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CERNET 上构建和实现组播视频会议

在 CERNET 上构建和实现组播视频会议

一、在CERNET上构建和实现组播视频会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冬[1](2011)在《多粒度传送网节能路由算法的设计与仿真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全球能源的日益短缺和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国际社会对节能的要求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不断进步,各类应用需求迅速增长,网络设备的规模和复杂度也在相应提高,同时网络设备需要提供不问断的服务,能量消耗过度的问题随之产生,网络的节能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此外,光通信技术的日趋成熟促使当前主干网向多粒度传送网方向发展,因此研究多粒度传送网的节能问题是降低网络能量消耗的一种有效途径。考虑到现有节能算法的局限性,本文设计了一种多粒度传送网的节能路由算法。首先通过设计合理的节点结构和链路结构构建网络模型,联合考虑IP层和光传送层的节能。其次基于网络模型设计高效的辅助图结构,一体化IP层和光传送层的联合路由。最后,根据不同的业务通信方式,分别设计单播和组播节能路由算法。对于单播节能路由算法,考虑到网络业务量矩阵的不确定性,分别设计确定业务量矩阵和不确定业务量矩阵的节能路由算法,采用基于生物地理学的智能优化算法实现确定业务量矩阵的节能路由,采用基于智能水流的双群体差分进化算法实现不确定业务量矩阵的节能路由。对于组播节能路由算法,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分别设计一对多组播和多对多组播的节能路由算法,采用智能单粒子优化算法实现一对多组播的节能路由,采用基于分布估计的启发式算法实现多对多组播节能路由。对所设计的节能路由算法进行了仿真实现,并基于不同规模的网络拓扑对节能路由算法进行了性能评价。从分析结果得出本文设计的四种面向不同业务类型的节能路由算法均能够在满足服务质量需求的基础上生成解,并且能够有效地降低网络能量消耗。

郑伟平[2](2010)在《可控P2P流媒体分发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P2P凭借可扩展性、低成本、易部署等优势,迅速成为流媒体应用的主要分发手段。本文在全面分析和总结流媒体分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可控环境下P2P流媒体分发为切入点,对该环境下流媒体分发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关的新算法和新机制,并通过仿真进行性能验证,取得了若干成果和结论。本论文的主要创新和贡献包括:(1)研究流媒体分发的体系结构演化路线,提出了可控P2P的概念。揭示了流媒体分发技术的演变路线,扼要介绍各种流媒体分发体系结构的关键技术和研究现状。在总结一类新兴的流媒体分发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控P2P”的概念。可控P2P是可控网络的对等分发技术。所谓可控网络是指网络运营商可控制设备(例如机顶盒、家庭网关)参与P2P计算的网络环境。从本质上来看,可控P2P将应用层组播能力从普通用户节点拓展到网络边缘设备上,这有助于克服P2P技术的扰动缺陷,并带来了众多的优秀特性。利用可控P2P的优势来提升流媒体分发性能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2)在可控P2P框架下,提出了一个帮手节点协助的P2P流媒体利他协作方案,对节点组织、邻居发现、数据调度等多方面问题和算法进行研究。与现有方案相比,提出的利他协作机制不需对流媒体数据进行额外编码,与目前流行的数据驱动模式兼容,可以很容易地融合进已有的分发框架。实验表明,该机制能够减轻流媒体服务器的访问压力,提高节点播放的流畅程度,具有可扩充、可靠、透明等特点。(3)提出了基于全局和局部供求模式的流媒体数据缓存替换模型。该模型提出全局供求模式和局部供求模式的概念,并引入分布式一致性算法作为供求模式的求解手段。在评估数据供应能力时充分考虑对等节点的带宽异构性和服务竞争因素,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供应能力。模型在区域网络内部使用基于局部供求模式的缓存替换算法,在缓存服务节点上结合全局和局部供求模式进行缓存放置和替换。实验结果表明,在较大节点规模的情况下,该缓存替换机制能够提高区域内部数据共享效率,减少区域间数据流量,减轻流媒体服务器负荷。(4)研究流媒体文件内部流行度模型。在分析真实系统日志文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双指数型”流媒体内部流行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更为准确地预测内部流行度,优于目前其它文献提出的指数模型、Zipf模型以及广延指数模型等。(5)提出了可控P2P环境下的树型代理透明服务模型,并研究该模型的数据复本放置问题。实例分析发现,前缀放置在树型拓扑下难以达到最优的放置效果。在双指数内部流行度模型的支持下,以数据段为放置粒度,提出了树型拓扑上考虑代理存储容量和服务吞吐量特性的非定长、非连续复本放置模型,并基于贪婪策略给出了HGPA和GGPA放置算法。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放置算法能够提高数据访问命中率,有效减少数据访问成本。在树型拓扑下,非连续放置算法优于前缀放置算法。

王枫博[3](2010)在《基于H.323对等式视频会议系统通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的发展,IP技术正逐渐成为下一代网络的主要通信手段。目前因特网己成为主流的多媒体通信网络,以IP协议为基础的多媒体通信应用系统也将成为主要发展趋势,特别是目前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目前,对于视频会议的实施主要有硬件和软件两种方案。硬件方案在系统稳定度和传输质量上面有其优势,但是价格昂贵。而随着网络带宽的提高,以及图像和语音压缩技术的进步,由软件实现的视频会议系统渐渐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H.323协议开发了一个纯软件的对等式小型视频会议通信平台,该平台的设计符合H.323协议族标准,实现了局域网内会议各终端之间的实时信令交互和数据传输。在网络方面,通信平台实现呼叫建立、通信控制和实时数据传输,在会议用户方面,通信平台处理来自各用户端的控制信息和视、音频数据码流,井提供了便捷的用户操作界面。论文首先探讨了视频会议的发展、相关协议、标准及其工作原理,着重分析了视频会议系统通信过程中涉及到的两个重要协议H.255.0呼叫信令协议和H.245媒体控制协议。然后,给出了视频会议终端总体和各部分模块的设计方案,及其具体的程序实现过程。在视音频处理模块中分别采用了Microsoft公司提供的WaveformAudioAPI和VFW包来实现音视频的采集、压缩和回放等功能。在数据传输模块的实现中,基于Winsock技术实现了网络编程,采用了多线程处理和组播传输技术,提高了处理速度并降低了占用带宽。音视频的传输则采用基于UDP的RTP/RTCP协议实现,保证了视音频流传输的时实性和连续性,避免了分组丢失,确保了分组的有序传输。