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现行税制提高银行业资本充足率

改革现行税制提高银行业资本充足率

一、改革现有税制 提高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论文文献综述)

张剑波[1](2021)在《资本约束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巴塞尔协议I颁布以来,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问题一直是金融学界和银行业高度关注的问题。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银行业监管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不断升级强化。中国银行业的监管一直与国际银行业监管保持步伐一致。2004年中国银行业监管当局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标志着中国银行业进入“硬约束”时期,并于2012年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国银行业的资本监管。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资产规模迅速增长,其中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长速度明显超越大型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然而,城市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渠道方面却弱于大中型银行,由此资本约束造成的压力问题也愈加凸显并且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影响。在中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大背景下,研究资本约束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以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为主线梳理了国内外文献。主要是围绕资本约束的动因分析、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影响、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公司治理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等五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结合已有文献阐述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已有研究表明,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客观存在,但已有研究对该问题的观点由于银行样本不同、时期不同、方法不同等原因并未达成一致的共识。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群体资本约束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此外,资本约束也可能会受到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公司治理机制等的干扰,从而改变其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在理论分析方面,本文结合国内外资本监管理论分析了资本约束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内在传导机制;然后分析了考虑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后,资本约束以及资产证券化与资本约束交互作用机制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变化成因和机理;最后,对公司治理机制影响资本约束与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基于文献的梳理和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在实证检验方面,本文通过手工搜集92家中国城市商业银行2009—2018年的年度经营数据并以此为研究样本。通过从银行经营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三性”原则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约束压力进行了测度。然后,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动态面板GMM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约束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随后围绕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创新能力、上市情况、地方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对资本约束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然后,本文将资产证券化以及资本约束与资产证券化的相互作用机制纳入分析框架,对比分析了考虑资产证券化前后资本约束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变化,还检验了资产证券化对资本约束与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考虑到公司治理机制会影响资本监管的有效性,本文进一步将股权结构和内部治理机制纳入了分析框架,分析了公司治理机制与资本约束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是相互替代还是相互调节。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约束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存在着显着的影响。具体而言,当城市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时,对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均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研究还发现当城市商业银行面临惩罚压力时,会更加侧重于提升银行的流动性,而面临资本预警和惩罚压力时,银行盈利能力会出现下降。资本约束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会由于银行异质性特征的不同而表现不同。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显示,资本约束通过运营效率和盈余管理分别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风险和信贷风险,通过信贷资产配置比例和期限管理影响银行流动性,通过拨备水平和运营效率影响银行盈利性。在考虑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后,资本约束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发生了改变,并且资产证券化对资本约束与银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显着的调节效应。将公司治理机制纳入分析框架后,公司治理机制与资本约束的相互作用总体而言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提升存在着正向的影响,并且本文还发现不论是银行内部治理机制还是股权结构均对资本约束与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均存在着显着的调节作用。本文的主要的创新在于:第一,从多维度着手并针对性地研究了资本约束对城市商业银行这一群体经营绩效的影响。已有研究对资本约束影响商业银行的问题方面,由于数据可得性,大部分文献以大中型银行或混合各类型商业银行数据为样本开展研究。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作为除大型国有银行、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外的核心银行群体,具有明显不同的群体特征,而且城市商业银行也是防范中小银行经营风险的重点所在。本文从商业银行经营“三性”原则对城市商业经营绩效进行评价,从定量和定性两个维度构建了资本约束指标,针对性地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与经营绩效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通过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检验了资本约束影响经营绩效的传导机制,丰富了对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约束问题的研究内容。第二,将资产证券化引入资本约束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中。已有研究多是直接从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着手进行分析,开展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不计入负债的融资行为,参与资产证券化将会对资本约束与银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由此,本文建立了资本约束和资产证券化交互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模式,揭示了资产证券化与资本约束的相互作用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机理。第三,将公司治理机制纳入资本约束影响银行绩效的分析框架。资本约束属于商业银行的外部机制,而公司治理机制属于内部治理机制。本文围绕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短板问题,通过构建资本约束与公司治理机制的交互作用影响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模式,更为系统性的分析了资本约束与公司治理机制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张婷婷[2](2020)在《“营改增”后银行业税负变动对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营改增”是我国分税制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税制变革,结束了营业税和增值税同时存在的现状。从2016年5月1日起,房地产、建筑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同时被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至此,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开始全面推行增值税制度。金融业由于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受到广泛关注。金融业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业实施“营改增”政策至今已4年多,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主体,现实中关于政策实施后银行税负上升的报道时有发生,因此“营改增”政策是否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税负,仍有待进一步检验。“营改增”政策产生的税负变动必然会影响金融主体的行为,从而对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金融业“营改增”政策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其次,提出税收负担、税收效率、税收调节、税收中性四大理论基础,并分析了内在的影响机制。