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经济,再创惠安辉煌

发展特色经济,再创惠安辉煌

一、发展特色经济 再铸惠安辉煌(论文文献综述)

吴丹洁[1](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迈入21世纪,各国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高度重视,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方向发展。深化海陆协同发展、海洋经济合作发展,研究福建省海洋经济纵深发展的理论机制,对丰富和深化海洋经济理论体系,对促进福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海洋强国都有重大意义。目前海洋资源开发已步入高效开发应用的时期。经济发展受到陆地资源缺口日益扩大、社会需求不减反增、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因素的影响,必然会走向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为实现海洋经济展的新突破,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时代,海陆再平衡是新时期深化海洋经济合作发展的战略需要。在新机遇、新挑战面前,探讨推进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论文基于“一带一路”背景,综合运用产业经济、空间经济学、区域经济、海洋经济等相关理论,采用归纳与演绎推理、理论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沿着理论阐释——现实分析与评价——路径选择的思路展开。本文核心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国内外海洋经济研究进展,阐释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理论框架。对海洋经济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和“一带一路”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文献梳理和述评,研究发现将海陆经济一体化与再平衡的研究较少,研究中存在着重应用轻理论的现象,结果导致目前理论研究滞后和不足,本论文研究福建省海洋经济纵深发展的理论机制,凝练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提炼、丰富和深化海洋经济理论体系。本论文阐释了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理论框架,理论框架中蕴含的海陆再平衡战略思维:在以海带陆、陆海联动,陆海经济共同发展、良性循环的框架下,推动福建省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强化,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落实,海洋经济与内陆经济协同发展,海洋经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发展,推动海洋经济拓展国际市场比较优势、加快高端要素集聚,扩大开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第二部分,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历程、现状描述,发展评价与实证研究。在分析了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评价模型,同时提出福建省海陆统筹发展的评价模型,通过两个模型的对比评价分析,得出2010年以后,海陆经济逐渐呈现协调发展态势,海洋经济需要深度调整,通过海陆再平衡的战略思维,加强海陆联动,促进优质要素向海集聚,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第三部分,以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体系化的路径:融入“一带一路”、海洋经济深化合作发展、深化海陆协同发展,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完善海洋经济战略空间布局,促进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发展海洋湾区经济,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推进海洋贸易环境国际化,拓展国际市场比较优势;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学研一体化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提升海洋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全域统筹海陆生态治理,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而言,论文实现了系列层面的创新。一是研究视角上,研究主要指出海陆再平衡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战略思维;二是理论框架上,基于“一带一路”背景,研究提出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理论框架,在海陆联动、良性循环的框架下,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之间的要素有效流动与协同发展、海峡两岸合作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发展,推动海洋经济升级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借助并助力“一带一路”经济建设,以全面协调、可持续、高质量的海洋经济发展态势,海洋经济迈向深化发展;三是研究提出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体系化的路径与政策建议。提出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要融入“一带一路”、海洋经济深化合作发展、深化海陆协同发展的路径;提出了完善海洋经济战略空间布局,发展海洋湾区经济,推进海洋贸易环境国际化,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海洋高新技术人才,提升海洋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全域统筹海陆生态治理的体系化政策建议。

中共泉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郑莹[2](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县域经济发展成就与实践经验》文中指出县域经济发展已成为泉州改革开放一张响亮的名片。要深入了解泉州经济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是不能不提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泉州探索出了一条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总结其中的实践经验,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陈钦乾[3](2018)在《弘扬石雕文化 再铸惠安辉煌》文中指出福建惠安经历漫长的工艺传承和发展,已成为国内有名的具有代表性的石雕工艺发源地之一。千年传承促使中原文化与海外文化产生碰撞,闽越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不断融合,成为当地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惠安石雕通过各种途径出口世界各国,对国外建筑审美产生冲击的同时在国内传统建筑中广泛应用。现以弘扬石雕文化为前提,借助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将石雕文化产业再次推入新的领域,对惠安发展乃至泉州的整体建设铸造新的辉煌成就。

