研究之分析与讨论
        5.1.1 A 个案: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之研发
        5.1.2 B 个案:数字监控系统之研发
        5.1.3 C 个案:远距电子监控系统之开发
        5.1.4 D 个案:智能机器人技术之研发
    5.2 失败个案研究之分析与讨论
        5.2.1 E 个案─失败案例
        5.2.2 F 个案─失败案例
    5.3 个案资料与操作化架构之汇总整理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发现与模式修正
    6.2 研究结论
    6.3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3)智力资本价值动因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动机、日的与意义
    1.2 研究命题
    1.3 观念性研究框架
    1.4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范围、对象与数据搜集
    1.6 论文架构、研究流程与土要的研究内容
    1.7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文献回顾及理论框架建构
    2.1 智力资本之定义与内涵
    2.2 智力资本之衡量与评价
    2.3 智力资本之管理架构
    2.4 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之影响
    2.5 智力资本与经济附加值
    2.6 智力资本与平衡计分卡
    2.7 智力资本应用于高科技产业之相关实证研究
    2.8 线性结构分析应用于智力资本的研究
    2.9 本章小结
3 智力资本衡量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层级程序分析概述
    3.2 层级程序分析应用于智力资本的研究
    3.3 层级程序分析应用于高科技产业的研究
    3.4 智力资本衡量之指标体系
    3.5 本章小结
4 智力资本价值动因与因果分析
    4.1 线性结构分析概述
    4.2 观念性架构与研究设计
    4.3 实证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5.1 研究发现
    5.2 局限性
    5.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产业群聚与台湾工业园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论点
    1.5 研究范围与限制
2. 文献综述
    2.1 产业群聚理论之相关文献
        2.1.1 产业群聚理论
        2.1.2 产业群聚模式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之相关文献
        2.2.1 竞争优势
        2.2.2 竞争策略
        2.2.3 产业园区发展策略
    2.3 台商的运筹思维
        2.3.1 生存与发展的现实
        2.3.2 产业整合与重组
        2.3.3 全球运筹
3.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3.1 研究技术路线
        3.1.1 系统动态因果回路图的建构
    3.2 经营绩效
        3.2.1 绩效的概念
        3.2.2 绩效评估的目的
        3.2.3 绩效的评估方法
        3.2.4 高科技产业经营绩效评估方法之运用
    3.3 研究架构
    3.4 模型变量假设与设计
        3.4.1 变量之选取与操作性定义
        3.4.2 投入与产出项变量之选取
        3.4.3 变量操作性定义
    3.5 分析方法
        3.5.1 系统动态学的运用
        3.5.2 数据包络分析法
4. 产业生产链、空间群聚与台湾产业国际布局
    4.1 产业群聚生产网络
        4.1.1 产业空间布局
        4.1.2 产业群聚生产网络
        4.1.3 全球化、生产链与空间
    4.2 工业区与科学工业园区
        4.2.1 工业区与科学工业园区的异同
        4.2.2 工业区与科学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4.3 产业群聚与台商海外布局
        4.3.1 企业海外投资
        4.3.2 台商海外投资
5. 台湾产业群聚之绩效实证分析
    5.1 系统动态学分析
        5.1.1 人才流因果回路图之验证
        5.1.2 技术流因果回路图的验证
        5.1.3 资金流因果回路图的验证
        5.1.4 市场流因果回路图的验证
    5.2 DEA实证分析
        5.2.1 统计实证
        5.2.2 效率分析
        5.2.3 差额变量分析
        5.2.4 敏感度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效率结果分析
        6.1.2 差额变量分析
        6.1.3 敏感度结果分析
    6.2 建议
