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手机公司诞生

全球最大手机公司诞生

一、世界最大移动电话公司诞生(论文文献综述)

杨帆[1](2021)在《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与产能过剩问题的暴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然而我国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与前沿国家仍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着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现实问题。金融作为经济的命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主体的技术进步乃至经济增长,然而在当前我国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下,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否得到充分有效的金融支持,尚存在许多争议。并且,金融配置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同样成为了阻滞优化的一大凸出问题。与此同时,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呈显着上升趋势,其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使用效率,其能否成为创新驱动新的引擎?其在金融融资配置与创新过程中能扮演怎样的角色?沿着这些问题,本文利用我国2008年—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与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等宏观指标,通过理论建模和实证检验研究了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直接与复合影响。此外,本文对融资结构进一步细分,从不同债务期限、债务来源或基金持股方面进行了相关讨论,并考察了所有制及产业技术的异质性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涉及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三个方面:在创新投入方面,债权融资对企业研发投入、研发决策与持续性研发决策均具有抑制作用。相对而言,股权融资为更适宜的融资渠道,其可以使得企业倾向于高投入研发决策与持续性高投入研发决策。结合内源融资的促进作用,整体上企业研发投入的融资优序是“内源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并不敏感,虽然促使企业在当期倾向高投入研发决策,但未表现出持续性。并且,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正向调节股权融资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而对债权融资与企业研发投入关系的作用不显着,并且在企业研发决策和持续性研发决策上同样表现出这种交互效应。此外,不同债务期限、债务来源或基金持股的直接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短期债务、长期债务、信贷融资及商业信用融资同样表现出了抑制作用,而其交互效应具有一致性。在所有制异质性方面,与民企相比,国企的债权融资并未降低其研发投入水平。在产业技术异质性方面,高技术企业债权融资也未削弱其研发投入水平。在创新产出方面,债权融资会降低企业的创新产出数量,但一定的债权融资可以发挥治理效应,对企业创新产出质量存在“倒U”型影响。与之不同,股权融资对创新产出数量和质量表现出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然而对高质量创新产出数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增加企业创新产出数量与高质量创新产出数量,但对企业创新产出质量存在“U”型的非线性影响。并且,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正向调节融资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此外,不同债务期限、债务来源或基金持股的直接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长期债务不仅没有抑制创新产出数量,而且能够显着促进创新产出质量,而其交互效应具有一致性。在所有制异质性方面,关于创新产出数量,国企较民企具有优势;而关于创新产出质量,民企的表现优于国企。在产业技术异质性方面,高技术企业的债权融资对创新产出数量与高质量创新产出数量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而低技术企业未表现出显着性。在创新效率方面,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对企业创新数量效率均具有抑制作用,且股权融资对企业创新质量效率同样存在负向影响,而债权融资对企业创新质量效率具有“倒U”型影响。因此,除了债权的治理效应,融资在效率层面容易产生“创新惰性”。与之不同,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数量效率与创新质量效率。并且,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正向调节融资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缓解其“创新惰性”。此外,不同债务期限、债务来源或基金持股的直接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商业信用融资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数量效率,长期债务与债券融资可以有效促进创新质量效率,且基金持股融资对创新效率未表现出抑制性影响,而其交互效应具有一致性。在所有制异质性方面,与民企相比,国企的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并没有制约其创新数量效率,但在创新质量效率方面国企却存在债务治理效应弱化问题。在产业技术异质性方面,债权和股权融资的影响未呈现明显差异,并且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促进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数量效率还存有局限性。本研究有助于拓展学术界对融资结构、信息技术与创新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深度,并为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互联网+”战略驱动创新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和启示,可能的创新之处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基于龚强等(2014)、张一林等(2016)关于融资可得性的数理模型,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因素纳入统一的逻辑框架,从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对创新风险的不同“态度”出发,系统构建了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的数理模型。(2)鉴于鲜有文献涉及融资结构对创新产出质量与创新效率的影响,本文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创新效率三个方面探究了融资结构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直接影响,并对融资结构进一步细分,从不同债务期限、债务来源或基金持股方面进行了细致讨论,从而丰富了融资与创新的研究。(3)由于既有微观研究多采用电子邮箱、官方网站等单向指标来评价信息技术的水平,难以客观地揭示其完全水平,且宏观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影响微观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还略显单薄,本文通过重新测算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指数,探究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从而拓展了信息技术与创新的研究。(4)考虑到在金融的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等成为了阻滞优化的凸出问题,然而鲜有研究探讨信息技术通过克服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融资与创新的关系间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文将融资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探究了两者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复合影响。

张慧莹[2](2021)在《信息与市场整合 ——来自近代中国邮政的证据》文中研究指明信息对于市场的有效运转至关重要。信息成本过高时,代理人无法进行最优套利,使得市场间的价格的过度离散,市场处于较低的一体化水平。因此,信息成本下降有利于市场整合。1896年大清邮政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首个现代化邮政的诞生。相较之前其他通讯机构,邮政局具有覆盖面更广、资费更便宜、传递更快的特点,显着降低了当时的信息成本,因而可能提升市场整合水平。本文以邮政局的建立作为信息成本降低的实验,构建了多时点的双重差分模型。本文以1865-1911年间的长三角区域为样本,以粮食价格数据构建价格离散指标衡量市场整合,研究信息对市场整合的影响。本文发现,邮政局的设立能显着降低价格离散。邮政局的建立降低了信息成本,有利于代理人进行套利,因而可以降低市场间的价格离散程度,促进市场整合的提升。本文通过控制遗漏变量的影响、分析史实说明政策外生性、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四种方法来讨论内生性,以说明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可以解决、不会影响到主要结论的得出。通过使用黄豆价格替换因变量、控制单个府设立邮政局的影响、使用其他价格离散指标进行回归,发现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稳健的。进一步地,本文分析了主要结论在省际边界的异质性,发现邮局的设立对于价格离散的减少可能主要体现在省际边界区域;其次,分析了主要结论在不同总督辖区的异质性,发现邮局的设立对于价格离散的减少可能主要体现在两江总督的辖区内,即安徽省和江苏省。最后,本文指出了研究结论对于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并讨论了本文的不足和改进方法。