在分析政策细则的基础上测算出税制改革前后实际流转税税负并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构建银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方法算出15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总得分来衡量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最后利用15家银行2014-2018年的年报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将“营改增”政策、流转税税负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纳入到统一的框架中考虑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探讨政策实施后银行税负变动作用于实体经济的效果。研究发现:一是从整个行业角度来看,“营改增”政策的实施降低了流转税税负,但由于可抵扣进项过少、税制不完善等原因,具体到各家银行税负有增有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二是从总体来看政策的实施有利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提高,税负变动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呈反向变动关系。因此,本文从政府和银行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完善和应对税制改革,进一步降低银行业税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彭夏薇[3](2019)在《“营改增”对中国工商银行财务的多维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财税体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新一轮“营改增”财税体制改革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工商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评估”营改增”对其的财务影响,有利于为政策冲击影响部门经济研究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借鉴,拓宽相关领域的研究范畴。本文以“营改增”为例探究”营改增”对金融行业财务的多维影响,文章从“营改增”的政策内涵出发,基于“营改增”的政策演变历程及特征与中国工商银行的发展健壮,构建了“成本-效率-风险”三维理论分析框架,立足“内涵特征-发展现状-机理分析-影响测算-影响路径-影响成效与问题-优化对策”的研究论证思路,从税收负担、财务效率、财务风险3个方面科学评估“营改增”对商业银行财务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1)“营改增”在制度保障、生产成本、内部分工协作与交易费用等方面对中国工商银行的发展具有贡献作用,同时带来了转型发展震荡的冲击。(2)“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在银行业中的减税效果明显。其通过直接影响、间接影响2种方式,通过对中国工商银行的收入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发票管理、供应商管理产生影响,继而影响中国工商银行的税收负担。(3)2006-2017年中国工商银行财务的超效率、规模效率、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均呈现上升趋势,“营改增”对中国工商银行效率的影响呈现波动性特征,2016年呈现抑制作用,但2017年效率提升作用明显,效率上升幅度达到153%;影响方式包括数量影响与质量影响两种形态,“营改增”通过良性循环机制与波动提升机制,发挥了时序效应与累积效应,施加转型期效率损失与发展期效率提升的利润双刃的影响。(4)“营改增”实施后中国工商银行的风险水平控制在中等水平,且呈上升趋势。“营改增”通过影响传递式与跳跃式2种影响方式,通过影响中国工商银行的业务结构、运营成本、内部控制与资产质量等,对其资产风险、流动性风险、赢利性风险与市场风险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其财务风险综合水平。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强化税收管理,实现银行财务的转型发展;优化风险管控体系,实现银行财务趋利避害;健全业务发展体系,夯实银行财务发展根基的对策建议。

蒋欣伶[4](2018)在《“营改增”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A商业银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增值税作为国家的第一大税种,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我国2016年5月1日开始在建筑、房地产、金融、生活服务等行业全面实行营改增改革。“营改增”是财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优化财税体制,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营改增”迫使地方政府重新思考重点培育的税收形式,从而引导地方政府根据当地条件发展优势产业。通过改革的实现,有助于解决双重征税的问题,从而降低银行发展的税收负担,有利于实现经济结构优化,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商业模式的转型,促进就业,产生许多连锁反应,在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下,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的目的。本文以A商业银行为例,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方法,研究“营改增”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通过对商业银行在“营改增”政策推广前后的财务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在改革实施的短期内,缴税负担产生了下降的趋势,这有利于短期商业银行营业绩效的提升;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营改增”前后主要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相关盈利指标,政策的推广增强商业银行银行的盈利能力。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到营改增如何影响银行盈利能力,使用杜邦分析方法研究其每股收益、权益报酬率、资产收益率的具体变动情况,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提升作用,但是在研究中发现,商业银行由于“营改增”的执行导致了经营风险的增加,最后从如何提高盈利能力及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建议。

刘先良[5](2015)在《中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爆发,影响范围波及全球,各国为救市推出大规模的经济援助计划。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如G20,国际清算银行(BIS)和巴塞尔委员会(BCBS)等在危机之后分析此次金融海啸的元凶为系统性风险,而现有微观审慎监管体系对系统性风险视而不见。巴塞尔委员会所颁布的巴塞尔协议Ⅲ在强化了微观审慎监管的同时,引入了宏观审慎监管理念。我国是G20峰会成员国也是巴塞尔委员会正式成员,实施巴塞尔协议Ⅲ是一项法定义务。宏观审慎监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全能化经营的发展趋势内在需要宏观审慎监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而银监会也依据巴塞尔协议Ⅲ开展了一些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工作。我国银行业的资产占整个金融行业资产80%左右,而巴塞尔委员会认定我国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同时银行业的负外部性最强。故采取法律保障的形式,对现有的宏观审慎监管进行完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系统性风险分为两个维度,空间维度即存在于金融机构之间的共同风险暴露,而时间维度是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宏观审慎监管对应也有两个维度,即逆周期监管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分别是抑制风险随着时间而积累与避免风险在金融体系过度集中。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在监管对象、监管视野和风险性质上存在一定差别,但两者是金融发展不同程度的监管需求而应当相互结合。微观审慎监管理念注重的是市场中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奉行的是一种从下至上的监管理念,而宏观审慎监管理念注重的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奉行的是从上至下的监管理念。现有混业经营和金融创新等金融环境的改变,导致传统微观审慎监管无法满足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需要,应当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本质是金融监管权介入私权的过程,同时其能够更好的平衡企业利益与金融稳定,从而营造一种良性的金融生态秩序。各国及地区在后危机时代纷纷改革金融监管体系,以防范系统性风险。美国制定了《多德弗兰克法案》,形成了以联邦储备委员会为核心、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为中枢的伞状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欧盟通过了《欧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成立了欧盟系统风险监管委员会,形成了网状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英国颁布了《金融服务法案》,在拆分金融服务局后,重新组建了金融政策委员会、审慎监管局和金融行为局,形成了双峰模式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这些宏观审慎监管改革都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宏观审慎监管主体及其职能,赋予监管主体相应的权力,采取会议机制作为决策程序,但是由于各国或地区具体国情不同,在具体法律制度安排上稍有差异。分析比较域外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经验对我国启示为:改革应当考虑本国的实际国情,同时发挥央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方面作用,应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并重,需要立法确立宏观审慎监管主体职能及权力,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与信息分享机制的建设。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是一种“多头参与”的格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发改委、外汇管理局等都享有部分的金融监管权,但是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还不健全。