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法的计算与应用

混合法的计算与应用

一、混合料法配料计算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梁颖[1](2021)在《W公司P产品生产流程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消费结构逐渐升级,市场对乳制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乳制品已经成为日常食品消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乳业由“弱质产业”发展为“朝阳产业”。同时引发了乳制品企业开始扩大生产规模,消费者从品质、价格、安全等多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购买时对乳制品的选择也更为谨慎,加之原料价格和人力成本的上涨,使乳制品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机会与挑战并存。在此市场环境下,乳制品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对生产流程的优化,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效率,提升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维护企业口碑,保持顾客忠诚度。W公司是一家乳制品制造公司,在2013年投资近22000万元建成,在目前生产运营过程中,公司面临着市场需求增多和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鉴于发展现状,本文以工业工程理论为基础,以W公司对效益影响最大的P产品生产流程为研究对象,找出生产流程中的问题所在,制定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案。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对生产现场的数据进行收集,绘制出价值流图和生产流程程序表,发现生产流程中存在生产工序流程设置不合理、生产现场管理效率低、溯源很难满足用户需求的问题。其次,对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并实施:在工序流程方面,运用Flexsim仿真软件对配料工序进行模拟仿真,并通过“5W1H”和ECRS技术对配料工序进行了合理调整,通过建立并求解线性规划模型对采包工序进行最小工作站改善;在现场管理方面,以看板管理为工具改善生产方式,采用MES系统加强对生产现场执行层的控制程度,运用6S管理对作业环境进行优化;在产品溯源方面,在明确溯源需求和流程的基础上设计追溯方案的整体结构,引进区块链技术对产品溯源过程进行完善。最后,通过平衡率、人力成本等关键指标对比生产流程改善效果,通过看板管理、MES系统以及6S管理的应用效果对管理模式和作业环境的优化效果进行评价,并针对工序优化、现场管理优化、安全溯源优化三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为生产流程优化提供支持。通过对P产品生产流程的优化,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流程的时间、人力成本,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

金晶[2](2020)在《质量风险管理在片剂制剂生产管理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质量风险管理是2010版GMP规范中增加的新要求,其规定制药企业建立质量风险管理程序,对如何防范污染与交叉污染、供应商管理、产品回收及重新加工、验证与确认、偏差管理、预防与纠正措施、变更管理、洁净厂房及设施等方面运用质量风险管理工具,以控制药品的总体风险,保障药品的安全、有效。随着我国加盟ICH以及药品管理法的修订,无论是从管理层面还是法规层面而言,药品生产的质量风险管理在制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本人在所属公司运用质量风险管理的探索过程中发现以下难点:(1)运用较为传统的风险管理工具,使风险管理的内容分散,无法构成系统性的文件以指导在生产管理中合理分配管理资源,以指导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能力的持续提升。(2)风险识别的过程中,风险项容易遗漏。(3)在对已上市药品的生产管理进行风险评估时,容易受到现有管理措施对风险程度判断的干扰,造成误判。针对以上难题,本文以一种中药片剂A产品在片剂生产过程中的管理为研究对象,采用作业流程分析及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片剂生产工作流程中影响各事件元的质量五大要素进行分析。共识别出119项风险特征问题,其中低程度风险项为74项,中程度风险项为36项,高程度风险项为9项。通过对不同程度风险的识别及评估克服了上述难点,为采取可实施的有效方法提供了依据。通过对A产品在片剂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管理研究,探索在生产管理中运用适当的风险管理工具来开展质量风险分析评估工作,为在药品生产管理中,运用质量风险管理工具提供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朱通[3](2020)在《家具生产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MES系统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产现场是将家具订单转化为客户需求产品的重要场所,也是家具生产企业业务流程中的核心工序之一。目前家具现场管理模式落后,无法及时响应多品种、变批量混线生产模式下的车间需求,上层计划与现场控制层之间信息脱节问题严重,制约了家具生产企业的进一步发展。MES系统的应用是提升家具生产企业生产效率与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能为家具生产企业提供一个响应迅速、弹性化、细致化的生产制造环境,可以为家具生产企业生产带来全方位的提升。本文通过对家具生产企业生产特征、现存问题和管理需求进行系统分析,结合MES系统理论知识,建立了技术资料管理为基础、以生产计划管理为源头、以生产过程管理为核心,同时兼顾物料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等重要生产组成部分的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功能模型,并对各个模块功能细分做了详细的阐述。通过探讨MES系统与企业计划层、控制层之间的关系,设计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功能框架图及功能模块内部信息交互过程;通过分析MES系统功能模块在家具业务流程中发挥的作用,初步完成了适用于生产现场管理的MES系统构建。同时,本文通过分析家具生产现场生产异常特点,确定了计划扰动、执行扰动、资源扰动和工艺扰动四类扰动事件,并针对性给出了各类扰动事件的处理目标与处理思路,最终得出基于不同生产扰动事件下的车间自动调度技术流程框架。

王浩源[4](2020)在《稀土络合物/聚乙烯功能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具有价格低,易加工,力学性能好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农用棚膜。稀土络合聚合物因其特殊结构,具有转光性能,在化工、生物和农业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本文选用LLDPE作为基质,制备稀土络合物/聚乙烯功能膜,并对功能膜的性能进行了表征。以Eu3+为中心离子,以单硬脂酸单衣康酸甘油二酯(GI)和单月桂酸二乙醇酰胺单衣康酸甘油二酯(LI)为第一配体,邻菲罗啉(Phen)为第二配体,制备了两种铕稀土络合物Eu(GI)3Phen和Eu(LI)3Phen。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稀土络合物已经合成成功;荧光分析结果显示,Eu(GI)3Phen在275 nm左右具有紫外吸收谱带,在617 nm左右具有发射谱带;Eu(LI)3Phen在292 nm左右具有紫外吸收谱带,在615 nm左右具有发射谱带。TGA证明两种稀土络合物热学性能稳定,可以在190 oC下可以进行热反应加工。