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水资源与生态状况

塔里木盆地水资源与生态状况

一、Water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Tarim Basin(论文文献综述)

冯朝红[1](2021)在《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西北地区地域广袤,民族众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高地、资源富地和生态屏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西北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缺水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成为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短板”。针对西北地区所面临的严峻水资源压力和生态环境胁迫情势,本文构建了水资源足迹与承载力模型,评价了研究区水资源的供需及其承载力时空分布,从物理流、效用流、贸易流三方面对研究区的作物生产虚拟水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运用生态系统能值理论对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估。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阐明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通过分析研究区2000-2018年的土地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发现西北地区城市建设用地一直处于扩张的趋势,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用地主要来自于草地的转变;植被覆盖度较低,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在0.5以下,植被NPP处于0-200gC/m2。2000-2018年期间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区域人口数量增加了1685.94万人,GDP增长了 55651.70亿元,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增加了 4541.50、24073.60和27039.20亿元。因此,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较脆弱,应该将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社会经济统筹考虑。(2)分析了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现状,揭示了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2018年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975.50亿m3,供水总量775.74亿m3,用水总量为928.46亿m3,耗水总量为628.22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6%。构建了西北地区水资源足迹与承载力模型,2000-2018年期间研究区总用水的水资源足迹增长了2735.55hm2,增长率为21.94%,其中塔里木盆地区和准噶尔盆地区水资源足迹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黄河流域区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半干旱草原区、河西内陆河流域区和柴达木盆地区处于基本平稳状态。同时,塔里木盆地区的水资源足迹强度最高,为1.56,说明其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低;柴达木盆地区水资源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其水资源供需处于可持续利用状态。(3)揭示了大宗农作物的虚拟水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规律。通过分析研究区六种主要作物的虚拟水物理流、效用流和贸易流,发现虚拟水物理流呈波动上升趋势(黄河流域区除外),其中塔里木盆地区的年均变化率最大,为4.77%;虚拟水效用流的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柴达木盆区除外),其中黄河流域区的年均变化率最大,为5.39%;虚拟水贸易流的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黄河流域区除外),其中塔里木盆地区的年均变化率最大,为5.40%。(4)评估了西北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用能值理论分析了研究区能值投入产出及各分区的区域差异,2000-2018年西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资率(EIR)均值为1.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3),说明其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农业自然资源没有得到高效利用,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净能值产出率(EYR)均值为1.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6),说明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向外界输出能值,属于资源输出型系统,在现行贸易体系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环境负载率(ELR)均值为3.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0),说明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承受环境压力较大;能值可持续性指数(ESI)均值为0.61,说明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属于不可持续的资源消费型系统。(5)预测了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在水资源量指标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可持续发展能值进行评估,对比分析了调水情景与现状情景两种情景下可持续发展能值差异,得到2000-2018年研究区及各分区现状情景的EIR均值(1.11)、ELR均值(3.11)高于调水情景的EIR均值(0.68)、ELR均值(1.28),现状情景的ESI均值(0.61)低于调水情景的ESI均值(1.49),进一步说明西北地区调入水资源量后的生态系统较之原来更有发展潜力。

任才,於嘉闻,龙爱华,张继[2](2019)在《基于作物水足迹的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压力评价分析》文中提出针对塔里木盆地进入本世纪以来水资源压力相对较大的问题,为提出有效缓解研究区水资源压力的方法,利用研究区5个行政区域2001—2015年的气候、农业及水文数据,基于水足迹理论对研究区作物生产用水量及水资源压力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作物种植结构呈多样化的趋势发展,种植规模逐年增长;不同作物的生产水足迹(WFpro)在时空序列上均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各地区WFpro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克州的综合WFpro多年均值最高,为2.43 m3/kg,喀什综合WFpro最低,为1.42 m3/kg。研究区农业生产依赖蓝水资源,蓝水比例为88.3%左右,蓝水资源压力较大,2004年后均表现为"严重短缺",多年平均蓝水资源压力指数(βcrop-blue)为0.59;阿克苏和喀什两个地区的多年平均水资源压力指数(βcrop)分别为0.89和0.76,是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压力最大的两个地区,用水矛盾最为突出。因此,未来应通过适当降低红枣、棉花等高耗水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等方式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均衡调整地区间蓝水资源分配,以减轻研究区的农业生产用水压力。

祖拜代·木依布拉[3](2019)在《新疆克里雅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可持续性研究》文中提出西北干旱区流域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了干旱区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区域,塔里木盆地一直是干旱区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区。克里雅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是塔里木盆地中重要的河流之一。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绿洲开发日益增强的驱动作用下,该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水土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使流域可持续性研究突显其重要性。鉴于此,本研究基于遥感、气象、水文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相关统计法分析了克里雅河流域1995-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过程,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地表径流变化和植被生长状况,以及在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流域水资源利用结构时空变化特征,评价了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和绿洲稳定性,为流域水土资源的合理规划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克里雅河流域制定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以及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克里雅河流域1995-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LUCC)时空变化较明显。除了荒漠以外,草地是整个流域内分布最多的LUCC类型。冰川雪地和湖泊分布在河流上游,耕地主要分布在中游,灌木林主要分布在下游。在以河道为中心的缓冲带内,离河道越近低覆盖草地、耕地、中覆盖草地、灌木林和有林地分布面积越大,反之亦然。从时间变化趋势看,上游冰川雪地减少、草地和林地增加。河流中、下游,尤其下游东侧低覆盖草地退化最明显。