我国对于系统性风险防范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而银监会依据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例如在商业银行逆周期监管规则、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规则、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引与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防范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主体不明确,宏观审慎监管职权和责任不明确,监管机构之间协调机制与信息分享机制不健全,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体系尚不完善。在借鉴域外宏观审慎监管经验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后,建议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监管目标为检测防范系统性风险、指导有关金融监管当局采取对应措施、促进市场自律;监管原则为审慎监管原则与前瞻性监管原则、系统性监管原则、逆周期监管原则、协调监管原则、有效监管原则、激励相容监管原则;监管主体建议不改变现有分业监管体系,成立中国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由人民银行行长做主席,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管理局、财政部等金融监管单位的负责人是委员会成员。把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从“多头参与,各自为政”的监管格局变革为“一元核心,多元共治”体系;宏观审慎监管职能包括制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分析和预测系统性风险、指导微观审慎监管机构工作、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特别监管、协调各微观审慎监管机构工作和向国务院和人大报告工作;监管权力包括信息收集权、指令与警告建议权、规则制定与调整权、监管管辖裁决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特别监管权;监管对象是系统性风险;监管工具分为逆周期监管工具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工具;监管程序从框架上分为审慎分析、政策选择和工具运用,同时决策规则采用会议形式,监管权力应当赋予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同时需要考虑相互制衡,并保持信息公开;监管问责方面,从监管行为问责性、问责主体和透明度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存款保险条例》颁布后,存款保险制度作为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市场退出机制,需要将存款保险基金管理主体纳入到宏观审慎监管主体内部,同时需要对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方面继续完善;金融交易税的主要功能是抑制投机交易,同时为为了危机救助筹集风险基金,建议我国目前开征两级托宾税,以抵御国外资本套利;同时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及明确法律权利义务的方式,完善金融消费者的法律保护制度。

盛京京[6](2014)在《税收负担对中国银行业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税收制度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而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产业,其经营状况对于国家经济进步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我国银行业的税收政策经过了多次改革,但在社会高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现行税制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无论是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过重的税收负担都影响了其经营绩效的提高,并削弱了我国银行业整体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对于我国银行业税收负担水平的研究以及对于银行业经营绩效影响的分析迫在眉睫。论文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研究目的和内容框架,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论述;第二章为税收负担概况,包括银行业税收负担的含义、中国银行业税制的发展历程、税收负担现状和国际比较;第三章为理论分析,运用描述统计方法和经济模型分析税收负担对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影响途径,包括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和承担风险能力;第四章为实证分析,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2001年至2011年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银行业的实际税负水平及其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第五章为结论和建议,以研究结论为依据为中国银行业税制改革和优化提供政策性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第一,中国银行业的税收负担较重,在营业税上表现为税基广税率高,所得税上表现为税前抵扣限制较严格,并存在两税的重复征税现象;第二,税收负担通过银行业的盈利、运营、发展和风险四个途径制约了其经营绩效的提高,具体表现为降低了税后净利率、缩小了存贷利润差、提高了投融资的资本成本、提高了不良贷款率以及降低了资本充足率;第三,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业的实际税负与经营绩效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且实际税负较少程度的降低就会显着地增强银行业的资产利润率,税收负担对股份制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最为显着:第四,对于银行业税制的优化改革,在营业税上短期内应调整税基和税率,长期上应逐步将银行业纳入增值税的纳税范围,在所得税上应从改革税前抵扣政策方面着手进行。

闫肃[7](2012)在《中国金融业税收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金融交易税”、“金融稳定贡献税”、“金融活动税”、“银行税”、“银行家红利税”等一系列税收政策的提出,金融业税收政策正成为当前全球税收界最关注的课题之一。在我国,随着经济货币化、金融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经济也受到了诸如“储蓄结构失衡”、“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大幅上涨”、“金融市场大幅波动”、“海外热钱冲击”、“民间借贷高企”等一系列金融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面临着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等种种外部因素的困扰,而且行业自身也存在着同质化竞争严重、过度依赖存贷差收益,“脱媒化”进展缓慢等种种问题的困扰,这都给我国的金融业税收政策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宏观经济大系统中,金融、经济与税收间的互动性如何?税收政策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收入、利润等经营指标有何具体影响?如何客观看待我国金融业的税负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业税收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有何借鉴与启示?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与金融形势,我国的金融业税收政策如何做到中性原则与宏观调控原则的的协调统一?…这些问题对于我国金融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即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系统的研究与论证,力求抛砖引玉,为我国金融业税收政策的制定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第一章为绪论,正文部分共分六章。第二章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分三节来研究与金融业税收政策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问题。第一节从界定金融、金融业与金融业税收的概念与范畴入手,对金融的复杂性,金融业的起源、特点、功能,金融业税收的分类等基本问题做了基础性的研究与论述。第二节研究金融业税收政策的效应问题。研究发现,在宏观层面,金融业税收政策有助于提升宏观经济效率、增加政府税收收入,抑制金融风险及防止“过度金融化”造成的“产业空心化”等效应。在微观层面,税收政策既能影响金融产业的规模与结构,又对产品服务、经营绩效、公司治理等一系列与金融业经营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制定科学的金融业税收政策对宏观经济与金融产业自身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第三节提出了金融业税收政策应遵循的“效率优先”、“中性与调控性并重”、“结构平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三项原则。第三章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二节来研究金融业税收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问题。第一节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格兰杰因果检验与回归分析等方法,结合我国1978年-2009年间的宏观经济数据,研究我国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税收收入三因素的互动性问题,研究发现主要有三点:一是我国GDP、金融产业增加值、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税收收入四项指标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二是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是GDP增长的强格兰杰原因,金融产业增加值却不是,这表明相对于产业规模,金融产业效率的提升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更强;三是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同向增长0.79个百分点。第二节基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15个省市1978-2008年间的实际数据,应用面板数据回归与双对数方程等方法研究金融发展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关系问题,研究发现主要有两点:一是地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同向增加约0.65个百分点;二是金融机构贷款创造财政收入的效应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显着相关。第四章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二节来研究金融业税收政策的微观经济效应问题。