然后将LLDPE分别与Eu(GI)3Phen和Eu(LI)3Phen进行熔融挤出接枝吹膜,制备聚乙烯接枝铕稀土络合物LLDPE-g-Eu(GI)3Phen和LLDPE-g-Eu(LI)3Phen薄膜。结果表明,Eu(GI)3Phen和Eu(LI)3Phen对样品的熔融温度、结晶温度和晶型以及力学性能没有大的影响。荧光分析表明,随接枝物中铕稀土络合物浓度升高,聚乙烯接枝膜荧光强度逐渐增强,LLDPE-g-Eu(GI)3Phen薄膜中Eu(GI)3Phen的浓度大于2.0 wt%时,发生荧光猝灭现象。接枝膜的水接触角测试表明,接枝铕稀土络合物有效减小了LLDPE薄膜的接触角。60 oC下加速流滴实验表明,随着铕稀土络合物的浓度的增加,流滴期逐渐延长,配体极性更强且分子结构较小的Eu(LI)3Phen对延长流滴期的作用更大。将GI、EDM和Eu(GI)3Phen按不同配比,分别通过共混和接枝制备了稀土络合物/聚乙烯薄膜。DSC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共混和接枝对LLDPE的热学性能和力学性能影响不大。荧光分析表明,薄膜流滴12天后,浓度2.5 wt%Eu(GI)3Phen的LLDPE/Eu(GI)3Phen共混薄膜荧光强度下降了97.8%,浓度1.5 wt%Eu(GI)3Phen和0.6wt%EDM的LLDPE/Eu(GI)3Phen/EDM共混薄膜荧光强度下降了96.0%;而浓度为2.5 wt%和1.5 wt%Eu(GI)3Phen的LLDPE-g-Eu(GI)3Phen薄膜,荧光强度分别下降20.5%和69.5%。水接触角测试表明,混合EDM的薄膜拥有更小的接触角。60 oC下加速流滴测试表明,加入EDM的LLDPE薄膜普遍拥有更长流滴期,加入EDM的LLDPE-g-Eu(GI)3Phen的薄膜加速流滴期最长,达到了12天。

李石稳[5](2020)在《机械化学法制备铜包铁粉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铜包铁粉是一种省铜、环保、低成本的粉末冶金材料,开发出品质合格的铜包铁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大的工业应用价值。然而,现有的混合扩散法和化学镀法都因各自的一些问题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为此,本文以工艺环保、包覆均匀及界面结合牢靠为视角,提出了机械化学法制备铜包铁粉的新工艺,即利用机械力化学效应将超细氧化铜粉包覆在铁粉上,通过氢气还原与烧结获得了合格的铜包铁粉。机械化学法制备铜包铁粉的关键点是制备出合格的前驱体Fe-Cu O复合粉。在机械力作用下,Fe和Cu O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XRD检测分析得出的产物为Fe3O4、Cu、Cu2O,与热力学计算结果相符。正是依靠这种强大的机械力作用,才使得细小的Cu O粒子均匀地粘附在Fe粒子的表面上并产生牢固的机械结合和反应结合。此外,研究表明,粗糙及多孔的铁粉颗粒表面结构、大的粒径比(DFe/DCu O)、合适的配料比及复合时间更有利于Fe和Cu O粒子的复合。氢气还原与烧结过程决定铜包覆层的形成、组织致密化以及Fe-Cu相界面的结合。研究表明,铁氧化物和铜氧化物能够很好地被H2还原;新相Cu优先在Fe颗粒表面上的接触部位和缺陷处生核,并以此为基础结晶长大形成Fe-Cu相界面;此外,提高烧结温度、降低Cu O的粒度、增加烧结时间均可促进扩散传质过程,使铜包覆层致密化。以铜包覆层的包覆率为试验指标,选取4因素3水平的正交表L9(34)设计试验,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各因素对包覆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复合时间>配料比>烧结温度>烧结时间;最佳因素水平组合为铁粉与氧化铜粉的配比为3:1、复合时间为20min、氢气还原温度为900℃、烧结时间为1h,此时铜包覆率不低于95%,铜包覆层厚度2-5μm。最后,研究了铜包铁粉的Fe-Cu相界面的结合特性,分析认为,Fe、Cu两相满足物理、化学及力学相容性,Fe-Cu相界面的结合由反应结合、润湿结合和机械结合组成,三者共同作用保证了牢靠的相界面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机械化学法制备包覆型粒子的研究,也为探索环保、经济、可行的铜包铁粉制备工艺做出了新的尝试。

洪增辉[6](2020)在《沥青混合料绿色再生工厂生产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公路维修的里程数日渐增多,铣刨回收的废旧沥青路面材料(RAP)基数不断增大,势必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而RAP的循环利用既能满足公路养护原材料的需求,减少维修成本,又可降低环境污染,因此我国当下对于公路再生技术越发重视。但是现今许多再生搅拌站因不满足国家环保生产、绿色交通的战略目标,面临关、停的局面。对此提出再生沥青混合料绿色化、工厂化生产的转型理念。依托实体工程对再生工厂生产技术指标进行质量效果验证,有效解决生产过程中旧料掺量低、取样不规范、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首先,本论文在研究当下厂拌热再生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对传统沥青搅拌站生产方式、环保措施进行改良优化,引入了沥青混合料绿色再生工厂的概念,提出利用工厂化技术进行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绿色生产方式,并阐述其存在的价值与必要性。其次,对铣刨回收的RAP料性能变异参数进行研究,提出在RAP预处理过程中采用柔性破碎、分档筛分、基准料合成的质量控制方法。以灰色关联度分析为基础确定基准料0-7mm、7-13mm两档掺量,通过室内实验论证基准料合成技术对于降低级配变异具有的可行性,为再生工厂预处理过程中RAP质量控制提供依据。然后,对合成后的基准料确定掺量为0%、30%、35%、40%,进行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并制备马歇尔试件,通过再生试验检测其路用性能,寻求提高掺配率的同时又能保证生产质量的可行方案。试验结果表明运用基准料合成的方法得到的再生沥青混合料均能满足规范要求,但最佳掺量为30%时最为符合再生路面性能要求。最后,采用工厂化的再生质量控制技术对配置系统、取样方法、加热温度等生产工艺控制指标提出建议,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质量效果验证,为再生工厂生产运行中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依据。

陈荣淋[7](2020)在《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废土数量成几何级速度增长,目前工程废土处理方式仍以填埋为主资源化利用为辅,导致大量土地被占用,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利用是以工程废土作为主要基材,通过合理的材料改性和构造设计优化,并结合现代化制造工艺生产新型节能墙材的创新技术手段,可为工程废土的再利用和建筑物降耗节能提供参考。对响应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留住青山绿水”的号召,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工程废土的矿物及化学成分、颗粒分布、可塑性、酸碱度及有机质含量等特性对制砖技术的选定和产品的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在考虑节能环保和工艺成本的前提下,分析确定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以中性或弱碱性工程废土为原材料、水泥为改性固化剂,采用非烧结的半干法液压砖机静压压制成型工艺。(2)工程废土改性单因素试验研究表明,成型压力、混合料含水率、水泥和细石掺量均对其抗压强度和表观密度产生较大影响。在考虑材料性能和成本控制的前提下,成型压力、混合料含水率、水泥和细石掺量等影响因素都存在最优取值范围。本文所用工程废土改性方案中各影响因素的最优取值范围分别为成型压力15MPa~25MPa、混合料含水率10.5%~12.5%、水泥掺量8%~12%、细石掺量3%~6%。(3)基于响应面法进行工程废土改性优化研究,结果显示成型压力、混合料含水率、水泥和细石掺量对表观密度、抗压强度、导热系数、软化系数等指标的影响显着程度均不相同,且存在交互作用。结合试验数据构建的改性工程废土指标回归模型适用于改性方案的优化和指标响应值预测,预测误差为6.07%。