最后对系统进行了测试,在30帧/秒的速率下,图象较为流畅,基本达到唇音同步,6人的会议组大概占用300Kb/s终端带宽。本文所研究的内容适应于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无论从技术还是经济角度来看,开发和研究该会议系统都很有意义,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闫俊霞[4](2010)在《基于PeerCast的P2P流媒体直播系统QoE的优化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网络流媒体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应用之一。随着人们越来越高的网络需求,传统的C/S (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端)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流媒体直播系统的需求。将P2P (Peer-to-Peer)技术与流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并且将数据分发中心从流媒体服务器分散到用户网络中,能够缓解媒体服务器的压力,更好地扩大网络资源利用率,提高用户体验。本文主要对P2P流媒体技术、QoE(Quality of Experience,体验质量)概念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对基于应用层组播树的PeerCast流媒体直播系统进行了细致分析。通过在PeerCast上播放IPTV流媒体,测量、分析跨层参数的对应关系,构建跨层参数模型,进而改进节点选择策略,提高了用户体验。这些测量与QoE评估对于IPTV服务供应商来说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了解基于P2P树型结构的IPTV系统,本文对应用层组播树结构进行了一系列测量研究工作。在CERNET和NSFCnet等多种网络环境的条件下,本文采用主动测量和被动测量两种方法,结合各种测量脚本,设置了不同的拓扑结构和节点连接关系,对网络层、P2P层和应用层参数进行详细测量。基于收集的统计测量结果,本文用图表形式表现出跨层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应用层和P2P层参数对网络层参数产生的影响,得到跨层参数间的映射关系,并以此构建跨层参数关系模型。通过大量的实验测量,本文进一步明确了P2P层和应用层参数的优先级关系,并以此提出了新的节点选择策略,使QoE得到了有效改善。

王娟[5](2010)在《基于用户行为特征的交互式P2P视频点播系统存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宽带网络的普及,流媒体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的视频点播系统通常是基于C/S(Client/Server)模式的,当用户数量大规模增长时,服务器带宽将成为系统的瓶颈。研究和应用实践表明,P2P VoD(Peer to Peer Video on Demand)系统能够利用普通节点的资源为其他节点提供服务,允许协作节点间共享计算、带宽和存储资源,显着地减少了服务器的负载,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但由于P2P流媒体点播系统中用户节点(peer)服务能力的异构性、节点的动态性和流媒体本身的特殊性,使得构建P2P点播系统面临诸多挑战。P2P VoD系统的交互性需要分布式内容存储、定位与传送三个方面的支持,其中存在可用的内容是实现交互式操作的前提。因此,如何合理地利用缓存和存储将内容分布到P2P系统的对等节点中是本文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对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并根据视频点播用户随机搜索操作的行为特征模型和媒体内容不同部分受欢迎程度的不同,提出了一种范围受限、流行度感知的P2P视频点播系统数据预取机制(RC-PAP)。接着,将流行度概念引入到缓存策略中,以数据块为粒度进行文件的缓存和替换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价值的数据块的选择和更新算法(SDU)。然后,针对被动缓存策略下数据分布不合理的问题,讨论了如何有效利用节点的带宽和存储资源主动复制将来需要的热门数据块,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励机制的数据复制策略(IMPR)。最后,选择p2pstrmsim作为基础仿真工具对本文提出的算法和策略进行仿真实验,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根据用户的点播行为特征进行内容缓存和主动存储,对提高点播系统的交互性能是十分必要的,对P2P VoD系统走向成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张轩[6](2009)在《流媒体覆盖网络组播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覆盖网络组播是利用用户节点端到端传输功能,在应用层转发数据的组播方式,相对网络层组播因协议复杂、可扩展性及部署维护费用等问题未能广泛部署,覆盖网络组播则由于不需要改变网络基础设施、易于实现和结构灵活等特点而受到重视,是大规模流媒体分发的重要方案。对于流媒体覆盖组播分发网络,需要考虑拓扑感知、容量/带宽约束及树深度、延迟、负载均衡等性能优化问题。本文针对覆盖网络组播关键问题,提出基于分层聚类的覆盖网络模型,覆盖网络在总体结构上根据节点位置分布进行分层位置聚类,以实现拓扑感知与提高网络效率;通过对聚类的分层管理与分层构建,简化构建算法和降低管理开销,提高结构可扩展性。在位置聚类方法方面,本文采用了以网络坐标计算网络距离为基础的位置聚类算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通过对聚类覆盖网络组播树生长特点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节点适应度搜索父节点实现性能优化的聚类覆盖网络构建方法,并通过定义组合适应度函数实现兼顾负载均衡与树深度性能的多目标优化。理论分析和实验仿真表明,通过调节组合系数,能够在树深度和负载均衡性能优化之间取得适当的折衷,尤其相对于单目标优化,能够以一项性能的小幅降低换来另一性能较大提高,从而取得更好的综合性能。在约束条件处理方面,通过采用分步处理的二步法以较小的测量开销实现容量和带宽约束判断。为了降低构建算法开销,本文基于随机游走理论提出了基于预期适应度有偏游走(eP-RW)搜索父节点的构建算法,实验与仿真结果表明,在异质网络中构建多目标优化聚类覆盖网络时,基于有偏游走搜索的算法能以O(<dp(g)>)的游走步长取得接近全局搜索的性能;其中<dp(g)>(平均树深度)与网络规模存在对数关系并受网络异质性与组合系数影响;网络异质性和组合系数越大,平均树深度越小,同等性能所需游走步长越短。本文实现了流媒体覆盖网络组播分发的原型系统,并通过原型系统实验验证了聚类覆盖网络模型和构建算法是有效和可行的。

