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土壤Ⅷ.

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土壤Ⅷ.

一、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的土壤 Ⅷ.鸟成土(论文文献综述)

张婉颖[1](2021)在《南极苔原卤甲烷和羰基硫源汇过程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卤甲烷(氯甲烷、溴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等)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是大气中Cl和Br自由基的主要载体,可以向平流层大气中传输卤素自由基,催化破坏平流层的臭氧。羰基硫(COS)是大气中丰度最高的还原性硫化合物,参与形成硫酸盐气溶胶并影响辐射平衡;COS通量也可用来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近些年来,学者们对海洋、湿地、森林、草原和稻田等生态系统卤甲烷和羰基硫源汇通量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机制等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多集中于中低纬度地区,而在高纬度地区研究较少。南极是全球增温最剧烈的地区之一,拥有7.2万平方公里的无冰区苔原;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川融化,沿海无冰区苔原面积进一步扩大。然而,目前还未见有针对南极苔原卤甲烷和COS源汇过程及其机制研究的报道。此外,南极沿海苔原上栖息的大量企鹅、海豹等海洋动物的活动,对苔原生态系统卤素和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挥发性的卤甲烷和COS产生与消耗过程,进而可能影响当地的大气环境与组分。因此,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开展南极苔原环境卤甲烷和COS源汇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选取了西南极法尔兹半岛和阿德雷岛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静态箱室法测定了南极普通高地苔原和典型海洋动物(企鹅、海豹等)聚居区苔原卤甲烷和COS的源汇通量,分析了苔原卤甲烷和COS通量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评估了其对区域大气化学组分的影响;系统采集了南极普通高地苔原、沼泽苔原、企鹅与海豹聚居区及其邻近的苔原土壤样品,通过室内模拟土壤温度和水分梯度培养实验、冻-融培养实验、有氧/厌氧培养实验以及热灭菌培养实验等,研究了南极苔原生态区土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卤甲烷和COS通量变化特征;探究了苔原土壤卤甲烷和COS的产生与消耗过程及其机制;综合讨论了全球变化背景下典型海洋动物活动和环境因子,对南极苔原土壤卤甲烷和COS源汇通量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南极苔原卤甲烷(氯甲烷和溴甲烷)源汇过程及机制通过野外静态箱法和室内土壤培养实验相结合,探究了苔原卤甲烷源汇过程及其机制。野外观测结果表明:南极普通高地苔原由于土壤和苔藓植被的综合作用表现为 CH3Cl 的排放源(46±11 nmol m-2 d-1),而企鹅(-110±7 nmol m-2 d-1)和海豹(-52±2 nmol m-2 d-1)聚居区苔原表现为CH3Cl的自然汇。室内土壤培养实验结果表明:苔原土壤是CH3Cl(-18.1~-2.8pmol g-1 d-1)和CH3Br(-1.32~-0.24pmolg-1d-1)的汇。普通高地苔原土壤对卤甲烷的消耗速率显着高于企鹅与海豹聚居区及其邻近的苔原土壤。海洋动物活动显着提高了土壤中有机质和卤素等海洋性元素的浓度,促进了土壤中卤甲烷的产生速率,进而减弱了其汇的强度。热灭菌和厌氧培养实验发现苔原土壤均由CH3Cl汇转变成净排放源,表明苔原土壤对CH3Cl的吸收主要受微生物氧化过程调控,而卤甲烷的产生是不需氧的、非生物的地球化学过程。总体上,南极苔原土壤对卤甲烷的吸收速率大于产生速率,表现为卤甲烷净汇。