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5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超楠,卫靖靖,王永霞,李彬,于瑞,于丽,朱明军[1](2021)在《参麦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参麦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VIP)、万方全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7个数据库建库起至2020年7月有关参麦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随机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采用GRADE profiler 3.2和RevMan 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分级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项研究,患者1 469例,其中治疗组743例,对照组72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能够提高患者心功能疗效[RR=1.23,95%CI(1.16,1.30),P<0.000 01]、心输出量[MD=0.65,95%CI(0.20,1.10),P=0.005]、动脉氧分压[MD=8.72,95%CI(8.32,9.13),P<0.000 01],降低二氧化碳分压[MD=-8.86,95%CI(-10.32,-7.41),P<0.000 01]、红细胞比积[MD=-0.03,95%CI(-0.06,-0.01),P<0.000 01],各项结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参麦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无明显不良反应,各项结局指标的GRADE分级为低、中级。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西药能提高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无严重不良反应。但由于文献质量不高,结论仍需更多设计严谨、实施规范的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来支持。
陈春晖[2](2020)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证型及证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及回顾性病例研究的方法,总结归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常见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证素特点,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文献、方法及数据支持,为其辨证规范化、客观化提供参考。方法:1.慢性肺心病的古籍研究:研究与慢性肺心病相关的古籍,从“肺胀”、“喘证”、“支饮”、“水肿”等四个类型来分析古籍对慢性肺心病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记载,并进行总结。2.文献研究:从知网、维普、万方等文献数据库筛选收集近20年来有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辨证相关的文献材料,从文献中筛选出的证型条目及证型病例数进行归纳,收录符合分类标准的证型,再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证素分解及规范,将数据导入SPSS 23.0软件中处理,采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分析其证型、证素的分布及组合规律。3.临床病例研究:收集2012-2019.5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研究院,西医诊断为慢性肺心病的住院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四诊信息。使用Excel建立慢性肺心病中医证素分布数据库。再根据证素组合证候规律,进行证型组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慢性肺心病的古籍研究:(1)病名研究:古籍无“肺心病”病名记载,现代医家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将慢性肺心病归属于中医“肺胀”、“喘证”等范畴。(2)病因病机研究:肺虚受邪、气壅于肺,痰浊与瘀血互结,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是其主要病因病机。(3)证型研究:常见虚证类(肺肾气虚等)、实证类有(痰热壅肺等)、兼证类(血瘀证等),虽然有虚实之别,常相兼为病。痰浊、瘀血、水饮即是慢性肺心病的致病因素,也是其病理产物,在临床上常兼于其他证候中出现。2.文献数据分析:(1)从文献中得到病例数合计7264例,收入了按不同标准分型的证型共59个。证素提取后,病位证素9个,合计出现8700次,病性证素14个,合计出现12824次。(2)慢性肺心病常见的中医证型: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肺肾气阴两虚、阳虚水泛、肺肾气虚、气阴两虚、痰瘀阻肺。(3)病位证素:肺、肾、脾、心、心神、表、肝、大肠、经络。(4)病性证素:痰、气虚、热、阴虚、阳虚、血瘀、水停、闭、水饮、寒、湿、亡阳、外风、动风。3.临床数据分析:(1)年龄、性别:研究资料显示总计病例数165例,男性125例,女性40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60-89岁,男性发病率明显大于女性。(2)发病节气:本研究发现慢性肺心病发病节气大多集中在清明、谷雨、冬至、小寒、大雪,则冬、春季发病人数最多,其次为秋季,夏季最少。(3)慢性肺心病的病位证素:肺、肾、脾、心、心神、表、经络,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肺、肾、脾、心等。(4)病性证素:痰、气虚、热、阴虚、血瘀、阳虚、水饮、水停、湿、外风、寒、闭,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痰、气虚、热等;(5)辨出相关证素18个,病位证素7个,病性证素11个,证素组合形式,以两证素和三证素组合为多。(5)聚类分析:聚成四大类,共聚成证型8个,分别是风热袭肺、肺阴虚、痰瘀阻肺、水饮凌心、痰湿困脾、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肺肾气虚。结论:1.关于慢性肺心病的古籍论述,主要归属于“肺胀”、“喘证”、“支饮”、“水肿”,在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都有关联。2.慢性肺心病常见实证类证型有: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虚证类为:肺肾气阴两虚、肺肾气虚;虚实夹杂类主要为:阳虚水泛、肺肾气虚痰瘀阻肺。3.慢性肺心病的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肺、肾、脾、心等;病性证素主要在:痰、气虚、热等。总的病性特点是:虚实夹杂,急性期以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帅垠琦[3](2020)在《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评价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为推广三桔咳喘口服液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与临床数据支持。2.简要整理张晓云教授中医治疗肺心病的经验,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经验,为临床治疗肺心病提供可借鉴的学术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采用Excel生成随机数的方法将69名(最终完成64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基本情况及基线水平情况的比较,确保受试者基线水平一致。(2)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三桔咳喘口服液,连续观察14天。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治疗第14天观测中医证候总积分、血气分析等指标。(3)收集数据,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并对三桔咳喘口服液的疗效及安全性做出评价。2.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3.概括总结张晓云教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结果:1.临床研究(1)总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愈显率12.5%。试验组:总有效率87.5%,愈显率40.6%。