肖振宇[7](2009)在《面向武警部队数据传输应用的流式分发及断点续传技术》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武警部队的广泛应用,武警部队对信息获取的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研究面向武警部队应用的数据分发方法,对提高数据分发效率,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论文以武警新疆总队的数据分发应用为背景,研究如何在总队的三级网上快速分发数据,从而有效提高数据的分发效率,减少数据分发的整体延时。总队目前采用点对点的顺序传输方式完成一对多的数据分发应用,在网络带宽有限的情况下,采用该方式传输大容量数据往往将导致较大的延时,严重影响了总队的日常工作和训练,所以亟待需要一种效率更高的传输方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树结构的分布式数据流水分发方法。该方法根据应用层组播的原理,利用接收端节点的转发能力,在节点接收数据的同时,将数据转发到其它接收端节点,减少了服务器的负载。通过算法和实验数据验证,采用这种树结构的数据流水分发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容量数据在总队数据传输网上的分发效率,减少分发的整体延时。在提出上述数据分发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到在数据分发的过程中,由于链路的中断使得数据需要重复传输,造成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在分析各种断链情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面向分布式数据流水分发的断点续传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数据分发的效率。

郑丰华[8](2008)在《CERNET2安全组播密钥管理系统从IPv4到IPv6迁移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组播通信与单播通信类似,也面临着互联网上潜在的安全问题。有关研究结果给出,结合单播系统中新一代安全标准IPSec,提出了组播安全的相应解决方法,并讨论了安全组播和IPSec的兼容性等问题;也有研究提出了一种使用会话初始化协议(SIP)作为信令实现安组播的方法,该方法利用SIP协议身份验证机制、S/MIME加密与签名、会话参数协商能力,提供了组播源和接收者访问控制、组播源认证以及安全通信,该方法具有安全性高、运行稳定、扩展性好的优点,并能轻松移植到IPv6下运行。在考虑IPv6多地址成员的基础上,又提出并实现一种基于IPv6的大型安全组播分层分组密钥管理体系结构。不仅可实现负载均衡,而且增加了密钥传输的可靠性。在下一代IPv6互联网中,已确定必须实现对组播的支持,故其组播安全必将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组播技术、组播的安全性要求以及组播安全框架,还介绍了安全组播目前的研究和实现状况;再对现有的组播密钥管理方案进行分类,并对几种典型的组播密钥管理方案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指出了现有方案存在的问题;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讨论了IPv6下大型安全组播系统研究情况和基于CERNET2的安全组播体系设计部分研究成果。然后介绍了基于网关的IPv4-IPv6组播过渡技术。最后介绍IPv4协议和IPv6协议及相关比较,介绍了IPv6及其在Windows平台中的配置及测试,讨论了从IPv4到IPv6网络程序的迁移方法,并在IPv6网络平台上搭建的安全组播密钥管理服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并对该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合项目本身,还讨论了一种新的基于层次区域的组播密钥管理方案,分别介绍其原理、结构和密钥更新算法。以密钥的存储开销、加密计算开销、网络通信开销以及抗冲击性四个方面作为衡量组播密钥管理方案性能优劣指标,将该方案与相关的几种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给出了数据结果。

张鹏[9](2008)在《IPv6组播研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CNGI(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的开通以及各地驻地网建设的不断深入,IPv6大规模商用指日可待。目前,依托CNGI网,对IPv6技术进行研究探索,完成各种网络业务互通的试验、推动国内IPv6标准的制定、积累运营维护经验和研究IPv6的各种应用是IPv6研究人员的首要任务。近年来,网络视频会议、在线电视、AOD/VOD、股市行情发布、多媒体远程教育、CSCW协同计算、远程会诊等高带宽的多媒体视频应嗣,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带宽资源,是造成网络拥挤主要原因之一。IPv6组播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为多媒体应用带来全新的动力和契机。IPv6组播技术的应用,极大改善了传送数据的质量,尤其适用于需要大量带宽的多媒体应用,如音频、视频等。在服务质量、传输安全、数据组播等方便相对IPv4而言都有了改进,其前景是广阔的、诱人的,这项技术己成为当前网络界的热门话题,并将从根木上改变网络的体系结构。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1.研究了IPv4和IPv6组播技术。2.研究了IPv6组播编程技术。3.利用Java技术,在IPv6环境下研究实现文件分发系统。4.将IPv6组播技术与SIP结合设计了多级视频传输系统体系结构。并利用JAIN SIPAPI和Java Media Framework for RTP来实现此视频传输系统,该系统可有效节约网络带宽,易于管理视频资源和用户。可用在多种视频应用场合,比如网络电视、多级监狱监控、网上监考、远程医疗等。

毕娟[10](2008)在《安全组播中组密钥管理方案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Internet和视频/音频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带宽的应用和多媒体业务越来越多,组播技术能够有效的节约网络带宽,降低网络负载,组播技术的优越性为这些新型应用业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完善的支持。然而,组播通信与单播通信类似,也面临着互联网上潜在的安全问题,因为单播所采用的安全机制无法直接应用到组播中,所以组播上的安全保障方法,即安全组播成为了当前网络研究的热点之一,而设计高效的组播密钥管理方案则是其中最具挑战的工作。本文首先介绍了组播技术、组播的安全性要求以及组播安全框架,对现有的组播密钥管理方案进行分类,并对几种典型的组播密钥管理方案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指出了现有方案存在的问题,在充分研究现有组密钥管理方案的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本文对现有的主流方案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层次区域的组播密钥管理方案,分别介绍其原理、结构和密钥更新算法。以密钥的存储开销、加密计算开销、网络通信开销以及抗冲击性四个方面作为衡量组播密钥管理方案性能优劣,将该方案与相关的几种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给出了数据结果。结果显示,本方案降低了“1影响N”问题,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有效降低了组播通信延迟和带宽等负载。然后介绍了在CERENET2网络平台上搭建的安全组播密钥管理服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首先详细分析了该服务系统的功能需求,并提出了满足这些功能的组播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接着详细分析了系统中各个主要模块的功能以及具体实现,还介绍了系统的网络拓朴、系统体系结构。最后搭建了该组播系统的一个应用环境进行功能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该组播服务系统充分发挥了网组播的优势,适用于大型动态组播应用。