耕地增加最明显的区域在河道附近;2)克里雅河流域1995-2015年景观格局变化较大。景观水平上,景观多样性在河流上游增加,中游和下游降低。河流中游和下游的绿洲-荒漠过渡带景观破碎度变大。类型水平上,上游冰川破碎度变大,林地和草地连接度越来越大。中游河道附近耕地分离度变小、聚集度变大,草地和林地破碎度变大。草地景观格局变化在绿洲-荒漠过渡带较明显。下游林地、灌木林、草地破碎度变大;3)1960-2015年克里雅河流域气候与地表径流变化显着。流域年均气温为11.8℃,增幅为0.16℃/10a(P<0.01),冬季最低气温升高对年均气温的贡献最大。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3 mm,有缓慢增加趋势。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ET0)为1323.24 mm,以34.21 mm/10a的幅度显着减少,其变化主要受风速的影响。流域年均径流量为7.48亿m3,增幅为0.4亿m3/10a(P<0.01)。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夏季径流占年径流的66.4%。地表径流变化主要受气温的影响;4)过去20年克里雅河流域植被归一化指数空间差异较大,变化显着。河流中游NDVI最高,下游NDVI最低,离河道越近NDVI越高,反之亦然。1995-2015年,随着气温的升高和径流增加,河流上游(P<0.05)和中游(P<0.01)NDVI显着增加,下游NDVI显着降低。河流上游NDVI变化与降水显着正相关(P<0.05),中游NDVI变化与气温相关性较显着;5)克里雅河流域植被生态需水时空变化较大。1995-2005年植被生态需水量在下游最大、上游最少,2010-2015年上游最大、下游最少。整个流域植被生态需水量在1995-2005年呈增加趋势,而在2010-2015年明显减少。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对植被生态需水有影响。上游PD、LSI、PARAMN、IJI、SPLIT和COHESION等景观指数与植被生态需水量显着相关,对中游植被生态需水有较好解释能力的有COHESION和SPLIT,下游LSI、SPLIT、SHDI和IJI等景观指数与植被生态需水变化相关性最显着;6)克里雅河流域典型农作物需水量有增加趋势。流域内典型农作物有棉花、玉米和小麦,平均需水量分别为754.94 mm、581.92 mm和458.08 mm,均呈增加趋势。三种典型农作物在各生育阶段的需水大小排序为:生育中期>快速发育期>成熟期>初始生长期。典型农作物需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平均气温和作物播种面积。从典型农作物需水预测结果看,气候变化情景下研究区典型农作物需水量在未来20年将会持续增加;7)克里雅河流域需水结构变化较大,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在各业需水中农业需水和生态需水占总需水的98%。从需水变化趋势看,1995-2015年生态需水减少,农业需水、生活需水和畜牧业需水增加,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农业需水。2010-2015年农业需水占生态需水的两倍以上。水资源供需平衡结果表明,除了 2010年流域供水量同时满足河流中、下游需水以外,其它年份供水量只满足了中游需水,下游均处于缺水状态;8)过去20年,流域内绿洲稳定度较低,绿洲开发规模较不合理。基于水热平衡原理的绿洲稳定度计算结果表明,在保持绿洲稳定度为0.75时,2005年和2015年耕地超出了适宜发展规模。当稳定度为1时,只有2010年耕地面积在合理规模之内。从克里雅河中游未来两个时期的耕地适宜发展规模预算结果得到,2025年研究区耕地适宜发展规模为321.13-428.38 km2,2035年适宜发展规模为340.79-454.62 km2。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来减缓由农业开发程度大而造成的环境压力是保持流域长期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王语嫣[4](2019)在《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度分析 ——以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更加注重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场所和物质承担者,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基础和环境基础,同时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也有利于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作为欠发达地区之一的新疆受独特的自然条件影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则更是生态脆弱与经济贫困在空间上的高度重合区,这种不良耦合严重制约其经济健康发展。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集边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集中连片和生态脆弱性等特征于一体,其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自治区乃至全国生态脆弱区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开展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探讨如何实现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迫在眉睫。本文以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的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为研究对象,在对欠发达地区、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和耦合协调度等核心概念界定,以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协调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生态脆弱性评价、耦合关系分析以及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2007年至2017年2州3区4师的生态脆弱性、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通过构建自然因素、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四个维度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对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发现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生态脆弱性时序上呈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基本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2)通过构建区域经济系统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发现从时序上看,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生态耦合度呈现“上升—下降—上升”趋势;在空间上,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耦合度由北向南呈现出“轻度失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的特征。(3)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了影响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耦合度的关键因素,结果发现经济消费、产业结构、污染排放、生态环境资源是主要的影响因素。(4)最后在分析影响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耦合度的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政府监管、发展特色农业、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等对策建议。

董楠[5](2018)在《塔里木河流域水质演变规律及生态需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50年来,流域生态环境的退化已经越来越严重,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处在内陆干旱区的塔河流域,更是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塔河流域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度也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出现了许多水环境问题,目前塔河流域水质已有日渐恶化的趋势,尤其是水质矿化度不断升高。本文基于1982-2014年的水质数据和水文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和累积距平分析研究,揭示了塔河流域水质时空演变规律,采用改进的Tennant法计算了“四源一干”河道内生态需水。主要结论如下:(1)塔里木河干流CODMn、氨氮浓度显着上升,矿化度是不显着的下降趋势。CODMn和氨氮浓度的突变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初,矿化度的突变时间在21世纪初。空间上CODMn和矿化度沿程下降,氨氮沿程增加。(2)阿克苏河CODMn和矿化度浓度显着上升,氨氮是不显着的下降,近五年三项检测指标均为不显着的下降趋势。CODMn的突变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初,而矿化度的突变时间在21世纪初,氨氮无突变。空间上CODMn、氨氮、矿化度均沿程上升。(3)和田河CODMn和氨氮处于波动状态,整体有下降势头,矿化度则是较为显着的上升趋势。CODMn浓度的突变时间在21世纪初,氨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矿化度在20世纪90年代末。空间上CODMn和矿化度均沿程上升,氨氮浓度中游高于上游和下游。(4)叶尔羌河CODMn、氨氮和矿化度浓度都显着上升。CODMn的突变时间在1994年左右,氨氮无突变,矿化度的突变时间在2000年左右。空间上氨氮和矿化度均沿程先降后升,CODMn呈现微弱的沿程下降趋势。(5)开都-孔雀河CODMn和矿化度呈现显着的上升趋势,氨氮处于不显着的上下波动状态。CODMn突变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末,氨氮无突变,矿化度的突变时间在21世纪初。空间上CODMn、氨氮和矿化度指标浓度都是上游到中游上升,中游到下游下降的趋势。(6)导致水质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人口增加和生产规模增大,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水及农田排水等污染点源不断增加,造成水质下降。地理、气候和认为因素共同导致了水质变化。(7)确定了“四源一干”一般用水期和高峰用水期的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目前各研究河段水量可以保证河道内生态系统健康。