(4)通过单砖轴压数值仿真试验和稳态传热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构造设计方案在抗压强度、强重比、Mises应力分布、损伤破坏形态、单砖当量热阻、单砖当量导热系数、墙体传热系数、热阻重量比、热流路径及热流密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和优劣。综合考虑力学性能、热工性能及模具成本等因素,确定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最优砖型构造设计。(5)对材料改性和构造设计优化后的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进行试制和技术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外观质量良好,且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能够达到技术规范要求:尺寸大小偏差不大于1mm,表观密度为1192.4kg/m3,抗压强度为5.94MPa,抗压强度变异系数为0.02,吸水率为7.92%,相对含水率为24.2%,碳化系数和软化系数分别为0.87和0.86,墙体传热系数为1.473W/(m2?K),放射性核素限量内照射指数和外照射指数分别为0.3和0.5。(6)通过生产工艺流程、工厂规划布局、设备选用、产品质量控制方法及标准等方面研究,确保新生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批量产品的质量。针对砌筑或抹灰砂浆稠度及砌筑工法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提出施工质量控制技术要点,为市场推广应用提供借鉴。综上,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推广应用价值。

李倩倩[8](2020)在《基于改进鸡群算法的烧结配料多目标综合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全球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下,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效益的基础上,还要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烧结作为钢铁生产中重要工序之一,对含铁矿石原料的需求量大,生产成本高。又由于国内矿产资源的加剧减少,铁矿石种类来源不稳定,企业需要从国外进口铁矿石,进口的铁矿石种类多且成分不一,要不断地对铁矿石的配料比例进行调整。因此,研究出满足上述要求的烧结配料配比意义重大。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通过分析烧结配料过程的特点和烧结配料工艺过程,首先搭建了基于线性规划(LP)的烧结一次和二次配料优化模型,前者根据物质守恒原理获得,后者在预配料优化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烧损率和代数变换得到。该数学模型不仅致力于降低烧结总成本,还力求减少含硫物质排放,同时在化学成分指标的约束条件下,保证生产的烧结矿化学成分符合要求,冶金性能达到预期状态。(2)基于建立的配料优化模型,分析现有的烧结配料优化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鸡群优化算法,该算法拥有强大的寻优能力,能够准确且快速地找到最优解。通过深入分析鸡群算法的工作过程,发现该寻优算法虽然已经表现出良好的寻优性能,但是存在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寻优速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策略,通过精英反向学习策略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和寻优精度,应用自适应柯西变异策略来避免算法在迭代后期陷入局部最优,即自适应柯西变异的精英反向学习鸡群算法。(3)通过测试函数验证改进算法的寻优性能,仿真实验的数值分析说明了该改进算法具有比其它改进算法更强大的寻优能力。另一种对鸡群算法的改进方式是将遗传算法和鸡群算法结合,分析其工作过程,通过测试函数证明了改进的遗传鸡群混合算法具有更强的寻优能力,应用在烧结配料优化模型中,搜索一、二次配料优化模型的最佳原料配比,与其它方法得到的配料配比方案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证明了该智能混合优化算法应用在烧结配料配比优化中,效果更好,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及实践上的可靠性。

黄波[9](2020)在《微生物饲料发酵自动生产线设计》文中指出饲料产业是连接养殖、种植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关键环节,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生物饲料因其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而被广泛应用。我国微生物饲料技术起步较晚,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对于微生物饲料的生产方式主要以平地堆放式、池式、槽式等静态发酵方式为主,总体而言,劳动强度大、规模偏小、生产效率较低、可靠性较差、产品质量不稳地定,整体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大,无论是单机还是成套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都较低。因此本文对微生物饲料发酵自动生产线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研究现有饲料生产设备和发酵反应器,本文提出配料、搅拌、摊料、发酵和出料五大生产工艺,结合企业场地规模、现有设备和人员配置等企业特点,进行五大生产工艺的工序衔接和生产线总体布局设计。本文运用CAXA 3D实体设计软件完成微生物饲料发酵自动生产线的机械装置设计,并完成三维数模的动画模拟仿真。本文通过研究配料过程,对配料误差进行了分析,并建立配料过程的数学模型,采用迭代学习控制算法对配料提前量进行不断修正,运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提前量U受学习因子r的影响很大,取学习因子r(28)5.0,迭代学习控制算法能够取得满意控制效果。本文设计了HMI+PLC的微生物饲料发酵自动生产线控制系统,选用台达DOP-B10S411人机界面作为上位机,台达DVP-48EH00R3与DVP32EH00R3 PLC作为下位机,上位机与下位机间采用RS-485电缆通讯,并根据系统控制要求运用WPL soft软件和DOP soft软件分别完成PLC程序设计和人机界面设计。人机界面用于控制系统的集中管理,实时监控生产线进程及状态,并将操作命令发送到下位机,PLC用于系统的分散控制,接受来上位机的命令,并采用MODBUS通讯协议实现与变频器、温湿度传感器和流量计等的实时数据交换及处理计算。经样机运行表明,控制系统能够满足微生物饲料发酵自动生产线的工艺要求,并具有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维护方便等特点,对微生物饲料的生产具有应用参考价值。