        6.2.1 对政策主管机关之建议
        6.2.2 对公司管理者之建议
        6.2.3 对后续研究者之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摘要
Abstract

(5)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理论探讨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动机与目的
    1.3 论文架构
2.文献探讨
    2.1 企业流程再造的背景
    2.2 如何进行企业流程再造
    2.3 流程再造成功关键因素
3.个案描述
    3.1 研究方法
    3.2 我国电子产业发展沿革
    3.3 个案公司简介
    3.4 个案公司企业流程再造的过程
4.个案分析与探讨
    4.1 个案公司的再造方式、类别
    4.2 个案公司企业流程再造第一轮
    4.3 个案公司企业流程再造第二轮
    4.4 个案公司企业流程再造第一轮与第二轮比较
    4.5 个案流程再造成功因素分析
5.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贡献
    5.3 研究限制
    5.4 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原创性声明
使用授权的声明

(6)高新科技园区企业进入退出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高新科技园区的企业进入与退出机制
        1.2.1 前人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1.2.1.1 关于高新科技园区的研究文献
        1.2.1.2 关于国外案例的相关研究文献
        1.2.1.3 关于企业进入机制的研究文献
        1.2.1.4 关于企业退出机制的研究文献
        1.2.1.5 关于国内相关案例的研究文献
        1.2.1.6 前人研究成果总评
        1.2.2 本论文的理论框架
        1.2.2.1 研究问题的角度
        1.2.2.2 从不同面向对问题的解释
        1.2.2.3 本论文的主要分析框架—演化经济学理论
        1.2.2.4 社会资本在高新科技园区发展中的作用
    1.3 本研究之目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1.4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文献综逋及研究背景回顾
    2.1 科技园区与经济发展
        2.1.1 经济成长模式
        2.1.2 企业交易成本
        2.1.3 企业生命周期
    2.2 演化经济学理论
        2.2.1 演化的基本概念
        2.2.1.1 第一种演化机制一选择
        2.2.1.2 第二种演化机制一复制
        2.2.1.3 第三种演化机制一变异
        2.2.2 生物学的演化—族群演化
        2.2.2.1 族群演化原理
        2.2.2.2 族群成长模型
        2.2.3 经济学的演化—技术演化
        2.2.3.1 技术演化原理
        2.2.3.2 技术演化模型
        2.2.4 个体与群体的演化
        2.2.4.1 个体演化历程
        2.2.4.2 群体演化历程
        2.2.5企业与产业的演化
        2.2.5.1 企业演化历程
        2.2.5.2 产业演化历程
        2.2.6系统与制度的演化
        2.2.6.1 系统演化历程
        2.2.6.1.1 经济系统的模型化
        2.2.6.1.2 系统演化的动态模型
        2.2.6.1.3 系统演化的混沌学说
        2.2.6.2 制度演化历程
        2.2.6.2.1 社会演化与文化结构
        2.2.6.2.2 技术演化与经营策略
        2.2.6.2.3 组织演化与管理制度
        2.2.6.2.4 科技园区的制度演化
    2.3 解释科技园区演化初期进入退出机制的场域
        2.3.1 产业政策
        2.3.2 风险投资
        2.3.3 搏弈赛局
    2.4 解释科技园区演化中期进入退出机制的场域
        2.4.1 决策理论
        2.4.2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理论)
    2.5 解释科技园区演化后期进入退出机制的场域
        2.5.1社会资本
        2.5.2技术创新
        2.5.3区域推移
        2.5.4可持续发展
    2.6 研究的工具与分析的方法
        2.6.1利用平衡计分卡建立评价构面
        2.6.2利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意见评估
        2.6.3利用统计分析决定显着影响因子
        2.6.4利用个案分析与叙述统计描述研究对象
    2.7 研究的对象及背景现况描述
        2.7.1台湾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概述
