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饰面花岗岩粘贴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饰面花岗岩粘贴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一、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饰面花岗岩的粘贴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薛贵堂[1](2021)在《粗骨料强化对再生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因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建筑物的大量拆除,造成环境污染与资源的匮乏。对建筑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将再生粗骨料用作混凝土的原料制成再生混凝土,可实现变废为宝,既可以节省资源,又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但在粗骨料的制备过程中,由于当前技术的限制,使得强化出的粗骨料品质差、强度低,这将让实现再生混凝土的回收利用不能广泛利用到实际工程。微波辅助机械强化骨料技术对再生粗骨料进行强化,大大提高了骨料的性能,具有较高研究意义和推广价值。本文利用微波技术对再生骨料进行强化,对制作的再生混凝土进行宏观、微观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对其分别进行力学特性及强化机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不同微波功率照射废弃混凝土试块,寻找得到最佳功率照射范围;数字红外热成像仪拍摄得到废弃混凝土在微波照射后的旧水泥砂浆与粗骨料的表面温度分布规律;将天然骨料、未强化骨料及强化骨料分别进行物理性能试验,通过对比分析说明微波辅助机械强化骨料的优越性;(2)通过制作出的不同种类骨料,以C30强度等级来制备普通混凝土、强化后再生混凝土及未强化再生混凝土,并结合以取代率及龄期作为变量,对试件进行了立方体抗压、棱柱体抗压及劈裂抗拉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粗骨料对再生混凝土的破坏形态、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及应力-应变等之间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说明强化再生混凝土的工艺的可推广性;(3)再结合电镜扫描试验,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不同粗骨料界面过渡区的结构、微波在强化粗骨料损伤程度以及水泥水化反应分析。对比宏观试验进行分析,说明微波辅助机械强化骨料的可行性。

张欢[2](2019)在《局部冲击作用对煤岩微结构影响与等效理论模型研究》文中提出岩石类材料是一种重要的工程介质,与各行业(采矿、石油、天然气、道路交通、水利水电、建筑桥梁、核废物地质储存等)的发展密切相关。众多岩体工程的建设与工程灾害的防护都涉及到岩石类材料在动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与损伤破坏问题,如矿山工程中的爆破破岩(煤)、储层渗透性改造、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油气开采中的爆炸压裂增渗,边坡与水利工程中的防震减灾,军事工程中的钻地弹破岩,等等。岩石动力学已成为岩石力学研究领域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针对动载改造储层渗透性、高效破岩(煤)和防止动载诱发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的工程实际需求,主要对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内微结构演化规律、煤岩内微结构演化与宏观失稳断裂的耦合关系、煤岩损伤变形的局部化效应、煤岩损伤破断机理与等效损伤模型进行了研究。以煤岩试样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研发的一种摆锤式动力冲击加载试验装置对煤岩试样进行局部冲击加载试验,并借助超声波检测仪、煤岩表面裂纹细观观测系统、动静态应变仪和红外热成像仪,分别对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试样不同区域内微结构演化规律、表面裂纹扩展演化特征、不同区域损伤变形特征和温度场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内微结构演化、表面裂纹扩展和损伤变形破坏的局部化效应。基于分形理论,对比分析了不同冲击加载条件下煤岩试样表面裂纹的分形特征;通过实测试样破断面的凸凹程度,对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破断面形貌进行了三维重构运用提出的一种粗糙表面分维计算的二次改进立方体覆盖法对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试样的粗糙破断面分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循环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试样破断面存在明显的分形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RGB图像的粗糙表面分维等效计算方法,运用实测数据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采用该方法获得了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试样破断面分形维数与冲击加载面积的耦合关系。自主编制了红外视频温度动态检测成像与分析软件,该软件配合红外热成像仪可有效监测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试样红外热辐射温度场的演化;提出了基于红外热成像的煤岩红外热辐射温度场量化表征方法,即基于分形理论、熵理论和统计学理论的红外热辐射温度场的3个量化指标:温差分形维数、熵和方差。采用3个量化指标对煤岩试样在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红外热辐射温度场演化进行了量化表征,发现熵理论能够较好地表征试样在循环冲击过程中红外热辐射温度场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而温差分形维数和方差则对于煤岩试样的破裂红外热辐射前兆的识别能力更强。根据室内试验研究的煤岩冲击试验模型和方案,采用ANSYS/LS-DYNA3D非线性动力学数值分析软件,建立了与其对应的煤岩动态数值模拟模型;基于煤岩HJC动态本构模型,开展了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动力响应特性和损伤破坏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重点探究了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不同区域的动态力学特性和损伤破坏规律,分析了冲击次数、冲量大小、冲量加载顺序和冲击加载面积对煤岩动态损伤破坏的影响。在局部冲击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损伤理论和元件模型理论,构建了一个全面描述煤岩在中高应变率加载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包含非线弹性、塑性、损伤软化以及应变率相关性在内的综合响应特征的动态本构模型,并给出了模型中各参数的确定方法;针对中高应变率加载条件下致密硬煤和孔裂隙发育的软煤的动态力学特性,对所构建的含损伤体煤岩粘弹塑性本构模型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和改进,建立了适用于硬煤和软煤的动态本构模型。