周爽利[10](2019)在《低聚果糖和乳清蛋白的粉料特性及其在混料和分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低聚果糖和乳清蛋白是用途非常广泛的功能性食品基料,常常以粉体的形态存在,在产业化加工中关键需要解决的是物料的混合、输送、分装及贮存稳定性的问题。本研究选择高纯度低聚果糖(Purified fructose-oligosaccharide,P-FOS)、浓缩乳清蛋白-80(Whey protein concentrate,WPC80)为主要配方用料,麦芽糊精为辅料,针对P-FOS易吸湿、流动性差、WPC80压缩比高等影响生产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研究了单一粉体的物料特性及其变化规律,探讨了低聚果糖-乳清蛋白-麦芽糊精混合粉料(Mixing of P-FOS,WPC80 and maltodextrin,WPM)流动性、吸湿性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方法,并在规模化产品生产中进行了应用和工序能力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研究了三种单一物料(P-FOS、WPC80、麦芽糊精)的粉料特性并进行了数据回归分析。采用粉体流动测试仪(Powder flow test,PFT)、扫描电镜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测定了不同粉料的流动指数(Flow index,ff)、微观形貌及主成分含量。在确认不同粒径颗粒主成分无显着差异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不同粒径及其占比对干粉流动性的影响。通过D-optimal混料试验设计及单纯质心法分析,发现P-FOS和麦芽糊精的粒径与ff符合二次方程,并经过验证有效,两个回归模型的R-Sq(预测)分别可达97.86%和99.66%。结果表明,若获知某批干粉的粒度分布情况,就可以预测该批物料流动性的大小,并通过调整不同粒度颗粒的占比获得稳定的目标流动指数,从而为实际生产中有效调控粉体的流动性提供了一个简单快捷的方法。2.以低聚果糖含量及蛋白质含量为均匀性指标,研究了WPM不同混料配比的流动性、压缩性和吸湿性。在保证混合均匀的基础上,探讨不同性质粉料占比与ff及粉体压缩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不同粉料的占比与压缩比显着相关,符合二次回归模型,R-Sq(预测)可达97.64%。针对P-FOS易吸湿,难贮存的问题,采用恒湿溶液制备梯度湿度环境,考察了不同WPM的吸湿率及相对临界湿度(Critical Relative Humidity,CRH),经验证各单体成分的CRH对WPM的总CRH具有加和关系。研究成果可为生产时的环境湿度控制提供科学依据。3.进行了WPM混料和分装的产业化应用并评价其工序能力。以混合均匀度和三角感官评价为指标,优选出自动提升料斗混合机的混合时间为11min。在分装工序选择粒径和环境湿度为控制点,经过对分装真空度、净含量波动情况及过程能力指数(Process capability index,CPK)的评价,得出控制物料细颗粒占比,且保证环境湿度低于其CRH时,CPK可提升至1.33以上,达到6σ水平,且加速试验可通过。研究结果为粉料大规模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引。

二、混合料法配料计算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合料法配料计算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W公司P产品生产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W公司P产品生产流程现状及问题
    2.1 W公司概况
        2.1.1 公司发展历程
        2.1.2 公司组织结构
    2.2 P产品生产运作现状
        2.2.1 人员配置情况
        2.2.2 生产流程信息
        2.2.3 生产工艺程序
    2.3 P产品价值流的现状分析
        2.3.1 状态数据信息收集
        2.3.2 VSM现状图绘制
        2.3.3 价值流现状图说明
    2.4 P产品生产流程存在问题
        2.4.1 生产工序不平衡
        2.4.2 生产现场管理存在不足
        2.4.3 生产安全溯源体系不完备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W公司P产品生产流程优化方案设计
    3.1 设计流程优化的总体思路
        3.1.1 流程优化的原则
        3.1.2 流程优化的目标
        3.1.3 流程优化的方法
    3.2 P产品配料瓶颈工序优化
        3.2.1 仿真模型构建步骤
        3.2.2 仿真模型运行结果及建议
    3.3 P产品采包工序最小工作站优化
        3.3.1 建模前数据准备
        3.3.2 设定模型假设条件
        3.3.3 定义模型变量
        3.3.4 建立优化模型
    3.4 P产品生产现场管理优化
        3.4.1 逆向拉动方式建立
        3.4.2 现场信息化水平提高
        3.4.3 作业环境优化
    3.5 P产品生产流程追溯方案优化
        3.5.1 追溯需求分析
        3.5.2 追溯流程分析
        3.5.3 追溯优化方案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W公司P产品生产流程优化方案实施
    4.1 P产品配料瓶颈工序改善
        4.1.1 工序合并
        4.1.2 改进操作
    4.2 P产品采包工序最小工作站改善
        4.2.1 参数设置
        4.2.2 模型求解
    4.3 P产品生产现场管理改善
        4.3.1 采用看板管理
        4.3.2 导入MES系统
        4.3.3 推进 6S活动
    4.4 追溯系统中实施区块链技术的设计内容
        4.4.1 溯源运行条件
        4.4.2 溯源信息采集
        4.4.3 功能需求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W公司P产品生产流程优化效果与保障
    5.1 P产品生产流程优化效果对比
        5.1.1 生产线平衡率对比
        5.1.2 人力节省对比
        5.1.3 现场信息处理方式对比
        5.1.4 作业环境改善对比
    5.2 P产品生产流程优化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5.2.1 工序优化保障
        5.2.2 现场管理保障
        5.2.3 安全溯源保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质量风险管理在片剂制剂生产管理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质量风险管理在国外药品生产中运用的发展
    1.2 质量风险管理在中国药品生产中运用的发展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质量风险管理程序及工具简介
    2.1 质量风险管理流程简介
    2.2 质量风险管理工具
        2.2.1 质量风险管理常用工具简介
        2.2.2 片剂生产管理中质量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
        2.2.2.1 作业流程分析实施方法
        2.2.2.2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实施方法
    2.3 风险管理工具应用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生产管理的质量风险识别
    3.1 作业流程分析
        3.1.1 生产作业流程图
        3.1.2 作业流程分析
    3.2 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生产管理的质量风险分析与评估
    4.1 A产品制剂生产第一阶段配料管理风险评估
    4.2 A产品制剂生产第二阶段制粒管理风险评估
    4.3 A产品制剂生产第三阶段整粒总混管理风险评估
    4.4 A产品制剂生产第四阶段压片管理风险评估
    4.5 A产品制剂生产第五阶段包衣管理风险评估
    4.6 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质量风险管理指导下的改善与收获
    5.1 改善实施内容
    5.2 改善带来的收益
    5.3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3)家具生产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MES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MES系统研究现状
        1.3.2 国内MES系统研究现状
    1.4 MES系统应用现状及问题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5.1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1.5.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3 本文的主要贡献