丁玲玲,耿喜波[4](2018)在《活化历史文化遗产 加强古镇文化建设——以泉州洛阳镇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珍贵记忆,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活化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历史、经济方面的价值,更要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教育、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依托文化遗产,加强文化建设。本文以福建省泉州市洛阳镇为例,探讨通过宣传文化遗产价值,增强保护意识;利用历史遗存,完善文化设施;借助文化遗产,引领社会教育;依托文化遗产,开展文化活动。使文化遗产不只是历史的承载体,同时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吴丽璇[5](2017)在《惠安石雕石材产业集群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作为泉州市北翼新城的惠安县集聚建筑、雕艺品牌效应、古城、旅游和文化等优势资源,已被泉州市列入作为优先发展区域。目前,惠安县有石雕石材、鞋服包袋、食品饮料、五金机械、建筑业等五大传统支柱型产业。作为五大传统产业之一石雕石材产业,由于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和意识、产业层次较低、企业理念落后、企业规模较小、品牌意识较弱、技术创新落后、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融资困难等等,导致该产业集群原先的发展劲头逐渐减弱,正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困境。因此,如何破解发展困境,协调经济系统内外各种因素,实现产业集群的转型,是惠安石雕石材产业集群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外产业集群、战略管理和石雕石材产业等研究理论进行评述的同时,深入思考产业集群层面和内部成员企业该如何进行战略管理,并全面分析惠安石雕石材产业集群的现状。面对该产业集群的现状,本文采用实地调研、定性与定量等方法,结合产业集群和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知识,提出针对石雕石材产业大而不强、档次不高、市场狭小、要素制约突出等问题,走“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配置”的道路,可以加快推动石雕石材产业转型提升。根据石雕石材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本文从产业的发展布局、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人才培养体系、龙头企业的扶植力度、交易平台的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企业金融扶持力度、专业园区和市场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徐永涛[6](2014)在《高贵的单纯 静穆的伟大——《雕塑》100期综述》文中指出《雕塑》杂志悄然走过19个足岁春秋,迎来了象征着圆满、完美和与众不同的第100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了岁月的雕刻,《雕塑》杂志如浣溪少女,洗去了浮躁,沉淀了精神,迎着广大读者殷切的美好期盼,走在健康成长的大道上。时代在前进,未来在延伸,《雕塑》的诗歌里永远没有安于现状的字眼,只有时刻跳动、永远追逐梦想前进的美丽音符!值此特殊时刻,我们邀请了部分为我们提供支持以及参与具体编辑工作的行业人士,作为代表撰文就百期出刊及未来发展做指导,开辟专栏奉献给读者。愿以思想与实践充实"100"的内容,用卓越和品质提升"100"的价值,用《雕塑》的精神与品格丰富与充实"100"的精神内涵。在此,我们郑重向支持自身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由衷的敬意与诚挚的感谢!希望各位行业领导、专家以及广大读者一如既往的关注我们,帮助我们谱写新的辉煌!

简婉[7](2013)在《台湾现代诗的中国书写 ——二十世纪五0年代到八0年代》文中提出文化认同在当今台湾社会是一个争论不休、难解难分的议题,尤其「去中国化」意识升起,造成了台湾文化场域的巨大震荡,使得原为文化母体的中国竟变成了他者。但台湾文学根植於中国文化,是不争的事实。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在於探究一九四九年之後台湾历经两岸政治的突变以及西方思潮的冲击,在社会环境剧烈震荡以及文化场域变迁下,现代诗如何穿越历史波澜与政治暗流,将中国在地理、历史、文化、思想、政治等方面之影响与冲击,带入不同时期各类型的书写,融汇西方文学主义思想以及本土意识,深刻表达出各时代不同的创作精神与风格,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以中国为脉络的书写路线。探讨的时间范畴,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迄八十年代,横跨战前「前行代」及战後「新世代」两代诗人,涵盖现代主义及现实主义两个诗潮。探讨的内容,系以台湾现代诗体现的「中国(情结/意识)」书写为范围,它可以是具体的,例如地理的、政治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包括历史的、文化的、或情感的,综合归纳为四个层面:一是「政治中国」,一个造成两岸分裂、握有实体政权的中国,那是反共复国的目标,政治抗争的对手;一是「离散中国」,一个令人魂牵梦系的乡愁中国,那是先祖埋葬的地方,是亲人等候重逢的家园,那也是民族血缘关系不可分割的乡土故国;一是「古典中国」,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优美的中国,是诗人至死不渝的精神信仰,也是诗人渴望回归的精神原乡;一是「临履中国」,一个出现在眼前的真实中国,解严开放之後,许多有人回到朝思暮想的故园,或探望亲人,或祭拜先祖,也有人回到书本上的历史现场,或文化凭吊,或旅游探索。这些不同层次、不同内涵、的中国情怀(意识)在不同时期的文化场域都有着不同的解读、反思与展现,彼此重叠交错,相互应声和鸣,共构成台湾现代文学中最严整的中国书写内容与辩证美学。