基于构建的局部冲击分区等效力学模型,分别在煤岩试样的不同区域引入分区等效因子,对煤岩试样在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损伤特性进行分区等效,建立了局部冲击与常规全冲击时的煤岩损伤分区等效模型,并通过对不同加载面积的静载试验和冲击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该等效模型中等效因子与冲击加载面积的耦合关系;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损伤分区等效模型计算所得煤岩试样各区域损伤量与相应的局部冲击试验实测结果相吻合,从而验证了该等效模型的适用性,表明该等效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局部冲击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试样不同区域的损伤与冲击加载面积的耦合关系;并对局部冲击荷载对煤岩损伤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蔡灿[3](2019)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流场特性及压裂增强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页岩气储层具有大面积连续成藏、孔隙度低、渗透性极低、黏土含量高、埋藏较深的特点,而水力压裂页岩会产生水敏膨胀、水资源消耗大、压裂缝网形成不够复杂等问题,制约了页岩气的大规模勘探开发。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压裂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技术方案之一:一方面,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的低粘和高扩散性可以更易渗透进页岩等致密储层,可以构造复杂缝网,实现页岩气采收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采用利用储层埋存二氧化碳气体,有利于大规模二氧化碳利用与减排。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先进压裂技术之一,兼具水力喷射压裂和超临界二氧化碳体积压裂的优点,能够以更低的破裂压力构造复杂裂缝网络,同时在环空区域形成低压负压环,减少了封隔器的使用,有效保护了页岩储层。但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过程中的流场结构及变化、射孔增压致裂机理以及压裂增强机理尚不明确,制约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本文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研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以延长石油陆相页岩气示范区页岩气井为背景,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的流场特性和喷射压裂机理,并探索提出了多次循环喷射压裂增强技术原理,取得了如下成果:(1)建立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室内实验力学模型,推导了其总应变计算公式。基于陆相页岩气井的喷射压裂施工实例,采用相似准则计算得到室内实验模型尺寸。通过构建的应变响应模型,采用应变叠加原理推导得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过程中的试样总应变表达式。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的应变监测原理,可以采用应变响应曲线直接分析喷射压裂过程的裂纹起裂与扩展,并监测其增压致裂过程。(2)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流场特性及试样应变响应规律。采用自主研制的喷射压裂可视化实验系统进行喷射压裂流场高速摄影,并研究流场诱导的应变响应。发现喷射压裂流场同时存在射流冲击区和射孔内增压区,孔内射流长度与尾部脱涡呈周期变化,并导致孔内动态增压。应变响应曲线也表明喷射压裂同时存在冲击应变、增压应变,低围压喷射压裂的频率主要为高频成分,而高围压喷射压裂中的频率主要为低频成分。喷射压裂工艺参数(例如喷射压力、围压、喷距、喷嘴直径)、压裂介质和射孔尺寸对流场的射流长度、孔外回流以及应变幅值均会产生影响,需要在压裂前综合考虑。喷射压裂流场会先后在射孔根部、射孔壁面以及射孔顶部诱导产生裂纹,其裂纹扩展时间短至100ms700ms。(3)采用人工均质砂岩、天然页岩研究了工艺参数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的影响,揭示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机理及其压裂增强机制。实施了人工砂岩、页岩和有机玻璃的喷射压裂试验研究,系统研究了喷射压裂工艺、岩样劣化作用以及页岩层理的影响。研究结合应变响应、岩样CT扫描、表面裂纹形貌、岩样损失质量、二氧化碳吸收量、页岩微观形貌损伤以及页岩成分的变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喷射压裂机理,发现孔内增压、温降效应、脉动增压、射孔损伤以及层理对喷射压裂的增强机制。(4)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中压裂增强机制的研究,提出了多次循环喷射压裂增强技术原理。根据单次喷射压裂后试样存在的残余应变、微裂纹、射孔损伤,本文提出了采用多次循环喷射压裂来增强压裂的新思路。对比分析了多次循环喷射压裂的应变变化、试样裂缝网络扩展规律,研究了工艺参数对裂缝网络复杂性和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影响。基于压裂结果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裂纹曲折度参数评价指标,并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先进性。本文研究成果系统完善和认识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的流场及其增压致裂机理,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增强理论与技术提升提供了参考,有利于促进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页岩气开发基础的延伸与拓展。

张慧慧[4](2016)在《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在混凝土结构缺陷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针对传统无损检测方法在混凝土结构缺陷检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总结了红外热成像检测的特点及其在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张慧慧[5](2016)在《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在混凝土结构缺陷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针对传统无损检测方法在混凝土结构缺陷检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总结了红外热成像检测的特点及其在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张正帅[6](2016)在《建筑围护结构红外图谱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能耗也出现了快速增长,制约了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国家严格了相关标准,建筑节能目标从30%到50%,到目前大部分地区正在执行的65%节能目标,且部分地区(如北京)已开始实施75%节能目标。但是一些建筑在投入使用后的实际能耗水平并不一定能够达到设计目标。长期以来,因缺乏有效的检验、监测,导致不能清楚掌握既有建筑围护结构的实际保温性能、节能性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对既有的不同年代阶段建成的、不同类型的建筑保温性能展开科学的调查研究,以帮助了解并掌握建筑的实际能耗状况。本文对红外热像仪的工原理作了系统性阐述,总结了使用红外热像仪进行现场检测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在实验室中模拟冬季室内外环境条件,进行了红外热像法与热电偶法测温的实验,并对两种方法的测温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发现使用红外热像法在低温环境下进行现场测温,与热电偶法有较大偏差。为消除偏差本文使用多项拟合的方法对红外热像法测温结果进行了修正。本文基于Access2013并结合Visual Basic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建筑围护结构红外图像数据库系统。系统分为登录模块、管理模块、数据管理模块和数据分析模块,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对建筑基本信息、建筑红外图像信息、环境参数信息等的录入、查询及分析等功能。可实现对哈尔滨市城区建筑的整体热工缺陷状况、热损失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城市节能改造的基础数据。