林立超[3](2020)在《Emoji图形设计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终端搭载的图形符号越来越往高精度、具像化的方向发展。苹果公司的Emoji作为当下使用率较高的图形符号之一,具有明显的具像化特征,因而凸显出视觉形式和语言风格的独特。本文通过研究苹果公司Emoji图形的发展轨迹,归纳出其图形设计系统具有具像化、平等化、标准化三大特征,并以Emoji的具像化特征为核心,分析其在媒体环境与现实环境中的对应关系,探讨Emoji图形语言的功能性以及图形符号具像化的边界,最终根据对苹果公司Emoji图形符号的分析,进行相关图形符号的设计。该设计以苹果Emoji设计系统为基底,将环境保护作为图形设计出发点,进行Emoji图形符号的系列性设计以及Emoji应用延展设计。将环境保护作为设计主题,有以下两点考量:其一,环境问题作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图形符号设计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其二,苹果公司的Emoji已然成为当下颇具规模的图形符号系统,其独特的视觉语言被不同的使用者解读。当社会现实意义极强的环境问题通过Emoji的图形设计转化为视觉符号后,这些具像化的图形符号能在什么程度上释放意义以及能够发挥怎样的功能?通过环境主题的Emoji图形符号设计,不仅可以丰富Emoji设计系统,同时可以在Emoji图形符号的设计过程中,探究Emoji图形符号表达现实问题和意义的可能性,并以此探讨移动终端普及的今天,图形符号语言能够在多大程度和幅度上发挥文字不能替代的作用以及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康正宁[4](2020)在《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正处在高速建设中。信息化成为这场建设的主角之一,而智慧城市是其高级的表现形式,它是信息化的城市形态,更是新型城市建设的理念,是城市发展的新方式。基础设施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从多种途径拉动经济增长。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有助于直接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升我国城市经济社会运行效率,还为美化城市生态、减少交通拥堵、解决“马路拉链”等遗留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相关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对智慧城市尤其是其基础设施建设效率的测度和评价能为政府部门和城市规划者的决策提供依据,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目前,智慧城市的评价方法多针对信息系统项目,并主要集中在局部地区、特定产业部门以及特定项目的效益评估上,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研究和测度的文章较少。本文从研究经济学领域中智慧城市相关文献开始,参考了大量信息系统评价的文献,从经济学经典理论导出进一步研究方法。接着本文分析了城市化和信息化的互动对智慧城市带来的影响,引出了智慧城市的理念,并研究了智慧城市的内涵,而后界定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范围,从信息化和城市化的不同视角对智慧城市建设框架进行研究,然后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的成功智慧城市试点案例;深入研究了智慧城市基础设建设对经济拉动的机理,理清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基础设施的投资顺序,并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带动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影响经济产出的背后机制;然后使用了投入产出法对我国智慧城市相关产业部门的投资拉动效应进行了评估,评估了投资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部门间拉动的增加值和对就业的拉动效力,阐述了对智慧城市分析的启示;最后,综合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评估我国70个试点智慧城市的经济效率。现有研究在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拉动效应时,多局限于对总产出的拉动效应,而对增加值和就业的拉动效应的估算是创新的方式。本文基于WIOD非竞争投入产出表,运用里昂惕夫需求拉动模型,从总产出、产出增加值、就业三个维度实证测算了各行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中国试点智慧城市从国家选定并公布、城市开始建设至今共3年有余,从城市视角对智慧城市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本文综合使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进行静态和动的评价。首先根据2014年数据,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下,综合使用三阶段数据包络模型和超效率分析模型估计了我国试点城市中70个地级市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率,然后使用Malmquist指数法比较试点城市在加入试点前的2011年和加入试点后2014年经济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最后使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估算城市基础设施对产出的系数,并分析各城市经济效率。我国地区投资效率差异明显,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发现试点城市中武汉的效率最高,石家庄、太原、无锡等九个城市经济发展受到源自教育、人口等方面的约束。根据Malmquist模型的分析发现,在2011到2014年间,试点城市Malmquist指数几何平均值为1.021,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且上升幅度高于全国效率提升幅度。我国试点城市效率改善主要源于综合效率改善,综合效率提升又主要源于资源利用效率上升。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基础设施效率进行了再评估,发现管道等市政设施一方面对产出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劳动或资本影响投入产出效率。SFA分析也表明无效率,并非环境噪声等难以控制的因素是我国各试点城市产出低于生产前沿的主要原因。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应当以基础设施投入为主。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建议,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从城市视角出发先行规划,按不同城市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个性化建设方案。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并灵活的采取不同的投资形式。在设计时多考虑产业协同的作用,促进产城融合的新型智慧城市形态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将对未来城市居民生活造成全面影响,智慧城市的规划也牵涉到城市政治、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本文侧重于分析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率研究,是我国现阶段的智慧城市的重点问题。未来分析可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长期经济效应,智慧城市上层应用系统的深入研究,以及智慧城市建设对政治、文化方向扩展。在数据允许前提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使用本文的方法对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更加准确的测度。