林珍香[8](2013)在《当代惠安石雕艺术造型研究》文中提出福建惠安石雕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着称,享有“中华一绝”之美誉。其作为一种永久性艺术,于2006年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惠安石雕具有1600多年的辉煌历史,反映了惠安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审美意识与雕刻技艺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成就了今日“石雕之冠”的辉煌。对惠安石雕的研究于当地社会文化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惠安礼仪类、公共景观类和建筑构件类的石雕工艺品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艺术学与社会学、历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探讨惠安石雕的社会环境、发展概况及艺术风格流变,及其对当代石雕艺术造型特征的影响。并重点研究当代惠安石雕艺术的造型特征,其中主要涉及对当代惠安石雕艺术造型风格及其纹饰图案、形式特征的探讨与分析,并挖掘其所负载的社会文化功能,揭示其所蕴含的教育与宗教作用。本文期望通过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惠安石雕艺术造型特征做出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在学术研究上,为今后惠安石雕艺术研究的开拓创新抛砖引玉;在审美意识上,提供了一条探索惠安人民的艺术创作和审美心理的线索,为深入探讨惠安人文风情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础;在文化保护上,对进一步继承、保护、弘扬惠安传统石雕艺术,丰富完善中国雕塑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具有深远意义。

刘克华[9](2011)在《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用地扩展调控研究 ——以泉州中心城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精明增长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思路,在发达国家已逐渐成熟并取得较大进展。它强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通过城镇用地功能置换、城市控制边界划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旧城改造等手段,促进城市紧凑、集中与高效发展。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呈现出以内核为圆心的外延“摊大饼”扩展模式,导致城市规模失控与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不断加剧城市发展与用地需求的矛盾,较大程度地制约了城市的持续快速发展。新版泉州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在上版规划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区范围至980km2,划入环湾各城镇的泉州中心城区同样面临城市发展路径与模式的选择,精明增长理念无疑可为其城市化道路提供有益借鉴,对于解决土地资源约束下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以及开展研究的思路,介绍泉州市自然、社会经济及中心城区概况,指出加强中心城区建设对缓解土地利用问题,促进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对泉州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评价其土地利用效益,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心城区的土地利用特征与问题;接着,通过建立SLEUTH元胞自动机模型,设置城市自由扩展预案与规划增长预案两种情景模拟预测中心城区未来的城市发展状况,确定规划增长预案为其城市增长的适宜情景,并对适宜情景下的泉州中心城区城镇用地扩展的空间分异、总体模式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城市扩展模拟与人口预测,综合估算中心城区近期建设用地需求量,并从存量、增量两方面汇总建设用地的供应潜力,针对供需平衡分析,从刚性控制、先期引导、内涵发展三个方面提出用地平衡的战略取向;最后从建设用地供需方式的调控、城市发展方向和增长边界的设置、交通基础设施对土地利用的引导、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优化等方面架构了精明增长下城市用地扩展调控体系,并就泉州中心城区开展了实证分析,指出城市精明发展的实施重点。