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放工作面放顶煤的实践

综放工作面放顶煤的实践

一、综放工作面排头支架放顶煤的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滕达,于雁冰,王瑞[1](2021)在《放顶煤工作面排头液压支架的改造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高沿顶掘进综放工作面机头、机尾底部三角煤的回收率,古汉山煤矿对1606综放工作面排头液压支架采取了顶梁加高的技术改造措施。结果表明,通过对排头支架的改造,提高了运输巷、回风巷的支护高度,降低了支架卧底弯曲段的长度,增加了底部三角煤的回收率。

吴东东[2](2019)在《侧卸成套输送装备的开发及关键部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输送机是采煤工作面的一种常用机械设备,在煤炭采掘业有广泛的应用。目前综放工作面运输机的传统型式为两部运输机相互分离,因转载机移动和输送机移动不同步,输送机机头卸载位置变化大,卸载距离变化易导致后部输送机拉回头煤,增加了后部输送机的运行阻力和驱动负荷,降低了输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首先,针对传统煤炭运输在中部槽中运行阻力大问题,对后部输送机采用交叉侧卸布置,降低输送机过渡槽的高度,改善排头架放煤效果,提高了煤炭在运输过程中的效率和回收率。其次,针对刮板链的磨损问题,开展仿真分析研究,设计了一种短支撑刮板,与正常的刮板配合使用的新型的组合刮板结构。并对运行阻力、链条张力计算,强度分析。实现减小刮板间距的同时,能降低设备重量和运行阻力。最后,完成侧卸成套输送装备机头及机尾的设计。交叉侧卸机头将转载机机尾部与输送机机头连接成一体,减小机头卸载处占用的空间,解决该位置工作面支架支护困难的问题。有利于机头过渡架实现放煤,同时,机头动力部垂直布置,实现前后部输送机中心线在整个工作面内平行。机尾动力部垂直布置,机尾伸缩行程500mm,可在较大的范围内调整刮板链的松紧度,减少了掐链次数。

王震[3](2019)在《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回采工艺复杂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受地壳运动的剧烈作用,原始沉积的水平或近水平煤层隆起或凹陷或断裂后升降旋转而形成大倾角煤层(多数人倾向于35°-55°),煤层底板多呈凹凸起伏的向背斜,导致大倾角综采面割煤较直线综采面割煤复杂性剧增。采煤机从直线综采面割煤转为大倾角凹凸型非线性综采面割煤,出现自行留顶切底/切顶留底现象,随着留顶切底/切顶留底量的累积,综采面凹凸圆弧段曲率逐渐增大,导致支架稳定性控制劣化,刮板输送机悬空,甚至支架倾倒,溜槽连接件折断,工作面生产停顿。有必要研究大倾角凹凸型(或向背斜)非线性综采面割煤工艺,以确保工作面合理曲率,维持工作面正常生产。同时,对非大倾角煤层底板起伏综采工作面割煤工艺优化也有借鉴意义。在实际生产中,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浮煤量大,切底或留底量难以准确测得。本研究采用计算机动态仿真方法,依据采煤机和刮板输送机主要结构参数和工作面倾角建立仿真模型,按比例绘制大倾角凹凸非线性综采面割煤多帧静态图后,导入Flash可直观演示非线性割煤的完整过程,且可获得较精确的切底或留底迹线和量值。该仿真方法克服了切底或留底量建立数学模型的困难和误差较大以及不能直观动态演示的缺点。本文基于大倾角煤层开采实例,分析了非线性综采面割煤工艺复杂性的基本特征,基于仿真结果总结了非线性综采面割煤规律,揭示了非线性综采面割煤对支架、刮板输送机的影响,并以系统复杂性的观点论述了割煤、移架、推溜三者间的关联复杂性及其反馈、协同等相互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论述了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割煤的固有特殊性,以系统复杂性的观点描述了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割煤复杂性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量化仿真模型,对非线性综采面割煤进行了量化仿真,为指导现场适应底板起伏或凹凸圆弧段综采面的割煤工艺优化提供了依据。(2)针对较精确的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切底或留底量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采煤机留顶切底/切顶留底规律;同时分析了影响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切底或留底量的主要因素,并对割煤复杂性进行了量化。(3)基于量化仿真结果及割煤后支架、刮板输送机状态,分析了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割煤对支架、刮板输送机的影响,阐述了割煤、移架、推溜间的关联复杂性。(4)提出了优化割煤、稳定支架、降低刮板输送机故障的技术方案,并应用于现场试验以保障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的持续正常推进。

宋轶群[4](2018)在《柳塔煤矿东部盘区综放开采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柳塔煤矿东部盘区的特厚煤层具有赋存厚度不稳定、硬度较大、自然发火期短等显着特点,传统厚煤层开采技术用于开采此类煤层不甚合适。为了解决柳塔煤矿东部盘区的特厚煤层高效开采技术问题,本文对该盘区的综放开采方法进行了研究,取得的成果如下所述。(1)对该矿东部盘区的开采境界进行了划分,计算出了境界内的可采储量,确定了盘区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2)确定出了盘区巷道及生产系统布置方法,包括盘区巷道布置方法、盘区各生产系统布置方法、盘区内各种巷道的掘进方法和盘区主要硐室设计方法等。(3)确定出了盘区采煤方法,括采煤工艺方式、工作面基本参数计算,综放工作面回采率分析、机械化程度、采煤工艺及设备选择、工作面劳动组织和作业循环图表计算以及巷道回采布置方法等。(4)确定出了盘区运输系统布置方法与设备选择方法,包括盘区运输系统布置方法、盘区运输设备和大巷运输设备选择方法等。(5)确定出了盘区通风与安全技术,包括盘区通风方式的选择和盘区通风设计、安全技术措施制定和东部盘区综放开采安全性分析等。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对实现神东矿区特厚煤层的高效开采、极大地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可为神华集团在该区域内煤炭开采的发展方向和技术战略储备做出贡献。