布买日也木·买买提[6](2017)在《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城市空间过程与重心转移特征》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环塔里木盆地5个绿洲城市:库尔勒市、阿克苏市、阿图什市、喀什市和和田市为研究区,首先采用权重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每个城市在1990-2015年这25a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其次,利用ENVI4.5遥感软件对5个城市在1990、1995、2000、2005、2010以及2015年这6个时期的总共30期LandsatTM/ETM+影像进行监督分类,从而获取建成区土地利用分类的相关数据。再次,结合ArcGIS10.1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分类后的影像进行空间分析并提取建设用地扩展信息对这5个城市的空间扩展规模、扩展速度、扩展形态变化、城市重心转移方向和距离、扩展特征等进行分析。然后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自然地理、人口、经济、交通以及政策等方面分析研究区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因素。最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空间扩展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5个城市在1990-2015这25a间城市化发展水平逐渐提高,特别是从2010年以后这种趋势更为显着;人口和经济城市化指标是权重相对较大的两种城市化指标。(2)城市空间扩展分析显示:①5个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中,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始终占据最大优势。②5个城市在每个研究期内都有建设用地侵占非建设用地,从而导致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展。③5个城市扩展面积(EA)的大小排序为:EA库尔勒市>EA喀什市>EA阿克苏市>EA和田市>EA阿图什市,数值依次为 63.65km2>40.50km2>31.72km2>17.57km2>2.92km2。④5个城市扩展速率(ES)的大小排序为:ES和田市>ES库尔勒市>ES阿克苏市?ES喀什市>ES阿图什市,数值依次为8.47%>6.53%>6.42%>6.000%>1.88%。⑤5个城市综合扩展指数(SI)的大小排序为:SI和田市?SI阿克苏市>SI阿图什市>SI喀什市>SI库尔勒市,其数值依次为7.15‰>2.29‰>1.57‰>1.54‰>0.68‰。⑥5个城市建设用地紧凑度的大小排序为:C阿图什市>C和田市>C阿克苏市>C库尔勒市>C喀什市,其数值依次为0.076>0.053>0.041>0.024>0.023。⑦5个城市的分形维数的大小顺序为D阿图什市<D和市市<D阿克苏市<D喀什市<D库尔勒市,其数值依次为1.319<1.352<1.369<1.371<1.421。以上分析说明5个城市在城市空间扩展特征上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3)研究区的自然环境、人口、经济、交通以及政策等是直接影响城市化发展和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驱动因素。(4)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关联系数大小排序为R库尔勒市>R和田市>R阿克苏市>R喀什市>R阿图什市,数值依次为 0.747>0.707>0.687>0.663>0.659,都在0.65~0.85之间,属于强度关联;城市空间扩展对城市化发展的关联系数大小排序为R阿图什市>R阿克苏市>R库尔勒市>R和田市>R喀什市,数值依次为0.677>0.663>0.652>0.622>0.611,其中阿图什市、阿克苏市和库尔勒市的数值在0.650~0.850之间,属于强度关联,而和田市和喀什市的数值在0.350~0.650之间且较靠近0.65,属于中度关联,说明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空间扩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联性。

王非[7](2017)在《基于RS和GIS的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动态监测》文中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段的核心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自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地区,该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加之人类活动的干扰,特别是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严重制约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以当前掌握塔里木盆地荒漠化过程以及动态变化趋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MODIS-NDVI遥感数据,计算植被覆盖度作为评价指标,对塔里木盆地2000—2014年的荒漠化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塔里木盆地重度荒漠化占比最大(64.63%),中度荒漠化(17.70%)、轻度荒漠化(9.95%)、非荒漠化较少(4.18%)。从空间上看,重度荒漠化面积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包含塔克拉玛干沙漠,近15年塔里木盆地东北方向荒漠化有所加剧;中度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沙漠与绿洲过渡带区域,沿塔里木河干流中度荒漠化扩张明显;轻度荒漠化区域主要分布于灌丛和草地,主要位于渭干河-库车河绿洲,而非荒漠化区域主要为人类活动的人工绿洲及绿洲边缘;(2)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不一,重度荒漠化面积近十余年平均变化速率约为-0.0076 km2·a-1,略有减少,而中度荒漠化面积增加迅速,以0.0169km2·a-1速率增加,轻度荒漠化面积小幅上升,非荒漠化面积则显着上升,分别以0.0093和0.0289 km2·a-1的速率增加;(3)对MODIS数据进行精度评价,总体上评估精度达到了75.25%,说明两种分辨率的数据产品评估荒漠化的结果大体上一致。通过塔里木盆地重心轨迹迁移显示,重度荒漠化15年间向东北方向迁移21.08 km,说明重度荒漠化向东北方向迁移,主要原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存在北移扩张,而非荒漠化整体向西南迁移了65.23km,迁移方向与水源条件有关,同时还与人工绿洲不断扩张、耕地面积扩大密切联系着。同时对荒漠化加重区域分析得出,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分布着荒漠化加重区域,荒漠化向绿洲扩张,通过栅格计算,2000-2014年荒漠化加重区域占塔里木盆地土地总面积的9.04%;(4)塔里木盆地荒漠化是由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年降水量与荒漠化关系密切,相关系数为0.45,年均温与荒漠化的相关系数为-0.24;土地利用也发生着显着变化,2000-2014年间,盆地耕地面积持续不断扩张,从23.4×103km2增长到36.58×103km2,近15a间耕地面积增加了13.18×103km2,其中,以沿塔里木河干流区耕地面积增加最快,说明人类活动较为剧烈,同时,强烈挤占了生态用水,加速了绿洲外围荒漠化过程的发展。

邓一帆[8](2017)在《清代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开发及生态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传统历史时期中,清代是中原王朝对新疆的开发历程的第三次高潮期,清政府对新疆的开发举措也是极具现代国家意义的。本文主要分阶段研究阐述了清代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开发的历史历程,在探讨农业开发的同时,讨论其与环境变迁之关系。以期系统呈现地区农业发展及转变的契机与该时期农业迅速发展所造成的生态影响。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汇集耙梳清实录、地方志、奏稿、游记等历史材料,以图重构该历史时期,地区农业发展及其生态影响概况。自农业史角度分析,清代自乾隆二十四年新疆抚定至清帝国崩溃,南疆塔里木河流域分别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步恢复与发展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兴垦时期;以及税制改革后的深化发展时期。乾隆时期,在清政府以“重北轻南”与民族隔离为主基调的新疆发展政策的指导下,南疆社会处于封闭的经济、技术环境之中,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从战争的阴霾中恢复后,仍依之前的农业发展速率循序发展,并未有明显进步。直至张格尔叛乱以后,出于稳定边疆的考量,道光帝放松了对南疆地区的隔离,南疆弛禁成为该地区农业发展的转折点。光绪十年(1884)新疆置省后,清政府在该地区施行的移民屯垦等积极政策密切了该地区与清帝国的联系,交通、商业的往来和源源踵至的移民,不断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入南疆,促使区域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农田面积与农业人口数量亦有进一步增长。在近两个世纪的历史时期内,南疆农业技术与内地不断交流,农业人口不断增殖,发展势头逐渐与内地齐平,清政府农业政策不断的调适,使该区域的农业有了长足发展。然而垦荒面积扩大、人口的增殖均对环境资源提出了更进一步深度开发的要求。高强度集中的农业开发对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显着的影响,农业迅速发展的趋势与生态衰退的趋势呈现出紧密的相关关系。清代作为传统历史时期的技术阶段开发时期的节点,落后的农业技术与进一步开发的意愿形成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低效且粗放的经营模式给生态环境施加的压力,直接导致了水生态的恶化,甚至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难以为继,农业投入产出效益减少。这对现今塔里木河流域的开发具有警示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历史时期的过度开发业已造成流域生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今的流域开发当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秦鹏[9](2016)在《气候变化下渭干河流域绿洲适宜规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洲适宜规模是绿洲经济社会水平和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重要指标,受到绿洲水资源量的制约。