2 MES系统相关理论研究
    2.1 MES系统的产生
    2.2 MES系统理论简介
    2.3 MES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2.4 MES系统应用效果
3 家具生产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家具生产企业生产流程与生产特征分析
        3.1.1 家具生产企业生产管理流程
        3.1.2 家具生产企业生产特征分析
    3.2 家具生产企业市场现状与信息化现状分析
        3.2.1 家具生产企业面临的市场现状
        3.2.2 家具生产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3.3 家具生产企业现场管理问题与MES系统解决方案
    3.4 家具生产企业实施MES系统必要性分析
4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构建研究
    4.1 家具生产企业需求分析
        4.1.1 总体需求分析
        4.1.2 模块需求分析
    4.2 MES系统建设目标与原则
        4.2.1 建设目标
        4.2.2 建设原则
    4.3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总体设计
        4.3.1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4.3.2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总体设计
        4.3.3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结构框架
    4.4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4.1 生产计划管理
        4.4.2 技术资料管理
        4.4.3 生产过程管理
        4.4.4 设备管理
        4.4.5 质量管理
        4.4.6 物料管理
    4.5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内部信息交互框架
    4.6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业务流程框架
5 家具生产扰动下的MES系统调度技术研究
    5.1 家具生产现场扰动因素分析
        5.1.1 计划层扰动分析
        5.1.2 工艺层扰动分析
        5.1.3 资源层扰动分析
        5.1.4 执行层扰动分析
    5.2 家具生产现场扰动事件总体处理思路
    5.3 家具生产现场扰动下的调度调整目标
    5.4 家具生产现场扰动事件分类处理思路
    5.5 家具生产扰动驱动下调度流程研究
        5.5.1 计划层扰动处理流程
        5.5.2 工艺层扰动处理流程
        5.5.3 资源层扰动处理流程
        5.5.4 执行层扰动处理流程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稀土络合物/聚乙烯功能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农用流滴棚膜
        1.2.1 农用流滴棚膜的介绍
        1.2.2 农用流滴棚膜的制备方法
        1.2.3 流滴剂简介
        1.2.4 流滴剂作用机理
    1.3 农用转光棚膜及转光剂
        1.3.1 农用转光棚膜的制备方法
        1.3.2 有机荧光转光剂
        1.3.3 稀土无机化合物
        1.3.4 稀土配合物
    1.4 聚乙烯改性方法
        1.4.1 溶液接枝法
        1.4.2 固相接枝法
        1.4.3 熔融接枝法
        1.4.4 辐照接枝法
        1.4.5 农用棚膜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铕稀土络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3 单硬脂酸单衣康酸甘油二脂(GI)的制备
        2.2.4 月桂酸二乙醇酰胺衣康酸二脂(LI)制备
        2.2.5 稀土络合物(Eu(GI)3Phen)的制备
        2.2.6 稀土络合物(Eu(LI)3Phen)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红外表征
        2.3.2 热稳定性能测试
        2.3.3 荧光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红外表征分析
        2.4.2 热稳定性能分析
        2.4.3 荧光性能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铕稀土络合物/聚乙烯接枝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仪器
        3.2.3 预辐照LLDPE的制备
        3.2.4 LLDPE-g-Eu(GI)3Phen和 LLDPE-g-Eu(LI)3Phen接枝物的制备
        3.2.5 LLDPE-g-Eu(GI)3Phen和 LLDPE-g-Eu(LI)3Phen薄膜的制备
        3.2.6 LLDPE-g-Eu(GI)3Phen和 LLDPE-g-Eu(LI)3Phen接枝物的纯化
    3.3 测试与表征
        3.3.1 红外光谱表征
        3.3.2 力学性能测试
        3.3.3 水接触角测试
        3.3.4 薄膜流滴期测试
        3.3.5 荧光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结构表征分析
        3.4.2 力学性能分析
        3.4.3 水接触角分析
        3.4.4 加速流滴期分析
        3.4.5 荧光性能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铕稀土络合物/聚乙烯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4.2.3 稀土络合物/聚乙烯复配料的制备
        4.2.4 稀土络合物/聚乙烯复配流滴膜的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
        4.3.1 热学性能测试
        4.3.2 薄膜力学性能测试
        4.3.3 水接触角测试
        4.3.4 薄膜流滴期测试
        4.3.5 薄膜荧光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热学性能分析
        4.4.2 薄膜力学性能分析
        4.4.3 薄膜水接触角分析
        4.4.4 薄膜样品加速流滴期分析
        4.4.5 薄膜荧光性能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机械化学法制备铜包铁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铜包铁粉概述
        1.1.1 铜包铁粉简单发展历史回顾
        1.1.2 铜包铁粉研究的关键问题
    1.2 铜包铁粉的制备技术
        1.2.1 铜包铁粉制备技术的分类和当前进展情况
        1.2.2 开发经济环保的铜包铁粉制备新工艺之必要性
        1.2.3 机械化学法制备铜包铁粉新工艺的提出及意义
        1.2.4 机械化学法制备铜包铁粉的可行性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实施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案与实施
        2.2.1 方案设计
        2.2.2 工艺流程图
        2.2.3 实验过程
    2.3 表征与测试
        2.3.1 粉体粒度分析与比表面积测试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2.3.3 微观形貌SEM分析