杨峰[5](2020)在《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近30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产业,为其它产业提供服务,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尽管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已有很大的规模,但是生产效率还很低,因此,如何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率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课题。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引进中国以来,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互联网在生产性服务业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优化了服务模式,提高了服务产品质量,拓宽了服务领域,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因此,研究互联网对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互联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效率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分析:(1)在现状描述方面,分别从基础资源建设、应用水平和区域差异三个方面描述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状况;从生产规模、就业规模和区域差异三个方面描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状况。(2)在理论分析方面,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互联网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机理。首先,互联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生产性服务创新直接作用于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其次,互联网减少交易环节,缓解信息不对称,进而降低交易成本,间接作用于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最后,互联网具有网络效应,其对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非线性的。(3)在实证研究方面,利用我国2004-2017年城市面板数据。首先,从总体、分行业、分地区三个层面,探讨互联网对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能够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其次,将交易成本作为中介变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最后,以移动电话渗透率作为门槛变量,建立门槛模型,检验互联网的网络效应,结果表明当移动电话渗透率达到3.91时,互联网存在网络效应。最后,依据本文的研究结果,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外部环境及“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战略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陈民豪[6](2020)在《5G时代DG公司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科技正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与应用缩短了产业变更的周期,不断改变了社会的各种形态,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电信作为科技产业变更的集中体现,正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移动通讯作为电信产业发展的焦点与热点,从1G开始,历经2G网络、3G网络、4G网络,目前正面临5G网络的升级换代。每一次的移动通讯网络升级换代都对电信行业、IT产业和国家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改写了行业的竞争格局,并推动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然而,我国运营商的发展与IT行业的突飞猛进却形成鲜明对比,陷入了整体竞争力严重下降的状况,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信息安全、IT基础设施的夯实构成重大挑战。因此,研究和提升我国电信企业竞争力成为十分迫切的理论和现实课题。目前,国家正在推动5G战略,在整个5G产业链的源头,我国拥有5G的国际认可的自主产权标准,作为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方向,将进一步深刻改变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下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位置,从而使中国的电信、互联网、电子商务从落后追赶变为全面超越,弯道超车成为可能。而作为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的电信运营企业在5G产业中承担建设、运营的责任,能否在为5G整个产业的繁荣和经济的飞跃发展提供加速器作用的基础上,同时提升运营商的经营效益,是整个电信行业在发展中需要重点考虑的焦点。DG公司在集团的5G规划中,起到先行试点的示范作用,一直处于市场竞争的最前沿阵地,各方均在此区域进行角逐搏弈,因此DG公司在推动5G产业的发展经验对集团的5G战略起到一个很好的验证作用。而作为一个区域公司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时候,其内部竞争力的高低将决定了其应变能力的高低,因此研究一个地方公司在5G时代下如何提升竞争力将为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经营价值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论文基于企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从市场规模、技术要素、创新能力和转型能力方面等分析了DG公司在竞争力发展中的存在问题,围绕建立的钻石模型提出了在五个方面提升竞争力的措施:借助外力、转换经营理念、建立并强化转型能力、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机制、深化企业资本运作能力。通过论文的研究,取得了二个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创新成果。第一,构建了一个适合电信运营商提升竞争力的钻石模型。第二,点明了电信运营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重拾互联网思维、强化转型能力和促进创新转变,最终建立行业竞争力的实践标准。

元小佩[7](2020)在《杭州城市水文化传播的历史及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与世界的诞生密不可分,大多数人类城市诞生在水边。江海、河流、湖泊决定着城市生存发展所需的水资源,城市在利用水改造水的过程中赢得长足的发展。水是杭州生存发展的重要元素,尤其是在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省提出“五水共治”的政策理念下,杭州之水文化更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课题详述了杭州城市历史上的水文化的发展传播。历史上杭州从山中小县到“东南形胜”的大都市转变离不开水;现今想把杭州发展成国际型大都市也必将依赖水、依赖于杭州丰厚的水文化。但是,现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化的加速,发现当代杭州都市人对水的直接生活生产的体验减少,对于杭州历史与水的关系不大清楚,对爱水护水意识不强烈、对水文化意识淡薄。为此特意自制调查问卷表,从对杭州水景点的熟悉度、城市诞生发展与水的熟悉度、杭州历史上着名的治水人物、护水节水意识、身边水环境的满意度、及接受水文化宣传的渠道等维度展开调研。收集有效问卷1009份,并结合个别采访法,来搜集当代杭州人对杭州水文化的了解、熟悉度。结果表明:(1)很多人不清楚杭州历史上主要治水人物,很多人不能明确吴越国与南宋定都杭州;(2)杭州人均水资源短缺、低于世界警戒线人均1700立方米,杭州河港流、湖受到过填埋、污染,现代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水质明显不如以前;(3)总体杭州水旅游景点建设还好,但居民区水景观短缺、水文化教育宣传不到位;(4)近半数以上杭州人有节水意识和护水爱水行为,但也有不少一部分人缺乏节水爱水意识;(5)杭州水文化传播很不到位,水文化教育缺乏系统、长效的机制,杭州人的水文化追根意识没有构建。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传播策略:(1)构建杭州全媒体的水文化传播渠道;(2)普及杭州水文化教育是根本;(3)加强公共宣传、构建社区水环境建设;(4)突出钱塘江、京杭运河的专题保护与宣传;(5)加强全城市民的爱水护水宣传。