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新疆的绿洲面积明显扩大;与此同时,区域气候变化对新疆的水资源利用产生重要影响,对依据水资源利用扩大绿洲规模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新疆渭干河绿洲为研究区域,以控制绿洲适宜规模的关键因子——水资源利用量为主线,借助遥感影像、水文、气象资料、社会经济数据、区域发展规划等多源信息,研究了渭干河绿洲气候变化对地表地下径流特征、耕地时空变化和水资源利用特征等的影响,探讨了未来气候变化下绿洲的水资源利用、耕地变化、需水量和耗水量的变化,建立了基于水热平衡原理的干旱区绿洲适宜规模计算模型,明确了渭干河流域绿洲现状年(2005、2010年)和预测年(2015、2025、2035年)的绿洲适宜规模和耕地适宜面积,提出渭干河流域绿洲适宜规模和耕地适宜面积的“红线”、“黄线”和“最小值”,为渭干河流域绿洲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近60年来,渭干河流域绿洲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表现为:林地>耕地>荒漠>建设用地>水域,耕地面积占26%-36%。耕地面积呈逐年增加,经历了“缓慢扩展—中速扩展”发展态势;其扩展方式表现为“内部填充和对外扩展—对外扩展—内部填充”的变化。耕地分布由绿洲上部向下游扩展,新垦耕地主要为下游荒漠林地。水资源变化和人口变化是渭干河流域绿洲耕地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力。(2)近54年来渭干河流域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总体上夏季>秋季>春季>冬季,预测未来径流量年内分配会更趋不均衡。其年际变化特征可分为三个阶段:19601976年的枯水期、19761993年的平水期和19942013的丰水期。近54年流域径流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夏季增长明显,冬季径流量有减少趋势。未来渭干河流域径流量将呈增加趋势。气温和降水量亦呈增加趋势,突变点在1970s末和1990s初,与径流变化特征吻合,两者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其中夏季径流量变化主要受降水影响,秋冬季径流量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3)通过气候模式预测,渭干河流域绿洲未来气温、降水、径流均呈现增加趋势,预计2015、2025、2035年平均气温为14.17°c、14.97°c、15.52°c。年平均降水量为69.20mm、87.16mm、87.76mm。预计2015、2025、2035年平均径流量为22.72×108m3-41.76×108m3、23.09×108m3-45.85×108m3、23.14×108m3-87.76×108m3。(4)渭干河流域绿洲2005、2010年耗水总量分别为58.66×108m3、57.16×108m3。其中非植被耗水量分别为5.10×108m3、5.29×108m3,植被耗水量分别为53.56×108m3、51.87×108m3。若按照当前发展模式和耗水特征,预计2015、2025、2035年总耗水总量将分别达到57.58×108m3、59.87×108m3、61.32×108m3,其中非植被耗水分别为4.99×108m3、5.82×108m3、6.82×108m3,植被耗水量分别为52.59×108m3、54.05×108m3、54.50×108m3。(5)基于水热平衡原理建立了干旱区绿洲适宜规模计算模型,2005、2010年渭干河流域绿洲适宜规模分别为6506.17km2和7756.18km2;绿洲耕地适宜面积分别为2927.78km2和3490.28km2。通过人为调控措施,预计2015、2025、2035年渭干河流域绿洲适宜规模分别为6021.94-8818.69km2、5686.59-8821.23km2、5259.08-8411.80km2,绿洲适宜耕地面积分别为3010.97-4409.35km2、2843.30-4410.61km2、2629.54-4205.90km2。现状年渭干河流域绿洲实际规模已经达到适宜规模上限,绿洲实际耕地面积均已超出适宜耕地面积。(6)2015、2025、2035年渭干河流域绿洲适宜规模最小值分别为6021.94km2、5686.59km2、5259.08km2;“黄线”为6609.20km2、6316.78km2、5876.17km2;“红线”为8818.69km2、8821.23km2、8411.80km2。2015、2025、2035年耕地面积最小值分别为3010.97km2、2843.30km2、2629.54km2;“黄线”为3304.60km2、3158.39km2、2938.09km2;“红线”为4409.35km2、4410.61km2、4205.90km2。预计2015、2025、2035年渭干河流域绿洲实际规模将保持在“红线”以下,2015、2025年实际耕地面积也将保持在“红线”以下,但2035年实际耕地面积或超过“红线”,应当引起当地政府重视,应该调整发展策略,科学发展,控制绿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赵其波[10](2015)在《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合运用系统科学、历史科学、地理科学与全球化理论,初步完成了区域农业安全理论构建,并应用理论从省域层次、国家层次、国际合作三个层次实证研究了中国农业安全状况,提出了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基本战略,并以新疆为案例研究对象,进行了省域层次的农业安全体系建设的规划研究,提出建设目标及任务体系。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结构包括:(1)完整的区域农业系统包括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五项功能;(2)区域农业系统的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功能变化累计产生的量变到质变变化过程构成了区域农业发展原理,因而农业安全功能结构具有动态变化特征;(3)区域农业安全的发展范畴为农业生产系统建设、农业社区系统建设、农业社会系统建设,主要路径为生态农业,重点为有机农业;(4)区域农业安全建设既是区域性问题,也是国际问题,需要通过国际农业合作实现发展目标,合作层次包括区域周边层次、洲际层次和全球层次上,合作方式为农业贸易、农业投资和体系建设。2、当前我国立足于国内、具有初步全球影响力的农业系统安全格局已经成型。农业系统总体稳定,但面临着食品生产面临较高质量风险,粮食生产面临一定资源和环境压力,农村牧区处于社会转型的困难阶段,地理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国际农业安全形势稳定性较差等系统风险。今后应加快实施国家农业安全体系建设。总体目标为以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五项任务,整体推进建设。基本战略包括:(1)农业生产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农业国土资源综合开发战略、适度集约战略和生态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社区体系重点实施国家农业空间功能定位战略、农村牧区“山水”社区发展战略、生态社区功能定位及开发与保护协调战略;(3)农业社会体系重点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农村多元化治理发展战略与现代乡土文化发展战略,等等。3、中国需要实行国内分区域协同战略,夯实对外合作基础;优先展开亚洲农业合作;实行重点与全面拓展结合方式,推进全球农业合作。在合作方式上,农业贸易的战略重点为逐步建设稳定的全球供应链和出口市场,提高国内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建立国内产业保护机制、救济机制;农业对外投资的战略重点是加快形成全球优势地位。在农业引资方面的战略重点是促进引资由“量化引资”向“质化引资”的战略过度;在体系建设方面的战略重点是:完善中国在地理周边层次的合作制度,推动亚洲一体化制度建设,并逐步提升在全球层次各类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4、新疆研究表明,省域区域层次农业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为有机农业,从有机生产、有机社区、有机社会三方面同步开展建设。新疆推进有机工程建设要着力构建“三大战略格局”:构建“天北和天南两带”为主体的有机生产示范工程战略格局;构建“一核两轴多组团”为主体的农村城镇设施体系和“三屏两环”为地理生态环境体系为支撑的有机社区战略格局;构建“城乡、地区、民族”三元和谐发展的有机社会战略格局,实现地理系统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协同发展。

二、Water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Tarim Basi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ater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Tarim Basin(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承载力
        1.2.2 虚拟水循环研究进展
        1.2.3 可持续发展能值理论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5.3 技术路线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 西北地区分区与特征
        2.1.1 西北地区分区划分
        2.1.2 西北地区分区特征
    2.2 西北地区自然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特征
        2.2.3 土壤植被
    2.3 本章小结
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研究
    3.1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时空格局演变
        3.1.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1.2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1.3 NDVI变化分析
        3.1.4 NPP变化分析
    3.2 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分异特征
        3.2.1 人口分布特征
        3.2.2 GDP分布特征
        3.2.3 产业结构分布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及承载力时空格局评估
    4.1 西北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开发利用分析
        4.1.1 水资源分布格局
        4.1.2 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4.2 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足迹内涵及其模型构建
        4.2.1 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足迹内涵
        4.2.2 水资源足迹模型介绍
        4.2.3 水资源承载力模型计算