土壤水分含量为20%-35%时,CH3Cl和CH3Br吸收速率最大。冻融循环模拟实验表明,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冻结期间CH3Cl产生速率逐渐降低,融化期间吸收速率逐渐增加。温度梯度土壤培养实验表明,温度增加促进了普通苔原土壤卤甲烷的吸收,全球变暖会持续放大南极苔原对卤甲烷的吸收效应。(2)南极苔原三氯甲烷产生过程及机制通过野外静态箱室法观测了企鹅与海豹聚居区苔原和普通高地苔原三氯甲烷(CHCl3)通量,并进行了一系列室内土壤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南极苔原是CHCl3的自然源(35±27 nmol m-2 d-1)。企鹅聚居区苔原CHCl3排放通量(66±20 mmolm-2 d-1)显着高于普通高地苔原和海豹聚居区苔原。室内土壤培养实验表明:受企鹅活动影响的苔原土壤CHCl3产生速率最高(3.5~7.5 pmolg-1 d-1),是普通高地苔原土壤的3~6倍。CHCl3排放速率与土壤湿度、TOC和Cl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pH呈显着负相关(p<0.05)。厌氧和热灭菌培养实验表明,苔原土壤CHCl3的产生是微生物调节的、需氧生化反应过程,同时受土壤pH值、透气性以及水分含量的影响。企鹅活动向其聚居区苔原土壤输入了大量的有机质、氯离子等,改变了苔原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土壤微生物丰度及其代谢活性,从而促进了微生物调控的CHCl3产生过程。温度梯度和冻融循环培养实验表明,温度低于0℃下,CHCl3产生速率相对于4℃降低了 70%,但仍为CHCl3的源。考虑到CHCl3排放的季节变化,估算得到南极苔原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约0.1 Gg CHCl3,是当地大气中CHCl3重要排放源。(3)南极苔原四氯甲烷消耗及其生命周期估算通过结合野外静态箱室法和室内苔原土壤培养实验,量化了苔原CCl4通量,估算了其生命周期。结果表明:南极苔原是CCl4的自然汇(-2.8±0.5nmolm-2d-1);不同苔原土壤对CCl4吸收速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CC14吸收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水分、pH、TOC、TP、TN和C1含量均无显着的统计学相关性(p>0.05)。热灭菌处理后,苔原土壤对CCl4的吸收均显着增加;厌氧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南极苔原土壤均为CC14的弱排放源,综合分析表明,南极苔原土壤对CC14的吸收降解需要氧气,但不需微生物调节的地球化学过程。南极苔原每年约从大气中吸收降解约12吨CC14。进一步拓展计算表明,CC14对土壤的偏生命周期约为369年,支持了 CCl4大气生命周期被低估的新观点。(4)南极苔原羰基硫产生与消耗过程及机制通过野外静态箱室法和室内土壤培养实验相结合,探究了苔原COS产生与消耗过程及机制。结果表明:南极普通高地苔原是大气中COS的汇(-0.97±0.57 pmol m-2s-1),海豹(0.87 ± 0.69 pmol m-2s-1)和企鹅(1.35±0.38 pmol m-2s-1)聚居区苔原是COS的源。COS产生速率与土壤水分、TOC、TN、TP和TS呈显着正相关(p<0.05)。厌氧和热灭菌土壤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南极苔原土壤均为COS排放源,海洋动物聚居区及其邻近苔原土壤COS排放速率显着增加,表明COS的消耗是苔原地表植被和土壤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所致;COS的产生是非生物的、不需氧气的地球化学过程。企鹅与海豹等海洋动物向聚居区苔原土壤输入了大量有机质和海洋源硫,促进了土壤COS的非生物产生过程。海洋动物聚居区苔原土壤COS产生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企鹅活动提高了苔原土壤COS排放过程的温度敏感性(Q10=1.68)。土壤COS通量最高占整个苔原通量的50%左右,因此在利用COS通量估算苔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时,需测量土壤COS通量并加以校正。

