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鱼新鲜度的激光仪器

测量鱼新鲜度的激光仪器

一、测定鱼鲜度的激光仪器(论文文献综述)

靳燕[1](2016)在《壳厚调制的核—壳结构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研究及传感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表面效应和量子限域效应的作用,量子点(Quantum dots, QDs)呈现出很多独特的理化性质。自从Bard课题组报道了Si量子点的电化学发光后,量子点电化学发光的研究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量子点的表面存在很多缺陷,影响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光效率。为了改善量子点的表面缺陷,可采用带隙较窄的半导体纳米粒子作为核,然后用另一种晶体结构相似、带隙更宽的半导体纳米材料进行包覆,形成核-壳型结构的复合纳米粒子,核-壳量子点的光学性质可通过调节壳的厚度来控制。目前,磁分离方法已被广泛地用于酶、蛋白质、细胞和核酸等多种生物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若将核-壳量子点与磁性材料复合,将为量子点在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此外,本课题组首次研究了N,N-二丁氨基乙醇/氧气体系的电化学发光行为,但更多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还有待进行。基于以上分析,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首次提出一种简单环保的方法在水溶液中合成以CdSe为核,ZnSe为壳的CdSe/ZnSe核-壳型量子点。与单纯的CdSe量子点相比,CdSe/ZnSe的电化学发光显着增强。此外,CdSe/ZnSe的电化学发光性质可以通过ZnSe的厚度来调节。在CdSe和ZnSe的摩尔比为1:3时,CdSe/ZnSe的电化学发光最强,可用肉眼观察到并用手机拍摄到电化学发光。由于为核-壳结构,因此其电化学发光光谱和荧光光谱十分相近。基于CdSe/ZnSe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可在10.0 nM~3.0 μM范围内准确检测多巴胺的浓度,检测限为3.6 nM。在合成CdSe/ZnSe的基础上,采用水热法成功合成磁性较强的Fe304,接着采用Stober法,利用TEOS的水解在Fe3O4表面包覆上Si02,形成Fe3O4/SiO2磁性复合颗粒。具有强电化学发光的CdSe/ZnSe核-壳量子点被交联在Fe3O4/SiO2上。最终产物CdSe/ZnSe QDs-Fe3O4/SiO2具有磁性强、电化学发光强度大、易分离等优点。2.基于水中的溶解氧与N,N-二丁氨基乙醇的强阳极电化学发光,研究了卤素离子对发光体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向电极施加正向电压时,溴离子和氯离子对体系没有明显的淬灭或增敏效应,而碘离子对体系则有较明显的淬灭作用。碘离子对体系的淬灭作用可解释为,当向电极上施加正向电压时,碘离子可能会被氧化成碘单质,形成的碘单质在电极表面沉积从而引起电化学发光的淬灭。