高士岗[5](2018)在《柳塔煤矿东部盘区Ⅱ-3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综放开采是特厚煤层的主要开采方法之一,但随着割煤和放煤高度的增加,将带来矿压显现剧烈、工作面煤壁片帮严重、顶煤采出率低、瓦斯涌出量大等突出问题。在柳塔煤矿东部盘区实施综放开采实验,对今后神东矿区特厚煤层(大于6m)的合理开采、最大的提高煤炭回收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柳塔煤矿东部盘区Ⅱ-3煤层综放开采技术、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分析论证取得如下成果:(1)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冒放行分析,Ⅱ-3煤层可以在矿压作用下垮塌,但落煤块度较大,尤其在初次开采时需要强行放顶,以便降低顶煤突然大面积垮塌对工作面形成的冲击。(2)通过工程类比和开采安全性分析,认为在柳塔煤矿东部Ⅱ-3煤层实施综放开采,完全可以达到安全、高产、高效、高回收率生产目的。(3)综放工作面设计长度260m,采煤机割煤高度3.5m,平均放煤高度2.08m,采放比1:0.59,不仅满足国家《煤矿安全规程》68条要求,同时还可以整体工作面回收率。(4)工作面日进9刀,一刀一放,采煤机截深与放煤步距均为0.8m;工作面年生产能力可达300万t,工作面资源回收率为86.4%。(5)支架选择ZF8600/19/38低位正四连杆放顶煤支架技术可靠、经济合理,既可以提供高强度支护、满足浅埋深矿压要求,又具有较强的顶煤放出能力和破大块煤功能。同时可实现集团内综放支架结构的标准化。(6)工作面前后部输送机采用垂直布置方式,工作面不采用端头过渡支架,实现全长工作面放煤,不仅可以提高顶煤回收率,同时也有利于工作面设备管理。(7)在柳塔东部相同开采条件下,大采高比综放开采每产100万t煤,多丢失18万t煤量。若每吨煤按50元纯利润计算,实施综放开采每年比采用大采高开采多赢利270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初步估算综放工作面设备需投资约7982万元。而采用大采高则需1.26亿元。在Ⅱ-3煤层实施综放开采,既技术可行,又经济合理。综放开采技术可应用大功率大采高电牵引采煤机、大工作阻力高可靠性强力高效放顶煤液压支架、大槽宽大运量高强度前后部刮板输送机等成套装备,具有很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时成忠[6](2017)在《兖州矿区综放端头区煤岩的失稳冒放规律及放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绝大部分综放工作面两端头不放煤或放少量顶煤,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后部刮板输送机采用端头卸煤方式而使机头、机尾部位抬高,导致排头支架后部放煤空间狭小不利于放煤造成端头区端头区煤炭难以回收。因此本文结合端头交叉侧卸垂直布置方式,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工程实践及实测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开展了综放面端头区设备布置方式及放煤空间确定、端头区煤岩的失稳垮落规律、煤岩体的运移、冒放规律以及端头区放煤工业性试验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以兖州矿区典型矿井综放开采现状为基础,分析端头区的顶煤损失情况、工作面的顶煤损失率,研究端头区放煤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为相应技术对策的提出提供依据。研究端头区设备布置方式由端卸改为交叉侧卸的空间特点以及对于端头放煤所带来的优势,进而确定了端头放煤的空间范围。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工作面端头顶板破断后的大小块体铰接模型,揭示了综放工作面端头放煤后的端头破断顶板结构的相似性与整体运移规律;通过3DEC数值模拟,建立综放工作面端头区煤岩层计算模型,研究了端头区围岩应力场位移场分布规律、顶煤和顶板随工作面开采垮落失稳特征以及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等,为现场端头区顶煤的放出提供了依据。通过PFC3D研究不同顶煤硬度、放煤区域和工艺参数对端头区煤岩放落流动的影响规律以及顶煤回收率,对端头区顶煤进行了易放性分区提出了端头放煤原则,确定了端头放煤合理放煤区域和工艺参数。结合兖州矿区东滩煤矿1306综放工作面的实际条件,进行了端头区放煤的现场应用,并实测分析工作面端头区顶煤运移规律、顶板活动规律、支架承载规律、巷道围岩变形规律、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等,提出并实施了提高端头区顶煤冒放性与回收率的技术措施。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郑贺斌[7](2016)在《综放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及支架选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厚煤层及特厚煤层的开采在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综放开采是我国厚煤层开采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安全高效开采的首要任务和根本保证是对工作面进行有效的支护。