        2.7.1.1 台湾近五十年的产业经济发展概况
        2.7.1.2 研院与科学园区的设立目标与成长历程
        2.7.1.3 科学园区对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2.7.1.4 台湾地区的主要高新科技园区介绍
        2.7.1.5 现阶段台湾地区产业技术的发展措施
        2.7.2台湾地区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历史与主要特色
        2.7.2.1 台湾地区科学园区的产业发展策略概述
        2.7.2.2 台湾地区的产业高值化策略
        2.7.2.3 台湾地区高新科技园区内的主要产业
        2.7.2.3.1 信息产业
        2.7.2.3.2 通讯科技
        2.7.2.3.3 电信科技产业
        2.7.2.3.4 电子科技产业
        2.7.2.3.5 光电科技
        2.7.2.3.6 系统芯片科技产业
        2.7.2.3.7 生技药品科技产业
        2.7.2.3.8 菌种保存及应用科技产业
        2.7.2.3.9 核医药物科技产业
        2.7.2.3.10 基因体科技产业
        2.7.2.3.11 组织工程与生医材料产业
        2.7.2.3.12 医疗设备产业
        2.7.2.4 台湾地区高新科技园区主要产业的未来可能发展
        2.7.2.4.1 电子、半导体、通讯、与光电科技
        2.7.2.4.2 生物科技
        2.7.2.4.3 医疗科技
        2.7.2.4.4 信息产业
        2.7.2.4.5 通讯科技产业
        2.7.2.4.6 电信科技产业
        2.7.2.4.7 电子科技产业
        2.7.2.4.8 光电产业产业
        2.7.2.4.9 系统芯片产业
        2.7.2.4.10 生技药品科技产业
        2.7.2.4.11 菌种保存及应用科技产业
        2.7.2.4.12 核医药物产业
        2.7.2.4.13 组织工程与生医材料产业
        2.7.2.4.14 医疗设备产业
    2.8 本研究所分析的政策样本与内容
        2.8.1高新科技产业政策的目标与其分类
        2.8.2高新科技园区开发与管理政策
        2.8.3知识管理与知识产业发展政策
    2.9 各项产业政策的评估构面与编码
    2.10 本章结论
        2.10.1 新制度对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制度分析(小结一)
        2.10.2 高新科技园区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演化经济学分析(小结二)
        2.10.3 产业政策对科技园区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小结三)
        2.10.4 对于科技园区未来走向良性发展的看法与建议(小结四)
3 高新科技园区企业的进入机制研究
    3.1 高新科技园区的产业选择与进入障碍
        3.1.1以往的研究
        3.1.2产业进入园区障碍的意义
        3.1.3不同的产业进入障碍与其形成因素
        3.1.3.1 高新科技园区产业进入的外生障碍
        3.1.3.2 高新科技园区产业进入的内在障碍
        3.1.3.3 高新科技园区产业进入的环境壁垒
    3.2 各项产业政策对降低进入障碍的影响分析
        3.2.1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3.2.2对降低企业进入壁垒影响的指针值之计算
    3.3 相关产业政策对降低企业进入壁垒的影响分析
        3.3.1产业政策对降低企业进入园区壁垒的高影响因子
        3.3.2产业政策对降低企业进入园区壁垒的中影响因子
        3.3.3产业政策对降低企业进入园区壁垒的低影响因子
    3.4 科学工业园区开发管理政策对降低企业进入壁垒的影响分析
        3.4.1高新科技园区开发与管理政策对降低企业进入园区壁垒的高影响因子
        3.4.2高新科技园区开发与管理政策对降低企业进入园区壁垒的中影响因子
        3.4.3高新科技园区开发与管理政策对降低企业进入园区壁垒的低影响因子
    3.5 知识管理与知识产业发展政策对降低企业进入壁垒的影响分析
        3.5.1知识管理与知识产业发展政策对降低企业进入园区壁垒的高影响因子
        3.5.2知识管理与知识产业发展政策对降低企业进入园区壁垒的中影响因子
        3.5.3知识管理与知识产业发展政策对降低企业进入园区壁垒的低影响因子
    3.6 台湾地区高新科技园区的资金进入障碍探讨
        3.6.1台湾地区高新科技的资金取得与资本市场
        3.6.2台湾地区股票市场的发展特色
        3.6.2.1 台湾股市之特色
        3.6.2.2 台湾股市的国际化
        3.6.2.3 台湾股市上市的状况分析
        3.6.2.4 台湾股市与其它地区之比较
        3.6.3 台湾股票市场对高新科技的影响
        3.6.3.1 台湾高新科技园区的资本市场特性