冯力强[7](2014)在《建筑外墙饰面层粘结质量红外热像无损检测研究》文中提出建筑外墙饰面层的检测对预防饰面层脱落、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目测法、锤击法、拉拔法等)相比,红外热像技术具有非接触、远距离、快速、大面积检测、结果直观等优点,为现代无损检测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建筑外墙饰面粘贴质量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红外热像技术在我国建筑外墙饰面层粘结质量检测中的应用起步较晚、实际案例较少,目前主要处于定性化分析阶段,尚缺乏定量化分析方法。本文在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1104GKCA053)的资助下,开展红外热像技术检测建筑外墙饰面层粘结质量的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考虑饰面层颜色、内部缺陷的面积及厚度等因素,分别设计制作5组20个室内空鼓试件以及3组24个室外空鼓试件,进行红外热像技术检测面砖饰面层内部缺陷的室内与室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红外热像技术检测效果受热源激励方式、缺陷大小、饰面层颜色、红外热像仪竖向拍摄角度以及发射率等因素的影响,且饰面层表面温度沿内部缺陷宽度方向呈规律性变化,为红外热像技术检测饰面层内部缺陷面积的定量化分析提供了依据。(2)基于试验结果,利用MATLAB图像处理技术及像素分析方法,开展红外热像技术检测建筑外墙饰面层内部缺陷面积的定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ATLAB的图像处理工具箱能对建筑外墙饰面层的红外热像图进行有效的数字化处理;沿内部缺陷宽度方向的饰面层表面温差-位置曲线形状与缺陷宽度相关;建立的内部缺陷面积估算公式为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的相关研究及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3)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的用户子程序接口功能,并考虑风速及日太阳辐射总量等因素对实际环境条件下的饰面层表面温度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的用户子程序接口功能可对饰面层表面温度在实际环境下的变化规律进行有效模拟;饰面层表面温度在一天内呈阶段性变化;在升温阶段,缺陷位置中心点处饰面层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关;饰面层的表面温度受风速及日太阳辐射总量的影响,为红外热像技术检测建筑外墙饰面层粘结质量的实际环境的选择提供参考。(4)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有限元分析结果,制订了红外热像技术检测建筑外墙饰面层粘结质量的检测流程,开展了实际工程的红外热像技术检测,达到了预期的检测效果,为红外热像技术的应用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最后,在总结全文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展望。

张慧慧[8](2014)在《红外热成像法检测岩石渗水病害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红外热像仪检测不同渗水程度岩石的模拟实验,验证了红外热成像法现场检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渗水严重程度的可行性。通过红外热成像法检测太阳照射下不同渗水程度岩石的热像变化特征分析可知,利用最小红外辐射温度指标可以确定岩石渗水严重程度。

王靖[9](2013)在《红外热像技术在建筑中的检测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对既有或新建建筑进行安全检测非常必要。建筑缺陷如建筑渗漏、建筑外墙饰面砖空鼓、混凝土火灾损伤、灾损建筑问题等,传统的检测方法效率低、投资大且有一定危险性,寻找一种新方法能够高效率、安全、快速、准确的对建筑物进行检测成为了全世界建筑行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红外热像技术的出现使得上述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它也以自己独特的优势,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是由于建筑结构非常的复杂,且它的组成材料具有各向异性,这就使红外热像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受到了限制。目前,我国的红外热像检测在建筑领域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明确的检测标准,不利于红外热像技术的推广。在已有的检测缺陷的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实际检测与分析,进行了下边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通过与传统建筑检测方法的对比,凸显了红外热像技术的优越性,并总结了套完整系统的红外热像技术检测的方案。(2)对建筑物进行了实地的检测与分析,特别地首次将红外热像技术运用到了灾损建筑,即煤矿沉陷引起的建筑损伤的检测中,并运用软件对红外热像图进行分析处理,(3)通过调查问卷,初步建立了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的建筑综合评价方法;并采用了有限元分析软件ANASYS对影响红外检测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几点需要亟待研究的问题。

贺虎[10](2012)在《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支挡结构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对已经建造的边坡支护、挡土墙结构的安全评估,质量检测等,传统的检测方法成本高、效率低,且检测过程当中存在安全隐患,寻找并实现快速、经济的检测支挡结构裂缝、内部空洞、混凝土劣化的方法,是国际和国内土木工程界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其潜在的社会需求和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但是由于支挡结构厚度较大,且现代用于建造支挡结构的建筑材料的钢筋混凝土具有非均匀性、各向异性等复杂特性,检测环境复杂,使得红外线热成像法无损检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特别是支挡结构的无损检测方面不像在其他产品或结构检测中普遍。本文通过混凝土传热理论分析、有限元模拟和现场实验相结合,研究支挡结构红外线热成像法无损检测技术原理,证明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在支挡结构无损检测中进行应用,并且得出了不同缺陷性状对表面温度场的影响。为此,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根据混凝土热传导理论、热辐射理论和混凝土挡墙的热传导分析建立混凝土挡墙的热物理模型。2)建立有缺陷混凝土挡土墙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针对不同的材料、缺陷深度、外界环境条件等因素对红外线热成像检测技术的影响。3)通过摄取现场混凝土挡土墙的热图像形成数字温度场,并将实验结果和数值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证明红外检测技术在支挡结构中应用的可行性。4)寻找一种简便易行的查找混凝土挡土墙的缺陷深度的方法。

