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A用户呼叫困难的几个因素

CDMA用户呼叫困难的几个因素

一、引起CDMA用户被叫难问题的几个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常玉栋[1](2020)在《信贷减贫及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贫困和农村低收入人群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城乡收入差距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严峻。在制约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和农户收入增长的因素中,信贷资金投入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因素。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农户金融需求被满足程度较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关注金融扶贫,信贷减贫的发展经验值得进行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信贷资源对农户收入是否带来影响,影响程度为多大,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地域、环境等有较大差别的不同农村地区,其信贷资源的投入差别和发展趋势如何,是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讨论的问题。本文以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贫困与反贫困理论、要素分配理论、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信贷配给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对国内外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农户信用、农村金融与农户收入的关系、农村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等进行了文献回顾。通过分析美国、韩国、孟加拉等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及促进农户增收方面的经验,发现发达国家更多关注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与合作社、农户的紧密联系,强调政策性金融作用和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推进合作社专业化并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发展中国家更多关注的是贫困群体,以提高贫困农户的自身发展能力为目标,从而提升金融支持农户的自我“造血”能力。这些经验给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带来的启示是,农村金融发展既要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水平,也需要关注贫困农户的各种金融需求,注重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本文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于信贷支持农户减贫的减贫效应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宏观层面,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对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对农户收入差异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微观层面,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百村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于影响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进行了量化的分析。在宏微观分析做出了分析判断后,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案例,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价,从而更加准确的剖析信贷影响农户收入增长问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的主要结论:第一,在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信贷的减贫上,扶贫贴息贷款的商业化运作方式难以使贫困农户获得贴息贷款的支持,小额信贷的广泛普及扩大了信贷在贫困农户中的覆盖范围,非正规金融在农村仍发挥。信贷资金的使用有偏向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特点,信贷资金在农村的供给和需求存在规模、结构上的双重不均衡,农村仍存在资金外流的现象。信贷资金不能在农村地区找到有效的投向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仍存在功能缺位。非正规金融是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但对极度贫困农户的金融支持仍有许多不足。第二,信贷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联程度低。信贷本身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无法单独发挥作用,需要在与农户特征、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和保障农户身体健康是实现农户脱贫的重要因素。信贷对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升级与创新的支持不足。第三,在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上,农户借款选择正规金融还是非正规金融并不关键,非贫困农户易于从正规金融获得贷款支持,贫困农户更易于从非正规金融获得贷款。贷款金额大小与农户能否脱贫关联度不高,而贷款用途和借款经历对于农户增收影响显着。农户借款用途用于生产的,对于农户增收的正向效应显着。农户对于贷款便利性的要求不高。农村地区工资性收入对于非农业经营收入有一定的替代效应,但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可以有效抵消非农业经营收入的减少。这对信贷支持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实证支撑。第四,信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的减贫的效果显着。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扶贫成功实践在于由地方政府主导、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按照市场经济逻辑发展农业产业。细化产业链条分工,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做好基层干部的激励引导,用好用活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政策。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厘清信贷与政府的边界。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农村正规金融规模,规范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通过政府信用和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和背书,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与农户形成有效的利益联合体,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从而弥补信贷资金单独发挥作用支持农村发展的诸多不足。政府政策的制定应关注改善产业发展相关的经济和制度环境,给市场稳定的预期,减少政府意志的补贴激励。第二,加强信贷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深度。强化金融对农业产业的理解程度,重视对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流、资金流的收集和数字化,建设基于完整产业链数字信息的供应链系统。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评价系统,通过互联网技术赋能农业产业链,为金融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科技创新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第三,加强农村组织与配套设施对信贷的支持。政府进行积极引导,强化农村合作社的功能与作用,逐步拓展以农村合作社为基础的产业发展闭环。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知识普及,与农户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提高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相关制度与配套措施,保障金融机构处置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权益。第四,以市场化为基础强化信贷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大力扶持贴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农业龙头企业,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创新政府、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社、金融机构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农户贷款与龙头企业的利益绑定,使信贷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匹配,提升贷款的支农效率。注重农产品的品牌打造,优化产品体验,加强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品牌打造中发挥的作用,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信贷倾斜。

张米[2](2019)在《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税收政策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社会面临老龄化的压力与日俱增,成为重大民生问题之一,急需对现有养老保障体系进行改革优化以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相关问题。而当前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具体可以分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三个层次,但存在以下问题:基本养老保障金替代率不增反降;企业养老保险普及范围和力度较小;商业养老保险因相关制度政策不全和社会意识有待加强导致普及程度低。鉴于此,作为完善现有养老保险体系的商业养老保险——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得到热切关注,并且具有通过税收政策引导民众调整收入分配和引导民众自主规划养老保险的作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基本民生,健全我国养老体系,提高退休人员生活水平,共享社会治理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在现有需求,以及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下,通过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完善和健全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就成了当务之急要处理的难题。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可以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补充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不足,提高养老金替代率,满足个人多层次养老需求,由于依靠国家的税收政策优惠的推动,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财政收入及社会公平性等问题。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并于2018年5月1日起开始试点。如何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推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政策,必须谨慎设计相关税收优惠方案。本文对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政策进行优化研究,深入研究当前该试点政策存在的问题。先以当前的税收理论角度作为研究基础,通过精算模型作为工具,并且综合考虑各种客观因素,优化当前该政策的税前扣除比例,并测算出在满足替代率基础上的适宜缴费率的范围,从定量角度优化该税收政策,同时借鉴梳理美国、德国此方面相关的政策对我国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征管提出建议。