        3.6.3.2 台湾股市与产业的发展关联
        3.6.3.3 台湾的高新科技产业与股票市场
        3.6.3.3.1 上市股票
        3.6.3.3.2 上柜股票
        3.6.3.3.3 第二、三类股
        3.6.3.3.4 兴柜股票
        3.6.3.3.5 未上市股票
        3.6.3.3.6 全额交割股票
        3.6.3.4 高新科技的资本取得—以上柜制度为例之说明
        3.6.4高新科技产业进入的投资风险管理
        3.6.4.1 高新科技的投资的营运风险控制与管理
        3.6.4.2 高新科技园区的的环境与安全风险管理
        3.6.4.3 高新科技园区的的技术风险管理
        3.6.4.4 台湾地区的创业投资基金与高科技产业发展
    3.7 台湾地区高新科技园区的技术进入障碍探讨
        3.7.1 台湾地区的高新科技企业进入科学园区的方式
        3.7.2高新科技园区的技术学习机制
        3.7.2.1 科技项目计画
        3.7.2.2 芯片系统科技计画
        3.7.2.3 民间部门之研发活动
        3.7.2.3.1 信息家电产业
        3.7.2.3.2 电子科技产业
        3.7.2.4 台湾地区的国际创新研发基地计画
        3.7.3高新科技企业进入园区的案例分析
        3.7.3.1 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3.7.3.2 台湾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3.8 高新科技园区的人力进入障碍探讨
    3.9 高新科技园区的市场进入障碍探讨
        3.9.1高新科技的产业选择策略
        3.9.2台湾地区高新科技园区产业选择的优胜劣势分析
        3.9.2.1 产业选择个案分析之一:半导体产业
        3.9.2.2 产业选择个案分析之二—光电科技
    3.10 本章结论
        3.10.1 新制度在进入机制内涵上的比较制度分析(小结一)
        3.10.2 科技园区企业进入机制的演化经济学分析(小结二)
        3.10.3 产业政策对科技园区企业进入机制的影响分析(小结三)
        3.10.4 对于科技园区未来走向良性发展的看法与建议(小结四)
4 高科科技园区企业的退出机制研究
    4.1 概说:高新科技园区产业的转型与退出
        4.1.1 高新科技园区的产业转型与退出的主要因素
        4.1.1.1 机制之一:生命周期
        4.1.1.2 机制之二:市场力量
        4.1.1.3 机制之三:环境壁垒
        4.1.1.4 机制之四:企业购并
        4.1.1.5 机制之五:行政介入
        4.1.1.6 机制之六:企业特质
    4.2 由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企业的退出机制
        4.2.1 竞争力评价理论之探讨
        4.2.1.1 竞争力之概念
        4.2.1.2 不同研究学派对竞争力的解释
        4.2.2 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分析
        4.2.2.1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2.2.2 国家竞争力评比
        4.2.2.3 WEF国家竞争力评比方式及指针
        4.2.2.4 成长竞争力评比方式及指针
        4.2.2.5 个体经济竞争力评比方式及指针
        4.2.2.6 IMD国家竞争力评比方式及指针
        4.2.3 高新科技产业与科技工业园区的价值链
        4.2.4 高新科技园区的竞争力与评比指针
    4.3 各项政策对提高园区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4.3.1 由决策分析理论与企业竞争力来探讨退出机制
        4.3.2 对提高核心竞争力影响的指针值之计算
    4.4 相关产业政策对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4.4.1 产业政策对核心竞争力的高影响因子
        4.4.2 产业政策对核心竞争力的中影响因子
        4.4.3 产业政策对核心竞争力的低影响因子
    4.5 相关科学工业园区开发管理政策对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4.5.1 科学工业园区开发管理政策对核心竞争力的高影响因子
        4.5.2 科学工业园区开发管理政策对核心竞争力的中影响因子
        4.5.3 科学工业园区开发管理政策对核心竞争力的低影响因子
    4.6 知识管理与知识产业发展政策对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4.6.1 知识管理与知识产业政策对核心竞争力的高影响因子
        4.6.2 知识管理与知识产业政策对核心竞争力的中影响因子
        4.6.3 知识管理与知识产业政策对核心竞争力的低影响因子
    4.7 高新科技园区的竞争力与其发展
        4.7.1 高新科技的竞争力