第一节应用ETR (effective tax rate)指标,结合我国房地产、高科技、工业、公用、金融、商业及综合七大基础行业中有代表性的70家上市公司2006年到2010年5个会计年度的平均ETR指标及国际上主要国家金融业的税率与金融机构的实际税负,通过横向比较的方式,研究了我国金融业的税负问题,研究发现主要有三点:一是2006年-2010年间金融业样本上市公司ETR均值约为32.07%,在我们选定的7大行业样本均值中处于中游,低于房地产业(46.14%)、商业(35.99%)与综合业(33.56%);二是从国际比较上看,我国金融业样本上市公司的ETR未高于经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平均水平,究其原因,则是由于负利率、高存贷款利差等形成的制度性红利造成的高利润在很大程度上抵销了税制对税负的影响,因此不能轻言中国金融业税负过重;三是通过实证检验,2000年-2010年间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ETR指标、ROA指标间不存在“协整”关系,进一步验证了税负因素并不是影响银行业盈利水平的主要因素。第二节通过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结合5家上市银行2000年-2010年的真实财务数据,研究金融业直接税与间接税对银行业的信贷规模、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等经营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直接税,间接税对银行业的信贷规模、收入、利润等指标的影响更为显着,其中间接税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银行业的信贷规模相应减少0.7个百分点,间接税对信贷规模等指标的调控作用明显高于直接税,政府应重视并可考虑通过间接税来加强对宏观经济中金融商品规模与金融业发展的调控。第五章分三节研究借鉴国际金融业税收的理论与政策。第一节研究国际金融业的直接税政策,研究发现国际间的金融业直接税税率差异较大,我国的金融业直接税税率处于国际中游水平。鉴于金融业收入与成本费用界定的特殊性,政府有必要制定专门的直接税政策加以调控。第二节研究国际金融业的间接税政策,研究发现对金融业课征增值税的技术难度较大,目前国际间还没有通行的实施办法,出于减少对资本流动限制等政策目的,大部分国家对金融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实行完全免税或核心金融业务免税的政策。第三节研究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间金融业税收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状况。研究发现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国际学术界与政府普遍认同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活动具有显着的外部性,税收中性原则不完全适用于金融业的观点,政府应运用税收工具对金融外部性进行调控。二是税收政策是在更广泛范围内调节金融机构收益与成本的有效工具,税收调控原则在金融业税收政策上需加以重视和运用。三是从国外的实践看,放松金融管制和推行金融混业将对金融业的税收政策产生巨大影响,需要税收理论界进行深入的研究。四是对金融业免征间接税政策在客观上造成税收的调控性缺失,使得政府无法通过税收工具对金融外部性进行有效的调控,在客观上造成金融负外部性效应放大导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这一点在英、美等免征金融业间接税的国家表现的尤为明显。五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上新提出的各项税收政策,如金融交易税、金融机构税、银行家红利税、金融活动税等的理论与实践看,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可操作性不强、实施难度大、各国政策难以统一、政策效果难以有效评估等问题。第六章分四节对当前金融业税收政策相关理论与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与评议。第一节对2008年金融危机后凸显的金融负外部性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金融负外部性与现代金融业承载的金融功能、自身的经营模式等因素密切相关,金融负外部性导致市场中金融商品数量过度膨胀,超出了实体经济的需求,是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重要因素,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以纠正。由于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具有公共产品特征,使得对金融外部性的矫正很难通过私人部门解决方式加以有效解决,故应借助税收手段等公共部门的解决办法来矫正,这就构成了政府运用税收政策调控金融业的逻辑起点。第二节结合国际资本流动的基础理论与我国的实际状况,研究了托宾税在我国实施问题。第三节对金融创新对税收带来的冲击做了相应的研究与建议。第四节基于经济、税收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的财税体制现状对我国金融业改征增值税问题做了相应的研究和评议。第七章分二节研究我国的金融业税收政策问题。第一节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的税收与金融体制改革背景,分三个阶段对我国的金融业税收政策的内容、特点与不足做了相应的研究与分析。第二节从总体思路、制度建设、配套改革等方面对我国的金融业税收政策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在总体思路上的政策建议主要有四点,一是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以促进金融业效率的提升;二是重视并运用金融业间接税调控工具,与央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三是客观的看待金融业的税负问题,在长期负利率与高存贷差未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不宜给予金融业低税负;四是建议采用差别税率、税率优惠等措施进一步加强税收政策对金融发展的导向作用,如建立超额累进所得税制政策以促进中小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实行金融业营业税差别税率促进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贷款等金融资源,对老少边穷地区的金融机构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该地区的金融发展等。在税制建设上,鉴于金融业的成本与收益往往不适应于一般税收制度,建议政府根据金融业的经营特点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业税制,包括金融业的收入确认机制与不良贷款防控机制等,以促进金融企业适应国内外复杂的金融形势,更有效的防御金融风险。配套改革措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建议我国尽快建立健全金融资产税收体系,二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体制改革。

舒敏[8](2011)在《现行税制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文中指出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处在国内外大银行夹缝中的中小商业银行又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支持作用。近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盈利能力低下、流动性不足、资本安全性低等问题。影响银行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银行内部自身的原因。在影响银行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中,银行业税收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发展的空间,值得我们共同关注。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小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及银行税制的发展概况,然后运用实证检验方法分析现行税制与中小商业银行“三性”的关系,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银行税制的政策建议。通过对各中小商业银行财务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其盈利性、资产流动性和资本安全性无论是与国内的大型银行相比还是与国外的银行相比,都不够理想;而我国银行业的税负无论是与国内的其他行业还是和国外的银行业相比,都比较重;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我国银行业的税收在增长的同时其净利润反而是下降的。针对发现的问题,本文对税制与中小商业银行“三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营业税的征收会扭曲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税负会对银行的盈利性、资产流动性、资本安全性产生负效应,且银行的规模越小,企业所得税的负效应越显着。基于以上结论,在借鉴国外银行税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进一步改革我国银行业税收政策的建议,即在效率原则、适度原则的指导下,在近期内逐步降低营业税税率,逐步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在具体制度设计时制定专门用于扶持中小商业银行的税收优惠措施;在条件成熟后,全面取消银行业的营业税,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规定,完善贷款损失税收政策;逐步建立完善的金融资产税收体系等。

刘宏[9](2010)在《基于多视角的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国际、国内金融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为背景,在全面回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首先针对以往单一视角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的局限性,构筑了基于多视角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形成机制。分别以金融体系制度、宏观经济政策与环境、银行产业组织和银行微观管理作为分析视角,研究不同层面因素对银行盈利能力的作用机理,以及不同层面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其次,为保证本文关于盈利能力形成机制的规范研究的完备性和严谨性,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对上述机制的作用机理和实际解释力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对本文构建的盈利能力形成机制付诸实际应用,根据上述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借鉴国外盈利能力评价的经验,建立的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机构的盈利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以我国商业银行数据为基础开展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构建的多视角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形成机制可以全面系统地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进行解释;以该机制的研究结论为基础,建立的多视角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较好地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现实状况,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可以进一步说明本文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实用性。