二、在CERNET上构建和实现组播视频会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CERNET上构建和实现组播视频会议(论文提纲范文)

(1)多粒度传送网节能路由算法的设计与仿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1.1 多粒度传送网的提出
        1.1.2 多粒度传送网面临的节能问题
        1.1.3 节能路由算法研究现状
        1.1.4 多粒度传送网节能路由算法的提出
    1.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 课题来源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多粒度传送网
        2.1.1 耗能器件
        2.1.2 关键技术
    2.2 智能优化算法
        2.2.1 基于生物地理学的智能优化算法
        2.2.2 基于智能水流的双群体差分进化算法
        2.2.3 智能单粒子优化算法
    2.3 启发式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粒度传送网节能路由算法设计
    3.1 网络模型
        3.1.1 节点结构
        3.1.2 链路结构
    3.2 业务刻画
        3.2.1 单播业务
        3.2.2 组播业务
    3.3 数学模型
        3.3.1 节点参数
        3.3.2 链路参数
        3.3.3 标识符定义
        3.3.4 业务请求参数
        3.3.5 用户满意度
        3.3.6 约束条件
        3.3.7 优化目标
    3.4 辅助图构建
        3.4.1 辅助图结构
        3.4.2 辅助图构建
    3.5 多粒度传送网单播节能路由算法设计
        3.5.1 确定业务量矩阵的单播节能路由算法
        3.5.1.1 设计思想
        3.5.1.2 解的表达
        3.5.1.3 适宜度函数
        3.5.1.4 运算规则
        3.5.1.5 算法流程
        3.5.2 不确定业务量矩阵的单播节能路由算法
        3.5.2.1 设计思想
        3.5.2.2 解的表达
        3.5.2.3 适宜度函数
        3.5.2.4 运算规则
        3.5.2.5 算法流程
    3.6 多粒度传送网组播节能路由算法设计
        3.6.1 一对多组播节能路由算法
        3.6.1.1 设计思想
        3.6.1.2 解的表达
        3.6.1.3 适宜度函数
        3.6.1.4 运算规则
        3.6.1.5 算法流程
        3.6.2 多对多组播节能路由算法
        3.6.2.1 设计思想
        3.6.2.2 解的表达
        3.6.2.3 概率模型
        3.6.2.4 算法流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粒度传送网节能路由算法仿真实现与性能评价
    4.1 多粒度传送网节能路由算法的仿真实现
        4.1.1 确定业务量矩阵的单播节能路由算法的仿真实现
        4.1.2 不确定业务量矩阵的单播节能路由算法的仿真实现
        4.1.3 一对多组播节能路由算法的仿真实现
        4.1.4 多对多组播节能路由算法的仿真实现
    4.2 多粒度传送网节能路由算法的性能评价
        4.2.1 拓扑用例
        4.2.2 确定业务量矩阵的单播节能路由算法的性能评价
        4.2.3 不确定业务量矩阵的单播节能路由算法的性能评价
        4.2.4 一对多组播节能路由算法的性能评价
        4.2.5 多对多组播节能路由算法的性能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可控P2P流媒体分发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新动向
        1.2.3 P2P流媒体分发研究面临的挑战
    1.3 研究内容与成果
    1.4 本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流媒体分发体系结构演化与可控P2P分发
    2.1 流媒体分发体系结构演化
        2.1.1 C/S分发体系
        2.1.2 CDN分发体系
        2.1.3 P2P分发体系
        2.1.4 CDN+P2P混合式分发体系
    2.2 P2P流媒体分发系统
        2.2.1 P2P分发拓扑结构
        2.2.1.1 树型拓扑
        2.2.1.2 网状拓扑
        2.2.1.3 混合拓扑
        2.2.2 BitTorrent类型P2P流媒体系统
        2.2.2.1 BT类型流媒体系统分类
        2.2.2.1.1 混合式类型
        2.2.2.1.2 纯P2P类型
        2.2.2.2 面向流媒体传输的BT算法改进
        2.2.2.2.1 数据块选择算法改进
        2.2.2.2.2 对等点选择算法改进
    2.3 可控P2P流媒体分发
        2.3.1 可控网络环境下的P2P分发
        2.3.2 可控P2P流媒体分发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控P2P流媒体分发的利他协作机制
    3.1 P2P节点协作模式
        3.1.1 自私协作
        3.1.2 互惠协作
        3.1.3 利他协作
    3.2 利他协作研究现状
        3.2.1 文件共享系统的利他协作
        3.2.2 流媒体系统的利他协作
        3.2.3 现有机制的不足之处
    3.3 可控P2P流媒体点播的利他协作研究
        3.3.1 系统模型
        3.3.2 帮手节点的加入
        3.3.3 帮手节点簇内邻居选择