二、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饰面花岗岩的粘贴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饰面花岗岩的粘贴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粗骨料强化对再生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再生骨料混凝土国内外现状
        1.3.2 骨料强化方法
    1.4 再生骨料加工工艺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课题的研究方案
    1.6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再生粗骨料强化方法
    2.1 再生粗骨料性能主要影响因素
    2.2 化学强化法
        2.2.1 孔隙填充法
        2.2.2 水泥砂浆浸泡法
    2.3 物理强化法
        2.3.1 湿处理法
        2.3.2 高温处理法
        2.3.3 颗粒整形法
        2.3.4 机械研磨法
    2.4 微波辅助机械强化法
    2.5 本章小结
3 微波辅助机械强化法
    3.1 微波辅助机械强化骨料原理
        3.1.1 微波加热原理
        3.1.2 水泥砂浆与粗骨料介电常数
    3.2 强化再生粗骨料工艺与试验
        3.2.1 再生骨料来源及组成成分
        3.2.2 试验仪器
        3.2.3 试验过程
        3.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热成像试验
        3.3.1 试验目的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强化再生骨料基本物理性能试验
        3.4.1 粗骨料表观密度
        3.4.2 粗骨料含水率
        3.4.3 粗骨料吸水率
        3.4.4 粗骨料压碎指标
        3.4.5 粗骨料级配曲线
    3.5 本章小结
4 再生混凝土制备及力学性能试验
    4.1 试验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
        4.1.1 试验原材料
        4.1.2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
    4.2 试件制作及养护
        4.2.1 仪器设备
        4.2.2 制作过程
        4.2.3 试验过程
    4.3 试验结果
        4.3.1 立方体试块受压破坏特征
        4.3.2 试验结果
        4.3.3 立方体与棱柱体抗压强度之间关系
        4.3.4 劈裂抗拉破坏特征
        4.3.5 劈裂抗拉试验结果
    4.4 试验结果分析
        4.4.1 立方体抗压强度
        4.4.2 弹性模量
        4.4.3 峰值应变与极限应变
        4.4.4 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
        4.4.5 劈裂抗拉强度
    4.5 SEM电镜扫描界面过渡区结构分析
        4.5.1 界面过渡区形成机理
        4.5.2 试样的制作
        4.5.3 界面结构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局部冲击作用对煤岩微结构影响与等效理论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岩石(煤岩)动力学特性研究方法
        1.2.2 动载下煤岩变形与损伤破坏规律
        1.2.3 动静组合载荷作用下煤岩微结构演化及物理机理
        1.2.4 动载作用下煤岩动态损伤模型研究
    1.3 论文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1.4 本章小结
2 局部冲击作用对煤岩内部微结构的影响
    2.1 冲击加载试验装置研制与试验原理
        2.1.1 技术背景
        2.1.2 摆锤式冲击加载试验装置
        2.1.3 工作原理
    2.2 煤岩内微结构演化的定量统计描述
    2.3 试验概况
        2.3.1 试样制备
        2.3.2 试验设备
        2.3.3 试验模型与试验方案
    2.4 局部循环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内微结构演化规律
        2.4.1 局部循环冲击次数对煤岩内部微结构演化的影响
        2.4.2 局部循环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内微结构不同方向上演化规律
    2.5 局部递增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内微结构演化规律
        2.5.1 局部递增冲击次数对煤岩内部微结构演化影响
        2.5.2 局部递增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内微结构不同方向上演化规律
    2.6 局部递减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内微结构演化规律
        2.6.1 局部递减冲击次数对煤岩内部微结构演化影响
        2.6.2 局部递减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内微结构不同方向上演化规律
    2.7 局部冲量对煤岩内部微结构演化影响
        2.7.1 单次冲量大小对煤岩内部微结构演化影响
        2.7.2 累积冲量对煤岩内部微结构演化的影响
        2.7.3 冲量加载顺序对煤岩内部微结构演化的影响
    2.8 冲击加载面积与煤岩内微结构演化的耦合关系
    2.9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型煤、原煤试样内微结构演化对比分析
        2.9.1 冲击次数对型煤、原煤试样内微结构演化差异分析
        2.9.2 冲击加载面积对型煤、原煤试样内微结构演化差异分析
    2.10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体微结构演化的局部化效应
        2.10.1 局部冲击荷载对试样不同区域微结构演化影响
        2.10.2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体微结构演化局部化范围
    2.11 本章小结
3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表面裂纹演化细观研究
    3.1 试验概况
        3.1.1 试验装置
        3.1.2 试样制备
        3.1.3 试验方案
    3.2 不同冲击模式下煤岩表面裂纹的时空演化特征
        3.2.1 循环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表面裂纹的时空演化特征