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⒈构建了基于多视角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⒉逐层检验了该机制不同层面因素的作用机理以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解释力;⒊在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和评价中创新性地运用了效率理论和方法,提高了计量的精度;⒋将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形成机制的理论框架付诸实际应用,建立了基于多视角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梁绮旋[10](2010)在《中国大陆地区银行业税负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银行业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和支柱,它的稳定和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业的经营状况与自身管理水平、市场营销能力、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等密切相关外,还与税负水平及其相关的税收政策体系密切相关。从当前实际情况看,中国银行业税种繁多、税负偏重,税制结构不够合理,不单制约了银行业的发展,亦影响着税收经济调控职能的有效实施。现时银行业需要缴纳的税种主要有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等。其中,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约占银行业所缴税款的90%,是银行业的主体税种。有鉴于中国银行业税负偏重的问题,不单削弱了内资银行的盈利能力,亦影响着税收经济调控职能的有效实施,故本文主要以此为探讨对象,结合笔者自己的银行业从业经历,通过运用归纳、系统分析、对比等方法,在梳理我国银行税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比国内内资与外资银行的税负、国内银行业与国内其他服务业的税负、国内银行业与国外银行业的税负,分析我国银行业税负偏重的现状和对银行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利用税收公平原则、税收效率原则、社会政策原则和税收法定原则四个基本税法原则,对我国银行业的税负及相关的税收制度问题进行分析,此外,亦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税制,对入世后导致中国银行业税负偏重的税收改革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降低税负的一些改革建议:包括完善银行业流转税税制、完善银行业企业所得税税制、加强完善银行业税收征管、完善银行业税收法制建设,注重税收的公平与效率的实现,依法治税,令国家财政收入充裕,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二、改革现有税制 提高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革现有税制 提高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论文提纲范文)

(1)资本约束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资本约束的动因及起源
    2.2 资本约束与银行经营绩效
    2.3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2.3.1 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分析
        2.3.2 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2.4 公司治理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2.4.1 银行公司治理区别的共识
        2.4.2 公司治理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2.5 文献述评
3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3.1 理论分析
        3.1.1 资本约束的相关理论分析
        3.1.2 银行资本监管制度变迁及现状
    3.2 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传导机制分析
        3.2.1 资本约束对城商行安全性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和研究假设
        3.2.2 资本约束对城商行流动性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及研究假设
        3.2.3 资本约束对城商行盈利性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及研究假设
    3.3 资本约束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异质性影响
    3.4 资本约束、资产证券化对城商行经营绩效影响的传导机制及研究假设
    3.5 资本约束、公司治理对城商行经营绩效影响的传导机制及研究假设
4 资本约束与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
    4.1 资本约束与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安全性
        4.1.1 研究设计
        4.1.2 描述性统计
        4.1.3 实证分析
        4.1.4 稳健性检验
    4.2 资本约束与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流动性
        4.2.1 研究设计
        4.2.2 描述性统计
        4.2.3 实证分析
        4.2.4 稳健性检验
    4.3 资本约束与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盈利性
        4.3.1 研究设计
        4.3.2 描述性统计
        4.3.3 实证分析
        4.3.4 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结论
5 资本约束、资产证券化与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5.1 资本约束、资产证券化与城商行安全性
        5.1.1 研究设计
        5.1.2 实证分析
    5.2 资本约束、资产证券化与城商行流动性
        5.2.1 研究设计
        5.2.2 实证分析
    5.3 资本约束、资产证券化与城商行盈利性
        5.3.1 研究设计
        5.3.2 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资本约束、公司治理与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6.1 资本约束、公司治理与城商行安全性
        6.1.1 研究设计
        6.1.2 实证分析
    6.2 资本约束、公司治理与城商行流动性
        6.2.1 研究设计
        6.2.2 实证分析
    6.3 资本约束、公司治理与城商行盈利性
        6.3.1 研究设计
        6.3.2 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资本约束与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7.1.2 资本约束、资产证券化与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7.1.3 资本约束、公司治理与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营改增”后银行业税负变动对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营改增”政策对银行业税负影响的研究
        二、关于税收对银行主体影响的研究
        三、关于金融对实体经济影响的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影响机制分析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税收负担理论
        二、税收效率理论
        三、税收调节理论
        四、税收中性理论
    第二节 影响机制
        一、“营改增”对银行业税负的影响机制
        二、税负变动对银行主体服务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
第三章 商业银行“营改增”前后税负的测算
    第一节 银行业“营改增”流转税税负测算
        一、增值税分项测算
        二、营业税测算
    第二节 银行业流转税税负变化比较
        一、实际税负的比较
        二、模拟测算税负的比较
第四章 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衡量
    第一节 因子分析方法的介绍
        一、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二、因子分析的原理及步骤
    第二节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二、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
    第三节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过程
        一、样本和数据来源
        二、实证分析步骤
第五章 “营改增”对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样本与数据来源
        三、变量定义
        四、模型设定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回归结果分析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征税主体政府层面
        二、纳税主体商业银行层面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营改增”对中国工商银行财务的多维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营改增”政策效应
        1.2.2 “营改增”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2.3 “营改增”对商业银行财务的影响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营改增”对商业银行财务影响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
        2.1.1 “营改增”概念内涵
        2.1.2 影响商业银行财务的要素分析框架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税收基础理论
        2.2.2 经济效率理论
        2.2.3 风险管控理论
第3章 “营改增”与中国工商银行发展现状
    3.1 “营改增”政策演变历程与特征
        3.1.1 “营改增”政策演变历程
        3.1.2 “营改增”政策演变特征
    3.2 中国工商银行发展状况
        3.2.1 中国工商银行发展历程
        3.2.2 中国工商银行发展总体特征
        3.2.3 中国工商银行财务发展状况
    3.3 “营改增”对商业银行发展的贡献与冲击