        3.3.4 段内节点的发现与选择
        3.3.5 帮手节点的协作过程
        3.3.5.1 数据下载过程
        3.3.5.2 数据上传过程
        3.3.5.3 数据传播过程
    3.4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3.4.1 实验配置
        3.4.2 帮手节点对播放质量的改善
        3.4.3 帮手节点对流媒体服务器负载的减轻
        3.4.4 可推窗口参数的确定
        3.4.5 帮手节点数据下载算法的评价
        3.4.6 帮手节点上传带宽的利用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区域网络的流媒体缓存管理机制
    4.1 前言
    4.2 基于供求关系的缓存模型
    4.3 数据供求模式
        4.3.1 分布式一致性算法与数据供求模式的计算
        4.3.1.1 分布式一致性算法
        4.3.1.2 数据需求模式的计算
        4.3.1.3 数据供应模式的计算
        4.3.2 局部和全局数据供求模式
        4.3.2.1 局部供求模式的计算
        4.3.2.2 全局供求模式的计算
    4.4 考虑供求关系的缓存管理策略
        4.4.1 基于局部供求模式的缓存替换算法
        4.4.2 缓存服务节点的缓存管理策略
    4.5 相关工作
        4.5.1 优化模型
        4.5.2 拓扑一致性
        4.5.3 分布式一致性算法
    4.6 实验与性能分析
        4.6.1 局部需求模式的差异性
        4.6.2 仿真方案
        4.6.3 实验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树型透明代理的流媒体非连续复本放置研究
    5.1 概述
    5.2 流媒体非连续复本放置模型
        5.2.1 代理透明服务模型
        5.2.2 代理服务能力
        5.2.3 流媒体对象流行度模型
        5.2.4 问题描述
    5.3 贪婪式复本放置算法
        5.3.1 层次型贪婪式复本放置算法
        5.3.2 全局贪婪式复本放置算法
    5.4 算法分析
        5.4.1 适用性
        5.4.2 时间复杂度
        5.4.3 消息复杂度
    5.5 仿真与实验结果
        5.5.1 双指数内部流行度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5.5.2 实验方案
        5.5.3 性能分析
        5.5.3.1 HGPA算法性能分析
        5.5.3.2 HGPA算法与PPA算法的性能比较
        5.5.3.3 HGPA算法与GGPA算法的性能比较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H.323对等式视频会议系统通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发展
        1.1.1 发展历程
        1.1.2 发展现状
        1.1.3 发展趋势
    1.2 本课题的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H.323 视频会议的系统关键技术
    2.1 H.323 视频会议的系统结构
        2.1.1 视频会议系统的通信网络载体
        2.1.2 H.323 终端
        2.1.3 多点控制单元
        2.1.4 网守
        2.1.5 网关
    2.2 H.323 协议栈解析
        2.2.1 RAS 协议
        2.2.2 H.225 呼叫信令
        2.2.3 H.245 控制信令协议原理
        2.2.4 RTP 协议原理
    2.3 视音频数据处理技术
        2.3.1 压缩技术简介
        2.3.2 音频编解码技术
        2.3.3 视频编解码技术
        2.3.4 组播技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总体结构设计与实现
    3.1 总体结构设计
        3.1.1 无服务器的对等式结构设计
        3.1.2 系统软件模块结构
    3.2 会议管理模块
        3.2.1 会议管理的功能划分
        3.2.2 成员信息管理
        3.2.3 会议管理实现
    3.3 音频和视频功能模块
        3.3.1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策略
        3.3.2 视频处理模块
        3.3.3 音频处理模块
        3.3.4 RTP/RTCP 封装实现
    3.4 数据的传输与控制模块
        3.4.1 Winsock 基本概念
        3.4.2 数据传输信道结构
        3.4.3 控制信道的建立
        3.4.4 视音频数据信道的建立
        3.4.5 IP 组播的编程实现
    3.5 附加功能模块
        3.5.1 电子白板的调用
        3.5.2 文字聊天功能
    3.6 多线程技术的应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测试
    4.1 测试环境
    4.2 系统功能测试
    4.3 系统性能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PeerCast的P2P流媒体直播系统QoE的优化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基于P2P流媒体技术的PeerCast系统
        1.2.1 PeerCast系统简介
        1.2.2 PeerCast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P2P与流媒体相关技术
    2.1 P2P和流媒体技术
        2.1.1 P2P技术
        2.1.2 流媒体技术
        2.1.3 P2P在流媒体传输中的应用
    2.2 应用层组播技术
        2.2.1 应用层组播概念
        2.2.2 IP组播存在的问题
        2.2.3 应用层组播思想
        2.2.4 应用层组播设计标准
    2.3 PeerCast概述
        2.3.1 PeerCast系统结构
        2.3.2 PeerCast网络协议
        2.3.3 PeerCast组织结构
        2.3.4 系统直播过程
        2.3.5 PeerCast代码结构
第三章 参数测量与QoE评估
    3.1 QoE基本概述
    3.2 测量环境
        3.2.1 测量平台
        3.2.2 测试拓扑结构
    3.3 跨层参数的选取
    3.4 测量矩阵
    3.5 基于IPTV的QoE评估
第四章 参数采集和代码修改
    4.1 PCP协议传输
        4.1.1 PCP协议包的封装、发送和接收