王培燕[2](2019)在《海洋动物活动和冰川退缩对南极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文中提出气候变化是不争的事实,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增加,而CO2、CH4和N2O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是全球温室效应主要贡献源。土壤是大气CO2、CH4和N2O重要的源和汇。南极地区是调节全球气候的关键区域,特别是拥有广阔无冰区面积的南极半岛及亚南极诸岛屿,更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对这些区域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研究对区域乃至全球温室气体收支估算和应对气候变化策略制定意义重大。南极地区生存着大量的企鹅、海豹等海洋动物,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亚南极地区海洋动物(海豹、企鹅等)种群规模不断扩大,企鹅栖息地扩张及迁移迹象显着。已有报道证明南极地区海洋动物栖息地土壤为温室气体的释放源,但其极端的野外条件极大的限制了相关研究的发展。目前,大部分关于南极海洋动物栖息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其统计特征,而对于其空间变异特征及其控制因子和内在机理的研究鲜见报道。此外,冰川退缩——南极半岛及亚南极诸岛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响应方式之一——不仅为土壤发生发育提供更大空间,而且为海洋动物栖息提供更大的范围。然而目前关于南极地区冰川退缩带上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研究极少考虑冰川退缩后由于海洋动物栖息地扩张占据较早曝露区域,产生新的温室气体释放源的情况。综上,现有关于南极地区土壤温室气体的研究不仅在覆盖范围上十分缺乏,而且在深度上远远不足,导致目前仍然无法利用现有数据估算南极无冰区的土壤温室气体净收支情况,使其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收支估算的盲点,严重影响全球温室气体收支估算的准确性及其利用价值。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以典型亚南极岛屿——南乔治亚岛作为研究区,选取岛上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采样带:1)Maiviken Bay采样带,即从南极软毛海豹(Arctocephalus gazella)栖息地到远离海洋动物活动的对照山地裸土区共三个样区的采样带;2)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王企鹅栖息地—Saint Andrews Bay王企鹅(Aptenodytes patagonicus)栖息地,即从企鹅繁殖区中心到其栖息地边缘共六个样区的采样带;3)Saint Andrews Bay王企鹅栖息地附近的Heaney冰川退缩区采样带,即从冰川前缘到被王企鹅占据的较早曝露区域共五个样区的采样带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原位土壤温室气体通量测定结合原状土室内模拟培养土壤温室气体测定及理化性质、微生物分析和养分添加控制实验的方法,在Maiviken Bay采样带和Saint Andrews Bay企鹅栖息地样带上的9个样区共45个样点,测定CO2和CH4的野外原位通量,并采集三个采样带上的14个样区共95个样点的原状土样品以及一个企鹅排泄物样品和一个企鹅排泄物与土壤的混合样品,室内测定原状土三种主要土壤温室气体(CO2、CH4、N2O)通量,分析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细菌和甲烷氧化菌的丰度及群落结构,并对Saint Andrews Bay冰川退缩带上的5个样区土壤进行企鹅排泄物、不同浓度磷含量溶液及纯水等四个处理的养分添加控制实验,以分析研究区内海洋动物活动以及冰川退缩和企鹅栖息地扩张造成的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区域空间变异特征和控制因子,探究其内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概括如下:(1)发现南极地区远离海洋动物活动的山地裸土区域土壤为一个未知的大气甲烷的汇,其吸收大气甲烷的速率可达-154至-13 μg CH4 m-2 h-1。由于常年寒冷的极端生态环境,在南极地区远离海洋动物活动的山地裸土区域,土壤发育程度较弱、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及细菌丰度等均相对较低,有利于Ⅱ型甲烷氧化菌活跃,土壤吸收甲烷的能力较强。此外,鉴于类似裸土区域主导南乔治亚岛及类似岛屿无冰区面积,推测南乔治亚岛及其它南极洲及亚南极州类似岛屿可能是大气甲烷的一个重要的汇。(2)海洋动物栖息地为巨大的土壤温室气体释放源,发现海洋动物活动的密度和强度是栖息地内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控制因子。南极软毛海豹栖息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范围为 113-2756 mg CO2 m-2 h-1,-1-19 μg CH4 m-2 h-1 和 38-10364 μg N2O m-2 h-1。王企鹅栖息地内繁殖区土壤温室气体通量范围为240-5625 mg CO2 m-2 h-1,1556-5145 μg CH4 m-2 h-1和28-7562 μg N2O m-2 h-1;非繁殖区域土壤 CO2 和 N2O 通量较对照山地裸土区域无显着差异,但CH4吸收速率显着降低。在海洋动物栖息地内,海洋动物活动通过其排泄物等向土壤输入大量富含水分和养分,甚至外来菌种,使土壤细菌和甲烷氧化菌群落丰度和结构均发生显着变化,显着提高土壤呼吸速率和N2O释放速率,抑制土壤吸收大气甲烷的能力,使土壤由大气甲烷的汇转变为甲烷释放源。海洋动物活动越密集强度越大,向土壤输入的水分和养分越多,其土壤温室气体通量越高。(3)明确了冰川退缩后土壤曝露时间对土壤CO2通量和大气CH4吸收能力的显着提高作用,及探明了企鹅栖息地向冰川退缩带扩张形成新的土壤温室气体释放源。冰川退缩后土壤曝露时间不同,土壤发生发育程度和植被发育程度不同,土壤CO2释放速率和对大气甲烷吸收能力显着提高,但不同曝露时间对土壤N2O通量并无显着影响。企鹅栖息地向冰川前缘方向的扩张,导致该区域土壤吸收大气甲烷的能力显着降低,土壤CO2和N2O通量显着提高,并成为新的CO2和N2O释放源。(4)探明了土壤水分和活性碳含量是南极地区土壤呼吸作用的限制因子,土壤水分含量是南极地区土壤吸收大气甲烷的限制因子。在南极地区,干旱寒冷的环境极大地限制了土壤和植被的发生发育,使土壤水分和活性碳含量较低,限制了其呼吸作用。且无论是否受海洋动物活动影响,二者都对南极土壤呼吸作用起主导作用。土壤水分则是干旱的南极土壤吸收大气甲烷的主要限制因素。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探明了区域内导致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空间变异的控制因子,促进了其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2)发现南乔治亚岛无海洋动物活动的山地裸土区域为巨大的大气甲烷的汇,为区域及全球温室气体净收支估算提供新的数据。