陈曦[8](2020)在《基于手机媒体传播的动画造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我们就处在了视像时代,视像时代以视像为其重要的传播手段,及其存在的形式为重要特征,动画作为视像状态存在,是视像家族中重要的一员,其更新的不仅仅是信息形态,还有信息传播模式。现在的传播已经由传统模式,推进到数字化、多媒体传播模式。手机媒体的出现,重构了信息传播的一般概念,构建了更多元、有效、快捷、多样化、人性化的信息发布与交流的服务平台,推进了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和共同发展,也推动了社会文化交流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动画依托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而从中应运而生的造型风格新门类,无疑是让动画艺术和动画产业进入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通道。本文站从手机媒体传播的角度来研究诞生于这个平台的手机媒体动画,发现在受到手机媒体传播特点和手机自身对动画的制约影响下,手机媒体动画在动画造型和造型表现手法方面催生出与传统动画造型不一样、更适于在手机媒体传播中运用的特点。本文从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手,先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步骤以及研究架构;再分别从手机媒体的概念、特点和传播的特点和手机媒体动画的概念、特点和造型各自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提炼概括了手机媒体和手机媒体动画造型相关理论,并进行梳理和分析;接着具体从手机媒体动画造型风格的概括化、符号化、扁平化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动画造型类别做了关于手机媒体动画作为动画结合时代、科技的发展成为现代动画新主流造型风格的详细解释;最后将手机媒体动画造型细分成手机媒体动画角色造型和手机媒体动画场景造型手机媒体动画角色造型,从具体的两个方面来进一步细致地阐述对手机媒体动画造型在创作上与传统动画造型最终呈现的画面效果的区别:从形体与比例、表情与动作、色彩与光影三个方面来阐述手机媒体动画中角色造型受手机硬件设施和互联网网速的制约而选择形体比例简洁、表情夸张、动作简单、色彩不具有丰富性、光影概念化的表现;手机媒体动画场景造型,从道具选择的多样性、空间表现的去透视化和高度概括化以及场景通过角色运动、镜头运动、场景变化的转化方式来展示手机媒体动画场景造型的创作特点。最后,论文以手机媒体为载体平台阐述了动画造型在运用上与传统动画造型的区别和自我特征,分析了其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动画在通讯科技的发展下造型设计的新视野。

张祥[9](2019)在《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研究》文中认为数字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的一种融合性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交易方式的转变、电子商务的发展、生产及经营活动的数字化,同时带来经济结构的升级以及经济价值的提升。数字经济国际化是数字经济发展阶段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提升数字经济国际化水平、推动数字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数字企业“走出去”步伐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数字经济研究领域急需解决的难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陆续把发展数字经济、提升数字经济国际化视为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关键选择。首先,本文选取江苏省数字经济为研究对象,从数字技术、数字信息服务、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四个角度,对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总结发现,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具备良好基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梳理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现状,从数字基础、数字服务、数字创新、数字融合四个方面总结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现状,结论发现,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水平良好,潜力巨大。因此,探究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具有现实意义。其次,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水平受到数字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参考数字经济涵义及国内外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并根据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影响机制,选取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影响因素,进一步提出研究假设,通过Spear相关性检验以及方差膨胀因子检验后,根据检验结果构建岭回归模型,论述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与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移动电话交换机总量、人力资源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三大指标对于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水平具有正向拉动作用;而光缆线路总长度、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量以及在线政府指数三大因素并不能直接提高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水平。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论,结合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为提升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水平提出合理建议,并为将来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庞观[10](2019)在《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际设计奖项从最初的创建至今大概已有60年的时间。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设计奖项伴随着社会结构与人类文明的变化,设计的目标、服务的对象、倡导的价值观等也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的研究方向不仅能在一定意义上对当今如火如荼的设计评奖提供冷静思考的空间,亦对我们设计评价体系的梳理乃至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与现实的指导意义。尤其针对当今我国各类设计奖项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现象,提出需要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努力在自身发展上规避弯路。文章梳理分析了相关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设计奖项,透过设计奖项的历史脉络、成长经历、成败因素等来找出现代化社会知识经济的今天,设计奖项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与新内涵。看到设计奖项在社会文明发展和创新中起到的方向引领和文化价值提升作用,可以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论文首先讨论了设计奖项的理论框架,分析了20世纪中期的重要设计因素和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对设计奖项产生的影响。还着重讨论了历史上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针对设计奖项颁布的国家政策相关发展措施。并将具有代表性的三大设计奖项作了比较分析。德国IF奖诞生最早,代表西方设计奖项,具有典型性;日本战后迅速崛起,以设计为振兴国家的发展战略,日本的G-mark奖项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使命感;中国的红星奖作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奖项崛起的代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比较快。通过三大奖项在结构、机制流程、评委与参赛者、发展变化与奖项外延(展览、交流、培训)等方面的比较,讨论设计奖项在各自的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同文化价值与社会责任。文章又讨论了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经济价值和对于社会的文化价值。在企业的成长中看到设计奖项带来的市场效益的繁荣,看到企业与设计奖项共同生长的脉络;以及在每个国家的国家发展、普世教育、社会进步方面也有设计奖项的重要作用。文章继而深入讨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在创新型社会中设计奖项的意义。通过对社会现代化理论中设计奖项处于知识经济中位置的确定,重新认识设计奖项在当今的以知识为主导的创新型社会中承担的创造力价值。同时,重要的问题还有设计奖项于今天所具备的批评价值、与产业与科技的桥梁作用、以及改变社会的推动力。在相对完整地梳理了设计奖项的相关内容后,发现其中存在的启发人们思考的问题是全篇创新之处,也是最终的文章落脚点。最后的结论部分提出了大致七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包括设计奖项的公信力与价值导向问题;对于设计奖项的发展力度与落实程度问题;设计奖项数量与质量的问题;奖项的根本目的仍应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问题;如何通过设计奖项正确引导科技利用问题;设计奖项对于专业人才的储备与普及大众教育问题;及设计奖项如何创造新型生活方式与社会这几个最终问题。