        3.2.2 递增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表面裂纹的时空演化特征
        3.2.3 递减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表面裂纹的时空演化特征
        3.2.4 不同冲击模式作用下煤岩表面裂纹演化的差异分析
    3.3 局部冲击荷载与煤岩表面裂纹时空演化的耦合关系
        3.3.1 冲量大小与煤岩表面裂隙时空演化的耦合关系
        3.3.2 不同冲击加载面积下煤岩表面裂纹的时空演化特征
    3.4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型煤、原煤表面裂纹演化对比分析
    3.5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表面裂纹演化的局部效应
    3.6 本章小结
4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破断分形特征
    4.1 煤岩破断分形理论
        4.1.1 分形理论的基本概念
        4.1.2 分形的重要特征
        4.1.3 分形理论在岩石类材料损伤中的应用
        4.1.4 分形维数的测定方法
    4.2 基于MATLAB的煤岩裂纹扩展分形计算
        4.2.1 煤岩表面裂纹的提取方法
        4.2.2 盒维数法分形维数计算
    4.3 煤岩表面裂隙扩展的分形特征
        4.3.1 冲击次数与煤岩表面裂纹分形维数的耦合关系
        4.3.2 冲量与煤岩表面裂纹分形维数的耦合关系
        4.3.3 冲击加载面积与煤岩表面裂纹分形维数的耦合关系
        4.3.4 型煤与原煤试样表面裂纹分形维数对比
    4.4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破断面形貌的三维重构
        4.4.1 破断面形貌的三维重构方法
        4.4.2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破断面特征
    4.5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破断面分形特征
        4.5.1 破断面三维分形维数计算方法概述
        4.5.2 粗糙表面分维计算的二次改进立方体覆盖法
        4.5.3 基于RGB图像的粗糙表面分维等效计算方法
        4.5.4 冲击加载面积与煤岩破断面分形维数的耦合关系
    4.6 本章小结
5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损伤变形特性
    5.1 试验概况
        5.1.1 试验装置
        5.1.2 试验方案
    5.2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动力响应特征
        5.2.1 循环冲击次数对煤岩损伤变形的影响
        5.2.2 不同冲击模式下煤岩损伤变形特征
        5.2.3 冲量大小对煤岩损伤变形的影响
        5.2.4 冲击加载面积对煤岩损伤变形的影响
        5.2.5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原煤、型煤试样变形特征的对比分析
    5.3 基于红外热成像的局部冲击对煤岩损伤的影响
        5.3.1 红外视频温度动态监测成像与分析软件的开发
        5.3.2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红外辐射温度场的量化表征方法
        5.3.3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试样不同区域温度的量化表征
    5.4 局部冲击荷载对煤岩损伤变形的局部化影响
        5.4.1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变形局部化效应
        5.4.2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热辐射温度场局部化效应
    5.5 本章小结
6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动力响应的数值分析
    6.1 数值软件的选择与建模
        6.1.1 数值软件概述
        6.1.2 ANSYS/LS-DYNA显式算法简介
        6.1.3 数值求解流程
        6.1.4 数值模型的建立
        6.1.5 网格划分控制
    6.2 本构模型与参数确定
        6.2.1 损伤本构模型的选取
        6.2.2 HJC动态本构模型
        6.2.3 单元失效准则的选择
        6.2.4 煤岩HJC模型参数的确定
    6.3 基于完全重启动的循环冲击荷载的实现方法
        6.3.1 ANSYS/LS-DYNA完全重启动
        6.3.2 基于完全重启动的循环冲击实现方法
    6.4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动力响应特性
        6.4.1 数值模拟方案
        6.4.2 局部单次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动力响应特性
        6.4.3 局部循环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动力响应特性
    6.5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破坏模式
        6.5.1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试样动态破坏过程
        6.5.2 不同冲击次数时煤岩破坏模式
        6.5.3 冲量加载顺序与煤岩破坏模式的耦合关系
        6.5.4 冲击加载面积与煤岩破坏模式的耦合关系
    6.6 本章小结
7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损伤等效理论模型
    7.1 煤岩动态损伤变量
        7.1.1 损伤变量的定义方法
        7.1.2 煤岩动态统计损伤变量
    7.2 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动态损伤本构模型
        7.2.1 力学元件模型
        7.2.2 煤岩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的建立
        7.2.3 煤岩动态损伤本构模型参数的确定
    7.3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损伤等效模型
        7.3.1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损伤分区等效理论
        7.3.2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损伤分区等效因子
        7.3.3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损伤分区等效模型
        7.3.4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损伤等效模型的验证
    7.4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损伤机理探讨
        7.4.1 常规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损伤机理
        7.4.2 局部冲击荷载作用下煤岩损伤机理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创新性研究成果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获得的专利和软件着作权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主要获奖