    4.3 西北地区水资源足迹与承载力变化及分布格局
        4.3.1 2000-2018年水资源足迹变化及分布格局
        4.3.2 2000-2018年水资源承载力差异及其演变格局
        4.3.3 2000-2018年水资源赤字(盈余)演变
    4.4 西北地区水资源足迹评价
        4.4.1 水资源足迹强度评价
        4.4.2 水资源压力指数评价
    4.5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战略对策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大宗农作物的“自然、社会、贸易”虚拟水时空演变分析
    5.1 虚拟水循环过程与计算方法
        5.1.1 西北地区虚拟水循环过程研究
        5.1.2 西北地区虚拟水循环通量计算
    5.2 西北地区大宗农作物生产虚拟水——物理流
        5.2.1 西北地区大宗农产品生产虚拟水计算
        5.2.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大宗农产品生产虚拟水对比分析
    5.3 西北地区大宗农作物单位产量虚拟水——效用流
        5.3.1 西北地区大宗农产品单位产量虚拟水计算
        5.3.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大宗农产品单位产量虚拟水对比分析
    5.4 西北地区大宗农作物虚拟水流动——贸易流
        5.4.1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虚拟水流动
        5.4.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虚拟水流动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值评估
    6.1 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值计算
        6.1.1 能值理论
        6.1.2 西北地区能值流计算
        6.1.3 西北地区能值指标评估
    6.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能值区域差异分析
        6.2.1 准格尔盆地区域差异分析
        6.2.2 塔里木盆地区域差异分析
        6.2.3 河西内陆河流域区的区域差异分析
        6.2.4 柴达木盆地区域差异分析
        6.2.5 半干旱草原区的区域差异分析
        6.2.6 黄河流域区的区域差异分析
        6.2.7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能值差异对比分析
    6.3 西北地区基于水资源量指标的可持续发展能值评估
        6.3.1 基于水资源量指标的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分析
        6.3.2 基于水资源量的西北地区不同分区可持续发展能值分析
        6.3.3 两种情景下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值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作物水足迹的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压力评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计算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区域种植结构变化
    3.2 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空差异
    3.3 基于作物水足迹的水资源压力评价
4 结论与展望

(3)新疆克里雅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1.2.2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
        1.2.3 生态需水研究
        1.2.4 克里雅河生态环境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
        2.3.1 气温
        2.3.2 降水
        2.3.3 蒸发
    2.4 水资源
    2.5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克里雅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
    3.1 数据与方法
        3.1.1 数据获取与处理
        3.1.2 研究方法
    3.2 克里雅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
        3.2.1 上游LUCC变化
        3.2.2 中游LUCC变化
        3.2.3 下游LUCC变化
        3.2.4 以河道为中心的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
    3.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3.3.1 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3.3.2 中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3.3.3 下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3.3.4 上、中、下游LUCC变化相关性
    3.4 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3.4.1 上游景观格局变化
        3.4.2 中游景观格局变化
        3.4.3 下游景观格局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和植被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
        4.1.1 研究方法
        4.1.2 数据
    4.2 流域气候变化
        4.2.1 气温变化特征
        4.2.2 降水量变化特征
        4.2.3 潜在蒸散量变化
    4.3 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4.3.1 径流变化
        4.3.2 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4.4 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4.4.1 NDVI变化特征
        4.4.2 流域尺度气候要素与NDVI的相关性
        4.4.3 径流与NDVI的相关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克里雅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结构与需水分析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
    5.2 天然植被生态需水计算结果
        5.2.1 天然植被生态需水时间变化特征
        5.2.2 天然植被生态需水空间分布特征
        5.2.3 流域景观格局与天然植被生态需水变化关系
    5.3 农业需水量分析与预测
        5.3.1 农业种植结构演变特征
        5.3.2 主要农作物需水量变化
        5.3.3 农业需水量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5.3.4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需水量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克里雅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及适宜发展规模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
    6.2 克里雅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2.1 克里雅河流域各业需水量
        6.2.2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3 基于水热平衡原理的绿洲适宜发展规模
        6.3.1 绿洲稳定度及适宜发展规模评价
        6.3.2 绿洲适宜发展规模预测
    6.4 克里雅河流域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对策与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度分析 ——以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
        1.2.2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耦合度的评价模型以及指标体系的研究
        1.2.3 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欠发达地区
        2.1.2 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
        2.1.3 耦合协调度
    2.2 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协调发展理论
        2.2.3 生态经济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塔圈区域社会发展现状及生态脆弱性评价
    3.1 塔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1.1 塔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1.2 人口状况
        3.1.3 经济发展情况
    3.2 塔圈生态脆弱性评价
        3.2.1 塔圈生态环境现状
        3.2.2 塔圈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3 塔圈生态脆弱性评价权重确立
        3.2.4 塔圈生态脆弱性熵权 TOPSIS 评价模型
    3.3 塔圈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
        3.3.1 塔圈生态环境脆弱性结果时序差异分析
        3.3.2 塔圈生态环境脆弱性结果空间分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塔圈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说明
    4.2 耦合模型建立
        4.2.1 塔圈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指标体系
        4.2.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
        4.2.3 耦合协调度的等级划分