论文的研究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中心城区凝聚力不强,土地利用效益较低,加强其建设有利于培育泉州市域城市增长极核,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泉州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具有县域经济发达的典型特征,而其中心城区社会经济凝聚力不强,不能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呈现“小马拉大车”区域发展状况。打造环湾滨海区域,加强泉州中心城区的建设,可有效地解决发展空间与生态环境问题,利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以及耕地资源的保护,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凝聚力与先导作用,带动大泉州的城市建设与繁荣。(2)中心城区城市增长潜力强劲,基于SLEUTH模型的城镇用地扩展模拟结果较好的体现了其未来城市发展方向。据SLEUTH模型城市扩展模拟结果,2020年泉州中心城区新增城镇用地104.73km2,新增比例达78.45%;2030年新增城镇用地158.24km2,新增比例达118.53%,未来城市增长潜力强劲。城市扩展模拟结果较好地体现了中心城区的城市总体发展方向,新增城镇用地主要集中于环泉州湾核心区域及中心城区东部惠安县域内,外围城镇用地扩展较慢,基本符合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东进、南下、北优、西控”城市用地发展方向。(3)近期、远期中心城区城镇用地扩展呈现分异,城镇拓展总体模式为“以工业用地为主导,以住宅用地为辅助,其他用地拓展并存”。2008-2020年,泉州中心城区城镇用地年均扩展速率为0.9%,各城镇单元扩展速率呈现“圈层式”结构,扩展活跃中心则呈现“分散式”特征;随着年份推移,中心城区城镇用地扩展速率逐渐下降,2021-2030年,其城镇用地年均扩展速率下降至0.55%,各城镇单元扩展速率呈现“方位式”结构,扩展活跃中心则呈现“集中式”特征。(4)中心城区未来城市增长的用地需求与供给潜力存在较大缺口,提出用地平衡的战略取向,应精心架构土地资源约束下城市精明增长的调控体系,并指导泉州中心实践。近期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需求总量为51.77km2,其中城镇用地需求量为44.04km2,农村居民点、水利设施用地等非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为7.73km2;建设用地供应总潜力为48.08km2,其中存量用地供应潜力为9.40kmm2,增量用地供应潜力为38.68km2。近期中心城区应以增量建设用地供应为主,存量用地供应为辅,从刚性控制、先期引导、内涵发展三个方面实施用地平衡策略,并从建设用地供需方式的调控、城市发展方向和增长边界的设置、交通基础实施对土地利用的引导、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优化四个方面架构了土地资源约束下城市精明增长的调控体系。论文研究在以下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1)改进了SLEUTH元胞自动机模型,设置不同情景预案模拟预测泉州中心城区城市扩展状况。构建SLEUTH元胞自动机模型于城市扩展研究中,根据研究目的对模型进行适当改进,设置自由扩展预案与规划增长预案两类情景模拟预测了泉州中心城区未来城镇用地增长情况,并对优选方案下中心城区城市扩展的分异特征、总体形式、主导因素进行了分析。(2)架构了精明增长下城市用地扩展的调控体系,并开展了实证研究。从建设用地供需方式的调控、城市发展方向和增长边界的设置、交通基础设施对土地利用的引导、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优化等方面架构了精明增长下城市用地扩展的调控体系,并指出泉州中心城区城市精明发展的实施重点。

马富丽,乔婷婷,张凤,崔月萍[10](2007)在《2006年新诗研究论文索引》文中认为1月份1.《20世纪中国现代诗体流变论》,许霆,《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第32-40页。2.《白话诗、自由诗、现代汉诗——从三次命名看中国新诗的生成》,唐莉,《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81-85页。