(3)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流场特性及压裂增强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流场研究
        1.2.2 超临界二氧化射流冲击特性与冲蚀破岩
        1.2.3 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技术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模型与应变检测原理
    2.1 超临界二氧化碳物性特点
        2.1.1 二氧化碳的相态
        2.1.2 二氧化碳物性特征
    2.2 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模型
        2.2.1 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工程模型
        2.2.2 室内实验模型
    2.3 岩样喷射压裂力学模型及应变检测原理
        2.3.1 喷射压裂流场及其应变曲线
        2.3.2 喷射压裂力学模型
        2.3.3 喷射压裂过程的应变检测原理
        2.3.4 应变测试的实验方法
    2.4 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实验的主要设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流场特性与分析
    3.1 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可视化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案
        3.1.1 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可视化实验系统
        3.1.2 试样制作及应变片粘贴
        3.1.3 实验方案与实验方法
    3.2 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的流场特性
        3.2.1 射流流场特性
        3.2.2 无围压射流的温度场分布
    3.3 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的流场特性
        3.3.1 喷射压裂流场结构分析
        3.3.2 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过程的流场变化
        3.3.3 喷射压裂中的流场特性分析
    3.4 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的流场影响因素分析
        3.4.1 喷射压力的影响分析
        3.4.2 喷射距离的影响分析
        3.4.3 喷嘴直径的影响分析
        3.4.4 射孔尺寸的影响分析
        3.4.5 不同压裂介质的对比分析
    3.5 喷射压裂流场的试样应变响应及其影响分析
        3.5.1 喷射流场诱导的应变响应分析
        3.5.2 喷射压力的影响
        3.5.3 喷距的影响
        3.5.4 喷嘴直径的影响
        3.5.5 射孔尺寸的影响
    3.6 喷射压裂流场对射孔内增压致裂的影响
        3.6.1 喷射压裂流场下的裂纹分布
        3.6.2 喷射压裂流场的致裂过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机理与增强机制
    4.1 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实验设计
    4.2 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试验结果
        4.2.1 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结果
        4.2.2 水力喷射压裂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结果对比
    4.3 喷射压裂工艺参数的影响
        4.3.1 喷射压力
        4.3.2 喷距
        4.3.3 喷嘴直径
    4.4 二氧化碳浸泡的影响
        4.4.1 浸泡压裂液类型的影响
        4.4.2 岩样可溶矿物含量的影响
        4.4.3 二氧化碳浸泡时间的影响
        4.4.4 二氧化碳浸泡压力的影响
    4.5 含层理页岩的喷射压裂机理分析
        4.5.1 页岩非均质特性及其影响分析
        4.5.2 页岩裂纹起裂及扩展分析
        4.5.3 射孔附近的微观损伤分析
        4.5.4 射孔附近的矿物组分变化
    4.6 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的增强机制
        4.6.1 孔内增压的增强压裂
        4.6.2 温降效应
        4.6.3 脉动增压致裂
        4.6.4 射孔的侵蚀与损伤
        4.6.5 层理的促进作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次循环喷射压裂增强技术
    5.1 多次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的基础
        5.1.1 多次循环射流增强压裂技术
        5.1.2 多次循环喷射压裂的实验方法
        5.1.3 多喷射压裂的试验方案
    5.2 多次循环喷射压裂的结果分析
        5.2.1 多次喷射压裂结果分析
        5.2.2 多次喷射压裂应变分析
        5.2.3 多次喷射压裂的裂纹形态分析
        5.2.4 二氧化碳吸收及裂纹体积
    5.3 多喷射压裂的敏感性分析
        5.3.1 不同喷射压裂液的影响
        5.3.2 喷射次数的影响
        5.3.3 喷射压力的影响
        5.3.4 喷距的影响
    5.4 基于多次喷射压裂的裂纹曲折度评价指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参研项目
致谢

(4)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在混凝土结构缺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红外热成像检测特点
    1.1 安全性极强。
    1.2 被动式。不需要配置辐射源, 完全利用目标自身的热辐射来成像。
    1.3 全天候。既可以在白天工作, 更重要的是能在夜间工作, 这是它的一大优点。
    1.4 全场性。
    1.5 较高的温度分辨率。现代的热像仪最高的温度分辨率可以达到10-3K级。因此只要有小的温度差异, 就可以被检测出来。
    1.6 检测效率高。
2 混凝土结构缺陷的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
    2.1 在混凝土桥梁检测方面的应用
    2.2 在混凝土火伤方面的应用
    2.3 在混凝土保温材料方面的应用
3 结论

(5)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在混凝土结构缺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红外热成像检测特点
    1.1 安全性极强。
    1.2 被动式。不需要配置辐射源, 完全利用目标自身的热辐射来成像。
    1.3 全天候。既可以在白天工作, 更重要的是能在夜间工作, 这是它的一大优点。
    1.4 全场性。
    1.5 较高的温度分辨率。现代的热像仪最高的温度分辨率可以达到10-3K级。因此只要有小的温度差异, 就可以被检测出来。
    1.6 检测效率高。
2 混凝土结构缺陷的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
    2.1 在混凝土桥梁检测方面的应用。