    4.8 新竹科学园区竞争力的绩效评估(讨论之一)
        4.8.1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绩效评估指针
        4.8.2 新竹科学园区的发展概述
        4.8.3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管理制度绩效评估
        4.8.4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估
        4.8.4.1 人力指针
        4.8.4.1.1 员工平均年龄
        4.8.4.2 素质指针
        4.8.4.2.1 博士级工作人员数目
        4.8.4.2.2 不同教育程度员工数目
        4.8.5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研究发展绩效评估
        4.8.5.1 投入指针
        4.8.5.1.1 研发经费总数
        4.8.5.1.2 研发经费占营业额百分比
        4.8.5.2 智财指针
        4.8.5.2.1 专利数
        4.8.5.3 合作指针
        4.8.5.3.1 创新研发奖助金额
        4.8.6 竹科学工业园区的生产表现绩效评估
        4.8.6.1 企业指针
        4.8.6.1.1 历年核准园区投资总额
        4.8.6.1.2 引入侨外投资总额
        4.8.6.1.3 实际进入园区企业总数
        4.8.6.2 产出指针
        4.8.6.2.1 园区的总产值
        4.8.6.2.2 园区各产业的产值
        4.8.6.2.3 营业额的成长率
        4.8.6.2.4 劳动生产力
    4.9 科技园区竞争力进一步分析(讨论之二)由决策分析理论分析企业的退出机制
        4.9.1 企业进出决策的抟弈矩阵
        4.9.2 决策分析的计量模型与方法之提出
        4.9.3 企业退出机制的决策分析讨论
        4.9.3.1 合资的状况分析
        4.9.3.2 政府介入的状况分析
        4.9.3.3 政府退出的时机
        4.9.3.4 企业退出的时机
        4.9.3.5 企业购并的时机
        4.9.4 企业退出机制的进一步分析
        4.9.5 企业退出机制的决策模型应用
    4.10 本章结论
        4.10.1 新制度在退出机制内涵上的比较制度分析(小结一)
        4.10.2 科技园区企业退出机制的演化经济学分析(小结二)
        4.10.3 产业政策对科技园区企业退出机制的影响分析(小结三)
        4.10.4 对于科技园区未来走向良性发展的看法与建议(小结四)
5 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与演化机制
    5.1 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与社会资本形成
        5.1.1 社会资本形成的理论与其种类
        5.1.1.1 社会资本的定义
        5.1.1.1.1 普特南对社会资本的定义
        5.1.1.1.2 冠尔曼对社会资本的定义
        5.1.1.1.3 福山对社会资本的定义
        5.1.1.2 鉴价资产与环境价值
        5.1.1.3 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
        5.1.1.4 无形资产的定义
        5.1.1.5 无形资产的分类
        5.1.1.6 社会资本的特征与种类
    5.2 第一型的社会资本—知识资本
        5.2.1 高新科技园区的知识资本之一:人力资本
        5.2.1.1 人力资本的定义
        5.2.1.2 高新科技园区的人力资本
        5.2.2 高新科技园区的知识资本之二:创新资本
        5.2.2.1 创新资本的定义
        5.2.2.2 高新科技园区的创新资本
        5.2.3 高新科技园区的知识资本之三:关系资本
        5.2.3.1 关系资本的定义
        5.2.3.2 高新科技园区的关系资本
        5.2.4 高新科技园区的知识资本之四:流程资本
        5.2.4.1 流程资本的定义
        5.2.4.2 高新科技园区的流程资本
    5.3 第二型的社会资本—环境资本
        5.3.1 高新科技园区的环境资本之一:商品市场交易价值
        5.3.1.1 商品市场交易价值的定义
        5.3.1.2 高新科技园区的商品市场交易价值
        5.3.2 高新科技园区的环境资本之二:多元目标使用价值
        5.3.2.1 多元目标使用价值的定义
        5.3.2.2 多元目标使用价值之一—交通输送使用价值
        5.3.2.3 多元目标使用价值之二—观光休闲使用价值
        5.3.2.4 多元目标使用价值之三—社会教育与文化保存价值
        5.3.2.5 高新科技园区的多元目标使用价值
        5.3.3 高新科技园区的环境资本之三:健康与生态保育价值
        5.3.3.1 健康与生态保育价值的定义
        5.3.3.2 健康与生态保育价值之一---污染排放利用价值