王颖[2](2011)在《新型电化学传感器对于生理活性物质的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理活性物质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例如活性氧,它涉及到衰老、癌症、以及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病理过程,因此,寻找可靠且灵敏的分析方法来定性评估与定量检测生理活性物质非常重要。由于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快、操作简便、样品用量少、可微型化等特点,生物传感器在临床医学、食品工业、发酵工业、环境监测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蓬勃发展的纳米技术,特别是各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纳米材料的出现及应用,又为生物传感器的发展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本论文结合了分析化学、电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致力于利用新型的纳米材料来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将其应用于生理活性物质的电化学分析中,主要分为以下六章:第一章,首先对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纳米材料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阐述了生理活性物质,尤其是活性氧的研究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设想,即利用新型的纳米材料来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将其应用于生理活性物质的电化学分析中。第二章,基于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光催化体系的快速准确评估抗氧化药物的电化学传感器研究:为检测活性氧中毒性最强的·OH自由基,以及筛选能够有效清除-OH自由基的抗氧化药物,我们以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光催化反应作为实验中·OH自由基的发生体系,以4-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 acid,4-HBA)与·OH自由基的羟基化反应作为研究模型,利用羟基化后的专一产物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3,4-DHBA)的电化学响应来间接表征体系中·OH自由基的生成量。向反应体系中添加抗氧化药物后,再利用3,4-DHBA的电化学信号的抑制程度成功实现了抗氧化药物性能的精确评估。同时,我们也利用传统的荧光检测法验证了该电化学方法的准确性。荧光法的反应机理是对苯二酸(terephthalic acid, TA)捕获.OH生成具有荧光效应的2-羟基对苯二酸(2-hydroxyterephthalic acid,2-TA),利用添加抗氧化药物后所导致2-TA的荧光信号的抑制程度来反映抗氧化药物的抗氧化能力。两种方法结果的一致性表明了电化学方法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最后,利用该电化学传感器成功评估了从6种天然抗氧化植物萃取出的生理活性物质的抗氧化性能,为将来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章,基于大孔有序的泡沫氧化硅材料的过氧化氢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基于大孔材料优异的传质性能、良好的蛋白分子吸附固定特性等,我们以大孔材料(MOSF)作为生物载体,通过静电作用力吸附细胞色素c,并利用细胞色素c对过氧化氢的电催化作用,构建了一个基于细胞色素c直接电子传递的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针对过氧化氢检测的线性范围以及检测限方面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为进一步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随后,为进一步研究材料表面环境对所吸附的蛋白的影响,我们利用后修饰法在MOSF表面分别修饰了-CN,-SH,-NH2官能团,并运用同样的组装方法,将细胞色素c固定在材料的孔径中,研究了该氧化还原蛋白的直接电化学行为,并与未修饰官能团的MOSF材料做了比较。第四章,基于介孔碳纳米球层层组装技术的过氧化氢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通过层层组装的方法,利用介孔碳小球与阳离子聚电解质构建了一种基于Cytc的H202生物传感器。由于静电吸引作用,修饰于ITO电极上的介孔碳纳米球对于Cytc显示了很好的吸附特性。峰形良好的氧化还原峰证实了在没有任何外加电子媒介体的存在下,吸附于介孔碳纳米球中的Cytc与电极成功发生了直接电子转移。该传感器对H202具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修饰电极的组装层数来调变传感性能,从而达到合理设计传感器的目的。第五章,基于介孔碳材料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的电催化氧化研究:NADH在固体电极上通常具有较高的氧化过电位,极易引起电极表面的污染与钝化。本章利用碳介孔材料(CMM)修饰的玻碳电极来研究NADH的电化学氧化。CMM所具有的大比表面积、高电子传递能力以及丰富的边片状缺陷位和表面含氧官能团,对NADH的氧化表现出了较高的电催化性能,将NADH的氧化过电位降低了595mV(与未修饰的裸玻碳电极相比),成功实现了NADH在低电位条件下(0.1Vvs. SCE,pH7.2)稳定灵敏的响应,检测下限为1.0μM,线性响应范围为10~600μM。这为基于以NADH为辅酶的脱氢酶的电流型生物传感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第六章,二维平面上单分散金原子阵列修饰的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的初步研究:石墨烯是继富勒烯和碳纳米管之后科学界的又一重大发现,石墨烯的发现,充实了碳材料家族,形成了从零维的富勒烯、一维的碳纳米管、二维的石墨烯到三维的金刚石和石墨的完整体系。目前已有一些关于石墨烯以及纳米粒子/石墨烯复合材料(NPs/graphene)的合成报道与应用研究。在这部分工作中,我们发展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的二维平面,快速可控的溅射方法来形成金团簇纳米阵列。通过调整溅射电流的大小、角度和时间,得到了一系列不同尺寸的金团簇纳米颗粒阵列,最小可达1.05nm且无团聚现象发生,形成的纳米颗粒形貌均一,分散性良好,并且这种复合膜表现出良好的热力学稳定性、优良的导电性以及极高的金负载量,这些性能为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和电化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研究平台。第七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总结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后续工作的目标和研究思路。