在临床疗效上,对照组与试验组之间的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状体征、痰液总积分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次要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对比已经具有统计学意义,故通过(治疗前-治疗后)的次要症状积分差值来对比,组间对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肺功能比较:FEV1/FVC在治疗14天后,两组比较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优于对照组;FEV1预计值百分比在治疗后,组间比较并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未优于对照组。(4)血气分析的比较:试验组Pa O2、Pa O2测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炎症指标的比较: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6)营养指标、电解质水平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经验中医全程参与、畅通气道、慎用利尿剂、强心剂等。3.张晓云教授治疗肺心病的经验天人合一,三因制宜;辨病与辨证结合。结论:1.两组的治疗方案在此临床研究中均表现了有效性,但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三桔咳喘口服液在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过程中,疗效肯定且安全性高。
张晓琦[4](2020)在《常用祛瘀剂类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肺源性心脏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心脏负荷增加的一种多系统疾病。其关键在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肺源性心脏病最终将导致呼衰和心衰,死亡率极高。在肺心病治疗上,中医辅助西医能增强治疗的疗效。中药注射剂大量应用于肺心病的治疗,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飞跃,种类繁多,故现急需评价各中药注射液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本研究应用循证医学方法,综合评估中药注射液对肺心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的:临床上用于治疗肺心病的中药注射剂种类繁多,并且各自拥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这就给临床医生选择带来困扰。同时,关于中药注射剂头对头的实验研究较少,两种药物没有直接比较。网状meta分析可以进行多种药物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现比较各中药注射液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选出最优方案,更好地服务临床。方法:1.检索文献,筛选文献,制作文献基线资料表;2.采用REVMAN软件将各注射剂进行异质性检验,进行传统meta分析;3.比较异质性筛选进入网状meta分析的组别,STATA14制作网状图;GEMTC进行中药注射剂治疗肺心病总有效率具体概率的排序。比较各组在降低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等上的疗效。结果:纳入文献共123篇,共涉及8种中药注射剂,分别是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舒血宁、冠心宁、脉络宁。研究中对照组均为西医常规治疗组,实验组均为某种中药注射液加西医常规治疗。①在疗效上:辅助中药注射液能提高疗效,脉络宁疗效最显着,与灯盏花素相比OR:1.68,95%CI(1.08,2.66),与红花组相比 OR:1.69,95%CI(1.03,2.89),与丹红组相比较OR:1.59,95%CI(1.06,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在降低红细胞压积上:仅红花组和舒血宁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③在降低纤维蛋白原方面:仅脉络宁组和舒血宁组比较,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④在血浆粘度指标上,无法进行网状meta分析。⑤在不良反应上,脉络宁组meta分析合并结果率1%,而丹参组为6%,居榜首。结论:在8种中药注射剂中,脉络宁在疗效和安全性上是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的最优选择。
陶海澜[5](2020)在《心康方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右心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心康方联合西药治疗痰瘀交结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右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从而进一步探索化痰散瘀法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右心衰竭的防治作用。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确诊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右心衰竭患者且中医证型为痰瘀交结型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给予西医标准治疗(抗感染、解痉平喘、氧疗、利尿、维持电解质平衡。);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康方。两组疗程均为10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相关观察指标:临床症候疗效积分、B型钠尿肽(BNP)、心脏彩超(肺动脉收缩压PASP)、动脉血气分析(PaO2、PaCO2)、外周血炎症因子(IL-6、TNF-α)的变化。结果:研究过程中两组均脱落3例,经统计学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无显着差异,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有显着差异,观察组降低中医症候积分更明显。在治疗效果上,对照组有效率70.27%;观察组有效率91.89%,两组患者的有效率有显着差异,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PaCO2和PaO2无显着差异,治疗后两组PaCO2和PaO2有显着差异,对照组PaCO2更低,PaO2更高。两组治疗前BNP和PASP无显着差异,两组治疗后BNP和PASP有显着差异,观察组降低BNP和PASP更明显。两组治疗前IL-6、TNF-α无显着差异,两组治疗后IL-6、TNF-α无显着差异,观察组降低BNP和PASP更明显。结论:心康方(化痰散瘀法)结合西医治疗对于改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右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呼吸衰竭及右心衰竭较单纯西医治疗有更明显效果。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有关。
张金强[6](2019)在《人参补肺饮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肺肾气虚证的疗效评价与安全性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人参补肺饮对肺源性心脏病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治疗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01月至2018年12月于临邑县中医院住院治疗的肺肾气虚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共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予低流量吸氧、解痉平喘、化痰为主,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适当给予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合并感染时加用抗生素。对照组则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人参补肺饮,治疗周期为2周,对比两组患者血气分析、肺动脉平均压、凝血四项、6min步行试验,中医证候积分,综合评价临床疗效和治疗安全性。结果:1.