液压支架作为综放设备的核心,其能够有效保证必要的安全作业空间和工作面综放设备的机械化移动,同时工作面液压支架的投资占整套工作面采煤设备投资的60%以上,所以液压支架的正确选型不但决定着工作面能否安全高效生产,而且决定着煤炭企业投资是否合理。为了实现井下工作面安全、高效、集约生产,放顶煤工作面液压支架的初步选型和重要参数必须确定合理。随着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在我国的大面积推广,充分认识综放工作面采场上覆岩层运动破坏规律和支架—围岩相互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了解放顶煤工作面围岩结构的受力特征和变形规律,具有指导工作面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本文以三元煤业1312工作面液压支架初步选型及参数确定为工程背景。首先,考察并收集了三元煤业1312工作面资料,同时结合顶板窥视结果,充分分析了1312工作面顶底板围岩的特性。其次,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了综放开采顶煤的破碎机理、影响顶煤冒放的因素、放顶煤顶板及端头的围岩运动结构,以及采场支架—围岩模型的强度耦合、刚度耦合和稳定性耦合的支架—围岩耦合理论。再次,根据液压支架选型理论,结合三元煤业1312工作面具体地质条件,为该工作面进行液压支架初步选型;同时结合理论计算公式与安全生产的要求,确定液压支架中心距、支护强度和工作阻力、初撑力和最大、最小支撑高度等重要参数,并提出液压支架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最后运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研究和分析了放顶煤开采的垂直应力分布规律及工作面中部和端头垂直应力与垂直位移变形的分布特征,同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分析了工作面顶板在不同支架支护强度下顶板的垂直位移变形规律,从而验证理论确定支护强度的正确性。综合考虑以上各方面因素,最终确定了1312工作面液压支架的型号。所选定的放顶煤液压支架为三元煤业1312工作面创造了必要的安全回采空间,为工作面安全、高效、集约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进而为三元煤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本次确定的液压支架型号契合当代煤矿企业的发展要求。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其他研究综放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及放顶煤工作面液压支架选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红伟[8](2014)在《大倾角煤层长壁开采围岩应力演化及结构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倾角煤层长壁开采过程中采场围岩“关键域”的非确定性和“岩体结构”的“变异”是形成这类煤层开采岩层运动异常复杂且难以控制的关键。研究大倾角煤层长壁开采覆岩应力场形成及演化、岩体结构稳定性,奠定大倾角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理论基础,对丰富复杂埋藏条件煤层开采理论与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物理相似模拟实验、数值分析、理论分析、工程实践等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大倾角煤层长壁采场覆岩运动破坏规律、应力场形成与演化特征、围岩“关键域”转化与岩体结构稳定性进行的系统研究表明:大倾角煤层开采过程中,沿工作面走向顶板运移具有时序性、不均衡性,工作面上部区域顶板最先发生垮落,垮落步距最小,下部区域顶板最后发生垮落,垮落步距最大;沿工作面倾向顶板岩梁中上部位置首先出现离层、破坏,导致顶板垮落形态向上部区域偏移,呈现出非对称拱形特征,垮落矸石沿工作面倾向滑移充填采空区,呈现下部充填压实、中部完全充填、上部部分充填的分区特征。大倾角煤层开采围岩应力重新分布,沿煤层走向呈对称拱形特征,沿煤层倾向呈非对称拱形特征,且受煤层倾角、采高等因素影响明显。在采场四周煤岩体中形成支承压力,且支承压力分布形式、大小、峰值点距煤壁距离等具有分区特性。应力分布沿煤层走向和倾向的叠加,形成大倾角煤层开采采场围岩空间应力拱壳。随着工作面推进,应力拱壳不断向采场四周煤岩体、上位岩层扩展,非对称特性显现程度增加。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在“应力-冒落”双拱作用下垮落形成非对称“拱壳”形态,“拱壳”区域岩层对覆岩活动起决定作用,称为覆岩“关键域”。沿工作面倾斜方向“关键域”转换导致形成层位不同,下部“关键域”向直接顶和伪顶岩层转移,关键岩块以直接垮落方式运移;中部“关键域”处于基本顶中下位岩层中,关键岩块运移方式为一次回转垮落;上部“关键域”向基本顶上位岩层中转移,关键岩块运移方式为二次回转垮落。沿工作面倾斜方向“关键域”关键岩块相互作用,形成倾向“梯阶”结构。不同区域不同位置“关键域”关键岩块的破坏失稳,引起覆岩空间“拱壳”结构动力失稳,“拱壳”结构失稳分为工作面上部区域壳基位置、壳肩位置、壳顶位置,工作面中部区域壳基位置、壳肩位置,工作面下部区域壳基位置等六个区域,“关键域”岩体结构变异导致工作面上部区域出现的高位失稳产生冲击性来压,工作面中下部区域低位失稳出现推垮型事故。针对枣泉煤矿120210大倾角工作面综放开采条件,分析采场“关键域”岩体结构失稳机制,建立以“支护系统工作阻力分区域控制技术、顶煤放出量分区域控制技术、工作面倾斜全长与区域分割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防护体系”为核心的围岩控制技术体系,有效控制了采场围岩岩体结构失稳,取得了良好技术经济与社会效益。