        4.1.2 PCP协议字段的读写
        4.1.3 PCP协议包的广播机制
    4.2 功能模块添加
        4.2.1 测量时延模块
        4.2.2 测量CPU和内存利用率模块
        4.2.3 增加节点最大中转数的参数信息
        4.2.4 增加节点AMRR的参数信息
    4.3 网络层带宽测量方法
        4.3.1 带宽相关概念
        4.3.2 IxChariot介绍
        4.3.3 在真实环境中测量带宽
第五章 跨层参数分析和节点选择策略
    5.1 跨层参数分析
        5.1.1 带宽和编码速率的关系
        5.1.2 数据采集模块
        5.1.3 跳数和时延变化之间的关系
        5.1.4 中转数和带宽之间的关系
    5.2 参数的优先级关系
    5.3 节点选择策略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基于用户行为特征的交互式P2P视频点播系统存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P2P 视频点播的相关理论
    2.1 P2P 技术介绍
        2.1.1 P2P 的概念
        2.1.2 P2P 的特点
        2.1.3 P2P 网络模型
        2.1.4 P2P 的应用
    2.2 P2P 流媒体技术相关理论
        2.2.1 视频编码技术
        2.2.2 内容分发技术
        2.2.2.1 单源分发策略
        2.2.2.2 多源分发策略
        2.2.3 流媒体传输协议
        2.2.3.1 RTSP 协议
        2.2.3.2 RTP/RTCP 协议
        2.2.3.3 RSVP 协议
    2.3 视频点播
    2.4 P2P VoD 系统结构
    2.5 P2PVoD 系统模型
        2.5.1 基于树状的P2P VoD 系统模型
        2.5.1.1 单棵树分发
        2.5.1.2 多棵树分发
        2.5.2 基于Gossip 协议的网状P2P VoD 系统模型
        2.5.3 基于混合结构的P2P VoD 系统
    2.6 仿真工具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用户行为特征的数据预取机制
    3.1 数据预取机制
    3.2 数据预取相关研究工作
    3.3 数据预取策略
        3.3.1 用户随机搜索行为特征模型与数据预取范围的确定
        3.3.2 数据块流行度及其计算
        3.3.3 基于用户行为特征的数据预取算法
    3.4 仿真实验
        3.4.1 关键性能指标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价值的缓存更新策略
    4.1 数据缓存技术
    4.2 缓存管理的相关研究工作
        4.2.1 缓存策略
        4.2.2 替换策略
    4.3 缓存及更新策略
        4.3.1 P2P VoD 系统的缓存与存储模型
        4.3.2 流媒体数据分块策略
        4.3.3 基于价值的缓存及更新策略
    4.4 仿真试验
        4.4.1 关键性能指标
        4.4.2 仿真环境
        4.4.3 性能评价
        4.4.3.1 数据块命中率及响应延迟
        4.4.3.2 系统可扩展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激励机制的数据复制策略
    5.1 数据复制策略
    5.2 数据复制技术的相关研究工作
    5.3 基于激励机制的数据复制策略
        5.3.1 激励机制
        5.3.2 复制节点的选取
        5.3.3 基于激励机制的数据主动复制算法
    5.4 仿真试验
        5.4.1 关键性能指标
        5.4.2 仿真环境
        5.4.3 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流媒体覆盖网络组播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覆盖网络组播与IP 组播的对比分析
    1.3 流媒体覆盖组播网络的关键问题分析
        1.3.1 拓扑感知及延迟问题
        1.3.2 容量与带宽约束问题
        1.3.3 结构稳定性与树深度问题
        1.3.4 负载均衡问题
        1.3.5 构建与维护开销的可扩展性问题
    1.4 研究现状与相关工作
        1.4.1 流媒体覆盖网络分发模型分类
        1.4.2 典型覆盖网络组播模型分析与比较
        1.4.3 覆盖组播网络中的拓扑感知与负载均衡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1.5.1 针对的问题和研究内容
        1.5.2 论文的主要贡献
        1.5.3 论文的章节介绍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覆盖网络组播的聚类分层构架与位置聚类算法
    2.1 覆盖网络组播模型目标与总体构架概述
    2.2 基于位置聚类的分层构架
        2.2.1 基于位置聚类的分层构架描述
        2.2.2 分层聚类的形成与管理
        2.2.3 分层位置聚类的作用与意义
    2.3 位置聚类过程与位置聚类算法
        2.3.1 新节点的加入与位置聚类过程
        2.3.2 位置聚类方法比较与选择
        2.3.3 基于网络坐标的位置聚类算法
    2.4 基于网络坐标的位置聚类实验
        2.4.1 实验方法与实验过程描述
        2.4.2 位置聚类实验举例
        2.4.3 基于网络坐标的聚类方法效果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类覆盖网络模型与构建算法
    3.1 聚类覆盖网络的数学描述与构建目标
        3.1.1 聚类覆盖网络特点与构建目标分析
        3.1.2 聚类覆盖网络的数学描述与模型参数定义
        3.1.3 约束条件与性能指标描述
        3.1.4 聚类覆盖网络构建目标描述
    3.2 聚类覆盖网络组播树生长与构建算法分析
        3.2.1 组播树生长与路径搜索问题的转化
        3.2.2 容量与带宽约束的处理方法(二步法)
        3.2.3 优化目标的实现方法与节点适应度函数
    3.3 构建方法概述与构建步骤
        3.3.1 加入请求与启动构建过程
        3.3.2 父节点搜索
        3.3.3 链路带宽约束判断与父节点选择
        3.3.4 新连接的建立与节点参数更新
    3.4 全局搜索与有偏游走搜索
        3.4.1 基于全局优化选择的全局搜索
        3.4.2 基于节点适应度的有偏游走搜索
    3.5 基于有偏游走搜索的聚类覆盖网络构建算法
        3.5.1 随机游走理论介绍
        3.5.2 基于有偏游走搜索的网络构建过程概述