        3.3.1 “营改增”对商业银行发展的贡献
        3.3.2 “营改增”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冲击
        3.3.3 “营改增”背景下中国工商银行财务发展的SWOT分析
第4章 “营改增”对中国工商银行财务的多维影响分析
    4.1 “营改增”对工行税收负担的影响研究
        4.1.1 工行税收负担分析
        4.1.2 “营改增”对工行税收负担的影响方式与路径
        4.1.3 “营改增”对工行税收负担的影响效果
    4.2 “营改增”对工行财务效率的影响研究
        4.2.1 工行财务效率测评
        4.2.2 “营改增”对工行财务效率的影响方式与路径
        4.2.3 “营改增”对工行财务效率的影响效果
    4.3 “营改增”对工行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
        4.3.1 中国工商银行财务风险评估
        4.3.2 “营改增”对工行财务风险影响的方式与路径
        4.3.3 “营改增”对工行财务风险的影响效果
第5章 “营改增”背景下中国工商银行财务管理提升措施
    5.1 强化税收管理实现银行财务发展水平提升
    5.2 优化风险管控体系实现银行财务趋利避害
    5.3 健全业务发展体系夯实银行财务发展根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营改增”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A商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营改增
    2.2 经营绩效及经营绩效影响因素
        2.2.1 经营绩效
        2.2.2 经营绩效影响因素
    2.3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
    2.4 杜邦分析法
        2.4.1 适用于金融机构的杜邦分析法
        2.4.2 因素分析法
3 “营改增”对A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案例研究
    3.1 A商业银行背景
        3.1.1 主营业务情况
        3.1.2 经营状况
    3.2 “营改增”前A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分析
        3.2.1 盈利能力分析
        3.2.2 流动能力分析
        3.2.3 风险能力分析
        3.2.4 安全能力分析
        3.2.5 杜邦分析
    3.3 “营改增”后A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分析
        3.3.1 盈利能力分析
        3.3.2 流动能力分析
        3.3.3 风险能力分析
        3.3.4 安全能力分析
        3.3.5 杜邦分析
    3.4 “营改增”前后A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比较分析
        3.4.1 盈利能力比较分析
        3.4.2 流动能力比较分析
        3.4.3 风险能力比较分析
        3.4.4 安全能力比较分析
        3.4.5 基于杜邦财务理论的盈利分析
    3.5 案例结论
4 案例建议与启示
    4.1 案例建议
    4.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二) 问题的限定
    二、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综述
        (一) 宏观审慎监管基础理论
        (二) 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研究
        (三) 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研究
        (四)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
        (五) 法律视野研究及述评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框架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的方法
        (三) 研究内容和框架安排
第二章 宏观审慎监管理论
    一、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的提出
        (一) 系统性风险
        (二) 宏观审慎监管的起源和概念
        (三) 宏观审慎监管的两个维度
        (四) 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
    二、宏观审慎监管必要性和可行性理论
        (一) 微观审慎监管理论及不足
        (二) 强化宏观审慎监管的理由
    三、宏观审慎监管的本质
        (一) 金融监管权介入私权的过程
        (二) 企业利益与金融稳定间平衡
        (三) 金融行业良性进化生态秩序
第三章 域外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比较
    一、美国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经验及对我国启示
        (一) 美国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 美国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评价
        (三) 美国宏观审慎监管改革对我国启示
    二、欧盟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经验及对我国启示
        (一) 欧盟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 欧盟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评价
        (三) 欧盟宏观审慎监管改革对我国启示
    三、英国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经验及对我国启示
        (一) 英国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 英国宏观审慎监管改革的评价
        (三) 英国宏观审慎监管改革对我国启示
    四、域外宏观审慎监管改革比较分析
        (一) 域外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要素解构
        (二) 域外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安排差异
        (三) 域外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改革经验借鉴
第四章 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实践与不足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监管主体及职责分工
        (一) 中国人民银行
        (二) 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三) 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四) 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六)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七) 国家外汇管理局
    二、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分布
        (一) 时间维度:商业银行顺周期性
        (二) 空间维度:系统重要性银行
    三、我国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实践探索
        (一)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提出
        (二) 巴塞尔协议在中国的实施
        (三) 商业银行逆周期监管规则
        (四) 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规则
        (五) 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指引
        (六) 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指引
        (七) 金融监管机构间协调机制
    四、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体系存在问题
        (一) 防范系统性风险监管主体不明确
        (二) 宏观审慎监管职权与责任不明确
        (三) 监管机构之间协调机制尚不完善
        (四) 监管机构间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
        (五) 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体系尚不完善
第五章 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的构建
    一、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目标与原则
        (一) 监管目标
        (二) 监管原则
    二、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主体与职能
        (一) 世界范围主要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类型
        (二) 我国宏观审慎监管主体选定考虑因素
        (三) 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的选定
        (四) 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的治理结构
        (五) 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的职能
    三、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权力
        (一) 宏观审慎监管权力的正当性
        (二) 宏观审慎监管权力的类型
        (三) 宏观审慎监管权力的约束
    四、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对象与工具
        (一) 宏观审慎监管对象
        (二) 宏观审慎监管工具
    五、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程序
        (一)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二) 决策形成规则
        (三) 权力行使形式
        (四) 规则抉择与相机抉择
        (五) 信息公开
        (六) 权力制衡
    六、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问责
        (一) 监管行为问责性
        (二) 问责主体
        (三) 透明度
第六章 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配套制度的完善
    一、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存款保险条例的内容
        (二) 存款保险条例的评价
        (三) 存款保险条例的完善
    二、金融交易税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金融交易税源起和类型