孙志龙[3](2019)在《网约车冲击下出租车市场的均衡分析及政府规制研究》文中提出自2012年网约车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人们的出行方式已经被这种新型的模式改变。随着《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网约车正式成为城市交通服务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约车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行为,同时对于出租车市场也带来了冲击。研究网约车背景下的出租车市场均衡问题,对于理解网约车本质及其对于出租车行业的影响很重要。同时,对于网约车的规制研究可以为政府管理网约车提出政策建议本文从出租车市场的供需情况出发,建立了一个规范的经济学模型来分析网约车出现前后出租车市场的均衡情况。均衡结果表明,网约车未进入市场时,在没有政府监管的情况下,出租车公司攫取了出租车司机一半的收入;当网约车进入市场后,出租车市场形成混同均衡和分离均衡:混同均衡时,网约车公司通过补贴政策吸引司机加入平台;分离均衡时,网约车公司补贴乘客获取更多的市场,获得了高于混同均衡时的利润。此外,本文认为政府对于网约车市场的规制应采取不同于出租车市场的非经济性规制。

魏家鸿[4](2019)在《H公司催收部门运营效率提升方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金融信贷市场的扩大,以及宏观经济“新常态”的出现,逾期和不良的现象近几年逐渐升高,以信用卡的逾期半年未偿总额为例9年增长了近10倍。如何高效的进行处置不良资产就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不良资产是任何市场经济国家商业活动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自古以来只要个人或机构信贷有逾期,就有相应的催收和不良资产处置,不良资产的处置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业。在传统的个人小额信贷类市场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上电话催收是相对比较经济和高效的手段,也是进入到法律诉讼程序前的常用手段之一。H公司的管理层利用运营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评估工作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组织人员开展业务流程专题研讨会,同时收集业务员的话务数据和回收金额进行统计分析并尝试用回归分析的方式得出一些普遍规律,同时对于电话催告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分析再进行进行归纳总结出运营效率提升方案并付诸实施,监督执行。通过研究发现在本案例中同一时间节点和给定的有限的案件情况下,一个项目的回收率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业务员每天需要有较高的话务量,在给定的案件量和案件属性条件下,话务量与回款量几乎成线性正比关系,但话务量过了一定的阙值后,随着话务量的增加回款金额的增加比例开始下降;二、项目团队、个人与岗位的匹配程度和案件管理的能力;三、欠债人案件分配是否与催收业务员的能力匹配。H公司的业务员按照对于所分配到的案件账龄被要求每天必须保持多少分钟的话务量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对于每类的案件进行相对标准化的催收动作或者信息修复,在按照每个案件的回收中的不同状态,个人和集体整体按照一定的节奏相互协作向前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通过对欠债人的户籍地、年龄、性别、婚否、职业等记录进行分析,在同一小组内对案件进行合理的调配和催收业务员的角色进行转换以提高回收率。同时,再辅助以相应的激励手段,以达到非常好的整体回收率。

许道钧[5](2018)在《我国网约车监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互联网信息技术也不断经历着革新,人们的出行也更加便利了,随着移动互联网一起发展的,是不断涌现的新兴行业,以滴滴为主要代表的网约车的出现既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满足了乘客出行需要,但是,到底如何对网约车进行监管,变得更加复杂。在2015年10月10日,我国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对外发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近10个月后,中国版网约车新政正式出炉。在2016年7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2016年7月28日,交通运输部等部门正式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并且,于同年的11月1日起开始施行,专车的监管边界问题到此告一段落。《暂行办法》的出台虽然表面上给网约车带来了春天,但还是有很多细则比较模糊和耐人寻味。而且,如今各地方实施细则尚未全部正式出台,各方争议很大。文章目的旨在希望能够基于政府监管理论和地方公共物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等研究方法,参详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网约车的出现、与传统出租车特点的不同和发展现状,对网约车新政形成过程进行归纳和说明,并从网约车性质、网约车资质、网约车平台监管和网约车与巡游出租车的关系四个方面对网约车新政进行评价。梳理各方学者对网约车新政和地方细则的观点和评论,并对网约车性质、网约车资质、网约车平台监管和网约车与巡游出租车的关系以及监管主体关系问题提出几点思考,为网约车的政府监管寻找新的监管模式提供建议和参考。

仲倩雯[6](2017)在《我国节能财税政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保障。然而,能源的大规模开发使得能源短缺和气候变暖问题日益突出,减少能源消耗、推进能源结构转变成了各国的必然选择。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目前,虽然经济增长放缓,但是不可否认,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供需不平衡,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能源安全问题凸显,节能作为实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势在必行。由于节能产品的外部性和准公共产品的特点,其需要政府发挥更大的调控作用,而在所有的经济手段中,财税政策最为灵活有效。合理运用财税政策,不仅有利于经济增长,对于能源节约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首先在界定节能财税政策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促进节能的经济机制;其次梳理了“十一五”以来我国支持节能的财税政策并分析了当前政策存在的问题;再次运用DEA-Tobit二阶段模型分析我国节能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影响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多数省份的节能财税政策实施效率都不高,并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而财政分权水平、公众参与度和市场化都对节能财税政策效率有正向效应;最后,结合实证结果,提出完善我国节能财税政策的针对性建议,即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范围,丰富财政支持手段,强化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进一步优化与节能降耗相关的消费税、资源税、碳税,以及推进法规和市场机制的建设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等。

李鑫[7](2016)在《社会网络视角下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机理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常态下,我国进入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类矛盾与问题凸显,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多发频发。经过长期努力,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何更深入地认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演化规律,提高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应急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社会运动和集体行动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引入复杂系统科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和心理学等多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运用扎根理论、结构方程、博弈论、系统动力学等工具,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社会网络分析为视角,深入研究近年来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通过总结事件中的影响因素与演化规律,建立了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影响因素模型、演化机理模型与情景博弈模型,以深入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因素、演化机理与控制对策等问题,重点研究以下内容:(1)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社会网络特征。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出发,选取了多个典型案例,从演化空间的有限性、扩张性和虚实结合性、参与者类型、精英人物关系等方面来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社会网络特征,以论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视角的合理性;并初步确定社会网络在事件中作为信息、资源和关系载体的重要地位。(2)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来研究相关文献,提炼出情绪变化、信息扩散、信任改变和识别判断这四个主要影响因素,据此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建立结构方程,将主要影响因素作为潜变量,将扎根理论中提炼出的15个因素作为观测变量与四个潜变量分别对应,从定量角度分析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影响,以明确各因素作用的大小。(3)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仿真研究。引入政府干预等变量,对主要影响因素做进一步具体化表述,分析社会网络中群体的生成以及其网络连接作用。基于复杂系统动力学的建模程序,针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机理进行了SD模型的构建。将重要影响因素分类归纳到媒体环境调节、人群行为演变与政府干预这三个子系统,建立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阐释。(4)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的演化博弈模型及仿真研究。采用博弈论方法,以维权型群体性突发事件为研究重点,建立弱势群体、强势群体与政府三方博弈模型,以抗争成本、收益、打压成本与政府责罚成本等因素为变量,分析不同情况下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的策略选择,根据三方策略的各种可能提出了9种假设,设置了4种情景来建立演化博弈模型,从动态演化的角度设置参数,来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机理进行仿真。(5)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与控制对策。以前文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机理的分析为基础,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将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恢复重建作为重点领域,并强调政府公信力建设和社会网络作用发挥,根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周期性特征,提出了应急管理方面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控制对策。