        2.3.4 微区化学成分EDS分析
        2.3.5 包覆粒子剖面金相显微分析
        2.3.6 含氧量和含铜量测试
        2.3.7 粉体流动性及松装密度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铜包铁粉前驱体Fe-CuO复合粒子的制备研究
    3.1 CuO粉的球磨细化
        3.1.1 CuO粉的粒径与比表面积的变化
        3.1.2 XRD衍射谱的变化
    3.2 机械力作用下Fe与CuO粒子之间的反应
        3.2.1 Fe-CuO反应的热力学
        3.2.2 Fe-CuO反应的动力学
    3.3 Fe与CuO粒子之间的复合过程
    3.4 工艺因素对Fe-CuO复合粒子制备的影响
        3.4.1 铁粉类型对Fe和CuO粒子复合的影响及试验用铁粉的确定
        3.4.2 Cu O粉粒度分布对Fe与 Cu O粒子复合的影响
        3.4.3 配料比对Fe与CuO粒子复合的影响
        3.4.4 混合时间对Fe与CuO粒子复合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CuO复合粒子的氢气还原与烧结
    4.1 Fe-CuO复合粒子的氢气还原
    4.2 Fe-Cu复合粒子的烧结
        4.2.1 烧结基本理论
        4.2.2 Fe-Cu复合粒子的烧结过程
    4.3 工艺因素对铜包覆层的影响
        4.3.1 温度对铜包覆层的影响
        4.3.2 颗粒大小对铜包覆层的影响
        4.3.3 时间对铜包覆层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法的工艺因素影响规律及优化
    5.1 正交试验设计
        5.1.1 试验设计概述
        5.1.2 正交试验设计的分析方法
        5.1.3 铜包铁粉制备工艺的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5.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直观分析
        5.2.2 方差分析
    5.3 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出的铜包铁粉的性能及表征
        5.3.1 最佳水平组合下铜包铁粉的制备
        5.3.2 铜包覆层微观形貌SEM与 EDS成分分析
        5.3.3 剖面金相显微分析
        5.3.4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5.3.5 含氧量与含铜量测试
        5.3.6 流动性及松装密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Fe-Cu复合粒子的界面相容性及其界面结合
    6.1 Fe-Cu相界面的化学相容性
    6.2 Fe-Cu相界面的力学相容性
    6.3 Fe-Cu相界面的形成
    6.4 Fe-Cu相界面的结合类型
    6.5 Fe-Cu相界面的结合强度
        6.5.1 铁颗粒表面结构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
        6.5.2 润湿性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
        6.5.3 界面化学反应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沥青混合料绿色再生工厂生产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传统沥青搅拌站与再生工厂差异性分析
    2.1 绿色再生工厂概述
    2.2 工作原理对比分析
        2.2.1 传统沥青搅拌站工作原理
        2.2.2 绿色再生工厂工作原理
    2.3 工艺特点对比分析
        2.3.1 绿色指标
        2.3.2 传统沥青搅拌站环保问题分析
        2.3.3 再生工厂绿色措施
    2.4 再生工厂功能区划分
        2.4.1 RAP材料堆放车间
        2.4.2 RAP材料预处理车间
        2.4.3 新集料存储配料车间
        2.4.4 成品料生产加工车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AP材料变异性分析及处治措施
    3.1 RAP变异参数
    3.2 RAP材料的变异性影响因素
        3.2.1 RAP材料变异性分析的必要性
        3.2.2 RAP材料旧沥青三大指标变异性分析
        3.2.3 RAP材料矿料级配变异性分析
        3.2.4 RAP材料沥青性含量变异性分析
        3.2.5 RAP材料的含水率
        3.2.6 RAP材料物理力学性能
    3.3 RAP材料的处治
        3.3.1 RAP材料的回收
        3.3.2 不同回收方式回收料对比
        3.3.3 RAP材料的柔性破碎
        3.3.4 RAP材料的筛分与分档
        3.3.5 RAP材料的堆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再生工厂预处理质量控制研究
    4.1 基准料的提出
        4.1.1 基准料的概念与加工工艺
        4.1.2 基准料的分档
        4.1.3 基准料合成分档变异分析
    4.2 基准料的合成与质量控制
        4.2.1 基准料合成的必要性
        4.2.2 基准料的合成方法
        4.2.3 基准料合成实例
    4.3 基准料的合成质量效果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基准料掺量下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1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5.2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3 不同基准料掺量下马歇尔试件指标的测定
        5.3.1 各档材料用量的确定
        5.3.2 马歇尔试件制备
        5.3.3 不同基准料掺量下确定油石比
    5.4 再生混合料性能
        5.4.1 高温稳定性
        5.4.2 水稳定性
        5.4.3 低温抗裂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再生沥青混合料工厂化生产参数研究
    6.1 再生工厂生产设备的配置
        6.1.1 再生设备的选择
        6.1.2 再生处理系统的配置
        6.1.3 再生工厂设备参数改造
    6.2 再生生产过程取样方法优化研究
        6.2.1 取样方法的选择
        6.2.2 RAP料取样方法与取样时机的选择
        6.2.3 再生沥青混合料取样方法与取样时机的选择
        6.2.4 取样方法研究分析
        6.2.5 特殊时间段再生混合料取样分析
    6.3 生产搅拌工艺的研究
        6.3.1 基准料加热温度
        6.3.2 搅拌充盈率
        6.3.3 不同拌和工艺的比较
    6.4 再生阶段生产质量控制
        6.4.1 计量精度的控制
        6.4.2 新沥青添加质量控制
        6.4.3 再生混合料热拌质量控制
        6.4.4 再生料出料温度及卸料质量控制
    6.5 生产质量控制效果验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7)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程废土资源化利用进展
        1.2.2 生土基材料改性及应用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工程废土特性与资源化制砖技术关键要素研究
    2.1 引言
    2.2 工程废土基本性质
        2.2.1 矿物及化学成分
        2.2.2 颗粒分布