        3.5.3 基于适应度函数的有偏游走与父节点搜索
        3.5.4 多步游走与父节点选择
        3.5.5 连接的建立与参数更新
    3.6 异质网络中负载均衡目标的组播树构建与性能分析
        3.6.1 负载均衡目标的适应度定义与网络构建
        3.6.2 预期适应度与基于预期适应度的有偏游走(eP-RW)
        3.6.3 异质网络环境下eP-RW构建负载均衡覆盖网络的性能分析
     3.7 多目标优化的组播树构建与性能分析
        3.7.1 同时考虑负载均衡与树深度性能的多目标优化与适应度定义
        3.7.2 组合系数定理
        3.7.5 多目标优化中eP-RW 与全局搜索的性能对比
    3.8 局部结构更新的覆盖组播树生长算法
        3.8.1 问题的提出
        3.8.2 局部结构更新的组播树生长的原则与目标
         3.8.3 基于父节点位置交换的局部结构更新算法
    3.9 聚类网络结构管理与维护
        3.9.1 网络连接关系的记录与维护
        3.9.2 节点退出与网络结构修复
        3.9.3 备份连接维护与更新
        3.9.4 节点的加入退出模型与备份节点列表更新周期估计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流媒体覆盖网络分发系统的实现
    4.1 上层网络功能实现与数据分发
        4.1.1 会话元组与频道参数定义
        4.1.2 上层网络数据分发
        4.1.3 超节点选择、分层聚类的形成和管理
        4.1.4 上层网络连接的建立
        4.1.5 用户节点的接入管理与位置聚类
    4.2 聚类覆盖网络的构建与数据分发
        4.2.1 Peer 节点功能
        4.2.2 聚类覆盖网络的构建
        4.2.3 用户节点的 P2P 数据转发与本地播放
    4.3 聚类覆盖网络的管理与维护
        4.3.1 网络连接关系的维护与信息交换
        4.3.2 数据拓扑连接关系的维护
        4.3.3 冗余虚连接的维护和更新
        4.3.4 节点退出与数据拓扑连接的修复
        4.3.5 数据连接的数据传输状态检测与处理
    4.4 聚类覆盖网络原型系统实验
        4.4.1 实验设计与参数设置
        4.4.2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与网络层组播及其它覆盖网络的比较
    5.1 与网络层组播的比较
        5.1.1 IP 组播与覆盖网络组播的优劣比较
        5.1.2 聚类覆盖网络组播模型与IP组播的比较
        5.1.3 组播技术的发展前景与建议
    5.2 模型的特点及与其它覆盖分发网络的比较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面向武警部队数据传输应用的流式分发及断点续传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
    2.1 两种数据传输模式
        2.1.1 客户/服务器模式
        2.1.2 P2P 模式
    2.2 C/S 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技术
        2.2.1 FTP 下载
        2.2.2 CDN 技术(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2.3 P2P 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技术
        2.3.1 p2p 文件下载
        2.3.2 应用层组播(Application Layer Multicast,ALM)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树结构的分布式数据流水分发方法
    3.1 网络环境介绍
    3.2 问题描述
    3.3 基于流水的数据传输方式
        3.3.1 传统数据分发方式
        3.3.2 流水的数据分发方式
    3.4 基于树形结构的分布式数据分发方法
    3.5 实验结果
        3.5.1 传统分发方式
        3.5.2 链式流水分发方式
        3.5.3 二叉树结构流水分发方式
        3.5.4 一种任意树形结构的流水分发方式
        3.5.5 另一种任意树形结构的流水分发方式
    3.6 小结
第四章 树结构的数据流水分发方法的断点续传
    4.1 断点续传的技术分析
    4.2 问题描述
    4.3 算法设计
        4.3.1 分发完毕后的数据重发
        4.3.2 分发过程中的数据重传
    4.4 实验
第五章 算法实现及实验
    5.1 数据分发方法设计实现
        5.1.1 功能模块划分
        5.1.2 设计实现
    5.2 断点续传方法设计实现
        5.2.1 模块划分
        5.2.2 设计实现
    5.3 算法运行
        5.3.1 数据分发程序的运行
        5.3.2 断点续传程序的运行
    5.4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CERNET2安全组播密钥管理系统从IPv4到IPv6迁移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什么是组播
        1.1.2 组播安全问题
        1.1.3 组密钥管理介绍
    1.2 IPv6 大型安全组播系统研究介绍
        1.2.1 Iolus 参考
        1.2.2 现有的MMSS 设计方案
    1.3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安全组播基础,体系结构和研究现状
    2.1 组播通信中的安全性研究
        2.1.1 组播安全风险
        2.1.2 安全组播能提供的服务
        2.1.3 组播安全机制的相关因素
    2.2 安全组播体系结构
        2.2.1 安全组播体系结构设计要素
        2.2.2 安全组播参考框架
        2.2.3 安全组播体系结构提供的安全服务
    2.3 安全组播研究现状
        2.3.1 基于 IPSec 的安全组播
        2.3.2 基于SIP 的安全组播
    2.4 从 IPv4 到 IPv6 的 MTG 技术
    2.5 安全组播的运行过程
    2.6 小结
第三章 组播密钥管理协议
    3.1 组播密钥管理背景
        3.1.1 组播密钥管理的安全性需求
        3.1.2 组播密钥管理方案设计原则
    3.2 组播密钥管理系统的拓扑结构
    3.3 典型组播密钥管理协议分析与比较
        3.3.1 集中式的组密钥管理协议
        3.3.2 分布式的组密钥管理协议
        3.3.3 分层分组式的组密钥管理协议
    3.4 一种新的基于层次区域的密钥管理协议
        3.4.1 基本框架结构