朱家健[3](2009)在《激光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文中提出分析了激光技术在渔业中应用的机理,阐述了激光技术在渔业中的具体应用;同时,重点介绍了激光技术在育鱼、养鱼、测鱼、探鱼、防治鱼病以及开辟深海渔场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最后展望了激光技术在渔业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游春苹[4](2009)在《基于介孔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传感器作为一门涉及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以及电子学等领域的交叉学科,在临床医学、工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生物传感技术也必将是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中介于信息和生物技术之间的新增长点。在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进程中,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十分重要的一类。它是由生物材料作为敏感元件,电极作为转换元件,以电势、电流或电导等作为特征检测信号的传感器。其研制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生物分子的固定化。如何在电极表面有效地固定生物分子,无论是对于研究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性质,还是研制新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都至关重要。理想的生物分子的固定方法要求既能促进有效的电子转移,又能保持被固定生物分子的活性。碳基纳米材料以其良好的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在典型的氧化还原蛋白质/电极的生物电化学研究中,氧化还原点位同电极表面之间需要通过介体来促进电子转移。当没有介体存在时,仅有少数氧化还原蛋白质在碳纳米管修饰的电极上表现出直接电子转移。因此研究氧化还原蛋白质的直接电子转移对于蛋白质氧化还原性质和生物传感器的基础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主要有两个因素影响固定化蛋白质的氧化还原行为和生物活性。一是载体对蛋白质的负载能力;一是载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电催化性能。纳米材料如纳米粒子、碳纳米管、纳米孔金属氧化物等,正由于能够有效固定生物组分,在生物传感器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随着介孔材料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合成出介孔碳材料(CMMs),这种新型的碳纳米材料在催化剂载体、吸附剂及电子器件等方面被广泛应用。CMMs是由具有高度有序排列以及大孔隙率的碳纳米棒所组成,不仅像碳纳米管一样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质和化学稳定性,也表现出很多独特性质,例如高度有序的孔结构、易于调控的介观结构、狭小的孔径分布、更大的比表面积(高达2000 m2 g-1)和比孔容(可达1.5 cm3 g-1)等。而且还可以通过调控介孔碳材料的孔道尺寸、介观拓扑结构和表面荷电情况来设计适应不同生物分子固定化需求的载体。这都使介孔碳材料在蛋白质固定和生物传感器研究等方面拥有极大的优势和应用前景。此外,CMMs可以很容易的通过硬模板法制备,成本低廉,同时在二氧化硅“模板”被完全刻蚀的情况下无任何杂质污染。然而到目前为止,CMMs很多其他的潜在优势,如生物相容性和电催化性质尤其是在固载蛋白质和制备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报道较少。通过将新型纳米材料修饰到电极表面,可以有效地固定生物分子,并促进其氧化还原中心与电极之间的直接电子转移,从而研制新一代的生物传感器及其他生物器件。因此,本课题具有较为重大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意义。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对纳米材料和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述。接着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设想,即采用功能纳米材料修饰的电极来固定蛋白质分子,通过电化学方法来研究蛋白质的电子转移、电催化和生物传感应用。着重介绍了基于介孔碳及其纳米掺杂复合物的蛋白质固定化技术。最后,提出了本论文的实验思路和研究意义。第二章,研究了基于铂纳米粒子掺杂介孔碳的蛋白质电化学和生物传感应用。铂纳米粒子(Platinum nanoparticles,PtNPs)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催化性质,可以有效的提高所制备的纳米复合物的导电性和电催化活性。与未掺杂的二维介孔碳(2D-CMM)相比,分散了铂纳米粒子的介孔碳修饰电极由于两种材料促进电子传递和提高电催化性能方面的协同效应,能促进其固定化酶的氧化还原可逆性。在此以葡萄糖氧化酶为模型,制备了铂纳米粒子掺杂的介孔碳纳米复合物薄膜(Pt-CMM),用来研究固定化酶的准可逆的电子传递,其表观的异相电子传递速率(ket0)为6.5 s-1,高于纯介孔碳固定化酶的3.9 s-1。同时,进一步考察了该传感器的生物催化活性,当铂/介孔碳质量百分比为5%时,传感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葡萄糖响应迅速灵敏,且具有更低的检测下限。由于贵金属纳米颗粒掺杂所带来的成本的升高和稀缺资源的消耗,我们接下来将着重从介孔碳的结构调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三章,首先考察了基于二维和三维有序介孔碳的蛋白质电化学和生物传感器研究。介孔碳复合物基质既能较好的固定酶分子,又能为固定化的酶分子提供生物相容的微环境以保持其生物活性。同时,由于其固有的高导电性,介孔碳材料有助于促进固定化酶分子与基底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由此设计并制备了二维和三维高度有序的介孔碳用于固定葡萄糖氧化酶分子以研究其准可逆的电子传递,实验测得其异相电子传递速率值分别为3.9和4.2 s-1。此外还进一步研究了传感器的生物催化活性。与二维有序的介孔碳材料相比,三维有序的介孔碳材料对蛋白质表现出更高的负载能力,其固定化的酶分子保持了更高的生物活性,制备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和检测限低等特点。第四章,研究了基于双连续螺旋介孔碳的蛋白质电化学和生物传感器研究。由于二维有序的介孔碳存在某一个空间维度的无序性,导致了其导电的各向异性比三维有序介孔碳大。故上一章中三维介孔碳比二维介孔碳的表观导电性高,然而这种提高程度还不是非常理想。这是由于合成三维介孔碳的某些氧化硅模板如MCM-48、FDU-5等缺少相互连接的微孔,当模板被刻蚀除去以后会发生碳骨架结构的部分错位,导致空间对称性的下降同时其导电各向异性程度增强,从而使上述碳基材料对蛋白质与电极之间电子转移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而双连续螺旋介孔碳(Bicontinuous gyroidal mesoporous carbon,BGMC)则是一种具有更高有序度更高空间对称性——立方Ia(?)d结构的三维介孔碳,从而具有相对各向同性的石墨化结构和电导能力,因此可以更为有效的促进异相电子转移。为此设计构建了BGMC纳米复合物薄膜固定蛋白质(以葡萄糖氧化酶和肌红蛋白为模型),研究了蛋白质准可逆的电子传递并揭示了其较高的生物催化活性。还进一步设计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孔径(2-7 nm)的以蔗糖或酚醛树脂(Phenolformaldehyde,PF)作为碳源的BGMC,研究其孔径和碳源对氧化还原蛋白质固定和异相电子传递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BGMC的不同孔径和碳源对蛋白质固定及其电化学性质具有较大影响。这也意味着可以通过调控介孔碳的孔径、拓扑结构等来制备适宜于不同尺度生物分子的固定基质,以促进异相电子转移并提高固定化酶的生物电催化性能。这些性质使BGMC在研究蛋白质直接电化学方面极具价值,同时拓宽了碳基生物传感器的发展途径。第五章,研究了基于双连续螺旋介孔碳的NADH的电化学氧化。到目前为止,关于利用三维介孔碳材料进行NADH直接电化学氧化的研究尚无报道。于是本章利用BGMC修饰的玻碳电极来研究NADH的电化学氧化。BGMC所具有的大比表面积和高电子传递能力以及丰富的边片状缺陷位和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对NADH的氧化表现出了较高的电催化性能,将NADH的氧化过电位降低了649mV(与未修饰的裸玻碳电极相比)。BGMC修饰电极实现了NADH在低电位条件下(+0.046 V vs.SCE,pH 7.2)稳定灵敏的响应。检测下限为1.0×10-6 M,响应范围较宽(3.0×10-6-1.4×10-3 M)。这为基于以NADH为电活性物质的脱氢酶的电流型生物传感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后续工作的目标和研究思路。