赵辛[8](2013)在《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机理与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关于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机理与管理机制的研究。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借鉴前人理论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实际,基于整体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视角,系统地充实和完善了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概念框架。在该概念框架的统领下,以发达国家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经验为标准,对比分析了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问题的特征,并通过定量分析发现了缺少供应链核心环节和缺乏有效供应链制度安排是价格风险问题形成的根源。针对问题的根源并结合我国国情,设计了以建设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为基础、以创新鲜活农产品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合约为手段、以缔造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为保障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协同价格风险管理机制。最后,以促进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协同价格风险管理机制真正发挥作用为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论文的主要内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从结构上可分为理论研究、问题分析、风险生成机理研究、风险管理机制研究和政策建议五大部分。(1)理论研究。在综合应用价格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供应链金融理论和决策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本论文研究问题进行概念化的概念框架设计。(2)问题分析。通过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以及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价格风险管理历程回顾,并运用统计数据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特征和表现。(3)风险生成机理研究。实证分析了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的主要因素和传导效应,揭示了其价格风险的生成机理。(4)管理机制研究。根据理论与实证分析,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了基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的价格风险管理模式,设计了基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协同价格风险管理机制。(5)政策建议。根据本文研究的结论和以促进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协同价格风险管理机制真正发挥作用为目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2.论文的基本结论(1)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较大,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问题突出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方差仅为8.10144,而生猪格波动方差为27.95795,价格波动剧烈程度是粮食的3.5倍。总体来看,大部分人们日常生活中消费最多的鲜活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剧烈程度都是粮食价格波动剧烈程度的2倍左右。同时,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大,这也暴露出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批发市场未发挥应有功能、订单契约形同虚设、价格剧烈波动难以调控、流通费用居高不下、供应链利益分配严重扭曲五个最为突出的问题。(2)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大的主要生成因素是交易成本实证分析表明,交易成本对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都较高,除开肉禽和禽蛋的交易成本影响在20%左右外,蔬菜、水果、水产品、鲜奶等的交易成本影响都超过了40%。交易成本对大部分鲜活农产品的影响都是对粮食影响的2倍左右,这正好能解释为什么大部分鲜活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剧烈程度是粮食价格波动程度的2倍左右。(3)生产和零售价格指数波动相互传导效应的三区制阀值协整分析表明,缺少供应链核心环节和缺乏有效供应链制度安排导致的双重边际效应和牛鞭效应是产生高额交易成本的根源蔬菜、禽蛋、肉禽、水产品、水果、鲜奶六大类鲜活农产品综合生产价格指数波动和综合零售价格指数波动的三区制阀值协整分析表明,蔬菜的中区间样本比率为66.7%、水产品为62.9%、水果为54.3%、鲜奶为30.6%、禽蛋为25.7%和肉禽为16.7%。由于中间区制里的两个样本时间序列之间不是协整关系而是随机关系,这就说明我国大多数种类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正常的市场价格波动传导效应较小,而缺少供应链核心环节和缺乏有效供应链制度安排导致的双重边际效应和牛鞭效应等人为因素产生的高额交易成本形成了较大的阀值区间,导致生产和零售价格指数有较大比率的样本位于阀值区间之内。(4)构建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作为供应链的核心环节,既能优化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又能解决我国鲜活农产品总体供需均衡而局部供需失衡导致的价格风险我国疆域辽阔而且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复杂,人口众多又分布零散导致消费极为分散,联产承包责任制决定生产非常分散,使得传统以批发市场、零售商等作为核心节点的供应链结构并不适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因此,本文提出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第三方专业物流和现有实体批发市场来建设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并以此作为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环节,这不但能减少投入、增加信息对称程度、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流通耗损,而且还能促进我国鲜活农产品的跨区域流动,有效解决鲜活农产品总体供需均衡而区域局部失衡的问题。(5)以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为依托的鲜活农产品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合约既能取代目前多种订单契约,又能更有效地分散和规避鲜活农产品价格风险以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为依托,通过对该市场上交易的中远期现货合约嵌入期权而形成鲜活农产品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契约,并对该期权价格采用时间弹性期权费用定价机制,使得该嵌入式期权合约既具有中远期现货合约的特点又具有期权合约的特点。购买者的嵌入式期权合约虽然不能转让,但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风险偏好选择合适时机退出并重新优化配置自己的资源。另外,嵌入式期权合约还在解决合约卖出者的生产或购买资金压力、订单融资、引导鲜活农产品按标准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6)以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作为组织者和协同管理者构建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能有效增加供应链的协同风险管理能力和进一步凸显供应链的协同效应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不但是供应链的核心环节,而且是信息流、资金和物流的流转中枢,因此有能力通过引入社会资金而构建以电子批发市场为组织者和协调管理者的供应链金融体系,从而从根源上解决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因资金不足导致的季节性价格风险、陷入蛛网模型困境的周期性价格风险和因机会主义与投机心理造成的各种人为价格风险。这对于拓展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融资渠道、加深供应链参与者之间的协同程度、增强整个供应链的价格风险管理能力、保障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健康发展、减少鲜活农产品最终零售价格波动、稳定宏观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3.论文的创新点(1)充实和完善了基于整个供应链视角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形成与风险管理分析框架本论文以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动态不确定性出发点,基于整个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视角,以非市场风险因素形成的交易成本为主要逻辑线索,充实和完善了系统分析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形成机理和风险管理机制的概念框架。相对于前人仅基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某个具体环节分析其价格风险而言,更能准确把握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价格风险形成机理和设计出更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而且这种分析方式更具普适性,能应用于其他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之中。