秦先燕,黄涛,孙立广[3](2013)在《南极海-陆界面营养物质流动和磷循环》文中研究说明南极大陆气候严寒、营养贫瘠,企鹅、海豹等生物能传递海洋中的营养物质到陆地,这些营养物质是维系南极无冰区生态系统的基础。本文首先阐述了海洋向南极无冰区输入营养物质的方式,重点介绍了生物方式输入的营养物质对无冰区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无冰区向近海输入营养物质的方式及其影响。然后,以西南极法尔兹半岛为例,对企鹅、海豹传输的营养物质磷在陆地、淡水生态系统中的记录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南极近海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机理,估算了磷循环通量。结果表明,南极阿德雷岛磷的外来营养源包括物理输入、生物输入和大气沉降输入3种,其中,生物输入(企鹅粪)占94.34%~99.74%,在近海磷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

孙雷,赵烨[4](2008)在《南极长城站与天山土壤中有机碳及氮素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对天山1号冰川前缘与中国南极长城站区分布的冰沼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天山冰沼土的有机C、全N含量水平以及土壤C/N普遍高于南极长城站冰沼土;与全球土壤圈相比较,天山冰沼土和南极长城站区冰沼土的C/N明显偏低,即其土壤具有富N的特性。

陈杰,龚子同[5](2004)在《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的土壤 Ⅷ.鸟成土》文中提出以强烈生物活动参与和外源有机质输入为发生学基础、以鸟粪矿化与下部岩石层磷化作用为主要发生学过程的鸟成土在南极海洋气候区广泛分布,形成独特的海岸带土壤景观。本文对南极海洋气候区内鸟成土的发生学特点、剖面形态特征、新成矿物主要类型及其发生机制进行了论述;对鸟成土随栖息地遗弃向残积鸟成土演变的过程进行了阐述。在上述基础上,论述了本区内鸟成土在发生、发育与演化过程中相对于南极其他地区鸟成土所表现的特殊性。