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础生命体征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气分析、肺动脉压、6min步行试验无明显差异,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整体研究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肺动脉压指标、凝血功能较前好转,6min步行试验距离明显延长,组间、组内数据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改善,组间、组内数据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分析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疗效分析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安全性评价,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5.26%VS 10.81%),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肝肾功无明显异常,组间、组内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参补肺饮可有效改善肺源性心脏病肺肾气虚证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临床疗效较为显着,在降低肺动脉压,改善血气分析结果和凝血功能,增加活动耐力方面尤为突出。人参补肺饮可有效改善肺源性心脏病肺肾气虚证患者咳嗽、咳喘等症状,提高中医症候评分,治疗安全性较高,值得日后临床推广和有应用。
张永君,李君,高雅文,高娜[7](2019)在《沉香蛤蚧汤联合针刺促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康复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沉香蛤蚧汤联合针刺促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康复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纳入11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均由我院2016年6月~2018年3月收治,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55例)常规临床干预,观察组患者(55例)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联合沉香蛤蚧汤及针刺,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干预前后症状评分肺功能指标、心功能分级及患者生存质量(SF-36)评分、干预满意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总有效率(98.18%)高于对照组(87.27%),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心悸、紫绀、咳嗽、咯痰、喘息及胸闷症状评分相当(P>0.05),干预后各组患者心悸、紫绀、咳嗽、咯痰、喘息及胸闷症状评分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最高呼气流速(PEF)、最大通气量(MVV)、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VV1/FVC)等肺功能指标水平相当(P>0.05),干预后各组患者PEF、MVV、FVV1/FVC水平均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前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情况相当(P>0.05),干预后各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情况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SF-36评分相当(P>0.05),干预后各组患者SF-36评分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满意率(96.36%)高于对照组(83.64%)(P<0.05)。结论:沉香蛤蚧汤联合针刺可较好促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康复,患者临床疗效提升,症状改善,心肺功能均改善,生存质量提升,患者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杨睿[8](2019)在《中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心病临床疗效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国内外有关中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心病的文献,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中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心病临床疗效的有效性。材料与方法:确定中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心病的关键词,通过计算机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搜集中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心病的RCT原始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12月,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由两位独立工作者纳入文献,采用改良Jadad评价表评价文献质量。使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选取的指标有: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咳嗽、气喘、心悸、水肿)、肺功能(FEV1、FVC)、动脉血气分析(PaO2、PaCO2)、NT-proBNP、LVEF、PAP。结果:1.本次共检索24篇符合纳入标准的RCT文献,且均为中文,进行Meta分析,样本数共2110例,其中观察组1065例,对照组1045例。2.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心病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RR=1.24,95%CI(1.19,1.29),P<0.00001]。改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升高动脉血PaO2[MD=4.19,95%CI为(0.99,7.39),P=0.01];降低动脉血PaCO2[MD=-4.07,95%CI(-6.98,-1.16),P=0.006]。改善肺功能:升高FEV1值[MD=0.18,95%CI(0.08,0.27),P=0.0003;升高FVC[MD=0.16,95%CI(0.12,0.20),P<0.00001]。降低NT-proBNP[MD=-51.43,95%CI(-100.43,-2.44),P=0.04]。改善LVEF[MD=3.16,95%CI(1.76,4.57),P<0.00001]。改善PAP[MD=-2.08,95%CI(-3.84,-0.33),P=0.02]。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咳嗽[MD=-0.35,95%CI(-0.45,-0.25),P<0.0001];气喘[MD=-0.29,95%CI(-0.43,-0.15),P<0.0001];心悸[MD=-0.18,95%CI(-0.26,-0.09),P<0.0001];水肿[MD=-0.23,95%CI(-0.31,-0.14),P<0.0001]。结论:1.中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心病较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有明显的疗效,能够明显提高临床有效率。2.中药可通过改善慢阻肺合并肺心病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缓解临床症状。3.中药可通过改善慢阻肺合并肺心病患者的血气分析、肺功能、NT-proBNP、LVEF、PAP指标,从而起到对本病的治疗作用。4.中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心病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王凯欢[9](2019)在《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及意义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疾病、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等。