邹博[5](2008)在《TiO2纳米晶材料的气敏及光敏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使用硬脂酸-凝胶法成功制备了二氧化钛纳米晶材料,并对其进行了表征。使用二氧化钛为敏感材料制成旁热式气敏元件并测试了它对三甲胺(TMA)气体的敏感性能。通过掺杂离子对该元件的灵敏度等气敏性能加以改进,收到很好效果。为进一步研制轻便、高效、廉价的鱼鲜度传感器做出了贡献。使用溶胶-凝胶法分别在不同基底(玻璃、Si、SiO2、ITO)上成功制备出透明均匀的二氧化钛薄膜,详细研究了二氧化钛薄膜的制备条件,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对样品的紫外光吸收和光电性能进行研究。使用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了氧化镍薄膜和二氧化钛/氧化镍复合薄膜,并分别对其紫外光吸收和光电性能进行研究。发现复合薄膜具有PN结性质,已经形成PN结,且具有比二氧化钛薄膜或氧化镍薄膜更优越的光伏效应,光电响应范围更宽,是一种在光催化、太阳能电池、紫外光传感器等多个领域具有研究价值的复合薄膜材料。

许杰[6](2007)在《低阻低温的ZrO2基底TMA传感器的研究和制作》文中认为三甲胺(TMA)气体是主要的城市下水管道恶臭物质之一,目前对三甲胺气敏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鱼鲜度的测定。本文通过合成超细颗粒ZrO2并通过掺杂,试图研制一低温低阻,在低浓度下响应三甲胺的气敏传感器,用于检测城市下水管道内三甲胺浓度。本研究内容由以下三部分组成。选取操作简单,环境友好的新型低温固相强碱法合成了ZrO2超细颗粒,平均产率87.7%,根据XRD图谱计算,700℃热处理后颗粒粒径为18nm,存在单斜和立方两种晶型,各相比例分别为60%和40%。TEM图谱表明ZrO2颗粒一次粒径为30nm左右,分散较好,无明显团聚。通过微电泳仪测试此法合成的ZrO2等电点为2.75。采用了均相沉淀法合成了SnO2超细颗粒,反应平均产率是87.6%,根据XRD图谱计算,400℃热处理后颗粒粒径为9nm,属于四方晶系。SEM图谱表明一次颗粒粒径15nm左右,分散较好,无明显团聚。通过微电泳仪测试此法合成的SnO2等电点为3.08。采用静态配气法,取一定体积的三甲胺水溶液,乙醇,甲醛溶液稀释到装有清洁空气的玻璃瓶中,配制各浓度的气体。以ZrO2为基底,使用V2O5降低基底材料电阻,使用SnO2和Nb2O5提高基底材料灵敏度,制备了ZrO2—V2O5、ZrO2—V2O5—SnO2、ZrO2—V2O5—Nb2O5三种掺杂系列的气敏传感器。在气敏测试中传感器加热功率625mW,表面温度100℃。将三种传感器在低浓度(低于100ppm)的三甲胺气体中进行气敏测试,研究了掺杂物比例和气敏材料的电阻关系,掺杂比例、灵敏度、气体浓度间关系,掺杂比例和响应时间的关系,气敏材料空气中加热稳定性以及对100ppm浓度的乙醇、甲醛气体的选择性。实验表明ZrO2—V2O5—Nb2O5(12:1:0.5和12:1:1)气敏传感器对三甲胺的灵敏度高于其他两系;灵敏度随三甲胺气体浓度增大而变大;在气敏选择性,该系传感器对低浓度的乙醇、甲醛几乎无响应;在空气中加热50s内阻值达到稳定状态。