陈杰,龚子同,Blume HP[6](2004)在《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的土壤 Ⅴ.气候变化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候变化导致南极海洋气候区冰川消退、多年积雪融化,为新的土壤形成与分布提供了潜在的母质基础与发展空间;地表和土壤内部水分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加强促进了以自由水为基础的土壤过程和冰缘地貌过程;由气候变化引发的低等植物生境、群落结构变化、初级生产力与生物量的提高、海洋脊椎动物迁徙和栖息地的变迁,影响了本区土壤有机质积累过程以及土壤有机质结构与性状。已有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正对南极海洋气候区土壤发生、发育及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陈杰,龚子同,Blume HP[7](2004)在《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的土壤 Ⅳ.分类问题》文中提出本文简要论述了早期南极土壤分类研究工作。对在南极海洋性气候区应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和《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进行土壤分类工作的最新实践进行了阐述和比较;同时,依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对本区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尝试。研究结果显示,南极海洋性气候区的主要土壤分别属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冻土纲下的各级单元。比较而言,其他两个分类系统在本区的应用相对困难。

陈杰,龚子同[8](2004)在《气候变化对南极海洋性气候区土壤发生与演变的影响》文中认为南极海洋性气候区明显的气候变化已经对独特但脆弱的陆地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影响。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关键的环境要素之一 ,土壤的发生、发育与演化过程对气候变化同样敏感 ,其响应结果通过气候变化对成土因素的影响间接表现出来。首先 ,南极海洋性气候区日益加速的气候变暖现象导致冰川消退、地表积雪融化 ,为土壤形成与分布提供了母质与空间基础 ;同时 ,气候变暖导致自由水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加强促进了以自由水为基础的土壤过程和冰缘地貌过程 ,对南极海洋性气候区土壤发生、发育产生深刻影响。低等植物对气温升高的响应主要表现为物种数量增加、生境拓展、群落结构演变、初级生产力与生物量提高 ,从而对土壤有机质积累过程以及土壤有机质结构与性状产生重要影响。气候变化与地壳运动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对海洋脊椎动物的活动影响巨大 ,而动物活动直接影响海洋性有机质进入土壤与陆地生态系统的途径与数量 ;同时 ,动物栖息地的变迁与海岸及附近地区土壤景观演变密切相关。为了准确判断和预测一段时期内气候变化对南极海洋性气候区域土壤形成与演化影响的规模、程度与速率 ,对各种成土因素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响应与反馈机制、以及与土壤过程之间相互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亟需开展。

陈杰,龚子同,Blume HP[9](2003)在《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的土壤 Ⅱ.有机质积累过程》文中研究指明南极海洋性气候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有机质积累作用,有机质对成土过程和土壤性状产生重要影响,如土壤酸化、有机-金属螯合物的形成和生物成矿现象。受地表生物活动强弱影响,不同土壤有机C、N含量差异明显。冻扰作用、灰化作用以及物理性裂隙渗漏是有机质在剖面的迁移和重新分配的主要途径。

陈杰,龚子同[10](1999)在《南极海洋性气候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特制的石膏抗冻电极作为土壤水分探测探头 ,对南极海洋性气候区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上两个土壤类型饱和寒冻石质土和贫盐基寒冻始成土进行了土壤自由水分含量动态变化定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 ,本区土壤解冻期可持续 5~ 6个月甚至更长 ,解冻期内土壤自由水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地表融雪、坡面径流以及水平侧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因土壤类型差异以及剖面底部有无永冻层而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另外 ,土壤进入冻结与解冻期的时间、冻融作用的强度以及土壤自由水分状况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二、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的土壤 Ⅷ.鸟成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的土壤 Ⅷ.鸟成土(论文提纲范文)