        2.2.3 可塑性
        2.2.4 酸碱度
        2.2.5 有机质含量
    2.3 资源化制砖技术关键要素确定
        2.3.1 生产方式
        2.3.2 改性固化剂
        2.3.3 成型工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程废土改性单因素影响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3.2.1 原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制样设备与制样步骤
        3.3.1 制样设备自制
        3.3.2 制样步骤
    3.4 基于抗压强度和表观密度指标的单因素改性试验研究
        3.4.1 成型压力的影响试验研究
        3.4.2 混合料含水率的影响试验研究
        3.4.3 水泥掺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3.4.4 细石掺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响应面法的工程废土改性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响应面法简介
        4.2.1 基本原理
        4.2.2 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
        4.2.3 响应面回归模型检验
    4.3 试验方案与试验结果
        4.3.1 控制因素及水平
        4.3.2 试验安排与试验方法
        4.3.3 试验结果
    4.4 工程废土改性指标回归模型研究
        4.4.1 表观密度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4.4.2 抗压强度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4.4.3 导热系数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4.4.4 软化系数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4.4.5 工程废土改性指标回归模型修正及适用性检验
    4.5 基于修正回归模型的方案最优化预测及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构造数值模拟优化研究
    5.1 引言
    5.2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构造概念设计
        5.2.1 构造要求及设计原则
        5.2.2 砖型构造概念设计方案
    5.3 单向轴压下单砖受力数值仿真试验研究
        5.3.1 材料参数及数值试验方案
        5.3.2 数值仿真试验建模及结果分析
    5.4 单砖稳态热传导数值模拟研究
        5.4.1 物理模型
        5.4.2 空气间层热传递过程分析
        5.4.3 数学模型及计算假定
        5.4.4 材料热物性参数
        5.4.5 数值建模计算及结果分析
    5.5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砖型构造确定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试制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原材料及试样制备
        6.2.1 原材料
        6.2.2 制样设备
        6.2.3 成型压力确定及制样
    6.3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技术性能试验研究
        6.3.1 试验方法
        6.3.2 基本物理指标试验
        6.3.3 耐久性试验
        6.3.4 放射性核素限量试验
    6.4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墙体热工性能试验研究
        6.4.1 试验设备及测试方案
        6.4.2 试验数据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生产与施工技术研究
    7.1 引言
    7.2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生产技术研究
        7.2.1 生产工艺流程设计
        7.2.2 工厂规划布局及主要生产设备
        7.2.3 产品质量控制
    7.3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
        7.3.1 砌筑及抹灰砂浆稠度试验研究
        7.3.2 墙体薄抹灰或免抹灰砌筑工法探讨
        7.3.3 施工质量控制技术要点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今后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A 尺寸偏差及外观质量检测数据
附录B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产品标准

(8)基于改进鸡群算法的烧结配料多目标综合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烧结配料优化的研究现状
        1.2.2 鸡群算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烧结配料过程分析与配料优化模型
    2.1 烧结工艺
        2.1.1 烧结工艺简介
        2.1.2 烧结过程中主要的物理化学变化
    2.2 烧结配料过程原料特性分析
        2.2.1 一次配料主要原料及特性
        2.2.2 二次配料主要原料及特性
    2.3 基于线性加权和的烧结配料优化模型
        2.3.1 一次配料优化模型
        2.3.2 基于线性加权和的二次配料优化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鸡群优化算法
    3.1 基本鸡群算法
        3.1.1 算法简介
        3.1.2 原理描述
    3.2 位置更新
        3.2.1 雄鸡位置更新
        3.2.2 雌鸡位置更新
        3.2.3 小鸡位置更新
    3.3 算法具体步骤
    3.4 参数分析
    3.5 算法特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进鸡群优化算法的研究
    4.1 引言
    4.2 精英反向学习和柯西变异混合的鸡群算法
        4.2.1 精英反向学习策略
        4.2.2 自适应柯西变异策略
        4.2.3 一种自适应柯西变异的精英反向学习鸡群算法
    4.3 遗传鸡群算法
        4.3.1 混合策略
        4.3.2 算法流程
        4.3.3 实验测试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LP和 GA-CSO算法解决烧结配料配比优化问题
    5.1 LP法
        5.1.1 LP的一般形式
        5.1.2 目标函数
        5.1.3 约束条件
    5.2 GA-CSO多目标综合优化算法
        5.2.1 适应度函数
        5.2.2 初始种群的产生
        5.2.3 算法的迭代过程
    5.3 算例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插图列表
附录 B 表格列表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微生物饲料发酵自动生产线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微生物饲料发酵技术概述
        1.2.1 发酵原理及作用
        1.2.2 发酵常用原料
        1.2.3 发酵常用菌种
        1.2.4 发酵常用方法