周德庆,马敬军,徐晶晶[7](2004)在《水产品鲜度评价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鲜度对水产品品质及原料的加工适性有巨大影响,评定、检测方法较多,包括感官的、化学的、物理的、微生物学的,以及上述方法之间的组合评价。本文对水产品鲜度的变化规律,有关的评价,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李玲玲[8](2000)在《测定鱼鲜度的激光仪器》文中研究说明日本长崎水产公司制成一种可用于测定鱼鲜度的激光仪器。该仪器用激光照射鱼眼,再从鱼眼反射光线的不同来测定鱼的新鲜程度。原来,刚死的鱼眼反射光量最多,周波数最高;随着鱼死亡时间的延长,鱼眼反射光量逐渐减少,周波数也慢慢下降。这样,就可根据鱼眼反射光量的多少和周?..

李玲玲[9](1997)在《李玲玲译文三则》文中研究说明 由于海洋中一些经济鱼类资源日益减少,以及各国200海里捕鱼区和经济区的划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洋渔业的扩展。因此,大力发展鱼类养殖业,增加水产品产量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世界各国对鱼类养殖业都非常重视,产量稳步上升。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到2000年,鱼类养殖产量将达到400万吨,比目前产量高四五倍。 目前,国外池塘养鱼产量水平较低,鱼产量仅为100—300公斤/公顷,放养面积仅为400—500万公顷。专家们认为,提高池塘养鱼产量主要有三个措施:扩大养殖面积、强化生

路野[10](1996)在《国外技术信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测定鱼鲜度的激光仪器 日本长崎水产公司制成一种可用于测定鱼鲜度的激光仪器。该仪器用激光照射鱼的眼睛,再根据鱼眼反射光量和周波数的不同来测定鱼的新鲜程度。

二、测定鱼鲜度的激光仪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测定鱼鲜度的激光仪器(论文提纲范文)

(1)壳厚调制的核—壳结构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研究及传感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化学发光
        1.1.1 电化学发光概述
        1.1.2 电化学发光的机理
        1.1.3 电化学发光的特点
        1.1.4 电化学发光的基本类型
        1.1.5 电化学发光分析的展望
    1.2 量子点
        1.2.1 定义
        1.2.2 量子点的表面修饰
        1.2.3 量子点的制备
        1.2.4 量子点的电化学发光
        1.2.5 量子点电化学发光机理
    1.3 传感器
        1.3.1 传感器的定义
        1.3.2 生物传感器
        1.3.3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
        1.3.4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1.3.5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1.3.6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1.4 磁性材料
        1.4.1 纳米材料
        1.4.2 磁性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
        1.4.3 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保护
    1.5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5.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电化学发光可控的CdSe/ZnSe核-壳量子点及其与磁性材料的复合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CdSe QDs的制备
        2.2.3 CdSe/ZnSe QDs的制备
        2.2.4 Fe_3O_4的制备
        2.2.5 Fe_3O_4/SiO_2磁性复合颗粒的制备
        2.2.6 CdSe/ZnSe QDs-Fe_3O_4/SiO_2的制备
        2.2.7 量子点修饰玻碳电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CdSe QDs和CdSe/ZnSe QDs的表征
        2.3.2 CdSe/ZnSe QDs电化学发光
        2.3.3 CdSe/ZnSe QDs发光体系的稳定性
        2.3.4 检测多巴胺
        2.3.5 抗干扰实验
        2.3.6 Fe_3O_4及Fe_3O_4/SiO_2的表征
        2.3.7 CdSe/ZnSe QDs-Fe_3O_4SiO_2电化学发光
        2.3.8 CdSe/ZnSe QDs-Fe_3O_4SiO_2电化学发光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卤素离子对DBAE/O_2的阳极电化学发光影响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O_2与共反应试剂的电化学及电化学发光行为
        3.3.2 电极材料的选择
        3.3.3 卤素离子对体系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硕士期间的工作成果
致谢