二、发展特色经济 再铸惠安辉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特色经济 再铸惠安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其意义
        1.1.2 海洋经济深化发展是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迫切需要
        1.1.3 海陆再平衡是新时期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2.1 “海洋经济”以及“‘一带一路’与海洋经济”文献综述
        2.1.1 国外海洋经济文献综述
        2.1.2 国内海洋经济文献综述
        2.1.3 “一带一路”与海洋经济文献综述
        2.1.4 文献述评
    2.2 相关概念
        2.2.1 “一带一路”
        2.2.2 海洋经济
        2.2.3 海洋文化
        2.2.4 海陆再平衡
    2.3 理论工具
        2.3.1 空间经济学理论
        2.3.2 产业经济理论
        2.3.3 区域经济理论
        2.3.4 海洋经济理论
    2.4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
        2.4.1 提出“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的政策背景
        2.4.2 海陆耦合关联分析
        2.4.3 海陆再平衡的内涵
        2.4.4 海陆再平衡的逻辑
第三章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历程、现状与问题
    3.1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历程
        3.1.1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背景
        3.1.2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阶段
    3.2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3.2.1 福建省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3.2.2 福建省海洋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3.2.3 福建省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3.3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成就与问题
        3.3.1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成就
        3.3.2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与评价
    4.1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海丝核心区与政策叠加效应
        4.1.1 福建海洋经济迎来的崭新经济机遇——海丝核心区建设
        4.1.2 “一带一路”倡议后福建海洋经济迎来政策方案密集的环境
    4.2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分析
        4.2.1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资源基础与条件
        4.2.2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产业基础与条件
        4.2.3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科研基础与条件
        4.2.4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文化基础与条件
    4.3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评价
        4.3.1 海洋经济发展的评价方法
        4.3.2 有关数据说明
        4.3.3 实证数据与解释
        4.3.4 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评价实证结果及分析
    4.4 福建省海陆耦合发展实证研究
        4.4.1 福建省海陆耦合发展的评价方法
        4.4.2 福建省海陆耦合发展的评价模式
        4.4.3 福建省海陆耦合发展评价的数据及解释
        4.4.4 福建省海陆耦合发展评价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海陆再平衡特征分析与战略选择
    5.1 福建省海洋经济海陆再平衡的特征分析
        5.1.1 福建省海洋经济海陆再平衡的特征
        5.1.2 海陆相关基础关系与海陆再平衡动因分析
    5.2 福建省海洋经济海陆相关要素再平衡
        5.2.1 海陆资源要素再平衡
        5.2.2 海陆资本要素再平衡
        5.2.3 海陆技术要素再平衡
        5.2.4 海陆劳动力要素再平衡
    5.3 福建省海洋经济海陆再平衡的战略选择
        5.3.1 福建省与内陆地区海陆再平衡的战略选择
        5.3.2 海峡两岸海洋经济海陆再平衡的战略选择
        5.3.3 福建省与东南亚国家海洋经济海陆再平衡的战略选择
第六章 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6.1 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路径
        6.1.1 融入“一带一路”
        6.1.2 秉承两种发展:深化海陆协同发展、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合作发展
    6.2 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6.2.1 完善海洋经济战略空间布局,促进海洋经济提质增效
        6.2.2 发展海洋湾区经济,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6.2.3 推进海洋贸易环境国际化,拓展国际市场比较优势
        6.2.4 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加快高端要素集聚
        6.2.5 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海洋高新技术人才,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6.2.6 以创新为驱动力,提升海洋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
        6.2.7 全域统筹海陆生态治理,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3)弘扬石雕文化 再铸惠安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一、惠安石雕的工艺特点
二、惠安石雕的传承意义
三、惠安石雕产业的发展现状
四、惠安石雕产业的发展思路

(4)活化历史文化遗产 加强古镇文化建设——以泉州洛阳镇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洛阳镇历史文化遗产概况
二、活化文化遗产, 加强文化建设的意义
三、活化文化遗产, 加强文化建设的思路
    (一) 宣传文化遗产价值, 增强保护意识
    (二) 活化文化遗产, 完善文化设施
    (三) 借助文化遗产, 进行社会教育
    (四) 依托文化遗产, 开展文化活动
四、结语