二、世界最大移动电话公司诞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最大移动电话公司诞生(论文提纲范文)

(1)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融资结构理论
        2.1.2 创新理论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4 信息经济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创新的影响因素
        2.2.2 融资结构对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
        2.2.3 信息技术对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创新能力的理论分析
    3.1 研究模型设定
        3.1.1 融资时序
        3.1.2 研发风险
        3.1.3 信用风险
    3.2 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可得性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分析
        3.2.1 债权融资
        3.2.2 股权融资
        3.2.3 企业同时进行股权与债权融资的讨论
        3.2.4 融资结构与企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分析
    3.3 纳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分析
        3.3.1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创新能力
        3.3.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于融资与企业创新中的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融资结构、创新能力的测度与特征分析
    4.1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测算与特征分析
        4.1.1 信息技术相关测算的介绍
        4.1.2 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测算方法
        4.1.3 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的测算结果及特征分析
    4.2 融资结构的度量与特征分析
        4.2.1 融资结构的度量
        4.2.2 宏观视角下中国的融资特征分析
        4.2.3 微观视角下中国企业的融资特征分析
    4.3 创新能力的度量与特征分析
        4.3.1 创新能力的度量
        4.3.2 宏观视角下中国的科技创新的特征分析
        4.3.3 微观视角下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创新投入决策的实证检验
    5.1 研究假说
    5.2 实证研究设计
        5.2.1 数据来源
        5.2.2 模型设定
        5.2.3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直接影响检验
        5.3.2 复合影响检验
        5.3.3 内生性处理
        5.3.4 稳健性检验
        5.3.5 融资结构细分下的再检验
        5.3.6 所有制异质性检验
        5.3.7 产业技术异质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实证检验
    6.1 研究假说
    6.2 实证研究设计
        6.2.1 数据来源
        6.2.2 模型设定
        6.2.3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关于创新出数量的直接影响检验
        6.3.2 关于创新出质量的直接影响检验
        6.3.3 复合影响检验
        6.3.4 内生性处理
        6.3.5 稳健性检验
        6.3.6 融资结构细分下的再检验
        6.3.7 所有制异质性检验
        6.3.8 产业技术异质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创新效率的实证检验
    7.1 研究假说
    7.2 实证研究设计
        7.2.1 数据来源
        7.2.2 模型设定
        7.2.3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关于创新数量效率的直接影响检验
        7.3.2 关于创新质量效率的直接影响检验
        7.3.3 复合影响检验
        7.3.4 内生性处理
        7.3.5 稳健性检验
        7.3.6 融资结构细分下的再检验
        7.3.7 所有制异质性检验
        7.3.8 产业技术异质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创新投入方面
        8.1.2 创新产出方面
        8.1.3 创新效率方面
    8.2 启示建议
        8.2.1 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
        8.2.2 企业层面的经营建议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信息与市场整合 ——来自近代中国邮政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市场整合的概念
        2.1.1 定义
        2.1.2 衡量方法
    2.2 信息对市场整合的影响
    2.3 其他因素对市场整合的影响
        2.3.1 交通成本
        2.3.2 贸易壁垒
    2.4 文献评述
        2.4.1 文献总结
        2.4.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3 历史背景与理论分析
    3.1 大清邮政
        3.1.1 大清邮政之前:清代官民分立的邮递体系
        3.1.2 大清邮政的建立
        3.1.3 长三角邮政局
        3.1.4 建立邮政局的影响
    3.2 清代粮食市场
        3.2.1 粮食市场的自由性
        3.2.2 粮价数据的记录及优势
    3.3 邮政局的设立对粮食市场整合的影响
        3.3.1 邮政设立促进信息传播
        3.3.2 粮食价格衡量市场整合
        3.3.3 邮政局的设立对粮食市场整合的影响机制
    3.4 本章小结
4 实证策略与数据说明
    4.1 实证策略与指标构建
    4.2 数据样本与指标说明
        4.2.1 数据样本
        4.2.2 指标说明
        4.2.3 描述性统计
    4.3 本章小结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基准回归
    5.2 内生性讨论
        5.2.1 控制遗漏变量的影响
        5.2.2 政策外生性说明
        5.2.3 平行趋势检验
        5.2.4 安慰剂检验
    5.3 稳健性检验
        5.3.1 替换因变量:黄豆价格数据
        5.3.2 控制单个府设立邮政局的影响
        5.3.3 替换因变量:价格离散的其他指标
    5.4 异质性分析
        5.4.1 省际边界的情况
        5.4.2 总督辖区的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3)Emoji图形设计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二、课题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课题研究内容
    五、课题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Emoji图形符号的产生与发展
    1.1 Emoji图形符号的产生
        1.1.1 社会文化背景
        1.1.2 图形与图形符号理论
    1.2 Emoji图形符号设计的发展
        1.2.1 发展的时空路线图
        1.2.2 功能与形式的流变
        1.2.3 文化和社会心理的衍化
第二章 Emoji图形设计概述和分类