(1)南极苔原卤甲烷和羰基硫源汇过程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概述
        1.1.1 卤甲烷背景概述
        1.1.2 羰基硫背景概述
    1.2 研究进展
        1.2.1 卤甲烷研究进展
        1.2.2 三氯甲烷研究进展
        1.2.3 四氯甲烷研究进展
        1.2.4 羰基硫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意义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3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野外痕量气体通量观测
    3.3 痕量气体产生与消耗苔原土壤培养实验
        3.3.1 南极自然条件下土壤培养实验
        3.3.2 有氧/厌氧条件下土壤培养实验
        3.3.3 生物/非生物作用下土壤培养实验
        3.3.4 温度影响下土壤培养实验
        3.3.5 水分影响下土壤培养实验
        3.3.6 冻融循环影响下土壤培养实验
    3.4 样品分析与检测
        3.4.1 野外样品中痕量气体浓度的测定
        3.4.2 室内培养实验中痕量气体浓度测定
        3.4.3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5.1 痕量气体通量计算
        3.5.2 Q_(10)的计算
        3.5.3 数据处理工具与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章 南极苔原卤甲烷源汇过程及机制
    4.1 苔原土壤理化性质与卤素含量
    4.2 苔原土壤卤甲烷吸收速率和通量特征
    4.3 苔原土壤卤甲烷吸收速率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4.4 温度和冻融循环对苔原土壤氯甲烷和溴甲烷通量的影响
    4.5 苔原土壤氯甲烷和溴甲烷产生与消耗的机制
    4.6 海洋动物活动对南极苔原土壤氯甲烷和溴甲烷通量的影响
    4.7 苔原土壤作为卤甲烷吸收汇的环境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章 南极苔原三氯甲烷产生过程及机制
    5.1 苔原三氯甲烷通量特征
    5.2 苔原土壤三氯甲烷产生机制
    5.3 不同环境因子对苔原土壤三氯甲烷通量的影响
    5.4 海洋动物活动对苔原土壤三氯甲烷通量的影响
    5.5 苔原土壤温度及冻融循环与三氯甲烷通量之间的关系
    5.6 苔原土壤三氯甲烷排放的区域性影响评估
    参考文献
第6章 南极苔原四氯甲烷消耗及其生命周期估算
    6.1 苔原四氯甲烷通量特征
    6.2 苔原土壤四氯甲烷消耗机制
    6.3 苔原土壤四氯甲烷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6.4 温度对苔原土壤四氯甲烷通量的影响
    6.5 南极苔原土壤四氯甲烷汇强评估
    参考文献
第7章 南极苔原羰基硫产生与消耗过程及机制
    7.1 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与讨论
    7.2 南极苔原现场羰基硫通量特征
    7.3 苔原土壤羰基硫通量
    7.4 羰基硫通量与海洋动物活动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7.5 水分对苔原羰基硫通量的影响
    7.6 温度对苔原羰基硫通量的影响
    7.7 苔原羰基硫产生与消耗的机制
    参考文献
第8章 主要结论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海洋动物活动和冰川退缩对南极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2.2 土壤碳氮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2.3 南极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土壤发生与演变的影响
        1.2.4 南极地区土壤温室气体研究概述
        1.2.5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区与数据资料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及其主要变化趋势
        2.1.3 海洋动物及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2 采样点设计
    2.3 野外气体通量测量及土壤样品采集
    2.4 实验室温室气体通量测定及土壤理化分析
        2.4.1 温室气体释放速率测定及通量计算
        2.4.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4.3 土壤微生物测定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1 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计算
        2.5.2 室内模拟培养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计算
        2.5.3 数据表示和分析
第三章 海豹活动对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1.1 采样带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空间变异
        3.1.2 采样带土壤微生物丰度、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变异
        3.1.3 采样带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及其空间变异
        3.1.4 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空间变异的控制因子分析
    3.2 讨论
        3.2.1 海豹活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2.2 海豹活动对土壤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3.2.3 海豹活动对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3.2.4 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空间变异的控制因子及内在机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密度和强度企鹅活动对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密度和强度企鹅活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2 不同密度和强度企鹅活动对土壤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4.1.3 不同密度和强度企鹅活动对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4.1.4 企鹅栖息地内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空间变异的控制因子分析
    4.2 讨论
        4.2.1 企鹅活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2.2 企鹅活动对土壤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4.2.3 不同密度和强度企鹅活动对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4.2.4 企鹅栖息地内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空间变异的驱动因子及内在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冰川退缩和企鹅栖息地扩张对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综合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冰川退缩带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5.1.2 冰川退缩带土壤温室气体通量
        5.1.3 养分添加控制实验
    5.2 讨论
        5.2.1 冰川退缩和企鹅活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2.2 冰川退缩和企鹅栖息地扩张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
        5.2.3 冰川退缩和企鹅栖息地扩张对土壤甲烷吸收能力的影响
        5.2.4 冰川退缩和企鹅栖息地扩张对土壤氧化亚氮通量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3)南极海-陆界面营养物质流动和磷循环(论文提纲范文)