(2)实证研究发现了导致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大的主要成因是缺少供应链核心环节和缺乏有效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制度安排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过高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的成因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广为争议的话题,本文通过定量的分析方法,发现了导致其价格风险大的根源是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缺少供应链核心环节和缺乏有效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制度安排。这为鲜活农产品价格风险成因争议形成共识、为我国政府制定鲜活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提供了较为可信的理论基础。(3)构建了以建设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为基础、以创新鲜活农产品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合约为手段、以缔造供应链金融体系为保障的协同价格风险管理机制本文设计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机制是以建设作为供应链核心环节的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为基础,以创新鲜活农产品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合约为手段、以缔造供应链金融体系为保障进行协同价格风险管理。本文设计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机制相对于前人提出的机制或对策有两点优势,第一就是更注重从供应链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价格风险管理,即更注重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二是更注重从供应链的全局视角进行协同价格风险管理,即从整体上进行价格风险管理而不是只考虑某个供应链环节,这就增加了该创新价格风险管理机制的适应性和实用性。4.论文的政策建议(1)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议①建立保障鲜活农产品高效流通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和流通相关配套设施的财政扶持政策。包括财政扶持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完善自身的基础设施政策和财政拨款建设与电子批发市场合作的实体批发市场保鲜库房与物流设施政策;②建立和完善鲜活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补贴、税收、金融与保险制度。包括完善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的补贴政策和消费者高价格消费的补贴政策,生产与流通的免税或减税政策,以及建立强制鲜活农产品保险制度等;③完善鲜活农产品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我国的批发市场法,并完善生产与流通中的相关法规以增强法规的可操作度。(2)中观层面的政策建议①建立健全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机制。包括建立健全鲜活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安全标准体系、市场准入机制等;②完善鲜活农产品市场行情监测预警制度。重点完善信息监测统计、市场信息服务、市场分析预警、市场运行调控和生产者经营能力培育等五项基础制度。(3)微观层面的政策建议①尽快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首先要有关于农民的社会与经济政策顶层设计;其次要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体系;第三,要有向农民倾斜的社会经济地位保障制度;最后,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对待;②继续大力完善和推进农民合作社组织。在我国进一步建设农民专业化合作社组织的过程中,要从政策上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完全融入供应链之中,这主要表现为鲜活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利用供应链金融进行融资或获取其他金融服务方面的市场化引导。

翟宏宇[9](2012)在《宁波城市停车诱导信息服务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等交通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给我国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城市道路交通拥挤问题源自于交通设施不完善、交通管理方式不科学以及机动车数量过度增长等原因,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可以从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系统管理入手。其中,道路停车设施是公共停车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道路资源的特殊性,作为准公共物品,道路停车管理是城市公共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道路停车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仍处于较为混乱的局面,与城市经济、社会生活发展极不协调,与城市其它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进程严重脱节。本文将以宁波市为主要对象,对其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问题的根源。重点设计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和诱导系统,基于两者的结合,从而实现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以诱导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停车管理方式,以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缓解交通压力。

何雪峰[10](2012)在《同心圆小区技术在焦作联通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通信终端产品的不断增加,人们对网络业务的需求越来越高,3G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刺激了人们对于GSM业务的需求。因此,如何提供一个高速、高质、更大容量的GSM网络成为运营商所面对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从理论角度出发,当站点设备容量已经扩容到最大时,解决GSM网络容量最为便捷的方法是采用小区分裂的方式增加站点数,减小每站点的覆盖范围,或是在同一站点增加第二套不同频点的设备,但是有限的频率资源和投资额度限制了这一方案的实施。为满足更多用户的通信业务需求,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I)在1991年就制定了基于1800M频率的相关技术规范,而同心圆技术正是在GSM900和DCS1800混合组网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小区规划方案。本论文是作者作为焦作联通同心圆技术改造的主要设计和实施人员之一,对利用同心圆技术解决网络容量和质量问题过程进行的研究和探讨。本文首先阐述了GSM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应用情况,对其在3G网络时代中所处的位置及发展前景作了简单分析,指出了其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本文重点研究了城市无线覆盖环境,不同频率无线电波的衰减特性、BSSAP协议、DTAP协议及移动用户处于不同状态的通信过程,提出了同心圆技术应用的设计模型,为了深入了解该技术在焦作联通网络的可实施性,针对华为公司GSM网络基站控制器和基站设备同心圆实验及其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焦作联通GSM网络同心圆技术改造方案和实施过程。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了同心圆技术对于GSM网络的意义及其应用环境,提出了同心圆技术应用问题的研究方向。

二、引起CDMA用户被叫难问题的几个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起CDMA用户被叫难问题的几个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信贷减贫及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结构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逻辑与结构
        三、数据来源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简要评述
        三、国外研究现状
        四、国外研究简要评述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贫困
        二、反贫困
        三、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
        四、金融扶贫与信贷减贫
        五、龙头企业
        六、兼业农户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二、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三、要素分配理论
        四、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五、信贷配给理论
第三章 信贷减贫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发达国家信贷减贫经验
        一、美国的减贫方式
        二、韩国的减贫方式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信贷减贫经验
        一、孟加拉的减贫经验
        二、小额信贷2.0模式
    第三节 其他国家信贷减贫经验
        一、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减贫经验
        二、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减贫经验
    第四节 经验总结与评价
第四章 我国信贷减贫的历史进程、成效及问题
    第一节 我国信贷减贫的基础环境
        一、信贷减贫的外部环境变迁
        二、信贷减贫的政策环境变迁
    第二节 我国信贷减贫的历史实践
        一、扶贫贴息贷款的实施
        二、扶贫小额贷款的实施
    第三节 当前我国的信贷减贫实践
        一、信贷减贫的政策体系
        二、信贷减贫的资金支持体系
        三、多样化的金融支持形式
    第四节 当前信贷在农村地区的投入情况
        一、涉农信贷资金分布
        二、从农村存贷款余额分析资金流出
        三、信贷资金在扶贫中的作用
    第五节 新金融形式的补充
        一、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布局
        二、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
        三、金融科技的作用
        四、农业供应链金融顺势发展
    第六节 我国信贷减贫效应的总结与评价
第五章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及弹性分析
    第一节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间接作用机制
        一、模型构建
        二、模型分析
        三、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户收入关系
    第二节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直接作用机制
        一、正规金融直接作用分析
        二、非正规金融直接作用分析
        三、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作用机制的关系分析
        四、信贷发挥作用的配合机制分析
    第三节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弹性分析