吕平军[9](2013)在《大倾角松软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设备的选型与配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汾源煤业有限公司5#煤层大倾角松软特厚煤层的实际情况,与其他类似矿井对比分析后确定了合理的工作面布置方式及回采工艺,通过对支架主要技术参数和结构形式的优化分析,提出了支架选型设计的依据,并计算得出了支架合理的支护强度,同时提出了运用综合技术措施解决工作面设备防倒、防滑和煤壁片帮的控制难题。

李剑峰[10](2013)在《综采液压支架应用的有效经验》文中认为近几年来,兖州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各矿在液压支架的使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验,积累了许多有效的经验,可供参考。中厚煤层的高产高效工作面液压支架选型兖州矿业(集团)公司济宁二号煤矿根据主采煤层3上的地质构造条件,在分析液压支架选型时应当注意的工艺问题和技术参数基础上,找出了适应该煤层工作面高产高效综采液压支架应具有的技术工艺和今后发展方向,

二、综放工作面排头支架放顶煤的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放工作面排头支架放顶煤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放顶煤工作面排头液压支架的改造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综放工作面配套设备
    1.1 “三机”配套设备
    1.2 综放工作面液压支架断面布置图
    1.3 放顶煤排头液压支架的结构型式
2 排头液压支架的改造及工作面布置
    2.1 顶梁结构改造尺寸的确定
    2.2 排头液压支架顶梁改造后断面布置图
3 排头支架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3.1 液压支架受力模型[4]
    3.2 反四连杆力系的计算分析[5]
        (1)前、后连杆轴向力的受力分析
        (2)顶梁的受力分析
4 加高顶梁排头液压支架的应用效果
    4.1 煤炭回收的经济效果理论分析
    4.2 加高顶梁排头液压的实际应用效果

(2)侧卸成套输送装备的开发及关键部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运输机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侧卸成套输送装备总体方案设计
    2.1 侧卸成套输送装备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2.2 侧卸成套输送装备的总体要求
    2.3 侧卸成套输送装备的总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侧卸成套输送装备设计计算及理论分析
    3.1 侧卸成套输送装备过煤断面分析
    3.2 运行阻力、链条张力计算
    3.3 刮板链预紧力、紧链力计算
    3.4 运行牵引力、功率计算
    3.5 链条强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刮板链改进设计
    4.1 刮板链结构分析
    4.2 刮板间距计算
    4.3 功率损耗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性试验
    5.1 侧卸成套输送装备适应性分析
    5.2 侧卸成套输送装备工业性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3)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回采工艺复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大倾角煤层开采研究现状
        1.3.2 国外大倾角煤层开采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系统复杂性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割煤复杂性分析
    2.1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割煤工艺特点
    2.2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割煤工艺复杂性溯源
    2.3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非线性割煤复杂性特征
    2.4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割煤动态仿真模型
        2.4.1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割煤动态仿真模型的建立
        2.4.2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割煤动态仿真原理
    2.5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割煤动态仿真
        2.5.1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上凹段割煤动态仿真
        2.5.2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下凹段割煤动态仿真
    2.6 本章小结
3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割煤量化仿真结果分析
    3.1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割煤仿真结果分析
        3.1.1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留顶切底/切顶留底规律