(2)新型电化学传感器对于生理活性物质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传感器概述
        1.1.1 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1.1.2 生物传感器的主要分类
        1.1.3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概述
        1.1.4 生物传感器的主要应用
        1.1.5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1.2 纳米材料概述
        1.2.1 纳米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1.2.2 纳米材料的特性
        1.2.3 纳米材料的制备
        1.2.4 几种典型的纳米材料介绍
    1.3 纳米材料在现代电分析和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1.3.1 纳米颗粒在现代电分析和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1.3.2 碳纳米管在现代电分析和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1.3.3 多孔纳米材料在现代电分析和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1.4 生理活性物质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TiO_2纳米粒子光催化体系快速准确评估抗氧化药物的电化学传感器研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4-HBA和3,4-DHBA在钴-酞修饰的丝网印刷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2.3.2 紫外光源照射时间与TiO_2纳米粒子浓度的条件优化
        2.3.3 标准抗氧化药物能力的评估
        2.3.4 与荧光检测法的结果比较
        2.3.5 天然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性能的评估
    2.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大孔有序的泡沫氧化硅材料的过氧化氢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试剂
        3.2.2 大孔硅材料的合成
        3.2.3 大孔材料的氨基(-NH_2)、氰基(-CN)、巯基(-SH)后修饰
        3.2.4 大孔材料的表征
        3.2.5 修饰电极的制备
        3.2.6 仪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大孔材料的表征
        3.3.2 固定在大孔材料上的细胞色素c的直接电化学行为
        3.3.3 Cyt c/MOSF/PDDA/ITO电极针对H_2O_2的安培检测
        3.3.4 Cyt c/MOSF/PDDA/ITO电极的重现性与稳定性
        3.3.5 固定在-CN,-SN,-NH_2所修饰的MOSF中的Cyt c的直接电化学行为
    3.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介孔碳小球层层组装技术的过氧化氢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试剂
        4.2.2 介孔碳纳米小球(MCN)的合成
        4.2.3 修饰电极的制备
        4.2.4 仪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介孔碳纳米小球的表征
        4.3.2 固定在介孔碳纳米小球上的细胞色素c的直接电化学行为
        4.3.3 Cyt c/(MCNIPDDA)_N/ITO电极针对H_2O_2的安培响应
    4.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介孔碳材料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的电催化氧化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试剂
        5.2.2 介孔碳材料的制备
        5.2.3 掺杂铂纳米颗粒的介孔碳材料的制备
        5.2.4 CMM修饰电极以及CMM-Pt修饰电极的制备
        5.2.5 仪器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ADH在CMM/GCE上的电化学氧化
        5.3.2 工作电位和溶液pH值对NADH的电化学氧化的影响
        5.3.3 NADH在CMM/GCE上的安培响应
        5.3.4 NADH在Pt-CMM/GCE上的安培响应
    5.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单分散金团簇阵列/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的初步研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试剂
        6.2.2 材料的制备
        6.2.3 修饰电极的制备
        6.2.4 电化学实验过程
        6.2.5 仪器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石墨、氧化石墨、氧化石墨烯以及石墨烯的表征
        6.3.2 金团簇纳米颗粒-石墨烯复合膜的表征
        6.3.3 不同溅射条件对形成的金团簇纳米颗粒形貌的影响
        6.3.4 金团簇纳米颗粒-石墨烯复合膜上金的负载率计算
        6.3.5 金团簇纳米颗粒-石墨烯复合膜的热力学稳定性研究
        6.3.6 金团簇纳米颗粒-石墨烯复合膜的电化学性质初步研究
    6.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论文总结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激光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激光在渔业中应用的机理
    1.1 激光的特性
    1.2 激光的生物学效应
2激光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
    2.1 激光育鱼
    2.2 激光养鱼
    2.3 激光渔场
    2.4 激光测鱼
    2.5 其它应用
        2.5.1 激光防治鱼病
        2.5.2 激光探鱼
3 发展趋势
    3.1 走节约、环保、健康之路
    3.2 边探索、边研究、边应用
    3.3 挖掘潜力, 扩大应用范围