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是人类过早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27%,每100个人中,就有20个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对经济、社会的负担日益增大,并且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是指以补益功效为主要功能特点的中药注射剂,多具有益气固脱、扶正祛邪、养阴生津的作用,主要包括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因其功效确切,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而这方面临床试验数量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其疗效明显。但目前尚缺乏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间直接对比的临床试验证明其疗效优劣。作为循证医学的手段,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可同时量化比较治疗同一疾病的不同干预措施,对某一结局指标中涉及的干预措施疗效进行排序,充分利用单个随机对照试验。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治疗心血管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甄别其中的优势品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文献。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应信息,之后进行风险偏倚评价。结局指标关注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及心脏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不良反应等结局指标。基于贝叶斯理论,采用Winbugs 1.4.3软件、Stata13.0软件进行分析,相应结果以比值比、均数差及其95%可信区间的形式表示,并通过曲线下面积结果预测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疗效排序。另外,根据曲线下面积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综合网状Meta分析结果,得到最佳干预措施。同时采用Stata 13.0软件绘制网状关系图、漏斗图、网状森林图、贡献图等。研究结果1.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3个研究,953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侧重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功能及患者预后方面情况较为显着;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改善患者脑钠肽含量情况最佳。2.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40个研究,2970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心率、每分心输出量、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六分钟步行试验结果,降低心率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每分心输出量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3.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8个研究,10228例患者,涉及七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血气分析结果、血液流变学结果、平均肺动脉压、右心室内径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尤其体现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呼吸衰竭、优化肺动脉高压方面。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优于其他方案。4.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结果共纳入73个研究,6639例患者,涉及八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胆固醇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更具优势。另外,黄芪注射剂及参芪扶正注射剂在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方面疗效较好。5.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结果共纳入27个研究,244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研究结论基于本研究结果,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面有较大优势。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①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促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②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方面较其他方案更具优势;③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方面优于其他方案;④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⑤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同时,本研究针对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进行了分析,纳入研究中涉及的不良反应内容较少,尚不能针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得出确切结论。总体而言,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各有所长,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黄春兰[10](2019)在《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运用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联合西医治疗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并观察其疗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四川省中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呼吸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及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两组疗程均为14天。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近一年急性加重住院次数以及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心功能分级、BNP值、病程中是否使用利尿剂,并整理数据资料,利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经卡方检验,年龄、病程、近一年急性加重住院次数经独立样本t检验,均P>0.05,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BNP经独立样本t检验,NYHA心功能分级经秩和检验,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疗效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3.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生活质量,但两组间经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后的BNP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BNP下降幅度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NP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治疗中使用利尿剂的人数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水圣愈汤以及中药足浴可减少利尿剂的使用。结论:运用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联合西医治疗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能明显缓解病人的症状体征、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BNP值、减少治疗中利尿剂的使用,比单用西药疗效更确切,安全可靠,临床值得推广运用。