        3.1.2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留顶切底/切顶留底量与溜槽位置的关系
        3.1.3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留顶切底/切顶留底量徘徊区间的演化
        3.1.4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留顶切底/切顶留底量值的累积
    3.2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割煤影响因素分析
        3.2.1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倾角对割煤的影响
        3.2.2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刮板输送机参数对割煤的影响
        3.2.3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采煤机参数对割煤的影响
    3.3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非线性割煤复杂性分析
    3.4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非线性割煤复杂性量化
    3.5 本章小结
4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支架与刮板输送机复杂性分析
    4.1 大倾角上凹段综采面支架稳定性分析
        4.1.1 大倾角上凹段综采面支架稳定性力学分析
        4.1.2 大倾角上凹段综采面回采过程中支架状态分析
    4.2 大倾角下凹段综采面支架稳定性分析
        4.2.1 大倾角下凹段综采面支架稳定性力学分析
        4.2.2 大倾角下凹段综采面回采过程中支架状态分析
    4.3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刮板输送机运行复杂性分析
    4.4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割煤、移架、推溜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4.4.1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回采工艺系统的协同机制
        4.4.2 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回采工艺系统的反馈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工程实例
    5.1 工程概况
        5.1.1 矿井概况
        5.1.2 综采面煤层赋存条件
        5.1.3 综采面三机配套
    5.2 花山矿6143 综采面割煤仿真及优化
        5.2.1 综采面割煤仿真
        5.2.2 综采面割煤工艺优化
    5.3 刮板输送机下滑与支架稳定性控制
        5.3.1 刮板输送机的下滑控制
        5.3.2 支架的稳定性控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柳塔煤矿东部盘区综放开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目的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盘区境界划分和储量计算方法
    2.1 盘区境界
        2.1.1 盘区位置
        2.1.2 盘区划分
    2.2 盘区储量
        2.2.1 盘区工业储量
        2.2.2 盘区可采储量
    2.3 本章小结
3 盘区设计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计算方法
    3.1 盘区设计生产能力
        3.1.1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3.1.2 盘区设计生产能力
        3.1.3 盘区回采率
    3.2 盘区服务年限
    3.3 盘区工作面掘进与回采接续计划编制
    3.4 本章小结
4 盘区巷道及生产系统布置方法
    4.1 盘区巷道布置方法
        4.1.1 盘区走向长度和倾向长度的确定
        4.1.2 盘区煤柱尺寸的确定
        4.1.3 盘区内工作面的接替顺序
    4.2 盘区各生产系统布置方法
        4.2.1 运煤系统
        4.2.2 通风系统
        4.2.3 运料系统
        4.2.4 排矸系统
        4.2.5 供电系统
        4.2.6 供水系统
        4.2.7 排水系统
    4.3 盘区内各种巷道的掘进方法
    4.4 盘区主要硐室设计
        4.4.1 盘区变电所
        4.4.2 盘区水仓
        4.4.3 调车硐室
    4.5 本章小结
5 盘区采煤方法
    5.1 采煤工艺方式确定
        5.1.1 采煤工艺确定
        5.1.2 采煤方法确定
    5.2 工作面基本参数计算
        5.2.1 工作面长度的确定
        5.2.2 工作面推进长度的确定
        5.2.3 工作面割煤高度和放煤高度
        5.2.4 采煤机截深和放煤步距
        5.2.5 工作面日循环数
        5.2.6 工作面产量
    5.3 综放工作面回采率分析
        5.3.1 初采损失
        5.3.2 末采损失
        5.3.3 端头损失
        5.3.4 工艺损失
    5.4 机械化程度
    5.5 采煤工艺及设备
        5.5.1 工作面落煤、装煤方式及落煤、装煤机械
        5.5.2 工作面支护方式及支架选型