        5.3.3.3 健康与生态保育价值之二---维护社会大众健康价值
        5.3.3.4 高新科技园区的健康与生态保育价值
        5.3.4 高新科技园区的环境资本之四:地缘关系价值
    5.4 第三型的社会资本—人际资本
        5.4.1 高新科技园区的人际资本之一:社群网络
        5.4.1.1 社群网络的定义
        5.4.1.2 高新科技园区的社群网络
        5.4.2 高新科技园区的人际资本之二:信息管道
        5.4.2.1 信息信道的定义
        5.4.2.2 高新科技园区的信息管道
        5.4.3 高新科技园区的人际资本之三:社会规范
        5.4.3.1 社会规范的定义
        5.4.3.2 高新科技园区的社会规范
        5.4.4 高新科技园区的人际资本之四:信任关系(信赖)
        5.4.4.1 信任关系(信赖)的定义
        5.4.4.2 高新科技园区的信任关系(信赖)
        5.4.5 高新科技园区的人际资本之五:社会责任(社会期望)
        5.4.5.1 社会责任(社会期望)的定义
        5.4.5.2 高新科技园区的社会责任(社会期望)
    5.5 各项政策对形成高新科技园区社会资本的影响分析
        5.5.1 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5.5.1.1 高新科技园区知识资本的评量指针
        5.5.1.2 高新科技园区环境资本的评量指针
        5.5.1.3 高新科技园区人际资本的评量指针
        5.5.2 对形成企业社会资本影响的指针值之计算
    5.6 相关产业政策对形成企业社会资本的影响分析
        5.6.1 产业政策对园区社会资本形成的高影响因子
        5.6.2 产业政策对园区社会资本形成的中影响因子
        5.6.3 产业政策对园区社会资本形成的低影响因子
    5.7 相关科学工业园区开发管理政策对形成企业社会资本的影响分析
        5.7.1 高新科技园区开发与管理政策对园区社会资本形成的高影响因子
        5.7.2 高新科技园区开发与管理政策对园区社会资本形成的中影响因子
        5.7.3 高新科技园区开发与管理政策对园区社会资本形成的低影响因子
    5.8 知识管理与知识产业发展政策对形成企业社会资本的影响
        5.8.1 知识管理与知识产业发展政策对园区社会资本形成的高影响因子
        5.8.2 知识管理与知识产业发展政策对园区社会资本形成的中影响因子
        5.8.3 知识管理与知识产业发展政策对园区社会资本形成的低影响因子
    5.9 科技园区发展进一步讨论-组织网络分析(之一)
        5.9.1 高新科技园区网络的计量模型与指针
        5.9.2 技术网络的计量模型与指针
        5.9.3 人际网络的计量模型与指针
        5.9.4 资金网络的计量模型与指针
    5.10 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进一步讨论(之二)社会资本分析模型
        5.10.1 科学园区产业的外溢效果
        5.10.2 社会资本的产出与实际投入的产出
        5.10.3 内涵社会资本与外溢社会资本
        5.10.4 模型的基本假设与推导
        5.10.5 实证研究的结果
    5.11 高新科技园区的进一步讨论(三)两岸交流
        5.11.1 台湾高新科技园区与内地的交流状况
        5.11.2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来看两岸高新科技园区的交流
        5.11.2.1 以「成长极理论(Growth Pole Theory)」来解释
        5.11.2.2 以「累积因果关系理论(Cumulative Causation Theory)」来解释
        5.11.2.3 以「极化效应(Polarized effects)和涓流效应(Trickling down effects)」来解释。
        5.11.2.4 以「倒U型理论」来解释
        5.11.2.5 其它相关理论所提出的解释:
        5.11.2.6 以「梯度推移发展策略模式」来解释
        5.11.2.7 以「点轴开发策略模式」来解释
        5.11.3 台湾科学工业园区主要企业在内地的投资状况
        5.11.3.1 台湾地区主要企业在内地的投资状况
        5.11.3.2 台湾主要企业在内地投资的产业类别
        5.11.3.3 台湾主要企业在内地投资的分布区域
        5.11.3.4 台湾主要企业在内地投资的技术类别与分工形式
    5.12 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进一步讨论(之四)全球化与经济体系发展
        5.12.1 高新科技园区何走入全球化的经济体系
        5.12.2 高新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估
        5.12.3 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策略地图
    5.13 本章结论
        5.13.1 新制度在发展与演化机制内涵上的比较制度分析(小结一)