(4)基于介孔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纳米材料概述
        1.1 纳米材料
        1.2 介孔材料
        1.3 碳基纳米材料
    2 现代电分析技术概述
        2.1 现代电分析技术的种类
        2.2 现代电分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2.3 化学修饰电极概述
    3 生物传感器概述
        3.1 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3.2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3.3 酶传感器及其发展阶段
        3.4 生物组分的固定化
        3.5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3.6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
    4 纳米材料在现代电分析和生物传感领域中的应用
        4.1 纳米颗粒在现代电分析和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4.2 多孔纳米结构在现代电分析和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4.3 碳纳米管在现代电分析和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4.4 介孔材料及其复合物在现代电分析和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4.5 展望
    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铂纳米粒子掺杂介孔碳的葡萄糖氧化酶的电化学和生物传感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
        2.2 介孔碳材料及其掺杂铂纳米颗粒复合物的制备
        2.3 GOx/CMMs修饰电极的制备
        2.4 实验仪器
    3 结果与讨论
        3.1 CMM的表征和GOx的固定
        3.2 Pt-CMM上固定化的GOx的电化学及其相关的电子传递动力学
        3.3 铂纳米颗粒掺杂比例的影响
        3.4 GOx/Pt-CMM修饰电极的电催化性质和生物传感应用
        3.5 GOx/Pt-CMM修饰电极的生物传感应用
    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不同有序维度介孔碳的葡萄糖氧化酶的电化学和生物传感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
        2.2 不同有序维度介孔碳材料的制备
        2.3 GOx/CMMs修饰电极的制备
        2.4 实验仪器
    3 结果与讨论
        3.1 CMM的表征和GOx的固定
        3.2 有序介孔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质
        3.3 CMM上固定化的GOx的电化学及其相关的电子传递动力学
        3.4 GOx/CMM修饰电极的电催化性质和生物传感应用
    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双连续螺旋介孔碳基质促进蛋白质电化学的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
        2.2 BGMC的制备
        2.3 负载蛋白质的BGMC修饰电极的制备
        2.4 实验仪器
    3 结果与讨论
        3.1 BGMC的表征和蛋白质的固定
        3.2 BGMC上固定化的蛋白质的电化学及其相关的电子传递动力学
        3.3 BGMC孔径对蛋白质固定和电子传递动力学的影响
        3.4 制备BGMC的碳源对蛋白质固定和电子传递动力学的影响
        3.5 负载蛋白质的BGMC修饰电极的电催化性质和生物传感应用
    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介孔碳促进NADH在低过电位条件下的电化学氧化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
        2.2 介孔碳的制备
        2.3 BGMC修饰电极的制备
        2.4 实验仪器
    3 结果与讨论
        3.1 BGMC的表征
        3.2 NADH在BGMC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
        3.3 工作电位和溶液pH值对NADH的电化学氧化的影响
        3.4 NADH的电催化分析
    4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论文总结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TiO2纳米晶材料的气敏及光敏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纳米材料概述
    1.2 纳米薄膜概述
        1.2.1 纳米薄膜简介
        1.2.2 纳米薄膜的制备方法
        1.2.3 纳米薄膜的光学性能与气敏特性
        1.2.4 纳米薄膜的应用
    1.3 传感器概述
    1.4 半导体气敏传感器简介
    1.5 半导体光敏传感器简介
        1.5.1 半导体的光电效应
        1.5.2 紫外光传感器简介
    1.6 半导体氧化物敏感材料TiO_2简介
        1.6.1 TiO_2的晶体结构和表面状态
        1.6.2 纳米晶 TiO_2的表面修饰技术
        1.6.3 纳米 TiO气敏和光敏材料简介
    1.7 研究目的
第二章 TiO_2纳米晶材料对三甲基胺(TMA)气敏性能研究
    2.1 纳米晶 TiO_2的制备
    2.2 纳米晶 TiO_2的表征
        2.2.1 纳米晶TiO_2的差热-热重(DTA—TG)分析
        2.2.2 纳米晶TiO_2的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2.3 纳米晶TiO_2的透射电镜分析(TEM)
        2.2.4 纳米晶TiO_2的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3 气敏元件制作及待测气体的制备
        2.3.1 旁热式气敏元件制作工艺
        2.3.2 三甲胺气体(TMA)的制备
    2.4 元件气敏性能的测试
        2.4.1 最佳电流的确定
        2.4.2 元件气敏性能的研究
        2.4.2.1 不同晶型二氧化钛的气敏性能
        2.4.2.2 不同掺杂物对二氧化钛气敏性能的影响
        2.4.2.3 不同的掺杂浓度对气敏性能的影响
        2.4.3 元件的响应恢复特性
        2.4.4 元件的稳定性
        2.4.5 元件的选择性
    2.5 机理探讨
        2.5.1 导电机理
        2.5.2 敏感机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iO_2薄膜的制备及其光敏性能研究
    3.1 TiO_2溶胶及薄膜的制备
        3.1.1 TiO_2溶胶的制备
        3.1.2 TiO_2薄膜的制备
        3.1.2.1 基底处理
        3.1.2.2 涂膜方法
    3.2 TiO_2薄膜制备的择优过程
    3.3 TiO_2薄膜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3.3.1 TiO_2薄膜的X-射线衍射分析(XRD)
        3.3.2 TiO_2薄膜厚度测量
        3.3.3 TiO_2薄膜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3.3.4 薄膜扫描电镜照片
        3.3.5 TiO_2薄膜的紫外光谱分析(UV)
        3.3.6 TiO_2薄膜光电特性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iO_2/NiO 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光敏性能研究
    4.1 纳米 NiO 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1 NiO 概述
        4.1.2 NiO 溶胶和薄膜的制备
        4.1.2.1 NiO 溶胶的制备
        4.1.2.2 NiO 薄膜的制备
        4.1.3 NiO 薄膜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4.1.3.1 前驱粉体的热分析
        4.1.3.2 粉末的 X-射线衍射分析
        4.1.3.3 NiO 薄膜SEM 照片
        4.1.3.4 NiO 薄膜的紫外-可见光谱
    4.2 TiO_2/NiO 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光敏性能研究
        4.2.1 简介
        4.2.1.1 P-N结的形成
        4.2.1.2 PN结的单向导电性
        4.2.2 复合薄膜的制备
        4.2.3 复合薄膜的表征与测试
        4.2.3.1 薄膜的 XRD 谱图
        4.2.3.2 复合薄膜的 SEM 照片
        4.2.3.3 复合薄膜的 I-V 特性
        4.2.3.4 薄膜的紫外光谱
        4.2.3.5 薄膜的表面光电压测试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摘要
Abstract