        5.5.3 工作面运煤方式及运煤机械
        5.5.4 综放工艺
    5.6 工作面作业循环图表
    5.7 巷道回采布置方法
        5.7.1 盘区巷道布置
        5.7.2 盘区煤柱尺寸
    5.8 本章小结
6 盘区运输系统布置方法与设备选择
    6.1 盘区运输系统布置方法
    6.2 盘区运输设备的选择
        6.2.1 顺槽运煤设备选型
        6.2.2 辅助运输设备选型
    6.3 大巷运输设备的选择
    6.4 本章小结
7 盘区通风与安全技术
    7.1 通风方式的选择
        7.1.1 矿井概况
        7.1.2 矿井通风系统和通风方式
    7.2 盘区通风
        7.2.1 盘区通风概述
        7.2.2 掘进通风及硐室通风
        7.2.3 通风构筑物
        7.2.4 采煤工作面风量计算
        7.2.5 掘进通风风量计算
        7.2.6 独立通风硐室所需风量
        7.2.7 其它需风量
        7.2.8 掘进通风方法
    7.3 东部盘区综放开采安全性分析
        7.3.1 影响综放开采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7.3.2 综放开采瓦斯治理
        7.3.3 综放开采防灭火措施
        7.3.4 安全监控装备
        7.3.5 综放开采工作面防治水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柳塔煤矿东部盘区Ⅱ-3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目的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东部盘区Ⅱ-3煤层特征分析
    2.1 井田位置及交通
    2.2 井田构造
    2.3 可采煤层
    2.4 煤质与用途
    2.6 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
    2.7 瓦斯、煤尘、煤的自燃及地温特征
        2.7.1 瓦斯特征
        2.7.2 煤尘特征
        2.7.3 煤层自燃特征
        2.7.4 地温特征
        2.7.5 矿井涌水量
    2.8 井田东部盘区概况
3 东部盘区Ⅱ-3 煤层合理采煤方法选择
    3.1 分层综放开采法
    3.2 综放开采法
    3.3 大采高综放开采法
    3.4 Ⅱ-3 煤层合理采煤方法选择
        3.4.1 分层综放开采可行性分析
        3.4.2 大采高综放开采可行性分析
        3.4.3 综放开采可行性分析
4 东部盘区Ⅱ-3 煤层综放开采适应性分析
    4.1 Ⅱ-3 煤层顶煤冒放性分析
    4.2 东部盘区Ⅱ-3 煤层综放开采数值模拟分析
    4.3 与类似条件矿井的类比分析
    4.4 柳塔煤矿东部Ⅱ-3 煤层综放开采分析结论
5 首采2307 综放工作面参数确定
    5.1 2307 工作面基本参数确定
        5.1.1 2307 综采工作面推进长度
        5.1.2 2307 综采工作面割煤与放煤高度
        5.1.3 滚筒采煤机截深与放煤步距
        5.1.4 2307 工作面日循环数
    5.2 2307 工作面生产能力计算
    5.3 综放工作面回采率分析
        5.3.1 初采损失计算方法
        5.3.2 末采损失计算方法
        5.3.3 端头损失计算方法
        5.3.4 工艺损失计算方法
    5.4 综放与大采高工作面回收率分析
6 工作面设备选型
    6.1 输送机机头布置方式
    6.2 放顶煤液压支架选型
        6.2.1 两柱与四柱式综放支架对比
        6.2.2 工作阻力计算
        6.2.3 支架的主要技术参数确定
    6.3 采煤机选型
    6.4 前部输送机和后部输送机选型
        6.4.1 前部刮板输送机选型
        6.4.2 后部刮板输送机选型
        6.4.3 顺槽转载机选型
        6.4.4 破碎机
    6.5 顺槽胶带输送机选型
    6.6 乳化液泵及喷雾泵站
    6.7 首采综放工作面设备初步选型
    6.8 大采高综采设备初步配套
    6.9 工作面劳动组织方案
    6.10 工作面经济技术指标
7 主要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兖州矿区综放端头区煤岩的失稳冒放规律及放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2 兖州矿区综放开采端头区顶煤损失率现状及分析
    2.1 东滩矿综放工作面端头区顶煤损失分析
    2.2 鲍店矿综放工作面端头区顶煤损失分析
    2.3 综放面端头区顶煤的损失形式及原因分析
    2.4 综放面端头放煤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2.5 小结
3 综放工作面端头区设备布置及放煤空间确定
    3.1 常规(现有)布置方式及存在问题
    3.2 交叉侧卸垂直布置方式及其优势
    3.3 放煤空间确定
4 综放工作面端头区煤岩的失稳垮落规律
    4.1 综放工作面端头顶板块体结构的受力特征及其失稳条件
    4.2 综放工作面端头区煤岩失稳垮落规律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4.3 综放工作面端头区围岩应力场分布规律及顶煤(板)垮落失稳特征
    4.4 端头区放煤对围岩应力场分布及回采巷道稳定性的影响
    4.5 端头区顶煤垮落失稳特征及煤岩运移规律
    4.6 本章小结
5 综放工作面端头区煤岩的冒放规律及合理工艺参数研究
    5.1 模型的建立及方案
    5.2 端头不同放煤区域顶煤的冒放规律
    5.3 不同煤层硬度端头顶煤冒放规律
    5.4 不同采放比端头顶煤冒放规律
    5.5 端头区放煤工艺参数确定
    5.6 本章小结
6 工程应用