        一、思路和方法
        二、模型、变量和数据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贷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据基本情况
        一、数据来源与概况
        二、所使用的调查问卷说明
        三、数据描述性分析
    第二节 农户贫困的影响因素及信贷减贫方式分析
        一、理论分析
        二、变量选取
        三、模型选择
        四、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农户收入与信贷的关联分析
        一、概述
        二、变量统计特征
        三、模型选择
        四、模型估计结果
    第四节 主要结论
第七章 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第一节 菏泽牡丹产业发展案例
        一、菏泽牡丹产业介绍
        二、信贷对菏泽牡丹产业的作用分析
        三、信贷支持牡丹产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第二节 龙头企业与贫困县携手并进的“镇平模式”
        一、合作背景
        二、关于“产业+资本”项目运作模式
        三、以信贷为纽带的收益模式
        四、正在实施的“想念农场”模式
    第三节 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评价
        一、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不足
        二、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成功经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信贷的减贫作用
        二、信贷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联程度低
        三、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四、信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的减贫效果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厘清信贷与政府的边界
        二、加强信贷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深度
        三、加强农村组织与配套设施对信贷的支持
        四、以市场化为基础强化信贷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2)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税收政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税收政策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几个核心概念
        一、养老保险个税递延模式的概念
        二、养老保险个税递延模式的类型
        三、EET模式下养老保险的基本特征及影响
    第二节 个税递延养老保险税收政策的效应分析
        一、静态税收效应
        二、税收累退效应
        三、税收博弈分析
第三章 我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第一节 实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必要性
        一、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需要
        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解决社会养老问题的需要
    第二节 我国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税收政策试点
        一、天津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税优政策试点
        二、上海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税优政策探索
        三、上海最新试点政策
    第三节 我国推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政策面临的问题
        一、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参保人群覆盖率较低
        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税延限额确定困难
        三、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监管不到位
        四、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配套制度不健全
第四章 国外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税延型养老保险模式的分析
        一、国外税延型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
        二、国外EET模式下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节 典型国家的经验
        一、德国的经验与借鉴
        二、英国的经验与借鉴
        三、美国的经验与借鉴
        四、国外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第五章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税收政策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替代率测算及敏感性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二、变量选取及假定条件
        三、替代率测算
        四、替代率水平的敏感性分析
    第二节 EET模式下的税式支出
        一、缴费率测算
        二、我国实行EET政策后政府的税式支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一、建立不同税收优惠的激励方案
        二、建立个人商业养老资金账户和信息平台
        三、构建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监督制度
        四、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3)网约车冲击下出租车市场的均衡分析及政府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2.1 论文结构
        1.2.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共享经济理论
        2.1.1 交易成本理论
        2.1.2 协同消费理论
        2.1.3 多边平台理论
    2.2 传统出租车市场
        2.2.1 集计模型
        2.2.2 网络均衡模型
    2.3 网约车与出租车竞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约车市场现状分析
    3.1 网约车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
        3.1.1 网约车定义及兴起的原因
        3.1.2 网约车与出租车的差异
        3.1.3 国内网约车发展历程
    3.2 网约车的商业模式
    3.3 网约车的产品属性和用户结构
        3.3.1 网约车产品属性
        3.3.2 网约车用户结构
    3.4 网约车行业的监管
        3.4.1 国内对于网约车行业的监管
        3.4.2 其他国家对于网约车行业的监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型假设和出租车市场均衡分析
    4.1 基本模型和假设
        4.1.1 出租车市场的需求分析
        4.1.2 出租车市场的供给分析
    4.2 传统出租车市场均衡分析
    4.3 网约车冲击下出租车市场的均衡分析
        4.3.1 混同价格均衡
        4.3.2 分离价格均衡
    4.4 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约车市场规制问题的探讨
    5.1 国外网约车规制概况
        5.1.1 美国网约车市场的规制情况
        5.1.2 其他国家网约车市场的规制情况
    5.2 国内网约车规制概况
        5.2.1 网约车政策的真空期
        5.2.2 网约车全面合法化
        5.2.3 地方法规对网约车的限制
    5.3 网约车市场规制模式的探讨
        5.3.1 网约车市场不应采取统一规制
        5.3.2 网约车市场应更多地采用非经济性规制
        5.3.3 我国网约车市场的规制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启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H公司催收部门运营效率提升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国内外催收行业介绍
    2.1 国内催收行业现状
    2.2 小额信贷贷后处置方法
    2.3 电话催收方法简介
        2.3.1 呼叫中心简介
        2.3.2 电话催收方法简介
    2.4 国际催收行业现状
        2.4.1 美国债务外包催收行业概况
        2.4.2 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债务催收外包行业情况
第3章 H公司催收运营现状及问题
    3.1 H公司相关背景介绍
        3.1.1 H公司概况
        3.1.2 H公司服务定位
        3.1.3 H公司运营效率目标
    3.2 H公司催收部门运营现状
        3.2.1 催收部门组织架构
        3.2.2 贷后逾期账户案件处理流程
    3.3 H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3.3.1 招聘难及员工流失率高
        3.3.2 员工技能层次不齐回收率偏低
        3.3.3 混日子的员工增多
        3.3.4 公司缺乏案件选择的能力
第4章 H公司运营效率提升方案
    4.1 运营效率提升实施方案
        4.1.1 加强招聘和培训力度
        4.1.2 增加业务员的增值时间
        4.1.3 案件处理流程标准化及员工能力再匹配
        4.1.4 根据案件情况进行专业化分工
    4.2 方案实施过程
        4.2.1 针对性培训
        4.2.2 小组落地实验
        4.2.3 全公司推广
        4.2.4 引进漏斗管理方法
第5章 提升方案的维护和成果
    5.1 建立复盘机制
    5.2 建立人才库
    5.3 建立内外部协作流程
        5.3.1 设立客户服务岗
        5.3.2 建立客户沟通流程
    5.4 提升方案的阶段性成果
        5.4.1 业绩显着提升
        5.4.2 基层管理干部涌现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我国网约车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2.理论基础
    2.1 规制俘获理论
    2.2 公共利益规制理论
    2.3 地方公共物品理论
3.我国网约车监管的背景
    3.1 我国网约车快速发展
        3.1.1 网约车的兴起
        3.1.2 网约车发展的三个阶段
        3.1.3 网约车的快速发展
    3.2 我国网约车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新老业态间冲突不断
        3.2.2 网约车资质问题
        3.2.3 网约车平台问题开始显现
        3.2.4 存在的其他问题
    3.3 我国网约车监管滞后
        3.3.1 网约车发展迅猛
        3.3.2 网约车约束呼声渐高
        3.3.3 地方政府管理混乱
4.中央政府关于网约车的监管
    4.1 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公开发布《征求意见稿》
        4.1.1 《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