    4.3 塔圈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实证结果分析
        4.3.1 时间纵向结果分析
        4.3.2 空间横向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塔圈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变量选取
    5.2 灰色关联模型构建
    5.3 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塔里圈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塔圈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6.1.1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可持续转型
        6.1.2 政府合理规划,加强绿色监管及生态建设
        6.1.3 立足于本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效益型特色农业
        6.1.4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协调发展保障机制
        6.1.5 加强水资源高效利用,完善水资源科学管理
    6.2 研究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塔里木河流域水质演变规律及生态需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塔里木河流域水环境研究进展
        1.2.2 流域生态需水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塔河水质时空演变规律分析
        1.3.2 塔河流域生态需水研究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案
        1.4.2 技术路线
2 流域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河流水系
    2.3 气候特征
    2.4 生态环境
    2.5 水质评价
    2.6 本章小结
3 塔河流域水质演变规律分析
    3.1 数据及分析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分析方法
    3.2 塔河流域水质时间演变规律分析
        3.2.1 塔里木河干流
        3.2.2 阿克苏河
        3.2.3 和田河
        3.2.4 叶尔羌河
        3.2.5 开都-孔雀河
    3.3 塔河流域水质空间演变规律分析
        3.3.1 塔里木河干流
        3.3.2 阿克苏河
        3.3.3 和田河
        3.3.4 叶尔羌河
        3.3.5 开都-孔雀河
    3.4 塔河流域水质时空变化规律成因分析
        3.4.1 塔河干流
        3.4.2 阿克苏河
        3.4.3 和田河
        3.4.4 叶尔羌河
        3.4.5 开都-孔雀河
    3.5 本章小结
4 塔河流域生态需水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数据选取
    4.3 塔河流域“四源一干”生态需水量
        4.3.1 叶尔羌河
        4.3.2 和田河
        4.3.3 阿克苏河
        4.3.4 开都-孔雀河
        4.3.5 塔里木河干流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城市空间过程与重心转移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城市化研究进展
        1.2.2 城市空间扩展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4.3 可行性分析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绿洲城市基本概念
        2.1.1 绿洲
        2.1.2 城市
        2.1.3 绿洲城市
        2.1.4 绿洲城市的形成
        2.1.5 绿洲城市的类型
        2.1.6 绿洲城市的特点
    2.2 研究区位置与范围界定
        2.2.1 塔里木盆地总体概况
        2.2.2 研究区选取
    2.3 研究区概况
        2.3.1 库尔勒市概况
        2.3.2 阿克苏市概况
        2.3.3 阿图什市概况
        2.3.4 喀什市概况
        2.3.5 和田市概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化发展分析
    3.1 城市化基本理论
        3.1.1 城市化内涵
        3.1.2 城市化发展阶段
        3.1.3 城市化水平
        3.1.4 城市化动力机制
    3.2 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3 数据标准化
    3.4 权重法测定城市化发展水平
        3.4.1 熵值法确定权重
        3.4.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3.4.3 综合赋权法最终确定权重
        3.4.4 权重分析
    3.5 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测定城市化发展水平
        3.5.1 基本原理
        3.5.2 计算方法
        3.5.3 主成分因子的确定
        3.5.4 综合得分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空间扩展分析
    4.1 城市空间扩展基本理论
        4.1.1 城市空间
        4.1.2 城市空间扩展
        4.1.3 城市空间扩展基本特点
        4.1.4 城市空间扩展模式
    4.2 遥感影像预处理与解译
        4.2.1 遥感影像收集与预处理
        4.2.2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确定
        4.2.3 遥感影像解译和判读
        4.2.3.1 城市建成区在遥感影像中的特点
        4.2.3.2 遥感影像解译过程
    4.3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3.1 库尔勒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3.2 阿克苏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3.3 阿图什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3.4 喀什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3.5 和田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3.6 5个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比分析
    4.4 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分析
        4.4.1 库尔勒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分析
        4.4.2 阿克苏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分析
        4.4.3 阿图什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分析
        4.4.4 喀什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分析
        4.4.5 和田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分析
    4.5 城市空间扩展转移矩阵分析
        4.5.1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4.5.2 库尔勒市城市空间扩展转移矩阵分析
        4.5.3 阿克苏市城市空间扩展转移矩阵分析
        4.5.4 阿图什市城市空间扩展转移矩阵分析
        4.5.5 喀什市城市空间扩展转移矩阵分析
    4.6 城市重心转移分析
    4.7 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分析
    5.1 自然地理条件
        5.1.1 气候条件
        5.1.2 地形地貌
        5.1.3 水文条件
    5.2 人口增长
    5.3 社会经济发展
    5.4 交通组件条件
    5.5 政府决策的引导
    5.6 驱动机制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空间扩展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6.1 灰色关联分析(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6.1.1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特征
        6.1.2 灰色关联模型
    6.2 二者相关性分析
        6.2.1 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关联性
        6.2.1.1 库尔勒市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关联性
        6.2.1.2 阿克苏市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关联性
        6.2.1.3 阿图什市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关联性
        6.2.1.4 喀什市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关联性
        6.2.1.5 和田市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关联性
        6.2.2 城市空间扩展对城市化发展的关联性
        6.2.2.1 库尔勒市城市空间扩展对城市化发展的关联性
        6.2.2.2 阿克苏市城市空间扩展对城市化发展的关联性
        6.2.2.3 阿图什市城市空间扩展对城市化发展的关联性
        6.2.2.4 喀什市城市空间扩展对城市化发展的关联性
        6.2.2.5 和田市城市空间扩展对城市化发展的关联性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城市化发展分析研究结论
        7.1.2 城市空间扩展分析研究结论
        7.1.3 二者驱动因素分析研究结论
        7.1.4 二者相互关联性分析研究结论
    7.2 特色与创新之处