    6.1 1306综放工作面概况
    6.2 综放工作面端头顶煤运移规律
    6.3 1306综放面端头区放煤应用及效果分析
    6.4 综放面端头区矿压显现规律
    6.5 经济及社会效益
7 主要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综放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及支架选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放顶煤支架的发展及特点
        1.2.1 国外放顶煤支架的发展及特点
        1.2.2 国内放顶煤支架的发展及特点
    1.3 放顶煤液压支架的发展趋势
    1.4 问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1312工作面概况及液压支架概述
    2.1 三元煤业1312工作面概况
        2.1.1 三元煤业井田地质概况
        2.1.2 三元煤业1312工作面概况
        2.1.3 水文地质情况
        2.1.4 煤层分布特征
        2.1.5 顶底板分布特征
        2.1.6 1312工作面采煤工艺
    2.2 液压支架的结构
        2.2.1 液压支架的承载结构
        2.2.2 液压支架的辅助装置
        2.2.3 液压支架的液压元件
    2.3 液压支架的工作原理
        2.3.1 升降动作
        2.3.2 推移动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综放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及围岩—支架关系
    3.1 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
        3.1.1 国外有关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假说
        3.1.2 国内有关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假说
    3.2 综放开采的岩层控制
        3.2.1 顶煤破碎机理
        3.2.2 顶煤的破坏分区
        3.2.3 顶煤冒放的影响因素
    3.3 综放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规律
        3.3.1 综放工作面顶板运动结构
        3.3.2 综放工作面采场覆岩结构
        3.3.3 综放工作面端头基本顶结构
        3.3.4 综放工作面其他规律
    3.4 综放工作面支架—围岩相互作用
        3.4.1 支架—围岩力学模型
        3.4.2 支架—围岩强度耦合
        3.4.3 支架—围岩刚度耦合
        3.4.4 支架—围岩稳定性耦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312工作面液压支架选型及参数确定
    4.1 1312工作面液压支架初步选型
        4.1.1 放顶煤液压支架的选型原则
        4.1.2 工作面液压支架架型的初步选择
    4.2 液压支架的参数确定
        4.2.1 液压支架中心距的确定
        4.2.2 液压支架支护强度与工作阻力的确定
        4.2.3 液压支架初撑力的确定
        4.2.4 液压支架高度的确定
        4.2.5 工作面支架布置台数的确定
        4.2.6 工作面液压支架选型
    4.3 液压支架操作注意事项
        4.3.1 顶板管理时注意事项
        4.3.2 放煤时注意事项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作面液压支架支护强度数值模拟研究
    5.1 FLAC3D介绍
    5.2 回采工作面模型建立
    5.3 数值模拟方案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8)大倾角煤层长壁开采围岩应力演化及结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大倾角煤层开采方法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大倾角煤层开采围岩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大倾角煤层开采研究特点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空间运移破坏规律
    2.1 概述
        2.1.1 研究方法确定
        2.1.2 工程地质和开采条件
    2.2 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运移垮落规律
        2.2.1 沿工作面走向覆岩运移垮落规律
        2.2.2 沿工作面倾向覆岩运移垮落规律
        2.2.3 覆岩空间运移垮落规律
    2.3 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垮落机理
        2.3.1 覆岩走向运移垮落力学过程
        2.3.2 覆岩倾向运移垮落力学过程
    2.4 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垮落充填特征
        2.4.1 工作面下部充填压实区
        2.4.2 工作面上部部分充填区
    2.5 本章小结
3 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应力场形成及演化特征
    3.1 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应力迁移特征