    2.2 在混凝土火伤方面的应用。
    2.3 在混凝土保温材料方面的应用。
3 结论

(6)建筑围护结构红外图谱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红外热像技术研究现状
        1.2.1 红外热像技术简介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现状
    1.3 我国建筑节能数据库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红外热像测温方法研究
    2.1 红外热像仪原理
        2.1.1 电磁波谱
        2.1.2 黑体辐射
        2.1.3 非黑体辐射
        2.1.4 测量公式
    2.2 红外热像仪现场检测的影响因素
        2.2.1 辐射率的影响
        2.2.2 背景辐射的影响
        2.2.3 拍摄距离的影响
        2.2.4 相对湿度的影响
        2.2.5 风速的影响
    2.3 红外热像法与热电偶法实测温度对比分析
        2.3.1 实验方案
        2.3.2 实验结果
        2.3.3 数值修正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库系统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模式需求
        3.1.2 存储需求
        3.1.3 功能性需求
    3.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3.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3.3.1 建筑信息表
        3.3.2 图像信息表
        3.3.3 气象信息表
        3.3.4 选项代码表
        3.3.5 菜单配置表
        3.3.6 操作员表
        3.3.7 物理定义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库系统实现
    4.1 系统开发环境
        4.1.1 开发软件简介
        4.1.2 数据库连接
    4.2 系统结构及功能
        4.2.1 系统登录及主操作界面
        4.2.2 系统管理功能
        4.2.3 数据管理功能
        4.2.4 数据分析功能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库系统测试
    5.1 数据采集
        5.1.1 数据采集基本情况
        5.1.2 检测仪器
    5.2 数据录入
    5.3 数据分析
        5.3.1 建筑热桥温度异常数据
        5.3.2 建筑局部保温不良数据
    5.4 数据统计
        5.4.1 按建筑建成年限统计
        5.4.2 按建筑朝向统计
    5.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建筑外墙饰面层粘结质量红外热像无损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发展历程
        1.2.1 红外检测技术发展历史
        1.2.2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2.3 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红外热像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研究
        1.3.1 建筑节能检测
        1.3.2 墙面/屋面渗漏检测
        1.3.3 混凝土受损检测
        1.3.4 工程加固质量检测
        1.3.5 饰面层粘结质量/剥离检测
    1.4 缺陷面积的红外热像技术检测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饰面层内部缺陷检测试验研究
    2.1 红外热像仪的测温基本理论及工作原理
        2.1.1 红外热像仪的测温基本理论
        2.1.2 红外热像仪的工作原理
    2.2 红外热成像检测的影响因素
    2.3 红外热像技术检测饰面砖饰面层内部缺陷试验研究
        2.3.1 试验目的
        2.3.2 试件设计及制作
        2.3.3 试验方法
        2.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饰面层内部缺陷面积计算方法
    3.1 概述
    3.2 红外热像图
    3.3 数字图像处理基础
    3.4 基于MATLAB的红外热像图处理
        3.4.1 图像增强
        3.4.2 图像分析
        3.4.3 饰面层内部空鼓率计算
    3.5 基于像素的红外热像图处理
        3.5.1 缺陷位置处表面温差分析
        3.5.2 缺陷边界处温度的确定
        3.5.3 缺陷面积估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饰面层内部缺陷红外热成像检测有限元热分析
    4.1 热量传递基本定律
    4.2 热传导有限元分析
        4.2.1 瞬态导热的有限元分析
        4.2.2 稳态导热的有限元分析
        4.2.3 ABAQUS热传导分析
    4.3 模型的建立
        4.3.1 单元的选取及参数的确定
        4.3.2 边界条件及热源激励
    4.4 模拟结果及分析
        4.4.1 试验结果的验证
        4.4.2 饰面层表面温度的分析
        4.4.3 影响因素拓展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红外热像技术检测建筑外墙饰面层粘结质量的工程应用
    5.1 检测流程
    5.2 注意事项
    5.3 饰面层粘接质量判断
    5.4 实际工程检测
        5.4.1 工程概况
        5.4.2 检测方法
        5.4.3 检测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本课题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和论文发表情况
    一、参与的科研项目
    二、发表的学术论文
    三、参与编制的规程
致谢

(9)红外热像技术在建筑中的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 国外红外检测技术发展概况
        1.2.2 我国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发展概况
    1.3 红外热像技术建筑检测
        1.3.1 建筑外墙饰面砖粘帖质量检测
        1.3.2 建筑渗漏检测
        1.3.3 建筑气密性检测
        1.3.4 灾损建筑检测
        1.3.5 土木工程其它领域检测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4.2 课题的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技术路线
2 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简介
    2.1 红外热像检测技术概述
    2.2 红外辐射
        2.2.1 红外辐射的基本定律
        2.2.2 影响红外辐射的主要因素
    2.3 热传递
    2.4 红外热像检测的原理
    2.5 红外检测的特点
        2.5.1 红外检测的优缺点
        2.5.2 红外检测的方式
    2.6 TH9100MV/WV红外热像仪
        2.6.1 强大的特性
    2.7 本章小结
3 红外热像技术的外墙饰面检测与分析
    3.1 饰面砖空鼓的危害性
    3.2 饰面砖出现缺陷的原因
        3.2.1 饰面砖的体积变化
        3.2.2 建筑物的变形