1 南极海洋向陆地的物质传输方式及其对无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1.1 海洋向陆地物质的传输方式
    1.2 生物输入的营养物质对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1.2.1 土壤、微生物、动物
        1.2.2 植物
    1.3 生物输入的营养物质对南极淡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2 南极陆地向近海的物质传输方式及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
3 企鹅、海豹输入的磷对法尔兹半岛生态系统的影响
4 南极近海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4.1 循环机制
    4.2 输入、输出通量的估算
    4.3 磷的保存
5 小 结

(4)南极长城站与天山土壤中有机碳及氮素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采样
    1.1 长城站区
    1.2 天山1号冰川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5)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的土壤 Ⅷ.鸟成土(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生学特点与一般剖面形态
2 矿化作用与成土过程
    2.1 鸟粪矿化作用
    2.2 磷化作用与矿物形成
3 遗弃栖息地与残积鸟成土
4 主要结论

(6)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的土壤 Ⅴ.气候变化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壤发育空间
2 新成母质
3 冰缘地貌过程与冻―融作用
4 生物活动与有机质积累
5 结论

(7)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的土壤 Ⅳ.分类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早期的南极土壤分类系统
2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3 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
4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5 问题与建议

(8)气候变化对南极海洋性气候区土壤发生与演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气候变化对土壤发生、发育的影响
    2.1 冰川消退
    2.2 冰缘地貌过程
    2.3 海平面变化与地壳均衡抬升
    2.4 气候变暖与生物适应
3 初步结论及研究需求

(9)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的土壤 Ⅱ.有机质积累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 有机质积累作用概况
2 土壤有机质来源与积累的途径
3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特点
4 主要结论

四、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的土壤 Ⅷ.鸟成土(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极苔原卤甲烷和羰基硫源汇过程及机制[D]. 张婉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海洋动物活动和冰川退缩对南极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D]. 王培燕. 南京大学, 2019
  • [3]南极海-陆界面营养物质流动和磷循环[J]. 秦先燕,黄涛,孙立广. 生态学杂志, 2013(01)
  • [4]南极长城站与天山土壤中有机碳及氮素比较研究[J]. 孙雷,赵烨. 土壤, 2008(03)
  • [5]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的土壤 Ⅷ.鸟成土[J]. 陈杰,龚子同. 土壤, 2004(06)
  • [6]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的土壤 Ⅴ.气候变化响应[J]. 陈杰,龚子同,Blume HP. 土壤, 2004(03)
  • [7]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的土壤 Ⅳ.分类问题[J]. 陈杰,龚子同,Blume HP. 土壤, 2004(02)
  • [8]气候变化对南极海洋性气候区土壤发生与演变的影响[J]. 陈杰,龚子同. 第四纪研究, 2004(02)
  • [9]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的土壤 Ⅱ.有机质积累过程[J]. 陈杰,龚子同,Blume HP. 土壤, 2003(05)
  • [10]南极海洋性气候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J]. 陈杰,龚子同. 极地研究, 1999(04)

标签:;  ;  ;  ;  ;  

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土壤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