        5.13.2 科技园区发展与演化的演化经济学分析(小结二)
        5.13.3 产业政策对科技园区企业发展与演化机制的影响分析(小结三)
        5.13.4 对于科技园区未来走向良性发展的看法与建议(小结四)
6 结论与建议
7 参考文献
8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课题
9 致谢

(7)企业转型战略管理模型建构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动机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范围
    1.5 研究流程
    1.6 论文架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竞争优势
        2.1.1 战略的意义及层级
        2.1.2 战略规划与分析
        2.1.3 竞争优势的含意
        2.1.4 竞争优势的起源
        2.1.5 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
        2.1.6 本节小结
    2.2 市场导向
        2.2.1 市场导向的意义
        2.2.2 在场导向的定义
        2.2.3 市场导向的衡量
        2.2.4 市场导向企业
        2.2.5 市场导向与转型战略
        2.2.6 市场导向与经营绩效
        2.2.7 本节小结
    2.3 资源基础
        2.3.1 资源的涵意
        2.3.2 资源相关的理论
        2.3.3 资源基础理论
        2.3.4 资源基础的分类
        2.3.5 资源基础理论相关研究
        2.3.6 战略性资源与竞争优势
        2.3.7 本节小结
    2.4 企业转型战略
        2.4.1 企业战略的涵意
        2.4.2 企业转型定义
        2.4.3 企业经营转型实践
        2.4.4 企业转型战略分类
        2.4.5 企业主要转型战略内涵
        2.4.6 本节小结
    2.5 战略绩效
        2.5.1 绩效评估定义
        2.5.2 绩效指标
        2.5.3 衡量过程与衡量结果指标
        2.5.4 战略绩效指标—平衡计分卡
        2.5.5 本节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范围—台湾电子信息产业
        3.1.1 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历程
        3.1.2 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现况
        3.1.3 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展望
    3.2 研究框架
    3.3 研究假设
        3.3.1 市场导向-转型战略-战略绩效(MO-TS-SP)的假设建立
        3.3.2 资源基础-转型战略-战略绩效(RB-TS-SP)的假设建立
        3.3.3 转型战略-战略绩效(TS-SP)的假设建立
        3.3.4 企业特质的假设建立
    3.4 变项定义与问卷设计
        3.4.1 市场导向的操作性定义
        3.4.2 资源基础的操作性定义
        3.4.3 转型战略的操作性定义
        3.4.4 战略绩效的操作性定义
        3.4.5 公司特质的操作性定义
    3.5 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3.5.1 市场导向量表
        3.5.2 资源基础量表
        3.5.3 转型战略量表
        3.5.4 战略绩效量表
    3.6 抽样设计与问卷回收
        3.6.1 抽样设计
        3.6.2 问卷回收
    3.7 数据分析方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问卷同意程度分析
        4.1.1 市场导向同意程度分析
        4.1.2 资源基础同意程度分析
        4.1.3 转型战略同意程度分析
        4.1.4 战略绩效满意程度分析
    4.2 "市场导向"、"转型战略"与"战略绩效"间关系
        4.2.1 市场导向对战略绩效复回归分析
        4.2.2 市场导向对战略绩效典型相关分析
        4.2.3 市场导向对转型战略复回归分析
        4.2.4 市场导向对转型战略典型相关分析
        4.2.5 转型战略对于市场导向与战略绩效中介效果
    4.3 "资源基础"、"转型战略"与"战略绩效"间关系
        4.3.1 资源基础对战略绩效的复回归分析
        4.3.2 资源基础对战略绩效的典型相关分析
        4.3.3 资源基础对转型战略的复回归分析
        4.3.4 资源基础对转型战略的典型相关分析
        4.3.5 转型战略对于资源基础与战略绩效中介效果
    4.4 "转型战略"与"战略绩效"间关系
        4.4.1 转型战略对战略绩效的复回归分析