(5)惠安石雕石材产业集群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2.2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2.3 国内外石雕石材产业研究述评
    2.4 产业集群与战略管理关系理论
第3章 惠安石雕石材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
    3.1 惠安石雕石材产业发展的历程
    3.2 惠安石雕石材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3.3 惠安石雕石材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
第4章 惠安石雕石材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4.1 企业经营管理方面
    4.2 产业发展规划方面
    4.3 政府政策引导方面
第5章 惠安石雕石材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
    5.1 企业层面
    5.2 产业层面
    5.3 政府层面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7)台湾现代诗的中国书写 ——二十世纪五0年代到八0年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一、 台湾文化认同的转移:从中国到乡土、从中心到边缘
        二、 文学史观的争议: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
        三、 「中国」主题在台湾现代诗中的脉络意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现况分析
        一、 台湾对於中国文化认同之研究回顾与现况
        二、 大陆及海外对於台湾现代诗「中国意识」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一、 「中国情意结」的意涵与演变
        二、 「中国」书写主题与范围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述架构
第二章 文化场域变迁中台湾现代诗发展及其中国书写
    第一节 文学场域自主原则:世代诗人内部结构及其创作趋向
        一、 战前「前行代」诗人:现代主义的兴起及没落
        二、 战後「新世代」诗人:现实主义的回归与转向
    第二节 文学场域不自主原则:现实外在环境对现代诗发展影响
        一、 文艺政策与媒体传播对现代诗发展的压抑与推进
        二、 社会结构转型以及文化思潮变迁下现代诗的勃兴与转换
    第三节 文化场域思潮更迭对现代诗的中国书写冲击与影响
        一、 殖民化的混语书写
        二、 现代化的异质书写
        三、 「去中国化」的叛逆书写
    第四节 现代诗「中国」书写的因应调整与表现
        一、 中国书写在思潮变迁中的因应与自我调整
        二、 文化场域变迁中现代诗的中国书写表现
第三章 政治中国:从反共诗、政治抒情诗到抗议诗
    第一节 政治即非政治是名政治
        一、 「政治」与「诗」之间
        二、 「政治」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意涵
        三、 「政治中国」在台湾现代诗中的界说与表现
    第二节 “国仇家恨”的五○年代:反共战斗诗
        一、 国家机器主导下的反共文艺政策
        二、 反共狂飙时期集体吹奏的战斗诗歌
        三、 反共诗歌的特质及其作品表现
    第三节 放逐压抑的六○年代:政治感伤诗及忧患意识诗
        一、 现代主义兴起的背後:失根与放逐
        二、 存在的荒谬感:放逐於内在世界的政治感伤诗
        三、 飘泊在历史迷雾的忧患意识诗
    第四节 风起云涌的七○年代:民族回归的中国意识诗
        一、 「美」梦初醒的民族回归浪潮
        三、 重返现实与回望乡土:「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的合体
        四、 民族主义热潮中的中国意识诗
    第五节 风云变色的八○年代:游移的两岸诗
        一、 认同摇摆的年代
        二、 乡土变调:谁的乡?谁的土?
        三、 认同游移中的统独意识
第四章 离散中国:乡愁诗的八千里路云和月
    第一节 动乱时代中的生命迁徙:从离散、流亡到回归
        一、 「怀乡」之路:「离散」与「放逐」
        二、 中国文学史上的「离散」与「离伤」
        三、 台湾现代史上的离散文学──「怀乡」书写
    第二节 一九四九年後台湾「怀乡」文学的书写特质
        一、 时空变异中的怀乡书写:外省(迁台)第一代诗人
        二、 异域想像中的乡愁书写:外省第二代诗人
    第三节 以母体为圆心的乡愁:永远的「乡愁诗人」余光中
        一、 母亲是乡愁的起源
        二、 母亲是家国的化身
    第四节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远更生:外省第一代的原乡记忆