(6)低阻低温的ZrO2基底TMA传感器的研究和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三甲胺及其传感器研究综述
        1.1.1 三甲胺性质
        1.1.2 环境中三甲胺的测定方法
        1.1.3 TMA气敏传感器国内外研究概述
    1.2 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气敏传感器综述
        1.2.1 半导体概述
        1.2.2 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气敏材料概述
    1.3 超细颗粒简介
    1.4 半导体敏感材料
        1.4.1 ZrO_2性质介绍
        1.4.2 ZrO_2半导体敏感材料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课题背景
        1.5.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3 实验方案
        1.5.4 论文的创新点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ZrO_2及其他金属氧化物超细颗粒的制备
    2.1 引言
    2.2 ZrO_2超细颗粒的制备技术综述
        2.2.1 中和沉淀法
        2.2.2 水解沉淀法
        2.2.3 醇盐水解沉淀法
        2.2.4 水热合成法
        2.2.5 化学气相沉淀法
        2.2.6 溶胶—凝胶法
        2.2.7 近代物理方法
    2.3 ZrO_2超细颗粒的制备
        2.3.1 仪器与试剂
        2.3.2 实验方法
        2.3.3 结果与讨论
        2.3.4 小结
    2.4 SnO_2超细颗粒概述
    2.5 SnO_2超细颗粒的制备
        2.5.1 仪器与试剂
        2.5.2 实验方法
        2.5.3 结果与讨论
        2.5.4 小结
    2.6 V_2O_5和Nb_2O_5掺杂概述
        2.6.1 V_2O_5掺杂概述
        2.6.2 Nb_2O_5掺杂概述
    2.7 本章小结
    2.8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气敏元件与测试实验方法
    3.1 旁热式烧结型气敏元件结构
        3.1.1 气敏实验设备简述
        3.1.2 气敏实验设备耗材
    3.2 烧结型气敏元件制作
    3.3 气敏性能测试
        3.3.1 基本测试电路
        3.3.2 三甲胺标准浓度气体的配制
        3.3.3 其他标准浓度气体的配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甲胺气敏测试与结果讨论
    4.1 引言
    4.2 ZrO_2—V_2O_5系气敏测试与结果讨论
        4.2.1 实验部分
        4.2.2 结果与讨论
    4.3 ZrO_2—V_2O_5—SnO_2系气敏测试与结果讨论
        4.3.1 实验部分
        4.3.2 结果与讨论
    4.4 ZrO_2—V_2O_5—Nb_2O_5系气敏测试与结果讨论
        4.4.1 实验部分
        4.4.2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4.6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四、测定鱼鲜度的激光仪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壳厚调制的核—壳结构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研究及传感应用[D]. 靳燕. 东南大学, 2016(03)
  • [2]新型电化学传感器对于生理活性物质的分析研究[D]. 王颖. 复旦大学, 2011(03)
  • [3]激光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 朱家健. 农机化研究, 2009(05)
  • [4]基于介孔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D]. 游春苹. 复旦大学, 2009(02)
  • [5]TiO2纳米晶材料的气敏及光敏性能研究[D]. 邹博. 吉林大学, 2008(11)
  • [6]低阻低温的ZrO2基底TMA传感器的研究和制作[D]. 许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2)
  • [7]水产品鲜度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 周德庆,马敬军,徐晶晶.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4(04)
  • [8]测定鱼鲜度的激光仪器[J]. 李玲玲.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00(01)
  • [9]李玲玲译文三则[J]. 李玲玲. 河南水产, 1997(02)
  • [10]国外技术信息[J]. 路野. 广东农机, 1996(04)

标签:;  ;  ;  ;  ;  

测量鱼新鲜度的激光仪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