        (二) 金融交易税的潜在影响
        (三) 金融交易税的构建设想
    三、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我国现有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现状
        (二) 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第七章 结论
    一、论文基本观点
    二、论文主要创新点
    三、论文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税收负担对中国银行业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与目的
        1.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写作框架和创新点
        1.4.1 论文写作框架
        1.4.2 论文创新点
2 中国银行业税收负担概况
    2.1 银行业税收负担的含义
        2.1.1 税收负担的概念
        2.1.2 银行业税收负担的特征
    2.2 衡量银行业税收负担的指标体系
    2.3 中国银行业的税制发展概述
        2.3.1 中国银行业税制发展历程
        2.3.2 中国银行业现行税收体系
    2.4 中国银行业税收负担现状
    2.5 银行业税收负担的国际比较
        2.5.1 国内外银行业流转税的比较
        2.5.2 国内外银行业所得税的比较
        2.5.3 国外银行业税收制度对我国银行业税制发展的启示
    2.6 本章小结
3 税收负担对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影响途径
    3.1 税收负担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3.1.1 绝对量指标角度
        3.1.2 相对量指标角度
        3.1.3 结论
    3.2 税收负担对运营能力的影响
        3.2.1 基本模型构建
        3.2.2 征税后银行运营能力的变化
        3.2.3 结论
    3.3 税收负担对发展能力的影响
        3.3.1 融资能力角度
        3.3.2 投资能力角度
        3.3.3 结论
    3.4 税收负担对风险承担能力的影响
        3.4.1 税收负担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
        3.4.2 税收负担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银行业税收负担与其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4.1 实证研究的设计
        4.1.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4.1.2 实证模型变量选取
        4.1.3 实证模型构建
    4.2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5 结论和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相关政策建议
        5.2.1 营业税制的优化
        5.2.2 所得税制的优化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国金融业税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前人的研究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思路、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与主要结论
    1.3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2 金融业税收基础理论研究
    2.1 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2.1.1 金融
        2.1.2 金融业
        2.1.3 金融业税收
    2.2 金融业税收政策的政策效应分析
        2.2.1 金融业税收政策的宏观效应
        2.2.2 金融业税收政策的微观效应
    2.3 金融业税收政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3.1 “效率优先”原则
        2.3.2 “中性与调控性并重”原则
        2.3.3 “结构平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
3 中国金融业税收政策宏观效应的实证研究
    3.1 中国金融、经济与税收互动性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
        3.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金融与税收发展状况
        3.1.2 文献研究综述
        3.1.3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简介
        3.1.4 指标选取与数据预处理
        3.1.5 模型的构建、检验与分析
        3.1.6 中国信贷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检验与回归分析
        3.1.7 研究小结与政策启示
    3.2 金融发展与地方财政收入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15个省市面板数据
        3.2.1 文献研究综述
        3.2.2 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简介
        3.2.3 指标选取与数据的预处理
        3.2.4 模型的检验、构建与回归分析
        3.2.5 研究小结与政策启示
4 中国金融业税收微观效应的实证研究
    4.1 中国金融业税负研究
        4.1.1 文献研究综述
        4.1.2 中国金融业税负的实证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
        4.1.3 中国金融业税负的国际比较
        4.1.4 金融业税负与绩效的协整检验——基于A股银行业上市公司
        4.1.5 影响中国金融业税负的客观因素分析
        4.1.6 研究小结与政策启示
    4.2 金融业税收微观效应实证研究—基于中国A股上市银行面板数据
        4.2.1 文献研究综述
        4.2.2 中国金融业税收信贷扩张效应的实证研究
        4.2.3 中国金融业税收收入效应的实证研究
        4.2.4 中国金融业税收利润效应的实证研究
        4.2.5 研究小结与政策启示
5 国外金融业税收政策的研究与借鉴
    5.1 国外金融业直接税政策研究
        5.1.1 典型国家金融业直接税政策研究
        5.1.2 国外金融业直接税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5.2 国外金融业间接税政策研究与借鉴
        5.2.1 国外金融业间接税政策
        5.2.2 国外金融业间接税政策的启示
    5.3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业税收政策理论与实践评述
        5.3.1 2008年金融危机后对税收政策的理论性研究
        5.3.2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外金融业新税收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评述
        5.3.3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外金融业新税收政策的启示
6 金融业税收政策相关专题的研究、前瞻与评议
    6.1 金融负外部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金融业税收
        6.1.1 外部性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6.1.2 金融负外部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6.1.3 金融负外部性的矫正手段——金融业税收
    6.2 国际间资本流动的税收管理政策—托宾税
        6.2.1 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学分析
        6.2.2 托宾税基本原理的经济学分析
        6.2.3 对我国是否开征托宾税的评议
    6.3 应对金融创新挑战的税收政策前瞻
        6.3.1 对金融创新原理的经济学分析
        6.3.2 金融创新给税收带来的冲击
        6.3.3 我国应对金融创新挑战的税收政策前瞻
    6.4 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之金融业增值税评议
        6.4.1 金融服务课征增值税的经济学分析
        6.4.2 从税收学的基本原理看金融业的增值税改革
        6.4.3 从我国目前的财税体制角度看金融业增值税改革
7 中国金融业税收政策回顾分析与政策建议
    7.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税收政策回顾分析
        7.1.1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期(1978~1993年)的金融业税收政策
        7.1.2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时期(1993~2004年)的金融业税收政策
        7.1.3 2004年以来的金融业税收政策
    7.2 中国金融业税收政策建议
        7.2.1 中国金融业税收政策实施的总体思路
        7.2.2 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金融业经营特点的金融业税制
        7.2.3 中国金融业税收政策有效实施的配套改革措施
附表:实证研究原始数据
参考文献
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现行税制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三、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四、 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概况
    一、 中小商业银行的界定
    二、 中小商业银行的成长分析
        (一) 起步阶段:1986-1995 年
        (二) 快速发展阶段:1995-2002 年
        (三) 国际化阶段:2002-至今
    三、 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分析
        (一) 盈利性分析
        (二) 流动性分析
        (三) 资本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中外银行税制的概况
    一、 我国银行税制的历史沿革
        (一) 1978 年以前的银行税制
        (二) 1978-1994 年的银行税制
        (三) 1994 年分税制改革后的银行税制
    二、 我国银行税制的现状及其特征
        (一) 银行流转税制的现状及其特征
        (二) 银行所得税制的现状及其特征
        (三) 银行其他税制的现状及其特征
    三、 国外银行税制的概况
        (一) 以所得税为主体
        (二) 基本征收增值税
        (三) 有完善的金融衍生工具税务处理方法
    四、 小结