        一、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怀乡
        二、 悲莫悲兮生别离:怀亲
    第五节 万里关山万里愁:战後新生代想像的乡愁
        一、 血脉寻根:本省新生代诗人的想像乡愁
        二、 祖籍追想:外省第二代的继承乡愁
第五章 古典中国:现代诗人的古典追寻
    第一节 现代诗的古典路径探微
        一、 五四新诗的传统基因:古典与现代之间的过渡
        二、 现代主义的古典倾向:断绝?欲拒还迎?还是拥抱
        三、 现实主义的古典风潮:从反传统到返传统
    第二节 古典传统的现代性与继承性
        一、 古典传统的现代意涵
        二、 古典的继承形式
        三、 古典的继承内容
    第三节 传永不熄灭的古典灵火
        一、 古典意绪的重铸
        二、 古典诗句的化用
        三、 古典诗题的新写
    第四节 塑永不凋零的古典形影
        一、 诗人源祖的追摩
        二、 诗人群像的再塑
第六章 临履中国:解严後多元混声中探亲诗、旅游诗
    第一节 原乡神话的变貌:中国意识的转折与失落
        一、 後现代与後殖民的去中心化理论在台湾
        二、 从中土到他土的意识转换及认同的位移
        三、 返乡现实冲击下「家」乡的再思考与再定义
    第二节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返乡诗或探亲诗
        一、 往事并不如烟:外省第一代诗人的返乡之路
        二、 家国的追梦:外省第二代的返乡诗
    第三节 重访故国旧游踪:文化乡愁诗
        一、 遇见江南的古典诗意
        二、 探访江河的文化流源
        三、 走进城市的历史记忆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文化场域变迁中诗人的世代交替及其中国意识
    第二节 思潮更迭中现代诗的中国性演义
    第三节 中国书写在现代诗中的起承转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8)当代惠安石雕艺术造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目的
        1.1.1 “当代惠安石雕艺术造型”的界定
        1.1.2 研究目的
    1.2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1.2.1 选题缘由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述评
        1.3.1 惠安石雕研究现状
        1.3.2 前学研究之不足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1.5.1 研究重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路径及方法
        1.6.1 研究路径
        1.6.2 研究方法
2 惠安的社会环境与石雕艺术发展概况
    2.1 惠安的社会环境
        2.1.1 惠安的地理状况
        2.1.2 惠安的经济状况
        2.1.3 惠安的文化状况
    2.2 惠安石雕艺术发展概况
        2.2.1 惠安石雕的萌芽期
        2.2.2 惠安石雕的成长期
        2.2.3 惠安石雕的成熟期
3 当代惠安石雕艺术造型的主要特征
    3.1 种类繁多的石雕类型
        3.1.1 礼仪类
        3.1.2 公共景观类
        3.1.3 建筑构件类
    3.2 多彩纷呈的纹饰图案
        3.2.1 人物故事
        3.2.2 珍禽瑞兽
        3.2.3 仙花芝草
        3.2.4 吉祥符号
        3.2.5 山水风景
        3.2.6 文字文辞
        3.2.7 历史故事
    3.3 个性鲜明的造型特征
        3.3.1 滑稽的“啼狮”造型
        3.3.2 夸张的“落颔龙”造型
        3.3.3 优美的“笑凤”造型
        3.3.4 独特的影雕造型
    3.4 多样统一的造型风格
        3.4.1 写实与装饰并重的造型风格
        3.4.2 方圆并蓄的造型风格
        3.4.3 虚实并存的造型风格
4 当代惠安石雕艺术的文化功能
    4.1 惠安石雕艺术的教育作用
        4.1.1 记录历史
        4.1.2 传承技艺
        4.1.3 寓教于乐
    4.2 惠安石雕艺术的宗教作用
        4.2.1 神只信仰
        4.2.2 神灵驱魔
        4.2.3 祈福纳瑞
    4.3 惠安石雕艺术发展前瞻
        4.3.1 经济发展与传统工艺保护的协调
        4.3.2 技术创新与传承技艺的协调
        4.3.3 发展经济与传承文化之间的协调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惠安石雕艺术考察报告
    C. 惠安石雕传承人