        3.1.1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3.1.2 不同采高条件下采场应力形成及演化特征
        3.1.3 不同倾角条件下采场应力形成及演化特征
        3.1.4 采场应力场形成特征
    3.2 采场围岩支承压力分布特征
        3.2.1 采场前后方煤岩体支承压力
        3.2.2 回采巷道两侧煤岩体支承压力
        3.2.3 采场四周煤岩体支承压力分布类型及特征
    3.3 围岩三维应力场形成特征
    3.4 应力拱壳分析模型和形态方程
        3.4.1 应力拱壳分析模型建立
        3.4.2 应力拱壳形态方程
    3.5 应力拱壳演化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大倾角采场覆岩“关键域”岩体结构稳定性分析
    4.1 应力拱壳作用下“关键域”转化特征
        4.1.1 覆岩“应力-冒落”双拱特性
        4.1.2“关键域”形成层位
        4.1.3“关键域”岩体结构破断运移和平衡机制
    4.2 大倾角煤层开采岩体结构稳定性分析
        4.2.1 倾向“梯阶”结构形成特征
        4.2.2 倾向“梯阶”结构力学模型
        4.2.3 倾向“梯阶”结构稳定性分析
    4.3 大倾角煤层开采“关键域”岩体结构失稳机制
        4.3.1“关键域”岩体结构破坏准则
        4.3.2“关键域”岩体结构失稳模式
    4.4 大倾角煤层开采“关键域”岩体结构变异致灾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大倾角煤层开采岩体结构稳定性控制工程实例
    5.1 大倾角综放采场“关键域”岩体结构稳定性分析
        5.1.1 工程背景
        5.1.2 综放采场岩体结构失稳分析
        5.1.3 岩体结构失稳的现场验证
    5.2 大倾角综放采场岩体结构控制技术
        5.2.1 大倾角综放采场围岩控制技术体系
        5.2.2 顶煤放出量的区域控制
        5.2.3 支护系统载荷分区域控制
        5.2.4 工作面安全防护
    5.3 大倾角综放采场围岩控制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大倾角松软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设备的选型与配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作面概况
2 工作面布置与工艺
3 工作面支架选型
    3.1 顶板控制
    3.2 支架密封
    3.3 底板比压
    3.4 防倒防滑
4 工作面设备配套
5 关键技术及处理
    5.1 防倒防滑技术
        5.1.1 设备加装防倒防滑装置
        5.1.2 合理布置工作面
        5.1.3 合理控制开采参数
        5.1.4 合理设计回采工艺
    5.2 防片帮冒顶技术
        5.2.1 提高支架初撑力与支护阻力
        5.2.2 合理使用护帮和侧护装置
        5.2.3 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
        5.2.4 其它技术措施

(10)综采液压支架应用的有效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厚煤层的高产高效工作面液压支架选型
中厚煤层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的应用
综采放顶煤工作面排头支架放顶煤技术
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端头放煤支架改造
端头支架应用于工作面顺槽超前支护
带伸缩梁和抬底装置支架在二分层应用
综采面全断面掩护法撤除液压支架
工作面液压支架快速撤除技术

四、综放工作面排头支架放顶煤的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放顶煤工作面排头液压支架的改造及应用[J]. 滕达,于雁冰,王瑞. 山东煤炭科技, 2021(11)
  • [2]侧卸成套输送装备的开发及关键部件设计[D]. 吴东东. 东南大学, 2019(01)
  • [3]大倾角非线性综采面回采工艺复杂性研究[D]. 王震.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4]柳塔煤矿东部盘区综放开采工艺研究[D]. 宋轶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5]柳塔煤矿东部盘区Ⅱ-3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技术研究[D]. 高士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6]兖州矿区综放端头区煤岩的失稳冒放规律及放煤研究[D]. 时成忠.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1)
  • [7]综放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及支架选型研究[D]. 郑贺斌.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8)
  • [8]大倾角煤层长壁开采围岩应力演化及结构稳定性研究[D]. 王红伟.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8)
  • [9]大倾角松软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设备的选型与配套研究[J]. 吕平军. 中国煤炭, 2013(09)
  • [10]综采液压支架应用的有效经验[J]. 李剑峰. 矿业装备, 2013(09)

标签:;  ;  ;  ;  

综放工作面放顶煤的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