    2.1 Emoji图形设计概况
        2.1.1 设计目的
        2.1.2 功能与方法
        2.1.3 Emoji图形的设计系统
    2.2 Emoji图形设计类型
        2.2.1 情绪符号设计
        2.2.2 图像符号设计
        2.2.3 象征符号设计
第三章 当下Emoji图形的使用与局限
    3.1 大众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使用
        3.1.1 情绪的传达
        3.1.2 词汇的替代
        3.1.3 世界的语言
    3.2 社会环境下的使用
        3.2.1 成为艺术创作素材
        3.2.2 商业ip
    3.3 Emoji图形的局限
        3.3.1 图形的泛滥
        3.3.2 图形的误解
        3.3.3 图形的边界
第四章 Emoji图形设计实践
    4.1 Emoji设计实践的意义
        4.1.1 Emoji图形符号系统的扩充
        4.1.2 图形语言的再探索
    4.2 Emoji设计实践的方法
        4.2.1 以功能为基础
        4.2.2 以真实为原则
    4.3 《环境》Emoji图形设计与应用
        4.3.1 主旨的确立
        4.3.2 素材的筛选与整理
        4.3.3 Emoji图形的塑造
        4.3.4 Emoji图形延展设计
        4.3.5 排版图展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一、研究内容
        二、论文结构
    第五节 研究意义
        一、从智慧城市的研究对象方面
        二、从智慧城市的评价形式方面
        三、从智慧城市实践的指导方面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基础理论
    第一节 智慧城市评价相关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二节 经济学相关的基础理论
        一、宏观经济理论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三、公共经济学理论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投入产出理论模型
        二、数据包络分析法
第三章 智慧城市内涵及其建设模式的研究
    第一节 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建设意义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界定
        三、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第二节 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影响分析
        一、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管理领域影响
        二、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社会领域影响
        三、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经济领域影响
        四、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影响小结
    第三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化模式
        一、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二、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
    第四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化模式
        一、城市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二、城市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
    第五节 智慧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一、国外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二、国内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第四章 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升经济效率的机理
    第一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基础设施投资顺序的研究
    第二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带动效应研究
        一、公共设施投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二、智慧城市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促进作用的研究
    第三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第五章 我国智慧城市相关行业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及对智慧城市的启示
    第一节 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分析
        一、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三、封闭经济下的拉动效应
        四、非竞争投入产出框架
    第二节 我国各智慧城市相关行业投入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
        一、各部门直接消耗系数测算
        二、各部门总产品的完全拉动系数测算
        三、各部门增加值拉动系数测算
        四、各部门就业拉动系数测算
        五、智慧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投资拉动案例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第六章 我国试点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比较分析
    第一节 DEA和 SFA模型的应用分析
        一、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
    第二节 数据来源和相关说明
    第三节 智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比较——DEA模型
        一、静态效率比较——三阶段DEA 模型和超效率DEA 模型
        二、动态效率比较——Malmquist指数模型
    第四节 智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评价——SFA模型
    第五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二、政策启示
    第二节 主要创新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点和难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2.2 互联网与服务业关系的研究
    2.3 互联网与生产性服务业关系的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国互联网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3.1.1 互联网基础资源建设不断完善
        3.1.2 互联网应用水平显着提升
        3.1.3 区域间数字鸿沟逐渐缩小
    3.2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3.2.1 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绝对比重仍然较低
        3.2.2 就业规模稳步上升,吸纳就业能力有待挖掘
        3.2.3 东部地区迅速提升,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
    3.3 互联网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应用