        1.2.5 影响发酵的因素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微生物饲料研究现状
        1.3.2 国内微生物饲料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发酵自动生产线总体方案设计
    2.1 生产线设计要求
    2.2 生产线总体布局设计
    2.3 生产线工艺分析
        2.3.1 配料工艺分析
        2.3.2 搅拌工艺分析
        2.3.3 摊料工艺分析
        2.3.4 发酵工艺分析
        2.3.5 出料工艺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发酵自动生产线关键装置设计
    3.1 生产线整体结构
    3.2 配料装置设计
        3.2.1 原料仓设计
        3.2.2 计量机构设计
        3.2.3 螺旋送料机构设计
    3.3 搅拌装置设计
        3.3.1 上料机构设计
        3.3.2 搅拌机设计
    3.4 摊料装置设计
        3.4.1 皮带提升机设计
        3.4.2 摊料小车设计
        3.4.3 摊料口设计
    3.5 发酵室设计
        3.5.1 发酵带布置
        3.5.2 加湿器选用及布置
        3.5.3 风机选用及布置
    3.6 出料装置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配料过程与误差分析
    4.1 配料过程分析
    4.2 配料误差分析
        4.2.1 空中落料误差
        4.2.2 落料冲击力误差
        4.2.3 传感器迟滞性误差
        4.2.4 随机误差
        4.2.5 配料过程控制的关键问题
    4.3 配料过程数学模型与仿真
        4.3.1 建立配料过程数学模型
        4.3.2 配料过程数学模型仿真
    4.4 配料过程的迭代学习控制
        4.4.1 配料过程的控制策略
        4.4.2 迭代学习控制算法应用
        4.4.3 迭代学习控制算法仿真
    4.5 本章小结
5 发酵自动生产线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1 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5.2 控制系统主要器件选型
        5.2.1 主要传感器选用
        5.2.2 变频器选型
        5.2.3 PLC选型
        5.2.4 HMI选型
    5.3 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5.3.1 电气电路图
        5.3.2 主站电路设计
        5.3.3 从站电路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发酵自动生产线电气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6.1 台达PLC与 HMI编程软件
        6.1.1 台达PLC编程软件
        6.1.2 台达HMI编程软件
    6.2 控制系统PLC程序设计
        6.2.1 I/O地址分配与接线图
        6.2.2 PLC控制流程设计
    6.3 控制系统人机界面程序设计
        6.3.1 HMI与 PLC通讯设置
        6.3.2 人机操作界面设计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低聚果糖和乳清蛋白的粉料特性及其在混料和分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粉体流动性影响因素基本规律
    1.4 物料物性测试方法
    1.5 混合工艺的选择
    1.6 试验物料选择
        1.6.1 典型的益生元——高纯度低聚果糖(P-FOS)
        1.6.2 蛋白之王——浓缩乳清蛋白WPC80
        1.6.3 优良的填充剂——麦芽糊精
    1.7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P-FOS,WPC80 及麦芽糊精的单一粉料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基本理化特性测定
        2.3.2 粉体流动指数ff和堆积密度测定
        2.3.3 颗粒微观形貌测试
        2.3.4 不同粒径P-FOS、麦芽糊精混料试验设计
        2.3.5 不同粒径P-FOS吸湿性测试
        2.3.6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P-FOS的粉料特性
        2.4.2 WPC80 的粉料特性
        2.4.3 麦芽糊精的粉料特性
        2.4.4 基于粒径的P-FOS混料试验结果及回归方程的建立
        2.4.5 基于粒径的麦芽糊精混料试验结果及回归方程的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PM的粉料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混料试验设计
        3.3.2 物料混合及混合均匀性评定方法
        3.3.3 混料流动指数ff和堆积密度测定
        3.3.4 制作恒湿溶液环境
        3.3.5 相对临界湿度CRH的测定
        3.3.6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粒径干粉的流动性及压缩性
        3.4.2 混料试验测试结果
        3.4.3 回归方程的建立
        3.4.4 相对临界湿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PM混料和分装的产业化应用及工序能力评价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混合时间验证
        4.3.2 分装效果验证
        4.3.3 稳定性考察
        4.3.4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混合时间验证结果及分析
        4.4.2 分装工序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混合料法配料计算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W公司P产品生产流程优化研究[D]. 梁颖.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2]质量风险管理在片剂制剂生产管理中的运用[D]. 金晶.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家具生产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MES系统构建研究[D]. 朱通.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4]稀土络合物/聚乙烯功能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浩源. 长春理工大学, 2020
  • [5]机械化学法制备铜包铁粉的研究[D]. 李石稳. 钢铁研究总院, 2020(01)
  • [6]沥青混合料绿色再生工厂生产质量控制研究[D]. 洪增辉.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应用研究[D]. 陈荣淋. 华侨大学, 2020(01)
  • [8]基于改进鸡群算法的烧结配料多目标综合化策略研究[D]. 李倩倩.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9]微生物饲料发酵自动生产线设计[D]. 黄波. 成都大学, 2020(08)
  • [10]低聚果糖和乳清蛋白的粉料特性及其在混料和分装中的应用研究[D]. 周爽利.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混合法的计算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