        3.4.2 组播动态安全性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安全组播密钥管理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的功能需求
    4.2 系统总体设计
    4.3 系统密钥管理协议体系结构设计
        4.3.1 管理协议的设计思想
        4.3.2 协议内的密钥更新
    4.4 系统工作机制
        4.4.1 系统中的角色定义及其职责
        4.4.2 安全策略服务器PS 的工作机制
        4.4.3 组播控制器和密钥管理器GCKS 的工作机制
        4.4.4 客户端GM 工作机制
    4.5 IPv6 及其在 Windows 平台中的配置
        4.5.1 IPv6 地址
        4.5.2 Windows XP 环境下的配置
    4.6 系统实现
        4.6.1 IPv6 下的 GCKS 服务器实现
        4.6.2 客户端GM 的实现
    4.7 网络程序 IPv4 向 IPv6 迁移
        4.7.1 网络程序迁移目标
        4.7.2 网络程序迁移的原则与方法
    4.8 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功能测试
第六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IPv6组播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 面临问题
    1.3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IPv4组播技术
    2.1 单播、组播、广播
    2.2 IP组播发展简史
    2.3 实现IP组播的前提条件
    2.4 组播地址
    2.5 组播成员管理
    2.6 组播路由选择和转发
第三章 IPv6组播技术
    3.1 IPv6组播地址结构
        3.1.1 IPv6组播地址格式
        3.1.2 永久分配的IPv6组播地址
        3.1.3 IPv6组播MAC地址
    3.2 MLD协议
    3.3 组播路由选择与转发
    3.4 组播编程
第四章 IPv6组播应用
    4.1 文件分发系统
        4.1.1 系统设计实现
        4.1.2 系统运行测试
    4.2 多级视频传输系统
        4.2.1 SIP协议及编程
        4.2.2 JMF框架介绍
        4.2.3 多级视频传输系统体系结构
        4.2.4 多级视频传输系统的具体实现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安全组播中组密钥管理方案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组播技术简介
        1.1.2 组播通信技术中的安全问题
    1.2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安全组播基础概述
    2.1 组播通信中的安全性研究
        2.1.1 安全组播的安全服务
        2.1.2 安全组播体系结构
    2.2 组播密钥管理背景
        2.2.1 组播密钥管理的安全性需求
        2.2.2 组播密钥管理协议评价标准
    2.3 集中式的组密钥管理协议
        2.3.1 典型集中平坦式密钥管理方案—GKMP
        2.3.2 典型分层密钥管理方案—LKH
    2.4 分布式的组密钥管理协议
    2.5 分层分组式的组密钥管理协议
    2.6 小结
第三章 一种新的基于层次区域的密钥管理协议
    3.1 协议描述
        3.1.1 协议设计思路
        3.1.2 协议设计要求和目标
    3.2 基本框架结构
    3.3 协议详细分析
        3.3.1 系统初始化
        3.3.2 密钥更新算法
        3.3.3 组播数据通信过程
    3.4 性能分析与比较
        3.4.1 计算开销
        3.4.2 存储开销
        3.4.3 通信开销
        3.4.4 结果比较
    3.5 安全性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CERNET2 安全组播密钥管理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需求描述
        4.1.1 目标
        4.1.2 功能需求分析
    4.2 系统总体设计
    4.3 系统密钥管理协议体系结构设计
        4.3.1 管理协议的设计思想
        4.3.2 协议内的密钥更新
    4.4 系统工作机制
        4.4.1 系统中的角色定义及其职责
        4.4.2 安全策略服务器PS 的工作机制
        4.4.3 组播控制器和密钥管理器GCKS 的工作机制
        4.4.4 客户端GM 工作机制
    4.5 系统实现
        4.5.1 安全组播运行
        4.5.2 GCKS 服务器的实现
        4.5.3 客户端GM 的实现
    4.6 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功能测试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在CERNET上构建和实现组播视频会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粒度传送网节能路由算法的设计与仿真实现[D]. 张冬. 东北大学, 2011(05)
  • [2]可控P2P流媒体分发关键技术研究[D]. 郑伟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7)
  • [3]基于H.323对等式视频会议系统通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王枫博. 大连交通大学, 2010(04)
  • [4]基于PeerCast的P2P流媒体直播系统QoE的优化与研究[D]. 闫俊霞.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5]基于用户行为特征的交互式P2P视频点播系统存储机制研究[D]. 王娟. 苏州大学, 2010(02)
  • [6]流媒体覆盖网络组播模型研究[D]. 张轩. 清华大学, 2009(05)
  • [7]面向武警部队数据传输应用的流式分发及断点续传技术[D]. 肖振宇.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5)
  • [8]CERNET2安全组播密钥管理系统从IPv4到IPv6迁移的研究与实现[D]. 郑丰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08(11)
  • [9]IPv6组播研究及其应用[D]. 张鹏. 贵州大学, 2008(02)
  • [10]安全组播中组密钥管理方案的研究与实现[D]. 毕娟.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在 CERNET 上构建和实现组播视频会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