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5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参麦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标准 |
1.2.1 研究类型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3 排除标准 |
1.4 结局指标 |
1.5 资料提取与文献评价 |
1.5.1 资料提取 |
1.5.2 质量评价 |
1.5.3 GRADE证据质量评级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和基本特征 |
2.2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 |
2.3.1 心功能疗效 |
2.3.2 心输出量 |
2.3.3 二氧化碳分压 |
2.3.4 动脉氧分压 |
2.3.5 红细胞比积 |
2.3.6 安全性评价 |
2.3.7 发表偏倚风险评估 |
2.3.8 GRADE证据质量评级 |
3 讨论 |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证型及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文献简述 |
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1.1 病因病机 |
1.2 证型证素研究进展 |
1.3 慢性肺心病的发病机制 |
第二部分 慢性肺心病中医文献数据统计分析 |
1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1 研究目标 |
1.2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案 |
2.1 文献检索 |
3 资料与方法 |
3.1 文献检索 |
3.2 收录文献的基本信息(见附录1) |
3.3 文献筛选 |
3.4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证型及证素提取 |
4.2 证型分布特征 |
4.3 证素特点 |
第三部分 慢性肺心病中医临床数据统计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研究方法 |
1.6 数据管理 |
1.7 统计数据分析 |
1.8 证名的规范 |
1.9 证素的提取及证型的组合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证素分布情况 |
3 聚类分析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一般情况 |
1.1 性别 |
1.2 年龄 |
1.3 发病季节 |
1.4 临床表现 |
2 证型、证素分布 |
2.1 证型分布规律 |
2.2 肺心病证素分布规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概述 |
参考文献 |
(3)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 |
2.3 不良事件的处理 |
3 研究方案 |
3.1 技术路线 |
3.2 样本含量的估计 |
3.3 治疗方案 |
3.4 观察指标 |
3.5 疗效判定 |
3.6 统计分析方法 |
4 统计分析结果 |
4.1 病例分组情况 |
4.2 脱落与剔除病例统计 |
4.3 基线分析 |
4.4 试验数据分析 |
4.5 对数据分析结果的解读 |
讨论 |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之间的关系 |
2 研究三桔咳喘口服液的意义 |
3 研究基础 |
3.1 中医对肺心病病名的认识 |
3.2 中医学对肺心病病位的认识 |
3.3 中医学对喘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4 三桔咳喘口服液处方分析 |
4.1 桔梗汤 |
4.2 香砂六君子 |
4.3 瓜蒌薤白半夏汤 |
4.4 三拗汤 |
4.5 合方分析 |
5 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机制讨论 |
5.1 祛痰止咳,改善通气 |
5.2 改善胃肠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
6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
6.1 强调中医全程参与 |
6.2 畅通呼吸道 |
6.3 慎用无创呼吸机 |
6.4 慎用强心剂 |
6.5 慎用利尿剂 |
6.6 慎用糖皮质激素 |
6.7 慎用碱剂 |
6.8 慎用镇静催眠药物 |
7 张晓云教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 |
7.1 天人合一,三因制宜 |
7.2 辨病与辨证结合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中医治疗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研究进展 |
1.1 中医病机 |
1.2 中医证型 |
1.3 治法方药 |
1.4 讨论 |
2 现代医学对肺心病合并呼衰的研究进展 |
2.1 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 |
2.2 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
2.3 现代医学对肺心病失代偿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 |
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4)常用祛瘀剂类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现况 |
1. 中医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研究 |
2. 中药注射液治疗肺心病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单个中药注射液meta分析 |
(一)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 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舒血宁、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有效性和不良反应meta分析汇总 |
1 文献检索果 |
2 纳入文献概况 |
3 文献质量 |
4 meta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 常用祛瘀剂类中药注射剂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心康方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右心衰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肺心病的相关流行病学 |
1.2 肺心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呼吸功能改变 |
1.2.2 肺血管结构及功能改变,肺动脉高压(PH)形成 |
1.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研究现状 |
1.3.1 肺心病的中医渊源 |
1.3.2 肺胀的病因病机 |
1.3.3 辨证及治疗进展 |
1.4 基于肺胀“痰瘀交结”的相关研究 |
1.4.1 “痰瘀交结”的中医研究 |
1.4.2 化痰散瘀法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炎症水平及高凝状态的研究 |
第二章 心康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右心衰竭的临床研究 |
2.1 病例选择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病例终止、剔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研究方法 |
2.2.3 观察指标 |
2.2.4 疗效评定 |
2.3 统计方法 |
2.4 研究数据结果 |
2.4.1 患者的基线资料 |
2.4.2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4.3 有效率结果分析 |
2.4.4 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
2.4.5 PASP、BNP结果比较 |
2.4.6 IL-6、TNF-α结果比较 |
2.5 依从性及脱落病例分析 |
2.6 安全性分析 |
2.7 结论 |
第三章 讨论 |
3.1 立题背景 |
3.2 立题依据及创新性 |
3.3 关于心康方的研究 |
3.4 疗效分析 |
3.4.1 中医症候积分的分析 |
3.4.2 治疗效果及有效率的分析 |
3.4.3 PaO2和PaCO2的分析 |
3.4.4 PASP和BNP的分析 |
3.4.5 IL-6和TNF-α的分析 |
3.4.6 安全性的分析 |
3.5 结论 |
3.6 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人参补肺饮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肺肾气虚证的疗效评价与安全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肺肾气虚证的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临床观察指标 |