        3.3.1 金融业
        3.3.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3.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3.4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第四章 互联网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机制分析
    4.1 互联网对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直接效应
        4.1.1 互联网的资源配置效应
        4.1.2 互联网的服务创新效应
    4.2 互联网对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间接效应
        4.2.1 互联网、交易成本与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4.2.2 减少交易环节
        4.2.3 缓解信息不对称
    4.3 互联网的网络效应
第五章 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说明
        5.1.1 模型设定
        5.1.2 变量设定与描述性统计
    5.2 模型实证结果与分析
        5.2.1 总体层面
        5.2.2 内生性检验
        5.2.3 稳健性检验
        5.2.4 细分行业分析
        5.2.5 地区差异化分析
    5.3 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中介效应分析
        5.3.1 中介效应说明
        5.3.2 中介效应分析
    5.4 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网络效应分析
        5.4.1 门槛识别
        5.4.2 门槛回归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互联网普及
        6.2.2 改善生产性服务业外部环境,提高其发展效率
        6.2.3 贯彻落实“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
    6.3 不足和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5G时代DG公司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竞争力研究
        2.1.1 国家竞争力研究
        2.1.2 产业竞争力研究
        2.1.3 企业竞争力研究
    2.2 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2.3 关于5G的理论研究
        2.3.1 5G产业发展研究
        2.3.2 5G运营商发展研究
    2.4 电信运营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第三章 5G时代DG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与社会环境
        3.1.3 技术环境
    3.2 微观环境分析
        3.2.1 现有竞争者
        3.2.2 潜在威胁者
        3.2.3 用户
        3.2.4 供应商
        3.2.5 替代者
        3.2.6 协力者
第四章 5G时代DG公司SWOT分析
    4.1 优势
        4.1.1 基础设施优势
        4.1.2 网络带宽优势
        4.1.3 云计算领先同行
    4.2 劣势
        4.2.1 核心业务市场份额呈劣势
        4.2.2 没有现象级产品
        4.2.3 5G频谱带宽呈劣势
        4.2.4 ICT能力变薄弱
    4.3 机会
        4.3.1 转型机会
        4.3.2 规模发展机会
        4.3.3 产业政策调整的机会
    4.4 威胁
第五章 5G时代DG公司竞争力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经营理念落后
    5.2 体制和机制束缚
    5.3 创新能力不足
    5.4 缺乏转型人才
第六章 5G时代DG公司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6.1 转变经营理念
        6.1.1 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业务体系
        6.1.2 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企业组织
    6.2 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机制
        6.2.1 树立开放型的技术创新文化
        6.2.2 搭建创新技术孵化地
        6.2.3 建立创新型组织体系
    6.3 建立并强化转型能力
        6.3.1 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6.3.2 优化人才结构
        6.3.3 激励转向
    6.4 深化企业资本运作能力
    6.5 借助外力
        6.5.1 逐步推动到核心网的共建共享
        6.5.2 推动地方重组试验
        6.5.3 联合广电对抗龙头企业
        6.5.4 推动产业政策落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杭州城市水文化传播的历史及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1.2.1 选题意义
        1.2.2 研究方法
        1.2.3 创新之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 杭州的诞生形成及水文化的传播历史
    2.1 水文化的含义及城市水文化传播的内涵外延
    2.2 史前“杭州”的水利用与水文化传播
    2.3 奴隶制时期杭州水文化及其传播形式
    2.4 封建历代杭州水文化及其传播
        2.4.1 秦汉时期杭州水文化及时性其传播
        2.4.2 隋唐时期杭州水文化及其传播
        2.4.3 吴越国与两宋时期杭州水文化及其传播
        2.4.4 元明清时期杭州水文化及其传播
    2.5 近现代杭州的治水活动与水文化传播
        2.5.1 民国时期发展公路、水路运输隐退
        2.5.2 新中国杭州治水措施及水文化传播的质变
3 当代杭州人对城市水文化的传播状况
    3.1 调查方法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3.1 杭州各水景点与其申遗的知名度
        3.3.2 杭州城市诞生的熟知度
        3.3.3 杭州故都熟知度
        3.3.4 杭州治水名人熟知度调查
        3.3.5 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短缺的认知调查
        3.3.6 节水意识及行为的调查
        3.3.7 水文化宣传氛围及传播效果
        3.3.8 希望水文化所传播渠道
    3.4 调查结果小结
4 杭州城市水文化的传播策略
    4.1 构建杭州全媒体的水文化传播渠道
        4.1.1 以报刊为主共推系列水文化专题
        4.1.2 地方电视台构建系列水文化故事
        4.1.3 利用微信、网络、手机APP传播
        4.1.4 构建微电影进行网络传播
    4.2 普及杭州水文化教育是根本
        4.2.1 编制水故事绘本、推进幼儿水文化教育
        4.2.2 编杭州水文化教材纳入中学教学大纲
        4.2.3 在本省大学开设地方文化史等选修课
    4.3 加强公共宣传、构建社区水环境建设
        4.3.1 加强公共场所水文化宣传
        4.3.2 营造社区浓厚水文化氛围
    4.4 突出钱塘江、京杭运河的专题保护与宣传
        4.4.1 加强古钱塘保护,拓展新项目、加强宣传
        4.4.2 拓展京杭运河新项目、加强居民水文化教育
    4.5 加强全城市民的爱水护水的宣传
        4.5.1 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爱水意识
        4.5.2 结合世界水日开展学校教育宣传活动
        4.5.3 加强各媒体对杭州水资源水文化的宣传
参考文献
附件: 杭州水文化调查问卷
致谢