    7.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7)基于RS和GIS的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动态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世界荒漠化现状
        1.1.2 我国荒漠化现状
        1.1.3 新疆荒漠化现状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地形地貌
    2.4 土壤资源
    2.5 水文特征
    2.6 社会经济概况
    2.7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 数据来源及其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1.1 MODIS数据
        3.1.2 Landsat数据
        3.1.3 气象数据
        3.1.4 土地利用数据
    3.2 研究方法
        3.2.1 MOD13Q1 NDVI植被覆盖度的荒漠化遥感监测指标选取
        3.2.2 荒漠化程度的分级
        3.2.3 荒漠化重心迁移模型
        3.2.4 荒漠化加重区域确定
        3.2.5 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 基于MODIS数据的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动态监测
    4.1 MODIS数据精度验证
    4.2 塔里木盆地荒漠化时空变化
        4.2.1 荒漠化空间分布格局
        4.2.2 荒漠化特征及变化趋势
        4.2.3 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类型转移变化
    4.3 荒漠化重心迁移轨迹分析
    4.4 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加重区域
    4.5 塔里木河生态脆弱区荒漠化状况分析
        4.5.1 塔里木河生态脆弱区空间分布
        4.5.2 塔里木河生态脆弱区时间变化趋势
5 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影响因素分析
    5.1 自然因素
        5.1.1 塔里木盆地降雨量和年均温的空间分布
        5.1.2 塔里木盆地降雨量和年均温的空间变化趋势
        5.1.3 降雨量和温度与荒漠化的关系
    5.2 人为因素
6 结论与展望
    6.1 讨论
    6.2 结论
    6.3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6.4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读期间参加与主持的科研项目
致谢

(8)清代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开发及生态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选题的理论依据
        1.2.1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1.2.2 唐纳德·休斯的环境史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古籍与地方志
        1.3.2 新疆农业开发与人口研究
        1.3.3 绿洲农业研究
        1.3.4 塔里木河水系变迁及流域用水制度
        1.3.5 新疆环境变迁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二章 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与开发历程
    2.1 塔里木河水系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
    2.2 塔里木河水系流域的绿洲农业
    2.3 清以前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开发历程
        2.3.1 上古至秦汉时期的农业开发
        2.3.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农业开发
        2.3.3 明清之际的的农业开发
第三章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地区的农业开发方式
    3.1 清代南疆地区的农业政策
        3.1.1“重北轻南”与民族隔离下的农业政策
        3.1.2 南疆弛禁与“南北并重”的政策调整
        3.1.3 新疆置省后的农业政策
    3.2 开发组织模式
        3.2.1 农业管理体系与组织模式
        3.2.2 土地所有权与土地关系
    3.3 农业开发的技术体系
        3.3.1 农产品种类及种植结构的变化
        3.3.2 耕种技术的发展
        3.3.3 农田水利技术的更新
    3.4 农田水利工程修筑阶段性发展历程
        3.4.1 农田水利管理制度
        3.4.2 农业恢复期水利设施建设的继续发展
        3.4.3 农业兴垦期水利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
        3.4.4 农业深化发展期水利设施建设发展的高潮期
第四章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发展及人口增殖
    4.1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地区的土地垦殖
        4.1.1 乾隆中期至道光初期恢复与初步发展时期(1659-1828 年)
        4.1.2 道光初年至光绪初期的兴垦时期(1828-1884 年)
        4.1.3 光绪建省后的深化发展时期(1884-1911 年)
    4.2 清代南疆农业政策调整对农业开发规模的影响——以和阗为例
        4.2.1 回汉隔离政策与和阗农业的恢复
        4.2.2 南疆弛禁与和阗农业缓慢发展
        4.2.3 新疆置省与和阗农业的迅速发展
    4.3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人口的增殖
第五章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开发的生态影响
    5.1 农业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
        5.1.1 塔里木河流域水系与绿洲
        5.1.2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争水矛盾的频发
        5.1.3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规则的细化
    5.2 清代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多重影响
    5.3 清末塔里木河流域农业开发对动植物资源的影响
        5.3.1 农业开发对植被的影响
        5.3.2 农业开发对动物的影响——以新疆虎为例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气候变化下渭干河流域绿洲适宜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绿洲的形成与演变
        1.2.2 绿洲水土资源的开发和拓展
        1.2.3 绿洲适宜规模和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新疆渭干河绿洲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环境
        2.2.1 地形与地貌
        2.2.2 气候
        2.2.3 水文与水资源
        2.2.4 土壤
        2.2.5 植被
    2.3 社会经济状况
        2.3.1 人口与民族
        2.3.2 城镇化进程与发展
        2.3.3 国民生产总值
        2.3.4 交通运输
        2.3.5 文化与旅游
第3章 渭干河绿洲耕地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3.1 数据与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耕地变化的时序特征分析
        3.2.2 耕地变化的空间特征分析
        3.2.3 驱动力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渭干河流域绿洲地表径流量变化及预测
    4.1 数据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渭干河流域径流的年内变化特征
        4.2.2 渭干河流域径流的年际变化特征
        4.2.3 气象因素变化分析
        4.2.4 未来径流量的预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渭干河流域绿洲耗水量变化与预测
    5.1 数据与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绿洲非植被耗水变化特征
        5.2.2 绿洲植被耗水变化特征
        5.2.3 耗水总量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渭干河流域绿洲发展规模与水土资源潜力分析
    6.1 渭干河绿洲适宜规模模型建立
    6.2 渭干河绿洲现阶段适宜规模面积计算
    6.3 渭干河流域绿洲水土资源利用潜力
        6.3.1 水资源利用潜力
        6.3.2 土地资源利用潜力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渭干河流域绿洲未来适宜规模预测及发展策略
    7.1 人为调控下渭干河流域绿洲适宜规模
    7.2 渭干河流域绿洲规模和耕地面积的黄线、红线与最小值
    7.3 水资源约束下的渭干河流域绿洲未来发展策略
        7.3.1 合理调控人口增长,提升居民文化素质
        7.3.2 推广节水农业工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7.3.3 建设优化水利工程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7.3.4 科学调整水资源分配,促进绿洲城市化进程平稳进行
        7.3.5 发展地方特色的节水型新型工业
        7.3.6 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渭干河流域绿洲耕地变化特征及驱动力
        8.1.2 渭干河流域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8.1.3 渭干河流域绿洲耗水量特征
        8.1.4 渭干河流域绿洲适宜规模和耕地适宜面积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在农业安全领域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在农业安全领域的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