(9)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用地扩展调控研究 ——以泉州中心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2.3 对精明增长理论文献的评述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4 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主要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泉州市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泉州中心城区概况
        2.2.1 中心城区的规划范围
        2.2.2 中心城区的建成区现状
        2.2.3 中心城区的人口状况
    2.3 泉州市域土地利用现状
        2.3.1 土地利用结构与分布
        2.3.2 土地利用特点与问题
        2.3.3 加强中心城区建设对缓解市域土地利用问题的作用
第3章 泉州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与评价
    3.1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
        3.1.1 土地利用结构
        3.1.2 土地利用分布
    3.2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3.2.1 土地投入强度
        3.2.2 土地利用程度
        3.2.3 土地产出效益
    3.3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特征与问题
        3.3.1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特征
        3.3.2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章 泉州中心城区未来用地增长模拟预测
    4.1 模拟预测模型的选取
        4.1.1 SLEUTH模型定义
        4.1.2 模型运行原理
        4.1.3 SLEUTH模拟城市空间演化的优点
    4.2 模型的建立
        4.2.1 基础数据收集与处理
        4.2.3 SLEUTH模型模拟参数校准
        4.2.4 SLEUTH模型于研究区的适用性评价
    4.3 中心城区城镇用地扩展情景模拟
        4.3.1 情景预案设置
        4.3.2 情景预测结果
        4.3.3 适宜情景选择及其中心城区城镇用地增长分析
第5章 泉州中心城区用地扩展空间分异形式与影响因素
    5.1 中心城区城镇用地扩展空间分异
        5.1.1 研究方法
        5.1.2 中心城区城镇用地扩展空间分异
    5.2 中心城区城镇用地扩展的形式
        5.2.1 城市扩展的一般类型
        5.2.2 泉州中心城区城镇用地扩展的总体形式
    5.3 中心城区城镇用地扩展影响因素分析
        5.3.1 经济发展是用地扩展的决定性因素
        5.3.2 道路交通的重要指向性作用
        5.3.3 政策与规划是城市扩展的控制阀
        5.3.4 自然地理环境的显着“门槛效应”
第6章 泉州中心城区未来城市增长用地需求与平衡
    6.1 泉州中心城区未来城市增长下的用地需求
        6.1.1 基于城市扩展模拟的城镇用地需求
        6.1.2 基于人口预测的用地需求
    6.2 泉州中心城区未来用地的供应潜力
        6.2.1 存量用地供应潜力
        6.2.2 增量用地供应潜力
    6.3 中心城区未来建设用地供需的平衡
        6.3.1 建设用地供需总体态势
        6.3.2 建设用地供需平衡的战略取向
第7章 精明增长下泉州中心城区城市用地扩展的调控
    7.1 精明增长下城市用地扩展调控体系的构建
    7.2 建设用地供需的管理调控
        7.2.1 增量建设用地的利用管理
        7.2.2 存量建设用地的利用管理
    7.3 城市精明增长用地形态的引导:空间布局
        7.3.1 空间布局的一般要求
        7.3.2 空间布局的具体模式
    7.4 城市增长用地调控的关键:产业结构与布局
        7.4.1 产业结构与城市用地结构
        7.4.2 三次产业布局优化
        7.4.3 产业结构优化实现方式
        7.4.4 泉州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7.5 城市精明增长用地调控切入口:优势导向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发展特色经济 再铸惠安辉煌(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路径研究[D]. 吴丹洁. 西北大学, 2019(07)
  • [2]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县域经济发展成就与实践经验[J]. 中共泉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郑莹. 福建党史月刊, 2018(12)
  • [3]弘扬石雕文化 再铸惠安辉煌[J]. 陈钦乾. 天工, 2018(08)
  • [4]活化历史文化遗产 加强古镇文化建设——以泉州洛阳镇为个案[J]. 丁玲玲,耿喜波.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07)
  • [5]惠安石雕石材产业集群现状与对策研究[D]. 吴丽璇. 集美大学, 2017(01)
  • [6]高贵的单纯 静穆的伟大——《雕塑》100期综述[J]. 徐永涛. 雕塑, 2014(02)
  • [7]台湾现代诗的中国书写 ——二十世纪五0年代到八0年代[D]. 简婉. 苏州大学, 2013(09)
  • [8]当代惠安石雕艺术造型研究[D]. 林珍香. 重庆大学, 2013(03)
  • [9]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用地扩展调控研究 ——以泉州中心城区为例[D]. 刘克华. 南京大学, 2011(07)
  • [10]2006年新诗研究论文索引[J]. 马富丽,乔婷婷,张凤,崔月萍.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07(00)

标签:;  ;  ;  ;  ;  

发展特色经济,再创惠安辉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