2.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2.4 疗效观察评价时间窗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对比 |
3.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
3.4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对比分析 |
3.5 两组患者治疗安全性比较 |
4 讨论 |
4.1 祖国医学对肺源性心脏病的认识 |
4.1.1 对肺源性心脏病病名的认识 |
4.1.2 对肺源性心脏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4.1.3 对肺源性心脏病治疗的认识 |
4.2 现代医学对肺源性心脏病的认识 |
4.2.1 对肺源性心脏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4.2.2 对肺源性心脏病治疗的认识 |
4.3 人参补肺饮作用机理分析 |
4.4 本研究与各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
4.4.1 血气分析临床意义 |
4.4.2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
4.4.3 肺动脉收缩压、6min步行距离临床意义 |
4.5 疗效结果分析 |
4.5.1 组内比较 |
4.5.2 组间比较 |
4.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文献综述 肺源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肺源性心脏病病因的中西医认识 |
1.1 西医对肺源性心脏病病因的认识 |
1.1.1 呼吸功能异常 |
1.1.2 肺动脉压力异常升高 |
1.1.3 内环境失衡 |
1.1.4 心肌损害和心功能异常 |
1.1.5 电解质紊乱、组织代谢异常 |
1.1.6 血流动力学状态异常 |
1.2 中医对肺源性心脏病病因的认识 |
2.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现状 |
2.2 肺源性心脏病的西医治疗现状 |
2.3 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治疗现状 |
2.3.1 成方经方 |
2.3.2 经验方治疗 |
2.3.3 中成药及中药提取液 |
2.3.4 其他疗法 |
参考文献 |
(7)沉香蛤蚧汤联合针刺促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康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排除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4 干预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两组疗效比较 |
2.2 两组干预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
2.3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比较 |
2.4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分级情况比较 |
2.5 两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比较 |
3 讨 论 |
(8)中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心病临床疗效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进展 |
1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品种概述 |
2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概述 |
综述二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网状Meta分析 |
一、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五、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材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2.3 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3.1 一般资料 |
3.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3 疗效性指标 |
3.3.4 疗效判定标准 |
3.3.5 中医症状积分量化表 |
3.3.6 安全性评价标准(见附录 8) |
3.4 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 |
2.疗效性指标治疗前比较 |
3.疗效性指标治疗后比较 |
4.安全性指标观察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的认识及相关研究 |
2.中医对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的认识与现代研究 |
3.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方的立法依据及方义解析、现代药理研究 |
3.1 消水圣愈汤的立法依据 |
3.2 消水圣愈汤的药物组成及方义解析 |
3.3 消水圣愈汤中组成药物的解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3.4 中药足浴药物组成及分析 |
4.本研究与BNP的相关性 |
5.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西医诊断标准 |
附录2 :中医诊断标准 |
附录3 :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 |
附录4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附录5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 |
附录6 :生活质量评分表 |
附录7 :中医症状积分量化表 |
附录8 :安全性评价标准 |
附录9 :临床观察表 |
附录10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5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参麦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 郑超楠,卫靖靖,王永霞,李彬,于瑞,于丽,朱明军.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21(02)
-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证型及证素研究[D]. 陈春晖.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D]. 帅垠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常用祛瘀剂类中药注射液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网状meta分析[D]. 张晓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心康方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右心衰竭的临床研究[D]. 陶海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人参补肺饮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肺肾气虚证的疗效评价与安全性评估[D]. 张金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7]沉香蛤蚧汤联合针刺促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康复效果研究[J]. 张永君,李君,高雅文,高娜. 四川中医, 2019(06)
- [8]中药治疗慢阻肺合并肺心病临床疗效Meta分析[D]. 杨睿.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D]. 王凯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10]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春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中药注射剂论文; 对照组论文;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论文; 中医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