        4.1.2 《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渠道
        4.1.3 《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情况
    4.2 交通运输部等部门正式发布《暂行办法》
    4.3 关于网约车新政的主要评价
5.地方政府对于网约车监管原则的实施
    5.1 一线城市网约车新政实施细则
        5.1.1 一线城市网约车新政实施细则的主要内容
        5.1.2 主要争论
    5.2 其他城市网约车新政实施细则
        5.2.1 其他城市网约车新政实施细则的主要内容
        5.2.2 主要争论
    5.3 目前总体实施情况
        5.3.1 打车难现象仍然存在
        5.3.2 平台公司与司机互相勾结
        5.3.3 各地方实施细则规定和执行亟待完善和提升
6.关于我国网约车监管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6.1 关于网约车的性质问题
    6.2 关于网约车资质监管问题
    6.3 关于网约车平台监管问题
    6.4 网约车与传统巡游出租车关系问题
    6.5 网约车监管主体关系问题
7.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我国节能财税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综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促进节能的财税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节能的内涵
        2.1.2 节能财税政策的相关概念
    2.2 财税政策介入节能事业的理论依据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3 节能财税政策的作用机理分析
        2.3.1 财政支出政策的效应分析
        2.3.2 税收政策的效应分析
第3章 我国节能财税政策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现状
        3.1.1 我国能源消费的现状
        3.1.2 我国能源发展的现状
    3.2 我国支持节能的财税政策运用
        3.2.1 我国促进节能的财政支出政策
        3.2.2 我国促进节能的税收政策
    3.3 我国当前节能财税政策的问题
        3.3.1 我国节能财政投入和管理不足
        3.3.2 我国节能财政支出系统性和灵活性较弱
        3.3.3 我国政府节能采购制度尚不完善
        3.3.4 我国节能税收政策体系不健全
第4章 我国节能财税政策效率实证分析
    4.1 我国节能财税政策的绩效评价分析
        4.1.1 模型构建
        4.1.2 指标的构建和选取
        4.1.3 实证结果分析
    4.2 我国节能财税政策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选取
        4.2.3 Tobit回归结果及分析
第5章 对策及建议
    5.1 完善节能财政支出政策
        5.1.1 建立有效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
        5.1.2 寻求多样化的财政支持手段
        5.1.3 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
    5.2 优化节能相关税收制度
        5.2.1 推进资源税改革
        5.2.2 实施消费税整改
        5.2.3 完成碳税的补位
        5.2.4 加强优惠政策的力度
    5.3 健全节能的配套措施
        5.3.1 完善法规与制度的建设
        5.3.2 加大公众的参与程度
        5.3.3 促进市场机制的构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7)社会网络视角下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机理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内容结构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与控制问题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与辨析
        2.1.1 社会运动、集体行动与群体性事件
        2.1.2 群体性突发事件
    2.2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
        2.2.1 应急管理理论
        2.2.2 价值累加理论
        2.2.3 信任理论
        2.2.4 社会风险与控制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社会网络特征
    3.1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
        3.1.1 典型案例选择与概述
        3.1.2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新变化
        3.1.3 典型案例所揭示的突出问题
        3.1.4 采用社会网络研究视角的原因
    3.2 事件演化空间的社会网络特征
        3.2.1 相对有限性与空间特征
        3.2.2 扩张性与虚实结合特征
        3.2.3 传递性与衍生次生特征
    3.3 事件参与者的社会网络特征
        3.3.1 群体分类中体现的嵌入性特征
        3.3.2 精英人物关系的版块化特征
        3.3.3 参与者行为的连接性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4.1 基于扎根理论的事件影响因素分析
        4.1.1 扎根理论及其应用
        4.1.2 扎根理论分析过程
    4.2 问卷调查与基本结论
        4.2.1 问卷设计与修改
        4.2.2 调研与样本概况
        4.2.3 问卷分析的初步结论
    4.3 基于结构方程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影响因素分析
        4.3.1 结构方程基本思想及其应用
        4.3.2 群体性突发事件影响因素模型的建立
        4.3.3 模型调试与分析结果
        4.3.4 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社会网络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机理
    5.1 群体性突发事件社会网络中群体的生成
        5.1.1 无尺度网络对社会网络生成的影响
        5.1.2 弱联系和强联系对社会网络生成的影响
        5.1.3 多智能体网络对社会网络生成的影响
    5.2 群体性突发事件社会网络链接的作用
        5.2.1 感知、决策与行为
        5.2.2 通信与合作
        5.2.3 群体互惠性
        5.2.4 社会资本与动员
    5.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群体事件演化分析
        5.3.1 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机理的研究
        5.3.2 系统动力学及其建模
        5.3.3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复杂系统特性
        5.3.4 社会网络视角下事件演化的系统分析
        5.3.5 社会网络视角下事件演化的SD模型
        5.3.6 社会网络视角下事件演化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5.3.7 具有复杂系统特征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参与主体及演化博弈分析
    6.1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主要类型
        6.1.1 维权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代表性
        6.1.2 维权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博弈特征
    6.2 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6.2.1 演化博弈的基本原理
        6.2.2 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博弈模型的支付矩阵构建
        6.2.3 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博弈模型的复制者动态方程
        6.2.4 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6.3 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博弈模型数值仿真
        6.3.1 弱势群体维权所需支付的成本
        6.3.2 强势集团对抗弱势群体的额外成本分析
        6.3.3 仿真结果的比较
    6.4 演化博弈分析的启示
        6.4.1 维权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机理
        6.4.2 事件不同时期的应急管理重点
        6.4.3 信任等因素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控制
    7.1 明确应急管理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7.2 优化群体性突发事件控制流程
        7.2.1 把握前馈控制时机和重点
        7.2.2 提高过程控制效率和力度
        7.2.3 重视社会网络识别与区分
    7.3 促进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常态化
        7.3.1 畅通利益表达与沟通渠道
        7.3.2 贯彻政府问责制
        7.3.3 积极推进政务公开
        7.3.4 及时进行社会修复
    7.4 完善应急管理支持体系
        7.4.1 修订应急管理法规体系
        7.4.2 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7.4.3 重视管理科技支撑体系
        7.4.4 提高公众识别判断能力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8)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机理与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总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视角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视角
    1.2 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的问题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目标及思路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思路
    1.4 研究的假定与假设
        1.4.1 研究的假定
        1.4.2 研究的假设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的内容
        1.5.2 研究的方法
    1.6 研究的数据资料
    1.7 研究的结论与创新
        1.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1.7.2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2章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2.1.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综述
        2.1.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综述
        2.1.3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的相关研究综述