        4.4.2 转型战略与战略绩效的典型相关
    4.5 模型路径分析
    4.6 公司特质在各构面间的差异性分析
        4.6.1 成立年数
        4.6.2 资本额
        4.6.3 营业额
        4.6.4 员工数
        4.6.5 产业类别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电子信息公司对研究变项的整体观点
        5.1.2 市场导向、转型战略与战略绩效模型
        5.1.3 资源基础、转型战略与战略绩效模型
        5.1.4 转型战略与战略绩效模型
        5.1.5 不同公司特质在各构面间的差异性分析
    5.2 研究意涵
        5.2.1 学术意涵
        5.2.2 实务意涵
    5.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5.3.1 研究方法建议
        5.3.2 研究方向建议
    5.4 研究限制
        5.4.1 理论应用与实证分析的限制
        5.4.2 问卷调查的限制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附录
志谢

(8)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知识经济与管理会计创新
    二、智力资本概念解析
    三、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研究现状述评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与与创新点
第一章 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第二节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第三节 企业知识理论
第二章 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内涵
    第二节 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目标、对象与基本假设
    第三节 智力资本管理会计之于人力资源会计及战略管理会计:继承与拓展
第三章 智力资本的计量方法述评
    第一节 智力资本计量的意义
    第二节 智力资本的货币计量方法述评
    第三节 智力资本的非货币计量方法述评
    第四节 智力资本计量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第四章 智力资本的投资决策分析
    第一节 智力资本的投资特征及其影响
    第二节 智力资本的主要投资决策方法
第五章 纳入智力资本要素的管理控制系统构建
    第一节 纳入智力资本要素的管理控制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基本框架
    第二节 纳入智力资本要素的企业战略导向预算
    第三节 纳入智力资本要素的的企业战略业绩评价体系与运用案例
第六章 智力资本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运用
    第一节 我国企业运用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的必要性分析
    第二节 促进智力资本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运用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为IC产业规划智慧资本管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核心能力构建的代工企业转型升级 ——来自三家本土企业的案例研究[D]. 刘善海.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
  • [2]产学合作推动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以台湾为例[D]. 杨秀芬. 吉林大学, 2010(08)
  • [3]智力资本价值动因之研究[D]. 黄豪臣. 暨南大学, 2008(10)
  • [4]产业群聚与台湾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 甘露泽. 吉林大学, 2007(05)
  • [5]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理论探讨及应用研究[D]. 康海虎. 贵州大学, 2006(12)
  • [6]高新科技园区企业进入退出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D]. 陈王琨. 暨南大学, 2006(06)
  • [7]企业转型战略管理模型建构与实证研究[D]. 曹振华. 复旦大学, 2006(06)
  • [8]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研究[D]. 冉秋红. 武汉大学, 2005(05)
  • [9]为IC产业规划智慧资本管理系统[J]. 邱仁钿. 中国集成电路, 2004(01)

标签:;  ;  ;  ;  ;  

规划IC产业智慧资本管理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