第四章 现行税制与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 模型简介、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一) Panel-Data 模型简介
        (二) 样本选取
        (三) 数据来源
    二、 税制对中小商业银行盈利性影响的面板数据分析
        (一) 变量选择及模型设定
        (二) 模型分析
    三、 税制对中小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影响的面板数据分析
        (一) 变量选择及模型设定
        (二) 模型分析
    四、 税制对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安全性影响的面板数据分析
        (一) 变量选择及模型设定
        (二) 模型分析
    五、 实证结论
第五章 完善中小商业银行税制的政策建议
    一、 完善中小商业银行税制的指导原则
        (一) 效率原则
        (二) 适度原则
    二、 完善中小商业银行税制的整体思路
    三、 具体政策建议
        (一) 流转税方面
        (二) 所得税方面
        (三) 衍生金融工具方面
总结与展望
    一、 全文总结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校科研成果

(9)基于多视角的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综述
    2.1 国外学者关于盈利能力研究的文献回顾与综述
    2.2 国内学者关于盈利能力研究的文献回顾与综述
    2.3 小结
第3章 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再认识
    3.1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概念的重新界定
        3.1.1 盈利与盈利能力
        3.1.2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3.2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财务计量
        3.2.1 基于财务观点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财务计量
        3.2.2 基于能力观点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财务计量
        3.2.3 本文选取的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进行计量的财务指标
    3.3 单一视角下银行盈利能力分析的缺陷与分析角度的拓展
        3.3.1 单一视角下银行盈利能力分析的缺陷
        3.3.2 基于商业银行经营特点的盈利能力分析视角的拓展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多视角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形成机制研究
    4.1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
    4.2 多视角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形成机理的透视
        4.2.1 多视角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形成机制的建构
        4.2.2 国家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构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基石
        4.2.3 宏观经济政策与环境对全行业盈利能力的作用机理
        4.2.4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下产业结构与市场行为对盈利能力的作用机理
        4.2.5 银行微观管理决定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内核
    4.3 小结
第5章 多视角的形成机制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解释力分析
    5.1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变迁与我国转轨时期的制度耦合分析
        5.1.1 我国转轨时期的金融体制改革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制度安排
        5.1.2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变迁
        5.1.3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变迁与制度耦合的分析
    5.2 宏观经济政策与环境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行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力检验
        5.2.1 我国银行业的行业盈利能力的计量方法
        5.2.2 实证检验的设计
        5.2.3 宏观经济政策与环境因素对全行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力检验
        5.2.4 宏观经济政策与环境因素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力检验
        5.2.5 宏观经济政策与环境因素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影响力检验
    5.3 产业竞争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力检验
        5.3.1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及竞争状况分析
        5.3.2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盈利能力关系的检验
        5.3.3 我国银行业效率结构假说悖论的再检验
    5.4 形成机制中各要素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力的全面检验
        5.4.1 样本的选择
        5.4.2 变量的选取
        5.4.3 模型的构建
        5.4.4 实证的结果与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综合评价
    6.1 由多视角盈利能力形成机制引发的盈利能力综合评价问题
        6.1.1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综合评价的必要性
        6.1.2 以往基于单一视角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局限性
        6.1.3 多视角盈利能力形成机制分析结果对盈利能力综合评价的意义
    6.2 多视角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6.2.1 区分银行盈利能力的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
        6.2.2 不同层次的形成机制与内生变量、外生变量的关系分析
        6.2.3 多视角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3 基于多视角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评价方法的选择与基本原理
        6.3.1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6.3.2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
    6.4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
        6.4.1 实证研究的设计
        6.4.2 实证研究的过程
        6.4.3 实证研究的结果及评价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0)中国大陆地区银行业税负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标
    1.2 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6 文章创新点
    1.7 文章局限性
    1.8 理论基础
第2章 中国银行业税收的发展概况
    2.1 中国银行业税收的发展历程
    2.2 中国现行银行业税收的概述
第3章 中国银行业税负的问题及影响分析
    3.1 中国银行业税负偏重问题的现状分析
    3.2 中国当前银行业税负偏重对银行业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3.3 中国银行业税负偏重问题及影响的原因分析
第4章 国外银行税收的经验与借鉴
    4.1 国外银行税收概况
    4.2 国外银行税收结构特点及分析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
    4.3 国外银行税收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第5章 完善中国银行业税收的建议
    5.1 完善中国银行业流转税制度的建议
    5.2 完善中国银行业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建议
    5.3 加强和完善银行业税收征管
    5.4 完善银行业税收法制建设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改革现有税制 提高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本约束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D]. 张剑波.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营改增”后银行业税负变动对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D]. 张婷婷.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3]“营改增”对中国工商银行财务的多维影响研究[D]. 彭夏薇. 湖南大学, 2019(02)
  • [4]“营改增”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A商业银行为例[D]. 蒋欣伶. 云南大学, 2018(04)
  • [5]中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刘先良. 江西财经大学, 2015(01)
  • [6]税收负担对中国银行业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D]. 盛京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7)
  • [7]中国金融业税收政策研究[D]. 闫肃.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01)
  • [8]现行税制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D]. 舒敏. 福州大学, 2011(06)
  • [9]基于多视角的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D]. 刘宏. 吉林大学, 2010(08)
  • [10]中国大陆地区银行业税负问题的探讨[D]. 梁绮旋. 暨南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改革现行税制提高银行业资本充足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