        2.1.4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综述
        2.1.5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述评
    2.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2.1 价格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4 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
        2.2.5 供应链金融理论
        2.2.6 决策理论
第3章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概念框架
    3.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3.1.1 鲜活农产品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概念界定
        3.1.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的内涵界定
        3.1.3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的表现特征
    3.2 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与供应链价格风险的关系
        3.2.1 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是供应链价格风险的表征
        3.2.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的度量
    3.3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的主要生成因素
        3.3.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市场价格风险生成因素
        3.3.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非市场价格风险生成因素
        3.3.3 交易成本是非市场价格风险生成因素的总体表征
    3.4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的机理
        3.4.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多重动态不确定性产生价格风险
        3.4.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经营者的主观适应性预期加剧价格风险
        3.4.3 鲜活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极度分散放大价格风险
        3.4.4 政府调控不当增加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
    3.5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的机理
        3.5.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的理论内涵
        3.5.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的基本原理
        3.5.3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的基本特征
        3.5.4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的基本要素
        3.5.5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的基本过程
        3.5.6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的利弊分析
    3.6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目标与途径
        3.6.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概念界定
        3.6.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单方面或单环节价格风险管理的弊端
        3.6.3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整体价格风险管理的目标
        3.6.4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整体价格风险管理的途径
第4章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4.1 发达国家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概况
        4.1.1 美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概况
        4.1.2 荷兰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概况
        4.1.3 日本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概况
        4.1.4 发达国家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特征与趋势
    4.2 发达国家鲜活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的概况
        4.2.1 美国鲜活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概况
        4.2.2 欧盟鲜活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概况
        4.2.3 日本鲜活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概况
        4.2.4 发达国家鲜活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的特征与趋势
    4.3 发达国家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启示
        4.3.1 发达国家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充分利用核心环节进行价格风险管理
        4.3.2 发达国家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以减少交易成本为目标
第5章 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历程与问题
    5.1 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的历史沿革
        5.1.1 以城乡农贸市场为核心环节的自由购销时期(1949~1955)
        5.1.2 以国家相关部门为核心环节的统购包销时期(1956~1977)
        5.1.3 以国营部门和市场为双核心环节的共存时期(1978~1984)
        5.1.4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环节的市场自由流通时期(1985~今天)
    5.2 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的波动趋势与统计特征
        5.2.1 鲜活农产品价格的波动趋势
        5.2.2 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统计特征
    5.3 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5.3.1 批发市场未发挥应有功能
        5.3.2 鲜活农产品交易的订单契约形同虚设
        5.3.3 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调控抑制措施难见实效
        5.3.4 鲜活农产品的流通费用居高不下
        5.3.5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中利益分配扭曲
第6章 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的主要因素甄别
    6.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主要因素的具体来源分析
        6.1.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之间交易价格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6.1.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之间交易价格波动的主要形成因素
        6.1.3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最终消费者价格风险的主要形成因素
    6.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主要因素的实证模型
        6.2.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主要因素的实证模型构建
        6.2.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主要因素的实证数据选择
    6.3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
        6.3.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主要因素的实证过程
        6.3.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的主要因素是交易成本
第7章 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效应的定量分析
    7.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效应定量分析的方法与程序
        7.1.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效应定量分析的方法
        7.1.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效应定量分析的程序
    7.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生产与零售价格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7.2.1 分析样本选择与预处理
        7.2.2 供应链两端价格波动的相关性分析
    7.3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两端价格波动传导的三区制阀值协整关系检验
        7.3.1 供应链市场两端价格序列的ADF单位根检验
        7.3.2 Engle-Granger二步法检验协整关系存在性
        7.3.3 Sup-LM检验协整关系的类型
        7.3.4 供应链市场两端价格序列阀值协整参数的TVECM估计分析
    7.4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效应的决定因素辨识
        7.4.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影响效应的定量测度
        7.4.2 影响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程度的因素分析
    7.5 正反馈机制是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效应大的根本成因
        7.5.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效应的作用路径
        7.5.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效应的正反馈加强影响
第8章 基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的价格风险管理模式构建
    8.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的方法与过程