        3.2.3 镶贴质量不良
        3.2.4 施工不规范
    3.3 常见的外墙检测方法
    3.4 红外热像检测外墙空鼓的影响因素
        3.4.1 环境因素的影响
        3.4.2 材料的影响
        3.4.3 建筑物立面的影响
        3.4.4 缺陷大小和深度的影响
    3.5 红外热像检测外墙空鼓的步骤
    3.6 工程实例检测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红外热像技术的建筑渗漏检测与分析
    4.1 建筑渗漏危害
    4.2 建筑主要的渗漏部位
    4.3 建筑渗漏原因
        4.3.1 屋面渗漏原因
        4.3.2 外墙渗漏原因
    4.4 红外热像检测渗漏的流程
    4.5 工程实例检测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红外热像技术的建筑节能检测与分析
    5.1 建筑节能的现状
    5.2 红外热像法节能检测
        5.2.1 冷热桥检测
        5.2.2 保温材料检测
        5.2.3 气密性检测
        5.2.4 加热系统检测
    5.3 气密性检测的必要性
    5.4 红外热像的定量分析
        5.4.1 墙体表面平均温度的确定
        5.4.2 传热系数的确定
        5.4.3 物体发射率的确定
    5.5 红外热像检测门窗气密性步骤
    5.6 工程实例检测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红外热像技术的灾损建筑检测与分析
    6.1 灾损建筑分类
    6.2 煤矿沉陷引起的建筑损坏现状
    6.3 艾友煤矿106采区概况
    6.4 工程实例检测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缺陷等级划分及修复方法
    7.1 缺陷等级
    7.2 修复方法
        7.2.1 外墙饰面修复
        7.2.2 建筑渗漏修复
        7.2.3 门窗修复
        7.2.4 灾损建筑加固
    7.3 建筑综合评价方法
    7.4 本章小结
8 试件的有限元热分析
    8.1 ANASYS热分析简介
        8.1.1 有限元软件应用现状
        8.1.2 热分析的基本知识
    8.2 模型建立
    8.3 模拟结果分析
        8.3.1 热流密度大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8.3.2 缺陷深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8.3.3 缺陷大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8.4 本章小节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研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支挡结构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混凝土无损检测概况
    1.2 红外热成像检测(IRNDT)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1.3 课题的提出、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红外热成像检测原理
    2.1 红外热辐射基本理论
        2.1.1 黑体辐射定律
        2.1.2 吸收比、反射比和透射比
        2.1.3 实际物体的辐射力
    2.2 红外热成像检测原理和步骤
        2.2.1 红外热成像检测原理
        2.2.2 红外热成像检测步骤
    2.3 小结
3 缺陷混凝土挡墙导热仿真模型
    3.1 常见混凝土挡墙的缺陷种类及成因
    3.2 混凝土导热理论基础
        3.2.1 导热微分方程
        3.2.2 单值性条件
    3.3 热传导有限元分析理论
        3.3.1 加权余量法和平面温度场变分方程
        3.3.2 瞬态温度场空间域的离散
        3.3.3 单元合成公式
        3.3.4 瞬态温度场时间域的划分
    3.4 缺陷混凝土挡墙的仿真模型
        3.4.1 挡墙的物理模型和温度场控制方程
        3.4.2 边界条件的处理
    3.5 小结
4 缺陷混凝土挡墙热传导数值分析
    4.1 挡墙模型的确定
    4.2 缺陷设置
    4.3 逐时气温、天空当量温度和风速
    4.4 ABAQUS 有限元软件瞬态分析步骤
        4.4.1 建立 ABAQUS 软件分析模型
        4.4.2 设置模型材料属性
        4.4.3 初始条件和分析步的设置
        4.4.4 模型边界条件设置
        4.4.5 网格划分、作业提交及后处理
    4.5 数据处理和规律总结
        4.5.1 不同缺陷深度挡墙表面温度变化规律
        4.5.2 不同缺陷高度挡墙表面温度变化规律
        4.5.3 不同缺陷厚度对挡墙表面温度的影响
        4.5.4 不同缺陷类型对挡墙表面温度的影响
        4.5.5 不同朝向下缺陷挡墙的最佳检测时间
    4.6 小结
5 缺陷挡墙三维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5.1 缺陷挡墙三维数值模拟
    5.2 缺陷挡墙实验研究和对比
    5.3 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饰面花岗岩的粘贴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粗骨料强化对再生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D]. 薛贵堂.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局部冲击作用对煤岩微结构影响与等效理论模型研究[D]. 张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8)
  • [3]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压裂流场特性及压裂增强机理[D]. 蔡灿. 武汉大学, 2019(06)
  • [4]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在混凝土结构缺陷中的应用[J]. 张慧慧.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33)
  • [5]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在混凝土结构缺陷中的应用[J]. 张慧慧.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31)
  • [6]建筑围护结构红外图谱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正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7]建筑外墙饰面层粘结质量红外热像无损检测研究[D]. 冯力强. 武汉大学, 2014(06)
  • [8]红外热成像法检测岩石渗水病害的实验研究[J]. 张慧慧.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9]红外热像技术在建筑中的检测与分析[D]. 王靖.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3(03)
  • [10]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支挡结构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贺虎. 重庆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饰面花岗岩粘贴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