(8)基于手机媒体传播的动画造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路线和框架
第2章 手机媒体与动画造型的相关概述
    2.1 手机媒体的概念与特点
        2.1.1 手机媒体的定义
        2.1.2 手机媒体传播的特点
    2.2 手机媒体动画的概念
        2.2.1 手机媒体动画的定义
        2.2.2 手机媒体动画的类别
    2.3 手机媒体动画的特点
        2.3.1 容量的限制性特点
        2.3.2 造型和动作的概括、简化特点
        2.3.3 镜头表现手法简单、夸张的特点
    2.4 动画造型与手机媒体动画造型
        2.4.1 动画造型的定义
        2.4.2 手机媒体动画造型的定义
        2.4.3 手机媒体动画造型的作用
第3章 手机媒体动画的造型特点及表现手法
    3.1 手机媒体动画的造型风格特点
        3.1.1 概括化特点
        3.1.2 符号化特点
        3.1.3 扁平化特点
    3.2 手机媒体动画的造型表现手法
        3.2.1 提炼与归纳
        3.2.2 夸张与变形
        3.2.3 象征与隐喻
        3.2.4 对比与强调
第4章 手机媒体动画的角色造型表现
    4.1 形体与比例
        4.1.1 头大身小的卡通风格造型
        4.1.2 正常比例的角色造型
        4.1.3 抽象风格造型
    4.2 表情与动作
        4.2.1 动作和表情夸张
        4.2.2 动作设计简单
        4.2.3 强调动作关键帧
    4.3 色彩与光影
        4.3.1 色彩变化少
        4.3.2 概念化的光影表现
第5章 手机媒体动画的场景造型表现
    5.1 场景道具的选择
        5.1.1 场景道具风格选择自由广泛
        5.1.2 场景道具的空间支点作用
    5.2 场景空间表现
        5.2.1 去透视化的场景空间表现
        5.2.2 高度概括的场景空间表现
    5.3 场景时空转换
        5.3.1 利用角色动作转换时空
        5.3.2 通过镜头运动转换时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字经济概念的演化
    2.2 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2.3 数字经济国际化研究
    2.4 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及国际化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现状
    3.1 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3.1.1 江苏省数字技术发展现状
        3.1.2 江苏省数字信息服务发展现状
        3.1.3 江苏省数字产业化发展现状
        3.1.4 江苏省产业数字化发展现状
    3.2 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现状
        3.2.1 江苏省数字基础国际化现状
        3.2.2 江苏省数字服务国际化现状
        3.2.3 江苏省数字创新国际化现状
        3.2.4 江苏省数字融合国际化现状
    3.3 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及国际化评价
        3.3.1 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评价
        3.3.2 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的不足
        3.3.3 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现状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影响因素分析
    4.1 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2 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影响因素分析
        4.2.1 数字基础设施对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的影响
        4.2.2 人力资本对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的影响
        4.2.3 政府政策对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的影响
    4.3 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影响因素变量选取
第五章 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研究设计
        5.1.1 研究假设
        5.1.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5.1.3 变量定义
        5.1.4 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2.1 Spear相关性检验
        5.2.2 方差膨胀因子分析
    5.3 多元回归分析
        5.3.1 岭回归介绍
        5.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3.3 岭回归分析
    5.4 分析结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10)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必要性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一、强国——制定国家设计产业发展战略
        二、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促进社会现代化
        三、责任——普世设计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设计奖项研究现状
        二、国内设计奖项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问题与方法
        二、特色与创新
        (一)学术理论的创新性贡献
        (二)实际价值的创新性贡献
        (三)社会普及教育的创新性贡献
    第五节 基本结构
第一章 国际设计奖项概述
    第一节 奖项的意涵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中期设计价值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一、德意志制造联盟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二、现代主义与机械美学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三、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工业设计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四、“优良设计”观念复兴的设计因素对奖项建立的影响
第二章 设计奖项的产生背景及构成要素
    第一节 国际设计发展趋势
        一、国家层面发展措施对设计奖项的影响因素
        (一)制定国家级设计振兴政策
        (二)设计政府管理机构的设立
        (三)设计公共设施的建设
        (四)设计教育体系的完善
        (五)设计产业的学术研究
        二、行业发展趋势对设计奖项的影响因素
        三、从业机构发展趋势对设计奖项的影响
    第二节 设计奖项评奖机制与基本构成要素
        一、设计奖项的评奖机制
        二、设计奖项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
第三章 国际奖项对比分析研究
    第一节 国际设计奖项综述
    第二节 三大代表性设计奖项的重要性与作用比较分析
        一、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产生背景比较
        二、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奖项结构比较
        三、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奖项机制与流程比较
        四、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评委与获奖者比较
        五、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完善与发展
        六、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外延比较分析
第四章 设计奖项设立与企业的关联
    第一节 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一、设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二、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第二节 设计奖项与国际企业发展的关联
        一、德国瓷器制造商罗森塔尔(Rosenthal)与IF
        二、产品与服务供应商WMF与 IF
        三、电器生产商博朗(Braun)与IF
        四、技术和服务供应商博世(Bosch)与IF
        五、电器制造与系统服务西门子(Siemens)与IF
第五章 设计奖项设立与社会的关联
    第一节 奖项建立社会价值
    第二节 三大代表性奖项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联
        一、专业人才储备上的价值
        二、国家经济发展与推动社会进步层面上的价值
        三、普世的教育意义及人才储备作用
        四、各奖项特点
第六章 设计奖项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实践推动作用
    第一节 社会的现代化理论对设计奖项的影响
    第二节 知识时代的科技、产业与设计奖项的必然联系
        一、工业文明社会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二、创新型社会中知识特性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三、设计奖项对科技发展的驱动
        (一)设计是技术和文化的桥梁
        (二)技术是需要被思想驱动的工具
        四、知识经济下产业结构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第三节 设计力创新
    第四节 设计奖项的新发力与新内涵
        一、设计奖项的批评价值
        二、设计奖项加强设计的体验感
        三、设计奖项可改变社会
    第五节 设计奖项的价值测度
结论
    第一节 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中的思考与启示
        一、从红点2018 中国失信事件看设计奖项的公信力与价值导向
        二、西方国家对设计奖项的重视与发展力度更加切实
        三、设计奖项的设立数量大于质量
        四、设计奖项仍应以推动本土设计与经济的发展为目标
        五、设计奖项应正确的引导设计与社会科技之间的连接
        六、设计奖项在设计人才储备与普及性教育的重要性
        七、设计要创造新型的、却并不遥远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意义研究的重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世界最大移动电话公司诞生(论文参考文献)

  • [1]融资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 杨帆. 西北大学, 2021(12)
  • [2]信息与市场整合 ——来自近代中国邮政的证据[D]. 张慧莹. 浙江大学, 2021(09)
  • [3]Emoji图形设计研究与实践[D]. 林立超. 苏州大学, 2020(03)
  • [4]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D]. 康正宁.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5]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 杨峰. 南京财经大学, 2020(08)
  • [6]5G时代DG公司竞争力研究[D]. 陈民豪.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7]杭州城市水文化传播的历史及现状研究[D]. 元小佩. 浙江大学, 2020(02)
  • [8]基于手机媒体传播的动画造型研究[D]. 陈曦.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9]江苏省数字经济国际化研究[D]. 张祥. 东南大学, 2019(01)
  • [10]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D]. 庞观.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1)

标签:;  ;  ;  ;  ;  

全球最大手机公司诞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