        8.1.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的目标确定
        8.1.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结构的基本类型选择
        8.1.3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优化的步骤
    8.2 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为核心环节的供应链结构优化
        8.2.1 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核心环节的确定
        8.2.2 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的功能定位
        8.2.3 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建设的SWOT分析
        8.2.4 全国公益性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的构建原则与标准
        8.2.5 以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为核心环节的供应链结构优化
    8.3 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对产销订单契约的风险管理改进
        8.3.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参与者之间的订单契约类型与适应性分析
        8.3.2 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提高现行的产销订单契约效率
    8.4 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的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合约模式构建
        8.4.1 期权合约与嵌入式期权合约在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适用性分析
        8.4.2 鲜活农产品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合约的特点
        8.4.3 鲜活农产品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合约的基本构成要素与交易过程
        8.4.4 中远期现货嵌入式期权合约对供应链参与者价格风险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第9章 基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协同价格风险管理机制设计
    9.1 构建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可行性与途径选择
        9.1.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9.1.2 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9.1.3 我国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建设的模式与途径
    9.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的组成结构与功能设定
        9.2.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的结构
        9.2.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功能设定
    9.3 鲜活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为组织者的供应链金融协同运作过程
        9.3.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服务协同过程
        9.3.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的其他金融服务协同过程
    9.4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的协同价格风险管理制度
        9.4.1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协同风险管理的订单融资封闭流转制度
        9.4.2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协同风险管理的强制保险制度
        9.4.3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体系协同风险管理的不守信惩罚制度
第10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政策建议
        10.2.1 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议
        10.2.2 中观层面的政策建议
        10.2.3 微观层面的政策建议
    10.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宁波城市停车诱导信息服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交通拥堵及停车难解决方法的研究
        1.2.2 新型停车诱导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研究
第2章 国内外城市停车诱导系统发展研究和应用现状
    2.1 国内外城市停车诱导系统发展研究
        2.1.1 国外城市停车诱导系统发展研究
        2.1.2 国内城市停车诱导系统发展研究
    2.2 国内外城市停车诱导系统应用现状
        2.2.1 国外城市停车诱导系统应用现状
        2.2.2 国内城市停车诱导系统应用现状
第3章 宁波市城市停车诱导系统条件分析
    3.1 宁波市机动车拥有量预测分析
        3.1.1 宁波市机动车辆发展趋势分析
        3.1.2 宁波市小汽车车辆发展趋势分析
    3.2 宁波市停车位分析
        3.2.1 宁波市停车位保有量分析
        3.2.2 宁波市停车位利用率分析
    3.3 移动终端拥有量预测分析
        3.3.1 宁波市3G用户分析
        3.3.2 宁波市3G硬件服务分析
    3.4 宁波市停车诱导信息服务需求分析
        3.4.1 宁波市停车诱导信息服务需求状况
        3.4.2 宁波市目前停车诱导信息服务薄弱
第4章 宁波市停车诱导系统设计
    4.1 结构设计
        4.1.1 通过诱导信息指向停车位
        4.1.2 诱导信息的传递
        4.1.3 实时停车诱导信息服务
    4.2 功能设计
        4.2.1 停车诱导系统的主要作用
        4.2.2 停车诱导信息系统的条件
    4.3 设计思路与原则
        4.3.1 设计思路
        4.3.2 设计的原则
    4.4 设计方案
        4.4.1 停车诱导发布对象的确定
        4.4.2 停车诱导区域划分
    4.5 关键技术
        4.5.1 停车诱导信息的采集
        4.5.2 停车诱导信息的传输
        4.5.3 停车诱导信息的处理
        4.5.4 停车诱导信息的发布
第5章 基于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停车诱导信息服务设计
    5.1 中国3G移动通信的发展
        5.1.1 中国3G通信技术成熟
        5.1.2 新一代移动技术应用
        5.1.3 中国进入3G时代
    5.2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概念、特点、原理
        5.2.1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概念
        5.2.2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特点
        5.2.3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原理
    5.3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在停车诱导信息服务中的应用设计
        5.3.1 移动电子商务下停车管理模式
        5.3.2 基于位置服务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构建
        5.3.3 基于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停车诱导信息服务
    5.4 移动电子商务平台运营模式
        5.4.1 移动电子商务价值链分析
        5.4.2 移动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提供实时信息,提升服务水平
        6.1.2 显示停车场信息,方便停车选择
        6.1.3 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
        6.1.4 改善市政设施,提升城市形象
    6.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同心圆小区技术在焦作联通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2章 GSM网络技术基础
    2.1 GSM系统的体系结构
    2.2 GSM网络的频段特性
        2.2.1 无线电频段划分
        2.2.2 无线信道的传播特性
        2.2.3 GSM频段路径损耗分析
    2.3 GSM网络接口协议
        2.3.1 A接口及其协议
        2.3.2 Abis接口和层三业务管理部份
        2.3.3 Um接口和层三信令协议
第3章 双频网和同心圆小区
    3.1 双频网概述
    3.2 同心圆小区关键技术
        3.2.1 多波段小区(Multiband Cell)
        3.2.2 同心圆小区的组网方式
        3.2.3 同心圆小区的参数
    3.3 同心圆小区的优化策略
        3.3.1 内外圆边界的确定
        3.3.2 话务引导和控制
        3.3.3 参数建议和优化策略
第4章 焦作联通同心圆改造方案
    4.1 焦作联通同心圆改造方案概述
    4.2 焦作联通同心圆改造适应场景分析
    4.3 焦作联通同心圆改造方案
        4.3.1 设备型号选择
        4.3.2 区域测试
        4.3.3 网络改造方案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引起CDMA用户被叫难问题的几个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信贷减贫及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D]. 常玉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2]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税收政策优化研究[D]. 张米.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3]网约车冲击下出租车市场的均衡分析及政府规制研究[D]. 孙志龙.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H公司催收部门运营效率提升方案[D]. 魏家鸿.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我国网约车监管问题研究[D]. 许道钧. 安徽工业大学, 2018(01)
  • [6]我国节能财税政策效应研究[D]. 仲倩雯. 苏州大学, 2017(04)
  • [7]社会网络视角下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机理与控制研究[D]. 李鑫. 燕山大学, 2016(05)
  • [8]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机理与管理机制研究[D]. 赵辛. 西南大学, 2013(06)
  • [9]宁波城市停车诱导信息服务系统设计[D]. 翟宏宇. 大连海事大学, 2012(04)
  • [10]同心圆小区技术在焦作联通的应用研究[D]. 何雪峰.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CDMA用户呼叫困难的几个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