        1.4.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1.4.2 中国农业安全状况实证研究
        1.4.3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战略研究
        1.4.4 省域区域农业安全体系案例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
    1.5 论文研究方法
        1.5.1 系统研究
        1.5.2 历史研究
        1.5.3 实证研究
        1.5.4 文献研究
    1.6 论文研究思路
    1.7 文章逻辑结构
第二章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2.1 理论渊源
        2.1.1 系统科学
        2.1.2 地理科学
        2.1.3 历史科学
        2.1.4 全球化理论
    2.2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提出
        2.2.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概念及结构层次
        2.2.2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发展原理
        2.2.3 区域内农业安全理论的发展范畴
        2.2.4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发展路径
        2.2.5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农业国际合作的理论框架
    2.3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省域区域层次农业安全状况研究
    3.1 新疆食品安全实证研究
        3.1.1 新疆食品安全特征
        3.1.2 新疆食品安全现状
        3.1.3 新疆食品安全面临挑战
    3.2 新疆粮食安全实证研究
        3.2.1 新疆粮食安全特征
        3.2.2 新疆粮食安全现状
        3.2.3 新疆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3.3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实证研究
        3.3.1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特征
        3.3.2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现状
        3.3.3 存在的主要挑战
    3.4 新疆区农业地理安全实证研究
        3.4.1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特征
        3.4.2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现状
        3.4.3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面临主要挑战
    3.5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安全状况实证研究
    4.1 国内农业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
        4.1.1 粮食安全
        4.1.2 农村牧区安全
        4.1.3 食品安全
        4.1.4 农业地理安全
    4.2 国内农业安全形势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4.2.1 食品安全
        4.2.2 粮食安全
        4.2.3 农村牧区安全
        4.2.4 农业地理安全
    4.3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实证研究
    5.1 合作背景——国际农业系统安全状况
        5.1.1 国际食品安全
        5.1.2 国际粮食安全
        5.1.3 国际农村牧区安全
        5.1.4 国际农业地理安全
    5.2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历程
        5.2.1 1949-1978年,确立了对外贸易的国家统制政策
        5.2.2 1979-2000年,农业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5.2.3 2001年-至今,深度融入全球农业体系
    5.3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形势
        5.3.1 农业贸易
        5.3.2 国际农业投资
        5.3.3 体系建设
    5.4 当前农业国际合作面临的挑战
        5.4.1 农业内生动力不足
        5.4.2 外部性问题
        5.4.3 冲突增强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发展战略
    6.1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基础结构与层次
    6.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任务
        6.2.1 食品安全
        6.2.2 粮食安全
        6.2.3 农村牧区安全
        6.2.4 生物地理安全工程建设
        6.2.5 国际农业安全建设
    6.3 中国国内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基础战略
        6.3.1 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战略
        6.3.2 农业社区体系建设战略
        6.3.3 农业社会系统工程
    6.4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战略
        6.4.1 农业国际合作层次
        6.4.2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重点战略
    6.5 中国农业安全工程体系的建设机制
        6.5.1 明确将农村现代化确立为国家现代化的主要目标
        6.5.2 制定科学的农业安全战略调整方案
        6.5.3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指导国家农业安全工程建设
        6.5.4 认真动员人民群众的参与
        6.5.5 建立全球农业安全合作机制
    6.6 小结
第七章 省域区域农业安全体系建设规划案例研究
    7.1 规划背景
    7.2 规划理念
    7.3 总体设计
    7.4 主要目标
        7.4.1 食品安全
        7.4.2 粮食安全
        7.4.3 农村牧区安全
        7.4.4 农业地理安全
    7.5 重点示范工程及空间布局
        7.5.1 有机生产重点示范工程及空间布局
        7.5.2 有机社区重点示范工程及地理空间分布
        7.5.3 有机社会重点工程布局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8.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研究
        8.2.1 中国农业系统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发展形势
        8.2.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结构及建设任务
        8.2.3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战略
        8.2.4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战略
    8.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安全体系形势及建设规划
        8.4.1 新疆农业安全形势
        8.4.2 新疆有机农业安全示范工程建设认识
    8.5 研究特色及创新说明
        8.5.1 理论创新
        8.5.2 主要贡献
    8.6 研究的不足之处
    8.7 今后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四、Water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Tarim Basin(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D]. 冯朝红.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作物水足迹的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压力评价分析[J]. 任才,於嘉闻,龙爱华,张继. 水利水电技术, 2019(12)
  • [3]新疆克里雅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可持续性研究[D]. 祖拜代·木依布拉. 中央民族大学, 2019(04)
  • [4]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度分析 ——以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为例[D]. 王语嫣. 塔里木大学, 2019(07)
  • [5]塔里木河流域水质演变规律及生态需水研究[D]. 董楠.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1)
  • [6]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城市空间过程与重心转移特征[D]. 布买日也木·买买提. 新疆大学, 2017(09)
  • [7]基于RS和GIS的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动态监测[D]. 王非. 新疆师范大学, 2017(01)
  • [8]清代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农业开发及生态影响研究[D]. 邓一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11)
  • [9]气候变化下渭干河流域绿洲适宜规模研究[D]. 秦鹏.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10]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D]. 赵其波.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塔里木盆地水资源与生态状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